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民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外贸易经营权门槛

降低民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外贸易经营权门槛

一、降低私营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外贸经营权门槛(论文文献综述)

侯恩宾[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推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人士已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引领民营经济人士,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始终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重点聚焦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提供切实的经验与建议。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开展整体性研究。首先,阐释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其次,系统论述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纵深发展。再次,明确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态势、历史经验。最后,指出了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需要优化加强的四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内容如下:第一,界定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并探讨其功能。依据政策界定的四重维度,即政策对象、政策制定主体、政策目标、政策领域,本文认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以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目标,围绕着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人士成长,通过运用特定的方法,稳定民营经济人士信心,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团结民营经济人士的一系列方法与法规的总和。本文将方针政策主要内容界定为政治认识和政治引导两类。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具有政治引导、政治吸纳、政党调适三种功能。政治引导以实现“两个健康”为中心,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价值观、企业经营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政治吸纳既是党开展统战工作,落实统战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又承担着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功能。政党调适是政党主动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面对着新生的社会阶层,党及时制定统战方针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积极吸纳民营经济人士,进行组织建设调整以及阶层关系调适,促使党在时代发展变化中永葆先进性。第二,系统论述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以及纵向深化。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制定了“八字方针”,明确了工商联管理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新使命。党的十四大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两个健康”“两个毫不动摇”等政治引导方针政策相继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的论断,深化了对“两个健康”的认识,提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第三,总结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总体态势以及七条经验。在政策价值理念上,方针政策的服务倾向明显;在政策对象地位的变化上,民营经济人士地位越来越高;在政策落实效果上,治理效能越发突出。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历史演进可以得出,我国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七条重要经验: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社会舆论是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国际环境是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利益是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方针政策协同推进。第四,进一步提出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和加强:从时代发展进程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交接班的现实需要。“民二代”交接班面临着三重考验。党和国家要强化对企业交接班的重视程度;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注重政治引导的方式与内容;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建立导师制度,有效提升“民二代”自身的企业管理能力;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积极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组织。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重要机制来看,政治安排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严格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标准;政治安排要凸显企业的差异性;发挥民营经济人士民主监督作用。从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视角出发,统战部门需要结合当下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形势,积极制定相应的政治引导方针政策。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弘扬企业家精神;保障互联网企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功能。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组织依托来看,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问题;全面认识党组织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发挥民营经济党组织联系性、协调性、示范性作用;提升民营企业党组织活力。

周红芳[2](2021)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文中研究说明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发展。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开放性和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创新战略的重要特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大国竞合博弈愈演愈烈,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逆全球化从经贸领域蔓延至科技领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科研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体制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打压中国科技发展,微观层面的开放式创新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制约,全球科技在开放与保护的较量中艰难前行。但是从长远来看,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跨国公司的逐利行为和数字产业的技术革新都会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科学从本质上讲是无国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共同的智慧。随着全球化研发和生产的发展以及跨国学术研究网络的出现,科学的发展愈发是一个全球合作的过程。从我国国内创新情况看,开放水平不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彰显了高层次创新和高水平开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但是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广泛吸收耗散结构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制度经济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等理论知识,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纵贯式结构,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我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对策建议。在全文中,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要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②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体系目标、运行环境是怎样?作为最鲜明的特征,开放度该如何衡量?③如何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论文在梳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建立原则、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等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随后论文根据马克思对创新形式的划分,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建立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分析框架:生产力层面的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生产关系层面的制度创新。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中,三大创新活动表现为: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以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在体系中,科学创新是基石,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保障,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根据以上分析框架,论文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创新活动进行定性分析,对创新开放度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了新冠疫情下逆全球化形势对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最后根据美国、日本、德国和以色列等主要国家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经验和启示,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开放是经济增长的外在环境。开放式创新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相对于企业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研究并不充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既有理论上的重要性,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第二,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建立起来的全面而开放的创新体系,这个体系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公共与私有机构之间相互作用,对内要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对外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体系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系统性和安全性等特征,有内向型开放和外向型开放两种模式。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可以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维度进行。科学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活动国际化、科研成果国际化实现,国家应注重对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加大对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跨国并购和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研发国际化,根据马克思全球化理论,要注意区分研发国际化的双重影响,趋利避害。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政府的制度创新主要通过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要在全球实现创新资源的配置,还会受到国际规则的影响。中国应该增强国内外规则的协调性,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订,提升国际治理的能力。第四,从知识开放、技术开放、资本开放、人才开放和制度开放五个要素分析,中国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水平十分有限,创新要素跨国流动水平不高,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借鉴美国、日本等创新强国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应从科学创新开放、技术创新开放、制度创新开放以及三大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升创新开放度,利用全球资源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第五,从新中国时期的巴统协议,冷战时期的瓦森纳协定,到中美贸易战,再到疫情期间中美科技领域部分脱钩,美国打压中国科技发展从未停止。新形势下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应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下,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不同国别不同领域科技合作,探索更加柔性,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主动引领全球治理良性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黄伟新[3](2015)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特定国际经济环境背景下,一国或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能够实现外贸平稳增长基础上,不断追求外贸结构优化,外贸经济社会效益提高以及适应资源环境约束下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方式和途径。随着地区外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适时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实现地区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新疆外贸已然处于中亚及周边国家这一传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区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缓慢的现实情境。加快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无疑成为促进新疆外贸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新疆在国家向西开放中战略地位的不二法门。本文综合运用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新疆外贸发展所处的特殊区情,就如何加快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从以下八个章节展开了详细讨论:第一章绪论。首先论述本研究的背景并指明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中指出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切入点,并对文章的逻辑结构、行文思路、研究内容进行安排,最后还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并对文章作出的贡献进行说明。第二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首先对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展开论述。第三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现状。该章梳理了建国以来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历程及其实践成果,并分析了新形势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从而总体上理清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现状。第四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从出口生产环节资源利用方式、国际市场开拓方式、国际市场竞争方式、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综合测评了金融危机以来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进程和各子系统的转变效果,从中指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探讨。第五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分析。利用调查问卷收集得到的影响因素评价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二项分布logistic模型探寻当前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为下文找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提供了有力依据。第六章国内外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成功经验的凝练概括,为明确新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取向和缕清转变思路提供了有益启示。第七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目标取向和路径选择。从新疆区情出发,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取向和转变思路,据此建议采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驱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企业“走出去”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加速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四条可行路径。第八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为保障路径实施能够达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从科技支撑、制度保障、金融支持、人才引领四个方面提出了可以采取的保障措施。通过全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之后,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纵观建国以来的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历经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向过渡经济体制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再向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三个历史转变阶段。历经六十多年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新疆外贸事业取得了显着成就,表现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带来了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而且在外贸结构方面,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序转换,对外贸易方式愈加多元,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越趋合理,对外贸易疆内区域布局加速调整。而随着新疆外贸出口商品质量的提高以及国际市场开拓方式与竞争方式的多样化,新疆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同时也拉动了地区经济较快增长并带来了社会效益的相应提高。不仅如此,单位出口价值能耗减少以及每单位地产品出口废水、固体废弃物减少使得对外贸易节能环保效益也逐步显现。第二,金融危机以来,新疆外贸发展环境风云变化,虽然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做出了积极调整,但是总体而言,对外贸易所涉及各环节现行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形势的新要求,突出表现在外贸出口商品国内生产环节的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外贸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方式落后于形势发展需要,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的选择局限性明显。第三,衡量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成效,可以对比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前后的优化程度加以描述和评价。总体来讲,金融危机以来的2008年到2010年是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起步探索阶段,之后的2011年到2013年是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调整适应阶段。然而这期间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仍旧处于较低层次之间转变,转变进程不仅缓慢而且稳定性不高,使得新疆当前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尚未发生质的转变。具体从出口商品生产环节的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前后效果来看,新疆本地生产的出口产品其资源利用方式虽然有所尝试向更高水平作出转变,但其不仅没能够持续推进,而且还出现了急速倒退。从国际市场开拓方式转变趋势看,新疆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也是经历了2009年至2011年三年时间的调整适应阶段之后,新疆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已经日益多元化且正逐步趋于优化。从国际市场竞争方式转变前后效果看,新疆外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方式在经济环境变幻莫测时期一直处于调整适应状态,不过这种微幅调整对新疆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从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的转变前后效果看,新疆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已经发生了积极转变,然而区域分工、产业分工以及企业分工三种方式转变的不稳定性使得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转变趋势并不稳定,也就反映出新疆外贸在促进国民收益增加的方式上尚未探寻出一条符合新疆本地特点的发展道路。第四,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尚未发生质的转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新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表现出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不足、城镇化水平滞后、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层次低且运转失衡等因素是决定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缓慢的首要原因。其次,贸易发展理念中政府视贸易为推动GDP增长手段,企业追求做大做强而非做专做强的发展理念也是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再次,技术创新能力与动力不足也对新疆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五,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受到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对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质量、资金供给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劳动力素质、外贸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效果以及中亚及周边国家市场需求状况等;而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外贸行业竞争秩序、社会治安状况等因素则起到了负向阻碍作用。

陈丰[4](2010)在《我国外贸经营权“备案登记制”法律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2004年7月1日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确立了从事货物进出口或者技术进出口的外贸经营者的备案登记制,取代了长期以来外贸经营者外贸经营权的审批许可制,并首次将个人列为了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开放,既是我国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需要,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和《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的外在要求,因为依据承诺,中国应当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3年内取消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审批许可,放开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外贸经营权。然而,在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领域,外贸经营权虽然经历了从国家垄断到严格审批许可,再到分行业逐步备案登记放开的过渡过程,但真正完全放开,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后,在相关配套机制和应对措施还有待健全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事实上如备案登记者提供虚假信息、备案信息变更后不及时作变更登记、外贸经营权空置以及无序竞争等问题已经出现,给我国外贸秩序和外贸管理带来极大困扰。基于这些负面效应,本文结合实务,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的方法,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外贸经营权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界定外贸经营权的法律概念,分析外贸经营权的性质,并介绍了我国外贸经营权制度的演变——国家垄断专营、审批许可、备案登记等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外贸经营权现行法律规制的主要内容。一是我国关于外贸经营权的WTO义务;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关于外贸经营权的主要规定;三是我国外贸经营权规制的现行法律体系。第三部分对外贸经营权备案登记制的法律规制进行分析,提出法律问题。先介绍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关于备案登记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备案登记制从监管、经营、外贸秩序三个角度实证分析其负面效应。第四部分针对法律问题提出法律对策。包括五种主要应对措施:外贸法律体系建设、信息体系建设、行业中介组织建设、信用体系建设、舆论体系建设。这些措施多数来源实务,应当具有操作性。

本报记者 汤莉[5](2008)在《外贸经营多元化格局初显》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放开,外贸经营开始由审批制向备案制过渡,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商业物资流通企业获权从事外贸活动,私营生产企业也获得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的权利。加入WTO之前,我国已有30多万家企业获得了外贸经营权,外贸经营在各种类型企业的共同参与

马桦,张鹏,邓辉年[6](2007)在《广东外贸经营权改革历程回眸》文中研究表明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省可以经营外贸进出口的企业寥若晨星,而今天,广东省共有66701家对外贸易的经营者。在飞速增长的背后,对进出口经营权的管理也经历了几度曲折。1979年7月15日,党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和福建省委的报告,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从此,广东沐浴于对外开放的春风之中,广东企业在外贸经营权方面也获得了先走一步的发展。大致来说,从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至2006年,广东企业在外贸经营权方面所走过的路程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何瑛瑛[7](2007)在《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市场地位变迁及绩效 ——以浙江为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浙江省是中国经济增长快而富于活力的地区,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区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及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浙江民营企业推动了浙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已成为浙江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支柱。论文以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探索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地位变迁过程背后的制度动因及贸易绩效。论文考察了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主体地位的演进过程和成长特性,并对浙江省内的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作了全面分析。运用产业组织理论进入壁垒的研究、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区域经济学和现代贸易理论等综合研究,深层剖析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主体地位变迁的制度动因及成长机理,指出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主体地位变迁是政府管制壁垒消解中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民营企业内部制度创新中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基于贸易区位优势、要素禀赋、专业化产业区成长和地区经济结构发展差异等综合因素导致了浙江省内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状态。论文引入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出口贸易和地区生产总值等变量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计量检验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对整体贸易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通过民营企业各发展时期贸易绩效的纵向实证比较和不同性质企业贸易绩效的横向实证比较研究,揭示民营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主体实力及可能的制约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层面提出发展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政策建议。

牛卫平,储小平[8](2006)在《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外贸体制保障研究》文中指出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经济秩序变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国际经济秩序、外贸体制改革、私营经济发展三者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了未来国际经济秩序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推进方向。提出政府应通过构建更加全面、合理的外贸体制运行机制,保障私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平稳增长和私营经济的良性发展。

郜琳[9](2006)在《我国对外贸易收购制、代理制和自营制的市场前景之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外贸体制改革几十年以来,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外贸企业的适应能力更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目前市场竞争加剧,现实形势对我国外贸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外贸进出口企业选择何种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面临着选择。我们应按照WTO的原则和要求,尤其加大代理制的发展力度,积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外贸经营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扩大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增加外汇收入,提升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买断式收购制,已逐渐演变为普通的出口收购制。国有外贸企业已不再有国家特权,而是择优互补,自主选择相应的生产企业供货。一直受外贸体制改革青睐的代理制,在漫长艰难的二十年的历程中,推行的并不成功。不仅有观念上,政策上还有历史原因。新型的代理制可以是全方位的服务性理念,采用代理制的外贸公司不是单纯的收取手续费,而是要为生产企业开辟市场及营销宣传。在外贸经营权放开的新形势下,意味着更多的生产性企业在各方面的协调和人才培养上都将是利与弊的集合体。目前,外贸经营体制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制约外贸进出口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鉴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发展迅速,对外贸易经营体制迎合企业发展势在必行,而企业选择相应的经营方式也要通盘考虑。 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少量实证分析的方法,从一般到具体,在对我国外贸企业三种经营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和前景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针对我国现存的外贸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外贸经营模式,提出了当前我国三种经营模式的对策研究:外贸收购制仍然继续存在于有发展眼光的外贸公司;积极推行和完善代理制,并提出新的代理制理念;扶持发展有能力的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由此能促使我国对外贸易的跨越式的发展。希望自己的所作能为我国的外贸进出口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任丽君,杨新房[10](2005)在《外贸经营权完全放开的意义和问题探讨》文中认为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和《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完全放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这一重大突破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降低私营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外贸经营权门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低私营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外贸经营权门槛(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研究
        (二)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研究
        (三) 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一) 论文创新点
        (二) 论文难点
第一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统一战线
        二、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蕴含的对资产阶级统战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思想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三重功能
        一、政治引导功能
        二、政治吸纳功能
        三、政党调适功能
第二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初步探索(1978-1992)
    第一节 民营经济产生与党对民营经济人士初步认识
        一、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与民营经济产生
        二、“看一看”方针
        三、邓小平对民营经济人士群体的判断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波动与民营经济人士选择
        一、治理整顿与左倾思想抬头:民营经济发展波动
        二、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境遇表现:红帽子与假集体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正式出台
        一、制定统战工作“八字方针”
        二、赋予工商联新历史使命
第三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1992-2012)
    第一节 促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完善的因素
        一、南方谈话破除社会主义传统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群体新需要
        三、民营经济发展引发新争议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的突破
        一、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身份再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可以入党
        三、政治安排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一、坚定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二、首倡“两个健康”
        三、协调劳动关系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提上日程
        五、推进光彩事业引导先富帮后富
第四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纵深发展(2012——)
    第一节 推动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深化的多重因素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调整
        二、“民营经济离场论”引发热议
        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深化
        一、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
        二、“两个始终”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益深化
        一、“两个健康”新阐释
        二、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
        三、光彩事业助力精准扶贫
        四、民营企业党建出现多种形式
    第四节 新课题: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一、政商关系畸形的三重因素
        二、新型政商关系内涵
        三、构建政商交流常态化机制
第五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回顾总结
    第一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总体态势
        一、政策价值理念的调整
        二、政策对象的地位变化
        三、政策实施效果突出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经验启示
        一、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
        三、社会舆论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
        四、国际环境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五、必须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
        六、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七、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同发展
第六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优化完善
    第一节 创新“民二代”统战政策
        一、“民二代”交接班的三重考验
        二、提高对“民二代”交接班的重视程度
        三、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
        四、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
        五、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
    第二节 优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政策
        一、严格政治安排标准
        二、凸显政治安排差异性
        三、发挥民营经济人士的监督作用
    第三节 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二、弘扬企业家精神
        三、保障互联网从业者劳动权益
        四、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的统战功能
    第四节 完善统战方针政策的组织依托
        一、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
        二、全面认识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发挥党组织的结构性功能
        四、提升党组织活力
结语: 基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我国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1.4.2 具体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2.1 思想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2.1.2 西方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2.1.3 简要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2.2 开放式创新理论
3 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客观依据
    3.1 理论依据
    3.2 历史依据
    3.3 现实依据
4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
    4.1 基本概念
        4.1.1 国家创新体系
        4.1.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4.1.3 相关概念辨析
    4.2 构成要素
        4.2.1 行为主体因素
        4.2.2 投入和产出因素
        4.2.3 环境因素
    4.3 主要特点
        4.3.1 开放性
        4.3.2 系统性
        4.3.3 流动性
        4.3.4 安全性
    4.4 建立原则
        4.4.1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
        4.4.2 坚持两种创新资源和两个市场相结合原则
        4.4.3 坚持体现本国国情与符合国际规范相结合原则
        4.4.4 坚持开放合作与为我所用相结合原则
    4.5 目标体系
        4.5.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5.2 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4.5.3 提升本国在全球创新网络竞争力
    4.6 创新活动
        4.6.1 科学创新
        4.6.2 技术创新
        4.6.3 制度创新
        4.6.4 三大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
    4.7 体系运行
        4.7.1 运行模式
        4.7.2 运行机制
        4.7.3 运行环境
        4.7.4 演化路径
    4.8 开放水平的测度
        4.8.1 创新开放度的影响因子
        4.8.2 创新开放度衡量指标体系
5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一: 科学创新
    5.1 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
        5.1.1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主体
        5.1.2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人员的聚集地
        5.1.3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产出地
    5.2 创新形式:科学研究国际化
        5.2.1 人才培养国际化
        5.2.2 科研活动国际化
        5.2.3 科研成果国际化
    5.3 基于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国际化
        5.3.1 国际大科学研究
        5.3.2 “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
6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二: 技术创新
    6.1 创新主体:企业
        6.1.1 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
        6.1.2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6.1.3 企业是技术发明的主体
    6.2 创新形式:研发国际化
        6.2.1 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6.2.2 实施跨国并购
        6.2.3 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6.3 研发国际化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双重影响
        6.3.1 有利影响
        6.3.2 不利影响
7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三: 制度创新
    7.1 创新主体:政府
        7.1.1 政府是国家科技计划的制定者
        7.1.2 政府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导者
        7.1.3 政府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者
    7.2 创新形式: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7.2.1 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7.2.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7.2.3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7.3 国际规则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
        7.3.1 影响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国际规则
        7.3.2 相关国际规则变化趋势
        7.3.3 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启示
8 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8.1 发展历程
        8.1.1 探索阶段(1949年—1977年)
        8.1.2 起步阶段(1978年—1991年)
        8.1.3 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11年)
        8.1.4.深度融合阶段(2012年至今)
    8.2 创新活动
        8.2.1 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
        8.2.2 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
        8.2.3 以政府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8.3 开放水平测度
        8.3.1 国际比较
        8.3.2 总体评价
    8.4 逆全球化与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8.4.1 逆全球化下的挑战
        8.4.2 开放合作是大势
        8.4.3 中国优势
        8.4.4 应对策略
9 国际经验和重要启示
    9.1 国际经验
        9.1.1 美国经验
        9.1.2 日本经验
        9.1.3 德国经验
        9.1.4 以色列经验
    9.2 重要启示
        9.2.1 正确认识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关系
        9.2.2 正确认识自主创新和封闭式创新的关系
        9.2.3 正确认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
        9.2.4 正确认识局部开放和全面开放的关系
        9.2.5 正确认识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9.2.6 正确认识制造业开放和服务业开放的关系
        9.2.7 正确认识向发达国家开放和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的关系
        9.2.8 正确认识完善国内创新环境与进—步扩大创新开放的关系
10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关于对外贸易动因研究
        (2)关于对外贸易效益研究
        (3)关于对外贸易政策研究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关于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
        (2)关于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
        (3)关于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对外贸易
        2.1.2 对外贸易发展
        2.1.3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
        2.1.4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内生增长理论
        2.2.3 外贸转型升级理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现状
    3.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1949-1978)
        3.1.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1979-1991)
        3.1.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1992-至今)
    3.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成果
        3.2.1 进出口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3.2.2 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3.2.3 对外贸易竞争力有所提升
        3.2.4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贡献显着
        3.2.5 对外贸易节能环保效益逐步显现
    3.3 新形势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
        3.3.1 出口商品国内生产环节资源利用方式粗放
        3.3.2 外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方式落后
        3.3.3 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局限性明显
第四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综合测评
    4.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出口生产资源利用方式指标
        (2)国际市场开拓方式指标
        (3)国际市场竞争方式指标
        (4)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指标
    4.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2.2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4.2.3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2.4 数据来源及处理
    4.3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测评结果分析
        4.3.1 总体效果评价
        4.3.2 分项指标评价
        (1)出口生产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分析
        (2)国际市场开拓方式转变分析
        (3)国际市场竞争方式转变分析
        (4)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转变分析
    4.4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4.4.1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缓慢
        4.4.2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平稳性不高
        4.4.3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所处层次偏低
        4.4.4 外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方式转变水平呈下降趋势
    4.5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存在问题的成因透视
        4.5.1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首要原因
        4.5.2 贸易发展理念落后是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
        4.5.3 技术创新乏力极大延缓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
        4.5.4 多重矛盾交织使得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五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分析
    5.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的甄选
        5.1.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的甄选依据
        (1)国外因素对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2)国内因素对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5.1.2 影响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选择
    5.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1)数据来源
        (2)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5.2.3 基于因子分析和Logistic模型的计量经济分析
        (1)因子分析
        (2)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第六章 国内外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
    6.1 主要贸易强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经验
        6.1.1 美国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1)美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2)美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6.1.2 德国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1)德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2)德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6.1.3 日本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1)日本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2)日本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6.2 国内相关省区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经验
        6.2.1 广东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1)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2)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6.2.2 浙江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1)浙江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2)浙江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6.2.3 广西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1)广西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2)广西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6.3 国内外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经验对新疆的启示
        6.3.1 要认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是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过程
        6.3.2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具有趋势性,要掌握其转变方向
        6.3.3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可行路径并不唯一,要因地制宜
        6.3.4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在尊重市场竞争规律同时,要合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第七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取向和路径设计
    7.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取向
        7.1.1 实现出口增长从过分依靠廉价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要素最优配置驱动转变
        7.1.2 实现国际市场开拓和份额提高从机械型抢占向主动和主导型占有转变
        7.1.3 实现外贸由追求数量扩张和高速增长向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
    7.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
        7.2.1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7.2.2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竞争优势培育为核心
        7.2.3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品牌塑造为主线
        7.2.4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7.2.5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载体
    7.3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设计
        7.3.1 路径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驱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1)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2)以开展产业差异化自主创新推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7.3.2 路径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1)以进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基础
        (2)以产业链建设强化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优势
        7.3.3 路径三:推动企业“走出去”带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1)“走出去”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选择与路径安排
        (2)“走出去”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区域选择与路径安排
        7.3.4 路径四: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加速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1)参与跨国区域经济合作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2)推进跨省区域经济合作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第八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
    8.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支撑
        8.1.1 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保障
        8.1.2 创新科技机构运作模式,以高质量科技产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8.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保障
        8.2.1 改革完善外贸政策,形成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支撑体系
        8.2.2 加强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配合,凝聚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合力
    8.3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支持
        8.3.1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8.3.2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商业性金融支持
    8.4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人才引领
        8.4.1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人才发展支撑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8.4.2 重视人才引进与留用,引聚高层次人才引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我国外贸经营权“备案登记制”法律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外贸经营权概述
    一、外贸经营权的法律概念界定
    二、外贸经营权的性质分析
        (一) 外贸经营权在国际经济法体系中的定位
        (二) 外贸经营权有关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
        (三) 外贸经营权性质
    三、我国外贸经营权制度的演变
        (一) 我国对外贸易理论
        (二) 外贸经营权制度的演变
        (三) 制度演变的分析
第二部分 我国外贸经营权现行法律规制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关于外贸经营权的WTO 义务
    二、《外贸易法》关于外贸经营权的主要规定
        (一) 将个人列为从事外贸经营活动的主体
        (二) 外贸经营权在货物与技术领域实行备案登记制
        (三) 国际服务贸易和国营贸易不实行外贸经营权备案登记制
        (四) 外贸代理仍然存在
    三、我国外贸经营权规制的现行法律体系
        (一) 国内法
        (二) 国际法
第三部分 外贸经营权备案登记制的法律规制分析
    一、备案登记制的主要内容
        (一) 一般规定
        (二) 备案登记机关
        (三) 备案登记程序
        (四) 备案登记机关的职责与外贸经营者的义务
    二、备案登记制的实证分析
        (一) 对外贸经营者监管的影响
        (二) 对外贸经营者经营的影响
        (三) 对外贸秩序的影响
第四部分 完善我国备案登记制的主要法律对策分析
    一、外贸法律体系建设
        (一) 加强部门规章之间的协调性
        (二) 加强配套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三) 完善对外贸经营者违法行为的处罚
    二、外贸信息体系建设
        (一) 经营者信息共享管理
        (二) 经营者信息全面性管理
        (三) 经营者信息审查和实时更新管理
    三、外贸行业中介组织建设
        (一) 中介组织基本情况
        (二) 中介组织基本职能
        (三) 我国中介组织的完善
    四、外贸信用体系建设
    五、外贸舆论体系建设
    六、结论
        (一) 外贸经营者监管
        (二) 外贸经营者经营
        (三) 外贸秩序
致谢
参考文献

(7)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市场地位变迁及绩效 ——以浙江为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主题与意义
    1.2 研究的方法
    1.3 论文的思路与框架
    1.4 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2 文献回顾
    2.1 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
        2.1.1 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溯源
        2.1.2 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经验检验
    2.2 进入壁垒及制度变迁理论
        2.2.1 产业组织理论对进入壁垒的研究
        2.2.2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2.2.3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
    2.3 民营企业贸易发展问题的国内研究
3 浙江省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主体地位演进
    3.1 民营企业范围界定
    3.2 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主体演进背景
        3.2.1 国际贸易政策演变
        3.2.2 中国宏观贸易环境
        3.2.3 民营经济发展
    3.3 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成长特性分析
        3.3.1 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快
        3.3.2 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比重显着上升
        3.3.3 私营企业成为民营贸易发展主力
        3.3.4 民营贸易企业数量增加
        3.3.5 一般贸易方式及出口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
        3.3.6 专业化产业区和出口基地
    3.4 浙江省内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地区差异分析
        3.4.1 各地区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总量差异
        3.4.2 各地区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差异
        3.4.3 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在地区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差异
        3.4.4 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对地区出口贸易贡献率差异
4 浙江省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机理及区域不平衡解释
    4.1 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政府管制性壁垒
        4.1.1 民营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偏好
        4.1.2 外贸经营权改革历程
        4.1.3 政府管制性壁垒的博弈模型
        4.1.4 外贸经营权管制性壁垒消解效应
    4.2 市场一体化和市场性壁垒
        4.2.1 规模经济壁垒的消解
        4.2.2 产品差异壁垒的消解
        4.2.3 绝对成本壁垒的消解
    4.3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民营贸易企业制度创新
        4.3.1 民营企业内部制度创新
        4.3.2 交易费用及企业治理模式:威氏启发模型的解释
    4.4 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解释
        4.4.1 区位优势比较
        4.4.2 要素禀赋比较
        4.4.3 专业化产业区分布不均衡
        4.4.4 地区经济结构及对外开放度差异
5 浙江省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绩效的实证研究
    5.1 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
    5.2 地区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拉动地区贸易增长的实证分析
        5.2.1 数据选取与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5.2.2 三时期实证检验的纵向比较
    5.3 地区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3.1 数据选取与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5.3.2 三时期实证检验的纵向比较
        5.3.3 三类性质企业实证检验的横向比较
    5.4 检验结果与贸易主体出口绩效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附录
后记

(8)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外贸体制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贸体制变迁:私营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的见证
二、国际经济秩序变动中的外贸体制改革与私营经济发展
    (一) 国际经济秩序变动、外贸体制改革与私营经济发展三者间逻辑关系
    (二) 国际经济新秩序条件下外贸体制改革推进方向
三、国际经济秩序变动中私营企业发展的外贸体制保障措施
    (一) 成立私营企业对外贸易专门服务机构, 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给予私营企业出口更为平等的待遇
    (二) 引导私营企业开拓外部市场多元化的同时, 注重企业产品内外市场需求结构的组合
    (三) 积极帮助私营企业进行反倾销诉讼, 引导私营企业深入研究产品出口替代国贸易状况, 强化预警系统有效机制
    (四) 协调私营企业新老市场外贸出口秩序, 重视对新兴市场的竞争力培育
    (五) 引导私营企业开拓品牌自主创新, 实施准确定位, 注重知识产权

(9)我国对外贸易收购制、代理制和自营制的市场前景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我国对外贸易经营体制改革概述
    1.1 我国对外贸易经营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2 我国对外贸易经营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1.2.1 外贸专营时期(1949~1978)
        1.2.2 放权过渡时期(1979~1987)
        1.2.3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1990)
        1.2.4 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1991~1993)
        1.2.5 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展(1994~)
第二章 我国对外贸易收购制、代理制和自营制的概述
    2.1 我国对外贸易收购制的内容
        2.1.1 收购制的含义
        2.1.2 收购制的特征
    2.2 我国对外贸易代理制的内容
        2.2.1 代理制的含义
        2.2.2 代理制的种类
        2.2.3 代理制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发展方向
        2.2.4 积极推进代理制
    2.3 我国对外贸易自营制的内容
        2.3.1 自营制的含义
        2.3.2 自营制的相关政策概述
第三章 我国对外贸易经营体制和贸易政策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对外贸易经营体制改革的新举措
    3.2 新退税政策将推动自营制和代理制
    3.3 当前贸易环境下对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思考
        3.3.1 当前我国外贸面临的新环境变化及新特点
        3.3.2 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对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
        3.3.3 当前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应解决的问题及应实现的转变
第四章 我国对外贸易收购制、代理制和自营制的对策研究
    4.1 收购制、代理制和自营制的综合评价
    4.2 收购制、代理制和自营制的完善和相互影响
        4.2.1 完善代理制的建议
        4.2.2 自营制的发展及其对代理制的影响
    4.3 选择收购制、代理制和自营制的企业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4.3.1 选择收购制的国有外贸企业的优势及其战略对策
        4.3.2 选择代理制的外贸企业的战略对策
        4.3.3 选择自营制的生产企业的战略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降低私营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外贸经营权门槛(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D]. 侯恩宾. 山东大学, 2021(11)
  • [2]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D]. 周红芳. 四川大学, 2021
  • [3]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 黄伟新. 石河子大学, 2015(12)
  • [4]我国外贸经营权“备案登记制”法律问题的研究[D]. 陈丰. 西南政法大学, 2010(01)
  • [5]外贸经营多元化格局初显[N]. 本报记者 汤莉. 国际商报, 2008
  • [6]广东外贸经营权改革历程回眸[J]. 马桦,张鹏,邓辉年. 大经贸, 2007(05)
  • [7]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市场地位变迁及绩效 ——以浙江为例的研究[D]. 何瑛瑛. 浙江大学, 2007(04)
  • [8]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外贸体制保障研究[J]. 牛卫平,储小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 [9]我国对外贸易收购制、代理制和自营制的市场前景之比较研究[D]. 郜琳. 郑州大学, 2006(12)
  • [10]外贸经营权完全放开的意义和问题探讨[J]. 任丽君,杨新房.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04)

标签:;  ;  ;  ;  ;  

降低民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外贸易经营权门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