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T,ERCP,CA_(19-9)对有慢性胰腺炎背景的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的局限性(论文文献综述)
孟海轮[1](2021)在《EUS-FNA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胰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检出率呈现出显着升高的趋势,对于不同检查方法得出的不同结果使得临床医生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处理。传统的腹部彩超、CT及MRI仅能通过影像学的情况对病灶做出初步的诊断,但对于病灶的具体性质仍然难以准确的做出诊断,早期明确诊断病灶性质是胰腺疾病诊治的重要环节,是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前提。超声内镜引导细针抽吸术(EUS-FNA)通过获取胰腺病灶的少许细胞或组织,并进行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快速诊断的优点。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对胰腺癌的诊断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9年3月来我科行EUS-FNA检查的胰腺占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病理结果和随访情况作为最终诊断,并以此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结果EUS-FNA穿刺的189例患者中,有133例为胰腺癌(胰腺癌组),包括经术后病理证实者22例(胰腺导管腺癌18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癌1例,胰腺转移癌1例,胰腺囊腺癌1例,腺泡细胞癌1例)和临床检查结果为胰腺癌且随访期间死亡者111例;56例为非胰腺癌(非胰腺癌组)。EUS-FNA诊断细胞病理学结果为异型细胞47例,疑癌细胞25例,癌细胞20例,未见肿瘤细胞97例。133例经术后病理和随访结果证实为胰腺癌,其中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分别为:未见肿瘤细胞52例,异型细胞36例,疑癌细胞25例,癌细胞20例。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60.90%,假阳性率为19.64%,特异度(真阴性率)为80.36%,假阴性率为39.10%。联合不同的细胞病理学分级标准,即分别以“发现异型细胞或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发现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和“发现癌细胞为阳性”为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发现异型细胞或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为诊断标准,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效能最显着,敏感度为50.38%,特异度为75.00%。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为124例,有91例诊断为胰腺癌,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52.75%,假阳性率为21.21%,特异度(真阴性率)为78.79%,假阴性率为47.25%。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为65例,有42例诊断为胰腺癌,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78.57%,假阳性率为17.39%,特异度(真阴性率)为82.61%,假阴性率为21.43%。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均低于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US-FNA穿刺的189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胰头部116例,胰体尾部73例。EUS显示为实性病变145例(76.7%),囊性/囊实性病变44例。胰腺癌患者的EUS影像学表现为胰腺病灶部位可见不均质低回声光团,多呈实性包块,肿物边界不规则,胰管扩张显着;非胰腺癌患者EUS影像学表现为胰腺病灶部位可见囊实性病变,肿物边界相对较清,胰管多不伴有显着扩张。EUS-FNA诊断胰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3(95%CI:0.561~0.724)。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效能显着提高(敏感度为50.38%,特异度为75.00%)。189例患者行EUS-FNA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8%(13例),主要为高淀粉酶血症和腹痛。结论1.胰腺癌患者的EUS影像学多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光团,多呈实性包块,肿物边界不规则,胰管扩张显着;非胰腺癌患者EUS影像学多表现为囊实性病变,肿物边界相对较清,胰管多不伴有显着扩张。2.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60.90%,阳性预测值为64.29%,特异度(真阴性率)为80.36%,阴性预测值为17.46%。3.EUS-FNA诊断胰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3(95%CI:0.561~0.724)。4.采用联合不同分级的细胞学诊断标准,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效能显着提高。5.EUS-FNA技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
乔雅兰[2](2021)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及其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pancreatitis,AIP)是一种在临床上相对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CP)。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比较困难,易与胰腺癌等胰腺相关疾病相混淆,且目前治疗手段相对单一。本项研究旨在通过住院病例的系统分析总结进一步认识AIP的临床特点,同时从中医的角度探寻患病人群的体质特征,启发治疗思路。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目的:进一步认识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表现特点,总结诊治规律。方法:检索中日友好医院自2011年至2020年10月31日的电子住院病历,筛选确诊病例,提炼相关信息,经统计学分析后,总结为一份病例系列报告。结果:共纳入1型AIP病例39例,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体重减轻、黄疸、腹痛、食欲不佳等;可见颌下腺、胆管、淋巴结等其他器官累及;多伴血清IgG4升高,可伴CA19-9、肝酶、胆道酶等血清学指标升高,而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有限;为明确诊断,在影像学及内镜检查方面,腹部超声、腹部增强CT以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的检查率最高,均为76.92%;13例患者完善了胰腺的病理学检查;82.05%的患者接受了初始激素治疗,12.82%曾因相关症状住院中医科室;部分患者行激素治疗后出现类固醇性糖尿病、骨质疏松、血糖控制不佳。结论:1型AIP常以消化道相关症状为主要表现,多伴IgG4升高,可伴其他器官累及,需积极完善影像学检查以辅助诊断。激素作为多数AIP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案,需警惕可能的并发症。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目的:为了探索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和慢性胰腺炎(CP)的中医体质特点,以探寻中医药治疗AIP的思路,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日友好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查询自电子病历系统建立以来至2020年10月31日的AIP和CP住院患者的相关信息。对稳定期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以完成中医体质问卷,参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中医体质进行分类。应用Excel和SPSS进行数据统计,比较AIP和CP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分析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合并恶性肿瘤、是否应用激素、有无疾病复发对AIP及CP患者中医体质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的中医体质结果,其中包括AIP的25例和CP的62例。(1)AIP与CP在整体的体质类型分布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二者均以兼夹体质占比最高,在9种体质中最常见为平和质,次之为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AIP的常见体质类型组合有血瘀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特禀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而CP的常见体质类型组合有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2)AIP患者男:女=5.25:1,CP患者男:女≈2.26:1,AIP在不同性别间的9种体质分布上整体未见显着差异,CP在男女间的体质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AIP女性的阳虚质和阴虚质的占比明显高于男性(P<0.05);CP女性阳虚质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湿热质的比例明显更高(P<0.05)。CP男性比AIP男性湿热质的占比更多(P<0.05)。(3)二者在年龄分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IP男性患者明显比CP男性患者整体年龄更大。AIP患者多数在61-70岁区间,此区间以平和质相对多见;而CP患者则以51-60岁占比最多,其中阴虚质最多见。<65岁与≥65岁的AIP患者在体质分布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5岁的CP患者在湿热质上的占比显着高于≥65岁的CP患者,而在阳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的比例上明显后者更高(P<0.05)。无论是对于<65岁或是≥65岁年龄组的患者,在AIP与CP之间均未见体质分布上的统计学差异。(4)在4个BMI组别的任何一组中,AIP与CP患者均未见体质分布上的显着差异(P>0.05)。CP肥胖患者在气郁质的占比明显比CP非肥胖者的高(P<0.05)。(5)对比AIP和CP患者是否合并恶性肿瘤对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影响,组间结果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应用激素的AIP患者气虚质的比例明显比未应用激素的AIP患者更高(P<0.05)。(7)对于AIP或CP患者有无疾病复发的体质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复发组或非复发组的AIP与CP之间亦未见体质分布上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IP和CP患者在9种中医体质的分布上整体差异不明显,均以平和质最为常见,次之为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可能与研究调查时患者处于疾病相对稳定期有关。(2)在体质类型的组合方面,AIP常见血瘀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特禀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CP常见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在临床辨证时可作为参考。(3)对于不同性别间的体质差异,在AIP患者中,女性比男性更多见阳虚质和阴虚质;CP中女性也以阳虚质更多见,男性则相对多见湿热质。CP男性患者比AIP男性患者可能更易表现为湿热质的特点。(4)在年龄方面,CP老年患者可能更易表现为阳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而年少者则相对多见湿热质。在AIP患者中年龄大小可能对体质的影响不明显。(5)在CP患者中,肥胖可能与气郁质相关。而BMI对AIP患者的体质影响不明显。(6)对于AIP患者,行激素治疗可能与气虚质相关。(7)是否合并恶性肿瘤以及有无疾病复发,对AIP及CP患者体质的影响可能不明显。(8)在通过体质辨识进行中医药治疗时,对处于疾病稳定期的AIP患者,其方案可能与稳定期CP患者的相似。气滞血瘀、阴阳两虚可能作为二者均较常见的体质组合,对于同是气滞质+血瘀质的体质组合,AIP患者需注意合并湿热质的可能,而CP患者则更多考虑特禀质;对于同是阳虚质+阴虚质的体质组合,AIP相对易兼见气虚。女性患者应适当佐以温阳,男性患者或许需配合清热利湿。对于CP患者,年老者适当予以温阳、理气,年少者适当佐以清热化湿,肥胖者可注重理气。对于应用激素的AIP患者,可酌情行益气治疗。(9)关于本研究的方法学,采用王琦教授团队的缩短版体质量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同时结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和专家意见,对统计时的体质类型计数问题进行了说明。
吴丹[3](2021)在《2009年至2018年我国2364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前言: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慢性胰腺炎,由Yoshida等人于1995年首次描述,此后逐渐被认识。AIP分为1型和2型,1型AIP主要以血清Ig G4增高,组织学上表现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常伴其他器官受累以及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敏感等为特征。2型AIP组织学表现为单一胰腺器官受累,伴有胰腺组织内腺细胞上皮病变。AI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涉及多种因素如遗传因素或免疫紊乱等。由于部分AIP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胰腺癌尤其相似,易被误诊为胰腺癌而行手术治疗,因此AI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非常重要。目前关于AIP的病例报道数较少,因此我们系统性总结了中国AIP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AIP的理解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资料与方法:1.资料检索发表于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的中文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词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免疫性胰腺炎、Ig G4相关胰腺炎”,通过人工阅读摘要或全文,纳入所有AIP病例报道相关文献,剔除不合格文献后,最终纳入文献110篇,共计2364例AIP患者。2.方法2.1筛选标准纳入标准:1)文献研究对象全部来自我国大陆的诊断为AIP的患者;2)纳入的研究病例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如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3)来自同一机构的选择不同时间段的文献,来自同一机构同一个时间段的选择综合病例数最多和信息最完整的一篇。排除标准:剔除重复数据、数据不全、病例数<5例、无法统计的病例、个案、综述类、述评类、荟萃分析和译本类文献。2.2筛选流程由2名研究人员对初次检索的文献按照拟定标准进行独立筛选,如有争议,由第3名研究人员进行投票决定。(1)初筛:通过软件和人工筛除重复文献,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筛除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文献:(2)二次筛选:仔细阅读文献内容,严格按照拟定标准排除不宜纳人的文献;(3)三次筛选:对纳入的文献进一步筛选,避免选择偏倚。2.3资料提取阅读文献后,提取相关数据资料。提取内容包括:(1)基本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发表时间;(2)研究对象,包括性别、年龄、地区、临床表现、合并症、胰腺外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等。2.4统计学方法建立Excel表格,统计纳入文献的发表年份,纳入病例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临床表现、既往病史、胰腺外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病理学检查、误诊情况、治疗及预后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表示。结果:1.AIP病例的文献发表情况我国2009年至2010年发表有关AIP文献7篇,2011年至2012年发表8篇,2013年至2014年发表29篇,2015年至2016年发表21篇,2017年至2018年发表35篇,可见发表数量于2013年起明显增加,以后每年发表的AIP相关文章数量变化不大。2.AIP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2364例AIP患者中男性1777例,女性587例,男女比例为3.03:1。年龄14~87岁,平均年龄为58岁。按地域分布统计发现,报道医院分布于北京420例,湖北234例,山东217例,浙江162例,上海145例,山西144例,辽宁142例,广东117例,江苏111例,新疆85例,湖南72例,福建71例,其他地区均在50例以下。3.临床表现110篇文献记录了2364例AIP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黄疸1412例次(61.31%),腹痛1210例次(52.54%),腹胀不适801例次(34.78%),体重减轻512例次(22.23%)。其他临床表现为乏力103例次(4.47%),皮肤瘙痒75例次(3.26%),腰背部不适、疼痛68例次(2.95%),恶心呕吐62例次(2.69%),腹泻54例次(2.34%),纳差厌食44例次(1.91%),发热31例次(1.35%),消化不良25例次(1.09%),无症状110例次(4.78%)。4.既往史2364例AIP患者中血糖增高或糖尿病420例(17.77%),有急性胰腺炎发作史57例(2.41%),饮酒史24例(1.02%),吸烟史19例(0.80%),药物过敏史1例(0.04%),肺癌病史1例(0.0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例(0.04%)。5.胰腺外表现2364例AIP患者中1185例(50.13%)有胰腺外表现,主要为胆道系统受累(胆管炎或胆道梗阻)410例(34.60%),淋巴结肿大166例(14.01%),肾脏受累117例(9.87%),胆囊受累79例(6.67%),干燥综合征64例(5.40%),涎腺炎和泪腺炎53例(4.47%),腹膜后纤维化42例(3.54%),肺脏受累32例(2.70%),脾脏受累32例(2.70%),颌下腺受累28例(2.36%),溃疡性结肠炎28例(2.36%),类风湿关节炎26例(2.19%),系统性红斑狼疮24例(2.03%),自身免疫性疾病18例(1.52%),胸腹腔积液17例(1.43%),唾液腺受累13例(1.10%),桥本甲状腺炎8例(0.68%),过敏性哮喘5例(0.42%),强直性柱炎4例(0.34%),米库利茨病4例(0.34%),过敏性鼻炎4例(0.34%),血小板减少3例(0.25%),原发胆汁性肝硬化2例(0.17%),血管炎2例(0.17%),垂体炎2例(0.17%),克罗恩病1例(0.08%),尿崩症1例(0.08%)。6.实验室检查因纳入的病例部分未完善所有实验室检查,因此各项检查指标的基数不一致。以检出率高低为序,依次为Ig G4升高74.14%(903/1218),CRP升高73.68%(56/76),Ig G升高71.41%(652/913),血沉加快67.34%(134/199),总胆红素升高62.44%(532/852),ALT、AST升高50.83%(276/543),CA19-9升高43.85%(453/1033),类风湿因子阳性率42.04%(95/226),γ球蛋白升高41.83%(128/306),抗核抗体阳性38.46%(230/598),血清淀粉酶升高20.74%(217/877)。7.影像学表现2364例患者中行腹部超声362例次,CT 1543例次,MRI和(或)MRCP 1670例次,ERCP 209例次,PET-CT 122例次,EUS 261例次,腹部X线30例次。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肿大1108例(46.87%),局限性肿大517例(21.87%),其中胰头肿大265例(11.21%),胰尾肿大54例(2.28%),胰体肿大5例(0.21%),体尾部肿大51例(2.16%),头及尾部肿大2例(0.08%),胰头及胰体部肿大1例(0.04%),未标明肿大部位139例(5.88%)。其他主要表现为胰周假包膜607例(25.68%),胰腺钙化73例(3.09%),胰腺占位68例(2.88%),胰腺假性囊肿37例(1.57%),胰腺萎缩13例(0.55%)。8.病理学表现2364例AIP患者中837例(35.41%)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外科手术活检316例,EUS下穿刺活检165例,CT引导下胰腺穿刺活检133例,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54例,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39例,受累器官活检47例,未说明活检方式83例。最终有病理学表现并以此确诊的有740例(31.30%)。9.误诊情况2364例AIP患者中282例被误诊(11.92%),其中203例(71.99%)被误诊为胰腺肿瘤,21例(7.45%)被误诊为胆管癌及壶腹癌,18例(6.38%)被误诊为胰腺炎,40例(14.18%)被误诊为其他疾病。10.治疗及预后1312例AIP患者有明确的治疗方式。其中1092例(83.23%)行单纯激素治疗,132例(10.06%)行激素联合手术治疗,88例(6.70%)行单纯手术治疗。予以激素治疗的患者共1224例(93.29%),包括口服泼尼松(起始剂量10~60mg/d)或甲泼尼龙(起始剂量60~120mg/d),治疗4-12周后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5mg/d,920例(70.12%)患者有效用药后症状好转或者缓解,随访时间为0.5~138个月,其中61例(4.65%)患者复发,因停药后复发21例(1.60%)。12例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者行胆总管支架置入术。220例(9.31%)接受手术,其中行ERCP减黄14例,胆管引术减黄10例,术后黄疽改善11例。2例术后发生胰瘘,2例术后手术切口脂肪坏死液化合并感染,1例术后胆漏,2例术后腹腔感染。1例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后1年死亡,1例因心脏疾病死亡,1例于随访13个月时死于感染。结论:结果显示男女比例为3.03:1,年龄为14~87岁,平均年龄58岁,可见我国AIP好发于中年男性,高发于华北、华中以及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AIP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胀不适、梗阻性黄疸和体重减轻等,与典型急性胰腺炎的剧烈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较为迅速的病情进展有明显区别。AIP胰腺外多器官受累较常见,本组高达50.13%,包括胆道系统、淋巴结、肾受累,干燥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桥本氏甲状腺炎等。实验室检查中血清Ig G4升高最为多见。有43.85%患者CA19-9水平轻度升高。42.04%患者自身免疫标志物类风湿因子阳性,提示AIP与免疫紊乱有一定关联。影像学检查仍是诊断AIP最重要的手段,CT、MRI、EUS检查及超声造影已被广泛应用于AIP的诊断。胰腺呈弥漫性肿大占46.87%,呈局限性肿大占21.87%。AIP的首选治疗为糖皮质激素,可使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强的松龙0.6~1.0mg·kg-1·d-1或强的松40mg,1次/d,连续4周,以后逐渐减量。绝大多数AIP患者对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好,总体临床预后佳。
杨惠君[4](2021)在《CA19-9与IVIM参数在胰腺癌、实性假乳头状瘤及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IVIM-DWI)的定量参数值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单纯扩散系数(pure diffusion coefficient,D)、假性扩散系数(pseudo-diffusion coefficient,D*)、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f)和血清糖类抗原 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对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s,PDAC)、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及慢性肿块型胰腺炎(mass-type chronic pancreatitis,MTC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效能,并对三组病变的定量参数值(ADC、D、D*、f值)和CA19-9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术前无创性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新思路。[方 法]收集我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经病理结果及随访证实的胰腺占位性病变131例,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对胰腺病变使用3.0T飞利浦磁共振进行MRI多序列扫描,包括常规平扫,动态增强成像及常规横轴位DWI,再加行均匀自由呼吸的多b值IVIM-DWI扫描,通过对DWI和IVIM-DWI的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ADC值、D*值、f值及D值,并生成相应的伪彩图,记录肿瘤标志物CA19-9。结果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果]1、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的胰腺占位100例,其中PDAC 52例;SPN 24例;MTCP24 例。2、PDAC、SPN、MTCP的ADC值、IVIM各参数值及CA19-9的值大部分均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各组参数值,各组的ADC值、D值、D*值、f值及CA19-9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K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两两比较,ADC值在PDAC组和SPN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8);PDAC组的D值分别和MTCP组(P=0.012)、SPN组(P=0.043)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在PDAC组和SPN组的比较(P=0.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DAC组的CA19-9分别与MTCP组(P=0.001)、SPN组(P<0.001)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3、D 值及 CA19-9 区分 PDAC 和 MTCP 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curve,AUC)为0.687、0.788,鉴别最佳参数是CA19-9,其次为D值。f值和CA19-9区分PDAC和SPN的AUC分别为0.673、0.908,CA19-9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其次是f值。4、ADC值、IVIM参数值及CA19-9值分别与MTCP、SPN及PDAC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DC值、D值、D*值、f值均呈轻度负相关,且相关性D*>D>ADC>f,而CA19-9呈中度正相关。进一步行ADC值、IVIM各参数值分别与CA19-9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DC值与CA19-9无相关性,D值、D*值和f值与CA19-9呈轻度负相关,且相关性D*>f>D。[结 论]1、ADC值、IVIM各参数值及CA19-9对PDAC、SPN和MTCP具有一定鉴别诊断的价值,其中诊断效能最高的是D值、f值和CA19-9。2、在MTCP、SPN及PDAC中,CA19-9与ADC值无相关性,与D值、D*值和f值均呈轻度负相关,其中D*相关性最大。
任帅[5](2021)在《血清外泌体miRNA和影像组学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对胰腺良恶性疾病鉴别的价值分析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且恶性度高,对放化疗不敏感,病人预后差,寻找临床上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十分关键。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与粘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s,MCN)是一类具有潜在恶性的胰腺肿瘤(potentially-malignant pancreatic neoplams,PPN),早期发现与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外泌体中的miRNA稳定性较好且易于检测,是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本研究试图寻找在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有价值的外泌体miRNA。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有166例血清样本入组,其中包括71例经病理证实的PDAC病人的血清样本,36例经病理证实的PPN病人的血清样本(17例MCN,19例IPMN)及59例对照人群(control,Ctrl)的血清样本(34例健康对照组,25例经病理证实的慢性肿块型胰腺炎)。166例血清样本共分为训练集(13例PDAC血清样本、11例PPN血清样本、12例Ctrl血清样本)、验证集1(29例PDAC血清样本、25例PPN血清样本、22例Ctrl血清样本)及验证集2(29例PDAC血清样本、25例Ctrl血清样本)。对于训练集样本,首先采用exoEasy Maxi试剂盒分离外泌体,随后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NTA粒径与WB对外泌体进行鉴定;再经过外泌体total RNA抽提、文库构建与质检,最终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对PDAC组、PPN组及Ctrl组的测序。生信分析方面,完成对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RNA分析后,进行目标miRNA的GO功能分析、KEGG通路分析及miRNA-mRNA-KEGG通路三元网络图分析;对于验证集样本,采用TaqMan探针法验证不同分组之间miRNA的表达量,评估差异表达的miRNA在不同分组间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1.TEM示椭圆形或杯状结构的外泌体大小不一,膜边界明显;NTA示外泌体主峰在110nm左右;WB结果示外泌体表达TSG101、CD63与ALIX蛋白,不表达胰腺癌细胞特异性蛋白Calnexin;2.通过miRNA表达谱分析,得到不同分组间差异表达的miRNA。较Ctrl组比,PDAC组中的 hsa-let-7f-5p(FC:3.98,p<0.001)、hsa-let-7g-5p(FC:2.81,p=0.008)、hsa-miR-148a-3p(FC:2.58,p<0.001)、hsa-miR-192-5p(FC:3.52,p=0.036)表达量上调;较 Ctrl 比,PPN 组中的 hsa-let-7f-5p(FC:1.74,p=0.018)、hsa-let-7g-5p(FC:1.62,p=0.034)、hsa-miR-148a-3p(FC:1.91,p=0.043)、hsa-miR-151a-3p(FC:1.85,p=0.004)、hsa-miR-192-5p(FC:1.55,p=0.046)、hsa-miR-451a(FC:1.90,p=0.022)表达量上调;较PPN 组比,PDAC 组中的 hsa-let-7f-5p(FC:2.28,p<0.001)、hsa-let-7g-5p(FC:1.73,p=0.036)、hsa-miR-148a-3p(FC:4.66,p=0.018)、hsa-miR-192-5p(FC:2.28,p=0.013)表达量上调,而 hsa-miR-150-5p(FC:0.40,p<0.001)的表达量下调;3.第一轮定量验证中:与 PPN组相比,PDAC 组中 hsa-let-7f-5p(FC:2.3492,p=0.001),hsa-let-7g-5p(FC:2.0278,p=0.0349),hsa-miR-192-5p(FC:2.882,p=0.0068)表达量上调;与 Ctrl 组相比,PDAC 组中 hsa-let-7f-5p(FC:8.8555,p<0.001)、hsa-let-7g-5p(FC:13.1170,p=0.0349)、hsa-miR-192-5p(FC:8.9165,p<0.001)表达量上调;与 Ctrl 组相比,PPN 组中 hsa-let-7f-5p(FC:3.7697,p=0.0039)、hsa-let-7g-5p(FC:6.4687,p=0.0167)、hsa-miR-192-5p(FC:3.0872,p=0.0433)、hsa-miR-451a(FC:2.0902,p=0.0226)表达量上调。第二轮定量验证中:与 Ctrl 组相比,PDAC 组中 hsa-let-7f-5p(FC:1.8508,p=0.0209)、hsa-let-7g-5p(FC:2.1696,p=0.0039)、hsa-miR-192-5p(FC:2.2291,p=0.002)表达量上调;4.PDACES组vs PDACLS第一轮定量验证中,与PDACES组相比,PDACLS组中hsa-let-7f-5p(FC:3.2235,p<0.001)、hsa-let-7g-5p(FC:2.7705,p=0.0048)、hsa-miR-148a-3p(FC:2.8998,p<0.001)、hsa-miR-192-5p(FC:3.7371,p=0.0032)表达量上调;第二轮定量验证中,与 PDACES 组相比,PDACLS 组中 hsa-let-7f-5p(FC:2.5846,p=0.0065)、hsa-let-7g-5p(FC:2.1820,p=0.0234)、hsa-miR-148a-3p(FC:2.0217,p=0.0363)、hsa-miR-192-5p(FC:2.0569,p=0.0239)表达量上调。结论:本研究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total RNA提取、文库构建与质检、差异miRNA分析筛选得到PDAC组vs PPN组vs Ctrl间共同差异表达的miRNA(hsa-let-7f-5p、hsa-let-7g-5p、hsa-miR-148a-3p、hsa-miR-192-5p),随后通过 TaqMan 探针法证实了上述miRNA在不同分组之间的鉴别诊断价值,实现了对PDAC组、PPN组及Ctrl组的鉴别诊断。第二部分 CT影像组学在胰腺癌分期中的价值研究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在PDAC分期中的价值研究。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经病理证实的71例PDAC患者,男39例,女32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1.55岁,分为31例早期PDAC(PDACES)与40例晚期PDAC(PDACLS)。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增强检查,评估以下CT征象:病灶位置、形态、边界、质地、钙化、胰胆管扩张、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选取CT增强的动脉期与门脉期,采用ITK-SNAP软件分割病灶,通过Analysis Kit软件(version V3.0.0.R,GE Healthcare)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studentt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最大相关最小冗余法筛选变量,利用筛选得到的变量并采取随机森林法建模,分析影像组学模型在胰腺癌分期中的诊断价值,并采用10倍留-组交叉验证法验证模型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结果:1.71例PDAC均为单发,平均直径为3.60±1.11cm,42例位于胰头颈部,29例位于胰体尾部,37例呈类圆形,34例呈分叶状,64例病灶边界模糊,肿瘤质地以实性为主(62,87.3%),仅有2例发生钙化,病灶可见下列伴发征象:主胰管扩张(45,63.4%)、胆管扩张(25,35.2%)、血管侵犯(37,52.1%)、淋巴结转移(40,56.3%)及远处转移(24,33.8%);2.通过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每一期各自提取出396个影像组学特征,分为6大类:42个直方图特征、180个RLM特征、10个Haralick特征、11个GLSZM特征、144个GLCM特征、9个形态学特征;经过一系列特征筛选,最终保留9个影像组学特征(aCorrelationangle 13 5 offset4、pCorrelationangle90offset7、aCorrelationangle45offset7、aGLCMEntropyAllDirectionoffset4SD、aCompactness2、aGLCMEntropyAllDirectionoffset7SD、pCompactness2、aInverseDifferenceMomentAllDirectionoffset4SD、pHighGreyLevelRunEmphasisAllDirectionoffset4)。随后采用随机森林法建模,影像组学模型在胰腺癌分期中的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9;最终采用10倍留-组交叉验证法验证模型,其诊断的平均曲线下面积为0.75,证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结论: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可用来实现PDAC的分期。第三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与胰腺癌CT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PDAC的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较高,在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与预后评估中十分重要。分化程度较差的PDAC发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及远处转移的概率较高。本研究结合CT影像表现与术后病理结果对PDAC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估(有无血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试图探讨血清外泌体miRNA与PDAC宏观CT征象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经病理证实的71例PDAC患者,男39例,女32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1.55±8.53岁。结合CT影像表现与术后病理结果对PDAC生物学行为评估,验证了 PDAC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有无血管侵犯及有无远处转移分组中下述血清外泌体miRNA的差异表达情况:hsa-let-7f-5p、hsa-let-7g-5p、hsa-miR-148a-3p、hsa-miR-150-5p、hsa-miR-370-3p、hsa-miR-451a、hsa-miR-192-5p、hsa-miR-151a-3p、hsa-miR-15b-5p。结果:1.较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组比,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组中的hsa-let-7f-5p(FC:2.4434,p=0.0033)、hsa-let-7g-5p(FC:2.7489,p=0.008)、hsa-miR-148a-3p(FC:2.5898,p<0.0001)、hsa-miR-192-5p(FC:3.4084,p=0.0059)表达量上调;第二轮验证中的FC值分别为1.8956(p=0.0474)、1.9943(p=0.0321)、2.4314(p=0.0041)、2.2885(p=0.008);2.较无血管侵犯比,有血管侵犯组中的hsa-let-7f-5p(FC:2.6992,p=0.0003)、hsa-let-7g-5p(FC:3.4847,p=0.0007)、hsa-miR-148a-3p(FC:2.3631,p=0.0003)、hsa-miR-192-5p(4.1086,FC:p=0.002)表达量上调;第二轮验证中的FC值分别为2.5846(p=0.0065)、2.1820(p=0.0234)、2.0217(p=0.0363)、2.0569(p=0.0239);3.较无远处转移组比,有远处转移组中的hsa-let-7f-5p(FC:2.3580,p=0.0023)、hsa-let-7g-5p(FC:3.0590,p=0.0021)、hsa-miR-148a-3p(FC:2.0043,p=0.0029)、hsa-miR-192-5p(FC:3.7171,p=0.0046)表达量上调;第二轮验证中的FC值分别为3.2456(p=0.0269)、3.1268(p=0.0178)、2.1939(p=0.1577)、2.5922(p=0.0285)。结论:血清外泌体 miRNA(hsa-let-7f-5p、hsa-let-7g-5p、hsa-miR-148a-3p、hsa-miR-192-5p)是PDAC有无血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评估中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王宇路[6](2021)在《磁共振显示胰胆管改变对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磁共振显示胰胆管系统改变在鉴别肿块型胰腺炎(MFCP)和胰腺癌(PC)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16年2月-2020年5月我院23例MFCP患者与49例PC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横断面T1WI、T2WI序列及MRCP扫描,比较两组患者主胰管、分支胰管及胆总管的变化,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二者鉴别诊断的独立预测因子,将独立预测因子联合建立一个联合诊断模型,并比较联合诊断模型和任一单独鉴别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MFCP组的胰胆管特征包括:(1)胰管可贯通病灶区(73.91%);(2)钩突部分支胰管扩张(78.26%),分支胰管呈囊状扩张较PC组多见(34.78%vs10.20%,P<0.05);(3)胆总管远端多呈锥形狭窄(52.17%)或正常(39.13%),突然截断者较少(8.70%)。PC组的胰胆管特征包括:(1)“双管征”多见(63.27%);(2)胰管多在肿块处突然截断(61.22%);(3)胆总管远端常突然截断(65.31%);(4)主胰管管径/胰腺实质宽度大于MFCP组(0.36±0.16 vs 0.27±0.17,P<0.05),且比值≥0.32有助于PC的诊断。两组主胰管及分支胰管扩张程度、主胰管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双管征、病灶处主胰管截断、主胰管管径/胰腺实质宽度、钩突部分支胰管扩张及胆总管远端截断等五个指标是鉴别MFCP和PC的独立预测因子。将此五个最具特征性的鉴别点联合建立一个联合诊断模型,并绘制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44~0.983),联合诊断模型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1.3%,大于余下五种独立指标,该联合诊断模型对MFCP和PC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能力。Hosmer-Lemeshow统计值(P=0.751)显示预测值与观测值无显着性差异,因此该模型拟合度较好。结论MRI显示胰胆管改变对鉴别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有重要作用,联合胰胆管系统影像学征象有助于提高二者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对临床诊断具有参考意义。
张一[7](2021)在《血清miR-486-5p联合CA19-9对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具有极高的恶性程度,大部分患者确诊已经是晚期,失去最佳手术时机,致使该病预后极差,而缺乏早期检测生物标志物,是目前胰腺癌诊治过程中急需攻克的难题。目前唯一公认的胰腺癌循环生物标志物是血清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但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早期诊断具有局限性。最近正在探索DNA,mRNA和非编码RNA(ncRNA)作为不同疾病和癌症生物标记物的潜力,在所有ncRNA中,对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研究最为深入。虽然目前尚未完全了解这些miRNAs影响癌症的确切机制,但在不同类型的癌症中常能发现miRNAs失调,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凋亡和迁移异常。另外,由于miRNAs在血液循环中具有高度稳定性,不易被降解,相比其他检查方式,血液检测又具有更简单、可重复和低风险等特点,且部分循环miRNAs来自肿瘤组织,可充当肿瘤稳定的循环生物标志物。既往研究证明了miR-486/miR-486-5p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失调,对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关于胰腺癌血清miR-486-5p作为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较少,且重叠研究也不足。目的探究血清miR-486-5p的表达水平以及对胰腺癌的诊断意义,进一步探讨联合CA19-9对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所有受试者(105例)均招募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青岛市市立医院,其中胰腺癌组40例(包括早期胰腺癌11例和中晚期胰腺癌29例),急慢性胰腺炎组21例(包括急性胰腺炎10例和慢性胰腺炎11例)和健康对照组44例。采用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miR-486-5p表达水平。按照2-△△ct计算相对定量,以相对表达量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adsorbent assay,ELISA)检测CA19-9的表达水平。收集受试者各项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分析不同临床特征下胰腺癌血清miR-486-5p表达水平的差异,并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采用曲线下面积(AUC)、特异性和敏感性,评价miR-486-5p和miR-486-5p+CA19-9对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价值。采用SPSS 25.0和Graph Pad Prism 8.0软件分析所有数据和绘制图表。以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胰腺癌组3.19(2.01,5.08)、早期胰腺癌组2.01(1.23,2.22)和中晚期胰腺癌组3.82(2.26,6.36)血清miR-486-5p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急慢性胰腺炎组1.00(0.32,1.43)及健康对照组0.99(0.24,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2)miR-486-5p随胰腺癌TNM分期越晚表达水平越高,且与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P值均<0.05)。另外,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和肿瘤大小均无明显差异(P>0.05)。(3)miR-486-5p和CA19-9单独诊断胰腺癌或早期胰腺的能力相似。区分胰腺癌组和急慢性胰腺炎组(AUC分别为0.86,0.84;敏感度分别为77.5%,80%;特异度分别为85.7%,66.7%)、区分胰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AUC分别为0.90,0.89;敏感度分别90.0%,80%;特异度分别为81.8%,75%)、区分早期胰腺癌组和急慢性胰腺炎组(AUC分别为0.73,0.71;敏感度分别为63.6%,63.6%;特异度分别为81%,66.0%)以及区分早期胰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AUC分别为0.80,0.78;敏感度分别为81.8%,63.6%;特异度分别为84.1%,75.0%)。联合miR-486-5p和CA19-9后区分胰腺癌组和急慢性胰腺炎组(AUC为0.92;敏感度87.5%;特异度85.7%)、区分胰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AUC为0.94;敏感度95.0%;特异度86.4%)、区分早期胰腺癌组和急慢性胰腺炎组(AUC为0.76;敏感度81.8%;特异度76.2%)和区分早期胰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AUC为0.82;敏感度81.8%;特异度88.6%)。联合两项指标诊断胰腺癌或早期胰腺癌的AUC、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CA19-9单独检测。结论(1)miR-486-5p在胰腺癌血清中表达上调,可作为胰腺癌的潜在血清诊断标志物。(2)血清miR-486-5p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和肿瘤大小无关。(3)联合检测miR-486-5p和CA19-9,对诊断早期胰腺癌的价值优于CA19-9单独检测。
赵瑞[8](2020)在《胰腺癌血清及组织差异代谢物筛选及CT征象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基于代谢组学胰腺癌血清与组织差异代谢物的筛查研究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上迫切需要可靠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诊断。本研究使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胰腺癌血清和组织进行系统的代谢组学分析,筛选胰腺癌早期诊断血清标志物,有助于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改善患者生存期。方法:1.本研究首先使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平台对82例PDAC患者(其中早期PDAC 36例、晚期PDAC 46例)、36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BP,其中IPMN 15例、MCN 9例、SCN 12例)、49例健康对照组(Ctr)的血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包括样本制备、色谱-质谱分析、代谢物鉴定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包含单变量及多变量统计分析,单变量统计分析包括Student’s t-test和变异倍数分析,多维统计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LS-DA,OPLS-DA)。本研究使用OPLS-DA模型VIP>1.0和t检验P<0.05的标准,初步筛选祖间差异代谢物。随后使用VENN图选出PDAC vs Ctr、PDAC vs BP共有的差异代谢物,以及早期PDAC vs Ctr、早期PDAC vs BP共有差异代谢物,以上两组差异代谢物的交集作为早期PDAC候选差异代谢物,然后使用R软件对这些代谢物进行Lasso回归分析,使用逻辑回归分析观察临床混杂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近期体重下降等)对差异代谢物的影响,使用相关分析评价CA19-9与代谢物的相关性,最终保留不受临床混杂因素影响且与CA19-9不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建立最优模型,使用ROC曲线、敏感度、特异度来检验诊断标志物及其与CA19-9联合诊断PDAC的预测效能。使用MetaboAnalyst、KEGG通路数据库来实现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网络及通路分析。2.本研究对51例PDAC组织(其中早期PDAC 32例、晚期PDAC 19例)、40个非肿瘤胰腺组织、14例胰腺囊性肿瘤组织(IPMN 3例、MCN4例、SCN 7例)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单变量及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同胰腺癌血清代谢组学。聚类及通路分析同血清代谢组学。3.使用VENN图比较分析了 PD AC vs Ctr、PDAC vs BP血清及组织两种样本共同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两种样本来源代谢组学结果的相似性。另外,还观察了筛出的血清代谢物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PDAC血清代谢组学中建立了多变量分析模型,PLS-DA、OPLS-DA模型结果显示PDAC和Ctr组、PDAC和BP组、早期PDAC和Ctr组、早期PDAC和BP组均有较显着的代谢差异。本研究中胰腺癌血清差异代谢物最显着的特点是多种脂肪酸水平上调、氨基酸水平下调、部分有机酸代谢异常、磷脂代谢异常等。基于OPLS-DA模型筛选出PDAC和Ctr组、PDAC和BP组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22种,早期PDAC和Ctr组、早期PDAC和BP组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29种,两者的交集有19种,主要为脂肪酸、氨基酸、部分磷脂酰胆碱和鞘磷脂。2.对这19种差异代谢物进行Lasso回归分析、逻辑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筛选出一组有区分PDAC和Ctr潜能的诊断标志物,为蒽贝素(Embelin)、左旋焦谷氨酸(L-Pyroglutamic acid)、1,2-二油酰-sn-甘油-3-磷脂酰胆碱(1,2-dioleoyl--sn-glycero-3-phosphatidylcholine),此组代谢物的A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38、87.5%、100%;它们区分早期PDAC和Ctr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7、91.7%、80%,也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筛选出一组有区分PDAC和BP潜能的一组代谢物为蒽贝素(Embelin)、D-脯氨酸(D-Proline)、1,2-二油酰-sn-甘油-3-磷脂酰胆碱(1,2-dioleoyl-sn-glycero-3-phosphatidylcholine),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82、88.2%、83.3%,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两组代谢物分别与CA19-9联合,区分PDAC和Ctr组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100%、100%,区分PDAC和BP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0、76.9%、100%。3.PDAC组织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利用OPLS-DA模型能很好地区分PDAC和Ctr、PDAC和BP组织、早期PDAC和Ctr组、早期PDAC和BP组,两组间存在较显着的代谢差异。本研究中胰腺癌组织差异代谢物最显着的特点是多种氨基酸水平下调、脂肪酸水平上调、核苷酸下调、糖酵解产物水平上调、三羧酸循环代谢物下调等。PDAC和Ctr组、PDAC和BP组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62种,早期PDAC vs Ctr、早期PDAC vs BP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42种,两者的交集有36种,主要为核苷酸类、氨基酸类、脂肪酸、磷酸胆碱以及糖代谢产物等。4.PDAC vs Ctr血清和组织重合的代谢物有27种,共有的差异代谢通路有11条,包括肿瘤中央碳代谢、蛋白消化和吸收、矿物质吸收、氨酰TRNA生物合成、γ-氨基丁酸能突触、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ABC转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代谢等。PDAC vs BP血清及组织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6种,共有的差异代谢通路有7条,包括ABC转运、肿瘤中央碳代谢、肿瘤胆碱代谢、亚油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胰腺癌血清代谢分析筛出的代谢物L-Pyroglutamic acid、D-Proline在组织中也为差异代谢物,在PDAC组织中要明显低于非肿瘤胰腺组织。结论:1.本研究筛选出的两组PDAC血清代谢物区分PDAC和Ctr、PDAC和BP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与CA19-9联合有更满意的诊断效能,本组代谢物有作为PDAC补充诊断标志物的潜能。2.PDAC组织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较血清代谢组学有更显着的差异;PDAC组织代谢的改变反应了蛋白质、核酸的生物合成增加、能量需求以及细胞增殖的增加、有氧糖酵解增加。3.PDAC组织和血清两种样本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一致性较高,也证实了本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二部分胰腺癌CT术前评估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研究目的:分析本组PDAC常规CT图像特征,并评价CT与病理(手术)评估肿块大小、血管侵犯程度、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一致性。方法:1.本研究分析了 82例PDAC血清代谢组学入组患者的常规CT图像特征,包括肿块大小、形状、边界、密度、胆总管及主胰管扩张、强化方式、邻近血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邻近结构侵犯等。2.本研究对61例手术切除PDAC患者于CT动脉期、大体病理标本分别测量肿块大小,使用CT和外科手术探查两种方法分别评价PDAC动脉及静脉受侵情况,使用CT增强和组织病理学分别评价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然后使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两种方法测量肿块大小的一致性,使用kappa值评估两种方法在血管侵犯分级、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方面的一致性。结果:1.82例PDAC于CT动脉期测量肿块的平均直径为3.5±1.1cm,多表现为类圆形、边界不清的实性乏血供肿块,70.7%的患者可见胰管扩张,39%患者胆总管可见扩张;65.9%的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管侵犯,约50%的患者可见区域淋巴结转移,25.6%的患者可见远处转移;邻近结构如胃、脾脏、十二指肠、降结肠等可见侵犯。2.本研究CT动脉期测量PDAC肿瘤大小与组织离体后大体标本大小组内相关系数为0.773,有较强一致性。本研究采用血管侵犯评价三级评级法,使用CT和外科手术探查两种方法分别评价PDAC动脉及静脉受侵情况,加权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者评价动脉及静脉受侵kappa值分别为0.756、0.759,均存在较强的一致性。CT评估PDAC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kappa值为0.581,为中度一致性;CT评估PDAC远处转移与病理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kappa值为0.871,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1.PDAC多表现为类圆形实性乏血供肿块,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管侵犯、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2.CT在评估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及远处转移方面有较高的价值,在评估区域淋巴结转移方面价值有限。第三部分胰腺癌CT特征与血清差异代谢物相关性研究目的:本研究尝试结合胰腺癌CT特征和代谢组学,宏观结合微观,探索表征胰腺癌不同分期、有无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代谢物,有助于胰腺癌精准诊断及胰腺癌侵袭性机制研究。方法:1.结合CT和外科手术探查、组织病理结果对82例PDAC患者按照胰腺癌分期(早期Ⅰ、Ⅱ期、晚期Ⅲ、Ⅳ期)、有无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别进行分组,并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分别构建PCA及OPLS-DA模型,采用p<0.05和VIP>2.0的标准初步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2.对筛选出的代谢物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出对以上分组最有提示意义的代谢物。使用ROC曲线、敏感度、特异度来检验差异代谢物的预测效能,使用KEGG通路数据库进行网络及通路分析。结果:本研究结合CT、外科手术探查及病理结果,使用代谢组学进一步区分胰腺癌TNM分期(早、晚期)、PDAC有无血管侵犯、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筛查对提示以上分组有意义的代谢物,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L-异亮氨酸可区分PDAC早期、晚期,且效能优于CA19-9,AUC为0.7812,特异性62.5%,敏感性100%;花生四烯酸与PDAC血管侵犯有一定的的相关性,AUC值为0.679,特异性85.7%,敏感性50.0%;1-硬脂酰-2-羟基-sn-甘油-3-磷酸胆碱可区分有、无淋巴结转移,AUC为0.729,特异性66.7%,敏感性87.5%;L-苯丙氨酸和PDAC有无转移相关,区分PDAC有无转移的AUC值为0.745,特异性63.6%,敏感性100%。结论:结合CT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可筛出提示PDAC分期、有无血管侵犯、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代谢物。
王欢[9](2019)在《血浆外泌体miRNA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胰腺癌起病隐匿、死亡率高,现有的检验及检查方法难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目前最常用的PDAC诊断标志物CA19-9对早期患者诊断率较低,且易受黄疸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迫切地需要新的新的肿瘤标志物来辅助胰腺癌的诊断。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含有肿瘤特异性表达的核酸及蛋白质,所以我们有望通过检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的外泌体成分,达到辅助胰腺癌诊断的效果。miRNA是一种小的非编码RNA,它能够靶向多个mRNA,抑制其翻译或使其降解。一些研究报道了miRNA参与了胰腺癌的增殖、迁移、侵袭、转移和化疗耐受等过程。miRNA同时具有致癌因子和肿瘤抑制因子的功能。既往研究也发现,肿瘤组织的miRNA表达与正常组织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我们认为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外泌体miRNA与健康人之间可能也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有望辅助我们对胰腺癌做出诊断。虽然外泌体用于胰腺癌诊断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整体上研究数量仍较少。本研究以外周血外泌体miRNA为研究对象,希望从中找到可用于胰腺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能够更好的辅助胰腺癌的临床诊断。研究方法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本研究纳入患者141例,排除掉病理检查不符合要求及样本溶血的标本后,剩余PDAC和慢性胰腺炎患者共90例,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其中训练组包含PDAC患者27例(其中转移性PDAC 11例),慢性胰腺炎15例;验证组包含PDAC30例(其中转移性PDAC 12例),慢性胰腺炎18例。收集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后,通过离心的方法完成血浆的分离和外泌体的纯化,然后从外泌体中提取miRNA并对其进行测序。将所有样本的miRNA表达进行标准化。根据所有患者的miRNA标准化表达水平建立贝叶斯网络,识别出与PDAC诊断及预后潜在相关的血浆外泌体miRNA。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单个miRNA或成对miRNA对训练组PDAC的诊断价值,选出诊断价值高的miRNA在验证组中进行验证。同时收集患者预后资料,找出与患者预后相关的miRNA。研究结果对于分离和提纯的外泌体,我们用电子显微镜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从形态学及蛋白标志物方面对其进行了鉴定。实验提取的miRNA浓度也达到了我们研究的需要。根据miRNA在不同样本中的表达量,我们绘制了贝叶斯网络。本研究结果形成的贝叶斯网络由337个节点和713条边组成。在贝叶斯网络中,miR-95-3p存在于胰腺导管腺癌下游,miR-26-5p存在于慢性胰腺炎上游,而miR-95-3p/miR-26-5p的比值对于训练组中PDAC的诊断敏感性为81.5%,特异性为93.3%;在验证组中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7%和100%。miR-335-5p/miR-340-5p作为生物标志物来区分转移与非转移胰腺导管癌患者,其在训练组的AUC为0.798,在验证组中的AUC为0.801;结合了患者生存期数据后,miR-335-5p/miR-340-5p的比值低于0.15的患者,相对于高于0.15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要明显延长(412天vs 207天,P=0.0200)。结论本研究通过血浆外泌体miRNA表达量形成了贝叶斯网络,从中识别出可用于PDAC的诊断和预后判断miRNA生物标志物,其中miR-95-3p/miR-26-5p的比值可用于辅助PDAC的临床诊断;而miR-335-5p/miR-340-5p的比值可辅助转移性PDAC的诊断以及患者预后的判断。
黄媛[10](2019)在《血清多肽组学及galectin-3等肿瘤标志物在胰腺导管腺癌和慢性胰腺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清多肽组学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和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1.本研究用雅培ARCHITECT i2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检测125例PDAC 和115 例 CP 患者血清中的 CA19-9,CA125,CEA,Cyfra21-1,CA15-3 和galectin-3 水平。2.本研究通过弱阳离子磁珠法提取血清多肽,随后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了 176例PDAC患者,148例CP患者,和158例健康正常人的血清多肽,根据差异多肽建立及验证了血清多肽分类模型。3.通过纳米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对差异多肽进行氨基酸序列的鉴定。[结果]1.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CA19-9对PDAC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75.2%和92.2%,其次为CA125,CEA和Cyfra21-1,而 CA15-3 和 galectin-3 很难鉴别 PDAC 和 CP。2.本研究通过三组间的血清差异多肽建立了三种分类模型,第一种为胰腺导管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模型,验证组显示敏感性达94.44%,特异性达97.78%。第二种为胰腺导管腺癌的早期筛查模型,验证组显示敏感性达100%,特异性达87.23%。第三种为慢性胰腺炎的辅助诊断模型,验证组显示敏感性达88.89%,特异性达100%。3.本研究鉴定出23种差异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和所属蛋白质的种类,包括血小板碱性蛋白,纤维蛋白原a,补体C3,补体C4-A,激肽原-1,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4等。[结论]1.血清CA19-9在胰腺病变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galectin-3的价值不高。2.血清多肽模型能较好的应用于PDAC和C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本研究对23种差异多肽进行了成功鉴定,但它们的诊断价值还需进一步验证。
二、CT,ERCP,CA_(19-9)对有慢性胰腺炎背景的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的局限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ERCP,CA_(19-9)对有慢性胰腺炎背景的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的局限性(论文提纲范文)
(1)EUS-FNA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材料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穿刺活检情况 |
3.3 年诊断率比较 |
3.4 胰腺癌与非胰腺癌EUS影像学表现 |
3.5 EUS-FNA诊断效能 |
3.6 不同细胞学分级对EUS-FNA诊断效能的影响 |
3.7 EUS-FNA并发症 |
4.讨论 |
4.1 EUS-FNA的诊断价值 |
4.2 结果分析 |
4.3 EUS-FNA确诊胰腺癌的相关因素分析 |
4.4 小结 |
4.5 本实验不足之处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内镜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
参考文献 |
(2)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及其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中医体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一、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2011年国际专家共识中AIP的诊断标准表格翻译版 |
附录2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中医体质调查表及判定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2009年至2018年我国2364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2 资料提取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中国AIP病例文献发表情况 |
3.2 中国2364 例AIP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 |
3.3 2364 例AIP患者的临床表现 |
3.4 AIP患者的既往病史 |
3.5 AIP患者的胰腺外表现 |
3.6 AIP患者的实验室检查 |
3.7 AIP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
3.8 AIP患者的病理学检查 |
3.9 AIP患者的误诊情况 |
3.10 治疗及预后 |
第四章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IGG4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CA19-9与IVIM参数在胰腺癌、实性假乳头状瘤及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IVIM-DWI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血清外泌体miRNA和影像组学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胰腺癌早期诊断研究现状及中医药在胰腺癌诊疗中的进展 |
1.1 胰腺癌临床诊断现状 |
1.2 肿瘤标志物在胰腺癌诊断中进展 |
1.3 影像学用于胰腺癌诊断的研究进展 |
1.4 中医药诊治胰腺癌研究进展 |
2 外泌体源性miRNA及影像组学在胰腺癌诊断中的现状与研究 |
2.1 外泌体源性miRNA在胰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
2.2 影像组学在胰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
2.3 总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对胰腺良恶性疾病鉴别的价值分析 |
1 前言 |
2 总体研究方案 |
3 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筛查材料与方法 |
3.1 临床样本入组 |
3.2 血清样本处理与准备 |
3.3 外泌体分离 |
3.4 外泌体的鉴定 |
3.5 外泌体Total RNA抽提 |
3.6 外泌体Total RNA质检 |
3.7 Small RNA文库构建 |
3.8 文库质检 |
3.9 上机测序 |
3.10 生物信息分析 |
4 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验证材料与方法 |
4.1 临床样本入组与准备 |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3 实验步骤 |
5 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筛查结果 |
5.1 临床样本入组 |
5.2 外泌体的分离与鉴定 |
5.3 外泌体Total RNA抽提与质检 |
5.4 Small RNA文库构建与质检 |
5.5 生物信息分析 |
6 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验证结果 |
6.1 临床样本入组与准备 |
6.2 目标miRNA的筛选 |
6.3 第一轮定量验证 |
6.4 第二轮定量验证 |
7 PDAC_(ES) vs PDAC_(LS)血清外泌体差异miRNA的筛查与验证 |
7.1 临床样本入组与准备 |
7.2 PDAC_(ES) vs PDAC_(LS)血清外泌体差异miRNA的筛查 |
7.3 目标miRNA的筛选 |
7.4 PDAC_(ES) vs PDAC_(LS)血清外泌体差异miRNA的验证 |
8 讨论 |
9 小结 |
第三部分 CT影像组学在胰腺癌分期中的价值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胰腺癌分期标准 |
2.2 临床样本入组 |
2.3 CT检查方法 |
2.4 图像分析 |
2.5 肿瘤图像分割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
2.6 影像组学特征的筛选与模型建立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CT图像分析结果 |
3.2 影像组学特征筛选 |
3.3 影像组学特征建模与验证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与胰腺癌CT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样本入组与准备 |
2.2 CT检查方法 |
2.3 图像分析 |
2.4 统计学分析 |
3 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外泌体miRNA的验证 |
4 胰腺癌血管侵犯相关血清外泌体miRNA的验证 |
5 胰腺癌远处转移相关血清外泌体miRNA的验证 |
6 讨论 |
7 小结 |
研究的创新、成果、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磁共振显示胰胆管改变对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CT和MRI鉴别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血清miR-486-5p联合CA19-9对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1.实验对象 |
2.实验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各组间血清miR-486-5p的表达差异 |
2.胰腺癌组血清miR-486-5p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
3.血清miR-486-5p、CA19-9和联合两者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
4.血清miR-486-5p、CA19-9和联合两者对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腺癌循环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胰腺癌血清及组织差异代谢物筛选及CT征象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1 胰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及中医药对胰腺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
1.1.1 胰腺癌早期诊断的现状 |
1.1.2 胰腺癌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1.1.3 胰腺癌影像学早期诊断的现状及进展 |
1.1.4 中医药对胰腺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
1.2 代谢组学在胰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1.2.1 代谢组学简介 |
1.2.2 代谢组学在肿瘤诊断研究中的进展 |
1.2.3 代谢组学在胰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胰腺癌血清与组织差异代谢物的筛查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临床样本 |
2.2.2 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 |
2.2.3 方法 |
2.3 基于UHPLC-Q-TOF-MS的胰腺癌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及生物标志物筛选 |
2.3.1 血清样本基本特征 |
2.3.2 血清代谢组学质量控制 |
2.3.3 血清样本代谢谱图 |
2.3.4 主成分分析(PCA) |
2.3.5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
2.3.6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
2.3.7 早期PDAC代谢组学分析 |
2.3.8 PDAC差异性代谢物的筛选 |
2.4 基于UHPLC-Q-TOF-MS胰腺癌组织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
2.4.1 组织样本基本特征 |
2.4.2 组织代谢组学质量控制 |
2.4.3 代谢轮廓谱图的比较 |
2.4.4 主成分分析(PCA) |
2.4.5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
2.4.6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
2.4.7 差异性代谢物的初步筛选 |
2.4.8 胰腺癌血清中筛出的诊断代谢物在组织中的表达 |
2.5 胰腺癌血清及组织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对比研究 |
2.5.1 血清及组织代谢物对比 |
2.5.2 血清及组织代谢通路对比分析 |
2.6 讨论 |
2.7 小结 |
第三章 胰腺癌CT术前评估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3.1 入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 |
3.3.2 胰腺癌的CT表现 |
3.3.3 胰腺癌CT评价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研究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胰腺癌CT特征与血清差异代谢物相关性研究 |
4.1 胰腺癌分期与血清代谢组学相关性研究 |
4.1.1 前言 |
4.1.2 材料与方法 |
4.1.3 结果 |
4.1.4 讨论 |
4.1.5 小结 |
4.2 胰腺癌血管侵犯相关血清代谢标志物的筛选 |
4.2.1 前言 |
4.2.2 材料与方法 |
4.2.3 结果 |
4.2.4 讨论 |
4.2.5 小结 |
4.3 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代谢标志物的筛选 |
4.3.1 前言 |
4.3.2 材料与方法 |
4.3.3 结果 |
4.3.4 讨论 |
4.3.5 小结 |
4.4 胰腺癌远处转移相关血清代谢标志物的筛选 |
4.4.1 前言 |
4.4.2 材料与方法 |
4.4.3 结果 |
4.4.4 讨论 |
4.4.5 小结 |
研究的创新、成果、不足、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中英文对照表(文中出现的顺序) |
附件二 技术路线 |
附件三 (附表) |
附表1 PDAC vs Ctr 55种候选差异代谢物(正、负离子模式) |
附表2 PDAC vs Ctr、PDAC vs BP差异代谢物的交集22种 |
附表3 ES vs Ctr、ES vs BP血清差异代谢物交集29种 |
附表4 PDAC vs Ctr组织AUC大于0.95的差异代谢物(90种) |
附表5 PDAC vs BP组织AUC大于0.8的差异代谢物(27种) |
附表6 PDAC vs Ctr、PDAC vs BP交集组织代谢62种差异代谢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血浆外泌体miRNA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研究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研究结果 |
一、患者的筛选与分组 |
二、患者基本资料对比 |
三、外泌体的分离鉴定及miRNA提取结果 |
四、贝叶斯网络及相关miRNA通路富集分析 |
五、与胰腺导管腺癌诊断相关的miRNA |
六、与胰腺导管腺癌转移相关的miRNA |
分析与讨论 |
一、胰腺癌诊断及相关技术 |
二、本研究中CA19-9 的诊断效能分析 |
三、贝叶斯网络分析 |
四、miR-95-3p/miR-26b-5p的比值可用于胰腺导管腺癌的诊断 |
五、miR-335-5p/miR-340-5p的比值可用于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10)血清多肽组学及galectin-3等肿瘤标志物在胰腺导管腺癌和慢性胰腺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血清CA19-9,CA125,CEA,Cyfra21-1,CA15-3和galectin-3在胰腺导管腺癌和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清多肽组学在胰腺导管腺癌和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血清多肽组学在胰腺导管腺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 |
前言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血清多肽组学在慢性胰腺炎辅助诊断中的作用 |
前言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差异血清多肽的氨基酸序列测定和蛋白质鉴定 |
引言 |
技术路线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胰腺癌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CT,ERCP,CA_(19-9)对有慢性胰腺炎背景的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的局限性(论文参考文献)
- [1]EUS-FNA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D]. 孟海轮.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及其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D]. 乔雅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2009年至2018年我国2364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吴丹.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CA19-9与IVIM参数在胰腺癌、实性假乳头状瘤及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研究[D]. 杨惠君.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5]血清外泌体miRNA和影像组学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D]. 任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磁共振显示胰胆管改变对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D]. 王宇路.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血清miR-486-5p联合CA19-9对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D]. 张一.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胰腺癌血清及组织差异代谢物筛选及CT征象相关性研究[D]. 赵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血浆外泌体miRNA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王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血清多肽组学及galectin-3等肿瘤标志物在胰腺导管腺癌和慢性胰腺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D]. 黄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