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励志团结奋进——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纪实

创新励志团结奋进——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纪实

一、创新 鼓劲 团结 奋进——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彭海宝[1](2017)在《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二十年来的中国都市化速度可谓史无前例,现代都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在此背景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的现代都市小说正在悄然崛起。中国都市小说对中产阶层书写的重视,与中产阶层在现代城市中的兴起和扩张关系密切。中产阶层一般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从事中高端职业,注重生活的格调和品味,代表了都市社会主流群体所尊崇的价值取向。然而,在他们体面生活的背后,却隐匿着焦虑不安和精神虚无等症候。现代都市文学的笔触在呈现中产阶层生存状态的同时,往往直抵都市精神的敏感部位,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产阶层的书写过程也即现代都市密码的解析过程。文学是人学,人物形象的描述始终为现代都市小说的重心。而当下中国都市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底层叙事、审美阐释、欲望化表达、消费主义批判等领域,有关小说人物的形象研究相对薄弱;已有的人物形象研究也多集中于底层人物,缺乏对现代都市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中产阶层人物形象研究。本文以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新世纪以来都市小说中中产阶层的生存处境、情感方式和精神状态,分析中产阶层书写的策略和审美品格,同时探讨消费主义、经济理性主义对现代都市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期拓展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视域与价值空间。本论文共八个部分,正文六章,具体内容主要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界定论题涉及的“都市小说”、“中产阶层”等核心概念。第一章论述现代都市中产阶层书写的文化语境。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解读当代社会中产阶层兴起的动因和条件,围绕职业特点、地域分布、收入水平、消费层次、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深入探讨中产阶层书写的文化语境。并且从大众文化、消费主义文化的研究视角,阐释中产阶层的文化趣味、中产阶层话语扩张的具体表现。同时,从文学发展史的视角,简要回顾中国现当代都市小说的创作历程,梳理各时期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脉络。第二章梳理现代都市小说中的中产阶层形象类型。主要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系统探讨现代都市小说中产阶层的人物形象类型;着重对都市小说中的高校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中小私营企业主、中低级官员、艺术工作者等五类人物形象进行研究,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整体性特征,寻找出他们各自的差异性特质。第三章阐述现代都市中产阶层的生存法则与世俗人生。通过对中产阶层的物质欲望、情色心理和处世之道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出都市小说书写中的中产阶层拥抱世俗、讲求实利的生存法则。从物质的角度看,他们践行经济理性主义的价值理念,树立了新财富观,追求个人利益。从情感的角度看,他们注重满足个体的欲望,消解了传统社会形态婚姻和家庭的神圣性地位。从处世之道看,他们熟悉社会运作,善于通过圈子文化、交换逻辑达到个人目的,并信奉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命运的信条。第四章研究现代都市中产阶层的身份共同体的建构。主要探讨都市小说书写中产阶层身份构建的三种方式:一是以时尚消费作为身份标签;二是在空间上区隔底层社会,凸显阶层界线;三是通过身份比较获得阶层意识。从消费主义文化的角度看,中产阶层通过吃、穿、游、乐的时尚消费符号,成功实现了与社会底层的区隔。从空间意义上看,无论其占据的住宅空间、职场空间还是社交空间,都表征着社会阶层、群落的界线之所在。而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身份比较和身份想象,更凸显了阶层差异及对比的观念已成为都市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分析现代都市中产阶层的焦虑与救赎。通过对新世纪以来都市小说的文本分析,总结出中产阶层焦虑的时代表征与文化隐喻,探究当代中产阶层面临的精神困境、焦虑症候及其根源,为中产阶层的反省、救赎以及精神价值的重建提供参照。中产阶层虽然物质生活无忧,但精神上常常处于焦虑之中,缺乏安全感。焦虑的病理形式通常以抑郁症、肠胃症、不孕症等“病兆”反映出来,深刻反映了现代性的挤压和人性的脆弱。中产阶层需要反省和救赎,重构内心的信仰,化解人生虚无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都市人的身心健康与自由发展。第六章考察现代都市小说中产阶层书写的叙事策略与现实困境。在文学边缘化的背景下,都市作家在中产阶层书写中综合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段,包括都市时空的发现、感官叙事的运用、通俗传奇的嫁接、文学影视的并置、隐喻修辞的指向等五个层面。这五个层面叙事策略的使用,基本奠定了当下都市小说人文主义与世俗主义的双面特征,亦造成了平面化的呈现、类型化的倾向、批判性的缺失、代言者的局限等弊病。结语部分,对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作出总体评价。总之,现代都市小说作为现代化进程的折光与反映,形象地描摹出炫目华丽的都市景观,探究了当下都市社会中产阶层的生存世相,给予都市现代性的审美阐释,并赋予中国当代文学新的精神面貌。但是,现代都市小说浅层次的“现在主义”的描绘、缺乏深度地对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困境的追问,闪烁其词地对社会不公的消极发声等诸多问题,几乎形成了都市小说的内在自我障碍。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都市中产阶层,至今仍是有待持久关注并深入挖掘的书写对象。而且,关注的视角与挖掘的深度、广度、厚度及其密度,有赖于都市文化精神和作家思想视野的双向碰撞和提升。

王向南[2](2014)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独特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交叉渗透,社会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面对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需求,如何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在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创新上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归纳梳理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发展起源、组织结构、运行机理、覆盖领域、与其他社会部门的关系、运行现状等,从中探索在制度安排上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做法,作为研究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制度设计的参照系;第二,研究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发展轨迹、组织结构、运行机理、覆盖领域、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制度安排、运行现状等,通过与国外同类组织的对比分析,找出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异同、优势和不足。针对存在问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创新,推进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第三,立足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巩固、发展和丰富这些作用的制度设计方面,研究新举措,探索新路径,形成新机制。本文以公共管理理论为主线、融合多学科理论进行研究,采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法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非营利组织发育成长、运营管理、功能作用、社会地位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在制度建设层面对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外延、本质属性和行为特征、历史沿革和发展走势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本文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国际视野对非营利组织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时期、冷战时期以及世界多极化新形势下的不同表现形态、行为特征、社会影响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梳理和概括,大纵深、全方位的对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以及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作出研究分析。二是归纳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即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补充作用,对弥补社会结构失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促进作用,对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引领作用,对扩大社会就业和社会财富分配的调节作用,围绕这些功能发挥,提出更好发挥其作用的制度安排。三是提出把知识管理方法引入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制度设计,在加强非营利组织信息管理、强化社会监督、非营利组织与社会良性互动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论述了知识管理作用于非营利组织信息管理的机制。通过中外非营利组织制度对比,在比较中鉴别,在借鉴学习中创新,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在制度创新方面,应更好运用市场机制和竞争手段,为激活组织自身活力创造制度需求,形成有利其发展的竞争压力和市场拉力。在宏观层面,有效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进程,激发各类非营利组织提高服务质量吸纳社会资源,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创新激励成长的外部制度环境;在微观层面,明确非营利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和公示制度等,促进其整体绩效提升,从而在社会管理领域形成政府主导下的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双主体运行模式,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非营利组织发展制度框架。

张世敬[3](2014)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与财政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尤其2006年农业税费取消之后,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多,2011年已近万亿,但它并没有根本解决或缓解我国大量小农与大市场对接这一“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放眼世界,如何借鉴国际上这一问题解决好的经验,将小农有效动员组织起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加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统”的成分,不仅是农业发展本身所面临的问题,更是关乎我国全面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建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夙愿能否早日实现的重大历史课题。关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与财政支持这一论题,本文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来研究这一论题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这一框架至少应弄清楚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农业与政府的关系来延伸说明财政对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支持的依据;二是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与具体财政支持方式的适合性;三是在繁芜复杂的财政支农政策中找寻出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最需要、最有效的重点支持环节。一、论文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全文含导论共分为六章,约15万字。第一章,导论。该部分交代了论文选题背景、意义与研究目的,及研究前提、方法、逻辑与内容结构。同时,主要完成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简评:(一)社会主义与合作社的关系理论;(二)资本主义与合作社的关系理论;(三)国内农村合作经济思想的发展等三部分内容。第二章,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必然性。该章主要探讨四方面的内容:(一)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紧迫性,呼应导论部分选题背景与意义;(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含义、原则、作用与分类,分8项说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对“三农”发展的主要作用,引申出合作经营方式相对小农经济方式的优越性;(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与传统农村合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指出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的不同背景;(四)新时期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现状。这四部分内容,目的是说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是什么、能干什么的问题,为以后章节内容作铺垫。第三章,财政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本章有两大块内容构成,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借以分析后面的现状、问题。第一块内容是解决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与政府财政为什么要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的问题。该部分首先从新形势下农业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出发,利用第2章中提出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作用这个“工具”,分析小农经济在“三农”方面及国家农业政策与“三农”结合方面产生弊病的原因;接着,基于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飞跃”论断与全国“明星村”的实践经验这两个方面,演绎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这种经营形式的必要性;接着,论证农村合作经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与政府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再接着,导出政府财政积极组织引导、重点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必要性。第二块内容是解决政府财政如何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问题。该部分首先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一个新的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形式或模式——构建以党政主导的群众路线为保障、村两委基层组织为依托、多样性乡土社会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农民综合合作社为重点支持对象,这“四位”服务于作为“一体”美丽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社综合、联合发展模式;紧接着分别对这“四位”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阐释,最后接合本文财政支持合作社发展这一主体思路,分析了财政支持的方式、着力点、主要形式等内容。第四章,财政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财政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核心问题是总体支持不足、力度不够。本章第一部分从两个方面对该问题展开分析:(一)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态度与行为方面;(二)财税、金融、农业人才培训等具体支持政策方面。第二部分是利用第二章建立的分析框架对这几方面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财政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域外经验借鉴。本章是对美国、法国、台湾、日本、韩国三类政府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分析。重点是围绕台、日、韩政府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的经验介绍与概括。他们发展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农村合作经济,政府所给予的支持范围广、力度大、深入细致,不是浮于面上,点到为止,政府在其中真正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正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所在。第六章,财政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政策的完善。本章是结合第三、四、五章的内容,主要从两个大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政府观念与行动;(二)财税、金融、农业与合作社人才培训等支持政策。二、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与财政支持研究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庞杂,且可直接参阅使用的资料不多,系统地研究财政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问题,其难度之大超出笔者预想,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常感力不从心。尽管如此,本文仍尽力在主要观点方面做到有所创新:(一)由政府主导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水平是走出“三农”困境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财政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存在放任自流与心存顾虑的情况,并未形成一种必要性的支持态度与认识。因此,本文不仅仅是政府支出分类上,财政对农业的简单投入或投资支持,而是从组织农民开展合作经营角度对农业发展问题作更深层次思考,提出以下观点:(1)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不同于传统农村合作经济的特点: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缓解小农所随时面临的市场、自然、经济和其它风险的有效形式;它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向着大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种养加生产购买销售甚至金融服务一体化的农村综合合作经济,从而拉长产业增值链,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富裕起来的有效载体;它是重振乡村基础组织,改善党和政府与农民关系,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支柱。(2)尤其是财政大力支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既是落实党和政府一再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着力点;也是提高庞大财政支农资金效益,深化和完善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真正缓解“三农”问题,稳定农业大局,保证粮食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提出今后财政支农资金的调整方向和具体措施。(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生利益冲突时,存在社会经济组织资源(如龙头企业、供销社、信用社等)与合作社、农户不易结成利益同盟的问题;二是存在“大农吃小农”、假的合作社,数量占优小农参与合作社不足的问题;三是专业合作社综合业务与联合社发展不足,不能解决卖难与农业低效的问题。正是基于此种情况,提出构建以党政主导的群众路线为保障、村两委基层组织为依托、多样性乡土社会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农民综合合作社为重点支持对象,这“四位”服务于作为“一体”美丽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社综合、联合发展模式。

一合,薛景辰[4](2013)在《红脸——国家审计在行动》文中研究指明审计长说,审计是免疫系统。百姓说,他们是国财的守护神。像关公一样,威风凛凛,把守财门。红脸,赤胆,忠心。——题记序章当郭明勤走进省长办公室的时候,突然有了一种冲动,一种"分享"的冲动。对,是分享,不是来汇报,也不是来呼吁,是来分享和交流。分享什么呢?那时,他刚上任三个月,还没有后来的那些政绩,也没有后来的那些甘苦和震撼,更没有那些希望和失望。那时,除了在机关院子里走来走

蒋有亮[5](2010)在《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传教士的悲歌》文中研究说明本篇论文考察近代中国与加拿大之间的文化交流史,运用一些未经披露的英文资料,以加拿大来华传教士为主线,研究新教传教士在内地会、豫北、川西和天主教传教士的情况,重点介绍和分析白求恩、切斯特·朗宁和文幼章三人,简述在加华人及文化交流情况,并通过对义和团、新生活运动、传教士撤离等事件的评述,希望较完整地展现近代中加交流的场景,提出加拿大传教士所具福音人文精神的理念,即以耶稣的博爱奉献为榜样让基督教福音实现于世界,在尽心竭力工作和造福人群社会的同时,使人格得到升华、精神得以超越。

蒋贤孝[6](2010)在《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监狱企业集团公司是近年来国家推进监狱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它是以省内各监狱企业为子(分)公司,以省为区域范围而筹建的管理监狱企业的国有独资公司。到2010年3月,全国已经有20个省(市)组建了省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其余省市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对这一新生事物,理论界研究甚少,目前国内尚未见全面系统研究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文献。监狱企业是为监狱改造罪犯提供劳动岗位和劳动场所的经济组织,是与监狱同生共存的。监狱企业的价值在于为教育改造罪犯服务,实现监狱的社会效益,同时组织罪犯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创造经济效益。监狱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是关系监狱企业生存,甚至关系监狱改造工作的重大问题,而监狱企业集团公司是监狱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探索,因此,对它深入研究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和重大的社会实践意义。本文对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研究,首先从罪犯劳动的价值入手研究监狱企业的性质,研究监狱企业资源要素的特殊性、监狱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然后分析我国监狱企业管理体制及其不适应性,运用资源配置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理论、产业选择、产业布局等经济理论,研究监狱企业集团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特殊性;研究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如何抓治理,如何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抓好产业选择,调整好监狱企业的产业结构,依托监狱布局调整契机,抓好监狱企业的产业布局,推进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健康发展。监狱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关押和改造罪犯的政治职能。为实现这个职能,监狱要组织罪犯从事生产劳动改造,从而衍生了监狱组织生产获取经济效益的经济职能,其经济职能从属于政治职能。监狱组织罪犯劳动,有其历史渊源,新中国依然坚持用劳动手段改造罪犯,监狱组织罪犯劳动改造,也是国际通行做法。罪犯劳动,具有改造罪犯和创造经济效益的双重价值:一方面促进罪犯改造,帮助其矫正恶习、养成劳动习惯,还能让罪犯学会一定的生存技能和技术,有利于其回归社会;另一方面,罪犯劳动也能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监狱企业作为监狱的附属机构,具有天然的二重性质,它既有一般社会企业的共同属性,也有其特殊性质。其二重性质主要表现在监狱企业的职能、内部因素等方面。从职能看,监狱企业既要为改造罪犯提供劳动岗位和生产场所,为改造服务,又要通过生产经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从内部因素看,监狱警察是国家执法者,但同时又是监狱企业的管理者;罪犯既是执行刑罚的对象,又是监狱企业的生产者。监狱企业的管理过程,既是刑法执行和劳动改造过程,又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监狱企业具有公共产品组织属性,它为社会提供两种公共产品——公共安全和改恶从善的公民。因此,其社会效益应当重于其经济效益,监狱企业生产必然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监狱企业的经济价值在于它能持续为罪犯劳动提供岗位,能有效、有序组织劳动,能积累劳动成果,维持监狱生产持续发展,创造社会财富。与新中国成立后的贫穷状况和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新中国的监狱逐渐形成了“监狱、监狱企业、监狱办的社会机构”三者合一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使监狱企业繁荣发展,为改造罪犯和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监、企、社”合一的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发展需要,影响到监狱监管执法和教育改造罪犯的质量;影响到监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许多监狱企业经营不善,负债累累,甚至濒临破产。为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探索解决监狱困难问题的方法,推进新一轮监狱体制改革。到2000年,国家出台解决监狱困难问题的文件,到2003年,国家开始在江西、黑龙江、重庆等6个省市试点监狱体制改革,到2008年底,在全国全面推行监狱体制改革。这一轮改革中,重头戏是监狱与监狱企业分开,以省为单位组建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监狱企业集团化改革,从理论上看具有合理性:一是利用企业集团化变革促进监狱企业现有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二是利用企业集团经营优势,变监狱企业的外部交易为集团公司内部交易或管理,降低交易成本;三是可利用监狱企业集团的治理优势来经营监狱企业;四是结合监狱企业所从事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做好产业选择,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再从国外实践看,有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采用公司化方式对监狱企业进行管理,监狱企业公司相对独立于国家监狱管理部门而运行,直接对监狱管理局或矫正局负责,如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外监狱生产管理有几个特点值得借鉴,一是许多国家都强调监狱与监狱企业分开运行,对监狱采取行政管理,对监狱企业公司采取市场手段管理。二是重视罪犯的劳动技能培训,如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等国家都很重视在罪犯劳动中进行技能培训;三是重视罪犯生产项目和产业发展指导,如澳大利亚、美国等;四是重视罪犯劳动产品销售和政府政策支持,韩国政府及意大利等国政府就专门出台法令并督促实施。监狱企业集团化改革的背景是:近年来监狱企业经营日艰、负债严重、有的濒临破产,影响了监狱教育改造工作,促使国家推进监狱体制改革。其思路是“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重点是监狱企业集团化改革。其中,全额保障就是要实现国家财政对监狱经费的全部供给保障。监企分开是推进监狱与监狱企业的机构、人员、物质、经费的全面分开,将省监狱管理局机关原来负责管理生产的机构和人员剥离出来,组建成为省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将监狱企业从监狱中剥离出来,组建成为集团公司的子(分)公司,专门负责管理监狱生产经营。收支分开就是要将监狱执法经费与监狱企业的生产经费分开,实现两者的收入与支出分开,监狱与监狱企业之间不再发生经费往来。规范运行就是要建立起监狱管理与企业公司管理两套运行机制,推进监狱与企业公司的相对独立运行,相互协调配合。推进监狱企业集团化改革,实践中也有质疑:此做法是否适合我国国情?监狱与企业公司有限分离的情况下,集团公司能真正独立运行吗?新体制下,能制约集团公司高层领导的权力运行吗,能达到改革预期效果吗?这些质疑意见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在改革运行中,面临不少实践困惑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监狱企业集团化改革可行性的认识不一;对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性质理解不一;组建集团公司时争取机构、资产和人员不易;原监狱企业政策性破产困难重重;原监狱企业人员的去留安置难办;监狱及集团公司的财政保障缺口较大;公司与监狱的管理协作存在问题和监狱企业集团公司自身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在改革中摸索,在借鉴国有企业改革和国外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做好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治理、产业选择和布局等,全面推进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健康发展。对于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治理,要注重构建运行机制。一是集团公司的产权规制及改进。我国监狱企业集团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各省政府通常委托监狱管理局负责管理国有资产,负责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我国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单一产权结构也有其不适应性。国外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多采用多元持股的产权模式,笔者认为可借鉴。并大胆设想,我国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可探索多元持股的产权模式。二是集团公司的内部治理机构。需要合理设置公司的法人治理机构和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机构设置,还包括集团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及子(分)公司的内设机构的设置。三是集团公司的内部管控机制,包括集团公司对子(分)公司的管控;省监狱局对集团公司的监管;监狱与子(分)公司的协调配合三个方面。还包括做好监狱企业公司对罪犯劳动的管控。四是构建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管理机制、完善过渡时期公司警察的约束机制和公司职工管理机制等。五是建立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和协调机制,包括监狱与企业公司财务收支分开和企业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六是公司与监狱的协调配合机制,要处理好省监狱管理局、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监狱和子(分)司公司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监狱与监狱企业公司的协调配合方式上,主要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签订合同或协议等予以协调;建立公司与监狱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对于监狱企业公司的产业选择和布局,应当重视监狱企业公司的产业结构、包括的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等措施。一是客观分析我国监狱企业的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二是集团公司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对策。集团公司产业选择应考虑罪犯劳动力的特殊性、监狱企业特殊性和国家对监狱企业的产业政策等因素。产业选择把握有利于保持和有效利用罪犯劳动能力、有利于执行刑罚和改造罪犯、有利于罪犯和监狱的安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等因素。对策是:果断退出高危险、高污染产业,大力拓展劳务加工产业,争取和发展政府采购型产业。三是集团公司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的措施,要抓住监狱布局调整的良好契机,协调推进监狱布局和产业调整,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政策,调整监狱企业的区域布局和产业空间布局,最终实现监狱企业的产业可持续发展。

陈德宏,王新军[7](2006)在《跨越梦想——中国石油长庆西峰油田勘探开发大纪实》文中研究表明世界石油危机中绽放的一朵奇葩中国近十年石油勘探的最大成果甘肃省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支柱陇东革命老区经济腾飞的助推器中国石油现代化管理的一面旗帜引子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 0 04-2 0 20年)》(草案)。会议认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制定并实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解决好能源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李艳[8](2003)在《创新 鼓劲 团结 奋进——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纪实》文中指出

二、创新 鼓劲 团结 奋进——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 鼓劲 团结 奋进——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三、相关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都市中产阶层书写的文化语境
    一、中产阶层的社会学观察
        (一) 近代中国中产阶层雏形与消亡
        (二) 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
    二、都市文化崛起与中产阶层话语扩张
    三、中国都市小说的兴起与中产阶层书写
第二章 都市小说中的中产阶层形象类型
    一、高校知识分子形象系列:市场化时代的多维人格
    二、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形象系列: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变形记”
    三、中小企业主形象系列:经济理性主义的实践者
    四、中低级官员形象系列:权力镜像中的人性解码
    五、艺术工作者形象系列:美与“丑”并存的圈子
第三章 中产阶层的生存法则与世俗人生
    一、物质欲望:流金时代的厚利主义
        (一) 当代启蒙语境下的财富观
        (二) 经济理性主义催生的创富传奇
        (三) “击鼓传花”游戏中的人性反思
    二、情色写真:身体表达的自我主义
        (一) “有闲阶级”的游戏
        (二) 性压抑下的反拨
        (三) 都市异化的表征
        (四) 异性上位的筹码
    三、处世之道:精致周到的利己主义
        (一) 圈子文化
        (二) 交换逻辑
        (三) 竞争“无间道”
        (四) 个人主义奋斗
第四章 中产阶层身份共同体的建构
    一、消费时尚与身份标签
        (一) 作为符号的霓裳神话
        (二) 美食营造的精致生活
        (三) 富裕阶层的身体美学
        (四) 闲暇生活的优雅趣味
    二、空间区隔与地位界线
        (一) 住宅空间:生活品味的标识
        (二) 职业空间:都市权势的图腾
        (三) 社交空间:累积资源的场域
    三、身份比较与阶层意识
        (一) 阶层比较下的社会透视
        (二) 西方中产阶级的身份想象
        (三) “名实之间”的身份焦虑
第五章 中产阶层的焦虑与救赎
    一、焦虑时代的表征
        (一) 婚姻的脆弱
        (二) 恋爱的恐惧
        (三) 竞争的压抑
        (四) 生态的隐忧
        (五) 财富的疑虑
        (六) 人生的虚无
    二、焦虑的症候与隐喻
        (一) 抑郁症:频繁的“精神感冒”
        (二) 幻听症:嘈杂都市的痼疾
        (三) 不孕症:人类前途的警示
        (四) 肠胃症:欲壑难填的苦果
        (五) 病理性赌博症:人性荒芜的切片
    三、反省与救赎
        (一) 爱的救赎:抚慰心灵的力量
        (二) 伦理救赎:谋求义与利的合体
        (三) 宗教救赎:听从智者的开释
        (四) 艺术救赎:提升生命的高度
第六章 中产阶层书写的叙事策略与现实困境
    一、叙事策略
        (一) 都市时空的发现
        (二) 感官叙事的运用
        (三) 通俗传奇的嫁接
        (四) 文学影视的并置
        (五) 隐喻修辞的指向
    二、现实困境
        (一) 平面化的呈现
        (二) 类型化的倾向
        (三) 批判性的缺失
        (四) 代言者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选题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非营利组织理论综述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
        一、当代西方学者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一) 五特征说
        (二) “第三部门”说
        (三) “志愿部门”和“辅助性活动”说
        (四) “非政府组织”说
        (五) “慈善组织”或“免税组织”说
        二、黑格尔、马克思等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学表述
        三、中国古典民本思想—非营利组织的文化渊源
        四、中国当代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一) 正面定义法的定义
        (二) 剩余定义法的定义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起源理论
        一、政府失灵理论
        二、合约失灵理论
        三、志愿失灵理论
        四、文化因素影响与作用理论
        五、中国学者关于非营利组织产生的论述
        (一) 条件供给论的主要观点
        (二) 功能结构论的解释
        (三) 组织制度论的基本表述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市场间的关系理论
        一、国外学者关于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的类型学理论
        (一) 四模式论
        (二) 八模式论
        (三) “3C关系”说
        (四) “SCA关系”说
        二、中国学者关于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的代表性观点
        三、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学理论
        (一) 竞争关系论
        (二) 共生关系论
        (三) 利益相关者论
        四、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相互依赖理论
第二章 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体制环境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资产阶级革命为宗教慈善组织营造了社会环境
        (二) 宗教慈善组织在英国发展的深层原因
        (三) 非营利组织发展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表现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三)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态变化
        三、“冷战”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冷战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的产物
        (二) 冷战期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 冷战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四、世界多极化背景下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二) 后危机时代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功能特点
    第二节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制度安排
        一、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
        (一) 登记管理对非营利组织的意义
        (二) 登记部门及程序
        (三) 对非营利组织运行的管理
        二、国外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情况
        (一) 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机制和特点
        (二) 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方式和领域
        (三) 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功能作用
        三、国外非营利组织经费来源
        (一) 社会慈善捐赠
        (二) 政府资助
        (三) 组织会费
        (四) 服务收费
        四、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文化和宗教表现形态
        (一)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文化表现形态
        (二) 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宗教表现形态
    第三节 当代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制度的特点和借鉴
        一、英国非营利组织制度安排的主要特征
        (一) 慈善组织的登记监管体制
        (二) 非营利组织运营模式
        二、美国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及与政府关系
        (一) 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制度
        (二) 非营利组织的自我管理
        (三) 民间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三、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及国际合作
        (一)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
        (二)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的国际合作情况
        四、日本非营利组织制度设计特色及沿革
        (一) 日本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及其沿革
        (二) 日本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制度及其改革
        五、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制度安排的借鉴
第三章 中国非营利组织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产生与类型划分
        一、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历程概要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一) 国际层面的宏观背景
        (二) 国内经济和社会背景
        三、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一) 准非营利组织
        (二) 公益型非营利组织
        (三) 互益型非营利组织
        (四) 官民双重属性的非营利组织
    第二节、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时代特征
        一、改革开放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特点
        三、新世纪以来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挑战新机遇
        (一) 挑战来自多个层面
        (二) 机遇源于改革发展
    第三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企业的相互关系
        一、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二、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关系
        (一) 相互监督关系
        (二) 对话竞争关系
        (三) 互利合作关系
        三、政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工与合作
    第四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现行制度
        一、登记管理制度
        (一) 登记程序
        (二) 登记管理的特点
        二、经费筹措制度
        三、运行监督制度
        四、激励约束制度
    第五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一、我国对外援助制度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 中国非营利组织对外交流合作的主要领域
        (二) 中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
第四章 中外非营利组织制度与功能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外非营利组织制度差异及成因分析
        一、中外非营利组织兴起的文化基础比较
        (一) 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兴起的文化渊源
        (二) 中国非营利组织兴起的文化渊源
        (三) 中外非营利组织文化基础比较
        二、中外非营利组织成长的社会背景比较
        (一) 西方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兴起的社会背景
        (二) 中国非营利组织孕育的社会背景
        三、中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条件比较
        (一) 外部管理制度方面
        (二) 组织自身制度方面
    第二节 优势与不足:中外非营利组织的功能比较
        一、国外非营利组织功能的优势
        (一) 公众管理社会和参政议政民主平台的搭建
        (二) 较强的社会参与性使公民自治机制快速建立
        (三) 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中介功能充分发挥
        (四) 市场竞争机制中组织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五) 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及其缺欠
        (一) 整体性功能
        (二) 功能的缺欠
第五章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约性制度
        (一) 资源配置政府权重过大导致的组织空间狭窄
        (二) 双重管理体制对组织取得合法地位增加了程序难度
        (三) 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不完善造成的社会公信力内伤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运行中的功能扭曲与矫正
        (一) 价值目标偏离
        (二) 行政化低效率
        (三) 志愿者失信
        (四) 内部控制倾向
        (五) 草根社团法制缺失
    第二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目标建议
        一、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一) 在资源配置方面对非营利组织的让渡和支持
        (二) 通过购买和委托授权发挥非营利组织公共服务作用
        (三) 通过政策和法规双向调节引导规范非营利组织行为
        二、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主体作用
        (一) 社会治理三边结构中的稳固一极
        (二)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三) 社会应急管理的优势基因
        三、建立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的有序机制
        (一) 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比较优势机制
        (二)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的现实风险
        (三) 建立与企业合作的策略选择机制
    第三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构
        一、建立政府主导下的非营利组织外部治理结构
        (一) 完善政府监管职能
        (二) 健全相关法律规制
        (三) 构建第三方监督评价治理结构
        二、通过公益文化建设优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 行为文化的培育
        (二) 消费文化的培育
        (三) 法治文化的培育
        (四) 创新文化的培育
        (五) 生态文化的培育
        三、突出自我修复和自主发展能力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
        (一) 采取企业管理模式形成权力制衡营销高效的组织架构
        (二) 引入知识管理方法完善组织信息管理制度
        (三) 运用市场机制规范组织竞争和自律
        四、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环境的非营利组织前景展望
        (一) 功能作用展望
        (二) 制度创新展望
        (三) 内生增长动力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与财政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意义和研究目的
        1.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
        1.2.1 社会主义与合作社发展的理论
        1.2.2 资本主义与合作社的关系理论
        1.2.3 国内农村合作经济思想的发展
    1.3 研究前提、方法、逻辑与内容结构
        1.3.1 研究前提
        1.3.2 研究方法
        1.3.3 逻辑与内容结构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现状分析
    2.1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紧迫性
        2.1.1 农民增收困难
        2.1.2 农业的边缘化
        2.1.3 农村的衰落化
        2.1.4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紧迫性
    2.2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含义、原则、作用、分类
        2.2.1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定义
        2.2.2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原则
        2.2.3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作用
    2.3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与传统农村合作经济的区别
        2.3.1 传统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简要回顾
        2.3.2 农业合作化的经验与教训
        2.3.3 新型与传统农村合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2.3.4 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2.4 新时期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现状
        2.4.1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条件与可能
        2.4.2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现状
        2.4.3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 财政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理论演绎
        3.1.1 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3.1.2 小农经济的弊病
    3.2. 政府财政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3.2.1 政府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主客观依据
        3.2.2 充分认识政府财政支持的必要性
        3.2.3 财政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小结
    3.3 财政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
        3.3.1 现有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分析
        3.3.2 构建村庄层面“四位一体”的农民综合、联合合作经营模式
    3.4 财政支持着力点与主要形式
        3.4.1 农业再生环节与财政支持
        3.4.2 财政支持的主要形式
4. 财政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财政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现状
        4.1.1 政府组织、引导农户开展合作经营的行为支持
        4.1.2 政府对合作社的法规建设支持
        4.1.3 政府财政对合作社发展的支持
        4.1.4 税收政策对合作社的优惠支持
        4.1.5 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及合作社的资金支持
        4.1.6 政府对农业人才培训的支持
    4.2 财政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4.2.1 政府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理念上的问题
        4.2.2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4.2.3 财政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匮乏
5. 财政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域外经验借鉴
    5.1 美国政府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情况
        5.1.1 美国的农业及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概况
        5.1.2 美国农村合作经济的类型、作用与特点
        5.1.3 政府与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关系
    5.2 法国政府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情况
        5.2.1 法国的农业及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概况
        5.2.2 法国农村合作经济的类型、作用与特点
        5.2.3 法国财政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5.3 台湾、韩国、日本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情况
        5.3.1 台湾、韩国、日本的农业发展概况及农村合作经改造情况
        5.3.2 台湾、韩国、日本的农村合作经济类型、作用与特点
        5.3.3 台湾、韩国、日本财政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
        5.3.4 台湾、韩国、日本财政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小结
6. 财政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建议
    6.1 积极发展“四位一体”的农村综合合作经济
        6.1.1 转变政府观念,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四位一体”的农村综合合作经济
        6.1.2 财政大力支持发展“四位一体”的农村综合合作经济
        6.1.3 合作社发展与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
        6.1.4 重建乡土社会文化促进农村综合合作经济发展
    6.2 财政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重点方面与主要措施
        6.2.1 法律法规建设
        6.2.2 财政税收政策
        6.2.3 政策性金融支持
        6.2.4 合作社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传教士的悲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内地会在中国
    第一节 传教背景
    第二节 前进!向中国
    第三节 奉献在江西
    第四节 内地会的神学立场
第二章 豫北的心脏之诰
    第一节 长老会的工作
    第二节 圣公会的工作
    第三节 豫北差会的发展
第三章 川西的天府之音和天主教会的圣工
    第一节 卫理公会的工作
    第二节 天主教会的工作
第四章 白求恩大夫的福音人文精神
    第一节 出生与青年时代
    第二节 婚姻与病魔
    第三节 苏联之行
    第四节 西班牙内战
第五章 白求恩大夫的援华年月
    第一节 抗战途中
    第二节 会面与战地医院
    第三节 最后时刻
第六章 切斯特·朗宁大使—从湖北省樊城到艾伯塔省卡姆罗斯
    第一节 葱茏岁月
    第二节 外交生涯
第七章 末世的但以理—文幼章牧师
    第一节 火与瀑
    第二节 向左转
第八章 近代在加华人及文化交流简述
    第一节 筚路蓝缕
    第二节 访加名人及华侨贡献
    第三节 文化交流
第九章 义和团的磨难、新生活的建设及撤退的悲凉
    第一节 义和团的磨难
    第二节 新生活的建设
    第三节 撤退的悲凉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与罪犯劳动及监狱企业生产相关的文献渊源
        1.2.2 对监狱生产及监狱企业公司研究的主要内容
        1.2.3 研究企业集团公司及其治理相关理论的文献
        1.2.4 对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
2. 罪犯劳动及监狱企业的性质
    2.1 罪犯生产劳动的双重价值
        2.1.1 罪犯劳动的历史渊源
        2.1.2 罪犯劳动是国际通行做法
        2.1.3 罪犯劳动的双重价值
        2.1.4 罪犯劳动的报酬问题
    2.2 监狱企业的界定及分类
        2.2.1 监狱企业的界定
        2.2.2 监狱企业的特殊分类
    2.3 监狱企业的二重性质
        2.3.1 监狱企业的经济价值
        2.3.2 监狱企业的资源特点
        2.3.3 监狱企业的二重性质
    2.4 小结
3. 监狱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3.1 我国监狱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
        3.1.1 监狱企业的管理层级
        3.1.2 "监、企、社"三者合一
        3.1.3 具体经营管理方式
    3.2 原有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发展需要
        3.2.1 不适应提高改造质量的需要
        3.2.2 不适应监狱企业发展需要
    3.3 监狱企业管理体制变革的理论分析
        3.3.1 优化配置利用监狱企业现有资源
        3.3.2 有效降低监狱企业交易成本
        3.3.3 充分运用企业集团的经营优势
        3.3.4 促进监狱企业的产业调整和发展
    3.4 国外监狱企业管理体制的概况
        3.4.1 国外监狱企业的管理体制
        3.4.2 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
    3.5 我国监狱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特殊取向
        3.5.1 纯化监狱监管改造职能是首要取向
        3.5.2 谋求监狱企业经济效益是次要取向
        3.5.3 监狱企业管理体制的集团化改革
        3.5.4 对监狱企业集团化改革的质疑
    3.6 小结
4. 监狱企业集团化改革实践探索
    4.1 监狱企业集团化改革的背景
        4.1.1 监狱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
        4.1.2 监狱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4.2 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组建及定位
        4.2.1 组建的基础条件要求
        4.2.2 组建的程序和方式
        4.2.3 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隶属关系
        4.2.4 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职能定位
    4.3 监狱企业集团公司改革试点情况
        4.3.1 部分省市组建集团公司的概况
        4.3.2 组建集团公司后的改革实效
    4.4 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实践难题
        4.4.1 对监狱企业集团化改革可行性认识不一
        4.4.2 对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性质理解不一
        4.4.3 争取集团公司的机构、资产和人员不易
        4.4.4 原监狱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不易
        4.4.5 原监狱企业人员去留安置难办
        4.4.6 监狱及公司财政保障缺口较大
        4.4.7 公司与监狱协作机制不完善
        4.4.8 集团公司自身管控机制不完善
    4.5 小结
5. 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治理
    5.1 产权规制及改进设想
        5.1.1 我国监狱企业公司的产权规制
        5.1.2 国外监狱企业的产权模式
        5.1.3 我国监狱企业公司产权改进设想
    5.2 内部治理机构设置
        5.2.1 法人治理机构设置
        5.2.2 内部组织管理机构设置
    5.3 内部管控机制构建
        5.3.1 当前的两种治理模式比较
        5.3.2 构建公司内部的管控机制
        5.3.3 构建公司对罪犯劳动的管控机制
    5.4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
        5.4.1 监狱企业公司人力资源的特点
        5.4.2 公司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培养措施
        5.4.3 过渡时期公司的警察约束机制
        5.4.4 监狱企业公司职工管理机制
    5.5 财务管控机制构建
        5.5.1 监狱与企业公司收支分开的实施和监督
        5.5.2 监狱企业公司内部财务管控措施
    5.6 公司与监狱协调配合机制构建
        5.6.1 二者协调配合的影响因素
        5.6.2 二者协调配合的事项及职责
        5.6.3 二者协调配合的具体方式
        5.6.4 二者协调配合的监督制约
    5.7 小结
6. 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产业选择与布局
    6.1 我国监狱企业的产业发展现状
        6.1.1 从事的产业门类众多
        6.1.2 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6.2 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产业选择
        6.2.1 影响产业选择的主要因素
        6.2.2 集团公司产业选择的基准
        6.2.3 集团公司产业选择的对策
    6.3 监狱企业的产业空间布局
        6.3.1 主要影响因素
        6.3.2 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的对策
    6.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创新 鼓劲 团结 奋进——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研究[D]. 彭海宝.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5)
  • [2]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D]. 王向南.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 [3]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与财政支持研究[D]. 张世敬.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4]红脸——国家审计在行动[J]. 一合,薛景辰. 中国作家, 2013(12)
  • [5]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传教士的悲歌[D]. 蒋有亮. 复旦大学, 2010(11)
  • [6]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研究[D]. 蒋贤孝.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7)
  • [7]跨越梦想——中国石油长庆西峰油田勘探开发大纪实[J]. 陈德宏,王新军. 飞天, 2006(01)
  • [8]创新 鼓劲 团结 奋进——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纪实[J]. 李艳. 财会月刊, 2003(01)

标签:;  ;  ;  ;  ;  

创新励志团结奋进——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纪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