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Internet的交通信息发布系统研究—Web GIS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伯涛[1](2021)在《基于WebGIS的森林资源监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森林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不仅关系着地方经济发展,还关系着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重大问题。森林资源监管系统建设是对森林资源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措施,更是推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监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己取得一定成果,但在森林资源监测手段创新和系统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随着无人机技术、WebGIS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加强对森林资源有效监管,提高森林资源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已成为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整合WebGIS技术、视频直播点播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数据库等技术,构建基于WebGIS的森林资源监管系统。以额尔古纳林业局下属6个林场为研究区,无人机巡检和护林员巡护作为森林资源监测两种重要手段,并结合地理基础数据、林业专题数据和监测数据,建立一个综合指挥管理中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林业管理部门的业务需求和行业标准规范,构建森林资源监管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对系统各模块功能和数据库进行详细设计。同时对系统构建中涉及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确定系统开发框架为SSM(Spring+SpringMVC+Mybatis)、空间数据库为Postgresql。(2)在系统开发前,进行服务器环境搭建、研究区数据处理和服务发布。先搭建Tomcat服务器、ArcGIS Server和流媒体服务器,并对各服务器搭建进行测试验证,确保搭建成功;再对研究区的矢量、栅格数据进行预处理,统一地理坐标系为WGS84,投影坐标系为Web墨卡托;最后对系统用到的GIS服务进行发布,为后续系统开发工作做准备。(3)本文采用RTMP推流方式,配合Nginx流媒体服务器,实现了无人机巡检视频直播和回看功能,并对巡检视频与无人机位置信息进行同步关联,可对指定林区或人员无法靠近的火灾地区进行精确巡检;采用Layui和空间数据库技术,实现了 Web端护林员巡护监控和巡护事件上报管理功能,林业管理人员可在二维地图上在线查看护林员当前位置和巡护轨迹信息,可对护林员上报巡护事件进行查看与回复;采用ArcGIS Server+ArcGIS for JavaScript进行二次开发,在林区三维场景下,实现了缓冲区分析、最近设施分析、最短路径分析、多点通视分析、视域分析、隔离带分析、小班对比分析等智能分析功能。本系统的构建与实现,可提高森林资源监管效率和水平,为林业部门指挥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促进森林资源监管信息化发展。
徐郊[2](2020)在《基于WebGIS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了国土、住建、林业、交通、水利等行业各自编制的空间规划体系。由于这些部门在行政职能、规划重点、空间划分标准、行政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了各种规划成果的标准不一致、规划周期不统一、表现形式不统一,出现了不同规划成果之间的用地空间布局相互冲突等问题,导致了“多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项目落地审批的效率,降低了城市管理决策和空间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有必要以WebGIS技术为核心支持,统一多规衔接的标准规范,建立业务协同和数据联动更新的工作机制,整合各类规划空间数据信息,建立集EA、SOA、MIS、GIS一体化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本文对国内先进城市的多规合一工作开展情况、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WebGIS、SOA等关键技术。在深入理解和剖析多规合一信息平台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WebGIS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设计方案。最后以昆明市为例,实现了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开发和建设。结果表明,基于WebGIS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实现了多规成果信息统一、全面共享和共用,满足了用户灵活性需求。利用WebGIS技术,结合相应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开发集SOA、EA、MIS、GIS一体化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技术路线切实可行。基于WebGIS的昆明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可为其它城市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静茹[3](2020)在《基于GIS的昆明市公厕资源布局合理性及动态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之美,美在文明,美在细节。公厕作为城市管理细节的体现,在城市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通常,公厕普遍存在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是民生服务的短板,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更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步,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公厕资源布局的合理性和动态监管研究。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公厕空间分布可视化、人口与公厕资源空间分布耦合度、热门景点和交通枢纽周边的公厕供给情况等方面对昆明市主城中心区公厕资源空间布局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研究区内的公厕空间布局不均匀、不能满足热门景点和交通枢纽的需求。针对昆明市公厕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采用基于GIS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对公厕资源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提出了新建公厕、调整现有公厕的方案以及建立昆明市公厕动态监管系统的建议。本文结合工业4.0时代下国家智慧城市的大力推进以及全面推进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趋势,深入分析昆明市公厕管理现状和需求,针对实际调查中公厕管理存在的监管程序繁琐、问题上报不及时、管理形式单一、数据可视化差等问题,开展基于WebGIS的公厕动态监管系统的研究,整合公厕信息资源,设计并建立了公厕主题的系统数据库,采用B/S模式,搭建SSH框架,调用HTML、CSS、JavaScript等前端开发技术,运用Ajax、ArcGIS Server、ArcGIS API for JavaScrip等WebGIS关键技术,以Javascript,Java,C#为开发语言设计并实现了昆明市公厕动态监管系统,该系统实现用户管理、公告通知、监督管理、展示查询、统计分析等动态监管功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昆明市公厕资源布局和管理提供了GIS技术上的支持,实现了昆明市公厕资源空间优化布局和公厕数字化动态监督管理。成果对加强公厕各监管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促进昆明市智慧城管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李本凯[4](2020)在《基于WebGIS的重庆市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降雨是一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气现象。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农作物都离不开降雨的作用。在泥石流、洪水、地震等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事件中,降雨的影响也是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长期以来,降雨监测、预报和统计不仅是气象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水文水资源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暴雨的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单次暴雨的增多和暴雨频次的增加。因此,重庆市城区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已成为城市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高效且及时地管理和展示重庆市的雨情信息,获取在重庆市暴雨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为用户提供实时,有效的决策依据,本设计基于Web GIS理念,采用B/S五层架构模式,利用HTML(5),CSS(3),Arc GIS API for Java Script,Python,数据库等系统开发技术,构建基于Web GIS的重庆市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1)空间插值算法研究比较:论文分别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克里格插值算法和样条函数法对重庆市的雨量数据进行空间内插,并生成降雨量等值面图。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反距离权重法的插值精度较高,更适合重庆市降雨的空间插值的结论。2)地理处理模型优化的研究:原有模型中在提取暴雨区域内地灾隐患点时,由于栅格转面和点面相交的运算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大大减慢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导致不能及时地为用户提供雨量查询数据,暴雨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和空间插值结果。针对该问题,论文提出将空间数据存储至空间数据库中,进行空间数据查询操作,并将查询结果转化为对象数组,通过对对象数组进行相关操作来代替原有模型中栅格转面和点面相交的操作。经过模型优化前后的比较得出,在不影响精度的前提下,优化后的模型大大提高了模型的响应速度,减少了系统响应时间,优化了用户体验。3)空间数据管理。为了附和优化后的模型,系统采用在服务器端中利用数据库对系统数据进行集中管理的模式进行数据的存储。业务服务器通过对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进行更新,查询,计算,再更新等一系列操作,完成利用空间数据库操作实现暴雨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查询功能。4)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设计。系统采用HTML,CSS,Arc GIS API for Java Script,Vue.js等前端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用户操作界面定制。基于Flask后端框架,利用Python语言完成系统业务服务器的编写,实现系统中对数据库的连接,更新,查询和计算等操作功能。Python语言结合Arc Py第三方站点包,实现了地理处理模型的优化。
张根[5](2020)在《基于GIS的煤炭信息服务系统》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包括煤炭行业在内各行业纷纷开始实现自身信息化建设。在我国鄂尔多斯地区拥有大量煤炭资源,经过长期的煤炭营销发展,当地逐步形成了以煤炭贸易商链接上下游客户的煤炭供应链销售模式。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煤炭贸易商不得不对煤炭供应链进行管理,这需要煤炭贸易商掌握实时、准确、全面的煤炭行业相关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能力、丰富的空间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直观的图形显示能力,已经在社会生产、交通、自然资源等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基于GIS搭建煤炭行业信息系统,为煤炭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及其下游用户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本文从煤炭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面向煤炭供应商及其下游客户,以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资讯为宗旨,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基于GIS平台,设计并实现了煤炭行业信息服务系统,完成了多源信息数据的获取、管理和可视化展示,具体包含以下内容:1)分析煤炭供应链上煤炭贸易商及其下游客户的信息需求,设计系统功能;2)针对系统的数据需求,通过技术调研和实验,给出了灵活的数据获取方案。包含对CAD数据进行格式转换获得煤矿地理空间位置信息,对实测的煤矿坑口、小路数据的导入,从煤矿、贸易公司获取的煤质量、价格等Excel表格数据的处理,以及利用Scrapy网络爬虫爬取煤矿行业信息等。3)分析各类数据的格式和特征,根据数据库设计规范,建立系统数据库,对这些数据进行高效、安全的存储和管理;4)基于Web前端框架和Openlayers等开源GIS框架搭建系统客户端,实现煤炭行业空间信息和非空间属性信息的可视化展示,以及专题图表的可视化表达;5)将煤矿坑口、小路数据和高德地图路径分析服务相结合,实现到煤矿“坑口”位置的路径分析,并可视化展示。该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为煤炭贸易商及其下游客户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了煤炭供应链上关键信息的共享和可视化展示,帮助贸易商进行供应链管理,为贸易商及下游用户的规划、决策提供信息辅助,从而促进煤炭行业发展。
何朝阳[6](2020)在《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监测预警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监测是预警的基础,预警是监测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滑坡监测预警的方法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地理与地质结合不够紧密,监测预警模型很难充分考虑滑坡变形过程和成灾机理,难以取得较高的预警精度,研发的监测预警系统也难以满足数以万计隐患点实时监测预警的实战需求。已有的研究成果还难以有效地解决地质灾害“什么时间可能发生”、“力争实现提前3个小时预警”的任务。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能力,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精度?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监测预警中,构建一套可业务化大规模应用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基于此,本论文系统总结作者近10年来在监测预警方面的实践成果,采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滑坡监测预警云平台,整合与管理滑坡地质灾害演化全过程的各类资料,研发并行高效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汇聚平台,集成多源异构实时监测数据,形成天-空-地多元立体监测数据中心;综合分析2.1万余台(套)监测设备、超过1.26亿条监测数据的实测曲线,总结划分监测曲线类型,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评价体系,研究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混合架构(B/S架构、C/S架构、移动App)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地质与地理、空间与属性相结合的滑坡演化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手段对滑坡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的“过程预警”,有效地提高了滑坡预警精度。本文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构建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自动求解算法:结合变形速率、速率增量、改进切线角三个参数,构建基于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过程预警”模型,从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入手,划分监测曲线类型,研究滑坡变形演化阶段的自动识别理论及计算机技术,实现对滑坡全过程动态跟踪预警;(2)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建立评价体系和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通过动态对监测设备可靠度进行评价,结合联动预警机制,评价预警结论可信度,以提升监测预警的成功率,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识别滑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实现自动、实时的“过程预警”,为预警模型的业务化、自动化运行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3)提出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研究实测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为计算机自动处理监测数据提供相关的算法。通过设置监测数据过滤器和采用拉依达准则实现对异常数据的初步过滤与粗差处理,再结合数据特征,分别采用移动平均法与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拟合,识别数据表现出来的变形趋势。基于监测数据曲线特征自动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为后续预警模型计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提高预警精度;(4)构建实时高效的监测数据集成与共享统一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消息队列、负载均衡等技术,研究监测数据编码体系,提出一套基于MQTT协议的实时监测数据传输与集成方案,实现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终端集成和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汇集融合一体化管理,为监测预警提供实时数据保障;(5)构建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从模型的计算、预警的发布与解除等方面,将滑坡预警的理论模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研发预警等级求解器,构建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通用计算框架,并从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及发布策略方面进行总结,实现对滑坡的实时过程预警;(6)构建滑坡变形演化全过程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基于“天-空-地”滑坡多元立体观测技术,采用WebGL技术跨平台的三维数字地球,提供直观、真实的三维实景漫游平台,实现海量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视频的集成管理与共享,也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供一个功能强大、数据丰富的三维展示平台,构建基于滑坡演化全过程的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和滑坡综合信息模型,为滑坡的专家预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7)研发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综合集成上述研究成果,研究混合架构体系(B/S、C/S、移动端),基于微服务研发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各个架构系统密切配合,针对不同的功能需求,充分发挥各架构的优势,构建数据综合展示统一平台,为过程预警模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滑坡监测预警的业务化运行,为滑坡的防治、应急、抢险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预警信息服务。
郭芷彤[7](2020)在《城市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目前传统经验式供水管网巡检模式存在的巡检效率低下、监控手段落后、管网应急抢险维修响应不及时、管网相关数据及其巡检维修等派生数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本研究按照“智慧水务”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实现城市供水管网的科技化运营管理。通过调查城市供水管网运营现状,分析供水企业对于管网及其巡检业务的管理需求,提出一种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系统集合Arc GIS技术、GPS技术和移动通信等新兴科技的诸多优点,对传统供水管网巡检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改造,以此提升供水管网巡检业务的智慧化运营管理。本文对支撑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数据进行详细梳理、总结和选择,从数据获取方式、系统数据组成、系统数据类型划分到数据的组织管理,为系统的构建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又对系统的建立过程进行细致全面地分析,明确管网巡检业务的用户需求。以SOA设计理念和Ajax技术设计系统整体架构,将系统分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和Internet服务端两部分,双方信息进行可逆交互。利用UML序列流程图设计系统的具体功能模块,确定系统开发所需的软硬件配置及运行环境。拟构建集“供水管网数据采集”、“巡检人员导航定位”、“管网事故抢维修”和“信息管理及通讯”功能为一体的智能供水管网巡检系统。分析供水管网巡检业务独有的时空特性,运用面向对象法,通过细化巡检对象,抽象定义管网巡检要素,实现巡检系统点、线、面基本时空对象在时空维度上有序组织,完整表达供水管网巡检系统各要素时空语义,研究提出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时空数据模型和数据库模型,实现系统的时空演变和分析预测等时空分析应用,补充现有管网系统因时空因素缺失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为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时空数据模型研究奠定科学理论基础。利用Android Studio开发软件,以Java语言实现供水管网巡检系统在Android移动客户端的主要应用功能,包括:供水管网地图图层在手机终端的显示、供水管网及其巡检对象的属性和历史数据的查询、巡检导航、实时定位、轨迹跟踪、隐患实时上报、爆管分析、事故维修记录、信息通讯交互、系统用户管理等应用。本文的研究成果更加贴近供水企业管理与综合运营的需求,为日常供水管网巡检工作有效提供了一种智慧巡检技术手段。对于供水管网巡检系统智能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同时推动供水管网的时空数据模型的发展,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刘铭崴[8](2019)在《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相比传统空间信息系统主要处理物理空间的点线面体矢量数据与相关的属性数据,新一代空间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具有典型的多模态特征。多模态时空数据充分刻画了人机物三元空间中“大到宇宙,小到尘埃”的多粒度时空对象从诞生到消亡全生命周期中的位置、几何、行为以及语义关联关系等全息特征信息,对其进行描述、诊断和预测等多层次可视分析成为感知、认知与控制人机物三元世界的重要途径。对多模态时空数据综合分析与协同可视化决策在于:人-机-物三元空间多模态时空数据全面汇聚、关联分析和深度利用,通过可视化分析完成对城市异常的智能预警、关键问题的智慧决策、重大事件的协同处置。多模态时空数据的海量、高维、动态等特征决定了其可视化应用中多样化可视化任务交织且高并发,场景内容及可视化表征高度动态变化,需高效协同可视化系统的存储、计算与绘制资源。虽然时空大数据的可视化现已开展了较多研究,但在面对高并发多层次多模态时空数据可视化任务时,仍存在固定化的场景可视化表征与时空探索分析中未知的分析结果的灵活呈现需求相脱离,面向高并发I/O与高性能绘制可视化机制,难以满足高并发多样化可视化任务需求、高性能计算环境和多样化客户端环境缺乏有效协同等问题,难以有效地支撑新一代空间信息系统和时空大数据可视化应用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拟研究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方法,重点研究多层次多模态时空数据可视化任务模型分类与构建、任务驱动的多粒度存算绘资源协同调度方法、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引擎的设计与构建等关键技术与方法,实现按需高效的高并发的多层次可视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传统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只面向单一的时空场景高性能展示任务,无法满足多样化可视化应用需求的问题,基于人类时空认知的基本需求,依据多模态可视化应用目的(展示、分析与探索)、可视化驱动力(数据驱动、模型驱动与交互驱动)以及可视化任务内容(实时绘制、并行计算与场景交互)之间的关联关系,从多模态时空数据、分析计算模型、人机交互和绘制四个维度进行描述,研究建立包含展示性、分析性以及探索性的多模态时空数据多层次可视化任务模型,在多层次可视化任务需求与可视化资源分配调度之间建立层次化语义映射关系,为协同调度存储、计算与绘制资源以及可视化场景动态构建供理论依据。(2)针对传统以数据为中心的时空数据可视化调度机制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可视化任务高并发的难题,研究提出多层次可视化任务驱动的多粒度存算绘资源协同的工作流与服务链优化调度方法,将存储、计算以及绘制资源服务化为多粒度存算绘服务,设计面向多层次可视化任务的可视化工作流,研究基于工作流和多粒度存算绘服务的多层次可视化服务链构建方法,通过建立多粒度存算绘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动态优化可视化服务链,形成以任务为中心的自适应可视化数据调度机制,突破传统以数据为中心的时空数据可视化调度机制,实现不同层次可视化分析应用的快速响应。(3)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研发了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引擎原型系统,将多模态时空数据组织存储、数据分析计算与空间信息可视化通过GIS微服务架构进行松散耦合,引擎根据不同层次可视化应用任务,自适应的调度和组合多粒度数据与分析服务,满足不同层次高并发可视化应用需求;同时该引擎提供多粒度服务的快速部署与维护,按需自动分配服务正常运行所需的存储、计算与网络资源,根据任务并发情况自动横向伸缩,保证多粒度存算绘服务的高可用性。最后面向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别以城市宏观态势格局关系描述、溃坝洪水时空过程动态模拟分析可视化以及微观室内火灾逃生方案探索3个典型案例进行验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供多层级多专业人员在城市概览、规划、运营、维护以及应急灾害响应等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可视化应用。
张莹莹[9](2019)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预制装配式生产建造技术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措施,信息化可以使项目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共享资源,极大高预制装配式建造的精确性与效率。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素,准确地追踪和定位预制构件能够更好地管理装配式建筑的整个流程。构件追踪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分析和总结各阶段工作需要的构件空间信息,是建立合理追踪定位技术框架的重要前。显然,仅用单一技术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性,以便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案。另外,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及空间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专业。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以外的学科,鲜有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出发,综合地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而建筑学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中起着“总指挥”的作用,需要汇总、评估、共享各阶段与各专业的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因此,建筑学专业对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的缺失不仅会导致构件空间信息的片段化,而且难以深度参与到项目的各阶段、协调各专业的工作。基于上述需求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典型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构件类型,以及从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直至拆除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总结出各阶段所需的构件空间信息以及追踪定位的内容,并根据精度需求将构件追踪定位分为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其中物流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低,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运输和运维管理;建造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和施工装配。其次,详细分析了BIM、GIS等数据库,GNSS、智能化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数字测量技术,以及RFID、二维码、室内定位等识别定位技术的功能和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适用性。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和优化,建立了一套基于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结合多项数据采集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并分别从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对此技术链的应用流程进行了探索。着重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数据库中预制构件分类系统和编码体系,分析二者在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中的作用。最后,以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建造过程为例,说明以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为核心,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实现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和信息管理的方法。本文以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库和数据采集技术建立了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对于整合项目各阶段构件空间信息、形成完整信息链、协调各专业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这些方面是实现预制构件精细化管理、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效率的关键。本文共计约160000字,图片143幅,表格63张
熊波[10](2019)在《WebGIS技术及其在智慧路灯管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其耗电量越来越多,照明范围越来越广。传统的路灯照明管理工作方式满足不了现代化管理的需求,急需建立一套现代化、智能化的路灯系统,对路灯实行科学的管理、有效的监控和全面的分析。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路灯的自动化、实时性监控,提供一个可视化的远程管理监控平台,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路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城市路灯的管理需求,提出并实现了基于WebGIS的智慧路灯管控系统。通过对比国内外各种开发软件和开发文档,最终选择了使用简便、数据准确、功能丰富的高德地图JS API进行开发。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本系统利用WebGIS技术,将路灯的地理位置标注到网络地图上,并将地理属性的查询功能与数据库操作联系起来,通过查询路灯的属性信息,就能得到路灯运行的实时数据,如电流、电压、亮度等。(2)对于异常情况,本系统能够自动报警、定位、判断故障类型及其紧急程度,并规划出最优的导航路线,指引工作人员前去维修和处理。(3)本系统将城市划分成若干个责任区,建立了责任区域制度和区域查询功能;并将业务数据与空间数据制成图层叠加到地图上,帮助管理人员直观地分析整个城市路灯的运行状态。(4)本系统以远程手动控制和系统自动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来灵活地控制路灯的开/关和亮度,其中自动控制是采用测量光照强度、车速和车流量的方式来调光,并给出了具体的测量方案和调光方案。本文以WebGIS技术为基础,结合物联网技术,对智慧路灯管控系统中的管控软件为研究对象展开了研究工作。在综合运用了多项技术手段后,最终实现了路灯的节能化运行、层次化管理和可视化监控等功能。通过对系统的试运行,能够对路灯实行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的监控和管理,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Internet的交通信息发布系统研究—Web GIS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nternet的交通信息发布系统研究—Web GIS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ebGIS的森林资源监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内容 |
1.2.2 国内研究内容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2 系统构建相关技术 |
2.1 WebGIS相关技术 |
2.1.1 WebGIS技术 |
2.1.2 ArcGIS Server |
2.1.3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 |
2.2 SMM框架开发技术 |
2.3 数据库技术 |
2.4 视频直播点播技术 |
2.5 空间分析技术 |
2.5.1 缓冲区分析 |
2.5.2 路径分析 |
2.5.3 可视性分析 |
2.6 相关插件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3 系统方案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用户需求分析 |
3.1.2 功能需求分析 |
3.1.3 性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设计原则 |
3.2.2 系统总体框架 |
3.3 系统功能设计 |
3.4 数据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研究区及服务器搭建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服务器搭建 |
4.3 数据处理及发布 |
4.3.1 数据处理 |
4.3.2 服务发布 |
4.4 系统开发环境 |
4.5 本章小结 |
5 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
5.1 无人机巡检管理模块 |
5.1.1 巡检直播功能 |
5.1.2 巡检回看功能 |
5.2 护林员巡护管理模块 |
5.3 综合指挥管理模块 |
5.4 系统运行实例 |
5.4.1 无人机巡检管理 |
5.4.2 护林员巡护管理 |
5.4.3 综合指挥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基于WebGIS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开展多规合一工作背景 |
1.1.2 昆明市开展多规合一工作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必要性 |
1.2.2 论文研究意义 |
1.2.3 研究目标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多规合一”的概念 |
2.1.1 “多规合一”的定义 |
2.1.2 “多规合一”的内涵理解 |
2.2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
2.2.1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 |
2.2.2 常用的空间分析 |
2.3 WebGIS技术 |
2.3.1 WebGIS概念 |
2.3.2 WebGIS的特点 |
2.3.3 WebGIS的原理 |
2.3.4 WebGIS的功能 |
2.3.5 WebGIS的实现 |
2.4 企业总体架构(EA) |
2.4.1 EA概念 |
2.4.2 EA架构 |
2.4.3 基于EA的平台构架 |
2.5 面向服务架构 |
2.5.1 SOA的组成 |
2.5.2 SOA架构的优势 |
2.6 Web Service |
2.6.1 Web Service定义 |
2.6.2 Web Service架构 |
2.7 基于SOA的 WebGIS系统开发框架 |
2.7.1 工作原理 |
2.7.2 基于SOA的 WebGIS开发框架 |
第三章 平台需求分析 |
3.1 业务需求分析 |
3.1.1 数据共享 |
3.1.2 规划协查 |
3.1.3 项目生成 |
3.1.4 联动更新 |
3.2 数据现状及需求分析 |
3.2.1 数据现状 |
3.2.2 统一数据标准 |
3.2.3 数据成果更新 |
3.3 平台性能需求 |
第四章 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概要设计 |
4.1 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
4.2 标准规范 |
4.2.1 多规汇集数据提交标准 |
4.2.2 多规合一成果库数据标准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体系设计 |
4.3.2 数据库软件设计 |
4.3.3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
4.3.4 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
4.3.5 数据库物理设计 |
4.3.6 数据更新业务流程设计 |
第五章 平台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配置环境 |
5.1.1 网络部署架构 |
5.1.2 硬件配置 |
5.1.3 软件环境 |
5.1.4 开发环境 |
5.2 平台主界面实现 |
5.3 平台应用系统实现 |
5.3.1 程序设计 |
5.3.2 界面设计与实现 |
5.3.2.1 一张蓝图 |
5.3.2.2 综合台账 |
5.3.2.3 项目审查 |
5.3.2.6 联动更新 |
5.4 规划矛盾识别与协调模块实现 |
5.4.1 程序设计 |
5.4.2 界面设计及实现 |
5.4.2.1 冲突规则管理 |
5.4.2.2 规划冲突检测 |
5.4.2.3 差异图斑协调 |
5.5 数据资源服务接口实现 |
5.5.1 切片地图服务 |
5.5.2 动态地图服务 |
5.6 平台测试 |
5.6.1 测试环境及辅助工具 |
5.6.2 测试范围及方法 |
5.6.3 测试结果 |
5.6.4 测试结论与分析 |
5.7 项目成果运行情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GIS的昆明市公厕资源布局合理性及动态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于GIS的公厕资源优化布局研究现状 |
1.3.2 基于WebGIS的公厕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3 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5.1 主要成果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GIS空间分析及WebGIS关键技术 |
2.1 GIS空间分析 |
2.1.1 GIS空间分析 |
2.1.2 基于GIS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 |
2.2 WebGIS关键技术 |
2.2.1 Ajax技术 |
2.2.2 ArcGIS Server技术 |
2.2.3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技术 |
2.2.4 SSH开发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IS技术的昆明市公厕资源布局合理性研究 |
3.1 昆明市公厕资源布局分析 |
3.1.1 公厕空间分布可视化分析 |
3.1.2 公厕空间分布与人口耦合度分析 |
3.1.3 公厕空间分布与热门景点需求分析 |
3.1.4 公厕空间分布与交通枢纽需求分析 |
3.1.5 昆明市公厕空间布局存在问题 |
3.2 昆明市公厕资源优化布局 |
3.2.1 公厕资源优化布局准则及权重分配 |
3.2.2 公厕资源优化布局决策分析 |
3.2.3 公厕资源空间布局的优化结果 |
3.3 昆明市公厕资源布局及管理建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昆明市公厕动态监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4.1 昆明市公厕动态监管系统的分析 |
4.1.1 功能需求分析 |
4.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4.1.3 安全需求分析 |
4.2 昆明市公厕动态监管系统的设计 |
4.2.1 设计原则 |
4.2.2 架构设计 |
4.2.3 功能设计 |
4.2.4 数据库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昆明市公厕动态监管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5.2.1 系统主界面 |
5.2.2 用户管理 |
5.2.3 公告通知 |
5.2.4 展示查询 |
5.2.5 监督管理 |
5.2.6 统计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WebGIS的重庆市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水雨情系统发展现状 |
1.2.2 WebGIS的发展 |
1.2.3 WebGIS在水利中的应用概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架构 |
1.4.1 技术流程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开发的理论与技术 |
2.1 WebGIS概述 |
2.1.1 WebGIS技术 |
2.1.2 ArcGIS for Server |
2.1.3 ArcGIS API for Java Script |
2.2 Vue.js前端技术 |
2.2.1 Vue简介 |
2.2.2 Vue的 MVVM模式 |
2.2.3 Vue特点 |
2.3 ArcPy站点包概述 |
2.4 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 |
2.4.1 空间数据库概述 |
2.4.2 空间数据模型 |
2.4.3 空间数据库引擎 |
2.5 空间插值算法 |
2.5.1 空间插值的基础理论 |
2.5.2 空间插值的常用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雨量插值算法优选与地理处理模型优化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雨量插值算法优选 |
3.3 地理处理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
3.3.1 Model Builder构建模型 |
3.3.2 优化前的模型原理 |
3.3.3 优化后的模型原理 |
3.3.4 优化前后的模型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重庆市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性能需求 |
4.1.2 系统的部署环境和运行环境需求 |
4.2 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设计 |
4.2.1 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结构设计 |
4.2.2 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用户界面设计 |
4.2.3 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功能设计 |
4.3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
4.3.1 关系数据 |
4.3.2 地理数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重庆市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5.2.1 空间数据库的搭建 |
5.2.2 ArcGIS for Server服务 |
5.2.3 地质灾害行列号数据的获取 |
5.2.4 雨量监测数据的获取与更新 |
5.2.5 暴雨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获取 |
5.3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3.1 雨情数据查询 |
5.3.2 降雨等值面图生成 |
5.3.3 雨情信息显示 |
5.3.4 三维展示 |
5.3.5 表格输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5)基于GIS的煤炭信息服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问题分析 |
2.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关键技术 |
3.1 WebGIS |
3.2 SSM框架 |
3.3 WebGIS开源框架 |
3.4 Echarts |
3.5 Scrapy网络爬虫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2 功能模块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煤矿信息服务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 煤炭信息服务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 资讯信息服务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5 系统部署 |
5.6 系统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6)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滑坡监测预警模型研究 |
1.2.2 滑坡位移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1.2.3 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
1.2.4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
1.2.5 混合架构在监测预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滑坡监测预警方法研究 |
1.4.2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1.4.3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的研究 |
1.4.4 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
1.5 研究路线 |
1.6 本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于变形演化过程的滑坡预警技术 |
2.1 概述 |
2.2 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一般特征 |
2.3 基于变形过程的滑坡预警模型 |
2.4 滑坡变形演化阶段自动识别 |
2.4.1 改进切线角自动求解方法 |
2.4.1.1 改进切线角模型 |
2.4.1.2 离散小波变换提取曲线特征 |
2.4.2 常见监测曲线类型与识别 |
2.4.2.1 平稳型(T11) |
2.4.2.2 稳定型(T21) |
2.4.2.3 震荡型(T22) |
2.4.2.4 递增型(T31) |
2.4.2.5 指数型(T32) |
2.4.2.6 突变型(T33) |
2.5 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 |
2.5.1 监测设备分组 |
2.5.2 监测设备可靠度动态评价体系TRIP |
2.5.3 预警结论可信度 |
2.5.4 联动预警案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滑坡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 |
3.1 异常数据自动处理 |
3.1.1 监测数据过滤器 |
3.1.2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
3.1.2.1 粗差数据的处理 |
3.1.2.2 雨量监测数据常见问题 |
3.2 监测数据的拟合处理 |
3.2.1 移动平均法 |
3.2.2 最小二乘法 |
3.3 数据处理方法适用范围研究 |
3.3.1 数据消噪处理 |
3.3.2 仪器误差处理 |
3.3.3 滑坡失稳阶段的数据处理 |
3.4 监测数据等时间间隔处理 |
3.4.1 状态量数据 |
3.4.2 累积量数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滑坡监测数据实时集成与共享技术 |
4.1 高可靠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 |
4.1.1 高级消息队列协议(AMQP) |
4.1.2 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QTT) |
4.1.3 高并发下的高可靠数据分发与共享 |
4.2 基于MQTT协议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实时集成技术 |
4.2.1 两种数据集成技术 |
4.2.1.1 基于ETL模式的批处理集成 |
4.2.1.2 基于MQTT协议的流处理集成 |
4.2.2 基于MQTT协议的数据集成体系 |
4.2.2.1 数据流模型 |
4.2.2.2 负载均衡中的会话保持 |
4.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
4.3.1 分词技术 |
4.3.2 倒排索引 |
4.3.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 |
5.1 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计算框架 |
5.1.1 预警计算流程 |
5.1.2 预警模型管理 |
5.1.3 通用模型计算框架研究 |
5.1.4 预警等级求解器的设计与实现 |
5.1.4.1 求解器计算流程 |
5.1.4.2 多线程预警技术 |
5.1.5 过程预警成果展示 |
5.2 预警的发布与解除 |
5.2.1 预警信息自动发布技术 |
5.2.2 预警信息发送规则 |
5.2.3 预警信息解除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滑坡综合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 |
6.1 滑坡空间数据集成体系研究 |
6.1.1 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预处理 |
6.1.2 空间数据库的选择 |
6.1.3 空间数据服务平台 |
6.1.4 空间数据集成体系 |
6.2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 |
6.2.1 WebGL技术 |
6.2.2 三维平台的选择 |
6.2.3 三维模型高精度集成技术 |
6.2.4 三维数字地球应用效果 |
6.3 基于国标的视频设备集成体系 |
6.3.1 数据传输协议 |
6.3.2 视频监控统一管理平台 |
6.3.2.1 平台架构设计 |
6.3.2.2 视频设备编码规则 |
6.3.2.3 统一视频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
6.4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 |
6.4.1 空间数据 |
6.4.2 属性数据 |
6.4.3 非结构化数据 |
6.4.4 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
7.1 概述 |
7.2 需求分析 |
7.3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7.4 数据结构体系 |
7.5 云服务基础平台设计 |
7.5.1 SOA与 JWT |
7.5.2 系统架构 |
7.6 混合架构体系 |
7.6.1 B/S架构网页端 |
7.6.1.1 系统演示主界面 |
7.6.1.2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 |
7.6.1.3 监测数据分析 |
7.6.1.4 滑坡过程预警分析 |
7.6.2 C/S架构客户端 |
7.6.2.1 演示模式 |
7.6.2.2 空间数据管理 |
7.6.2.3 监测预警信息管理 |
7.6.2.4 后台服务监控 |
7.6.3 移动端App |
7.6.3.1 概述 |
7.6.3.2 功能架构设计 |
7.6.3.3 移动端开发相关技术 |
7.6.3.4 主要功能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系统应用案例 |
8.1 预警案例 |
8.2 预警流程时间因素分析 |
8.3 黑方台滑坡监测预警 |
8.3.1 概述 |
8.3.2 党川7号滑坡预警过程 |
8.4 兴义龙井村9组岩质滑坡监测预警 |
8.4.1 概述 |
8.4.2 监测点布置 |
8.4.3 系统应用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A.1 全文公式索引 |
A.2 全文图索引 |
A.3 全文表索引 |
(7)城市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供水管网巡检业务现状及发展问题 |
1.2.1 供水管网巡检业务管理现状 |
1.2.2 供水管网巡检业务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
1.3.1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3.2 课题研究技术方案 |
2 系统关键技术概述 |
2.1 地理信息系统 |
2.1.1 地理信息系统(GIS)定义 |
2.1.2 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史 |
2.1.3 地理信息系统(GIS)特点 |
2.1.4 地理信息系统(GIS)类型 |
2.2 移动GIS |
2.2.1 移动GIS定义 |
2.2.2 移动GIS发展史 |
2.2.3 移动GIS特点 |
2.2.4 移动GIS终端 |
2.3 系统终端的相关应用技术 |
2.3.1 移动定位技术 |
2.3.2 移动通信技术 |
2.3.3 移动数据库 |
2.4 本章小结 |
3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数据信息 |
3.1 系统数据 |
3.1.1 系统数据获取 |
3.1.2 系统数据组成 |
3.1.3 系统数据类型 |
3.1.4 系统数据处理 |
3.1.5 系统数据组织管理 |
3.2 系统数据模型 |
3.2.1 时空数据模型 |
3.2.2 数据建模过程 |
3.3 系统数据库 |
3.3.1 数据库特点 |
3.3.2 数据库设计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4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分析 |
4.1.1 用户需求分析 |
4.1.2 系统功能分析 |
4.1.3 系统流程分析 |
4.2 巡检系统设计 |
4.2.1 设计目标 |
4.2.2 技术路线设计 |
4.2.3 初始化设计 |
4.2.4 功能模块设计 |
4.3 巡检系统开发 |
4.3.1 系统选型配置 |
4.3.2 系统开发软件 |
4.3.3 系统运行环境 |
4.4 本章小结 |
5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时空数据模型研究与建立 |
5.1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时空特性 |
5.2 面向对象法时空数据模型 |
5.2.1 面向对象法的概念 |
5.2.2 面向对象法模型规则 |
5.2.3 面向对象法表达方式 |
5.3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时空数据模型 |
5.3.1 概念数据模型 |
5.3.2 逻辑数据模型 |
5.3.3 物理数据模型 |
5.4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数据库设计 |
5.4.1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时空信息集成 |
5.4.2 时空数据存储方法 |
5.5 时空数据模型在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应用 |
5.5.1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时空演变和分析预测 |
5.5.2 供水管网事故区域时空分析 |
5.5.3 供水管网时空监控数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实现 |
6.1 研究区概况 |
6.2 智能手机终端供水管网巡检系统设计 |
6.2.1 应用界面设计实现 |
6.2.2 业务功能模块详细设计和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视化任务模型 |
1.2.2 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 |
1.2.3 时空数据可视化调度机制 |
1.2.4 GIS可视化系统架构 |
1.3 论文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多模态时空数据多层次可视化任务模型 |
2.1 概述 |
2.1.1 数据可视化的含义 |
2.1.2 多模态时空数据特点 |
2.1.3 多模态时空数据可视化需求 |
2.2 多模态时空数据多层次可视化任务分类 |
2.2.1 展示性可视化任务 |
2.2.2 分析性可视化任务 |
2.2.3 探索性可视化任务 |
2.3 多层次可视化任务存算绘资源需求映射 |
2.3.1 多层次可视化任务存算绘资源需求特点 |
2.3.2 存储-计算-绘制资源分布特点 |
2.3.3 多层次可视化任务与存算绘资源映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任务驱动的多粒度存算绘服务协同调度方法 |
3.1 概述 |
3.1.1 Web服务技术 |
3.1.2 工作流技术及规范 |
3.1.3 GIS服务链特点 |
3.2 工作流构建 |
3.2.1 工作流元模型 |
3.2.2 工作流建模形式化表达 |
3.3 任务驱动的多粒度存算绘资源优化调度方法 |
3.3.1 工作流到有向图的映射 |
3.3.2 多粒度服务与有向图简化 |
3.3.3 基于QoS的多粒度存算绘服务链优化构建 |
3.3.4 任务驱动的多粒度存算绘资源协同调度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引擎 |
4.1 引擎设计 |
4.1.1 引擎框架 |
4.1.2 引擎数据流 |
4.2 多模态时空数据可视化微服务框架 |
4.2.1 多语言微服务构建方案 |
4.2.2 基于容器技术的微服务管理与系统集成方法 |
4.2.3 服务的动态伸缩与注册发现机制 |
4.3 任务感知的自适应可视化调度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系统实现及其应用试验分析 |
5.1 原型系统研发 |
5.1.1 系统架构 |
5.1.2 微服务开发与管理环境 |
5.1.3 多样化客户端开发环境 |
5.2 多层次可视化试验 |
5.2.1 展示性可视化 |
5.2.2 分析性可视化 |
5.2.3 探索性可视化 |
5.3 多层次可视化任务承载力试验 |
5.3.1 多样化可视化应用平台 |
5.3.2 系统伸缩能力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已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学术活动 |
科研项目情况 |
(9)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 |
1.1.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
1.1.3 构件追踪定位与空间信息管理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 |
1.3.1 构件空间信息 |
1.3.2 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
1.3.3 现有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的空间信息 |
2.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类型 |
2.1.1 装配式结构体系类型 |
2.1.2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类型 |
2.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 |
2.2.1 设计阶段 |
2.2.2 生产运输阶段 |
2.2.3 施工安装阶段 |
2.2.4 运营维护阶段 |
2.2.5 拆除回收阶段 |
2.3 构件空间信息 |
2.3.1 构件空间信息的内容 |
2.3.2 构件空间信息的传递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
3.1 数据库 |
3.1.1 建筑信息模型 |
3.1.2 地理信息系统 |
3.1.3 BIM与 GIS的特性 |
3.1.4 BIM-GIS与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契合性分析 |
3.2 数字测量技术 |
3.2.1 GNSS定位系统 |
3.2.2 全站仪测量系统 |
3.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3.2.4 摄影测量技术 |
3.2.5 施工测量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
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 |
3.3.1 自动识别技术 |
3.3.2 追踪定位系统 |
3.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流程 |
4.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 |
4.1.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的基本组成 |
4.1.2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中的关键技术 |
4.1.3 数据库交互设计 |
4.2 建造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
4.2.1 基于BIM的构件定位 |
4.2.2 设计阶段 |
4.2.3 生产阶段 |
4.2.4 装配阶段 |
4.3 物流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
4.3.1 构件生产与运输 |
4.3.2 构件施工装配 |
4.3.3 运营维护与拆除回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示例 |
5.1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定位技术的实现 |
5.1.1 南京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 |
5.1.2 预制构件追踪管理技术的实现 |
5.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结构构件追踪定位 |
5.2.1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概况 |
5.2.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设计 |
5.2.3 构件生产与运输 |
5.2.4 构件装配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各章内容归纳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鸣谢 |
(10)WebGIS技术及其在智慧路灯管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WebGIS研究现状 |
1.2.2 路灯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关键技术理论 |
2.1 WebGIS概述 |
2.1.1 WebGIS简介 |
2.1.2 WebGIS体系结构 |
2.1.3 WebGIS框架结构 |
2.1.4 高德地图JS API |
2.2 物联网概述 |
2.2.1 物联网简介 |
2.2.2 物联网体系结构 |
2.2.3 6LoWPAN网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慧路灯管控系统设计 |
3.1 系统介绍 |
3.2 需求分析 |
3.2.1 监控平台需求分析 |
3.2.2 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
3.3 设计目标 |
3.4 总体设计 |
3.4.1 设计原则 |
3.4.2 通信网络设计 |
3.4.3 体系架构设计 |
3.4.4 功能模块设计 |
3.4.5 测量方案设计 |
3.4.6 业务数据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慧路灯管控系统实现 |
4.1 监控平台实现 |
4.1.1 基本功能 |
4.1.2 实时监控 |
4.1.3 图层叠加 |
4.1.4 区域查询 |
4.1.5 定位报警 |
4.2 管理平台实现 |
4.2.1 用户管理 |
4.2.2 路灯管理 |
4.2.3 路灯控制 |
4.2.4 路灯查询 |
4.2.5 路况查看 |
4.2.6 统计分析 |
4.3 系统发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基于Internet的交通信息发布系统研究—Web GIS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ebGIS的森林资源监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刘伯涛.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基于WebGIS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研究和应用[D]. 徐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基于GIS的昆明市公厕资源布局合理性及动态监管研究[D]. 王静茹. 云南大学, 2020(08)
- [4]基于WebGIS的重庆市地质灾害雨情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本凯.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基于GIS的煤炭信息服务系统[D]. 张根. 长江大学, 2020(02)
- [6]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何朝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城市供水管网巡检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郭芷彤.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方法[D]. 刘铭崴.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9]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D]. 张莹莹. 东南大学, 2019(01)
- [10]WebGIS技术及其在智慧路灯管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熊波. 湘潭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