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头痛52例临床分析

严重头痛52例临床分析

一、剧烈头痛5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彤宇,刘鹏,向思诗,冯华,王天龙,王坤,刘海啸,郭为,李进,田蕊,郭慎全,何旭英,赵兵,王轩,陈周青,吴建梁,麦麦提图尔荪·阿不杜拉,张鸿祺,杨新健,屈延,贺民,段传志[1](2021)在《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文中提出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存在破裂倾向。而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为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其他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的疾病,具有残死率高、临床症状复杂、自然史及转归不明确、治疗方式及效果不佳、并发症多样、随访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自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发布后,我国先后发布了《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两版指南。破裂颅内动脉瘤(RIA)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其相关高质量研究及先进的诊疗技术陆续发布,而我国关于RIA的规范性诊疗仍缺乏推荐,故专家组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经验共同撰写了本指南,旨在对RIA的病因、诊断、治疗、并发症以及随访等内容进行更新与改写。

李文善[2](2021)在《颅内动脉瘤和偏头痛的关系:一项荟萃分析与系统回顾》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颅内动脉瘤与偏头痛的关系尚存在争议,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偏头痛的影响也尚未得到证实。本研究旨在完成荟萃分析,探讨颅内动脉瘤治疗前和治疗后对偏头痛严重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可能有助于提供基准数字,以指导医生的决策过程,并有助于评估术后偏头痛的预后。方法:本研究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CBM和万方数据库,以确定所有显示“颅内动脉瘤”和“偏头痛”有关的研究,检索时间由建库至2020年9月1日。评估指标为危险比(HRs)。通过绘制森林图,来分别评估未经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和偏头痛的关系,以及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后对偏头痛的影响。异质性高时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发表偏倚采用漏斗图。应用Stata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8项随机对照研究,共包括1097名患者。其中五项研究(包括832名患者)探讨了未经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和偏头痛关系,三项研究(包括265名患者)探讨了颅内动脉瘤血管介入治疗后对偏头痛的影响。结果显示:未经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可加重偏头痛(HR 3.62;95%CI[2.15,6.09]);I2=70.8%,异质性较高,进行敏感性分析提示:颅内动脉瘤和偏头痛的关系高度稳定;亚组分析:与未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相比,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介入治疗后的偏头痛发病率明显降低(HR 2.37;95%CI[1.56,3.60]);漏斗图提示未存在明显的发表偏移。结论:1.未经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可加重偏头痛的发生;2.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介入治疗后的偏头痛发病率明显降低。

季婷[3](2020)在《西藏地区早发型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由于与母体和胎儿不良后果息息相关,一直以来都是妇产科领域关注的焦点。子痫前期表现为受孕20周开始出现血压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的症状,同时造成全身不同器官出现功能问题,蛋白尿的存在与否不作为硬性指标。子痫前期是渐进性或迅速性进展的一种动态性疾病,为避免造成对病情的忽视,更好的引起临床医生及孕产妇的重视,最新临床指南不再有“轻度”子痫前期的诊断,而“重度”子痫前期(severe preeclampsia,SP)表示患者病情发展至严重阶段,身体多器官功能出现损害。常见表现为:自觉不适—剧烈头痛、视力减弱、腹部头痛、水肿;生化异常—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ALT)、血小板(platelets,PLT)。目前全世界妊娠合并子痫前期的患病率为4.6%,美国有3.4%的妊娠合并子痫前期,在发展中国家,子痫前期的发生率在1.8-16.7%[1]。在中国,子痫前期是围产期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各国之间患病率的差异反映出这个地区围产期医疗健康工作水平,另一方面也作为评判当地医疗卫生质量的检测指标。时至今日,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仍然是妇产科医生需要不断深入开拓的目标。在居住于高海拔(>3100米)地区的女性中,子痫前期更常见[2]。拉萨素有日光城之美誉,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群聚居地,初来这里的人群会出现高原反应,因为这里氧气含量只有海平面氧含量的3/5。低氧会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胎盘生长因子(p 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造成侵袭,改变母体与胎盘绒毛血管生成,使母体产生多系统并发症,胎儿出现异常发育。查阅资料表明高原地区较平原地区,子痫前期发病率显着增高,尤其是重度子痫前期。由于子痫前期患者胎盘释放导致围产期疾病的因素仍然复杂难以有突破点,当前探讨子痫前期的重点旨在预防母体综合征。而重度子痫前期有临床特点明显,生化指标突出的优势,便于我们探讨分析。研究目的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重度子痫前期的早发型与晚发型之间的相同处和差异处,及差异是否具有显着性。主要从母婴方面分析两亚型组情况:母体—基本个人资料、并发症、结束妊娠方式,围生儿—结局状况。预防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是核心问题,病例是临床最直观的探究切入点,探究两亚型组对母婴结局影响的不同,更深层次认识疾病特点,为临床管理和救治提供帮助。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到2018年10月入住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治疗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共有166例临床资料符合此项回顾性研究的纳入标准。根据患者入院怀孕周数分成不同的两个组别,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early onset severe preeclampsia,EOSP)(<34W)组符合诊断标准的共有88例患者,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late onset severe pre-eclampsia,LOSP)(≥34W)组共有78例,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母体并发症、围生儿结局、终止妊娠方式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性,探究学习西藏地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在不同发病孕周所表现的差异性。研究结果1.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的一般情况及临床表现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既往妊娠高血压史的表达分别为15(17.0%)、2(2.6%);入院时的孕周,采用天数表达,分别为206.42±22.15、260.82±15.60;入院时的收缩压分别为164.07±17.79、150.83±18.17;入院时的舒张压分别为109.03±16.51、104.06±14.30;从入院到终止妊娠的保守治疗天数分别为4.49±6.85、1.91±3.16。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在既往妊高症史、孕周、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晚发型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在孕龄(岁)、高龄(≥35岁)、孕次、产次、高血压家族史方面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2.母体出现并发症方面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发生胎盘早剥的病例数和占比为10(11.4%)、2(2.6%);眼底出现病变状况的表达为16(18.2%)、3(3.8%);两组患者胸腔积液表达分别为16(18.2%)、3(3.8%);入院时的尿蛋白,只统计3个“+”,分别为63(71.6%)、41(52.6%);符合HELLP综合征(d low platelets syndrome,HELLP)的分析为:13(14.8%)、1(1.3%);肝功能损害两亚型组分别表达为:19(21.6%)、5(6.4%);肾功能损害,分析两亚型组为:9(10.2%)、2(2.6%);符合低蛋白血症诊断标准的分析为:63(71.6%)、39(50%)。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HELL P综合征、尿蛋白“3+”、肝肾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表达量显着高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尿蛋白与低蛋白血症最常见。胎盘植入在两亚型组统计中发生较少,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而母体并发贫血现象又非常普遍,但在两亚型组行统计分析表明并无明显差异。3.围生儿结局分析: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有36例(40.9%)出现新生儿窒息,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则有14例,占比(20.5%);出现胎儿生长受限的分析为25(28.4%)、8(10.3%);发生早产的分析为67(76.1%)、44(56.4%);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共有21例死胎,占比(23.9%),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则有9例死胎,发生率为(11.5%)。除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资料对比在两亚型组中未显示明显差异性,围生儿出现新生儿窒息、胎儿生长受限、早产、死胎等结局方面,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围生儿发病率都要比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低。4.不同终止妊娠方式的分析:两组患者经阴道方式终止妊娠的数据分析为25(28.4%)、27(34.6%),早发型组与晚发型组分别为63(71.6%)、51(65.4%),两组在剖宫产与经阴道终止妊娠方面不具有显着差异性。研究结论1.既往有妊高症史的患者更倾向于发生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2.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入院孕周及分娩孕周早,入院病情及母婴并发症重,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高。3.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新生儿转入NICU人群较多,或许跟西藏的特殊缺氧环境有关。4.西藏地区行保守治疗时间短,且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在保守治疗时间上比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治疗时间长。5.早发重度子痫前期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的主要选择方式为剖宫产。

王阿美[4](2020)在《10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总结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9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乙脑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肌电图、颅脑MRI),并对患者进行发病1年后随访,根据MRS评分标准及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104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4月龄,最大83岁,中位年龄62岁,其中5070岁发病人数最多,占75例(71.1%);职业以农民为主。2.乙脑患者首发症状以发热最常见;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意识障碍、恶心呕吐、精神行为异常,分别占100.0%、71.1%、62.5%、55.8%、37.5%;主要体征为脑膜刺激征阳性、肌力减退、肌张力减低、肌张力增高,分别占61.5%、35.6%、23.1%、22.1%。3.辅助检查:(1)脑脊液蛋白多数增高(86.5%);葡萄糖正常(76.9%)或增高(21.2%);氯化物正常(51.9%)或减低(47.1%)。(2)颅脑MRI异常率为53.7%,主要病变部位是双侧丘脑、海马区、基底节区,分别占35.4%、17.1%、13.4%。(3)肌电图结果示患者有周围神经损害,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高于感觉神经(P<0.05);运动和感觉神经的波幅异常率均高于其传导速度异常率(P<0.05);上肢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均高于下肢(P<0.05)。4.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年龄、从发病到就诊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呼吸衰竭、意识障碍、临床分型、肌力减退、肌张力降低、脑脊液葡萄糖、脑脊液蛋白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3岁、脑脊液蛋白>0.9g/L、临床分型中重型/极重型是乙脑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乙脑起病急,首发症状以发热最常见,临床表现多样化。2.乙脑病毒同时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3.本研究中年龄>53岁、脑脊液蛋白>0.9g/L、临床分型中重型/极重型是乙脑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林秀梅[5](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张斌太[6](2019)在《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预后,分析比较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探讨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6月至2018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手术时机、手术入路、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预后。根据Hunt-Hess分级量表,评估患者术前病情程度,分为Hunt-Hess分级0-Ⅲ级组50例(84.7%)和Ⅳ-Ⅴ级组9例(15.3%);采用GOS评分评价预后;并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1.性别与年龄分布:本组资料59例患者,男性30例(50.8%),女性29例(49.2%),男女比例1.03:1;患病年龄最小35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53.37±8.99)岁,40-60岁是发病高峰年龄。2.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本组资料59例患者中出现突发头痛47例(79.7%),伴有恶心呕吐42例(71.2%),运动障碍7例(11.9%),癫痫发作3例(5.1%),神志清36例(61.0%),浅昏迷14例(23.7%),中度昏迷9例(15.3%)。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6例(94.9%),未破裂动脉瘤3例(5.1%);合并额叶血肿17例(28.8%),脑室出血13例(22.0%)。3.动脉瘤特点: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位于A3段46例(78.0%),最常见部位是胼周-胼缘动脉结合处;A2段9例(15.3%),A4、A5段4例(6.8%)。主要为小型动脉瘤(<5mm)37例(62.7%),一般动脉瘤(≥5mm-<15mm)16例(27.1%),大型动脉瘤(≥15mm-<25mm)4例(6.8%),巨型动脉瘤(≥25mm)2例(3.4%),多发动脉瘤10例(16.9%)。4.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时机:早期手术组30例(50.8%),中期手术组21例(35.6%),延期手术组8例(13.6%)。手术入路:46例(78.0%)采用纵裂入路,13例(22.0%)采用翼点入路。5.围手术期并发症:本组资料59例患者中共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13例(22.0%),其中动脉瘤术中破裂共6例(10.2%);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7例(11.9%),分别是术后再出血1例(1.7%),大面积脑梗死1例(1.7%),脑梗死1例(1.7%),脑积水3例(5.1%),脑水肿1例(1.7%)。术后死亡3例(5.1%)。6.预后评估:术后3月时对本组资料59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患者均行GOS评分,预后良好52例(88.1%),预后不良7例(11.9%)。7.两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与Hunt-Hess分级0-Ⅲ级组相比,Ⅳ-Ⅴ级组患者合并额叶血肿(18.0%vs88.9%,P<0.001)和脑室出血(16.0%vs55.6%,P=0.019)更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10.0%vs88.9%,P<0.001)更多、术后3月时预后更差(4.0%vs55.6%,P<0.001)。结论:1.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常合并额叶血肿和脑室出血;多位于A3段,最常见部位是胼周-胼缘动脉结合处,主要为小型动脉瘤;多在早期行手术治疗,通常采用纵裂入路。2.与Hunt-Hess分级0-Ⅲ级组相比,Ⅳ-Ⅴ级组患者合并额叶血肿和脑室出血更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更多、术后3月时预后更差;开颅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死亡率低、预后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颜时超[7](2019)在《1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近5年来住院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病例资料,与文献进行对照,找出其共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旨在提高SAH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的原发性SAH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120例患者,男性36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为56.54±12.78岁,其中4070岁为94例,占78.33%;其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男性26例,女性72例,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P=0.080>0.05)。本组患者中98例为颅内动脉瘤破裂,3例为凝血功能障碍疾病,1例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不明原因者18例,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AH,PNSH)。只有19例患者发病时有明显诱因,多为用力排便、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发病时有头痛105例(87.50%),其中剧烈头痛83例(69.17%);恶心呕吐者74例(61.67%),意识障碍28例(23.33%),头晕12例(10%),一过性晕厥10例(8.33%),癫痫发作3例(2.5%),动眼神经麻痹2例(1.67%),脑膜刺激征98例。112例行CTA,阳性88例,阴性24例,敏感性89.58%,特异性87.5%;120例均行DSA检查,阳性99例,阴性21例。颅脑CT阳性患者111例,阴性9例;9例CT阴性患者均及时行腰椎穿刺检查,其中4例脑脊液压力升高,5例发病时间≥7天的压力正常。6例脑脊液呈均匀血性,3例颜色微混。发生再出血5例、脑血管痉挛28例、脑积水27例、肺部感染15例。破裂动脉瘤的位置以前交通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瘤为主,分别为30例(30.6%)和41例(41.8%),动脉瘤≤10mm96例。83例患者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栓塞,9名患者外科夹闭,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0S)评分4-5分77例。本组120例病例中,出院时G0S评分5分91例,G0S评分4分12例,G0S评分2-3分者11例,死亡6例。18例PNSH中只有1例患者遗留有轻度残疾。Hunt-Hess的分级越高,患者预后越差,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高龄导致预后不佳,年龄与预后不良有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统计量r=0.195,P=0.038<0.05。并发症的出现影响预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结论:1.本组患者临床特征、主要病因、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等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2.本组患者次要病因不是动静脉畸形,而是PNSH,其预后及本组总体预后均良好,与相关文献报道有明显差异。

傅顺金[8](2019)在《52例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与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结果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在肺隐球菌病(P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肺隐球菌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确诊的52例非HIV感染、非器官移植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结果,将52例患者分为抗原阳性组和抗原阴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52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胸闷气促、胸痛、痰中带血、发热;影像学表现有: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影,浸润实变影,混合病变;本研究中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阳性患者占63.46%(33/52),其中有咳嗽咳痰者(24/32,75.0%,p=0.0288)、影像表现为浸润实变者(19/24,79.17%,p=0.0295)抗原阳性率较高,结节或肿块型患者(13/27,48.15%,p=0.0171)抗原阳性率较低。结论: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有快速简便、无创、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特点,在肺隐球菌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王洪财[9](2017)在《脑膜瘤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脑膜瘤出血性卒中的临床分析研究目的:脑肿瘤出血卒中是除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高血压性脑出血等以外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以脑转移瘤、神经胶质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黑色素瘤等脑恶性肿瘤和垂体腺瘤为多见。脑膜瘤是颅内第二大常见肿瘤,通常为实体性肿瘤并具有良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疾病过程较长、病情进展缓慢,发生自发性出血卒中而出现紧急临床表现者较为少见。大部分脑膜瘤出血卒中患者在卒中发生前不知道患有脑膜瘤,脑膜瘤出血卒中是其首发临床表现,所以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患者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本部分研究旨在通过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脑膜瘤出血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治效果,并进一步将其与同期收治脑膜瘤非出血卒中患者的相应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从临床学角度上对脑膜瘤出血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及趋向性进行探讨。研究方法:结合脑肿瘤出血卒中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7年3月连续收治并手术的497例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影像学结果和手术资料证实存在脑膜瘤出血卒中患者15例。收集该类患者病例资料,依据相应标准将脑膜瘤出血卒中患者与同时期随机抽取的45例脑膜瘤非出血卒中患者在性别、年龄、可能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病理类型、肿瘤切除情况、并发症发生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脑膜瘤出血卒中临床表现:脑膜瘤出血卒中患者常见临床症状有慢性头痛头晕、偏侧肢体乏力、视力下降及癫痫等症状突然加重甚至昏迷不醒或先前毫无临床症状而突发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瘫、癫痫发作及意识障碍等类似脑卒中发作表现。2.脑膜瘤出血卒中影像学改变:脑膜瘤出血卒中在头颅CT和MRI上主要包括急性期或亚急性期血肿征像、脑实质外占位征像及显着瘤周水肿(peritumoral brain edema,PTBE)征像。肿瘤出血包括单纯性瘤内出血、单纯性瘤周出血及瘤内外混合性出血三种类型,其中混合性出血均有瘤内出血破入瘤周形成瘤周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形态多不规则、密度常不均匀,在出血早期即有明显水肿而与单纯性脑出血病程不相对称。肿瘤位于脑皮层外、出现白质挤压征,根据出血类型肿瘤增强会有不同表现并可伴有脑膜尾征。3.脑膜瘤出血卒中与性别、年龄:脑膜瘤出血卒中组共15例,男性6例(40%)、女性9例(60%);脑膜瘤非出血卒中组45例,男性17例(37.8%)、女性28例(62.2%),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0235,P>0.05)。脑膜瘤出血卒中组年龄41~71岁,平均56.3±10.6岁;脑膜瘤非出血卒中组年龄33~75岁,平均53.2±11.5岁,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10,P>0.05)。4.脑膜瘤出血卒中与可能危险因素:通过与脑膜瘤非出血卒中组比较,脑膜瘤出血卒中与高血压、糖尿病、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头部外伤、妊娠及近3个月手术病史等因素无关,未见肿瘤出血卒中诱发因素。5.脑膜瘤出血卒中与肿瘤部位:根据头颅CT及MR检查结果确定肿瘤位置,脑膜瘤出血卒中组肿瘤位于凸面部位8例(53.3%)、窦旁3例(20%)、颅底2例(13.3%)、廉旁1例(6.7%)、桥小脑角区1例(6.7%)。与脑膜瘤非出血卒中组比较,两组肿瘤好发部位不同、最常见部位分别位于大脑凸面和窦旁。6.脑膜瘤出血卒中与脑膜尾征:脑膜瘤出血卒中组13例行头颅MR检查,在增强T1WI上观察到7例(53.8%)肿瘤存在脑膜尾征并测量其长度,脑膜尾征长2.1~4.6cm,平均(3.3±1.3)cm,其发生率和脑膜尾征长度与脑膜瘤非出血卒中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x2=0.2957、t=1.1192,P>0.05)。7.脑膜瘤出血卒中与肿瘤大小:根据影像学结果测量肿瘤最大直径,脑膜瘤出血卒中组肿瘤直径1.8~7.9cm,平均(5.3±2.7)cm;脑膜瘤非出血卒中组肿瘤直径2.1~8.5cm,平均(4.7±3.3)cm。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6357,P>0.05)。8.脑膜瘤出血卒中与PTBE:脑膜瘤出血卒中组共有13例(86.7%)发生PTBE,水肿指数(edema index,EI)为3.5±2.1;脑膜瘤非出血卒中组发生PTBE 23例(51.1%),EI为2.2±1.3。PTBE发生率及EI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x2=5.9259、t=2.7386,P<0.05)。9.脑膜瘤出血卒中与病理类型:脑膜瘤出血卒中组病理类型有内皮型3例、微囊型2例、非典型2例、纤维型2例、血管瘤型2例、分泌型1例、沙粒体型1例、过渡型1例、间变型1例,肿瘤分级Ⅰ级12例、Ⅱ级2例、Ⅲ级1例。各病理类型脑膜瘤均可发生出血卒中,肿瘤分级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6921,P>0.05)。10.脑膜瘤出血卒中与肿瘤切除、复发:脑膜瘤出血卒中组行SimpsonⅠ级切除 9 例(60%)、Ⅱ级 2 例(13.3%)、Ⅲ级 3 例(20%)、Ⅳ级 1 例(6.7%),随访半年以上、肿瘤复发1例(6.7%)。与脑膜瘤非出血卒中组比较Simpson Ⅰ级切除率和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x2=0.8001、x2=0.0727,P>0.05)。11.脑膜瘤出血卒中与瘤周血管:脑膜瘤出血卒中组所有病例均可见瘤周回流静脉的压迫或牵拉紧张,12例存在脑皮层血管供血、占总数80%,10例见瘤周软脑膜血管的异常增多及扩张、占总数66.7%;脑膜瘤非出血卒中组中除3例凸面小脑膜瘤外,其余病例亦可见瘤周回流静脉的压迫及牵拉,35例有脑皮层血管供血、占总数77.8%,但仅11例有瘤周软脑膜血管的增多扩张、占总数24.4%。脑皮层血管供血比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0.0327,P>0.05),瘤周软脑膜血管异常增生比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156,P>0.05)。12.脑膜瘤出血卒中与并发症发生:根据脑膜瘤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本研究着重关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瘤床出血、脑梗塞、癫痫发作、恶性脑水肿及颅内感染等术后并发症。脑膜瘤出血卒中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与脑膜瘤非出血卒中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x2=0.6087、x2=0.0848,P>0.05)。13.脑膜瘤出血卒中与预后:术后6个月评估预后,脑膜瘤出血卒中组有2例遗留肢体偏瘫(GOS4分)、1例视力下降明显(GOS3分),余病例GOS均为5分,平均(4.7±0.6)分。与脑膜瘤非出血卒中组(4.5±0.8)比较,两组间预后无统计学差异(t=0.6628,P>0.05)。研究结论:1.脑膜瘤出血卒中发生率较低,其临床表现与常规脑膜瘤的发病方式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肢体功能障碍、癫痫发作或意识水平改变等类似一般自发性脑出血急症。绝大部分患者在卒中发生前不知道患有脑膜瘤,肿瘤出血卒中为其首发临床表现。2.头颅CT结合增强MR检查可在术前较为明确诊断脑膜瘤出血卒中,影像学主要包括急性或亚急性期血肿征像、脑实质外占位征像及明显PTBE征像,头颅CTA检查可见肿瘤内造影剂渗漏现象并可排除颅内动脉瘤等其他血管性疾病。脑膜瘤出血卒中可分为单纯性瘤内出血、单纯性瘤周出血和瘤内外混合性出血三种类型,其中混合性出血多由瘤内出血破入瘤周形成瘤周血肿、硬膜下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3.脑膜瘤出血卒中与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头部外伤、妊娠及是否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因素不相关,未见肿瘤出血卒中诱发因素。影像学上,其与肿瘤大小、脑膜尾征亦不相关,而与肿瘤部位和PTBE有相关性。然而,脑膜瘤出血卒中PTBE现象是卒中事件发生之前就已存在还是因出血卒中诱发或加重不能明确判断而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4.病理类型及各分级脑膜瘤均可发生出血卒中,微囊型和非典型可能是其好发病理类型,但因病例数目较少不能统计分析确定。此外,脑膜瘤出血卒中组术中明显多见瘤周软脑膜血管的异常增多及扩张。5.如果诊断及时、处理恰当,脑膜瘤出血卒中不影响肿瘤手术切除等级、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肿瘤复发及预后,绝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取得与同病理级别肿瘤一致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脑膜瘤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研究目的:脑肿瘤出血卒中多见于生长迅速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原因一般分为易出血因素、促发因素和加速因素。肿瘤及瘤周组织的血管结构和状态异常被认为是易出血因素,头部外伤、高血压病及放疗等引发肿瘤血流动力学改变因素则为促发因素,而凝血功能异常将加速肿瘤出血的发生。脑膜瘤发生自发性出血卒中而出现紧急临床表现者较为少见,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至今,国内外学者就脑膜瘤出血卒中多以个案病例报告为主、发病机制常为临床推测。通过第一部分关于脑膜瘤出血卒中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脑膜瘤出血卒中仅与肿瘤部位、PTBE及软脑膜血管增生存在相关性,未见其他的促发因素和加速因素。然而,PTBE是卒中事件发生之前本身存在还是因出血卒中诱发及加重尚不能明确、软脑膜血管增生与脑膜瘤出血卒中的关系亦不清楚。为此,本部分将进一步探讨脑膜瘤出血卒中是否存在肿瘤血管结构异常的易出血因素及PTBE和软脑膜血管增生与脑膜瘤出血卒中的关系,以期进一步了解脑膜瘤出血卒中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既往研究表明:脑恶性肿瘤出血卒中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浸润生长、血管结构异常以及新生血管生成等因素相关。我们选取部分在以往报道中证实与上述肿瘤生物学行为及PTBE发生具有密切关联的免疫组织学指标(CD31、CD34、SMA、VEGF、HIF-1α、MMP-9、Ki-67和凋亡),针对脑膜瘤进行研究,分析该类指标在脑膜瘤出血卒中组与非出血卒中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本部分研究通过对15例出血卒中脑膜瘤组织和随机选取的18例非出血卒中脑膜瘤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和细胞增值凋亡染色,观察两组间不同蛋白的表达差异并分析阳性结果中蛋白表达与PTBE、软脑膜血管增生的相关性。标本来自于2008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连续收治并手术的497例脑膜瘤患者术后病理标本,包括无菌条件下-80℃超低温冰箱保存的新鲜标本和病理科存档的石蜡包埋标本。此外,根据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结论,将15例出血卒中脑膜瘤组织分为瘤内出血组(9例,其中2例为混合性出血由瘤内出血破入瘤周)和瘤周出血组(6例),以进一步观察两组间上述指标的表达差异。研究结果:1.脑膜瘤内血管结构和形态存在着异质性,有成熟血管(CD31+/CD34+)和非成熟血管(CD31+/CD34-)两种。与成熟血管相比,非成熟血管管径小而分散、没有明显血管腔及无血管周细胞包绕。此外,在HE染色上出血卒中组更多见壁薄血管、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瘤组织结构疏松水肿。2.瘤内出血组、瘤周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比较,非成熟血管密度在瘤内出血组和瘤周出血组中明显增高(t1=6.3933、t2=7.8277,P<0.05),而瘤内出血组与瘤周出血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1.9109,P>0.05)。成熟血管密度和总血管密度在三组间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F1=0.975、F2=1.432,P>0.05)。3.WB结果显示VEGF蛋白在瘤内出血组和瘤周出血组中表达较非出血组均显着性增高(t1=23.3681、t2=15.2563,P<0.05),瘤内出血组与瘤周出血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1.6651,P>0.05);HIF-1α蛋白在三组中表达水平均较低且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729,P>0.05);MMP-9蛋白在瘤周出血组中表达最高,但三组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F=0.432,P>0.05)。4.脑膜瘤出血卒中组VEGF蛋白的表达与非成熟血管密度、EI、软脑膜血管是否增生及PTBE是否发生均存在着统计学意义相关性(r1=0.627、r1=0.869、r3=0.475、r4=0.833,P<0.05),与成熟血管密度、总血管密度、HIF-1α蛋白表达及MMP-9蛋白表达不存在着相关性(r1=0.109、r2=0.184、r3=0.102、r4=0.079,P>0.05)。5.IHC结果提示Ki-67表达阳性产物定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细颗粒状,在三组中表达水平均不高、常散在分布。Ki-67标记指数在三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F=1.175,P<0.05)。6.细胞凋亡Tunel染色结果显示凋亡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稀疏散在分布于肿瘤细胞中,常伴有细胞缩小变圆、核致密及新月体形成等典型的细胞凋亡改变。凋亡指数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35,P<0.05)。研究结论:1.脑膜瘤内血管结构和形态存在着异质性,包括成熟血管和非成熟血管两种类型,非成熟血管管径小而分散、没有明显血管腔、无周细胞包绕,故容易发生梗塞及破裂出血,可见非成熟血管密度增高可能是导致脑膜瘤出血卒中的直接责任因素。2.非成熟血管密度、PTBE发生、瘤周软脑膜血管增生均与肿瘤组织VEGF蛋白的高表达相关,VEGF蛋白高表达则可能通过诱导瘤内瘤周非成熟血管生成和增加血管通透性来间接促使脑膜瘤出血卒中的发生,瘤周软脑膜血管增生及通透性增加同时也促进了脑膜瘤PTBE的形成。因此,PTBE可作为评估脑膜瘤发生出血卒中危险的一个影像学指标。3.VEGF蛋白表达与HIF-1α无相关性,提示脑膜瘤VEGF蛋白表达存在着其他上游调控因子、脑膜瘤出血卒中的发生与肿瘤缺血缺氧关系并不密切。此外,细胞增殖凋亡及肿瘤侵润生长在脑膜瘤出血卒中的发生机制中亦未见明显作用。脑膜瘤出血卒中发病机制比较复杂,VEGF蛋白可能扮演了一个关键但不是全部的角色,其他因子和因素在脑膜瘤出血卒中中的具体机制和相互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付萌萌,汪银洲,郑峥,江小琳,林倩,温巧梅,刘君鹏,程琼,李永坤[10](2016)在《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头颈部CT血管造影图像、治疗方式以及门诊随访资料,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和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4例,男性17例(70.8%),女性7例(29.2%),平均年龄(52.0±9.4)岁。22例(91.7%)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闭塞载瘤动脉19例(79.2%)、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12.5%),均获得技术成功,术后合并脑梗死1例。另2例(8.3%)采用保守治疗,均在住院期间发生再出血并死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15个月(范围550个月),转归良好18例(75.0%),无出血复发病例。结论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剧烈头痛5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剧烈头痛5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RIA的流行病学与结局
    1.1 RIA的流行病学
    1.2 RIA的自然病史和转归
2 RIA的手术治疗
    2.1 RIA患者状态的临床评估
    2.2 RIA的术前辅助检查
    2.3 RIA的治疗时机
    2.4 RIA的术前处理
        2.4.1 一般对症治疗:
        2.4.2 生命体征监护:
        2.4.3 水和电解质平衡与血糖管理:
        2.4.4 其他预防性用药:
    2.5 RIA治疗术中的麻醉管理
        2.5.1 麻醉前评估:
        2.5.2 麻醉监测:
        2.5.3 麻醉方法:
        2.5.4 麻醉药物:
        2.5.5 麻醉管理要点
        2.5.5.1 颅内压管理方面:
        2.5.5.2 血流动力学管理方面:
        2.5.5.3 术中脑保护方面:
        2.5.5.4 电解质管理:
        2.5.5.5 呼吸管理:
        2.5.5.6 体温管理:
        2.5.5.7 血糖管理:
        2.5.5.8 血液管理:
    2.6 RIA的血管内治疗
        2.6.1 单纯弹簧圈栓塞:
        2.6.2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
        2.6.3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2.6.4 FD置入:
        2.6.5 覆膜支架置入:
    2.7 开颅手术治疗
        2.7.1 夹闭手术:
        2.7.2 复合手术:
        2.7.3 术中监测及影像:
    2.8 围手术期特殊用药
        2.8.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2.8.2 抗脑血管痉挛药物:
        2.8.3 抗癫痫药物:
3 RIA并发症的防治
    3.1 血管内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3.1.1 动脉瘤再破裂:
        3.1.2 血栓栓塞:
        3.1.3 弹簧圈或支架移位:
        3.1.4 分支血管出血:
    3.2 手术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3.2.1 牵拉损伤:
        3.2.2 静脉性梗死:
        3.2.3 动脉性梗死:
        3.2.4 动脉瘤再破裂:
        3.2.5 颅神经麻痹:
    3.3 术后恢复期并发症防治
        3.3.1 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 EBI)的定义:
        3.3.2 EBI概述:
        3.3.3 脑血管痉挛的处理:
        3.3.4 迟发性脑缺血的处理:
        3.3.5 SAH相关性脑积水:
        3.3.6 癫痫:
        3.3.7 血容量及电解质平衡:
        3.3.8 贫血:
        3.3.9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3.3.10 心肺并发症:
        3.3.11 认知功能障碍:
        3.3.11.1 动脉瘤性SAH后认知功能障碍机制:
        3.3.11.2 动脉瘤性SAH后认知功能障碍评定量表:
        3.3.11.3 动脉瘤性SAH后认知障碍的既往研究:
        3.3.11.4 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
        3.3.12 SAH相关性脑水肿:
4 RIA的随访
    4.1 随访方式及时间点
        4.1.1 随访方式
        4.1.1.1 DSA:
        4.1.1.2 MR血管成像(MRA):
        4.1.1.3 CTA:
        4.1.2 随访时间:
    4.2 随访期宣教
        4.2.1 生活质量总体评价:
        4.2.2 复发处理:
5 指南说明

(2)颅内动脉瘤和偏头痛的关系:一项荟萃分析与系统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文献检索策略
    2.5 数据的提取
    2.6 质量评价
    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的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估
    3.3 未治疗颅内动脉瘤和偏头痛的关系
    3.4 敏感性分析
    3.5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和偏头痛关系的Meta分析
    3.6 发表偏移
第4章 讨论
    4.1 未治疗前颅内动脉瘤和偏头痛
    4.2 颅内动脉瘤血管介入术对偏头痛的影响
    4.3 结论的稳定性
    4.4 研究的局限性
    4.5 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颅内动脉瘤患者头痛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西藏地区早发型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分组
        2.3 排除标准
        2.4 分析
        2.5 处理
        2.6 终止妊娠指征、方式
    3.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10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收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2.2 临床评估
        2.3 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诊断、位置和分类
        2.4 手术治疗情况
        2.5 围手术期并发症
        2.6 预后评估
        2.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性别与年龄分布
    2.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
    3.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特点
    4.手术治疗情况
    5.围手术期并发症
    6.预后
    7.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8.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破裂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7)1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各项标准
    1.3 方法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分布
    2.2 病因及危险因素
    2.3 临床表现
    2.4 辅助检查
    2.5 主要并发症
    2.6 预后
3 讨论
    3.1 SAH性别与年龄
    3.2 病因
    3.3 可控危险因素
    3.4 临床表现
    3.5 辅助检查
    3.6 主要并发症
    3.7 预后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52例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与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结果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表现
    3.3 实验室检查
    3.4 影像学表现
    3.5 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测定
    3.6 确诊途径及病理表现
    3.7 治疗转归及预后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脑膜瘤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脑膜瘤出血性卒中的临床分析
    1.1 引言
    1.2 资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脑膜瘤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剧烈头痛5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J]. 张彤宇,刘鹏,向思诗,冯华,王天龙,王坤,刘海啸,郭为,李进,田蕊,郭慎全,何旭英,赵兵,王轩,陈周青,吴建梁,麦麦提图尔荪·阿不杜拉,张鸿祺,杨新健,屈延,贺民,段传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1(08)
  • [2]颅内动脉瘤和偏头痛的关系:一项荟萃分析与系统回顾[D]. 李文善. 青海大学, 2021(01)
  • [3]西藏地区早发型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分析[D]. 季婷. 西藏大学, 2020(02)
  • [4]10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王阿美.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5]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D]. 张斌太. 青岛大学, 2019(03)
  • [7]1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D]. 颜时超. 吉首大学, 2019(02)
  • [8]52例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与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结果的关系[D]. 傅顺金. 浙江大学, 2019(03)
  • [9]脑膜瘤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研究[D]. 王洪财. 浙江大学, 2017(03)
  • [10]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J]. 付萌萌,汪银洲,郑峥,江小琳,林倩,温巧梅,刘君鹏,程琼,李永坤.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09)

标签:;  ;  ;  ;  ;  

严重头痛5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