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血化瘀法的几点体会

学习活血化瘀法的几点体会

一、学习活血化瘀法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沁[1](2021)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自拟桃红四物汤加减方治疗PHN的临床疗效,希望为临床治疗PHN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4例PHN(气滞血瘀证)患者。根据门诊就诊先后顺序按1: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32例。拟定两组用药疗程均为4周,其中实验组根据中医辨证给予自拟桃红四物汤加减方(生产厂家为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其组成为桃仁6g、红花6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熟地10g等。)的中药配方颗粒治疗。服用方法:每日1剂,早晚各一次,200ml温开水冲服。而对照组则予以普瑞巴林胶囊治疗(商品名:莱瑞克,H20130073的国药准字号,生产厂家:重庆赛维药业有限公司。)服用方法:口服;75mg,频率为早晚各一次。并同时予以两组患者健康宣教及相关心理疏导,嘱患者一方面注意适度休息、以防劳累过度;另一方面尽可能保持心情愉悦舒畅、适当转移注意力,以防过度焦虑。通过填写自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调查表;并分别于第2周(对患者进行VAS评分)、第4周(对患者进行VAS、SAS、PSQI评分)进行随访。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效果差异。根据所得结论对两组治疗气滞血瘀型PHN患者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结果:相比于治疗前,两组VAS评分经过2周和4周的治疗后均有显着下降,且两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P=0.771),治疗4周(P=0.213)两个时间节点对比,两组在统计学上均无显着差异。而在治疗2周后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两组治疗前VAS评分与治疗4周对比,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均为P=0,P<0.01)提示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P=0.771)、治疗4周(P=0.213)对比,两组在统计学上均无显着差异。两组治疗后SAS评分以及治疗后PSQI评分与治疗前评分对比均有显着改善,经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其结果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实验组愈显率高达80.0%,而对照组愈显率为53.3%。经卡方检验,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实验组有效率为96.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6.7%,经连续修正卡方检验,X2=0.873结果P=0.35,P>0.0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疗效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两组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两组均能显着缓解气滞血瘀证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治疗2周后桃红四物汤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强于普瑞巴林,而在治疗4周后两组缓解疼痛效果则相当。两组均可显着改善患者焦虑情绪以及睡眠情况。两组均有显着疗效,在疗效及有效率方面,两组效果相当,而在愈显率方面,桃红四物汤加减方明显强于普瑞巴林。

李明轩[2](2021)在《中医综合疗法对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对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作用,总结中医综合疗法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参与研究的60例患者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使用随机数字表分选两组患者,包括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观察组(中医综合疗法组),每组均为30人;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冠心病二级预防常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一次/天;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一次/天或替格瑞洛90mg两次/天;阿托伐他汀钙20-40mg一次/天或瑞舒伐他汀钙10-20mg一次/天;琥珀酸美托洛尔47.5mg-95mg一次/天),其他药物如降糖药、降压药物等根据患者平素口服药情况而定;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包括中药颗粒剂口服,耳穴压丸,穴位贴敷及舌操锻炼。两组采取相互对照的方法进行观察,观察时间为4周。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史、病程等),同时记录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最终收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积分、SF-36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并运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做统计学分析,研究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各类评分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支架数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中医证候疗效: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显着性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为48.28%、显效率为13.79%,均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20.00%、显效率0%,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治疗前,两组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在各维度上均显示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各自组内比较,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各项维度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SF-36生存质量量表:治疗前,两组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健康变化(HT)全部9个维度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各自组内比较,各维度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生理功能(PF)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健康变化(HT)这8个维度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的中医综合疗法可以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中医症状;改善该证型患者的生活状态、减少心绞痛发作情况、提高对疾病治疗的满意度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整体提升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谭雯[3](2020)在《加味凉血消风散随机对照治疗寻常型复发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Th1/Th2细胞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加味凉血消风散治疗寻常型复发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以及检测中药干预前后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的表达水平,从Th1/Th2平衡初步探讨加味凉血消风散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的作用靶点及抗炎机制,同时探索银屑病易复发的免疫因素。方法:观察性研究:基于随机对照试验,收集寻常型复发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6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分别给予加味凉血消风散免煎颗粒、阿维A胶囊治疗,两组治疗周期为8周,每2周复诊一次。治疗前后观察评估患者的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生活质量得分(DQOLS)和不良事件,判定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实验室检测:实验组、对照组各随机抽取20人,于入组前及治疗8周后抽取空腹静脉血,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CD4+IFN-γ+)、Th2(CD4+IL-4+)细胞的表达;同时选取10例健康人为健康组、10例达到寻常型银屑病临床治愈标准一年以上者为痊愈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观察指标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PASI评分、皮损面积(BSA)、瘙痒程度评分、生活质量得分(DQOLS)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各项指标前后差值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疗效判定:实验组、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54.5%、50%,有效率分别为100%、96.9%,组间差异不显着,提示加味凉血消风散与阿维A胶囊疗效相当(P>0.05)。试验期间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且试验前后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相关特异性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1)Th1细胞表达水平分析:治疗前,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Th1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痊愈组(P<0.05);痊愈组与健康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经加味凉血消风散及阿维A胶囊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h1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水平与痊愈组、健康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Th2细胞表达水平分析: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Th2细胞水平与痊愈组、健康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Th1/Th2比值分析:实验组治疗后的Th1/Th2比值较治疗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2细胞及Th1/Th2比值与其对应的PASI评分、BSA(%)、瘙痒程度、DQOLS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寻常型复发型银屑病患者存在Th1免疫分化优势,高表达的Th1细胞可能是银屑病易复发的免疫因素。加味凉血消风散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疗效确切,其免疫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Th1细胞含量、Th1/Th2比值,纠正Th1/Th2漂移,恢复其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当血热证向正常化转归时,外周血Th1细胞含量下降,趋近于健康人水平。Th2细胞在复发型银屑病血热证的发病中不具有重要意义。

王冬燕[4](2009)在《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医学的肾脏疾病属于中医的“水肿”、“淋证”、“腰痛”、“癃闭”、“关格”等病范畴,中医古代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以来的西医学迅速发展,对于肾脏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手段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肾脏疾病发病机理复杂,单纯中医中药疗效欠佳,而西药又有极大的副作用,因此,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确是治疗肾脏疾病的有效方式。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对各阶段中西医结合对肾脏疾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文献学基础。正文共分为7个部分,首先对近代的中西医汇通和现代的中西医结合进行了简要回顾;第二部分对中医脏腑学说的肾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肾脏的兼容与差异进行了考辨;第三部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回顾;第四、五、六部分,分别研究了有效单味中药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常见肾脏病诊疗思路的变迁,中草药肾损害的问题;第七部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历史经验进行客观的评价,为今后治疗肾脏病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借鉴。

文曙生[5](2000)在《学习活血化瘀法的几点体会》文中提出

吴运宝[6](2019)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症候分析及杨洪涌教授相关用药规律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中医症候特点,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提供参考。2.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研究杨洪涌教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用药规律,初步总结杨洪涌教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学术经验,传承学术思想。方法:研究一: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年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或广东省中医院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163例,收集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统计软件行分布频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总结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症候特点。研究二: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洪涌教授专家门诊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共31人,处方254首,收集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统计软件行分布频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总结杨洪涌教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用药规律。结果:研究一:1.一般资料分析:163例患者中,69例男性病例,94例女性病例,男女比例是0.73:1,平均年龄57.31岁。2.舌象分析:出现频率最高的舌质是舌暗红,其次为舌淡暗;苔薄白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舌苔,而苔黄腻、苔白腻次之;舌形中以舌有瘀斑、舌下络脉曲张多见。脉象分析:频率最高的脉象为脉弦,其次为脉弦细。症状分析:发生频率大于20%的症状依次为神疲乏力、面唇紫暗、刺痛、头晕、眼花、头痛、咽干口燥、手足麻木、眠差、腰膝酸软、关节疼痛、五心烦热、抑郁善怒、食少纳呆。3.探索性因子分析:第一公因子反映阴虚血瘀证的症候特征;第二公因子反映肝经郁热证的症候特征;第三公因子反映血瘀证的症候特征,第四公因子反映脾虚证的症候特征;第五公因子反映肾虚证的症候特征。研究二:1.选取ET患者31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8例,男女比为0.72:1,平均年龄为50.94岁。平均就诊次数为8.16次。中药处方平均药味数13.4味。2.涉及单味中药121味,选取频率大于20%的中药为常用药,共24味,用药量多在10-20g3.按中药功效分类,活血化瘀药使用最多,清热药次之;按中药归经分类,归肝经的药物使用最多;按中药四气分类,寒性药物使用最多;按中药五味分类,苦味药物使用最多,其次为辛味药物。4.关联规则显示常用药对16对,其中二项关联7对,三项关联8对,四项关联1对。结论:1.初步认为血瘀证贯穿疾病始终,阴虚血瘀、肝经郁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主要症候,同时可兼夹出现脾气虚、肾虚等症候。2.用药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及归肝经药为主,符合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症候特点。3.总结杨洪涌教授治疗本病常用药对8对,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刘签兴[7](2018)在《刘如秀教授治疗肾虚血瘀型胸痹核心方发掘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刘如秀教授治疗肾虚血瘀型胸痹核心方发掘1.1研究目的探讨刘如秀教授辨治肾虚血瘀型胸痹的用药经验及核心处方,进而总结其辨治肾虚血瘀型胸痹的学术特色。1.2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经刘如秀教授诊治的肾虚血瘀型胸痹患者57例、共114个诊次的诊疗信息,运用实时在线展示技术(OLAP)、复杂网络技术进行挖掘分析,总结其临床处方药物在使用频次、类别、功效、性味归经等方面的规律,并整理其治疗肾虚血瘀型胸痹的临床核心方及相应的药物加减规律。1.3研究结果(1)中药频次:临床出现药物99种,其中常用的前20种为三七、太子参、桑椹、薤白、茯苓、瓜萎、制何首乌、麸炒枳壳、蜜炙甘草、黄芪、炒苦杏仁、法半夏、炒酸枣仁、生地黄、甘草、当归、盐补骨脂、柏子仁、醋山甲、煅龙骨。统计中药使用剂量均为临床常用量,其在临床常用的20味中药中扶正中药占60%,祛邪中药占40%,突出了扶正的重要性。(2)中药类别:常用的前5类药物是:补虚药、止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化痰药,说明刘教授辨治肾虚血瘀型胸痹最重视补虚药的应用,同时也兼用理气调血、化痰渗湿等药物。(3)中药功效: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补肾散血法、益气生津法、宁心安神法、健脾渗湿法等,表明刘教授在临证时并非囿于单一方法,而是立足整体、多角度诊治疾病。(4)中药药性:临床常用的前5种四气属性是:平、温、寒、微温、微寒,说明刘教授临床用药善于寒温并用;常用的前5种五味属性为:甘、微苦、辛、苦、酸,说明其处方多遵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甘保胃气、苦以坚阴等理论来遣方用药;在毒性方面,很少出现有毒、大毒药物,说明其重视临床安全用药。(5)中药归经:在处方药物中,最常出现的前6种药物归经是:肺经、肝经、脾经、肾经、胃经以及心经,说明刘如秀教授认为肾虚血瘀型胸痹与肺经、肝经、脾经、肾经、胃经以及心经关系密切。(6)核心方及临床加减:刘教授治疗肾虚血疲型胸痹的核心方由制何首乌、桑椹、瓜萎、薤白、太子参、黄芪、三七、当归、生地黄、炒酸枣仁、盐补骨脂、茯等、法半夏、炒苦杏仁、麸炒枳壳、蜜炙甘草组成。临床加减,若患者气滞血瘀明显,加醋香附、醋乳香;脾肾阳虚明显,加党参、生白术、制吴茱萸、黑顺片;肝郁脾虚明显,加北柴胡、山药。咳嗽痰多者,加桔梗、浙贝母;肩颈麻木不适者,加桂枝、川芎、羌活。1.4研究结论刘如秀教授传承国医大师刘志明“从肾论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她认为胸痹是本虚标实之证,其中本虚以患者的肾元匮乏为主,标实则侧重于血瘀、痰湿等实邪,,临床上治疗时应补虚泻实、标本同治。临床上刘如秀教授善用制何首乌、桑椹、三七、太子参、薤白、茯苓、瓜萎等药物,其滋肾喜用制何首乌、桑椹等甘平和缓类药物,活血喜用三七、当归等苦温味厚类药物,并在临证时习惯适当佐配化痰、通阳等药物以兼顾他邪。对肾虚血瘀型胸痹,刘如秀教授治疗从“肾虚血瘀”的主要病机立论,使用滋肾活血方(由制何首乌、桑椹、瓜萎、薤白、太子参、三七、当归、生地黄、盐补骨脂等组成)进行治疗,收效满意。从肾论治是刘如秀教授治疗冠心病的核心学术思想。2.滋肾活血方治疗PCI术后肾虚血瘀型心绞痛疗效观察2.1研究目的探讨滋肾活血方治疗PCI术后肾虚血瘀型心绞痛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并探讨其治疗机制。2.2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心血管科的PCI术后肾虚血瘀型心绞痛患者60例,按照1:1匹配,随机的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PCI术后西医常规的基础治疗方式予以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滋肾活血方(广安门医院制剂室提供)治疗。如若患者合并有其他类型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则予以相应的对症常规治疗。观察周期为1个月,对比患者用药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心电图、血脂水平、终点事件等疗效指标,同时对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及不良事件等予以观察监测。2.3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过程,利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统计描述,若观察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则采用t检验;若不符合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利用频数、百分率等进行统计描述时,选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4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治疗目前后相比较,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治疗组临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患者胸痛、胸闷、心悸、短气、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象及脉象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改善(P<0.05);在耳鸣方面则没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在患者胸痛、胸闷、心悸、短气、头晕目眩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在腰膝酸软、耳鸣、舌象及脉象方面则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在胸痛、心悸、腰膝酸软、舌象及脉象方面的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在胸闷、短气、头晕目眩、耳鸣方面的疗效无显着差异(P>0.05)。(2)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治疗前后相比较,治疗组在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稳定状态、主观感受及治疗满意程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改善(P<0.05)。对照组在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及心绞痛发作频率方面亦存在明显的改善(P<0.05);而在治疗满意程度及主观感受方面却没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患者躯体活动受限程度、治疗满意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及主观感受方面的临床疗效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而在患者心绞痛稳定状态方面的改善程度,两组间却没有显着的差异(P>0.05)。(3)汉密顿焦虑量表:治疗前后相比较,治疗组在患者的躯体性焦虑因子、精神性焦虑因子和HAMA总分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临床改善(P<0.05)。对照组在患者的躯体性焦虑因子及HAMA总分方面亦有着明显的临床改善(P<0.05);在精神性焦虑因子方面不存在明显的临床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在躯体性焦虑因子及HAMA总分方面的疗效存在着明显差异(P<0.05);在精神性焦虑因子方面的疗效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4)汉密顿抑郁量表:治疗前后相比较,治疗组在患者阻滞、睡眠障碍、日夜变化、绝望感、焦虑/躯体化和HAMD总分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改善(P<0.05);在患者体重、认识障碍的方面则无明显的改善(P>0.05)。对照组在患者焦虑/躯体化、HAMD总分及阻滞方面有着明显改善(P<0.05);却在患者的日夜变化、睡眠障碍、体重、认识障碍以及绝望感方面均没有明显的疗效(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在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及HAMD总分方面的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在患者焦虑/躯体化、体重以及认识障碍方面的临床疗效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5)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相比较,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心电图显效率分别是30%与16.67%,临床心电图有效率分别是46.67%与56.67%,临床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是76.67%与70%。虽然可以看出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患者的心电图改善方面情况稍好,但二者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6)血脂指标:治疗前后相比较,治疗组在患者ApoB、TC、LDL以及HDL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在TG和ApoA1方面却没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在患者ApoB、LDL以及TC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在患者HDL、ApoA1以及TG水平方面未发现明显的改善情况发生(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在血清TC及HDL方面的改善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在ApoA1、LDL、ApoB以及TG方面的改善情况无显着的统计差异(P>0.05)。(7)炎症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在CRP、HCY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在患者的CRP水平以及HCY水平方面亦存在着明显的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在CRP、HCY方面的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8)终点事件、不良反应与安全性指标:在临床研究期间,60例患者中均没有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等情况发生,而且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进行的比较发现,均无明显的异常变化发生(P>0.05)。2.5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滋肾活血方对于PCI术后肾虚血瘀型心绞痛能够收到安全可靠的疗效。这体现在滋肾活血方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心绞痛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心悸、腰膝酸软等临床不适,对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以及生活质量进行有效干预,体现了“双心医学”的治疗理念;还体现在滋肾活血方可以改善患者的脂质代谢,使血清内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从而达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炎性进程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目的。此外,滋肾活血方对治疗期间患者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明显不良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也没有不良反应和终点事件的发生,说明滋肾活血方安全可靠。

余永[8](2018)在《近代吉林省中医学术成就的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自古以来,吉林省地处边关塞外,和其它经济活动一样中医药发展较晚且相对迟缓,但由于其有得天独厚的道地药材资源,给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又提供了有利条件。大约在18世纪中叶,随着关内移民不断涌入,中医也从中原传入到吉林省,中医队伍逐渐壮大起来,至建国初期,吉林省中医在不断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吉林省地方史志中对中医药描述甚少,近百年来留下的资料又不多,因此,到目前为止,对于清末至建国初期吉林省中医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的研究还非常薄弱,难窥近代吉林省中医学术成就的全貌。因此,为了发现、保护、传承、发展近代吉林省中医的学术成果,从吉林省地方医学研究的角度,对清末至建国初期吉林省中医学术成就进行文献整理与研究,对于挖掘、保存、传承吉林省名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医临床、科研提供了文献资料和学术借鉴。本研究系统地整理归纳了近代吉林省中医医家的主要学术成果,包含近代吉林省中医医家的着作、吉林省中医医家撰写的论文,同时梳理了近代吉林省中医世家概况。通过对吉林省中医医家的着作、论文的数量、种类、内容等情况的分类、分析和研究,初步总结近代吉林省中医着作、论文的特点,概括总结近代吉林省中医医家对吉林省中医药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研究从吉林省地方医学的角度,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系统地对近代吉林省中医学术成就进行文献归纳梳理,并对近代吉林中医着作、论文进行初步的研究,从而了解近代吉林省中医学术发展的特点及总体概况。本论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吉林省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现阶段对于近代吉林省中医及其学术成就的研究进展,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梳理近代吉林省中医医家的着作、论文并进行初步的整理、归纳、总结;第三部分近代吉林省中医世家举隅;第四部分论文结论。

朱美[9](2016)在《消瘤方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消瘤方治疗30例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与宫瘤消胶囊治疗3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比较,观察消瘤方改善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的情况,治疗前后血清E2、P的水平变化及妇科B超检查肌瘤大小的变化,从而评判消瘤方的消症效果,寻求临床治疗子宫肌瘤有效的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治疗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导师继承全国妇科名老中医张良英教授经验方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消瘤方治疗,对照组口服宫瘤消胶囊,连续治疗六个月经周期。治疗结束后根据证属气滞血瘀的子宫肌瘤中医证候评分标准对主症与次症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E2、P的水平变化及妇科B超检查肌瘤大小的变化,经统计学方法处理后判定疗效。结果:1.消瘤方与宫瘤消胶囊分别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30例,观察组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3.33%、16.67%、46.67%和23.33%,总有效率为76.67%;其中轻度患者20例和中度患者10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50.0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5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0.00%、16.67%、46.67%和26.66%,总有效率为73.33%;其中轻度患者22例和中度患者8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6.36%和37.50%。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两组主症胞中结块评分下降,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临床次症评分相比,观察组乳房疼痛及经期延长治疗后评分显着降低,经t检验,P<0.05,差异显着。3.治疗后两组患者E2、P水平下降,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两组肌瘤体积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比较,P<0.05,差异显着。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肝肾功能对比,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消瘤方是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有效方剂,能有效缩小肌瘤,缓解小腹胀满、刺痛,乳房胀痛,精神抑郁等临床症状,改善经色黯、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血量多等月经情况,能使血中E2、P水平显着下降,升高Hb值,为临床治疗子宫肌瘤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剂。

高捷音[10](2014)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证候分析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干预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隶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 MPN)。其以骨髓巨核细胞异常增殖、外周血小板水平显着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并伴随血液流变学改变及血小板功能异常。临床上存在反复发生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的风险,并可向骨髓纤维化或急性白血病转化。根据近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ET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由于其临床症状较为隐匿,临床表现特异性差,目前仍缺乏足够重视,易出现漏诊误治,导致疾病进展,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对ET的病理机制尚缺乏统一认识,西医干预以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抗肿瘤药物为主,其短期疗效明显,但长期治疗效果尚无明确的证据支持,且药物依赖性强、副作用大,治疗上患者的长期依从性较差中医药治疗ET在控制临床症状和相关指标、改善高粘状态和高凝状态方面疗效明显。应用中医药治疗ET具有广泛前景。研究目的:1.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探讨ET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治疗在ET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客观依据。2.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益气活血解毒复方治疗ET。观察患者血常规、血流变、血凝四项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估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ET的近期疗效及作用优势。研究方法:研究一:选择2008年1月—2013年4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科ET患者80例,采用分布频率的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对80例ET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的回顾性研究。研究二: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科,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ET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维持原有西药羟基脲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解毒复方加减治疗。疗程8周。1.观察治疗后患者血常规、血流变、血凝四项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2.评估入组前后患者血常规改善情况的差异。运用SPSS17.0对结果进行统计运算。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表示,采用两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研究一:1、对入组ET患者初诊四诊信息进行分布频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症状分析:根据发生频率排序,位于前十位症状依此为:神疲乏力、面唇紫暗、口黏腻、咳嗽痰多、抑郁善怒、食少纳呆、自汗、手足麻木、心悸多梦、面红目赤。其中神疲乏力、面唇紫暗的发生频率最高。(2)舌象分析:舌质中以舌淡暗发生频率最高。舌苔中以苔白腻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苔黄腻、苔白滑。舌形中舌胖大边有齿痕相对较多。(3)脉象分析:脉象以弦细脉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滑脉、沉细脉。2、对常见症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1)根据症状发生频率表,对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症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共选取16个原始变量。(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提取特征根大于1.0的4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5.318%。(3)根据6次旋转后所获得的因子载荷矩阵,得出公因子主要指标变量。(4)根据中医辨证依据(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进行分析,结果提示:第一公因子主要反映气虚血瘀的证候特点;第二公因子主要反映肝郁脾虚的证候特点;第三公因子主要反映痰湿证候;第四公因子主要反映血虚证候。ET中医证候主要公因子的贡献度为气虚血瘀证候>肝郁脾虚证候>痰湿证候>血虚证候。研究二:在维持原有西药羟基脲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给予益气活血解毒复方加减治疗:1、观察治疗后患者血常规、血流变、血凝四项及中医症状改善情况:(1)治疗后ET患者在PLT、全血粘度、血浆粘度、APTT、TT、FIB方面与治疗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后根据中医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痊愈4例(10%),显效24例(60%),有效10例(25%),总有效率95%。ET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2、评估入组前后患者血常规改善情况的差异:中西医结合治疗期与西医治疗期在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期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1、气虚血瘀是ET的主要证候特点。肝郁脾虚是ET的主要脏腑证候表现。此外,ET亦可出现痰湿、血虚、实火等证候表现。2、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ET疗效肯定。能够有效降低血小板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及高凝状态,并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从而减少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学习活血化瘀法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活血化瘀法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观测指标
3.统计方法
4.结果
    4.1 完成研究情况
    4.2 一般资料分析
    4.3 不良反应
5.讨论
    1 桃红四物汤方药分析
    2.西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3.研究结论
    4.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综述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调查表
    附录三:VAS疼痛评分标准
    附录四:SAS自评量表
    附录五: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致谢

(2)中医综合疗法对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学PCI术后研究进展
        1 冠心病概述
        2 PCI术治疗冠心病现状概述
        3 西医学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脏康复及生活质量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冠心病及PCI术后的认识
        1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2 中医学对PCI术后的认识
        3 中医药治疗对PCI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研究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基线资料分析
    2 中医证候分析
    3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改善分析
    4 生存质量量表分析
    5 观察组所用干预方式分析
    6 展望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加味凉血消风散随机对照治疗寻常型复发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Th1/Th2细胞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加味凉血消风散治疗寻常型复发型银屑病(血热证)临床观察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试验目的
        1.2 病例来源
        1.3 诊疗标准
        1.3.1 疾病诊断标准
        1.3.2 血热证辨证标准
        1.3.3 复发类型分类标准
        1.3.4 病例纳入标准
        1.3.5 排除标准
        1.3.6 剔除标准
        1.3.7 脱落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随机方法
        1.4.2 治疗方案
        1.4.3 技术路线图
        1.5 观察指标
        1.5.1 一般观察项目
        1.5.2 体格检查
        1.5.3 安全性评价
        1.5.4 不良事件记录
        1.6 疗效观察项
        1.6.1 PASI评分法
        1.6.2 临床疗效判定
        1.6.3 瘙痒程度评分
        1.6.4 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QOLS)
        1.7 质量控制
        1.8 统计方法
    2.观察结果分析
        2.1 基本情况比较
        2.1.1 年龄
        2.1.2 性别
        2.1.3 病程
        2.1.4 治疗前PASI评分、BSA、瘙痒程度评分、DQOLS比较
        2.2 疗效评价
        2.2.1 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
        2.2.2 治疗前后皮损面积(BSA)比较
        2.2.3 治疗前后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2.2.4 治疗前后DQOLS比较
        2.2.5 疗效比较
        2.3 安全性指标
        2.4 不良事件及脱落情况
    3.观察结果分析
        3.1 临床疗效分析
        3.2 安全性评析
第二部分 :加味凉血消风散对外周血Th1、Th2细胞的影响
    1.总体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分组
        1.3 入组标准
        1.3.1 健康人入组标准
        1.3.2 痊愈者入组标准
        1.4 实验流程图
        1.5 实验室检测
        1.5.1 样本采集
        1.5.2 实验仪器
        1.5.3 实验试剂
        1.5.4 实验方法
        1.5.5 实验步骤
    2.检测结果分析
        2.1 组间基线比较
        2.2 Th1、Th2细胞检测结果
        2.2.1 治疗组治疗前与痊愈组、健康组比较
        2.2.2 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与痊愈组、健康组比较
        2.2.3 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后与痊愈组、健康组比较
        2.2.4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2.2.5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2.3 相关性分析
        2.3.1 治疗前Th1、Th2、Th1/Th2与PASI评分、BSA(%)、瘙痒程度评分、DQOLS相关性分析
        2.3.2 治疗后Th1、Th2、Th1/Th2与PASI评分、BSA(%)、瘙痒程度评分、DQOLS相关性分析
    3.外周血Th1、Th2细胞表达水平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致病论演变
        1.3 证候研究
        1.4 治法治则
    2.西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2.1 银屑病与遗传
        2.2 银屑病与感染
        2.3 银屑病与免疫
        2.4 银屑病复发与免疫
        2.5 治疗进展
    3.导师对复发型血热证银屑病的认识
    4.方药分析
        4.1 组方解析
        4.2 单味药研究进展
    5.作用机制初步探讨
结语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中医药调节银屑病相关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二:PASI评分表
    附件三:皮肤病生活质量表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结合相关概念辨析
    一、近代以来的中西汇通
        (一) 中西汇通思潮的形成
        (二) 中西汇通学派的概念
        (三) 中西汇通学派的主张及贡献
    二、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一) 中西医结合起点的界定
        (二)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汇通的区别
        (三)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 脏腑学说的肾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肾脏的兼容与差异考辩
    一、中医学肾脏象理论
        (一) 中医肾脏象理论的解剖学基础
        (二) 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三) 肾主水
        (四) 从膀胱的脏象生理说明肾主水的功能
    二、西医肾脏解剖生理
        (一) 肾脏的结构
        (二) 肾脏的生理功能
    三、中医肾脏功能理论与现代肾脏生理学的兼容
        (一) 肾与水液代谢
        (二) 肾与骨的关系
        (三) 肾与血的关系
第三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早期阶段(20 世纪50~60 年代)
        (一) 时代背景
        (二) 学科发展概况
        (三) 代表人物
        (四) 西医对肾脏病的诊断与治疗
        (五) 肾脏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六)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七) 小结
    二、发展阶段(20 世纪70~80 年代)
        (一) 时代背景
        (二) 学科发展概况
        (三) 代表人物
        (四) 病因病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五)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六) 小结
    三、成熟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一) 时代背景
        (二) 学科发展概况
        (三) 代表人物
        (四) 病因病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五)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六) 小结
第四部分 单味中药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研究与探索
    一、雷公藤及其提取物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及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缘由
        (二) 早期研究及辅助用药阶段
        (三) 深入研究及作为主药应用阶段
        (四) 推广应用阶段——成为疗效可靠的免疫抑制剂
    二、冬虫夏草及其替代物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及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缘由
        (二) 提出用于肾脏病——从传统的补肾功效到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
        (三) 有目的的进行研究阶段——改善肾功能的临床观察与保护残余肾功能的实验研究
        (四) 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阶段——作用机制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三、大黄及其提取物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
        (二) 初步研究应用阶段——从传统通腑泄浊到尿毒症治疗
        (三) 深入研究阶段——大黄延缓肾功能衰竭的机制与有效制剂的研究
        (四) 推广应用阶段——向多种肾脏病应用的拓展
第五部分 常见肾脏病诊疗思路的变迁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一) 西医临床分型的演变
        (二) 中医分型标准的演变
        (三) 治疗思路的变迁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一) 西医诊疗思路进展
        (二)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进展
    三、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一) 开始重视肾小管间质性肾病
        (二) 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
第六部分 中药肾损害问题的研究
    一、古代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二、本草书中对马兜铃酸属中草药的论述
    三、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现
    四、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
        (一) 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
        (二) 中国和欧洲马兜铃酸肾病的比较研究与综合评价
    五、对木通、防己等中草药肾损害的研究
        (一) 木通毒性的研究
        (二) 防己的肾毒性研究
    六、分析与展望
第七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经验
        (一) 奠定了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
        (二) 深化了对肾脏病病因病机理论的认识
        (三) 丰富了肾脏病的诊断方法
        (四) 确立了肾脏病的一系列治则治法
        (五) 发现了治疗肾脏病的有效药物
        (六) 建立了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体系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的启示
        (一) 发古启今是永远不变的研究主题
        (二) 中西医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三) 多学科交流促进肾脏病研究发展
        (四) 创立新的医学思维模式
讨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优势
        (一)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二)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三) 将中西医病机理论有机结合
        (四) 发挥中药药理的作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不足
    三、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6)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症候分析及杨洪涌教授相关用药规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1.1 中医病名
        1.1.2 病因病机
        1.1.3 辨证论治
        1.1.4 单味中药
        1.1.5 中西医结合治疗
        1.1.6 发展与展望
    1.2 现代医学关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研究进展
        1.2.1 发病机制
        1.2.2 临床表现
        1.2.3 诊断标准
        1.2.4 治疗
        1.2.5 结语
    1.3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中的应用
        1.3.1 文献挖掘
        1.3.2 症候分析
        1.3.3 辨证分类
        1.3.4 中药方剂挖掘
第二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症候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分析总结
    2.2 结果
        2.2.1 基本信息分析
        2.2.2 四诊信息分布情况分析
        2.2.3 因子分析
    2.3 讨论
        2.3.1 ET的流行病学分析
        2.3.2 四诊资料的分布频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3.3 常见症状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2.3.4 小结
第三章 杨洪涌教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用药规律的初步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分析总结
    3.2 结果
        3.2.1 基本信息分析
        3.2.2 常用药物分析
        3.2.3 常用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3.3 讨论
        3.3.1 基本资料分析
        3.3.2 一般用药规律
        3.3.3 中药关联分析
        3.3.4 杨洪涌教授治疗ET的思路初探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刘如秀教授治疗肾虚血瘀型胸痹核心方发掘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冠心病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对冠心病病因的认识
        3. 中医对冠心病病机的认识
        4. 中医对冠心病治疗的认识
        5.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PCI术后心绞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PCI术后心绞痛的危险因素
        2. PCI术后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3. PCI术后心绞痛的中医认识
        4. 小结与展望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刘如秀教授治疗肾虚血瘀型胸痹核心方发掘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整理
        3.2 数据挖掘方法
        3.3 数据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患者一般情况
        4.2 中药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4.3 核心方及药物加减分析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部分 滋肾活血方治疗PCI术后肾虚血瘀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
    3. 试验设计
        3.1 基础治疗方案
        3.2 分组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背景资料观察
        4.2 安全性观测指标
        4.3 疗效性观察指标
        4.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6. 治疗结果分析
        6.1 一般资料
        6.2 疗效指标
        6.3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指标
    7. 讨论
    8.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8)近代吉林省中医学术成就的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2 近代吉林省中医研究现状
    2.1 吉林省概况
    2.2 近代吉林省中医研究现状
3 近代吉林省中医学术成就研究
    3.1 近代吉林省中医医家概况
    3.2 近代吉林省中医医家着作的调查研究
    3.3 近代吉林省中医医家论文的调查研究
4 近代吉林省中医世家举隅
    4.1 朱永厚
    4.2 许鹏飞
    4.3 石春荣
    4.4 常柏桐
    4.5 李树棠
    4.6 胡黎生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近代吉林省中医医家着作一览表
附录二:近代吉林省中医医家论文一览表

(9)消瘤方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说明
引言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
    三、研究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要求
    五、数据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致谢

(10)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证候分析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干预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益气活血解毒法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益气活血解毒法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干预的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评价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学习活血化瘀法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晓沁.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中医综合疗法对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D]. 李明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加味凉血消风散随机对照治疗寻常型复发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Th1/Th2细胞影响的研究[D]. 谭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D]. 王冬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5]学习活血化瘀法的几点体会[J]. 文曙生.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S1)
  • [6]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症候分析及杨洪涌教授相关用药规律的初步研究[D]. 吴运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刘如秀教授治疗肾虚血瘀型胸痹核心方发掘与应用研究[D]. 刘签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8]近代吉林省中医学术成就的文献整理与研究[D]. 余永.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3)
  • [9]消瘤方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美.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 [10]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证候分析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干预的临床观察[D]. 高捷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学习活血化瘀法的几点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