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烧伤后血清皮质酮和肝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变化

小鼠烧伤后血清皮质酮和肝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变化

一、烧伤后小鼠血清皮质酮及肝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蒲晓田[1](2013)在《基于天人相应理论研究光照时间过长对小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体生命存在的过程与宇宙时空运动密切相关,在与自然界的交互感应中,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中昼夜更替、寒来暑往等周期性变化同步振荡,形成了相应的自身生命活动周期性变化的生物节律。昼夜节律是人体与自然同步振荡所形成的节律的一种,该节律的形成和调节与自然界光周期的变化密切相关。中医理论中,随太阳运动而引起的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阴阳昼夜消长变化相应,是关于“天人相应”昼夜节律基本机制的重要表述。光照对于生物节律的形成与改变有重要作用。现代照明条件下光周期紊乱是引起各种节律紊乱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基于“天人相应”理论研究光照对人体生理影响的基本生物学机制,有利于为中医治疗昼夜节律紊乱类疾病提供实验依据,对改善人类现代生活质量具有指导意义。1目的通过理论研究,挖掘“天人相应”昼夜节律的深刻内涵,理顺“天人相应”昼夜节律的调节机制。通过实验研究,明确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物质的昼夜节律变化,及其原有节律在光照条件下的改变,探讨昼夜节律的内部调节机制。通过以上两方面研究,为“天人相应”理论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研究途径,也为目前临床常见的昼夜节律失常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2方法2.1理论研究:采用文献学、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医“天人相应”昼夜节律的基本科学内涵及调节机制进行探讨分析。2.2实验研究2.2.1实验动物:雄性昆明小鼠共144只,体重15-20g,3-4月龄,由北京维通利华动物研究中心提供。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长光照组A(LL)、正常组B(LD)、长黑暗组C(DD)三组,每组各48只。饲养条件:室温(控制在20-23℃之间)。每日投食一次,自由摄取水及饲料,饲料为普通鼠全价颗粒饲料(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于实验第6周末开始实验取材。2.2.2实验指标检测方法:IgE:采用ELISA法,血清褪黑素:采用ELISA法,血清皮质酮:采用ELISA法。2.2.3实验结果统计分析方法:所有数据以x±S表示,昼夜时间点指标以及组间差异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ANOVA检验,以P<0.05差异有显着性。3结果3.1小鼠血清褪黑素(MT)含量昼夜变化(1)长光照A组(LL)血清褪黑素含量:0点(24点)、4点、8点三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点、16点、20点三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点、16点、20点)<(0点(24点)、4点、8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光照B组(LD)血清褪黑素含量:8点、12点、16点、20点四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点、12点、16点、20点)<0点<4点褪黑素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黑暗C组(DD)血清褪黑素含量:0点(24点)、4点两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点、12点、16点、20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点、12点、16点、20点)<(0点(24点)、4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褪黑素含量昼夜整体均数比较,A组(LL)大于B组(LD)、C组(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DD)>B组(L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小鼠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昼夜变化(1)长光照A组(LL)血清皮质酮含量:0点(24点)、4点、8点三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点、16点、20点三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点、16点、20点)<(0点(24点)、4点、8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光照B组(LD)血清皮质酮含量:0点(24点)、4点两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点、12点、16点、20点四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点、12点、16点、20点)<(0点(24点)、4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黑暗C组(DD)血清皮质酮含量:0点(24点)、4点两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点、12点、16点、20点四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点、12点、16点、20点)<(0点.(24点)、4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皮质酮含量昼夜整体均值比较,在A组(LL)长光照及C组(DD)全黑暗条件下相对于对照组均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含量昼夜变化(1)长光照A组(LL)血清IgE含量:0点(24点)、4点、8点三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点、16点、20点三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点、16点、20点)<(0点(24点)、4点、8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光照B组(LD)血清IgE含量:8点、12点、16点、20点、0点(24点)五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点、12点、16点、20点、0点(24点))<4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黑暗C组(DD)血清IgE含量:0点、4点、8点三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点、16点、20点三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点、16点、20点)<(0点(24点)、4点、8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IgE含量昼夜整体均数在长光照及全黑暗条件下相对于对照组均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4.1不同光照对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产生不同的影响(1)正常光照条件下,小鼠血清褪黑素存在昼低夜高的分泌节律。长光照使小鼠血清褪黑素整体水平上升,由高水平向低水平变化的时相点后移,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变化的时相点前移。长黑暗使小鼠血清褪黑素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昼夜变化时相点前移,整体水平无明显变化。(2)正常光照条件下,小鼠血清皮质酮存在昼低夜高的分泌节律。长光照使小鼠血清皮质酮由高水平向低水平昼夜变化时相点后移,整体水平无明显变化。长黑暗条件下,小鼠血清皮质酮整体水平及昼夜节律均无明显变化。(3)正常光照条件下,小鼠血清IgE存在昼低夜高的分泌节律。长光照使小鼠血清IgE由高水平向低水平昼夜变化时相点后移,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昼夜变化时相点前移。整体水平无明显变化。长黑暗使小鼠血清IgE由高水平向低水平昼夜变化时相点后移,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昼夜变化时相点前移,整体水平无明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昼夜节律有重要影响作用,可能是现代光照条件下节律紊乱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4.2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具有科学内涵中医认为,自然界四季或昼夜阴阳消长对人体生理病理有重要影响,本实验研究证实,通过昼夜不同光制改变,可以影响小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的昼夜节律,其机制可能在于褪黑素、皮质酮、IgE昼夜相位改变或褪黑素含量的改变。这说明中医关于昼夜阴阳消长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具有客观物质基础,初步证明了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具有科学内涵。

黄建康[2](2010)在《HSP70在机体创伤应激及维持内环境稳定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BRL大鼠肝细胞HSP70的表达及意义目的:通过热休克预处理提高BRL大鼠肝脏细胞HSP70的表达水平,建立体外实验研究的热休克模型。方法:选择生长良好的且未铺满培养瓶底的BRL大鼠肝细胞做热休克反应。从37℃C02培养箱中拿出培养瓶,放入预设温度(40~50℃)的水浴箱中,孵育30′后,再放入培养箱复温培养。分别培养2h后测细胞成活率,选择成活率在95%以上的温度再进一步进行热处理30′后37℃培养48小时,再次测定细胞成活率,发现40~42℃水浴30′,37℃培养48h后细胞成活率在95%以上。BRL大鼠肝脏细胞40~42℃热处理30′后分别培养2h、8h、12h、24h、48h,用Western-blot检测HSP70蛋白表达情况。正常BRL大鼠肝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谷氨酰胺、槲皮素分别进行培养2h后,42℃热浴30′,于培养2h、8h、12h、24h、48h后测细胞成活率及用Western-blot检测HSP70蛋白、GR蛋白表达情况。分组:37℃培养BRL大鼠肝细胞为正常对照组,42℃热处理BRL大鼠肝细胞30′为热休克组,槲皮素、谷氨酰胺培养肝细胞2h再热处理分别为槲皮素干预组、谷氨酰胺干预组。结果:40~42℃热处理BRL大鼠肝细胞30′后,37℃培养48h细胞的成活率大于95%。正常BRL大鼠肝细胞HSP70含量较低,热处理后2hHSP70表达迅速增加,8h明显升高,12h达到顶峰,24小时仍处在较高水平,48h稍高于正常。40℃、41℃、42℃热处理后BRL大鼠肝细胞HSP70的表达在各时相点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发现在42℃2h、8h、12h、24hHSP70的表达明显高于40℃、41℃(P<0.05),48小时稍高于40℃、41℃(P>0.05)。41℃各时相点HSP70表达均高于40℃,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选用42℃热处理30′做为BRL大鼠肝细胞的热休克反应温度及时间。用不同浓度的谷氨酰胺培养肝细胞2h、42℃热处理30′,37℃培养2h后检测HSP70表达,发现浓度为8mmol/L谷氨酰胺诱导HSP70表达最高;用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培养肝细胞2h,然后42℃热处理30′,37℃培养2h,发现150umol/L浓度槲皮素干预后HSP70表达最低。分别用浓度8mmol/L谷氨酰胺、150umol/L浓度槲皮素培养肝细胞2h后进行热休克反应并检测2h、8h、12h、24h、48hHSP70、GR的表达。谷氨酰胺干预组HSP70的表达在各时相点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热休克组相比,在8h、12h、24h有显着性差异(P<0.05)。槲皮素干预组HSP70的表达在2h、8h时相点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12h、24h稍低于正常组,48h接近正常(P>0.05)。谷氨酰胺干预组HSP70的表达在各时相点均显着高于槲皮素干预组(P<0.05)。谷氨酰胺干预组各时相点细胞成活率均高于95%,槲皮素干预组细胞成活率2h、8h明显降低,12小时后逐渐升高,48h仍低于85%。BRL大鼠肝细胞42℃热休克30′后37℃培养,在各时相点GR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2h开始下降,8h下降明显,12h降至最低,24小时仍较低,48h接近正常。8mmol/L谷氨酰胺干预组在各时相点GR均较热休克组有所下降,8h、12h有显着性差异(P<0.05);150umol/L槲皮素干预组在各时相点GR均较正常组下降,2h、8h较热休克组有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槲皮素干预组GR表达较谷氨酰胺干预组在2h、8h有所升高(P<0.05)。结论:(1)正常BRL大鼠肝细胞HSP70表达较低,42℃热处理30′方法可以成功诱导BRL大鼠肝细胞高表达HSP70,此方法不会导致连续培养48h后细胞成活数量的明显变化,成功建立了BRL大鼠肝细胞热休克模型。(2)谷氨酰胺可以诱导HSP70的高表达,对细胞有保护作用,槲皮素可以明显抑制HSP70的表达,导致细胞成活数量的明显降低。8mmol/L谷氨酰胺、150umol/L槲皮素分别为诱导、抑制HSP70表达的最佳浓度,并为动物实验提供剂量参考。(3)热休克反应及谷氨酰胺可以诱导BRL大鼠肝细胞HSP70高表达,GR呈低表达。槲皮素干预后,GR也呈低表达,但较谷氨酰胺干预组有所升高。在热休克反应中HSP70与GR有一定的负相关,HSP70调节GR的活性,两者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章不同切肝量大鼠HSP70的表达及意义目的:检测大鼠不同程度手术创伤后血清及肝脏组织中HSP70的表达,研究HSP70与手术创伤程度、创伤致内环境及肝功能改变、GC、GR之间的关系,探讨HSP70评价手术创伤程度及对内环境稳态、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建立:雄性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1)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作任何手术处理。(2)手术创伤组:①轻度创伤组:大鼠肝脏左外叶切除组;②中度创伤组:大鼠肝脏左外叶和右叶切除组;③重度创伤组:大鼠肝脏左外叶、右叶、乳头叶和尾状叶切除组。(3)谷氨酰胺干预组:在手术前2h尾静脉推注0.75g/kg谷氨酰胺,分为谷氨酰胺干预轻度创伤组、谷氨酰胺干预中度创伤组、谷氨酰胺干预重度创伤组。(4)槲皮素干预组:在手术前2h腹腔注入7mg/kg,分为槲皮素干预轻度创伤组、槲皮素干预中度创伤组、槲皮素干预重度创伤组。(5)米非司酮干预组:在手术前2h肌肉注射5mg/kg米非司酮,分为米非司酮干预轻度创伤组、米非司酮干预中度创伤组、米非司酮干预重度创伤组。每一程度创伤组有50只大鼠,在5个时间点(术后2h、8h、12h、24h、48h)进行分批处理大白鼠(每时间点均为10只),每组大鼠在同样的环境中饲养,不同组间及时间点间大鼠体重、年龄无差异。2.指标检测:分别采取正常对照组、手术创伤组及干预组各组术前、术后2h、8h、12h、24h、48h血液标本及肝脏组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SP70水平,用血气分析仪检测血PH,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K+、Na+及Ca2+浓度;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清皮质醇含量;用western-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肝脏组织HSP70、HSP70mRNA及GR、GRmRN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模型的成功建立:采用对SD大鼠行肝叶切除术成功建立不同程度手术创伤的模型,手术轻度创伤组、中度创伤组、重度创伤组大鼠存活率分别为98.0%、94.0%、92.0%,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为研究不同程度手术创伤对机体的影响建立了动物模型。(2)血清HSP70的表达:①手术创伤组:手术创伤后2h血清HSP70表达开始增加,12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48h仍高于正常水平。随着手术创伤程度的增加血清HSP70表达水平均升高;术后8、12、24h时相点轻度、中度、重度创伤组之间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血清皮质醇于术后2h迅速增加,8h达到高峰,24小时仍有较高浓度,48h略高于正常。随着手术创伤程度的增加,皮质醇浓度亦增加,术后2、8、12、24h时相点轻度、中度、重度之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②谷氨酰胺干预组:在每一时相点较手术创伤组血清HSP70的表达均增加,在术后8、12、24h时相点增加明显,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手术创伤组比较,每一时相点皮质醇浓度均有所下降,在术后2、8、12h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槲皮素干预组:较手术创伤组相应的各时相点HSP70表达均有所下降,在术后2、8、12、24h下降明显(P<0.05),但组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与手术创伤组相比各时相点的皮质醇浓度有所增加,在术后2、8、12h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谷氨酰胺干预组相比在各时相点HSP70均显着下降(P<0.05);而皮质醇浓度有所升高,在术后2、8、12、24h差异有显着性(P<0.05)。④米非司酮干预组:较手术创伤组相对应的各时相点血清HSP70表达和皮质醇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槲皮素干预组相比,HSP70表达和皮质醇浓度在每一时相点都显着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3)肝功能的变化:①手术创伤组:不同程度的手术创伤术后随着时相延长ALT、TB有增高趋势,24h高峰,以后开始下降;随着创伤程度的增加,每一时相点ALT升高明显(P<0.05);在术后8、12、24h随着创伤程度的增加,TB升高明显(P<0.05);轻度创伤组术后8h、12h、24h ALT高出正常范围,TB均正常;中度、重度创伤术后每一时相点ALT均显着高出正常范围,中度创伤术后8h、12h、24h及重度创伤术后8h、12h、24h、48hTB高于正常。②谷氨酰胺干预组:手术创伤组异常ALT、TB指标经谷氨酰胺干预后均有明显改善,但中度创伤术后12h、24h及重度创伤术后8h、12h、24h的ALT虽然明显下降,仍高于正常。中度创伤术后24h、重度创伤术后12h、24hTB略高于正常外,其余各时相TB均恢复正常。③槲皮素干预组:与手术创伤组相比在相同创伤程度下ALT在(2、8、12、24h)、TB在中度(24h)及重度(12、24h)时相点差异有显着性(P<0.05)。槲皮素干预组与谷氨酰胺干预组相比,ALT在轻度(2、8、12、24h)、中度及重度各时相点差异有显着性差异(p<0.05);TB在轻度(24h)、中度(8、12、24、48h)、重度每一时相点差异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米非司酮干预组:手术创伤组各时相点的异常ALT经米非司酮干预后均有明显升高(P<0.05),TB在术后8、12、24h升高明显(P<0.05)。与谷氨酰胺干预组相比ALT在每一时相点、TB在轻度(12、24h)中度(8、12、24、48h)及重度各时相点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槲皮素干预组相比ALT在(8、12、24h)、TB在重度(12、24h)时相点有显着性差异(P<0.05)。(4)手术创伤组术后内环境的变化(一)K+的变化:①手术创伤组:手术创伤术后K+均迅速下降,至2h明显降低,后逐渐上升恢复至正常水平;在术后2h K+浓度随创伤程度增加而下降明显(P<0.05)。②谷氨酰胺干预组:术后2h K+有所升高,中度创伤组至正常水平,重度创伤组接近正常(P<0.05)。③槲皮素干预组:较手术创伤组在各时相点K+有所下降,术后2h K+与手术创伤组、谷氨酰胺干预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米非司酮干预组:术后血K+在各时相点较创伤组、谷氨酰胺组有所下降,在术后2h有显着性差异(p<0.05)。(二)Na+的变化:①手术创伤组:术后Na+逐渐下降,至12h达最低水平,后逐渐上升至正常水平;在术后12h随创伤程度增加而下降明显(p<0.05)。②谷氨酰胺干预组:术后各时相点均较手术创伤组有所上升,轻、中度创伤术后12h Na+恢复至正常,重度组仍稍低于正常。③槲皮素干预组:术后Na+较手术创伤组均有所下降,在术后12h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h与谷氨酰胺干预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米非司酮干预组:术后各时相点Na+均较手术创伤组下降,在12h与手术创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PH:①手术创伤组:重度手术创伤组术后2h降低较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与其余组间有差异(p<0.05)。②谷氨酰胺干预组:重度创伤组术后2h PH值升为正常。③槲皮素干预组:术后PH在各时相点均有所下降,且中度创伤组术后2hPH低于正常(p<0.05)。④米非司酮干预组:术后PH在各时相点均有所下降,且轻、中度创伤组术后2hPH也低于正常(p<0.05)。(5)肝脏组织HSP70和HSP70mRNA的表达①手术创伤组:肝脏组织HSP70和HSP70mRNA的表达有一致性。正常大鼠肝脏HSP70和HSP70mRNA含量较低,术后2h表达增加,12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24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48h稍高于正常。随着手术创伤程度的增加肝脏组织HSP70和HSP70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HSP70在术后8、12、24h时相点轻度、中度、重度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HSP70mRNA在术后2、8、12h时相点轻度、中度、重度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谷氨酰胺干预组:较手术创伤组在每一时相点肝脏组织HSP70、HSP70mRNA的表达水平均增加,HSP70在术后8、12、24h时相点增加明显(P<0.05);HSP70mRNA在术后2、8、12h时相点增加明显(P<0.05)。与槲皮素干预组相比各时相点HSP70、HSP70mRNA表达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槲皮素干预组:较手术创伤组各时相点HSP70和HSP70mRNA表达均有所下降,在术后2、8、12、24h下降明显(P<0.05)。④米非司酮干预组:HSP70表达在术后各时相点均高于手术创伤组(P<0.05),HSP70mRNA表达在术后2、8、12、24h时相点高于手术创伤组(P<0.05);与槲皮素干预组相比HSP70和HSP70mRNA表达在术后各时相点有显着性差异(p<0.05),肝脏组织的HSP70、HSP70mRNA的表达与血清HSP70的表达在创伤程度及时程上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6)肝脏组织GR和·GRmRNA的表达:①手术创伤组:肝脏组织GR和GRmRNA的表达有一致性。正常大鼠肝脏GR和GRmRNA有一定含量,术后表达开始下降,8h明显降低,12h达到最低,24h有所恢复仍较低,48h接近正常。在每一时相点GR和GRmRNA的表达均低于正常,随着手术创伤程度的增加肝脏组织中GR和GRmRNA表达水平逐渐下降;术后8、12、24h时相点轻度、中度、重度之间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②谷氨酰胺干预组:在各时相点GR和GRmRNA表达均较正常有所下降,随着手术创伤程度的增加肝脏组织中GR和GRmRNA表达水平逐渐下降;术后8、12h时相点轻度、中度、重度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手术创伤组比较在术后8h、12h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槲皮素干预组:在各时相点GR和GRmRNA表达均较正常组下降,较手术创伤组有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槲皮素干预组较谷氨酰胺干预组在术后8h、12h、24h有所升高(P<0.05)。手术创伤大鼠肝脏GRmRNA的表达和GR的表达有一致性。结论:(1)在不同程度手术创伤后,血清HSP70和皮质醇随创伤程度增加而升高,两者有正相关性,血清HSP70可作为判断手术创伤程度的指标。(2)手术创伤后大鼠内环境指标Na+、K+、PH值随着HSP70升高逐渐趋于至正常水平;术前谷氨酰胺诱导HSP70的高表达可使手术创伤后内环境指标和肝功能明显改善;HSP70对内环境及肝功能有保护作用。(3)血清HSP70、肝脏HSP70及HSP70mRNA的表达在创伤程度及时程上有一定的一致性,手术创伤后HSP70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同时增强。(4)在手术创伤中,随着HSP70的高表达,GR表达下降,两者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诱导HSP70高表达后,GR仍有所下降,肝功能及稳态指标趋于正常或好转;阻断GR后,HSP70更为升高,但肝功能及稳态指标趋于恶化,在手术创伤中HSP70可能参与并启动了抗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脏损伤的程度。(5)HSP70与GC、GR均参与手术应激,HSP70影响GR的释放与代谢,GC与GR亦有负相关性;在手术创伤中HSP70与GR之间如何调控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章临床肝癌病人手术后HSP70的变化及意义目的:探讨肝脏切除患者血清HSP70在评价手术创伤程度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癌患者肝脏切除术前、术后2、12、24、48、72h血清HSP70表达并同时检测血清皮质醇的浓度及检测2、24、48、72、120h肝功能的变化,并进行比较。肝脏切除患者分为开腹左外叶切除、开腹左半肝切除组、开腹左三叶切除组、腹腔镜左外叶切除组。结果:肝脏切除术后2h血清HSP70明显升高,12h维持在高水平,24h达到高峰,48h仍高于正常水平,72h略高于正常;在术后2、12、24、48h随着切除肝量的增加HSP70的表达增加(p<0.05);开腹肝脏左外叶切除、左半肝切除组、左三叶切除组三组之间比较在术后2、12、24、48h时相点HSP70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清皮质醇于术后2h迅速增加,12h达到高峰,24小时仍有较高浓度,48h高于正常,72小时恢复正常;在术后12h、24h随着切除肝量的增加皮质醇的浓度明显增加;开腹肝脏左外叶切除组、左半肝切除组、左三叶切除组三组之间在术后12、24h时相点皮质醇浓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腹腔镜左外叶切除组HSP70表达在术后12、24h低于开腹左外叶切除组(P<0.05),腹腔镜左外叶切除组在术后12h皮质醇浓度低于开腹左外叶切除组(P<0.05)。术后2hALT、TB开始升高,24h达到峰值,72h明显高于正常,120h接近正常;术后2、24、48、72h ALT、TB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开腹左外叶切除组、开腹左半肝切除组、开腹左三叶切除组三组之间比较在术后24、48、72h ALT、TB浓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腹腔镜左外叶切除组与开腹左半肝切除组、开腹左三叶切除组之间比较在术后24、48、72hALT、TB浓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总蛋白、白蛋白术后2h开始下降,分别于术后24h、72h降至最低,术后120h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与术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总蛋白在术后24、48、72h开腹左外叶切除组、腹腔镜左外叶切除组分别与开腹左半肝切除组、开腹左三叶切除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白蛋白在术后72h开腹左三叶切除组与开腹左外叶切除组、开腹左半肝切除组、腹腔镜左外叶切除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手术创伤可以引起血清HSP70和皮质醇浓度的明显升高,两者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随着手术创伤程度的增加而显着升高;HSP70的表达与肝功能的变化在手术创伤程度及时程上有一致性。2.血清中检测HSP70的表达可以作为判断手术创伤程度的指标。3.腔镜左外叶肝切组较相应开腹组血清HSP70表达及皮质醇浓度降低,提示:腔镜左外叶肝切术较相应开腹术创伤小。

李军,粟永萍,王军平,邹仲敏,艾国平,刘合年[3](2008)在《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3基因敲除对炎症反应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SRC)-3基因敲除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蛋白表达水平及核转位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SRC-3+/+小鼠、SRC-3-/-小鼠各20只,雌性,体质量约20g,分为SRC-3+/+组和SRC-3-/-组,每组设正常(N)、1h、4h、12h四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各5只小鼠。采用Westernblot测定肝、脾组织GR及SRC-1、SRC-2的蛋白表达。结果无论是SRC-3+/+组还是SRC-3-/-组,LPS刺激引起肝组织GR蛋白表达及核转位显着降低,但SRC-3-/-组降低程度明显小于SRC-3+/+组;SRC-3+/+组和SRC-3-/-组小鼠脾组织GR表达水平4h后开始下降,但SRC-3-/-组下降幅度显着低于SRC-3+/+组,GR核转位在SRC-3+/+组显着降低,而SRC-3-/-组则无显着变化。LPS刺激后SRC-3+/+组、SRC-3-/-组肝组织SRC-1均显着降低,但SRC-3-/-组变化程度均显着小于SRC-3+/+组;两组脾组织中未能明确检测到SRC-1蛋白表达。LPS刺激后两组小鼠肝组织SRC-2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但在相应时相点SRC-3-/-组小鼠显着高于SRC-3+/+组;SRC-3+/+组小鼠脾组织SRC-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SRC-3-/-组却显着增加。结论炎症反应中GR蛋白表达及核转位显着降低,产生明显的糖皮质激素抵抗(GCR),SRC-3基因敲除后可缓解其程度。SRC-3基因敲除对炎症反应中肝、脾组织GCR程度的不同影响,可能与SRC家族成员的不同补偿效应有关。

王斌[4](2008)在《运动对HPA轴分泌、海马相关蛋白及信号分子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适宜运动使机体产生良好适应,根据应激适应理论,可以说应激是机体产生适应的基础。中枢神经系统的海马脑区是应激的敏感部位,应激则可能引致海马的损伤发生。应激过程中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为主要特征,海马中含有丰富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在神经元兴奋性双向调节、细胞凋亡、突触长时程增强及学习和记忆形成中均有重要作用,应激引起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变化,通过激素反应元件影响蛋白质合成、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等。海马内有丰富的谷氨酸能神经元,神经元释放兴奋性氨基酸,通过NMDA受体影响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尤其是钙离子的通透性,正常的NMDA受体活性和海马神经内的钙离子水平是海马学习和记忆的基础;在严重应激损伤时兴奋性氨基酸或NMOA受体活性加大,引起细胞内及线粒体内的钙离子超载,钙离子超载则引起氧化磷酸化脱偶联等效应,产生自由基,而自由基又会进一步引起组织的氧化损伤,即氧化应激。钙离子、活性氧则迅速启动神经的保护机制,如核因子kappa B、雌激素等。雌激素自身即具有抗氧化作用,是一种抗氧化剂;同时,雌激素通过非基因组(快速)和基因组机制(慢速)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并可能对HPA轴起到调节作用,应对机体的应激状态。本研究旨在通过游泳这一运动模式,以水环境为参照,观察环境及运动对海马功能相关指标及应激反应的HPA轴激素的影响,探讨应激对海马功能的影响,以及海马神经保护和对HPA轴的可能调节机制,为运动性中枢疲劳理论的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研究选用雄性SD大鼠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急性(一次)运动、经过耐力训练过的大鼠进行急性运动的效应。实验设计几个不同的时间观测点,即运动15min、运动至力竭后即刻、运动至力竭后1hr、运动至力竭后24hr。相应的参照组大鼠以水环境暴露,也类似设立急性(一次)水环境及长期水环境,取样也设为相同的4个点。实验进行中使用两个独立的水池,耐力训练大鼠进行游泳的同时,参照组大鼠则同时浸于水中(自由),以尽量减少非实验施加因素的影响,如水温、激素的生物节律等,但参照组的水深仅为大鼠直立后达耳下缘左右(约15-20cm)。以本实验室创立的大鼠负重游泳乳酸阈强度模型建立的强度进行耐力训练和力竭性运动强度设定。测试大鼠的血红蛋白、力竭游泳能力及乳酸阈强度的提高为模型建立成功的考察指标。实验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大鼠部分激素含量,包括下丘脑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皮质酮、雌二醇;血清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睾酮。观察了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细胞体的电镜超微结构。采用顺磁共振自旋捕获技术测定了海马CA1区羟自由基信号强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了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GR)、雌激素受体alpha(ERα)、核因子kappa B(NF-κB)、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2A亚型(NMDAR2A)、钙调蛋白激酶Ⅱalpha亚型(CaMKⅡα)。研究结果:1、动物运动模型。每周6次,每次30min以乳酸阈强度90%负重游泳6周后,大鼠游泳到达力竭的时间显着延长(训练过的大鼠44.42±32.29min,未训练过的大鼠21.32±20.12min,p<0.05);训练大鼠血红蛋白含量显着性高于未训练大鼠(训练过的大鼠146.08±7.35g/L,未训练过的大鼠134.50±8.33g/L,p<0.05)。2、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急性、慢性水环境及急性、慢性运动作用均可能引起其超微结构的变化。其变化程度有所不同,均未见有明显的核固缩、核碎裂及核溶解等细胞凋亡的典型表现。急性水环境因素作用下,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发性改变,如细胞外膜不清,细胞内细胞器也发生损伤,如核膜消失、线粒体空泡化现象等。从急性水环境作用时间看,急性水环境作用15min和作用后1hr,细胞的受损状况更为严重,而在急性环境因素后即刻和24hr受损则小于15min和1hr大鼠的情况。慢性水环境与急性影响结果类似。急性运动因素作用下,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发性改变,细胞外膜和核膜的变形,内质网和线粒体肿胀等。急性运动作用后即刻和之后的1hr,细胞受损情况最为严重,之后的24hr,细胞形态已经基本正常化。慢性运动因素作用下,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结构变形最大的是运动15min和运动后24hr,在运动后即刻及1hr,其受损状况反而相对来说较小。3、海马羟自由基。长期水环境影响的大鼠再施加急性水环境因素与未进行水预适应的大鼠施加急性水环境因素,以及耐力训练大鼠和未进行过耐力训练的大鼠进行急性力竭运动时,从各因素作用的总体看海马羟自由基信号强度无显着性差异,水环境和运动对海马羟自由基的影响具有同一性;但耐力训练大鼠力竭运动后即刻海马羟自由基强度显着性高于未训练大鼠运动后即刻大鼠,与之相对应的长期水环境大鼠在水环境作用后即刻与水预适应大鼠水环境后即刻比没有差异。4、激素。各组大鼠下丘脑CRH无显着性差异,但仍可见耐力训练过的大鼠在力竭后即刻下丘脑CRH均数高于未训练大鼠力竭运动后即刻(无显着性差异)。耐力运动大鼠下丘脑皮质酮整体上显着性高于长期水环境大鼠;训练和未训练过的大鼠在力竭性运动后即刻下丘脑皮质酮均显着性高于各自的运动15min大鼠;未训练过的大鼠运动后1hr下丘脑皮质酮就显着性低于运动后即刻,而耐力训练大鼠则依然保持较高的下丘脑皮质酮水平。各组大鼠血清ACTH无显着性差别。血清皮质酮,各组大鼠在水或运动因素作用后即刻显着低于15分时,因素作用后1hr显着高于即刻值。以所有大鼠下丘脑皮质酮含量与血清皮质酮浓度作相关分析发现,下丘脑皮质酮含量与血清皮质酮呈弱的负相关关系,R=-0.228,p<0.05。下丘脑雌二醇,耐力训练大鼠和长期水环境大鼠均较一次水环境或一次运动大鼠高,但只有长期水环境大鼠与一次水环境大鼠比有显着性差异;一次水环境、长期水环境后急性水环境、一次运动和耐力训练大鼠急性运动后即刻、1hr和24hr均显着性高于各自15min,运动后直至24hr均处于高水平。一次水环境组大鼠血清睾酮显着性高于长期水环境、急性运动和耐力训练大鼠急性运动组。各组大鼠运动后24hr血清睾酮达最高值,差异具有显着性。5、海马相关信号蛋白含量。海马雌激素受体α水平,一次水环境、长期水环境和一次运动大鼠在相应作用因素后即刻均显着性高于15min时、以及之后的1hr及24hr,而耐力训练大鼠在运动后即刻是下降趋势,运动后24hr升高。耐力训练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在相同的采样时间点时均有低于其它各处理因素大鼠的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海马NF-κB整体上各处理因素和采样时间点间无显着性差异,但一次水环境后即刻显着性低于一次水环境后1hr和24hr,并且显着性低于同样是即刻状态的长期水环境大鼠、一次运动大鼠和耐力训练大鼠;运动后24hr,耐力训练大鼠海马NF-κB显着性高于未训练大鼠;同时,未训练大鼠运动后即刻最高,而耐力训练大鼠则是运动后24hr最高。海马NMDAR2A含量,耐力训练大鼠整体上显着性高于一次运动大鼠,耐力训练大鼠力竭运动后即刻显着性高于长期水环境大鼠;耐力训练和未训练大鼠运动后即刻均高于各自的后1hr和24hr水平。CaMKⅡα水平,从整体看,一次急性运动与一次水环境大鼠存在显着性差异,长期水环境大鼠与一次水环境大鼠存在显着性差异,因素后24hr与因素作用后即刻和之后1hr有显着性差异;耐力训练大鼠运动后24hr水平显着性高于长期水环境24hr组和未训练大鼠运动力竭后24hr组。6、相关性分析。大鼠力竭游泳时间与下丘脑CRH和海马ERα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73,p<0.001:-0.584,p<0.001。其它具有显着性的两变量pearson相关有:NF-κB与CaMKⅡα相关(r=0.253,p<0.05),ERα与GR、下丘脑雌二醇、下丘脑皮质酮(r=0.428,p<0.001;r=-0.250,p<0.05;r=-0.219,p<0.05),海马羟自由基信号强度与血清睾酮、血清皮质酮(r=0.232,p<0.05;r=-0.443,p<0.001),血清皮质酮与下丘脑皮质酮(r=-0.220,p<0.05),下丘脑内皮质酮与CRH(r=0.214.p<0.05)。结论:1)HPA轴激素相互调节中CRH和下丘脑皮质酮起重要作用,而非血清皮质酮;下丘脑应激增高(皮质酮增高),伴随雌二醇生成增多。下丘脑皮质酮和血清皮质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2)海马超微结构可因环境和游泳运动刺激发生改变,其变化可在不长的时间内恢复,可能不是损伤性变化,更可能是学习和记忆或适应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表现。3)海马对HPA轴的负反馈调节与海马的整体机能状况有关,海马ERα和羟自由基与HPA的负反馈调节有关。CaMKⅡα可能与HPA轴下游激素有关,并影响海马在应激时的机能。4)海马NF-κB可能起到的神经保护作用,在运动性疲劳发生时(本研究的力竭运动)并不具重要意义,其意义在于修复和恢复过程,这对于运动训练的适应机制的研究十分重要。5)海马ERα直接与运动能力有关,ERα含量越高,运动能力越低(可能是提供此直接证据的首次报道)。下丘脑CRH与运动能力正相关,CRH含量越高,运动能力越强。

李军,粟永萍,王军平,艾国平,邹仲敏[5](2007)在《烧伤后小鼠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的表达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小鼠烧伤后早期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SRC)蛋白表达的时相变化,初步探讨烧伤早期糖皮质激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C57/129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烧伤组,烧伤组给予背部TBSA 15%20%Ⅲ°烧伤。分别于伤后1、6、12、24小时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肝、脾组织SRC家族(SRC-1、GRIP-1、NCOA-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烧伤组肝组织SRC-1蛋白表达水平在烧伤后1小时即显着降低,6小时降至最低,以后逐渐恢复,至24小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正常脾组织SRC-1蛋白表达水平较低,测定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烧伤组肝组织GRIP-1、NCOA-3蛋白表达水平在烧伤后显着升高,12小时达到高峰,24小时仍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烧伤组脾组织GRIP-1、NCOA-3在烧伤后1小时显着升高,GRIP-1在烧伤后6小时达到高峰,24小时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而NCOA-3在烧伤后12小时达到高峰,24小时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小鼠烧伤后早期SRC-1显着降低,GRIP-1、NCOA-3显着升高,烧伤后糖皮质激素抵抗的发生发展可能与SRC家族成员表达变化有关。

李军[6](2007)在《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3在炎症/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证实,严重创伤或感染后发生明显的GCR(GR表达或功能下调)、炎症介质(NF-κB、AP-1)功能增强和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等)大量分泌,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级联式放大效应,引发SIRS。SIRS是创伤或感染后天然免疫反应过度激活所致,是导致继发性全身性损害的主要原因。伴随SIRS的发生发展,由于内源性抗炎症介质的过量释放,可引起机体发生以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功能抑制。因此,深入探讨SIRS发生发展及随后免疫抑制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SRC家族作为核受体和其它转录因子的转录辅活化子,由SRC-1、SRC-2和SRC-3组成,以配体依赖模式与核受体相互作用,通过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和募集另外的辅因子,显着增强核受体依赖的转录。尽管目前关于SRC蛋白在调节机体生长发育、能量代谢以及部分肿瘤形成等方面的研究已积累了很多资料,但关于它在炎症/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目前知之甚少。我们通过海外合作的方式从美国休斯顿贝勒医学院成功引进SRC-3基因敲除小鼠的亲代小鼠,并进行了繁殖。在成功繁殖并鉴定的基础上,我们分两个部分探讨了SRC-3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首先分别从体内、体外两方面探讨了SRC-3在SIR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1)以5mg/kg体重LPS腹腔注射为炎症反应动物模型,观察SRC-3基因敲除对炎症反应早期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及肝、脾组织中GR、NF-κB、AP-1表达及核转位的影响;2)在腹腔巨噬细胞原代培养的基础上,在10μg/ml培养体系LPS诱导下,从炎性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炎症介质的活性等方面观察了SRC-3蛋白缺失对腹腔巨噬细胞激活的影响。其次通过细菌负荷实验观察了SRC-3在天然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烧伤和LPS诱导炎症反应模型,探讨SRC-3与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的关系。主要结果:1、在成功繁殖逐渐扩大种群的基础上,通过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对子代小鼠进行基因表型和蛋白表型鉴定,成功获得一批SRC-3基因敲除小鼠,为下步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SRC-3+/+小鼠肝、脾组织均表达SRC-3蛋白,且脾组织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肝组织,超出约55.8%;3、5mg/kg LPS腹腔注射后,SRC-3-/-组小鼠一般情况较SRC-3+/+组小鼠轻,两组肝、脾、肾、心肌及胸腺病理变化未见明显差别;4、LPS腹腔注射后1h、4h两组血清TNF-α、IL-1β、IL-6、IL-10的水平均显着升高,但SRC-3+/+组、SRC-3-/-组小鼠相比,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SRC-3-/-组显着低于SRC-3+/+组,IL-10水平SRC-3-/-组却显着高于SRC-3+/+组;5、正常情况下,SRC-3+/+组腹腔巨噬细胞TNF-α、IL-1β、IL-6、IL-10 mRNA与SRC-3-/-组相比,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LPS刺激后两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其中SRC-3-/-组TNF-α、IL-1β、IL-6 mRNA显着低于SRC-3+/+组,IL-10 mRNA显着高于SRC-3+/+组;6、在肝组织,无论是SRC-3+/+组小鼠还是SRC-3-/-组LPS刺激引起GR蛋白表达及核转位均显着降低,但SRC-3-/-组下降幅度显着低于SRC-3+/+组;同样,LPS刺激后SRC-3-/-组脾组织GR表达水平下降幅度显着低于SRC-3+/+组,SRC-3+/+组小鼠GR核转位明显降低,而SRC-3-/-组无显着变化;7、LPS刺激早期两组小鼠肝、脾组织IκB-α蛋白水平显着降低,以1h降低最明显,其中SRC-3-/-组小鼠下降幅度显着低于SRC-3+/+组;两组小鼠肝、脾组织NF-κB p65/p50蛋白表达水平及核转位程度显着增加,SRC-3+/+组、SRC-3-/-组相比,SRC-3-/-组小鼠NF-κB p65/p50蛋白表达上升幅度显着大于SRC-3+/+组,而核转位程度显着低于SRC-3+/+组;无论是SRC-3+/+组还是SRC-3-/-组小鼠,LPS刺激引起肝、脾组织IRF-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加,并且在相应时相点SRC-3-/-组小鼠均显着低于SRC-3+/+组;8、SRC-3+/+组、SRC-3-/-组小鼠肝、脾组织在LPS刺激后c-Jun/c-Fos蛋白表达及核转位程度均显着增加,1h为峰值,在相应时相点SRC-3-/-组小鼠均显着低于SRC-3+/+组;9、LPS刺激后SRC-3+/+组、SRC-3-/-组小鼠肝组织SRC-1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SRC-3-/-组小鼠变化程度显着小于SRC-3+/+组;肝组织SRC-1蛋白核内水平在SRC-3+/+组小鼠明显降低,而SRC-3-/-组小鼠却显着增加;两组脾组织均未明确检测到SRC-1蛋白表达;10、LPS刺激后SRC-3-/-组小鼠SRC-2蛋白表达及核内水平在相应时相点均显着高于SRC-3+/+组,其中在肝组织,SRC-3+/+组、SRC-3-/-组小鼠均显着增加,而在脾组织,SRC-3+/+组降低,SRC-3-/-组升高;11、正常情况下,SRC-3+/+组腹腔巨噬细胞GR蛋白表达水平与SRC-3-/-组相比无显着差异,LPS刺激4h后两组均显着降低,但SRC-3-/-组降低程度显着低于SRC-3+/+组;12、正常情况下,SRC-3+/+组腹腔巨噬细胞NF-κB p65显着高于SRC-3-/-组,LPS刺激4h后两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但SRC-3-/-组升高幅度远远高于SRC-3+/+组;13、正常情况下,SRC-3+/+组腹腔巨噬细胞c-Jun/c-Fos蛋白表达水平与SRC-3-/-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LPS刺激4h后两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但SRC-3-/-组升高幅度远远低于SRC-3+/+组;14、通过细菌清除实验发现,SRC-3-/-小鼠血液中活菌量显着多于SRC-3+/+小鼠;注射后24h、48h SRC-3-/-小鼠肝、脾及胸腺组织内细菌含量显着多于SRC-3+/+小鼠,而肾组织中细菌含量均较少,两者相差不显着;15、正常情况下,两组小鼠血浆IL-2、sIL-2R水平没有显着差别;15%-20%Ⅲ°烧伤后24h,无论是SRC-3+/+组还是SRC-3-/-组,血浆IL-2、sIL-2R水平均显着升高,其中SRC-3-/-组小鼠血浆IL-2显着低于SRC-3+/+组,血浆sIL-2R含量升高幅度却显着大于SRC-3+/+组;5mg/kg体重LPS刺激24h后,无论是SRC-3-/-组小鼠还是SRC-3+/+组,血浆IL-2水平均未见显着变化,而血浆sIL-2R含量却均显着升高,且SRC-3-/-组小鼠升高幅度显着高于SRC-3+/+组;16、正常情况下,SRC-3-/-组小鼠外周血、脾脏和胸腺CD3+、CD4+及CD4+/CD8+比值不同程度降低,CD8+升高;烧伤或LPS刺激后24h两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CD3+、CD4+及CD4+/CD8+比值均不同程度下降,且SRC-3-/-组CD3+、CD4+显着低于SRC-3+/+组,CD4+/CD8+比值与SRC-3+/+组相比无显着差别。结论:1、SRC-3与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释放有关,其蛋白缺失可抑制LPS诱导的TNF-α、IL-1β、IL-6的基因转录及释放,改善炎症反应中机体的整体效应,缓解腹腔巨噬细胞的激活程度;2、SRC-3对GR蛋白表达及核转位有抑制作用,LPS刺激后GR蛋白表达及核转位显着降低,产生明显的GCR,SRC-3蛋白缺失可缓解其程度;3、SRC-3对NF-κB炎症信号转导通路有正性调控作用。SRC-3蛋白缺失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早期IκB-α水平下调,减少NF-κB核转位,从而导致其基因转录调控功能下降;4、SRC-3参与AP-1炎症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SRC-3蛋白缺失可抑制LPS诱导的AP-1蛋白表达水平及活性,这可能是由于TNF-α、IL-1β等致炎细胞因子合成释放相对不足所致;5、SRC家族成员间存在相互补偿,SRC-1、SRC-2对SRC-3蛋白缺失具有不同程度的补偿效应,但这种补偿效应是有限的;6、SRC-3在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SRC-3缺失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和释放,引起对细菌及产物的吞噬及清除功能下降,导致天然免疫功能减弱,同时引起CD3+、CD4+及CD4+/CD8+比值显着下降,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7、SRC-3可能通过“双向性”作用精细地调节着细胞免疫,其缺失一方面可促进IL-10表达,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加重,另一方面可减轻CD3+、CD4+及CD4+/CD8+比值的下降程度,也表明SRC-3可能部分参与了SIRS后免疫抑制的发生发展。

李军,粟永萍,王军平,艾国平,邹仲敏[7](2007)在《颈交感神经阻滞对小鼠烧伤早期肝组织核因子-κB及其辅活化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颈交感神经阻滞(sympathetic block,SB)对烧伤小鼠早期炎症介质核因子-κB(NF-κB)及其辅活化子的影响,初步探讨SB在严重创伤中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对照组、LSB组(烧伤后使用利多卡因进行SB治疗)、RSB组(烧伤后使用罗哌卡因进行SB治疗),每组5只。烧伤为TBSA 15%20%Ⅲ度。烧伤后6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测定肝组织NF-κB P65、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3(SRC-3)的蛋白表达及核转位。结果烧伤对照组肝组织NF-κB P65、SRC-3蛋白表达水平及核转位显着增加;与烧伤对照组相比,LSB组NF-κB P65蛋白表达无显着变化,SRC-3蛋白表达及NF-κB P65、SRC-3核转位显着下调;RSB组NF-κB P65、SRC-3蛋白表达及核转位均显着低于烧伤对照组,且比LSB组下调更明显。结论烧伤早期(6 h)NF-κB及其辅活化子SRC-3蛋白表达水平及核转位显着上调,SB在严重创伤中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功能活性,降低炎症反应程度而实现的。

杜智勇[8](2006)在《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SRC-1和SRC-3在烧伤小鼠应激调控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献报道,严重创伤(含烧伤)早期并发全身性损害的重要标志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因此如何调控炎症反应,防止其有害效应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我所前期研究发现,严重烧伤后应激功能紊乱,主要特点是糖皮质激素受体(GR)功能抑制,NF-κB功能增强,炎性细胞因子大量产生,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级联式放大效应,引发SIRS。如我们所知,核转录因子GR、NF-κB、AP-1的功能状况对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至关重要,而GR、NF-κB、AP-1的功能又受辅调节蛋白(辅活化子或辅阻遏子)的调控,但具体的调控机制尚未阐明。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SRC)家族成员有SRC-1、SRC-2和SRC-3,目前关于SRC的各亚型对类固醇受体如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以及在相关肿瘤的发生中的调控作用已有较深入的研究,SRC家族对生理状况下GR、NF-κB的调控作用近期亦有少量报道。但是SRC家族在创伤情况下对GR、NF-κB、AP-1的调控作用如何,尤其是对发生SIRS的影响尚未涉及。本课题对SRC-1-/-和SRC-3-/-小鼠和同种野生型小鼠致以15-20%TBSAⅢ0烧伤,采用ELISA、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及常规病理等方法,动态检测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浓度,比较分析与产生细胞因子密切相关的核转录因子GR、NF-κBp50、c-jun的表达及核转位情况,应激相关因子IκB-α、JAB1表达情况以及部分脏器组织病变和整体伤情观察,旨在分别阐明SRC-1和SRC-3对整体伤情的影响,并从核转录因子辅调控环节揭示严重烧伤后SIRS发生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1.从美国贝勒医学院徐建明教授实验室引进的SRC-1+/+、SRC-1-/-和SRC-3+/-小鼠,成功繁殖逐渐扩大种群,经基因型鉴定,获得基因敲除纯合子、杂合子和野生型。观察到SRC-1-/-小鼠表型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别,但SRC-3-/-小鼠的体型略小于同龄野生型,且雌鼠生殖能力较弱,其繁殖较为困难,与国外实验室报道的结果一致,表明本实验引进

李军,粟永萍,徐建明,王军平,艾国平,刘合年[9](2005)在《安定-氯胺酮对烧伤小鼠早期肝功能和死亡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安定-氯胺酮对烧伤小鼠早期肝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初步探讨安定-氯胺酮在严重烧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方法20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烧伤组、麻醉对照组、预处理组、后处理组。采用安定-氯胺酮亚麻醉,背部15%20%Ⅲ度烧伤。测定4h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并观察72h内小鼠的死亡情况。结果单纯烧伤组血清ALT、AST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预处理组、后处理组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但显着低于单纯烧伤组,后处理组显着高于预处理组。单纯烧伤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预处理组小鼠死亡率显着降低,后处理组死亡小鼠也明显减少,与预处理组相差不显着。结论严重烧伤后早期肝功能明显受损,死亡率增加;严重烧伤前后使用亚麻醉剂量安定-氯胺酮明显减轻肝功能损害,降低死亡率。

钟河江[10](2005)在《JAB1对糖皮质激素受体转录活性及功能调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是临床上常用抗炎、抗免疫反应药物,普遍认为GC 的抗炎效应是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调控多种炎性因子的表达。以往的研究表明严重创伤后多种器官组织GR 表达减少,尤其是GR 核转位减少,提示GR 的转录激活能力减弱,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激活的GR也可直接与其它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如核因子-?B(nuclear factor ?B, NF-?B)和活化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AP-1 和NF-?B 是调控炎性基因表达的重要转录因子,GR 与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通过它们共同的辅活化因子来介导。c-Jun激活区结合蛋白1(c-Jun activation domain-binding protein l,JAB1)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能与多种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调控多种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JAB1 也能增强多种转录因子的活性如核受体、AP-1 和NF-?B。以往的研究表明JAB1 能与GR-LBD在COS-7 细胞中特异性地发生相互作用,因此,JAB1 均能与GR、AP-1 和NF-?B 发生相互作用,提示JAB1 可能在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JAB1 对GR 的具体作用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JAB1 对GR 转录活性及功能的调控作用及JAB1和GR 在创伤后应激反应紊乱中的作用,阐明安定-氯胺酮对严重烧伤早期应激和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为调控严重创伤后早期应激反应紊乱提供新的途径。本研究首先应用JAB1、hGRa 表达质粒与GRE-CAT 报告质粒共转染COS-7 细胞,通过CAT ELISA方法观察JAB1 及LPS 对GR 转录激活活性的影响。其次通过电穿孔方法将JAB1 表达质粒转染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观察JAB1 高表达对GR 表达水平及功能的影响,并同时观察对RAW264.7 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TNF-a 及IL-6的影响。最后以严重烧伤小鼠为创伤动物实验模型,旨在观察烧伤后早期肝脏、肺及腹腔巨噬细胞中JAB1、GR 的变化特点及相互关系以及安定-氯胺酮对其影响,进一步明确JAB1、GR 在严重创伤早期的相互关系。主要实验结果: 1. 采用脂质体法将pCDNA3.1-JAB1、pCMV-hGRa 和pMAMneo-CAT GRE报告

二、烧伤后小鼠血清皮质酮及肝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烧伤后小鼠血清皮质酮及肝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天人相应理论研究光照时间过长对小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天人相应理论的研究进展
        1 天人相应的理论渊源
        2 对于天人关系的认识
        3 天人相应形成的时空起源研究
        4 人与天相应的生理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
        1 昼夜节律形成的生物钟机制
        2 昼夜节律的生理病理意义
        3 昼夜节律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进展
        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概述
        2 神经-内分泌-免疫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中医理论研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天人相应昼夜节律的理论内涵探讨
    1 天人相应昼夜节律的形成机制
    2 根据天人相应昼夜节律对疾病的诊断
    3 根据天人相应昼夜节律对疾病的治疗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光照时间过长对小鼠神经内分泌免疫影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1 主要仪器
        1.2.2 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取材
        1.3.2 检测指标与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小鼠血清褪黑素(MT)含量昼夜变化
        2.2 小鼠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昼夜变化
        2.3 小鼠免疫球蛋白E(IGE)含量昼夜变化
    3 讨论
        3.1 光照对褪黑素(MT)昼夜节律的影响
        3.2 光照对皮质酮(CORT)昼夜节律的影响
        3.3 光照对免疫球蛋白E(IGE)昼夜节律的影响
        3.4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HSP70在机体创伤应激及维持内环境稳定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BRL大鼠肝细胞HSP70的表达及意义
    引言
    第一节 BRL大鼠肝细胞的培养
    第二节 大鼠BRL肝细胞热休克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切肝量大鼠HSP70的表达及意义
    引言
    第一节 大鼠外科手术创伤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大鼠血清HSP70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大鼠肝脏组织HSP70和HSP70mRNA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肝癌病人肝切术后HSP70的变化及意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结论
    创新点
综述
    HSP70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运动对HPA轴分泌、海马相关蛋白及信号分子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大鼠运动模型建立及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大鼠运动模型指标测试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运动及水环境对大鼠HPA轴激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运动与水环境对大鼠海马雌二醇受体α、糖皮质激素受体及核因子NF-κB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运动与水环境对大鼠海马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2A型和钙调蛋白激酶Ⅱ α亚型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运动与水环境对大鼠海马羟自由基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运动及水环境对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大鼠在运动与水环境影响下实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及全文小结
    1 大鼠在运动与水环境影响下实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2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应激(运动)对海马信号分子与HPA轴激素的研究进展
附录1:各组大鼠海马CA1区PBN-羟自由基自旋加合物EPR波谱
附录2:CRH、ACTH和CORT的测试方法
附3:缩略语词表
致谢

(5)烧伤后小鼠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的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 动物分组及处理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烧伤后肝组织SRC-1、GRIP-1、NCOA-3的蛋白表达
    2 烧伤后脾组织SRC-1、GRIP-1、NCOA-3的蛋白表达
讨 论

(6)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3在炎症/免疫反应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3 在炎症/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前言
    第一部分 SRC-3 基因敲除小鼠的繁殖和鉴定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SRC-3 在SIRS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SRC-3 在LPS 诱导炎症反应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节 SRC-3 在LPS 诱导腹腔巨噬细胞激活过程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SRC-3 在SIRS 后免疫功能抑制中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严重创伤后糖皮质激素抵抗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严重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7)颈交感神经阻滞对小鼠烧伤早期肝组织核因子-κB及其辅活化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1.2.2 SB方法
        1.2.3 肝组织总、核蛋白提取
        1.2.4 肝组织蛋白NF-κB P65、SRC-3 Western blotting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烧伤后NF-κB P65的蛋白表达及核转位
    2.2 烧伤后SRC-3的蛋白表达及核转位变化
3 讨论

(8)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SRC-1和SRC-3在烧伤小鼠应激调控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SRC-1 和SRC-3 在烧伤小鼠应激调控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SRC-1 和SRC-3 基因敲除小鼠的繁殖、筛选及一般表型观察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SRC-1 和SRC-3 基因敲除小鼠烧伤后几种细胞因子反应特点与整体效应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严重烧伤早期SRC-1 和SRC-3 对GR、NF-κB 及AP-1 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GR、NF-κB 以及AP-1 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及意义
文献综述二 核受体辅调节蛋白家族研究进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9)安定-氯胺酮对烧伤小鼠早期肝功能和死亡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1.2 试剂
    1.3 肝功能检测
    1.4 死亡率观察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安定-氯胺酮对小鼠烧伤后早期肝功能的影响
    2.2 安定-氯胺酮对小鼠烧伤后死亡率的影响
3 讨论

(10)JAB1对糖皮质激素受体转录活性及功能调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JA81 对糖皮质激素受体转录活性及功能调控的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JA81、LPS 对糖皮质激素受体转录活性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JA81 基因转染RAW264.7 细胞对其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及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严重烧伤早期小鼠JA81 及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及安定-氯胺酮对其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照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JA81 蛋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烧伤后小鼠血清皮质酮及肝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天人相应理论研究光照时间过长对小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D]. 蒲晓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2]HSP70在机体创伤应激及维持内环境稳定作用的实验研究[D]. 黄建康.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3]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3基因敲除对炎症反应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影响[J]. 李军,粟永萍,王军平,邹仲敏,艾国平,刘合年. 中国急救医学, 2008(11)
  • [4]运动对HPA轴分泌、海马相关蛋白及信号分子作用的研究[D]. 王斌.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 [5]烧伤后小鼠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的表达变化[J]. 李军,粟永萍,王军平,艾国平,邹仲敏. 创伤外科杂志, 2007(03)
  • [6]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3在炎症/免疫反应中的作用[D]. 李军. 第三军医大学, 2007(08)
  • [7]颈交感神经阻滞对小鼠烧伤早期肝组织核因子-κB及其辅活化子的影响[J]. 李军,粟永萍,王军平,艾国平,邹仲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7(08)
  • [8]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SRC-1和SRC-3在烧伤小鼠应激调控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杜智勇. 第三军医大学, 2006(11)
  • [9]安定-氯胺酮对烧伤小鼠早期肝功能和死亡率的影响[J]. 李军,粟永萍,徐建明,王军平,艾国平,刘合年. 中国急救医学, 2005(07)
  • [10]JAB1对糖皮质激素受体转录活性及功能调控的实验研究[D]. 钟河江. 第三军医大学, 2005(01)

标签:;  ;  ;  ;  ;  

小鼠烧伤后血清皮质酮和肝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