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水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匡芳芳[1](2020)在《江西宁红茶区域品牌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健康消费理念深入人心,茶作为有益于身体、心理健康的一种饮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绿茶一直在中国的茶叶消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国民消费理念的转变,红茶的产销量逐年递增,红茶行业迎来了关键的发展时期。中国虽然是茶叶最大的种植国,红茶叶企业数量繁多,但都是小而散的企业,真正能够与世界着名茶企竞争的寥寥无几,我国的红茶虽然多,但是年产值几乎无一能与立顿、川宁等世界名牌茶匹敌。因此,本文特选取宁红茶区域品牌战略为研究课题,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找到我国红茶品牌在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在今后实施品牌战略时能够扬长避短。宁红茶曾是红茶的领导品牌,与祁红、浮红齐名,后因企业经营不善,宁红茶龙头企业破产改制后,在国内外红极一时的品牌一落千丈。近年来,国家出台各项措施大力支持茶产业的发展,江西省政府和修水县政府也出台各项政策扶持宁红茶企的发展和壮大。本文首先从品牌战略及红茶品牌相关研究理论着手,对品牌战略的定义和红茶品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接着,对国内外茶叶区域品牌战略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宁红茶所处的宏观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分析,概述了宁红茶区域品牌战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根据宁红茶品牌战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同时制定了品牌战略实施保障措施。本文主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宁红茶区域品牌战略进行研究分析,为其今后在品牌战略设计和实施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帮助,希望可以对其他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品牌战略上提供参考。
杨俊[2](2020)在《茶叶合作社参与电子商务行为的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农产品市场难以有效对接的主要问题。伴随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融合成为连接市场需求与供给的有效手段。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显然,为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保障和增加农户收入,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势在必行。在当前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茶叶合作社参与电子商务不仅可以节省店面、人员及存货的成本,还可根据消费者市场需求实施精准营销。这对于通过电子商务直接匹配卖方市场,将中间商排除出分销渠道的合作社而言,无疑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有效手段。然而笔者通过对江西省茶叶主产区范围内合作社调研发现,茶叶合作社参与电子商务行为比例不高,仅42.86%的合作社参与了电子商务行为。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互联网普及率快速增长及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兴起的大背景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江西省茶叶合作社参与电子商务行为,这是本文试图研究的内容。参与电子商务是茶叶合作社增加茶农收入的有效路径。本文基于茶叶合作社微观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江西省茶叶主产区378家茶叶合作社参与电子商务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研究表明:(1)江西省茶叶合作社电子商务行为的参与度总体不高。(2)运营特征、营销特征是影响茶叶合作社参与电子商务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中合作社固定资产规模、当年经营成本、是否进行营销推广、是否拥有门户网站、茶叶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对茶叶合作社参与电子商务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合作社未来目标市场正向影响效果则相对较小。因此,为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不断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进程,笔者根据研究结果,从专业合作社角度出发,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稳妥推进合作社规模化经营。(2)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增强产品营销宣传能力。(3)不断推进茶叶行业标准化发展进程。
廖味娟[3](2019)在《宜春市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党的十九大部署指出产业振兴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强农民消费能力的重要途径。江西省指出到2020年实现“真脱贫”还需要坚持走“产业脱贫”之路。洪塘镇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但是农业还没有走向精品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的发展道路。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是将脱贫攻坚任务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发展的重大举措,对洪塘镇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要精准找到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困境,提出有针对性的的措施建议,为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实践提供指导。首先,本论文围绕肉牛产业、油茶产业、果蔬产业、中药材产业、“互联网+”电商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分析了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现状,指出了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措施与扶贫成效,目前洪塘镇贫困户稳定增收途径趋于多样化,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农业产业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社会服务标准化发展。其次,采用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选择江西省特色产业扶贫典型宁都县固村镇、修水县何市镇与洪塘镇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进行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开发纵向比较,总结共性点、差异性和成绩,为精准找出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困境提供依据。最后,分析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困境与对策。通过对比分析和实践情况来看,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中还面临着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发展资金较为欠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产业链条短、“造血”功能差、品牌化程度低、产业扶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要在“四个坚持”方面下功夫,构建以企业组织带动型为主、政府引导推动型与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为辅的扶贫开发模式,进一步强化发展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与特色农产品精品名牌创建,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参与对接机制、利益联接机制。
陈星羽[4](2019)在《政府公共服务对茶叶企业扶持政策需求选择影响研究 ——基于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视角》文中提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能够推动地方茶叶产业的不断发展。由于区域公用品牌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具有不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茶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搭便车”现象。因此,政府公共服务对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许多茶叶主产地的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过程中政府扶持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然而,不同茶叶企业由于其禀赋特征等差别导致其对于政策公共服务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基于此,本文从茶叶企业扶持政策需求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出发,依托政府公共服务相关理论,根据调查数据,了解江西省茶叶企业在江西省“四绿一红”区域公用品牌视角下的政策需求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方法,分析当前江西省地方政府在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的总体规划、监督规范、服务指导、营销推广等公共服务对茶叶企业扶持政策需求选择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的建议:一是优化政策扶持优先序,侧重项目扶持;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公用品牌规章制度;三是完善品牌监管;四是提供服务指导;五是加强宣传,拓宽销售渠道。
刘若[5](2019)在《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这一发展新理念列入党章,极大提升了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我国的农业发展开启全新篇章。创建农产品行业品牌并提升知名度,是农业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是农业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最佳助手。江西省拥有许多优质的茶叶品种,丰富的茶叶品牌资源,但相比于福建、云南等省的知名大品牌略为逊色,无论是在竞争力还是知名度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在激烈的茶叶市场竞争中未能大放异彩,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了切实解决江西省茶叶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江西省茶叶品牌知名度,江西省在2015年开始推进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重点扶持“四绿一红”(四绿:狗牯脑、庐山云雾茶、婺源绿茶、浮梁茶;一红:宁红茶)5个品牌,旨在做大做强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将赣茶公用品牌大力推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本文以江西省5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四绿一红”为例,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及品牌整合绩效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出发,运用结构方程对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良好,推行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后“四绿一红”五个品牌在品牌竞争力、品牌市场力、品牌发展力、品牌塑造力、品牌支持力等方面都有不小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品牌知名度低、政策缺乏针对性,市场管理混乱、产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茶叶产业相关技术落后等问题。第二,从政策扶持、企业内部管理、品牌监管、营销推广及当地农业产业水平五方面来分析他们对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发展的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其中政策扶持因素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管理因素的正向作用间接促进影响品牌整合绩效,企业内部管理、品牌监管、营销推广、农业产业水平四个因素均直接对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产生影响。五个影响因素的强度从低到高分别是政策扶持、企业内部管理、品牌监管、营销推广、农业产业水平。第三,提升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必须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明确整合目标、挖掘优质潜力股,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宣传推广,创新营销渠道、发展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区域的农业产业竞争力和整体水平等方面进行推动。
方芳[6](2017)在《修水县茶叶种植机械化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茶业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品质技术的提升方面实现茶叶机械化。其在茶叶产量、生产效益和劳动强度上有很大的成效。本文就修水县茶叶种植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张俊[7](2017)在《区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概念框架和模式创新 ——以九江市为例》文中认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是建立自然-空间-人类共生系统的关键课题,也是解决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开发无序、效益低下的重要途径。然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工作部署之一,它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国土空间开发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可能成为加速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开发无序、效益低下的催化剂。因此,如何根据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建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理论逻辑和概念框架,创新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亟待深入探索。本文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情景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协调度评价法、市场潜力模型和实证研究法等技术方法,寻找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结合点,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概念内涵、逻辑框架、运行框架、评价模式、宏观优化模式、布局优化模式以及基于文化复兴的模式创新和实施组织的序参量等问题开展了探索性研究,主要观点、内容和结果如下:(1)从“功能性聚落区域”、“活动结构”和“实践结构”的角度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概念内涵可以用结构、强度、用途和布局四方面进行表征。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理论逻辑可以表达为:人地关系是逻辑起点、城乡发展是逻辑向度、四项优化是逻辑结构、生命共同体是逻辑演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逻辑框架是一个由背景层、基础层、核心层和目标层组成的多层次金字塔结构,涉及17个关键空间要素,核心命题是要明确开发格局优化的关键问题、利益协调和动力机制等8个主题。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程序规则需要遵循系统分析-综合评价-优化设计-实施策略的四阶段论。(2)国土资源开发评价是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基础和依据。传统国土资源开发评价主要从理性主义评价的方法论出发,缺少与实用主义方法论的结合,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研究建构“耦合度评价-吸引评价-潜力评价”三位一体的国土资源开发评价模式,试图能为国土资源空间格局优化提供更加实用的评价工具。基于Zipf定则的国土资源开发潜力计算法,能比较好的揭示九江市国土资源开发格局的空间特征。(3)通过建立经济、资源和环境三大子系统的27个评价指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评价九江市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之间的现状协调程度,结果表明:全市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度的现状总体上较为稳定。应用R/S分析法对发展趋势分析表明,耦合度、协调度H值均靠近0.5的临界点上,九江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已存在不可忽视的不利因素。(4)基于市场潜力模型对传统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的模式进行修正,以弥补传统模式在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不适应性。计算结果表明,九江市的市场潜力总体分布呈现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由内向外递减的趋势。中心城区的市场潜力指数相当于各区县市场潜力指数的总和;同时,分别在东线以及西线上出现相应的副中心,如都昌县、修水县等。总体上整个九江市各区县按照市场潜力指数可分为五个等级。在传统地域分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各县区的市场发展潜力进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分区,可将全市划分为中部产业发展区、北部沿江开发区、东部生态保护区、西部山地休闲区,由此充分考虑到市场潜力大小对空间格局优化的影响。结合耦合度评价、吸引力评价、开发潜力评价和市场潜力评价,能更好的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5)山水画所展现的方法论可作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方法论指引,能更好的实现人地共融和“确保世界连续性的重要调整规则”。九江市的理学、宗教、历史和文化基因,决定了九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基本定位;丰富的历史文化,决定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多样性;区域文化复兴重大工程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具有重要影响。(6)国土空间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开发格局优化的组织实施需要突破简单世界的思维模式。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强度和土地利用布局等三项土地利用指标可以作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组织运行的序参量,由此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宏大叙事”,成为可操作和可实施的区域管理工具。根据分形的理论方法,将土地利用结构作为序参量,可判断九江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演替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
曹性明[8](2016)在《粮食安全视角下农民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修水县SF镇为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粮食安全是关乎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我国人口占全世界近四分之一,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需搞好粮食种植,不断提升产能以满足中国人民日渐增加的粮食消费需求。在先后出台耕地保护措施、粮食补贴政策后,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热情不断增长。本研究通过对基层乡镇的实际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运用个案分析、实例分析方法来找出影响农民种粮意愿的因素,经过比较分析确定影响种粮意愿的强烈,为妥善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一些看法。研究发现:长时间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政策倾斜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效提升了农民种粮意愿;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民种粮愿意的重要方式;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种粮意愿提升有促进作用;农业保障政策可以有效保护农民的种粮意愿。
张春云[9](2016)在《江西省茶叶标准化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江西省是全国主要产茶省。2014年茶叶种植面积达75563hm2,干毛茶产量4.43万t,产值突破60亿元。茶产业已成为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愈来愈受到饮茶消费者的关注,同时,江西正大力实施茶叶品牌战略,重点打造庐山云雾、婺源绿茶、浮梁茶、遂川狗牯脑茶、修水宁红茶,“四绿一红”茶叶品牌。为提升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配合茶叶品牌建设,不断完善江西茶叶标准化体系,全面实施茶叶标准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江西茶叶产业实现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对茶叶标准化的概念、主要任务、分类及其主要特点等茶叶标准化的内涵进行综合阐述,并简要回顾我国茶叶标准化的发展历程。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咨询有关部门并结合自身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有关江西茶叶产业发展水平和地方茶叶标准化情况相关数据和事实,评析江西茶产业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阐述江西茶叶标准化发展现状,分析江西茶叶标准化观念意识、现行茶叶标准体系、监管和质量检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并参考了全国和福建、浙江等茶叶主产省茶叶标准化情况,提出了江西茶叶标准化发展对策。
胡学英[10](2015)在《江西构建茶产业新型组织模式的政策与措施:以修水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对江西修水茶产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针对修水县茶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构建了新型茶产业组织模式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修水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修水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宁红茶区域品牌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品牌战略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分析工具 |
2.1 区域品牌 |
2.1.1 区域品牌的内涵及特点 |
2.1.2 茶叶区域品牌 |
2.2 相关分析工具 |
2.2.1 SWOT分析法 |
2.2.2 “五力”模型分析法 |
第3章 宁红茶区域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
3.1 宁红茶品牌发展状况 |
3.1.1 宁红茶区域品牌初创阶段 |
3.1.2 宁红茶区域品牌打造阶段 |
3.1.3 宁红茶区域品牌提升阶段 |
3.2 宁红茶五力模型分析 |
3.2.1 宁红茶替代品替代能力 |
3.2.2 供应方议价能力 |
3.2.3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4 潜在竞争者进入威胁 |
3.2.5 红茶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3.3 宁红茶区域品牌建设SWOT分析 |
3.3.1 发展优势 |
3.3.2 发展劣势 |
3.3.3 发展机遇 |
3.3.4 发展挑战 |
第4章 宁红茶区域品牌调研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宁红茶区域品牌调研 |
4.1.1 问卷调查描述 |
4.1.2 样本设计 |
4.1.3 样本收集 |
4.2 结果分析 |
4.3 宁红茶区域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
4.3.1 品牌战略规划设计不完善 |
4.3.2 品牌危机管理体系不健全 |
4.3.3 品牌市场定位不清晰 |
4.3.4 品牌意识淡薄、品牌建设投入低 |
4.3.5 品牌传播模式缺乏创新 |
4.3.6 品牌管理人才储备不足、专业人才稀缺 |
第5章 宁红茶区域品牌战略对策 |
5.1 宁红茶区域品牌定位策略 |
5.1.1 宁红茶差异化市场定位 |
5.1.2 宁红茶品牌精神定位 |
5.1.3 宁红茶的价格定位 |
5.2 宁红茶区域品牌建设建议 |
5.2.1 以政府引导为前提 |
5.2.2 以企业主导为关键 |
5.2.3 以强化品质为保障 |
5.3 宁红茶的品牌传播与推广 |
5.3.1 宁红茶的广告传播 |
5.3.2 宁红茶的文化传播 |
5.3.3 宁红茶的活动推广 |
5.4 宁红茶的品牌延伸策略 |
5.4.1 策划品牌延伸扩张 |
5.4.2 实施主副品牌策略 |
第6章 宁红茶区域品牌战略实施保障 |
6.1 加大宁红茶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力度 |
6.1.1 加强宁红茶原料管控 |
6.1.2 传承宁红茶核心价值 |
6.1.3 注重宁红茶科技创新 |
6.2 重视宁红茶品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
6.2.1 完善品牌管理内部组织架构 |
6.2.2 培养品牌管理人才队伍 |
6.3 构建宁红茶“品牌危机”管理体系 |
6.3.1 强化宁红茶品牌危机意识 |
6.3.2 制定宁红茶品牌危机管理预案 |
6.3.3 坚持宁红茶品牌危机处理原则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茶叶合作社参与电子商务行为的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2.1 文献分析法 |
1.3.2.2 问卷调查法 |
1.3.2.3 计量模型分析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茶叶产业 |
1.4.2 农民专业合作社 |
1.4.3 电子商务销售行为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2 计划行为理论 |
2.1.3 合作组织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合作社行为主体研究 |
2.2.2 关于电子商务方面的研究 |
2.2.3 关于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的研究 |
2.2.4 关于合作社+电子商务的研究 |
2.2.5 关于合作社资本禀赋因素研究 |
2.2.6 研究评述 |
3 研究方案设计 |
3.1 理论框架 |
3.2 研究假说 |
3.2.1 合作社基本特征对合作社参与电子商务行为选择具有影响 |
3.2.2 合作社运营特征对合作社电子商务行为选择具有影响 |
3.2.3 合作社营销特征对合作社电子商务行为选择具有影响 |
3.2.4 外部环境特征对合作社电子商务行为选择具有影响 |
3.3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计 |
3.4 调查区域基本概况 |
3.4.1 茶叶生产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
3.4.2 茶叶主产区发展势头强劲 |
3.4.3 生态茶园建设有序发展 |
3.4.4 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 |
3.5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5.1 合作社规模总体偏小 |
3.5.2 合作社总体收益状况一般 |
3.5.3 大部分合作社市场营销观念较差 |
3.5.4 整个茶叶行业总体状况与往年持平 |
4 茶叶合作社参与电子商务行为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
4.2.1 合作社基本特征对其电子商务行为影响不一 |
4.2.2 合作社运营特征对其电商行为存在正向影响 |
4.2.3 合作社营销特征对其电商行为存在正向影响 |
4.2.4 合作社外部特征对其电商行为影响不一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稳妥推进合作社规模化经营 |
5.2.2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增强合作社的营销宣传能力 |
5.2.3 不断推进茶叶行业整体发展进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调查问卷 |
(3)宜春市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特色农业 |
2.1.2 产业扶贫 |
2.1.3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 |
2.2 主要理论 |
2.2.1 产业区理论 |
2.2.2 增长极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第三章 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现状 |
3.1 洪塘镇概况 |
3.2 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现状 |
3.2.1 肉牛产业 |
3.2.2 中药材产业 |
3.2.3 油茶产业 |
3.2.4 果蔬产业 |
3.2.5 农村电商产业 |
3.2.6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
3.3 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措施 |
3.3.1 政策先行,助力特色农业产业扶贫 |
3.3.2 资金强化,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开发 |
3.3.3 精准施策,助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
3.4 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成效 |
3.4.1 贫困户稳定增收途径趋于多样化 |
3.4.2 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农业产业发展优势 |
3.4.3 特色农业产业社会服务标准化发展 |
第四章 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困境 |
4.1 产业扶贫保障还不够 |
4.1.1 发展资金较为欠缺 |
4.1.2 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
4.1.3 高素质产业人才匮乏 |
4.2 产业价值链水平不高 |
4.2.1 产业链条短 |
4.2.2 “造血”功能差 |
4.2.3 品牌化程度低 |
4.3 产业扶贫机制不健全 |
4.3.1 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
4.3.2 参与对接机制不健全 |
4.3.3 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
第五章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比较研究 |
5.1 宁都县固村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概述 |
5.1.1 宁都县固村镇概述 |
5.1.2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措施 |
5.1.3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成效 |
5.2 修水县何市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概述 |
5.2.1 修水县何市镇概述 |
5.2.2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措施 |
5.2.3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成效 |
5.3 固村镇、何市镇与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比较 |
5.3.1 共性点:扶贫开发的目标基本一致 |
5.3.2 共性点:形成了“政府主导+自主发展”扶贫开发模式 |
5.3.3 共性点:参与主体都包括政府、合作社与贫困户 |
5.3.4 差异性:产业扶贫绩效不同 |
5.3.5 差异性: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参与程度不同 |
5.3.6 差异性:利益联结机制紧密程度不同 |
5.3.7 差异性: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同 |
5.3.8 差异性:特色农产品产业链长度不同 |
5.4 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前后对比 |
5.4.1 扶贫开发前(2015 年)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小和效益不佳 |
5.4.2 扶贫开发后(2016 年)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成绩稳步提升 |
5.5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对比分析结果 |
5.5.1 横向对比结果 |
5.5.2 纵向对比结果 |
第六章 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对策 |
6.1 坚持“企业组织带动型+”扶贫模式 |
6.1.1 企业组织带动型 |
6.1.2 政府引导推动型 |
6.1.3 农业产业化带动型 |
6.2 加强“扶贫保障”,提升产业发展动力 |
6.2.1 强化发展资金支持 |
6.2.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
6.2.3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
6.3 坚持以“农”兴“龙”,培育特色农业增长极 |
6.3.1 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
6.3.2 促进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
6.3.3 加强特色农产品精品名牌创建 |
6.4 坚持“三制共建”,完善产业扶贫机制 |
6.4.1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
6.4.2 完善参与对接机制 |
6.4.3 完善利益联接机制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政府公共服务对茶叶企业扶持政策需求选择影响研究 ——基于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政府公共服务对扶持政策选择影响的研究 |
1.3.2 关于茶叶产业扶持政策的内容研究 |
1.3.3 关于影响扶持政策选择的因素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政府公共服务概念界定 |
2.1.2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
2.1.3 区域公用品牌的概念 |
2.2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 |
2.2.1 准公共产品属性 |
2.2.2 区域公用品牌的区域性 |
2.3 区域公用品牌下农产品发展的影响机理 |
2.3.1 农产品自身具有弱质性 |
2.3.2 区域公用品牌具有外部性 |
3 茶叶企业政策需求选择的分析 |
3.1 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背景 |
3.2 江西省茶叶企业政策需求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1 调查方式和数据来源 |
3.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3 茶企对政策扶持需求的优先序 |
4 政府公共服务对茶企扶持政策需求选择的影响分析 |
4.1 变量选择说明和研究假设 |
4.1.1 变量选择 |
4.1.2 研究假设 |
4.2 计量模型构建 |
4.3 计量结果分析 |
4.3.1 政府影响茶企项目扶持需求 |
4.3.2 政府公共服务影响茶企品牌扶持需求 |
4.3.3 政府公共服务影响茶企信贷扶持需求 |
4.3.4 政府公共服务影响茶企销售扶持需求 |
5 优化茶叶企业扶持政策的对策建议 |
5.1 调整扶持政策优先次序 |
5.1.1 引进社会资本,推进茶叶重点项目建设 |
5.1.2 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 |
5.1.3 强化金融扶持,缓解流动性约束难题 |
5.1.4 拓宽销售渠道,增强茶叶销售能力 |
5.2 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区域品牌使用机制 |
5.2.1 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茶叶产业发展 |
5.2.2 制定区域公用品牌使用制度,防止“公地悲剧” |
5.3 完善品牌监管体系,做好品牌认证工作 |
5.3.1 完善品牌使用许可制度 |
5.3.2 开展产品认证工作 |
5.3.3 强化市场监管 |
5.3.4 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
5.4 发挥政府优势,提供服务指导 |
5.4.1 做好茶叶品牌相关知识培训 |
5.4.2 提供维权和防伪技术服务 |
5.4.3 开展技术教育和人才引进 |
5.5 创新宣传方式,拓宽销售渠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5)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 |
1.6.2 存在的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关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概念研究 |
2.2 关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的研究 |
2.2.1 关于品牌整合的研究 |
2.2.2 关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的研究 |
2.3 关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的研究 |
2.3.1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概念的相关研究 |
2.3.2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 |
2.4 农业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3 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现状 |
3.1 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概况 |
3.1.1 茶叶产业生产规模稳定增长 |
3.1.2 茶叶销售市场扩大,出口比重增大 |
3.1.3 “四绿一红”品牌整合效果显着 |
3.1.4 “四绿一红”品牌价值提升 |
3.2 江西省“四绿一红”品牌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
3.2.1 企业经营困难,快速发展受限 |
3.2.2 政策缺乏针对性,市场管理混乱 |
3.2.3 产业规模较小,缺少龙头企业 |
3.2.4 茶叶产业相关技术落后,茶叶机械化率比重较低 |
3.3 本章小结 |
4 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设计 |
4.1 研究方法 |
4.2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4.3 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
4.3.1 政策扶持因素 |
4.3.2 企业内部管理因素 |
4.3.3 品牌监管因素 |
4.3.4 营销推广因素 |
4.3.5 农业产业水平因素 |
4.4 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影响因素模型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实证分析——基于SEM方法 |
5.1 测量变量选择 |
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5.2.1 信度检验 |
5.2.2 效度检验及因子分析 |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3.1 模型适配度检验 |
5.3.2 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影响因素模型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提升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的对策建议 |
6.1 明确整合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6.2 挖掘优质潜力股,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
6.3 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产品质量 |
6.4 加大宣传推广,创新营销渠道 |
6.5 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水平 |
6.6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修水县茶叶种植机械化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叶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
1.1 科技产量不高 |
1.2 落后的生产和加工技术 |
1.3 没有注入大量资金 |
1.4 人才缺失 |
2 茶叶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
2.1 大力推广适用技术、科技培训 |
2.2 对农机化示范加大投入资金 |
2.3 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成立, 茶叶机械化服务队的组建 |
2.4 全县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 培养龙头企业 |
2.5 茶叶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建设 |
3 结束语 |
(7)区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概念框架和模式创新 ——以九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5 案例区概况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研究现状评述 |
3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概念框架 |
3.1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概念内涵 |
3.2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理论逻辑 |
3.3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逻辑框架 |
3.4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运行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4 国土资源开发评价的“三位一体”分析模式创新 |
4.1 国土资源开发评价的方法论和模式重构 |
4.2 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 |
4.3 国土资源开发吸引力评价 |
4.4 国土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
4.5 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的九江市各县(市)国土资源开发前景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三位一体”评价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模式创新 |
5.1 国土资源开发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
5.2 市场潜力模型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
5.3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分区 |
5.4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布局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文化协同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策略创新 |
6.1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文化协同逻辑 |
6.2 历史文化基因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
6.3 文化复兴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序参量原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实施模式创新 |
7.1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实施的复杂系统分析框架 |
7.2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实施的序参量 |
7.3 基于序参量原理的开发格局优化实施案例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可能的创新点 |
8.3 深化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8)粮食安全视角下农民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修水县SF镇为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国内和国际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粮食安全和农民种粮意愿的相关理论 |
2.1 粮食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
2.1.1 农民种粮意愿 |
2.1.2 粮食生产相关政策 |
2.1.3 土地流转 |
2.1.4 土地抛荒 |
2.2 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 |
第3章 修水县SF镇农民种粮现状 |
3.1 修水县SF镇情况概述 |
3.2 修水县SF镇农业发展情况概述 |
3.3 修水县SF镇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建设成果 |
3.3.1 加快农业产业招商 |
3.3.2 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
3.3.3 加快做好农业基础完善工作 |
3.3.4 加快有序推进土地流转 |
3.3.5 对农业产业合作社培植 |
3.3.6 增加农业产业科技培训 |
3.3.7 注重打造本地特色品牌创建 |
3.4 对农民种粮意愿的影响 |
第4章 SF农民粮食生产案例分析、比较 |
4.1 调查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访谈情况概述 |
4.2.0 农民种粮意愿简要分析 |
4.2.1 访谈反映情况概述 |
4.2.2 访谈对象和种粮意愿分类相关分析 |
4.3 各因素对农民种粮意愿的影响情况分析 |
4.3.1 各因素对农民种粮意愿的影响 |
4.3.2 是什么正真影响农民种粮意愿 |
4.3.3 农民不愿种粮的原因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注重完善体制机制,切实提升农民的种粮意愿 |
5.2.2 注重加大农业投入,不断提升农民的种粮意愿 |
5.2.3 注重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提升农民的种粮的意愿 |
5.2.4 注重农业科技发展,有序提升农民的种粮意愿 |
5.2.5 涉及提升农民种粮意愿的其他建议 |
5.3 延伸分析农业产业化中的新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江西省茶叶标准化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茶叶消费的安全问题 |
1.1.2 茶产业的风险问题 |
1.2 国内外茶叶标准化现状 |
1.2.1 国外的茶叶标准现状 |
1.2.2 国内茶叶标准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主要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茶叶标准化的理论概述 |
2.1 茶叶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
2.2 茶叶标准化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
2.2.1 茶叶标准化的概念 |
2.2.2 茶叶标准的分类 |
2.2.3 茶叶标准化的任务 |
2.2.4 茶叶标准化的主要特点 |
第三章 江西省茶叶及标准化发展现状 |
3.1 江西省茶产业优势评析 |
3.1.1 发展优势评价 |
3.1.2 相关问题分析 |
3.2 江西茶产业发展意义评析 |
3.2.1 茶产业是多数主产地的支柱性产业 |
3.2.2 发展茶产业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
3.3 江西省茶叶标准化的发展现状 |
3.3.1 江西茶叶标准体系的建设情况 |
3.3.2 江西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情况 |
3.3.3 茶叶标准化生产推进情况 |
第四章 江西省茶叶标准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
4.1 江西省茶叶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
4.1.1 茶叶标准化观念意识淡薄 |
4.1.2 现行茶叶标准体系不够完备 |
4.1.3 茶叶标准化监管不够到位 |
4.1.4 茶叶质量检测力量薄弱 |
4.2 江西省茶叶标准化的发展对策 |
4.2.1 完善茶叶标准体系 |
4.2.2 完善茶叶标准化服务体系 |
4.2.3 完善茶叶质量检测与监督体系 |
4.2.4 加强茶产业基础建设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江西构建茶产业新型组织模式的政策与措施:以修水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二、修水县茶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
三、修水县企业集群带动型模式的构建 |
四、修水县茶产业企业集群带动型模式的实证分析 |
五、建议与措施 |
四、修水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宁红茶区域品牌战略研究[D]. 匡芳芳.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2]茶叶合作社参与电子商务行为的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杨俊.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3]宜春市洪塘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困境与对策研究[D]. 廖味娟.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4]政府公共服务对茶叶企业扶持政策需求选择影响研究 ——基于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视角[D]. 陈星羽.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5]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 刘若.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6]修水县茶叶种植机械化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方芳. 农家参谋, 2017(18)
- [7]区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概念框架和模式创新 ——以九江市为例[D]. 张俊. 浙江大学, 2017(02)
- [8]粮食安全视角下农民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修水县SF镇为例分析[D]. 曹性明. 南昌大学, 2016(03)
- [9]江西省茶叶标准化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春云.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 [10]江西构建茶产业新型组织模式的政策与措施:以修水县为例[J]. 胡学英. 南方农村,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