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RBA拦截器的隐式事务传播

基于CORBA拦截器的隐式事务传播

一、基于CORBA截获器实现隐式事务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樊全会[1](2009)在《基于CORBA规范的对象拦截机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分布式系统的广泛发展,中间件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其中技术最成熟的是对象管理组织OMG制定的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技术,它已成为网络环境下开发面向分布对象应用的主流标准。如今,CORBA技术已经在电信、过程自动化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CORBA技术使应用程序调用远程对象就如同本地调用一样,而不必考虑远程对象的位置、实现语言、操作系统平台、通信协议和硬件平台,使得开发人员不必纠缠于底层网络编程的细节,降低了开发难度。客户向服务器发出请求信息,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并进行处理,然后返回结果。此过程中只有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无误,该通信过程才算是安全、可靠及有效的。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以及应用程度的加深,对CORBA质量服务(QoS)的要求越来越高。分布式软件必须可靠地处理许多关键任务。拦截机制是提供可靠性的关键机制。拦截器是CORBA规范中的重要组件,利用拦截器可以查看客户程序和服务程序之间发送的信息,了解ORB的处理过程并在ORB执行路程中可以截获数据流、实施各种处理和控制。本文基于CORBA技术,尤其基于CORBA拦截规范做了深入研究,并设计出一种新的拦截机制。首先分析了所要研究课题的背景,分析了当前CORBA技术以及CORBA拦截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介绍了一些CORBA技术基础知识和拦截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子拦截模型,扩展了拦截器规范接口;最后具体给出了子拦截器的功能设计,通过子拦截器在请求对象中引入新的参数来联合避免消息的重发和异常,在服务上下文中加入新的过滤部分来保证消息发送和接受应答策略、执行状态等的一致性。具体给出了子拦截器的模型设计、子拦截器模型的工作流程以及各拦截器接口的IDL描述,最后给予子拦截器模型实现。

郑笛[2](2008)在《基于上下文感知服务的构件化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计算模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从分布式移动计算进入到无所不在的普适计算是计算发展的必然趋势。普适计算的最终目标是将由通信设备和计算机构成的信息空间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物理空间融为一体,支持用户随时随地并透明地获得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然而普适计算环境始终动态变化,只有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进行改变和调整才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发挥软件的性能。这就要求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应用程序必须是上下文感知的,从而能够自动的对上下文信息的变化以及上下文信息的历史进行感知和应用,并调整程序自身的行为。因此,随着普适计算技术研究的迅速推进,上下文感知技术正逐渐成为实现普适计算目标的研究热点之一。同时,构件化技术使得软件具有良好的平台兼容性、结构开放性、规模可变性、系统可配置性以及代码重用等能力。因此,随着构件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经与分布式计算、嵌入式计算以及移动计算等紧密结合,并逐渐成为普适计算环境下的软件基础架构的设计与开发中的关键性技术之一。然而现有的构件化中间件关注的主要是分布式领域中的构件管理问题,对普适计算环境下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适配与构件部署等问题考虑不够。而现有的上下文感知服务则缺乏对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化应用的支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普适计算环境下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化中间件技术,着力于解决上下文信息的管理以及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适配和构件部署等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如何建立上下文感知服务来为构件化中间件提供有效的上下文收集和管理机制。具体包括:1.在上下文感知服务的建立方面。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层次化建模方式HOCM,与传统的上下文建模方式的比较表明,该方法能够通过在用户、设备和服务之间共享上下文信息的结构以实现语义互操作性,并能通过上下文信息的质量扩展对上下文信息质量进行管理。同时我们提出了基于规则和本体的可扩展上下文推理机制,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有效地支持上下文信息的推理,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通用的上下文管理服务模型CAS,通过该模型能够对上下文信息进行管理,并及时有效地为构件化应用提供所需的上下文信息。2.在上下文信息的不一致性管理方面。在普适计算环境下,由于所获得上下文信息的不一致性,往往会导致构件不一致性的产生。因此,针对上下文不一致性的消除问题,本文在CA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上下文匹配的不一致性检测算法,并针对不一致上下文的消除提出了全丢弃消除算法、最新上下文丢弃算法、基于确定性上下文丢弃算法和基于相关性上下文丢弃算法,并对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试验表明,这些算法能够有效达到消除上下文不一致性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就上下文不一致性算法对上下文信息的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地讨论和分析。第二部分研究如何通过上下文感知服务来对已有的构件适配和构件部署进行扩展。3.在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部署方面。本文针对传统的构件部署机制不考虑环境上下文变化的问题,结合CAS模型对现有的构件部署机制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部署方法CACD和基于资源上下文约束的构件部署算法RRCD。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够有效地实现普适计算环境下上下文感知的动态部署机制,并且具有较低的额外开销。4.在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适配方面。本文针对传统的构件适配机制不考虑环境上下文变化的问题,结合CAS模型对现有的构件适配机制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适配模型CACAM和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适配算法CACA,实验结果表明,CACA算法能够有效地实现普适计算环境下上下文感知的动态部署机制,并且具有较低的额外开销。5.最后,在这两部分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本文基于面向构件的分布计算平台StarCCM,提出并实现了上下文感知的构件化中间件模型StarCACCM。试验结果表明,StarCACCM能够在普适计算环境下为上下文感知的构件化应用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安静斌[3](2007)在《面向分布构件平台的持久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技术以及软件构件技术是当前构建大型信息系统应用的主流支撑技术。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为软件的开发提供了基本的工具,关系数据库则负责大量数据的持久存储和高效的检索更新,而软件构件技术则为大型应用的开发、部署、运行提供了平台。面向对象和面向构件的开发模型和数据库系统所使用的关系模型存在着“阻抗失配”问题,这导致了软件系统设计开发的过程变得不连贯,大大增加了开发的成本和系统运行、维护的成本,降低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伸缩性。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对象持久化和对象关系映射的解决方案,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程序语言设计以及软件工程领域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热点。近期,随着软件构件技术的发展以及反射、面向方面的开发方法等思想在程序语言、中间件以及分布构件平台的应用,“阻抗失配”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对象的持久化也成为构件开发和运行平台设计中一个重要问题。构件平台持久机制的设计必须满足正交性、透明性的要求,同时又要提供高效的查询能力和优异的性能。本文在分析现有各种对象持久化解决方案的基础上,重新探讨阻抗失配问题的实质,对对象持久化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和面临的困难进行深入地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反射机制提出了一个新的面向分布构件平台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并设计和实现了CCM构件平台的持久化机制。本文主要的工作与创新点包括:1.全面深入的研究了二十多年来在解决“阻抗失配”问题和对象持久化方面取得的成果,总结分析了它们的特点与不足,重新探讨了问题的根源和本质,提出了一组针对对象持久化系统的评估体系,对现有的主要对象持久化系统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分布构件平台持久化技术的需求,提出了构件平台持久框架设计的原则和目标。2.结合反射技术在程序语言、中间件以及分布构件平台的应用,提出基于反射机制的、支持运行时对象关系映射的对象持久化框架StarORM,并从反射模型的角度分析了StarORM的体系结构和设计原理。3.对象关系数据库系统以及对象关系映射系统中,在多个相互引用的对象之间的导航操作导致客户端与后端数据库系统之间的读取操作大幅度增加,从而产生严重的性能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级访问模式的对象预取算法,实验表明该算法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对象持久化系统的访问效率和可用性。4.程序语言中的同步控制机制与数据库中的事务模型间的不匹配是程序语言与数据库之间的不匹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象关系映射系统设计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并发控制的事务管理框架,使得程序语言中的并发控制机制、构件平台的事务管理框架能够与对象持久化系统更有机地结合起来。5.设计和开发了StarORM对象关系映射框架的原型系统,并在StarORM基础上,设计实现了StarCCM构件平台的持久化框架,包括容器管理的持久化、自管理的持久化、实体构件的实现框架。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反射理论对持久化技术中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测试和实际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对象持久化系统模型具有更高正交性和透明性,明显降低了“阻抗失配”,对于提高面向对象和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的效率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

赵中楠[4](2006)在《一种基于广域网分布式集群系统进程迁移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集群系统以其相对低廉的成本和高性能的处理能力,一直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对其技术的创新,以及集群性能的提升在不断的研发和产品的实现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同时集群负载均衡技术及进程迁移技术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但是就其分布式集群自身的网络结构而言,在近一个阶段变化不是很大,于是本文基于这种现状提出一种新的网络构型,广域网分布式集群系统。其特点在于将基于物理分布的相对分散的广域集群计算资源进行整合,其连接方式采用高速集群交换设备及相应链路,就各分散区域内部结构而言,摒弃以往的高内聚组网方式,而采用对等网方式,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各结点处理信息的控制能力,同时采用了结点独自进行负载均衡的方法,实现进程迁移。迁移目标可以在本区域内,亦可根据网络状况及本区域负载情况进行广域迁移。选择目标地的依据是在各子网负载均衡器中收集到的网络状态信息,该负载信息为进程的迁入和迁出提供决策支持,降低了迁移的代价,也提高了效率。同时针对可能存在的异构迁移,可以采用CORBA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的中间件的截获器技术来实现,依据其平台无关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系统异构,为广域集群进程迁移提供了较好的支持。经模拟测试,采用CORBA中间件技术的迁移方式具有实现价值,与同类算法实现的效率具有可比性。同时在对采用对等网方式进行组网的性能测试中,结果表明延时低于一定额度,可以保证进程迁移过程中的代价需要。从整个功能和性能的测试结果上,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任怡,张静,贾焰,韩伟红,吴泉源[5](2005)在《ITCPM:一种灵活的分布对象事务上下文传播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布对象事务管理中,通过事务上下文使事务性操作与特定事务发生关联.传统的显式上下文传播方式实现简单,但对应用开发者要求较高,且不易进行分布事务管理的功能扩展.基于CORBA中间件平台及其截获器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灵活有效的事务上下文传播的方法ITCPM,文中详细介绍了其工作原理以及关键算法的实现.

窦蕾[6](2005)在《面向构件的复杂软件系统中动态配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分布技术逐渐向关键业务领域拓展,越来越多的分布式系统必须提供不间断的服务,如航空导航系统、卫星定位系统、金融系统和国家通讯基础设施等。动态配置技术对这类系统的组成构件和体系结构的在线演化提供了有效支持,从而使之能够紧跟技术的发展,实现多样的QoS控制,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和适应复杂而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分布式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管理和维护越来越难、对环境变化和突发事件适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因而对系统自适应、自管理能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动态配置技术是自适应、自管理技术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围绕动态配置技术开展了很多研究,但在正确性、功能性和性能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和发展。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本文在动态配置系统的反射机理、动态配置模型以及系统一致性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有: 1.反射机制和反射体系是系统在线演化的基础。本文建立了包含反射机制和反射体系的反射式动态配置模型RDRM。RDRM刻画了动态配置系统的反射本质,描绘了动态配置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过程,指出了动态配置系统的各构成要素,为分析和评价动态配置系统提供了统一框架。以RDRM模型为基础,本文分析了动态配置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关联,确定了对动态配置系统具有关键影响的强活跃要素,包括体现动态配置系统能力的调控协议以及动态配置系统赖以高效运行的基础平台,为动态配置研究的展开提供了依据。 2.系统一致性是调控协议的正确性约束,保证系统一致性是调控协议的关键技术,因而本文重点研究了系统一致性体系。本文提出了行为一致性的概念,统一了相互一致性和本地一致性,严格保证了构件交互行为和本地行为的完整性,有效降低了实现复杂度。为在不同动态配置场景中正确、灵活和高效地实施动态配置,本文针对行为一致性、构件状态一致性、应用状态一致性和引用一致性的四种一致性约束,提出了包括行为一致性强保证方法和行为一致性弱保证方法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系统一致性保证方法。 3.本文设计了灵活、高效的调控协议,提出了全面支持构件删除、构件添加、构件替换、构件迁移、连接建立、连接删除、连接重定向和构件属性设置八种基本动态配置意图的动态配置算法,并证明了各算法能够保证四种一致性约束,为配置复杂、功能强大的复合动态配置意图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而且实现了有状态构件的在线演化与管理。 4.本文以遵循CCM(CORBA Component Model,CORBA构件模型)规范、具有优良反射能力的StarCCM为基础平台,构建并实现了动态配置平台StarDRP,完成了RDRM模型到软件实体的映射。理论分析和对StarDRP功能、性能测试的结果都表明,StarDRP具有动态配置能力强、正确性高、功能完整、性能优良等特点,满

李建华[7](2005)在《GIS动态集成框架及其UIB核心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的运作过程以资源共享、任务分担和协同工作为主要目标,突出的问题是异构系统的集成、资源共享和群体协作,而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是遵循开放的原则,采用标准化技术,建立集成软件环境。开放性、标准化、构件化的软件开发思路也是面向复用的软件工程化开发和工业化生产的必然趋势。目前主流软件开发技术支持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且制定了较为全面的规范和接口标准。但是由于实现厂商的差别,事实上他们产品之间集成与互操作的实现存在很多问题。另外他们可能无法满足众多领域所需的多类服务需求,因此用于特定领域的工业级公用集成总线的研究被提出并被认为是解决领域集成的可行技术。 本文拟通过GIS领域分析和多类使能技术的性能比较,将软件体系结构原理、方法与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相结合,从两个不同层次,探讨开放式GIS公用集成总线(GUIB:GIS Utility Integration Bus)的软件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以GUIB为核心,融Agent开发策略、Web应用于软构件/软总线技术之中的分布式自适应动态集成框架,将紧耦合集成和松耦合协作的设计集成。并进一步分析了框架内GIS领域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如:通信、信息交换模型、分布式空间事务管理、并发模型与并行控制等),研究建立在框架基础上的应用集成技术,解决分布式GIS系统集成的底层公共业务逻辑功能,使得GIS的开发者只关心面向不同应用领域的特定功能部件或代理的开发,从而降低系统集成的复杂度,试图为分布式GIS集成提供一种支持动态配置、支持演化、与平台无关的公共业务逻辑服务级框架,实现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更高层次的软件复用。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1.利用领域分析方法,在详细讨论GIS环境模型、需求模型和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指出了分布式GIS领域设施建设的重点研究所在,提出了GUIB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了建立基于GUIB核心的动态框架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法。 2.研究了以GUIB为核心构建动态框架并最终实现分布式集成应用的核心支持技术。主要成果包括四方面内容: ⅰ.以共享领域本体论为前提,参考OGC的信息交换规范,利用XML/GML等信息描述工具,建立了框架内的一致性信息交换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GUIB的框架内及框架间的分布式GIS互操作模型。 ⅱ.在综合分析ADL、CDL、WSDL及OGC提出的地理空间服务元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扩展的地理空间服务元数据模型。以期达到GIS软件体系结构及构件描述语意上的一致性。从而支持构件的描述、检索、

徐添[8](2004)在《基于并发截获器的CORBA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基于CORBA的分布式中间件广泛地应用在电信、银行、国防等领域。CORBA分布式中间件具有面向对象开发、平台无关、语言独立和可分布部署等特点,随着基于CORBA平台实现的应用系统的数量增多,规模逐渐扩大,对CORBA中间件系统的管理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本文以CORBA中间件的管理为背景,研究了基于截获器的管理机制,提出了并发截获器机制,并利用并发截获器机制,实现CORBA中间件的一般化、高效管理。本文主要工作包括: 1、研究了传统截获器模型的组织结构和运行形态,分析了截获器用于CORBA中间件管理的优缺点。针对传统截获器模型存在的性能问题,提出了一种可分枝并发运行的截获器运行模型(RCIM),该模型实际上是对传统截获器模型的扩充。该模型的提出减小了截获器对ORB运行的性能影响。本文描述了RCIM的模型结构和运作机制。由于该模型具有普适意义,因此可用于实现请求级截获器子系统和其他的截获器子系统。 2、提供了StarBus5.0 java版RCIM的请求级截获器子系统(StarPIM)的实现。提出了对截获信息和初始化信息的接口的扩充,StarPIM实现了服务端请求级截获器的并发运行的支持。 3、分析了目前StarBus5.0的管理现状。通过引入JMX的管理机制,实现了CORBA中间件的管理平台。该平台具有管理协议与管理内容相分离的特点。在该平台上基于截获器实现了一系列管理设施,提供了对请求信息的监控和统计、对POA状态变迁的通知等管理功能,同时还实现了截获器的在线配置功能。StarPIM的存在使我们实现了基于截获器开发的管理功能对CORBA中间件的影响最小化。 4、本文还对StarPIM进行了实际评测,通过评测印证了截获器的运行时间长,在线性结构的截获器模型中,请求/应答的访问时间相应增长,在RCIM模型中,将基于截获器的监控设施注册在非关键路径上,在截获器消耗CPU时间较大的情况下,能显着减少CORBA调用的请求应答时间。

张功萱[9](2005)在《基于XML的Web Services安全事务架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Web Services主要提供一些机制,以便创建、组合、部署、发现和调用有关的服务功能,是下一代Internet的主要技术。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现有的各种异构平台的基础上构筑一个通用的与平台无关,与语言无关的技术层,各种不同平台之上的应用依靠这个技术层实施彼此的连接和集成。传统Web应用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人来使用Web应用所提供的服务,而Web Services则要解决如何让计算机系统来使用Web应用所提供的服务。Web Services事务处理、SOAP消息安全和负载均衡是保证Web Services可靠、安全和高效的重要支撑技术。本文主要在讨论Web Services协议栈(包括UDDI、WSDL、SOAP、XML等方面内容)后,研究Web Services事务协调框架和安全通信机制,探讨Web Services组合服务的负载均衡算法。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是: 1.提出了Web Services的多事务协调扩充模型(WS-MTC架构); 2.从Web服务的组合特性,研究并给出了Web组合服务路径依赖关系和组合协调策略; 3.对Web Services的通讯协议-SOAP/XML消息包进行了安全性扩展,并结合WS-Security安全规范提出了一个基于SOAP扩展的Web服务安全模型。在扩展中应用了基于公开密钥体制的第三方认证框架; 4.在对系统的负载均衡研究基础上,提出了CBLB负载均衡模型和改进的cooling-delay*算法。 文章还探讨了改进算法在Web组合服务依赖路径选择的应用。并利用J2EE/Web Services技术实现了FACE系统,检验了模型的合理性。

解军伟[10](2004)在《EJB服务器内核技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基于Internet的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应用系统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性的跨越。从传统的计算模式中分离出来,应用服务器技术是近年来软件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应用服务器结合了多层分布式计算模式和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技术以及组件技术的优点,降低了应用开发的成本和难度,提高了应用系统开发的可靠性。它对当今电子商务应用在可靠性,可伸缩性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另外,J2EE是SUN公司刚刚推出的一种全新概念的模型,与传统的互联网应用程序模型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对CORBA技术进行了总结研究,同时又开发基于J2EE的WEB应用,并参读了JBOSS源代码。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设计了J2EE应用服务器中的核心部分,即EJB服务器,提出了开发EJB服务器的解决方案,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给出了一个最小化的实现。 本次论文重点研究设计了EJB服务器的内核技术和主体框架,另外,我们的研究小组中的同学做了EJB服务器核心服务的研究与设计。

二、基于CORBA截获器实现隐式事务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ORBA截获器实现隐式事务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ORBA规范的对象拦截机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的组织
第2章 CORBA概述
    2.1 CORBA产生的背景
    2.2 基本概念
        2.2.1 对象管理体系结构
        2.2.2 客户和服务器
        2.2.3 CORBA对象请求代理结构
    2.3 CORBA的发展历程
    2.4 CORBA的基本组成
        2.4.1 码根与框架
        2.4.2 ORB核心
        2.4.3 动态调用接口
        2.4.5 动态程序框架接口
        2.4.6 接口库
        2.4.7 对象适配器
    2.5 CORBA的工作方式
        2.5.1 静态调用方式
        2.5.2 动态调用方式
第3章 拦截机制基础
    3.1 对象模型
        3.2.1 模型概念
        3.2.2 对象创建和删除
        3.2.3 对象引用
        3.2.4 对象实现
    3.2 接口定义语言
    3.3 IDL到编程语言的映射
    3.4 ORB接口
        3.4.1 ORB初始化
        3.4.2 初始对象引用的获取
        3.4.3 ORB中的接口
    3.5 可移植对象适配器
    3.6 GIOP与IIOP
第4章 拦截技术
    4.1 拦截机制概述
        4.1.1 拦截器产生背景
        4.1.2 ORB核心和ORB服务
        4.1.3 ORB服务上下文
    4.2 拦截器
        4.2.1 通用ORB服务和拦截器
        4.2.2 请求级拦截器
        4.2.3 消息级拦截器
        4.2.4 拦截器的选取
    4.3 客户和目标对象的联编
    4.4 拦截器的使用
        4.4.1 请求级拦截器
        4.4.2 消息级拦截器
    4.5 拦截器接口
    4.6 标准的拦截器接口
    4.7 拦截机制原理
        4.7.1 创建对象引用
        4.7.2 获取信息
        4.7.3 拦截器调用顺序
第5章 拦截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5.1 拦截机制的构成
        5.1.1 客户端拦截机制的构成
        5.1.2 拦截器框架模型
        5.1.3 拦截器框架解决的主要问题
    5.2 拦截机制设计
        5.2.1 客户端子拦截器功能设计
        5.2.2 服务器端子拦截器功能设计
        5.2.3 客户端子拦截器模型设计
        5.2.4 服务器端子拦截器模型设计
        5.2.5 客户端子拦截器模型接口
        5.2.6 服务器端子拦截器模型接口
        5.2.7 子拦截器模型中拦截点
        5.2.8 拦截点的信息交互
    5.3 拦截机制实现
        5.3.1 客户端子拦截器模型接口定义
        5.3.2 服务器端子拦截器模型接口定义
        5.3.3 客户端子拦截器模型工作流程
        5.3.4 服务器端子拦截器模型工作流程
        5.3.5 子拦截器模型实现代码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代码
附录 C:名词术语

(2)基于上下文感知服务的构件化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普适计算——计算模式的变革
        1.1.2 上下文感知——实现普适计算的关键技术
        1.1.3 软件构件化——软件发展的趋势
    1.2 上下文感知技术基础
        1.2.1 上下文感知的定义
        1.2.2 实现上下文感知的关键技术
        1.2.3 上下文感知系统的结构
    1.3 构件化中间件技术基础
        1.3.1 构件的基本属性
        1.3.2 主流的构件技术与模型
        1.3.3 构件化中间件的一般结构
    1.4 相关研究工作
        1.4.1 CoBrA
        1.4.2 Gaia
        1.4.3 Context Toolkit
        1.4.4 Camus
        1.4.5 CAMidO
        1.4.6 RCSM
        1.4.7 比较与分析
    1.5 本文的工作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CAS:上下文感知服务模型
    2.1 上下文的定义与分类
        2.1.1 上下文的定义
        2.1.2 上下文的分类
    2.2 基于本体的上下文建模机制
        2.2.1 基于本体的分层上下文模型HOCM
        2.2.2 本体模型的功能实现
        2.2.3 上下文质量的建模
        2.2.4 与其它建模方式的比较
    2.3 可扩展的上下文推理机制
        2.3.1 基于规则的推理
        2.3.2 基于本体的推理
        2.3.3 可扩展的上下文推理引擎
        2.3.4 性能分析
    2.4 CAS:上下文感知服务
        2.4.1 上下文收集
        2.4.2 上下文解释与聚合
        2.4.3 上下文存储
        2.4.4 上下文生命周期管理
        2.4.5 CAS上下文感知服务结构
    2.5 小结
第三章 上下文信息不一致性的管理
    3.1 上下文不一致性问题的产生
    3.2 不一致上下文的检测
        3.2.1 上下文匹配
        3.2.2 不一致性检测
    3.3 不一致上下文的消除
        3.3.1 全丢弃不一致性消除
        3.3.2 最新上下文丢弃不一致性消除
        3.3.3 基于确定性上下文丢弃不一致性消除
        3.3.4 基于相关性丢弃不一致性消除
        3.3.5 算法性能分析
        3.3.6 算法对应用影响的比较
        3.3.7 对上下文来源的修改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部署
    4.1 部署基础
        4.1.1 部署定义
        4.1.2 上下文感知的部署
        4.1.3 部署的需求
    4.2 CACD: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部署
        4.2.1 构件化应用的部署
        4.2.2 上下文感知的部署结构
        4.2.3 部署适配规则
        4.2.4 部署适配规则的一致性检查
        4.2.6 基于资源上下文约束的构件部署算法RRCD
        4.2.7 性能度量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适配
    5.1 构件适配基础
    5.2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适配结构
        5.2.1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适配阶段
        5.2.2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适配结构
    5.3 CACAM: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适配模型
        5.3.1 上下文感知适配单元
        5.3.2 构件添加行为
        5.3.3 构件删除行为
        5.3.4 构件替换行为
        5.3.5 上下文感知的构件更新行为
        5.3.6 上下文感知的构件迁移行为
        5.3.7 上下文感知构件适配中的状态定义
    5.4 CACA: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适配算法
        5.4.1 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适配算法
        5.4.2 上下文感知构件适配功能测试
        5.4.3 上下文感知构件适配方法性能测试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上下文感知服务的构件化中间件
    6.1 构件化中间件StarCCM
        6.1.1 StarCCM平台
        6.1.2 构件实现框架
        6.1.3 构件运行环境:容器
        6.1.4 StarCCM的反射能力
    6.2 面向构件化应用的上下文感知中间件
        6.2.1 面向构件化应用的上下文感知中间件结构
        6.2.2 上下文质量管理
        6.2.3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部署
        6.2.4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构件适配
        6.2.5 比较与分析
    6.3 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面向分布构件平台的持久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索引
表索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分布构件技术
        1.1.2 "阻抗失配"与对象持久化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2.1 课题来源
        1.2.2 课题研究的重点
    §1.3 本文工作
    §1.4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持久化技术与"阻抗失配"问题研究
    §2.1 对象持久化技术的分类
        2.1.1 持久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2.1.2 扩展关系数据库系统
        2.1.3 持久化程序设计语言
        2.1.4 面向对象数据库
        2.1.5 对象关系映射系统
        2.1.6 对象关系数据库
    §2.2 分布构件平台的持久化解决方案
        2.2.1 Java/J2EE/EJB平台
        2.2.2 CORBA/CCM平台
    §2.3 "阻抗失配"问题的本质
        2.3.1 类型映射
        2.3.2 优化
        2.3.3 重用
        2.3.4 并发
    §2.4 对象持久化方法的评估
        2.4.1 评估指标
        2.4.2 对几种主要的对象持久化方法的评估结果
    §2.5 分布构件平台持久化设计的原则
        2.5.1 正交持久性原则
        2.5.2 事务模型与程序语言并发控制机制的结合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反射的构件平台持久化系统框架——StarORM
    §3.1 反射理论基础
        3.1.1 反射、反射系统及相关概念
        3.1.2 反射系统模型
    §3.2 软件系统中的反射技术
        3.2.1 反射技术与软件系统的自适应性
        3.2.2 反射操作系统
        3.2.3 中间件中的反射
        3.2.4 面向对象编程中的反射
    §3.3 基于反射的持久化系统模型
    §3.4 持久化系统的反射体系
        3.4.1 元模型
        3.4.2 元数据
        3.4.3 元协议
        3.4.4 构件平台的反射能力
    §3.5 基于反射的动态对象关系映射
        3.5.1 对象关系映射规则
        3.5.2 映射规则的表示
    §3.6 小结
第四章 持久化系统中优化和预取技术的研究
    §4.1 引言
    §4.2 对象预取技术
        4.2.1 对象读取策略
        4.2.2 对象预取技术
        4.2.3 基于页的预取策略
        4.2.4 基于用户设置的预取策略
        4.2.5 基于上下文的预取策略
        4.2.6 基于访问模式的预取策略
    §4.3 基于多级访问模式的对象预取算法
        4.3.1 对象与预取模型
        4.3.2 概念
        4.3.3 对象访问的类模式分析
        4.3.4 访问模式的获取算法
        4.3.5 预取算法
    §4.4 性能评测
        4.4.1 Torpedo基准测试程序
        4.4.2 OO7基准程序
        4.4.3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面向分布构件平台的持久对象系统事务模型研究
    §5.1 引言
        5.1.1 并发
        5.1.2 并发编程模型
        5.1.3 事务
        5.1.4 并发编程模型与事务模型间的失配
    §5.2 并发性与持久性的集成
        5.2.1 同步与互斥:编程语言中的并发控制
        5.2.2 事务:数据库系统中的并发控制
        5.2.3 事务模型与程序语言的集成
    §5.3 并发控制机制相关研究
        5.3.1 分布式事务处理
        5.3.2 相关规范
        5.3.3 高级事务模型和方法
    §5.4 基于隔离性分析的持久化系统并发控制模型
        5.4.1 概念
        5.4.2 事务的隔离级别
        5.4.3 事务性线程与非事务性线程间的交互
        5.4.4 事务性线程访问持久实体
        5.4.5 非事务性线程访问持久实体
    §5.5 实验与结果分析
    §5.6 与其他事务处理模型的比较
    §5.7 小结
第六章 StarCCM构件平台持久化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6.1 基于CCM模型的软件构件运行平台——StarCCM
        6.1.1 StarCCM平台
        6.1.2 StarCCM的反射能力
    §6.2 StarORM持久化框架的实现
        6.2.1 基于XML的映射规则定义
        6.2.2 持久化管理器
        6.2.3 对象标识生成
        6.2.4 SQL语句生成
        6.2.5 数据库连接
    §6.3 构件持久性的实现框架
    §6.4 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7.2 下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4)一种基于广域网分布式集群系统进程迁移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
    1.4 课题来源
第2章 集群系统和进程管理
    2.1 集群系统
    2.2 进程管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负载均衡与进程迁移
    3.1 系统的负载平衡原理和实现算法
    3.2 进程迁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域集群间进程迁移实现
    4.1 概念的提出
    4.2 广域集群的结构及负载均衡
    4.3 广域集群进程迁移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试与分析
    5.1 集群性能测试
    5.2 迁移功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ITCPM:一种灵活的分布对象事务上下文传播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事务上下文及其传播
3 截获器技术
    3.1 概 述
    3.2 请求级截获器的工作原理
4 隐式事务上下文传播方式的设计思想
5 隐式事务上下文传播的关键算法
    5.1 初始化
    5.2 当前事务的获取与设置
    5.3 事务上下文的隐式传播
    5.4 创建事务
    5.5 资源注册、事务终止
    5.6 事务策略
6 隐式事务上下文传播的实现
7 结束语

(6)面向构件的复杂软件系统中动态配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问题描述
    1.3 本文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动态配置方法的分类
    2.2 避免性动态配置方法
        2.2.1 Jeff方法
        2.2.2 Goudarzi方法
        2.2.3 Bidan方法
        2.2.4 Warren方法
        2.2.5 Almeida方法
        2.2.6 XRMI方法
        2.2.7 WebFrame
        2.2.8 基于容错CORBA平台的方法
        2.2.9 避免性动态配置方法中存在的不足
    2.3 热部署等相近方法
    2.4 小结
第三章 反射式动态配置模型RDRM
    3.1 反射理论基础
        3.1.1 反射、反射系统及相关概念
        3.1.2 反射系统模型
    3.2 基于反射理论的动态配置模型
        3.2.1 动态配置系统反射体系
        3.2.2 反射式动态配置模型
        3.2.3 RDRM模型中的要素活跃性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RDRM模型中调控协议的正确性约束
    4.1 系统一致性体系研究现状
        4.1.1 系统一致性分类
        4.1.2 一致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4.1.2.1 相互一致性保证的粒度
        4.1.2.2 相互一致性保证方法的灵活性、适应性
        4.1.2.3 有选择的请求阻塞问题
        4.1.2.4 相互一致性和本地一致性的独立定义
        4.1.2.5 构件状态一致性保证方法
        4.1.2.6 应用状态一致性保证方法
        4.1.2.7 引用一致性保证方法
    4.2 行为一致性概念及其保证方法
        4.2.1 行为一致性的定义
        4.2.2 系统假设
        4.2.3 行为一致性强保证方法
        4.2.3.1 PS计算算法
        4.2.4 行为一致性弱保证方法
        4.2.4.1 ES计算算法
        4.2.5 开放问题解决方案
    4.3 其它一致性保证方法的改进
        4.3.1 构件状态一致性保证方法
        4.3.2 应用状态一致性保证方法
        4.3.3 引用一致性保证方法
    4.4 小结
第五章 RDRB模型中的调控协议设计
    5.1 构件调控协议
        5.1.1 构件替换算法
        5.1.2 构件迁移算法
        5.1.3 构件添加算法
        5.1.4 构件删除算法
        5.1.5 构件属性配置算法
        5.1.6 实例分析
    5.2 连接调控协议
        5.2.1 连接建立算法
        5.2.2 连接删除算法
        5.2.3 连接重定向算法
    5.3 相关工作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RDRM模型在CCM平台上的映射
    6.1 StarDRP的实现
        6.1.1 StarCCM平台
        6.1.1.1 CCM构件模型
        6.1.1.2 构件实现框架
        6.1.1.3 组装\部署框架
        6.1.1.4 构件运行环境:容器
        6.1.2 StarCCM的反射能力
        6.1.3 StarDRP体系结构
        6.1.4 动态配置机制
        6.1.4.1 系统信息描述及计算机制
        6.1.4.2 构件状态检测机制
        6.1.4.3 构件行为控制机制
        6.1.4.4 构件状态传递机制
        6.1.4.5 动态配置算法描述机制
    6.2 StarDRP的功能测试
    6.3 StarDRP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6.3.1 系统正常运行时的性能开销
        6.3.2 动态配置时的性能开销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7.2 进一步工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7)GIS动态集成框架及其UIB核心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
    §1.2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演化
        1.2.1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概述
        1.2.2 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GUIB概念的提出
    §1.4 GUIB相关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1 研究的目标
        1.5.2 主要研究的方法
        1.5.3 研究的内容
    §1.6 小结
第2章 软件体系结构理论与方法概述
    §2.1 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
    §2.2 体系结构设计方法
        2.2.1 领域驱动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
        2.2.2 模式驱动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
    §2.3 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ADL)
    §2.4 DSSA的设计方法
    §2.5 小结
第3章 GUIB软件体系结构
    §3.1 GIS应用环境模型分析
    §3.2 GIS需求模型分析
        3.2.1 OpenGIS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框架
        3.2.2 GIS领域公共设施(GIS Common Facilities GCF)
        3.2.3 GUIB服务层次结构
    §3.3 GIS的系统模型分析
        3.3.1 GIS体系结构分析
        3.3.2 共性构件抽取
    §3.4 GUIB体系结构的建立与表达
    §3.5 小结
第4章 GUIB核心技术探讨
    §4.1 GUIB核心支持技术
        4.1.1 GIS互操作与信息交换模型
        4.1.2 对服务元数据模型的扩展
        4.1.3 构件的描述
        4.1.4 构件容器与工具集
        4.1.5 遗留系统的包装与适配
    §4.2 GUIB的设计演化与求精实现
        4.2.1 GUIB体系结构的层次性演化特点
        4.2.2 求精过程
    §4.3 小结
第5章 基于GUIB的动态框架技术研究
    §5.1 框架技术概述
        5.1.1 框架概念
        5.1.2 框架分类
        5.1.3 GUIB实例化框架的组织形式
    §5.2 支撑技术分析
        5.2.1 中间件(Middleware)技术
        5.2.2 三类主流分布式对象技术简介
        5.2.3 Web Service技术
    §5.3 Agent技术的引入
        5.3.1 Agent概念与特点
        5.3.2 Agent技术在GUIB实例化框架中的作用
    §5.4 GUIB实例化框架结构
        5.4.1 基于消息中间件的GUIB实例化框架
        5.4.2 基于ORB的实例化框架
        5.4.3 两种机制的融合应用
    §5.5 GUIB的通讯框架
    §5.6 基于GUIB的分布式GIS动态框架
        5.6.1 动态框架技术
    §5.7 小结
第6章 GUIB的事务处理系统
    §6.1 事物处理的基本概念
        6.1.1 事务
        6.1.2 事务的特性
    §6.2 分布式事务
        6.2.1 分布式事务概念
        6.2.2 分布式事务的2PC协议
        6.2.3 CORBA的分布式事务处理模型
    §6.3 GIS事务类型及特征分析
    §6.4 GUIB的事务并发模型研究
        6.4.1 典型ORB并发模型分析
        6.4.2 适合GIS事务特点的并发模型研究
        6.4.3 长事务处理模型的优化
    §6.5 GUIB的事务并发控制方法
        6.5.1 并行控制方法简述
        6.5.2 并行控制方法选择与优化
    §6.6 面向R树的并行控制方法研究
        6.6.1 R树
        6.6.2 面向R树并行控制方法
        6.6.3 基于R-link树的并行控制方法
        6.6.4 分布式事务R-link树并行控制方法的实施
    §6.7 小结
第7章 基于GUIB的分布式GIS集成与验证
    §7.1 设计目标
    §7.2 实现环境概述
        7.2.1 硬件环境
        7.2.2 软件环境
        7.2.3 ORB产品VisiBroker简介[189]
        7.2.4 Trolltect Qt简介
    §7.3 GUIB服务框架的建立
        7.3.1 GUIB服务端程序部署
        7.3.2 GUIB客户端程序部署
        7.3.3 VisiBroker的部署
        7.3.4 基于VisiBroker的GUIB服务框架
    §7.4 基于构件的环境构造与动态集成
        7.4.1 构件的注册与检索
        7.4.2 构件容器
        7.4.3 集成测试
        7.4.4 协作支持
        7.4.5 本节总结
    §7.5 空间事务服务的实验研究
        7.5.1 空间事务服务的实现方法
        7.5.2 并发模型测试
        7.5.3 基于R-link树的并行控制方法的实施
    §7.6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与科研情况
致谢

(8)基于并发截获器的CORBA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和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
第二章 CORBA中间件平台的管理
    §2.1 CORBA中间件平台介绍
    §2.2 CORBA中间件平台的管理模式
        2.2.1 分布式的管理
        2.2.2 一般化的管理方法
    §2.3 基于截获器的管理
        2.3.1 截获器简介
        2.3.2 多截获器的运行机制
        2.3.3 截获器机制提供的管理能力
        2.3.4 基于截获器管理的局限性
第三章 并发截获器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1 技术路线
    §3.2 模型结构
        3.2.1 模型的定义
        3.2.2 关键路径和非关键路径的定义
        3.2.3 分枝点截获器
    §3.3 模型的运作机制
    §3.4 模型的分析
        3.4.1 效能对比分析
        3.4.2 截获器加载的约束性条件
        3.4.3 RCIM与ORB多线程的关系
    §3.5 模型提出的意义
        3.5.1 适应性
        3.5.2 兼容性
        3.5.3 成为标准的可行性
    §3.6 RCIM在服务端的实现
        3.6.1 PIManager的实现
        3.6.2 模型相关类的实现
        3.6.3 截获信息的语义扩充
        3.6.4 截获器的注册
第四章 CORBA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1 Starbus 5.0 Java版简介
        4.1.1 多线程支持
        4.1.2 截获器支持
        4.1.3 管理支持
    §4.2 JMX
        4.2.1 JMX体系结构
        4.2.2 JMX的当前实现及应用
    §4.3 CORBA管理平台结构
    §4.4 管理设施的实现
        4.4.1 请求/应答的性能管理
        4.4.2 POAManager/POA的状态变迁管理
        4.4.3 PI的管理
第五章 评测
    §5.1 测试目的
    §5.2 测试环境
        5.2.1 硬件平台
        5.2.2 软件平台
        5.2.3 其他配置
    §5.3 功能测试
        5.3.1 管理功能测试用例
        5.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4 性能测试
        5.4.1 关键路径上注册截获器用例
        5.4.2 在分枝路径上注册截获器用例
        5.4.3 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9)基于XML的Web Services安全事务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缩略词表
符号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1.2.1 Internet发展的制约因素
        1.2.2 Middleware技术及其应用
        1.2.3 多层Web技术结构
        1.2.4 课题研究背景
    1.3 Web Services的新特点
        1.3.1 Web Services同盟的工作
        1.3.2 Web Services技术特点
    1.4 论文的工作与组织结构
        1.4.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2 论文的组织框架
        1.4.3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2 XML结构与数据处理
    2.1 引言
    2.2 XML技术简介
        2.2.1 XML的起源与目标
        2.2.2 XML的特点与应用
    2.3 XML元素结构
        2.3.1 标准的XML文档
        2.3.2 XML文档类型定义
        2.3.3 XML Schema
    2.4 XML数据处理
        2.4.1 XML的数据存取
        2.4.2 数据库表到XML文档
        2.4.3 XML文档到数据库表
    2.5 本章小结
3 Web Services协议体系与框架
    3.1 引言
    3.2 Web Services发展状况
        3.2.1 DotNet技术架构
        3.2.2 WebSphere 5技术方案
        3.2.3 BES 5.1.1服务形式
        3.2.4 WebLogic 8.x服务支持
    3.3 Web Services协议体系
        3.3.1 Web Services的定义
        3.3.2 Web Services角色模型
        3.3.3 Web Services协议栈
    3.4 Web Services关键技术
        3.4.1 统一的数据描述语言-XML
        3.4.2 开放的通讯协议-SOAP
        3.4.3 一致的服务描述接口-WSDL
        3.4.4 服务发布注册中心-UDDI
    3.5 本章小结
4 组合Web Selwices事务协调框架
    4.1 引言
    4.2 事务研究的基本内容
        4.2.1 原子事务属性
        4.2.2 事务的状态
        4.2.3 事务处理模型
    4.3 分布式事务处理技术
        4.3.1 分布式事务X/Open模型
        4.3.2 两阶段提交协议
    4.4 Web Services事务管理
        4.4.1 短期事务及相关协议
        4.4.2 长期事务及补偿机制
        4.4.3 业务事务BA模型
    4.5 WS-MTC框架架构
        4.5.1 WS-MTC基本功能
        4.5.2 WS-MTC体系结构
        4.5.3 SOAP消息代理
        4.5.4 Web Services代理
    4.6 Web Services组合协调研究
        4.6.1 组合任务定义-CTS
        4.6.2 中间Services事务协调策略
        4.6.3 远程Services事务协调策略
        4.6.4 Services调度流程控制方法
    4.7 本章小结
5 Web Serviees安全通信机制
    5.1 引言
    5.2 Web Services的安全需求
        5.2.1 Web Services的威胁与攻击
        5.2.2 Web Services的安全目标
        5.2.3 Web Services发布的安全
        5.2.4 Web Services调用的安全
    5.3 Web Security协议规范
        5.3.1 安全规范框架
        5.3.2 消息保护机制
        5.3.3 Security头信息
        5.3.4 Security标记
    5.4 基于SOAP的安全模型
        5.4.1 安全模型系统的组成
        5.4.2 WSDL生成器
        5.4.3 UDDI发布工具
        5.4.4 CA或第三方认证服务器
    5.5 SOAP安全工具包研究
        5.5.1 安全工具包基本原理
        5.5.2 安全工具包的实现算法
        5.5.3 一个SOAP安全消息实例
    5.6 本章小结
6 Web Services负载均衡
    6.1 引言
    6.2 负载均衡的常用策略
        6.2.1 影响负载均衡的因素
        6.2.2 负载均衡策略分类
        6.2.3 动态负载的迁移策略
    6.3 分布式对象的负载均衡
        6.3.1 CORBA负载均衡的需求
        6.3.2 CORBA负载均衡模型
        6.3.3 CBLB的负载均衡算法
    6.4 Web Services的负载均衡
        6.4.1 Web Services的负载问题
        6.4.2 Services的负载均衡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FACE信息系统应用实例
    7.1 FACE系统技术需求
        7.1.1 FACE系统的研究内容
        7.1.2 FACE系统的业务需求
    7.2 FACE系统总体技术架构
        7.2.1 FACE系统的总体结构
        7.2.2 FACE系统的技术框架
        7.2.3 FACE系统的事务池
        7.2.4 FACE系统的UML描述
    7.3 Web Services功能实现
        7.3.1 基于EJB的Web Services
        7.3.2 WS-MTC框架的应用
        7.3.3 数据的通用化处理
    7.4 FACE系统的安全机制
        7.4.1 用户访问权限的层次
        7.4.2 XML文档的访问控制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8.2 Web Services技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FACE系统的部分界面
附录B 通用数据处理和XML样例
    B.1 SQL数据到XML数据的转换源程序
    B.2 XML数据到SQL数据的转换源程序
    B.3 转换后XML数据文档
附录C FACE系统主要服务的UML描述
    C.1 Action(服务)的描述
    C.2 数据访问与连接池(服务)的描述
    C.3 电子邮件服务的描述
博士期间发表(含录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10)EJB服务器内核技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应用服务器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主要的研究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J2EE技术研究
    2.1 J2EE概述
    2.2 J2EE的体系结构
    2.3 EJB组件模型
        2.3.1 EJB组件模型的内部组成
        2.3.2 EJB模型的体系结构
        2.3.3 EJB规范定义的开发者角色
        2.3.4 EJB组件的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用服务器技术
    3.1 应用服务器概念
    3.2 应用服务器的功能
    3.3 应用服务器的体系结构
    3.4 应用服务器的特性
    3.5 应用服务器的优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JB服务器体系结构的研究设计
    4.1 EJB服务器和EJB容器
        4.1.1 设计目标与思想
        4.1.2 EJB服务器
        4.1.3 EJB容器
    4.2 EJB服务器的体系结构
        4.2.1 EJB服务器的系统体系结构
        4.2.2 EJB服务器的系统运行结构
        4.2.3 EJB服务器的功能体系结构
    4.3 容器服务
        4.3.1 名字服务
        4.3.2 数据库管理
        4.3.3 事务服务
        4.3.4 安全服务
        4.3.5 外部资源集成
        4.3.6 持久对象服务
        4.3.7 其他服务
    4.4 EJB服务器的其他技术
        4.4.1 EJB服务器的角色
        4.4.2 连接池技术
        4.4.3 负载均衡与集群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JB服务器内核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5.1 EJB服务器管理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5.1.1 EJB服务器功能描述分析
        5.1.2 管理控制台的设计与实现
    5.2 EJB容器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5.2.1 EJB容器功能描述
        5.2.2 组件管理器的设计与实现
        5.2.3 会话Bean管理器的设计与实现
        5.2.4 实体Bean管理器的实现
        5.2.5 服务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5.3 EJB容器中生命周期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5.3.1 无状态会话BEAN的生命周期
        5.3.2 有状态会话BEAN的生命周期
        5.3.3 实体BEAN的生命周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四、基于CORBA截获器实现隐式事务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ORBA规范的对象拦截机制的设计与实现[D]. 樊全会.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 [2]基于上下文感知服务的构件化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D]. 郑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3]面向分布构件平台的持久化技术研究[D]. 安静斌.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 [4]一种基于广域网分布式集群系统进程迁移的研究与实现[D]. 赵中楠.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6(01)
  • [5]ITCPM:一种灵活的分布对象事务上下文传播机制[J]. 任怡,张静,贾焰,韩伟红,吴泉源.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5(12)
  • [6]面向构件的复杂软件系统中动态配置技术的研究[D]. 窦蕾.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03)
  • [7]GIS动态集成框架及其UIB核心相关问题研究[D]. 李建华. 武汉大学, 2005(05)
  • [8]基于并发截获器的CORBA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徐添.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03)
  • [9]基于XML的Web Services安全事务架构研究[D]. 张功萱.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2)
  • [10]EJB服务器内核技术的设计与实现[D]. 解军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基于CORBA拦截器的隐式事务传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