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第三代自动络筒机的技术进步(论文文献综述)
曾祥松,杨晓华,章友鹤,张毅[1](2022)在《我国色纺纱生产技术与产品创新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我国色纺纱生产技术现状与产品创新方向。回顾了我国色纺纱的技术进展,分析了当前色纺纱在生产品种与应用范围、纺纱工艺、工艺装备、盈利能力等方面与本色纱生产的主要差距。以浙江省色纺纱相关企业为例,从原料选用、产品附加值提升、应用领域扩大、工艺装备更新、质量控制技术提升等方面介绍了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对色纺纱生产技术创新的方向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把握好色纺纱生产技术与产品创新方向有助于企业提质增效。
高华斌,肖莹,李雪,陈昱蓓[2](2021)在《经纬纺机:肩负百年丰衣之源使命 赓续70载红色基因传承》文中认为岁月无声,总在见证。2021年欣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经纬纺机诞生"经纬"品牌70周年。回顾过往,红色经纬始终秉承"丰衣爱民"的情怀,爱党为民赓续传统,守正创新笃行奋进,为纺织强国的建设贡献了60%的纺纱设备,彰显了经纬央企人的使命担当。躬逢盛世,奋进正当时。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经纬人将继续弘扬"诚信、改变、协同、简单"价值观,肩负"让纺织更具创造力"的使命,赋能纺织、精彩生活,打造世界一流纺机企业。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3](2020)在《科技创新铸就百年强企之路——回眸青岛宏大公司科技发展历程》文中认为中国的纺织业历史十分悠久,手工业曾经达到辉煌的水平,但是机器纺织工业起步与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源头英国相比,却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因此,中国的纺机工业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将"自主、自立、自强"写入了基因。历经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奋起直追,中国的纺机行业终于铸就了今日世界纺织强国的地位。在漫长的产品创新发展与追逐中,优胜劣汰、强者生存,有无数的企业倒下,也有无数的企业兴
尹铭泽[4](2019)在《电磁式张力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纺织产业不仅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纺织品,而且影响到了航天、军事、医疗等高科技行业。纱线张力是纺织工业中最为关注的重要指标,张力大小的一致性不仅是衡量张力单元先进性的关键因素,同时影响纱线制品的质量及后续加工。因此,必须对纱线的张力进行准确而稳定的控制。传统的纱线张力控制器大都为机械式的,不仅控制精度差,且无法保证张力的稳定性。本文开发了一种电磁式张力控制器,能够实现纱线张力的稳定控制和动态调节,包含断纱检测、清洁等功能。论文首先综述国内外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纱线张力控制系统的分析,选择被动式的控制模型,并分析影响张力的主要因素。其次通过CREO软件设计了张力控制系统中电磁式张力控制器,介绍张力器中主要结构的工作原理,并且设计相应的硬件控制电路,实现生成张力、自清洁、断纱检测等功能。根据磁路原理分析电磁铁的工作原理,通过悬吊法试验初步选择合适的磁座材料,建立二维模型并使用Maxwell软件进行磁场仿真与分析,得到了张力器零件结构参数对电磁力的影响,为后期生产制造提供数据支持,同实际制造的电磁单元吸力对比验证表明所设计结构能够满足生产张力的需求。设计和搭建张力控制系统试验平台,验证张力控制器功能和结构可行性,由于影响纱线张力的因素很多,本文着重试验了距离/卷绕速度对张力的影响。通过对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张力控制系统能正常可靠运行,为后期张力控制系统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最后,采用模糊PID控制器控制方案改进原有系统,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器的控制效果比传统PID更好。
赵树超,赵连英,潘梁,章友鹤[5](2018)在《实现智能化与信息化是传统纺纱改造升级的新途径——参观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传统纺纱装备存在着工序多、设备运行效率低、用工多等弊端及进行改造升级的必要性。从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展示的纺纱设备向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发展的特点,为传统纺纱装备进行改造升级指明了方向。提高装备运行效率、缩短纺纱工序,采用机器换人、减少劳动用工是传统纺纱业改造升级的重点。随着智能化与信息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纺纱业的原有生产和管理模式,跨入智能化与互联网新时代,使纺纱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迈进。
刘靓静[6](2018)在《VCRO-E自动络筒机造型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工业社会发展至今,机械装备工作效率得到快速提升,装备功能与造型有了新的关注点和需求。对工业设计而言,追求更高的附加值是对工业设计师的职责需要与使命。当今对优秀装备设计的评价是:(1)符合生产加工需求的功能;(2)人机操作的合理性;(3)与现代社会合拍的审美造型与色彩;(4)企业文化与企业产品的符号统一与彰显。本文针对以上内容,以自动络筒机造型设计为例进行研究,结合设计需求对国内外企业进行同类产品调研,分别从机器的功能、人机操作、造型与色彩、企业文化为出发点,总结国内外装备的造型差异与发展趋势;准确获取用户需求信息,寻找改良设计突破口;最后运用造型设计中相关美学要素进行整理与设计,提升产品的造型能力,传递品牌自身价值。具体设计如下:(1)从用户需求出发,驱动产品的优化设计。通过获取用户需求信息,提取造型设计的关键点,针对传统Kano模型应用过程中的缺点,提出模糊Kano模型用户需求算法,结合产品评价进行问卷调查,进行问卷统计和数据处理,分析产品用户满意度,提出造型改良设计的关键点;(2)以用户需求信息结果为出发点,应用产品族DNA理论对影响品牌形象的颜色、质感和形态结构等要素进行提炼,以自动络筒机生产企业(中国纺机集团)为例,寻找品牌形象的造型特征;(3)运用美学设计原则对机械产品的造型展开设计,结合形式法则进行优化,形成具有美感的外观造型设计;(4)结构是装备造型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点,合理的结构是决定产品造型的重要因素。针对纺织机械装备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影响造型因素间的关系及产生的影响元素,合理地运用有效的结构与元素展开设计;(5)将设计应用于VCRO-E自动络筒机的造型设计中,根据改良造型设计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品牌形象特征对自动络筒机的形态、人机、色彩、结构等进行优化设计。其次,运用Rhion和keyshot软件建模,绘制效果图,ProE和Auto CAD转化技术图纸,对生产零部件装配调试。最后,构建设计评价体系,验证以上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将所建立的工业设计,融入机械装备产品造型设计中,形成设计的合理流程,其内容为:市场调研、用户诉求信息调研、家族化设计定位、结构设计、设计成果及评价等五部分,形成本研究的重要设计依据。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7](2017)在《纺纱机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评估范畴:粗纱机环锭细纱机粗、细纱机专件制丝机械新型纺纱机络筒机筒纱自动输送与包装系统并纱机捻线机械花式纱线设备为了系统、专业地向行业传递更具价值的纺机装备信息,本刊从上期开始,围绕《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亚洲展览会(ITMA ASIA+CITME2016)评估报告》独家策划推出该系列特别报道。上期,我们就纺纱机械中,清梳设备、精梳及精梳准备设备、并条机三大系列装备的展出情况进行了报道,本期,我们将继续呈现纺纱机械相关工艺环节的设备展出情况。
王培超[8](2016)在《新型自动络筒机关键部件的研究》文中提出自动络筒机是纺织工业中纺部和织部的连接桥梁,其作用是把细纱从管纱上导出,络成具有较大容积的筒子,并消除纱线上的绒毛、粗结等疵点,因此,络筒工艺的优劣直接影响纺织效率和纺织成品的质量。本论文以新型自动络筒机的关键部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主要对络筒机的防叠机构、纱线张力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在系统地介绍了重叠产生的机理和现有的防叠方法后,运用Pro/E对摆动握臂式防叠机构进行建模、装配,再用矩阵解析法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并运用MATLAB软件对机构中各构件运动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各部件的运动学参数曲线。又通过Pro/E的运动仿真功能对关键位置A点的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对于分析结果一方面用于之后对机构尺寸的优化,另一方面便于了解筒锭的运动特性。其次,运用ANSYS workbench的Design Exploration模块对防叠机构中筒锭一端的摆动幅度进行了参数优化,并根据目标函数选出了最优的设计方案,最终达到了最优的设计目标。再运用workbench的modal模块对防叠机构进行了模态分析,了解了防叠机构的振动情况。再次,在分析了络筒张力理论后,综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络筒机张力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双闭环张力控制系统方案,用于控制退绕张力和附加张力。该张力闭环控制系统采用了线性插值模糊控制方法,并运用MATLAB软件的simulink仿真环境验证了该系统的性能,由仿真效果得知,与经典模糊控制相比,纱线张力控制系统采用了该方法后,更有利于保持纱线张力的恒定,显着改善了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最后,采取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对纱线张力系统进行控制,通过Bp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对模糊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使其满足了使用要求,并用MATLAB软件实现了对张力控制系统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的仿真,由仿真效果可以看出,模糊神经网络的控制效果优于线性插值模糊控制的控制效果。
章友鹤,赵连英,毕大明,陈璟[9](2015)在《纺纱机械及器材技术进步的新亮点——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观后感》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展出的纺织机械与器材技术进步的亮点,围绕提升纱线品质与节约用工、走转型升级之路的大趋势,从梳棉、并条、精梳、粗纱、细纱、络筒各工序入手,对涉及机械及器材的技术亮点进行梳理。指出:自动化、智能化、网络信息化是纺纱机械的发展趋势;注重纺纱器材的优选尤为重要,应重视并发挥其"尖兵"作用;国产纺纱机械及器材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在设备改造升级中要做好性价比分析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秋黎凤,赵斯伟,赵玉生,付晓艳[10](2012)在《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纺织器材概述》文中认为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参展纺织器材的国家和地区有瑞士、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斯洛伐克、俄罗斯、美国、印度、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参展的厂商达多家(按产品类别统计,部分厂商重复计算),参展情况见表1。表1纺织器材参展厂商一览表
二、国外第三代自动络筒机的技术进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第三代自动络筒机的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色纺纱生产技术与产品创新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色纺纱生产技术创新的迫切性 |
1.1 色纺纱生产品种与应用范围 |
1.2 色纺纱纺纱工艺 |
1.3 色纺纱使用的技术装备 |
1.4 色纺纱企业盈利能力 |
2 色纺纱生产中技术创新的探索 |
2.1 原料多元化差异化的创新 |
2.2 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与应用领域的扩大 |
2.3 现有生产装备的改造创新 |
2.4 质量控制技术的创新 |
3 结语 |
(2)经纬纺机:肩负百年丰衣之源使命 赓续70载红色基因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篇章一站起来——经纬制造奠定产业发展之基 |
开天辟地自力更生创造共和国第一代纺机 |
从无到有开启中国纺织机械制造先河 |
首开先河开清棉机满足产业需求 |
由零到一国产粗纱机实现历史性突破 |
备战备荒全国最大摇架制造基地起步 |
篇章二——百舸争流紧抓发展新机遇 |
踏上中国纺机自主创新新征程 |
勇立时代潮头补齐行业短板 |
纺机技术有了“试验田”最大经编机制造企业起步 |
实现国产粗纱机重要技术突破 |
开启技术研发加速度开创细分领域国产先河 |
篇章三——经纬智造共筑科技纺织蓝图 |
做精品树标杆覆盖全国棉纺纱锭总量1/2 |
乘信息时代之势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
细分领域精耕细作诠释中国品牌的力量 |
国家经编机械旗舰企业朝世界一流纺机行列奋进 |
经纬新技术发展全球棉纺工厂智能化 |
首创粗纱机“四合一”集成控制技术 |
布局互联网+掌控变局话语权 |
疫情之下显担当实现N95口罩机零的突破 |
智能创新赋能纺织精彩生活 |
结语 |
(3)科技创新铸就百年强企之路——回眸青岛宏大公司科技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自力更生开历史之先河 |
消化吸收添发展壮大之翼 |
自主创新筑厚积薄发之路 |
跨越发展乘信息时代之势 |
(4)电磁式张力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3 纱线张力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课题来源及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磁式张力控制系统的原理 |
2.1 引言 |
2.2 张力控制的类型 |
2.3 张力控制系统的总体框架 |
2.4 纱线张力来源与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磁式张力控制器的设计 |
3.1 引言 |
3.2 电磁式张力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
3.2.1 总体布局 |
3.2.2 分解结构 |
3.3 张力控制器结构设计原理 |
3.3.1 同步电机的选择 |
3.3.2 张力盘设计 |
3.3.3 电磁线圈与磁座设计 |
3.3.4 固定架设计 |
3.3.5 剩余零件设计 |
3.4 张力控制单元的硬件电路设计 |
3.4.1 硬件电路功能 |
3.4.2 控制电路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磁力分析与Maxwell仿真 |
4.1 引言 |
4.2 电磁力的理论分析 |
4.2.1 磁路定理与分析 |
4.2.2 铁磁材料的选择 |
4.2.3 线圈吸力的分析 |
4.3 仿真分析 |
4.3.1 软件Maxwell |
4.3.2 模型定义 |
4.3.3 仿真试验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张力检测 |
5.1 引言 |
5.2 试验系统 |
5.2.1 试验内容 |
5.2.2 试验平台搭建 |
5.3 纱线张力试验 |
5.3.1 纱线张力试验验证 |
5.3.2 张力与卷绕速度的关系分析 |
5.3.3 张力与卷绕距离的关系分析 |
5.3.4 断纱检测验证 |
5.4 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张力控制系统的改进与仿真 |
6.1 张力控制系统的改进方案 |
6.2 控制原理分析 |
6.2.1 传统PID控制器 |
6.2.2 模糊PID控制器 |
6.3 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6.3.1 模糊控制器设计 |
6.3.2 仿真框图的建立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7.1.1 主要工作内容 |
7.1.2 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实现智能化与信息化是传统纺纱改造升级的新途径——参观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化技术装备在纺纱各工序应用情况 |
1.1 清梳联工序 |
1.2 并条工序 |
1.3 粗纱工序 |
1.4 细纱工序 |
1.5 成品工序 |
1.6 辅助设备 |
2 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在纺纱生产中的应用 |
3 结语 |
(6)VCRO-E自动络筒机造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来源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课题的目的 |
1.3.2 课题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现状 |
1.4.1 国内的现状 |
1.4.2 国外的现状 |
1.4.3 国内外工业设计应用的比较与分析 |
1.5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1 宏观角度 |
1.5.2 微观角度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模糊Kano模型的用户需求信息获取 |
2.1 传统Kano模型和模糊Kano模型 |
2.2 模糊Kano模型研究方法 |
2.3 自动络筒机模糊KANO模型问卷信息分析 |
2.3.1 用户需求评价体系分类 |
2.3.2 模糊Kano问卷设计及数据采集 |
2.3.3 模糊Kano模型结果分析 |
2.3.4 VCRO-E自动络筒机造型设计要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产品族DNA的品牌形象设计 |
3.1 产品形象的构成要素 |
3.1.1 产品族设计相关概念及特点 |
3.1.2 产品族DNA构成要素 |
3.2 基于产品族DNA品牌形象的建立 |
3.2.1 产品设计中的基因要素提取 |
3.2.2 企业品牌形象要素分析 |
3.3 基于产品族DNA的产品形象设计策略 |
3.3.1 企业整体产品要素 |
3.3.2 企业系列产品要素 |
3.4 企业形象实例分析 |
3.4.1 企业发展现状 |
3.4.2 企业产品形象元素的造型提取 |
3.4.3 形象元素的确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械装备造型设计的结构性分析 |
4.1 造型设计因素分析 |
4.1.1 基于设计流程的设计因素建立 |
4.2 造型设计中典型结构分析 |
4.2.1 壳(箱)体 |
4.2.2 连接结构 |
4.2.3 运动结构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械装备造型设计理论研究内容 |
5.1 造型设计中的形式美要素 |
5.1.1 形态要素 |
5.1.2 色彩要素 |
5.1.3 人机要素 |
5.2 机械装备中的基本美学原则 |
5.2.1 对比与协调设计原则 |
5.2.2 对称与均衡设计原则 |
5.2.3 安定与轻巧设计原则 |
5.2.4 过渡与呼应设计原则 |
5.2.5 比例与分割设计原则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VCRO-E自动络筒机造型设计实践 |
6.1 改良设计要素分析 |
6.1.1 形态要素 |
6.1.2 人机要素 |
6.1.3 功能要素 |
6.1.4 结构要素 |
6.2 自动络筒机造型设计方案 |
6.2.1 装备柜体造型 |
6.2.2 铭牌 |
6.2.3 其他选用件 |
6.2.4 装备外观设计方案 |
6.3 VCRO-E自动络筒机造型设计评价 |
6.3.1 评价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论 |
7.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7)纺纱机械(论文提纲范文)
4粗纱机 |
展出情况 |
1)棉纺粗纱机 |
2)精梳毛纺粗纱机 |
展品评述 |
棉纺粗纱机 |
1)国内自动落纱粗纱机落纱形式趋于统一 |
2)粗纱机的单锭检测及电子牵伸将成为粗纱机发展方向 |
3)大动程自动落纱粗纱机 |
4)粗纱机工业外观设计势在必行 |
5)同质化趋势越发明显 |
精梳毛纺粗纱机 |
5环锭细纱机 |
展出情况 |
展品评述 |
6粗、细纱机专件 |
展出情况 |
展品评述 |
7制丝机械 |
展出情况 |
8 新型纺纱机 |
展出情况 |
展品评述 |
转杯纺纱机 |
涡流纺纱机 |
9 络筒机 |
展出情况 |
1)自动络筒机 |
2)精密络筒机 |
3)普通络筒机 |
4)缝纫线络筒机 |
展品评述 |
自动络筒机 |
1)设备智能化、信息化趋势更为明显 |
2)节能、绿色环保概念渗透到设备方方面面 |
3)无槽筒精密卷绕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
4)国产设备技术水平继续提高, |
外观质量有明显改善 |
5)国产自动络筒机开发仍压力巨大 |
6)自动络筒机长度不断加长 |
7)自动倒筒型络筒机带来新市场 |
精密络筒机 |
普通络筒机 |
缝纫线络筒机 |
10筒纱自动输送与包装系统 |
展出情况 |
展品评述 |
11并纱机 |
展出情况 |
展品评述 |
12捻线机械 |
展出情况 |
1)短纤维倍捻机 |
2)长丝倍捻机 |
3)直捻机 |
4)复合捻线机 |
5)包覆纱机 |
展品评述 |
短纤维倍捻机 |
长丝倍捻机 |
直捻机 |
复合捻线机 |
包覆纱机 |
13花式纱线设备 |
展出情况 |
展品评述 |
(8)新型自动络筒机关键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自动络筒机概述 |
1.2 自动络筒机主要机构 |
1.3 自动络筒机工艺流程 |
1.4 自动络筒机发展概况 |
1.4.1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4.2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5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2 防叠机构的研究与分析 |
2.1 筒纱重叠 |
2.1.1 重叠的原因 |
2.1.2 重叠的影响 |
2.2 防叠措施 |
2.2.1 单电动机变频传动防叠装置 |
2.2.2 槽筒防叠装置 |
2.2.3 机械式防叠装置 |
2.3 防叠机构的组成分析 |
2.4 防叠机构的运动分析 |
2.4.1 防叠机构的解析法运动分析 |
2.4.2 运动数值结果分析 |
2.4.3 运动仿真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防叠机构的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概述 |
3.2 ANSYS概述 |
3.3 优化分析 |
3.3.1 Pro/E与AWE的协同仿真及优化 |
3.3.2 最优设计原理 |
3.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3.4 优化设置 |
3.3.5 创建优化分析过程 |
3.3.6 Response Surface分析项目的结果查看与评价 |
3.3.7 Goal Driven Optimization分析项目的结果查看与评价 |
3.4 模态分析 |
3.4.1 模态分析的意义 |
3.4.2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3.4.3 模态分析步骤 |
3.4.3.1 前处理 |
3.4.3.2 求解及后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4 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 |
4.1 纱线张力的产生与作用 |
4.2 纱线张力的组成 |
4.3 纱线退绕张力 |
4.4 纱线附加张力 |
4.5 影响张力波动的因素 |
4.5.1 退绕张力 |
4.5.2 附加张力 |
4.6 张力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4.6.1 控制系统分类 |
4.6.2 先进络筒机张力控制系统分析 |
4.6.3 络筒张力自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设定 |
4.7 模糊控制概述 |
4.7.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4.7.2 模糊控制器设计 |
4.7.2.1 输入输出量的模糊化 |
4.7.2.2 模糊控制规则的确定 |
4.7.2.3 模糊推理 |
4.7.2.4 模糊判决 |
4.8 张力控制系统的模糊控制设计 |
4.8.1 基本思想 |
4.8.2 修正因子基本原理 |
4.8.3 建立模糊控制查询表 |
4.8.4 设计线性插值算法 |
4.8.5 模糊判决及PI运算 |
4.8.6 仿真应用 |
4.9 本章小结 |
5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纱线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 |
5.1 模糊控制 |
5.2 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
5.2.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5.2.2 人工神经元的形式化描述 |
5.3 模糊神经网络 |
5.3.1 模糊神经网络的概述 |
5.3.2 模糊系统与神经网络的对比 |
5.3.3 模糊系统与神经网络结合的方式 |
5.4 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的设计 |
5.4.1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系统 |
5.4.2 基于Mamdnai模糊推理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 |
5.4.3 模糊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5.5 系统仿真 |
5.5.1 训练样本的获取 |
5.5.2 MATLAB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纺纱机械及器材技术进步的新亮点——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观后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梳棉机械及器材 |
2 并条机械 |
3 精梳机械 |
4 粗纱机械 |
5 细纱机械 |
5.1 集落短车 |
5.2 多功能细纱机 |
5.3 环锭细纱机配套纺纱器材发展动向 |
5.3.1 聚氨酯胶辊胶圈 |
5.3.2 锭子 |
5.3.3 钢领钢丝圈 |
5.3.4 罗拉与摇架 |
5.3.5 集聚纺装置 |
5.4 细纱机智能单锭监控 |
6 络筒机械 |
7 结语 |
四、国外第三代自动络筒机的技术进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色纺纱生产技术与产品创新探析[J]. 曾祥松,杨晓华,章友鹤,张毅. 棉纺织技术, 2022(01)
- [2]经纬纺机:肩负百年丰衣之源使命 赓续70载红色基因传承[J]. 高华斌,肖莹,李雪,陈昱蓓. 中国纺织, 2021(Z3)
- [3]科技创新铸就百年强企之路——回眸青岛宏大公司科技发展历程[J].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东方企业文化, 2020(03)
- [4]电磁式张力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D]. 尹铭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实现智能化与信息化是传统纺纱改造升级的新途径——参观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的启示[J]. 赵树超,赵连英,潘梁,章友鹤. 现代纺织技术, 2018(05)
- [6]VCRO-E自动络筒机造型设计研究[D]. 刘靓静. 天津工业大学, 2018(11)
- [7]纺纱机械[J].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 纺织机械, 2017(03)
- [8]新型自动络筒机关键部件的研究[D]. 王培超.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9]纺纱机械及器材技术进步的新亮点——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观后感[J]. 章友鹤,赵连英,毕大明,陈璟. 纺织器材, 2015(05)
- [10]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纺织器材概述[A]. 秋黎凤,赵斯伟,赵玉生,付晓艳. “经纬股份杯”2012’“强专件、促设备、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经验研讨会论文集,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