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套扎联合注射组织粘合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内镜套扎联合注射组织粘合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一、内镜套扎联合注射组织粘合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论文文献综述)

陈聪,黄建鑫,罗玉娟,李明[1](2021)在《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联合套扎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联合套扎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依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套扎治疗,治疗组患者采取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联合套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6个月再出血率及疼痛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个月再出血率4.00%优于对照组的20.00%,治疗后疼痛评分(5.11±0.31)分低于对照组的(6.45±0.5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再出血发生率低,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严娜[2](2021)在《对比内镜下套扎和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单纯套扎和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179例,依据内镜下曲张静脉治疗方式分为单纯套扎治疗组93例,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治疗组86例,统计患者一般信息、内镜检查及治疗结果,记录内镜治疗前后肝细胞损伤标志物(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肝脏合成功能指标(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Child-Pugh分级等临床资料。对比两组内镜治疗效果及治疗前、疗程中和治疗后1个月肝细胞损伤标志物、胆红素代谢标志物、肝脏合成指标和Child-Pugh分级变化。结果:1.序贯组平均治疗次数4.0(3.0~5.0)次,平均疗程4.9(3.0~6.5)月,套扎组平均治疗次数2.0(2.0~3.0)次,平均疗程2.0(1.3~4.4)月,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临床显效率、1年内再出血率(86.0%,27.9%)明显优于套扎组(51.6%,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套扎次数、套扎环数、早期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变化不大(P>0.05),序贯组治疗后γ-谷氨酰转肽酶较套扎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套扎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变化不明显(P>0.05),序贯组治疗后总胆红素较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较前明显改善,而且序贯组治疗后前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较套扎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较前改善,且序贯组较套扎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内镜下套扎和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2.与单纯套扎治疗相比,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治疗静脉曲张改善率更高,1年内再出血率更低,对肝功能改善更加显着。

赵一[3](2020)在《超声内镜在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是门静脉系统压力持续升高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继发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比如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食管胃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varices,GOV)是门静脉高压引起的最重要的临床事件,一旦出血,预后差,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消化性系统的急症之一。然而在肝硬化诊断时,几乎有50%的患者已经有食管胃静脉曲张,并且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每年约5%到15%的患者发生急性静脉曲张出血。虽然目前在诊疗方面有较大进步,但静脉曲张出血后,6周的死亡率仍然高达20%。即使积极接受治疗,患者首次静脉曲张出血停止后,1至2年内再出血率可高达60%至70%,死亡率高达33%。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提高,内镜下止血效果较好,已成为静脉曲张的一线治疗方案。内镜治疗主要包含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EIS)、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endoscopic tissue adhesive,ETA),但存在并发症高,一次治疗效果差,需要反复多次重复治疗,疗程长,患者痛苦大,叠加医疗费用高,推广应用困难等缺陷。近年来,为了提高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疗效,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减少患者痛苦,减低医疗费用,提出了新的手术方法即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endoscopic selective varices devascularization,ESVD),即胃镜下在贲门胃底曲张静脉内联合注射栓塞剂,并黏膜内反复穿刺探寻深部静脉曲张来源支,最终达到一次性消除静脉曲张的目的,具有前瞻性、个体化及精准性等优势。但考虑胃镜无法对黏膜下细小血管、较深来源静脉及胃底增厚皱襞进行观察及鉴别,在探寻来源支过程中具有一定盲目性,容易漏诊和误诊,使诊治效果不理想,导致患者治疗次数、并发症发生率升高。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通过高频超声探头,既能窥察黏膜表面曲张血管,又可对黏膜深处血管、侧支循环及周围组织结构进行检查,提高静脉曲张诊断率,并能对曲张静脉与胃底黏膜下病灶进行鉴别。况且,还可通过彩色多普勒技术实时监测,对未完全闭塞的曲张静脉及未发现的曲张血管进行补充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因而,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精准断流治疗显得更具优势。本文主要通过探究EUS在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中的应用,观察对静脉曲张血流阻断的成效,并通过胃镜随访,记录患者再出血情况、静脉曲张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了解EUS在断流术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途径。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收的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s bleeding,EGVB)患者43例。根据治疗方法采用随机数据表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采取胃镜引导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治疗,治疗组20例首先胃镜引导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治疗,然后采用超声内镜探查食管下段及贲门胃底黏膜明确静脉曲张栓塞情况,必要时再行胃镜引导下的精准治疗,记录和分析临床资料和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Sarin分型、食管静脉曲张分级等。术后1周进行复查胃镜,如果静脉曲张未见明显改善,再次于贲门胃底进行精准静脉曲张断流术,方法同前。术后3个月记录患者再出血状况,术后6个月记录静脉曲张临床改善情况及并发症产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临床静脉曲张总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次数进行对比研讨。结果1.共4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对照组23例,治疗组20例,患者的一般临床数据,如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Child-Pugh分级,静脉曲张分类没有显着差异。2.对照组每例患者平均治疗次数为(1.83±0.49)次,硬化剂平均用量(40.30±14.23)ml,组织胶平均用量(3.27±0.65)ml;治疗组每例患者平均治疗次数为(1.40±0.50)次,硬化剂平均用量(43.65±15.15)ml,组织胶平均用量(3.36±0.76)ml。治疗组总治疗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硬化剂总用量及组织胶总用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72小时内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均为100%,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3个月内再出血率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26.09%(6/23),0.00%(0/20),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随访6个月,静脉曲张临床总改善率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65.22%(15/23),95.00%(19/2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共发生并发症13例(56.52%),治疗组共发生并发症4例(20.00%),两组术后并发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未发生异位栓塞和死亡。结论胃镜引导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与超声内镜引导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对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较轻,经对症治疗后多数能得到有效缓解。但相比之下,超声内镜引导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优势更大,为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诊疗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方案。

徐日安[4](2020)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内镜循证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严重影响人体身体健康,此病症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其致死率较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该病起病原因主要是人肝硬化而导致的病理变化,患者表现为疲倦、身体乏累、体重逐日消减、胃肠道有明显出血迹象,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困扰。临床上治疗此疾病常见的方式有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联合治疗等,内镜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式,也是预防此疾病疗效较高的手段。本文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等方面展开论述,为临床治疗实践提供参考。

王永超[5](2020)在《内镜下套扎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效果的随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内镜套扎联合药物治疗和单纯内科药物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两种方法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于2012年10月至2018年12月,选择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肝脾中心住院的701个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内镜套扎治疗的同时给予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单纯内科药物治疗。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的肝功能分级、止血、治疗后再出血、并发症及死亡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内镜联合药物组(治疗组)患者有533例,其中男性344例,女性189例;药物组(对照组)有168例,男性106例,女性62例。①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对比中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实验室检查结果:两组患者除肌酐外的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③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在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血栓、红色征、血栓头、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④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内镜联合药物组治疗1年后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治疗1年后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年后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内镜联合药物组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止血成功率:内镜联合药物组成功止血512例(96.1%),药物组成功止血138例(82.1%),内镜联合药物组止血成功率明显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再出血率:内镜联合药物组早期再出血31例(5.8%),药物组早期再出血57例(33.9%),内镜联合药物组晚期再出血58例(10.9%),药物组晚期再出血60例(35.7%),内镜联合药物组早期及晚期再出血率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治疗组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主干内径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回归系数为正值,OR值大于1,是治疗组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回归系数为负值,OR值小于1,是其保护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并发症:内镜联合药物组发热69例(13.0%),胸骨后疼痛103例(19.3%),吞咽梗阻感66例(12.4%),食管溃疡28例(5.2%);药物组发热35例(20.8%),胸骨后疼痛10例(6.3%),吞咽梗阻感15例(8.9%),食管溃疡6例(3.6%),两组患者均无食管穿孔、脓胸等并发症。内镜联合药物组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胸骨后疼痛,而药物组为发热。相比药物组而言,内镜联合药物组发热率明显较低,而胸骨后疼痛发生率明显较高,两组在发热和胸骨后疼痛发生率上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吞咽梗阻感和食管溃疡发生率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⑨生存分析:内镜联合药物组的生存时间的算术均数及中位数分别为56及60月,而药物组分别为42及35月,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内镜联合药物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比药物组更高,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两组生存时间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内镜联合药物组治疗1年后肝功能较前明显改善,而药物组治疗1年后肝功能无明显改善;2.内镜联合药物组止血成功率(96.1%)明显高于药物组(82.1%);3.内镜联合药物组早期再出血率(5.8%)明显低于药物组(33.9%),内镜联合药物组晚期再出血率(10.9%)明显低于药物组(35.7%);4.内镜联合药物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主干内径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而白蛋白是其保护因素;5.内镜联合药物组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胸骨后疼痛,而药物组为发热。相比药物组而言,内镜联合药物组发热率明显较低,而胸骨后疼痛发生率明显较高;6.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内镜联合药物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比药物组更高,内镜下套扎联合药物治疗可提高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生存率。

王广川[6](2019)在《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 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严重并发症,随疾病进展,胃静脉曲张破裂致消化道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虽仅占所有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10-20%,但其死亡率更高,预后常常比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更差,是目前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治疗的难题。尤其是胃底静脉曲张,即Sarin分型中的GOV-2型和IGV-1型,目前指南和共识中对其治疗的推荐意见尚未统一。因此,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内容。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决定胃底静脉曲张疗效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对减少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再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有必要针对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基于此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查阅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报道,我们发现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包括:既往研究中未关注不同类型胃底静脉曲张之间血流动力学特点的差别;目前对于胃底静脉曲张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如何基于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寻找不同治疗方案的适宜人群,尤其是在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间如何选用适合的治疗方案尚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特殊类型的胃底静脉曲张(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治疗方案尚不明确。本论文就以上问题,分三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收集70例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患者影像学及直接门静脉造影的资料,分析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第二部分,探讨基于胃底静脉曲张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选择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初步疗效;第三部分,总结特殊类型胃底静脉曲张(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治疗经验。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应根据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个体化的选择PTVE,BRTO,TIPS,PSE等介入治疗方案的结论,进一步优化了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方案,为胃底静脉曲张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基于影像学的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住院的70例胃镜诊断为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患者的影像学及直接门静脉造影的资料。对比两组间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门静脉血栓发生率、静脉曲张直径等影像学特征,胃底静脉曲张常见供血血管检出率、主要供血来源、供血血管条数,常见引流血管检出率、主要引流血管分型、胃肾分流发生率,门静脉压力等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差别。结果1.70例患者中GOV-2型41例,IGV-1型29例。GOV-2患者门静脉平均宽度为 15.71±5.31 mm 大于 IGV-1 患者(13.00±2.60mm,P=0.013);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46.30%,高于 IGV-1 患者(17.20%,P=0.012)。2.供血血管特征:胃左静脉(胃冠状静脉)、胃后静脉和胃短静脉是参与胃底静脉曲张供血的主要血管。GOV-2型和IGV-1型中胃左静脉、胃后静脉、胃短静脉的检出率分别为 90.24%,31.71%,31.71%和 65.51%,48.28%,44.83%;由单支供血的比例分别占56.10%和44.83%。3.引流血管特征:胃肾分流、奇静脉系统引流为最常见的引流方式,其余包括左侧膈下静脉、心包膈静脉、右侧膈下静脉等,其在GOV-2型和IGV-1型中的检出率分别为 58.54%、80.49%、4.88%、2.44%、2.44%和 96.55%,3.45%、3.45%、3.45%、0%;胃肾分流单支引流的发生率分别为2.44%和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门静脉压力和肝静脉压力梯度分别为27.45±7.62 mmHg、18.71 ±6.54 mmHg 和 16.35±5.91 mmHg、12.00±3.58 mmHg,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2 及0.038)。结论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复杂,即使不同内镜分型的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之间,供血、引流、门静脉压力等特征也有较大差距。因此,胃底曲张静脉的治疗应充分考虑其血流动力学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第二部分基于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个体化治疗研究一、球囊辅助下经皮经肝曲张静脉组织胶顺行栓塞术(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估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回顾性地纳入了 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之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BA-PTAE治疗的孤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30例,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的肝功能变化,观察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及食管静脉曲张加重情况,再出血率和生存率。结果1.30例患者均合并胃肾分流,均行BA-PTAE,技术成功率为100%(30/30)。除其中1例发生无症状的肺栓塞外,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2.患者的平均随访为30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为4/30(13.33%),食管静脉曲张加重的发生率为4/30(13.33%),新发腹水或腹水加重的发生率为3/30(10.00%)。3.术后3个月的Child-Pugh评分(P=0.009)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P=0.004)较术前显着改善。4.术后1年,2年,3年及5年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96.30%,96.30%,79.90%和 79.90%。结论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是安全可行、疗效可靠的,是该类曲张静脉的有效方案。二、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2型)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估TIPS治疗伴有较大胃肾分流道的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之间于我院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共28例。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再出血率和存活率。结果2例患者TIPS治疗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2.86%。其中1例出现了支架闭塞,3天后再次出血;另外1例术后出现了肝动脉出血,虽经动脉栓塞成功止血,仍因肝功能衰竭死亡。TIPS术后门静脉压力明显降低。平均随访期为24.13±15.38个月。随访期间共有2名患者失访,7例(25.00%)患者发生再出血,其中有1例发生早期再出血(3.57%),为术后3天发生支架闭塞,后接受TIPS支架再通。TIPS术后1年、2年及3年的累计无出血率分别为83.81%、73.78%和73.78%。TIPS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包括TIPS支架狭窄(5例)、胃溃疡(1例)及不明原因再出血(1例)。3例TIPS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死亡,死亡率为10.71%。TIPS术后1年、2年及3年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92.31%、92.31%和92.31%。TIPS术后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53.57%)、感染(7.14%)、肝性脊髓病(3.57%)等。结论TIPS治疗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短期疗效肯定,但术后再出血及肝性脑病的发生偏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后续研究中应对其进行进一步评价及优化。三、BRTO治疗伴有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技术初探目的初步评估BRTO治疗伴有较大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间,因胃底静脉曲张和(或)复发性肝性脑病合并较大胃肾分流道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接受BRTO/改良的BRTO术的患者12例。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食管静脉曲张加重率、再出血率和存活率。结果 12例患者(8例经典BRTO/4例改良BRTO)均获成功,单纯BRTO技术成功率为75%(9/12),联合其他技术(PTVE 2例/EVO 1例)后技术成功率为100%(12/12)。临床成功率为91.67%(11/12)。术中发生胃肾分流道损伤1例(8.33%),经联合PTVE后好转;术后发生腹水加重2例(16.67%),其中1例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8.33%)。平均随访9.09±7.15月,观察到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1例(8.33%);食管静脉曲张加重1例(8.33%)给予序贯套扎2次好转;除1例前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外,未观察到其他病例死亡(死亡率8.33%),未观察到肝性脑病,1例术前合并复发性脑病的患者术后获好转。结论对于合并胃肾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BRTO/改良的BRTO是一项有前景的治疗方案,术后应注意规律复查。第三部分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回顾性研究目的分析内镜套扎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科住院,诊断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伴有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行内镜套扎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止血率、不良反应及再出血率。结果所有10例患者均成功止血,技术成功率100%。不良反应包括:栓塞后综合征(发热和腹痛)2例(20%),血小板升高(病因为骨髓增殖性肿瘤合并JAK-2基因突变)1例(10%),均经药物治疗后好转。随访过程中,胃镜下见静脉曲张套扎处呈现“海星样”瘢痕;平均随访35.90±26.05月,失访1例(术后6月,病因肺癌);再出血1例(10%,术后53个月,病因胰腺囊腺瘤)。结论对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患者,EVL联合PS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尤其对于难以耐受外科手术或/手术不能一并切除原发灶的患者。

郭庆涛[7](2019)在《改良硬化治疗对Le,g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改良硬化治疗方案(联合硬化剂+组织胶治疗)与传统内镜治疗食管胃连通型静脉曲张(LDRF分型的Le,g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临床回顾性研究,选择近2年安徽医科第一附属医院、阜阳市第二人民院、太和县人民医院三家“三级”医院消化内科收治194例Le,g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病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食管曲张静脉套扎组(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组)、食管曲张静脉硬化组(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sis,EIS组)、改良硬化组(硬化剂+组织胶+硬化剂续贯注入曲张静脉),比较三组术后近期再出血率、曲张静脉缓解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94例患者中改良硬化组93例,EIS组56例,EVL组45例。改良硬化组术后3月内再出血率(6.5%、6例)低于EIS组(16.1%、9例)及EVL组(17.8%、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370和7.870,P<0.05)。改良硬化组术后6月内再出血率(9.6%、9例)低于EIS组(25%、14例)及EVL组(22.2%、1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370和8.940,P<0.05)。改良硬化组术后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消失率(63.4%)与EIS组(71.4%)及EVL组(66.7%)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310,P>0.05)。改良硬化组术后胃静脉曲张(gastric varices,GV)缓解率(84.9%)高于EIS组(44.6%)及EVL组(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430和7.030,P<0.05)。改良硬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8%、10例)明显高于EIS组(3.6%、2例)及EVL组(2.2%、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硬化治疗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脑栓塞、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等,其中以发热(8例)最为常见,未出现大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结论:食管胃连通型静脉曲张采用改良硬化治疗方法,能更快消除胃底曲张静脉,降低再出血率,但是其并发症同样应该重视。

孙鑫[8](2019)在《应用3D Slicer辅助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准确治疗越来越备受医学界的重视,进一步评估是否准确栓塞,需要依靠CT门静脉成像(CT portal venography,CTPV)清晰地显示门静脉、侧支循环血管及组织黏合剂的位置。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筛选出的38例患者,通过应用对外免费开放的3D Slicer软件对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行门静脉及其曲张静脉的血管重建,观察组织黏合剂栓塞位置,从而判断是否准确栓塞胃底曲张起始静脉,比较治疗后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前后变化,对治疗疗效进行评估,从而进一步指导内镜治疗。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因肝硬化行胃镜治疗或“呕血和(或)黑便”收入院的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治疗前均已行CTPV检查,明确曲张的主要血管为胃左静脉,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通过放射科获取DICOM格式的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的原始影像资料,不通过放射科设备的CT三维重建系统,而是通过在对外免费开放3D Slicer软件支持下,实现对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的三维血管重建。需要观察的血管有:肝门主干,胃左静脉,胃短/胃后静脉。结果:通过3D Slicer软件对收集筛选的38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经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后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三维血管重建,明确38例患者组织黏合剂栓塞的位置为曲张起始静脉。经过1-6个月随访,2例患者因“黑便”(5.26%)再次入院,3例患者因“呕血伴黑便”(7.89%)再次入院。比较治疗前后患者Child-Pugh分级(人类),5(13.16%)例患者术后Child-Pugh分级较前好转,4(10.53%)例患者术后Child-Pugh分级较前加重,29(76.32%)例患者术后Child-Pugh分级较前相同。NICE指数经过治疗前后对比,15(39.47%)例患者术后NICE指数较前改善,5(13.16%)例患者术后NICE指数较前加重,18(47.37%)例患者术后较前无明显变化。通过配对设计均数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有无统计学差异,得出白蛋白t=0.4780,P>0.50无统计学意义,总胆红素t=-1.15547,P>0.20无统计学意义,谷丙转氨酶t=-1.6699,P>0.10无统计学意义,谷草转氨酶t=-1.1506,P>0.20无统计学意义,谷氨酰转肽酶t=-0.68933,P>0.50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Slicer软件是一个免费开源且功能强大的图像分析处理平台,进一步评估组织黏合剂注射术后的栓塞位置,对治疗的效果、再次就诊时间及预后均有重要作用,目前3D-Slicer软件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通过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应用该软件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行门静脉及其曲张血管三维血管重建,可更好的指导内镜下治疗,软件有强大的扩张功能,应用于消化内科仍然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本文的研究证实组织黏合剂位置均有效栓塞曲张起始静脉,对患者治疗前后的Child-Pugh分级(人类)的比较仅有10.53%较前加重,绝大多数较前没有进一步进展,13.16%的患者术后NICE指数较前加重,通过配对设计均数比较,得出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在统计学上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通过组织粘合剂注射术后,接受治疗患者的肝功能较前未出现加重情况。进一步对3D-Slicer软件深入研究不仅仅可以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对于消化内镜的治疗效果也具有指导和评估作用。

李爽[9](2019)在《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危险评估模型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为检测手段,明确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发生、破裂出血、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别建立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破裂出血、治疗后复发的危险评估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别以肝硬化无食管静脉曲张、肝硬化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及肝硬化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并行套扎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EUS测量并描述食管侧枝静脉(esophageal collateral varices,ECV)的位置、直径和数量,统计研究对象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on-selective beta-blocker,NSBB)及抗病毒治疗情况,以首次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时间为起点,随访期18个月,分别以EV发生、EV破裂出血和EV复发或随访结束为终点。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确定EV发生、破裂出血及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起相应的Logisticc回归预测模型。以此为基础转化为危险因素评分表,绘制危险评分-概率曲线并建立危险分层。结果:1.第一部分:(1)EV发生危险评估模型共筛选出7个独立危险因素,各自危险评分如下:未接受NSBB治疗(3分)、未抗病毒治疗(2分)、Child-pugh B期(1分)、食管周围侧枝静脉(peri-esophageal collateral varices,peri-ECV)直径>2mm(1分)、peri-ECV数量≥5条(3分)、食管周围侧枝静脉(para-esophageal collateral varices,para-ECV)直径≥5 mm(4分)、para-ECV数量≥5条(4分);(2)危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评分从1分到4分不等,总分为0l8分,EV的预测发生率随评分的升高呈上升趋势0.003升至1;(3)该评分模型按照总评分划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三个危险分层,分别对应评分为≤2分,35分,≥5分;三个危险分层实际EV发生率分别为8.33%、36.36%、93.91%;(4)应用ROC曲线评估本模型的辨识能力,AUC0.947(P<0.05)提示辨识度良好。应用Hosmer-Lemeshow评估本模型的校正性能,P=0.450,提示拟合度优。2.第二部分:(1)EV破裂出血危险评估模型共筛选出5个独立危险因素,各自危险评分如下:未接受NSBB治疗(3分)、红色征阳性(4分)、peri-ECV直径≥5 mm(1分)、peri-ECV数量≥5条(2分)、para-ECV数量≥5条(3分);(2)危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评分从1分到3分不等,总分为013分,EV的预测破裂出血率随评分的升高呈上升趋势0.003升至0.0960;(3)该评分模型按照总评分划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三个危险分层,分别对应评分为≤5,68分,≥9;三个危险分层实际EV破裂出血率分别为1.94%、23.68%和96.62%;(4)应用ROC曲线评估本模型的辨识能力,AUC0.985(P<0.05)提示辨识度良好。应用HosmerLemeshow评估本模型的校正性能,P=0.539,提示拟合度优。3.第三部分:(1)EV治疗后复发危险评估模型共筛选出6个独立危险因素,各自危险评分如下:未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治疗(5分)、红色征阳性(3分)、胃底静脉曲张程度(1分)、peri-ECV直径≥5 mm(3分)、peri-ECV数量≥5条(3分)、para-ECV数量≥5条(2分);(2)危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评分从1分到5分不等,总分为017分,EV的预测治疗后复发率率随评分的升高呈上升趋势0.003升至0.0999;(3)该评分模型按照总评分划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三个危险分层,分别对应评分为≤7,810分,≥11;三个危险分层实际EV破裂出血率分别为0.00%、34.29%和95.42%;(4)应用ROC曲线评估本模型的辨识能力,AUC0.977(P<0.05)提示辨识度良好。应用Hosmer-Lemeshow评估本模型的校正性能,P=0.827,提示拟合度优。结论:基于EUS构建起的危险评估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EV发生、破裂出血及治疗后复发,且该模型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能够为肝硬化EV发生的预防及合理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段娟娟[10](2019)在《内镜下套扎联合硬化术与单纯套扎术、硬化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套扎联合硬化术与单纯套扎术、硬化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资料与方法:将2016年09月份至2018年08月份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32例为联合组(套扎+硬化剂序贯联合应用),30例为套扎组(单纯行套扎术),30例为硬化剂组(单纯行硬化术),统计三种治疗方法在止血成功率(治疗后72h无再出血)、术后并发症情况、第三次治疗后曲张静脉消失情况及随访6个月静脉曲张复发的情况,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资料中三个不同分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肝硬化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止血成功例数分别为:31、28、29,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术后总的并发症例数分别为5、6、16,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总并发症例数经两两比较,联合组与套扎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硬化组比较以及套扎组与硬化组比较,P均<0.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在第三次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86.7%、93.3%,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联合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3.1%;套扎组复发12例,复发率为40.0%;硬化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10.0%。三组间复发率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套扎联合硬化组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可靠、并发症少而轻、静脉曲张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二、内镜套扎联合注射组织粘合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镜套扎联合注射组织粘合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联合套扎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6个月再出血率及疼痛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2)对比内镜下套扎和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超声内镜在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入选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胃静脉曲张(GV)分类标准
        1.2.4 食管静脉曲张(EV)分级
        1.2.5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
    1.3 仪器设备及药品
    1.4 治疗方法
        1.4.1 术前准备和评估
        1.4.2 研究操作方法
        1.4.3 术后处理
        1.4.4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评估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
    2.3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再出血情况
    2.4 两组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临床改善情况
    2.5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下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内镜循证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1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术
    1.2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
    1.3 联合治疗
        1.3.1 套扎治疗联合硬化治疗
        1.3.2 内镜联合血管收缩剂
        1.3.3 内镜联合质子泵抑制剂
    1.4 光化学疗法
    1.5 内镜治疗的时机选择
2 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2.1 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
    2.2 内镜套扎治疗
3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

(5)内镜下套扎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效果的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诊断标准
    4.治疗效果评价指标
    5.随访
    6.观察指标
    7.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
    2.肝硬化的病因
    3.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4.实验室检查
    5.影像学及内镜检查
    6.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
    7.止血成功率
    8.再出血率
    9.治疗组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10.并发症
    11.生存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影像学的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第二部分 基于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
    一、球囊辅助下经皮经肝曲张静脉组织胶顺行栓塞术(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二、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2型)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三、BRTO治疗伴有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技术初探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第三部分 内镜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回顾性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7)改良硬化治疗对Le,g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应用3D Slicer辅助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
        2.1 药品和仪器
        2.2 检查前准备及用药
        2.3 扫描
        2.4 门脉血管三维重建与观察
    3 胃镜检查和治疗
        3.1 设备和药品
        3.2 胃镜对胃底静脉曲张的分型
        3.3 消化道静脉曲张及出血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规范试行方案
        3.4 EGVB风险预测指标-NICE指数
        3.5 胃镜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4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1 一般特点
    2 3D Slicer对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的三维重建
    3 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随访1-6个月)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危险评估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发生危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3 研究方法
        1.1.4 观察指标
        1.1.5 统计学分析
        1.1.6 伦理
    1.2 结果
        1.2.1 入组病例的基线特征描述
        1.2.2 影响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2.3 多因素logistic模型的预测价值分析
        1.2.4 危险评分体系的建立
        1.2.5 危险评分-概率曲线的建立
        1.2.6 危险分层等级设定
        1.2.7 危险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及拟合优度检验
        1.2.8 超声内镜对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预测价值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3 研究方法
        2.1.4 观察指标
        2.1.5 统计学分析
        2.1.6 伦理
    2.2 结果
        2.2.1 入组病例的基线特征描述
        2.2.2 影响出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2.3 多因素logistic模型的预测价值分析
        2.2.4 危险评分体系的建立
        2.2.5 危险评分-概率曲线的建立
        2.2.6 危险分层等级设定
        2.2.7 危险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及拟合优度检验
        2.2.8 超声内镜检测对出血的预测价值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复发危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3.1 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3 研究方法
        3.1.4 观察指标
        3.1.5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方法
        3.1.6 统计学分析
        3.1.7 伦理
    3.2 结果
        3.2.1 入组病例的基线特征描述
        3.2.2 影响复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2.3 多因素logistic模型的预测价值分析
        3.2.4 危险评分体系的建立
        3.2.5 危险评分-概率曲线的建立
        3.2.6 危险分层等级设定
        3.2.7 危险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及拟合优度检验
        3.2.8 超声内镜检测对复发的预测价值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综述 超声内镜评估诊治门脉高压的最新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内镜下套扎联合硬化术与单纯套扎术、硬化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D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进展
    参考文献

四、内镜套扎联合注射组织粘合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联合套扎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 陈聪,黄建鑫,罗玉娟,李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11)
  • [2]对比内镜下套扎和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D]. 严娜.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超声内镜在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中的应用价值[D]. 赵一. 河南大学, 2020(02)
  •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内镜循证治疗进展[J]. 徐日安. 中外医学研究, 2020(10)
  • [5]内镜下套扎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效果的随访研究[D]. 王永超.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D]. 王广川. 山东大学, 2019(03)
  • [7]改良硬化治疗对Le,g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D]. 郭庆涛.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8]应用3D Slicer辅助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D]. 孙鑫. 青岛大学, 2019(02)
  • [9]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危险评估模型的构建[D]. 李爽.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内镜下套扎联合硬化术与单纯套扎术、硬化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对比研究[D]. 段娟娟. 蚌埠医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内镜套扎联合注射组织粘合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