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动态联盟的造船企业集团(论文文献综述)
陈大伟[1](2018)在《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策略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船舶建造企业需要不断的深化和落实现代造船模式理念,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目标,实现企业盈利水平提升。随着造船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部分船舶建造企业出现了阶段性的生产要素资源不能满足多品种船舶建造生产需求的状况,限制了造船模式的持续深化和落实工作。在船市低迷的环境下,企业需要利用好固有的生产要素资源,使用先进制造现场管理方法,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效率,完成生产目标。针对这一时期的特点,本文将敏捷制造的思路和方法应用在船体总段制作阶段,实现改善阶段性的先行计划与后行计划运行衔接问题、落实工序前移工作、均衡船坞生产负荷,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论文根据船厂生产的实际情况,以企业核心资源——船坞的生产需求为客户需求,研究以船坞客户需求为指导,结合先行生产供应状况的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策略方法。对影响及需求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供应链和计划管理框架模型展开描述和分析,使用数据分析、数学表达式的推演计算和参数优化方法,研究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的技术需求和管理需求。通过船体总段制造生产管理改善、改变总段的构成方法、加强异地协同总段制造和采用对分段供应情况跟踪分析监控的方法,实现敏捷制造技术的运用。对实践的情况进行阐述和数据汇总分析,不断完善,优化敏捷制作流程和措施。通过对船坞客户满意度需求的分析,建立满意度比较的指标和计算方法,实现船体总段制造方案的优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验证了可行性。
陈朔帆[2](2014)在《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和国防建设等领域提供核心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与上下游产业的广泛联系,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和保障海防与海洋运输安全意义重大,而且船舶工业的发展,还会对产生扩散效应和社会效应。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国家对船舶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我国船舶工业大而不强,规模体量与应有的行业地位、竞争力严重不符,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不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随着船舶工业的竞争重心由“点”的竞争向“产业链”竞争转变,对产业链运营能力的提升和掌控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思路和视角来研究船舶工业的发展和提升,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船舶工业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产业链整合视角来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基于船舶产业链链条的特殊性,提出从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进行整合,总体思路是“上控前端、中调结构、下增活力”。通过整合,实现产业链三个环节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发挥船舶产业链条的“合力”,从而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研发设计能力,优化船舶制造业的结构布局,推动配套服务环节的转型升级,增强我国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具体来讲,本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船舶工业和产业链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从二者相结合的视角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出发点,并根据研究的需要,从船舶设计、船舶制造和船舶配套三个环节对船舶产业链进行了内涵的界定。在分析船舶工业属性基础上,对船舶工业产业链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提炼,从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几个层面构建了整个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从产业链整合的动力机制视角对船舶工业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动力主要有两种: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其中内部动力主要是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处于上游、中游、下游环节的障碍,这些障碍的存在制约了我国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是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推力”,外部动力主要是分析了通过产业链整合所能达到的绩效,表现为提升船舶工业产业链系统价值、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价值创新等方面,这是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引力”。在“推力”和“引力”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推进产业链整合,并最终形成产业链“合力”,基于此,本文分别从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构建了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内外动力有机融合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基础。再次,对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本文从五个层面构建了产业链整合的运行机制,一是信任契约机制,这是产业链整合的基础,重点分析位于产业链不同环节中的主体之间长效机制的建立;二是沟通协调机制,这是产业链整合的关键,重点分析产业链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时的协调;三是利益分配机制,这是产业链整合的核心,重点分析产业链整合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原则和方法;四是竞争谈判机制,这是产业链整合的手段,重点分析产业链整合的路径;五是监督激励机制,这是产业链整合的保障,重点分析产业链整合利益分配的落实和具体措施。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国外船舶工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国内外船舶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差异进行对标研究,提出了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战略目标——实现“四个转变”:产业链结构上实现从全能化到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转变;产业链市场拓展上实现从专注国内到专注全球的转变;产业链的政策创新上,实现从国有化主导到多元化的混合产权型体系转变;产业链的功能提升上,实现从注重制造到注重服务的转变。最后,基于现有产业链整合的路径分析,结合我国船舶工业的实际,从上游、中游和下游提出了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路径选择,并提出了相关的整合建议:船舶设计环节要控制前端,拓宽渠道;船舶制造环节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船舶配套环节要转型升级,提升活力。
方晴[3](2013)在《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构建与运行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大型建设项目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数量众多、关系复杂的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及利益主体,传统单一的建筑企业组织模式已不能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精细化的管理和协同需求。动态联盟作为企业组织模式的新方向,它能实现多个企业之间核心能力的互补聚合、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以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提高整体竞争力。动态联盟这种组织模式也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将大型建设项目与动态联盟结合起来是工程建设领域对动态联盟这种模式的成功引入,它使工程领域的各参与主体能敏捷应对现阶段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实现合作共赢的新的市场竞争模式。本文在动态联盟理论和协同论的基础上,对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组建、运行、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首先从多个不同角度分析了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形成的原因,剖析其特点及生命周期;其次分析了动态联盟的组建流程、动态联盟核心能力的识别,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动态联盟合作伙伴选择方法并建立了具体的模型,然后根据利益均沾的思想用矢量合成的方法分析了动态联盟盟员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机制;再次按照动态联盟生命周期顺序,对动态联盟的运行阶段进行研究,分析总结联盟运行阶段的主要冲突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基于对联盟运行冲突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法即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协同管理,使动态联盟在运行阶段实现流程协同、信息协同、组织协同、文化协同,以减少和消除其运行冲突及不稳定性,保障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成功和联盟整体利益的更好实现。
韩昱[4](2012)在《现代造船模式下造船企业协同采购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船舶市场持续低迷,船舶行业进入转型发展期,各造船企业都在不断自我提高、向现代造船模式转变,希望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造船模式下造船企业以总装为主导,采购作为生产活动的准备环节,其效率和效果直接影响造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协同采购作为一种新兴的采购模式,是通过对采购相关部门和合作伙伴之间如何更好地协作完成共同采购目标的研究,来提高采购管理。协同采购的核心是协同,即通过将协同思想贯彻到采购活动的总流程中,在不同层次形成相应的协同思想,可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在战略、业务、标准和信息上的协同,保证采购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实现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最终达到互利双赢。本文研究现代造船模式下的协同采购问题,分析了现代造船模式下协同采购管理的必要性、协同采购活动的参与者,将协同采购的内容从管理到执行分为战略协同、业务协同、标准协同和信息协同,并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对协同管理进行研究,构建了造船企业协同采购管理的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业务协同方面,重点对协同采购计划的编制过程进行研究,对采购计划编制的流程进行了改进。2、战略协同方面,在分析了协同采购主体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合作伙伴评价选择和利益分配在协同采购中的重要性,建立了造船企业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进行供应商选择;分析了协同采购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使用加入影响因子的修正的Shapley值法对利益进行分配。3、标准协同和信息协同方面,以信息协同作为手段,标准协同归为所有协同的基础,构建协同采购平台。且通过采用系统平台活动过程中统计的数据,利用有序度模型和系统协同度模型,计算出不同合作伙伴与造船企业的协同度,直观反映协同情况,用于企业间协同关系的提高和改善。
成律[5](2012)在《基于联盟模式的中小造船企业船用钢板配送中心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船用钢板供应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造船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有效解决好中小船厂船用钢板的供应问题有利企业降低造船成本,缩短造船周期,提高造船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加强中小造船企业在船舶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内中小造船企业的走访调查,了解中小造船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船用钢板采购、配送及加工等方面的难处。针对中小造船企业钢板供应难、价格高、质量差等问题,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关于船舶钢板供应的案例,并利用供应链管理和工业工程相关理论知识,力图寻找一种适合国内中小造船厂的钢板供应方式。文章提出了一种利用中小造船厂联盟模式的方法建立船用钢板联合配送中心,一方面能有效解决造船企业钢板供应问题,使得中小造船厂能获得高质量、及时配送、低价格的钢板;另一方面又能很好避免中小造船企业资金实力弱的特点。本文的只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本文研究了中小造船企业的现状和国内船舶工业的发展,分析了中小造船企业的生产特点以及在钢板供应方面所面临的问题。2.调查了国内外钢板配送中心的现状,并回顾了造船业在钢板配送模式上的发展过程,并初步探讨利用建立钢板配送中心来解决中小造船企业钢板供应问题的可能性,对建立中小造船钢板联合配送中心的步骤、要点等做了畅想。3.提出了采用联盟模式来解决中小造船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使得建立钢板配送中心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并对联盟的伙伴选择标准和利益分配进行了阐述。4.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关系到配送中心能否有效解决中小造船企业钢板供应,文章分析了中小造船企业钢板需求的主要特点在于钢板需求的不稳定性,于是作者研究了在需求不稳定情况下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并对不确定性规划做了理论研究,最终利用遗传算法对配送中心的选址做了求解。5.为了保证钢板的及时供应和配送中心内部的有效运作,一套配送中心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浙江省台州市中小造船企业为背景,通过对中小造船企业船用钢板联合配送中心业务流程的分析,建立了一套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确保配送中心内部的有效运作。船用钢板(钢材)配送是钢材运输行业的趋势,能极大的促进钢材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相关理论的研究也非常的多。利用建立钢板配送中心的方法来解决中小造船企业钢板供应的问题是一次尝试性的探索,真正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摸索。
陈超[6](2010)在《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的造船敏捷供应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船舶建造企业正面临着由传统造船模式向现代造船模式过渡的发展阶段。在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环境下,为了实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造船模式,这就要求造船企业必须快速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使其成为一种敏捷组织,相应的供应链管理也要实现敏捷化,为现代造船实现有效的资源和信息管理。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造船供应链进行研究,有利于揭示其复杂适应性本质,能够很好地表示实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能较好的描述实体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对相关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能够帮助船舶生产企业对各种复杂现象取得更好理解以便加以控制,从而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指导对船舶生产敏捷供应链的构建与管理。本文对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造船供应链的复杂性与适应性。运用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精髓——Agent理论,设计了造船敏捷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的原则,构造了基于多Agent的造船供应链管理的结构,并设计了在造船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造船厂的企业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Web Service技术,构架了造船供应链中各企业Agent的信息共享框架,提高了造船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程度。结合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中的内容之一——“积木”机制,运用粒子群算法通过编程计算,解决了造船敏捷供应链多Agent的任务分配问题。根据造船敏捷供应链的特点,结合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中“流”的特性,提出了供应链适应性能力评价概念,建立了评估这一能力的一套指标体系,通过调研取得相关的指标数据,最后运用了综合模糊评价法对江苏省内一家大型造船企业的造船供应链适应性能力作出评价。
于逢平[7](2010)在《总装化造船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最近十年来,中国造船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至2010年的8月份,中国的造船完工、新船承接量、手持订单量三个指标已居世界首位。与世界造船强国相比,中国船舶工业在管理模式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而进行生产组织结构转变、生产管理体制创新、优化造船流程,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是中国由造船大国走向造船强国的必由之路,总装化造船是现代造船的发展方向。论文阐述了以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为核心的总装化造船模式的定义和特点,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通过总装化造船模式与传统的造船模式、精益造船模式和生产中心制造船模式的对比,提出了对总装化造船模式研究的三个要素,即生产管理模式与生产组织结构创新、总装生产作业流程构建、总装厂与中间产品生产厂的关系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总装化造船模式框架模型,及包含“推拉结合”的造船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和基于“分权”的生产组织结构创新的总装化造船生产管理模式。论文对传统的造船流程进行了分析,基于约束理论、主辅分离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提出了以“主辅分离、空间分道”为特点的总装化造船作业流程的构建思路,系统地构建出总装化造船作业主流程,并完成了专业化生产中心的构建研究,形成了完整总装化造船体系;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在对中间产品专业厂及总装厂与中间产品专业厂的协作关系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量化分析总装厂与中间产品生产厂在价格和利润上的协作共赢的关系,从产业集群角度分析了总装厂与中间产品生产厂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的协作关系的博弈演化行为。论文基于新增长理论,提出了表征总装化造船模式发展水平的“总装化率”概念,建立了对总装化造船模式的评价数学模型。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某国内总装化造船领先的船厂的实际历史数据,实证分析了造船模式、资本、科技、人力资本等因素在造船量增长中的贡献率,通过证明总装化造船模式的建立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决定性作用,实证总装化造船模式是现代造船模式的发展方向。综合以上研究,论文提出了推进建立总装化造船模式的建议。
胡宏宇[8](2011)在《支持敏捷制造的船舶生产调度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的造船技术已经在造船领域得到了应用。这使得造船模式随之不断地发展,船舶制造模式已经从“整体制造模式”、“分段制造模式”过渡到“分道制造模式”、“集成制造模式”,而先进造船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已着手研究“敏捷制造模式”。敏捷造船模式的船厂将由现代造船模式的设备密集、信息密集的总装厂进化为知识密集、全球联网的模块化合拢工厂。该造船模式下建立了现代总装造船流程模型和中间产品专业化、社会化生产配套体系,创立了造船精细化管理方法、构建了统一的信息和集成平台框架,优化了造船流程与管理,降低了造船成本。生产调度技术的提高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因此本课题对于船舶企业实现敏捷制造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首先通过对支持敏捷制造的造船企业生产计划调度方法和主要生产活动过程的研究,分析了敏捷造船企业的内部体制及生产计划调度模式,阐述了虚拟流水线生产调度的基本流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虚拟流水线生产调度技术;进而分析了制约船坞周期的关键因素;并利用该技术解决总组生产计划调度问题;通过壳舾涂一体化与工位计划在SCS中的实例应用,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许凤娟[9](2010)在《基于管理熵的网络组织协调控制能力测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组织的外部市场环境更加复杂、竞争空间扩大、顾客需求多样化与个性化、企业之间相互依存度加深,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如何处理自已在网络组织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协调自身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在剖析网络组织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基于管理熵对网络组织协调控制能力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论文基于网络组织理论、管理熵理论和结构耗散理论,对网络组织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运作机理进行解析,得出网络组织在信息传递方面的突出优势,同时明确了网络组织的运作过程实质上是物流、信息流等熵流运作的过程。其次,论文根据网络组织协调控制的特点以及管理熵的影响因素,运用WSR系统方法论将网络组织的协调控制分解为环境维、规则维、关系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组织的三维协调控制能力,即环境适应能力,规则缔约能力和关系链结能力,并分析了网络组织的三维协调控制能力中各要素的特点,进一步剖析了各要素在网络组织协调控制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三,论文从管理熵的视角建立了网络组织的协调控制能力模型,包括环境适应能力模型、规则缔约能力模型、关系链结能力模型。并根据环境适应能力熵、规则缔约能力熵、关系链结能力熵对网络组织的协调控制能力进行宏观整体的测度。最后,论文在对造船供应链的特征及其成员协调控制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造船供应链的协调控制能力,并基于管理熵理论对其进行了测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罗晟勇[10](2010)在《基于.NET与Ajax的船舶敏捷制造PDM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敏捷制造因强调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敏捷性而备受制造业的关注,其实现的主要形式是临时组建跨地域、跨企业的动态联盟。现有的PDM产品不是局限于单个企业的C/S架构的系统,就是基于传统B/S架构的请求/响应模式下的系统。作为实现敏捷制造所必须的技术支撑,这两种架构下的PDM并不能同时满足敏捷制造环境下的跨地域性和敏捷性要求,更难以实现动态联盟各盟员企业间的产品数据协同管理。因此,展开基于.NET和Ajax的船舶敏捷制造PDM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对传统的PDM技术展开了分析研究,针对它们在敏捷制造环境下的不足提出了基于.NET和Ajax的船舶敏捷PDM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利用SVG和WWF等技术,解决了敏捷制造模式下船厂数据协同共享和工作流程的控制等关键问题;最后结合船舶制造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了系统部分功能模块。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对当前船舶企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深入分析了PDM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了敏捷制造的实现形式以及敏捷制造在造船业中实施的前提条件、工作流程和模式结构;并分析了实现船舶敏捷制造所需的支撑技术以及PDM技术在其中起到的作用。2.在详细研究了Ajax技术及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C/S架构和传统的基于Web的B/S架构的PDM在船舶敏捷制造模式下的的瓶颈的分析,提出了基于.NET和Ajax的船舶敏捷制造PDM模型的体系结构,同时对该模型进行了需求分析,并对模型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3.针对造船企业的需求,建立了相对应的数据表,并采用LINQ技术建立了LINQ to SQL对象模型,以方便数据的访问;对系统模型中应用到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采用SVG技术解决了船厂的设计图纸在Internet上共享浏览的问题,采用WWF技术实现了工作流程的控制。4.在前面理论研究结果的指导下,在Visual Studio 2008平台下采用.NET和Ajax等技术开发了面向船舶的敏捷PDM系统模型,实现了部分系统功能,对上述研究进行了验证。
二、基于动态联盟的造船企业集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动态联盟的造船企业集团(论文提纲范文)
(1)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策略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造船企业总段制造现状 |
1.2.1 国内外船舶企业船体总段制造情况描述 |
1.2.2 我国船舶企业建造生产面临的新问题 |
1.3 船舶建造生产相关理论研究情况 |
1.3.1 船舶建造流程优化研究现状 |
1.3.2 调度管理优化及模拟仿真技术应用 |
1.3.3 精益管理理念在造船管理中的应用 |
1.3.4 小结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发挥船体总段制造在流程环节中的作用 |
1.4.2 提供船体总段制造方案优化选择的思路 |
1.4.3 缩短单船产品在船坞和码头的建造周期 |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现代造船模式与敏捷制造理念简述 |
2.1 现代造船模式介绍 |
2.1.1 现代造船模式的定义 |
2.1.2 现代造船模式下的生产建造流程 |
2.1.3 现代造船模式下的计划管理体系 |
2.1.4 船体总段制造阶段在建造流程中的作用 |
2.2 船体总段制造流程介绍 |
2.2.1 船体总段的定义 |
2.2.2 船体总段制造现场及物流 |
2.2.3 船体总段制造作业流程 |
2.2.4 船体总段制造计划管理 |
2.3 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策略研究的内容 |
2.3.1 敏捷制造理念及特征 |
2.3.2 船舶建造生产对敏捷制造模式的需求 |
2.3.3 基于敏捷制造理念的船体总段制造流程和响应机制 |
2.3.4 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研究的着眼点 |
2.3.5 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研究的方向 |
2.4 本章小结 |
3 船体总段制造响应客户满意度衡量方法研究 |
3.1 船坞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资源 |
3.1.1 企业生产绩效的重要衡量指标 |
3.1.2 码头施工周期缩短的主要着力点之一 |
3.1.3 船坞和码头产出提高的基础 |
3.2 影响船坞周期和出坞完整性的因素 |
3.2.1 总段产品供应延迟因素 |
3.2.2 总段产品完整性因素 |
3.2.3 结构精度因素 |
3.2.4 劳动力不足因素 |
3.2.5 其他影响因素 |
3.3 关键需求分析 |
3.3.1 同船型数据收集 |
3.3.2 数据计算方法 |
3.3.3 数据统计及计算 |
3.3.4 分析小结 |
3.4 基于船坞生产需求的客户满意度评价方法研究 |
3.4.1 建立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的目的 |
3.4.2 客户满意度期望模型 |
3.4.3 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测算的计算方法 |
3.4.4 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具备的意义 |
3.5 本章小结 |
4 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的应变措施研究 |
4.1 应船坞搭载吊装过程之“变”的措施研究 |
4.1.1 船坞搭载吊装过程的关系模型 |
4.1.2 船坞搭载吊装过程的函数表达 |
4.1.3 各系统完整施工需求与船体结构吊装的关系 |
4.1.4 搭载吊装过程之“变”的函数表达 |
4.1.5 关联至船体总段制造的应变措施需求 |
4.2 应总段制造过程控制之“变”的措施研究 |
4.2.1 产生总段制造过程之“变”的因素 |
4.2.2 灵活应对改变总段的构成方式 |
4.2.3 加强协作建立跨区域动态联盟 |
4.2.4 “三化”管理缩短总段施工周期 |
4.3 应对分段供应之“变”的措施研究 |
4.3.1 分段供应之“变”造成的影响 |
4.3.2 先行分段供应问题的预测方法 |
4.3.3 建立关键问题分段预测可视化云图 |
4.3.4 面对关键分段供应问题的应变措施 |
4.3.5 加强搭载吊装过程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策略方法的应用 |
5.1 各型船船舶总段敏捷制造策略方法的应用情况 |
5.1.1 各型船总段敏捷制造策略选择的侧重点 |
5.1.2 在超大型油船(VLCC)建造过程中的应用 |
5.1.3 在第二代矿砂船400KVLOC建造过程中的应用 |
5.1.4 在多型散货船建造过程中的应用 |
5.2 基于客户满意度指标的总组方案选择应用 |
5.2.1 问题描述 |
5.2.2 方案描述及差值曲线绘制 |
5.2.3 船坞客户满意度指标计算 |
5.2.4 船坞客户满意度评价及方案选择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我国船舶工业地位关键 |
二、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
三、船舶工业发展需要从新的视角来推动 |
第二节 研究主题和价值 |
一、研究主题 |
二、研究价值 |
第三节 主要创新和研究方法 |
一、主要创新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一、研究思路 |
二、关键词 |
三、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对中国船舶工业的研究现状 |
一、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比较研究 |
二、对我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的研究 |
第二节 对产业链的研究现状 |
一、产业链的概念 |
二、产业链的类型 |
第三节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一、研究评述 |
二、本文研究立足点 |
第三章 理论分析架构 |
第一节 船舶工业产业链概述 |
一、船舶设计 |
二、船舶制造 |
三、船舶配套 |
第二节 船舶工业产业链的基本特征 |
一、船舶工业的基本特征 |
二、船舶工业产业链的特征 |
第三节 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理论基础 |
一、产业组织理论 |
二、交易费用理论 |
三、企业能力理论 |
第四章 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动力机制 |
第一节 船舶产业链整合的内部动力——推力 |
一、船舶设计环节整合的障碍 |
二、船舶制造环节的整合障碍 |
三、船舶配套环节的障碍 |
第二节 我国船舶产业链整合的外部动力——引力 |
一、提升船舶产业链系统价值 |
二、降低船舶产业链整体运营成本 |
三、提高船舶产业价值创新 |
四、增强创新动力 |
第三节 内外部动力的融合——合力 |
一、合力产生的微观基础——企业视角的分析 |
二、合力产生的中观基础——产业视角的分析 |
三、合力产生的宏观基础——社会视角的分析 |
第五章 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运行机制 |
第一节 船舶产业链整合基础——信任契约机制 |
一、产业链信任的内涵 |
二、产业链信任的类型 |
三、产业链信任的形成过程 |
四、船舶产业链企业间信任长效机制的建立 |
第二节 船舶产业链整合关键——沟通协调机制 |
一、产业链协调机制的内涵 |
二、产业链的协调层面 |
三、船舶产业链协调机制的构建 |
第三节 船舶产业链整合核心——利益分配机制 |
一、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原则 |
二、产业链利润分配中的风险共担机制 |
三、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方法 |
第四节 船舶产业链整合手段——竞争谈判机制 |
一、竞争机制的地位作用 |
二、产业链谈判的一般原则 |
三、产业链谈判过程 |
第五节 船舶产业链整合保证——监督激励机制 |
第六章 国外船舶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国际船舶巨头发展趋势 |
一、重视对船舶设计研发的投入,夯实发展的基础 |
二、重视核心业务,构建核心竞争能力 |
三、重视业务的全球化布局,增强市场竞争力 |
四、重视运用资本运作手段,进行战略调整 |
五、重视管理创新,提高运营效率 |
第二节 国内外各大船舶集团经营特点的对比 |
一、船舶设计环节:技术研发领域的差异 |
二、船舶制造环节:产业结构布局的差异 |
三、船舶配套环节:发展重点与技术研发领域的差异 |
第三节 我国船舶产业整合的战略目标 |
一、结构优化上实现从全能化到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转变 |
二、市场拓展上实现从专注国内到专注全球的转变 |
三、政策创新上实现从高度国有化到多元化的产权混合型体系转变 |
四、功能提升上实现从强调制造到强调服务的转变 |
第七章 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现有船舶产业链整合研究 |
一、产业链整合的途径之一——并购 |
二、产业链整合的途径之二——外包 |
三、产业链整合的途径之三——重组 |
第二节 船舶产业链整合路径选择的依据 |
一、我国船舶产业链整合路径选择的原则 |
二、影响产业链整合路径选择的因素 |
第三节 我国船舶产业链整合的路径选择 |
一、设计环节发展路径 |
二、制造环节发展路径 |
三、配套环节发展路径 |
四、合三为一,发挥整体协同效应 |
第八章 我国船舶工业产业链整合的建议 |
第一节 船舶设计环节要控制前端、拓宽渠道 |
一、科学布局,提升我国船舶设计总体实力 |
二、高度重视前端设计,提升船舶设计环节的技术含量 |
三、拓宽渠道,开展跨国合作 |
第二节 船舶制造环节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 |
一、明确战略规划,调整船厂产能结构 |
二、优化船型结构,降低造船成本 |
三、加大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
第三节 船舶配套环节要转型升级、提升活力 |
一、调整重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二、重中之重,加快转型升级 |
三、逐步建立并完善全球服务体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构建与运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点 |
2 主要理论基础分析 |
2.1 动态联盟 |
2.2 协同与协同管理概述 |
2.3 CSCW(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
3 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构建 |
3.1 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形成原因 |
3.2 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生周期与参与主体 |
3.3 基于核心能力的动态联盟合作伙伴选择 |
3.4 动态联盟合作伙伴的利益协调 |
3.5 动态联盟的解散、反馈、学习 |
4 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运行冲突分析 |
4.1 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特征分析 |
4.2 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主要冲突分析 |
4.3 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运行冲突原因分析 |
5 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协同管理 |
5.1 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流程协同管理 |
5.2 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信息协同管理 |
5.3 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组织协同管理 |
5.4 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文化协同管理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4)现代造船模式下造船企业协同采购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协同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协同采购研究现状 |
1.2.3 造船企业协同采购研究现状 |
1.3 文章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创新点 |
1.3.3 论文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协同管理 |
2.2 协同采购 |
2.3 协同相关技术 |
2.3.1 CSCW(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 |
2.3.2 SOA(面向服务的构架) |
2.3.3 EAI(企业应用集成) |
2.4 供应链战略联盟 |
2.4.1 供应链战略联盟的概念 |
2.4.2 供应链战略联盟的作用 |
2.5 现代造船模式及其对采购的要求 |
2.5.1 现代造船模式 |
2.5.2 造船企业传统采购模式 |
2.5.3 现代造船模式下造船企业协同采购管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现代造船模式下的协同采购 |
3.1 现代造船模式下协同采购的参与者 |
3.1.1 协同采购参与企业 |
3.1.2 协同采购主要参与企业的特点 |
3.1.3 协同采购主要参与者同造船企业间的关系 |
3.2 现代造船模式下协同采购的内容 |
3.3 现代造船模式下协同采购的流程 |
3.3.1 造船企业协同采购的总流程 |
3.3.2 造船企业协同采购计划编制 |
3.3.3 造船企业协同采购合同管理 |
3.3.4 造船企业协同检验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协同采购中造船企业对合作伙伴的选择 |
4.1 合作伙伴选择在协同采购中的必要性 |
4.2 协同采购下合作伙伴选择的特点 |
4.3 协同采购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
4.4 协同采购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 |
4.5 协同采购供应商选择过程 |
4.5.1 协同采购中供应商选择过程 |
4.5.2 选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4.5.3 协同供应商选择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现代造船模式下协同采购中的利益分配 |
5.1 造船企业协同采购利益分配 |
5.1.1 造船企业协同采购利益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
5.1.2 利益分配在协同采购中的意义 |
5.1.3 协同采购下利益分配的特点 |
5.1.4 造船企业在利益分配中的作用 |
5.2 利益分配的原则 |
5.3 影响利益分配的因素 |
5.4 协同采购中利益分配的方法 |
5.4.1 修正的 Shapley 值法分配 |
5.4.2 案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现代造船模式下协同采购平台及协同度分析 |
6.1 协同采购平台建立的必要性和优势 |
6.2 协同采购平台总体框架和功能介绍 |
6.3 采购协同度模型及分析 |
6.3.1 协同度模型 |
6.3.2 案例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大摘要 |
(5)基于联盟模式的中小造船企业船用钢板配送中心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总体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中小造船企业钢板配送模式概析 |
2.1 中小造船钢板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2.1.1 中小造船企业现状分析 |
2.1.2 中小造船企业钢板供应存在的问题 |
2.2 中小造船船用钢板联合配送模式概析 |
2.2.1 中小造船船用钢板联合配送的内涵 |
2.2.2 船用钢板供应模式的演变 |
2.2.3 钢板联合配送模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
2.3 国内外钢材配送对比 |
2.3.1 国内钢材配送加工中心发展状况 |
2.3.2 国外钢材配送加工中心发展状况 |
2.3.3 国内钢材配送加工中心发展存在的问题 |
2.4 关于建立中小船厂企业钢板联合配送的思考 |
2.4.1 中小船厂联合配送服务实施的基础 |
2.4.2 中小船厂联合配送服务实施的要素 |
2.4.3 中小船厂船用钢板联合配送服务实施的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联盟模式的中小造船企业钢板配送中心 |
3.1 相关理论介绍 |
3.1.1 联盟理论 |
3.1.2 供应链理论 |
3.2 采用联盟模式建立联合配送中心的必要性 |
3.2.1 采用联盟模式建立联合配送中心对中小造船企业生产有利 |
3.2.2 采用联盟模式建立联合配送中心对上游供货商有利 |
3.3 采用联盟模式钢板联合配送中心的伙伴选择 |
3.3.1 钢板配送合作伙伴的组成 |
3.3.2 联合配送中心合作伙伴选择过程 |
3.3.3 联合配送中心合作伙伴选择标准体系 |
3.4 船用钢板联合配送中心的利益分配 |
3.4.1 船用钢板配送合作利益的体现 |
3.4.2 船用钢板联合配送合作利益的分配方法 |
3.4.3 船用钢板联合配送中心利益分配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小造船企业船用钢板配送中心选址 |
4.1 相关理论介绍 |
4.1.1 不确定规划理论 |
4.1.2 遗传算法 |
4.2 中小造船企业的钢板需求特点 |
4.3 不确定性需求下船用钢板联合配送中心选址 |
4.3.1 不确定需求情况下选址概述 |
4.3.2 机会约束规划模型 |
4.3.3 不确定性变量的等价类 |
4.3.4 需求不确定配送中心选址模型 |
4.4 基于GA的不确定需求选址算例求解 |
4.5 算例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船用钢板联合配送中心管理系统开发分析 |
5.1 理论基础及软件 |
5.1.1 delphi软件 |
5.1.2 数据库SQL2000 |
5.2 系统开发的背景 |
5.3 系统分析 |
5.3.1 系统分析的任务 |
5.3.2 系统开发的原则 |
5.3.3 系统开发的目标 |
5.4 系统的实现 |
5.4.1 业务流程图 |
5.4.2 系统主要功能 |
5.4.3 数据库设计 |
5.4.4 系统接口设计 |
5.4.5 主要功能模块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不确定需求配送中心选址遗传算法程序(matlab) |
附录2 船用钢板联合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部分代码(delphi)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6)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的造船敏捷供应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船舶工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处地位 |
1.1.2 我国造船业发展形式和面临问题 |
1.1.3 敏捷供应链及其形成背景 |
1.1.4 供应链理论在船舶工业领域内应用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结合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研究供应链现状 |
1.2.3 造船企业敏捷供应链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内容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论文创新点 |
1.4.3 论文框架结构图 |
第2章 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相关理论及造船供应链研究 |
2.1 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特征 |
2.2 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基本思想 |
2.3 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基本内容 |
2.4 造船敏捷供应链复杂适应性研究 |
2.4.1 造船行业特性分析 |
2.4.2 造船供应链的概念和发展 |
2.4.3 造船供应链结构及其特征 |
2.4.4 造船敏捷供应链系统复杂性特征 |
2.4.5 造船敏捷供应链系统适应性特征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基于CAS 理论Agent 概念的造船敏捷供应链管理模型的建立 |
3.1 Agent 的基本涵义及其作用 |
3.1.1 Agent 基本涵义 |
3.1.2 Agent 作用 |
3.2 造船敏捷供应链中Agent 技术的引入 |
3.3 基于多Agent 的造船敏捷供应链管理模型的构建 |
3.3.1 建立造船敏捷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的原则 |
3.3.2 基于多Agent 的造船敏捷供应链管理的结构 |
3.3.3 基于多Agent 的船舶制造企业结构模型 |
3.4 造船供应链各企业Agent 信息共享逻辑框架结构 |
3.4.1 Web Services 概念 |
3.4.2 Web Services 技术系列 |
3.4.3 逻辑框架结构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造船敏捷供应链管理中多Agent 的任务分配 |
4.1 任务分配问题 |
4.1.1 任务分配问题描述 |
4.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4.2.1 算法原理 |
4.2.2 粒子群算法性能解析 |
4.2.3 粒子群算法流程 |
4.3 造船敏捷供应链多Agent 的任务分配求解 |
4.3.1 船舶建造过程 |
4.3.2 造船敏捷供应链任务分配实例 |
4.3.3 基于MATLAB 的仿真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造船敏捷供应链适应性能力评价 |
5.1 造船敏捷供应链适应性能力评价分析 |
5.1.1 造船敏捷供应链适应性能力评价概念 |
5.1.2 造船敏捷供应链适应性能力评价范围 |
5.1.3 造船敏捷供应链适应性能力评价过程 |
5.1.4 造船敏捷供应链适应性能力评价原则 |
5.2 造船敏捷供应链适应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
5.2.2 造船敏捷供应链适应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5.3 造船敏捷供应链适应性评价模型 |
5.3.1 确定指标权重 |
5.3.2 模糊综合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证分析 |
6.1 S 集团造船供应链概况 |
6.2 S 集团造船供应链适应性评价 |
6.2.1 指标权重的计算 |
6.2.2 适应性能力的综合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大摘要 |
(7)总装化造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总装化造船概念的提出 |
1.1.2 日本造船模式 |
1.1.3 韩国造船模式 |
1.1.4 中国造船模式现状分析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论文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2.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2.2 研究内容 |
1.2.3 创新点 |
2 总装化造船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 |
2.1 现代造船管理模式 |
2.2 结构-行为-绩效理论 |
2.3 专业化分工理论 |
2.3.1 专业化分工研究的起点 |
2.3.2 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偏离 |
2.3.3 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回归:杨格定理 |
2.3.4 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复兴 |
2.3.5 垂直分工理论 |
2.3.6 产业集群理论与专业化分工理论 |
2.3.7 产业集群理论与演化博弈理论 |
2.4 约束理论与主辅分离理论 |
2.5 新增长理论 |
3 总装化造船模式框架模型 |
3.1 有关定义 |
3.1.1 总装化造船模式 |
3.1.2 中间产品 |
3.2 特点分析 |
3.3 比较分析 |
3.3.1 总装化造船模式与传统造船模式 |
3.3.2 总装化造船模式与精益造船模式 |
3.3.3 总装化造船模式与生产中心造船模式 |
3.4 总装化造船模式基本要素 |
3.4.1 生产管理模式 |
3.4.2 "主辅分离、空间分道"的作业流程 |
3.4.3 总装厂与中间产品生产厂的关系 |
3.5 总装化造船模式框架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总装化造船生产管理模式 |
4.1 传统造船生产管理模式 |
4.2 总装化造船生产管理模式的特点 |
4.3 总装化造船生产管理模式的构建 |
4.3.1 基本思路 |
4.3.2 总装化生产管理模式的构建 |
4.4 构建"推拉结合"的生产计划管理模式 |
4.4.1 "推拉结合"生产计划管理的概念 |
4.4.2 "推拉结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构建 |
4.5 构建"分权"管理的混合型生产组织结构 |
4.6 本章小结 |
5 "主辅分离、空间分道"的总装化造船作业流程构建 |
5.1 传统造船模式生产流程存在问题分析 |
5.2 构建总装化造船流程原则与思路 |
5.2.1 主要原则 |
5.2.2 构建思路 |
5.3 构建总装化造船作业流程 |
5.3.1 关键因素与基础测算 |
5.3.2 总装化造船的作业流程框架 |
5.3.3 面向总装化造船的流程构建 |
5.3.4 专业化生产中心构建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6 总装厂与中间产品生产厂的协作共赢行为 |
6.1 中间产品生产厂的分类 |
6.2 总装厂与中间产品生产厂的协作关系分类 |
6.3 总装厂与中间产品生产厂产品价格模型与盈利模式 |
6.3.1 紧密型中间产品生产厂 |
6.3.2 半紧密型中间产品生产厂 |
6.3.3 松散型中间产品生产厂 |
6.3.4 总装厂利润最大化模型与盈利模式 |
6.3.5 演化博弈论解释 |
6.4 基于"议定"的中间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7 总装化造船模式绩效评价 |
7.1 绩效评价因素 |
7.1.1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
7.1.2 造船企业造船量增长的决定因素 |
7.2 总装化造船模式评价模型及方法 |
7.2.1 总装化率的定义与实际测算 |
7.2.2 总装化造船模式船舶生产量数学模型建立 |
7.2.3 总装化造船模式船舶生产量增长因素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研究结论与意义 |
8.1.1 研究结论 |
8.1.2 论文研究意义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3 总装化造船模式的推进建议 |
8.3.1 总装化造船的推进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 |
8.3.2 总装化造船模式的推进与作业流程及生产体制优化相结合 |
8.3.3 总装化造船模式的推进与总装造船配套体系建设相结合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从事学术研究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支持敏捷制造的船舶生产调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论文的整体思路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船舶敏捷制造技术的研究 |
2.1 敏捷造船模式研究 |
2.1.1 敏捷制造的定义及内涵 |
2.1.2 船舶制造业的特征 |
2.1.3 敏捷制造在船舶制造业中的应用 |
2.2 船舶敏捷制造模式基本特征 |
2.3 船舶敏捷制造系统特点及关键技术的研究 |
2.3.1 MC对现代船舶制造模式的影响 |
2.3.2 MC理念下的船舶敏捷制造工作流程 |
2.3.3 面向MC的船舶敏捷制造系统模式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先进船企体制分析及生产计划调度模式分析 |
3.1 造船厂自身的特点 |
3.2 制约中国造船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 SWS生产管理模式分析 |
3.3.1 SWS组织模式 |
3.3.2 SWS生产计划管理体系 |
3.4 SCS生产管理模式分析 |
3.4.1 SCS组织模式 |
3.4.2 SCS生产计划管理体系 |
3.5 总组、搭载生产调度管理 |
3.6 生产计划管理 |
3.7 SCS、SWS当前存在的问题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虚拟流水线生产调度系统 |
4.1 遗传算法及其主要特点 |
4.1.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
4.1.2 遗传算法的基本操作 |
4.1.4 遗传算法的收敛条件 |
4.2 虚拟流水线生产调度系统GA算法的基本流程 |
4.3 混合启发式遗传算法的关键技术 |
4.4 适应度函数及算法结束条件 |
4.5 遗传操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总组的虚拟流水线生产调度研究 |
5.1 面向总组分段建造的场地作业计划与调度方法 |
5.2 面向总组分段建造的集成平台作业计划与调度方法 |
5.3 面向总组分段建造的虚拟流水线生产调度 |
5.3.1 虚拟流水线原理 |
5.3.2 实现虚拟流水线生产的关键技术 |
5.4 关于缩短船坞建造周期的分析 |
5.4.1 寻找缩短船坞周期的关键因素 |
5.4.2 分析各个可变参数对缩短船坞周期的影响 |
5.5 壳舾涂一体化与工位计划在SCS的应用 |
5.5.1 壳舾涂一体化计划的编制与应用 |
5.5.2 工位计划的编制与场地能力测算 |
5.5.3 工位计划与壳舾涂一体化计划样张模版 |
5.5.4 壳舾涂一体化计划平衡流程 |
5.5.5 总段标准周期的制定和派工单的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基于管理熵的网络组织协调控制能力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基于管理熵的网络组织运作机理解析 |
2.1 管理熵与网络组织系统 |
2.1.1 管理熵 |
2.1.2 网络组织系统 |
2.2 基于管理熵的网络组织的内部结构及运作机理 |
2.2.1 网络组织内部结构 |
2.2.2 网络组织内部结构的运作机理 |
2.3 基于管理熵的网络组织的外部结构及运作机理 |
2.3.1 网络组织外部结构 |
2.3.2 网络组织外部结构的运作机理 |
2.4 基于管理熵的网络组织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的转换 |
2.4.1 网络组织结构转换的原因 |
2.4.2 网络组织结构转换的本质 |
2.4.3 网络组织结构转换的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WSR法的网络组织协调控制能力解析 |
3.1 基于WSR法的网络组织协调控制能力的构成 |
3.1.1 WSR系统方法论 |
3.1.2 网络组织协调控制的内涵 |
3.1.3 网络组织协调控制能力的构成要素 |
3.2 网络组织环境适应能力解析 |
3.2.1 网络组织环境适应能力内涵 |
3.2.2 网络组织环境适应能力构成要素 |
3.3 网络组织规则缔约能力解析 |
3.3.1 网络组织规则缔约能力内涵 |
3.3.2 网路组织规则缔约能力构成要素 |
3.4 网络组织关系链结能力解析 |
3.4.1 网络组织关系链结能力内涵 |
3.4.2 网络组织关系链结能力构成要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管理熵的网络组织协调控制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及模型 |
4.1 基于管理熵的网络组织协调控制能力的测度机理 |
4.2 基于管理熵的网络组织协调控制能力测度的指标体系 |
4.2.1 网络组织协调控制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特点 |
4.2.2 网络组织协调控制能力测度的指标体系架构 |
4.3 基于管理熵的网络组织协调控制能力的测度模型 |
4.3.1 网络组织环境适应能力的测度 |
4.3.2 网络组织规则缔约能力的测度 |
4.3.3 网络组织关系链结能力的测度 |
4.3.4 网络组织系统宏观协调控制能力的测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造船供应链的协调控制能力测度分析 |
5.1 造船供应链 |
5.1.1 造船供应链的特征 |
5.1.2 造船供应链成员的协调控制关系分析 |
5.2 基于WSR法的造船供应链的协调控制能力解析 |
5.2.1 造船供应链的环境适应能力解析 |
5.2.2 造船供应链的规则缔约能力解析 |
5.2.3 造船供应链的关系链结能力解析 |
5.3 基于管理熵的造船供应链协调控制能力测度分析 |
5.4 提高造船供应链协调控制能力的对策 |
5.4.1 改造环境适应体系 |
5.4.2 改善规则缔约体系 |
5.4.3 构建关系链结体系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NET与Ajax的船舶敏捷制造PDM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造船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PDM 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PDM 的产生与定义 |
1.2.2 PDM 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船舶行业PDM 的发展现状 |
1.2.4 PDM 的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船舶敏捷制造模式的实现及其技术支撑 |
2.1 敏捷制造的理念 |
2.2 敏捷制造的实现形式 |
2.2.1 虚拟企业及其特点 |
2.2.2 虚拟企业的组成方式 |
2.3 敏捷制造在造船工业中的实施 |
2.3.1 船舶敏捷制造的实现形式 |
2.3.2 虚拟造船企业的特点 |
2.3.3 船舶敏捷制造实施的前提条件 |
2.3.4 船舶敏捷制造的工作流程 |
2.3.5 船舶敏捷制造模式结构 |
2.4 实现敏捷制造所需的技术支撑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NET 和AJAX 的船舶敏捷制造PDM 的体系结构 |
3.1 AJAX 技术介绍 |
3.1.1 AJAX 定义及其相关技术 |
3.1.2 AJAX 的工作原理 |
3.1.3 ASP.NET AJAX 架构 |
3.2 传统结构的PDM 系统在船舶企业应用中的瓶颈 |
3.2.1 现有C/S 结构的PDM 系统的不足 |
3.2.2 传统的基于Web 的PDM 的不足 |
3.3 基于.NET 和AJAX 的船舶敏捷制造PDM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4 基于.NET 与AJAX 的船舶敏捷制造PDM 系统的体系结构 |
3.5 基于.NET 与AJAX 的船舶敏捷制造PDM 系统的功能模块 |
3.5.1 船舶图文档管理模型 |
3.5.2 单船项目管理模型 |
3.5.3 工作流管理模型 |
3.5.4 虚拟船厂信息交流模型 |
3.5.5 船厂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
4.1 基础数据库的设计 |
4.1.1 后台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 |
4.1.2 数据查询技术——LINQ |
4.1.3 LINQ to SQL 对象模型的建立 |
4.2 SVG 技术在船舶图档管理模块中的应用 |
4.2.1 船舶PDM 图档管理模块中AutoCAD 图形的Web 发布 |
4.2.2 AutoCAD 图形文件格式分析 |
4.2.3 SVG 图像文件格式分析 |
4.2.4 DXF 文件转换为SVG 文件 |
4.2.5 SVG 在图档管理模块中的应用 |
4.3 WWF 技术在工作流管理中的应用 |
4.3.1 工作流参考模型 |
4.3.2 WWF 架构 |
4.3.3 WWF 在工作流管理模块中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NET 和AJAX 的船舶敏捷制造PDM 原型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 |
5.1.1 系统硬件需求 |
5.1.2 系统软件环境 |
5.2 原型系统的主要运行过程及其实现 |
5.2.1 系统的登录及权限控制 |
5.2.2 单船项目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3 船厂信息交流模块的实现 |
5.2.4 船舶图文档管理模块及工作流程的控制 |
5.2.5 船舶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研究工作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基于动态联盟的造船企业集团(论文参考文献)
- [1]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策略研究及应用[D]. 陈大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2]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研究[D]. 陈朔帆.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4(12)
- [3]大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构建与运行管理研究[D]. 方晴. 三峡大学, 2013(04)
- [4]现代造船模式下造船企业协同采购管理研究[D]. 韩昱. 江苏科技大学, 2012(03)
- [5]基于联盟模式的中小造船企业船用钢板配送中心构建研究[D]. 成律.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
- [6]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的造船敏捷供应链研究[D]. 陈超. 江苏科技大学, 2010(03)
- [7]总装化造船模式研究[D]. 于逢平.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5)
- [8]支持敏捷制造的船舶生产调度技术研究[D]. 胡宏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9]基于管理熵的网络组织协调控制能力测度研究[D]. 许凤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6)
- [10]基于.NET与Ajax的船舶敏捷制造PDM模型构建研究[D]. 罗晟勇. 江苏科技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