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这个词游戏应该结束了!

“等待”这个词游戏应该结束了!

一、“等”字游戏该休矣!(论文文献综述)

罗琳[1](2020)在《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文中认为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笔者已经出版的三部英译汉译着撰写而成,分别为《燃烧的主世界》、《神秘的宝箱》以及《斯特兰德庄园》。三部译着均为文学着作,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文雅,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笔者作为这三部译着的独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适性的互文性文学翻译策略,故本翻译报告将以此三部译着为分析对象,以期深入阐明翻译心得和经验,为文学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燃烧的主世界》(原名Overworld in Flames)是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马克·谢弗顿(Mark Cheverton)2018年出版的童书,书中描绘了游戏骑士999及其同伴穿越进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与潜在的敌人斗智斗勇,于熊熊火海中拯救整个主世界的热血故事,是向儿童展现勇气、团结与智慧的范本。《神秘的宝箱》(原名Hidden in the Chest)是美国着名童书作家温特·摩根(Winter Morgan)的畅销作品,书中讲述了史蒂夫一行人意外发掘了隐藏着黑暗秘密的宝箱,释放出邪恶魔力,让各地备受牵连,最终历尽千辛万苦,压制并消灭这些宝箱的历险故事,是国内少见的儿童猎奇题材。《斯特兰德庄园》(原名Tell Me You’re Mine)是英裔瑞典作家伊丽莎白·诺尔贝克(Elisabeth Noreb?ck)的畅销悬疑小说,该书围绕着一件一岁女婴失踪案展开,描绘了在女婴伊莎贝尔长大后,生母斯特拉和拐走她的养母克斯廷相遇、揭穿和纠缠之间的爱恨情仇,书中悬念迭起,疑雾重重,却也不乏温情叙述,实属一部悬疑佳作。在阅读分析原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比比皆是,故于翻译伊始,便选择了互文性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工作完成后,笔者根据前人的智慧及自身的经验,总结出了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及策略。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简要描述翻译实践的基本情况、前期准备、翻译过程及后期校对;然后,剖析了三部译作中出现的互文性翻译表征;接着,对文学翻译、互文性与文学、互文性与文学翻译三者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笔者对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的总结;基于该模式与原则,笔者结合四种普适于文学翻译、一种适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翻译策略,对三部译作中具有互文性特征的翻译进行配对分析。本报告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力证了互文性策略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推动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的结合。经探究,笔者参照N.Fairclough(1992)对互文性的分类,将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列入明显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两类。其中,明显互文性总结为反讽、否定、仿拟和预设;篇际互文性则立足于武建国(2010)的研究结论,依次分为融合型篇际互文性、镶嵌型篇际互文性、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和链接型篇际互文性。虽然文中的互文表征并非所有都能各得其所,但大部分都充分契合各大类别,进而推动笔者探索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译者四足鼎立的互文空间,衍射出文学翻译过程中基于互文性发生的“文学神韵”和“文学意象”的对等演变,并总结出重组、强化、模仿、增补和通俗化五种互文性翻译策略。准确贴切地还原文学着作中的互文性对译者提出了极高要求,除译者必备的专业素养外,有的放矢的互文翻译策略更能事半功倍地精进译文。本报告表明,互文性是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文学翻译的话语分析理论。笔者提出的文学翻译互文性原则有助于译者精准地挖掘出原文中的互文性表征,并通过重组、强化、模仿、增补、通俗化五种策略完善贴切地重现文学着作中的神韵和意象。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可以合理地总结文学翻译中互文性表征的处理策略,并为其他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孔辉[2](2018)在《《明清民歌时调集》语气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气副词是副词中重要而又相当复杂的一类,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明清民歌时调集》是明清时期的口语文献,语料丰富,反映了近代汉语晚期的汉语语言实际,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研究价值。本文以《明清民歌时调集》中的语气副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穷尽式搜索和描写分析,揭示《明清民歌时调集》中语气副词的特点。本文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介绍了《明清民歌时调集》的内容、版本及研究现状,说明了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对语气副词定义和分类进行了讨论,并确定本文识别语气副词的标准。第二章是语气副词分类研究。本章将《明清民歌时调集》中的155个语气副词分为“表肯定强调的语气副词”、“表委婉推断的语气副词”、“表疑问反诘的语气副词”、“表评价的语气副词”、“表关系的语气副词”、“表领悟的语气副词”六类,并选取了其中具有特色的语气副词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运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其来源、发展、句法功能等,同时与官话和吴方言等汉语方言相比较,探寻《明清民歌时调集》语气副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存留情况。第三章是语气副词个案研究。主要探究“直、直头、直直、直脚”等“直”类语气副词,梳理它们的历时源流,并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点。第四章是语气副词与相关词类的共现研究,探讨分析了语气副词连用情况及语气副词和其他副词、语气助词的共现情况,揭示了它们的共现规律。第五章是小结,主要是对《明清民歌时调集》语气副词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并说明自己研究的不足。

张越洁[3](2018)在《兴趣为媒 快乐识字——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浅略》文中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本着"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体现新课标精神,通过培养学生正确、有趣的认识汉字的方法,使他们的识字量达到教材要求的水平。让他们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为"及早阅读"做好准备。

洪斐[4](2017)在《“字谜”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教学设计 ——以非汉字圈汉语学习者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显着的困难点。尤其是对于非汉字圈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汉字是一种区别于学生母语即用字母读音来识记的表音文字的特殊音义文字系统。表音文字以听觉感知为主,而汉字以视觉感知为主。这种固有的差异使其产生了认知和文化上的学习困难。字谜,是以汉字做谜底的谜语,它是汉民族独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把字谜运用到对外汉字教学,不但能够通过谜面揭示汉字的形态结构规律,而且巧妙的结合了汉字的意义,更赋予教学知识性、趣味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非汉字圈汉语学习者对汉字的感知能力和学习效率。目前,虽然存在与字谜研究、汉字教学研究、非汉字圈汉字教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但是把这些内容结合起来,真正切合"字谜"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实际应用、教学设计方面并立足于此的研究,十分匮乏。因而,本文以此为结合点与切入点,以非汉字圈汉语学习者为例,进行"字谜"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教学设计的探讨。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字谜定义、类型、成谜原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字谜应用于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优点,并在教材、教学、课程三个维度上分析了其面临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认为,字谜作为汉字教学的新形式,虽然在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将其应用在语言教学,特别是作为汉字教学的补充,是完全可行的。因此,本文继而探讨了应用于汉字教学的字谜的编选原则,认为其应符合适用性、适量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并以此为标准对《汉字等级大纲》中甲乙丙丁四级汉字的字谜进行汇编,以期抛砖引玉,为进行字谜教学的教师提供教学材料。最后,本文设计了字谜教学的教学案例,并探讨了字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教学模式,最终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系统为维度,初步设计了教学案例设计表。希望本研究能对字谜教学应用于汉字教学的发展提供教学参考,作出些许帮助。

董拔萃[5](2017)在《“不统、不独、不武”该休矣》文中指出所谓"不统、不独、不武"(以下简称"三不")是马英九在台湾执政8年关于两岸关系的政治主张,并且写入中国国民党政纲。虽然去年9月国民党第19次全代会通过《真诚反省勇于改革》政策纲领案,也就是所谓的"和平政纲",党主席洪秀柱又提出应该提升"九二共识",从"一中各表""一中不表"走向"一中同表",明确表示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而是整个中国的内部关系,要深化

王镇[6](2017)在《译介和变形:《西游记》在英美的接受研究》文中提出《西游记》作为为数不多的在英美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广为知晓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它在英美的译介和变形取决于受众这一接受共同体,其在英美的接受体现了 “接受型”译介和改造成功融入目的语国文学和文化的特点,因为它历经各种译介和变形后已扎根英美文化土壤,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质又能吸纳英美本土文化而衍生艺术变体的文化符号。《西游记》英译最早始于1895年,在这百余年的时间,仅英译本就有60多个版本,20世纪下半叶以来,根据《西游记》译介改编并创作的文本和非文本作品更是琳琅满目。可以说,当《西游记》最初以译介形式进入英美世界时,它实际上已经变成经汉学家们变形后的作品,即他们在英语语境下所接受后的多样化产物,并在英美文学体系中具有广泛接受面和生成影响力。本论文首先依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论证《西游记》“接受型”译介的广泛接受面和母体性存在,阐明“接受型”译介的特征及其在英美社会的接受价值和文化影响。其次,论文探讨了《西游记》在英美的接受状况,包括其文本、非文本形式的变形以及受众接受视野,揭示《西游记》在英美接受的特点和发生机制。论文指出,《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主要流传方式包括文本形式(如译本及其文学改写本)和非文本形式(如影视剧、舞台剧、动漫、音乐、网游等),它们中每个作品的产生都意味着一次微观和宏观层面上的变形,这种服务于接受能力的变形最早产生于翻译领域,接着扩散到所有文本和非文本生产,彻底改变了《西游记》在英美的属性和走向。在英美语境下,不同的接受能力造就了各异的译介和变形形式,塑造了各色受众,包括普通受众和专业受众,他们各自的接受能力总体上呈相辅相成之势并反作用于《西游记》的译介和变形,推进其在英美的流传与嬗变。论文通过分析进一步指出,从接受角度研究《西游记》在英美的译介和变形就意味着其文本和非文本形式具有英美文化属性和影响,是映照英美受众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有利于人们认知不同时代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变迁等,理性审视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差异。本论文最后从最新中文版《西游记》的英译—接受价值和受众接受的特征—作用两方面,对《西游记》在英美的“接受型”发展空间进行阐发,提出“接受型”的“缘合”翻译准则,指出从译介源头上夯实《西游记》发展空间的基础,并结合受众接受的“文化意义通约”、“遍在性”、“生成性”、“过滤性”和“中西合流”等特点构建《西游记》在异域更广阔的接受空间,通过推演和拓宽《西游记》在英美的发展空间,让更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和文化精神在英美本土化。

张帆[7](2016)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文中提出《<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为近人武作成独力完成之作,对《清史稿·艺文志》进行了大量增补,共增补四部书一万零四百三十八种,其中子部小说类包括笔记、章回演义、弹词三属,共二百五十七部,而笔记小说之属包括《梦园丛说》、《奁史》、《瓮牖馀谈》、《遁窟谰言》等五十二部,多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传奇、志怪及佚事杂俎等。据目前资料看来,这五十二部小说除《聊斋志异》得到充分研究之外,馀皆鲜有提及。《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影响极为深远,大批作者争相追随仿作,事实上,这五十二部小说中,即有不少是《聊斋志异》的仿作。这些书中亦不乏诸如《瓮牖馀谈》《重订西青散记》《谐铎》《京尘杂录》《耳食录》《梦厂杂着》《兰苕馆外史》等优秀之作,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由于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五十二部文言小说尚有不少存疑之处,比如《琐蛣杂记》与《六合内外琐言》的关系尚未明确等。因此,对于这52部小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很有必要。本文以上述五十二部作品为单位,以《<清史稿·艺文志>》着录顺序为次序,力求全面系统收集作家生平行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内容等资料。每部作品资料后附按语,对所收材料进行校勘比误,并对作者生平行迹、主要着作及其版本、作品内容、版本流传等作简要述评,以表达整理者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王振平[8](2015)在《文学名着重译的理由与意义——以《尤利西斯》汉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什么文学翻译不乏经典,却难有"定本"?本文以《尤利西斯》翻译为例,通过语言发展规律和读者接受理论等视角的分析,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以及读者欣赏趣味的变化,对某些文学名着的重译是必要的,其原因既有语言和文学的,也有社会和文化的。

李恒[9](2013)在《苏轼谐趣词研究》文中指出在《词话丛编》之“戏作”中载,丘石常曰:“词中每多戏赠,曲中谓之诨语。周德清谓庄重之余,出以诙谐,顾用之者何如。独恨今之以风格笑人者,如陈仲子笑齐人,庄谐皆优,然不如谐者之神明,足以解颐。”沈雄则曰:“苏长公为游戏之圣,刑俊臣亦滑稽之雄。苏赠舞鬟云:‘春入腰肢金缕细,轻柔。种柳应需柳柳州。’盖柳州用吕温嘲宗元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也。”1这段话实际上正说明,何为谐趣词及谐趣词的创作动因两个重要的问题。而这当中以苏词举例并推崇苏公为“游戏之圣”,也恰恰说明苏词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谐趣词创作。本文主要着眼于苏轼的谐趣词研究。第一部分主要研究:苏轼谐趣词研究的选题依据及意义概说;目前学界研究现状分析;本论文结构及创新点。目的是承前启后,既总结前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又将之系统整理和分析,以期开启苏轼谐趣词的全面系统研究。第二部分主要研究:苏轼谐趣词的成因,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北宋社会风气的影响,前代文人文学的影响;其自身性格与人生经历上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全面梳理苏轼词作中内容谐趣词作品篇目,即题目或序言中含“戏”和“戏作”之作;虽未点明,但内容上含有谐趣涵义之作。从文本内容上进行戏谑之作,嘲讽之作,诙谐之作三方面的总结分析。从时间上,用历时的角度来解读苏轼不同时期带有谐趣的词作及其艺术特点。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创作体式的谐趣词作,通过福唐体、藏头词、集句词、檃栝词、回文词、复字体不同形式来分析总结苏轼的形式上的游戏之作,将之归为苏轼形式上的谐趣词创作。在分析其文本同时,总结其艺术创作特点。最后将苏轼的内容和形式谐趣词进行整体分析和总结。第五部分主要研究:苏轼谐趣词研究意义及对后世文人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莉萨·科洛登克,斯图尔特·布隆伯格,艺馨[10](2012)在《孩子们都很好》文中研究表明1.渐显美国城郊,一个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宁静夏日。保姆们推着儿童车,慢跑者们在慢跑,邮递员在送信,小狗在四处闲逛,孩子们在宽敞的车道上投篮玩耍。一条绿树成阴的幽静街道,我们看到两个体格健美的少男骑着自行车。雷

二、“等”字游戏该休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等”字游戏该休矣!(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An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1 Introduction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1.2.2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s
    1.3 Purpose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2.1 Introduction
    2.2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2.3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adopted
    2.4 Translation plans established
    2.5 Summary
Chapter Thre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s
    3.1 Introduction
    3.2 Comprehending the source texts
    3.3 Organizing the language of the target texts
    3.4 Proofreading the target texts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Intertextual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4.1 Introduction
    4.2 Notes on intertextuality
    4.3 Manifest intertextuality
        4.3.1 Irony
        4.3.2 Negation
        4.3.3 Parody
        4.3.4 Presupposition
    4.4 Interdiscursivity
        4.4.1 Blended interdiscursivity
        4.4.2 Embedded interdiscursivity
        4.4.3 Switched interdiscursivity
        4.4.4 Chained interdiscursivity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1 Introduction
    5.2 Previous studies of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literary translation
        5.2.1 Previous studi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2.2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ture
        5.2.3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5.3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4 The intertextual principl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5 Summary
Chapter Six The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6.1 Introduction
    6.2 Realignment
    6.3 Enhancement
    6.4 Imitation
    6.5 Supplementation
    6.6 Popularization
    6.7 Summary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7.1 Translation experiences
    7.2 Limitations
    7.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es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Acknowledgements
附件

(2)《明清民歌时调集》语气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明清民歌时调集》的成书年代、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 研究概述
        一、《明清民歌时调集》语言研究概况
        二、近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概况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意义、目的和方法
        一、研究意义、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语气副词的定义和分类
        一、语气副词的定义
        二、语气副词的分类
第二章 《明清民歌时调集》的语气副词系统
    第一节 表肯定、强调的语气副词
        一、真真
        二、着实
        三、委的
        四、实在
        五、实实
        六、须索
    第二节 表委婉、推断的语气副词
        一、敢怕
        二、多应
    第三节 表疑问、反诘的语气副词
        一、可曾
        二、何消
    第四节 表评价的语气副词
        一、早是
        二、亏得
        三、亏杀
    第五节 表关系的语气副词
        一、反
        二、到(倒)
        三、反倒(反到)
        四、翻到
        五、偏生
    第六节 表领悟的语气副词
        一、怪道
        二、怪弗得
第三章 “直”类语气副词
    第一节 “直”类语气副词的来源及产生时代
    第二节 “直”类语气副词的演变兴替
第四章 语气副词与相关词类的共现
    第一节 语气副词与其他副词的共现
        一、表肯定强调的语气副词与其他副词的共现
        二、表委婉推断的语气副词与其他副词的共现
        三、表疑问、反诘的语气副词与其他副词的共现
        四、表评价的语气副词与其他副词的共现
        五、表关系的语气副词与其他副词的共现
        六、表领悟的语气副词与其他副词的共现
    第二节 语气副词与语气助词的共现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明清民歌时调集》语气副词汇总(按音序排序)
致谢

(3)兴趣为媒 快乐识字——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浅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随图识字, 激发识字兴趣
二、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识字乐趣
三、游戏激趣, 拓展识字方法

(4)“字谜”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教学设计 ——以非汉字圈汉语学习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原因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1.5 论文结构
2 字谜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2.1 字谜概述
        2.1.1 字谜定义
        2.1.2 字谜类型
        2.1.3 字谜的成谜原理
    2.2 字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 教学理念
        2.2.2 六书构字法
        2.2.3 二语习得理论
    2.3 字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的优点
        2.3.1 提高学习兴趣
        2.3.2 增强记忆效率
        2.3.3 启发学生思考
        2.3.4 加深文化理解
    2.4 面临问题
        2.4.1 教材内容欠缺
        2.4.2 教学方式不当
        2.4.3 独立课程匮乏
    2.5 改进建议
        2.5.1 教材
        2.5.2 教学
        2.5.3 课程
3 字谜编选原则探讨及《汉字等级大纲》字谜汇编
    3.1 字谜编选原则探讨
        3.1.1 适用性——按部就班 循序渐进
        3.1.2 适量性——辅助教学 过犹不及
        3.1.3 实用性——贴近生活 简单实用
        3.1.4 趣味性——寓教于乐 教学相长
    3.2 《汉字等级大纲》字谜汇编
        3.2.1 汉字等级大纲
        3.2.2 《汉字等级大纲》字谜汇编
4 基于字谜教学的教学案例设计及教学模式探讨——以非汉字圈汉语学习者为例
    4.1 案例综述
        4.1.1 教学对象分析
        4.1.2 教学内容分析
        4.1.3 教学方法
    4.2 教学案例设计
    4.3 "字谜"教学模式探讨
        4.3.1 课前系统部分
        4.3.2 课堂系统部分
        4.3.3 课后系统部分
        4.3.4 字谜教学设计表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6)译介和变形:《西游记》在英美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四、论文框架和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西游记》在英美的接受价值和文化影响
    第一节 《西游记》在英美的发生缘起——“接受型”译介
    第二节 《西游记》“接受型”译介的特征和影响
        一、《西游记》的广泛接受面
        二、《西游记》的母体性存在
第二章 《西游记》在英美的文本接受
    第一节 《西游记》的文本译介
        一、《西游记》的片段选译
        二、《西游记》的章节择译
        三、《西游记》的原本全译
    第二节 《西游记》的文本接受
        一、英美普通读者的接受
        二、英美专业读者的接受
第三章 《西游记》在英美的非文本接受
    第一节 《西游记》的视听变形与接受
        一、英美影视中的《西游记》
        二、英美动漫中的《西游记》
        三、英美舞台上的《西游记》
        四、视听《西游记》接受的本土化和原创性
    第二节 《西游记》的网络变形与接受
        一、英美网络中的《西游记》
        二、网络《西游记》接受的开放性与互动性
第四章 《西游记》在英美的“接受型”发展空间
    第一节 《西游记》接受中的消极误读和误译
        一、译者的消极误读
        二、《西游记》消极文化误读的原因
        三、译者的误译
        四、《西游记》文化误译的原因
    第二节 《西游记》最新中文版本的英译价值和接受意义
        一、《西游记》中文版本对英译的接受影响
        二、《西游记》最新中文版之前版本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三、《西游记》最新中文本的英译价值
        四、《西游记》最新中文本在英译中的接受意义
    第三节 《西游记》接受语境下的“缘合”英译
        一、“缘合”准则的多重契合性
        二、“缘合”准则的历史承继性
        三、“缘合”准则的理论包容性
        四、“缘合”准则的可操作性
    第四节 接受特征对《西游记》发展空间的建设性作用
        一、接受“遍在性”的积累作用
        二、接受“文化通约意义”的调和作用
        三、接受“生成性”的循环作用
        四、接受“过滤性”的选择作用
        五、接受“中西合流”的催化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01 方濬颐《梦园丛说内篇》《外篇》
02 王初桐《奁史》《拾遗》
03 王韬《瓮牖馀谈》
04 王韬《遁窟谰言》
05 王韬《淞滨琐话》
06 毛祥麟《对山书屋墨馀录》
07 孔毓埏《拾箨馀闲》
08 史震林《重订西青散记》
09 竹勿山石道人《(?)蛣杂记》
10 沈起凤《谐铎》
11 沈瓒《近事丛残》
12 李元复《常谈丛录》
13 李庆辰《醉茶志怪》
14 宋咸熙《耐冷谈》
15 金捧阊《客窗偶笔》
16 俞蛟《梦厂杂着》
17 俞梦蕉《蕉轩摭录》
18 俞樾《隐书》
19 杜纲《娱目醒心编》
20 陆寿名《续太平广记》
21 孙橒《馀墨偶谈》
22 徐一麟《牧庵杂记》
23 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24 徐昆《柳崖外编》
25 徐崑《遁斋偶笔》
26 徐震《女才子集》
27 许叔平《兰苕馆外史》
28 许桂林《春梦十三痕》
29 黄承增《广虞初新志》
30 黄凯钧《遣睡杂言》
31 黄鸿藻《逸农笔记》
32 张培仁《静娱亭笔记》
33 张贞《渠邱耳梦录》
34 张纯照《遗珠贯索》
35 张贵胜《遣愁集》
36 屠绅《六合内外琐言》
37 彭孙贻《客舍偶闻》
38 彭昌祚《恐自逸轩琐录》
39 雷琳《渔矶漫钞》
40 杨望秦《巽绎编》
41 杨懋建《京尘杂录》
42 叶承宗《耳谈》
43 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
44 蒲松龄《聊斋志异》
45 蒲松龄撰,刘瀛珍编《聊斋志异遗稿》《附录》
46 刘世馨《粤屑》
47 刘寿眉《春泉闻见录》
48 乐钧《耳食录》《二编》
49 谢香开《瓜架夕谈》
50 缪艮《涂说》
51 缪荃孙《秦淮广记》
52 双保《铁若笔谈》
馀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文学名着重译的理由与意义——以《尤利西斯》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争论及其引发的思考
二、文学作品重译的理论依据
三、译作的生命与重译的意义

(9)苏轼谐趣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论文结构、价值及创新点
第二章 苏轼谐趣词概述及成因
    第一节 儒释道思想影响
        一、 佛禅思想影响
        二、 老庄思想影响
    第二节 从社会历史人文上探究
        一、 北宋社会风气的影响
        二、 前代文人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从性格与经历上探究
        一、 苏轼性格的影响
        二、 苏轼经历的影响
第三章 苏轼内容谐趣词探究
    第一节 苏轼谐趣词定义、分类与界定
    第二节 题目或序言中含“戏”和“戏作”之作
        一、 题目或小序中标明“戏”“戏作”的谐趣词文本分析
        二、 题目或小序中标明“戏”“戏作”的谐趣词图表分析
        三、 题目或小序中标明“戏作”词作艺术手法分析
    第三节 内容上涉谐趣词作的分析
        一、 内容上涉谐趣词作的文本分析
        二、 内容上涉谐趣词作的图表分析
        三、 内容上涉谐趣词作的艺术手法分析
    第四节 内容谐趣词艺术特点分析
        一、 用典
        二、 民间习俗与通俗口语的运用
        三、 夸张
        四、 指代和双关
        五、 比拟和比喻
第四章 苏轼形式谐趣词研究
    第一节 苏轼形式谐趣词概述
    第二节 苏轼形式谐趣词文本分析
    第三节 苏轼形式谐趣词创作特点分析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谐趣词总体分析
第五章 苏轼谐趣词研究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苏轼谐趣词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苏轼谐趣词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四、“等”字游戏该休矣!(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D]. 罗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明清民歌时调集》语气副词研究[D]. 孔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兴趣为媒 快乐识字——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浅略[J]. 张越洁. 考试周刊, 2018(02)
  • [4]“字谜”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教学设计 ——以非汉字圈汉语学习者为例[D]. 洪斐. 浙江大学, 2017(08)
  • [5]“不统、不独、不武”该休矣[J]. 董拔萃. 统一论坛, 2017(02)
  • [6]译介和变形:《西游记》在英美的接受研究[D]. 王镇.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7]《<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8]文学名着重译的理由与意义——以《尤利西斯》汉译为例[J]. 王振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06)
  • [9]苏轼谐趣词研究[D]. 李恒. 吉林大学, 2013(04)
  • [10]孩子们都很好[J]. 莉萨·科洛登克,斯图尔特·布隆伯格,艺馨. 世界电影, 2012(02)

标签:;  ;  ;  ;  ;  

“等待”这个词游戏应该结束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