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摄影语言的思考

对摄影语言的思考

一、关于摄影语言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桂歆瑜[1](2021)在《吴家林摄影艺术理念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摄影术自1839年诞生至今,摄影的纪实性就是其独特的本质特性,是区别于造型艺术独立于其他门类的基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西方文化养分和各种艺术信息的涌入,中国摄影届经历了三个重大发展,其中,第一个变化就是1980年代的“纪实转向”,云南摄影家吴家林也投入到了纪实题材摄影的探索中。吴家林作为中国唯一入选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丛书“黑皮书”[1](Photo Poche)的摄影家,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极致的中国化,也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吴家林在采访和作品集中多次提到他的个人摄影理念为“即兴抓拍,艺术记录”——将真实地抓拍与艺术地表现完美结合。在长达五十年的实践中,吴家林一直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他避开潮涌深入民间,从山里人的视角,更为贴切地描绘出普通百姓的自然状态和美好瞬间,他的作品流露出与其骨血一脉相承的个性及独特的民族气质,形成吴家林独特的“视觉方言”和个人风格。马克·吕布称吴家林的作品为“治疗淫逸无度城市病的良药”。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吴家林摄影艺术的个案研究,关注其创作历程、摄影作品的形式与风格以及其摄影艺术的价值意义,来探析吴家林“即兴抓拍,艺术记录”的摄影理念是如何逐步产生、发展、成熟并成为其风格特征。同时,吴家林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也见证了摄影从政治宣传的工具向独立本土化艺术门类过渡的过程,笔者通过对吴家林摄影艺术多方位的探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进行思考,阐述吴家林纪实摄影的意义和重要性。

冯子琪[2](2021)在《约瑟夫·寇德卡摄影中的流亡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是纪实摄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于1938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曾于1968年拍摄“布拉格之春”事件,此后便离开故国,踏上流亡之路,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并在期间创作出《吉普赛人》(Gypsies)、《流亡》(Exiles)、《混沌》(Chaos)等享誉国际的经典摄影作品。他曾言,“天地中的行走是我的创作,而流亡就是我的美学”,这样的摄影家摄影史上极为罕见。然而,在现有研究中,还未曾把寇德卡的流亡摄影放到西方文化中、特别是20世纪流亡美学的系统中去研究,因此本文旨在将寇德卡放置在这样的背景下做深度考察,总结寇德卡流亡摄影的美学风格以及对当代纪实摄影的影响。本文第一章从流亡美学这一概念出发,探索流亡意识的缘起和发展,将流亡意识归结为精英意识、抗争意识、创伤意识和文化反思意识。通过阐释流亡美学的内涵以及在文学、绘画、电影中的艺术表现,更好地理解20世纪这一独特的美学现象;第二节将纪实摄影中的“流亡”概念加以界定,区分寇德卡与20世纪初移民到巴黎的摄影师以及全球化时代以萨尔加多为代表的新时代国际移民摄影的差别,进而准确把握寇德卡流亡摄影的时代背景和风格特征。第二章聚焦于寇德卡的摄影艺术发展轨迹以及他和马格南摄影图片社的关系,将寇德卡的摄影发展路径概括为三个阶段:探索和奠基(1961-1967)、冒险与流亡(1968-1987)、积淀与救赎(1988-至今),并结合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分析其风格的演变,着重介绍寇德卡流亡前后的经历以及该时期的作品呈现。提出寇德卡在马格南群体中的特殊性——艺术性和纪实性的共融,分析马格南图片社为寇德卡的摄影创作带来的影响。第三章结合对寇德卡的主要作品《吉普赛人》(Gypsies)、《流亡》(Exiles)以及《混沌》(Chaos)摄影语言的分析,从碎片之美、哀伤之美、自由之美的角度展开理解其美学特点。其中,寇德卡通过碎片化、偶然化的生活切片,建构起了反镜像、反都市的视觉世界;他对死亡主题和虚无荒诞的现代人生活的关注共同构成了哀伤美的内核;他对种族和身份问题的反思、抵抗媚俗的人生态度以及不拘一格的创作表达共同构成了其摄影的自由之美。第四章提炼了寇德卡的流亡美学风格,并聚焦于他对当代纪实摄影的影响:一是助推了“记者——艺术家时代”的来临,促进了纪实摄影由纪实性向艺术性的转变。二是他的工业风景摄影区别于同时代如火如荼的新地形摄影,开启了纪实摄影中的另一种风景摄影。本章分别选取阿莱克·索斯(Alec Soth)和吕楠作为国内外摄影师案例,结合各自代表作品探究寇德卡对二者的影响,进而反观当代纪实摄影语境的新趋势。

代小雨[3](2021)在《当代人像摄影的数字重塑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和技术变革给传统摄影带来了突破性进展,不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处理,数字技术都为人像摄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人像摄影已经进入了全民时代,视觉表现呈多元化趋势,但盲目的使用数字技术,也会导致技术的过度滥用,还可能会颠覆传统人像的真实性与权威性,甚至催生出廉价的审美取向。我们需要结合数字化人像摄影的内在需求,把握好社会审美的趋势,明确数字重塑在推动人像摄影发展中的作用,深入透彻的理解当代人像摄影数字重塑的审美层面,才能为人像摄影的创作实践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创造价值。当代人像摄影数字重塑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唯美、新奇和虚幻这三个方面。数字技术的无限创造性,使人像摄影的创作变得无所不能,创意合成、数字拼贴、虚拟影像等新的创作形式,为人像摄影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数字重塑下的人像摄影创作理念更主观,表现手法更多样,创作风格更加个性。数字重塑推动了人像摄影的创作实践,使数字时代人像摄影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构建了创意性、虚拟性的当代人像摄影艺术语境。结合现代数字技术以及人像摄影美学,本文主要对基于数字技术下的人像摄影进行研究,其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1)说明数字技术与人像摄影的概念及理论,并了解数字技术在人像摄影中的运用。(2)在运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说明数字化人像摄影的现状、需求及数字重塑带来的影响。(3)结合摄影美学,分析当代人像摄影数字重塑新的审美特点及其创作方式。(4)阐述本人对人像摄影数字重塑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展望。随着AI技术、虚拟技术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出现,影像已不局限在二维空间,三维空间技术的介入突破了传统人像摄影的限制,全新的视觉体验,为人像摄影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

张翔,张林贺[4](2021)在《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解析》文中认为视觉传播时代已经来临,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图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众可以通过图像来记录美好瞬间、保存记忆。在视觉传播时代,图片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某些语言信息,传递和表达着某些情感,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现如今,新闻摄影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是其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流语言。

顾磊[5](2020)在《人文视域下纪实摄影的影像表现手法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实摄影已经不再是简单记录的工具,而是做为承载着人文关怀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真实客观的反应了人类活动的轨迹。其中,人文精神存在于纪实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里,是纪实摄影的灵魂所在。在数字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如何找到能够正确表达人文精神的表现手法,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搜集、案例分析、实践创作等方法进行探究,收集整理大量文献,走访西安各区,对纪实摄影在西安市民和其生活环境下地表现形式进行系统的考察研究,并对纪实摄影的表现手法进行创新实践,提升纪实摄影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实用性。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辨析了纪实摄影的概念,阐明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分析纪实摄影现的人文内核,并提出现阶段纪实摄部分表现手法存在的局限性,第三部分尝试性地提出解决方法,第四部分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将提出的方法融入其中进行可行性实践。本文通过对前人经典案例的分析总结,加之个人实践产生的经验教训,旨在提出具有较强可行性且真实客观体现纪实摄影的人文内核的新思路。

姚坤强[6](2020)在《“万物静默”—关于虚实之美与摄影意境表现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摄影艺术的出发点不仅仅对客观世界的摹写,也应积极主动的表现世界。表现世界的过程就是创作者的“意”与客观世界的“象”相结合,将拍摄者的思维、审美以及经验通过运用摄影手法寄托在摄影作品中。在摄影意境的建构中虚实之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艺术创作都贯穿着虚实之美的创作原则和审美特征。了解虚实之美的思想渊源及美学本质,有助于将其应用于摄影创作当中,帮助摄影意境体系的建构。本文目的在于运用虚实之美创造摄影意境,完成摄影创作。通过梳理虚实之美、摄影意境的相关知识与美学原则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具有相关意境美学特征的摄影艺术作品,从中总结归纳出摄影意境中的虚实语言特征。重点从构图、景深、拍摄技法以及影调等方面论述虚实之美在摄影意境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摄影作品的创作实践,归纳出具体的意境营造过程以及摄影意境的具体艺术特征,探索摄影意境在表现形式上的可能性,从而证明摄影作为强有力表现手段,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

于俪婧[7](2020)在《鲍德里亚的摄影艺术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鲍德里亚既是一位理论家又是一位摄影艺术家,本文就鲍德里亚的摄影艺术理论体系展开探讨。以鲍德里亚先前提出的诱惑、拟真等概念作为切入点,结合其“世界作为表象和幻象”的内容,梳理了鲍德里亚的艺术理论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对他在摄影艺术方面的超前理论进行系统地分析。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鲍德里亚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轨迹,对本文的前期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表明将着重以文本细读和图片分析的方法对鲍德里亚的摄影艺术理论展开研究。第一章主要通过对“诱惑”这一概念的介绍和梳理,着重探讨“诱惑”的根本内容和意义所在,把握其与摄影艺术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鲍德里亚的摄影诱惑理论。从摄影诱惑理论所展开的四个方面,向度的缺乏、“物”的诱惑、镜像理论解读以及鲍德里亚摄影诱惑理论的关键点——主客体倒置,对摄影艺术理论进行阐释。从欺眼拟真画角度得出,向度的缺乏是物与世界慢慢消除联系成为独立个体的诱惑过程,同时论证除光线向度的缺乏外,意义的剥离才是向度缺乏所呈现的最为重要的内容。“物”的诱惑部分梳理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物”的地位演变,即从底层一步步地跃为大写之物进入到摄影主要领域的过程,分析了鲍德里亚所认为的拍摄主体人物的困难之处。镜像理论同为鲍德里亚诱惑理论论述中的关键点,而主客体的倒置,即可逆性,又是贯穿摄影理论的关键,通过与本雅明、苏珊·桑塔格以及罗兰·巴特等重要艺术理论家进行对比,阐释了鲍德里亚对于这一理论点的重要反转意义。相关论述以鲍德里亚所拍摄的艺术作品作为材料支撑,对其摄影艺术作品展开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第二章旨在说明图像暴力的方式借助拟真模式,从而让影像所构建的社会由拟像过渡到拟真,进而探讨拟真和诱惑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其所造成的媒介的内爆和情感的悬置。论证意义的丧失,零度和虚无成为关键内容,摄影艺术作为媒介形式的一种,亦无法脱离这种趋势。发现并证明拟像、拟真和超真实作为鲍德里亚后期学术内容的关键点,同鲍德里亚关于诱惑的论述有紧密的内在关联,进而影响他提出零度摄影的概念。此外,鲍德里亚摄影艺术理论受谢阁兰的“他者”理论影响较大,谢阁兰的异域情调所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上,而“他者”理论又对鲍德里亚的女性主义有所影响,从而使得女性主义中的内容与鲍德里亚摄影艺术中的主客体关系有所互补。第三章从主客体的状态出发对摄影艺术本身这一技术手法进行解释和分析,着重探讨了鲍德里亚摄影艺术最为关键的两个点:零度和消失。从物的零度体现在其收藏义和透明义,探讨照片静置状态的内容呈现,与动态时的摄影技艺形成对比,探讨不同状态下摄影的内在和外在表现,从而体现出其摄影艺术理论最为重要的手法——消失的技法。对摄影零度方面的探讨则是彰显鲍德里亚摄影艺术的独特之所在。本章节的论述中还提到较为重要的主体消失义,由于消失的技法而造成摄影主体的缺席,而摄影主体的缺席反映出物的主动性,从而与前文所述的主客体倒置内容相呼应。第四章透过当前摄影艺术所面临的问题,尝试利用鲍德里亚所提出的“语言”方法进行审美救赎。本节站在鲍德里亚反美学和超美学的视角进行论述,对于摄影理论所处媒介时代所遭受的图像暴力,鲍德里亚称摄影可以进入到诗性语言的范畴,用以审美救赎。从鲍德里亚的摄影艺术作品中可以捕捉到绿色诗性摄影语言的身影,进一步思考海德格尔所提出的艺术对物的拯救是否能够运用到其中、是否与鲍德里亚的语言审美救赎有共通之处。最后得出摄影诗性语言和生态理念的反观能否对此进行救赎,是推动鲍德里亚摄影艺术理论发展的关键。结语对鲍德里亚的摄影艺术理论进行总体评价,同时对前文论述不充分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整理和展望。

朱雷莎[8](2020)在《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伴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快速发展与变革,最重点的内容在于教学方式的转变。针对普通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摄影基础》这门课程涉及了新媒体文化以及影视动画的相关知识,由于其专业型极强,所以就成为了相关教师都关注的重点课程。关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重点是让学生在学习摄影专业的同时能够得到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而具体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成为了教学方式改革中的重点与热点问题。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先对选题背景、意义进行阐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文献内容,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任务驱动教学法,《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做了界定,以及对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协作学习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这四大理论进行剖析。第三部分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做了调查研究与分析。包括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总结得出中职学校在《摄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上存在相应问题,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中职《摄影基础》课程的可行性分析。第四部分首先是对教学设计要素和教学设计的流程进行设计分析,最后,是对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任务设计策略的分析。第五部分首先是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其次是教学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最后是教学的反思。论文最后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阐述了研究结论及研究中的不足,为后续的研究做展望。论文通过六个部分的论述,明确研究思路,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助力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助力学生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与实践技能。根据具体中职学校学生的学情,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教学案例,为学生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增添新渠道,从而进一步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李佳琪[9](2020)在《负像摄影影像在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创作中的表现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摄影历经181年的发展,从最初摄影模仿绘画,到摄影本体语言的确立,再到百花齐放,摄影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近年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再次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当代摄影集于大成,使得其可以摆脱原本的记录功能和技术局限性,突破原有艺术摄影的范畴,而成为艺术家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数字技术极大地扩大了摄影的表达能力和表达范畴,拓展了想象力,摄影作为一种媒介成为了人们思想表达和想象空间的载体。艺术家在创作时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表达和对社会的思考,创作方式也呈现出更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是时代赋予的机遇。当代艺术摄影具有很大的实验性成分,影像的每一种呈现方式都是对当代艺术摄影的一次探索,负像影像正是其中的一种选择。负像原本是摄影中一种并不少见的技术,但是在有意识的控制利用之下,影像的“反转”已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如果我们不把这种幻觉性的负像看成幻觉,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正像,而不再是负像。那么,这“反转”过来的影像就成为更有意思的结果,一种新的影像存在,也是一种更大的幻觉。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里,早已说过:“所有的艺术发现都不是对于相似性的发现,而是对于等效性的发现。这种等效性使我们能够按照一个物象去看现实,而且能按照现实去看一个物象。”本文针对近年国内影像创作中的负像现象,进行了资料收集、系统研究与梳理,并纳入了一定的个案研究。本文第一章是序言,论述了研究此课题的意义和现状;第二章首先谈及了对“当代”一词的认识,梳理了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实践的发展和其多元化的表现,分析当代负像摄影影像发展的背景;第三章着重阐述“负像”在摄影史上的出现和发展,为如今负像摄影影像创作做摄影史上的回顾;第四章选取我国具有个人艺术特色的、创作“负像”摄影影像的当代艺术家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探讨负像摄影影像在我国当代艺术摄影创作中的表现;第五章思考负像摄影影像创作的意义及对我国当代艺术摄影创作发展的启示。负像摄影影像作为当代艺术摄影创作的表现形式之一,以自身的特色丰富了当代艺术摄影的创作方式,拓展了摄影的本体语言,并为影像在视觉上的呈现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对摄影语言的个性独立探索和发展,也繁荣和丰富了中国当代艺术摄影格局的多元化。另外,负像影像在国内的兴起与发展,部分是基于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及中华文化精髓的滋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一种可能性样式探索。

刘勋[10](2020)在《合欢与悖反 ——哈默修依绘画风格探析》文中认为丹麦艺术家维尔罕姆?哈默修依(Vilhelm Hammershoi,1864-1916)的绘画中呈现着一种静谧、神秘的情绪描绘,犹如一首首缄默的诗歌,向观者静静地诉说着内在的情思,正如奥地利着名诗人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所述:“哈默修依不是一个应该草率介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往往在某一个时空中转译为冗长而舒缓的步调,并且提供观赏者谈论艺术里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元素。”在本文之中,对于哈默修依的研究,主要以摄影术与绘画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去叙述摄影术对于哈默修依艺术创作的影响,欧洲艺术史学者卡斯帕·蒙纳(Kasper Monrad)曾谈及到其作品《克里斯钦港》(1905年)的创作与法国摄影师亨利·勒莫因(Henry Lemoin)黑白图片摄影作品《港口中的船只》(约1900年)两者之间的关系,摄影作品之中对于物象单纯冷暖色调关系的捕捉而产生的一种剪影式效果深深地吸引了艺术家的关注,并且以紧凑的几何式构图来定格这一现实之物的手法,在两者的图像中完成了一种内在的一致性,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点,卡斯帕·蒙纳发现其以克里斯钦港为主题的创作之中,桅杆与绳索被塑造为剪影式效果,在当时欧洲摄影师拍摄的相关主题的许多照片中反复的出现,所以摄影术在哈默修依的创作之中,对于其独特的光线设计与简洁的几何式构图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回溯历史,摄影术的产生对于绘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印象派艺术家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一影子,在莫奈的创作之中,其往往采用固定的镜头视角去记录不同时刻物象的光影变化关系,而在德加的作品之中,其采用摄影艺术的特写镜头,强调着观者视点的聚焦之处,打破了古典学院派艺术之中均衡与和谐的构图原则,并且在绘画之中作以戏剧性的光源设置,采用了摄影艺术之中的布光效果。后来,照相写实主义,以照片作以视觉参照,在画布之上真实客观地加以呈现,正如艺术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所言:“我的主要目的便是把摄影的信息翻译成绘画的信息。”可以看到,摄影术的产生为画家艺术创作提供新的视觉认知逻辑。以此作为思索点,在本文对于哈默修依绘画与摄影的关系讨论之中,将以“合欢与悖反”作为探究主题,“合欢”在于哈默修依作品中对摄影术的探究与运用,即摄影术对于其视觉作品塑造所产生的影响,而“悖反”则在于艺术家对于摄影术与照片素材所作的内心观照,将自我的情愫融入其中,作以主体认知的视觉塑造,以此更为明晰的呈现其绘画与摄影之间的关系。

二、关于摄影语言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摄影语言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吴家林摄影艺术理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关于吴家林的研究现状
        1.关于吴家林的书籍、文献
        2.关于吴家林的专访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性
一、吴家林摄影理念及艺术经历
    (一)吴家林摄影理念阐述
    (二)吴家林的艺术经历
        1.早期美术经历
        2.摄影之路的形成
    本章小结
二、吴家林摄影作品探究
    (一)摄影器材的选择
        1.相机
        2.镜头运用
    (二)吴家林摄影作品分类解读
        1.黑白胶片的影调控制
        2.吴家林的“视觉符号”
        3.前卫的人道主义
        4.纪实与超现实
        5.观看视角与纪实表达
    本章小结
三、笔者在纪实摄影创作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
    (一)对创作主题的选择与思考
    (二)吴家林摄影艺术对笔者创作的启发与影响
        1.吴家林摄影艺术对笔者的启发
        2.笔者纪实摄影的创作实践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访谈吴家林(录音整理)

(2)约瑟夫·寇德卡摄影中的流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流亡美学的主题阐释
    第一节 流亡意识和流亡美学
        一、流亡意识的缘起和发展
        二、流亡美学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第二节 纪实摄影中的“流亡”概念界定
        一、关于“流亡”的界定
        二、20 世纪纪实摄影中的三种“流亡”类型
第二章 寇德卡的摄影艺术发展历程
    第一节 寇德卡的摄影艺术发展轨迹
        一、探索和奠基(1961-1967):剧院系列作品和《吉普赛人》
        二、冒险与流亡(1968-1987):《入侵布拉格1968》和《流亡》
        三、积淀与救赎(1988-至今):《混沌》和《黑三角》
    第二节 寇德卡和马格南图片社
        一、马格南对寇德卡摄影风格的影响
        二、寇德卡在马格南中的独特性
第三章 寇德卡摄影艺术中的流亡美学特征
    第一节 细碎之间,另类真实——碎片之美
        一、碎片化、偶然化的生活切片
        二、反镜像、反都市的视觉构建
    第二节 忧郁之外,明朗之光——哀伤之美
        一、“生”与“死”的合奏
        二、虚无和荒诞:现代人的无根感
    第三节 诗意坚守,自由奔走——自由之美
        一、去中心:拥抱身份和种族差异
        二、超越性:抵抗媚俗的自由精神
第四章 寇德卡美学风格影响下的当代纪实摄影
    第一节 寇德卡对当代纪实摄影的美学影响
        一、推动“记者——艺术家时代”的来临
        二、另一种风景:探索风景摄影的全新语境
    第二节 寇德卡美学风格影响下的案例分析
        一、阿莱克·索斯:《眠于密西西比河》
        二、吕楠:《被遗忘的人》《在路上》《四季》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当代人像摄影的数字重塑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人像摄影
        2.1.2 数字技术
    2.2 人像摄影数字技术的运用
        2.2.1 前期拍摄技术
        2.2.2 后期软件处理
    2.3 当代人像摄影的数字化趋势
        2.3.1 审美意识的转变
        2.3.2 表现形式的拓展
3 数字化人像摄影的发展与需求
    3.1 人像摄影数字化发展现状
        3.1.1 摄影创作进入全民时代
        3.1.2 视觉表现多元化趋势
        3.1.3 数字技术过度滥用
    3.2 数字化人像摄影的内在需求
        3.2.1 消费者审美需求
        3.2.2 视觉文化需求
        3.2.3 精神文化需求
        3.2.4 商业价值需求
    3.3 数字重塑对人像摄影的影响
        3.3.1 丰富了人像摄影的表现形式
        3.3.2 改变了人像摄影的创作思路
        3.3.3 重构了人像摄影的艺术语言
    3.4 当代人像摄影数字重塑的争议
        3.4.1 颠覆了传统人像摄影的真实性与权威性
        3.4.2 催生了廉价的审美价值取向
4 当代人像摄影数字重塑的审美与创作
    4.1 当代人像摄影数字重塑的审美特征
        4.1.1 唯美梦幻
        4.1.2 新奇趣味
        4.1.3 虚幻的“真实”
    4.2 当代人像摄影数字重塑的创作方式
        4.2.1 创意合成
        4.2.2 数字拼贴
        4.2.3 虚拟影像
    4.3 当代人像摄影数字重塑的创作特点
        4.3.1 主观化创作理念
        4.3.2 多样化表现手法
        4.3.3 个性化创作风格
    4.4 人像摄影数字重塑的创新实践
        4.4.1 人像摄影的艺术融合
        4.4.2 人像摄影展现形式多样化
5 当代人像摄影数字重塑的发展展望
    5.1 AI虚拟人像
    5.2 三维互动肖像
    5.3 3D虚拟人像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摄影语言的内涵
二、视觉传播时代新闻摄影语言的特性分析
    (一)形象性
    (二)纪实性
    (三)情感性
三、视觉传播时代新闻摄影视觉语言表达策略
    (一)做好前期准备,提升图片视觉冲击力
    (二)注重情感倾注,提升情感表现力
    (三)以现代科技创新为基础,独特视角拍摄
四、视觉传播时代新闻摄影语言的重构
    (一)强化对新闻摄影内容的控制
    (二)加强对摄影图片色彩的处理
    (三)加强对新闻摄影的构图设计
五、视觉传播时代新闻摄影语言的应用
    (一)细节的巧妙处理
    (二)光线的合理应用
六、结语

(5)人文视域下纪实摄影的影像表现手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概念辨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纪实摄影的人文关照与现实困境
    2.1 承载人文关怀的纪实摄影
    2.2 人文视域下纪实摄影的困境
        2.2.1 思维上的局限性
        2.2.2 功能性主导其表达
        2.2.3 对技术的追求导致人文滥情
第3章 人文视域下的纪实摄影表现方式思路
    3.1 紧密把握纪实摄影的人文特性
        3.1.1 纪实摄影是“人学”
        3.1.2 以真挚的情感动人
        3.1.3 用典型的形象说话
    3.2 强化纪实摄影的见证功能
        3.2.1 真实的记录人与空间
        3.2.2 做被摄主体动作和表情的“见证者”
    3.3 以艺术形式表达拍摄者的人文视点
        3.3.1 拍摄影像的结构性
        3.3.2 镜头语言、画面语言的应用
        3.3.3 抓拍、摆拍的拍摄手法
        3.3.4 后期图片编辑和文字编辑对精神内核的重构
第4章 系列作品《长安一日》的创作实践
    4.1 作品概述
    4.2 从正确的思维出发选择适宜的拍摄手法
    4.3 用人文内核推动作品表现形式
        4.3.1 宏观叙事下的思维表现
        4.3.2 微观上以小见大的情感表现
    4.4 人文内核为导向的表现手法选择
        4.4.1 作品重组中的人文关怀
        4.4.2 平实镜头下的城市百态
        4.4.3 利用后期对主题进行升华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系列照《长安一日》
    一.繁盛
    二.落寞
    三.复苏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清单

(6)“万物静默”—关于虚实之美与摄影意境表现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虚实之美与摄影意境的综述
    第一节 虚实之美的起源
    第二节 虚实之美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摄影意境的概述
    第四节 摄影意境的美学特征及意义
第二章 运用虚实之美创造摄影意境
    第一节 景深营造的空间意境
    第二节 以实化虚产生空灵之美
    第三节 以虚景传实情表现有我之境
第三章 笔者运用虚实之美完成《万物静默》主题创作
    第一节 “万物静默”主题与风格定位
    第二节 相关摄影作品案例分析和总结
    第三节 《万物静默》的拍摄和呈现
        一、取景重留白
        二、利用浅景深
        三、慢快门拍摄
        四、影调控制与表现
    第四节 关于摄影意境创作的总结与思考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7)鲍德里亚的摄影艺术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鲍德里亚思想简介
    二. 前期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摄影艺术的成因:诱惑
    第一节 诱惑的滥觞和追溯
    第二节 鲍德里亚的“诱惑”理论
    第三节 鲍德里亚的摄影诱惑
        一. 摄影减法——向度的缺乏
        二. “物”的诱惑
        三. 镜像理论的解读
        四. 主客体倒置
第二章 鲍德里亚摄影艺术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拟真——摄影艺术的吞噬
        一. 拟像—拟真模式的形成
        二. 诱惑与拟真的关系探讨
        三. 拟真形态下的摄影艺术
    第二节 因物之灵——鲍德里亚的摄影“他者”理论
        一. 异域情调之美
        二. 他者理论在鲍德里亚摄影艺术中的实践
    第三节 媒介的内爆与情感的悬置
第三章 摄影艺术的形式:消失的技法
    第一节 物的零度
    第二节 摄影的零度
    第三节 沉默主体的缺席
第四章 摄影艺术的救赎:鲍德里亚的摄影语言
    第一节 鲍德里亚的超美学和反美学
    第二节 对图像过度审美化的批判
    第三节 绿色镜头:诗性语言
结语: 是乌托邦还是艺术的希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二、《摄影基础》课程
        三、教学设计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协作学习理论
        四、成就动机理论
第二章 中职《摄影基础》课程特征分析与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中职《摄影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二、中职《摄影基础》课程的特点
        三、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材分析
    第二节 中职《摄影基础》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三、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四、对所存在问题进行归因分析
    第三节 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一、该课程特点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特征相契合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改善该课程教学现状
第三章 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 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三、教学对象分析
        四、教学资源设计
        五、教学情境设计
        六、教学任务设计
        七、教学策略设计
        八、教学评价设计
    第二节 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流程设计
    第三节 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任务设计原则与方法
        一、任务设计的原则
        二、任务设计的方法
第四章 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
    第二节 教学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一、教学实验效果分析
        二、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教学反思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附录一 中职《摄影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中职教师对《摄影基础》课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的建议访谈提纲
附录四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的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9)负像摄影影像在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创作中的表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中国当代艺术摄影的实践与发展
    2.1 对“当代”的认识
    2.2 中国当代艺术摄影的发展历程
    2.3 中国当代艺术摄影的多元化表现
    2.4 回到摄影初创期的中国当代艺术摄影
3 负像摄影影像概述
    3.1 “负像”在摄影史上的出现
    3.2 以曼·雷、莫霍利·纳吉为代表的负像摄影影像作品分析
4 中国当代艺术摄影中的负像摄影影像实践
    4.1 暗箱里的负像摄影影像
    4.2 大画幅中的负像摄影影像
    4.3 数字技术中的负像摄影影像
    4.4 追求精神外化的负像摄影影像
5 负像摄影影像创作的再思考
    5.1 负像摄影影像的摄影式观看
    5.2 负像摄影影像对摄影本体语言的发展
    5.3 负像摄影影像的文化内涵建构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合欢与悖反 ——哈默修依绘画风格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重难点
    (四)研究方法
一、哈默修依的生平及艺术风格
    (一)哈默修依的生平简介
    (二)哈默修依绘画风格的阐述
二、哈默修依绘画之中“摄影语言”的“合欢”
    (一)摄影的起源与发展
    (二)摄影在绘画艺术中的影响
    (三)哈默修依作品中摄影语汇的融入
三、哈默修依作品中“摄影元素”的自我内观
    (一)镜头语言中的绘画光影塑造
    (二)绘画视角构造中的自我情思
    (三)绘画之中摄影叙事性的改写
四、哈默修依绘画艺术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摄影语言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吴家林摄影艺术理念探究[D]. 桂歆瑜.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2]约瑟夫·寇德卡摄影中的流亡美学研究[D]. 冯子琪.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10)
  • [3]当代人像摄影的数字重塑与发展[D]. 代小雨.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4]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解析[J]. 张翔,张林贺. 新闻爱好者, 2021(01)
  • [5]人文视域下纪实摄影的影像表现手法探究[D]. 顾磊. 西安工程大学, 2020(01)
  • [6]“万物静默”—关于虚实之美与摄影意境表现的探析[D]. 姚坤强.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0(08)
  • [7]鲍德里亚的摄影艺术理论研究[D]. 于俪婧.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4)
  • [8]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D]. 朱雷莎.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负像摄影影像在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创作中的表现探究[D]. 李佳琪.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10]合欢与悖反 ——哈默修依绘画风格探析[D]. 刘勋.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对摄影语言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