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中国PJI诊断和治疗指南》编写委员会[1](2021)在《中国人工关节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文中研究表明人工关节感染(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准确的诊断与合理规范的治疗是提高PJI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与致残率、恢复肢体功能的关键。尽管近年来关于PJI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与阐释,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与争议,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存在诸多困惑。为了使国内PJI的诊疗工作更加规范,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检索文献资料,整合专家意见,制定本指南,就PJI的诊断标准、规范化诊断流程、重要辅助检查的合理应用、治疗原则及各类治疗方案的选择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希望为国内同道在PJI的诊治方面提供参考。
窦海伟[2](2021)在《单纯骨水泥固定高交联聚乙烯内衬更换技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传统聚乙烯内衬磨损的中期随访结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单纯骨水泥固定高交联聚乙烯内衬更换技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传统聚乙烯内衬磨损的中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9年6月行保留假体单纯更换传统聚乙烯内衬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18例(19髋)患者进行随访,男4例(4髋),女14例(15髋),年龄22-72岁,平均(47.42±15.62)岁,初次置换与翻修手术间隔2-16年,平均(10.00±4.20)年。翻修原因均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传统聚乙烯内衬磨损。更换内衬3例(4髋),更换内衬+股骨球头15例(15髋)。随访时以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患者翻修术后疗效,同时观察并发症及X线上有无假体松动的发生情况。结果:18例患者(19髋)均获得随访,随访2-10年,平均5.68年。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51.65±30.44)分提升至终末随访的(90.19±5.73)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P<0.05)。1例(1髋)患者在术后1个月发生髋关节假体脱位,予以麻醉下闭合手法复位,复位后未出现再次脱位情况。1例(1髋)患者在术后11个月反复发生髋关节假体脱位,给予再次翻修手术,术中更换长颈股骨球头,术后未出现再次脱位情况。末次随访时1例(1髋)患者X线上提示股骨柄假体发生松动,因个人原因,未行翻修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无一例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术后切口并发症,无一例术后出现假体周围感染。假体位置良好、稳定、无松动移位情况发生。以再次翻修为观察终点事件,五年生存率为95%,以假体松动为观察终点事件,七年生存率为83%。结论:单纯骨水泥固定高交联聚乙烯内衬更换技术在人工髋翻修术可维持原假体稳定性,安全性高,术后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中期随访证实该方法临床效果较好。
韩浩[3](2020)在《Paprosky髋臼骨缺损分型的临床局限性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进一步认识Paprosky髋臼骨缺损分型,并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其加以改进,从而精准评估髋臼骨缺损的程度,准确预测手术难度并根据术中的实际情况,选择髋臼重建的最佳方式。方法:研究分析我院骨科自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间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36例(36髋)。所获病例中,男16例(16髋),女20例(20髋);年龄3176岁,平均58岁,因无菌性松动翻修30髋,因假体磨损6髋。根据髋臼侧Paprosky骨缺损分型,PaproskyⅡB型13髋、ⅡC型7髋、ⅢA型8髋、ⅢB型8髋。以2013年为分界将病例分为两组,比较分析两组病例髋臼侧翻修手段的变化,并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检查假体及螺钉位置、内衬磨损程度、X线透光线、假体与骨组织界面的间隙,判断假体移位及骨长入情况,并统计不同翻修方式的手术时长、失血量、手术费用、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及其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综合评价不同翻修手段的疗效,确定出对于复杂髋臼重建方法的合理性,并总结分析髋臼骨缺损分类方式与当前主流髋臼重建方式的对应关系。结果:36例患者无一失访,平均随访(24±15)个月,所研究翻修病例中共涉及采用生物型大臼杯、钽块植入、加强杯(cage、ring)联合结构植骨及颗粒打压植骨的等翻修手段。使用单纯生物大臼杯以及结合钽块植入的病例在20132018年使用比例要明显较高,采用加强杯(cage、ring)结合结构植骨或颗粒打压植骨此类翻修方式较多存在于20082013年组的病例当中。其中生物型大臼杯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6.1±2.4)分提升到术后末次随访平均(81.1±14.2)分(p<0.05),术后37天下地,平均手术费用6.5万元,术中出血400800ml,平均手术时间2.1小时;植入金属增强垫块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5.1±2.8)分提升至末次随访平均(80.8±16.3)分(p<0.05),术后下地时间310天,平均手术费用10.0万元,术中出血650800ml,平均手术时间2.5小时;加强杯组术前平均Harris评分为(37.1±3.3)分,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80.1±14.8)分(p<0.05),术后下地时间514天,平均手术费用6.9万元,术中出血7001200ml,平均手术时间2.8小时。随访期间,单纯生物杯组有一例出现脱位,增强杯组有两例患者出现假体松动,其余患者臼杯及植入物稳定无移位;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均有显着改善;但不同翻修方式的翻修难度、并发症、失血量、手术费用、术后下地时间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通过综合比较,单纯生物型大臼杯以及结合钽块植入的翻修手段为当今主流翻修方式,且翻修效果较好。结论:1、Paprosky髋臼骨缺损分型存在其缺陷,Paprosky分型不能完全满足对髋臼缺损的理解,其每种分型所对应的翻修策略与当前翻修理念产生了分歧,其分型方式无法与髋臼重建方式形成一一对应。2、髋臼骨缺损术前评估与术中存在偏差,精准评估还需要借助三维CT、3D打印来确定。3、Paprosky髋臼骨缺损仍然是认识髋臼缺损最直接、最方便、最有效的方式。
陶明振[4](2020)在《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翻修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极大地改善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已成为中国骨科领域最成功的手术之一。虽然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技术越来越成熟,但是理论上只要假体植入时间足够长,所有手术最终都会失败。手术失败会导致患髋出现疼痛,关节活动度受限,肢体短缩畸形等,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为了缓解和治疗这些术后不良问题,就需要行髋关节翻修手术。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假体周围无菌性松动是髋关节翻修的首要原因,因初次置换的假体类型或固定方式多样,并且松动部位及骨缺损程度也存在差别,这就决定了翻修手术方案也不尽相同。对于部分假体松动是选择保留稳定性良好的假体,只翻修部分松动的假体,还是选择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而无菌性松动不同翻修方案的选择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目前尚待进一步探讨研究。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翻修的早中期临床疗效并进一步分析对比部分髋关节翻修与全髋关节翻修的术后临床疗效是否有差异。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2011年05月至2019年05月我院关节外科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人工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患者,共计41例。初次手术类型包括全髋关节置换3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3例,其中男17例,女24例,左22例,右19例,年龄19岁~84岁,平均(58.63±15.18)岁,平均BMI为23.89±3.36。术前根据影像学诊断标准及感染排除标准筛选无菌性松动患者,根据影像学分别评估髋臼和股骨Paprosky骨缺损类型,记录术中处理方式、手术时间等,术后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后疼痛程度,并随访术后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4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长为38.02±23.52(月),患者术后Vas评分(1.00±0.89)相比术前Vas评分(6.00±1.47)明显降低,术后Harris评分(79.61±10.35)相比术前Harris评分(43.42±11.61)明显提高,前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双下肢差值(8.51±4.47mm)较术前(19.72±11.55mm)显着降低,翻修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部分翻修与全部翻修例数分别为17例(41.46%)和24例(58.54%),两翻修类型间的手术时长(P=0.045)与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减少量(P=0.044)均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手术前后Harris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Harris评分和Vas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本组患者有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9.76%),其中1例坐骨神经损伤(2.44%),1例髋臼假体松动(2.44%),2例股骨柄假体下沉(4.88%),无伤口愈合不良、术后感染、脱位等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髋关节翻修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可以获得良好的早中期临床效果;保存稳定髋关节假体的部分翻修术与全髋关节翻修术相比手术时间更短并且血红蛋白丢失量更少,术后早中期随访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远期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分析。
周星辰[5](2020)在《联合生物型臼杯与植骨技术治疗髋臼骨缺损患者早中期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患者应用生物型臼杯与植骨技术早中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我院关节外科2008年11月到2017年10月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缺损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是髋臼缺损范围Paprosky ⅡA、Paprosky ⅡB、Paprosky ⅡC、Paprosky ⅢA型缺损患者,随访时间3?12年,平均8.7年。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为52岁至83岁,平均年龄64.5岁。翻修患者均为单侧翻修,其中右髋19例,左髋11例。手术原因:髋臼假体无菌性松动27例,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折1例,假体周围感染2例。髋臼侧骨缺损依据AAOS分型标准分为:Ⅰ型3例,Ⅱ型8例,Ⅲ型19例;根据Paprosky分型标准分为:ⅡA型2例,ⅡB型11例,ⅡC型13例,ⅢA4型例。髋臼翻修臼杯外径为60?68 mm,平均62.8mm。26例患者选用的是同种异体骨移植,4例患者选用了自体髂骨块结构性植骨与异体骨颗粒混合植骨的方式。采用Harris评分和VAS评分标准评价术前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术后摄双髋关节正位片评估生物型臼杯稳定性及植骨长入情况。结果:本组30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末次随访结果显示:患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43.5±9.94)分升高至末次随访的(91.2±4.15)分,VAS评分从术前(5.12±0.46)分降低至末次随访的(1.35±0.42)分,患髋关节旋转中心距泪滴间线距离由术前的(35.6±3.52)mm改善至末次随访的(20.1±1.06)mm,患髋关节旋转中心距泪滴外侧距离由术前的(24.8±2.84)mm改善至末次随访的(34.9±1.46)mm,各项结果均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患者生物型臼杯的前倾角(15.67士4.24)度,外展角(40.95士2.71)度,骨盆正位片均显示:生物型臼杯固定牢靠,假体位置无移位松动,植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长入。结论:应用生物物型臼杯与植骨技术治疗髋臼骨缺损患者均可获得良好早中期疗效。
杨帅[6](2020)在《3D打印个性化临时假体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不断普及,其术后并发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joint infections,PJI)是THA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人感染的发生率为1%,但是实际的发生率可能更高,翻修手术发生感染的概率甚至可以达到16%。随着THA的逐年递增,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病例数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PJI目前仍然是关节外科医师研究的重点。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人工髋关节PJI的“金标准”是二期翻修术,即:一期取出感染的假体,彻底清创,待感染控制住后再置入全新的髋关节假体。这种方法虽然将感染复发率降至最低,但通常需要两次手术,且两次手术期间患者髋关节活动度较差,关节不稳,因此旷置期间患者长期卧床,导致髋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出现挛缩,会给术者在第二次翻修时的操作带来不便。为解决患者两次手术期间出现的这些问题,髋关节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占位器由此诞生。近些年来由传统方法制作的临时占位器往往会在患者体内出现断裂或脱位等并发症,且患者对占位器旷置期间内对髋关节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考虑到3D打印技术因其快速、直接、精准、个性化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故将这项新技术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需要二期翻修治疗的患者。目的总结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临时假体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感染,在二期翻修手术旷置期间应用的经验,评价其在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之二期翻修中发挥的效果和作用。方法对自2017年1月起至2019年l2月期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使用3D打印髋关节临时假体治疗共6例(6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例(1髋),女性5例(5髋)。这6位患者均在一期取出感染假体彻底清创后,植入3D打印制作的个性化临时假体,包括金属临时假体和钢筋骨水泥临时假体两种,其中个性化钢筋骨水泥假体采用光固化成型技术(stereo lithography apparatus,SLA)3D打印的模具,在术中塑形钢筋骨水泥完成临时假体制作;而个性化金属假体则采用选择性激光熔融(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直接3D打印制作。待患者感染控制住后二期取出临时假体并植入髋关节假体。临时假体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及3D打印制作。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术后复查患者白细胞、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等血清学炎症指标来反映这种临时假体控制感染的有效率;通过拍摄骨盆及髋关节正蛙位X线片,了解植入假体的生存状况,观察临时假体是否出现脱位、断裂等并发症。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及其满意程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6例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1.2个月(3-18个月),所有患者植入临时假体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并在一期清创植入3D打印临时假体后平均5.2(3-8)个月后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两次手术期间未出现临时假体断裂、脱位等并发症,二期翻修手术中临时假体没有发生取出困难者,且六例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34.7±2.5)分,间隔期平均(78.1±3.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平均(81.3±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期翻修术后到末次随访,随访期间未出现髋关节感染复发及新发感染。结论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行二期髋关节翻修手术中,使用3D打印临时假体,具有制作简单、感染控制率较高、保留髋关节的功能较多、患者满意度高,生活质量改善明显等优点,未见临时假体断裂或脱位等并发症,二期翻修手术后患者可以获得近期满意的疗效。
张瀚鹏[7](2020)在《生物型长柄股骨假体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生物型股骨长柄假体相对于骨水泥型长柄股骨假体治疗THA术后Vancouver B2、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在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间Vancouver B2、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中,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研究的应用生物型长柄股骨假体的患者16名作为生物组,应用骨水泥型长柄股骨假体的患者12名作为骨水泥组。探索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在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手术后各时间节点的Harris评分、Charnley评分差异,以及根据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不同假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从而得出生物型长柄股骨假体与骨水泥型长柄股骨假体治疗Vancouver B2、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差异。结果: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围术期的合并症主要集中在贫血、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方面,经积极调整均取得良好预后。生物组与骨水泥组在术前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至1年的Harris评分生物组优于骨水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arnley评分生物组优于骨水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患者术后各时间节点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是生物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骨水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一种少见的术后并发症,患者患肢功能损伤较重,治疗挑战性较大,术后并发症较高,治疗重点是尽可能提高患者患肢功能,通过研究发现,在治疗PFF中较常见的类型——Vancouver B2、B3型时,采用生物型长柄股骨假体相比骨水泥型长柄股骨假体在术后短期内有更好的临床疗效,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梁文博[8](2020)在《股骨近端重建在髋关节翻修中应用的近期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我院行髋关节翻修术且术中使用股骨近端重建技术的22份病例(23髋),其中1人双侧髋关节翻修术中均使用股骨近端重建技术。术前患者均有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假体不稳等符合髋关节翻修术的指征,本研究对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影像学及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截止最近一次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9.1±14.2)月(12~57个月),术后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和疼痛均有明显改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截骨线3例未愈合。一例因术后早期过度锻炼髋关节脱位,复位后注意早期活动,直至末次随访无再次脱位。术前VAS疼痛评分为(6.52±1.08)分,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为(1.52±0.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arris评分为(38.81±13.57)分,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改善至(83.26±5.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可以解决股骨侧翻修遇到的诸多问题,有效的缓解髋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保证术后髋关节假体的稳定性,熟练掌握后手术时间较短且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少。
郭宇,冯德宏,王凌,李雅欣,王治栋,杨惠林[9](2020)在《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3D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快速成型技术,其在骨科已得到初步应用,特别是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中日益深入。目的:总结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中文检索词为"3D打印技术,快速成型,增材制造,计算机辅助,髋关节,关节置换,翻修";英文检索词为"3D printing,rapid prototyping,additive manufacturing,computer aided,computer-assisted,hip,hip replacement,hip arthroplasty,revision hip arthroplasty"。初检文章1 833篇,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105篇文章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在髋关节置换领域中,3D打印技术主要用于制作临床教学或术前规划用的解剖模型、手术辅助导板、个体化的植入物或假体等;(2)3D打印技术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治疗的不足,优化手术方案、缩短手术时间及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精确度和临床效果;(3)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个体化治疗将成为髋关节置换领域的新方向。
秦祖盛[10](2019)在《非创伤性髋部疾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与年轻化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更好的满足临床需要,本课题主要探究非创性髋部疾病术前诊断不准确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关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年龄是否年轻化以及年轻化存在的因素。[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O医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例2456例。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初次非创伤性髋部疾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通过条件性筛选(去除新鲜、陈旧性髋部骨折病例、既往髋关节手术史病例、半髋置换病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选取符合本课题研究标准的病例,共667例。修正术前诊断不准确病例,修正依据为术前髋部影像学检查、术后诊断、病史、术后病理学诊断,得出最终诊断,并计算诊断修正率。统计样本资料不同年龄组段人数、男女人数、患髋手术左右病例数,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统计图表。抽取术前诊断正确病例49例(组1)与修正病例49例(组2),两组病例术前Harris疼痛和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然后对比分析术后随访1年Harris疼痛及功能评分有无差异性;以及对比分析术后1年髋部X线影像学评估有无差异性,纳入指标为假体松动、髋臼外展角异常、假体柄与髓腔夹角异常、复合因素,并统计分析两组之间有无差异性。最后整理样本病例的既往史,统计分析并得出非创性髋部疾病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年龄提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整体样本行人工全髋关置换术平均年龄54.08岁,中壮年人群占比超过50%,(50,60),占比31.18%,(40,50),占比22.34%;2、术前诊断正确组与术前诊断不准确组术后1年Harris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随访分析对比,术前诊断不准确组评分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Harris疼痛评分:χ2=17.507,P<0.001;Harris功能评分:χ2=16.217,P<0.001),两组术后1年髋部X线影像学不佳指标回顾性分析,术前诊断不准确组影像学不佳指标例数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差异(Z=-7.482,P<0.001);3、服用激素、大量饮酒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年龄提前的主要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4、非创伤性髋部疾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整体样本,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165,P<0.001),术髋左右无差异性(χ2=0.433,P=0.510);5、非创伤性髋部疾病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常见,占比76.31,男性发病率显着高于女性,占比6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796,P<0.001);术髋左右比分别为49.51%、50.49%,无统计学差异(χ2=0.049,P=0.825);6、样本整体修正率为7.35%,修正率最低病种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占比5.11%,修正率最高病种为髋关节结核,占比50%。[结论]1、术前诊断不准确是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不佳、满意度低的原因之一;2、非创伤性髋部疾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年龄显着提前,服用类皮质激素、大量饮酒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年轻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痛风、糖尿病、大量吸烟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年轻化具有相关性。
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2)单纯骨水泥固定高交联聚乙烯内衬更换技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传统聚乙烯内衬磨损的中期随访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观察指标 |
2.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术后康复 |
2.3 随访及疗效评估 |
2.3.1 功能评估 |
2.3.2 影像学评估 |
3.数据统计与分析 |
结果 |
1 手术一般情况 |
2 临床疗效评估 |
3 手术并发症 |
4 假体生存率 |
讨论 |
1 单纯更换高交联聚乙烯内衬翻修术后的疗效 |
2 单纯更换高交联聚乙烯内衬翻修术后的生存率 |
3 单纯更换高交联聚乙烯内衬翻修术后的适应症 |
4 单纯更换高交联聚乙烯内衬翻修术后的手术并发症 |
5 THA术后内衬磨损影像学诊断 |
6 研究的局限性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聚乙烯内衬磨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Paprosky髋臼骨缺损分型的临床局限性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1 髋臼骨缺损的常见原因分析 |
2 髋臼骨缺损的分型及意义 |
2.1 Paprosky分型 |
2.2 AAOS分型 |
2.3 Gross分型 |
2.4 Engh-Glassman分型 |
2.5 Gustilo& Pasternak分型 |
2.6 髋臼骨缺损重庆分类法 |
2.7 Saleh分型 |
3 髋臼骨缺损的精准评估 |
3.1 X线平片评估髋臼骨缺损 |
3.2 骨盆骨溶解低估:髂斜位片的价值 |
3.3 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MRI评估骨缺损 |
3.4 新的成像技术的引入 |
4 髋臼缺损的类型与髋臼重建策略的相关性 |
5 髋臼骨缺损的预防 |
6 总结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及纳入和排除标准 |
3.2 临床基本资料采集 |
3.3 手术方法及髋臼重建方式 |
3.4 术后处理与功能锻炼 |
3.5 术后随访及评价方法 |
3.6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全髋关节翻修患者的临床资料 |
4.2 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评价 |
4.3 放射线评估 |
第5章 讨论 |
5.1 髋臼骨缺损处理观念与方式的改变 |
5.2 Paprosky髋臼骨缺损分型与实际髋臼骨缺损的差别 |
5.3 Paprosky髋臼骨缺损分型的不足之处 |
5.4 Paprosky髋臼骨缺损分型的重要作用及再认识 |
5.5 问题与不足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翻修的回顾性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研究对象 |
2.2 假体松动的诊断标准 |
2.3 纳入排除标准 |
2.3.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
2.3.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2.4 研究方法 |
2.4.1 术前准备 |
2.4.2 手术方法 |
2.4.3 围手术期处理 |
2.5 术后随访评估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纳入对象临床评估 |
3.2 组间临床评估 |
3.3 影像学结果 |
3.4 并发症 |
第四章 讨论 |
4.1 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原因 |
4.1.1 生物学因素 |
4.1.2 机械性因素 |
4.1.3 手术相关因素 |
4.1.4 其他因素 |
4.2 翻修手术类型的选择 |
4.3 骨缺损的处理及假体选择 |
4.3.1 髋臼侧处理方法 |
4.3.2 股骨侧处理方法 |
4.4 康复处理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联合生物型臼杯与植骨技术治疗髋臼骨缺损患者早中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 |
附录 C 综述 |
参考文献 |
(6)3D打印个性化临时假体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生物型长柄股骨假体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资料情况 |
2.术前与术后出院时Harris评分 |
3.术后各节点的Harris评分及Charnley评分 |
4.术后并发症情况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8)股骨近端重建在髋关节翻修中应用的近期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检索词 |
1.2.1 中文检索词 |
1.2.2 英文检索词 |
1.3 检索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质量评估 |
1.5 数据的提取 |
2 结果Results |
2.1 3D打印技术 |
2.2 3D打印技术在不同髋关节疾病关节置换中的应用见表1。 |
2.2.1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
2.2.2 髋臼骨缺损翻修 |
2.2.3 假体周围感染 |
2.2.4 髋臼周围肿瘤 |
2.2.5 髋关节骨关节炎 |
2.3 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置换中的主要应用类型 |
2.3.1 临床教学 |
2.3.2 术前规划 |
2.3.3 手术辅助导板 |
2.3.4 植入物、假体 |
3 不足与展望Problems and prospects |
(10)非创伤性髋部疾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与年轻化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综述 |
5、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人工关节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中国PJI诊断和治疗指南》编写委员会. 中华外科杂志, 2021(06)
- [2]单纯骨水泥固定高交联聚乙烯内衬更换技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传统聚乙烯内衬磨损的中期随访结果[D]. 窦海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Paprosky髋臼骨缺损分型的临床局限性与分析[D]. 韩浩. 吉林大学, 2020(08)
- [4]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翻修的回顾性临床分析[D]. 陶明振.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联合生物型臼杯与植骨技术治疗髋臼骨缺损患者早中期效果研究[D]. 周星辰.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6]3D打印个性化临时假体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应用[D]. 杨帅.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7]生物型长柄股骨假体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分析[D]. 张瀚鹏.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股骨近端重建在髋关节翻修中应用的近期临床疗效[D]. 梁文博.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及价值[J]. 郭宇,冯德宏,王凌,李雅欣,王治栋,杨惠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12)
- [10]非创伤性髋部疾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与年轻化因素研究[D]. 秦祖盛.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