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氦氖激光照射强壮穴治疗虚证40例(论文文献综述)
肖伊[1](2020)在《咽部刺血疗法联合会厌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对比单纯中药内服和中药加用咽部刺血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了解咽部刺血在治疗慢性咽炎中的作用。研究方法以18-60岁的60例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络的慢性咽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内治法,内服中药会厌逐瘀汤加减;中药每日1剂,日2次,早晚饭后服。观察组:采用内外合治,内服中药会厌逐瘀汤加减,联合咽部刺血疗法;咽部刺血疗法即用三棱针点刺咽后壁曲张的静脉,增生、融合、隆起的淋巴滤泡,肥厚的咽侧索及肥厚的咽部黏膜,每周1次,5周为1疗程。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①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5周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各记录一次,用于评价患者中医证候、症状的评定。②生命质量调查问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5周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各记录一次,用于评价患者焦虑程度的变化情况。③咽部体征: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5周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各观察一次,记录咽部黏膜充血、咽黏膜干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肥厚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5周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变化。治疗结束,根据症状和咽部黏膜状态进行疗效评估。采用Excel表格和SPSS 20.0软件包对所收集资料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评分和慢性咽炎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P>0.05,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组间疗效比较。观察组中显效22例,占73.33%;有效6例,占20%;无效2例,占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中显效9例,占30%;有效15例,占50%;无效6例,占20%。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3)组内证候总积分比较。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2周与治疗前对比,t值为18.728,=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5周与治疗2周对比,t值为13.577,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2周与治疗前对比,t值为10.13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5周与治疗2周对比,t值为13.990,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组间证候总积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2周对比,方差不齐,采用非参Mann-Whitney秩和检验,Z值为-4.756,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5周对比,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值为-2.540,P=0.01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一般活动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一般活动质量评分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t值为9.772,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t值为7.084,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治疗后对比,t值为-1.760,P=0.08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精神情绪质量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精神情绪质量评分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t值为7.091,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t值为8.697,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治疗后对比,t值为-0.709,P=0.48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咽部刺血联合中药和单纯中药治疗均能有效缓解慢性咽炎的临床症状;(2)咽部刺血联合中药和单纯中药治疗均能改善慢性咽炎患者的生活质量;(3)咽部刺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咽炎较单纯使用中药疗效更优、起效更快。
袁莉蓉[2](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西旴江医学流派明代名医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宏观分析,并与古今文献资料细节对比、归纳总结,探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学术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向临床推广一种较适宜于五官科的针法。方法:本文在追溯李梴针法渊源部分,采取文献研究方法,从李梴生平和着作行文中细致检索、痕迹比对探析其渊源。采用广泛的检索路径,人机结合方式,在各个数据资源系统检索中医古医籍和古代针灸歌赋中运用“上病下取”取穴思想以及以针刺四肢下部腧穴为主治疗五官疾病的相似文献,收集、汇总、整理、辨析比对,最后提取与“上病下取”紧密相关的文献信息,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进行考辨、还原、疏理出它的传承脉络,探索其渊源。探析腧穴应用规律部分,利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手动检索相结合,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近6年的当代医家针治五官的文献,以及从古代医家针治五官的针灸歌赋入手,提取相关信息,再人工查找、比对更加细节的内容,建立access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摘录检索的信息,使用SAS9.4软件编程实现数据分析,探讨其五官用穴规律。探讨李氏针法特点和临床机理部分,采取将李梴针法精义内涵与中医经典《内经》《难经》等经文的比较异同,以经解经,深度挖掘其针法内涵和特色。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触类旁通,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从中医思维方法学、经络学基础、中医病因病机学、针灸效应特点、治则治法及西医神经学基础等方面探讨其机理。临床价值探讨部分,通过各数据资源系统,分别以“上补下泻”“上病下取”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以及自由词检索凡以四肢下部穴治疗五官疾病的文献资料,然后人工查找、比对细节内容,分析探讨当今医家应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尤其是五官疾病的取穴规律和特点,体现“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的应用价值。结果:1、通过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的追溯,可知“上补下泻”针法是明代李梴首创,源于李氏遵《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而创制,其内涵有穴分主应、刺分先后、远取为主、上补下泻。该针法不仅导源于《内经》《难经》,还传承沿袭了如宋代旴江席弘、宋代何若愚、元代窦汉卿、元代旴江危亦林等明代以前诸多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且师古不泥,对经典和前贤思想有继承也有创新和发展。溯源中,考辨出李氏重穴法,重“主穴”“应穴”配合,由此溯源“穴法派”的传承脉络表;亦考辨出“应穴”理论的源头,“应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以及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和元代旴医危亦林《世医得效方》。2、通过探析李氏腧穴规律,首次提出22个李氏五官习用经穴,得出李氏五官经穴特点:重阳经,尤其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对合谷穴的应用多达15次;选穴以远取为主,重视八脉交会穴、五输穴、原穴等下部腧穴的使用,且多用泻法;注重胃气,土经土穴使用最多;李氏选穴独特,不循常法,多选取申脉、金门、手三里、足临泣等其他医家不常用的穴位治疗五官诸多疾病。通过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探讨分析当代医家和古代医家治疗五官疾病的用穴规律和特点,并与李氏针法用穴规律比较异同,发现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用穴特点与李梴针法精义相应。3、由追溯渊源和探析腧穴规律得出李氏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应答主穴;刺分先后,先泻后补;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崇尚“易精简”;重视针灸禁忌。4、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以经解经,明确了李氏针法的机理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物质基础;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通经接气”是其针法效应特点;《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的神经学基础;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脏腑别通”理论是“上补下泻”针法的独辟蹊径。李梴逝世数百年了,但是当代医家仍然在应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尤以旴江谢氏五官特色针法将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传承并创新,在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疗效甚佳。结论:理论研究: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根植《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承袭历代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又有自具特色的创新发展。在治疗五官疾病方面,该针法具有确切的中医基础理论作根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作检验,其“理”钩深诣微,其“法”根植经典,其“方”简便易行,其“术”鲜明独特,其“效”迅捷安全。临床价值: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临床效果显着,适宜于临床各科,尤其对应用于五官科临床具有广泛推广意义。该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先主后应;刺分先后,先下后上,先泻后补;取穴远近相配,远取为主;注重胃气,治病求本,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尤重手阳明经;主要取肘膝关节以下腧穴,刺激较重;头面五官取穴少,刺激轻,减少头面五官的创痛,降低患者恐针心理,更易于人们接受针刺疗法。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崇尚“易精简”,倡“一针为率”,最多四穴,甚至仅取下部一穴即可,用穴少而精,易学易用;重视针灸禁忌,安全效佳,适宜于临床各科推广,尤其对当今临床五官科疾病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且适应现代人要求享受医疗,少创痛无创痛的需求,有着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益于针灸疗法的更进一步推广、普及、走向世界。正如明代针灸名医杨继洲《针灸大成》赞曰:“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
李艳梅[3](2019)在《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加红光的基础上,观察组口服自拟消疹止痛汤,对照组口服龙胆泻肝软胶囊,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VAS评分和综合症状评分,并于治疗后统计患者症状控制时间、有效率以及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生率。成果:在治疗后VAS评分、综合症状评分、症状控制时间、有效率上P值均≤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HN发生率,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照射可有效缩短带状疱疹病程,减轻患者疼痛,减少PHN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李中平[4](2019)在《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安全性,从而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所有试验研究病例都来自于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或住院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根据本研究制定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共收入6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扶正祛瘀汤口服加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予加巴喷丁胶囊口服及氦氖激光照射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QS评分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用统计学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Q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显着降低,即两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故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缓解患者的疼痛。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Q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QS评分均有显着降低,即两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睡眠质量。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Q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后的Q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故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6、治疗组愈显率为86.67%,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愈率为73.33%,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即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7、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5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6.67%。结论:1、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2、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安全、有效,临床上值得推广。
郑博元[5](2019)在《针灸治疗痤疮选穴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近十年发表在国内期刊有关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临床文献整理、分析,统计出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高频经脉、高频穴位等,为中医针灸治疗现代痤疮疾病取穴提供基本理论。方法:通过利用文献检索引擎和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各种期刊杂志,严格按照本课题关键词、文献年限进行搜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对所选穴位进行分类统计,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总结出针灸治疗取穴特点。结果:整理出针灸治疗痤疮的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共有450篇,涉及穴位共有98个穴位,涉及十四经脉,以膀胱经、胃经、任脉、脾经、大肠经、督脉、肾经、肺经使用最为频繁,高频次取穴处方:大椎、肺俞、阿是穴、膈俞、曲池、肝俞、三阴交、足三里、血海、脾俞、合谷。所取腧穴以头面部及项背部局部取穴为主,针灸治疗方式以火针最为多见,其他各种方式结合使用。结论: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经络和穴位选择范围比较广泛,但重点涉及的经脉和使用的穴位却比较集中。提示在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对这些所属经脉及其经穴部位多加重视。
张鸿彬[6](2019)在《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幼龄厌食症模型大鼠的下丘脑代谢组学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和方法探析厌食症(Infantile anorexia,IA)模型大鼠下丘脑代谢物变化特征,从代谢组学角度解析IA的生物学本质,观察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IA模型大鼠下丘脑代谢物的调节情况,探讨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IA的治疗机制。方法:120只SD幼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造模组100只。以特制高脂饲料喂养制备IA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20只,分别为模型组、小儿开胃增食合剂(简称合剂)高、中、低剂量组及健胃消食片组;药物干预15天后处死,取其下丘脑,制备检测样本。利用液质联用(L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对下丘脑样本进行检测,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检测出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值,阈值>1)和t检验的P值(P<0.05)寻找下丘脑中的差异性代谢物,解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1.模型组大鼠从第28天开始日进食量低于空白组4060%,较空白组明显下降(P<0.05);各药物干预组进食量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且以合剂高剂量组最显着。模型组大鼠体重从第7天开始比空白组低1015%,较空白组明显下降(P<0.05);各药物干预组体重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尤以合剂高剂量组最显着。2.从总PCA得分图可以看出6组样本间明显分开,各组聚类明显,各药物干预组向空白组回归,且以合剂高剂量组最为明显。3.通过对IA模型大鼠下丘脑产生的代谢物鉴定分析,得到泛酸、LysoPC(14:0)、LysoPC(14:1(9Z))、鸟苷酸、次黄嘌呤、肌苷、黄嘌呤、鸟苷、鞘氨醇、植物鞘氨醇、焦谷氨酸、GSH、GSSG等30种差异性代谢物。4.差异性代谢物共涉及28条代谢通路,其中影响值大于0.1的前五位代谢通路分别为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结论:1.IA模型大鼠经小儿开胃增食合剂治疗后,体重、摄食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加;代谢物图谱较模型组更接近于空白组,证实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IA具有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能够改善食量和体重,调节紊乱的代谢途径。2.发现了组氨酸、GSH、GSSG、鸟氨酸、LysoPC(16:1(9Z))、瓜氨酸、鞘氨醇、LysoPC(14:1(9Z))、LysoPC(18:2(9Z,12Z))、肌苷、鸟苷、L-亮氨酸、棕榈酸等IA潜在生物标志物,揭示了IA的发生与下丘脑中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等能量代谢的紊乱有关。3.小儿开胃增食合剂能够调节紊乱的相关代谢途径,这可能是小儿开胃增食合剂治疗IA的作用机制之一。
周登棋[7](2017)在《低功率氦氖激光照射内迎香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保守估计,全世界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在5亿左右。过去的20年间,AR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在1%40%。现代医学治疗过敏性鼻炎主要使用药物干预机体体内超敏反应过程,从而减缓各类症状,然而药物存在一定的副反应作用。中医针灸在世界范围的大热,证明其广泛被患者所接受,然而因其是依靠金属针具,且创伤刺激性,部分患者惧怕这种刺激。因此,激光针灸应运而生。激光针灸是利用低功率的氦氖激光照射在特定穴位上,在保留利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治疗疾病和无副作用等优点的基础上,使受术者免受传统针具的创伤刺激,使惧针者也可以进行针灸治疗。因此,探讨低功率的氦氖激光照射特定穴位治疗过敏性鼻炎,具有很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研究将利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低功率的氦氖激光照射迎香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效应进行观察,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广东省罗岗黄陂医院耳鼻喉科及针灸科收集持续性中重度过敏性鼻炎患者共讨60例。所有纳入病例的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RIA)指南中制定的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拟定,并根据研究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终止标准等。所有病例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低功率氦氖激光照射内迎香穴,每次10分钟,每日一次,五次为一疗程:休息两日后开始下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对照组使用西替利嗪进行口服,每日一次,每次1Omg,五次为一疗程,停药两日后开始下一疗程,共服用两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以下指标变化。以鼻症状总积分表(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TNSS)为主要观察指标,在治疗及随访期间每曰记录,鼻症状总分表分为鼻塞、流涕、鼻痒、喷嚏四个症状,每个症状按轻重程度分为5个等级:0=无症状,1=轻微,2=中度,3=较重,4=非常重。累积总分即为鼻症状总分。最高分为16分。由评价者于评价时点进行记录,同时患者采用日记形式每天进行自评。次要观察指标包括鼻伴随症状总分表(TNNSS)、鼻结膜炎生命质量调查问卷(RQLQ)。炎伴随症状总分表(TNNSS):按鼻涕从咽部流过、流泪、鼻或眼部痒、鼻或口腔上额疼痛、头痛等症状的有或无获得评分:0=无,1=有,累积总分即为伴随症状总分,最高分为5分。由评价者于评价时点进行记录,同时患者采用曰记形式每天进行自评。鼻结膜炎生命质量调查问卷(RQLQ):分为活动、睡眠、非鼻眼症状、实际问题、鼻部症状、眼部症状、情感等7个维度,共24项提问,每一项分别按0=无困扰,1=几乎无困扰,2=有些困扰,3=中等程度困扰,4=十分困扰,5=很困扰,6=极度困扰进行打分。各维度单独记分,并算总分即为RQLQ总分。最高分为144分。由评价者对患者进行询问后记录。于第2次访视(第1次治疗前)、第8次访视(第7次治疗前)、第13次访视(第12次治疗后的第一到三天)。并以实验室指标嗜酸性细胞计数EOS,总IgE水平对激光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60例,完成试验55例,其中治疗组27例,对照组28例。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性别构成、年龄结构、病程等经过统计分析,均没有显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的观测指标包括TNSS主要症状评分和TNNSS伴随症状评分、RQLQ生活质量评分、嗜酸性细胞计数EOS,总IgE水平等两组对比均没有显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即观察基线一致。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的TNSS主要症状评分和TNNSS伴随症状评分、RQLQ生活质量评分、总IgE水平对比治疗前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即两组治疗方法都能明显改善过敏性鼻炎的鼻塞、流涕、鼻痒、喷嚏四个主要症状,改善伴随症状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下调患者外周血液中的总IgE水平。在治疗2周的时候,治疗组的TNSS主要症状评分和TNNSS伴随症状评分、RQLQ生活质量评分都要差于对照组,但在治疗4周后,两组的三种评分趋于一致(P>0.05),即在整个疗程结束后,激光针灸可以获得和药物治疗相类似的作用效果。在实验室指标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均未见对嗜酸性细胞计数EOS有明显的改变(P>0.05);而对于血清总IgE水平,治疗组和对照组都可以明显降低血清总IgE水平(P<0.05),且两组互相对比没有明显区别(P>0.05)。结论:本试验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收集两组过敏性鼻炎病例,并各自采用激光针灸和西药治疗的方法进行干预,并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低功率的氦氖激光照射迎香穴治疗过敏性鼻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并能降低机体内超敏反应,从而治疗过敏性鼻炎。
王炳霖[8](2015)在《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客观指标全面量化评估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各项标准的64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配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鼻三针治疗方案。治疗后通过症状积分量表、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多项疗效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对照观察和量化评估,相关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后,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描述。结果1、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均无统计学上差异,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比较,症状积分量表、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案都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积分、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P>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表明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相比单纯鼻三针更能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患者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等症状。4、两组都没发生任何副作用,表明两种治疗方案治疗过敏性鼻炎都非常安全。结论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是一种2疗程内即快速起效、疗效持久、安全清洁、操作性强、易于标准化并广泛推广应用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新综合疗法,能为制定过敏性鼻炎规范化外治方案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景福权,牛相来,王东,周钰[9](2015)在《针刺配合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例CSR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A组采用针刺配合氦氖激光照射治疗,B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C组采用单纯氦氖激光照射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CSR评分量表评分变化,并评定各组疗效。结果 3组治疗后CSR评分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后CSR评分量表评分差值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97.5%,B组为92.5%,C组为80.0%,A组和B组总有效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氦氖激光照射是一种治疗CSR的有效方法 。
景福权[10](2014)在《氦氖激光照射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氦氖激光照射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的临床疗效,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将120例CSR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治疗1组(氦氖激光照射组+针刺常规组)、治疗2组(单纯针刺组)和对照组(单纯激光组)。所有纳入研究的CSR患者均接受住院的一般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分组治疗。对分组治疗的CSR患者均施以不同的干预方法,然后对三组接受试验的CSR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20分CSR评分量表评分和CSR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评分。其中CSR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又分为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三项内容,以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不同的治疗方法对量表分值的影响。结果:1、各组分组治疗前的基线资料经比较,其P>0.05,提示各组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分组治疗前20分CSR评分量表评分和CSR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评分均无显着差异,3组之间有可比性,提示分组治疗有进一步接受试验的必要。2、经过不同的干预治疗,三组之间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改善CSR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评分之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种不同干预方法对改善CSR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评分有差异。其中治疗1组对减小CSR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评分帮助最大;三组之间治疗前和治疗后20分CSR评分量表评分经比较,P=0.000(P<0.05),按α=0.05水准,可以认为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对改善20分CSR评分量表评分有差异,其中治疗1组统计学检验(χ±S)差值最高,为15.14±0.39,说明治疗1组对提高20分CSR评分量表评分帮助最大。因此,可以认为本课题中氦氖激光照射结合针刺对减小CSR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评分及增大20分CSR评分量表评分均较其它两种方法好。3、三组总有效率经秩和检验比较分析,其P=0.001(P<0.05),提示三组的总有效率存在差异,其中治疗1组总有效率为97.5%,较其它组均高,充分说明治疗1组的临床疗效最显着。结论:本研究中三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CSR患者的疼痛以及生活质量,且三种治疗措施的临床疗效均有差异,其中治疗1组的临床疗效最显着,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结论是氦氖激光照射结合针刺对改善CSR患者的疼痛以及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二、氦氖激光照射强壮穴治疗虚证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氦氖激光照射强壮穴治疗虚证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咽部刺血疗法联合会厌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咽部刺血疗法文献的研究 |
1 刺血疗法文献的研究 |
1.1 《黄帝内经》关于刺血疗法的研究 |
1.2 《内经》后至清代医家关于刺血疗法文献的研究 |
2 咽部肌膜瘀血阻络病机的研究 |
2.1 咽喉与经络的关系 |
2.2 咽部肌膜瘀血阻络病机的研究 |
3 咽部刺血疗法的文献研究 |
3.1 咽部外治法的优势与现状 |
3.2 刺血疗法治疗咽喉疾病的起源与发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咽炎的中西医诊治概况 |
1 西医学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特点 |
1.2 病因与影响因素 |
1.3 发病机制 |
1.4 病理 |
1.5 诊断 |
1.6 治疗 |
1.7 小结 |
2 中医学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
2.1 中医学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慢性咽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治疗慢喉痹概况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目标 |
2 临床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病例分组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设计类型 |
3.2 研究方法 |
3.3 样本量 |
3.4 入组与治疗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评定 |
3.7 安全性评价 |
3.8 患者知情同意 |
3.9 质量控制 |
3.10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
4.3 疗效评分 |
4.4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次症积分比较 |
4.5 慢性咽炎生活质量评分 |
4.6 复发率比较 |
4.7 安全性评价 |
5 讨论 |
5.1 会厌逐瘀汤对瘀血阻络型咽炎的疗效分析 |
5.2 中医药治疗能改善慢性咽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
5.3 刺血疗法结合中药治疗慢性咽炎的优越性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头病类 |
2 牙病类 |
3 耳病类 |
4 鼻病类 |
5 眼病类 |
6 咽喉病类 |
7 口病类 |
8 面病类 |
9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共性 |
10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特性 |
11 不足 |
1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 |
1.1 李梴其人 |
1.2 李梴着作 |
1.3 古代医籍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 |
1.4 古代针灸歌赋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与分类 |
1.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
2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腧穴应用规律 |
2.1 李氏五官经穴的特点 |
2.2 手阳明大肠经 |
2.3 足太阳膀胱经 |
2.4 足少阳胆经 |
2.5 手太阴肺经 |
2.6 当代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
2.7 古代经典针灸歌赋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
3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临床特点 |
3.1 异穴分施,首创“上补下泻” |
3.2 穴分主应,互相应答 |
3.3 刺分先后,先泻后补 |
3.4 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 |
3.5 崇尚“易精简” |
3.6 重视针灸禁忌 |
4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机理探讨 |
4.1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 |
4.2 “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 |
4.3 “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
4.4 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 |
4.5 《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 |
4.6 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 |
4.7 “通经接气”为李梴针法效应特点——主应相配,应答通接 |
4.8 《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 |
4.9 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神经学基础 |
4.10 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 |
4.11 “脏腑别通”理论是李氏针法的独辟蹊径 |
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当代五官科的临床应用探讨 |
5.1 “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各科的应用 |
5.2 谢氏“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五官科的应用 |
6 讨论 |
6.1 运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亟待发展 |
6.2 “上补下泻”针法在临床各科适应症广安全效佳 |
6.3 目前“上补下泻”针法研究存在的不足 |
7 本研究的创新性 |
7.1 提出22个李氏五官经穴,首次探讨李氏五官腧穴应用规律 |
7.2 提炼出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 |
7.3 文献追踪发现八脉交会穴和“应穴”理论的源头 |
7.4 从西医神经学角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
7.5 首次从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方法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
7.6 首次从“脏腑别通”理论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2 原始数据 |
个人简介 |
(3)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资料和方法 |
一、研究资料 |
(一) 资料来源 |
(二) 西医诊断标准 |
(三) 中医诊断标准 |
(四) 纳入标准 |
(五) 排除标准 |
(六) 病例剔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分组 |
(二) 疗程 |
(三) 注意事项 |
(四) 收集时间 |
三、观察指标 |
(一) 症状控制时间 |
(二) VAS评分 |
(三) 综合症状评分 |
(四) PHN发生率 |
四、疗效标准 |
五、统计方法 |
治疗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疼痛比较 |
三、综合症状评分比较 |
四、症状控制时间比较 |
五、综合疗效比较 |
六、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
七、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一、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二、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三、自拟消疹止痛汤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
四、红光照射的应用及作用 |
五、基础用药 |
六、本试验存在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带状疱疹临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
2 西医治疗 PHN 的研究进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判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4 讨论 |
4.1 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
4.2 扶正祛瘀汤方药分析 |
4.3 热敏灸作用机制的探讨 |
4.4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4.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历 |
(5)针灸治疗痤疮选穴规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研究现状 |
1.1.1 现代医学对痤疮病因病机的研究 |
1.1.2 痤疮的临床表现 |
1.1.3 现代西医对痤疮分型 |
1.2 中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1.2.1 古代中医学对痤疮病名的认识 |
1.2.2 中医学对痤疮分型的认识 |
1.2.3 中医学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
1.3.1 现代西医治疗 |
1.3.2 中医治疗 |
1.4 小结 |
第2章 文献分析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检索方法 |
2.2.2 检索范围与检索词 |
2.2.3 数据处理 |
2.3 统计结果 |
2.3.1 经脉使用情况 |
2.3.2 前十一个主要穴位及归经情况 |
2.3.3 穴位部位分布情况 |
2.3.4 治疗手段特点 |
2.4 针灸治疗痤疮取穴特点及理论依据 |
2.4.1 针灸治疗痤疮高频穴位 |
2.4.2 针灸治疗痤疮高频穴位 |
2.4.3 穴位配伍多样 |
2.4.4 选穴的分布部位 |
2.4.5 针灸方法多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幼龄厌食症模型大鼠的下丘脑代谢组学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与药物 |
1.3 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模型制备 |
2.3 给药方法 |
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2.5 样本采集与处理 |
2.6 LC/MS分析 |
3 数据处理 |
3.1 统计学处理 |
3.2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造模期间大鼠食量的变化 |
4.2 造模期间大鼠体重的变化 |
4.3 经药物干预后大鼠食量、体重的变化 |
4.4 代谢组学数据结果 |
4.5 IA模型大鼠下丘脑的代谢组学特征 |
4.6 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IA模型大鼠下丘脑代谢的影响 |
5 讨论 |
5.1 运脾法 |
5.2 代谢组学方法与中医药研究的契合及应用 |
5.3 动物模型评价及对照组药物的选取 |
5.4 大鼠食量、体重的变化 |
5.5 IA模型大鼠下丘脑代谢物谱潜在生物标志物 |
5.6 各组代谢物对比分析 |
5.7 各药物干预组间疗效的比较 |
5.8 代谢通路分析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7)低功率氦氖激光照射内迎香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于过敏性鼻炎的论述 |
二、过敏性鼻炎的遗传学特征 |
三、过敏性鼻炎的免疫学特征 |
四、过敏性鼻炎的现代医学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学研究 |
一、鼻鼽的病因病机 |
二、经方治疗过敏性鼻炎 |
三、现代中医学者对过敏性鼻炎的探讨 |
四、激光针灸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一般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终止标准 |
第二节 试验方法 |
一、随机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评价方法 |
四、知情同意 |
五、受试者权益保护 |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评价 |
七、质量控制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完成例数情况 |
二、数据基线分析 |
三、疗效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穴依据 |
三、氦氖激光照射的原理 |
四、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过敏性鼻炎研究进展 |
1.1 定义和分类 |
1.2 病因病机 |
1.2.1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 |
1.2.2 中医学病因病机 |
1.3 临床表现 |
1.4 实验室检查 |
1.4.1 皮肤点刺试验 |
1.4.2 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 |
1.5 诊断标准 |
1.5.1 诊断 |
1.5.2 鉴别诊断 |
1.6 治疗进展 |
1.6.1 现代医学治疗 |
1.6.2 中医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终止和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治疗方案 |
2.2.2 一般性观测指标 |
2.2.3 疗效评价指标 |
2.2.4 资料收集方法 |
2.2.5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一般资料 |
2.3.2 基线比较 |
2.3.2.1 性别 |
2.3.2.2 年龄 |
2.3.2.3 病程 |
2.3.2.4 治疗前症状积分 |
2.3.3 治疗后各指标比较 |
2.3.3.1 症状积分 |
2.3.3.2 IgE水平 |
2.3.3.3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
2.4 分析与讨论 |
2.4.1 研究结果分析 |
2.4.2 激光治疗过敏性鼻炎 |
2.4.3 针刺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 |
2.4.4 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优势和起效机制 |
2.4.5 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体会 |
2.4.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氦氖激光照射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标准 |
2. 试验研究方法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质量控制及疗效评定 |
5.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氦氖激光照射强壮穴治疗虚证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咽部刺血疗法联合会厌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研究[D]. 肖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D]. 袁莉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 李艳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中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针灸治疗痤疮选穴规律的文献研究[D]. 郑博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幼龄厌食症模型大鼠的下丘脑代谢组学影响[D]. 张鸿彬.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低功率氦氖激光照射内迎香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 周登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炳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9]针刺配合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 景福权,牛相来,王东,周钰. 上海针灸杂志, 2015(03)
- [10]氦氖激光照射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景福权.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