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蒙顶山茶马古道

雅安蒙顶山茶马古道

一、雅安·蒙顶山·茶马古道(论文文献综述)

蔡新良[1](2021)在《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川西高原藏区作为集高海拔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旅游资源聚集区及生态脆弱区为一体的特殊空间区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解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成为川西高原藏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川西高原藏区地形地貌差异明显,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走廊。无论是从特殊的生态格局、国土安全、地缘政治,还是从国家总体布局来看,川西高原藏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受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极不均衡。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川西高原藏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迫切寻求破解产业发展困局的现实诉求下,进行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重大。综合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成果来看,前人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出发,在生态旅游基础理论、资源评价与开发、生态旅游系统、社区参与、扶贫效应、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有关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文献并不多,研究缺少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亟待构建,高原高山峡谷地区生态旅游理论框架体系亟待建立。川西高原藏区拥有富集的原生态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但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难以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并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成为最佳选择,而生态旅游业正是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体现和最佳途径。现代生态旅游强调“旅游、保护、教育和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四大功能,主张自觉责任观、动力系统观、可持续旅游观、全域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五观”,其发展理念契合川西高原藏区的发展诉求和区域特点,即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特色优势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改变城乡结构、不破坏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川西高原藏区的“脱贫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本文从川西高原藏区实际出发,在综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梳理总结了国内外以及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现状,并结合研究区域实际,建立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其扶贫耦合关系。其次,深入分析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并对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类型划分和定量定性评价。第三,依据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技术,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模型,并进行了时空评价。第四,通过甘孜州案例实证研究,分析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发展思路和扶贫效应评价。最后,结合研究成果尝试性地提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开发原则和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促进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等。通过研究认为,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经济环境和科技水平等,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地理环境特殊性、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复杂、经济发展基础差,以及发展理念滞后、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水平低下等。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川西高原藏区应围绕“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川西高原藏区战略性和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川西高原藏区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和乡村振兴中的优势和引导作用,实施“生态旅游景区带动发展、‘生态旅游+’联动发展、经合组织拉动发展、民族特色村寨驱动发展”的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宏观调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区域合作、环境监管、安全保障、社区参与等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制度、资金投入、科技人才的保障体系,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刘念[2](2020)在《雅安市旅游精准扶贫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以来,各地区纷纷加大了扶贫工作力度,重新审视扶贫方式和管理机制,旅游产业扶贫作为扶贫中的一种途径,也逐渐走向精准管理的改革之路。学术界针对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展开了新一轮研究,近几年形成了许多学术成果,多集中在精准概念和内容上的研究,并提出各种理论观点和实践路径,仍处于不断研究探索中。但在实践方面,我国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精准落实的方法和路径。如国家对贫困地区实行连片式扶贫管理,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片区规划不同的旅游扶贫方案。本论文研究的四川省雅安地区属于乌蒙山区贫困连片区,且该地区还是成都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三大经济区”的结合区域,也是大成都旅游经济增长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雅安市旅游精准扶贫开展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研究的典型性。全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权利贫困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案例展开研究。从对我国旅游精准扶贫发展的背景和趋势描述中可以看出,旅游精准扶贫经过六年的工作开展已然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仍存在些许问题,主要反映在扶贫精准性、帮扶主体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针对问题,笔者通过对雅安地区旅游扶贫工作的案例分析得出,影响该地区开展扶贫工作的关键性因素有扶贫管理模式、主体间协调运作和管理运行机制三个因素。因此,分别从具体做法、运行方式、发挥作用等方面对三个关键因素进行深入论证,进而提出经验启示,只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入多元主体,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才能够从根本解决问题。本论文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雅安市旅游精准扶贫案例的研究价值,丰富了雅安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指导依据,也可作为其他同类型地区开展工作的实践参考,为贫困地区、脱贫连片区扶贫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经验。

吴巧[3](2019)在《雅安市养老院户外景观设计研究 ——以雅安市康养一体养老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也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社会养老机构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同时受独生子女政策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现代家庭结构呈现出小型化、独立化趋势,这种趋势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综合国情导致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了进入养老院养老。现有的养老设施和服务已经不无法解决日益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通过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良好的环境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环境的好坏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养老院的户外环境是居住在内的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地和交友场所。经过实地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周边大多数养老院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硬件设施都不完善的情况下,对户外景观设计也跟不上需求。终其原因,大部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养老院收到受到资金、用地限制和设计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养老机构在户外环境设置容易忽视老年人的对空间的需求,特别是不同健康程度老年人的生活行为特点对空间的差异性需求,导致在建设中景观空间布局不合理,道路系统缺乏均好性,景观细节设计欠缺等问题。受独特的地形、气候、文化等地域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养老院户外活动空间有其独特性,但当前对其研究关注度不够,建设仍有待完善。本文通过查阅和收集国内外养老机构户外景观设计研究资料、老年人心理学、生理性等相关资料,通过实地调研和实例分析,梳理了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得出他们对户外景观的一系列需求,将风景园林理论和实践、植物学、环境学及心理学相结合,同时借鉴和学习国内外优秀实例,对比当地养老院户外景观存在的问题,总结出适合雅安市养老院户外景观设计特点和策略。

郭晓阳[4](2019)在《全域旅游理念下雨城区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雨城区遭受芦山地震强烈冲击,经过五年灾后重建,雨城区的社会生产生活得到恢复和发展,雨城区当前的任务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带动经济建设,加快构筑新的美丽家园。雨城区拥有优秀的旅游资源,风光气候独特,人文历史久远,位处川藏交通线咽喉,孕育了交融和谐的多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茶文化,还是大熊猫的家园。21世纪以来,国内旅游井喷式发展,每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消费屡创新高,在扩大旅游业拉动内需的大环境中,全国各市县争先恐后的发展全域旅游,雨城区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也暴露了发展不平衡、重点不突出、产业融合程度较低的短板。本文通过认识全域旅游理念,采用研究资料、实地调查和构建模型的方法,分析雨城区旅游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符合区情的对策建议。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方法等内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优秀城市建设模式。第二部分是认识全域旅游概念,介绍相关联系理论。第三部分了解雨城区的区情,然后分析灾后重建五年来雨城区经济运行情况,评价雨城区发展全域旅游的资源条件,以及回顾雨城区全域旅游发展的前期效果。第四部分重点研究雨城区当前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存在消费力偏低、吸引力不足、资源利用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人才缺乏等问题,并简要分析了这些问题背后原因,然后构建SWOT分析模型,仔细研究雨城区全域旅游的优、劣、机、险四个方面。第五部分通过四象限分析步骤,提出雨城区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然后从雨城区全域旅游“两线一轴”框架、加速产业融合、提升配套系统、优化保障系统等四大方面入手,对具体内容展开详细研究,最后得出符合雨城区全域旅游道路的对策和措施建议,并论证了对策的有效性,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

庄羽帆[5](2019)在《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乡村旅游的兴起带动了森林旅游的发展。普通的城市公园景观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人们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促使政府以及社会将目光投向更加自然的乡村与森林。森林古道作为森林旅游的主要载体,承担了景观、交通功能。同时作为遗产廊道的一种形式,它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森林古道的研究甚少,而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工作迫在眉睫,缺乏理论性的指导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考察、归纳总结法、AHP法、修正版的德尔菲法(MDM)、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就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将国内外与森林古道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对森林古道及其相近词汇进行概念上的辨析,并对森林古道进行定义。森林古道是从地理位置而言所分出来的古道,即1840年之前修建在山区或森林中的供人、马通行的道路。通过对实地调研,网上查阅,资料总结分析等方法初步得到具有景观保护与修复价值的浙江森林古道的分布状况:杭州(28条)、宁波(53条)、温州(48条)、绍兴(9条)、湖州(2条)、金华(20条)、衢州(22条)、台州(12条)、丽水(19条)、舟山(1条)。进而根据整理所得资料对其进行景观资源构成分析:森林古道本体景观,森林古道自然景观,人工建成环境以及非物质文化景观;依据其景观资源的构成分析浙江森林古道的价值构成: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审美艺术价值,旅游经济价值以及福利价值;发现浙江森林古道的现状问题:碎片化严重,废弃化严重,自然侵蚀严重,人文古迹受损严重,旅游设施和管理缺失。为了能了解影响浙江森林古道景观综合价值的主要因子,提供景观保护与修复的侧重点与方向建议,能够更好地结合浙江森林古道的实际情况开展保护与修复工作,根据其价值构成建立了浙江森林古道景观综合价值评价体系,并运用到实际案例——车慈岭森林古道。通过归纳总结得到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四大原则:原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视觉景观性原则,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原则。同时确定景观保护范围,确定修复做法。最后总结得到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要点,主要从本体景观,自然景观,人工建成环境,非物质文化景观以及其他等5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运用至车慈岭森林古道,为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徐颖[6](2019)在《雅安市雨城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旅游以乡村为平台,将自然、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传统旅游文化,丰富旅游内涵,赋予发展乡村、传承文化、体验乡愁的使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全域旅游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已成为拓展农业功能性、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的朝阳产业。当前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丰富了农业的功能性,促进了资源有效利用,并满足了新兴的消费需求。雨城区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作为雅安主城区,紧邻成都,这里是“藏茶之乡”和“熊猫家园”,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经过两次地震灾后重建后相关配套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雨城区认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发展全域旅游,实施“百亿旅游”产业发展目标,打造中国特色旅游目的地。本文提炼出雨城区乡村旅游的经验和做法,对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实现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优化区域产业经济,推动山区乡村振兴,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雨城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数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相关调查和数据的收集整理,概述雨城区当前乡村旅游的现状,并对目前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雨城区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土地政策不完善;农家乐休闲娱乐项目单一、资源转化率低;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提高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为更好地发挥雨城乡村旅游的特色及优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一是优化土地利用政策;二是突出打造特色品牌;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注重人才持续培育;五是加强区域统筹管理。对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实现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优化区域产业经济,推动山区乡村振兴,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邓纯纯[7](2019)在《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出游需求日益旺盛,那么,在旅游供给上是否也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A级景区是我国旅游业最核心的旅游资源,厘清客源地不同出游距离范围内的A级景区供给情况,不仅能为客源地居民选择目的地景区提供参考,而且对于目的地判别自身是否占据市场竞争优势,从旅游景区供给方面进行旅游业布局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研究借用经济学中的“可获得性”概念提出“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定义,同时构建了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采用基尼系数、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我国A级景区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长春、昆明、成都八个城市为案例地,对不同案例城市不同出游空间中的A级景区数量可获得性、等级可获得性、成本可获得性、空间可获得性和整体可获得性进行了测算和对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A级景区建设已经从数量扩张阶段进入质量提升阶段,其等级结构和空间分布不均衡。①我国A级景区数量以2~4A景区为主体部分,5A和1A级景区数量较少,且A级景区等级结构呈现出东部地区省份普遍优于西部地区省份的特征。②我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与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呈现一致性,87%的A级景区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且在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地区形成三大核心密集分布区。(2)将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义为客源地居民在一定出游距离范围内可以游览体验的旅游景区的数量、等级结构、与客源地的距离和空间集聚情况。同时提出从旅游景区数量、旅游景区等级结构水平、旅游景区距离成本、旅游景区空间集聚水平四个维度进行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量评价的方法。(3)不同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不同。八个案例城市在近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成都、武汉、长春和昆明;在中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武汉、北京、上海、长春、成都、西安、昆明,广州;在中远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武汉、西安、北京、上海、成都、昆明、长春和广州;在远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成都、广州、昆明、西安、长春、武汉、北京和上海。整体来看,八个案例城市中北京、武汉、上海和西安A级景区可获得性较好,长春、成都次之,昆明和广州的A级景区可获得性欠佳。(4)客源城市的区位和我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不均衡是影响中国不同客源城市A级景区可获得性大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并对其进行定义。(2)提出了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庞娇,魏来[8](2018)在《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研究——以四川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对促进我国茶叶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三农"问题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省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四川省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四川省茶叶产业和旅游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且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茶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度水平基本处于平稳状态,耦合协调度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值从0. 0718上升到0. 7036,耦合协调等级从2000年的极度失调发展到2016年的中级协调,但目前还未达到最佳状态,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研究结论,从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张毅[9](2018)在《考古遗址景观价值分析及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遗址是人类世代生活痕迹的见证,凝聚各个历史时期劳动智慧结晶。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精神文明的传承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联系古往今来的纽带,遗址是功不可没。中国是有着5000年辉煌文明史的古国,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在已公布的235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遗址和墓葬的有710处,约占总数的1/3,可见文化遗址是文化遗产多么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中下叶,我国经济高度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化进程明显增速,城市、乡村环境巨变,古遗址作为不可移动的文物,其生存空间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大遗址”概念提出,并确立以建设具有保护、发掘遗址和展示休闲双重职能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模式的保护方式,标志着古遗址保护进入“景观时代”。论文通过对考古遗址领域文献资料和以22个考古遗址公园为对象的案例研究发现几点突出的问题:(1)针对考古遗址景观及其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深度上都不足,缺乏对该新兴领域发展有力的支撑。(2)对以考古遗址为主体的景观定位不明确,其保护规划的思路仍停留在传统的文物保护观念上,重文物轻环境,对现代遗址景观具有保护研究与休闲娱乐的双重职能认识不充分,缺乏适合考古遗址景观特征的具系统性、普适性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模式,从而导致设计方法运用单一,设计结果出现偏差,例如以展示设计替代环境设计的问题,把室外环境景观看做室内展示的另一种形式,只关注它的展示功能,忽略其他职能,这样既降低景观设计的价值,也没有全面展现遗址景观的价值;还有过度设计、以环境整治代替景观设计等,极大降低了景观的价值,容易造成新的环境问题。(3)考古遗址景观建成运营后评估调研不足,关于规划设计的优化意见反馈较少,类似的问题容易反复出现。面对突出的问题,本文从景观这个全新的视角出发,将传统的文物本体为中心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归纳为包括遗址及空间环境为整体景观的自然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运用逻辑演绎综合分析法,建立了考古遗址景观价值体系。基于该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实地案例调研分析,取得研究成果如下:在理论研究层面,(1)明确考古遗址景观的定位并对该概念定义,总结出考古遗址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即是以保护与传承遗址核心价值为中心思想,意识到当前考古遗址景观是一种可变化的中间过程,而不是最终模式,是最大限度利用现今社会知识与技术保护遗址,为传承千秋万代服务。它应是符合当前社会时代背景,以绿地为载体做到对古文化遗址被发掘出的状态和性质最小程度影响的保护,预留给后人持续考古研究和改善遗址环境的空间与立地条件。因此,要坚持保护先行、最小干预、环境可逆化、展示一致性、可持续性等原则,达到创造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氛围的场所,既展示考古遗址文化内涵与外延价值,又集合休闲与游憩、考古科研与教育于一体遗址景观的目的。(2)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建立适用于考古遗址景观规划设计模式,重新构建设计团队体系与设计流程。(3)根据遗址具有不同文化与环境条件,从分析考古遗址景观价值分析出发,建立以符号设计法与行为模式法为主导,其余如原型法、叙事法、美学法则和古典园林手法等考古遗址公园常用的设计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共同集成整体性设计方法体系。在实证研究层面,以金沙考古遗址公园景观为案例,应用上述理念与方法与现有规划成果对比分析发现:论文的理念、模式及方法更能保护与传承考古遗址的核心价值,更好地履行新形势下其社会公共职能的责任,而公园现状则在景观要素表达与公共空间社会职能方面存在弊端。面对上述不足,从使用后评估角度因地制宜地设计检验方法,分别就景观要素表达文化内涵效果与滞留空间使用率情况两个方面作调查实验,具体地:(1)为验证金沙遗址景观各要素表现效果,采用专家评分法与SPSS定量统计数据的调查法,结果发现景观要素表达与理论研究层面保持了一致性,但效果有区别,如植物对遗址文化理解干扰度最低,环境中协调度最高,但可识别度也是最低的。建筑物环境协调度最低,干扰度也最强。景观小品设施表达出来的文化意象可识别度最高,给游人的印象最深刻。道路是贡献度最不明显要素;(2)针对遗址公园公共空间利用率方面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发现:部分开敞空间利用率很低,滞留空间使用功能单一化,金沙遗址公园开敞空间成为当地居住的老年人与小孩的重要活动场所,最主要的行为模式是看护与玩耍等等。据此,归纳金沙考古遗址公园经验教训,总结相应的建议,以宝墩考古遗址公园为对象提出规划设计构想。此外,恰逢遭受芦山地震破坏的茶马古道遗址进行恢复重建,因此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该案例分析研究发现重建中存在不利于遗址价值原真性的过度设计现象,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办法。论文将研究对象界定为一种景观,其规划设计纳入景观规划设计范畴,但并不与考古遗址的文物保护规划相冲突,是从不同的角度保护与传承遗址文明,在尊重遗址文化本质特征前提下提升整体景观品质,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更有利于实现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对考古遗址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仍将长期处于探索阶段,深入研究的工作任重道远。

韩金龙[10](2018)在《XLC茶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XLC茶业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茶叶的种植、生产、销售业务,属于茶叶行业中的中小型企业。作者以XLC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原理和相关技术方法,通过对XLC公司内外环境深入的分析研究,试图找准公司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和内部具有的优势与劣势,为XLC公司制定出一个正确的发展战略,以期让XLC公司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论文从公司实际管理入手,依据战略管理理论,综合运用PEST分析、竞争势态分析、内外环境因素评价矩阵、SWOT分析等研究方法,对XLC公司的内外部环境等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分析,清晰的认识到XLC公司面临良好的政治导向、未来经济持续发展、、产业政策支持、、茶文化和健康饮茶的推崇、新兴技术的兴起、良好的生态种植环境、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农用土地向规模经济者集中等外部机会。同时也面临产品差异化小,替代品威胁大、消费者需求越来越高、种植机械化程度较低、行业管理比较混乱、茶工劳动力资源短缺、供需不平衡、行业竞争激烈等外部威胁。企业内部具有规范的质量体系、较为优秀的财务水平、人员素质水平较好、组织结构合理、销售队伍完善、研发团队较完善、制作工艺完整、拥有自有茶园等内部优势。同时也存在营销模式不足、营销渠道较窄、培训力度不足、品牌形象不足、文化内涵程度较低、荣誉较少、宣传力度不足等内部劣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战略分析矩阵进行战略组合分析,通过分析研究认为,XLC公司应采取SO战略为主,ST战略为辅相结合的战略组合模式。以公司优势抓外部机会,克服外部威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通过研究,提出公司的愿景是:“成为传承弘扬中华茶文化,传播发展西岭茶品牌的中国四川一流名茶公司”。公司的使命是:“我们致力于成为一个诚实守信、互利共赢的健康茶叶市场的建设者,为农户带来财富,为顾客带来健康;我们致力于为员工带来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给员工来带成长,给公司带来活力;我们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发展,让茶文化实现复兴,让社会更加和谐”。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全面地制定了公司战略目标体系。定量战略目标是到2028年实现:公司规模达到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保持利润率达到14%以上,公司整体员工达到120人左右,优化公司整体组织结构,员工福利待遇达到同年四川省行业优秀水平,扩大公司种植生产面积形成雅安市蒙顶山与公司本部的有机结合,自有种植面积达到500亩以上,其他茶园面积达到1200亩以上;定性战略目标是:成为国内知名的富含茶文化的茶叶品牌,拥有独立自主的品牌产品和生产技术,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为了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制定出了“纵向一体化”的总体发展战略和“重点集中”的竞争战略,并提出“西岭春”品牌战略。论文还从组织领导、目标分解、资源配置、保障措施、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战略实施的建议,对战略的控制也提出了刺激、修正、应急计划。本文的研究成果对XLC公司正式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其他中小型茶叶公司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限于本人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论文尚有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雅安·蒙顶山·茶马古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雅安·蒙顶山·茶马古道(论文提纲范文)

(1)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五、资料数据来源
    六、论文框架内容、创新点及不足
第1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1.1 相关概念
        1.1.1 生态旅游
        1.1.2 生态旅游业
        1.1.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相关理论
        1.2.1 沟域经济理论
        1.2.2 山地生态经济理论
        1.2.3 生态旅游系统理论
        1.2.4 民族生态旅游理论
        1.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6 民族社会学理论
        1.2.7 民族经济学理论
    1.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1 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现实选择
        1.3.2 生态旅游扶贫的重要意义
        1.3.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4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扶贫效应
    小结
第2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环境特点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生态环境条件
        2.1.4 气候水文条件
    2.2 综合区位分析
        2.2.1 交通区位
        2.2.2 生态区位
        2.2.3 经济区位
        2.2.4 旅游区位
    2.3 历史人文背景
        2.3.1 历史沿革
        2.3.2 民族文化
    2.4 生态旅游资源条件
        2.4.1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类型
        2.4.2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特征
        2.4.3 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及优势
        2.4.4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2.5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2.5.1 政治环境因素
        2.5.2 自然条件因素
        2.5.3 社会发展因素
        2.5.4 经济环境因素
        2.5.5 科技水平因素
    小结
第3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3.1.1 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贯穿于生态旅游业发展
        3.1.2 推动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3.1.3 有力促进了川西高原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3.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地理环境特殊
        3.2.2 生态环境脆弱
        3.2.3 社会环境复杂
        3.2.4 经济发展基础弱
    3.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还非真正的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3.3.2 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还有待提升
        3.3.3 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3.3.4 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滞后
        3.3.5 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3.6 生态旅游产品同质化明显
    3.4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发展理念仍然滞后
        3.4.2 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3.4.3 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3.4.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小结
第4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时空评价
    4.1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基本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
        4.1.3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划分
        4.1.4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2.1 确定指标权重
        4.2.2 指标总权重
        4.2.3 评价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指标量化分析
        4.3.1 评价指标量化评分档次
        4.3.2 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
        4.3.3 建立评价模型
    4.4 基于指标模型的时空评价
        4.4.1 时空评价的重要意义
        4.4.2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分
        4.4.3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
    小结
第5章 案例: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5.1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5.1.1 战略地位显着
        5.1.2 世界级旅游资源富集
        5.1.3 旅游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5.1.4 生态旅游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
    5.2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5.2.1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5.2.2 旅游可进入性仍然较差
        5.2.3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
        5.2.4 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较低
        5.2.5 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不够
    5.3 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5.3.1 高山峡谷生态旅游
        5.3.2 高原山地生态旅游
        5.3.3 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旅游
    5.4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思路
        5.4.1 加速打造“一核两中心”
        5.4.2 着力拓展三轴发展
        5.4.3 积极建设三个旅游城镇圈
        5.4.4 扎实推动三大区域发展
        5.4.5 打造生态旅游业重点和旅游品牌
    5.5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分析
        5.5.1 生态旅游业扶贫实践
        5.5.2 生态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
        5.5.3 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评价
    小结
第6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建议
    6.1 可持续发展思路
        6.1.1 以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6.1.2 构建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6.1.3 发展基本原则
        6.1.4 产业发展路径
    6.2 可持续发展建议
        6.2.1 制度保障体系
        6.2.2 发展对策建议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调查问卷
    附表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调查问卷
    附表3:川西高原藏区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表
    附表4: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系统构成一览表
    附表5: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统计表
    附表6: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表
    附表7:甘孜州旅游扶贫村统计表(2016-2019)
    附图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附图2:国家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附图3:国家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附图4:四川省五大生态旅游发展片区区位图
    附图5: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附图6: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开发空间格局
    附图7:川西高原藏区旅游景区带动扶贫村分布示意图
    附图8:川西高原地区高程图
    附图9:川西高原藏区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图10: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研究课题
致谢

(2)雅安市旅游精准扶贫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旅游精准扶贫发展背景及趋势
    2.1 我国旅游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2.1.1 发展历程
        2.1.2 实施现状
        2.1.3 发展趋势
        2.1.4 存在问题
    2.2 四川省雅安市旅游精准扶贫的典型性
        2.2.1 推进政府主导由“管治型”转为“服务型”
        2.2.2 推进扶贫主体由“单一”转为“多元”
        2.2.3 推进运行机制由“各自为政”转为“健全规范”
第三章 雅安市旅游精准扶贫案例描述
    3.1 雅安市旅游精准扶贫的背景和条件
        3.1.1 开展旅游精准扶贫的背景
        3.1.2 开展旅游精准扶贫的可行性
        3.1.3 开展旅游精准扶贫的条件
        3.1.4 贫困状况
        3.1.5 致贫原因分析
    3.2 雅安市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规划
        3.2.1 筹备阶段
        3.2.2 实施阶段
        3.2.3 巩固阶段
    3.3 雅安市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方法
        3.3.1 政府主导扶贫,立足精准识别
        3.3.2 引入多元主体,助力精准扶贫
        3.3.3 健全运行机制,提升扶贫效应
    3.4 雅安市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成效
        3.4.1 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3.4.2 旅游增收效果显着
        3.4.3 就业渠道明显增多
        3.4.4 旅游扶贫质效得以改善
第四章 雅安市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分析
    4.1 识别模式分析
        4.1.1 扶贫对象精准识别
        4.1.2 扶贫产业精准识别
        4.1.3 扶贫对象与扶贫产业精准匹配
    4.2 帮扶模式分析
        4.2.1 帮扶模式的类型
        4.2.2 帮扶模式的作用
    4.3 精准管理分析
        4.3.1 建立贫困户基础信息和项目动态化管理
        4.3.2 平衡主体间利益和项目事权化管理
        4.3.3 引入考核机制和项目市场化管理
第五章 雅安市旅游精准扶贫中政企民协作分析
    5.1 政企民三者在雅安旅游精准扶贫中的职能
        5.1.1 政府
        5.1.2 旅游企业
        5.1.3 贫困人口
    5.2 政府与旅游企业间协作分析
        5.2.1 政府与旅游企业的协作关系
        5.2.2 政府和旅游企业在旅游精准扶贫中的协作模式
    5.3 旅游企业与贫困户间协作分析
        5.3.1 旅游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协作关系
        5.3.2 旅游企业与贫困户在旅游精准扶贫中的协作模式
    5.4 政府与贫困户间协作分析
        5.4.1 政府与贫困户之间的协作关系
        5.4.2 政府与贫困户在旅游精准扶贫中的协作模式
第六章 雅安市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分析
    6.1 运行机制的重要作用
        6.1.1 完善的运行流程机制可以规范旅游精准扶贫工作
        6.1.2 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可以确保旅游精准扶贫成效
        6.1.3 完善的运行联动机制可以促进旅游精准扶贫发展
    6.2 运行机制在旅游精准扶贫中的关键性分析
        6.2.1 规范旅游精准扶贫精准运行
        6.2.2 推动旅游精准扶贫高效运行
        6.2.3 实现旅游精准扶贫长效发展
    6.3 雅安市运行机制中的典型做法分析
        6.3.1 建立精准与整体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6.3.2 建立稳定与动态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6.3.3 建立评估与考核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第七章 案例启示
    7.1 努力发挥政府主导在旅游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7.1.1 转变“粗放型”扶贫工作方式,做到精准识别贫困户
        7.1.2 着眼贫困户需求,做到精准实施帮扶政策
        7.1.3 加强服务意识,提升精准扶贫成效
    7.2 引入多元扶贫主体推动旅游精准扶贫进程
        7.2.1 多主体参与扶贫,合力发展旅游精准扶贫
        7.2.2 规范参与主体权责,有序开展旅游精准扶贫
        7.2.3 打造多元主体市场化,优化扶贫资源配置
    7.3 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提高旅游精准扶贫质效
        7.3.1 采用分类动态管理机制
        7.3.2 建立考核监督管理机制
        7.3.3 形成联动管理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雅安市养老院户外景观设计研究 ——以雅安市康养一体养老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
        1.1.2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问题
        1.1.3 康养一体养老院的可行性
        1.1.4 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环境的联系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老龄化
        1.3.2 景观
    1.4 国内外现状
        1.4.1 国内外养老机构现状
        1.4.2 国内外养老机构景观现状
    1.5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技术和路线
第二章 老年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对户外景观设计的需求
    2.1 老年人的基本心理、生理特征及需求
        2.1.1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2.1.2 老年人生理特征分析
        2.1.3 老年人对养老院户外景观设计的生理需求
    2.2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行为模式
        2.2.1 休闲区域
        2.2.2 时间阶段
        2.2.3 老年人的行为模式
    2.3 不同类型的老人的户外景观需求
        2.3.1 自理老人的户外景观需求
        2.3.2 介助老人的户外景观需求
        2.3.3 介护老人的户外景观需求
第三章 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养老院户外景观设计
    3.1 养老院户外景观设计相关概念
        3.1.1 养老院户外景观
        3.1.2 养老院户外景观设计规范
    3.2 符合老年人的养老院户外景观
        3.2.1 户外环境的整体设置原则
        3.2.2 无障碍原则
        3.2.3 安全性原则
        3.2.4 易于到达原则
        3.2.5 易于交往原则
        3.2.6 可识别原则
        3.2.7 健康性原则
        3.2.8 亲和性
    3.3 养老院户外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3.3.1 周边概况和基地分析
        3.3.2 户外景观的总体布局
        3.3.3 空间的规划设计
        3.3.4 植物的规划设计
        3.3.5 户外配套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第四章 雅安市养老院户外景观现状调查
    4.1 雅安市养老机构整体情况
    4.2 雅安市社会福利院户外景观分析
        4.2.1 基本情况
        4.2.2 雅安市社会福利院户外景观基本概况
    4.3 雅安市名山区社会福利中心户外景观分析
        4.3.1 基本情况
        4.3.2 名山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景观基本概况
    4.4 荥经县新添敬老院户外景观分析
        4.4.1 基本情况
        4.4.2 新添敬老院景观基本概况
    4.5 雅安市养老机构优缺点总结
第五章 雅安市“康养一体”养老院户外景观设计应用
    5.1 项目背景
        5.1.1 政策背景
        5.1.2 规划背景
        5.1.3 时代背景
    5.2 场地认知
        5.2.1 地理位置
        5.2.2 地形分析
        5.2.3 自然条件分析
        5.2.4 区域文化分析
    5.3 雅安市“康养一体”养老院现状
    5.4 项目定位分析基本情况
        5.4.1 雅安市“康养一体”养老院项目定位
        5.4.2 总体规划
    5.5 户外景观的设计规划方案设计
        5.5.1 总体布局
    5.6 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
        5.6.1 景观空间内道路的规划设计
        5.6.2 绿化区植被规划设计
        5.6.3 植物设计
        5.6.4 边界空间的设计
    5.7 设计特点
        5.7.1 特殊的人性化管理机制
        5.7.2 安全便捷性
        5.7.3 地方人文特色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全域旅游理念下雨城区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径
        1.3.4 研究创新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外模式研究
        1.4.4 国内模式研究
第2章 全域旅游相关理论
    2.1 全域旅游概述
        2.1.1 全域旅游的含义
        2.1.2 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性
        2.1.3 全域旅游的特点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绿色发展理论
        2.2.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2.4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
        2.2.5 产业链理论
第3章 雨城区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与现状
    3.1 雨城区区位概述
        3.1.1 总体概况
        3.1.2 旅游区位
    3.2 雨城区经济运行现状
        3.2.1 2018年经济状况
        3.2.2 2013-2018年经济发展情况
    3.3 雨城区旅游资源分析
        3.3.1 自然旅游资源
        3.3.2 人文旅游资源
        3.3.3 特色旅游资源
        3.3.4 雨城区旅游资源评价
    3.4 雨城区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3.4.1 全域旅游开发思路初步形成
        3.4.2 全域旅游发展环境初步改善
        3.4.3 全域旅游发展初见成效
        3.4.4 重要节点初显支撑
第4章 雨城区旅游发展问题与SWOT分析
    4.1 雨城区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游客人均消费偏低
        4.1.2 资源优势利用较差
        4.1.3 夜间旅游吸引力不足
        4.1.4 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不完善
        4.1.5 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4.2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全域旅游认识不足
        4.2.2 旅游资源融合主创性不强
        4.2.3 全域旅游发展投入不足
    4.3 优势分析
        4.3.1 资源优势
        4.3.2 地理优势
        4.3.3 市场优势
        4.3.4 产业优势
    4.4 劣势分析
        4.4.1 旅游资源开发滞后
        4.4.2 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4.4.3 土地资源稀缺
        4.4.4 旅游管理人才缺乏
    4.5 机遇分析
        4.5.1 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机遇
        4.5.2 国家大力推进绿色经济的机遇
        4.5.3 扩大旅游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机遇
        4.5.4 四川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机遇
    4.6 威胁分析
        4.6.1 区域旅游发展竞争加剧
        4.6.2 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威胁
        4.6.3 旅游资源环境容量的制约
        4.6.4 旅游需求多样化的趋势
第5章 雨城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对策
    5.1 全域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5.1.1 SO战略
        5.1.2 WO战略
        5.1.3 ST战略
        5.1.4 WT战略
    5.2 全域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5.2.1 发展定位
        5.2.2 发展理念
        5.2.3 战略统筹
    5.3 “两线一轴”支撑全域旅游框架
        5.3.1 打造北线重点旅游长廊
        5.3.2 开发南线重点旅游通道
        5.3.3 升级城区轴线旅游区
    5.4 推进“旅游+”全域产业融合
        5.4.1 康旅融合
        5.4.2 文旅融合
        5.4.3 农旅融合
        5.4.4 体旅融合
        5.4.5 工旅融合
    5.5 提升全域旅游配套系统
        5.5.1 打造餐饮美食
        5.5.2 提升住宿品质
        5.5.3 构建城区闲游系统
        5.5.4 完善旅游购物环节
    5.6 优化全域旅游保障系统
        5.6.1 升级全域旅游交通服务设施
        5.6.2 推进“旅游+智慧化”
        5.6.3 改善旅游环境和氛围
        5.6.4 开展全域旅游宣传
        5.6.5 扩大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5.7 对策有效性分析
        5.7.1 建议具备合理性
        5.7.2 政策执行力较强
        5.7.3 社会意愿程度较高
        5.7.4 外部环境有利
    5.8 对策效果敏感因素分析
        5.8.1 区内外经济环境影响
        5.8.2 旅游市场需求变化
        5.8.3 招商项目企业自身问题
        5.8.4 突发事件带来冲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引导
        1.1.2 社会发展的需要
        1.1.3 森林古道实际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对象及相关含义辨析
        1.5.1 古道与森林古道
        1.5.2 森林公园游步道
        1.5.3 森林古道景观
        1.5.4 森林旅游
        1.5.5 遗产廊道
    1.6 研究理论基础
        1.6.1 以布兰迪为代表的修复理论
        1.6.2 《威尼斯宪章》中关于保护与修复的理论
        1.6.3 中国的“修旧如旧”
        1.6.4 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理论)
        1.6.5 道路景观学
        1.6.6 旅游学相关理论
    1.7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1 国外研究现状
        1.7.2 国内研究现状
    1.8 创新之处
2 浙江森林古道基础研究
    2.1 浙江森林古道的景观资源构成
        2.1.1 森林古道本体景观
        2.1.2 森林古道自然景观
        2.1.3 人工建成环境
        2.1.4 非物质文化景观
    2.2 浙江森林古道的价值构成
        2.2.1 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
        2.2.2 科学研究价值
        2.2.3 审美艺术价值
        2.2.4 旅游经济价值
        2.2.5 福利价值
    2.3 浙江森林古道景观综合价值评价体系建立
        2.3.1 景观综合价值评价指标的拟定
        2.3.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2.3.3 建立定量评价模糊记分表
        2.3.4 综合价值评价体系分析
    2.4 浙江森林古道现状问题
        2.4.1 碎片化严重
        2.4.2 废弃化严重
        2.4.3 自然侵蚀严重
        2.4.4 人文古迹受损严重
        2.4.5 旅游设施和管理缺失
3 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
    3.1 保护与修复的原则
        3.1.1 原真性原则
        3.1.2 整体性原则
        3.1.3 视觉景观性原则
        3.1.4 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原则
    3.2 保护的范围
    3.3 修复的做法
    3.4 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要点
        3.4.1 森林古道本体景观保护与修复要点
        3.4.2 森林古道自然景观保护与修复要点
        3.4.3 森林古道人工建成环境保护与修复要点
        3.4.4 森林古道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与修复要点
        3.4.5 森林古道其他保护与修复要点
4 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以车慈岭森林古道保护与修复为例
    4.1 车慈岭森林古道背景概况
    4.2 车慈岭森林古道景观综合价值评价
    4.3 车慈岭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
        4.3.1 本体景观保护与修复
        4.3.2 入口景观设计
        4.3.3 人工建成环境景观保护与修复
        4.3.4 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与修复
        4.3.5 其他保护与修复
5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未来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浙江森林古道分布状况表
    附录二 诗词
    附录三 传说
    附录四 “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价值评价指标评估”专家咨询问卷(首轮)
    附录五 “浙江森林古道景观综合价值评价指标评估”专家咨询问卷(次轮)
    附录六 “浙江森林古道景观综合价值评价指标评估”AHP专家咨询问卷(景观综合价值评价因子重要性比较问卷)
    附录七 车慈岭森林古道景观综合价值评价调查问卷
图表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雅安市雨城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旅游
        2.1.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参与式发展理论
第三章 雅安市雨城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3.1 雨城区概况
    3.2 雨城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2.1 乡村旅游业态发展情况
        3.2.2 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3.2.3 乡村旅游景点建设情况
    3.3 雨城区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3.3.1 文旅融合发展
        3.3.2 创新品牌发展
        3.3.3 参与式发展
        3.3.4 休闲农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3.4 典型案例研究-基于中国藏茶村案例分析
        3.4.1 中国藏茶村概述
        3.4.2 中国藏茶村发展模式总结
        3.4.3 藏茶村发展乡村旅游对雨城区的影响
        3.4.4 藏茶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突出问题
    3.5 雨城区乡村旅游发展成效
        3.5.1 区域经济得到有效增长
        3.5.2 灾后重建发展得到推动
        3.5.3 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落实
第四章 雨城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土地政策不完善
    4.2 乡村旅游业态单一
    4.3 基础设施不完善
    4.4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4.5 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
第五章 雨城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5.1 优化土地利用政策
    5.2 突出打造品牌特色
    5.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4 注重人才持续培育
    5.5 加强区域统筹管理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景区研究进展
        1.2.2 可获得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设计
        1.3.1 案例城市
        1.3.2 数据来源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国A级景区建设现状
    2.1 中国A级景区数量特征
    2.2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水平
        2.2.1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类型
        2.2.2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水平
    2.3 中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
        2.3.1 A级景区整体分布特征
        2.3.2 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
第3章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界定
    3.1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义
    3.2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指标
        3.2.1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影响因素分析
        3.2.2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
        3.3.1 旅游景区数量评价方法
        3.3.2 旅游景区等级结构水平评价方法
        3.3.3 旅游景区距离成本评价方法
        3.3.4 旅游景区空间集聚水平评价方法
        3.3.5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综合评价方法
第4章 案例城市A级景区可获得性测算及对比
    4.1 A级景区数量可获得性测算
    4.2 A级景区等级可获得性测算
    4.3 A级景区成本可获得性测算
    4.4 A级景区空间可获得性测算
    4.5 A级景区可获得性综合对比
        4.5.1 近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4.5.2 中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4.5.3 中远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4.5.4 远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4.5.5 A级景区可获得性综合对比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5.1.1 研究结论
        5.1.2 创新之处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8)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研究——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动因分析
    2.1 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2.2 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分析
3 实证分析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2 评价结果及分析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结论
    4.2 对策建议

(9)考古遗址景观价值分析及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考古遗址的生存危机
        1.1.2 研究时代背景
        1.1.3 研究学术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4 问题提出
        1.4.1 研究不足问题
        1.4.2 对象定位问题
        1.4.3 规划设计问题
        1.4.4 建成后的评估不足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1.5.1 主要内容
        1.5.2 研究的目的
    1.6 研究的方法
        1.6.1 文献资料研究阶段
        1.6.2 理论假设阶段
        1.6.3 实证研究阶段
        1.6.4 调查评估阶段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遗址景观相关理论与规划方法
    2.1 重要概念辨析
        2.1.1 文化遗产
        2.1.2 文物
        2.1.3 遗址与考古遗址
        2.1.4 大遗址
        2.1.5 遗址公园
        2.1.6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1.7 研究的对象的界定
    2.2 国外遗址相关保护理论与研究方法
        2.2.1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2.2.2 文化景观保护理论
        2.2.3 国外景观理论发展
        2.2.4 国外遗址景观保护理念
        2.2.5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方法
        2.2.6 国外遗址公园规划
    2.3 国内遗址相关保护理论与方式
        2.3.1 保护理论
        2.3.2 景观理论
        2.3.3 保护方式
        2.3.4 国内遗址景观规划理念
        2.3.5 国内遗址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2.4 总结
        2.4.1 现有理念与方法的积极性
        2.4.2 现有理念与方法的局限性
        2.4.3 方法优化的思考
第3章 考古遗址景观的价值分析及规划设计
    3.1 价值与价值论
        3.1.1 价值
        3.1.2 价值论
        3.1.3 价值分析
    3.2 传统视角下遗址价值分析
        3.2.1 文化遗产保护价值观
        3.2.2 文物遗址的价值分析
        3.2.3 局限性与反思
    3.3 景观视角下的价值分析
        3.3.1 景观
        3.3.2 景观属性
        3.3.3 景观的价值
        3.3.4 文物类景观价值
    3.4 基于景观视角的遗址价值分析
        3.4.1 遗址的基本属性
        3.4.2 遗址的景观属性
    3.5 考古遗址景观价值体系建构
        3.5.1 自然价值
        3.5.2 文化价值
        3.5.3 审美价值
        3.5.4 社会价值
    3.6 考古遗址景观价值体系的特点
        3.6.1 与传统价值观的区别
        3.6.2 景观价值间的关系分析
        3.6.3 新价值体系的理论贡献
    3.7 考古遗址景观定义
        3.7.1 考古遗址景观的定位
        3.7.2 考古遗址景观概念
        3.7.3 考古遗址景观空间形态
        3.7.4 考古遗址景观存在形式
    3.8 考古遗址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3.8.1 从认识到理念
        3.8.2 基本理念
        3.8.3 基本原则
        3.8.4 新理念的变化
    3.9 考古遗址景观规划设计模式
        3.9.1 从价值到模式
        3.9.2 规划设计模式与内容
        3.9.3 新模式的变化
    3.10 考古遗址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0.1 从价值到方法
        3.10.2 考古遗址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第4章 以金沙考古遗址景观为例应用研究
    4.1 金沙遗址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4.1.1 价值分析
        4.1.2 设计模式与方法
    4.2 已建公园规划设计分析
        4.2.1 价值分析
        4.2.2 设计理念
        4.2.3 设计模式与方法
        4.2.4 设计现状分析
    4.3 对比分析
        4.3.1 理念方法的对比
        4.3.2 隐患问题
    4.4 评估检验
        4.4.1 景观要素评估
        4.4.2 公共滞留空间利用率评判
    4.5 总结
        4.5.1 公共空间方面
        4.5.2 景观要素方面
    4.6 结论与建议
第5章 以宝墩考古遗址景观为例设计构想
    5.1 核心价值分析
        5.1.1 宝墩考古遗址概况
        5.1.2 价值分析
        5.1.3 分析结果
    5.2 设计模式与方法
        5.2.1 设计团队体系
        5.2.2 设计流程
        5.2.3 设计方法
    5.3 规划设计构思
        5.3.1 重点突出宝墩文化悠久的地位
        5.3.2 结合周边遗址群整合规划
        5.3.3 通过园林艺术手法展现专属文化元素
        5.3.4 建立有教育意义的体验式景观
第6章 震后雅安茶马古道考古遗址景观恢复优化研究
    6.1 震后文化遗产受灾分析
        6.1.1 灾情概况
        6.1.2 考古遗址景观灾损的特殊性
    6.2 茶马古道遗址概况
    6.3 价值分析
        6.3.1 震前价值分析
        6.3.2 震后价值变化
    6.4 规划现状分析
        6.4.1 实施的方案
        6.4.2 结果分析
    6.5 规划设计优化构想
        6.5.1 规划理念
        6.5.2 规划设计的模式与方法
第7章 结论
    7.1 讨论
        7.1.1 价值分析的贡献
        7.1.2 文物遗址景观新认识
        7.1.3 景观职能新认识
        7.1.4 新的景观规划模式需求
    7.2 结论
        7.2.1 考古遗址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7.2.2 考古遗址景观规划设计模式
        7.2.3 考古遗址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7.2.4 使用后调研发现
    7.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的遗憾
        7.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XLC茶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公司简介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背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背景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与主要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逻辑思路
    1.5 论文结构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技术环境
        2.1.4 社会环境
        2.1.5 自然环境
        2.1.6 分析结论
    2.2 茶叶行业环境分析
        2.2.1 茶叶行业一般情况
        2.2.2 茶叶行业主要竞争力量
        2.2.3 主要竞争对手
        2.2.4 竞争势态矩阵分析(CPM矩阵)
        2.2.5 分析结论
    2.3 分析结论
        2.3.1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EFE矩阵)
        2.3.2 分析结论
第3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1 资源条件
        3.1.1 物质资源
        3.1.2 财务资源
        3.1.3 人力资源
        3.1.4 组织资源
    3.2 财务能力
        3.2.1 经营活动现金流能力
        3.2.2 融资能力
    3.3 营销能力
        3.3.1 营销队伍建设
        3.3.2 市场营销方式
        3.3.3 市场销售渠道
    3.4 新产品研发能力
    3.5 生产能力
        3.5.1 茶叶制作能力
        3.5.2 生产装备能力
        3.5.3 质量保障能力
    3.6 管理能力
        3.6.1 公司生产管理能力
        3.6.2 公司营销管理能力
        3.6.3 公司财务管理能力
    3.7 分析结论
        3.7.1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IFE矩阵)
        3.7.2 分析结论
第4章 公司战略的制定
    4.1 公司愿景
    4.2 公司使命
    4.3 公司战略目标
    4.4 公司战略选择
        4.4.1 SWOT组合分析
        4.4.2 战略选择(QSPM模型)
    4.5 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4.5.1 纵向一体化战略
        4.5.2 前向一体化战略
        4.5.3 后向一体化战略
    4.6 公司竞争战略
    4.7 公司品牌战略
第5章 公司战略实施与控制
    5.1 战略实施的组织
    5.2 战略实施的领导
    5.3 战略目标分解
        5.3.1 纵向分解
        5.3.2 横向分解
    5.4 公司战略实施的资源配置
        5.4.1 财务资源配置
        5.4.2 人力资源配置
        5.4.3 生产资源配置
        5.4.4 技术资源配置
    5.5 公司战略实施的主要保障措施
        5.5.1 冲突管理
        5.5.2 组织结构匹配
    5.6 公司文化的建设
    5.7 公司战略实施的控制
        5.7.1 战略刺激计划
        5.7.2 修正行动
        5.7.3 应急计划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雅安·蒙顶山·茶马古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蔡新良.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2]雅安市旅游精准扶贫的案例研究[D]. 刘念.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雅安市养老院户外景观设计研究 ——以雅安市康养一体养老院为例[D]. 吴巧.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4]全域旅游理念下雨城区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郭晓阳.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5]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研究[D]. 庄羽帆.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6]雅安市雨城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徐颖.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7]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D]. 邓纯纯.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 庞娇,魏来.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11)
  • [9]考古遗址景观价值分析及规划设计研究[D]. 张毅.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 [10]XLC茶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韩金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雅安蒙顶山茶马古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