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的主要因素及应采取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浩[1](2020)在《蒙东地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迅速发展,全区交通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与日俱增的交通量对于公路养护单位的压力与挑战也越来越大。作为公路路面主要受力层,沥青面层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和大气、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的耦合作用,容易产生早期病害,导致公路使用寿命减少、行车安全性下降。采取适时科学的维修养护就显得尤为必要,预防性养护作为一种早期主动性干预措施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论文针对内蒙古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及能源运输、重载车辆较多导致干线公路病害严重的实际情况,结合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的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在调查蒙东地区公路沥青路面现有病害种类及其成因,分析本地区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定数据的基础上,依据路面损坏状态、路面行驶质量、路面结构强度等路况评定指标对其进行评估。结合国内外工程实例分析各种预防性养护措施的适用性,运用沥青路面的微表处、雾封层、开普封层等养护技术对不同路段进行养护作业,依托公路预防性养护工程的施工监控与室内外试验结果,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预防性养护技术能有效抑制路面病害的发展,提高公路使用性能,降低了公路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吴键华[2](2020)在《福建省高速公路典型路面结构服役性能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福建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逐年增多,形成了两种典型路面结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和新型的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为充分了解两种典型路面结构的使用现状,对两种典型路面结构进行较深的了解,为预防和养护做好准备,本文以通车8年的福泉高速公路为依托,对两种典型路面结构的服役性能开展对比研究。本文首先调研了两种典型路面结构的气候状况、交通量状况和养护历史状况,研究表明,两种典型路面结构受高温影响和多雨天气影响较大,交通量处于较高水平,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仍在设计范围内,路面历年养护以处理车辙和裂缝为主,两种典型路面结构的主要病害类型也均表现为车辙和裂缝。其次,对两种典型路面结构的车辙、破损、平整度和抗滑指标进行了检测,并结合路面历年的检测数据、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确定了现阶段路面使用性能整体仍处于较好水平,路面病害类型主要是车辙和裂缝,且局部段落两类病害情况较为严重,并根据主要病害类型和实际路面情况对路面各项性能指标权重系数进行了调整,建立了更加符合福建省典型路面结构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然后,对两种典型路面结构的高温性能进行评价及预测。根据路面各项性能检测数据和对依托高速公路的实地调研,对路面沥青老化和集料破损情况进行评价。对两种典型路面结构车辙路段进行取芯,结合室内试验对路面材料进行高温性能评价,发现高稳定性能均较好,并提出MMLS3加速加载试验、动态模量试验和动态蠕变试验适合评价福建省典型路面结构高温性能。基于永久变形量,结合MMLS3加速加载试验结果对两种典型路面结构的剩余服务年限进行了预测,提出了适合福建省两种典型路面结构的剩余服务年限预测方法,并得出对于正常路面车辙达到10mm,半刚性基层和组合式基层路面结构分别需要5~6年和3~4年,而对于深车辙路段车辙达到20mm,两种路面典型结构分别需要4年和2~3年。最后,对两种典型路面结构的破损状况进行评价及预测。对依托高速公路进行实地调研,对两种典型路面结构破损路段进行取芯,发现组合式基层路面结构的抗反射裂缝性能较好。结合浸水马歇尔稳定度试验进行水稳性能评价,结合劈裂抗拉强度试验进行抗裂性能评价,发现两性能均较好。并基于疲劳开裂对两种典型结构的剩余服务年限进行了预测,发现半刚性基层结构在不利条件下沥青路面将在使用3~4年后开始连续性发生疲劳开裂现象,而组合式基层结构在使用2~3年发生。这也为后续的防护和养护提供了依据。
龙景彪[3](2020)在《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时机决策指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如今,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日渐紧密,导致高速公路承担着国家繁重的交通运输任务。随着高速公路通车年限的延长,路面在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产生病害甚至大面积蔓延,为了不影响路面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需加强路面养护管理工作。而当前,针对高速公路大修时机的确定暂没有一套明确的规定,导致大修时机决策已经成为高速公路管理者急需面对的课题。本文以衡枣高速公路水泥路面大修时机判定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大数据统计分析等多方法相结合,对水泥路面大修时机判定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衡枣高速公路水泥路面进行全面的检测和分析,研究了水泥路面历年路况指标变化及病害分布情况;并在路况和病害数据的基础上,应用“余弦”模型对路况衰减进行拟合和预测,且研究换板措施对水泥路面的影响模型。(2)在对路况指标代表性、精确性及简易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DBL和RQI指标是水泥路面大修时机判定的主要分析指标;并利用Bootstrap分析技术估计两指标的大修阈值置信区间,且提供路面大修路况指标评分计算方法;再以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理论为前提,根据实际情况简化费用分析模型,并通过实例计算出经济性指标的大修区间,提供路面大修经济性指标评分计算方法。(3)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路况指标和经济性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处理,建立高速公路水泥路面大修时机判定的综合评分体系;并通过正态分布估计大修综合评分的阈值。结合大修时机综合评判体系,对2019年衡枣高速公路水泥路面进行大修紧迫性决策。本文研究过程中,实际调查和理论分析相结合,提出的高速公路水泥路面大修时机决策体系为水泥路面大修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可以规范高速公路水泥路面大修工程,且为湖南省同类型高速公路的大修提供参考指导意义。
李智辉[4](2019)在《玄武岩纤维沥青碎石封层在公路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保障沥青路面的服务质量更加的舒适、安全高效,减少资产损失,降低其养护成本,有必要对它的早期病害采用切实可行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加以解决,以达到延长路面可用年限的目的。目前国内针对此种路面结构的主要预防养护技术包括:雾封层、稀浆封层、微表处、同步碎石封层、纤维碎石封层、超薄磨耗层和薄层罩面层等,其中纤维碎石封层作为一种性能良好、成本较高的封层,其施工预防性养护方法快捷,能够有效解决裂缝、磨损、松散和渗水等问题。由于加入了纤维稳定剂,其应力吸收和扩散能力、稳定性和耐水性等均优于同步碎石封层技术。我国自2007年首次引进纤维碎石封层以来,十余年的时间里,在辽宁、浙江、山东、广东等省逐步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实体工程开展预防性养护技术的研究。依托实体工程,通过对旧路交通量、路面状况指数、强度指数及破损情况等的调查和分析,判断是否可以采用预防性养护技术。在此基础上,考虑施工、用户、环境等因素,采用综合判别系数评价不同养护技术的优劣,以提出多种合适的养护方法用于实体工程;并通过对所选养护方法适用条件、经济因素等的探讨,找出最适宜的养护措施以及相应的材料类型。通过分析现有的纤维封层配合比的设计与测试的方式特点,通过路用性能选择一个相对简单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的选择进行研究玄武岩纤维沥青碎石封层的配合比,并提出合理的结构设计过程,并确定关键材料的用量范围。通过对病害预处理、施工工艺、养护效果观察和后评估等的分析与总结,以提出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和标准。并考虑公路等级、交通量和工程经验等状况,给出评价标准的合理化建议。玄武岩纤维封层技术属于一种全新的公路养护技术,是近年来针对玄武岩纤维材料和封层设备共同探究专研的发展结晶。如果在沥青路面出现早期病害时就采取该技术进行必要的预防性养护,不仅会令旧路面恢复路用功能,且进一步增强了防水、防滑、防裂等多种优势,是一个性价比高的防护层,可有效延长其使用年限。
王浩臣[5](2019)在《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速公路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直接关系到路面是否会出现早期破坏现象。结合工程实践来看,影响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因素较多,需要通过多项检验指标进行反映,各项指标都会给路面质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想要实现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还要结合工程实际对路面施工中质量变异性展开分析,以便提出有效的手段进行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基于这种认识,论文在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施工情况,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的沥青原料、集料和混合料质量控制问题展开了分析,发现工程采用的沥青原料针入度、软化点的变异系数相对略大,主要是受到原料、生产工艺、储存条件和试验精度的影响;集料存在单粒级级配变异系数大的情况,沥青层面用集料变异系数范围在0.48-2.09之间,与工程采用的集料存在单粒级级配不规格问题和集料二级破碎方式有关;而工程采用的沥青混合料会受到沥青含量、混合料级配、出场温度、摊铺离析情况和碾压压实度变异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加强对各个施工阶段离析、温度等因素的有效控制。针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进行动态控制时,需要明确不同施工过程的控制因素,通过加强监控管理实现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动态控制需求角度可以完成施工前和施工中质量动态控制指标体系建立。论文运用德尔菲法对专家意见进行收集,然后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完成判断矩阵的建立,最终对体系指标权重进行了计算,从而为动态控制系统关键控制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通过对筛选的指标进行数理统计,提出科学的动态控制方法,可以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系统功能开发指明方向。结合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需求,论文提出了利用质量控制图实现对施工质量动态控制的技术方法,通过对施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进行质量控制图的绘制,以确定施工过程是否稳定,继而实现对施工质量变异性的控制。但考虑到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包含大量检验指标,无法全部实现动态控制。结合指标选择的代表性、可行性等原则,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上选择了沥青用量、级配、压实度、平整度和厚度五项关键性指标。从沥青路面压实度、平整度和厚度的动态控制上来看,可以通过指标数据分析加强施工质量变异性控制。考虑到工程施工各种混合料需要经过换筛和重新调整生产配合比,实践工作中较难进行质量控制图的绘制,提出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系统,利用系统构建的数据库实现对控制图数据的及时刷新,并采用“移动质控线”法将μ±2σ作为施工质量控制图的上、下限。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进行数据库构建,并采用VC++实现系统各项功能设计,完成了具有较高自动化程度的动态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以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系统能够用于实现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关键指标的有效动态控制。
刘望卓[6](2019)在《怀化绕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养护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多,人们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高速公路的交通量大幅上升,其承受的荷载次数也在剧增,在不断的行车荷载和瞬息万变的环境影响下,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呈现出衰减趋势,随着时间流逝,在某一刻起,其路面使用性能将不再满足使用者安全舒适便捷的要求,因此对路面使用性能性能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怀化绕城高速为依托,对其近几年的路况检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合怀化绕城高速的实际情况,针对其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养护对策进行了如下研究:(1)分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并结合怀化绕城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以及近几年的怀化绕城高速的路况检测实际情况,对怀化绕城高速进行典型病害分析,充分了解怀化绕城高速病害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2)分析比较现行的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体系,确定将损坏、平整度、车辙、跳车、磨耗、抗滑性能和结构强度七项内容作为单项评价指标,进行使用性能综合评价时,针对怀化绕城高速的情况提出运用基于突出“局部差异”法的TOPSIS法,运用其对怀化绕城高速路面使用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3)通过对国内外各个预测模型进行研究分析,结合怀化绕城高速路况检测数据较少,且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的特点,选择将马尔可夫模型与灰色预测模型进行结合,利用组合而成的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对怀化绕城高速路面使用性能进行预测,并通过实际数据验算,验证其准确性。(4)分析研究了国内外路面养护对策过程,针对怀化绕城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将其全线划分成若干个养护段,针对各个路段的实际病害情况提出相应的养护建议。
陈巧巧[7](2019)在《基于区间数TOPSIS方法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公路网渐趋完善,人们对路面路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于驾乘人员,即表现为舒适性),而不仅止于满足从出发地到达目的地的运送需求。沥青路面是路面的主要类型之一,且在数量上占更大的比重,却普遍存在早期破坏严重,实际使用寿命短于设计使用寿命的问题。预防性养护能减缓路面性能衰减,延长使用寿命,具有极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而落脚到实际项目,却局限为单一措施的应用,受决策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并且国内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实用性强的评判标准。本文对预防性养护的概念——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使路面保持良好的路用性能——进行剖析,从因果层面对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包括路况评价、预养护需求判断、常用预养护措施的适用性、预养护决策方法的对比及择优以及对于以上一系列工作的应用论证等。首先,对比分析了现有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标准和指标的适用性,结合预防性养护的实质——预防性但仍隶属于养护的范畴,提出了适用于预防性养护需求判断的指标和标准,引入考虑裂缝轻重程度的裂缝率作为单项指标之一;通过广泛查阅已有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并结合应用现状,对常用预防性养护措施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和效果评价,为决策工作奠定了一个相对客观的基础;基于对预防性养护概念以及效益最大程度发挥的充分理解,突破通常预防性养护工作实为预防性养护措施比选的局限,本文提出了预防性养护时机与对策一体优化决策的概念,即在适宜进行预防性养护的时段内,采取一系列的预养护措施,形成预养护方案,而非单个技术措施,引入区间数TOPSIS方法(优劣解距离法),并将其与已有重构优化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借用已有文献案例以及工程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论证,指出,基于区间数TOPSIS方法用于预防性养护决策是适宜且可靠的;最后,对预防性养护后评价已有研究及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着眼于决策,即方案的比选择优,将现已成熟应用于投资等领域的TOPSIS方法引入至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中,又由于工程项目和预防性养护决策问题所固有的多目标、多属性的特点,结合利用区间数的概念,以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决策结果更为适用和可信。本文提出的预防性养护评判标准和决策方法使得预防性养护工作的开展以及效益的发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管子豪[8](2019)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及预防养护决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沥青路面的大量使用,相应的管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衰变速率、预防养护的时机确定、养护决策等技术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因此亟需进行路面使用性能分析,科学的制定预防养护方案。(1)根据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特点,系统总结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特征,针对不同病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合当前国内外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常用的评价方法,分析总结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各类使用性能相应的评价指标,并对其常用检测方法、计算方法、评价指标及评价的标准进行系统的介绍分析,介绍其为后续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2)对国内外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常用预测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对其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归纳,分析影响路面使用性能的因素,简述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原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通过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对工程中的路面技术状况进行预测并得到较好的预测结果。(3)对沥青路面的养护时机进行研究分析,强调了预防性养护的重要性,对预防性养护时段的认识和选取原则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确定预防性养护时机的各种方法,论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实现的难易程度,通过研究分析推荐使用基于生命周期的效益费用分析法,将G6高速白银段实际路况测试结果作为实例分析,预测结果也表明该方法的实用性。(4)通过文献调研和现场检测,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措施进行适用性分析,在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性能指标评价和预测以及养护时机的基础上对路面的养护决策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以京藏高速公路兰州段实例论证,利用灰色物元法进行养护措施决策,推荐薄热拌沥青混凝土罩面是使该路段养护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养护措施。并对养护加铺后的路段进行了路面性能的检测,结果表明经过养护加铺后路面的各项性能指标评价均为优,使用性能大为改善。
曾露[9](2018)在《益阳大道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质量控制》文中认为就地热再生是一种较为先进、环保且快速的沥青路面维护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废旧沥青混合料,它不仅能节约大量的沥青和矿料,还可通过层间的热粘结来确保各沥青层的结构整体性。所以该工艺在技术、经济方面的效益更为显着。但项目施工现场由于质量控制的问题,限制了路面性能和服务水平的发展。就地热再生项目的施工质量受到许多要素制约,为了确保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应对这些影响要素进行有效控制。因此,对就地热再生技术应用于沥青路面中的质量控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检索、调查分析就地热再生及质量控制的基础理论,结合室内试验与施工现场检测,选取厚度、强度、平整度等指标进行了旧路面检测与评价。从技术、经济、环保等角度,对就地热再生与传统养护方式进行方案对比,选定益阳大道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的施工方案。通过配合比设计与控制,确定益阳大道项目的再生剂掺量及新沥青添加比例。从全要素、全过程研究就地热再生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容,分析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并提出对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基于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原理和施工工艺,从施工全要素来分析益阳大道就地热再生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运用质量控制的方法及工具来研究加热环节质量控制、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摊铺与碾压质量控制这三大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对其进行应用与评价。这不仅丰富了就地热再生工程质量控制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可指导沥青路面的质量控制实践,从而更好地保证沥青路面工程的施工质量。
杨林[10](2018)在《贵州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变异性及改善措施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沥青路面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行车舒适、便于施工养护等优点,因此在我国高速公路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加、车载轴重的不断加重,并且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和施工本身也具有一些局限和不足。这些因素导致部分沥青路面出现开裂、推移、泛油、剥落、车辙等早期病害和耐久性不足等现象,严重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沥青路面质量,最大限度的延长其使用寿命并减小维修费用,是当前沥青路面工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关研究表明,原材料及沥青混合料性状变异,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参数的剧烈波动,会严重影响沥青路面的工程质量,是造成沥青路面出现早期病害的主要因素。因此,控制影响沥青路面工程质量各影响因素的变异,是当前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本文以贵州高速公路大量路况调查、试验及检测数据为基础,对影响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且具有变异性的主要技术参数(如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沥青用量、施工温度以及压实度、平整度及厚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变异性水平、分布规律及其对路面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减小施工变异性的措施。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贵州省既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路况调查及破损原因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贵州高速公路路面主要病害为:纵横向裂缝、坑槽、沉陷等,这些病害与贵州地区雨水多,道路长陡坡路段多,重型车辆超载严重等原因有关;(2)沥青结合料质量指标变异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及控制变异措施;沥青的质量对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都有影响;(3)级配、沥青用量及温度对沥青混合料质量的影响及控制变异措施;(4)对沥青路面的压实度、平整度和厚度的变异性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压实度、平整度和厚度的改善措施。通过研究发现,贵州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出现早期病害主要与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变异性因素控制不严有关,沥青性能的变异会影响到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沥青路面压实度、平整度及厚度作为施工中的重要控制指标,控制好其变异性有利于提高沥青路面质量。
二、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的主要因素及应采取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的主要因素及应采取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蒙东地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蒙东地区沥青公路路况调查分析 |
2.1 蒙东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 |
2.2 兴安盟地区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及成因分析 |
2.2.1 裂缝类 |
2.2.2 变形类 |
2.2.3 坑槽类 |
2.3 公路路况调查 |
2.3.1 基本状况 |
2.3.2 路面技术状况检测及评价 |
2.3.3 路面状况评价 |
2.4 沥青路面性能衰减的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防性养护技术措施的选用和分析 |
3.1 预防性养护技术措施分析 |
3.2 预防性养护方案选择分析 |
3.3 预防性养护技术 |
3.3.1 裂缝灌封 |
3.3.2 坑槽修补 |
3.3.3 同步碎石封层 |
3.3.4 微表处 |
3.3.5 开普封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开普封层施工效果及其评价 |
4.1 原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
4.1.1 沥青 |
4.1.2 集料 |
4.2 施工工艺 |
4.2.1 同步碎石封层 |
4.2.2 微表处工艺 |
4.3 施工实施效果评价 |
4.3.1 开普封层中同步碎石封层实施效果对比 |
4.3.2 开普封层中微表处实施效果对比 |
4.3.3 开普封层实施前后效果对比 |
4.3.4 开普封层整体施工效果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福建省高速公路典型路面结构服役性能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1.2.2 路面材料性能评价 |
1.2.3 路面结构寿命预估分析 |
1.2.4 现状总结 |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典型路面结构气候交通特性与养护历史分析 |
2.1 气候状况分析 |
2.1.1 气温状况分析 |
2.1.2 天气状况分析 |
2.2 交通量状况分析 |
2.2.1 交通量发展状况分析 |
2.2.2 交通组成状况分析 |
2.2.3 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分析 |
2.3 路面养护历史状况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路面技术状况对比分析及指标优化 |
3.1 路面车辙分析 |
3.1.1 路面车辙状况(RDI) |
3.1.2 路面车辙分布情况 |
3.1.3 路面车辙发展趋势分析 |
3.2 路面破损分析 |
3.2.1 路面破损状况(PCI) |
3.2.2 路面破损分布情况 |
3.2.3 典型病害类型分析 |
3.3 路面平整度分析 |
3.3.1 路面行驶质量(RQI) |
3.3.2 路面平整度分布情况 |
3.3.3 路面平整度发展趋势分析 |
3.4 路面抗滑分析 |
3.4.1 路面抗滑状况(SRI) |
3.4.2 路面抗滑分布情况 |
3.4.3 路面抗滑发展趋势分析 |
3.5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优化 |
3.5.1 高速公路评价指标探讨 |
3.5.2 路面破损状况细化(PCI) |
3.5.3 路面使用性能细化(PQI)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路面结构高温性能评价及预测 |
4.1 现场取芯及路面沥青老化状况、集料破碎状况评价 |
4.1.1 现场取芯 |
4.1.2 路面沥青老化状况及集料破碎状况评价 |
4.2 高温稳定性室内试验 |
4.2.1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
4.2.2 MMLS3 加速加载试验 |
4.2.3 动态模量试验 |
4.2.4 动态蠕变试验 |
4.3 基于永久变形量的剩余服务年限预测 |
4.3.1 预测体系建立 |
4.3.2 预测体系验证 |
4.3.3 剩余服务年限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结构路面破损状况评价及预测 |
5.1 现场取芯及芯样特征分析 |
5.1.1 取芯路段选择 |
5.1.2 裂缝处芯样特征分析 |
5.2 路面水稳性能评价 |
5.2.1 试验方法 |
5.2.2 试验结果分析 |
5.3 路面抗裂性能评价 |
5.3.1 试验方法 |
5.3.2 试验结果分析 |
5.4 基于疲劳开裂的路面剩余服务年限预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3)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时机决策指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衡枣高速公路水泥路面路况分析及衰变预测模型 |
2.1 项目概况 |
2.2 路况调查及分析 |
2.3 路面病害调查及分析 |
2.4 路面使用性能衰减特征分析 |
2.5 中修换板措施对水泥路面的影响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Bootstrap技术的大修时机决策路况指标研究 |
3.1 已大修路段路况调查分析 |
3.2 大修时机判定路况指标的优选 |
3.3 大修时机决策路况指标影响分析 |
3.4 基于Bootstrap技术的路况指标大修阈值置信区间估计 |
3.5 路面大修路况指标评分计算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全寿命费用分析的大修时机决策经济评价指标研究 |
4.1 经济性指标对大修时机决策影响分析 |
4.2 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方法的计算 |
4.3 路面大修经济性指标评分计算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修时机决策评判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5.1 其他因素对大修时机评判体系的影响分析 |
5.2 基于AHP方法的大修时机评判体系的建立 |
5.3 大修时机综合评判体系的建立 |
5.4 基于正态分布的大修综合评分阈值计算 |
5.5 基于衡枣高速公路的大修时机决策实例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玄武岩纤维沥青碎石封层在公路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玄武岩纤维封层技术的优势 |
第二章 旧沥青路面技术状况的评定及预防性养护措施的选择 |
2.1 沥青路面早期的主要病害 |
2.2 病害成因分析 |
2.2.1 设计施工中的问题 |
2.2.2 运营中的问题 |
2.3 国省道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定 |
2.4 依托工程路面技术状况评定 |
2.5 养护决策 |
第三章 玄武岩纤维碎石封层路用指标及配合比设计 |
3.1 路用性能评价指标 |
3.2 试验方法 |
3.2.1 防水能力的要求及试验方法 |
3.2.2 抗裂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
3.2.3 抗滑能力要求 |
3.3 配合比设计 |
3.3.1 配合比设计方法 |
3.3.2 配合比设计流程 |
3.3.3 配合比设计 |
3.3.4 原材料要求 |
第四章 玄武岩纤维碎石封层施工及质量控制 |
4.1 施工准备 |
4.1.1 人员准备 |
4.1.2 机械设备准备 |
4.1.3 材料准备 |
4.1.4 病害处治 |
4.2 施工工序 |
4.3 质量评价与验收 |
第五章 养护效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材料质量控制 |
2.1 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概况 |
2.2 沥青原料质量控制 |
2.2.1 沥青原料质量控制要求 |
2.2.2 沥青原料质量变异性分析 |
2.2.3 沥青原料质量控制方法 |
2.3 集料质量控制 |
2.3.1 集料质量控制要求 |
2.3.2 集料质量变异性分析 |
2.3.3 集料质量控制方法 |
2.4 混合料质量控制 |
2.4.1 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要求 |
2.4.2 沥青混合料质量变异性分析 |
2.4.3 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指标体系研究 |
3.1 施工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思路 |
3.2 施工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
3.2.1 指标筛选方法 |
3.2.2 指标赋权方法 |
3.3 施工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建立 |
3.3.1 体系控制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现场质量动态控制 |
4.1 动态控制技术原理 |
4.1.1 质量控制图原理 |
4.1.2 质量控制图的判异 |
4.2 关键质量控制指标 |
4.2.1 关键质控指标的选取原则 |
4.2.2 关键质控指标的选取结果 |
4.2.3 关键指标的控制分析 |
4.3 路面压实度控制 |
4.4 路面平整度控制 |
4.5 路面厚度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5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系统设计 |
5.1 系统设计需求 |
5.2 系统工作原理 |
5.3 系统总体结构 |
5.4 系统功能实现 |
5.4.1 系统软件开发 |
5.4.2 系统功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怀化绕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养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怀化绕城高速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因素及病害分析 |
2.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概念 |
2.2 怀化绕城高速公路概况 |
2.3 怀化绕城高速公路典型病害及分析 |
2.3.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因素 |
2.3.2 怀化绕城高速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怀化绕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评价方法 |
3.1 现行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3.1.1 路面破损状况评价(PCI) |
3.1.2 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 |
3.1.3 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 |
3.1.4 路面抗滑性能指数(SRI) |
3.1.5 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 |
3.2 基于“局部差异”法的TOPSIS法评价怀化绕城高速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
3.2.1 突出“局部差异”法 |
3.2.2 TOPSIS法 |
3.2.3 实例运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怀化绕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预测 |
4.1 现有路面性能预测模型 |
4.1.1 概率型模型 |
4.1.2 确定型模型 |
4.1.3 神经网络模型 |
4.1.4 灰色预测模型 |
4.1.5 现有预测模型的特点分析 |
4.2 基于灰色马尔可夫组合预测模型对怀化绕城高速路面使用性能进行预测 |
4.2.1 灰色预测模型 |
4.2.2 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
4.2.3 灰色马尔可夫组合预测模型 |
4.2.4 基于灰色马尔可夫组合预测模型预测怀化绕城高速沥青路面使用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对策研究 |
5.1 沥青路面养护的内容 |
5.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需求分析 |
5.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对策的选择 |
5.3.1 影响对策的因素 |
5.3.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对策的原则 |
5.4 怀化绕城高速公路的养护对策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7)基于区间数TOPSIS方法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概述 |
1.1.2 预防性养护的发展历史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必要性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路面技术状况评价 |
2.1 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因素 |
2.2 已有路况评价标准 |
2.3 预防性养护路况评价指标 |
2.3.1 单项指标 |
2.3.2 综合指标 |
2.4 预防性养护评判标准 |
2.5 与养护设计规范及新路况评定标准比较 |
第3章 预防性养护措施 |
3.1 常用预防性养护措施 |
3.1.1 裂缝填封类 |
3.1.2 罩面类 |
3.1.3 表面封层类 |
3.1.4 沥青再生类 |
3.2 适用性 |
3.3 效果评价 |
第4章 决策方法研究 |
4.1 已有重构优化DEA方法 |
4.1.1 模型的建立 |
4.1.2 应用性分析 |
4.2 基于区间数TOPSIS方法 |
4.2.1 区间数定义 |
4.2.2 构造决策矩阵及规范化处理 |
4.2.3 构造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 |
4.2.4 确定正、负理想点 |
4.2.5 相对贴近度计算及方案排序 |
第5章 预防性养护决策 |
5.1 路段划分与归类 |
5.2 预防性养护决策 |
5.2.1 预养护决策流程 |
5.2.2 预养护方案制定 |
5.2.3 最优预养护方案确定 |
5.2.4 应用论证 |
5.3 预防性养护后评价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已有预防性养护路况评定标准 |
附录B DEA方法代码 |
附录C TOPSIS方法部分代码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论文 |
项目 |
(8)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及预防养护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速公路使用性能指标评价 |
2.1 依托工程概况 |
2.2 常见的沥青路面破坏模式 |
2.2.1 裂缝类的破坏 |
2.2.2 松散类的破坏 |
2.2.3 变形类的破坏 |
2.2.4 其他类的破坏 |
2.3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方法 |
2.3.1 使用性能单项评价 |
2.3.2 使用性能综合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 |
3.1 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3.1.1 确定型预测模型 |
3.1.2 概率型模型 |
3.1.3 神经网络模型 |
3.1.4 灰色预测模型 |
3.1.5 预测模型现状分析 |
3.2 路面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原则 |
3.3 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4 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分析 |
3.4.1 GM(1,1)模型 |
3.4.2 GM(1,1)模型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最佳养护时间研究分析 |
4.1 预防性养护时段 |
4.1.1 预防性养护时段概述 |
4.1.2 预防性养护时机的选择原则 |
4.2 预防性养护时机确定方法 |
4.2.1 行驶质量指数和破坏指数法 |
4.2.2 基于路况的方法 |
4.2.3 排序法 |
4.2.4 决策树法 |
4.2.5 基于老化的方法 |
4.2.6 生命周期评估法 |
4.3 最佳养护时间分析 |
4.3.1 最佳养护时间分析步骤 |
4.3.2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最低可接受水平分析 |
4.3.3 效益权重系数 |
4.3.4 生命周期分析 |
4.3.5 预防性养护综合效益分析 |
4.3.6 路面生命周期总费用分析 |
4.3.7 根据效率指标选则最佳养护时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方法研究 |
5.1 沥青路面养护决策选择的因素分析 |
5.2 沥青路面常用的养护措施 |
5.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管理决策优化 |
5.3.1 养护决策优化方法选择的原则 |
5.3.2 养护决策优化的目标 |
5.3.3 养护管理决策优化方法分析 |
5.4 利用灰色物元法进行路面养护决策 |
5.4.1 灰色物元分析法分析 |
5.4.2 工程实例—灰色物元法决策 |
5.4.3 养护决策 |
5.4.4 实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益阳大道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就地热再生质量控制相关理论 |
2.1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 |
2.1.1 就地热再生施工原理 |
2.1.2 就地热再生施工工艺 |
2.2 就地热再生技术的优势 |
2.2.1 就地热再生的优点 |
2.2.2 就地热再生施工的技术经济意义 |
2.3 就地热再生质量控制 |
2.3.1 质量控制原则 |
2.3.2 质量控制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益阳大道就地热再生施工方案的选定 |
3.1 项目概况 |
3.2 旧路面状况检测及其评价 |
3.2.1 路况调查 |
3.2.2 旧路面性能检测与评价 |
3.3 就地热再生方案的提出与比选 |
3.3.1 道路结构特性与工艺优势 |
3.3.2 方案的提出及其对比 |
3.4 选定实施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益阳大道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控制 |
4.1 配合比设计原则与方法 |
4.2 混合料原材料试验 |
4.2.1 原路面材料试验 |
4.2.2 新添加混合料原材料试验 |
4.3 新添加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试验 |
4.4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益阳大道就地热再生全面施工质量控制 |
5.1 施工全要素质量控制 |
5.2 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 |
5.2.1 施工前路面检测 |
5.2.2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
5.2.3 施工后验收检测 |
5.3 施工质量控制关键环节 |
5.3.1 加热环节质量控制 |
5.3.2 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 |
5.3.3 摊铺与碾压质量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贵州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变异性及改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变异对路面性能的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贵州省沥青路面工程质量变异现状 |
2.1 贵州高速公路路面特点 |
2.2 典型沥青路面材料 |
2.2.1 主要材料技术指标 |
2.3 沥青路面破损状况 |
2.3.1 镇胜线 |
2.3.2 都新线 |
2.3.3 白茅线 |
2.3.4 水都线 |
2.3.5 麻驾线 |
2.3.6 贵新线 |
2.4 病害原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及混合料变异性分析 |
3.1 沥青变异性分析 |
3.1.1 概述 |
3.1.2 沥青三大指标变异性及其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
3.1.3 沥青三大指标变异性改善措施 |
3.2 沥青混合料变异性分析 |
3.2.1 AC-20C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3.2.2 沥青混合料级配变异性分析 |
3.2.3 沥青用量变异性分析 |
3.2.4 沥青温度变异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压实度变异性分析 |
4.1 压实度变异性 |
4.2 压实度变异性影响因素 |
4.2.1 下层结构表面平整度的影响 |
4.2.2 沥青混合料出场温度的影响 |
4.2.3 压实厚度的影响 |
4.3 沥青路面压实质量控制 |
4.3.1 合理的碾压温度 |
4.3.2 合理的压实速度与遍数 |
4.3.3 合理的振频与振幅 |
4.3.4 针对沥青混合料不同特性采取合理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沥青路面平整度变异性分析 |
5.1 平整度变异性 |
5.2 平整度变异性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改进措施 |
5.2.1 基层的平整度 |
5.2.2 沥青混合料级配的影响 |
5.2.3 压路机技术参数及使用状况的影响 |
5.2.4 摊铺机的参数选择和调整情况 |
5.2.5 摊铺作业过程的影响 |
5.2.6 沥青混合料出场温度的影响 |
5.2.7 纵、横施工缝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沥青路面厚度变异性分析 |
6.1 厚度变异性 |
6.2 路面厚度变异性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
6.2.1 基层平整度大小的影响 |
6.2.2 施工单位偷工减料 |
6.2.3 沥青面层的摊铺、碾压控制不严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项目 |
四、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的主要因素及应采取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蒙东地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研究[D]. 陈文浩. 长安大学, 2020(06)
- [2]福建省高速公路典型路面结构服役性能对比研究[D]. 吴键华.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时机决策指标及其应用研究[D]. 龙景彪.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玄武岩纤维沥青碎石封层在公路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研究[D]. 李智辉. 长安大学, 2019(06)
- [5]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 王浩臣.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6]怀化绕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养护对策研究[D]. 刘望卓.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7]基于区间数TOPSIS方法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研究[D]. 陈巧巧.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及预防养护决策研究[D]. 管子豪. 长安大学, 2019(01)
- [9]益阳大道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质量控制[D]. 曾露.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10]贵州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变异性及改善措施研究[D]. 杨林.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