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刘元昊[1](2021)在《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星星[2](2021)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基础教育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正推行并落实学本式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团队学习为平台,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局限于理论介绍与应用效果的探讨,缺少有关应用的系统研究,因此,研究如何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应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不仅具有理论性价值,更具有实践性意义。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和小学高段学生特点,结合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经验和一线教师具体实施建议,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现代主义学习理论、问题教学理论和生本教育理念,提出构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高段数学学科教学的应用原则、应用模式和应用策略,并且归纳了“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应用原则为“教学指导启发性”、“教学活动发展性”和“评价方式多样性”。应用策略为“教师提供丰富资源支持”、“教师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教师明确学生讨论交流任务”、“教师深入小组实时监督”、“教师及时对学生评价”、“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及时点拨”、“教师提出明确汇报要求”、“评价要多样化贯穿全过程”“问题设计有梯度”、“问题设置要联系生活实际”何“教师提供资源具有启发性”应用策略。本研究运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小学高段数学学科应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教学目标达成、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综合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活力,而且验证了提出的应用原则、应用模式、应用策略及需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理论成果,而且为一线教师在小学高段数学学科应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帮助,对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郑云端[3](2021)在《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文中认为体验教学就是以体验作为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在亲身经历与感知体验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生成情感与建构意义。体验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方式,并且体验教学关注的是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探究、实践及操作过程,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然而,数学课本中的“图形与几何”知识都是具有抽象性的,是对生活经验的概括与总结,这就表明将体验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既发展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又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数学课堂因为加入体验而变得更加精彩。目前关于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主要局限于教学实录与反思,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寻找出扬州市H小学的教师将体验教学应用于“图形与几何”教学时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背后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全局的角度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策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教师与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这三种研究方法,围绕教师对体验教学内涵与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意义的理解、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相关教学现状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对体验教学价值的理解偏重于几何知识与空间观念的习得、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学情与情感目标的重视不够、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缺少实际生活中“图形与几何”资源的利用、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缺少多样性与丰富性、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缺少带有激励性的情感评价。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数学教学的应试性使课堂活跃度不够、学时的限制使体验效果与预期有差异、少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缺乏主动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五点改进策略,分别是:教师要加强对体验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以情促知;体验教学资源的运用要体现生活化与多样化;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要创设多种主体亲历的体验活动;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刘海悦[4](2021)在《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的劳动力难以应对智能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智能的创新型人才也成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新的教学模式,以智慧课堂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新形态也应运而生。智慧课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为基础,为重构课程结构、再造教学流程、创新教育生态、培养新时代人才指明了新方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关于智慧课堂的理论研究并不少,但与具体学科相融合的研究确是凤毛麟角。因此,为了促进数学学科与智慧课堂的融合,本研究选取了在高中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数学概念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首先,本文基于APOS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ADDIE教学设计框架模型理论及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采用文献研究、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四种研究方法,汇总国内外关于智慧课堂及数学概念学习研究的相关文献,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六大优势。其次,为了解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情况,本文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三种方法来调查分析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现状,总结出当前概念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再次,针对调查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数学概念课的特点、智慧课堂的体系结构为依据,以主体性、探究性、反馈性、深度学习和因材施教为原则,通过ADDIE教学设计框架模型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环节来对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进行完善与设计,进而优化课前自学、课中强化、课后拓展三个阶段的教学设计,构建出在智慧课堂环境下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框架。最后,在智慧课堂环境下,以高中数学《对数的概念》课程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资源使用建议三个方面来构建完整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孙贺[5](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以“函数模型的应用”专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思政”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以高中“函数模型的应用”专题的教学内容为例,探索专题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问题。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在数学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目标,划分维度为数学品格、文化素养和价值理念三个一级指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又设置四个二级指标;编制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访谈提纲,对课程思政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实施情况展开调查;完成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函数模型的应用”专题教学设计与实践,分析对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并提出教学建议。研究表明:(1)编制的调查问卷折半信度、内容效度以及结构效度较好,可作为测量高中数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水平的调查工具;(2)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成绩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即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目标不会对学生成绩产生消极影响;(3)参与教学实践的学生数学品格、文化素养、价值理念三个一级维度的水平均有所提升,其中数学品格的提升效果最明显,文化素养、价值引领的显着性效果依次减弱,育人效果得以彰显。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数学教学应做好以下工作:(1)丰富课程思政交流形式,提升教师思政育人意识;(2)以数学为基点联系社会热点,拓宽教师思政储备;(3)分阶段制定思政育人目标,学科间共享思政成果;(4)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形式,于互动中达到育人实效;(5)弘扬优秀文化与先进事迹,营造良好思政环境;(6)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细化思政考核方式。
张业帷[6](2021)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探索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对学生的评价也呈多元化趋势,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后,全国各校和一线教师们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爆发,为保证教学进度,全国中小学在教育部的号召和各校教务部门的领导下尝试改变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转而开展线上教学。线上教学的实施使笔者产生思考:将传统教学与线上教学结合起来是否会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呢?基于此,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展开了探索与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有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中的可行性。基于相关理论和教学设计原则构建了适用于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以“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为例给出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了验证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新授课中的实施效果,笔者运用实验法,将两个初始情况差异性较小的班级分别设置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实施混合式教学,对照班实施常规教学。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到结论:混合式教学可以应用到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教学中,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基于以上研究,笔者总结出在高中数学新授课中应用混合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生双方的信息技术素养。期望本研究能够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梁美玲[7](2021)在《应用微课辅导乡镇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智能时代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在大、中小学都有较广泛的应用,这也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使用能力有着更多的要求,教育变革离不开对信息教学的要求,现如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乡镇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城市与乡镇之间的教育水平相差甚远,我国基础教育的公平问题亟待解决,改善乡镇地区中小学教育的条件,让乡镇地区学生享受先进的优质资源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目前,微课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应用方便等特点,成为线上学习和传播比较广泛的信息资源,虽然微课应用比较普遍,但关键在于能否将微课用好。如何有效发挥微课的优势,从而让微课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体现它的价值亟待考究。本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微课的线上应用、AR技术与数学微课的融合、移动学习等相关文章进行细致的研读,在对相关研究的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微课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应用微课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三部曲,在个案研究的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应用微课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三点教学策略:线下充分预习,提出问题困惑;线上交流互动,讲解答疑解惑;线下巩固复习,小结反思收获。实证研究是通过个案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通过从一所乡镇初中学校初二年级中选取九名研究对象、让学生填写关于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并对研究对象实行应用微课线上辅导他们数学学习的实验干预,将AR化的微课应用到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在线教学中,干预后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态度、数学认识信念、数学学习成绩等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线上的数学微课辅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后,学生整体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态度、数学认识信念、数学学习成绩均得到一定的改善,对于AR化的数学微课的使用,大部分同学持支持的意见。
张素源[8](2021)在《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版)》指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应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使其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课程标准还强调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将教会学生如何学作为教学的重心。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文献阅读、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自主学习方式完成知识的构建,通过对知识结构的主动构建,形成对理论知识的系统认识,进而把握知识本质。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在国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政策推动下,薄弱高中的办学条件在硬件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在教学质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地,薄弱高中的数学教师能否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变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升数学教育教学质量,这是薄弱高中数学学科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而这也正是本研究的重点问题。在Z中学大力推行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之际,通过查阅文献,笔者了解了高效“6+1”课堂模式的产生背景、内涵、特点及各个环节的实施细节。在此基础上,笔者将该模式引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以期改变数学课堂沉闷和低效率的教学现状。围绕此目的,笔者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该课堂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该如何实施?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契合Z中学薄弱高中的学情?新课堂模式在应用中存在哪些不足?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笔者进行一系列研究,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为了解决“6+1”课堂模式在数学课堂中该如何实施的问题,笔者认真研究数学概念课、数学建模课、数学习题课三种课程类型的区别和联系,并在全面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精心设计出三类课程实施案例,详细展示应用“6+1”课堂模式在不同数学课程类型中进行教学的实施细节和实施要领,为该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案例。其次,为了检验“6+1”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笔者在自己所教的两个平行班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在实验班根据设计好的三类课程案例,按照“6+1”课堂模式进行授课,而在对照班则延续传统课堂模式进行教学。为了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验坚持全程保密、课程内容一致、教学进度统一等原则。实验完成后,笔者从学生数学测试成绩和数学学习观两个维度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6+1”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薄弱学校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成绩以及数学学习兴趣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第三方面,为了探索“6+1”课堂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笔者针对实验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主要从“导学案”的使用和“6+1”课堂模式应用现状两个维度进行调查。通过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找出高效“6+1”课堂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以为“6+1”课堂教学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徐苑琛[9](2021)在《核心素养下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教学研究 ——以《数列》单元为例》文中提出核心素养、自主学习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话题。自2016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报告之后,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也相继提出和研究,那么核心素养对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到底起何积极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又要如何去落实发展核心素养呢?本文正是基于此进行研究的。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核心素养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数列教学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是在建立数学核心素养与自主学习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结合问卷调查的结论,提出了教学观点及建议,并给出教学案例设计。首先,从核心素养概念的角度来看,其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最终促使他们实现终身发展。何为关键能力?对于学生要获得终身发展,显然,在学习中所获得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过程又能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了某校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分析数据得出结果并进行归因。最后,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是众多知识点、丰富的数学思想的汇集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也在数列中一一地体现了出来。因此,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素材。本文结合相关的理论、调查的结果,给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数列教学的相应的教学建议,并应用于四个教学设计中。本文基于核心素养与自主学习的关系进行的教学案例设计,为在核心素养下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来真正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有效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本研究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教学实践价值。
李益萍[10](2021)在《D市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主学习贯穿人的一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从小抓起。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初中阶段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从数学学科出发,研究初中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能加深教师对初中生学习情况的认识,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D市初中生自主学习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主要研究以下内容:通过改编的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量表和影响因素量表,对D市669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随后对2名初中数学教师和9名学生进行访谈,从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得到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最后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从整体上看,D市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城镇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强于乡镇学生,且差异较大,不同生源地初中生在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7个维度均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民族初中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及7个维度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女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显着强于男生,在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环境5个维度女生显着强于男生;城区学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7个维度显着强于乡镇学校学生;从年级的角度分析初中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乡镇学校学生中八年级显着高于七年级和九年级,七年级与九年级不存在显着差异,城区学校学生七年级显着高于八年级;数学学优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于潜能生。(2)对自主学习与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目标设置、学习策略、学校环境、自我效能感、师生关系5个因素对数学自主学习具有显着预测力。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的4条建议:(1)培养学生主动意识;(2)指导学生学习方法;(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4)创设优质学习环境。
二、自主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主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2)“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现代教育理念推动课程改革 |
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
三、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实验研究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小学高段 |
二、“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后现代主义学习评价理论 |
三、问题教学理论 |
四、生本教育理念 |
第三章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
一、教学指导的启发性原则 |
二、教学活动的发展性原则 |
三、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原则 |
第二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模式 |
一、“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模式图 |
二、“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实施环节 |
第三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
一、“问题发现环节”应用策略 |
二、“问题生成环节”应用策略 |
三、“问题解决环节”应用策略 |
四、“问题拓展环节”应用策略 |
第四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一、提供启发性指导,促进问题解决 |
二、加强课堂讨论纪律管理,优化讨论环境 |
三、合理设置学习单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
第五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设计分析 |
第四章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实践方案 |
一、实践目的 |
二、实践对象 |
三、实践模式 |
四、实践过程 |
第二节 测量工具的设计 |
一、数学测试卷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三、访谈提纲设计与编制 |
第三节 实践结果与分析 |
一、数学成绩前后测结果与分析 |
二、调查问卷前后测结果与分析 |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实践结论 |
一、“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数学教学目标达成 |
二、“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
三、“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
四、“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五章 研究结论、研究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体验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方式 |
(二) 在数学课堂中应用体验教学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
(三)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需要体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体验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 体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三)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四) 评价和启示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体验教学 |
(二) 小学高年级 |
(三) 图形与几何 |
(四) “图形与几何”教学 |
二、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一) 国外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二) 国内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三、体验教学的特点 |
(一) 亲历性 |
(二) 主体性 |
(三) 情境性 |
(四) 生命性 |
(五) 情感性 |
(六) 生活性 |
四、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
(一) 有利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会自主学习 |
(二) 有利于学生加速几何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转换 |
(三) 有利于学生“图形与几何”学习情感的生成与升华 |
(四)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
五、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
(二) 情境教学理论 |
第二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教师对体验教学内涵与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意义的理解 |
(二)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三)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
(四)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 |
(五)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
第三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师对体验教学价值的理解偏重于几何知识与空间观念的习得 |
(二)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学情与情感目标的重视不够 |
(三) 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缺少实际生活中“图形与几何”资源的利用 |
(四) 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缺少多样性与丰富性 |
(五) 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缺少带有激励性的情感评价 |
二、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数学教学的应试性使课堂活跃度不够 |
(二) 学时的限制使体验效果与预期有差异 |
(三) 少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缺乏主动性 |
第四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改进策略 |
一、教师要加强对体验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 |
(一) 经常观摩名师讲课以探索体验教学艺术 |
(二) 自主参与培训活动以深度理解体验教学内涵 |
(三) 主动开展实践反思以提高体验教学能力 |
(四) 积极加入教学沙龙以形成体验学习共同体 |
二、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以情促知 |
(一)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结合学情 |
(二)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发展水平 |
(三)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阶段性 |
(四)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达到情知合一 |
三、体验教学资源的运用要体现生活化与多样化 |
(一) 不断挖掘生活实际资源使学生感悟数学实用价值 |
(二) 勤于搜集媒体网络资源使学生感受几何知识魅力 |
(三) 巧妙运用学生的学习情感资源使课堂氛围开放和谐 |
(四) 善于捕捉生成信息资源使课堂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
四、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要创设多种主体亲历的体验活动 |
(一) 创设丰富情境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体验活动 |
(二) 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经历几何知识快速生成 |
(三)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激励学生共同解决几何问题 |
(四) 提供交流反思平台强化学生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
五、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
(一) 重视激励性评价以提升学生学习自信 |
(二) 通过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 |
(三) 注重自我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
(二)国家政策引领的新方向 |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新模式 |
(四)培养核心素养的新途径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智慧课堂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智慧课堂的研究 |
(二)国内智慧课堂的研究 |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概述 |
(一)国外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现状 |
(二)国内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现状 |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
四、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的理论基础及要素分析 |
一、概念界定 |
(一)智慧课堂 |
(二)数学概念课 |
(三)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
二、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一)APOS理论 |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 |
(三)ADDIE教学设计模型理论 |
(四)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
三、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优势及要素分析 |
(一)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优势 |
(二)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四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现状调查 |
一、观察法 |
(一)观察目的 |
(二)观察对象 |
(三)观察工具 |
(四)观察结果与分析 |
二、学生问卷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内容及信效度 |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教师访谈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四、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效果分析 |
(一)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存在的问题 |
(二)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建议 |
第五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 |
一、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的依据 |
(一)依据新课程标准 |
(二)依据数学概念课的特点 |
(三)依据智慧课堂的体系结构 |
二、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原则 |
(一)主体性原则 |
(二)探究性原则 |
(三)反馈性原则 |
(四)深度学习原则 |
(五)因材施教原则 |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 |
(一)分析阶段 |
1.学习者特征分析 |
2.教学内容分析 |
(二)设计阶段 |
1.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设计 |
2.媒体选择与学习资源的设计 |
3.教学策略的设计 |
4.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 |
5.教学评价的设计 |
(三)开发阶段 |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开发 |
2.微视频的开发 |
3.教学PPT的开发 |
4.练习题的开发 |
5.概念图的开发 |
6.辅助性学习资源的开发 |
(四)实施阶段 |
(五)评价阶段 |
第六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
一、《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
二、《对数的概念》教学资源 |
三、资源使用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以“函数模型的应用”专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课程思政 |
1.2.2 函数模型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理论意义 |
1.3.3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框架 |
2.1 文献综述 |
2.1.1“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
2.1.2“课程思政”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
2.1.3 函数模型的教学价值 |
2.1.4 函数模型的教学设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认知负荷理论 |
2.3 理论框架 |
2.3.1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理论框架 |
2.3.2 高中数学课程思政维度划分的理论框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教师访谈提纲 |
3.3.2 学生调查问卷 |
3.3.3 学生前测试卷 |
3.3.4 学生后测试卷 |
3.3.5 学生后测问卷 |
3.4 数据处理 |
第四章 “函数模型的应用”专题教学设计 |
4.1 教学设计目标 |
4.2 教学设计构思 |
4.3 教学设计原则 |
4.4 教学时间安排与进度 |
4.5 教学设计示例 |
第五章 “函数模型的应用”专题教学问卷与访谈分析 |
5.1 课程思政的融入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结果分析 |
5.2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情况的总体特征 |
5.3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题教学的前后差异比较分析 |
5.3.1 前后测总体数据的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 |
5.3.2 数学品格维度的前后测数据的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 |
5.3.3 文化素养维度的前后测数据的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 |
5.3.4 价值理念维度的前后测数据的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 |
5.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六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
6.1 讨论 |
6.1.1 关于课程思政的融入对学生成绩影响的讨论 |
6.1.2 关于专题教学整体实践效果的讨论 |
6.1.3 关于课程思政各个子维度的实践效果比较研究 |
6.2 结论 |
6.3 建议 |
6.3.1 丰富课程思政交流形式,提升教师思政育人意识 |
6.3.2 以数学为基点联系社会热点,拓宽教师思政储备 |
6.3.3 分阶段制定思政育人目标,学科间共享思政成果 |
6.3.4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形式,于互动中达到育人实效 |
6.3.5 弘扬优秀文化与先进事迹,营造良好思政环境 |
6.3.6 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细化思政考核方式 |
6.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教学设计前)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教学实践后) |
附录三 学生预测试调查问卷(第一版) |
附录四 学生预测试调查问卷(第二版) |
附录五 学生正式前测调查问卷 |
附录六 学生正式后测调查问卷 |
附录七 专家意见表 |
附录八 专家评价表 |
附录九 学生后测试题 |
致谢 |
(6)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教育信息化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
2.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对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
3.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提供诸多可能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五)创新点 |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文献综述 |
1.混合式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
2.混合式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
3.数学新授课教学改革概述 |
(二)理论基础 |
1.相关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三、混合式教学实施可行性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1.问卷信度分析 |
2.问卷效度分析 |
3.调查结果分析 |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四)小结 |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构建 |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 |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三)前端分析 |
1.学习者分析 |
2.教师角色分析 |
3.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析 |
4.环境分析 |
(四)教学活动设计 |
1.课前预习 |
2.课中教学 |
3.课后复习 |
4.阶段回顾 |
(五)教学评价设计 |
五、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新授课中的实施案例与分析 |
(一)以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为例的混合式教学 |
1.课前预习 |
2.课中教学 |
3.课后复习 |
4.阶段回顾 |
5.教学总结与反思 |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实验 |
1.实验目的与假设 |
2.实验准备 |
3.实验操作 |
4.学生访谈 |
5.实验数据分析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1.研究的不足之处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数学新授课学习现状调查(学生) |
附录B 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现状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C 学生阶段性考试试卷 |
附录D 高中数学新授课混合式教学效果访谈提纲(学生) |
致谢 |
(7)应用微课辅导乡镇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微课的研究综述 |
(一)微课的概念界定 |
(二)微课的发展及其应用 |
二、国内外AR技术的研究综述 |
(一)AR技术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
(二)AR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
(三)AR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
三、国内外移动学习的研究综述 |
(一)移动学习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
(二)移动学习的研究历程 |
(三)乡镇地区移动学习的应用现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一、个案选取 |
(一)个案的学校背景 |
(二)个案的基本情况 |
二、研究流程 |
(一)研究过程 |
(二)微课来源 |
(三)网络平台 |
三、研究工具 |
(一)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二)学生对数学微课的评价和看法调查问卷 |
第4章 应用微课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
一、应用微课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模式 |
(一)理论基础 |
(二)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模式 |
二、应用微课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策略 |
(一)线下充分预习,提出问题困惑 |
(二)线上交流互动,讲解答疑解惑 |
(三)线下巩固复习,小结反思收获 |
第5章 应用微课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案效果及分析 |
一、应用微课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案例分析及结果 |
(一)第一次线上辅导:《分式的概念》 |
(二)第二次线上辅导:《分式的加减》 |
(三)第三次线上辅导:《解分式方程》 |
(四)第四次线上辅导:《三角形的内角和》 |
(五)第五次线上辅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
二、线上教学辅导干预前后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分析 |
(一)数学学习习惯的情况及变化 |
(二)数学学习态度的情况及变化 |
(三)数学认识信念的情况及变化 |
(四)数学学习成绩的情况及变化 |
三、对大学生志愿者及初中生的访谈结果及分析 |
(一)大学生志愿者访谈 |
(二)学生访谈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三、研究局限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干预前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第一次线上辅导调查问卷 |
附录3 第二次线上辅导调查问卷 |
附录4 第三次线上辅导调查问卷 |
附录5 第四次线上辅导调查问卷 |
附录6 第五次线上辅导调查问卷 |
附录7 干预后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薄弱学校的弊端 |
1.1.2 新课改的新要求 |
1.1.3 数学的学科特点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及对象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检索情况 |
2.1.1 “高效课堂模式”检索结果分析 |
2.1.2 “薄弱学校”检索结果分析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关于高效课堂的研究 |
2.2.2 关于薄弱学校的研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关于高效课堂的研究 |
2.3.2 关于薄弱学校的研究 |
第3章 高效“6+1”课堂模式概述 |
3.1 高效“6+1”课堂模式的产生背景 |
3.2 高效“6+1”课堂模式的内涵 |
3.3 高效“6+1”课堂模式的主要环节 |
3.4 高效“6+1”课堂模式的理论基础 |
3.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4.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4.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4章 高效“6+1”课堂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案例 |
4.1 设计原则 |
4.1.1 情境性原则 |
4.1.2 问题性原则 |
4.1.3 探究性原则 |
4.1.4 概括性原则 |
4.2 教学设计案例 |
4.2.1 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
4.2.2 数学建模课教学设计案例 |
4.2.3 数学习题课教学设计案例 |
第5章 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设计与实施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过程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1 入学、期末成绩分析 |
5.2.2 数学学习态度分析 |
5.2.3 数学能力测试分析 |
第6章 高效“6+1”课堂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
6.1 调查方案设计 |
6.1.1 调查目的 |
6.1.2 调查对象 |
6.1.3 调查方法 |
6.2 调查结果分析 |
6.2.1 导学案使用情况分析 |
6.2.2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6.2.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6.2.4 调查总结 |
6.3 优化策略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结论与启示 |
7.2 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高中数学课上有关“导学案”问卷调查 |
附录 B 薄弱高中数学“6+1”教学模式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数学教师对高效“6+1”课堂模式的认知访谈提纲 |
附录 D 实验研究成绩对照表 |
附录 E 高一期末试卷 |
附录 F 数学能力测试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核心素养下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教学研究 ——以《数列》单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
1.1.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数列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
1.2 研究意义 |
1.2.1 对学生的意义 |
1.2.2 对教师的意义 |
1.2.3 对社会的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素养的研究 |
2.1.1 国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
2.1.2 国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
2.1.3 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 自主学习的研究 |
2.2.1 国外对自主学习的研究 |
2.2.2 国内对自主学习的研究 |
第3章 核心素养下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理论概述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核心素养 |
3.1.2 数学核心素养 |
3.1.3 自主学习 |
3.2 核心素养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 |
3.2.1 数学核心素养促进自主学习 |
3.2.2 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
3.2.3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关系 |
3.3 理论基础 |
3.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4章 高中生自主学习及数列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调查方法 |
4.3.1 对教师的调查 |
4.3.2 对学生的调查 |
4.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4.1 对教师调查结果及分析 |
4.4.2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4.5 调查结论 |
第5章 核心素养下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教学研究 |
5.1 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对策 |
5.1.1 教师方面的对策 |
5.1.2 学生方面的对策 |
5.2 数列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 |
5.3 数列教学设计的方案 |
5.3.1 设计原则 |
5.3.2 设计策略 |
5.4 核心素养下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数列的教学案例 |
5.4.1 数列概念的教学案例设计及评析 |
5.4.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
5.4.3 数列的应用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
5.4.4 一道数列高考题的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中数列自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C 高中生对数列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D市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发展需要自主学习 |
1.1.2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自主 |
1.1.3 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的思路 |
1.5.1 研究计划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
2.2 自主学习的相关研究 |
2.2.1 自主学习的起源与发展 |
2.2.2 自主学习的内涵研究 |
2.2.3 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研究 |
2.2.4 自主学习的培养研究 |
2.2.5 针对数学自主学习的研究 |
2.3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
2.3.1 操作主义理论 |
2.3.2 社会认知理论 |
2.3.3 人本主义理论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2.1 预测对象 |
3.2.2 正式测试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研究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量表 |
3.4.2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影响因素量表 |
3.4.3 访谈研究设计 |
3.4.4 问卷的前测 |
3.5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3.5.1 数据的收集 |
3.5.2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D市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量表结果分析 |
4.1 数学自主学习整体情况分析 |
4.2 数学自主学习各维度具体分析 |
4.2.1 学习动机维度 |
4.2.2 学习内容维度 |
4.2.3 学习时间维度 |
4.2.4 学习方法维度 |
4.2.5 学习过程维度 |
4.2.6 学习结果维度 |
4.2.7 学习环境维度 |
4.3 不同维度下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差异性分析 |
4.3.1 生源地维度 |
4.3.2 民族维度 |
4.3.3 性别维度 |
4.3.4 学校类型维度 |
4.3.5 年级维度 |
4.3.6 数学成绩维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D市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
5.1 数学自主学习影响因素量表结果分析 |
5.1.1 整体得分情况 |
5.1.2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5.1.3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与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5.2 访谈结果分析 |
5.2.1 访谈目的 |
5.2.2 访谈对象 |
5.2.3 访谈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培养建议 |
6.1 培养初中生主动意识 |
6.2 指导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 |
6.3 关注初中生个体差异 |
6.4 创设优质学校环境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反思和展望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问卷(预测) |
附录 B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问卷(正式问卷) |
附录 C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D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E 现状量表极端组比较结果 |
附录 F 现状量表题项与总分相关系数矩阵 |
附录 G 现状量表项目整体统计量 |
附录 H 影响因素量表极端组比较结果 |
附录 I 影响因素量表题项与总分相关系数矩阵 |
附录 J 影响因素量表项目整体统计量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自主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研究[D]. 刘元昊.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星星.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3]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D]. 郑云端. 扬州大学, 2021(09)
- [4]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D]. 刘海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5]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以“函数模型的应用”专题为例[D]. 孙贺.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6]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探索与研究[D]. 张业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7]应用微课辅导乡镇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个案研究[D]. 梁美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8]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素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核心素养下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教学研究 ——以《数列》单元为例[D]. 徐苑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10]D市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 李益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