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世纪/ERP在过程性行业中的应用(上)(论文文献综述)
李智[1](2020)在《多品牌经营的R公司CRM系统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汽车经销商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及行业变革,中国大型汽车经销商公司并购整合中小型汽车经销商的格局已经形成。大型汽车经销商公司需同时经营众多品牌、全国上百家4S店,这样的规模与发展趋势将成为汽车经销行业新常态。面对众多品牌、众多门店的经营管理,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理念方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并以此增加核心竞争力。本文以汽车经销商R公司为研究对象。R公司在全国拥有700多家4S店,众多汽车品牌。首先对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接着分析了R公司面临的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总结R公司采取CRM系统的必要性。接着结合R公司客户购车流程,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R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R公司CRM系统设计提供依据。然后利用问卷调查方法针对CRM系统在R公司单品牌试点中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得出R公司在单品牌试点实施CRM系统的优势及问题,结合试点情况以及R公司多品牌的特征,针对R公司多品牌全面实施CRM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及保障措施。以上分析研究,旨在为R公司以及汽车经销商行业实施多品牌、多门店CRM系统整合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韩克强[2](2020)在《基于CMMI高成熟度模型的S公司软件项目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软件深入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软件项目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软件项目管理的好坏是客户满意、市场开拓和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计算机软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是引领时代发展的新动力,不论是大数据、3D打印还是人工智能都将是软件带来的全新革命。在这样的趋势下,软件项目呈现了需求不确定、结构复杂、工作量大、风险高、涉及干系人多,技术难度大、时间紧迫等特点,给软件项目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线性规划、蒙特卡洛预测等方法,结合在S公司的实际应用以及项目管理理论、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要求,对基于CMMI高成熟度模型的S公司软件项目管理的流程、方法等进行了研究,构建并验证了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体系模型,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通过对于多年积累的度量数据的分析,验证并筛选数据形成组织级性能基线(PPB),并通过回归分析,形成各个预测因子之间的关系,构建组织性能模型(PPM);分解组织级的商业目标,结合根本原因分析,寻找改进点,并根据PPM分析改进方案,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分析方案的有效概率,制定改进方案后,执行组织内试点,通过双总体t检验验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推广方案将验证有效的措施推广到整个组织,实施结果同样可以通过双总体t检验的方式验证。通过持续推广和改进,提升整个组织的软件管理成熟度。基于CMMI高成熟度模型的软件项目管理体系在S公司的顺利实施,解决了软件项目量化管理困难、模型预测能力不足、措施效果难以验证、改进与商业目标脱节等问题。本文在深入理解CMMI体系和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S公司软件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可行的基于CMMI高成熟度模型的软件项目管理体系,提升了S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并对行业内其他软件项目管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荆晓辉[3](2020)在《山东泽瑞公司面向解决方案的安防业务供应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三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国际化步伐的提升,我国的安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新兴产业,始终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发展态势,整个安防市场将趋于高速增长状态。泽瑞公司安防业务不仅要迎合复杂多样的顾客需求,还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花样百出的新产品,带给其内部供应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怎样快速的迎合市场需求,增强服务质量,提升顾客体验?怎样在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始终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怎样利用公司内部供应环节的调整,改善已有业务流程,来满足其持久稳健发展的战略需要?这些都是企业领导者必须要面对,并需要其深入分析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将泽瑞公司安防业务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首先简要阐述了泽瑞公司的总体业务状况,之后针对泽瑞公司安防业务的产品及服务、经营策略、供应链管控情况实施深入的研究,从而明确的提出了现阶段其供应链条在复杂多样的市场形势下所遭遇的严峻挑战。基于上述分析成果,采用价值流程图针对目前泽瑞公司安防业务的供应链流程实施深入研究,找寻其自身的不足,同时深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问题,提出对其当前供应链管理体系实施优化改造的必要性以及方法。以国际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销售及运营计划模型(Sales,Inventory,&Operations Planning,简称S&OP),对现阶段泽瑞公司安防业务供应链管理体系实施进一步的升级,同时制定针对性的实施办法。最后进行归纳汇总:企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竞争形势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让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对供应链活动进行协同化管控,并简述了 S&OP在供应链管理中未来的发展方向。
卢迎[4](2019)在《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标准研究》文中提出《民法总则》第十条确立的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单维公序良俗标准存在严重背离商业交易逻辑的缺陷,因此探讨如何构建法律逻辑与商业逻辑相兼容的判定标准无疑是法律因应商业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商事习惯法源制度的规则群来看,即使制定法已经对法源构成、启动与查证等内容提供了相对完备的规则供给,但公序良俗仍然构成限制商事习惯法源资格的终极性标准。为此,底线标准的设定不仅是影响商事习惯法源功能的关键因素,而且也决定能否有效规制商事习惯适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立足于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以提出问题—构建标准—校验标准—具体运用为研究框架,本文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史学等基本理论,立足于一个较为微观的研究视角来检视现行法构造下单维公序良俗的实践效果,从而在回归商业交易逻辑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功能性判定标准的设定思路。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民法总则》第十条将公序良俗确立为商事习惯的适法性判定标准并不充分,应在坚持不违背强制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引入由公序良俗与公平原则构成的复合化功能性评价标准。商事习惯作为商事主体建构交易秩序与实现自我管理的一种交易规则,本身即表征着商业交易活动运行的客观规律,其适法性判定标准的设定也应充分考虑到如何消解适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交易社会负面效应。在民事思维支配民法典制定的现实背景下,《民法总则》第十条基于规制具有伦理性民事习惯的逻辑所确立的公序良俗标准,不仅混淆商事习惯区别于民事习惯的公序良俗色彩差异,而且难以回应司法实践极少适用公序良俗并出现多元判定立场的现实状况。因此,应从尊重商事习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础出发去矫正商事习惯适法性审查规则,通过分析法律强制介入市场主体交易行为自由的具体目的,借助对交易社会负面效应的类型化界定,从而构建一种复合化功能性的评价标准。除引言和结语之外,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展开系统论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现行法构造下商事习惯适法性标准的体系透视。首先,梳理从单行法到法典化演变进程中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标准所呈现出的公序良俗标准理论共识,并通过考察司法实践对该问题的处理模式来校验该审查标准的实际效果,反思理论共识与司法实践多元立场之间的分歧原因。其次,通过对立法机关确立习惯作为辅助性法源所做的权威解释、立法史料以及习惯规范分布特征的系统梳理,明确《民法总则》第十条将公序良俗确立为商事习惯适法性标准的立法意旨与规制逻辑。随后,诠释商事习惯相较于民事习惯在形成机制、技术品性以及适用场域等方面等存在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明确两者所具有的公序良俗程度的不同;最后,分析将公序良俗作为商事习惯适法性审查标准可能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并指出消解这些不足的可能路径。第二部分,探讨构建功能性标准的具体内容。由于单维公序良俗标准难以有效消解商事习惯适用过程中产生的交易社会负面效应,这为复合化功能性评价标准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商事习惯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配置的交易规则,本部分首先从分析强制性法律规范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入手,指出法律强制介入商事习惯的目的在于消解交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负面效应;其次,探讨强制性法律规范介入商事习惯的功能分类,指出可依据商事习惯对主体利益产生的影响程度,将其分为对交易弱者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不利影响两种类型,并分析解决这些不利影响的具体方式。随后,探讨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复合化功能性标准的具体内容,并明确功能性标准所呈现出的一体两面的内外部关系。由于《民法总则》运用公序良俗取代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公平原则所具有的对交易弱者权益救济的保护功能,可以从经济逻辑与生活逻辑的角度将公序良俗与公平与确立为功能性标准的内容。第三部分,探讨功能性判定标准与民法其它基本原则的关系。功能性标准仅是通过理论推演而确立了公序良俗与公平两个复合原则,只有阐释何以不选取《民法总则》中的平等、自愿、合法、诚信以及绿色原则,才能强化本文所确立的功能性判定标准的正当性。设定商事习惯法源资格限制标准的目的在于防范交易社会负面效应,这些原则要么本身很少与交易发生直接关联,要么更多地都构成一种过程性控制手段。商事习惯违反此类原则的法律后果,也可以归入到功能性评价标准的涵摄范畴。第四部分,阐释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中公序良俗原则的运用。商事习惯合理性的判断要立足于客观的商业规律结合商业创新发展的需求而展开,置于特定时代背景下动态化的理解公共秩序,谦抑适用善良风俗介入影响交易主体权利义务建构秩序。为此,首先对公序良俗原则的基本内涵、类型及其评价商事习惯适法性问题的具体路径进行理论分析;其次,考察司法实践中公序良俗原则评判商事习惯合法性问题的基本立场,分析司法实践的问题与成因;随后,明确公序良俗评价商事习惯适法性时应当坚持的的理性立场。最后,对公序良俗与商事习惯分别进行类型化的区分,明确不同类型商事习惯公序良俗判断的一般逻辑。第五部分,分析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中公平原则的运用。首先,诠释公平原则的内涵以及具体类型,指出商事习惯适法性审查中公平原则的具体理解;其次,考察司法实践中法院运用公平原则评价商事习惯适法性的实践状况,指出其存在轻易以实质公平否定商事习惯的倾向做法并分析其具体成因;再次,通过分析运用公平原则评价商事习惯适法性时的基本理念、目标定位以及具体考量因素。应审慎适用公平干预商主体通过商事习惯而进行的权利义务配置。对商事习惯公平性的审查应当会回到商法关于公平的基本判断之上,不应过分关注结果公平,而应聚焦于过程性公平。同时,要关注到商事习惯成文化的显着趋势,考虑商事习惯作为商主体交易行为价格等构成要素的属性,修正以轻易以违反公平为由否定商事习惯适法性的做法,以充分发挥商事习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功能。最后,依据适用商事习惯的主体类型,对如何区别运用公平原则评价商事习惯进行论述,通过微观视角的讨论为司法实践处理此类问题提供相应的参考。
王琪[5](2019)在《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ERP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经济经济发展构成中,中小企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小型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就从中小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中小型企业还提供了占比非常大的就业机会,所以中小型企业的成长将会成为更好的加快和稳固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根本支撑。但是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存在着种种问题,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当前推进中小型制造业信息化管理为着力点,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以及企业产品结果的优化升级,对中小制造业的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小型制造业实施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其实现管理规范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研究和探讨企业内部常见管理问题,并结合企业自身文化,利用ERP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解决企业一些关键难题,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更根据信息管理系统相关理论知识以及ERP相关理论如: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变更管理理论、业务流程重组SWOT模型研究为依据,结合项目实施经验和企业信息规划管理的相关理论实践,及大量文献回顾,以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的ERP实施项目为研宄对象,主要研究其在ERP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关键问题和对策。通过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信息化过程调查并分析,以及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分析;对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实施ERP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从ER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员方面、基础数据方面,公司流程再造和优化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同时也给予TA医疗器械公司相关对策建议,如:进行战略规划,合理定义需求;认真做好客户需求分析,加强企业信息共享;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人才与文化建设、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系统;选择合适ERP系统;优化现有管理流程;建立统一基础数据标准,加强数据准确性;提高信息化建设,加强系统维护等方面,通过这些分析对策研究能对类似中小型企业实施ERP系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通过了解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施ERP系统的现状,探查和研究这种类型的企业实施ERP系统时可能会产生的效果与缺陷,将理论与最新信息技术研究成果相结合。希望通过对其ERP系统的实施问题研究,加快我国中小型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升中小型制造业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帮助其实现产业化升级,给企业带来较为显着的经济效益提升。
黄晓玲[6](2019)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程开发是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职业教育担负技能强国历史使命、校企合作亟须根本性突破、职业教育课程范式转型的背景下,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缺位和浅层参与的问题,探讨企业的角色及其职责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围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责任的合理性、责任的现状、责任的内涵、责任的内容和责任的履行等进行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开发是由二者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企业技术性和制度性的两重属性以及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技术性的本质,内在地规定着企业技术技能与职业教育产品的同一性、企业技术技能生成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契合性,以及企业技术技能生产载体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同质性,集中体现在面向工作世界的技术经验及其获得过程上。当前企业虽无法律规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强制性义务,但其对职业教育产品的需求决定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具体表现在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以及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协作的建构过程,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要的合作主体,其对职业教育专用技术技能的诉求从根本上决定参与开发的课程集中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理论上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但事实上企业普遍参与不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也处于起步状态,应然与实然的差距显现明确企业责任的迫切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是基于其合作主体角色主观认识和客观能力的,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开发过程或课程产品形成中的回应和实际付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正义的统一性,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道德和利益的内在依从。责任的生成源于政府的权利赋予、企业的经济动力和能力基础,以及职业院校的迫切需求和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作用对象的特定性、责任边界的明晰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又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有限性。根据责任内容划分的基本原则和功能导向的划分依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主要有导向责任、供给责任和协作责任,三种责任自成一体并形成责任内容的基本框架。导向责任集中体现为培养质量确认及反馈,通过需求导向、标准导向和评价导向实现;供给责任体现为技术技能积累和提供,通过提供智能形态、实体形态和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实现;协作责任体现为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中的辅助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中的主导性协作和理实融合课程中的对等性协作实现。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履行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程度较浅且覆盖面较窄,同时企业内在动力不足、认识及行动存在较大落差。这除了经济区位、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影响外,也受制于企业行业分类、技术类型、所有制形式、所处发展阶段和实际规模等自身因素影响。为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有效、有序发展,从企业履责意愿角度,需进一步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协同多种外部力量、增强企业自身基础能力;就责任实现机制而言,需进一步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建立有效的企业履责评价与激励制度;对履责环境的优化,需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引领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欧丽慧[7](2018)在《整合式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工商管理作为最为典型的专业学位类别,在人才培养上特别注重面向职业领域培养适应岗位的综合素质及其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真实复杂的企业管理情境中增强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它独特的性质、运行机理和综合优势在推进工商管理教育发展及其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方面颇受关注与期待,而且,案例教学法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人才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和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基本教学法之一,已经得到了国际的公认和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如何实施案例教学直接影响着工商管理教学的整体质量。但案例教学作为工商管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在国内的实施存在着诸多的困境和质疑,有土壤环境、制度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师观念、学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当然关键还在于国内商学院对于案例教学这种工商管理教学“新常态”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在案例教学的作法和实践上并不成熟和理想,没有真正凸显出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和持久生命力。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和现状调查来梳理国内案例教学中的实施困境,并将问题进行聚焦和归纳,分析得出现阶段国内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症结所在。并通过长期的工作观察、实践并结合案例研究及教学一线的代表专家访谈综合得出案例教学发展的方向和措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他们利用真实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主动且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案例教学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但建构主义理论多种分支和教学模式很难直接应用到MBA案例教学中,本文拟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经验和观察,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迁移观等相关理论对案例教学的学习者经验背景评估、教学情境的创设、知识建构的过程与机制、学习者的主动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及迁移结果的客观评价等方面探索案例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实施之道,细化建构主义的一般教学过程,构建从案例开发开始,到案例课堂教学,再到案例行动及案例评价四个环节的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并在构建过程中分析案例教学各个环节相互之间激发循环内生的内在机理,形成了单环节内部整合、各环节相互影响及大体系整合互动的大小整合的完整的案例教学模式。最后,本研究选取H大学工商管理教育案例教学模式的典型个案作效果实施的应用研究,思考其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成功构建的经验和思路,并提出改进之道。据此,来探索适合中国情境的MBA案例教学模式,丰富案例教学理论,为国内工商管理教育甚至管理学科其他领域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研究遵循了“需求探析——理论构想——实证检验——效果验证——总结提升”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法、访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研究。第一章说明选题的缘由、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对案例教学的起源发展、管理案例及案例教学法核心概念的界定、案例教学法的功能意义及对管理学科尤其是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适用度,并通过文献梳理和工作实践观察总结出国内案例教学和案例教学模式的困境现状及研究走向;第三章是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分析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的核心要素和内涵,并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几大经典教学模式进行剖析,并形成对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通过理论研究构建整合式MBA案例教学的模型,并对案例教学源头案例开发进行分析,选取了大连理工案例库的历年入库百优案例进行分析来发现国内本土案例的现状和问题;同时采取专家访谈的方法来分析案例应用实施,综合得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发展到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挥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应用效果的措施建议;第五章是通过访谈得出的结论假设形成学生问卷的四个维度,通过对各个年级MBA学生问卷实证调研的方法来对假设进行检验,进一步证实该模型的科学性和不足;第六章是选取H大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来作为典型案例来研究,以期通过对H大学的教学实践的剖析来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价值,也通过诊断提出实施改进的建议;第七章是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及案例观察的所得提出针对性的思考和建议。
王涛[8](2018)在《A公司财务管理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经济的持续提升,财务管理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变的尤为重要。在部分公司高管的思想中,财务就是记录账目以及处理账目,没有关注其对于策略制定产生的价值。过去财务工作的内容以及模式都很单一,在高速发展的市场里,公司的相关部门一方面需要为公司战略、资金筹募以及管理监控进行辅助,同时又必须促进公司整体体系工作的优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公司在工作流程上存在着诸多不足,制约着公司的后续发展。本文以A公司为例,对其财务管理流程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随后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财务管理流程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业务流程重组理论与业务流程优化理论,阐述了流程优化的基本途径;其次,采用案例研究法,对A公司进行案例分析,找出A公司财务管理流程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根据财务管理流程的四个阶段,分别进行流程优化设计。最后提出顺利进行流程优化的保障措施。
丁马宗[9](2015)在《目标管理法在电子商务产业园区ERP项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眼下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新兴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开始在我们的周围出现。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这些电子商务园区迫切需要一套适合自身业务需要的企业管理软件。这其中企业资源计划即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出现无疑给众多拥有现代化办公需求的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高效的管理方式以及无限的发展可能。目前市面上主流的ERP软件已经能通过各种模块涵盖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然而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购买费用以及价格不菲的后期维护费用使不少企业望而却步。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自身性质的特殊性,新兴产业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园区,其对ERP系统的需求除了传统模块以外更提出了对客户管理以及招商管理的需求。单一的ERP系统无法满足这类企业所有的业务需求,而同时使用几套ERP系统又不切实际,于是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开发成为了大部分电子商务园区的理想选择。面对庞大的ERP系统开发项目,如何管理和控制好项目的开发进度则成为了摆在项目管理者面前一个最实际的问题。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过于因循守旧,无法适应企业的弹性需求,同时也面临开发周期长,开发费用高的问题。目标管理法由于其灵活且易于控制项目进度的特性,能很好的解决这些电子商务园区项目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目标管理法由着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率先提出,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改变原先上级制定目标的工作模式为上下级共同讨论确定绩效目标并通过阶段考评来检阅目标完成情况。目标管理法属于以结果为导向的考评方法,它把对员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察作为自身的绩效评估体系。通过这样一个考评过程不仅能实时了解员工的工作绩效,还能及时调整阶段策略以应对突发事件可能给项目进度带来的影响。目标管理法相对于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更能体现出其对资源的优化、对员工的激励以及对进度的控制等优势。通过在电子商务园区的ERP项目中应用目标管理法,项目的管理者能灵活地通过阶段目标的执行及考评来掌握项目的开发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并能随时根据需求的变更调整后续目标,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从结果上来看,目标管理法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做好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更能帮助这些电子商务园区的ERP项目大大缩短项目工期,同时省下巨额的开发费用。可以预见,随着电子商务在国内外的迅速发展,目标管理法也将为众多电子商务园区企业ERP项目在管理模式上提供更好的选择。
朱峰[10](2013)在《多尺度视角下的石化企业信息集成研究》文中指出石化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石化行业进行综合自行化系统的研究分为计算机集成制造和企业级优化两个方向,前者关注以信息共享和集成为核心的系统实现,后者关注以优化算法、人工智能、求解算法等为核心的计算求解方法。二者处理同一对象却关注不同侧面,这种分离之势导致二者皆无法独立解决石化领域的问题,而二者在石化企业中的集成应用研究是当务之急。业界对于二者集成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均有所涉及,其主要思路是基于企业集成和互操作理论,利用传统的IT工具,将企业级优化中的复杂模型和求解方法与传统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集成。但是,该思路主要从软件通用性和互操作性等IT技术方面寻求突破,而没有过多关注石化行业的本质特征。石化行业中的物流在石化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中占据基础地位。从石化企业管理和控制的视角来看,由生产、运输与存储过程构成的生产物流具有多尺度特征,而作为CIMS和EWO的共同处理对象,物流的这一特征也在二者的研究与应用中有所体现,因此是处理二者集成的突破口。本文首先根据石化行业实际物流和不同业务的逻辑物流的立体网络化拓扑结构特征,即多尺度特征,给出了“多尺度物理结构模型”的定义。然后以模型易维护和模型同步为目标,设计了物流及生产装置的多尺度信息集成框架,提出了以多尺度物理结构模型为核心的信息模型建模方法。针对该方案应用过程中的模型易变性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多尺度建模工具软件在支持不同用户、支持不同模型表达方式、支持多尺度物理结构模型以及提供灵活接口四个方面的需求,提出了多尺度建模工具的设计方案。最后,以浙江大学智能工厂实验室的企业级优化平台作为案例。通过设计智能工厂平台的功能构成和设计方案,建立了智能工厂软件平台,并通过综合展示模块的实际应用,证明了本文多尺度信息集成方案在应对石化CIMS和石化EWO集成方面的有效性。
二、新世纪/ERP在过程性行业中的应用(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ERP在过程性行业中的应用(上)(论文提纲范文)
(1)多品牌经营的R公司CRM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CRM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RM国外研究现状 |
1.2.2 CRM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R公司现状分析 |
2.1 R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
2.1.1 行业概况 |
2.1.2 R公司的行业地位 |
2.2 R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2.2.1 R公司经营现状 |
2.2.2 R公司组织架构 |
2.2.3 R公司经营模式 |
2.3 R公司实施CRM系统必要性 |
第3章 R公司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售前——缺乏精准营销盈利模式 |
3.2 售中——缺乏有效的销售过程管理 |
3.3 售后——缺乏标准的售后流程 |
3.4 增值业务——未达到“以客户为中心” |
3.5 其他支持——客服管理职能落后,缺乏多平台联动流程 |
第4章 R公司CRM系统设计与分析 |
4.1 R公司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
4.2 R公司CRM系统建设目标 |
4.3 R公司CRM系统建设原则 |
4.4 R公司CRM系统各模块设计 |
4.4.1 市场营销系统设计 |
4.4.2 销售过程管理系统设计 |
4.4.3 售后业务系统设计 |
4.4.4 增值业务系统设计 |
4.4.5 其他支持 |
4.5 R公司实施CRM系统总体思路及规划 |
第5章 R公司单品牌试点实施CRM系统分析 |
5.1 R公司单品牌试点实施CRM系统准备 |
5.2 R公司单品牌试点实施CRM系统步骤 |
5.3 R公司单品牌试点实施CRM系统效果分析 |
5.3.1 调查问卷设计 |
5.3.2 R公司单品牌试点实施CRM系统的优势 |
5.3.3 R公司单品牌试点实施CRM系统的问题 |
5.4 R公司单品牌试点实施CRM系统总结 |
第6章 R公司多品牌全面实施CRM系统建议 |
6.1 加强CRM理念与企业文化融合 |
6.2 加快组织结构转变 |
6.3 避免经营压力偏离CRM系统实施 |
6.4 增强CRM系统实施团队人员稳定 |
6.5 减轻员工的畏难情绪 |
第7章 R公司多品牌全面实施CRM系统保障措施 |
7.1 前期保障 |
7.2 制度保障 |
7.3 组织保障 |
7.4 人才保障 |
7.5 绩效保障 |
7.6 技术保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CRM 系统需求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R 公司 CRM 系统应用问卷调查表 |
(2)基于CMMI高成熟度模型的S公司软件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件项目管理的发展 |
1.2.2 CMMI体系的发展现状 |
1.2.3 CMMI在软件管理中应用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重点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CMMIL4模型概述 |
2.1.1 量化项目管理说明 |
2.1.2 组织过程性能说明 |
2.2 CMMIL5模型概述 |
2.2.1 因果分析和解决方案 |
2.2.2 组织性能管理 |
2.3 量化管理和统计管理 |
2.3.1 假设检验 |
2.3.2 蒙特卡洛预测 |
3 S公司软件项目管理现状与实行CMMI高成熟度体系的必要性 |
3.1 S公司简介 |
3.2 S公司软件项目管理现状与问题 |
3.2.1 S公司软件项目管理概况 |
3.2.2 S公司软件项目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S公司实行CMMI高成熟度体系的必要性 |
4 CMMI高成熟度体系建模及实施验证 |
4.1 CMMIL4体系建模 |
4.1.1 建立过程性能基线 |
4.1.1.1 数据采集选择 |
4.1.1.2 数据分析建立基线 |
4.1.2 建立过程性能模型 |
4.1.2.1 识别预测因子 |
4.1.2.2 正态分布和相关性验证 |
4.1.2.3 建立回归模型建立PPM |
4.2 CMMIL5体系建模 |
4.2.1 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案 |
4.2.1.1 组织商业目标分解 |
4.2.1.2 帕累托图分析差距原因 |
4.2.1.3 鱼骨图分析根本原因 |
4.2.1.4 解决方案与成效分析 |
4.2.2 组织创新和推广 |
4.2.2.1 按优先级实施试点方案 |
4.2.2.2 试点结果的成效检验 |
4.3 基于CMMI高成熟度模型的项目管理模型实施及效果 |
4.3.1 CMMI高成熟度体系软件项目管理模型实施 |
4.3.2 模型实施整体效果分析 |
4.4 模型实施中的问题与改进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山东泽瑞公司面向解决方案的安防业务供应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5.3 文献述评 |
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供应链管理 |
2.1.1 供应链管理简介 |
2.1.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要求 |
2.1.3 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 |
2.2 销售与运营计划基本理论 |
2.2.1 销售与运营计划发展历史 |
2.2.2 销售与运营计划四大基本要素 |
2.3 集成解决方案的概念 |
3 泽瑞公司安防业务现状分析 |
3.0 泽瑞公司概述 |
3.1 泽瑞公司安防业务特点 |
3.2 安防的概念与行业发展 |
3.3 泽瑞公司安防业务概况 |
3.3.1 安防业务内容 |
3.3.2 安防业务市场经营环境 |
3.3.3 安防业务的发展与长期发展战略 |
3.4 泽瑞公司安防业务供应链管理现状 |
3.4.1 安防业务供应链流程与业务 |
3.4.2 安防业务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
3.5 泽瑞公司安防业务供应链再造的必要性 |
4 泽瑞公司面向解决方案的安防业务供应链体系设计 |
4.1 泽瑞公司面向解决方案的安防业务构思 |
4.2 面向解决方案的安防业务S&OP工作流程分析 |
4.2.1 安防业务S&OP工作机制 |
4.2.2 S&OP业务流程实施步骤 |
4.3 面向解决方案基于S&OP流程的供应链管理 |
4.3.1 基于S&OP流程的供应链设计 |
4.3.2 供应链供需平衡管理 |
4.3.3 供应链订单实施管理 |
4.3.4 供应链服务度量考核管理 |
5 泽瑞公司面向解决方案的安防业务供应链实施保障措施 |
5.1 经营思想保障 |
5.2 组织机构保障 |
5.3 人力资源保障 |
5.4 信息技术保障 |
5.5 资金保障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现行法构造下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标准透视 |
第一节 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标准的理论共识与实践分歧 |
一、商事习惯适法性标准的理论共识 |
二、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标准实践立场的多元化 |
三、理论共识与多元立场的分歧反思 |
第二节 公序良俗作为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标准的逻辑审视 |
一、公序良俗作为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标准的立法意旨 |
二、公序良俗作为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标准的规制逻辑 |
三、商事习惯区分于民事习惯公序良俗程度的差异性 |
第三节 公序良俗作为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标准的评析 |
一、商事习惯法源制度的规则体系 |
二、公序良俗作为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标准的不足 |
三、公序良俗作为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标准不足的成因分析 |
小结 |
第二章 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功能性标准的内容确立 |
第一节 法律强制介入市场交易活动的理论基础 |
一、商事习惯在企业法中的历史沿革与功能阐释 |
二、法律强制介入市场交易活动的理论溯源及启示 |
三、法律强制介入市场交易活动的目的:消除交易社会负面外部效应 |
第二节 法律强制介入市场交易活动的功能分类 |
一、防范对不特定当事人利益影响而避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
二、防范对特定当事人利益影响而避免损害交易弱者利益 |
第三节 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功能性标准的具体内容 |
一、功能性判定标准之一:公序良俗 |
二、功能性判定标准之二:公平 |
三、功能性判定标准的一体两面的关系界定 |
小结 |
第三章 功能性判定标准与民法其它基本原则的关系校正 |
第一节 功能性判定标准与平等原则 |
一、平等原则的内涵与法律属性 |
二、功能性判定标准与平等原则的关系界定 |
三、功能性判定标准与平等原则关系的司法验证 |
第二节 功能性判定标准与自愿原则 |
一、自愿原则的基本内涵 |
二、功能性判定标准与自愿原则的关系厘定 |
三、功能性判定标准与自愿原则关系的司法再校验 |
第三节 功能性判定标准与合法原则 |
一、合法原则的法律表达与规范类型 |
二、功能性判定标准与强制性法律规范 |
三、功能性判定标准与任意性法律规范 |
第四节 功能性判定标准与诚信原则 |
一、诚信原则的内涵与基本功能 |
二、功能性判定标准与诚信原则的关系界定 |
三、功能性判定标准与诚信原则关系的司法验证 |
第五节 功能性判定标准与绿色原则 |
一、绿色原则条款的规范性质 |
二、功能性判定标准与作为绿色原则的关系解析 |
三、功能性判定标准与绿色原则关系的司法实证 |
小结 |
第四章 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中公序良俗原则的运用 |
第一节 公序良俗原则的内涵与基本类型 |
一、公序良俗原则的内涵 |
二、公序良俗原则的基本类型 |
三、公序良俗评价商事习惯的具体路径 |
第二节 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中公序良俗原则的司法实证 |
一、公序良俗评价商事习惯适法性的司法实践样态 |
二、公序良俗评价商事习惯适法性存在的问题 |
三、司法实践问题的成因解析与完善思路 |
第三节 公序良俗判断商事习惯适法性的理性立场 |
一、公序良俗原则的审慎谦抑介入 |
二、矫正公序良俗原则的泛化适用 |
三、公序良俗原则具体适用时的动态理解 |
第四节 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公序良俗原则的类型化认定 |
一、商事习惯违背公序良俗原则的类型分析 |
二、不同类别商事习惯公序良俗的判断 |
小结 |
第五章 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中公平原则的运用 |
第一节 公平原则的基本内涵与类型梳理 |
一、公平原则的内涵 |
二、公平原则的类型 |
三、商事习惯适法性审查中公平原则的具体理解 |
第二节 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中公平原则的司法实证 |
一、公平原则校验商事习惯适法性的基本立场 |
二、公平原则校验商事习惯适法性存在的问题 |
三、公平原则校验商事习惯适法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中公平原则的体系适用 |
一、商事习惯公平性判定与商法效率原则的关系厘定 |
二、商事习惯公平性判定的基本理念 |
三、商事习惯公平性判定的目标定位 |
四、商事习惯公平性判定关注的具体要素 |
第四节 商事习惯适法性审查中公平原则的类型化适用 |
一、商主体间适用商事习惯时的公平性判断 |
二、商事主体与非商事主体间适用商事习惯时的公平性判断 |
三、非商事主体间适用商事习惯时的公平性判断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ERP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对象现状 |
1、国外研究状况 |
2、国内ERP研究状况 |
(三)研究思路内容以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框架结构 |
(五)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局限性 |
1、贡献 |
2、局限性 |
二、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一)ERP的基本概念 |
1、ERP的概念 |
2、ERP起源和未来发展 |
3、ERP的主要功能 |
(二)ERP的相关理论 |
1、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
2、变革管理理论 |
3、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4、SWOT模型理论 |
(三)ERP实施的应用以及具体意义 |
1、ERP系统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
2、ERP实施的必要性 |
3、ERP实施的意义 |
三、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ERP实施状况调查 |
(一)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介绍 |
(二)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ERP实施根本目的 |
(三)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ERP实施状况调查 |
四、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ERP实施问题分析 |
(一)公司自身问题分析 |
(二)关键业务流程问题分析 |
(三)人员问题分析 |
(四)基础数据问题分析 |
(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问题分析 |
(六)企业IT基础设施问题分析 |
五、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ERP实施问题对策研究 |
(一)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ERP实施问题关键因素 |
(二)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ERP实施问题对策研究 |
1、进行战略规划,合理定义需求 |
2、认真做好客户需求分析,加强企业信息共享 |
3、对企业员工进行全员培训、加强人才与文化建设、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系统 |
4、选择合适的 ERP 软件 |
5、优化现有管理流程,简化ERP系统组织结构 |
6、建立统一基础数据标准,加强数据准确性 |
7、提高信息化建设,加强系统维护 |
(三)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ERP实施起到的作用 |
(四)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ERP实施改进目标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6)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题目解读与研究背景 |
1.1.1 题目解读 |
1.1.2 研究背景 |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研究现状 |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3.1 问题提出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视角 |
1.5.2 研究思路 |
1.5.3 技术路线 |
1.5.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
2.1 企业与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及内在相关性 |
2.1.1 企业技术性与制度性的两重属性 |
2.1.2 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双重属性 |
2.1.3 企业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的内在契合 |
2.2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 |
2.2.1 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 |
2.2.2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 |
2.2.3 企业作为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 |
2.3 企业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角色 |
2.3.1 职业教育课程本质及开发特点 |
2.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多元主体 |
2.3.3 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主体 |
2.4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任务 |
2.4.1 促进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功能实现 |
2.4.2 选择呈现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内容 |
2.4.3 规约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实施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然表征 |
3.1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
3.1.1 问卷调查及样本信息 |
3.1.2 文本分析与企业特征 |
3.1.3 质性访谈与信息印证 |
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参与不足 |
3.2.1 企业缺位 |
3.2.2 浅层参与 |
3.2.3 差异显着 |
3.3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处于起步状态 |
3.3.1 教师参与少 |
3.3.2 协作程度浅 |
3.3.3 合作周期短 |
3.4 校企双方主观认识存在较大差异 |
3.4.1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重要性认识不同 |
3.4.2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身份的认识不同 |
3.4.3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作用的认识不同 |
3.5 校企双方合作的需求和意愿不同 |
3.5.1 校企合作培养还未成为企业人才配置主要途径 |
3.5.2 在导向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不如院校需求迫切 |
3.5.3 在人财物等条件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不对等 |
3.5.4 在协作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有差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基本蕴涵 |
4.1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演化及主要性质 |
4.1.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单一到多元 |
4.1.2 企业社会责任性质:异质且综合 |
4.1.3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多重分析视角 |
4.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涵 |
4.2.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基本要素 |
4.2.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效益和正义的统一 |
4.2.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道德和利益的要求 |
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生成 |
4.3.1 权利赋予:政府法律政策推动 |
4.3.2 动力激发:企业经济利益契合 |
4.3.3 能力保证:独特育人资源支持 |
4.3.4 空间拓展:院校育人需求拉动 |
4.3.5 路径保障:校企合作机制建立 |
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容 |
4.4.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 |
4.4.2 功能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 |
4.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三维结构 |
4.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有限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培养质量确认与反馈的导向责任 |
5.1 需求导向:规约培养目标确定 |
5.1.1 企业需求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
5.1.2 课程目标确定与企业需求传导 |
5.2 标准导向:影响课程标准制订 |
5.2.1 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契合性 |
5.2.2 课程标准制订与企业标准转换 |
5.3 评价导向:促进课程完善创新 |
5.3.1 企业反馈与课程评价的精准性 |
5.3.2 企业评价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技能积累与提供的供给责任 |
6.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内容 |
6.1.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
6.1.2 课程内容选择与智能形态技术技能转化 |
6.2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资源 |
6.2.1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
6.2.2 课程资源建设与实体形态技术技能支持 |
6.3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实施 |
6.3.1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与教学过程的互补性 |
6.3.2 课程实施过程与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嵌入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协作责任 |
7.1 辅助性协作:专业理论课程 |
7.1.1 参与需求调研及分析 |
7.1.2 协助目标确立及细化 |
7.1.3 论证实施方案及条件 |
7.2 主导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 |
7.2.1 工作任务选择与提供 |
7.2.2 实习实训实施与管理 |
7.2.3 技术咨询与产品提供 |
7.3 对等性协作:理实融合课程 |
7.3.1 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 |
7.3.2 工学交替实施与管理 |
7.3.3 教材研发与资源建设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履责的主要条件 |
8.1 履责意愿: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
8.1.1 激发企业履责的内在动力 |
8.1.2 协同企业履责的外部力量 |
8.1.3 增强企业履责的基础能力 |
8.2 履责管理: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
8.2.1 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 |
8.2.2 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 |
8.2.3 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 |
8.2.4 建立有效的责任履行评价与激励制度 |
8.3 履责环境:优化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 |
8.3.1 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优化 |
8.3.2 引导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
8.4 本章小结 |
结语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研究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7)整合式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由和研究的背景 |
一、问题的缘由 |
二、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特色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三、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案例教学核心概念界定 |
一、案例教学的源起与发展 |
二、案例与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及特征 |
第二节 关于案例教学的功能研究 |
一、管理学科的特性和案例教学适用度 |
二、MBA教育培养目标及案例教学的独特优势 |
第三节 关于MBA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
一、国外经典MBA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
二、国内MBA案例教学模式的困境分析 |
三、MBA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走向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 |
一、学习迁移的主体性原则 |
二、学习迁移的适应性原则 |
三、学习迁移的过程性原则 |
四、学习迁移的情境性原则 |
第三节 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教学模式分析 |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 |
二、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 |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 |
第四章 整合式MBA案例教学模式构建 |
第一节 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构建的目标 |
二、构建的原则 |
三、构建的策略 |
四、构建的过程 |
五、构建的模式 |
第二节 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案例开发研究 |
一、作为情境构建的案例开发研究 |
二、案例库调研方案设计 |
三、案例库统计结果与分析 |
四、案例题录信息文本挖掘 |
五、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第三节 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案例应用研究 |
一、访谈研究的目的和设计 |
二、访谈的信息整理和分析 |
三、访谈结论和研究假设 |
第五章 整合式MBA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和内容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内容 |
第二节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一、问卷信度检验 |
二、问卷效度检验 |
第三节 数据结果分析 |
一、样本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
二、案例训练模块与能力提升关系的统计分析 |
三、影响因素和学生满意度关系的统计分析 |
四、各类影响因素对学生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第六章 整合式MBA案例教学模式实施及效果分析 |
第一节 H大学案例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 |
一、制度化和多渠道的案例采编 |
二、多元化和创新式课堂情境创建 |
三、品牌化和制度化的案例赛事 |
四、整合式案例实训及落地运营 |
第二节 模式的成效和初步效果 |
一、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效果评价良好 |
二、实训项目取得实效,企业反馈正向积极 |
三、业界学界高度认可,示范引领和经验辐射 |
四、社会口碑良好,媒体高度关注 |
第七章 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思考 |
一、转变模式,以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实现学习迁移 |
二、机制创新,形成案例教学生态圈良性运作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研究建议与展望 |
一、多点融合,不断推动中国管理案例的开发和优化 |
二、多元尝试,不断创新中国情境下MBA案例教学模式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综合案例分析课堂调查问卷 |
附录二:案例教学MBA教师深度访谈提纲 |
附表三:案例教学MBA教师访谈对象说明 |
附表四:案例教学MBA学生问卷 |
附表五:“上海MBA课程案例库”评审标准说明(2017 版) |
附表六:“全国百优案例评审标准(2017 版)” |
科研成果 |
(8)A公司财务管理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案例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回顾 |
2.1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
2.2 业务流程优化理论 |
2.3 业务流程重组与优化理论的区别 |
2.4 流程优化的基本途径 |
2.5 财务管理理论 |
第三章 A公司财务管理流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A公司简介 |
3.2 A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
3.2.1 A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
3.2.2 A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 A公司财务管理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
3.3.1 财务管理总体内容 |
3.3.2 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四章 A公司财务管理流程优化设计 |
4.1 A公司财务管理流程优化设计 |
4.1.1 会计核算流程优化设计 |
4.1.2 计划与预算管理流程优化设计 |
4.1.3 资金管理流程优化设计 |
4.1.4 投资管理流程优化设计 |
4.2 其他模块优化措施补充 |
4.2.1 搭建信息技术支持系统 |
4.2.2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渠道 |
4.2.3 设置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
第五章 A公司财务管理流程优化保障措施 |
5.1 组织架构调整 |
5.2 建立健全激励、考核与评价机制体系 |
5.3 人员优化及培训体系的建立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关于A公司财务管理流程问卷调查 |
(9)目标管理法在电子商务产业园区ERP项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电商ERP平台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项目管理 |
2.1.1 项目管理概念 |
2.1.2 项目管理的过程 |
2.1.3 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 |
2.2 目标管理法理论 |
2.3 目标管理的特点 |
2.4 目标管理的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商务园区ERP项目分析和管理方法设计 |
3.1 电子商务园区ERP项目特点 |
3.2 项目开发需要解决的前期问题 |
3.3 电子商务园区ERP项目引入目标管理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
3.3.1 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 |
3.3.2 目标管理法的优势 |
3.4 电子商务园区ERP项目运用目标管理法的流程 |
3.4.1 目标管理法的运用 |
3.4.2 目标管理法的实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目标管理法在聚力得ERP项目中的应用 |
4.1 项目简介 |
4.2 目标制定 |
4.2.1 管理层设定目标 |
4.2.2 项目阶段化 |
4.2.3 阶段目标设定 |
4.3 明确责任 |
4.3.1 开发团队成员组成 |
4.3.2 任务分包 |
4.4 组织实施 |
4.4.1 实施目标管理法第一阶段任务部署 |
4.4.2 目标执行情况 |
4.5 阶段考评 |
4.6 目标管理的成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目标管理法的不足 |
5.2 结合项目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管理法 |
5.3 项目管理发展的趋势 |
参考文献 |
符号与标记(附录1)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多尺度视角下的石化企业信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 |
缩略语 |
1 绪论 |
摘要 |
1.1 引言 |
1.2 石化CIMS意义与研究现状 |
1.2.1 石化CIMS的概念与意义 |
1.2.2 石化CIMS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
1.3 企业级优化概念与研究现状 |
1.3.1 企业级优化的概念与意义 |
1.3.2 企业级优化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
1.4 智能工厂概念与研究现状 |
1.4.1 智能工厂的概念与意义 |
1.4.2 智能工厂实验室的发展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组织结构 |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 |
1.5.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2 以多尺度物流模型为核心的信息集成需求 |
摘要 |
2.1 引言 |
2.2 多尺度理论概述 |
2.3 信息集成需求 |
2.3.1 同一尺度内的信息集成 |
2.3.2 聚集形式的尺度间关联 |
2.3.3 解聚形式的尺度间关联 |
2.4 多尺度物理结构模型的定义与地位 |
2.4.1 多尺度物理结构模型定义 |
2.4.2 多尺度物理结构模型的地位 |
2.5 本章小结 |
3 多尺度视角下的信息集成方案 |
摘要 |
3.1 引言 |
3.2 信息集成架构设计 |
3.2.1 主要设计思想 |
3.2.2 主要实现框架 |
3.3 信息集成方案细节 |
3.3.1 多尺度物理结构模型建模策略 |
3.3.2 信息模型建模策略 |
3.3.3 子系统设计规范 |
3.3.4 集成系统的运行 |
3.4 信息模型维护和同步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4 多尺度视角下的信息模型建模工具 |
摘要 |
4.1 引言 |
4.2 建模工具功能定位 |
4.2.1 对不同用户的支持 |
4.2.2 对不同模型表达的支持 |
4.2.3 对多尺度物理结构模型的支持 |
4.2.4 模型接口的要求 |
4.3 建模工具软件设计 |
4.3.1 整体软件框架 |
4.3.2 建模过程与运行过程 |
4.4 建模工具的应用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5 应用实例-多尺度信息集成方案在智能工厂中的应用 |
摘要 |
5.1 引言 |
5.2 智能工厂功能设计 |
5.3 智能工厂系统设计 |
5.3.1 系统整体框架 |
5.3.2 信息模型建模方式 |
5.4 系统运行和优势分析 |
5.4.1 系统开发过程与扩展机制 |
5.4.2 应对工厂对象差异性 |
5.4.3 应对业务多样性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摘要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智能工厂中多尺度模型数据 |
附录B 智能工厂中映射关系实例数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新世纪/ERP在过程性行业中的应用(上)(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品牌经营的R公司CRM系统应用研究[D]. 李智.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基于CMMI高成熟度模型的S公司软件项目管理研究[D]. 韩克强.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3]山东泽瑞公司面向解决方案的安防业务供应链管理研究[D]. 荆晓辉.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2)
- [4]商事习惯适法性判定标准研究[D]. 卢迎.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1)
- [5]TA医疗器械制造公司ERP实施研究[D]. 王琪.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6]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D]. 黄晓玲. 天津大学, 2019(06)
- [7]整合式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欧丽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8]A公司财务管理流程优化研究[D]. 王涛.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2)
- [9]目标管理法在电子商务产业园区ERP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 丁马宗.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10]多尺度视角下的石化企业信息集成研究[D]. 朱峰. 浙江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