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思想——无政府主义认识论和多元主义方法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婉璐[1](2021)在《费耶阿本德多元实在论思想探究》文中指出费耶阿本德作为科学哲学史上的一位“怪杰”,其人与其思想,之新、之奇都值得我们进行探究,他在挥毫泼墨间展现了一位科学哲学家对于科学的思考,可以说是一位在科学哲学史上绕不开的、非常伟大的人物。本文力求从其科学哲学思想中,探析其实在论的立场并逐渐发掘出他对于实在论的看法以及其思想渊源。费耶阿本德对于实在论有着自己较为新奇的看法,与其他实在论者大相径庭,本文也力求在归纳和分析中找到其思想的独特之处加以整理和探究,为今后的实在论研究做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本文以费耶阿本德对于科学哲学史的看法为主线,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费耶阿本德的实在论立场,费耶阿本德在《自然哲学》中着重对科学哲学史作出分析后,其实在论思想渊源也就应运而生,在这里,他主要对于实证主义实在观、工具主义实在观作出了批判,指出这两种实在观的理论缺陷,并逐渐生成了自己的实在论道路。第二部分:将着重梳理其科学实在论的内在走向——即其生成逻辑,费耶阿本德在对科学史进行探究与分析后,对于库恩的一些思想进行了反思,其中着重对其范式思想作出了批判,在费耶阿本德的《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一书中曾多次体现,这也表明费耶阿本德想要寻求一条全新的方法论道路,也就是他的多元主义方法论道路,即“怎么都行”原则,在这之中其实也体现了他的实在论立场与观点,从批判到增殖再到实在论的理论进程值得剖析,在《告别理性》中对理论的批判,引申出其实在论走向以及理论增殖的实在论走向,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费耶阿本德的实证主义纲领批评的理论走向,其中包括对理论术语与观察术语二分的批判以及对经验主义还原论的批判。在对理性批判和实证主义纲领的批判中,费耶阿本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多元实在观,而这种多元实在观实质上并不是要逃出实在本身,而是以传统实在论为前提,从这种前提中引伸出其认为的实在的多元性。第三部分:旨在摸清费耶阿本德科学多元实在论的内涵,他在《知识、科学与相对主义》中对历史性知识的分析引出了科学实在论,在这之中,要探析知识的历史性本质以及科学知识的非历史性批评,分析其成因与动向,把握内涵与意义,在对实体实在论与科学理论的实在性中费耶阿本德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这样逐渐分析过后形成我们所说的,多元实在论的脉象,在探究其实质的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内部多元论与外部多元论。第四部分:本章着重分析费耶阿本德多元实在论的理论意义,对于科学实在论的发展意义、强化了非科学的实在论地位以及拓新了我们对于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理解,这是前人所没有的,对于科学实在论的发展、科学哲学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陈程[2](2021)在《中医合理性辩护及启示研究 ——以费耶阿本德科学方法论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徐禄[3](2020)在《帕特里克·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帕特里克·苏佩斯是美国着名的逻辑学家、心理学家,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涉猎多个领域,如物理学、逻辑学、测量理论、概率论、语言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计算机教育技术等,并对一般性科学哲学问题作出探讨。本文依据内在逻辑对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进行实证性考察和系统性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核心问题:科学理论观、测量理论的表征与不变性、概率形而上学以及脑实验与非经验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方法论层面对其研究的基础性路径做出探析,即形式化方法和经验性实践相结合。第一章为科学理论的逻辑重建——苏佩斯的科学理论观。基于对逻辑经验主义科学理论“语法观”的重新审视,苏佩斯将现代集合论运用于科学结构问题的探讨,提出了集合论公理化的研究进路,认为元理论分析的基本单元不是陈述而是模型,进而将科学理论视为模型的集合,通过对集合论谓词下定义的方法实现科学理论的公理化。这种通过严格定义各项函项和关系并用谓词表达出来的形式化方法,不仅为科学结构的表征和不变性研究提供正确的分析路径,同时还避免了其在形式计算上的语义学缺失,它使科学理论在一阶逻辑范围内得以明确阐述成为可能,真正反映出经验科学理论的复杂特性。第二章为测量理论的表征与不变性——苏佩斯的测量哲学。基于对经典测量理论两种研究进路,即注重经验数值的可表征性以及研究测量尺度类型及其转换的批判,苏佩斯将数值解释和经验解释予以整合,提出了表征性测量理论,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经验认识与数学表达的内在联结。他采用集合论公理化方法而非语言学进路,将测量定义为一种关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测量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表征问题”和“不变性问题”以及测量尺度的分类展开了研究。苏佩斯关于测量理论的研究完成了关系系统与数值系统之间的结合,既涉及到经验定性系统在数值表征所满足的条件,又涵盖了尺度类型和表征尺度变换等关系系统的数学性质,实现了经典测量理论的理论整合,促进了测量理论的发展。第三章为概率形而上学——苏佩斯的概率思想。基于新传统形而上学”的决定论、确定性、完整性以及科学知识统一性等信条的质疑和批判,苏佩斯建立了“概率形而上学”来处理认识论问题,所形成的广泛的概念框架得到科学和经验证据的支持。他分别从概率与随机性、概率与因果关系以及概率与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证了“世界本质是概率”的基本命题,并进一步对“统计决策理论”做出探讨。在指出贝叶斯理性理论存在的三方面问题:公理化问题、不精确测量问题以及概念框架扩展问题后,苏佩斯并进一步阐述了理性决策理论的经验性方法。第四章为脑实验与非经验性问题——苏佩斯的心灵(脑)哲学思想。以三个扩展性问题:脑认知活动的计算与表征、“先验知识”的心理机制以及基于理论选择的“习惯”问题为例,基于自然方式对非经验性问题的神经心理学基础展开研究。对于脑认知活动,苏佩斯采用现代成像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对刺激在大脑中的表征以及语言成分的不变性问题做出了探讨。针对“先验知识”心理学基础薄弱的问题,苏佩斯将其转换为经验性陈述的真值计算,再由真值计算转为概率估算,以对先验知识形成的心理机制问题给予回答。在“习惯”理论研究上,苏佩斯基于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发展对其加以重解和新探,强调了习惯至于理性选择的基础性意义,即在习惯的限制下可最大化我们的理性选择。第五章为形式化方法与实验性实践——苏佩斯的方法论体系。基于一个全新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观的语境中,对苏佩斯提出和使用的概念及其方法论相关性进行评估。苏佩斯的形式方法统一科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科学哲学更接近科学学科的严格标准,同时避免了新实证主义观点的僵化。对于实验性实践,苏佩斯强调了实验理论在科学中的显着作用,认为哲学家必须全面学习实验程序,才可将基础理论和相应的原始实验数据联系起来以构建正确的理论体系。结语部分对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进行整体性的评价。苏佩斯始终以“经验”为中心、坚持实用主义、概率主义和反还原主义,这些不同要素完美地融入苏佩斯的科学哲学研究之中。作为一位真正的多元主义哲学家,苏佩斯为我们深入理解科学打开了新的理论视域,同时也为科学哲学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方法论的启迪。
丁建宇[4](2020)在《费耶阿本德科学观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成功,使得科学的地位得到凸显,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符合科学和理性思维的事物才是客观且真实的。但美国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则提出了与此相反的观点,他认为科学和理性并不具有优越性。他反对科学沙文主义和唯理性主义。费耶阿本德的哲学思想脱胎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等传统哲学观,但他却未依附于此。他在反对科学优越性的基础上批评了传统主流科学观,提出了“无政府主义认识论”、“怎么都行”、“韧性原理”、“增生原理”和“反归纳法”。他的科学哲学观存在一定的“告别理性”的意味。费耶阿本德在批判科学和理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人文的关怀,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倾向。其科学观的人文主义思想突出体现于他对中国传统医学、非白人文化的关注和对专家的质疑。他十分尊重人的自然本性,重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过去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思想一直因为其所处的社会和历史时代背景的原因与中国社会联系不紧密,在国内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但在中国科学技术极大发展的今天其科学哲学思想则对中国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价值。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观中的人文主主义思想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其多元主义方法论,对于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胡洁[5](2019)在《库恩与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思想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库恩和费耶阿本德是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二十世纪很伟大且具有争议的科学哲学家。二者扎根于科学史,从科学自身的发展来阐述他们的哲学主张,回答了科学哲学经典问题。学界基本上将二者作为同一派别进行相似性的分析,并未对其思想内涵进行过对比式研究。本文从可以搜集到的库恩和费耶阿本德的文献入手,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分析比较二者的科学哲学思想,厘清二者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帮助我们更深刻认识科学哲学中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图从科学划界问题、科学发展模式问题以及不可通约性问题三个方面对二者的科学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库恩认为科学就是解释疑难的活动,而费耶阿本德却认为科学划界是不必要也是不可行的,否认存在任何的划界标准。二人的划界思想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相对性等共同点,但是费耶阿本德对库恩的“范式”和唯历史论存在异议,费耶阿本德也更加非理性。在科学发展模式问题上,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其经典的科学发展模式,而费耶阿本德却否认科学发展存在合理模式,并提出理论增生。二者都提出了科学工具论、科学动态性和方法多样性等观点,但是费耶阿本德的思想更加多元化,讨论范围也更大。在不可通约性问题上,二者的思想来源中都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且含有非理性的因素,在不可通约性的内容和范围上也有些不同之处。可以看出,二人在思想研究进路及最后走向方面存在差异,费耶阿本德相较于库恩更加非理性。二人的科学哲学思想是西方科学哲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瑞斌,贾向桐[6](2019)在《论费耶阿本德后期的视角主义》文中研究指明费耶阿本德后期以"舞台"隐喻为背景提出了自己的视角主义思想。在视角主义框架下,他的多元主义方法论、相对主义认识论以及实在论立场得到了统一性的论证,且三者之间的内在思想关联得以呈现。在倡导多元主义与反对科学教条主义的基本意旨前提下,费耶阿本德基于视角主义将方法论与认识论层面的辩护扩展至本体论层面。但这种视角主义下的本体论的多元主义立场,仍使得费耶阿本德难以摆脱相对主义的阴影。
付尧[7](2017)在《费耶阿本德与大卫·布鲁尔科学与社会思想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近代科学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看到科学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从而无条件地相信科学。科学取代了宗教的地位,成为最高信仰。但科学并不是万能的,它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对科学的盲目崇拜产生了诸多新问题,甚至带给人类更加惨重的灾难。科学的权威从何而来?社会中的科学实践方式是唯一的吗?西方社会在20世纪70年代涌现的一批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费耶阿本德同大卫·布鲁尔正是其中两位代表人物。费耶阿本德站在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角度深刻批判唯科学主义。他从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出发,又从意义的“不可通约”发展到文化的“不可通约”,把科学的多元方法论拓展到多元主义认识论,最后反对一切权威,要求人们平等地对待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文化传统,提出了自由社会的概念,走向了科学的人本主义。他的思想构成了一个科学哲学内部的解释循环,多元主义内核柔化了他的激进主张,所以他的观点虽然对科学哲学内部冲击很大,但缺少对外部的影响力。大卫·布鲁尔则将科学视为一种自然现象,从社会学角度试图说明社会对于科学知识的建构作用。他总结了古典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的长处与弊端,将社会学方法贯彻实施到科学知识本身。他的思想紧紧围绕“强纲领”,使用利益分析的方法,又用意义的“有限论”对“强纲领”难以顾及的领域加以解释。他的思想构成了科学哲学外部的解释循环。由于其思想的硬核难以被科学界所接受,在长期论战中,布氏将战火扩散到全体知识界,终于引发了科学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同实证主义科学家间的“科学大战”。二者的理论的来源、关涉的问题以及对于科学未来发展的看法都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但由于对于“真理是否实在”这一问题看法的分歧、背景立场的不同以及个人气质与语言风格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理论逻辑进路恰恰相反。这种进路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自然科学界更易于了解与欣赏费氏思想,而对布氏采取抵制的态度。不论采用了何种逻辑进路方向,他们提出的后现代科学与社会思想都注重挖掘知识的非理性因素,反对普遍主义和基础主义,为人类认识知识以及处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野。他们重视理论的适用限度,突出了实践的复杂性与不可通约性,提倡人们更加注重科学实践的重要作用。这两种不同角度的科学哲学进路最终殊途同归,说明科学哲学未来的研究重点必将是对于实践本身的一次复归,从而指明了科学实践哲学的广阔研究前景。在“回到生活”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要正视人文学科同自然学科之间的摩擦,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融入科学教学当中,用这种理论间的张力去促进学科交流与人类的进步。
常俊川[8](2016)在《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 ——从费耶阿本德看后现代的文化转型》文中提出从近代科技革命以来,科学在推翻中世纪传统神学统治后以其惊人的速度渗透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使得人们对科学理性的探讨水声四起,科学理性也由此稳固了自己绝对权威的地位。在科学理性的驱使之下人类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确立起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经济政治制度的复杂结构,对“科学”的探讨日臻兴盛。从“小科学”的发展到具有规模性的“大科学”,无一不在体现着“科学”的卓越地位。然而,随之产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道德滑坡和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问题。科学的走向似乎也渐趋于生硬和冰冷的一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隔阂也越来越大。因而,对科学的哲学反思显得尤为必要。在科学哲学的进路上,二十世纪上半叶兴起的以石里克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学派站在逻辑与经验相结合的“二元论”立场上诠释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认为“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1)这对科学哲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其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内部学派成员对逻辑经验主义正统观点进行的不断修正和外部“批判理性主义”强劲对手的宣战,逻辑经验主义走向了末路。“批判理性主义”的开创者波普尔提出的“科学理论不可证实性,但是可以证伪”的科学哲学理念再一次的将“理性”原则推向了高潮,发展了他的科学知识进化论的模式结构,然而庆幸的是他的“世界3”作为本体论认识方法突出了人类的创造活动和知识对人类文明的积极意义,折射出了人类文化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提醒了我们对于看待科学、文明不再是一维、独立的视角,而是需要考虑到相对多元的眼界。历史主义学派以“回归科学史”为口号,通过反辉格式史为方法,对科学哲学以历史的视角进行了全新的考察,把“不可通约性”和“文化相对性”引征到对科学的文化研究中,更改了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传统科学观。同属历史主义学派的费耶阿本德以其激进的思想理念对传统的科学哲学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肆地批判。他大力宣传“相对主义”理论和“非理性”观,否认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他提出的“无政府主义”理论和“怎么都行”已经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标语式口号。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罗蒂对此具有极高的赞扬。当然,费耶阿本德所提倡的这些典型的后现代性哲学理念无非是要让人们承认彼此、懂得去倾听,这种“多元主义”哲学思想正是印证着“自由、平等”的后现代性人文意蕴,有效地协调着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张力。在科学哲学转向后现代的文化语境当中后,作为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后现代思想的外部继承——“科学学知识社会学”(SSK)以广泛的社会文化研究手段发展了费耶阿本德的诸多科学观。然而,SSK在以拉图尔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建构论的影响下把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引入了科学元勘领域,使得科学哲学滑入了更深入复杂的境地。尤其在沿袭了费耶阿本德思想后表现的更为激进,因此拉图尔在后来的“科学大战”中遭到了科学家们的最严厉批驳。此时的SSK在后现代科学文化观所凸显的“泛文化主义”倾向上陷入了“反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与人文关系问题”上的困境。当然,无论是明了的镜像还是困惑的处境,既然我们需要文化,也就不应该去讨厌和摒弃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文化。“科学大战”作为历史运动已经偃旗息鼓了,但科学与人文的辩证关系必然持续下去,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观运用客观的态度、合理的方法、以及与俱进的科学观,将会是解决“困境”的有效进路。使得“两种文化”的张力随着时代的步伐而发展到更开阔的空间和更高的台阶。
冯聪[9](2013)在《论费耶阿本德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文中研究表明科学在西方思想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古希腊时期已取得了璀璨的成就,近代科技革命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科学促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打破古老神学宗教统治的同时,确立了更加秩序化的现代社会体系和政治架构。与此同时,科学主义的兴起也使现代人类社会陷入了生存危机之中。对于科学主义,费耶阿本德在其着作《反对方法》和《告别理性》中就作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科学发展到现代已经日渐呈现出霸权主义的倾向,科学试图以教条的方式来统治人类社会的一切,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科学主义把科学的发展归结为纯粹理性的活动,否定一切非理性因素的价值,并试图以自然科学的规范去控制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费氏认为,科学主义思潮必然导致人类社会被科学理性所控制,人的精神自由被禁锢,变得僵化呆板,人类变成了科学的奴隶,从而引发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危机。要走出科学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危机,必须把科学拉下神坛,重估科学的地位和人的价值。费氏立足于相对主义审视科学,他反对科学标准和科学权威,认为科学和非科学之间不能划界;反对科学理性主义,提出了科学非理性化、范式的“无公度性”;反对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主张多元主义的方法论,即:“怎么都行”。费氏一直在批判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中寻找科学的价值及其人文真谛,从而为其反科学中心主义、倡导文化多元主义思想,提示了后现代性的激进话语。
崔鑫[10](2012)在《费耶阿本德的“增生原则”探析》文中认为保罗费耶阿本德在强手如林的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界极具声望,是与卡尔波普尔、托马斯库恩、伊姆雷拉卡托斯齐名的“四巨头”之一。“增生原则”是费耶阿本德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认识论原则,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占有不可代替的位置。这是他博采众长并深思熟虑的慎重结论,也是他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然而关于费耶阿本德增生原则的研究,无论国内、国外都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一直缺少成体系的梳理与总结。为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系统的探析增生原则,力求使我们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思想,把握一种关于科学发展的全新的认识论图景,从而更好的将这一原则应用于我们的科学发现与理论研究。第一方面,条分缕析增生原则产生的思想渊源。自费耶阿本德蜚声科学哲学界以来,许多科学哲学家认为费耶阿本德确实提出并倡导过一种理论的增生原则,但是对费耶阿本德提出这一原则的思想渊源却语焉不详。对此,本文将着重分析霍利切尔、穆勒、马赫、库恩的理论观点对费耶阿本德提出增生原则的重要启发,理清增生原则的思想渊源。第二方面,细致描述增生原则的含义,本质和特征。目前,学界对费耶阿本德增生原则的定义大都比较粗略。根据费耶阿本德的相关着述,本文以文本语言与符号语言两种形式详细的为增生原则下了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增生原则的两方面本质及四个基本特征,以期把握住增生原则的核心与精华部分。第三方面,详细论述增生原则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增生原则在费耶阿本德哲学中的地位。费耶阿本德的科学观、方法论及科学发展图景,都是以增生原则为基石的。正是因为增生原则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它才被费耶阿本德用于促进科学发展的民主化、自由化与多样性的事业中去,鼓励科学创新和科学进步。第四方面,系统把握增生原则的重要影响。增生原则因鼓励不断地创造新理论,打破正统科学哲学(逻辑实证主义)一致性条件的束缚,而获得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的拥护。不少支持科学知识解构论与科学知识社会学观点的哲学家,都将费耶阿本德的增生原则奉为圭臬,并将其灵魂与核心的部分应用于科学理论的改造中去,实现科学知识发展的多样性。“增生原则”倡导一切理论都有平等的地位与机会,它主张理论越多越好,在科学研究中形成一个兼收并蓄的知识海洋。这一原则不仅有利于实现科学的民主,保护各种理论平等的生存与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科学的自由,鼓励自由创作,有效的保护新理论。最终实现科学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论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思想——无政府主义认识论和多元主义方法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思想——无政府主义认识论和多元主义方法论(论文提纲范文)
(1)费耶阿本德多元实在论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费耶阿本德的实在论立场 |
第一节 批评实用主义意义原理 |
一、实用主义及其实在论悖谬 |
二、实用主义意义原理的理论缺陷 |
第二节 批评工具主义非科学实在论 |
一、工具主义及其对科学的理解 |
二、实在论优于工具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费耶阿本德科学实在论生成逻辑 |
第一节 实证主义纲领批判的理论指向 |
一、对理论术语与观察术语二分的批判 |
二、对经验主义还原论的批判 |
第二节 批判——增殖——实在论的理论进路 |
一、理性批判的实在论走向 |
二、理论增殖的实在论走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费耶阿本德多元科学实在论的内涵 |
第一节 历史性知识与科学实在论 |
一、知识的历史性本质 |
二、科学知识的非历史性批评 |
第二节 实在论实体问题的困境 |
一、理论实体的证明 |
二、理论实体的无法确证 |
第三节 多元实在论实质 |
一、内部多元论 |
二、外部多元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费耶阿本德多元实在论的理论意义 |
第一节 坚持了科学的实在论地位 |
一、明确的实在论立场 |
二、释放理论的丰富性 |
第二节 强化了非科学的实在论地位 |
一、非科学方法对于科学实在建构的促进作用 |
二、非科学的实在论特性 |
第三节 拓新了对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论争的理解 |
一、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论证的趋向 |
二、多元实在论的综合功能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3)帕特里克·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主要内容与写作思路 |
四、应用价值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科学理论的逻辑重建—苏佩斯的科学理论观 |
1.1 科学理论“语法观”的重审 |
1.1.1 科学理论“语法观”的理论形式化 |
1.1.2 科学理论“语法观”的理论困境 |
1.2 科学理论公理化方法的选择 |
1.2.1 理论公理化的合理性 |
1.2.2 理论公理化的步骤 |
1.3 科学理论集合论进路的确立 |
1.3.1 集合论进路的优势 |
1.3.2 集合论模型的建构 |
1.4 科学理论的层级结构划分 |
1.4.1 科学理论结构的层级性 |
1.4.2 从数据模型到理论模型 |
1.5 科学理论“集合论-语义观”的意义及发展 |
1.5.1 “集合论-语义观”的意义 |
1.5.2 “集合论-语义观”的发展 |
1.6 小结 |
第二章 测量理论的表征与不变性—苏佩斯的测量哲学 |
2.1 经典测量理论的研究进路 |
2.1.1 定性条件进路 |
2.1.2 尺度形式进路 |
2.2 测量的形式化定义 |
2.3 测量理论的表征问题 |
2.3.1 表征的含义 |
2.3.2 同构的含义 |
2.3.3 表征定理的形式化 |
2.4 测量理论的不变性问题 |
2.4.1 不变性的含义 |
2.4.2 不变性定理 |
2.5 测量尺度的分类 |
2.5.1 尺度的定义 |
2.5.2 尺度的类型 |
2.6 小结 |
第三章 概率形而上学—苏佩斯的概率思想 |
3.1 “概率形而上学”的内涵 |
3.2 概率与随机性 |
3.3 概率与因果关系 |
3.3.1 赖欣巴哈的概率论解释 |
3.3.2 表面原因 |
3.3.3 虚假原因 |
3.4 概率与不确定性 |
3.5 概率与决策理论 |
3.5.1 贝叶斯主义的决策理论 |
3.5.2 贝叶斯主义的问题及其解决 |
3.5.3 决策理论的经验方法 |
3.6 小结 |
第四章 脑实验与非经验性问题—苏佩斯的心灵(脑)哲学思想 |
4.1 脑认知活动的计算与表征 |
4.1.1 单词的脑电波识别 |
4.1.2 句子的脑电波识别 |
4.1.3 对象间语言脑电波表征的不变性 |
4.1.4 视觉图像的脑电波表征 |
4.2 “先验经验”的心理学基础 |
4.2.1 拉姆齐等人的观点 |
4.2.2 经验性陈述的真值计算 |
4.2.3 从真值到概率估算 |
4.3 基于理性选择的“习惯”理论 |
4.3.1 习惯及其自动性特征 |
4.3.2 习惯与思维的无意识本性 |
4.3.3 理性选择的习惯基础 |
4.4 小结 |
第五章 形式化方法与实验性实践—苏佩斯的方法论体系 |
5.1 形式化方法的追求 |
5.1.1 形式化的类型及其特征 |
5.1.2 形式化与公理化 |
5.1.3 形式化的中心性 |
5.1.4 形式化方法的适用性及限制 |
5.2 实验实践的贯彻 |
5.2.1 实验实践存在的问题 |
5.2.2 实验设计理论 |
5.2.3 错误理论的处理 |
5.3 小结 |
结语 苏佩斯—一位真正的多元主义哲学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费耶阿本德科学观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选题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一、费耶阿本德科学观的提出 |
(一)费耶阿本德科学观的社会历史及文化背景 |
1.费耶阿本德科学观的社会历史背景 |
2.费耶阿本德科学观的文化背景 |
(二)费耶阿本德科学观的理论渊源 |
1.逻辑经验主义 |
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
3.库恩的范式理论 |
二、费耶阿本德科学观的基本内容 |
(一)科学并非神圣不可侵犯 |
1.科学的过度理性化 |
2.科学的保守化 |
(二)费耶阿本德对主流科学观的批判 |
1.批判经验主义 |
2.批判理性主义 |
3.批判证伪主义 |
(三)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
1.怎么都行 |
2.“韧性原理”和“增生原理” |
3.反归纳法 |
三、费耶阿本德科学观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
(一)费耶阿本德科学观中人文主义思想的渊源 |
1.文艺复兴之人文主义 |
2.二十世纪之人文主义 |
3.费耶阿本德之人文主义 |
(二)费耶阿本德科学观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观点 |
1.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关注 |
2.对非白人文化的关注 |
3.对科学优越性的质疑 |
4.民主高于真理和专家的意见 |
四、费耶阿本德科学观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启示 |
(一)中国社会在文化和教育层面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
1.中国文化主权面临挑战 |
2.中国文化内核和西方文化内核间的矛盾问题 |
3.学校教育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不足 |
(二)费耶阿本德科学观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中国文化和教育问题的启示 |
1.树立中国文化自信 |
2.重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同时突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意识 |
3.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库恩与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创新点 |
第2章 库恩与费耶阿本德科学划界思想比较 |
2.1 科学划界思想演变 |
2.1.1 逻辑主义的一元绝对标准 |
2.1.2 历史主义的模糊标准 |
2.1.3 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取消划界 |
2.1.4 新实在论重建科学划界标准 |
2.2 库恩与费耶阿本德科学划界思想辨析 |
2.2.1 库恩的科学划界思想 |
2.2.2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划界思想 |
2.3 库恩与费耶阿本德科学划界思想的异同 |
2.3.1 二者科学划界思想的相同之处 |
2.3.2 二者科学划界思想的不同之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库恩与费耶阿本德科学发展模式思想比较 |
3.1 科学发展模式思想演变 |
3.1.1 逻辑主义的静态发展模式 |
3.1.2 历史主义的动态发展模式 |
3.2 库恩与费耶阿本德科学发展模式思想辨析 |
3.2.1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思想 |
3.2.2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发展模式思想 |
3.3 库恩与费耶阿本德科学发展模式思想异同 |
3.3.1 二者科学发展模式思想的相同之处 |
3.3.2 二者科学发展模式思想的不同之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库恩与费耶阿本德不可通约性思想比较 |
4.1 不可通约性思想的源与流 |
4.1.1 不可通约性思想之源 |
4.1.2 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的提出 |
4.1.3 费耶阿本德不可通约性思想的提出 |
4.2 库恩与费耶阿本德的不可通约性思想辨析 |
4.2.1 库恩的不可通约性思想 |
4.2.2 费耶阿本德的不可通约性思想 |
4.3 库恩与费耶阿本德不可通约性思想异同 |
4.3.1 二者不可通约性思想的相同之处 |
4.3.2 二者不可通约性思想的不同之处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论费耶阿本德后期的视角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透视法与“舞台”隐喻 |
二、从“视角”到“实在” |
三、从“视角”到“多元” |
四、视角主义与相对主义 |
五、结语 |
(7)费耶阿本德与大卫·布鲁尔科学与社会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与社会理论 |
2.1 生平、着述与思想来源 |
2.2“无根基的知识”——对观察与理论关系的颠覆 |
2.3 从意义到文化的“不可通约”(Incommesurability) |
2.4 科学发展模式 ——增生(Proliferation)原则与韧性(Tenacity)原则 |
2.5 多元主义 |
2.6 反对科学、政府与专家的权威——自由社会 |
2.7 费耶阿本德科学与社会思想解析及其后续发展 |
第三章 大卫·布鲁尔的科学与社会理论 |
3.1 生平、着述与思想来源 |
3.2 知识是集体认可的信念 |
3.3“强纲领”(Strong Programme) |
3.4 利益分析方法 |
3.5 语言意义的“有限论”(Finitism) |
3.6 大卫·布鲁尔科学与社会思想解析及其后续发展 |
第四章 费耶阿本德同大卫·布鲁尔思想的基本共性 |
4.1 共同的思想来源——维特根斯坦与库恩 |
4.2 从语言意义到社会制度的全面批判 |
4.3 为地方性知识争取平等地位 |
第五章 费耶阿本德同大卫·布鲁尔思想的基本差异 |
5.1 真理的“实在论”与“约定论” |
5.2“局内人”的个人主义逻辑进路与“局外人”的集体主义逻辑进路 |
5.3 哲学气质与语言风格之迥异 |
第六章 结论与启发 |
6.1“两种文化”对战下的科学文化的多元性特点 |
6.2“回到生活”——科学实践哲学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 ——从费耶阿本德看后现代的文化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思想学理渊源 |
第一节 逻辑经验主义论题 |
一、称为“正统科学哲学”的逻辑经验主义 |
二、由发展走向末路的逻辑经验主义 |
第二节 开放的思想——批判理性主义 |
一、证伪的原则和批判的理论 |
二、猜想与反驳的科学知识进化论模式 |
三、“三个世界”中的相对多元意蕴 |
第三节 历史主义和不可通约性 |
一、历史主义的演化 |
二、不可通约性折射出的文化相对性 |
第二章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新转向 |
第一节 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
一、批判性精神的溯源 |
二、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 |
三、越出传统,走向自己的科学方法论 |
第二节 具有鲜明后现代特征的科学方法论 |
一、非理性主义的科学论题 |
二、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
第三节 饱含转向驱动力的核心思想 |
一、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
二、多元主义方法论 |
三、相对主义思想 |
第四节 基于非理性主义的自由与平等 |
一、提倡自由与平等的思想 |
二、走向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后现代思维 |
第三章 转向后现代的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及其文化 |
第一节 由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科学哲学 |
一、一种哲学运动——“后现代主义” |
二、后现代科学哲学 |
第二节 超越的科学哲学——“后哲学文化” |
一、“弱理性”对绝对科学合理性的取代 |
二、消解科学划界 |
三、作为文化的科学 |
第三节 转向文化的路径——“多元方法论”和“文化经验” |
一、费耶阿本德之“多元方法论”增大了科学的文化空间 |
二、后现代的“文化经验”推进了科学哲学文化转向 |
第四章 转型后的科学哲学文化新进展 |
第一节 走向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文化形态 |
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界定 |
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对性”文化 |
三、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文化合理内核 |
第二节 费耶阿本德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一致性 |
一、反对基础主义的一致性 |
二、极端相对主义共性 |
三、科学向人文的回归 |
第三节 转型之后的困境问题 |
一、反科学主义上困境犹存 |
二、科学与人文关系上困境未消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致谢 |
(9)论费耶阿本德对科学主义的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科学主义及对其批判的历史分析 |
二 本研究的意义及研究述评 |
第一章 费氏对科学主义批判的思想渊源 |
1.1 波普尔的理性批判主义精神的影响 |
1.2 库恩和拉卡托斯的历史主义思想影响 |
1.3 穆勒的自由主义的影响 |
1.4 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
第二章 以认识论无政府主义反对科学基础主义 |
2.1 科学基础主义的教条倾向 |
2.2 对科学基础主义机械论倾向的驳斥 |
2.3 对以理性经验为认识基础的置疑 |
2.4 科学基础主义的知识标准与科学精神相悖 |
第三章 以多元方法论反对科学一元方法论 |
3.1 一元方法论的还原主义本质 |
3.2 对一元方法论的三方面批判 |
3.3 对归纳法的反驳:三种反归纳法 |
第四章 以价值自由平等主义反对科学霸权主义 |
4.1 对科学霸权主义优越性的置疑 |
4.2 对科学作为价值评判标准的控诉 |
4.3 对科学霸权主义的两个假设性批判 |
4.4 崇尚自由平等,反对科学中心论 |
第五章 费氏科学主义批判的评价 |
5.1 费氏科学主义批判的突出特点 |
5.1.1 主张多元竞争,提倡思想融合 |
5.1.2 反对树立理性权威,提倡科学与国家意志的剥离 |
5.1.3 注重实用主义,推崇精神自由 |
5.2 费氏对科学主义批判的影响 |
5.2.1 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的发展 |
5.2.2 打破科学的专制统治,引导科学向人本道路回归 |
5.3 对费氏科学主义批判的反批判 |
5.3.1 片面夸大非理性的作用,对理性的抨击过于激进 |
5.3.2 多元方法论过度强调特殊性而忽视了事物的共性 |
5.3.3 取消科学划界,科学与巫术等量齐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费耶阿本德的“增生原则”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增生原则产生的思想渊源 |
(一)瓦尔特尔·霍利切尔的实在论思想 |
(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自由主义增殖观 |
(三)恩斯特·马赫对科学的批判精神 |
(四)托马斯·库恩的“范式”不可通约性思想 |
二、增生原则的含义、本质和特征 |
(一)增生原则的建立及其含义 |
(二)本质 |
1、倡导多元主义和自由精神 |
2、倡导相对主义和机变思维 |
(三)特征 |
1、理论的增多 |
2、批判的精神 |
3、科学的发展 |
4、否定的辩证 |
三、增生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
(一)在费耶阿本德哲学中的地位 |
1、相对主义科学观的重要内容 |
2、多元主义方法论的主要原则 |
3、科学发展模式的核心原则 |
(二)作用 |
1、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民主化 |
2、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自由化 |
3、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多样性 |
四、增生原则的影响 |
(一)对科学知识解构论的影响 |
(二)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影响 |
评价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论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思想——无政府主义认识论和多元主义方法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费耶阿本德多元实在论思想探究[D]. 王婉璐.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2]中医合理性辩护及启示研究 ——以费耶阿本德科学方法论为视角[D]. 陈程. 太原科技大学, 2021
- [3]帕特里克·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 徐禄. 山西大学, 2020(10)
- [4]费耶阿本德科学观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启示[D]. 丁建宇. 渤海大学, 2020(05)
- [5]库恩与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思想比较研究[D]. 胡洁. 天津大学, 2019(06)
- [6]论费耶阿本德后期的视角主义[J]. 胡瑞斌,贾向桐.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7]费耶阿本德与大卫·布鲁尔科学与社会思想比较研究[D]. 付尧. 兰州大学, 2017(02)
- [8]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 ——从费耶阿本德看后现代的文化转型[D]. 常俊川. 新疆大学, 2016(02)
- [9]论费耶阿本德对科学主义的批判[D]. 冯聪. 广西大学, 2013(03)
- [10]费耶阿本德的“增生原则”探析[D]. 崔鑫.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