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恒切牙反牙合的预后(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非,左艳萍,刘昕,赵利霞,尉静,张超,关秀娟[1](2021)在《不同扩弓方式对乳牙反(牙合)患儿软硬组织及恒切牙胚位移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扩弓方式对乳牙反(牙合)患儿软硬组织及恒切牙胚位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2018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乳牙反(牙合)患儿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矢状扩弓矫治患儿20例(矢状扩弓组),采用横向扩弓矫治患儿20例(横向扩弓组)。对患儿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及恒切牙胚位置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后上颌骨长度(Ptm-A)和水平向位置(A-X)、下颌骨全长(T4-Po)和位置(T4-S)、上乳中切牙突度(D1-NA、D1-SN)和位置(D1i-X、D1a-X)、上下乳中切牙夹角(D1-L1)及上恒中切牙胚位置(G1i-X、G1i-Y、G1a-X)均有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上恒中切牙胚位置的改变有显着性差异,横向扩弓组G1i-X、G1i-Y、G1a-Y的改变量均大于矢状扩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比较2组上乳中切牙位置的改变发现,横向扩弓组D1a-Y的改变量大于矢状扩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测量指标改变量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2种扩弓方式均能有效纠正乳牙反(牙合),对乳牙反患儿软硬组织的影响基本一致。横向扩弓方式比矢状扩弓方式更有利于上恒中切牙胚向前向下移动。
刘亚非,左艳萍,刘昕,赵利霞,尉静[2](2021)在《头影测量分析2种方法矫治乳牙反(牙合)后上颌恒切牙胚位移的比较》文中认为背景:目前对于乳牙反(牙合)矫治后恒切牙牙胚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分析改良(牙合)垫矫治器和前牵引固定矫治器矫治乳牙反(牙合)后,上颌恒切牙牙胚位置及角度的改变。方法:选取2008至2018年收治的乳牙反(牙合)患者36例,根据矫治方法不同分为:(牙合)垫组,使用改良(牙合)垫矫治器矫治;前牵组,使用前牵引固定矫治器矫治乳牙反(牙合)。测量分析矫治前后上颌恒牙胚位置和角度的改变。该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相关伦理要求,患儿监护人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结果与结论:(1)治疗前头影测量患者恒切牙胚的倾斜度G1-SN、G1-NA,(牙合)垫组均小于前牵组(均P <0.05);(2)2组治疗后恒切牙胚切缘及根尖在X轴距,Y轴距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P <0.05或P <0.01),前牵组各指标的增长量显着大于(牙合)垫组(P <0.05或P <0.01或P <0.001);(3)结果说明,改良(牙合)垫矫治器和前牵引固定矫治器矫治乳牙反(牙合)后,上颌恒切牙胚均发生向前向下移动,前牵组的位移更为显着。前牵引矫治较(牙合)垫矫治器矫治对恒牙胚的影响更大,更能促进恒切牙胚的前下方移动,同时其上颌恒牙胚的位移方式更接近整体移动。
于静,刘亚非,左艳萍,刘昕,赵利霞,尉静[3](2021)在《改良■垫矫治器治疗乳牙反■后恒切牙胚位置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改良■垫矫治器矫治乳牙反■后,■颌面的改变以及影响治疗后上颌恒切牙牙胚位置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乳牙反■患者20例,使用改良■垫矫治器矫治乳牙反■,采用对比分析治疗前后■颌面的改变,采用相关性分析矫治后上颌恒牙胚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结果乳牙反■患者治疗前后相比,除SNA角(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S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NP-FH角(面角)、L1-NBmm距(下前牙切缘点-NB的距离)、MP-SN角(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夹角)、FH-MP角(下颌平面角)、面轴角(蝶鞍点-颏顶点与眶耳平面夹角)、D1i-Y距(乳切牙切缘-Y轴的距离)、A-Y距(上齿槽座点-Y轴的距离)外,余下19项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将患者治疗后的■颌面指标及其恒牙胚位置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恒牙胚位置与上颌位置及乳牙位置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改良■垫矫治器对于纠正乳牙反■疗效肯定,治疗后上颌骨向前生长和乳前牙突度增加均有利于上颌恒牙胚向前下方的位置改变,有利于替牙后正常覆■覆盖关系的建立。
张莹[4](2020)在《MRC矫治器与“2×4”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MRC矫治器与“2×4”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的软硬组织变化,评价两种矫治方法的治疗效果并对疗效产生的机制进行分析,为MRC矫治器与“2×4”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口腔正畸科门诊要求正畸治疗的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10)行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年龄为8.60±0.84岁;对照组(n=10)行“2×4”矫治技术配合Ⅲ类颌间牵引治疗,年龄为9.05±0.60岁。X线头影测量项目包括:(1)硬组织的测量项目:SNA、SNB、ANB、NP-FH、NA-PA、MP-SN、MP-FH、Y轴角、U1-SN、L1-MP、U1-L1、U1-NA、L1-NB、Po-NB距。(2)软组织的测量项目:鼻唇角、颏唇角、面型角、Z角、上唇E线距、下唇E线距、ULP、LLP。本研究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测量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测量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所有测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M±SD)表示,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观察组患者治疗完成后SNA、ANB、MP-SN、MP-FH、U1-NA、U1-SN、ULP、Y轴角、鼻唇角、颏唇角、面型角、上唇E线距增加(P<0.05);SNB、NP-FH、U1-L1、L1-MP、Z角、下唇E线距减小(P<0.05);而L1-NB、NA-PA、LLP、Po-NB距无明显变化(P>0.05)。2.对照组患者治疗完成后SNA、ANB、MP-SN、MP-FH、U1-SN、U1-NA、Y轴角、鼻唇角、面型角、上唇E线距增加(P<0.05);SNB、NP-FH、U1-L1、下唇E线距、Z角减小(P<0.05);而L1-MP、NA-PA、L1-NB、ULP、LLP、Po-NB距、颏唇角无明显变化(P>0.05)。3.观察组鼻唇角、颏唇角、面型角及Z角的变化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MP-FH、SNB、ANB的变化较观察组有明显差异(P<0.01);而两组SNA、MP-SN、U1-SN、U1-NA、NP-FH、U1-L1、L1-MP、NA-PA、L1-NB、Po-NB距、ULP、LLP、Y轴角、上唇E线距、下唇E线距的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RC矫治器与“2×4”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均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推广,矫治完成后患者的前牙反(牙合)解除,咬合关系得到恢复。但MRC矫治器可以纠正肌功能异常,同时能更好地改善软组织侧貌和面型,而“2×4”矫治技术治疗用时更短。
兰婷[5](2019)在《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骨性Ⅱ类错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前牙反牙合及龅牙是临床上常见的主诉。由于越来越多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生长发育早期即前来就诊,本文通过对具有不同颅颌特点与生长发育潜力的两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Ⅲ类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治疗体会。并对本文收录的另一牙性唇倾前突骨性下颌后缩的骨性Ⅱ类错牙合在治疗上的得失进行分析归纳。材料与方法:2例Ⅲ类错牙合病例为作者于研究生期间接诊,Ⅱ类错牙合病例作者参与2017年9月后的治疗过程。病例一,患者为7岁女性,以“地包天”为主诉求治,母亲表现为下颌前突面型,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诊断为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无明显后缩,下颌前突,低角。使用FRⅢ(Frankel functional regulator Ⅲ appliance,FRⅢ活动矫治器)型活动矫治器后退下颌,促进上颌骨发育,适当控制下颌骨发育,解除前牙反牙合。病例二,患者为12岁女性,以“地包天及下巴右偏”为主诉求治,无家族遗传史,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后期,生长高峰期已过,诊断为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无明显发育过度,均角。患者拒绝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使用上颌前牵引后解除前牙反覆牙合覆盖,二期建立良好尖窝咬合增加治疗稳定性。病例三,18岁女性,以“牙列不齐及龅牙”为主诉求治,处于生长发育停滞期,诊断为骨性Ⅱ类错牙合,下颌骨发育不足,骨性下颌后缩,上下切牙唇倾前突,均角,矫治方案为拔除14、24、35、45,结合种植钉强支抗内收上前牙,近移下颌牙列。结果:两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后恢复正常覆牙合覆盖,病例一患者下颌切牙较术前更舌倾代偿,使用GTRV(Growth Treatment Response Vector,GTRV分析法)分析法评估治疗期间上下颌骨生长发育速度相对协调,提示预后较良好,应继续随访,观察治疗稳定性,根据生长发育情况及咬合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病例二患者就诊时年龄偏大,上颌骨生长潜力不佳,上颌前牵引主要表现为牙性效果,但仍有起到对上颌少许前移及鼻底鼻根位置改善作用。病例三患者上前牙达到控制性的内收,鼻唇角形态良好,对下颌垂直向控制稍欠缺,下颌发生少许顺时针旋转。结论:1、前牙反牙合的早期纠正有利于患者颅面部的生长发育。GTRV指数是时间单位内上颌骨水平生长变化与下颌骨水平生长变化的比值,有助于判断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预后及指导治疗策略。2、生长发育高峰期后,传统的牙支持式上颌前牵引骨性效果欠佳,主要通过磨牙前牙,上切牙唇倾等牙性代偿纠正反牙合;二期调整咬合时应注意控制或适度纠正切牙转矩,防止超过限度而对牙周健康造成伤害。3、种植钉支抗配合长牵引钩轻力内收前牙可以达到较好的前牙转矩控制的效果。但同时应兼顾下颌的垂直向控制,关注下颌切牙、磨牙位置,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矫治效果。
惠泽明[6](2019)在《前牙反(牙合)早期临床干预方法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牙反(牙合)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类错畸形,其临床表现为患儿正中咬合时前牙呈反覆、反覆盖关系。此类错畸形可能会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症状进一步加重,不仅影响正常的口腔功能和颜面部美观,而且会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国内学者对乳前牙反(牙合)流行病学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其患病率高达8.49%[1]。为了避免畸形进一步加重甚至发展成骨性错,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患儿配合的情况下应尽早开始治疗[2]。上颌垫活动矫治器是治疗乳前牙反(牙合)常用矫治方法的一种。垫作为矫治器的组成部分用以抬高后牙以达到解除前牙锁结目的,但垫的应用可能会影响口腔卫生、增加复诊次数、导致患者的急性不适甚至引起颞下颌关节的病理性改建等[3-5]。随着相应理论的发展和临床技术的成熟,无垫式上颌活动矫治器被提出可以用于治疗反覆较浅的乳前牙反(牙合),从而避免使用垫的弊端,但对此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尚少。中国地区幅员辽阔,受限于调查标准、样本人群、调查时间、调查范围的不同,多数关于错畸形的流行病学调查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代表整体人群发病情况的资料有限。因此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关于乳牙列期错畸形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拟通过调查分析渭南地区替牙期儿童错畸形流行病学现状,补充该地区错畸形发病情况数据;并探索无垫式上颌活动矫器和上颌垫活动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疗效,及矫治过程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期为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渭南地区替牙列期儿童错畸形流行病学现状,为错畸形早期矫治提供参考。2、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比无垫式上颌活动矫治器、上颌垫活动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探讨治疗乳前牙反(牙合)的更佳方法。3、通过观察分析乳前牙反(牙合)患儿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可能的原因,并通过调查问卷评价不同矫治器的应用情况。方法:1、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原则,选取渭南地区替牙列期儿童,对其咬合情况进行检查,并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与错畸形相关的危险因素,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招募因前牙反(牙合)就诊的乳牙列期儿童,按照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无垫式上颌活动矫治器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上颌垫活动矫治器进行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从反到对刃、再到反解除所需要时间,对结果进行成组t检验;头影测量分析术前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对结果进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从而比较两种矫治器的治疗效果。3、对上述受试患儿定期行口腔检查,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在治疗结束后由患儿家长填写调查问卷表,从治疗时效、诊疗经历、舒适度、满意度等方面对两种矫治器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结果:1、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渭南地区3所小学612岁儿童707名。受检儿童中有一种或多种错畸形的患病率为34.7%;在各种错畸形类型中深覆患病率最高为9.9%,前牙反(牙合)的患病率为8.6%;有口腔不良习惯儿童其错畸形发生的危险性为正常儿童的2.2-6.6倍(P<0.001)。2、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病例66例,其中依据试验方案退出3例,其余病例满足试验要求。无垫式上颌活动矫治器组相较于上颌垫活动矫治器组,在上前牙唇向移动到对刃状态所需时间更长(P<0.01),而总治疗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术前术后头影测量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反解除的主要机制为上前牙的唇向移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磨牙症、睡眠呼吸障碍、龋病、乳磨牙压低、乳磨牙牙根异常吸收、牙龈炎、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分析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无垫式上颌活动矫治器组在矫治器佩戴舒适度、适应期长短、咀嚼效率等方面有显着优势(P<0.05)。结论:1、渭南地区儿童替牙期错畸形患病率高达34.7%,深覆及前牙反(牙合)为主要错类型,儿童替牙期错畸形的发生与口腔不良习惯密切相关。2、使用无垫式上颌活动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牙合),疗效与使用上颌垫活动矫治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无垫式上颌活动矫治器在佩戴时并发症较少,舒适度、适应期长短、咀嚼效率等方面有显着优势,可作为治疗乳前牙反(牙合)的一种选择。
金玲玲[7](2019)在《上颌恒尖牙萌出轨迹及其与牙列拥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上颌恒尖牙萌出轨迹的研究目的:通过全口牙位曲面体层X线片(下简称为“全景片”)研究上颌恒尖牙的萌出过程,从而在二维图像上绘制各发育阶段中上颌恒尖牙萌出轨迹图。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口腔科2015-2019年五年间3岁到13岁患儿的全景片。选择其中五个牙列发育阶段,包括乳牙列建(?)早期、第一恒磨牙萌出阶段、第一恒磨牙建(?)完成(要求上颌恒尖牙牙根形成超过1/2)、侧方牙开始替换期、上颌恒尖牙基本建牙合(要求上颌恒尖牙牙根基本发育完成),每个阶段纳入60张全景片。在这五个发育阶段的全景片中,分别测量上颌恒尖牙长轴与中线形成的角度(θ)、上颌恒尖牙牙尖与相邻牙齿的相对位置(S)及上颌恒尖牙发育状态,得到不同发育阶段的上颌恒尖牙的相对位置及其发育状态,从而绘制在二维方向的上颌恒尖牙萌出轨迹图,解释上颌恒尖牙的萌出过程。结果:在乳牙列建牙合早期,上颌恒尖牙牙胚稍朝向远中,牙尖位于乳尖牙长轴远中,靠近乳尖牙长轴,牙胚发育处于第3期到第4期。在第一恒磨牙萌出阶段,上颌恒尖牙牙胚长轴与中线接近平行,牙尖位于乳尖牙长轴近中,靠近乳尖牙长轴,牙胚发育处于第5期到第6期。在第一恒磨牙建(?)完成阶段,上颌恒尖牙牙胚转向近中,牙尖位于乳尖牙长轴近中,乳侧切牙(恒侧切牙)长轴远中,牙胚发育处于第7期到第8期。在侧方牙开始替换期,上颌恒尖牙牙胚长轴向远中旋转,稍朝近中,牙尖位于乳尖牙长轴近中,恒侧切牙长轴远中,牙胚发育处于第8期。在上颌恒尖牙基本建(?)阶段,上颌恒尖牙牙胚长轴稍转向远中,萌出于牙列中,位于恒侧切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牙胚发育处于第9期到第10期。结论:上颌恒尖牙在萌出过程首先发生近中方向的移动,到达上颌侧切牙牙根后,转为(?)向萌出,直到进入牙列。第二部分 上颌恒尖牙牙胚位置与牙列拥挤度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应用全景片评估上颌恒尖牙的位置(线距、角度与相对位置)与牙列拥挤度及牙弓大小(长度和宽度)的相关性,为利用全景片早期预测牙列拥挤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名符合研究要求的儿童(男20例,平均年龄8.6岁;女16例,平均年龄7.8岁),要求患儿就诊时牙列发育处于IIIA期。对所有病例进行上颌取模,灌制硬石膏模型,用精度为0.01mm的电子游标卡尺进行牙列拥挤度和牙弓长度及宽度的测量。同时按照标准摄取全景片一张(要求为患者诊疗需要而拍摄),并用Imagetool 2.0图像处理软件对全景片中上颌恒尖牙位置进行测量,包括上颌恒尖牙牙尖到牙(?)面的距离(d1),上颌恒尖牙牙尖到中线的距离(d2),上颌恒尖牙长轴与中线形成的角度(θ),上颌恒尖牙与相邻牙齿的相对位置(S)。对上颌恒尖牙位置与牙列拥挤度及牙弓大小(长度和宽度)进行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上颌恒尖牙长轴与中线形成的角度(θ)与牙列拥挤及牙弓大小(长度和宽度)显着性相关。而上颌恒尖牙牙尖到(?)面的距离(d1)、牙尖到中线的距离(d2)、上颌恒尖牙相对相邻牙齿的位置(S)与牙列拥挤度及牙弓大小(长度和宽度)无相关性。结论:全景片中上颌恒尖牙长轴与中线形成的角度(e)与牙列拥挤度、牙弓长度(包括前段、后段及总长度)和牙弓宽度(前段、后段)相关,可以用于牙列拥挤的预测。
尚巍,孙芳,刘兴旺,刘西茜[8](2019)在《透明冠修复乳牙龋即刻纠正乳前牙反(牙合)1例病例报告》文中指出乳前牙反(牙合)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以牙源性和功能性为主,常导致患儿面中部凹陷,影响上、下颌骨和口周系统的正常发育,甚至引起发音功能障碍[1-2]。如果不进行治疗,其颌骨可因长期生长受障碍而形成Ⅲ类骨性反(牙合),原表现为凹面的颜面畸形将越来越严重[3]。目前多数观点认为,乳牙反(牙合)若不经干预大多数将发展为恒牙反(牙合)且症状加重,尤其多个乳前牙反(牙合)较个别乳前牙反(牙合)趋势更加明显,而若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替牙后恒牙反(牙合)发生率将明显降
李靖玉[9](2017)在《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采取前方牵引矫治的疗效。方法: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间本院收治的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60例患儿进行研究,对所有患儿均采取前方牵引矫治,统计分析患儿治疗前后头颅定位相关测量结果。结果:患者治疗后SNA、ANB、MP-FH、Y轴角、U1-SN角、U1-NA角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变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采取前方牵引矫治疗效显着。
李婧,樊永杰[10](2015)在《包头市3~5岁儿童乳牙反牙合患病率及病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包头市35岁儿童乳牙反牙合情况,为乳牙反牙合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包头市1 414名35岁儿童乳牙反牙合情况进行调查,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牙反牙合患病率为12.02%,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别牙反牙合和前牙反牙合最为常见,构成比分别为47.06%和30.59%。乳尖牙磨耗不足、喂养习惯及口腔不良习惯是导致乳牙反牙合最为常见的原因,构成比分别为33.53%和28.82%。结论应针对包头市35岁儿童乳牙反牙合常见的类型和病因,积极防治。
二、恒切牙反牙合的预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恒切牙反牙合的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2)头影测量分析2种方法矫治乳牙反(牙合)后上颌恒切牙胚位移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4.1 研究分组 |
1.4.2 正畸治疗 |
1.4.3 拍摄方法及测量方法 |
1.4.4 头影测量标志点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5.1 骨骼方面头影测量项目 |
1.5.2 牙齿方面头影测量项目 |
1.5.3 坐标系统测量项目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
2.3 骨性反牙合与牙性反牙合的乳切牙及恒切牙胚位置特征 |
2.4 改良牙合垫治疗前后乳切牙及恒切牙胚位置改变 |
2.5 前牵引治疗前后乳切牙及恒切牙胚位置改变 |
2.6 前牵引矫治器与牙合垫矫治器治疗前后的乳切牙及恒切牙胚位置变化的比较 |
2.7 不良事件 |
3 讨论Discussion |
3.1 骨性反牙合及牙性反牙合的乳切牙及恒切牙胚位置特征 |
3.2 改良牙合垫矫治器和前牵引矫治器对乳前牙反牙合治疗前后的恒切牙胚角度及位置改变 |
3.3 改良牙合垫矫治器和前牵引矫治器对乳前牙反牙合治疗前后恒切牙胚角度及位置改变的影响机制 |
(3)改良■垫矫治器治疗乳牙反■后恒切牙胚位置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 料 与 方 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正畸治疗过程 |
1.3 研究方法 |
1.4 测量指标 |
1.4.1 头影测量标志点 |
1.4.2 头影测量项目(骨骼方面) |
1.4.3 头影测量项目(牙齿方面) |
1.4.4 坐标系统测量项目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改良垫治疗前后颌骨及恒切牙胚位置改变 |
2.2 治疗后恒切牙胚位置与测量指标的Pearson相关分析 |
3 讨 论 |
3.1 改良垫矫治器对乳前牙反治疗前后的颌骨及恒切牙胚角度及位置改变 |
3.2 改良垫矫治器对乳前牙反牙合治疗前后恒切牙胚位置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
(4)MRC矫治器与“2×4”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前牙反(牙合)病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骨性Ⅱ类错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一 FRⅢ矫治生长发育高峰前期低角骨性Ⅲ类错 |
1.材料与方法 |
2.治疗过程 |
3.结果 |
4.讨论与矫治体会 |
5.结论 |
病例二 前牵引矫治生长发育高峰后期均角骨性Ⅲ类错 |
1.材料与方法 |
2.治疗过程 |
3.结果 |
4.讨论与矫治体会 |
5.结论 |
病例三 减数4颗前磨牙结合种植钉矫治均角骨性Ⅱ类错 |
1.材料与方法 |
2.治疗过程 |
3.结果 |
4.讨论与矫治体会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前牙反(牙合)早期临床干预方法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渭南地区替牙期儿童错畸形流行病学调查 |
1 调查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不同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的疗效观察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乳前牙反早期干预并发症的相关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病例汇报 |
(7)上颌恒尖牙萌出轨迹及其与牙列拥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应用全景片研究上颌恒尖牙萌出轨迹 |
1.1 资料 |
1.1.1 仪器设备 |
1.1.2 病例资料 |
1.2 方法 |
1.2.1 全景片的拍摄 |
1.2.2 测量方法 |
1.2.3 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 |
1.2.4 测量误差分析方法 |
1.3 结果 |
1.3.1 测量误差分析 |
1.3.2 实验样本组成 |
1.3.3 双侧差异分析 |
1.3.4 各组性别差异分析 |
1.3.5 各组上颌恒尖牙与中线的角度(θ)、相对位置(S)及其发育阶段 |
1.4 讨论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上颌恒尖牙发育的对称性及性别差异 |
1.4.3 上颌恒尖牙的萌出轨迹 |
1.5 结论 |
第二部分 全景片中尖牙位置与牙列拥挤度相关性研究 |
2.1 资料 |
2.1.1 仪器设备 |
2.1.2 病例的选择 |
2.2 方法 |
2.2.1 全景片的拍摄 |
2.2.2 全景片的测量 |
2.2.3 石膏研究模型的制备 |
2.2.4 石膏研究模型的测量 |
2.2.5 统计学分析 |
2.2.6 测量误差分析 |
2.3 结果 |
2.3.1 测量误差分析 |
2.3.2 牙弓宽度、长度及牙列拥挤度的平均值 |
2.3.3 全景片中的测量结果 |
2.3.4 拥挤度、牙弓宽度及长度与各相关项目的单因素线性回归 |
2.4 讨论 |
2.4.1 研究意义 |
2.4.2 与牙列拥挤的相关性分析 |
2.4.3 与牙弓宽度、长度的相关性分析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病例报告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8)透明冠修复乳牙龋即刻纠正乳前牙反(牙合)1例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
2 讨论 |
(9)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包头市3~5岁儿童乳牙反牙合患病率及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和方法 |
1. 1研究对象 |
1. 2研究方法 |
1. 3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 1包头市3 ~ 5岁儿童不同性别乳牙反牙合患病率 |
2. 2各类乳牙反牙合情况 |
2. 3乳牙反牙合的病因 |
3讨论 |
3. 1乳牙反牙合的患病率 |
3. 2乳牙反牙合的病因分析 |
3. 3乳牙反牙合患病率及病因对预防和治疗的意义 |
四、恒切牙反牙合的预后(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扩弓方式对乳牙反(牙合)患儿软硬组织及恒切牙胚位移影响的比较研究[J]. 刘亚非,左艳萍,刘昕,赵利霞,尉静,张超,关秀娟.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21(06)
- [2]头影测量分析2种方法矫治乳牙反(牙合)后上颌恒切牙胚位移的比较[J]. 刘亚非,左艳萍,刘昕,赵利霞,尉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29)
- [3]改良■垫矫治器治疗乳牙反■后恒切牙胚位置的相关性分析[J]. 于静,刘亚非,左艳萍,刘昕,赵利霞,尉静.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1(01)
- [4]MRC矫治器与“2×4”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疗效研究[D]. 张莹.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5]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骨性Ⅱ类错病例分析[D]. 兰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前牙反(牙合)早期临床干预方法及疗效研究[D]. 惠泽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7]上颌恒尖牙萌出轨迹及其与牙列拥挤的相关性研究[D]. 金玲玲. 浙江大学, 2019(03)
- [8]透明冠修复乳牙龋即刻纠正乳前牙反(牙合)1例病例报告[J]. 尚巍,孙芳,刘兴旺,刘西茜.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9(01)
- [9]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的疗效分析[J]. 李靖玉.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13)
- [10]包头市3~5岁儿童乳牙反牙合患病率及病因分析[J]. 李婧,樊永杰. 广东牙病防治,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