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例尿培养结果分析

128例尿培养结果分析

一、128例尿培养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叶倩倩,伍列林,朱笔嵩,张纲,杨波,金鹏,朱向荣,谢晋良,丁翔[1](2021)在《脑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尿路感染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不同器官移植中心报道的发生率差异较大。本研究拟探讨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肾移植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为肾移植术后尿路感染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DBD肾移植供者和受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尿路感染将患者分为尿路感染组和无尿路感染组,比较两组之间临床资料及预后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移植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12名DBD肾移植患者中有44名(20.75%)患者术后3个月内发生尿路感染,女性受者、留置导尿管时间长以及术后尿瘘是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44名尿路感染患者尿液共分离出革兰氏阳性菌19株,革兰氏阴性菌12株,真菌10株。尿路感染显着延长肾移植术后住院时间(P<0.001),增加肾移植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费用(P=0.004)。尿路感染组术后3个月的肾小球滤过率较无尿路感染组更低(P<0.001)。肾移植术后1年内有20例(45.45%)患者复发尿路感染,术前非血液透析方式、围手术期联合使用抗细菌和抗真菌药物是复发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BD肾移植术后尿路感染影响患者的短期的移植肾功能,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侯泽东[2](2021)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再发性尿路感染(脾肾气虚,湿浊留恋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再发性尿路感染(脾肾气虚,湿浊留恋证)的中医症候、实验室指标,初步评价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再发性尿路感染(脾肾气虚,湿浊留恋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临床观察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6月,就诊于我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通过筛选并且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入选再发性尿路感染证属脾肾气虚,湿热留恋证的患者72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各36例的对照组和治疗组。前者采取抗生素治疗,后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结束后,对其进行6个月随访,记录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及安全指标变化。结果:本次研究最终完成67例,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经相应的统计学分析: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证候疗效方面分别有91.18%和69.70%的总有效率,差异具备统计学层面的可比性(p<0.05),表明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上治疗组比对照组有优势。在改善中医各症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缓解不适症状(p<0.05),除口干(p>0.05)无明显差异外,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结束后,在疾病疗效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2%和75.8%的,差异具备统计学层面的可比性(p<0.05),可见治疗组在此层面上比对照组有优势。3.治疗结束后,两组均可以使尿白细胞计数下降(p<0.01),两组比较(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有优势。4.治疗结束后,两组均可以使尿菌转阴,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尿细菌阴转上,治疗组比对照组有优势。5.随访6个月,再发率方面的差异具备统计学层面的可比性(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71%和30%,可见治疗组在此层面上比对照组有优势。6.两组受试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观察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加味联合抗生素对于治疗再发性尿路感染(劳淋,脾肾气虚,湿热留恋证)不仅能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降低其复发率,并且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蔡曌[3](2021)在《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这一博士学位课题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研究工作构成。第一章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膀胱癌的高复发率为患者带来了长期的身体和经济负担。目前对于膀胱癌的诊断已有多种基于不同技术平台的生物标志物,然而,对于患者复发风险的评估和预测还较少有相关标志物的报道。尽管在膀胱癌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基因组序列的改变,但目前对于膀胱癌肿瘤预后风险评估还尚未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生物标志物可供临床使用。本项研究旨在膀胱癌组织和尿液中探索与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评估其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对65例膀胱癌肿瘤组织DNA进行了基于芯片的比较基因组杂交实验,发现并通过real-time PCR验证了在膀胱癌组织中高频出现的5个高频拷贝数变异的基因CEP63、FOSL2、GHR、PAQR6、ZFAND3。本项研究对候选的5个拷贝数高频变异的基因在219例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的膀胱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组织样本和123例初治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的拷贝数变异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为分析候选拷贝数变异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中对所有入组患者均开展了术后随访,获得其无瘤生存期。研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风险比例回归、Logestic线性回归分析候选拷贝数变异与患者肿瘤复发风险的关系,并分别对非肌层浸润性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构建了预后预测模型。为提高在尿液中检测拷贝数变异的准确性,研究中采用了高灵敏的3D数字PCR技术,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比较了 real-time PCR 与 3D 数字PCR在尿沉渣脱落细胞中对拷贝数变异基因的检测效能,建立了尿样本中膀胱癌的诊断模型。在5个候选拷贝数变异的基因中,CEP63(p<0.01)、FOSL2(p<0.01)、PAQR6(p<0.01)在219例肿瘤组织中相比于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中的基因拷贝数显着增加。CEP63(p<0.01)和FOSL2(p<0.01)的拷贝数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组织中显着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组织。CEP63(p<0.01)和FOSL2(p=0.047)的拷贝数在高级别肿瘤中显着高于低级别肿瘤。在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肿瘤组织中CEP63的拷贝数显着增加(p<0.01)。研究中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18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1个月。所有入组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为48.3%;10年无瘤生存率为22.7%。基于219例肿瘤组织中CEP63、FOSL2、PAQR6的拷贝数变异,分别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发现CEP63和FOSL2的拷贝数增加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FOSL2和PAQR6的拷贝数增加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基于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肿瘤复发预测模型计算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预测模型为PI=1.5095×CEP63+1.47123×FOSL2,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肿瘤复发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3.434倍(p=0.0003)。基于FOSL2和PAQR6拷贝数变异,构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肿瘤复发预测模型计算预后指数,预测模型为PI=2.0440×FOSL2+2.2079×PAQR6,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发生肿瘤复发的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5.443倍(p=0.0001)。对于基于传统危险分层中的高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患者无瘤生存期更短(p=0.00056)。在膀胱癌患者尿沉渣脱落细胞中CEP63(p=0.036)与FOSL2(p<0.01)的拷贝数相比于正常对照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显着增加。应用3D数字PCR检测,发现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CEP63(p<0.01)与FOSL2(p=0.046)的拷贝数显着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样本,CEP63的拷贝数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者中显着增加(p=0.042)。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沉渣脱落细胞中CEP63的拷贝数增加(p<0.01)或FOSL2的拷贝数增加(p=0.018)预示着更大的肿瘤复发风险。基于尿样本中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在训练集(n=41)中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2个月内发生肿瘤复发的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n=41)中进行验证,预测模型为PIL=-2.679+2.083×CEP63+1.827×FOSL2,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2个月内发生肿瘤复发的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6.612倍(p=0.00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D数字PCR检测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CEP63和FOSL2拷贝数变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和0.803,灵敏度分别为0.750和0.65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86和0.708。而real-time PCR检测CEP63和FOSL2拷贝数变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1和0.685,灵敏度分别为0.475和0.42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44和0.646。进一步基于3D数字PCR联合尿样本中CEP63与 FOSL2 的拷贝数变异构建膀胱癌患者诊断型:L=-1.817+2.267×CEP63+2.695×FOSL2,该模型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58,灵敏度为85.0%,阴性预测值为83.8%。本项研究发现CEP63、FOSL2、PAQR6在膀胱癌中拷贝数增加,前两者与膀胱癌肿瘤的分期和病理分级显着相关。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能够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肿瘤复发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FOSL2、PAQR6的拷贝数变异可应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肿瘤复发的预测。在膀胱癌患者尿样本中CEP63、FOSL2的拷贝数显着增加,并与肿瘤分期相关。尿样本中CEP63和FOSL2拷贝数增加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年内发生肿瘤复发风险更高。研究中应用的3D数字PCR相比于real-time PCR检测效能更高,基于3D数字PCR的尿样本诊断模型能够较好的区分膀胱癌与正常人,为未来膀胱癌尿液检测提供了新途径。第二章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科γ亚科,是双链DNA病毒。EB病毒是人类普遍且长期感染的病毒。在世界人口中大约有95%存在终生的无症状感染。EB病毒参与了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形成,包括Burkitt’s淋巴瘤、鼻咽癌、霍奇金氏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胃癌等。EB病毒的发现距今已有50余年,但病毒的致癌机制目前仍然尚未清楚。miRNA是基因表达转录后调控的重要因子,在多种复杂的细胞生物学进程,例如细胞发育和分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某些特定miRNA的负调控作用能够引起多种器官的癌变发生。EB病毒是第一个发现的能够编码miRNA的病毒,已有研究发现部分EB病毒编码的miRNA能够调控宿主基因的表达。但对于其他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目前还尚未完全了解。本项研究旨在通过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构建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即EB病毒相关胃癌和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分析病毒miRNA在宿主细胞中对宿主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进而探索病毒miRNA对宿主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及在癌变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EB病毒相关胃癌在亚洲胃癌患者中约占6%,需要通过EBER原位杂交检测证实肿瘤组织中存在EB病毒的感染,由于EBER原位杂交尚未作为胃癌患者的常规病理检测项目,受到样本收集难度的限制,以及RNA较容易降解的特性,目前国内还尚未有基于EB病毒相关胃癌新鲜组织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8例EB病毒相关胃癌新鲜冻存组织、2株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SNU719、YCCEL1和2株EB病毒阴性胃癌细胞系AGS、HGC27进行了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宿主基因、宿主miRNA和EB病毒miRNA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联合公共数据库中38例EB病毒相关胃癌的基因表达数据,探索EB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以及宿主基因的关系。为验证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对筛选出的病毒miRNA进行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探索其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为了解筛选出的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能够显着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病毒miRNA在另一种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即鼻咽癌中的作用。我们对33例鼻咽癌新鲜冻存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探索候选病毒miRNA在鼻咽癌细胞中对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对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获得了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筛选出在肿瘤组织和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均高表达的4个病毒miRNA。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我们发现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的4个病毒miRNA靶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迁移、细胞周期调控、细胞间信号转导和DNA复制等重要生物学功能上。而对于肿瘤组织和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水平的分析发现,4个宿主miRNA在肿瘤组织与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与EB病毒miRNA的表达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9。进一步分析这4个宿主miRNA与EB病毒miRNA的序列,发现 EB 病毒 miRNA miR-BARTl-3p 与宿主 miRNA hsa-miR-29a-3p 具有相同的5’端种子区序列;而miR-BART7-3p则与宿主miRNA hsa-miR-154-3p具有相同的5’端种子区序列。由此推测上述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的调控功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进一步探索“EB病毒miRNA-宿主miRNA”关系对中的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是否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调控细胞生物学功能。首先联合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中转录组数据和 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表达谱芯片数据,以及本项研究中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共计46例EB病毒相关胃癌中肿瘤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宿主基因,结合在EB病毒相关胃癌相比于EB病毒阴性胃癌细胞中差异的宿主基因,以此对“EB病毒miRNA-宿主miRNA”关系对中的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的交集靶基因进行筛选,结果显示,在EB病毒相关胃癌肿瘤组织中差异表达,并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宿主靶基因,其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涉及细胞生长、迁移、分化等重要功能的2个信号通路。说明候选的病毒miRNA可能与其相关的宿主miRNA共同参与到对细胞生长、迁移等重要功能的调控中。进一步的体外细胞功能实验也表明了miR-BART1-3p和miR-BART7-3p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对细胞的生长起负向调控作用。此外,在另一种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鼻咽癌中,我们也构建了 EB病毒miRNA的表达谱,与EB病毒相关胃癌不同的是,miR-BART1-3p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水平较低而miR-BART7-3p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水平也仅处于中等。但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我们发现miR-BART7-3p在鼻咽癌细胞中,仍具有对细胞增殖和迁移功能的抑制作用。在上述研究中,我们构建了 EB病毒相关胃癌和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具有相同种子区序列的病毒和宿主miRNA,两者共同参与了涉及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信号通路调控。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了病毒miRNA对于胃癌和鼻咽癌细胞在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本项研究对病毒miRNA miR-BART1-3p和miR-BART7-3p在胃癌细胞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探索,发现了miR-BART7-3p在两种EB病毒相关恶性肿瘤中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从新的视角提供了 EB病毒影响肿瘤进展的可能机制,有助于促进对于上皮性恶性肿瘤中EB病毒感染在癌变中作用的理解。

王瑞[4](2021)在《泌尿系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我院泌尿系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患者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研究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入住我院的641例泌尿系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尿液一般菌培养、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泌尿系感染病原体构成及耐药特点。结果:泌尿系感染患者共641例,其中男性213例(33.2%),女性428例(66.8%),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男女比为1:2.01,平均年龄(66.1±16.1)岁。641例患者中,糖尿病患者294例,占45.9%;慢性肾脏病128例,占20.0%;前列腺疾病117例,占18.3%;肾、膀胱结石96例,占15.0%;导尿及输尿管膀胱造瘘191例,占29.8%。妊娠患者4例,0.6%。641例患者中,362例尿培养阳性,占56.5%。362例患者共分离培养得到476株菌株,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分别为301株、98株、77株,各占63.2%、20.6%、16.2%。革兰阴性杆菌中最多见者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84株(38.7%)、肺炎克雷伯菌50株(10.5%)、奇异变形杆菌15株(3.2%)、铜绿假单胞菌13株(2.7%)、鲍曼不动杆菌7株(1.5%)。革兰阳性球菌中最多见者依次为屎肠球菌52株(10.9%)、粪肠球菌16株(3.4%)、无乳链球菌B群7株(1.5%)。真菌中最多见者依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21株(4.4%)、白色假丝酵母菌15株(3.2%)、热带假丝酵母菌12株(2.5%)。男性泌尿系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女性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奇异变形菌。≥60岁常见病原菌依次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粪肠球菌。糖尿病患者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慢性肾脏病患者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40.8%、50.0%、67.9%,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替加环素耐药率分别为100.0%、100.0%、84.3%、11.2%、2.2%、1.1%、1.1%、1.1%、0.0%。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90%,均高于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对呋喃妥因耐药率分别为16.7%、0.0%,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耐药率为0.0%。泌尿系真菌感染以光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47.6%、33.3%、47.6%,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0.0%、0.0%、6.7%,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58.3%、50.0%、58.3%,光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耐药率均为0.0%。结论:我院2018年住院泌尿系感染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尿培养检出率在性别方面无差异,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导尿患者尿培养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非慢性肾脏病、未导尿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尿培养检出率增加,中老年患者易患泌尿系感染。不同性别、年龄、基础病的患者病原菌分布存在差异,大肠埃希菌在各种人群中均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约占50%,ESBLs阳性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明显高ESBLs阴性的革兰阴性杆菌。治疗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可选用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头霉素、碳青霉烯)的耐药率高于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对屎肠球菌、粪肠球菌的耐药率低。在大肠埃希菌中,男性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于女性。在肺炎克雷伯菌中,男性对大部分抗菌药的耐药性高于女性,老年患者对大部分抗菌药的耐药性高于非老年。泌尿系真菌感染以光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有不同程度耐药。

吕晨曦[5](2020)在《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尿崩症的影响因素分析和防治策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发生尿崩症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发生尿崩症的机理和诊疗方法,为降低术后尿崩症发生率提供防治策略。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6年6月--2019年6月106例行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且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内分泌类型、肿瘤大小、腺瘤Knosp分级、肿瘤切除程度、手术方式、肿瘤生长方向(鞍上或鞍内生长)、有无术中脑脊液鼻漏与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尿崩症的关系,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p<0.05)再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共有38例(35.8%)患者发生尿崩症,均为短暂性尿崩症和三相性尿崩症,无永久性尿崩症发生。单因素分析后得出结果: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内分泌类型、肿瘤切除程度、手术方式与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尿崩症无关(p>0.05);腺瘤Knosp分级(p=0.019)、术中脑脊液漏(p=0.047)、肿瘤大小(p=0.043)、肿瘤是否鞍上生长(p=0.046)有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肿瘤大小(W=25.290,P<0.001,OR=25.450,95%CI:7.208~89.852)和肿瘤突破鞍膈鞍上生长(W=5.988,P=0.014,OR=10.508,95%CI:1.597~69.128)是经鼻蝶垂体腺瘤术后发生尿崩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垂体腺瘤大小及腺瘤突破鞍膈生长是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发生尿崩症的独立危险因素。2.术前评估肿瘤大小及肿瘤与鞍膈的关系、术中加强对垂体柄、下丘脑、垂体后叶组织的保护能有效的预防术后尿崩症的发生。

郑宏祥[6](2019)在《犬猫尿石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卡里布拉处方粮辅助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及意义:犬猫尿石症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疾病之一。尿结石是由于尿路感染或代谢异常等引起尿液中的盐类结晶析出,并逐渐增大成为颗粒状物。根据结石部位可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目的主要是为了研究尿石症在犬猫上的发病规律和特性,包括结石症的不同发病部位以及不同年龄、品种、地区、环境、性别等与犬猫尿石症发病的关系;处方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卡里布拉泌尿道处方粮在辅助治疗犬猫尿石症上的效果进行试验研究。本次流行病学的调查意义主要是针对中国小动物泌尿系统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对于犬猫尿石症临床治疗和预防上提供一些证明;处方粮研究的意义主要是对犬猫尿石症治疗上提供一些帮助,减少小动物不必要的手术,对于中国宠主在养宠质量上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调查方法:本次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表、电话、走访、微信群等方法对全国南北方城市选择的25家宠物医院进行调查。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沈阳5个城市各选择5家宠物医院,调查从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期间接诊的尿石症犬猫病例。调查结果:本次调查期间内共接诊尿石症犬141例,结果表明:1)北方城市犬尿石症发病数量略高于南方城市。2)膀胱结石、尿道结石、输尿管结石和肾结石的发病率分别为45.4%、43.3%、6.4%、4.9%。3)<2岁、2-4岁、4-6岁、6-8岁、>8岁犬的尿石症发病率分别为4.3%、36.9%、27.0%、17.7%、14.1%。4)雄性和雌性尿石症发病率分别为58.2%、41.8%。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和尿道结石雄性均高于雌性。5)患尿石症犬数量最多的品种为泰迪和贵宾均为18只,占比12.77%;其他品种犬发病数量主要在2-7只之间且以5只最多。6)送检的18例犬结石中鸟粪石、草酸钙结石、嘌呤结石数量分别为10、7、1例。本次调查共接诊尿石症猫128例,结果表明:1)北方城市猫尿石症发病数量略高于南方城市。2)膀胱结石、尿道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发病率分别为51.6%、44.5%、2.3%、1.6%。3)<2岁、2-4岁、4-6岁、6-8岁、>8岁的猫尿石症发病率分别为7.8%、68.8%、14.0%、6.3%、3.1%。4)雄性和雌性发病率分别为53.1%、46.9%。猫尿道结石和输尿管结石雄性高于雌性,其他则相反。5)英国短毛猫发病数量最多为18只,占比14.06%;埃及猫和短毛猫发病数量最少为2只,占比1.56%;其他品种猫发病数量主要在4-13只之间。6)送检的13例猫结石中,鸟粪石9例占送检比例的69.2%、草酸钙结石4例占比30.8%。研究方法:从调查病历中选择发病犬猫各50例从主要研究对象、目标研究对象和深入研究对象3个方面进行试验研究。选择的50例犬和50例猫中各有25只食用卡里布拉泌尿道处方粮为犬/猫处方粮组,另外25只未食用任何处方粮为犬/猫非处方粮组。主要研究是对50只犬和50只猫进行5次不同时间的尿液p H值检测;目标研究是对食用处方粮的25只犬和25只猫进行两次不同时间的血常规及血清生化检测。深入研究是对食用处方粮的25只犬为试验组,未食用处方粮的25只犬为对照组,进行尿液离子浓度检测。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研究对象中犬处方粮组内分析在第三月的p H检测尿液酸化度差异性显着(P<0.05),在第四月差异性极显着(P<0.01);猫处方粮组内分析在第四月差异性显着(P<0.05);犬处方粮与犬非处方粮两组组间分析在第三月的p H检测尿液酸化度差异性显着(P<0.05),在第四月差异性极显着(P<0.01);猫处方粮与猫非处方粮两组组间分析在第四月的p H检测尿液酸化度差异性显着(P<0.05);犬/猫非处方粮组五次组内p H检测尿液酸化度差异性均不显着。2)目标研究对象血常规中犬WBC、Lymph、Mon、Gran指标60天显着低于0天,差异性极显着(P<0.01),RBC、HGB、HCT指标为60天高于0天,差异显着(P<0.05)。猫血常规指标WBC、Lymph、Mon、Gran 60天显着低于0天,差异性极显着(P<0.01),RBC、HGB、HCT指标为60天高于0天,差异显着(P<0.05),犬及猫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目标研究对象血清生化中犬TP、ALB、GLOB三个指标均为60天显着高于0天,差异性显着(P<0.05),BUN、CREA两个指标0天均显着高于60天,差异性极显着(P<0.01)。猫血清生化TP、ALB、GLOB三个指标均为60天显着高于0天,差异性显着(P<0.05),BUN、CREA两个指标均为0天显着高于60天,差异性极显着(P<0.01)。4)深入研究对象中犬尿液离子检测显示尿液中Ca2+、磷酸根离子和铵离子浓度的影响不显着(P>0.05),K+、Mg2+、草酸、尿酸、柠檬酸和肌酐的浓度显着减少(P<0.05),尿液Na+和Cl-的浓度显着增加(P<0.05)。结论:流行病学的调查结论是犬猫尿石症发病率相同之处是均以北方高于南方,均以尿道结石和膀胱结石发病率多,均以雄性发病率高于雌性,均以2-4岁发病率多,均以鸟粪石发病率最多。处方粮的结论是卡里布拉犬/猫泌尿道处方粮可有效降低犬猫尿液p H,维持尿液适宜的酸碱度,防止尿液中离子结晶的形成,在预防和辅助治疗犬猫尿石症上有显着的效果。

雷佳[7](2019)在《尿路感染患者IBCs的检测及中医证候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由尿路病原菌入侵尿道引起的尿路感染(UTI)影响了全球过亿人口[1],我国尿路感染患者占院内感染患者总数的20.8%~31.7%,其发病率仅仅次于呼吸道感染,而位居感染类疾病的第二位[2]。与此同时,大量调查显示由于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UPEC)在宿主膀胱上皮细胞的持留,并形成耐药及免疫逃逸机制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为广大女性健康及医疗花费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目前,诊断尿路感染的主要手段仍依赖于尿培养的结果,此方法存在耗时长、阳性率低等问题,因此,筛选快速、灵敏、准确的诊断标识成为尿路感染临床诊疗的趋势所在。研究目的建立尿液上皮细胞内菌落群(IBCs)和丝状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并与现有检测方法尿常规、尿培养进行对比,评价该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探讨IBCs、丝状细菌作为UTI临床诊断或预后标识的可行性,最终建立UPEC快速诊断、预后判定的临床诊断标识。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与尿液IBCs形成、UTI复发的相关性,为中医药延缓尿路感染复发提供中医治疗原则。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初发和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各32例为研究对象,选取健康志愿者16例做对照,采集新鲜清洁中段尿液标本,分别于0天(急性感染期)和21天(治疗结束后1周)光镜下鉴定尿液IBCs、丝状细菌,并与传统检测手段尿常规、尿培养进行比较,判定IBCs、丝状细菌鉴定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评价其作为判定UTI诊断或预后标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证候特征分析,并追访两组患者6个月复发情况,分析中医证型及临床症状与IBCs形成、UTI复发的相关性。本研究运用统计软件SPSS 10.0进行数据处理及相关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RUTI患者多集中于55-70岁绝经后女性,UTI组、健康志愿组受试者年龄散在分布于各个年龄段,三组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TI组和RUTI组患者病程、6个月复发情况组间比较,经检验RUTI组患者病程明显久于UTI组,复发率、复发次数明显高于UT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BCs、丝状细菌的鉴定对UTI组、RUTI组、健康志愿对照组治疗前后新鲜中段尿液标本经离心、Giemsa染色处理后,光镜下在大部分RUTI患者、极个例UTI患者尿液标本中发现了 IBCs,其形态为不规则团块状深蓝色物体的聚集,边有毛刺和突出。高倍镜下,部分IBCs周围可见丝状细菌的聚集。健康志愿者尿液中光镜下未见团块状深蓝色染色物体的聚集。3 IBCs特异性评价治疗前后RUTI组丝状细菌、IBCs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UTI组,且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以IBCs、丝状细菌为自变量,复发为因变量,结果提示IBCs是UTI复发的危险因素(P=0.023,OR=16.50),而丝状细菌与复发不存在相关性(P>0.05)。同时,治疗后丝状细菌阳性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转阴的情况,而IBCs阳性患者在治疗前后无变化,这与临床中RUTI患者病情迁延未愈、反复发作的情况是吻合的,提示IBCs是RUTI患者特异性诊断标识,可作为UTI预后情况判定标识。4 IBCs灵敏性评价本项研究结果提示急性感染期IBCs 阳性25例(39.1%),尿常规、尿培养均达100%阳性率,IBCsp阳性率明显低于尿常规、尿培养,且P<0.0001,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但21天后尿常规、尿培养均存在大幅度转阴的情况,但IBCs阳性患者其结果均未能转阴,其阳性率在治疗前后无变化。IBCs阳性率(39.1%)明显高于尿常规阳性率(12.5%),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1);IBCs阳性率(39.1%)明显高于尿培养阳性率(4.7%),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1)。治疗后尿路感染患者IBCs持续高阳性率提示尿路感染患者膀胱尿路上皮存在细菌定植的情况,因此其作为尿路感染患者预后情况判定标识灵敏性优于尿常规及尿培养,提示UTI反复发作的可能。5丝状细菌特异性探讨急性感染期丝状细菌阳性23例(35.9%),虽未达尿培养、尿常规100%阳性率,但丝状细菌阳性患者其尿常规、尿培养结果同样阳性。23例丝状细菌及尿常规均阳性的患者21天后16例尿常规转阴,其中15例丝状细菌和尿常规均转阴,1例尿常规转阴、丝状细菌未转阴,可见丝状细菌转阴的患者其尿常规结果亦转阴。23例丝状细菌和尿培养均阳性患者21天后20例尿培养转阴,其中15例丝状细菌和尿培养结果均转阴,5例尿培养转阴、丝状细菌未转阴,可见丝状细菌转阴的患者其尿培养结果亦转阴。因此,提示丝状细菌可作为尿路感染急性发作期的判定标识,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同尿常规和尿培养相比其敏感性远远不足。6中医证候特征及相关性研究尿路感染患者证型分布中湿热证频数最高共35例(54.69%);中医症状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尿色黄赤或浑浊(82.81%)、尿道灼热刺痛(71.88%)、尿频急短数(68.75%);舌色方面红舌出现频率最高,达65.63%;舌质方面舌淡胖、边有齿痕出现率相对较高,均超过25%;舌苔方面薄黄苔出现频率最高,达35.94%;脉象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脉象为数脉、滑脉、滑数脉、细脉均超过40%。中医证型与IBCs相关性分析提示湿热证与IBCs的形成存在相关(P=0.008,OR≈4.55)。因此可推测湿热证UTI患者膀胱尿路上皮形成IBCs的风险是非湿热证UTI患者的4.55倍。中医证型与尿路感染复发相关性分析提示湿热证与UTI复发存在相关(P=0.039,OR≈2.96),提示湿热证患者尿路感染复发风险是非湿热证患者的2.96倍。中医症状与IBCs相关性分析提示尿频急短数(P<0.05,OR≈1.50)、遇劳则发(P<0.05,OR≈2.53)、口苦口黏(P<0.05,OR≈1.49)与膀胱尿路上皮IBCs的形成存在相关。其中尿频急短数、口苦口黏属于湿热证范畴;遇劳则发属于阳虚证范畴。中医症状与UTI复发相关性分析提示尿道灼热刺痛(P<0.05,OR≈2.38)、口苦口黏(P<0.05,OR≈5.72)、遇劳则发(P<0.05,OR≈2.77)与尿路感染的复发存在相关。其中,尿道灼热刺痛和口苦口黏均属于湿热证范畴;遇劳则发属于阳虚证范畴。研究结论本研究提示IBCs是RUTI患者尿液标本特异性的诊断标识物,作为尿路感染患者预后情况判定标识其灵敏性优于传统检测手段尿常规和尿培养。同时,IBCs与尿路感染反复发作存在相关,是尿路感染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丝状细菌可作为尿路感染急性发作期的判定标识,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敏感性不足。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研究提示湿热证与膀胱尿路上皮IBCs形成以及尿路感染的复发存在相关。临床症状中尿频急短数、口苦口黏、遇劳则发三种临床症状与IBCs的形成存在相关;尿道灼热刺痛、口苦口黏、遇劳则发三种临床症状与尿路感染的复发存在相关。尿频急短数、尿道灼热刺痛、口苦口黏属于湿热证范畴,遇劳则发属于阳虚证范畴。因此,临证中应重视“清热利湿”、“补虚”等治疗原则在防治尿路感染复发中的重要作用。

何源[8](2019)在《泌尿外科447例尿源性脓毒血症病原菌群分布及药敏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病原学以及耐药性特点,为提高临床上对于尿源性脓毒血症病原学方面的认识、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搜集2013-2018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病区符合尿源性脓毒血症诊断的患者,对其取尿液标本培养,分离并鉴定病原菌,分析其来源及类型,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药敏实验。对阳性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进行分析及比较。结果:符合尿源性脓毒血症的447例患者,送检尿液标本920份,检出病原菌233株,检出率为25.1%,剔除同一患者在单次住院中的重复菌株,最后有201份阳性结果,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共137株(68.2%),排名前三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比例分别为36.3%、7.5%、5.0%;革兰氏阳性球菌共34株(16.9%),排名前三位分别为屎肠球菌(7.5%)、粪肠球菌(7.0%)、无乳链球菌(1.4%)。真菌共30株(14.9%),主要是白色念珠菌(11.4%),其次是光滑念珠菌(1.9%)。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病原菌仍主要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但革兰氏阳性球菌及真菌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药敏实验结果中,革兰氏阴性杆菌敏感性最好的抗菌药物是碳青酶烯类的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厄他培南;其次是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接下来是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及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耐药性最高的抗生素为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头孢唑啉及哌拉西林,其中氨苄西林耐药性最高,达到了91.5%。在革兰氏阳性球菌中,其敏感性最高的抗菌药物是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敏感性达到100%。耐药率最高的是四环素,其次是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真菌由于绝大部分缺乏药敏实验结果,无法得出有效结论。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呋喃妥因、头孢西丁、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及复方新诺明的药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泌尿外科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致病菌群主要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但革兰氏阳性球菌及真菌总体有上升趋势。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碳青酶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最为敏感,革兰氏阳性球菌药敏情况两极分化,其中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达到100%。尿源性脓毒血症具有进展快、高致死的特点,应当提高警惕,及时用上高效抗菌药物。

张同桐[9](20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尿路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SLE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SLE合并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预防、诊断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借鉴及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确诊为SLE合并尿路感染患者80例作为感染组,同时从同期住院的SLE患者中抽取按入院时间、性别、年龄、病程相匹配并根据相关检查和治疗反应排除了感染的80例SLE同期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收集整理SLE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二元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感染组SLEDAI评分、住院天数、CRP水平及ESR水平、尿蛋白阳性例数、尿沉渣白细胞数、尿沉渣细菌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病程<1年例数、住院时间>3周例数、Ig 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和对照组在Ig G、Ig A、C3、C4、血白细胞计数、肌酐、尿素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和对照组在入院前大剂量使用泼尼松(剂量≥20mg/d,使用时间≥1个月)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使用免疫抑制剂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RP、ESR、尿沉渣细菌计数、Ig M、住院天数、SLEDAI评分与SLE合并尿路感染有关系(P<0.05);将Logistic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有显着差异的6个指标进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SLEDAI评分、尿沉渣细菌计数是SLE合并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尿培养分离出80株病原菌中,其中66株是大肠埃希菌,占82.5%,最为常见。药敏结果发现80株病原菌中31株病原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耐药率为38.75%;80例尿感患者中11例患者表现为无症状菌尿,占尿路感染总数13.75%。本实验所选取80例患者中33例患者同时做了普通尿培养和L型尿培养,占41.25%;80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普通尿培养结果阴性,L型尿培养结果阳性,占36.25%。结论:SLE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多为大肠埃希菌,常规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有效,部分病原菌存在耐药情况。部分尿路感染患者无尿路刺激征,对尿液标本同时行普通培养和L型培养能提高尿路感染的检出率。对于住院时间较长、SLEDAI评分较高、尿沉渣细菌计数异常是SLE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及时控制病情活动,有可能会减少SLE发生尿路感染;发现尿沉渣细菌计数增多应及时进行中段尿培养进一步明确诊断,以利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黄家果[10](2019)在《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侵入细菌的分步追踪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步追踪分析引起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感染的细菌来源及特征,阐明在前列腺穿刺前清除肠道内细菌的关键处理环节,为预防经直肠前列腺穿刺并发感染提供更加精准的防范策略。方法:收集本院拟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的病例85例,从整个穿刺过程的各控菌环节(包括穿刺前预防性口服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片3天、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清肠、PVP-I溶液保留灌肠)出发,采集各处理环节前后直肠内拟穿刺部位的触拭样本,及穿刺针上的触拭样本,统计分析各环节检出细菌的种类、数量、药敏结果,及穿刺后发生感染情况,并追踪分析引起穿刺后感染的病原菌和此前各环节中检得细菌的关系。结果:⑴在口服抗生素前后、口服导泻剂后、PVP-I溶液保留灌肠后直肠内拟穿刺部位触拭样本中细菌检出率分别为100%、90.6%、69.4%、14.1%、0,呈显着下降趋势(均P<0.05);⑵各环节中检得的所有细菌菌株中,占比最高的前4种细菌是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粪肠球菌,其所测得株数分别占检得总株数的45.9%、10.8%、9.9%、7.7%;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后所检得的G-杆菌ESBLs阳性率显着高于用药前(P<0.05),检得的G+、G-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也显着高于用药前(均P<0.05);⑷穿刺后发生尿路感染6例(7.0%),脓毒血症2例(2.4%)。6例尿路感染患者3例尿培养提示大肠埃希菌阳性,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阳性,余尿培养阴性;2例脓毒血症患者1例血尿培养均提示大肠埃希菌阳性,另1例血培养提示屎肠球菌阳性,尿培养阴性。感染患者所得的G-菌均为ESBLs阳性菌,且和屎肠球菌均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⑸对穿刺后感染患者病原菌进行溯源,血、尿培养结果为ESBLs阳性的G-杆菌的患者,均可在其自身穿刺前各环节的直肠触拭标本中至少有2次检出同类细菌,且药敏试验结果及产ESBL情况相同;1例脓毒血症血培养为屎肠球菌阳性的患者,未在其自身穿刺前各环节标本中检出屎肠球菌。结论:⑴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前经口服抗生素、口服导泻剂、PVP-I溶液保留灌肠等环节序贯处理后直肠内拟穿刺部位的细菌数量逐步下降,尤以PVP-I溶液保留灌肠后下降更显着;⑵预防性口服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片3天可有效抑制肠道内对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的菌群,但在清除肠道内敏感菌群的同时,提高了ESBLs(+)菌群的比例,而且也提高了ESBLs(-)菌群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⑶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其它还有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屎肠球菌等。引起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来源于直肠内,但也有来源于其它途径的可能。

二、128例尿培养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8例尿培养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脑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1.3 抗菌药物预防方案
    1.4 尿路感染诊断标准[8]
    1.5 资料收集和分组
    1.6 随访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肾移植患者术后尿路感染的一般资料
    2.2 肾移植患者术后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2.3 肾移植患者术后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以及与其他部位感染的关系
    2.4 肾移植患者术后尿路感染对患者造成的经济负担及短期肾功能的影响
    2.5 肾移植术后尿路感染复发率
3 讨论

(2)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再发性尿路感染(脾肾气虚,湿浊留恋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劳淋的认识
    2 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
    3 结语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
        2.2 基础治疗
        2.3 分组治疗
        2.4 疗程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3 疗效评价标准
    4 对照方法
    5 数据分析
    6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基本资料
    2 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3 治疗前后中医主次症对比
    4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对比
    5 治疗前后中医疗效对比
    6 两组西医疗效比较
    7 治疗前后尿白细胞计数(/ul)、尿红细胞计数(/ul)对比
    8 治疗前后西医尿细菌培养比较
    9 再发率比较
    10 治疗前后安全指标
讨论
    1.立题依据
    2.导师学术思想
    3.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4.疗效分析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导论
        1. 膀胱癌概述
        2. 基因拷贝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3. 基因拷贝数变异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4. 膀胱癌中的基因拷贝数异常
        5. 问题与展望
        6.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基本策略
    结果
        第一节 本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1.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
        1.1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1.2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随访情况
        2. 膀胱癌尿样本
        2.1 膀胱癌尿样本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2.2 膀胱癌尿样本病例随访情况
        第二节 膀胱癌组织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1. 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1 膀胱癌肿瘤组织中的DNA拷贝数异常
        1.2 膀胱癌肿瘤组织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2. DNA拷贝数异常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1 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2.2 DNA拷贝数异常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3. 基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与DNA拷贝数异常的预后预测模型
        3.1 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影响膀胱癌患者无瘤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3.2 基于膀胱癌独立预后因素构建预后预测模型
        3.2.1 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3.2.2 构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3.2.3 高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
        第三节 基于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膀胱癌术前尿脱落细胞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1. 膀胱癌患者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的DNA拷贝数异常改变
        1.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2.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1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关系
        2.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短期肿瘤复发的相关性
        2.3 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短期肿瘤复发预测模型
        第四节 基于3D数字PCR方法检测膀胱癌术前尿脱落细胞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的DNA拷贝数异常改变
        1.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2. 3D数字PCR与real-time PCR对尿液中拷贝数变异分子的检测效能比较
        2.1 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比较两者检测效能
        2.2 构建基于3D数字PCR的术前尿样本诊断模型
        3.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3.1 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3.2 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讨论
        1. 膀胱癌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的策略
        2. 组织中膀胱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
        3. 尿液中膀胱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
        4. 3D数字PCR在膀胱癌患者尿液检测中的应用
        5. CEP63、FOSL2及PAQR6的异常改变与肿瘤的关系
        6. 本项研究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病例和实验材料
        1. 膀胱癌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2. 生物样品收集、制备和鉴定所需试剂
        3. 实时荧光定量PCR
        4. 3D数字PCR
        5. 引物序列
        6. 主要仪器和设备
        7. 主要分析软件
        二、实验方法
        1. 尿沉渣DNA提取
        2. 实时荧光定量PCR
        3. 扩增产物质量检测
        4. 引物扩增标准曲线
        5. 3D数字PCR
        6.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
    导论
        1. EB病毒概述
        2. EB病毒相关的上皮性恶性肿瘤
        3. EB病毒编码基因及其变异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4. EB病毒编码的小RNA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5.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策略
    结果
        第一节 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
        一、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二、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及宿主miRNA的表达
        1.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1.1 miRNA芯片质量控制
        1.2 EB病毒相关胃癌肿瘤组织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1.3 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1.4 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的病毒miRNA
        1.5 探索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病毒miRNA的靶基因及其功能
        2. EB病毒相关胃癌中宿主miRNA的表达
        2.1 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2.2 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2.3 EB病毒相关胃癌中与病毒有关的宿主miRNA
        3. EB病毒编码的miRNA与宿主miRNA的相关性分析
        3.1 探索EB编码的miRNA与宿主细胞miRNA表达的相关性
        3.2 探索与EB病毒miRNA与相关宿主miRNA结构的相关性
        3.3 探索与EB病毒相关的宿主miRNA的靶基因及其功能
        三、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对宿主基因表达的影响
        1. EB病毒相关胃癌中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
        1.1 转录组测序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1.2 公共数据库中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1.3 EB病毒相关胃癌与EB病毒阴性胃癌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2. 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与病毒miRNA的相关性
        2.1 从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中筛选病毒与宿主miRNA的共同靶基因
        2.2 病毒与宿主miRNA共同靶基因KEGG信号通路富集
        四、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功能研究
        1. 瞬时转染后细胞中miR-BART1-3p和miR-BART7-3p的表达变化
        2.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3.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4.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第二节 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
        一、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二、鼻咽癌中EB病毒miRNA的表达
        三、鼻咽癌中EB病毒miR-BART7-3p的功能研究
        1. 瞬时转染后细胞中miR-BART7-3p的表达变化
        2.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3.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3.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4.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讨论
        1. 临床相关研究质量控制
        2.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研究
        3. 本项研究中病毒miRNA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4. 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研究
        5. 本项研究中病毒miR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本章小结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 EB病毒相关胃癌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2. 鼻咽癌相关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3. 临床样品收集、制备和鉴定所需试剂
        4. 主要试剂盒
        5. 实时定量荧光PCR试剂
        6. 细胞培养和miRNA转染
        7. 常用试剂配制
        8. 细胞培养用主要器皿
        9. 主要仪器
        10. 主要分析软件
        二、实验方法
        1.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
        2. 芯片数据读取
        3. 芯片数据预处理和标准化
        4. 第二代测序
        5. miRNA实时定量荧光PCR
        6. 总RNA样品的提取、制备及质量鉴定
        7.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致谢

(4)泌尿系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临床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三)结果
    1.基本资料
    2.尿培养检出率比较
    3.病原菌谱
    4.病原菌谱分布情况
    5.耐药性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泌尿系感染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尿崩症的影响因素分析和防治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并发症及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6)犬猫尿石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卡里布拉处方粮辅助治疗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尿石症概况
    2 尿石症分类
        2.1 肾结石
        2.2 输尿管结石
        2.3 膀胱结石
        2.4 尿道结石
    3 尿石症成因
        3.1 品种
        3.2 性别
        3.3 饮食性因素
        3.4 尿路感染
        3.5 尿液pH的影响
    4 尿石症形成机制
        4.1 过饱和结晶学说
        4.2 基质学说
        4.3 抑制物缺乏学说
        4.4 肾钙斑学说
    5 尿石症的诊断与治疗
        5.1 诊断
        5.2 治疗
    6 处方粮
        6.1 处方粮概况
        6.2 处方粮作用
第二章 犬猫尿石症流行病学调查
    引言
    1 调查内容与设计
        1.1 调查内容
        1.2 调查设计
    2 结果
        2.1 犬猫尿石症发病部位
        2.2 尿石症与犬猫年龄关系
        2.3 尿石症发病部位与犬猫性别关系
        2.4 尿石症与犬猫品种关系
        2.5 犬猫结石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犬猫尿石症发病部位
        3.2 尿石症与犬猫年龄关系
        3.3 尿石症发病部位与犬猫性别关系
        3.4 尿石症与犬猫品种关系
        3.5 犬猫结石成分分析
第三章 卡里布拉处方粮辅助治疗犬猫尿石症效果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材料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4 试验分组与处理
        1.5 样品采集
        1.6 检测指标与方法
        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
    2 结果
        2.1 主要研究对象尿液酸化程度对比
        2.2 目标研究对象血常规指标对比
        2.3 目标研究对象血清生化指标对比
        2.4 深入研究对象尿液离子浓度对比
    3 讨论
        3.1 主要研究对象尿液酸化程度对比
        3.2 目标研究对象血常规指标对比
        3.3 目标研究对象血清生化指标对比
        3.4 深入研究对象尿液离子浓度对比
结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附表
参考文献
ABSTRACT

(7)尿路感染患者IBCs的检测及中医证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尿路感染西医研究进展
        1 尿路感染发病机制
        2 UPEC耐药性现状
        3 新型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尿路感染中医研究概况
        1 病名及分类
        2 病因病机
        3 淋证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泌尿外科447例尿源性脓毒血症病原菌群分布及药敏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尿源性脓毒血症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尿路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美国风湿病学院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附录C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
    附录D 尿路感染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诊断(节选)
    附录E 个人简历
    附录F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G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隐球菌脑膜炎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0)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侵入细菌的分步追踪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穿刺前准备
    1.3 穿刺方法
    1.4 标本采集
    1.5 结果观察
        1.5.1 一般资料
        1.5.2 临床表现
        1.5.3 常规化验
        1.5.4 细菌培养
    1.6 尿路感染、菌血症及尿脓毒血症的诊断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1.8 技术路线
2.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穿刺病理学结果
    2.3 并发症情况
    2.4 细菌学结果
        2.4.1 各环节检出细菌数量
        2.4.2 各环节检出细菌的种类分布
        2.4.3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前后检出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2.4.3.1 革兰阴性菌
        2.4.3.2 革兰阳性菌
    2.5 穿刺后感染病例分析
        2.5.1 致病菌种类及药敏分析
        2.5.2 2例发生脓毒血症患者病例分析
        2.5.3 致病菌溯源
3.讨论
    3.1 各处理环节在清除肠道细菌中的作用
        3.1.1 穿刺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3.1.2 穿刺前口服导泻剂
        3.1.3 穿刺前聚维碘酮(PVP-I)溶液保留灌肠
    3.2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肠道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3.3 术后感染致病菌的溯源分析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128例尿培养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脑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J]. 叶倩倩,伍列林,朱笔嵩,张纲,杨波,金鹏,朱向荣,谢晋良,丁翔.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 [2]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再发性尿路感染(脾肾气虚,湿浊留恋证)的临床观察[D]. 侯泽东.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D]. 蔡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泌尿系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D]. 王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尿崩症的影响因素分析和防治策略探讨[D]. 吕晨曦.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犬猫尿石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卡里布拉处方粮辅助治疗效果的研究[D]. 郑宏祥.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6)
  • [7]尿路感染患者IBCs的检测及中医证候特征研究[D]. 雷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8]泌尿外科447例尿源性脓毒血症病原菌群分布及药敏性分析[D]. 何源.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9]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尿路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 张同桐.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10]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侵入细菌的分步追踪及特征分析[D]. 黄家果.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128例尿培养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