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inux的三大困惑(论文文献综述)
黄俊锋[1](2021)在《小深孔钻削的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孔加工作为机械加工的基本工艺之一,在机械制造过程及加工工艺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中小深孔加工是孔加工中重要分支,也是孔加工技术的难点。在小深孔加工过程中,钻头需要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钻削,该加工技术是涉及断裂力学、热力学、材料力学等诸多理论的复杂动态变形过程,难以建立该过程的精确数学模型,从而导致经典的控制方法很难控制复杂多变的钻削状态,因此研究小深孔钻削过程的状态检测方法及自适应控制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本课题以Cortex-A9微处理器和嵌入式Linux系统为核心,建立了基于高速钢麻花钻的钻削控制系统,通过获取小深孔钻削过程中的钻削力与钻削电流等状态参数,基于经典的PID控制算法实现钻削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并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对控制算法进行了优化。首先,搭建了小深孔钻削控制平台,通过剪裁和修改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及根文件系统,并编写相关驱动程序,使其满足钻削控制平台的功能需求。再利用Qt设计了多窗口的GUI控制程序,并通过可触摸的LCD显示屏实现了钻削控制平台的人机信息交互,确保了钻削控制系统的简洁易操作性。然后,利用搭建的钻削平台采集样本数据,即通过信号的放大滤波和离散量化等方法,获取实时的钻削力及钻削电流数据。以钻削轴向力为优化控制目标,利用专家PID控制算法控制钻削进给速度,用以抑制轴向力在加工过程中的随机波动,再将BP神经网络算法与专家PID控制算法相结合,实现PID控制参数的在线整定,从而提高钻削控制系统的普适性。最后,通过分析轴向力、切向力两个钻削分力与钻削驱动电流的信号特征,提取特征参量构建训练样本,通过PSO-BP神经网络优化算法建立深孔钻削的钻削力辨识模型,并将训练好的钻削力辨识模型参数移植到Linux控制系统中。在钻削过程中,利用实时获取的钻削驱动电流信号,对钻削力进行在线辨识,再以钻削力辨识值为基础,对进给速度进行自适应控制,从而实现小深孔加工过程中的在线优化控制。钻削实验与测试结果表明,钻削控制系统的功能模块组件能够正常工作,本文给出的专家PID控制算法可以使轴向力保持在较小的浮动范围内,避免因钻削轴向力突变而导致的工件和钻削刀具损坏,结合BP神经网络的在线参整定后,提高了钻削控制系统的普适性,通过PSO-BP网络算法获得的钻削力辨识模型,与真实轴向力具有很好地拟合效果,较好的实现了小深孔钻削加工的在线自适应控制。
王昊[2](2021)在《融合并行句子提取的无监督蒙汉神经机器翻译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传统统计机器翻译到当前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无论是翻译模型训练的速度还是翻译模型生成译文的准确度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些进步的背后离不开大量高质量平行语料作为翻译模型的训练支撑。然而高质量蒙汉平行语料目前处于严重匮乏阶段,如何利用现有的大量单语语料数据进行无监督训练,以缓解由于平行语料资源不足导致的蒙汉机器翻译译文不佳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蒙汉机器翻译研究方向。本文通过提出融合并行句子提取的无监督蒙汉神经机器翻译方法,重点对优化传统无监督翻译框架中词典归纳方法,语言模型训练方法及回译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为缓解基于对抗学习的无监督蒙汉词典归纳方法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翻译模型的无监督蒙汉词典归纳方法。首先搭建了一个融合不同粒度的无监督蒙汉统计机器翻译模型,并基于该翻译模型通过统计词对齐技术归纳出了蒙汉双语词典。之后通过将基于翻译模型归纳的双语词典,结合基于去噪自编码器训练的语言模型,对无监督翻译模型进行初始化,并通过回译方法训练得到一个无监督蒙汉神经机器翻译模型,该翻译模型生成的译文相比基于对抗学习归纳词典搭建的无监督翻译模型生成的译文能得到更高的BLEU值。(2)为缓解基于去噪自编码器搭建的无监督翻译模型生成译文不够自然、准确的问题,本文实现了基于遮蔽序列到序列(MASS)方法预训练蒙汉语言模型。首先使用蒙汉单语语料结合随机遮蔽,对Transformer的编码器-注意力-解码器共同训练以得到蒙语、汉语语言模型,之后通过结合基于翻译模型归纳的蒙汉双语词典与回译训练方法,搭建基于MASS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无监督蒙汉神经机器翻译模型,在使用相同蒙汉双语词典的情况下,该翻译模型无论是模型训练的速度还是生成译文的准确度,均优于基于去噪自编码器方法搭建的无监督蒙汉翻译模型。(3)为进一步对无监督蒙汉神经机器翻译模型进行优化,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蒙汉合成词典的无监督蒙汉并行句子提取方法。首先通过在基于单词相似度的基础上结合平行句子片段检测,对候选句子对相似度进行加权计算并设定阈值,以从本文建立的蒙汉单语可比语料中挖掘高质量蒙汉并行句子。之后通过将提取到的蒙汉并行句子加入到翻译模型基于回译方法训练生成的伪平行语料中,进一步加快了蒙汉无监督神经机器翻译模型的收敛速度,并提高了生成译文的BLEU值。
彭景[3](2021)在《开源软件许可证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开源软件的诞生促使软件行业踏入了新的发展周期,与此同时,它受到了政府、相关企业、软件从业者的普遍认可,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开源软件在竞争激烈的软件开发模式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也因此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进入科技自主创新的时代,推进国内的开源运动以及发展国内的开源软件产业势在必行,而开源软件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开源软件许可证的选择问题息息相关。开源软件许可证是开源软件代码复用和协作开发的法律保障,一份合适的开源软件许可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开源软件的业务潜力和生命周期,一旦违反开源软件许可证,则容易出现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并面临一定程度的法律风险。经大量研究表明,开源软件许可证仍局限于少数人的认知中,绝大部分国内开发人员尚未意识到为开源软件选择开源许可证的重要性,并在选择合适的许可证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主要表现有:(1)开源软件许可证的发布以英文为主,数量和版本众多,开发人员很难理解所有许可证的内容;(2)开源软件许可证不同类型之间的法律含义晦涩难懂且差异较大,增加了开发人员选择许可证的难度;(3)现有的大多数许可证选择工具和推荐系统由国外人员开发,并着重于许可证内容和条款的定性分析,且此类工具缺少许可证等信息,开发人员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上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云计算与大数据开源社区生态系统”下的子课题“开源生态模式及机制研究”,专注于开源许可证选择的基础理论和系统开发的工程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经过分析论证,设计开发了一套开源软件许可证推荐系统。该系统旨在帮助软件领域的用户认识开源软件许可证,并从软件项目的角度为用户推荐合适的开源软件许可证。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从系统的开发背景和实际意义出发,对系统进行了全面的需求分析,以人工收集、翻译的开源相关知识以及开源软件许可证为内容基础,并以提供开源知识服务和开源软件许可证推荐服务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模块;(2)许可证推荐模型的设计。将基于软件项目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随机森林推荐算法、卷积神经网络推荐算法进行线性加权,采用TOP-N推荐的方式建立了许可证混合推荐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混合推荐模型的有效性。该推荐策略帮助用户解决了许可证选择困难的问题,为用户的软件项目选择许可证提供了有效的参考;(3)系统的开发与实现。利用Django Web技术搭建了完整的开源软件许可证推荐系统,完成了代码的开发以及测试的相关工作。本系统分为前后端,在基础的用户账号服务和信息管理功能之外,还提供了三大重要的功能模块:开源知识、开源软件许可证列表以及开源软件许可证推荐。本系统满足了功能完善、界面简洁的需求、提高了人们对开源软件和开源许可证的认知。同时,该系统的实现顺应了开源软件发展的趋势,对普及国内的开源运动和指导用户选择开源许可证均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张子豪[4](2021)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5G邻域网络增强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5G技术在全世界正式商用,新型媒体业务层出不穷,移动设备流量的增长比4G时代更加快速,这对网络能力尤其是无线侧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邻域网络是指与同一空间中除5G外的其它网络系统,尤指非3GPP标准的网络。如WLAN、Bluetooth、ZigBee等。这类网络系统多在非授权频段使用,其较低的成本、方便的部署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如何利用好这些网络,将其与5G网络有机地、动态地、高效地整合,并充分发挥各网络的优势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在现有的3GPP标准中,只定义了与WLAN融合的方案,该方案对现网改动较大,且不够灵活。软件无线电技术具有高扩展性、高灵活性,成本较低。基于此背景,本课题对5G邻域网络增强方案进行研究,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如下。一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通用型5G邻域网络增强系统。应用网络聚合的原理,利用紧耦合模型设计了邻域网络增强系统的架构,设计了流量分流、聚合的协议栈,同时设计了新的SIB消息以支持UE自动获取邻域网络的连接参数信息。在基站侧将5G与邻域网络设计为相互独立的结构,之间通过TCP协议通信,使5G网络与邻域网络在结构上解耦,这使得系统具有通用性,不要求邻域网络的类型、架构,只需邻域网络侧实现相应的接口即可与5G侧形成逻辑上的聚合。分流方面使用了一种简单的基于效用函数的分流方案,能够实时综合5G网络状态、邻域网络状态与传输的流量所属业务类型进行分流,提高网络性能。同时详细介绍了利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和开源基站平台OAI基于Linux的实现方案。二是分别设计并实现了使用WLAN和Bluetooth技术对5G网络增强的方案。分别对两种无线通信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基于Linux开源平台的方案实现,包括硬件选型、三方库(驱动方案)选择、邻域网络参数的获取方案等。对设计的系统分别使用不同类型业务进行传输测试,测试结果表明UE能够自动的连接到邻域网络增强系统中,系统能够按照流量业务类型、网络状态进行正确分流,实现了对5G网络的增强。
刘培东[5](2021)在《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实时信号通道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日益增长的高速实时流数据传输需求对系统带宽、时延以及稳定性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与此同时通用处理器也逐渐成为高性能数据传输领域的瓶颈。针对此现象,本文对高性能实时信号通道技术展开研究,提出并设计了一种面向嵌入式系统的高性能实时数据传输分发系统架构。该系统融合了基于Aurora的模块间串行数据传输和基于万兆以太网TCP/IP卸载引擎技术的处理模块与服务器互联,在高性能实时流数据传输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文从课题关键技术出发,对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Aurora总线协议,TCP/IP协议栈等技术进行研究,然后结合应用需求分析论证系统总体架构和方案,并依托FPGA平台分别对基于Aurora的高性能串行数据传输和基于TCP/IP卸载引擎的高性能实时数据网络分发两个子系统进行硬件逻辑设计,详细论述了关键模块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最后验证了系统的功能正确性并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验证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保证高性能实时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稳定性,支持4路万兆以太网通道的多并发传输,单路万兆以太网最高实际传输速率可达9.7Gbps,且处理模块CPU占用率低于3%。
梁从莲[6](2020)在《《印度药典》草药基因组数据库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位列三大传统医学之一的印度医学不仅在印度本地基本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随着世界对植物性医疗系统的追求,印度医学特别是印度草药开始登上世界的舞台。草药需求的急剧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对草药掠夺式的开发和药材质量的混乱。核基因组、转录组、叶绿体基因组(cp-G)、DNA条形码等基因组数据是草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可有效促进草药的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异源合成有效成分、正确鉴定、亲缘关系解析等问题的解决。然而目前草药的基因组数据相对较少,且分散在存储各种生物的分子数据的公共数据库中,进而阻碍了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组数据对草药开展各项研究。Indian Pharmacopoeia(IP,《印度药典》)是由印度药典委员会颁布的印度药品标准的国家法典。经过我们的初步统计,IP草药及草药制品专项下收录了具有明确拉丁名的草药物种66个,为了使基因组数据能更好的为印度草药服务,基于IP收载的草药物种名单我们建立了《印度药典》草药基因组数据库(IPGD)。方法:IPGD主要采用LNMP(Linux+Nginx+My SQL+PHP)架构的服务器架构模式搭建;本研究产生的cp-G的获取、组装和分析主要采用二代测平台和各种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和软件(如Fast QC,Skewer,BLAST,ABy SS,Plann,MAUVE等)。主要研究结果1)本研究完成了IPGD(V1.0)的构建,该数据库为非商业性数据库,可通过互联网免费访问(http://ipgenome.org/),用户可以在该数据库查看、浏览IP草药基因组数据及数据信息、物种简介,进行分子鉴定,下载、上传相关数据。目前该数据库共收录了66个草药物种的基本简介、62个物种的1529条ITS2、56个物种的583条psb A-trn H、52个物种的69条cp-G、16个物种最优的核基因组数据,以及核基因组组装数据未公布的12个物种的857条基因组二代测序原始数据和31个物种2075条转录组二代测序原始数据的信息。不同数据类型条目下存储了不同的数据格式,物种简介项下提供了对应药材及植株的基本信息和图片。该数据库允许并鼓励用户下载、注册账户提交相关数据,还提供了基于BLAST软件和DNA条形码、cp-G序列的物种鉴定功能,为IP草药及其相关产品的分子鉴定提供了平台。此外,为方便信息查找,该数据库设置站内文本搜索功能,加之物种简介项下同义名称的整理,避免了因名称叫法不同造成的信息漏查。2)数据库中25种草药的cp-G由本研究首次公布,这些数据的组装、分析结果如下:(1)多数物种cp-G在大小和结构上十分保守,大小多介于150~160kb之间,结构为典型的四段式结构;(2)IRa区丢失导致胡芦巴、西黄芪的cp-G最小(约120kb),IR区扩张导致阿拉伯金合欢、具芒小檗的cp-G最大(约170kb);(3)cp-G中注释出的基因多为与光合作用和转录、翻译相关的基因;(4)基因个数多在135个左右,以阿拉伯金合欢、具芒小檗最多(149、141个),胡芦巴、西黄芪最少(111、111个);(5)共统计到rps16、acc D、rpl32、rpl33、inf A、ycf15等10个基因在不同物种存在缺失或假基因化的情况;(6)注释出的18个含有内含子的基因在某些物种中存在内含子增加、减少甚至消失的情况;(7)有些基因对在全部或部分物种中存在重叠区域;(8)多数物种的cp-G在基因排序上与烟草一致,胡芦巴和西黄芪部分LSC区和整个SSC区存在序列倒位。3)完成了以上25种草药cp-G的蛋白编码基因的RNA编辑位点预测和重复序列分析。特定科属分析揭示了发生在黄细心族acc D基因的假基因化、rpl23基因的扩张,紫茉莉科rpl2基因内含子的丢失,茜草族rpl33基因的假基因化,以及马利筋亚科acc D、ycf1基因的扩张和ycf15基因的缺失,并发现马利筋亚科acc D、ycf1基因的扩张与重复序列的线性关系。结论:本研究首次公布了25种草药的cp-G,建立了首个专门收录IP草药基因组数据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是一个集数据和数据信息存储、草药物种描述、分子鉴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数据库,为研究人员及时获取组学数据公布动态并充分利用提供了便利,进而为世界草药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分子支持。
李芳芳[7](2020)在《基于嵌入式Qt技术的车辆运行状况移动监控终端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车辆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车辆监控系统采用监控中心位置固定的Web监控模式,由于不能在移动环境下随时随地查看车辆运行状况,且系统开发成本高、运维花费大,故不适用于中小型物流企业的车辆监控管理。针对该问题,本文研制了一种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成果如下:1.分析了移动监控终端技术背景及其发展现状,确定了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的设计目标,研究了物流企业车辆运行监控的信息流及其关联关系,针对中小型物流企业的车辆运行监控要求,基于嵌入式Qt技术、Sqlite关联式数据库技术、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及图形界面终端技术,提出了中小型物流企业车辆移动监控系统解决方案。2.为获得运行车辆的位置信息、车内温湿度信息,完成了车辆运行状况采集终端模块、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模块的软硬件设计,并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将车辆运行状况信息传送至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集中存入所设计的关联式数据库。利用Qt图形界面开发技术,设计了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多功能操作界面,用于实时显示车辆运行状况信息。3.设计了系统测试方案,完成了系统的软硬件联合调试。模拟实际车况环境,完成了移动终端的车辆运行状况采集、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数据管理及显示等系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车辆运行状况采集终端能够完成实时采集车辆位置、车内温湿度等车况信息,并能将其实时传输至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能够实时接收数据,并通过图形界面、实时准确地显示车况信息。说明所设计的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系统是可行的,其运行是有效的,可满足中小型物流企业车辆监控管理的需求。这些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对移动监控终端的推广应用具有较高借鉴意义。
曹宇诗[8](2020)在《面向5G星地融合的基带池虚拟资源动态迁移策略研究及管控平台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面移动通信系统进入5G时代,在大规模物联网业务等场景中对覆盖范围提出更高的需求,而卫星通信以其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好等特点弥补了地面移动通信的不足,5G星地融合能够连通空、天、地、海多维空间,实现全球立体化覆盖。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和用户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由于地面与卫星的通信体制不同,各自地面基站均配备专有物理硬件设备但设备的资源效率低,导致基站的数量激增,基站建设成本增加。借助虚拟化和云技术,将基带单元虚拟化并集中管理,形成虚拟基带池,既能实现物理资源共享,提高服务器资源使用率,又能对基带池的虚拟资源进行管控,使资源负载均衡。基带池中服务器的负载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基带单元的工作性能,导致物理设备的能耗和维护成本增加。本文针对服务器的资源状态提出一个双阈值自适应动态迁移策略,减少了基带池能耗和服务等级协议的违规。通过设置双阈值并结合卡尔曼预测算法判断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与阈值的关系,确定触发迁移的时机。若触发迁移,策略首先以尽量少的迁移次数和迁移时间标准选出待迁移虚拟机,然后根据负载情况综合判断选择目标节点,最后实现动态迁移。本文将该策略在Cloudsim上做仿真并与现有的策略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在减少能耗和服务等级协议违规的基础上可以减少迁移次数和时间。面向5G星地融合的基带池,本文实现了基于OpenStack云平台的虚拟资源的管控平台的搭建。服务器通过KVM虚拟出多台虚拟机,基带单元的功能部署在虚拟机上,实现了物理设备的底层硬件资源共享。将这些虚拟资源集中化构建虚拟基带池,并借助OpenStack实现对基带池的管控。通过对管控平台进行测评,验证了该平台的可扩展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最后本文在OpenStack平台上开发实现了所提出的动态迁移策略,实际的运行结果表明该策略可替代人工操作而自动进行动态迁移,能够完成对虚拟资源的动态调度并且减少不必要的迁移。
肖宇豪[9](2020)在《基于EtherCAT总线的机械臂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伺服运动控制系统作为机器人及数控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尤为重要。目前各领域技术的进步,促使工业设备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伺服控制系统中使用的工业现场总线受限于老旧的协议技术及硬件规格,导致其数据传输速度、实时性等方面越来越难以满足逐渐提高的系统总线数据传输需求。基于新现场总线技术的多轴伺服控制系统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针对EtherCAT实时工业以太网总线技术的研究,开发出基于开源EtherCAT主站的四轴机械臂伺服控制系统,将该控制系统应用于Scara四轴机械臂,实现了控制器主站与伺服从站设备间通过EtherCAT协议进行稳定数据通讯,以及对Scara机械臂的基本控制功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EtherCAT主站通信协议进行深入研究,从主站系统的组成、通信原理、数据帧结构、报文寻址方式等多个方面详细介说明EtherCAT协议。搭建Linux/Xenomai双内核实时系统环境,介绍了基于Adoes的系统框架,并进行EtherCAT开源主站igh的移植,实现了伺服控制系统EtherCAT主站通信的基础。然后在系统软件开发方面,介绍了软件框架的组成、功能模块的划分,紧接着详细说明每个模块的具体流程及实现方式。Xenomai实时性周期任务中各子任务执行时序及功能说明。通过在物理内存中创建一块共享内存的方式进行xenomai和Linux域间通信,实现在周期任务和非周期任务数据的完美衔接。其次,针对Scara四轴机械臂运动学求解过程进行相关研究。简要介绍机器人运动学求解常用的DH参数法,以及在求解过程中出现奇异解的情况。然后提出针对Scara四轴机械臂运动学求解的几何解析方法。通过引入第二个关节臂左偏置与右偏置的概念,在进行几何求解的过程中提前考虑左右偏置的情况,有效解决进行逆运动学求解过程中的多解问题。同时在四轴机械臂轨迹规划插补算法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分析了不同的插值方法及插补过程。最后为了验证该伺服通信控制系统的通信功能的可靠性,对主站系统的实时性,状态转换功能,周期通信的稳定性等多个性能指标进行测试。最终将该系统应用在对Scara四轴机械臂的控制上,完成直线插补与圆弧插补的点位示教测试,验证了本文所研究的EtherCAT控制器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蓝建[10](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密文流量识别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用户量逐渐增长,网络流量带宽也日渐增加。为了确保通信安全和用户隐私,越来越多的网络流量是经过加密的方式进行传输。加密流量一方面提高了通信安全,但同时,加密流量中也包含大量的恶意连接、非法的访问等,给网络空间安全带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加密流量识别是目前网络空间安全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加密流量识别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研究,特别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密文流量识别在某些任务中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基于代理的Web加密流量识别仍是网络加密流量识别仍未有效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以Shadow Socks为例开展密文流量识别研究,首先分析密文协议特征和行为,其次通过辅助训练平台解决识别模型的概念漂移和模型衰退问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密文流量识别模型,最后,在实验室环境下开展了测试。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密文流量识别存在训练漂移,模型衰退的问题,提出了基于Docker的自动化辅助平台训练离线模型,为在线密文流量识别提供模型更新。2.分析不同浏览器,相同浏览器不同版本,不同操作系统对密文流量识别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密文流量识别模型,在实验环境中识别准确率达到97%。3.结合前述研究基础,融入Docker容器管理,服务器监控,密文流量识别可视化等功能,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深度学习的密文流量识别系统。系统基于B/S架构,通过在服务器上搭建Web服务,能够方便网络管理人员在Web端上了解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
二、Linux的三大困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inux的三大困惑(论文提纲范文)
(1)小深孔钻削的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研究 |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2 麻花钻模型结构的研究 |
§2.3 ARM嵌入式的研究 |
§2.3.1 ARM嵌入式的发展 |
§2.3.2 Linux操作系统 |
§2.4 钻削控制理论的研究 |
§2.4.1 PID控制方法 |
§2.4.2 BP神经网络算法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钻削控制系统的设计 |
§3.1 小深孔钻削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1 钻削控制系统的控制电路设计 |
§3.1.2 钻削控制系统的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1.3 钻削控制系统的电源电路设计 |
§3.2 钻削控制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 |
§3.2.1 钻削力测试的机械结构设计 |
§3.2.2 钻削实验平台的机械结构设计 |
§3.3 钻削控制平台的软件设计 |
§3.3.1 Linux驱动程序的设计 |
§3.3.2 基于Qt的钻削控制交互界面设计 |
§3.4 钻削控制系统的测试结果 |
§3.4.1 信号噪声的抑制方法测试 |
§3.4.2 电机驱动功能的测试验证 |
§3.4.3 钻削力与驱动电流的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深孔钻削过程的自适应控制研究 |
§4.1 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研究 |
§4.2 面向小深孔钻削的专家PID控制器设计 |
§4.2.1 基于经典PID的钻削控制器设计 |
§4.2.2 基于专家PID的钻削控制设计 |
§4.3 基于神经网络的PID优化设计 |
§4.3.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在线整定研究 |
§4.3.2基于Linux系统的BP神经网络实现 |
§4.4 钻削自适应控制的测试验证 |
§4.4.1 自适应阈值控制与专家PID控制测试研究 |
§4.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专家PID控制测试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在线辨识的自适应优化控制 |
§5.1 钻削力辨识方法的研究 |
§5.1.1 钻削电流与钻削力的特征分析与处理 |
§5.1.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钻削力辨识 |
§5.2 基于PSO-BP的钻削力优化辨识方法研究 |
§5.2.1 粒子群优化算法原理 |
§5.2.2 基于PSO-BP的钻削力辨识 |
§5.3 基于钻削力辨识的自适应控制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2)融合并行句子提取的无监督蒙汉神经机器翻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器翻译发展现状 |
1.2.2 蒙汉机器翻译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概述 |
2.1 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 |
2.1.1 统计机器翻译模型 |
2.1.2 基于短语的统计机器翻译模型 |
2.2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 |
2.2.1 基于编码-解码结构的NMT模型 |
2.2.2 带有注意力机制的NMT模型 |
2.2.3 基于Transformer的 NMT模型 |
2.3 基于无监督学习的机器翻译 |
2.3.1 基于短语的无监督统计机器翻译模型 |
2.3.2 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监督机器翻译模型 |
2.4 基于Scrapy的网络爬虫框架 |
2.5 机器翻译模型质量评估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词典归纳的无监督蒙汉神经机器翻译 |
3.1 基于机器翻译模型的蒙汉双语词典归纳 |
3.1.1 融合不同粒度的无监督蒙汉统计机器翻译框架 |
3.1.2 基于机器翻译模型的蒙汉双语词典归纳框架 |
3.2 基于去噪自编码器的无监督蒙汉神经机器翻译框架 |
3.2.1 基于DAE的语言模型训练框架 |
3.2.2 基于DAE的无监督蒙汉翻译模型训练框架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1 实验语料设置 |
3.3.2 语料预处理 |
3.3.3 基于无监督统计翻译模型的蒙汉词典归纳 |
3.3.4 基于蒙汉词典的无监督蒙汉神经机器翻译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单语预训练的无监督蒙汉神经机器翻译 |
4.1 序列到序列语言模型预训练框架 |
4.1.1 传统序列到序列框架 |
4.1.2 基于Transformer的遮蔽序列到序列框架 |
4.2 联合编码器-注意力-解码器预训练蒙汉语言模型 |
4.2.1 基于MASS的单语语言模型预训练框架 |
4.2.2 基于MASS的蒙汉语言模型 |
4.3 基于MASS的无监督蒙汉神经机器翻译模型 |
4.3.1 实验流程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融合并行句子提取的无监督蒙汉神经机器翻译 |
5.1 建立蒙汉可比语料库 |
5.1.1 获取初始蒙汉可比语料 |
5.1.2 建立蒙汉可比语料库 |
5.2 蒙汉并行句子提取方法研究 |
5.2.1 蒙汉单词级相似度 |
5.2.2 蒙汉句子级相似度 |
5.2.3 蒙汉并行句子提取 |
5.3 优化无监督蒙汉神经机器翻译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开源软件许可证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开发背景与意义 |
1.2 开源软件和开源许可证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算法和技术 |
2.1 传统推荐算法 |
2.2 许可证推荐相关算法 |
2.3 系统开发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系统详细功能模块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系统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评估和测试 |
5.1 算法评估 |
5.2 系统测试 |
5.3 系统功能性测试 |
5.4 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致谢 |
(4)基于软件无线电的5G邻域网络增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
1.1.2 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
1.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邻域网络增强技术概述 |
2.1 邻域网络增强技术 |
2.1.1 邻域网络聚合模型 |
2.1.2 网络聚合协议架构 |
2.1.3 网络聚合层选择 |
2.2 软件无线电技术 |
2.3 开源基站软件平台 |
2.3.1 开源基站项目介绍 |
2.3.2 OAI平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用型5G邻域网络增强方案设计与实现 |
3.1 概述 |
3.2 方案设计与系统实现 |
3.2.1 系统模型 |
3.2.2 协议设计 |
3.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3.2.4 UE接入流程设计 |
3.2.5 分流方案设计 |
3.3 功能验证 |
3.3.1 参数配置 |
3.3.2 实验场景 |
3.3.3 5G性能测试 |
3.3.4 邻域网络侧注册与UE连接测试 |
3.3.5 流量识别测试 |
3.3.6 测试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用WLAN和Bluetooth对5G网络增强的设计与实现 |
4.1 应用WLAN对5G网络增强 |
4.1.1 WLAN技术简介 |
4.1.2 WLAN方案选择 |
4.1.3 连接建立流程 |
4.1.4 WLAN网络参数接口实现 |
4.1.5 系统测试和验证 |
4.2 应用Bluetooth对5G网络传输增强 |
4.2.1 Bluetooth技术简介 |
4.2.2 Bluetooth方案选择 |
4.2.3 Bluetooth连接建立流程 |
4.2.4 Bluetooth网络参数接口实现 |
4.2.5 系统测试和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
(5)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实时信号通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高速串行总线通信 |
1.2.2 万兆以太网 |
1.2.3 TCP/IP卸载引擎技术 |
1.3 本文要点及组织结构 |
2 课题相关技术概述 |
2.1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
2.2 Aurora总线协议 |
2.3 TCP/IP协议栈 |
2.3.1 网际协议IP |
2.3.2 传输控制协议TCP |
2.4 AXI4 总线 |
2.4.1 AXI4 的类别及特点 |
2.4.2 AXI4 的架构和机制 |
2.4.3 AXI4 的结构互联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方案 |
3.1 系统总体方案分析与论证 |
3.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架构 |
3.2.1 模块互联接口 |
3.2.2 时钟域划分 |
3.2.3 带宽评估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Aurora的高性能串行数据传输系统 |
4.1 总体方案概述 |
4.2 逻辑功能模块设计 |
4.2.1 数据打包模块 |
4.2.2 数据仲裁模块 |
4.2.3 Aurora模块 |
4.2.4 数据拆包解析模块 |
4.2.5 DDR缓存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TOE的高性能实时数据网络分发系统 |
5.1 总体方案概述 |
5.2 TCP/IP卸载引擎子系统设计 |
5.2.1 TCP传输层 |
5.2.2 IP网络层 |
5.2.3 万兆以太网子系统 |
5.3 数据流调度与分发 |
5.4 系统软件相关工作 |
5.5 本章小结 |
6 验证及测试 |
6.1 系统验证 |
6.1.1 基于Aurora的串行传输子系统验证 |
6.1.2 TCP/IP卸载引擎子系统验证 |
6.2 功能测试 |
6.2.1 ARP请求 |
6.2.2 TCP建立连接 |
6.2.3 Aurora收发端链路状况 |
6.2.4 数据包正常传输状况 |
6.2.5 差错重传恢复 |
6.2.6 TCP终止连接 |
6.2.7 数据传输全流程 |
6.2.8 系统传输正确性测试 |
6.3 性能分析 |
6.3.1 实际传输速率 |
6.3.2 多并发传输 |
6.3.3 CPU占用率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印度药典》草药基因组数据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前言 |
1 印度传统医药简介 |
1.1 医学 |
1.2 草药 |
2 组学数据助力草药研究 |
2.1 基因组和转录组 |
2.2 DNA条形码和叶绿体基因组 |
3 草药基因组数据库概述 |
3.1 基因组数据库 |
3.2 草药相关数据库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4.1 目的意义 |
4.2 技术路线 |
4.3 创新点 |
第一章 数据库构建 |
1 方法 |
1.1 草药品种整理 |
1.2 数据统计、收集和预处理 |
1.3 搭建 |
2 结果 |
2.1 草药整理 |
2.2 数据收录及来源 |
2.3 数据库简介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草药基因组数据库 |
4.2 基因组数据的应用 |
4.3 中印草药资源的交叉 |
第二章 补充数据的获取与初步分析 |
1 样品及仪器试剂 |
1.1 样品收集 |
1.2 仪器设备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DNA提取 |
2.2 DNA质检 |
2.3 文库构建 |
2.4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DNA质检结果 |
3.2 大小分析 |
3.3 GC含量 |
3.4 基因注释 |
3.5 内含子及重叠基因统计 |
3.6 结构分析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cp-G IR区的变化及其应用 |
5.2 cp-G中的基因缺失 |
5.3 植物叶绿体基因中的内含子 |
5.4 cp-G结构变异 |
第三章 补充数据的数据挖掘 |
1 分析方法 |
1.1 RNA编辑位点预测及其对二级结构的影响 |
1.2 简单序列重复和长重复序列分析 |
1.3 特定类群分析 |
2 分析结果 |
2.1 RNA编辑位点预测及其对二级结构的影响 |
2.2 简单序列重复和长重复序列分析 |
2.3 特定类群分析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cp-G中的RNA编辑 |
4.2 cp-G中的重复序列与基因扩张 |
4.3 cp-G基因缺失与系统发育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草药信息整理 |
附表2 蛋白编码区密码子使用统计 |
附表3 内含子情况统计 |
附表4 蛋白编码基因RNA编辑位点预测 |
附表5 RNA编辑前后对二级结构的影响 |
附表6 散在重复序列位置信息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7)基于嵌入式Qt技术的车辆运行状况移动监控终端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移动监控终端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移动监控终端技术国外发展现状 |
1.2.2 移动监控终端技术国内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功能定位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功能定位 |
2.2 系统结构设计 |
2.2.1 系统结构划分 |
2.2.2 车辆运行状况采集终端模块 |
2.2.3 云服务器模块 |
2.2.4 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模块 |
2.2.5 数据通信链路设计 |
2.3 软件开发工具说明 |
2.3.1 软件开发平台 |
2.3.2 监控终端平台 |
2.3.3 Qt界面开发技术 |
2.3.4 Sqlite数据库 |
2.3.5 Socket网络通信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辆运行状况采集终端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 车辆运行状况采集终端模块结构 |
3.2 车辆定位信息采集线程 |
3.2.1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
3.2.2 串口通信编程 |
3.2.3 车辆定位信息采集线程设计 |
3.2.4 车辆定位信息采集线程实现 |
3.3 车内温湿度信息采集线程 |
3.3.1 温湿度传感器工作原理 |
3.3.2 温湿度传感器驱动开发 |
3.3.3 车内温湿度信息采集线程设计 |
3.3.4 车内温湿度信息采集线程实现 |
3.4 信息上传线程 |
3.4.1 信息上传线程设计 |
3.4.2 信息上传线程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模块结构 |
4.2 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操作界面 |
4.2.1 注册/登录功能 |
4.2.2 定位监测功能 |
4.2.3 业务统计功能 |
4.2.4 历史查询功能 |
4.2.5 信息管理功能 |
4.2.6 报警提示功能 |
4.2.7 账号设置功能 |
4.3 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运行环境创建 |
4.3.1 移植Linux操作系统 |
4.3.2 创建Qt环境 |
4.3.3 移植Sqlite3数据库 |
4.4 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与云服务器的数据交互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项目 |
5.2 车辆运行状况采集终端测试 |
5.2.1 测试方法 |
5.2.2 测试记录 |
5.2.3 测试结论 |
5.3 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测试 |
5.3.1 测试方法 |
5.3.2 测试记录 |
5.3.3 测试结论 |
5.4 数据通信链路测试 |
5.4.1 测试方法 |
5.4.2 测试记录 |
5.4.3 测试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后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相关研究工作 |
(8)面向5G星地融合的基带池虚拟资源动态迁移策略研究及管控平台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星地融合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基带池相关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面向5G星地融合的基带池相关技术介绍 |
2.1 引言 |
2.2 基带池虚拟化技术介绍 |
2.2.1 基带池概述 |
2.2.2 虚拟化技术介绍 |
2.2.3 KVM技术介绍 |
2.3 云计算技术介绍 |
2.3.1 云计算概述 |
2.3.2 OpenStack云计算平台 |
2.4 虚拟机的迁移技术介绍 |
2.4.1 迁移技术概述 |
2.4.2 基于OpenStack的动态迁移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阈值自适应动态迁移策略及仿真 |
3.1 引言 |
3.2 模型分析 |
3.2.1 能耗模型 |
3.2.2 SLA模型 |
3.2.3 动态迁移成本模型 |
3.3 双阈值自适应动态迁移策略设计 |
3.3.1 基于卡尔曼预测的迁移触发流程 |
3.3.2 待迁移虚拟机选择策略 |
3.3.3 目标节点选择策略 |
3.4 基于Cloudsim的动态迁移策略仿真 |
3.4.1 仿真策略的实现 |
3.4.2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
3.4.3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OpenStack的虚拟资源管控平台和动态迁移策略实现 |
4.1 引言 |
4.2 基于OpenStack的基带池虚拟资源管控平台的架构 |
4.3 虚拟管控平台部署搭建 |
4.3.1 OpenStack部署流程 |
4.3.2 基于共享存储的动态迁移部署 |
4.4 管控平台测试与结果分析 |
4.4.1 测评方法和环境配置 |
4.4.2 实验结果分析 |
4.5 基于OpenStack的动态迁移策略实现 |
4.5.1 基于OpenStack的动态迁移策略实现 |
4.5.2 动态迁移策略实验场景和参数配置 |
4.5.3 实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9)基于EtherCAT总线的机械臂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运动控制器的发展 |
1.2.2 工业以太网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
1.3 课题来源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1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2 EtherCAT主站与实时系统方案的设计 |
2.2.1 主站方案选择 |
2.2.2 实时系统方案的设计 |
2.3 硬件方案的选择 |
2.3.1 主站硬件方案 |
2.3.2 从站硬件方案 |
2.4 软件方案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therCAT协议介绍与通讯实现 |
3.1 EtherCAT技术介绍 |
3.1.1 EtherCAT系统组成 |
3.1.2 数据帧结构 |
3.1.3 EtherCAT主站软件结构 |
3.1.4 报文寻址和数据通信过程 |
3.2 系统环境的搭建与主站移植 |
3.3 EtherCAT主站的运行 |
3.3.1 主站初始化配置 |
3.3.2 EtherCAT数据的收发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应用程序的开发与实现 |
4.1 开发平台介绍 |
4.2 应用程序模块模块划分 |
4.3 Linux/Xenomai跨域通讯 |
4.4 周期性实时任务的实现。 |
4.4.1 周期子任务执行时序 |
4.4.2 逻辑控制任务的实现 |
4.5 Linux非实时任务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运动控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参数设定 |
5.2 机械臂运动学求解 |
5.3 轨迹插补算法的实现 |
5.3.1 直线插补 |
5.3.2 圆弧插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系统测试平台的介绍 |
6.2 系统实时性测试测试 |
6.3 EtherCAT主站通信功能测试 |
6.3.1 主站通信可靠性测试 |
6.3.2 状态机转换测试 |
6.3.3 运行稳定性测试 |
6.3.4 主站实时性测试 |
6.4 系统功能集成测试 |
6.4.1 IO板从站功能测试 |
6.4.2 运动控制功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深度学习的密文流量识别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密文流量识别相关技术 |
2.1 加密通信技术 |
2.1.1 基于端口号的流量识别 |
2.1.2 基于特征字段的流量识别 |
2.1.3 基于机器学习的流量识别 |
2.1.4 基于深度学习的密文识别 |
2.2 密文流量识别方法 |
2.2.1 Shadow Socks |
2.2.2 Tor |
2.3 深度学习模型 |
2.4 Docker简介 |
2.5 Docker集群 |
2.5.1 弹性伸缩集群实现 |
2.5.2 Keepalived高可用 |
2.5.3 Jenkins简介 |
2.5.4 版本控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密文流量识别 |
3.1 密文流量识别流程设计 |
3.2 数据预处理 |
3.3 特征提取模块 |
3.4 密文流量识别模型 |
3.4.1 相同浏览器不同版本的实验分析 |
3.4.2 机器学习识别实验与分析 |
3.4.3 深度学习识别实验与分析 |
3.4.4 不同操作系统识别实验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密文流量识别系统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2 基于Docker的自动化辅助训练平台实现 |
4.2.1 网页自动访问和数据包捕获模块 |
4.2.2 基于Docker的自动化训练平台实现 |
4.2.3 模块划分 |
4.2.4 数据库设计 |
4.3 Web管理模块 |
4.3.1 登录模块功能 |
4.3.2 超级管理员模块功能 |
4.3.3 Docker容器管理模块功能 |
4.3.4 服务器资源监控模块功能 |
4.3.5 可视化模块功能 |
4.3.6 系统整体实现效果 |
4.4 软件测试 |
4.4.1 登录模块功能测试 |
4.4.2 超级管理员模块功能测试 |
4.4.3 容器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
4.4.4 弹性伸缩节点模块 |
4.4.5 自动化模块 |
4.4.6 弹性伸缩任务模块 |
4.4.7 服务器监控功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版 |
表版 |
四、Linux的三大困惑(论文参考文献)
- [1]小深孔钻削的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D]. 黄俊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融合并行句子提取的无监督蒙汉神经机器翻译的研究[D]. 王昊.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开源软件许可证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彭景. 西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软件无线电的5G邻域网络增强方案研究[D]. 张子豪.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实时信号通道技术研究[D]. 刘培东. 浙江大学, 2021(01)
- [6]《印度药典》草药基因组数据库研究[D]. 梁从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嵌入式Qt技术的车辆运行状况移动监控终端技术研究[D]. 李芳芳.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8]面向5G星地融合的基带池虚拟资源动态迁移策略研究及管控平台实现[D]. 曹宇诗.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9]基于EtherCAT总线的机械臂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肖宇豪.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深度学习的密文流量识别系统研究与实现[D]. 蓝建. 贵州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