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兴趣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孔祥光[1](2021)在《民国时期郑文汉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文中提出郑文汉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重要骨干,是我国近代着名的职业教育家,是推动职业指导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先驱之一。他主张服务还须救国,重视职教师资培养,倡导教育界与职业界加强联系合作。他引介国外的职业心理学知识、职业指导理论,介绍国外职业指导发展概况,并积极探索本土的职业指导理论发展,开展有益的职业调查测验,推进职业指导工具建设,给予职业青年适切建议。郑文汉在民国时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加速了国外职业教育元素引介的进程,进一步丰富了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对当时的青年就业择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张金凤[2](2021)在《职业兴趣在高中生涯教育中的应用——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阐述职业兴趣在高中生涯教育中的作用及应用途径,并就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建议,希望能为开展生涯教育的实践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魏润芝[3](2021)在《硕士研究生职业同一性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若兰[4](2021)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S学校管理工程系学生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迅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增,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批高水平、技术型专业人才的重要职能和责任,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建设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相继出台的系列文件也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然而,现阶段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刚起步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其理念的认识还较为片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水平不容乐观,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展开研究势在必行。培养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有效保障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最佳途径,更是有效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内在需求的必然选择。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在“人职匹配”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上,以S学校管理工程系学生为例,运用问卷、访谈的调查方法和统计分析法,探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并分析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及内外部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操作路径。通过调查和分析,本研究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在自我探索、认识环境、做出决策以及制定目标、计划等方面存在问题。从内部因素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迁移水平有待提升、未能把握职业信息获取机会。从外部因素分析,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专业水平还不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安排存在弊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认识较为模糊。鉴于此,本研究从高职学生和高职院校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路径:高职学生应从职业生涯规划态度与责任意识的树立、自我与环境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信息加工技能的强化、目标与计划的制定四个方面入手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职院校要从师资队伍、课程内容体系、教育评价机制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心建设四个方面着手,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
姜影[5](2021)在《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旨在“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要以多种方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2021年辽宁省正式实施“3+1+2”高考选科模式,这种选考模式在拓宽学生职业选择面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科目选择困难。为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进行合理选科,本研究依托职业兴趣、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等理论,结合实证调研,以高中化学学科为基础,设计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并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推行的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论文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方法、思路和意义。通过文献调研,界定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等概念,了解了国内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并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学生依据成绩进行选科,学生渴望知晓高校专业信息和职业信息等内容。通过教师访谈了解一线教师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的看法等。针对研究现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确定了课程内容选择范围、选择原则、选择策略、选择思路。围绕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确立了5种课程主题,并对5种课程主题下的15个课题全部进行教学设计,呈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思路。教育实习期间,笔者在每种课程主题下选择一个课题,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课程实践。实践后,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评价两种途径获得课程反馈与评价。结果表明:本课程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类职业和专业的认识水平,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明确了是否选择化学作为未来报考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
刘竹琴[6](2021)在《浙江省某医院ICU护士跨专业团队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对浙江省某三甲医院ICU护士进行跨专业团队合作问卷调查,了解跨专业团队合作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ICU护士更好地参与跨专业团队合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严格遵循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ICU240名护士(2020年1月到2020年6月)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化版中文跨专业团队合作量表(AITCS)、工作投入量表、职业认同评定量表对ICU护士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跨专业团队合作状况、工作投入程度以及职业认同感水平进行测量。利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描述频数、百分比,分析相关性,进行多元回归来探讨影响ICU护士跨专业团队合作的因素。研究结果:1、重症监护室护士跨专业团队合作总体情况较好。AITCS(跨专业团队合作量表)总分92(P25=88,P75=95)分,团队协调维度28(P25=26,P75=29)分,团队配合维度32(P25=31,P75=33)分,伙伴关系维度32(P25=31,P75=33)分。2、重症监护室护士工作投入处于中等程度。总分(49.07±17.19)分,“活力”维度(19.89±7.06)分,“奉献”维度(13.58±4.51)分,“专注”维度(15.60±6.40)分。其中低工作投入水平42例,占17.5%,中工作投入水平149例,占62.08%,高工作投入水平49例,占20.4%。3、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认同感处于中等偏上程度。总分(111.28±14.87)分,“职业认知评价”维度(32.86±5.06)分,“职业社交技能”维度(22.73±2.92)分,“职业社会支持”维度(21.69±3.50)分,“职业挫折应对”维度(22.54±2.94)分,“职业自我反思”维度(11.45±1.54)分。4、根据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对重症监护室护士跨专业团队合作的单因素分析得出,职称、婚姻状况、有无子女、对职业的兴趣、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和跨专业团队合作意愿,其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职称高、未婚、无子女的ICU护士的跨专业团队合作情况比职称低、已婚、有子女的ICU护士好;ICU护士对自身职业越有兴趣、越认为自身职业发展前景好、并且有较好的跨专业团队合作意愿,其跨专业团队合作情况越好。5、相关分析显示:本研究对重症监护室护士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与工作投入、职业认同感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跨专业团队合作与工作投入、职业认同感的总维度及各维度均呈显着相关关系,P<0.01。6、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投入、职业认同感、ICU护士跨专业团队合作意愿进入了回归方程。调整后R方为0.248,标准化回归系数由高到低分别是工作投入>跨专业团队合作意愿>职业认同感。可知,ICU护士的工作投入程度越高、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越好,跨专业团队合作意愿越高,其跨专业团队合作的情况越好。研究结论:重症监护室护士的跨专业团队合作总得分较高,情况良好。ICU护士跨专业团队合作的影响因素有:跨专业团队合作意愿、工作投入水平、职业认同感水平。护理管理者可通过加强ICU护理环境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动ICU护士的工作投入水平和职业认同感,从而改善ICU跨专业团队合作现状,提升护理质量。
蒋雪[7](2021)在《A网络招聘公司用户端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诞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革,各大企业的招聘方式和途径也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招聘逐渐成为各大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选择的主要方式,网络招聘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而随着行业的细分以及技术的进步,网络招聘的模式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从早期各大企业的垂直型网络招聘模式,到后面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中间型网络招聘模式,再到后来脉脉等社交软件的社交化招聘模式,国内的网络招聘模式日益多元化。网络招聘具有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时效高等优点,但同时也有存在虚假信息、用户隐私泄露等问题。近年来,各大网络招聘平台爆出的一些负面新闻,引起了用户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担忧。A公司是国内一中高端网络招聘平台,构建了基于企业端、猎头端、求职者端三端用户的多重互动式网络招聘模式,A公司在三个用户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平台如何通过管理上的优化升级,实现平台的良好发展,也是A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将以A公司为具体案例,深入分析其招聘模式下在企业端、猎头端、求职者三端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优化策略。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和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与本文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A网络招聘公司用户端管理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第四部分是A网络招聘公司用户端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A网络招聘公司用户端管理优化的策略;第六部分是A网络招聘公司下用户端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第七部分是结论与展望。通过研究发现,A网络招聘公司在企业端、猎头、求职者三端均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发现原因主要是A公司在用户端的管理上存在一些不足,针对不足,本文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在企业端,降低用户准入门槛提升用户数,及时响应外部环境优化升级产品生态;在猎头端,完善猎头端用户绩效机制,建立猎头管理诚信评价体系;在求职者端,运用AI技术为求职者提供全链条服务,优化升级用户隐私保护安全机制。
艾心[8](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职业兴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河北省作为第三轮参与改革的省份,于2018年秋季起全面启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依据文件要求,在前两轮新高考改革的经验基础之上,使用了“3+1+2”选科模式。此外,2021年起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为保证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行,河北省在2019年颁布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将考生志愿组成由以往的“学校+专业(类)”转变为“专业(类)+学校”。职业兴趣与专业选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新高考政策的推行,了解自身职业兴趣不再是大学生的必修课,高中生这一群体也不得不开始思考自身职业兴趣。因此,探究高中生职业兴趣及其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对新高考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引出政策实施带来的现实困境和多方的发展需要,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并结合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综述,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研究创新点。其次,根据对相关研究的综述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三,对高中生的职业兴趣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在借鉴既有相关量表的基础上加入自编题项,对整合后的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炼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职业兴趣影响因素的维度。预调查之后笔者对问卷进行修改,再大范围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对正式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基于人口变量学的差异性分析。第四,对实证研究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与探讨,并依据分析结果和问卷中的开放式问题答案,深入探讨在新高考政策的推行下高中生的职业兴趣及其影响因素反映了哪些问题。第五,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最后,对本研究的局限性进行总结,讨论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发现以下几点现存问题:第一,学校层面。职业测评未普及;政策解读形式单一。第二,学生层面。职业兴趣不清晰;信息获取能力薄弱。第三,家长层面。囿于能力难指导;重成绩轻能力兴趣。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学校、家庭、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可行性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学生明确职业兴趣、教师改善教学方案、学校提高管理效率、新高考政策更好落实做出贡献。
欧阳润[9](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李彦儒[10](2020)在《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 ——以X市七所中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职业启蒙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根基,对于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认识自我,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思考未来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职业启蒙教育是针对儿童的教育,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在我国主要为中小学生。通过对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职业启蒙教育的规律,促进我国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顺利落地实施。我国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探索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X市作为我国的直辖市,其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此,本文选取X市7所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以期得到当前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整体发展现状。由于中小学生年龄跨度较大,认知能力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小学阶段采用家长问卷与学生、教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中学阶段采用学生问卷与教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从数据分析来看,目前职业启蒙教育在中小学校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实践困境。在态度方面,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虽认可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但是他们自身较为缺乏职业启蒙教育的主动意识;在实施能力方面,尽管中小学配备了一定的职业启蒙教育师资与课程,但整体而言二者的专业性均尚显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帮助;在教学资源方面,各中小学具备一定的职业启蒙教育资源,但无论在资金、场地以及设备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在教学效果方面,学生可以从目前的职业启蒙教育活动中学到知识,但仍有不少教育活动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造成这些现实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重点阐述中小学内部原因,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缺乏职业启蒙教育的动力,部分中小学难以提供专业师资与课程,学校内部缺乏职业启蒙教育资源保障条件以及忽视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四个方面。依照上述成因,我们迫切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实施突破:在观念方面,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做好职业启蒙教育宣传工作,不仅政府要尽快出台有关政策,家长和教师也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应试观念。在实施能力方面,中小学要通过多方培训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另外,组建校内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研发团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适合身心发展的课程。在教学资源方面,组建特定部门负责资源统筹工作,多方筹措资金为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同时利用互联网拓宽资源获取途径。在实施效果方面,重视具体实施中的每一项环节,包括提示学生做好活动前准备,巩固已有职业启蒙教育成果,完善活动评价体系等。此外,还要依靠政策扶植弱势学校,构建国家级网络学习平台等手段,弥合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校际差距,从而促进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健康均衡发展。
二、职业兴趣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业兴趣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郑文汉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郑文汉职业教育思想的发轫与形成 |
(一)研究转型:扎实的教育学基础助力其研究快速转型 |
(二)国外引介:国外职业教育知识的引介丰富其认识基础 |
(三)本土研究:国内职业教育工作实践和国外职业教育理论引介助其开展本土研究 |
二、对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认识与探讨 |
(一)职教救国观:“服务还须救国” |
(二)职教师资观:“有优良的职教教师,就有优良的职业学校” |
(三)职、教合作观:“职业与教育打成一片” |
三、对职业指导的倡导与推动 |
(一)肯定职业指导的个人与社会功用 |
(二)推进职业指导工具建设 |
(三)积极指导职业青年择业 |
四、郑文汉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影响 |
(一)加速了国外职业教育元素引介的进程 |
(二)进一步丰富了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 |
(三)积极指导了其时的青年职业选择 |
(2)职业兴趣在高中生涯教育中的应用——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兴趣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
二、职业兴趣在高中生涯教育中的应用 |
(一)依托网络平台,量表施测 |
(二)课堂上体验,做兴趣岛探索 |
(三)课余做研究型学习活动,初步了解职业兴趣 |
三、职业兴趣在高中生涯教育中的作用 |
(一)帮助高中生清晰认识自我,明确目标方向 |
(二)提供选择专业依据,匹配适合专业方向 |
(三)澄清高中生职业兴趣,利于选科 |
四、高中生涯教育中探索职业兴趣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
(一)量表测量有误差,须综合考虑抉择 |
(二)解读知识理论强,须专业培训再上岗 |
(三)职业兴趣具有动态性,须结合现实情况 |
(四)测评档案不完善,可多方收集数据分析 |
(4)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S学校管理工程系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
1.2.2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职业生涯 |
1.3.2 职业生涯规划 |
1.3.3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研究的基础理论 |
2.1 “人职匹配”理论 |
2.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3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
3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工具 |
3.1.3 数据处理 |
3.2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调查结果 |
3.2.1 问卷信效度检验 |
3.2.2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状况 |
3.2.3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各维度状况 |
3.2.4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差异分析 |
3.2.5 结论 |
4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存在的问题 |
4.1.1 高职学生自我探索程度明显不够 |
4.1.2 高职学生认识环境能力存在不足 |
4.1.3 高职学生欠缺职业决策制定技能 |
4.1.4 高职学生缺乏目标计划制定能力 |
4.2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内部因素 |
4.2.2 外部因素 |
5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 |
5.1 内部路径 |
5.1.1 必要前提:树立正确态度,增强规划意识 |
5.1.2 基础要素:准确评价自我,有效认识环境 |
5.1.3 核心内容:强化信息加工,提升决策技能 |
5.1.4 重要环节:明确目标计划,及时反馈修正 |
5.2 外部路径 |
5.2.1 打造多元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师资队伍 |
5.2.2 制定“三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体系 |
5.2.3 建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评价机制 |
5.2.4 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中心 |
6 结语 |
6.1 总结 |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政策要求 |
2.学生发展需要 |
3.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
4.化学学科发展需要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职业生涯教育 |
2.课程 |
3.课程设计 |
(二)国内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
1.国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
2.国内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
(三)理论基础 |
1.职业兴趣理论 |
2.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4.人格发展理论 |
5.终身教育理论 |
三、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现状及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 |
1.问卷编制与发放 |
2.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教师访谈 |
四、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 |
(一)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理念 |
(二)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目标 |
1.宏观层面 |
2.微观层面 |
(三)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内容选择 |
1.课程内容选择范围 |
2.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
3.课程内容选择策略 |
4.课程主题确定 |
5.课程内容选择思路 |
(四)高中化学生涯教育课程内容 |
1.主题一:前沿科学型 |
2.主题二:分析检测型 |
3.主题三:生活应用型 |
4.主题四:化工生产型 |
5.主题五:绿色环保型 |
五、课程实践及效果评价 |
(一)实践对象 |
(二)具体方案 |
(三)教学实践 |
1.前沿科学型——合成化学 |
2.分析检测型——法医化学 |
(四)效果评价 |
1.学生评价 |
2.教师评价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课题教学设计 |
附录C 教学实践后学生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浙江省某医院ICU护士跨专业团队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跨专业团队合作 |
2.1.2 跨专业团队合作量表 |
2.1.3 工作投入 |
2.1.4 职业认同感 |
2.2 跨专业团队合作研究概述 |
2.3 跨专业团队合作影响因素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1.1 来源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剔除标准 |
3.1.5 抽样方法和样本量计算 |
3.2 测量工具 |
3.2.1 ICU护士一般资料检查表 |
3.2.2 简化版中文版跨专业团队合作问卷(AITCS) |
3.2.3 工作投入量表 |
3.2.4 职业认同评定量表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质量控制 |
3.5 伦理原则 |
4 结果 |
4.1 问卷收集情况 |
4.2 问卷信度检验 |
4.3 ICU护士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
4.4 ICU护士跨专业团队合作、工作投入、职业认同感得分情况 |
4.4.1 ICU护士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 |
4.4.2 ICU护士工作投入得分 |
4.4.3 ICU护士职业认同感得分 |
4.5 ICU护士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对跨专业团队合作的单因素分析 |
4.5.1 性别对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的差异 |
4.5.2 年龄对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的差异 |
4.5.3 ICU工作年限对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的差异 |
4.5.4 不同学历对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的差异 |
4.5.5 不同月收入对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的差异 |
4.5.6 不同职称对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的差异 |
4.5.7 不同身份对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的差异 |
4.5.8 不同人事状况对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的差异 |
4.5.9 不同值班情况对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的差异 |
4.5.10 不同婚姻状况对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的差异 |
4.5.11 有无子女对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的差异 |
4.5.12 对自身职业的兴趣对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的差异 |
4.5.13 对自身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对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的差异 |
4.5.14 跨专业团队合作意愿对跨专业团队合作得分的差异 |
4.6 ICU 护士跨专业团队合作与工作投入、ICU 护士跨专业团队合作与职业认同感的相关性分析 |
4.6.1 工作投入水平与跨专业团队合作的相关分析 |
4.6.2 跨专业团队合作与职业认同感的相关分析 |
4.7 ICU护士跨专业团队合作的影响因素 |
5 讨论 |
5.1 ICU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分析 |
5.2 ICU护士跨专业团队合作现状 |
5.3 影响ICU护士跨专业团队合作的因素 |
5.3.1 一般资料对跨专业团队合作的影响 |
5.3.2 ICU护士工作投入对跨专业团队合作的影响 |
5.3.3 ICU护士职业认同对跨专业团队合作的影响 |
5.4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
5.4.1 优势 |
5.4.2 局限性和建议 |
6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跨专业团队合作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A网络招聘公司用户端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招聘 |
2.1.2 网络招聘 |
2.1.3 网络招聘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
2.2.2 能力素质测评理论 |
2.2.3 人-职匹配理论 |
2.2.4 STP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关于网络招聘概念的研究 |
2.3.2 关于网络招聘利弊的研究 |
2.3.3 关于网络招聘管理优化研究 |
2.3.4 研究述评 |
第3章 A网络招聘公司用户端管理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
3.1 A公司基本情况 |
3.2 A网络招聘公司的用户与服务 |
3.3 A网络招聘公司用户端调查 |
3.3.1 问卷调查对象与目的 |
3.3.2 问卷调查的设计 |
3.3.3 问卷调查的结果 |
3.4 A网络招聘公司用户端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企业用户端存在的问题 |
3.4.2 猎头用户端存在的问题 |
3.4.3 求职者用户端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A网络招聘公司用户端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总体分析 |
4.2 企业用户端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中高端定位模糊流失大部分中小企业客户 |
4.2.2 行业竞争激烈分流了部分企业用户 |
4.3 猎头用户端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猎头绩效机制不健全 |
4.3.2 缺乏完善的猎头管理评价体系 |
4.4 求职者用户端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人职匹配效果不佳 |
4.4.2 对用户隐私保护缺乏持续监管机制 |
第5章 A网络招聘公司用户端管理优化的策略 |
5.1 优化的总体目标和思路 |
5.1.1 优化的总体目标 |
5.1.2 优化的总体思路 |
5.2 企业端管理优化的策略 |
5.2.1 降低用户准入门槛提升用户数量 |
5.2.2 及时响应外部环境优化升级产品生态 |
5.3 猎头端管理优化的策略 |
5.3.1 完善猎头端用户绩效机制 |
5.3.2 建立猎头管理诚信评价体系 |
5.4 求职者端管理优化的策略 |
5.4.1 运用AI技术为求职者提供全链条服务 |
5.4.2 优化升级用户隐私保护安全机制 |
第6章 A网络招聘公司用户端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
6.1 人才保障 |
6.2 技术保障 |
6.3 资金保障 |
6.4 制度保障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A 公司企业端用户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2 A 公司猎头端用户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3 A 公司求职者端用户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4 A 公司企业、猎头、求职者三端用户访谈纲要 |
致谢 |
(8)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职业兴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层面的驱使 |
1.1.2 现实困境的迫使 |
1.1.3 多方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影响因素的界定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高考 |
2.1.2 职业兴趣 |
2.2 理论基础 |
2.2.1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
2.2.2 舒伯:职业发展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生职业兴趣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3.1 问卷设计 |
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2.1 第一次探索型因子分析 |
3.2.2 第二次探索型因子分析 |
3.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4 信度与效度分析 |
3.5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5.1 高中生职业兴趣概况 |
3.5.2 高中生职业兴趣影响因素概况 |
3.6 基于人口变量学的高中生职业兴趣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3.6.1 基于年级、性别和成绩水平的职业兴趣的差异性分析 |
3.6.2 基于年级、性别和成绩水平的职业兴趣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生职业兴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论 |
4.1 研究结果 |
4.1.1 高中生职业兴趣现状分析 |
4.1.2 高中生职业兴趣影响因素分析 |
4.2 现存问题 |
4.2.1 学校:兴趣测评未普及,政策解读方式单一 |
4.2.2 学生:职业兴趣不清晰,信息获取能力薄弱 |
4.2.3 家长:囿于能力难指导,重成绩轻能力兴趣 |
第五章 研究对策与建议 |
5.1 学校:普及职业兴趣测评,多方联动积极创新 |
5.2 学生:加强自我认知意识,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
5.3 家长:增加家校沟通频率,重视学生综合能力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第二次旋转后因子载荷系数 |
附录二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职业兴趣及其影响因素问卷 |
致谢 |
(9)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研究述评 |
3.研究思路 |
4.研究方法 |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
1.1.1 大思政的内涵 |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
1.2.1 就业概念 |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
2.1.1 劳动分工理论 |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3.3 职业锚理论 |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
2.4.1 双元结构理论 |
2.4.2 人力资本理论 |
2.4.3 择业动机理论 |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3.1 样本结果分析 |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
4.6.1 责任意识 |
4.6.2 就业观念 |
4.6.3 就业适应 |
4.6.4 就业态度 |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
5.1.1 总体目标 |
5.1.2 工作原则 |
5.1.3 育人模式 |
5.1.4 实施内容 |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
5.3.2 职业素养教育 |
5.3.3 职业规划教育 |
5.3.4 社会实践教育 |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 ——以X市七所中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现状 |
1.2.3 总体评述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中小学 |
1.3.2 职业启蒙 |
1.3.3 职业启蒙教育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调查法 |
第2章 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现状调查——以X市七所中小学为例 |
2.1 调查设计 |
2.1.1 调查目的 |
2.1.2 调查对象 |
2.1.3 调查内容 |
2.2 实施现状 |
2.2.1 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态度现状 |
2.2.2 师资力量与课程设置现状 |
2.2.3 职业启蒙教育教学资源现状 |
2.2.4 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效果现状 |
第3章 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困境及成因分析 |
3.1 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困境 |
3.1.1 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职业启蒙教育的主动意识薄弱 |
3.1.2 教师与课程的专业性有待加强 |
3.1.3 职业启蒙教育教学资源尚不充足 |
3.1.4 职业启蒙教育实施效果欠佳 |
3.2 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践困境的成因分析 |
3.2.1 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缺少职业启蒙教育的动力 |
3.2.2 部分学校难以提供专业教师与课程 |
3.2.3 职业启蒙教育教学资源保障性不高 |
3.2.4 忽视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过程中的具体环节 |
第4章 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突破路径 |
4.1 提升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职业启蒙教育的动力 |
4.1.1 多方宣传职业启蒙教育 |
4.1.2 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
4.1.3 政策倡导职业启蒙教育 |
4.2 全面优化职业启蒙教育师资及课程 |
4.2.1 为专职教师提供校本培训 |
4.2.2 扩大兼职教师队伍 |
4.2.3 开发专业职业启蒙教育课程 |
4.3 加强校内职业启蒙教育教学资源保障工作 |
4.3.1 建立职业启蒙教育校级管理部门 |
4.3.2 多方筹措职业启蒙教育专项资金 |
4.3.3 利用互联网拓宽资源获取途径 |
4.4 重视实施职业启蒙教育中的具体环节 |
4.4.1 落实活动开始前必要的准备工作 |
4.4.2 强化已有职业启蒙教育成果的巩固 |
4.4.3 做好职业启蒙教育评价反馈工作 |
4.5 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健康均衡发展 |
4.5.1 对弱势学校给予政策帮扶 |
4.5.2 构建国家级网络学习平台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I 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开展现状家长问卷 |
附录 II 中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开展现状学生问卷 |
附录 III 教师(小学+中学)访谈提纲 |
附录 IV 小学生访谈提纲 |
四、职业兴趣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郑文汉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J]. 孔祥光. 职业技术教育, 2021(24)
- [2]职业兴趣在高中生涯教育中的应用——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J]. 张金凤.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07)
- [3]硕士研究生职业同一性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叙事研究[D]. 魏润芝.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S学校管理工程系学生为例[D]. 黄若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姜影.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浙江省某医院ICU护士跨专业团队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竹琴.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7]A网络招聘公司用户端管理优化研究[D]. 蒋雪.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8]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职业兴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艾心. 河北大学, 2021
- [9]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10]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 ——以X市七所中小学为例[D]. 李彦儒.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职业规划论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生涯管理论文; 网络招聘论文; 职业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