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情况

高中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情况

一、高中体育课教法改革实验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彭雪梅[1](2021)在《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指出教科书乃课堂教学之依据,然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率不高甚至很低,这需要我们反思其编写范式是否存在问题。遂本文以库恩“范式”的3个维度(科学共同体、理念、方法)贯穿全文,探究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转换特征、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向,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与启示。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4套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进行历史考察发现: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经历了“3次转换”,其编写范式在科学共同体上呈现出人教社专业编辑、专家教授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三结合”队伍特点;编写理念上呈现出“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逐步推进的特点;方法上呈现出“单一”到“多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专家、教师及学生得出: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面临“两大现状”和“六大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与“学”的需求,编写范式出现危机。“两大现状”为师生使用率低和师生满意度低;“六大问题”为: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时代适应性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际操作性不强;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最后依据现存问题并结合以往的编写范式提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为:(1)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应规范编写人员领域,编写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科学共同体应为从事高中体育教育研究、教学的人员及管理人员等;同时应优化科学共同体的人员结构,缩小专家教授的比例,加大一线教师的比例,同一教学内容的编写应专家教授与一线优秀教师合作完成;此外还需优化科学共同体的地区分布,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应服务于全国各地的学校,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各地专家教授、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共同组成共同体,有利于更好地把控各地教育教学实际情况。(2)理念上,凸显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增强教科书内容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学生学习需求的实现;准确掌握学生实际水平,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不相符的情况;关注基层教育的实际情况,增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实用性;落实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实行制度,注重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的具体实现。(3)在内容编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螺旋式”上升,且应详细具体,便于理解;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仅要文字与图表相结合,还应以便捷的方式加入视频教程;在考核评定方法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考评标准;学习评价方法上应具有多元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等;学练方法上更具指导性和科学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王凯乐[2](2021)在《探究式教学法对高中篮球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高中体育课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们喜欢篮球运动,也喜爱打篮球,但对篮球课的兴趣较低,在教学过程中课堂通常是由教师一人主导,而学生处于听从的状态,学习较为被动。这种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沟通匮乏,课堂气氛较为沉闷。但学生在课堂中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情感的培育和意志品质应得到发展和体现。目的:本研究通过探究式教学法的实验研究,验证探究式教学法对高中生篮球课学习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为体育课堂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将探究式教学法引入到高中篮球课中。以沈阳市第十一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教学实验。其中对照班是采用传统式教学法进行授课,实验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授课,上课时间为期8周。实验前后,均对学生的运动认知、运动技战术、体能、体育学习兴趣、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进行测试,并将测试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通过8周的课堂教学,实验班在反映教学效果的五项指标中,与对照班相比,在运动认知、运动技战术这两个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体育学习兴趣中仅有积极兴趣、消极兴趣、自主与探究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体能、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方面数据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班与实验前相比,在运动认知、运动技战术两个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体能、体育学习兴趣、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一)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认知,尤其是篮球技战术动作要领方面,学生掌握的较好。(二)在篮球运动技战术方面,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更有助于学生技战术水平的提升。(三)在篮球课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与传统式教学法相比,在学生体能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仅在速度方面两个班级数据均有提升。(四)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尤其在积极兴趣、消极兴趣、自主与探究这三方面,其效果较为显着。(五)在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方面,通过探究式教学法与传统式教学法的教学,两个班级的学生在这两方面无明显差异。

陈雪玲[3](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深度教学策略研究 ——以F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度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释义,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将深度教学理念和方法应用于高中体育课教学当中,对于提高课堂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新课改要求的逐步深入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和深度教学的理念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现实路径。本文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深度教学策略研究为题,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高中体育课堂的教学实际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所调研高中学校深度教学的整体现状,认为目前高中体育课教学中还存在深度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深度教学内容设计不丰富、深度教学方式手段不灵活、深度教学反思评价不深入等问题。结合这些存在的问题,以学科核心素养和深度教学为基础,积极探索在课程改革中的体育教学实践范式,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具有可操作性、可落实性的教学方法,认为应该在教师能力素养、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调控、教学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度提升,从而可以进一步改善普通高中体育课堂的样态,为高中体育教师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提出更加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荣俊杰[4](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建[5](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认为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李亚男[6](2020)在《广州市高中羽毛球选项课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广州市的九所高中的羽毛球教师和参与羽毛球选项课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以羽毛球选项课的教学现状以及改革对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高中羽毛球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并对影响羽毛球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因子分析。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旨在为广州市高中羽毛球选项课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高中羽毛球教师男女比例不均衡;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参与羽毛球师资培训情况及对培训满意度不容乐观;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形式逐渐多样化。2.学生选择羽毛球选项课的动机多样,随着年级的不同有所变化;羽毛球选项课的开展对转变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态度有积极的作用;部分学生拥有一定的基础,利于课程的开展。3.高中羽毛球场地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目标多样,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内容较为集中,理论知识的教学较为缺乏;在羽毛球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应用较为普遍,现代教学方法应用较少。4.高中羽毛球选项课教学组织形式单一;选项课教学设计的内容较为全面,但是教学条件的设计较少;选项课评价手段、评价内容多样,评价形式较为片面。5.影响高中羽毛球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因子由教师课程因子、学习因子、教材资料因子、自身条件因子、教学环境因子、动机因子六大类构成,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要影响因子是教师课程因子和学生学习因子。6.针对广州市高中羽毛球选项课教学现状,提出以下改革对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羽毛球场地配备;丰富教学内容;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计内容;灵活安排选项课的组织形式;采用多样的教学评价形式和内容。

殷鼎[7](2020)在《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对于保障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深度教学是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旨在让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与掌握,深入认识和体验知识背后蕴含的方法、逻辑、思维、意义,实现知识丰富价值的教学。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落实体育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下,深度教学为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理念,符合普通高中体育的发展需要。本研究以深度学习、有意义学习、理解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等围绕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的内涵特征、维度、现状、策略、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的内涵,是指对传统体育教学的一种超越,它不是对体育教学内容难度和数量的增加,它反对机械和枯燥的体育技能训练和目标的达成,重在强调体育技能知识学习中学生情感的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知识背后的意义,让学生建立起体育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满足学生成长与进步需要。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具有目标注重知识性、内容注重超越性、组织注重丰实性、评价注重综合性、反思注重生本性的特征。2.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维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反思5方面。各维度分别包括3个子维度: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叙写、教学目标达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呈示,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时间管理,教学信息反馈、教学评价内容、教学评价方式,教学内容反思、教学组织反思、教学学法反思。3.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现状不佳,在不同维度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为:教学目标方面:偏重追求符号知识、意义知识缺失空泛、“教”“学”目标含糊混淆;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合理超越不足、内容割裂学生基础、体育文化融入欠缺;教学组织方面:教学方法模式僵化、学习情境创设低效、忽视课堂文化建设;教学评价方面:评价内容片面浮浅、评价主体单一主观、评价方式老套保守;教学反思方面:教学反思浮于表面、学法反思疏忽淡薄。影响这些问题出现的因素有:体育教师因素,学生自身因素,教学内容因素,教学组织因素,教学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4.根据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现状与实际,提出相应策略:一是重视体育深度教学目标的知识性,包括:转变教学的知识观,联系实际意义知识,设置清晰“教”“学”目标;二是落实体育深度教学内容的超越性,包括:合理超越教材体系,关照学生已有基础,融入体育文化内容;三是加强体育深度教学组织的丰实性,包括:选用相宜方法模式,创设高效教学情境,构建和谐课堂文化;四是突出体育深度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包括:立足全面评价内容,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创用新颖评价方式;五是注重体育深度教学反思的生本性,包括:切实做好教学反思,积极指导学法反思;六是给予体育深度教学外部支持,包括:开展深度教学培训,体育教师角色转变,体育教师赋权增能。5.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的明确,有利于广大普通高中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开展深度教学。遵循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易操作原则和理论、政策、实践依据,制定的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包括:深度教学目标、深度教学内容、深度教学组织、深度教学评价、深度教学反思5个一级指标;各一级指标分别包括3个二级指标:目标确定、目标叙写、目标达成,内容选择、内容设计、内容呈示,方法运用、情境创设、时间管理,信息反馈、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内容反思、组织反思、学法反思,共计15个二级指标;各二级指标又分别包括若干三级指标,共计44个三级指标;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不同。

靳英坤[8](2020)在《高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近30年的连续下降,导致青少年健康与体质问题备受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给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学校体育教学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了常规教学的基本功能,诸如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良好运动习惯培养的责任,还承担了为国家培养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青少年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因而,需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时期的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技能学习和训练、课间活动与第二课堂活动等,不同体育教学板块的教学重点有所不同,不同学习阶段的体育学习内容也具有较大差异。然而,高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中学业压力最大的时期,由于要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体育课程的教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很难满足高中生体育课程和身体锻炼的需求。基于此,本研究以整合高中生课内外体育活动时间,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来探讨促进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以“高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为教学实验模式,以有氧运动为主体教学内容,通过对实验学校的教学模式实验干预,探讨促进高中生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基于以上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量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等进行实验干预研究。研究内容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引言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拟定本研究的基本内容,阐述研究意义;第二,文献综述部分,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第三,研究设计和研究组织实施过程,拟定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实施步骤和组织实施控制,对有氧运动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案设计;第四,研究结果与分析,主要是通过实验前后采集的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实验前后身体素质的变化,对教学改革进行综合判断;第五,研究结论和建议,总结研究成果,提出发展建议和研究不足。通过教学改革实验和统计数据分析发现:(1)课外内一体化教学改革增强高中生的身体素质效果明显,主要体现在高中生BMI、50m跑和坐位体前屈的改善幅度明显;(2)课外内一体化教学改革对高中生身体机能提高效果显着,表现为学生肺活量涨幅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涨幅比较大;(3)课外内一体化教学改革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指标明显,主要体现在实验组较对照组在运动兴趣和运动自我认知方面改善明显,学习焦虑降低,学习兴趣增强。

朱康[9](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模式下不同项目运动负荷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专项化教学是学校根据自身的体育教学器材设备资源,按照现有的或通过各种形式补充的教师资源,按项目开设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项目范围内选择自己擅长或喜欢的项目参与体育教学,获得锻炼身体,习得运动项目技术技能,达到锻炼身体的课程教学形式。2012年上海市教委在全市高中开展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很快得到全市各区体育专项化试点中学很好的响应和落实。各区试点学校在领会精神、创造条件、调配资源和制定计划过程中进行创新,因此奠定了2015年“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在全市铺开的基础。运动负荷的合理范围把控是体育科学化的要求,同时已成为体育课堂教学追求的核心目标,无论体育教学模式如何改变,体育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如何运用,合理的运动负荷永远是课程和教学过程的本质目标。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上海市4个行政区的4所高中体育专项化试点学校对各校开设的足球,篮球,乒乓球,健美操和武术5个项目的体育专项课的360名学生的60节体育课运动负荷进行现场测试,并对各个项目各个年级和男女不同性别的运动负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学生全课的平均心率为126.7次/分钟;学生全课平均心率在140-160次/分钟的有36人,占受测试人数的10%;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和武术专项课学生的平均心率为138.7次/分,134.25次/分,128.9次/分,126.8次/分,109.35次/分;(2)男女生总体的平均心率分别为130.6次/分和124.7次/分。(3)高中三个年级学生体育课平均心率分别为:129.42次/分;135.71次/分和124.89次/分.(4)学生运动负荷影响因素有:教师专业素养、学生自身体育素养、教学资源和环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课的运动强度整体偏低,其中球类专项课的运动负荷强度相对较高,健美操和武术课的运动负荷强度相对较低。(2)教师在实施专项化教学的同时,偏重技术和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运动负荷的合理性不够。(3)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活动的天性受教师教学方法和组织的限制较多,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还不够,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体现不够。(4)学生的运动负荷和体能的提高均存在项目之间的较大差异,专项化教学未能很好的克服项目之间运动负荷不平衡的问题。(5)影响学生运动负荷合理性最主要的因子是教师专业素养因子,其次是学生自身体育素养因子,教学资源因子,环境因子。

谭菲[10](2020)在《淮北市高中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对所学事物表现出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体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一部分,高中体育课不仅能发展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运动技能,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职能。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兴趣,能很大程度上保证他们掌握课上所学的运动技能。同时,还能够保证他们在课堂上保持积极愉快的心情,从而更加有利于他们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和体育课的进行。为了了解安徽省淮北市高中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本文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抽取了淮北市9所高中的360名学生和30名体育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为淮北市开渠中学、淮北八中、淮北实验高级中学、淮北濉溪县一中、淮北七中、淮北四中、淮北一中、淮北市十二中、淮北濉溪县二中。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分别对每所高中的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个人情况,学校教师的师资情况、教师的体育课教学情况及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究影响淮北市高中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相关因素。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淮北市大部分高中生对体育课抱有较高的学习兴趣,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的性别、年龄、城乡地域间的差异都是影响高中生体育课的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风格和教法教态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生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另外,学校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班级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体育课的考核内容也都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兴趣。通过对学校器材设施的调查发现,淮北市高中体育器材设施存在损耗较严重、数量相对缺乏的情况。本文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发展教师的个人素养,构建符合教师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学校引进优秀的教师,合理控制班级人数;在科学地进行教学成绩评定,突出考核的主要内容;继续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导向作用。

二、高中体育课教法改革实验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中体育课教法改革实验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对教科书建设与改革的高度重视
        1.1.2 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
        1.1.3 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1.1.4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研究尚未涉及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教科书与教材
        2.1.2 教科书与教师教学用书
        2.1.3 编写范式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科书演变研究
        2.2.2 体育教科书内容研究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研究
        2.2.4 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研究
        2.2.5 研究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文本分析法
        3.2.5 德尔菲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范式理论概述
        4.1.1 范式理论产生的背景
        4.1.2 范式理论内容梳理
        4.1.3 “范式”维度的确立
    4.2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历史考察
        4.2.1 “统编教材”阶段(1949年-1985年)
        4.2.2 “一纲多本”阶段(1986年-1999年)
        4.2.3 “体育与健康”阶段(2000年至今)
    4.3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4.3.1 第一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总结(1997年)
        4.3.2 第二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1年)
        4.3.3 第三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4年)
        4.3.4 第四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19年)
        4.3.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4.4.1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使用率低
        4.4.2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满意度低
        4.4.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
        4.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
        4.4.5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
        4.4.6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时代适应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4.4.7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实际操作性不强
        4.4.8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
    4.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
        4.5.1 科学共同体
        4.5.2 理念
        4.5.3 方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5.1.2 师生从不使用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原因
        5.1.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5.2 建议
        5.2.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建议
        5.2.2 其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四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五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六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一轮)
附录七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二轮)
附录八 问卷效度调查表
附录九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
致谢

(2)探究式教学法对高中篮球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操作定义
        (一)教学法
        (二)探究式教学法
        (三)传统式教学法
        (四)教学效果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实验法
        (三)访谈法
        (四)问卷调查法
        (五)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后运动认知对比分析
        (一)实验班实验前后运动认知对比分析
        (二)对照班实验前后运动认知对比分析
        (三)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运动认知对比分析
    二、实验前后篮球运动技战术对比分析
        (一)实验班实验前后篮球运动技战术对比分析
        (二)对照班实验前后篮球运动技战术对比分析
        (三)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运动技战术对比分析
    三、实验前后体能对比分析
        (一)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能对比分析
        (二)对照班实验前后体能对比分析
        (三)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能对比分析
    四、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一)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二)对照班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三)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五、实验前后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对比分析
        (一)实验班实验前后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对比分析
        (二)对照班实验前后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对比分析
        (三)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对比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附录二 高中生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量表
附录三 篮球理论考试
附录四 高中篮球课教学指标体系的构建
附录五 篮球课教案(对照班)
附录六 篮球课教案(实验班)
附录七 高中一年级男生、女生体能测试评分标准
附录八 授课照片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深度教学策略研究 ——以F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研究小结
    1.3 概念的界定
        1.3.1 核心素养
        1.3.2 学科核心素养
        1.3.3 深度教学
        1.3.4 高中体育课深度教学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观察研究法
        2.2.4 访谈研究法
3 体育学科深度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3.1 问卷设计
    3.2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3.2.1 教师问卷情况分析
        3.2.2 学生问卷情况分析
    3.3 F学校体育学科深度教学的整体现状
        3.3.1 对深度教学理解的表层化
        3.3.2 对深度教学运用的形式化
        3.3.3 对深度教学实践的割裂化
    3.4 体育学科深度教学差距及成因分析
        3.4.1 教育理念把握不清,深度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
        3.4.2 课程内容融合不够,深度教学内容设计不丰富
        3.4.3 教学探索能力不足,深度教学方式手段不灵活
        3.4.4 教学评价效果不强,深度教学反思评价不深入
4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深度教学策略
    4.1 教师能力素养的深度提升
        4.1.1 树立深度教学的理念
        4.1.2 提升专业素养的能力
        4.1.3 形成师生和谐的关系
    4.2 教学内容设计的深度提升
        4.2.1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4.2.2 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4.2.3 联系实际的开展教学
    4.3 教学过程调控的深度提升
        4.3.1 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
        4.3.2 课堂组织的推动发展
        4.3.3 教学反思的有效实施
    4.4 教学实践效果的深度提升
        4.4.1 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习惯
        4.4.2 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品质
        4.4.3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题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深度教学策略研究——关于 F 学校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6)广州市高中羽毛球选项课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相关政策及文件
        1.1.2 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选项课的概念界定
    2.2 国外中学体育教学相关研究成果与分析
    2.3 国内中学体育教学相关研究成果与分析
        2.3.1 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相关研究成果与分析
        2.3.2 高中羽毛球教学相关研究成果与分析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高中羽毛球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1.1 教师性别、年龄以及从事羽毛球教学年限情况
        4.1.2 教师学历及职称情况
        4.1.3 教师求学阶段专项学习情况
        4.1.4 教师任教后接受培训的次数及对专项师资培训的满意度
        4.1.5 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主要形式
    4.2 参与羽毛球选项课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2.1 学生性别、年级情况
        4.2.2 学生参与羽毛球选项课的途径
        4.2.3 学生选择羽毛球选项课动机
        4.2.4 学生参加选项课前后对羽毛球态度变化情况
        4.2.5 学生对羽毛球选项课的态度及原因
        4.2.6 学生参加校外羽毛球培训情况
    4.3 广州市高中羽毛球选项课教学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3.1 羽毛球场地设施情况
        4.3.2 选项课上课人数及场地使用情况
        4.3.3 羽毛球选项课的教学目标
        4.3.4 羽毛球选项课的教学内容
        4.3.5 羽毛球选项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4.3.6 羽毛球选项课教学组织形式
        4.3.7 羽毛球选项课教学设计内容
        4.3.8 羽毛球选项课教学评价情况
    4.4 影响广州市高中羽毛球选项课教学效果因素分析
        4.4.1 确定选取的因素
        4.4.2 影响广州市高中羽毛球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公因子分析
    4.5 广州市高中羽毛球选项课改革对策
        4.5.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5.2 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4.5.3 加强羽毛球场地配备
        4.5.4 丰富教学内容
        4.5.5 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4.5.6 完善教学设计内容
        4.5.7 灵活的安排选项教学组织形式
        4.5.8 采用多样的教学评价形式和内容
5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附录 A 专家访问提纲
    附录 B 学生问卷
    附录 C 教师纸质问卷
    附录 D 教师电子问卷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深度教学”理念的出现
        (二) 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缺乏“深度”
        (三) 普通高中体育核心素养落实的教学探索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相关概念辨析
    四、文献综述
        (一) 深度教学国内研究
        (二) 深度教学国外研究
        (三) 国内外研究评述
    五、理论基础
        (一) 深度学习理论
        (二) 有意义学习理论
        (三) 理解教学理论
    六、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的内涵特征
    一、深度教学的基础
        (一) 深度教学的知识观基础
        (二) 深度教学的学习观基础
    二、深度教学的内涵
        (一) 解除浅表层教学的枷锁
        (二) 摆脱工具性教学的局限
        (三) 回应发展性教学的呼唤
    三、深度教学的特征
        (一) 注重高阶性
        (二) 注重理解性
        (三) 注重体验性
        (四) 注重交往性
        (五) 注重反思性
    四、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内涵
        (一) 普通高中教育定位
        (二) 普通高中体育课程与教学
        (三)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内涵
    五、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特征
        (一) 教学目标注重知识性
        (二) 教学内容注重超越性
        (三) 教学组织注重丰实性
        (四) 教学评价注重综合性
        (五) 教学反思注重生本性
第二章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的维度确立
    一、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维度形成
        (一) 维度要素来源
        (二) 维度资料分析
    二、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维度检验
        (一) 检验方法:结构方程模型
        (二) 维度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三) 维度的结构方程模型变量测量
        (四) 维度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五) 维度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三、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维度阐释
        (一) 深度教学目标维度阐释
        (二) 深度教学内容维度阐释
        (三) 深度教学组织维度阐释
        (四) 深度教学评价维度阐释
        (五) 深度教学反思维度阐释
第三章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的现状调研
    一、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调研对象与工具
        (一) 调研对象情况
        (二) 调研工具编制
    二、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现状调研分析
        (一) 深度教学目标现状分析
        (二) 深度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三) 深度教学组织现状分析
        (四) 深度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五) 深度教学反思现状分析
        (六) 不同类型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现状对比
    三、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存在问题
        (一) 深度教学目标问题分析
        (二) 深度教学内容问题分析
        (三) 深度教学组织问题分析
        (四) 深度教学评价问题分析
        (五) 深度教学反思问题分析
    四、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影响因素
        (一) 体育教师因素
        (二) 学生自身因素
        (三) 教学内容因素
        (四) 教学组织因素
        (五) 教学环境因素
        (六) 自然环境因素
第四章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体育深度教学目标的知识性
        (一) 转变教学的知识观
        (二) 联系实际意义知识
        (三) 设置清晰“教”“学”目标
    二、落实体育深度教学内容的超越性
        (一) 合理超越教材体系
        (二) 关照学生已有基础
        (三) 融入体育文化内容
    三、加强体育深度教学组织的丰实性
        (一) 选用相宜方法模式
        (二) 创设高效教学情境
        (三) 构建和谐课堂文化
    四、突出体育深度教学评价的综合性
        (一) 立足全面评价内容
        (二) 引入多元评价主体
        (三) 创用新颖评价方式
    五、注重体育深度教学反思的生本性
        (一)切实做好教学反思
        (二) 积极指导学法反思
    六、给予体育深度教学外部支持
        (一) 开展深度教学培训
        (二) 体育教师角色转变
        (三) 体育教师赋权增能
第五章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的评价标准
    一、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基础
    二、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原则
        (一) 全面性原则
        (二) 科学性原则
        (三) 系统性原则
        (四) 易操作原则
    三、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制定依据
        (一) 理论依据
        (二) 政策依据
        (三) 实践依据
    四、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制定方法
        (一) 经验选择法
        (二) 德尔菲法
    五、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指标确定
        (一) 指标初定
        (二) 指标筛选
    六、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权重确定
        (一) 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
        (二) 权重处理过程与结果
    七、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指标释义
        (一) 深度教学目标指标释义
        (二) 深度教学内容指标释义
        (三) 深度教学组织指标释义
        (四) 深度教学评价指标释义
        (五) 深度教学反思指标释义
    八、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配合工具
        (一) 课堂观察表
        (二) 学生体验问卷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维度确立访谈提纲
    附录二: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三: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四: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影响因素专家调查表
    附录五: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指标专家第1轮调查表
    附录六: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指标专家第2轮调查表
    附录七: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评价标准权重专家第3轮调查表
    附录八: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课堂观察表
    附录九: 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学生体验调查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高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要求: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
        1.1.2 现实诉求: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对学校体育改革的诉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内外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研究
        2.1.2 国内外有氧运动领域的研究
    2.2 概念界定
        2.2.1 课内外一体化
        2.2.2 有氧运动
第3章 研究设计和实施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教学实验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测量研究法
        3.3.5 数理统计法
    3.4 研究设计
        3.4.1 教学实验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3.4.2 教学实验实施中的测试工作
        3.4.3 教学实验进行后的数据处理
    3.5 研究实施
        3.5.1 实施环节
        3.5.2 实施案例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施情况
    4.2 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结果分析
        4.1.1 BMI测试结果分析
        4.1.2 肺活量测试结果分析
        4.1.3 50米跑测试结果分析
        4.1.4 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分析
    4.3 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分析
        4.3.1 运动兴趣测试结果分析
        4.3.2 运动认知测试结果分析
        4.3.3 学习焦虑测试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对高中生身体素质增强效果明显
        5.1.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对高中生身体机能提高效果显着
        5.1.3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改善作用明显
    5.2 研究建议
        5.2.1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构建多元体育课程体系
        5.2.2 大力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活动
        5.2.3 不断创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内容
        5.2.4 重视学生健康教育,扩大健康知识宣传
        5.2.5 完善和创新一体化体育教学内容
        5.2.6 创建新型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体质健康测试表
    附录Ⅱ 调查问卷
致谢

(9)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模式下不同项目运动负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政策的引领
        1.1.2 青少年体质问题
        1.1.3 教学改革和课程标准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
        2.1.2 运动负荷
        2.1.3 运动量
        2.1.4 运动强度
        2.1.5 练习密度
        2.1.6 运动密度
        2.1.7 心率指数
        2.1.8 教学模式
    2.2 国外体育专项课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体育专项课的研究现状
        2.3.1 上海体育专项课研究现状
        2.3.2 体育专项课的施行现状和意义研究
        2.3.3 体育专项课的施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4 运动负荷对学生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
    2.5 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监测和调控
    2.6 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2.7 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测试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3 检测指标
    3.4 研究方案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高中体育课运动负荷现状调查分析
        4.1.1 全部专项学生总体运动负荷分析
        4.1.2 不同项目学生运动负荷对比分析
        4.1.3 不同性别运动负荷对比分析
        4.1.4 不同年级学生运动负荷对比分析
    4.2 不同专项课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4.2.1 不同专项课男学生学期初和学期末耐力、速度平均成绩对比
        4.2.2 不同专项课女学生学期初和学期末耐力、速度平均成绩对比
    4.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运动负荷影响因素分析
        4.3.1 教学资源因子
        4.3.2 教师专业素养因子分析
        4.3.3 学生自身因子分析
        4.3.4 环境因子
        4.3.5 影响因素总结
    4.4 改进和完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运动负荷的对策研究
        4.4.1 教师影响因素改善与提升
        4.4.2 学生影响因素改善与提升
        4.4.3 教学资源影响因素改善与提升
        4.4.4 环境影响因素改善与提升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的效度评价表
附录 B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C 学生调查问卷
致谢

(10)淮北市高中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
        1.3.2 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1.3.3 影响体育课学习兴趣因素的研究
        1.3.4 相关概念界定
        1.3.4.1 兴趣
        1.3.4.2 学习兴趣
        1.3.4.3 体育课学习兴趣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淮北市高中生体育课学习兴趣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
        3.1.1 淮北市高中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总体情况调查研究
        3.1.2 淮北市高中生体育课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
    3.2 淮北市高中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影响高中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个人因素分析
        3.2.2 影响高中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教师因素分析
        3.2.3 影响高中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教学因素分析
        3.2.4 影响高中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器材设施因素分析
        3.2.5 影响高中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学校因素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高中体育课教法改革实验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D]. 彭雪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探究式教学法对高中篮球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凯乐.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深度教学策略研究 ——以F学校为例[D]. 陈雪玲.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4]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6]广州市高中羽毛球选项课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D]. 李亚男.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7]普通高中体育深度教学研究[D]. 殷鼎.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8]高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D]. 靳英坤. 西南大学, 2020(01)
  • [9]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模式下不同项目运动负荷比较研究[D]. 朱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淮北市高中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D]. 谭菲.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高中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