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产减值准备与利润操纵(论文文献综述)
刘依冉,徐虹[1](2021)在《资产减值类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基于锌业股份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案例分析》文中指出以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为切入点,选择葫芦岛锌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案例分析,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和外部投资者决策两个角度探讨披露资产减值类关键审计事项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资产减值类关键审计事项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同时外部投资者能够通过其获取增量信息以做出投资决策。文章不仅揭示了关键审计事项的"窗口"效应,还指出现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存在重复率高、"模板化"、未充分披露等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改进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提供参考。
赵连栋[2](2021)在《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动因分析 ——以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指出
于新洋[3](2021)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案例研究 ——以欧菲光公司为例》文中提出
黄子津[4](2021)在《J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文中认为自从盈余管理的概念被提出,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点关注,它的存在伴有一定的争议性,其手段也逐渐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会计法律法规的变化,盈余管理常常被企业选择作为调节经营活动的工具,以此来修饰财务报表业绩。适度的盈余管理会使企业的发展锦上添花,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损害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切身利益,甚至有可能演变为财务造假。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近些年受全球经济影响较大的交通装备制造业中的J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运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及行业比较法,对J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原因进行剖析;其次,结合J公司2016至2019年的财务数据,发现其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利用关联交易、资产减值损失和非经常性损益;然后,对该公司盈余管理造成的结果和短期长期影响进行具体分析;并且站在公司董事会的视角对规范J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从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管理者的管理机制及优化公司的发展路径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最终的研究结论是:经营风险加大、治理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内外部原因促使J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并将盈余管理作为公司近几年发展的主要方式,而这个现象也是目前很多濒临亏损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实施盈余管理之后的净利润提升了,获得了短期效应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其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并没有显着提升,说明盈余管理不具有改善公司业绩的持续性作用。最后,希望J公司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减少盈余管理行为,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突破口,真正在交通设备制造行业中做大做强,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雷阳[5](2021)在《预期信用损失法对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财政部于2017年出台了新金融工具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其中指出企业在进行减值计提时将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法”代替原有“已发生损失法”的确认及计量方式,并规定我国所有企业将于2021年起全面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目前现有文献针对我国非金融类企业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影响研究还相对缺乏,因此,探究非金融类企业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以尽快发现新方法应用中存在问题,减少新方法实施过程中的错配性,促进非金融类企业形成内部完备的会计工作系统,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中预期信用损失体系的形成。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出台的研究背景下,本文基于新准则中相关规定及应用指南引导,并结合预期信用损失法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以环保行业企业ZH公司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作为案例对象展开预期信用损失法的预期影响研究,为ZH公司后续正式执行预期信用损失法计量应收款项减值损失提供一定数据及证据支撑。首先,梳理预期信用损失法相关发展历程、定义以及确认方式,对比预期信用损失法与已发生损失法之间的差异,并总结阐述与影响分析有关的基本理论依据。其次,在回顾ZH公司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及应收款项状况的基础上,从ZH公司现行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政策选择、减值范围、计提比例以及减值金额状况四方面进行现状分析,指出ZH公司现行减值方法下应收款项坏账计提中存在问题,包括信用风险揭示不够全面、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弱、缺乏完善的坏账损失管理机制、无法客观反映应收款项价值等。再次,结合参与ZH公司构建拟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专项工作内容,分析ZH公司执行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具体思路及参数要点并构建减值计提模型,利用该减值计提模型测算2015-2019年预期信用损失法下ZH公司计提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数据结果。从次,利用上述计量得到的数据结果与ZH公司原减值方法下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结果对比,分别从减值损失、资产项目与利润情况、财务指标以及财务报告列报等方面进行预期影响分析。研究发现,预期信用损失法能够增强ZH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如实反映ZH公司实际资产质量,充分揭示ZH公司信用风险,同时在落地实施时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ZH公司进一步保障有效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林晓妮[6](2020)在《企业是否会利用坏账损失来平滑收益? ——基于坏账损失信号传递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成果对原先的资产减值政策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和完善,不断压缩管理层盈余管理的空间。然而,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实新准则并未消除企业利润操纵的动机,无法从根本上遏止管理者利用某些资产减值项目来操纵利润的行为。现行准则只对大部分长期资产减值项目的转回进行限制,并未对流动资产减值项目做出相应的规定。坏账准备作为应计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新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应收款项有其特殊性,它是伴随企业经营活动销售行为的发生而形成的一项债权,与收入的确认密切相关。而企业盈余平滑主要动机则是为了降低收益波动。那么,在应收款项减值与企业平滑盈余的行为之间便存在以下合理疑问:应收款项坏账损失的确认是否释放了企业的收益波动信息,这些信息能否被市场所感知进而影响企业管理层盈余平滑手段的选择?基于此,本文以2007-2018年我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从“坏账损失——盈余持续性——市场反应——管理层盈余平滑手段选择”这一逻辑链条来分析企业是否会选择坏账损失作为盈余平滑的手段。研究结论如下:一、坏账损失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存在销售困难或者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程度高,蕴含了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可持续性下降的信息。相比于主营业务利润比重低的公司,高主营业务利润占比公司的坏账损失会释放出更多主营业务利润持续性下降的信息。二、市场投资者能够接收坏账损失释放出的主营业务利润持续性下降信息,且相比于主营业务利润比重低的公司,高主营业务利润占比公司的坏账损失更可能被市场投资者视为“坏消息”。三、对于主营业务利润占比高的公司,其坏账损失能够释放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可持续性下降的信息,且投资者会将过高的坏账损失视为“坏消息”给予更低的市场回报。意识到这种情况的管理者不会选择坏账损失作为其盈余平滑的手段,因为采取这一手段存在成本,且与管理层提高盈余持续性的初始平滑动机相违背;对于主营业务利润占比低的公司,其坏账损失蕴含的主营业务利润质量信息较少,企业稳健经营的“好消息”与资产预期经济利益下降的“坏消息”旗鼓相当,投资者对坏账损失无显着的市场反应。管理者选择坏账损失进行盈余平滑的代价小,且容易被稳健性提高这一“好消息”和盈余平滑后营业利润持续性上升的好处所抵销,故管理层会选择坏账损失作为盈余平滑的手段。本文以应收款项坏账损失为切入点研究企业的盈余平滑行为,并结合“坏账损失——盈余持续性——市场反应——管理层盈余平滑手段选择”这一逻辑链条,对应收款项坏账损失传递出的主营业务利润可持续性信息及投资者对该类信息的市场反应进行深入分析,丰富了资产减值的相关研究,也为企业盈余管理平滑手段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王雅熙[7](2020)在《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与价值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产减值准则源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旨在除去资产价值中虚增的部分,使其能如实地反映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真实价值。在理想状态下,资产减值必然能够向投资者传递出真实的资产价值信息,但实际上,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的漏洞进行盈余操纵的现象十分常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早在2006年就采取了相应措施,即对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行为设置限制,禁止上市公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但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并不是操纵利润的唯一手段,利用计提和转销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同样可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在现有政策背景下,上市公司是如何利用长期资产减值来操控利润的?长期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由此会受到怎样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以验证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有效性。首先,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资产减值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不同理解,列举并阐述了部分盈余管理动机和相应手段。同时,从信息观和计量观两个视角对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在此理论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法对2014年至2018年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数据进行了检验,实证检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围绕长期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展开的,先采用特定应计模型对长期资产减值的相关行为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从盈余管理和公司经济因素两个角度选取相关变量,采用计提和转销模型分析其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带来的影响,并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二部分主要是运用Ohlson的价格模型验证长期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先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再分别按长期资产类别和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划分,对比分析不同种类长期资产以及不同盈余管理动机下的长期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差异,并采用收益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结合实证结果为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及提升长期资产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提出相应建议。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在2014—2018年期间,具有“大清洗”动机的上市公司会通过计提和转销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而具有扭亏动机、配股动机和利润平滑动机的上市公司仅通过转销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另外,通过研究发现,在固定资产减值、无形资产减值、长期投资减值和商誉减值中,仅固定资产减值和商誉减值具有价值相关性。其中,对于固定资产而言,其只有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时才具有显着的价值相关性。将样本公司按盈余管理动机分类后,只有存在利润平滑动机的公司,其长期资产减值信息才具有价值相关性。
吴凡宇[8](2019)在《华锐风电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存在人为主观性,所以被许多企业当作盈余管理的工具。2006年会计准则的修订禁止了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使得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转而利用流动资产减值来施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方式与问题,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很容易导致利益相关者判断失误,严重危害公司自身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环境。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制约着企业的行为,但是企业还是可以利用监管的灰色地带进行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不同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手段不一,问题各异。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上市公司如何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其中资产减值如何影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相关项目?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手段有哪些?从内部与外部应该如何规范此类盈余管理行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于资产减值以及盈余管理的研究,并且结合相关理论分析,选取了国内受市场环境和行业特点影响深远的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本文主要运用了规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并结合该公司2013-2017年之间的财务数据,对其利用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的计提与转回以及长期资产减值的处置中发现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其两年净利润为负,第三年净利润扭亏为盈的表象中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最终得出结论:该公司为了降低退市风险,存在过度资产减值盈余管理行为,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其计提与转回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存在问题,主要是将资产减值作为主要盈余管理方式,针对流动资产减值存在亏损年度大量计提资产减值,并在次年再将亏损转化为盈余过度的问题,针对非流动资产减值,存在处置不当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案例公司的研究,从完善会计准则、优化各行业减值规则体系、改善内部治理和加强外部治理角度提出的规范性建议,如企业应当不断优化减值迹象的判断标准、完备资产减值转回的相关约束条款;市场应当结合行业特点确定减值金额标准与资产减值计提年度区间等。
黄秋怡[9](2019)在《多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研究 ——基于新集能源和锌业股份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以前,我国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准备后期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回;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实施,该准则第十七条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项目除外)。这里所指的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和在建工程等资产的减值损失。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性质及后期是否禁止转回,一直受到会计实务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实业界的广泛争论。目前,有关资产减值以及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上,部分实证研究也主要通过大样本数据分析,由于大样本实证研究的宏观性,对长期资产减值后续是否需要转回产生的深层次问题缺乏深入分析。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希望通过对案例深入、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能够发现有关问题,为我国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的研究将首先从盈余管理视角入手,2007年以后实施的资产减值准则在长期资产减值这一会计处理上,起到了很好的限制盈余管理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普遍存在谨慎计提长期资产减值的倾向,以及在业绩压力下出现的“多提”和“少提”行为。其次,从价值相关性视角为切入点,剖析准则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带来的新问题。在新准则禁止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后,资产仍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波动,当资产出现升值时,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将下降。最后,针对现行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的问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提出完善措施。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价值,一方面希望能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及长期资产减值行为提供相关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投资者、审计师和监管机构研究长期资产减值损失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后期禁止转回,其实并未完全关闭企业管理层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路径,特别是对于处在产能过剩行业和利润下行甚至严重亏损的公司来说,在非亏损年度少提甚至不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而在亏损年度大额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从价值相关性角度来看,减值准备无法转回,实际上无视了资产后期价值回升的可能性,从而导致资产价值不相关的可能性更高。
赵媛[10](2018)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对财务业绩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墨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资产的评估测试与减值已经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应用的及为普遍。虽然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反映财务信息应当坚持稳健性,应当定期做好资产减值测试,以便发生减值时及时计提,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挤出资产虚假泡沫。但是,资产减值准则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判断性,不同行业甚至同一行业的不同公司管理者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评估资产的可收回额及未来的现金流量、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等等。2007年后新修订的会计准则规定非流动的长期资产一旦计提了减值准备,后期即使市场环境和经营状况好转也不能再转回前期已计提的减值,对2005年、2006年及2007年的全体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变动及固定资产减值变动情况做了统计对比分析,发现2005年上市公司总的资产减值损失占总资产的比例为0.12%,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占固定资产的比例为0.17%;而2006年资产减值损失占总资产的比例为0.25%,比2005年上涨近1倍,但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比例却下降了3%;到2007年时,资产减值的总体计提比例提高到0.35%,上涨了近42%,而固定资产减值占比不升反降,从0.14%降到0.07%,下降了近50%(1),不得不怀疑这与新准则对非流动资产减值规定了不可逆转有关,因此大部分企业会谨慎计提非流动资产的减值,但长期资产大额计提减值后留待处置的情况如何?而对于存货、坏账等流动资产的减值新准则也做了详细的规定,要求资产减值的情况说明应当在年报中详细披露出来,会计政策与估计的变更都需要详尽的解释披露,但是上市公司仍旧存在着利用流动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操纵财务业绩的空间。本文采用文献梳理、评述,规范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对个案近10年资产减值的实际情况及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近10年该公司资产减值损失的变化趋势及其各个资产的减值与当期净利润的比率关系,发现随着外界经济环境的日益严峻,该公司最近几年的资产减值与净利润的比率关系发生了陡然地巨变,这与以往的计提比例截然不同,值得深入剖析。在这反常的几年里,依次横向比较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与相对利润的比率变化程度,发现该公司越是亏损计提的减值越高,2014年的勉强盈利主要是靠减值的转回,2017年度盈利主要靠长期资产处置,进而得出结论:业绩较好时期企业会利用资产减值平滑利润;巨额转回减值仍旧无法扭亏的年份就会大量计提减值用以扭亏年度的转回或转销;新准则出台后,对于资产减值的计提方面短期资产比长期资产的使用频率更高,但长期资产仍然可以通过处置操纵利润。此外,2014年是通过资产减值扭亏为盈的一年,2016年是巨额亏损且大量计提减值的一年,2017年又是勉强盈利的一年,该公司终于在连续两年ST后于2017年成功解除风险警告,是产品业绩好转或是其他因素导致2017年盈利?本篇还对收入的构成做了分析,并对减值计提反常的近几年财务指标做了较全面的虚拟测算,分析计提减值后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的影响大小,该行业的平均指标如何,哪些指标变化较大等,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证券业和投资人、债权人。结论是:山东墨龙最近几年业绩不好,无论是否计提减值,各项财务评价指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7年成功摘牌也只是资产减值的调控,非流动资产的处置、政府补助等非经营性项目造成的表面利润;公司需要革新并加强内控;证监会在贴ST等标签或制定配股资格时可以增加一些其它辅助性考评指标综合考虑(如营业收入增长率等,该指标不受资产减值影响),以便更好保护投资人利益。规范资产减值的建议:资产减值准则更加细化、改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严格规范年报中的披露、加强注册会计师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等等。
二、资产减值准备与利润操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产减值准备与利润操纵(论文提纲范文)
(1)资产减值类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基于锌业股份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 |
(一)关键审计事项 |
(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
(三)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与外部投资者决策 |
三、研究方法及案例介绍 |
(一)研究方法 |
(二)案例介绍 |
四、案例分析 |
(一)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审计质量影响 |
(二)基于外部投资者决策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审计质量影响 |
五、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相关启示 |
(4)J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盈余管理理论基础 |
2.1.1 契约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 盈余管理概念及识别模型 |
2.3 非经常性损益基本概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 |
3.1 J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1 交通制造行业背景及J公司概况 |
3.1.2 选择J公司作为案例的原因 |
3.1.3 J公司“亏损”历程 |
3.2 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初步识别 |
3.2.1 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 |
3.2.2 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为负 |
3.2.3 高管人员更换频率高 |
3.3 修正Jones模型进一步检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具体分析 |
4.1 J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 |
4.1.1 公司经营层面的原因 |
4.1.2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原因 |
4.1.3 公司外部环境原因 |
4.2 J公司盈余管理重点手段的具体分析 |
4.2.1 向关联方销售货物获取收入 |
4.2.2 通过转移资产增加关联方收益 |
4.2.3 操纵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
4.2.4 利用政府补助增加非经常性损益 |
4.2.5 利用债务重组增加非经常性损益 |
4.3 J公司盈余管理的结果及影响分析 |
4.3.1 净利润逆转实现保市 |
4.3.2 行业形势低迷下保护了公司形象 |
4.3.3 短时间实现股价稳定 |
4.3.4 盈余管理手段对净利润的影响 |
4.3.5 致使公司的盈余不具有持续性 |
4.3.6 导致公司的经营风险加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规范J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
5.1.1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
5.1.2 健全审计委员会 |
5.2 完善管理者的管理机制 |
5.2.1 完善报酬激励与约束机制 |
5.2.2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
5.3 优化公司的发展路径 |
5.3.1 开拓产品市场 |
5.3.2 提高主营业务创收能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预期信用损失法对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内涵 |
2.1.1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发展历程 |
2.1.2 预期信用损失的定义 |
2.1.3 预期信用损失的确认方法 |
2.2 预期信用损失法与已发生损失法的对比分析 |
2.2.1 已发生损失法的定义 |
2.2.2 已发生损失法的缺陷 |
2.2.3 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 |
2.3 应收款项减值的相关理论依据 |
2.3.1 会计目标理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会计信息质量理论——可靠性和相关性 |
2.3.4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动机 |
2.3.5 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ZH公司概况 |
3.1.1 ZH公司主营业务介绍 |
3.1.2 ZH公司生产经营现状 |
3.2 ZH公司应收款项基本情况 |
3.2.1 应收款项整体规模 |
3.2.2 应收款项的特点 |
3.2.3 应收款项账龄分析 |
3.3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现状 |
3.3.1 ZH公司现行减值政策的选择 |
3.3.2 ZH公司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范围 |
3.3.3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的计提比例 |
3.3.4 ZH公司近5 年应收款项减值金额统计 |
3.4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存在的问题 |
3.4.1 信用风险揭示不够全面 |
3.4.2 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弱 |
3.4.3 缺乏完善的坏账损失管理机制 |
3.4.4 无法客观反映应收款项价值 |
第四章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预期信用损失的模型构建 |
4.1 ZH公司构建预期信用损失减值模型的可研究性说明 |
4.2 应收款项减值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选择 |
4.2.1 划分简易方法及一般方法的会计政策 |
4.2.2 划分单项和组合计提的会计政策 |
4.2.3 一般方法下减值计提相关判定标准的会计政策 |
4.2.4 预期信用损失率计量基础的会计估计 |
4.3 ZH公司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基本思路 |
4.3.1 减值政策及减值计提方法 |
4.3.2 单项和组合计提形式 |
4.3.3 一般方法下三阶段的划分 |
4.4 ZH公司应收款项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计算过程 |
4.4.1 预期信用损失计量的前瞻性调整 |
4.4.2 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算过程 |
4.4.3 其他应收款的坏账准备计算过程 |
4.5 ZH公司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减值计提的测算结果 |
第五章 ZH公司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预期影响及保障措施 |
5.1 基于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影响分析 |
5.1.1 对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影响 |
5.1.2 对各年当期减值计提情况的影响 |
5.1.3 对各年计提坏账准备期末余额的影响 |
5.2 基于ZH公司资产项目及利润情况的影响分析 |
5.2.1 对ZH公司应收款项质量的影响 |
5.2.2 对ZH公司流动资产的影响 |
5.2.3 对ZH公司资产总额的影响 |
5.2.4 对ZH公司信用减值损失的影响 |
5.2.5 对ZH公司利润的影响 |
5.3 基于ZH公司财务指标的影响分析 |
5.3.1 对ZH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 |
5.3.2 对ZH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
5.4 基于ZH公司财务报告列报的影响分析 |
5.4.1 对ZH公司财务报表列报的影响 |
5.4.2 对ZH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影响 |
5.5 有效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保障措施 |
5.5.1 完善减值模型的应用方法 |
5.5.2 加强企业的内部风险管控 |
5.5.3 建立大数据信用管理系统 |
5.5.4 实施多方面员工培训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企业是否会利用坏账损失来平滑收益? ——基于坏账损失信号传递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有效市场假说 |
三、成本收益理论 |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评述 |
一、资产减值与会计信息质量 |
二、盈余平滑的动机与手段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假设发展 |
一、坏账损失是否蕴含盈余持续性下降的信息 |
二、投资者是否会对坏账损失所传递出的信息做出反应 |
三、管理者是否会利用坏账损失来进行盈余平滑 |
第二节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变量选择与研究模型 |
一、变量选择 |
二、研究模型 |
第四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相关性检验与分析 |
第三节 回归结果与分析 |
一、坏账损失是否蕴含盈余持续性下降的信息 |
二、投资者是否会对坏账损失所传递出的信息做出反应 |
三、管理者是否会利用坏账损失进行盈余平滑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一、使用聚类稳健标准误进行回归 |
二、关键变量替换 |
三、模型新增控制变量 |
第五节 补充检验 |
第五章 进一步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与价值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第三章 相关理论分析 |
3.1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分析 |
3.1.1 盈余管理的定义 |
3.1.2 盈余管理的动机 |
3.1.3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
3.2 价值相关性基本理论分析 |
3.2.1 基于信息观的价值相关性理论 |
3.2.2 基于计量观的价值相关性理论 |
第四章 长期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
4.1 长期资产减值行为分析 |
4.1.1 研究假设 |
4.1.2 模型设计 |
4.1.3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4.1.4 实证结果分析 |
4.2 盈余管理动机对长期资产减值行为的影响分析 |
4.2.1 研究假设 |
4.2.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
4.2.3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4.2.4 实证结果分析 |
4.2.5 稳健性检验 |
4.3 小结 |
第五章 长期资产减值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假设 |
5.2 模型设计 |
5.3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2 相关性分析 |
5.4.3 整体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
5.4.4 不同类别长期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
5.4.5 不同盈余管理动机下的长期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
5.4.6 稳健性检验 |
5.5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盈余管理动机对长期资产减值准则的运用存在影响 |
6.1.2 长期资产减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
6.1.3 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与价值相关性三者存在必然联系 |
6.2 政策建议 |
6.2.1 完善会计准则的相关制度 |
6.2.2 改善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 |
6.2.3 完善管理层薪酬体系 |
6.2.4 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 |
6.2.5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
6.3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华锐风电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本文特色与不足 |
1.3.1 本文特色 |
1.3.2 本文不足 |
2 文献回顾及理论基础 |
2.1 资产减值研究 |
2.1.1 资产减值的影响作用 |
2.1.2 资产减值的市场反应 |
2.2 盈余管理研究 |
2.2.1 盈余管理的动因 |
2.2.2 盈余管理的方式 |
2.2.3 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 |
2.2.4 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
2.3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
2.3.1 盈余管理观 |
2.3.2 真实损毁观 |
2.4 概括性评价 |
2.5 理论基础 |
2.5.1 盈余管理存在的理论 |
2.5.2 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理论 |
2.5.3 资本保全理论 |
3 华锐风电案例介绍 |
3.1 案例选择 |
3.2 华锐风电公司简介 |
3.2.1 华锐风电概况 |
3.2.2 华锐风电行业背景 |
3.2.3 华锐风电经营情况 |
4 华锐风电资产减值分析 |
4.1 华锐风电资产减值总体分析 |
4.2 华锐风电资产减值的具体项目分析 |
4.2.1 应收款项坏账分析 |
4.2.2 存货跌价分析 |
4.2.3 长期资产减值分析 |
4.2.4 持有待售资产减值分析 |
4.3 华锐风电资产减值分析小结 |
5 华锐风电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分析 |
5.1 华锐风电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
5.1.1 基于管理层报酬最大化动因的分析 |
5.1.2 基于美化公司经营业绩动因的分析 |
5.1.3 基于利用会计准则缺陷动因的分析 |
5.2 华锐风电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
5.3 华锐风电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
5.3.1 华锐风电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内部问题 |
5.3.2 华锐风电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外部问题 |
6 规范资产减值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 |
6.1 完善会计准则 |
6.1.1 结合行业特点优化减值确认 |
6.1.2 完备资产减值转回相关约束条款 |
6.1.3 衡量长期资产处置前减值的合理性 |
6.2 优化各行业减值规则体系 |
6.2.1 结合行业特点合理确定减值金额范围 |
6.2.2 结合企业业绩制定各年份减值区间 |
6.3 改善内部治理 |
6.3.1 将资产减值标准纳入公司治理范围 |
6.3.2 减少对于减值项目的依赖性 |
6.3.3 增加会计部门与减值项目相关部门间的沟通 |
6.4 加强外部治理 |
6.4.1 专派小组加强问题减值项目的专项审计 |
6.4.2 增加评价公司经营指标 |
7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文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多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研究 ——基于新集能源和锌业股份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1.6.1 长期资产减值概念界定 |
1.6.2 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
1.6.3 价值相关性概念界定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相关理论 |
2.1.1 会计目标理论 |
2.1.2 会计计量的相关理论 |
2.1.3 盈余管理理论 |
2.1.4 价值相关性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盈余管理视角下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文献综述 |
2.2.2 价值相关性视角下的文献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3.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制度分析与理论分析 |
3.1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制度分析 |
3.1.1 国外关于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制度变迁 |
3.1.2 我国关于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制度变迁 |
3.1.3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 |
3.2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理论分析 |
3.2.1 盈余管理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理论分析 |
3.2.2 价值相关性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理论分析 |
3.2.3 多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后果的理论分析 |
4. 盈余管理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研究—基于新集能源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简介 |
4.1.1 公司简介 |
4.1.2 新集能源历年长期资产及减值情况 |
4.2 盈余管理视角下的动因分析 |
4.2.1 外部分析之行业周期性与结构调整 |
4.2.2 内部分析之公司业绩压力 |
4.3 盈余管理视角下的验证分析 |
4.3.1 归母净利润平稳性分析 |
4.3.2 亏损年度长期资产减值的验证分析 |
4.3.3 非亏损年度长期资产减值的验证分析 |
5. 价值相关性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研究——基于锌业股份的案例分析 |
5.1 案例简介 |
5.1.1 公司简介 |
5.1.2 锌业股份历年长期资产及减值情况 |
5.2 价值相关性视角下的原因分析 |
5.2.1 外部分析之宏观环境变化 |
5.2.2 内部分析之公司战略调整 |
5.3 价值相关性视角下的效应分析 |
5.3.1 锌业股份财务数据的效应分析 |
5.3.2 锌业股份非财务方面的效应分析 |
5.3.3 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综合评价 |
6. 多维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的完善 |
6.1 会计准则视角 |
6.2 监管视角 |
6.3 审计视角 |
6.4 公司治理视角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对财务业绩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墨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2.资产减值与财务业绩的理论基础 |
2.1 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 |
2.1.1 资产减值的界定 |
2.1.2 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 |
2.1.3 资产减值对财务业绩的影响路径分析 |
2.2 财务业绩的相关理论 |
3.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演变及资产减值行为动机 |
3.1 资产减值会计发展历程与演变比较 |
3.1.1 资产减值会计发展历程 |
3.1.2 资产减值会计演变比较 |
3.1.3 资产减值的计量标准方面 |
3.1.4 对于可收回额的判定更具体 |
3.1.5 长期资产减值后不可逆转 |
3.1.6 对商誉减值方法的进一步明确 |
3.1.7 提高了信息的披露要求 |
3.2 会计盈余导向的监管及资产减值动机 |
3.2.1 会计盈余导向的上市公司相关监管 |
3.2.2 资产减值操纵财务业绩动机 |
4.山东墨龙资产减值行为对其财务业绩的影响 |
4.1 山东墨龙资产减值案例背景 |
4.1.1 山东墨龙的自然业态 |
4.1.2 山东墨龙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状况 |
4.2 资产减值计提对财务业绩的影响 |
4.2.1 计提坏账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
4.2.2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
4.2.3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
4.2.4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
4.2.5 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对净利润的影响 |
4.3 资产减值对财务业绩影响的评价与财务指标的虚拟测算 |
4.3.1 资产减值计提对财务业绩影响总体评价 |
4.3.2 资产减值下财务指标的虚拟测算 |
5.结束语 |
5.1 结论与建议 |
5.1.1 对投资者的建议 |
5.1.2 对上市公司的建议 |
5.1.3 对证监会的建议 |
5.1.4 对中介机构的建议 |
5.1.5 完善会计准则的建议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资产减值准备与利润操纵(论文参考文献)
- [1]资产减值类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基于锌业股份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案例分析[J]. 刘依冉,徐虹. 财会通讯, 2021(17)
- [2]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动因分析 ——以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赵连栋.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案例研究 ——以欧菲光公司为例[D]. 于新洋.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4]J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D]. 黄子津.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5]预期信用损失法对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D]. 雷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6]企业是否会利用坏账损失来平滑收益? ——基于坏账损失信号传递的视角[D]. 林晓妮. 深圳大学, 2020(10)
- [7]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与价值相关性研究[D]. 王雅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8]华锐风电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研究[D]. 吴凡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多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研究 ——基于新集能源和锌业股份的案例分析[D]. 黄秋怡. 苏州大学, 2019(04)
- [10]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对财务业绩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墨龙为例[D]. 赵媛. 云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