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课改酝酿新变局(论文文献综述)
冯飘雪[1](2021)在《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一核四层四翼”将成为高考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参考标准,规定情境作为考试载体。高考的变化将引起教师教学的变革。情境创设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在高考评价体系下探讨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教师将“考”与“教”,“考”与“学”相结合,进而在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体验式学习,规避无效情境教学,减少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成绩与兴趣相矛盾的现象,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新思路。本文首先对教学情境与高考评价体系等概念与原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是服务于教学,也是立足于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次,以“一核四层四翼”为中心阐述高中历史教学创设情境的可能性与要求,指出这符合2020年修订版《课标》中提出的教学实施建议,也契合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命题要求,可以优化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与并凸显其特点;最后,围绕“一核四层四翼”,从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方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进行探析,提出教师与学生对高考的认识应平衡化、应多角度、多维度创设情境等见解,同时以相关案例进行说明。希望能够对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研究提供一点借鉴与思路。
康丽[2](2021)在《20年新课程改革到底带来了什么?》文中提出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这场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开的新的教育革命,改变了教育教学方式,确立了全新的教育管理制度框架,重塑了1 700万教师的教育生活方式,改变了2.8亿学生的学习方式,甚至还在以更深的力量改变着国家的未来。
康丽[3](2021)在《新课程改革击中了教育的靶心》文中提出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这场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开的新的教育革命,改变了教育教学方式,确立了全新的教育管理制度框架,重塑了1700万教师的教育生活方式,改变了2.8亿学生的学习方式,甚至还在以更深的力量改变着国家的未来。当时间进入2021年,我们该以怎?
李宁[4](2020)在《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文中研究说明教会医学是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产物,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消亡,历经近百年崎岖波折又波澜壮阔的历史。“齐鲁医学”曾经是中国教会医学的一张“名片”,其典型性和代表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齐鲁医学”的发展历程几乎贯彻整个山东教会医学从起源到消亡的全部过程,代表着山东教会医学的最高水平,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与“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等国内三大头牌医学齐名,并称为“东齐鲁”,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齐鲁医学”品牌由英美加中四国共同缔造和培育,其人员和经费至少由四个国家的十三个基督教组织供给,亦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重点资助的医学机构之一,其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及其对不同势力态度的矛盾性恰好为研究“齐鲁医学”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提供了绝佳机会;三是“齐鲁医学”由教会医学向“人民医学”转型的过程异常复杂,经历了南迁福州、内部分裂、派系争斗、与美决裂、思想改造等多重洗礼,最终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完成蜕变与重生,其过程既具有全国教会医学转型的通性特征,又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对于整个教会医学转型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齐鲁医学”的转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开始。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在国民党势力的怂恿和西方差会的鼓动下,齐鲁医学院做出了南迁福州的决定,大部分医学教授和本科生由山东济南迁往福建福州,齐鲁医院和少部分师生继续留守济南。不久,医预科随文理学院南迁杭州。一时间国内出现三处齐大校区和两个领导核心,形成南北对峙。南迁不仅造成“齐鲁医学”的内部分裂和派系对立,更为后来被新政权认定为“落后”和“反动”埋下了伏笔。随着杭州和福州的相继解放,齐鲁医学院在南迁一年之后选择回迁济南,“齐鲁医学”在形式上实现了合体和统一,但是南迁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旧有矛盾的积累效应下被扩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旧两派势力之间的校权之争。以吴克明为代表的亲国民党守旧势力与以杨德斋为代表的亲共产党新晋势力为获得学校控制权展开了激烈博弈,最终新派势力在新政权的支持下两次挫败“倒杨”运动,赢得校权之争的胜利。随后,“齐鲁医学”开启了行政体制方面的改革,在齐鲁医院建立第一支党小组,不断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力,积极向新政权靠拢。自1949年底收回校权到1952年院系调整,“齐鲁医学”随着齐鲁大学同步启动了思想、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开始了艰难而又深刻的历史转型。思想政治方面的改革是新政权非常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其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针对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宗教氛围浓厚、“亲美”“崇美”思想严重、政治意识淡漠、片面强调专业技术等状况,新政权以齐大行政管理层和共产党工作小组为媒介,在全校范围内发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通过开展爱国爱党教育、常规思政教育、亲苏学苏教育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使“齐鲁医学”广大师生和医护人员增加了对新政权和共产党的了解,提高了思想政治意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转向全面控诉美国侵略和爱国主义教育,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亲美”“崇美”“恐美”情绪逐渐改造为反美仇美排美情绪,通过鼓励学生参军参干、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收治志愿军伤病员等实际行动与美国划清界限,将全体师生团结在爱党爱国拥军的旗帜下,为后来的院系调整打下了思想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的同时,“齐鲁医学”其他方面的转型改革亦在同步进行。在教学育人方面,齐鲁医学院积极响应新政府提出的“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指导方针,在招生对象、招生名额、入学资格、培养目标、学制学时、教学课程等方面进行深刻改革,不断满足新中国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在社会服务方面,齐鲁医院主动参与灾区医疗救灾、疫病防治服务、公共卫生教育,将发挥专业优势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齐鲁医学院及齐鲁医院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中外教会拨款的传统方式,积极争取新政府的资助,通过有条件地接受捐赠、开展资产清查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多种途径拓展筹资渠道,最终与外国教会彻底割裂经济联系,完全实现了经济自立。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既体现了新政权和新执政党对“齐鲁医学”提出的外在要求,也体现了“齐鲁医学”人审时度势、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调适和努力。1952年10月,齐鲁大学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走向消解,包括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在内的原有组织被撤并重组,随之而来的是“齐鲁医学”在性质内涵和组织属性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齐鲁医学院与山东医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医学院,附属齐鲁医院则成为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齐鲁医学”从此涅盘重生,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虽然“齐鲁医学”在名称、性质和归属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传统的人文根脉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并最终发展成当今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齐鲁医学”发展史实际上也是教会医学与山东地方社会的互动史,二者互相影响、相互形塑而又彼此同化、趋于融合。“齐鲁医学”在西方传统与中国文化之间、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之间、外国资源和本土力量之间、现代化转型与传统惯性之间不断寻求某种平衡,并以彻底本土化、中国化的结局完成转型使命。
梁婷[5](2020)在《中学历史“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行,学生的主体地位随之日益凸显。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学习中学历史课程,最重要的是学生能从中获得处世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试教育下的历史学科成为枯燥无趣的科目,学生很难得到整体发展。要想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提倡设置有意义的问题环境,学生通过合作分析、解决问题,在积极主动学习和破解难题的过程获得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也能得到有效发展。但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仍旧由教师占主导地位。本文在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下,探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如何在中学历史实施。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选题缘由、理论基础、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等几个方面。第二部分对基于问题的学习进行概述,主要解释清楚这个模式的具体操作形式,如何灵活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将它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是为了凸显其优于传统教学的方面。展现基于问题的学习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影响。为了响应课程改革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诉求,根据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内涵出发设计教学问题,让这种模式得以融入历史课堂。第三部分对中学历史“问题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还未得到普遍推广,但它的核心是问题。教师对问题的运用把控程度,不仅体现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这种模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根据困难对症下药,为下文的对策研究做铺垫。第四部分是对中学历史PBL教学实施的建议。经过前面三个部分的相关调查和分析,从更新教学理念、课堂实践策略研究、反思对策三个方面出发,展开PBL模式在中学历史的实施对策与思考。具体来说,从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操作步骤“创设情境——分析问题——开展探究——展示结果——价总结与反思”研究对策。基于问题的学习既是教学模式,也是学习方法,根据步骤展开对策研究,师生对模式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这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益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最后是结语。对本研究取得的一些收获进行进一步总结,同时反思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模式并非“模式化”,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
冯敏仪[6](2020)在《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革研究》文中提出历史课程标准或历史课程纲要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规定学校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能够反映某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教育的发展情况。本文拟以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颁行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中学历史课程纲要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台湾地区在1949年以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化情况和特点,探讨1949年以来影响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变革的因素。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缘由,梳理了目前学术界关于台湾地区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局限进行了说明。正文部分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梳理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颁行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修订背景、变化历程。本章节以1949年以来不同领导人执政时期为阶段,厘清“两蒋”、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等5个执政时期的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的变革历程。第二章、第三章主要分析上述五个时期中,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变化和特点。两个章节均从课程目标、时间分配、课程内容、能力培养要求、教育评价方式等方面分别探讨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在价值导向及学科教育发展方面的变迁及特点。第四章根据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化情况,反思政治权力、史学发展、教育理念等因素对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变革产生的影响。结语部分对研究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及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启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作为指导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发展的重要文本,展现了不同时期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情况,提供了有关历史学科教育发展的经验。
赵耀[7](2020)在《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外语语种规划的多源流分析》文中提出外语是所有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课程设置和语种布局由国家统一规划。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外语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特征使得外语生活呈现出多语种、多模态、超文本的时代面貌,外语的社会功能被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向未来的外语教育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在国际理解教育主阵地作用,并以发展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为目标,促进我国从“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进入“新时代”的基础外语教育立足语言资源观,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进行了科学的外语语种规划:改革后的中学外语课程调整了外语规划语种,学生可在英、日、俄、德、法、西六种外语中自主选择第一外语进行学习、参加高考,基础外语教育自此开启了多语种并举的新篇章。本文以基础教育的“外语语种规划”为切入点,应用多源流政策理论模型,充分运用历史文献法、质性访谈法和话语分析,回顾了我国自晚清时起不同历史时期基础教育外语语种规划的变迁脉络,深度解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外语语种规划的政策议程。研究发现,我国自进入“新时代”时起同欧盟、法国、德国确立了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此举促进了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在中国的推广,已成为我国推动双边、多边关系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基础教育外语语种规划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其中,世界“四化”新格局凸显出的多语种语言价值、我国加强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是推动改革的“问题源流”;“两会”代表与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地方学校积极开展多语种教学实践是促进改革的“政策源流”;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立德树人”指导国际理解教育,以及智能时代发展国家语言能力的需求是促进语种增加的“政治源流”;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新一轮基础外语教育改革,则为各源流耦合提供了“机会之窗”。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在人文外交、经济建设、知识传播、信息空间安全等方面所发挥出的社会功能,成为了我国政策决策者增加其进入基础教育国家课程的重要因素。
诸葛浩[8](2020)在《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文中认为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唯一一次兼具毕业和选拔双重性质的重要考试。而中考试卷作为中考评价的功能性载体,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和探索的对象。2012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苏州市中考历史科在考查方式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都呈现出较大的转变,既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探索方向。本文选取了2012年以来近八年的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分别研究了试卷题型、知识点分布、内容呈现方式以及试卷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以期探寻试卷的命题走向,为今后苏州市中考历史命题与历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苏州市中考历史科的发展状况及其命题参照。苏州市历史试卷的发展经历了从积极探索到趋于稳定,逐渐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通过合理科学的试题命制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不断与素质教育看齐,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第二部分运用表格统计深刻剖析了不同维度下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试卷在题型结构上稳定性较强,内容上注重考查中国史,体现了“厚中薄西”原则;不同维度下的知识点涵盖较好地达到了与课程标准的匹配度,基本遵循了考试说明对考查内容的要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典型例题彰显试卷的若干特色,进而归纳出苏州市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运用对比研究发现苏州卷与江苏省其他地区中考历史试卷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其独特魅力,是共性与个性的充分展现。第四部分基于中考试卷的研究提出对历史命题和教学实践的思考。完善历史试题的命制是推动试卷改革的重要一环,而试卷改革的灵魂在于服务于历史教材改革,从而进一步推进历史教学改革。通过对新课标颁布以来的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研究,能够对考试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今后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和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吴佳林[9](2020)在《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2019年秋季,北京、上海等六省市开始使用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模块+专题”的编写形式不同,新教材按照通史方式编写,以时序为基础,展现了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通史体例解决了史事割裂的问题,但是每一课包含了许多内容,对着课本照本宣科也较难完成教学任务。面对这种课程结构,如何设计教学促使课堂更加高效是众多一线历史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安排,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同时,单元教学设计也能避免课时教学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能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鉴于此,第一章首先叙述了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它不仅符合了新版课标的要求,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等。随后,于第二章对具有代表性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从优秀案例中总结出一线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有效的、可提供借鉴参考的方法。第三章则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为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对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单元教学设计做出尝试。在剖析单元内容的基础上,以“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单元主要线索对单元内容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晚清时期“变局”的发展与各阶级在“变局”中探索出路的历史事件,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与爱国的意识。
殷俊[10](2019)在《由教科书“冷战”表述的变化说开去》文中研究说明十年磨一剑。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2018年版与十年前的版本相比,在内容取舍、详略表述、史料遴选、因果分析、所属单元、位置安排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十年未有之大变局,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既要理解变化意图,归好因;又要注重教学设计,谋好局。本文试从2008年版人教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科书(以下简称"原来")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到2018版(以下简称"现在")第16课"冷战"表述的变化来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二、高中课改酝酿新变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中课改酝酿新变局(论文提纲范文)
(1)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情境教学研究综述 |
(二)高考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
一、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内涵 |
二、关于情境教学的原理依据 |
第二节 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和一般方法 |
一、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 |
二、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一般方法 |
第二章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可能性与要求 |
第一节 高考评价体系的理论建构 |
一、高考评价体系的提出 |
二、高考评价体系的内涵 |
三、高考评价体系内涵的特点 |
第二节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可能性 |
一、高中历史课堂情境创设的现状 |
二、《课标》的实施建议 |
三、高考的考查载体 |
第三节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要求 |
一、围绕“四层”,优化过程 |
二、依据“四翼”,凸显特点 |
第三章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与思考 |
第一节 课前准备——客观认识高考与教学 |
一、研读体系,把握前沿变化 |
二、立足“一核”,转变教学观念 |
第二节 课中建构——探究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路径 |
一、融合四层四翼,多手段创设历史情境 |
二、剖释高考试题,多维度创设历史情境 |
第三节 课后延固——提高教学情境创设效果 |
一、课下活动性情境巩固情感认知 |
二、课外真实情境拓展应用力度 |
第四节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一些思考 |
一、关于学生的学习意识 |
二、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 |
三、关于情境创设中历史学科的特点 |
四、关于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评价 |
五、关于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中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20年新课程改革到底带来了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广泛的社会大讨论“引发”了课程改革 |
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四大突破 |
万般艰难推课改 |
课程改革成功在教师,校本教研是第二推动力 |
教育工作者做好当下就是面向未来 |
(3)新课程改革击中了教育的靶心(论文提纲范文)
广泛的社会大讨论“引发”了课程改革 |
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四大突破 |
万般艰难推课改 |
课程改革成在教师,校本教研是第二推动力 |
教育工作者做好当下就是面向未来 |
(4)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史料与文献回顾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
五、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第一章 南迁福州与北归济南:转型的时空背景 |
第一节 南迁福州 |
一、酝酿南迁:三派势力博弈 |
二、选址福州:各方推进南迁 |
三、南下福州:顺利完成迁移 |
三、福州一年:勉强恢复教学 |
四、留守济南:艰难维持残局 |
第二节 北归济南 |
一、山东情结:回归原动力 |
二、校产羁绊:难舍的家业 |
三、协商回济:积极的态度 |
四、顺利回迁:各方的帮助 |
小结 |
第二章 校权之争与行政改革:行政上开启转型 |
第一节 校权之争:新旧势力的博弈 |
一、留济齐大校务:旧权把持 |
二、校权回收运动:大势所趋 |
三、两次“倒杨”运动:斗争不止 |
第二节 行政改革:运转机制的蜕变 |
一、软弱的齐大校政 |
二、积极的行政改革 |
三、齐鲁医院的调整 |
四、争取“国立”运动 |
小结 |
第三章 教育改革与医疗服务:业务上推行新政 |
第一节 教育改革 |
一、招生改革 |
二、教学改革 |
第二节 公卫服务 |
一、参与医疗救灾 |
二、疫病防治服务 |
三、公共卫生教育 |
第三节 支援战争 |
一、踊跃参军参干 |
二、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 |
三、收治志愿军伤病员 |
小结 |
第四章 经费改革与资产管理:经济上实现自立 |
第一节 美国经济封锁 |
一、教会拨款的限制 |
二、进口设备的限制 |
第二节 拓展筹资渠道 |
一、有条件接受捐赠 |
二、向政府申请补助 |
第三节 改革资产管理 |
一、资产清查:奠定改革基础 |
二、资产纠纷:化解资产矛盾 |
第四节 增产节约运动 |
一、“三自”革新运动 |
二、医院经费改革 |
三、“三反”“五反”运动 |
小结 |
第五章 抗美援朝与思想改造:政治上实现新生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师生思想状况 |
一、宗教色彩浓厚 |
二、亲美思想严重 |
三、政治意识淡漠 |
第二节 抗美援朝教育运动 |
一、保卫和平签名运动 |
二、控诉美国文化侵略 |
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
四、全面驱离美籍教师 |
第三节 革命政治教育 |
一、常规思政教育 |
二、爱国爱党教育 |
三、亲苏学苏教育 |
第四节 思想改造运动 |
一、原有问题及改造过程 |
二、改造效果和影响 |
小结 |
第六章 院系调整与明确隶属:全方位完成转型 |
第一节 院系调整:完成转型的直接推动力 |
一、全国院系调整的背景与过程 |
二、齐鲁大学的调整 |
三、齐鲁医院的归属变更 |
第二节 山东医学院的调整适应 |
一、原山东医学院基本情况 |
二、调整初期的混乱情况 |
三、初步的改革调整 |
第三节 齐鲁医院的改革调整 |
一、院系调整初期的混乱现象 |
二、齐鲁医院的全面改革 |
第四节 明确归属:步入新的起点 |
一、医院承担医学教学任务 |
二、行政体制上的关系不明确 |
三、明确隶属与管理关系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中学历史“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前言 |
(一) 选题缘由 |
1. 课程改革的要求 |
2. 未来的学习趋势 |
3.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
4.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的优势 |
(二) 理论基础 |
1. 认知学派理论 |
2. 合作学习理论 |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 概念界定 |
1. 问题 |
2. 历史问题与历史教学问题 |
(四) 研究综述 |
1. 国内研究综述 |
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3. 创新之处 |
(五)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六) 研究方法 |
二、 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概述 |
(一) 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模式 |
1.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过程 |
2. 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历史课堂的关联性 |
(二) 历史学科PBL问题设计 |
三、 中学历史“问题教学”的现状分析 |
(一) 部分教师对“问题”运用情况的调查 |
1. 机械提问,难以引起学生思维思辨的过程 |
2. 忽略过程,强调重视知识点的落实 |
3. 以有明确答案为前提而设计问题 |
(二) 原因分析 |
1. 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
2. 教师对问题的运用陷入误区 |
3. 历史学科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 |
四、 中学历史PBL教学实施的建议 |
(一) 中学历史课堂实施PBL的前提条件 |
1. 正确理解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内涵 |
2. 围绕案例进行反思 |
3. 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
4. 科学设计问题 |
(二) 课堂实践策略研究 |
1. 设计问题情境,以核心问题统领教学过程 |
2. 依据模式,进入情境,解决具体问题 |
3. 评价总结策略 |
(三) 反思对策 |
1. 善用提问,激起学生问题意识 |
2. 教师之间进行磨课,熟练PBL模式 |
3. 提升专业素养,以便应对生成性问题 |
五、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及研究局限 |
第一章 中学历史课标及历史课纲的变革概况 |
第一节 “两蒋”统治时期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 |
一、1968 年前初、高中历史课标同步修订 |
二、1968 年后初、高中历史课标交错修订 |
第二节 李登辉执政时期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 |
一、出现《国民中学认识台湾(历史篇)课程标准》 |
二、开放多元的三个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第三节 陈水扁执政时期中学历史课程纲要的修订 |
一、《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颁布 |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纲要草案》修订一波三折 |
第四节 马英九执政时期高中历史课程纲要的修订 |
一、搁置2008 年修订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 |
第五节 蔡英文当局中学历史课程纲要的修订 |
一、《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的颁布 |
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社会领域》施行 |
第二章 中学历史课标及课纲关于价值导向的变革分析 |
第一节 “两蒋”统治时期:强调民族精神培养 |
一、课程目标强调培养民族精神 |
二、课程内容侧重“本国史” |
第二节 李登辉执政时期:“去中国化”倾向开始出现 |
一、课程目标强调培养“本土意识” |
二、课程内容出现独立的“台湾史” |
第三节 陈水扁执政时期:“去中国化”程度逐渐加深 |
一、课程目标延续“本土意识” |
二、课程内容“台湾史”均独立成册 |
第四节 马英九执政时期:“去台独化”内容有所显现 |
一、课程目标基本延续以往 |
二、部分高中课程内容显现“去台独化” |
第五节 蔡英文当局:延续“去中国化”历史教育 |
一、课程目标提倡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
二、课程内容保持“去中国化”倾向 |
第三章 中学历史课标及课纲关于学科课程的发展分析 |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增加 |
一、“两蒋”统治时期:出现选修课程 |
二、李登辉执政时期:选修课程下移 |
三、蔡英文当局:实施弹性选修制度 |
第二节 学科素养要求不断深化 |
一、“两蒋”统治时期:注重培养时空观念及因果逻辑思维 |
二、陈、马执政时期:“知识本位”向“能力取向”发展 |
三、蔡英文当局:“能力取向”向“素养取向”发展 |
第三节 学科教育内容逐渐发展 |
一、教学方法要求因时而变 |
二、教学评价实施趋于多样 |
三、课程内容衔接有所改善 |
第四章 对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标及课纲变革的思考 |
第一节 中学历史课标及课纲变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政治权力主导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价值导向 |
二、史学观念影响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选择 |
三、课程理念革新推动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发展 |
第二节 对台湾历史课纲变革的趋势分析与展望 |
一、尊重差异,求同存异 |
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
三、加强沟通,友好交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外语语种规划的多源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我国的外语语种规划古已有之 |
1.1.2 多语化是世界多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
1.1.3 中国基础外语教育改革成绩瞩目 |
1.2 前期研究回顾 |
1.2.1 关于“政策”与“规划” |
1.2.2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
1.2.3 外语教育规划研究中的相关研究 |
1.2.4 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 |
1.2.5 外语语种规划研究 |
1.3 研究问题及意义 |
1.3.1 对前人研究的反思 |
1.3.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3 研究的意义与可行性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 |
2.1.1 政策系统及政策变迁 |
2.1.2 多源流政策理论模型 |
2.2 研究数据 |
2.2.1 论域界定 |
2.2.2 数据来源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思路 |
第3章 中国基础教育外语语种规划的历史变迁 |
3.1 近现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外语语种规划 |
3.2 新中国初期基础教育的外语语种规划 |
3.3 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的外语语种规划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时代基础教育外语语种规划的驱动因素 |
4.1 焦点事件:中国发展“新时代”特色“人文外交” |
4.2 问题源流 |
4.2.1 世界“四化”新格局凸显多语种语言价值 |
4.2.2 开设多语种课程的中小学校增多 |
4.2.3 多语种发展不均衡遏制教育公平 |
4.3 政策源流 |
4.3.1 “两会”代表对外语教育规划建言资政 |
4.3.2 外语特色国际化课程管理的探索 |
4.4 政治源流 |
4.4.1 教育国际化带动民间“多语种热” |
4.4.2 “立德树人”指导国际理解教育 |
4.4.3 智能时代拓展外语能力内涵 |
4.5 机会之窗: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讨论 |
5.1 研究发现 |
5.2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础外语教育政策专家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基础外语教育政策专家访谈大纲示例 |
附录3: 基础外语教育政策专家访谈转写稿示例 |
附录4: 全国中小学各外语语种教师学历分布(2009—2018) |
(8)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发展与命题参照概述 |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科的发展背景 |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命题参照 |
第二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题型分析 |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内容分析 |
第三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特点及变化趋势 |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 |
第四章 基于试卷研究对命题和历史教学的思考 |
第一节 对试卷命题改进的思考 |
第二节 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相关概念解读 |
第一章 关于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探讨 |
第一节 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教学实践中单元教学设计的特征 |
第三节 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
第二章 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案例概述 |
第二节 案例的异同 |
第三节 案例的启发 |
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教学设计探索 |
第一节 教材分析 |
第二节 学情分析 |
第三节 单元目标设计 |
第四节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由教科书“冷战”表述的变化说开去(论文提纲范文)
一、位置的变化 |
1. 有关“冷战”的主要内容。 |
2. 原来教科书第14课中的部分内容。 |
二、内容的变化 |
1. 提法的变化。 |
2. 内容的增加。 |
3. 详略的调整。 |
三、教学的变化 |
1. 发挥课程特殊功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2. 认清历史来龙去脉,灵活处理教材资源 |
3. 优化设计教法学法,共同讲好历史故事 |
四、高中课改酝酿新变局(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 冯飘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20年新课程改革到底带来了什么?[J]. 康丽.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 2021(Z1)
- [3]新课程改革击中了教育的靶心[N]. 康丽. 中国教师报, 2021
- [4]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D]. 李宁. 山东大学, 2020(06)
- [5]中学历史“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D]. 梁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革研究[D]. 冯敏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外语语种规划的多源流分析[D]. 赵耀.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8]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D]. 诸葛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为例[D]. 吴佳林.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由教科书“冷战”表述的变化说开去[J]. 殷俊.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