一、DMS2800数字化钢球磨煤机控制系统在火电厂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彤[1](2020)在《火电厂煤粉制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电企业在传统能源行业里面占有较大份额,随着近年来煤炭联姻的深化改革,在能源革命和现代数字革命的深度融合形势下,看似接近夕阳产业的火力发电依旧是能源行业里面的支柱产业。煤粉制造过程作为火电厂燃料燃煤的主要工艺流程,其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锅炉整体的燃烧经济性,从而影响火电厂安全经济运行。因此,深入研究煤粉制造过程、优化生产系统,设计出一套更加稳定、高效、可靠的制粉系统就有很大的必要性,对于火电企业继续在未来能源行业中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火电厂制粉过程为课题背景,从煤粉制造过程的整个工艺流程和制粉设备概况、特性以及工作原理入手,构建以磨煤机为主体,给煤机、一次风机及辅助系统为辅的制粉系统。通过对煤粉制造过程控制功能要求的剖析,本着安全、可靠、高效、实用和先进的原则,把钢球磨煤机的工作原理作为重点分析。着重提出关于钢球磨煤机的六个控制量与之对应的六个被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以此为研究基础,依次建立了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方法、磨煤机煤位控制方法、磨煤机负荷、磨煤机容量风及总风量的控制方法。采用分布式计算机控制技术对制粉制造过程进行了设计,构建了DCS和工业以太网的控制系统,对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对系统的硬件、软件配置进行了研究和选择,最终形成一套可行、先进的控制方案。一方面是由于它的优越性能,系统整体的抗干扰能力强;另一方面在于它的汉化能力,更有利于平常操盘人员的操作和检修人员的维护,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过程效率、化繁为简。针对煤粉制造过程的特点和性能要求,采用DCS作为制粉过程控制器,并设计采用了远程I/O服务方式的主备系统,以提高制粉过程的可靠性。通过运行工况及趋势的分析,可以得出整个制粉过程是一个串级、多级控制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将磨煤机出口为温度、冷热风门的开度、入口压力维持在稳定范围内,可提高磨煤机的出力即磨机负荷,以降低设备的单耗,提高了制粉效率。该制粉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更加精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良好,满足了设计要求,提高了煤粉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了企业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杨新民,曾卫东,肖勇[2](2019)在《火电站智能化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火电站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已成为行业研究和应用热点。本文在总结人工智能技术在火电站设备层、控制层及管理层研究应用及智能电站建设现状基础上,对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说明,如系统架构缺陷、感知设备缺失、数据共享困难以及认知差异和标准规范缺失等。提出了火电站在向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在平台的开发完善、燃料管理、主动安全、设备故障预警、锅炉燃烧控制、网源互动灵活性控制、机器人巡检、设备检测、竞价决策支持、信息和功能安全、集团级数据平台等方面的应加强研究和应用。
李珏[3](2019)在《球磨机振动信号特征提取与负荷参数在线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球磨机作为磨矿的关键设备,其负荷情况与选矿厂生产效率、安全、能耗等多项技术经济指标直接相关。由于球磨机运行过程中存在多个时变非线性参数彼此制约耦合,加上长时间工作在密封旋转状态,难以实现负荷的具体描述与实时控制,因而磨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较低,引起资源大量浪费。要保证球磨机运行过程的稳定与经济,重点在于实现球磨机负荷的在线检测,据此指导球磨机给水给矿,使其运行在最佳工作状态。本文以湿式球磨机筒体振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号分析处理技术和建模方法为基本手段,深入研究球磨机振动信号特征提取与负荷检测方法,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对比目前各球磨机负荷检测方法优缺点,阐述常用振动信号特征提取方法与负荷检测方法,深入研究湿式球磨机结构、运行机理与磨矿生产流程,分析球磨机筒体振动信号作为球磨机负荷表征信号的可行性,结合工业过程分析和操作人员经验,将球磨机负荷划分为空砸、欠负荷、理想负荷、过负荷四种状态,对磨矿过程中与球磨机负荷相关的主要参数进行分析,从中选取给矿量、给水量、补加水量、泵池液位高度、溢流流量、-200目百分比、电机功率7个参数作为多源信息融合模型输入参数。针对球磨机磨矿过程的复杂特性导致无法获取球磨机负荷状态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球磨机负荷状态分类方法。通过对选取的7个参数进行KPCA降维,应用基于密度划分和结合遗传算法求取初始聚类中心点的改进K-means聚类算法,以最终聚类中心点作为负荷状态分类依据,与传统K-means算法对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工业现场实测数据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实现球磨机负荷状态分类。结合球磨机振动信号特点,提出基于谐波小波包分解和改进功率谱分析的球磨机振动信号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应用谐波小波包分解将球磨机振动信号分解到互不交叠的各频段后,对得到的各频段小波系数进行改进自相关功率谱估计,再应用能量重心法校正功率谱。针对能量重心法存在不适用于频率密集信号场合该缺点,引入2阶Hanning自卷积窗,并结合频偏法以提高频谱校正精度。仿真实验与实测结果表明,基于提出方法特征量提取更为精确,应用该方法提取的功率谱层最大值对应频率特征量具有更好的类可分性,可作为检测球磨机内部负荷的可靠依据。建立基于模糊LS-SVM算法的球磨机负荷检测模型,实现球磨机负荷的检测。实测数据结果表明,球磨机负荷正确识别率达到87.5%,本文提出方法对于球磨机负荷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最后基于自行研制的小型球磨机,搭建测试实验平台,应用本文提出的振动信号特征提取方法和负荷参数检测方法,开发虚拟化球磨机负荷参数检测试验平台,分别通过小型球磨机系统和实测数据测试,验证本文建立的振动信号特征提取与负荷参数在线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何青,罗宁[4](2019)在《钢球磨煤机磨损特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球磨煤机的安全运行直接影响到安全和经济运行的锅炉制粉系统和燃烧系统,但球磨机多变量耦合、时变特性的时间延迟模型,使球磨机不能运行在最佳状态,使制粉系统不能运行在最佳输出状态,从而影响其经济效益。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通过确定最佳装球量、球径比、磨球和衬料等的正确选择,以达到减少磨耗,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然后根据钢球磨煤机的实际情况,提出钢球稳态磨损特性,建立了稳态矩阵模型。最后将磨球稳态磨损矩阵应用于某电厂单元包填充钢球磨煤机的磨球系统的软件仿真,采用最佳级配和加载系统,降低钢球磨煤机的钢耗和功耗。
韩鹏[5](2016)在《某火电厂燃料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燃料在现代火电企业中占有的十分重要的地位,燃料管理也是火电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降低人为因素对燃料管理的影响,有效规避企业风险,利用计算机的信息技术实现对燃料业务流程的管理和业务数据的分析,可有效提高企业的燃料管理水平。该论文以现代工业工程理论为基础,结合信息化管理理论,以W火电厂的燃料全过程管理为背景,对火电厂的燃料采购、供应商管理、入厂煤验收、来煤接卸和存储、燃料统计核算及燃料成本管理等全过程管理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建立大数据中心,构建燃料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完成电厂燃料管理流程的数字化再造,从而实现了煤炭采购调运的不断优化、供应商管理的精细化和评价的自动化、入厂煤数量质量数据的自动采集、燃料业务与财务的管理一体化等功能,大大降低了人为因素对企业燃料管理的影响,提高了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企业的燃料采购成本不断优化降低,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燃料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
郑璟瑜[6](2016)在《基于改进小波阈值去噪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抗噪方法》文中指出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复杂化及对控制精度要求的严格化,以系统模型为基础的现代控制理论已不足以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业计算机中存储有大量的生产、设备和过程数据,其中蕴含着系统运行的相关信息,以此为基础的数据驱动控制理论应运而生。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odel free adaptive control, MFAC)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驱动控制方法,其控制器设计不依赖于系统模型,仅利用系统的I/O数据进行控制器的设计。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中都已取得诸多成果。对于实际系统,测量数据的噪声干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而系统的I/O数据又是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依据,因此设计具有抗测量噪声扰动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自提出以来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具体地,对关于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应用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将这些文献按照不同的应用领域共分为15大类以及若干子类,并对各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针对测量噪声对控制系统产生的影响,采用模块化设计提出一种基于小波阈值去噪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控制方案。该方案采用自适应分解层数对传统小波阈值去噪方法进行改进,并利用该方法在滑动时间窗口内对系统输出数据进行实时去噪,再将处理后的数据应用于控制律的更新。从理论上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收敛性,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最后,对基于小波阈值去噪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控制方案进行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方面从控制效果出发,提出一种基于变长度滑动时间窗口的改进控制方案,减小了原控制方案的超调现象,通过输出更稳定的信号提高了控制效果,另一方面针对混合噪声中含有高斯白噪声和脉冲噪声的情况,提出一种带混合滤波器的改进控制方案。通过仿真验证了两种改进方案的有效性。
潘岩[7](2015)在《中速磨煤机先进控制方案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问题凸显。就我国而言,步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工业化水平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对能源的需求迅速扩大。火力燃煤发电厂单机容量高,不受季节、水位、日照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且不存在放射性污染威胁,是我国与世界很多国家电力生产的主要方式。煤是不可再生资源,提高燃烧效率、高效环保地利用原煤发电成为我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的主流思想与研究重心。目前最普遍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具有更高运行参数的超临界或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超临界或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的主汽压力、主汽温度、主汽流量等运行参数很高,这就意味着单位质量蒸汽所能够蕴含的能量更多,从而增大蒸汽对汽轮机转子的冲转力度,做功效果好。总体上说超临界或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单机容量较高。为满足大容量火力发电机组的煤量供给,直吹式制粉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与中储式制粉系统相比,直吹式制粉系统的能耗大幅度降低,且能够迅速跟随机组负荷变化,运行优势明显。中速磨煤机是火力发电厂重要辅机之一,是直吹式制粉系统的核心设备。本文所要研究的中速磨煤机控制方案,对机组正常运行意义重大,因为煤粉颗粒的细度以及制粉过程的安全持续稳定将直接影响锅炉的燃烧过程。对中速磨煤机控制方案的研究必须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分析与中速磨煤机被控对象相关联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从多个角度,诸如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工艺流程、中速磨煤机自身动态特性、现有中速磨煤机控制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目前中速磨煤机普遍采用的经典PID控制方案控制效果不尽人意,中速磨煤机控制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采用机理建模方法,建立了中速磨煤机被控对象的动态机理模型;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依据所建立的机理模型,建立了基于某火力发电厂实际测试参数的中速磨煤机动态测试模型;提出了中速磨煤机动态矩阵预测控制方案、中速磨煤机模糊控制与PID串级控制方案、中速磨煤机模糊控制与PID串联控制方案、中速磨煤机模糊控制与PID并联控制方案、中速磨煤机双模糊控制器控制方案;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所提出的五种先进控制方案进行了仿真研究;同时为了与现有中速磨煤机经典PID控制方案比较,对现有中速磨煤机经典PID控制方案也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这五种控制方案各有特色,中速磨煤机动态矩阵控制方案的控制质量最好,但控制器参数整定较难;中速磨煤机模糊控制与PID串级控制方案的控制质量次之;中速磨煤机双模糊控制器控制方案的控制质量最差,不仅超调量大而且调节时间长。如果所有控制方案的控制器相关参数都为最佳,且扰动量和扰动位置相同,那么本文提出的五种中速磨煤机先进控制方案的控制品质均好于现有的经典PID控制方案。
刘钊[8](2014)在《云南复杂煤质对火电厂生产运行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煤炭是云南省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省一次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中一直占60%以上,未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而由于云南本身的地质地理条件,导致云南的煤质情况十分复杂。主要是煤质不能够达到设计煤质,甚至有时煤质条件十分恶劣。因此对云南的统调火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发电能力、设备运行安全以及运行经济性三方面。这些影响涉及各个电厂各个时段各个煤炭条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复杂煤质下火电厂生产运行所受影响来进行分析研究:(1)通过实际调研及资料查找研究了解云南煤炭资源的现状;掌握云南的典型煤种特性。(2)通过对云南统调火电厂的调研,掌握云南统调火电厂燃煤供应及煤质变化的实际情况并通过理论分析各个煤质特性对火电厂运行的可能影响。(3)通过实际调研以及资料查找分析云南煤炭产销形势以及其对火电厂的影响。(4)通过理论及实际情况分析结合来研究煤质特性对主要电站设备的影响。(5)通过理论及实际情况分析结合来研究煤质变化对电厂运行经济性的影响。(6)通过对调研云南统调火电厂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分析云南复杂煤质条件对火电机组发电能力的影响。本文通过这些研究分析,对于云南火电厂的选煤、配煤、设备保修、污染物排放的预测以及在生产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主要结论有:(1)从全省煤类产能与消费分析看,产能均要低于消耗,烟煤电厂煤炭供应紧张、煤质劣化局面将长期持续。缺煤停机现象将继续出现。由于煤炭供需平衡脆弱,火电厂应关注枯水期电煤存储情况,预防缺煤停机出现。(2)云南火电厂的减出力事件原因主要是煤质直接因素、煤质间接因素、磨煤机(给煤线)以及单侧风机故障。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受到煤质的影响。由于煤质恶化导致锅炉原因产生的减出力事件占比近80%。(3)煤炭供应及煤质特性对云南省火电机组的发电能力影响显着,主要体现为大批机组高负荷及最低不投油稳燃出力需求无法达到设计出力,严重影响了火电机组的可调范围。由于煤质下降,对全网各火电厂机组最大出力以及最低不投油稳燃负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火电厂的供电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影响程度取决于煤质恶化的情况。可以确定煤质恶化对火电厂发电能力影响很大。(4)煤质对燃煤电厂的经济运行至关重要。煤质变化对电厂运行经济性的影响可以分为燃煤及其它成本、效率、负荷、机组可用率、设备维修费用几个方面。(5)云南火电厂的燃用无烟煤、烟煤、褐煤电厂入炉煤低位发热量下降,入炉煤硫分、灰分增加,且煤质变化幅度很大,导致入炉煤质严重偏离设计值。煤质下降给机组经济、安全运行带来很大影响,存在锅炉热效率下降、煤耗上升、燃烧稳定性下降、机组带负荷、调峰能力降低、一次风压系统波动等问题。
郝骏[9](2011)在《大型火电厂节能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火电厂是能源消耗大户,约占50%的煤炭量被火电企业消耗,而且在当前低碳环保压力剧增及“计划电,市场煤”的国内形势下,煤价飞涨,火电厂出现了行业性亏损,因此,火电厂开展节能工作是当务之急。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节能型、环保型社会的需要,是火电厂降低发电成本,减亏增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本文通过详实细致的调查研究,扼要分析了火电企业所面临的形势和困难,以及节能现状;重点介绍了华电潍坊电厂、国电泰州电厂、华能玉环电厂、外高桥第三发电公司和欧洲等一些优秀的国内外大型火电厂已开展的节能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归纳总结,提出新建高效节能型电厂的趋势和在役大型火电厂在节能管理、运行管理、发电过程优化控制、燃料管理、检修管理以及设备技术改造等方面有效地节能管理模式,提出了性价比最经济燃煤管理模式;借鉴大型火电厂节能管理模式和其它电厂的节能技术措施和成功经验,详细分析了国电聊城电厂节能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了解决措施,开展了大量的节能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魏强[10](2011)在《火电厂自动发电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电厂自动发电控制是火电机组接收电网调度的控制指令,按预定的条件和要求,安全、快速、经济地调整发电机组的有功功率,对于维持电力系统发电功率和用电负荷的平衡、保证电力系统频率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太原第一热电厂13#机组AGC投运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动发电控制系统对机组进行优化,使得优化后机组的动态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保证了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
二、DMS2800数字化钢球磨煤机控制系统在火电厂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MS2800数字化钢球磨煤机控制系统在火电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火电厂煤粉制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火力发电现状 |
1.2.2 国内火力发电现状 |
1.3 煤粉制造过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煤粉制造过程的发展 |
1.3.2 煤粉制造过程的现状 |
1.4 制粉过程控制方面的现状及发展 |
1.4.1 磨煤机控制方法的发展趋势 |
1.4.2 磨煤机先进控制方法 |
第二章 过程工艺、设备概况、特性以及原理 |
2.1 过程工艺 |
2.2 设备概况 |
2.2.1 主要设备 |
2.2.2 磨煤机 |
2.2.3 给煤机 |
2.2.4 煤粉分离器 |
2.2.5 一次风机 |
2.2.6 皮带输送机 |
2.3 煤粉制造过程控制原理 |
第三章 磨煤机控制系统原理 |
3.1 控制原理 |
3.1.1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工作的原理 |
3.1.2 控制原理 |
3.2 数学模型建立 |
3.2.1 磨煤机出口温度的数学模型 |
3.2.2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负荷数学模型 |
3.2.3 磨煤机出力数学模型 |
3.2.4 磨煤机钢球数学模型 |
3.3 控制方法 |
3.3.1 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 |
3.3.2 磨煤机煤位控制 |
3.3.3 磨煤机负荷控制 |
3.3.4 磨煤机容量风控制 |
3.3.5 磨煤机总风量控制 |
3.3.6 料位监测方法 |
第四章 制粉过程硬件设计 |
4.1 DCS系统概述 |
4.2 DCS硬件体系结构 |
4.2.1 DCS控制结构 |
4.2.2 DCS层级结构 |
4.2.3 DCS冗余结构 |
4.2.4 DCS硬件结构组成 |
4.3 制粉系统配置 |
4.3.1 磨煤机I/O清单 |
4.3.2 其他辅助系统I/O清单 |
4.3.3 磨煤机测点及一次元件清单 |
4.4 风速监测设计 |
4.5 转速监测设计 |
4.6 压力及差压监测 |
第五章 制粉过程软件设计 |
5.1 DCS软件体系结构 |
5.2 监控环境 |
5.3 制粉过程设备流程 |
5.3.1 磨煤机启动流程 |
5.3.2 磨煤机停止流程 |
5.3.3 给煤机启动、停止流程 |
5.3.4 其他辅助系统流程 |
5.4 制粉过程逻辑建立 |
5.5 运行状况及分析 |
5.5.1 热风量对出力的影响 |
5.5.2 冷风量对出力的影响 |
5.5.3 磨煤机出口温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磨煤机启停流程图 |
附录B 给煤机启停流程图 |
附录C 其他辅助系统流程图 |
附录D 磨煤机控制逻辑图 |
附录E 磨煤机条件跳闸逻辑图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球磨机振动信号特征提取与负荷参数在线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球磨机负荷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单因素检测法 |
1.2.2 多因素检测法 |
1.3 常用振动信号特征提取方法 |
1.3.1 时域分析方法 |
1.3.2 频域分析方法 |
1.3.3 时频分析方法 |
1.4 常用球磨机负荷检测方法 |
1.4.1 案例推理技术 |
1.4.2 神经网络 |
1.4.3 支持向量机 |
1.4.4 迁移学习 |
1.4.5 二型模糊集合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球磨机工作原理与负荷参数研究 |
2.1 球磨机工作原理与磨矿生产流程 |
2.1.1 球磨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2 磨矿生产流程 |
2.2 基于球磨机筒体振动信号的负荷检测 |
2.2.1 基于球磨机筒体振动信号的负荷检测原理 |
2.2.2 球磨机筒体振动信号采集系统 |
2.3 球磨机负荷状态划分与相关参数研究 |
2.3.1 球磨机负荷状态划分 |
2.3.2 球磨机负荷相关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K-means的球磨机负荷状态分类 |
3.1 核主元分析方法 |
3.1.1 主元分析 |
3.1.2 降维维度k的选取原则 |
3.1.3 核主元分析 |
3.2 改进K-means聚类算法 |
3.2.1 K-means聚类算法 |
3.2.2 基于密度分布的初始聚类中心点选取 |
3.2.3 基于遗传算法的最小外接圆圆心求解 |
3.2.4 改进K-means聚类算法流程 |
3.3 仿真实验与分析 |
3.3.1 标准数据集测试 |
3.3.2 工业实测数据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球磨机振动信号特征提取与负荷检测方法研究 |
4.1 球磨机振动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4.1.1 谐波小波包分解 |
4.1.2 改进功率谱估计 |
4.1.3 基于谐波小波包和改进功率谱的振动信号特征提取 |
4.2 基于改进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球磨机负荷检测 |
4.2.1 统计学习基本理论 |
4.2.2 支持向量机 |
4.2.3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4.2.4 改进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4.2.5 基于模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负荷检测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振动信号特征提取结果对比分析 |
4.3.2 球磨机负荷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LabVIEW的球磨机负荷检测系统设计 |
5.1 球磨机负荷检测系统总体架构 |
5.2 球磨机负荷检测系统硬件平台 |
5.3 球磨机负荷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5.3.1 软件平台总体设计 |
5.3.2 系统初始化模块 |
5.3.3 振动信号特征提取模块 |
5.3.4 负荷检测模块 |
5.3.5 用户管理模块 |
5.3.6 报警与日志模块 |
5.4 球磨机负荷检测系统功能测试 |
5.4.1 振动信号实时采集功能测试 |
5.4.2 实测数据负荷检测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 |
(4)钢球磨煤机磨损特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钢球磨煤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
1.1 钢球磨煤机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
1.2 钢球磨煤机的主要类型 |
1.3 钢球磨煤机存在的问题 |
2 提高钢球磨煤机生产效率的因素分析 |
2.1 影响磨煤机出力因素的分析 |
(1) 磨水泥效率: |
(2) 磨煤炭效率: |
(3) 磨矿石效率: |
2.2 磨球的选择 |
(1) 磨球的直径及运转情况。 |
(2) 磨煤机的运转情况。 |
(3) 煤质的优劣。 |
(4) 磨球材质与衬板材质的配副性。 |
3 钢球磨煤机钢球磨损特性分析 |
3.1 选择磨球的材料及其要求 |
3.2 影响磨球磨损规律理论因素的分析 |
4 磨球材料的试验性研究及分析 |
5 试验结果的记录处理 |
6 结语 |
(5)某火电厂燃料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宏观环境及国家形势 |
1.1.2 电力企业的发展形势及燃料管理变革 |
1.1.3 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1 课题的来源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W火电厂燃料全过程管理需求分析 |
2.1 企业简介 |
2.2 燃料管理情况简介 |
2.2.1 采购计划管理 |
2.2.2 调运管理 |
2.2.3 入厂煤数量验收管理 |
2.2.4 入厂煤质量验收管理 |
2.2.5 入厂煤接卸、掺配及煤场管理 |
2.2.6 入厂煤统计核算与成本管理 |
2.2.7 供应商管理 |
2.3 管理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火电厂燃料全过程信息化系统设计 |
3.1 课题研究相关理论及关键技术 |
3.1.1 工业工程理论 |
3.1.2 流程再造理论 |
3.1.3 关键技术 |
3.2 采用的技术路线 |
3.2.1 数据自动采集 |
3.2.2 数据集成 |
3.2.3 平台架构及数据库设计 |
3.3 系统开发过程 |
3.3.1 总体设计 |
3.3.2 详细设计 |
3.3.3 编制设计方案后组织开发 |
3.3.4 系统功能评价 |
3.3.5 系统运维保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火电厂燃料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
4.1 管理效益分析 |
4.1.1 实现煤炭调运业务的在线管控与信息实时获取 |
4.1.2 建立数字化煤场,突出燃料的科学掺配 |
4.1.3 实现燃料管理业务与财务应用的一体化 |
4.1.4 通过业务监控为管理人员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依据 |
4.2 经济效益分析 |
4.2.1 入炉煤标煤单价逐年降低 |
4.2.2 利用数学和计算机工具,优化进煤计划方案 |
4.3 社会效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改进小波阈值去噪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抗噪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研究现状 |
1.2.2 小波去噪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2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及小波阈值去噪方法的理论基础 |
2.1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理论基础 |
2.1.1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案及测量噪声的影响分析 |
2.1.2 仿真研究 |
2.2 小波阈值去噪方法理论基础 |
2.2.1 小波变换及小波阈值去噪方法基础 |
2.2.2 仿真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小波阈值去噪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 |
3.1 一种改进的小波阈值去噪方法 |
3.2 控制系统设计 |
3.3 控制系统抗噪作用分析 |
3.3.1 收敛性分析 |
3.3.2 统计特性分析 |
3.4 仿真研究 |
3.4.1 SISO系统仿真研究 |
3.4.2 MISO系统仿真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改进的基于小波阈值去噪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 |
4.1 引言 |
4.2 基于变长度滑动时间窗口的改进控制方案 |
4.2.1 滑动时间窗口长度的影响研究 |
4.2.2 算法描述 |
4.2.3 SISO系统仿真研究 |
4.2.4 MISO系统仿真研究 |
4.3 带混合滤波器的改进控制方案 |
4.3.1 算法描述 |
4.3.2 SISO系统仿真研究 |
4.3.3 MISO系统仿真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中速磨煤机先进控制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及磨煤机应用情况简介 |
1.2.1 国外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及磨煤机的发展 |
1.2.2 国内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及磨煤机的发展 |
1.3 中速磨煤机结构及应用 |
1.3.1 碗式磨煤机 |
1.3.2 平盘磨煤机 |
1.3.3 E型磨煤机 |
1.3.4 轮式磨煤机 |
1.4 制粉系统及控制现状 |
1.4.1 磨煤机制粉系统 |
1.4.2 制粉系统控制现状 |
1.5 先进控制技术在磨煤机中的应用 |
1.5.1 解耦控制应用现状 |
1.5.2 神经网络控制应用现状 |
1.5.3 动态矩阵预测控制应用现状 |
1.5.4 模糊控制应用现状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速磨煤机被控对象动态模型 |
2.1 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工艺流程 |
2.2 中速磨煤机动态建模 |
2.2.1 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负荷被控对象动态模型 |
2.2.2 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出口温度被控对象模型 |
2.2.3 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被控对象动态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速磨煤机经典控制方案的仿真 |
3.1 中速磨煤机被控对象动态模型简化 |
3.2 中速磨煤机经典控制方案 |
3.2.1 单回路单向解耦控制方案 |
3.2.2 串级单向解耦控制方案 |
3.3 中速磨煤机经典控制方案的仿真 |
3.3.1 中速磨煤机单回路单向解耦控制方案的仿真 |
3.3.2 中速磨煤机串级单向解耦控制方案的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速磨煤机动态矩阵控制及仿真 |
4.1 中速磨煤机动态矩阵控制方案设计 |
4.1.1 预测模型 |
4.1.2 反馈校正 |
4.1.3 滚动优化 |
4.2 中速磨煤机动态矩阵控制方案的仿真 |
4.2.1 中速磨煤机给定值阶跃变化时的仿真 |
4.2.2 中速磨煤机被控对象时间常数变化时的仿真 |
4.2.3 改变动态矩阵控制器预测时域长度和控制时域长度的仿真 |
4.2.4 改变误差加权矩阵和控制量加权矩阵时的仿真 |
4.2.5 与中速磨煤机单回路单向解耦控制方案对比分析 |
4.2.6 与中速磨煤机串级单向解耦控制方案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速磨煤机模糊控制方案的研究 |
5.1 中速磨煤机模糊控制方案设计 |
5.1.1 经典PID与模糊控制器的串级控制方案 |
5.1.2 经典PID与模糊控制器串联控制方案 |
5.1.3 经典PID与模糊控制器并联控制方案 |
5.1.4 经典PID与双模糊控制器并联控制方案 |
5.2 中速磨煤机模糊控制方案仿真 |
5.2.1 经典PID与模糊控制器的串级控制方案仿真 |
5.2.2 经典PID与模糊控制器串联控制方案仿真 |
5.2.3 经典PID与模糊控制器并联控制方案仿真 |
5.2.4 经典PID与双模糊控制器并联控制方案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2.1 中速磨煤机控制方案的展望 |
6.2.2 中速磨煤机控制装置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及参加科研情况) |
(8)云南复杂煤质对火电厂生产运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影响火电厂生产运行的相关煤质特性概述 |
2.1 煤的工业分析特性及其对火电厂的影响分析 |
2.2 煤的元素分析特性及其对火电厂的影响分析 |
2.3 煤的物理特性及其对火电厂的影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南煤炭资源现状及对火电厂生产运行的影响分析 |
3.1 云南煤炭资源总体状况 |
3.2 云南煤炭产销形势及其对火电机组发电能力的影响分析 |
3.3 今后几年云南煤炭产能与消耗预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煤质变化对电站设备的影响 |
4.1 煤质特性对电站主要运行设备的影响 |
4.2 煤质恶化导致”四管”爆漏的影响分析 |
4.3 煤质恶化导致锅炉灭火事件的分析 |
4.4 煤质恶化导致火电机组减出力状况及对供电能力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煤质变化对电厂运行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
5.1 火电厂生产过程及煤质特性对火电厂经济性影响综述 |
5.2 燃煤及其它成本 |
5.3 煤质特性对效率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云南复杂煤质对火电机组发电能力的影响 |
6.1 云南统调火电厂燃煤供应特点及煤质变化的分析 |
6.2 供煤特性及煤质变化对火电机组发电能力的影响分析 |
6.3 近年火电机组发电能力变化及影响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9)大型火电厂节能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及难点 |
第2章 火力发电企业面临的形势及节能现状分析 |
2.1 电力行业特点 |
2.2 现阶段电力市场形势 |
2.3 国家对火力发电企业的节能政策 |
2.4 火电企业面临的挑战 |
2.5 发电企业节能管理存在的困境 |
2.6 火电企业在节能管理上普遍存在不足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典型大型火电厂节能技术综述 |
3.1 华电潍坊发电公司节能技术及措施 |
3.1.1 健全节能降耗管理体系,加强节能管理 |
3.1.2 指标优化运行管理 |
3.1.3 实施技改降耗,提高设备效率 |
3.1.4 开展对标优化,改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
3.2 国电泰州电厂节能降耗技术措施 |
3.2.1 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降低厂用电率 |
3.2.2 优化调整系统运行方式,降低能耗 |
3.3 华能玉环电厂节能工作 |
3.3.1 优化机组运行,降低能耗指标 |
3.3.2 开展节能技改,优化机组能耗指标 |
3.4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节能优化经验 |
3.4.1 首创大机组脱硫零能耗 |
3.4.2 排烟热能综合利用,设置了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
3.4.3 创新的直流锅炉蒸汽加热启动法 |
3.4.4 空预器全向柔性密封技术 |
3.4.5 广义回热技术 |
3.4.6 优化热力系统及参数 |
3.5 欧洲大型燃煤机组节能技术 |
3.5.1 燃煤机组多采用塔式锅炉 |
3.5.2 锅炉单列辅机配置 |
3.5.3 采用无调节级滑压运行的汽轮机 |
3.5.4 火电机组优化汽轮机热力循环系统 |
3.5.5 利用锅炉烟气余热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型火电厂典型节能管理模式研究 |
4.1 新建大型火电机组节能管理模式 |
4.1.1 采用高参数、大容量和新技术的机组 |
4.1.2 热电联产 |
4.2 在役火电机组节能管理模式 |
4.2.1 加强节能基础管理,做好管理节能 |
4.2.2 加强运行人员管理,开展节能竞赛 |
4.2.3 优化运行参数,实现发电过程在线动态节能 |
4.2.4 优化运行方式,实现科学节能 |
4.2.5 加强检修管理和设备治理,提高设备安全性和经济性 |
4.2.6 实施设备系统技术改造,科技节能 |
4.2.7 加强燃料管理,从燃料源头上做好节能工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型火电厂典型节能管理模式在国电聊城电厂的应用 |
5.1 聊城电厂节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节能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
5.1.2 系统设备节能技术问题分析 |
5.2 节能管理和设备系统方面存在的节能问题改进措施 |
5.2.1 完善节能管理体系 |
5.2.2 系统设备节能技术问题改进措施 |
5.3 聊城电厂开展的节能工作 |
5.3.1 加强节能基础管理,做好管理节能 |
5.3.2 加强检修和设备治理,提高设备安全性和经济性 |
5.3.3 优化运行方式,深挖节能潜力 |
5.3.4 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实施技改节能 |
5.3.5 加强燃料管理,从燃料源头上做好节能工作 |
5.3.6 加强运行参数优化控制,开展小指标竞赛 |
5.4 聊城电厂开展的节能效益分析 |
5.5 聊城电厂节能新趋势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火电厂自动发电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对自动发电控制的学术研究状况 |
1.2.2 国内外对自动发电控制的应用研究状况 |
1.3 本文的主要任务 |
第二章 火电厂自动发电控制系统 |
2.1 火电机组自动发电控制系统概述 |
2.2 燃煤发电机组有功功率的调节能力 |
2.2.1 燃煤发电机组能量转换过程的响应特性 |
2.2.2 燃煤发电机组的功率调节能力 |
2.3 燃煤发电机组协调控制系统 |
2.3.1 燃煤发电机组控制系统概况 |
2.3.2 燃煤发电机组的主要调节系统 |
2.4 提高燃煤发电机组AGC性能的若干措施 |
2.5 火电厂全厂负荷优化控制系统 |
2.5.1 引言 |
2.5.2 单机自动发电控制方式对机组运行的影响 |
2.5.3 全厂功率优化分配 |
2.5.4 全厂功率控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际电厂自动发电控制投运 |
3.1 系统简介 |
3.2 AGC投运技术方案 |
3.2.1 AGC投运前应具备的条件 |
3.2.2 存在的问题 |
3.2.3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
3.2.4 总结 |
3.3 AGC运行的技术指标 |
3.4 AGC联合调试措施 |
3.4.1 AGC功能 |
3.4.2 AGC调试前应具备的条件 |
3.4.3 AGC调试措施 |
3.4.4 AGC调试的安全措施 |
3.4.5 AGC调试注意事项 |
3.4.6 AGC控制自动切除条件 |
3.5 AGC联合调试总结报告 |
3.5.1 AGC的功能 |
3.5.2 AGC系统改进 |
3.5.3 AGC投运目标 |
3.5.4 AGC调试过程及曲线 |
3.5.5 AGC调试结果及数据分析 |
3.6 AGC投运效果 |
3.7 AGC控制系统投运的安全措施 |
3.7.1 AGC的主要功能 |
3.7.2 AGC投入前的检查 |
3.7.3 AGC投入步骤 |
3.7.4 AGC投入注意事项 |
3.7.5 AGC自动闭锁条件 |
3.7.6 AGC自动切除条件 |
3.8 AGC投运规定及措施 |
3.9 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优化 |
3.10 AGC投运的历史曲线 |
3.10.1 送风机阀位不动,风量摆时,送风机输出不变 |
3.10.2 给粉机转速摆动,加阻尼 |
3.10.3 调门摆动时的负荷变化情况 |
3.10.4 一次增减负荷超过20MW联启给粉机后的主汽压力变化 |
3.10.5 抽汽流量折算成电功率校正滑压曲线 |
3.10.6 采用预加减煤技术后的主汽压力响应变化 |
3.10.7 根据主汽压力偏差大小变参数调节后的主汽压力变化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DMS2800数字化钢球磨煤机控制系统在火电厂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电厂煤粉制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D]. 李彤.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2]火电站智能化现状及展望[J]. 杨新民,曾卫东,肖勇. 热力发电, 2019(09)
- [3]球磨机振动信号特征提取与负荷参数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 李珏. 湖南大学, 2019(07)
- [4]钢球磨煤机磨损特性技术研究[J]. 何青,罗宁. 电力与能源, 2019(01)
- [5]某火电厂燃料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D]. 韩鹏.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6]基于改进小波阈值去噪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抗噪方法[D]. 郑璟瑜.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7)
- [7]中速磨煤机先进控制方案的研究[D]. 潘岩.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4)
- [8]云南复杂煤质对火电厂生产运行的影响研究[D]. 刘钊.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9]大型火电厂节能管理模式研究[D]. 郝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 [10]火电厂自动发电控制的研究[D]. 魏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