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的饮食有益健康吗?(论文文献综述)
董雪纯[1](2021)在《基于培养初中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初中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观念养成以及个人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学科教师都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生物课堂是贯彻“健康生活”理念的良好土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侧重“健康生活”理念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并在教育实践中付诸行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加强“健康生活”理念的教育,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法、访谈法,以“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为例进行的基于培养初中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通过对于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现状、生命观念现状进行调查可知,学生“健康生活”理念认知情况有待优化,生命观念不强,应注重在教学中加强对于“健康生活”理念的渗透。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所承载的“健康生活”的内容、形式和体系进行梳理,分析结合生物教科书进行“健康生活”理念渗透教学的可行性。本研究从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选取部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研究渗透“健康生活”理念的教学策略。本研究结合三个具体案例《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分析以“健康生活”理念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的要点和教学实践的效果。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对于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于学校领导、家长进行简单访谈,认识到基于“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取得了显着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总结了“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策略,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结合热点,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在生物课堂上进行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的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依靠几堂课进行“健康生活”理念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健康生活”理念的渗透需要教师全面提高思想,在教学的点滴中付诸实践。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健康生活”理念作为切入点,着眼于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的内容,侧重“健康生活”理念的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展开讨论,希冀能够为生物课堂中“健康生活”理念的渗透提供一些实践帮助。初中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观念养成、个人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积极落实好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积极探索基于“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方法与策略,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生物教学内容,让“健康生活”理念贯穿于生物课堂。
冯紫荆[2](2021)在《《饮食战胜疾病》(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科普类文本中修辞格的翻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告的英汉翻译素材选自科普类文本《饮食战胜疾病》节选。该书出版于2020年,作者威廉·W·李是一名着名的癌症研究人员,也是剑桥大学血管生成基金会的主席,他向人们介绍了一些有利于保持健康的食物。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译者选取第二部分的第六章作为本篇报告的研究文本,原因在于健康与食物密切相关,这是最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且第六章中不乏医学术语和一些生动的语言。如何用具有可读性的语言来翻译专业表达的句子而又不失准确性是难点所在。通过对原文特征的全面分析,发现要想令不懂医学术语的人可以为译文吸引,修辞格是关键。因此修辞格被确定为本研究的方向。在理论框架上,译者选择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本报告的指导。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形式对等刚好指导了句法修辞格,动态对等指导了语义修辞格。与此同时,译者采用了三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增译、省译和转译,试图总结出修辞格的翻译规律,以期为未来同类文本的翻译研究提供实用的参考价值。
杨璐涵[3](2021)在《教育影响健康的因素分析 ——基于习得性与经济地位的考察》文中提出教育是影响健康不平等的最关键因素,教育如何影响健康是重要的议题。但是由于数据来源、变量操作化、统计分析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对教育影响健康的中介效应的研究还缺乏一致的结论。于是本文通过梳理以往理论与研究,从习得性能力和经济地位能力入手,对教育影响健康的两个中介渠道进行分析。一方面,教育通过提高习得性能力,改善生活方式,提高膳食认知,提高抗压能力,从而提高健康状况;另一方面,教育通过提高经济地位能力,改善生活条件、购买医疗保险,从而有益健康状况。习得性能力。教育影响健康的中介因素之关键在于一种“习得”的能力,即自我指导的习惯和技能。这种能力不是对某一特定内容的学习,而是具有普遍价值的技能。这种能力,不仅让人们塑造自己一生的生活方式,还可以让人们获得认知上的提升,对风险有更敏锐地认知,进而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经济地位能力。教育带给人们更高的经济地位,而经济地位的提高代表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扩大对有益健康的产品投入,如改善生活条件、购买医疗保险,从而有利于健康状况。本文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为实证数据,对教育影响健康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具体的分析步骤为:以自评健康得分为因变量,以受教育年限为核心自变量,以生活方式、膳食知识、抗压能力为习得性能力中介因素,以生活条件、医疗保险投入情况为经济地位能力中介因素。探究教育通过哪些中介因素影响健康,并对各个中介因素的中介效应占比进行评估。发现的结果:第一,教育会通过习得性能力和经济地位能力这两种中介渠道影响健康,具体的中介因素包括生活方式(体育锻炼行为)、膳食知识认知、抗压能力;生活条件(家用电器和卫生环境)、医疗保险的投入。第二,总体上看,习得性能力相比经济地位能力发挥着更大的中介效应。具体来看,抗压能力的中介效应占比最高,其次是家用电器的购买、膳食知识认知、体育锻炼、医疗保险投入和卫生环境。这意味着,相比于那些经济地位因素,习得性中介会更强烈地影响健康,应受到更多关注。最后,虽然本文分解出了以上变量为中介,但教育依然发挥了其独立的影响。我们在关注这些中介的同时,最根本的还是要关注教育作用。
郑思颖[4](2020)在《青年群体奶茶过量摄入的个体心理与媒介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摄入过多的含糖饮料容易引发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对个体和公共健康造成威胁。近年来,随着奶茶行业的异军突起,奶茶已经成为了含糖饮料的新式典型代表,而青年已成为奶茶主要消费主体。在饮食观念的转变与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发展共同推动下,青年奶茶过量摄入问题成为一个值得研究者关注的社会议题。那么青年群体为什么容易过量摄入奶茶?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健康饮食行为、含糖饮料和奶茶的相关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外对奶茶摄入的研究较少,并且鲜有实证研究探讨奶茶过量摄入行为背后的原因机制。本文旨在探究过量摄入奶茶的青年人群特征,同时结合计划行为理论(TPB)和媒介接触理论视角,尝试探索影响青年奶茶的个体心理机制和媒介机制,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奶茶不当摄入干预对策。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共收集到问卷364份,并主要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差异性检验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奶茶过量摄入青年特征:女性相对男性奶茶过量摄入可能性更高;相对于合理摄入青年,过量摄入青年对奶茶的态度更积极、更经常接触关于奶茶的推广信息,他们对新媒体接触频率更高、对新媒体的信任程度也较高。(2)青年奶茶过量摄入的影响因素: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是奶茶过量摄入的关键因素,而主观规范预测效果不显着,奶茶的“社交属性”并未在结果中体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信息接触均不会影响奶茶过量摄入,只有传统媒体的信任水平显着影响过量摄入行为。针对以上发现,本研究建议在制定奶茶过量摄入干预措施时,应尽量避免受制于固有常识,关注奶茶过量摄入现象的特殊性,重视个体态度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另外需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信任优势,树立专业权威形象,帮助塑造青年对于奶茶的理性认知。
王成霞[5](2020)在《苏南与苏北地区初中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苏南和苏北地区初中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了解了苏南和苏北地区初中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旨在为教育部门决策和促进学校教学提供依据,对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为初中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最终达到了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的目的。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苏南(苏州、无锡、常州)和苏北(连云港、淮安、徐州)的初中生和初中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对1500名初中生和150名教师进行调查,了解苏南和苏北初中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主要问题,针对主要问题给予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调查的结论如下:1.苏南和苏北的初中教师的师资结构相对合理,学历水平符合初中体育教学要求,教师队伍在新老教师相互配合的基础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优势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缺乏教学经验,且具有高级职称上的教师人数稀少,苏北地区较苏南地区,高级职称人数较少,同时,初中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较多;2.初中教师主要针对中考体育加试的项目进行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教授;3.苏南和苏北的初中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缺乏制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4.不同学校在体育与健康的落实情况上存在差异,苏南地区相较苏北地区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更重视一些;5.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运动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参与意识不强;学生对运动技能、运动方法安全防范意识的学习、掌握并且应用的不是很全面;在身体健康领域,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与身体素质关系的认识以及应用不够深入;学生接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教育不能很好地应用到现实中。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和教育部门加大对高层次、高学历师资的引进和教师职称的评聘力度,多组织对教师的教学培训,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2.学校投入体育方面的费用需要进一步加大,完善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3.学校合理分配初中学生的上课安排,合理安排体育教师的每周工作量;4.教育部门对各学校间的课标达成状况进行相互评比评价,作为学校的评定考核项目;5.学校和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加强学生的运动兴趣,可以采用合班分组教学,实行周期循环交换教学;6.平时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入技能和生活卫生保健的理论知识应用;多举行大型的体育赛事,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
刘晗[6](2020)在《武汉市某小学9-12岁流动儿童营养教育干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武汉市某小学三-六年级9-12岁流动儿童及其看护人的营养教育干预,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建立正确的营养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膳食行为,为改善流动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年3月对武汉市流动儿童比例较高的某小学3-6年级全体学生及其看护人进行基线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体格检查和膳食调查(24小时膳食回顾法),儿童和看护人的营养KAP(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然后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个班级,对干预组儿童和看护人进行营养教育干预。对儿童的干预主要包括营养教育课程和知识讲座,对看护人的干预主要通过班主任发放营养宣教资料,在班级群推送营养知识和组织看护人进行知识讲座,干预期为两个月。干预结束后进行数据收集,包括儿童膳食调查,儿童和看护人的营养KAP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3.0和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SPSS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抽取其中流动儿童及其看护人的数据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比较干预前后及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流动儿童膳食摄入的差异,以及流动儿童和看护人营养KAP状况之间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调查干预组流动儿童218人,看护人196人;对照组流动儿童222人,看护人181人,干预组与对照组儿童和看护人在干预前社会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流动儿童营养KAP部分,干预后干预组知识得分均值为8.69±1.67,高于干预前8.05±1.67(P<0.001)及干预后对照组7.84±1.96(P<0.001);干预后干预组儿童愿意获取营养知识的比例为91.3%,高于干预前83.5%(P=0.002),且高于干预后对照组84.1%(P=0.004);儿童偏食状况方面,干预后干预组儿童偏食比例(47.7%)低于干预前(59.2%,P<0.001),且低于干预后对照组(59.9%,P<0.001)。(2)看护人营养KAP部分,干预后干预组看护人营养知识总分均值为19.73±5.64,高于干预前18.52±5.72(P<0.001),且高于干预后对照组19.04±5.59(P<0.001)。(3)儿童膳食摄入方面,干预后干预组流动儿童能量、三大宏量营养素、钙、维生素A、维生素C摄入量均高于干预前干预组及干预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膳食结构方面,干预后干预组在谷薯及杂豆类、蔬菜类、畜禽肉类、蛋类、大豆及奶制品类食物摄入量高于干预前干预组及干预后对照组(P<0.001)。(4)干预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对干预组不同特征的流动儿童及看护人营养干预效果分析显示,年龄和性别是影响流动儿童营养知识干预效果的主要因素,而看护人身份、年龄、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均是影响看护人营养知识干预效果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年龄、性别对其营养总得分干预效果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教育干预对流动儿童及其看护人的营养知识的提高较为明显,营养相关态度和行为有所改善,但是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营养素摄入状况方面,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达标率干预后明显提高,但部分微量营养素摄入严重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干预后大部分膳食类型的食物达标率也有所提升。营养状况改善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本研究中的短期营养教育干预效果有限,但对儿童营养KAP及膳食状况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蔡丽[7](2020)在《9-12岁学龄儿童营养状况及其看护人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武汉市9~12岁学龄儿童的体格发育状况、膳食营养状况以及看护人营养KAP情况,探讨影响学龄儿童营养状况的看护人相关因素,为改善学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在武汉市某区选取两所小学,将其在校三~六年级全体学生及其一名看护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儿童进行体格测量以及膳食调查(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对看护人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3.0和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SPSS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分析儿童各膳食摄入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对体格发育的影响,并探究影响儿童营养状况的看护人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得到797份儿童-看护人配对资料,其中男童373名(46.8%),女童424名(53.2%)。(1)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各年龄性别组儿童身高体重均值低于全国城乡平均水平(P<0.05);男童消瘦、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4%、16.6%、9.7%,女童消瘦、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7%、7.1%、6.6%,男女童的体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儿童膳食营养状况:膳食结构方面,仅谷薯类及杂豆和畜禽肉类达到标准摄入量。膳食营养素方面,儿童能量及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比例超过20.0%;维生素方面,超过90.0%的儿童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摄入不足;矿物质方面,近100.0%的儿童钙摄入量不足,超过90.0%的儿童硒摄入不足;儿童三大营养素供能比较为合理。(3)看护人营养KAP情况:营养知识方面,看护人平均知晓率为67.3%,看护人对媒体信息、常见营养缺乏症和主要营养素认知较不理想;营养态度方面,看护人平均得分率为65.8%,有23.5%的看护人对听取营养知识意愿呈无所谓态度;营养行为方面,看护人平均得分率为63.3%,有16.8%的家庭饮食不规律。(4)儿童膳食营养对体格发育的影响:儿童身高与膳食种类中的谷薯类及杂豆、蔬菜类以及膳食营养素中的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铁的摄入量成正相关(P<0.05);体重与膳食种类中的谷薯类及杂豆、蔬菜类以及膳食营养素中的能量、维生素A和铁的摄入量成正相关(P<0.05)。(5)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体格发育方面,儿童身高体重受户籍、看护人身份的影响(P<0.05);膳食种类方面,儿童蔬菜类的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水果类的摄入达标率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P<0.05)。畜禽肉类的摄入达标率受看护人身份的影响(P<0.05)。蛋类的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得分呈正相关(P<0.05)。大豆及坚果类的摄入达标率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和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膳食营养素方面,能量摄入达标率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维生素A、维生素B2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行为得分呈正相关。儿童维生素B3的摄入达标率受母亲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来源的影响,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得分呈正相关。维生素C的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得分呈正相关。钙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和行为得分呈正相关。铁摄入达标率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结论:该地区9~12岁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儿童膳食结构不合理、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看护人营养知识缺乏、营养态度不积极和不良饮食行为问题并存。儿童各膳食摄入量和营养素摄入量与儿童体格发育密切相关,看护人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与儿童多种膳食摄入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相关。应采取措施对看护人进行营养干预,以改善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
韩婷[8](2020)在《我国农村已婚女性健康传播数字鸿沟研究 ——以江苏省江心沙农场、河南省秋渠南村、甘肃省北川村为例》文中提出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研究女性健康问题具有特别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已婚女性的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程度。健康信息能改善生存质量,但健康传播水平在不同农村已婚女性群体中存在着差距。本文基于数字鸿沟理论和健康传播理论,选取江苏省江心沙农场、河南省秋渠南村和甘肃省北川村作为调研点,运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探究农村已婚女性健康传播的现状,分析农村已婚女性健康传播数字鸿沟的具体表现和产生缘由。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调研地点的自然文化环境、媒介发展状况,以及当地已婚女性的健康状况进行描述;分析农村已婚女性媒介接触的总体状况,详细分析其健康信息获取频率、渠道、内容的差异,以及使用行为和使用效果两个方面的差异;最后,在前几章节的基础上探讨导致农村已婚女性健康传播数字鸿沟的缘由,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本研究发现:农村已婚女性接触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频率较低,很少从中获取健康信息。医患之间的沟通是农村已婚女性极为信任的传播途径,传播效果最好。网络健康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存在一条“数字代沟”,农村年轻已婚女性更频繁、更多渠道地获取,并且更愿意信任和采纳网络健康信息,这与其受教育程度高、社会交往范围广、网络自我效能感强有关。因此,积极发挥子代对亲代健康传播的文化反哺作用有着重要意义。组织传播形式的社区健康传播在农村已婚女性中存在“信息拥有”的“一级地域鸿沟”,“信息使用效果”的“二级地域鸿沟”则不明显。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健康资源丰富,组织健康活动的内生自发性强。中西部农村由于物质基础薄弱,缺少配套政策,社区提供健康资源的能力欠缺。这导致不同地域农村已婚女性社区健康信息的获得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总得来说,社区健康信息在农村已婚女性中的使用效果普遍不太理想,大多停留在认知层面,改进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效用欠佳。缩小农村已婚女性健康信息拥有的地域鸿沟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除了为落后地区农村建立支持性环境,提供经费、政策支持之外,更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传播策略,从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入手提高已婚女性参与的主动性,使农村已婚女性能够获得有关健康方面的信息,并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
陈治达[9](2020)在《福州茶叶消费者行为特征及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相关学术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茶叶消费者的行为受个人因素、心理因素、人口特征、社会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其表现程度不同。具体而言,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消费者对购买无公害茶或有机茶是否比购买普通茶更安全表示认可,消费者对于高价购买有机茶的意愿是非常高的;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对于高价购买有机茶的意愿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成年消费者对于高价购买有机茶的意愿是非常高的;消费者性别、年龄和月收入对于饮茶习惯和购买习惯有影响,中老年人群茶叶消费量较高,习惯一次性大量购买茶叶,而年轻消费者习惯少量多次购买;而月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对所能接受茶叶价格也就越高;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更偏重茶叶的口味;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开始喝茶的因素,18岁以下的消费者更看重喝茶方式便捷性,而18岁以上的消费者看重喝茶的养生特性;从性别来看,女性消费者更注重茶叶的外包装,而男性消费者对品牌和厂家的看重比例更多一些。根据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了有机营销、养生文化营销和品牌营销等的切实可行的茶叶企业营销策略,为福州当地茶企的实际运用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谢丹[10](2020)在《Eat Better Live Longer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报告的翻译材料取自《吃得更好活得更久》的前两部分,这本书由莎拉·布鲁尔与朱丽叶·凯罗合编且详细地介绍了影响衰老的因素以及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方法。原文本属于社会科学类,其语言简洁精炼,词汇专业性强,句型多样。在翻译过程当中,为了再现这些特点和风格,选用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并采取了相应的翻译技巧。基于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和文体三个层面对原文中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在词汇层面,主要采取了词义选择,词类转化的翻译技巧,力求译文与原文达到词汇方面的对等。在句法层面,针对中英表达方式的差异,主要采取了语态转换,分译,省译的翻译技巧,力求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行文习惯,实现句法方面的对等。在文体层面,针对原文风格特点,采取了顺译和逆译的翻译技巧,力求最大程度地向读者传达出原文的风格。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应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并能给此类图书的翻译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图 0 幅;表 0 个;参 30 篇
二、你的饮食有益健康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的饮食有益健康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培养初中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物学核心素养与生命观念 |
2.1.2 “健康生活”理念 |
2.2 国内外关于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学教育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2.2.3 对以往关于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学教育的研究评述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情境学习理论 |
2.3.2 生活教育理论 |
2.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 初中生物学中“健康生活”内容分析 |
3.1 基于“健康生活”培养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分析 |
3.2 基于“健康生活”培养的教科书分析 |
3.2.1 内容分析 |
3.2.2 形式分析 |
3.2.3 体系分析 |
4 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现状调查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问卷的编制 |
4.4 调查实施 |
4.5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5.1 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现状 |
4.5.2 学生生命观念的现状 |
5 基于培养初中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及实践 |
5.1 研究的目的 |
5.2 研究的对象 |
5.3 研究的方法 |
5.3.1 文献法 |
5.3.2 调查问卷法 |
5.3.3 访谈法 |
5.3.4 课堂观察法 |
5.4 基于“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 |
5.4.1 侧重日常生活习惯的教学设计 |
5.4.2 侧重膳食营养的教学设计 |
5.4.3 侧重保健卫生的教学设计 |
5.5 研究结果分析 |
5.5.1 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行为分析 |
5.5.2 家长调查结果分析 |
5.5.3 学校领导与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6 “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方法 |
6.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6.2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生命观念 |
6.3 结合热点,提高学生健康意识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学生“健康生活”理念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生物学的生命观念调查问卷 |
附录C 教学实践效果调查问卷(家长版) |
附录D 教学实践效果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E 访谈提纲 |
致谢 |
(2)《饮食战胜疾病》(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科普类文本中修辞格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
2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Revision of Translation |
3 Case Analysis |
3.1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1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1.2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2 Classific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the Selected Text |
3.2.1 Syntactic Figures of Speech |
3.2.2 Semantic Figures of Speech |
3.3 Methods of Translating Figures of Speech in the Selected Text |
3.3.1 Addition |
3.3.2 Omission |
3.3.3 Adaption |
3.4 Implications |
4 Conclusion |
4.1 Major Findings |
4.2 Limitations |
4.3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The Original Text and its Translation |
(3)教育影响健康的因素分析 ——基于习得性与经济地位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可能的创新点 |
1.4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健康社会学视角下的整体健康观 |
2.1.2 教育与健康不平等的因果关系 |
2.1.3 教育影响健康的中介因素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教育影响健康的相关研究 |
2.2.2 教育、习得性能力与健康的相关研究 |
2.2.3 教育、经济地位能力与健康的相关研究 |
2.2.4 研究评述 |
2.3 分析框架 |
2.4 研究假设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1 数据选择与说明 |
3.2 变量操作化和测量 |
3.2.1 因变量 |
3.2.2 自变量 |
3.2.3 中介变量 |
3.3 分析方法与模型 |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4.1 描述性分析 |
4.1.1 教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
4.1.2 习得性能力作为中介因素 |
4.1.3 经济地位能力作为中介因素 |
4.1.4 小结 |
4.2 模型分析 |
4.2.1 教育影响健康的中介因素检验 |
4.2.2 教育影响健康的中介效应分解 |
4.2.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5.1.1 强化的习得性能力 |
5.1.2 教育缓和了弱势群体的健康状况 |
5.1.3 健康干预政策 |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4)青年群体奶茶过量摄入的个体心理与媒介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含糖饮料的风靡引发健康风险问题 |
1.1.2 奶茶产业发展导致过量摄入问题凸显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内容结构和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健康饮食行为研究 |
2.2 含糖饮料摄入行为研究 |
2.2.1 含糖饮料概念与摄入人群特征 |
2.2.2 过量摄入含糖饮料的界定标准 |
2.2.3 过量摄入含糖饮料的影响与危害 |
2.2.4 过量摄入含糖饮料的影响因素 |
2.2.5 过量摄入含糖饮料的干预措施 |
2.3 奶茶过量摄入问题研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模型与假设 |
3.3.1 研究模型 |
3.3.2 研究假设 |
3.4 研究变量与测量 |
3.5 数据收集 |
3.5.1 样本选择 |
3.5.2 抽样与问卷发放 |
3.5.3 数据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奶茶过量摄入青年的人口学特征 |
4.1.1 奶茶过量摄入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4.1.2 个体心理因素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4.1.3 媒介因素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4.2 奶茶过量摄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个体心理因素与奶茶过量摄入的关系 |
4.2.2 媒体因素与奶茶过量摄入的关系 |
4.2.3 个体心理因素、媒介因素与奶茶过量摄入的关系 |
4.3 小结 |
5 讨论与结论 |
5.1 主要发现 |
5.2 干预措施与建议 |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5.3.1 研究局限 |
5.3.2 未来研究方向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调查问卷题目 |
附录2-访谈提纲和信息 |
致谢 |
(5)苏南与苏北地区初中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政策文件综述 |
2.2 国内学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综述 |
2.3 国内学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现状的研究综述 |
2.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中体育教师师资情况分析 |
4.2 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情况分析 |
4.3 体育教师对《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态度分析 |
4.4 体育教师对学校设施需求分析 |
4.5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四个领域目标实施现状 |
4.5.1 对运动参与目标领域达成情况的分析 |
4.5.2 对运动技能目标领域达成情况的分析 |
4.5.3 对身体健康领域目标达成情况的分析 |
4.5.4 对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目标达成情况的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武汉市某小学9-12岁流动儿童营养教育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调查对象 |
1.1.2 样本量估计 |
1.1.3 抽样方法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调查方法 |
1.3.2 干预方法 |
1.3.3 干预评价 |
1.4 评价标准 |
1.4.1 能量及营养素摄入评价标准 |
1.4.2 膳食结构评价标准 |
1.5 技术路线 |
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
1.6.1 数据整理 |
1.6.2 数据分析 |
1.7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2.1.1 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
2.1.2 看护人基本情况 |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儿童干预前后营养KAP状况 |
2.2.1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儿童营养知识的比较 |
2.2.2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儿童营养态度的比较 |
2.2.3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儿童营养行为的比较 |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看护人干预前后营养KAP状况 |
2.3.1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看护人营养知识的比较 |
2.3.2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看护人营养态度的比较 |
2.3.3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看护人营养相关行为的比较 |
2.4 干预组与对照组儿童干预前后营养素摄入与膳食结构状况 |
2.4.1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儿童营养素摄入情况 |
2.4.2 干预前和和干预后两组儿童膳食结构状况 |
2.5 干预组儿童营养KAP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2.6 干预组看护人营养KAP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营养教育干预对流动学龄儿童营养 KAP 状况的影响 |
3.2 营养教育干预对流动儿童看护人营养 KAP 的影响 |
3.3 营养教育干预对学龄儿童营养素摄入和膳食结构的影响 |
3.4 流动儿童营养教育干预的思考与建议 |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3 营养认知问卷及膳食调查表 |
(7)9-12岁学龄儿童营养状况及其看护人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样本量估计 |
2.1.3 抽样方法 |
2.1.4 伦理申明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判定标准 |
2.4.1 体格发育判定标准 |
2.4.2 膳食营养判定标准 |
2.5 质量控制 |
2.6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1.1 学龄儿童基本情况 |
3.1.2 看护人基本情况 |
3.2 学龄儿童体格发育状况 |
3.2.1 儿童身高、体重与全国儿童身高、体重比较 |
3.2.2 儿童消瘦、超重及肥胖情况 |
3.3 学龄儿童膳食营养状况 |
3.3.1 儿童膳食结构 |
3.3.2 儿童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 |
3.3.3 宏量营养素供能比 |
3.4 看护人营养KAP调查 |
3.4.1 看护人营养知识知晓情况 |
3.4.2 看护人营养相关态度 |
3.4.3 看护人营养行为 |
3.5 儿童膳食营养对体格发育的影响 |
3.6 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 |
3.6.1 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 |
3.6.2 儿童膳食结构状况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 |
3.6.3 儿童膳食营养素摄入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学龄儿童体格发育状况 |
4.2 学龄儿童膳食营养状况 |
4.3 看护人营养KAP调查 |
4.4 儿童膳食营养对体格发育的影响 |
4.5 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创新之处 |
5.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3 调查问卷 |
(8)我国农村已婚女性健康传播数字鸿沟研究 ——以江苏省江心沙农场、河南省秋渠南村、甘肃省北川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五、研究内容、进程及田野点说明 |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多元与复杂:田野点基本情况 |
第一节 田野点生态环境和媒介发展现状 |
一、自然、经济、文化环境和人口特征 |
二、大众媒介发展现状 |
第二节 田野点已婚女性健康状况 |
一、自我评价和患病状况 |
二、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 |
三、心理健康状况 |
小结 |
第二章 三地已婚女性媒介接触情况 |
第一节 媒介接触频率分析 |
第二节 媒介接触内容分析 |
一、三地已婚女性媒介接触内容的比较 |
二、三地已婚女性媒介接触内容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三地已婚女性健康信息获取情况 |
第一节 三地已婚女性利用传统媒体获取健康信息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三地已婚女性利用网络获取健康信息的比较分析 |
一、利用网络获取健康信息的频率差异 |
二、利用网络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差异 |
三、利用网络获取健康信息的内容差异 |
四、网络健康信息获取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
第三节 三地已婚女性社区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的比较分析 |
一、三地社区健康环境现状 |
二、三地已婚女性社区健康信息获取情况 |
三、三地已婚女性社区健康信息获取差异及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三地已婚女性健康信息使用情况 |
第一节 三地已婚女性健康信息使用行为 |
一、健康信息使用动机 |
二、对各渠道健康信息信任的程度 |
三、健康信息采纳意愿 |
四、健康信息使用行为差异及原因分析 |
第二节 三地已婚女性健康信息使用效果 |
一、健康信息的认知、行为效果 |
二、健康信息使用效果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农村已婚女性健康传播数字鸿沟的根源探析和对策思考 |
第一节 导致我国农村已婚女性健康传播数字鸿沟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关于缩小农村已婚女性健康传播数差距的对策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福州茶叶消费者行为特征及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 |
2.1 理论基础 |
2.1.1 消费者行为定义和理论 |
2.1.2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 |
2.1.3 消费者行为研究方法 |
2.2 消费者行为及营销策略相关研究进展 |
2.2.1 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
2.2.2 营销策略研究进展 |
第3章 福州茶叶消费行为问卷设计与调查 |
3.1 问卷设计和样本调査 |
3.2 福州茶叶消费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描述统计 |
3.3 福州茶叶消费者购买行为调查分析 |
3.4 福州茶叶消费者对有机茶叶的认知 |
第4章 福州茶叶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
4.1 性别与茶叶消费行为的关系 |
4.2 年龄与茶叶消费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3 月收入与茶叶消费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4 受教育水平与茶叶消费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5 消费者购茶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1 不同性别的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5.2 不同年龄的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5.3 不同教育水平的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5.4 不同收入的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5.5 不同职业的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福州茶叶消费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
5.1 有机营销策略 |
5.1.1 体验式有机营销 |
5.1.2 有机茶的自媒体营销 |
5.2 养生营销策略 |
5.3 品牌营销 |
5.4 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调查问卷 |
附录B:在线访谈 |
致谢 |
(10)Eat Better Live Longer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1 Description of Source Text |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Eat Better Live Longer |
1.2 Literary Form of Source Text |
Chapter2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1 An Overview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2.2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Chapter3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dures |
3.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3.2 Translation Process |
3.3 Proofreading |
Chapter4 Case Analysis |
4.1 Lexical Equivalence |
4.1.1 Conversion of word classes |
4.1.2 Diction |
4.1.3 Literal translation |
4.2 Syntactic Equivalence |
4.2.1 Conversion of voice |
4.2.2 Division |
4.2.3 Omission |
4.2.4 Addition |
4.3 Stylistic Equivalence |
4.3.1 Sequential translation |
4.3.2 Reverse translation |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es |
Appendix A:Source Text |
Appendix B: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Resume of Supervisor |
Resume of Author |
Data of Dissertation |
四、你的饮食有益健康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培养初中生“健康生活”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为例[D]. 董雪纯.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2]《饮食战胜疾病》(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科普类文本中修辞格的翻译[D]. 冯紫荆.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教育影响健康的因素分析 ——基于习得性与经济地位的考察[D]. 杨璐涵.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4]青年群体奶茶过量摄入的个体心理与媒介影响因素研究[D]. 郑思颖. 暨南大学, 2020(04)
- [5]苏南与苏北地区初中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D]. 王成霞. 扬州大学, 2020(02)
- [6]武汉市某小学9-12岁流动儿童营养教育干预效果评价[D]. 刘晗.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7]9-12岁学龄儿童营养状况及其看护人相关因素研究[D]. 蔡丽.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8]我国农村已婚女性健康传播数字鸿沟研究 ——以江苏省江心沙农场、河南省秋渠南村、甘肃省北川村为例[D]. 韩婷. 兰州大学, 2020(01)
- [9]福州茶叶消费者行为特征及营销策略研究[D]. 陈治达.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10]Eat Better Live Longer翻译实践报告[D]. 谢丹.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