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第八届亚太法定计量论坛纪录片

新西兰第八届亚太法定计量论坛纪录片

一、赴新西兰参加第八届亚太法制计量论坛会议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窦金启[1](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认为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周晋竹[2](2016)在《全球价值链与亚太区域整合:中国大陆港澳台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全球价值链这种新的国际生产分工形式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几乎同时兴起,大陆港澳台都以自己的方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共同参与国际生产分工,但是在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港澳台却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与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大陆虽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自贸区体系,但是被排除在TPP之外,仍然要面临TPP新贸易规则所带来的挑战。全球价值链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两岸四地共同身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作为世界经济格局中重要的一角,两岸四地之间却没有将自身的经济资源进行整合,缺乏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各自分散的经济力量无法为两岸四地所面临的共同外部挑战提供有效应对,所以两岸四地之间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迫在眉睫。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已经无法准确地衡量各经济体在参与全球价值链时所能获得的贸易利益,本文运用增加值贸易数据计算大陆、香港、台湾以及亚太其他主要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考察19个亚太主要经济体包括两岸三地的优势产业与劣势产业,当TPP新的贸易规则开始实施以及区域供应链因此开始发生转移时,大陆、香港、台湾最易受到冲击的产业有哪些;此外,还通过计算APEC经济体相互之间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关系,清晰展示全球价值链在亚太地区的布局,结果显示当大陆、香港、台湾的产业力量加总时,其在全球价值链上单纯以增加值贡献率来看是足以和美国、日本等价值链上游经济体抗衡的。本文运用GTAP模型,分别设定十个情景模拟亚太主要区域经济协定实施的各种情况,主要分为现实的区域经济协定实施、大陆港澳台分别加入已有的区域经济协定、大陆港澳台区域经济一体化实施、大陆港澳台一体加入TPP与RCEP四个类型,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亚太区域经济整合对大陆港澳台以及亚太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影响,结果显示大陆、香港、台湾一体加入TPP是最优选择,此时的贸易创造效应对两岸三地来说整体最大,同时考虑到TPP对贸易规则的改变与其要求区域供应链的重建,大陆、香港、台湾一体加入TPP的经济收益具有长效性,相反,如果两岸三地不能加入TPP所面临的经济冲击也将是长期的。除了现在己有的亚太区域经济协定,港澳台摆脱面对区域经济合作时“单纯旁观者”身份最切实可行的、最快速的机会还包括积极参与大陆“一带一路”战略。大陆的“一带一路”不仅是对区域经济合作方式的创新,也是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包围圈的突破,并且大陆也将港澳台纳入到了“一带一路”的版图当中,港澳台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其与大陆合作的基础与优势,共同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市场。本文还运用增广引力模型揭示全球价值链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影响关系,跨国公司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情况在大陆、香港、台湾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确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即区域经济协定能够促进全球价值链上下游经济体之间的零部件贸易流量,反之,当全球价值链上下游经济体合作异常紧密时,也能够促进他们之间区域经济合作的展开。大陆港澳台不仅在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下密不可分,两岸四地相互之间的贸易投资往来也有坚实的基础。大陆改革开放之初,最先涌入的境外直接投资就是香港资金与台湾资金,之后借助香港与台湾转移到大陆的产业,成功地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嵌入到了全球价值链中,实现了经济起飞。现在随着大陆与港澳台之间比较优势的变迁,大陆逐渐变成港澳台第一的贸易伙伴与投资伙伴,香港与台湾在参与全球价值链时与大陆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合作,而是合作与竞争并存。值得指出的是,两岸四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存在经济障碍与政治障碍的,其中区域内增长的经济利益再分配不均的问题成为港澳台对参与两岸四地区域经济合作的最大顾虑。不过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基础、现实需求、外部压力等各种条件都已经成熟,大陆港澳台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利益相关,结成共同进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应对全球价值链中区域供应链转移与亚太区域经济整合最有效的方法。以上这些都构成了大陆港澳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大陆港澳台在参与全球价值链时的紧密联系,面临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区域供应链转移与被替代的挑战是共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两岸四地结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仅在应对亚太区域经济整合时能够抵消经济冲击,并且在一体参与区域经济协定时更有话语权,能够占据主动地位,在两岸四地参与全球价值链时也更加不容易被替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后所带来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更利于两岸四地整体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移动,最终能够打造自己的全球价值链。

张蕾蕾[3](2011)在《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化的时代,传统外交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外交日益旱现出多元化和立体化的趋势。政党外交的兴起正是外交领域发生的这一重大变革的反映。从国与国的官方关系到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从战争与和平这样的“高政治”议题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低政治”议题,从两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到全球性问题——政党外交越来越多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由主权国家政府扮演主角的传统外交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口起就开始了国际交往,但是从事真正意义上着眼于国家关系发展的政党外交还是在建国后以执政党的身份与外国各种类型政党的交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在范围、内容和方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个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格局日臻成熟。这一发展过程也是个长期处于执政地位的大党不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丰富多彩,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然而最重要的、最能反映成长特征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的身份定位。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身份的不同选择决定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方法的变化,它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如何观察和认识世界,决定着中国共产党如何行动,如何处理与现存世界的关系。近年来,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身份”引起了研究者越来越大的兴趣。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将文化、认同、观念等因素作为结构体系整体层次上的因素,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当中,从而为分析、解释国际关系的变化提供了新思路。社会身份理论沿用这一新思路将研究的范围从心理学拓展到国际关系领域中来。社会身份理论认为:行为体是在不同的团体划分中确定自己的身份认同的,一般需要经过社会比较、社会类化、社会区辨和社会定位四个阶段,最后才会形成一种“我们感”的共同体,也就基本确立了行为体的身份认同。根据社会身份理论,我们还可以对行为体的行动提出如下假设:行为体会更偏向于内团体成员,对于自己所认同的成员集团会从双赢的思维出发,选择积极合作的战略;对于准内团体成员,一般会采取支持的策略,对于双边事务会选择部分的参与和合作,双方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很低;对于外团体成员,一般会从非零和的思维出发,在双边事务中选择部分的参与和合作;而对于敌对性较高的外团体成员,一般会从零和的思维出发,在战略上选择不合作或冲突现代国际关系是伴随着对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而产生的,相关理论一般也都以国家为基本分析单元。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在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外交决策中发挥着不同于西方国家执政党的特殊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事无小事”、“外事工作授权有限”一直是国家外交体制运行的总原则,并且通过“党管外交”的原则在实践中加以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外交事务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人们常说的“外交大权在中央”的原则,即中共中央享有中国外交的最高决策权和管理权,负责制定重大外交政策。因此,社会身份理论的基本观点也可以应用于分析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所进行的政党外交的研究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政党外交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身份选择几经变换。本论文引入社会身份理论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基于身份的衍变而进行的政党外交。作为无产阶级类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际关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学习如何同世界打交道。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的身份出发主要与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以及亚洲部分邻国的共产党进行直接交往,其目的是为中国革命寻求国际同情和支持。以改革开放为界,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分为了两个大的历史时期。这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身份选择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1978年之前的身份选择在“世界革命”的斗争理念指引下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也就是说1978年之前中国共产党主要是在国际社会的互动中界定自己的身份(这种互动在国内外各因素的影响下呈现的是一种被动的、非良性的景象),而且身份的定位非常明确,主要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大家庭成员”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政党”的身份转变。1978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更多关注国内建设,这种关注也经历了一个从落后于世界现代化浪潮之后的奋力追赶专心国家经济建设到经济实力初步增强后开始自信执政的成长过程。中国共产党源自于内在发展需求的政党外交逐渐打破意识形态的限制,在政党外交中日益重视国家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这导致中国共产党身份发生新的变化,具体而言是在经过挑战意识淡化和参与意识增强的一系列调整之后,先后确立了注重国家利益的身份和平崛起中大国执政党的新身份。论文先从历史起点的角度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以革命党身份开展的对外交往进行了简单梳理,随后根据身份维度并结合政党外交战略将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社会主义大家庭成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1949——1956年)、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政党身份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1957——1976年)、注重国家利益身份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1977——2002年)以及和平崛起中大国执政党身份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2003年至今)。同时,运用翔实的史料对每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中身份选择的过程、对外战略的确定以及政党外交的实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力图全面描绘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展的历程。

宣湘,韩建平,张益群[4](2002)在《赴新西兰参加第八届亚太法制计量论坛会议纪实》文中研究表明

二、赴新西兰参加第八届亚太法制计量论坛会议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赴新西兰参加第八届亚太法制计量论坛会议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一、美国
        二、法国
        三、俄罗斯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一、越南
        二、蒙古
        三、印度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一、匈牙利
        二、泰国
        三、埃及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全球价值链与亚太区域整合:中国大陆港澳台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兴起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生产分工与全球价值链
    2.2 全球价值链的量化与增加值贸易
    2.3 新区域主义
    2.4 全球价值链与区域主义
    2.5 大陆港澳台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3章 全球价值链的计算与大陆、香港、台湾双边价值链关系
    3.1 全球价值链与增加值贸易核算
    3.2 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与亚太主要经济体的全球价值链计算
        3.2.1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库
        3.2.2 大陆、香港、台湾与亚太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国内增值率
        3.2.3 大陆、香港、台湾和亚太主要经济体的全球价值链指数
    3.3 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制造业价值链与主要经济体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大陆、香港、台湾的经济影响
    4.1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
        4.1.1 新区域主义中的大经济体战略与小经济体战略
        4.1.2 亚太地区主要的经济协定
        4.1.3 大陆、香港、台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
    4.2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大陆、香港、台湾的经济影响
        4.2.1 GTAP模型介绍、假定条件与情景设定
        4.2.2 亚太区域整合情景GTAP模拟结果
        4.2.2.1 TPP实施的模拟结果分析
        4.2.2.2 RCEP实施的模拟结果分析
        4.2.2.3 中日韩自贸区实施的模拟结果分析
        4.2.2.4 TPP、RECP、CJK全部实施的模拟结果分析
        4.2.2.5 FTAAP实施的模拟结果分析
        4.2.2.6 TPP实施且中国大陆加入的模拟结果分析
        4.2.2.7 香港和台湾加入TPP的模拟结果分析
        4.2.2.8 香港和台湾加入RCEP的模拟结果分析
    4.3 大陆“一带一路”战略对香港、台湾的影响
        4.3.1 大陆“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与制度设计
        4.3.2“一带一路”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创新
        4.3.3“一带一路”是香港和台湾的重大机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球价值链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5.1 引力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5.2 模型设定
    5.3 零部件的选择方法
    5.4 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陆港澳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探讨
    6.1 大陆港澳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基础
        6.1.1 两岸四地的双边贸易情况
        6.1.2 两岸四地的双边投资情况
    6.2 运用GTAP模型模拟大陆、香港、台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后的经济效益
        6.2.1 大陆、香港、台湾区域经济一体化GTAP模拟结果分析
        6.2.2 大陆、香港、台湾一体加入TPP的GTAP模拟结果分析
    6.3 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的障碍
        6.3.1 经济障碍
        6.3.2 政治障碍
    6.4 本章小节
第7章 结论
    7.1 理论方面
    7.2 实证方面
        7.2.1 全球价值链的计算结论
        7.2.2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GTAP情景模拟结论
        7.2.3 全球价值链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系的引力模型回归结论
    7.3 本论文的局限性与对未来研究的设想
        7.3.1 本论文的局限性
        7.3.2 对未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A 表格目录
附录B 图片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三、世界政党外交的演绎
    四、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计划和篇章结构
    注释
第1章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理论渊源与研究框架构建
    一、理论渊源之探索
    二、社会身份理论之引入
    三、研究框架之构建
    注释
第2章 社会主义大家庭成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
    一、社会主义大家庭成员身份的确立
    二、"一边倒"的政党外交战略
    三、政党外交的起步
    四、政党外交起步中革命理念的影响评析
    注释
第3章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政党身份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
    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政党身份的确立
    二、"反帝必反修"的政党外交战略及其调整
    三、政党外交的曲折
    四、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政党外交思想评析
    注释
第4章 注重国家利益身份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
    一、注重国家利益身份的确立
    二、新型党际关系的探索
    三、政党外交的全面调整
    四、政党外交的拓展
    注释
第5章 和平崛起中大国执政党身份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
    一、和平崛起中大国执政党身份的确立
    二、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格局的形成
    三、中国总体外交中的政党外交
    注释
结束语
    注释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赴新西兰参加第八届亚太法制计量论坛会议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作组的主要工作情况介绍
    1. 互认协议工作组
    2. 培训工作组
    3. 定量包装工作组
    4. 大米湿度测量工作组
    5. 日用表工作组
二、会议通过了2001年至2002 年APLMF工作计划
三、中国代表团的介绍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
四、体会与建议

四、赴新西兰参加第八届亚太法制计量论坛会议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2]全球价值链与亚太区域整合:中国大陆港澳台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探索[D]. 周晋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
  • [3]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D]. 张蕾蕾. 复旦大学, 2011(12)
  • [4]赴新西兰参加第八届亚太法制计量论坛会议纪实[J]. 宣湘,韩建平,张益群. 中国计量, 2002(01)

标签:;  ;  ;  ;  ;  

新西兰第八届亚太法定计量论坛纪录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