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鼠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标准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方姣,梁锦宁,方茜,朱康立,黄海娜,罗秋琳,潘炫孝,郭晓萍[1](2021)在《两种国产与一种进口小鼠肝炎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对比小鼠肝炎病毒(MHV)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的敏感性、特异性、精密性和可信度,以筛选出既经济又可靠的检测试剂盒。方法选择两种国产与一种进口的ELISA试剂盒检测MHV抗体和以下5种病毒阳性血清:小鼠仙台病毒(SV)、小鼠肺炎病毒(PVM)、小鼠细小病毒(MVM)、小鼠鼠痘病毒(MPV)及小鼠呼肠孤Ⅲ型病毒(Reo-3),并进行敏感性、特异性、精密性及可信度实验比较。结果 ELISA国产B试剂盒的敏感性是国产A试剂盒的400倍,进口试剂盒的敏感性是国产B试剂盒的4倍;特异性实验显示国产A试剂盒与MPV无交叉反应,但与其他4种病毒阳性血清均有交叉反应,国产B试剂盒和进口试剂盒与MPV以外的5种病毒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精密性实验显示进口试剂盒批内平均变异系数为5.667%,国产A和国产B试剂盒批内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3.825%和13.827%;可信度实验显示国产B试剂盒和进口试剂盒的阳性和阴性检测符合率均为100%,国产A试剂盒的阳性和阴性检测符合率分别为40%和80%。结论 ELISA检测国产B试剂盒除敏感性和精密度低于检测的进口试剂盒外,其特异性和可信度均良好,国产A试剂盒的敏感性、特异性、精密性和可信度均低于检测的进口试剂盒。
吴佳静[2](2021)在《针对狂犬病病毒及痘苗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及验证》文中指出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致死性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狂犬病,其中40%为1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流行地区为亚洲和非洲[1,2]。狂犬病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致死率近100%,鲜有治疗成功的病例报道[3]。寻找到一种有效的抗狂犬病病毒药物和治疗手段,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从而消除人们的“恐狂犬病症”,成为全世界药物研究人员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早在1979年,人们已经战胜了古老的病毒—天花病毒[4]。目前,天花病毒的毒种仅被保存在WHO指定的两个实验室中:一个是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美国CDC),另一个是俄罗斯科尔佐沃的国家病毒学和生物技术媒介研究中心(VECTOR)[5]。然而,2014年美国曾发现了天花病毒零星感染病例[6]。作为基因组最大的双链DNA病毒,天花病毒在环境中极其稳定,一旦被用作生物武器,后果不堪设想。此外,疫苗接种的间断也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条件。因此,筛选和评价抗天花病毒的药物是必要的。开发新药通常需要很多年的时间,而且有多种生产要求,而将现有药物重新利用是一种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法[7]。这些已获批准的药物具有优势,因为它们的药理和毒性特征是已知的,在人体中的安全性数据已经建立,生产和配方的可行性已经得到论证[8,9]。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基于狂犬病病毒假病毒和复制型痘苗病毒天坛株的高通量筛选方法,筛选已批准上市的药物,在体外和体内确定有效的抗病毒候选药物。本研究第一部分首先对767份来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标准物质与标准化研究所的化合物标准品进行了高通量筛选,寻找抗狂犬病病毒的化合物。经过三轮体外筛选,最终得到11个阳性化合物。在这11个化合物中,氯法齐明排名第一。同时应用狂犬病病毒活病毒CVS株进行RFFIT实验,确认了氯法齐明的抑制活性。其在体外对CVS株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2.28μM,半数细胞毒性浓度CC50>2200μM,治疗指数SI>967(专利号:CN112279815A)。同时,通过Time-of-addition分析、Biacore分子互作即分析对接等实验确定了氯法齐明主要作为膜融合抑制剂来发挥抗病毒作用。此外,仿照人类被狗咬伤的方式,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攻毒,建立了BALB/c小鼠狂犬病病毒CVS株感染模型。体内暴露后预防结果显示,氯法齐明可以延长小鼠的发病时间和死亡时间,并且提高了10%的生存率。氯法齐明作为临床治疗瘤型麻风病的一线用药,其药代和安全性等成药性特征已得到了普遍证实,但存在着皮肤色素沉着的副作用。为了提高氯法齐明的溶解度,减少其在脂肪组织中的蓄积,本研究基于氯法齐明的母核,合成了一系列氯法齐明盐类化合物。通过体外、内活性评价,发现氯法齐明水杨酸盐是更理想的抗狂犬病病毒候选物。为了进一步阐明氯法齐明抗狂犬病病毒的构效关系,通过化学修饰的手段引入极性基团,合成一系列全新的氯法齐明类似物,其体内活性还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利用痘苗病毒天坛株对767份药物进行抗病毒活性筛选,找到了具有潜在治疗天花病毒效力的药物吗替麦考酚酯与曲尼司特,并在动物体内进行了抗病毒效力验证。结果表明,通过5次给药治疗,吗替麦考酚酯对痘苗病毒在小鼠体内复制的抑制率为99%(10 mg/kg,P<0.01),曲尼司特为59%(45 mg/kg,P=0.01)。Time-of-addition分析显示,两个药物都是在病毒复制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药物再定位”进行的抗狂犬病病毒和痘苗病毒的药物筛选与验证,发现了一个狂犬病病毒抑制剂—氯法齐明,以及两个痘苗病毒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与曲尼司特,这些药物的活性也在动物水平上得到了验证。完成了基于氯法齐明母核苯吩嗪类的衍生物的抗狂犬病病毒活性的活性、作用机制以及化学基础的整体框架研究,以指导氯法齐明抗狂犬病病毒药用新功能再定位并为狂犬病病毒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与科学依据。
林宝钗[3](2021)在《戊型肝炎病毒IgG、IgM及IgA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HEV IgG抗体、IgM、IgA间接ELISA检测方法。评估所建立的HEV IgG抗体、IgM、IgA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评估,检测西双版纳自治州献血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初步探讨HEV IgA抗体检测在HEV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培养Tn-5细胞培养并对其进行血清驯化,感染重组HEV杆状病毒,提取纯化HEV VLP(virus-like particles,病毒样颗粒),并用 SDS-PAGE 和 Western-blot 进行验证。收集云南地区2364份献血者全血样本,离心后放-80℃保存;运用文献报道的方法及万泰HEV抗体试剂盒联合检测1864份献血者样本,分别筛选出HEV IgG抗体、IgM、IgA阴性和阳性样本,用于后续ELISA检测方法建立。优化间接ELISA方法的各项反应条件,建立戊型肝炎病毒IgG、IgM及IgA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性能评估。用本文建立的方法检测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500份献血者血浆样本,统计HEV IgG抗体、HEV IgM抗体、HEV IgA抗体阳性率,计算HEV近期感染率(HEV IgM抗体/IgA任一阳性)和HEV血清流行率(HEV IgG抗体/IgM/IgA任一阳性),初步评估HEV IgA抗体在HEV筛查中的作用。结果Tn-5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能良好繁殖,培养液中能检测出HEV VLP,经纯化后无杂蛋白,浓度为3.95mg/mL。建立的戊型肝炎病毒IgG及IgM抗体间接ELISA方法特异性和灵敏度均为100%,而戊型肝炎病毒IgA抗体间接ELISA方法特异性为95%,灵敏度为100%。在HEV IgG抗体、IgM和IgA检测时加入抗HCV、抗HIV、抗TP、抗HSV-2、HBsAb、HBeAb、HBcAb,脂血,溶血以及ALT后,样本阴阳性不被改变,且0D值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批内及批间重复变异系数均<10%。本文建立的间接HEV抗体ELISA检测测得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献血人群HEV IgG抗体、IgM和IgA阳性率分别为 18%(90/500)、5.6%(28/500)和 2.6%(13/500),HEV 近期感染率为 1.8%(9/500),HEV血清流行率为19.8%(99/500)。如果仅以HEV IgM抗体单阳为HEV近期感染的判断标准,500例献血者里有7例近期感染,但如果联合HEV IgA抗体(IgG阴性且IgM/IgA任一阳性)作为HEV近期感染的判断标准,500例献血者里则有9例近期感染。在500例献血者样本中,有13例HEV IgA抗体阳性样本,其中2例HEV IgG抗体阴性,10例.HEV IgM抗体阴性,2例HEV IgG抗体和IgM双阴性。本文方法和万泰试剂盒对献血人群HEV IgG抗体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84.57%;对HEV IgM抗体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6.28%,一致性均较好;本文方法和文献方法对献血人群HEV IgA抗体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5.21%。结论本文使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HEV ORF2(Open Reading Frame 2,开放阅读框)区重组蛋白(aa112-608)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戊型肝炎病毒IgG、IgM及IgA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可分别用于检测人HEV IgG抗体、人HEV IgM抗体和人HEV IgA抗体。建立的三种HEV抗体间接ELISA方法与其他病原体抗体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能抵抗脂血、溶血、高浓度ALT对检测结果的干扰。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献血者HEV抗体流行率较高,部分献血者为近期感染,对输血安全可能构成威胁。HEV IgA抗体间接ELISA方法联合HEV IgM抗体检测,能提高HEV近期感染者检出率,对HEV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筛查与防治十分重要,但后续仍需收集HEV急性感染确诊者的样本,进行临床验证。
马洁琼[4](2020)在《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为科学、有效地预防与控制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HCV(Hepatitis C virus,HCV)及TP(Treponema Pallidum,TP)传播,获知其流行趋势与动态,我国建立了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多年来该系统在艾滋病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975个哨点,每年需进行数十万人份的检测,包括HIV、HCV、TP。现有哨点样本检测采用的是血浆检测法,每年需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采集大量血浆样本,由专人将其运送至实验室,分别对每份样本进行HIV、HCV、TP的检测,同时实验室管理办法规定阳性血浆样本须长期储存。现行的血浆检测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现场采集血浆样本需要大量人力和耗材、样本运输要求高尤其是HIV属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必须符合高级别生物安全运输要求、长期积累的阳性血浆样本保存空间难以持续扩大、需要溯源时无法用血浆样本追溯到个体的遗传特征等诸多问题。需要创新研究,建立更加适宜我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与血浆相比,干血/浆斑样本具有采样方便、稳定性好、储存简单、无需冷链运输,可最大限度降低生物安全风险等诸多优势,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干血/浆斑对监测遗传性疾病是一个有效方法,也有相关研究干血斑检测HIV、HCV和TP的报道。但已有研究检测HIV、HCV、TP的干血斑处理缺乏标化的统一方法,检测每个病原菌时需要分别处理干血斑。为了提高检测效率,需要创新,研究标化干血斑处理方法,一份干血斑一次性标化处理后可检测三种病原菌,不需要分别处理三次干血斑。研究建立更加适宜我国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于提高我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总体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研究方法1.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基于现有商业化试剂盒,通过优化血液采集体积、干血斑洗脱液加样量、干血斑大小、洗脱液体积、洗脱液组分、洗脱温度及洗脱时间等实验参数,建立适宜的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实验室评价:构建系列实验室评价盘,包括实验室基础盘、实验室干扰盘、实验室精密度盘等,评价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精密度性等实验室性能指标,并评价干血斑样本稳定性。临床评价:以男同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men,MSM),注射吸毒人群(people who injectdrugs,PWIDs)两类重点人群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男同人群监测哨点、江西省南昌市美沙酮门诊共采集429份血液/血浆配对样本,其中229份为MSM人群样本,200份为PWIDs人群样本。采用已建立的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进行检测。以血浆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分析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敏感性与临床特异性,并计算PPV、NPV及Kappa值。策略研究:提出干血斑抗体筛查策略,即直接采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进行HIV、HCV及TP感染的筛查,以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为标准,初步探讨其应用效果。2.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方法学建立:基于现有商业化试剂盒,通过优化血浆采集体积、干浆斑大小、洗脱液体积、洗脱液组分、洗脱温度及洗脱时间等实验参数,建立适宜的应用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实验室评价:构建系列实验室评价盘,包括实验室基础盘、实验室干扰盘、实验室精密度盘等,评价应用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精密度性等实验室性能指标,并评价干浆斑样本稳定性。临床评价:以MSM、PWIDs两类重点人群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男同人群监测哨点、江西省南昌市美沙酮门诊共采集329份血液/血浆配对样本,其中129份为MSM人群样本,200份为PWIDs人群样本。采用己建立的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ELISA方法进行检测。以血浆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分析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敏感性与临床特异性,并计算PPV、NPV及Kappa值。进一步比较分析一份干血斑与一份干浆斑分别用于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检测性能。3.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建立和优化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的核酸方法。与血浆检测结果为标准,评价所建立方法的准确性。策略研究:首次提出干血斑HIV/HCV/TP抗体与核酸检测相结合的干血斑筛查策略,即第一步采用一份干血斑进行HIV/HCV/TP抗体检测;第二步采用一份干血斑对HI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IV-1 RNA或HIV-1 DNA检测,对HC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对TP抗体阳性样本则再次采用ELISA方法复检,结果以第二步检测结果为准。在此基础上,以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为参考标准,初步探讨此干血斑筛查策略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1.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最适条件为血液收集量为70~100 μL,取全斑,采用500 μL 1‰ Tween20-PBS洗脱液于RT下洗脱4 h,HIV检测时加入样本为(30 μL干血斑洗脱液+70 μL 1‰ Tween20-PBS洗脱液)。实验室评价:结果表明分析特异性良好;不同抗体水平干血斑样本的日间精密度、批内精密度、斑间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V)均小于15%;干血斑样本稳定性良好。临床评价:429份配对样本的结果显示,HIV、HCV、T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26/429)、27.7%(119/429)与 15.0%(64/429);其中,HIV/HCV/TP、HIV/HCV、HIV/TP及HCV/TP合并感染样本分别为2份、2份、4份、9份。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特异性均为100%,临床敏感性分别为88.5%(95%CI:0.69~0.97)、98.3%(95%CI:0.93~1.00)、92.2%(95%CI:0.82~0.97);PPV均为100%,NPV 分别为 99.3%、98.3%、92.2%;Kappa 值分别为 0.96、0.99、0.95。策略研究:采用干血斑抗体筛查策略检测HIV、HCV及TP抗体,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相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在HIV检测中,阳性符合率88.5%(23/26),阴性符合率100%(403/403),总符合率为99.3%(426/429);在HCV检测中,阳性符合率 98.3%(117/119),阴性符合率 100%(310/310),总符合率为 99.5%(427/429);在TP检测中,阳性符合率92.2%(59/64),阴性符合率100%(365/365),总符合率为 98.8%(424/429)。2.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方法学建立: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最适条件为血浆收集量为100 μL取全斑,采用500μL 1‰Tween20-PBS于RT下洗脱2 h。实验室评价:结果表明分析特异性良好;不同抗体水平干浆斑样本的日间精密度、批内精密度、斑间精密度的CV均小于15%;干浆斑样本稳定性良好。临床评价:329份配对样本的结果显示,血浆样本中,HIV、HCV、T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0%(10/329)、35.9%(118/329)与 11.2%(37/329)。其中,HIV/HCV/TP、HIV/HCV、HIV/TP及HCV/TP合并感染样本量分别为1份、2份、4份、9份。千浆斑用于HIV/HCV/TP抗体检测的临床敏感性分别为90.0%(95%CI:0.54~0.99)、99.2%(95%CI:0.97~1.00)、86.5%(95%CI:0.70~0.95);临床特异性均为 100%。Kappa值分别为 0.95、0.99、0.92。干血斑与干浆斑检测结果比较分析显示:整体而言,与血浆检测结果为标准,干血斑与干浆斑用于联合检测HIV/HCV/TP的总符合率分别为:HIV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9.4%(327/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9.7%(328/329);HCV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9.4%(327/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9.7%(328/329);TP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8.5%%(324/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8.8%(325/329)。两种样本的HIV/HCV/TP抗体检测结果S/CO比值整体分布相似,S/CO比值分布的中位数与平均值相近。3.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成功建立了一份干血斑用于HIV RNA/DNA及HCV RNA联合检测的方法。结果表明:HIV-1 VL干血斑的检出率为84.4%(27/32);血浆与干血斑HCV VL检测结果的一致率为98.1%(101/103)。血浆与干血斑样本HIV-1 VL检测相关性r=0.68(n=27,P<0.05)。对于 HCV VL 检测,二者相关性 r=0.61(n=89,P<0.05)。Altman-Bland分析显示:血浆与干血斑中HIV-1 VL检测值平均差异为1.00±1.01 log10 copies/mL;所有干血斑样本HIV-1 VL均在±1.96 SDs范围之内即-0.97~+2.97 log10 copies/mL。针对HCV VL检测,血浆与干血斑样本中VL平均差异为0.15±1.08 log10 copies/mL,94.38%(84/89)样本检测结果在±1.96 SDs 范围内即-1.96~+2.67 log10 copies/mL。采用干血斑进行HIV-1 DNA检测,与血浆HIV-1 RNA检测结果一致且RT-PCR检测性能良好。策略研究: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与检测核酸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相结合筛查策略,其实验流程为:即第一步采用一份干血斑进行HIV/HCV/TP抗体检测;第二步采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核酸方法对HI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IV-1 RNA或HIV-1 DNA检测,对HC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对TP抗体阳性样本则再次采用ELISA方法复检,结果以第二步检测结果为准。将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与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筛查策略进行比较,采用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监测HIV、HCV及TP的总符合率分别为:HIV-1 RNA总符合率为99.3%或HIV-1 DNA总符合率为100%;HCVRNA总符合率为98.6%;TP总符合率为98.8%。研究结论1.本研究标化了干血/浆斑处理方法,优化了实验流程,成功建立了一份干血/浆斑样本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显着缩短了试验流程;并证实所建立方法具有良好敏感性与特异性,可满足实验室检测需要。干血斑与干浆斑样本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二者检测结果一致性高,可适应于不同检测环境。2.应用一份干血斑联合检测HIV-1 RNA、HIV-1 DNA及HCV RNA,其HIV-1 DNA检测结果与血浆检测结果一致;HIV-1 RNA与HCV RNA检测具有较高检出率。证实一份干血斑可用于HIV-1 DNA、HIV-1 RNA及HCV RNA联合检测。3.本研究将一份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和核酸监测策略应用于艾滋病哨点监测,与现行策略检测结果一致性高,为提升现有哨点样本检测效率提供了新的技术策略,对建立适宜我国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发扬[5](2020)在《Ipr1的转录调控及其通过p53调控Irgm1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位于小鼠1号染色体结核超敏感位点的胞内病原体抗性基因1(Ipr1基因)在机体对抗胞内病原体(如结核杆菌)感染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同源基因位于牛2号染色体以及人2号染色体的SP110(Ipr1)基因,能够抑制结核杆菌在宿主细胞中的增殖。研究发现,SP110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宿主是否易感结核密切相关。在胞内病原体感染时,Ipr1/SP110被激活并参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中,与Ipr1类似,免疫相关的GTP酶家族M蛋白1(Irgm1)在病原体入侵引起的自噬调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Ipr1与Irgm1都属于结核抗性基因,迄今为止,Ipr1以及Irgm1在宿主细胞中的调控方式尚不清楚。因此研究Ipr1以及Irgm1在细胞内的表达调控对理解机体对抗胞内病原体的机理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深入探究了Ipr1基因的上游调控机制及其通过p53调控下游靶基因Irgm1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NCBI数据库中DNA病毒,RNA病毒以及多种结核杆菌菌株处理的免疫相关细胞(THP-1,RAW264.7等)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诺如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仙台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结核杆菌北京株,标准株(H37Rv)能够激活Ipr1或SP110的表达。除此之外,依托泊苷和阿糖胞苷分别在U937,A673细胞中激活SP110的表达。同时,有研究证明,DNA病毒,H37Rv,依托泊苷以及阿糖胞苷都能够激活细胞内c GAS-IRF3通路。2.c GAS-IRF3通路参与调控Ipr1的表达。通过比对多个物种Ipr1启动子上顺式作用元件,发现ISRE位点在Ipr1的转录调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c GAS-IRF3通路激活剂ISD能够激活Ipr1的表达。而Ipr1核心启动子区上的ISRE突变后,Ipr1核心启动子失去对ISD的应答。过表达IRF3能够显着的激活Ipr1的转录。凝胶阻滞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了IRF3可以结合到Ipr1的启动子区上,进而发挥调控Ipr1基因表达的功能。3.Ipr1参与ISD诱导的Irgm1表达调控。Irgm1是调控细胞自噬的关键基因。当使用ISD处理RAW264.7细胞时,Irgm1的m RNA和蛋白质水平显着提高。Irgm1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上游470bp到下游462bp是其核心启动子区。ISD处理能够显着激活该段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当干扰Ipr1后,Irgm1的表达受到了显着的抑制。过表达Ipr1能够提高Irgm1的启动子活性。4.p53参与Irgm1的表达调控。通过Irgm1的启动子区域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发现,在Irgm1的启动子上含有p53的识别位点。该位点的突变显着下调Irgm1的启动子活性。当使用Act D,ISD处理细胞或在细胞中过表达p53后,p53位点突变的启动子活性显着低于野生型。使用Act D,ISD处理细胞或在细胞中过表达p53都能够激活Irgm1基因的转录。5.Ipr1通过与Rpl11,Mdm2的互作调控p53的稳定性。在静息状态下,p53与Mdm2结合并通过泛素化而降解。对Ipr1,Mdm2以及p53互作蛋白的聚类分析发现,Rpl11与Ipr1,Mdm2以及p53都存在相互作用。Co-IP证明Ipr1与Rpl11,Mdm2存在蛋白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未过表达Rpl11的情况下,Ipr1对Mdm2与p53的相互作用无显着影响。当体系中加入Rpl11后,过表达Ipr1加强了Rpl11与Mdm2的互作,同时Mdm2与p53的互作受到了显着的抑制。过表达Ipr1可以显着减少泛素化p53的含量。这些结果说明Ipr1通过Rpl11调控Mdm2和p53的互作。本研究阐明了胞内病原体抗性基因Ipr1的上游调控机制以及Ipr1通过p53蛋白调节下游靶基因Irgm1的机制。已有报道证明胞内病原体如结核杆菌的入侵能够激活p53通路,但其详细机理仍然没有被解释清楚。c GAS-IRF3通路作为近几年发现的与细胞免疫直接相关的通路,与p53通路也存在密切联系。通过对Ipr1基因上下游调控机制的研究,本研究证明c GAS-IRF3通路调控Ipr1的表达;Ipr1蛋白能够增强Rpl11和Mdm2蛋白的相互结合,从而促进Mdm2-p53蛋白复合体的分离,降低泛素化p53蛋白水平;p53参与自噬相关基因Irgm1的表达调控。本研究通过对Ipr1功能的研究,将参与细胞免疫反应的c GAS-IRF3通路与调控细胞自噬基因Irgm1表达的p53通路联系在一起,丰富了细胞内信号通路交互联系的理论研究。
吴朋朋,白冰,张彩勤,赵勇,苗海港,师长宏[6](2019)在《不同小鼠肝炎病毒对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抗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MHV)血清抗体ELISA检测方法,用于本地区MHV的日常监测,以便对SPF小鼠感染状况及时作出判断。方法选取3种MHV毒株MHV1、MHV-JHM和MHV-A59,通过L929细胞扩增培养获得纯化浓缩抗原并筛选适合包被抗原类型;免疫BALB/C小鼠,获得高效价免疫阳性血清;优化ELISA反应体系建立规范化的ELISA试剂盒并用于临床小鼠血清样品的检测。结果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的MHV包被抗原类型为MHV1,建立了病毒扩增及浓缩纯化方法,制备的MHV抗血清达到同批次大量高滴度的水平,可作为标准化质控血清。包被抗原、待检血清和酶结合物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4. 0μg/m L (10-7. 73/0. 1 m L TCID50)、1∶40和1∶4 000稀释;批次内和批次间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5. 13%和5. 57%;检测灵敏度为1∶4 000稀释;与小鼠仙台病毒(SV)、小鼠肺炎病毒(PVM)、呼肠孤病毒III型(Reo3)、小鼠细小病毒(MVM)和鼠痘病毒(Ect)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稳定性试验相对偏差小于10%。对165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阳性血清相符率97. 37%(37/38),阴性血清相符率92. 19%(118/127)。结论本研究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MHV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结果可重复性,可以用于本地区MHV日常病原学监测,以便对小鼠感染状况作出准确判断。
王吉,王莎莎,付瑞,王淑菁,李威,秦骁,黄宗文,李晓波,巩薇,岳秉飞,贺争鸣[7](2019)在《裸鼹鼠小鼠肝炎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小鼠肝炎病毒(MH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应用于实验裸鼹鼠小鼠、地鼠、黄鼠等实验动物携带MHV的检测。方法选择MHV E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方法特异性、敏感性、线性、重复性和稳定性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用建立的方法对79只清洁级小鼠、35只SPF小鼠、63只裸鼹鼠、10只沙鼠、20只地鼠和4只黄鼠进行MHV检测。结果成功建立了小鼠肝炎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101~1×109)copy/μL,与仙台(SV)病毒、呼肠孤病毒3型(Reo3)、小鼠肺炎病毒(PVM)、牛冠状病毒(BCV)均无交叉反应,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10 copies/μL。重复性稳定性试验显示实验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检测结果显示63只裸鼹鼠、35只SPF小鼠、10只长爪沙鼠、20只金黄地鼠和4只黄鼠均为阴性。79只清洁级小鼠MHV阳性率为22.78%,。结论建立的MHV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能够检测出动物体内携带的MHV,可以用于实验动物MHV控制的有效手段。
张晓晨[8](2018)在《基于乙型肝炎病毒两表位肽段组合的ELISA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乙型肝炎是全球关注的传染病之一,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有研究表明,HBV表面大蛋白前S1区(PreS1)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针对PreS1的抗体检测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特异性抗体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进行检测,但由于乙型肝炎患者群感染的HBV基因序列复杂多变,临床实际应用仍缺乏精确有效的抗体检测方法。本研究应用分子仿生学思想,以人体内多克隆抗体的抗体存在环境为仿生原型,旨在基于前期利用多基因型肽段组合包被检测患者PreS1 94‐117表位抗体(P94抗体)的研究基础,通过PreS1关键表位(21‐47和94‐117表位)肽段的组合包被模拟PreS1全长包被,检测PreS1抗体,为后续通过多基因型多表位肽段组合模拟大样本乙型肝炎患者群中HBV的复杂基因序列状态,开发适用于大样本群抗体检测的商品化试剂盒奠定基础。本研究首先通过对中国乙型肝炎患者群的基因分型研究,创新性地建立了一种基于关键表位氨基酸序列的基因分型方法。随后通过优化肽段组合包被方式,建立了仿生肽段组合检测P94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并分别利用B和C基因型的P94肽段作为抗原,通过小鼠免疫法制备了三种针对不同基因型应答不同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定量化检测抗体的标准品。然后利用上述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了大量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中的P94抗体,对P94抗体含量与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载量和患病阶段进行了统计学分析。最后验证了组合包被PreS1两关键表位肽段检测抗体与包被全长蛋白检测抗体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HBV基因分型。本文成功地对232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病毒测序分型,创新性地建立了基于氨基酸序列的基因分型方法,为利用关键表位的ELISA基因分型方法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建立并优化了P94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本文进一步优化了肽段组合检测P94抗体的包被浓度和方式,确定包被方式为B和C基因型P94肽段组合包被,其包被浓度为各5μg/mL。对单一包被B基因型、单一包被C基因型和组合包被两种基因型,这三种不同包被方式的ELISA检测方法进行分析,组合包被检测的平均变异系数显着低于单B或单C包被检测的平均变异系数,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肽段组合包被的抗体检测方法重复性好且准确性高。(3)开发单克隆抗体以实现抗体检测定量化。本文制备了三种针对不同基因型应答不同的单克隆抗体,分别为对B和C基因型均应答的单抗B11、只对B基因型应答的单抗B19和只对C基因型应答的单抗C04,确定了阳性判断值,可实现P94抗体定量化检测。(4)分析了P94抗体与HBV DNA载量和患病阶段之间的相关性。本文检测了631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P94抗体,并对乙型肝炎患者的P94抗体浓度、患病阶段以及HBV DNA载量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当P94抗体为阳性时,P94抗体随着HBV DNA载量的升高而逐渐增加,但随着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呈下降趋势。(5)建立了两表位肽段组合检测PreS1抗体的方法。本文对比了四种不同的包被方式(包被PreS1全长、单一包被P21表位肽段、单一包被P94表位肽段、组合包被P21和P94表位肽段)的抗体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PreS1关键表位肽段的组合包被可有效地替代全长蛋白来实现PreS1抗体检测。
张晶[9](2016)在《新型高敏免疫即时检验技术开发及其应用》文中认为体外诊断(In Vitro Diagnosis,IVD)在疾病预防及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观察、药筛、健康水平评价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球范围内,约占三分之二的医疗决策是基于体外诊断信息而作出的。为了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上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发展体外诊断技术、丰富体外诊断手段是一个重要方向。IVD在大型医院中心实验室已经实现高灵敏度检测及全面自动化,但是受仪器笨重昂贵、耗时长、操作人员须接受严格专业培训等限制,无法满足诸如传染病现场快速诊断、急重症疾病快速诊断等需求,也无法在基层医疗单位使用或者实现家庭自检。即时诊断(Point-of-careTesting,POCT)技术产品降低了对配套设备和操作专业性的要求,可用于传染病现场快速检测,可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中心、乡镇卫生院、诊所等基层医疗单位,并能让患者在家中实现自检。在实际应用中,某些项目(特别是传染病检测项目)无需定量,但往往需要较高的分析灵敏度。使用胶体金产品检测其灵敏度难以满足需求,因而迫切需要建立性能可以与中心实验室检测方法相媲美的高灵敏现场快速免疫检测方法。另一方面,临床上需要现场快速定量检测的免疫指标越来越多,而传统的胶体金产品在灵敏度、线性范围、定量准确性等方面均难以胜任。本论文致力于开发基于免疫层析的快速检测方法,以实现快速高灵敏度定性检测和快速高灵敏度定量检测。本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标记的免疫层析平台。通过区别于传统层析纸条的布局,专门设计的卡壳,并对底物系统、封闭体系等关键工艺步骤进行了研究,克服了在传统酶免试验中需要洗涤液进行洗涤、显色、终止等多个步骤的问题,最终只需两步操作,在30min内即可完成反应,提升了操作的简便性。且显色后膜背景干净,条带清晰,不会因膜背景控制不利而出现假阳性结果,便于进行结果判读。由于HRP催化底物显色后带来的级联放大效应,基于HRP标记的免疫层析试纸条灵敏度比传统胶体金标记纸条的灵敏度高40倍,同时具备良好的特异性。在该平台上分别研制了甲/乙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联检诊断试剂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快速诊断试剂,对甲型流感毒株检测的分析灵敏度可达0.00025个血凝滴度(Hemaglutinin,HA),对乙型流感毒株检测的分析灵敏度为0.01HA。评价临床拭子标本共1487例,甲型流感检测对照PCR检测总灵敏度可达77.52%(69.58%-83.87%),特异性达到99.83%(99.37%-99.95%),对鼻咽拭子标本的检出灵敏度为90.16%(80.15%-95.41%),特异性为 99.65%(98.73%-99.90%),对口咽拭子的检出能力相对鼻咽拭子的检出则有一定差距,对口咽拭子的检出灵敏度为66.18%(54.34%-76.29%),特异性为 100%(99.34%-100.00%)。乙型流感检测对照参考试剂的总检出灵敏度为71.17%(63.79%-77.57%),其中鼻咽拭子标本的检出灵敏度为 82.56%(73.20%-89.14%),特异性为 100%(98.70%-100.00%),对口咽拭子标本的检出灵敏度为58.44%(47.29%-68.79%),特异性为99.68%(98.84%-99.91%)。RSV酶免纸条经过了 1078份临床标本评价,对鼻咽抽吸液检测与对照试剂符合率达到96.03%(94.34%-97.32%),对鼻咽拭子检测的符合率为90.52%(86.94%-93.38%),对总共1078份标本的检测总符合率为94.25%(92.69%-95.56%),kappa 值为 0.86(一致性最强)。研究第二部分建立了一种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微球标记的高灵敏度免疫层析定量检测平台,确定了以碳化二亚胺活化方法进行微球和蛋白间共价偶联。研制出了配套荧光纸条的基于线扫描的光纤版扫描式荧光读值仪,确定了以检测线下面积与质控线下面积比值作为原始定量值,读值仪对同一纸条的读值CV不超过3%。研制出了 CRP和PCT定量检测试纸条,CRP可定量范围为1mg/L-100mg/L,PCT可定量范围为100pg/mL-10ng/mL,两者均覆盖了具有临床意义的区间,与具有明确临床背景的标本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34和0.9204。研制出了 TB-IGRA定量试纸条,可定量范围为12.5 pg/mL-400 pg/mL,与商品化ELISA一致,选取29份标本进行两者间的相关性分析,R2为0.9373,1113份临床标本评价与对照试剂总符合率达93.87%(92.30%-95.14%)。基于双抗原夹心法研制出了 HCV定性检测试纸条,分析灵敏度比商品化夹心法ELISA高3-5倍,对42份经CHIRON RIBA确证为抗HCV阳性的来自临检中心的标本进行检测,HCV抗体检测试纸的灵敏度为47.62%(33.36%-62.28%),高于罗氏和北京万泰夹心法和间接法 ELISA 试剂的 21.43%(11.71%-35.94%),19.05%(9.98%-33.30%),19.05%(9.98%-33.30%)。综上,本研究成功开发出一个高灵敏度、定性免疫检测平台和一个高灵敏度、定量检测平台,并分别基于平台开发出多种临床上迫切需求的的快速诊断试剂,在临床上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覃迪,蔡亮,刘佳惠,张红,夏昕,湛志飞,刘建高[10](2014)在《湖南省实验动物病毒感染现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实验动物病毒感染状况进行抽样检测与评估。方法对湖南省相关生产及使用实验动物的机构进行大鼠、小鼠随机抽样,应用ELISA法进行大鼠汉坦病毒、大鼠仙台病毒、小鼠仙台病毒、小鼠鼠痘病毒、小鼠肝炎病毒的抗体检测,应用Real-timePCR进行肠道病毒71、柯萨奇病毒A16及轮状病毒的核酸检测,设计特异性汉坦病毒M基因扩增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汉坦病毒核酸检测,对阳性产物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分子进化分析确定病毒的型别。结果 56份大鼠血清标本汉坦病毒及仙台病毒抗体检测为阴性;135份小鼠血清标本仙台病毒、鼠痘病毒、肝炎病毒的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89份大鼠小鼠血液标本肠道病毒71、柯萨奇病毒A16及轮状病毒的核酸检测均为阴性,1份SD大鼠血液标本汉坦病毒M基因PCR扩增结果为阳性,产物大小约860 bp,测序产物经BIAST序列比对,初步确定为汉坦病毒,进一步分子进化分析表明为汉坦病毒HTN型,与汉坦病毒疫苗株Z10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86%,氨基酸同源性为89%。结论湖南省实验动物存在汉坦病毒HTN型感染,应及时对实验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及从业人员健康体检。
二、小鼠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标准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鼠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国产与一种进口小鼠肝炎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方法 |
1.3.1 实验操作及判断标准的确定 |
1.3.2 敏感性实验: |
1.3.3 特异性实验: |
1.3.4 精密性实验: |
1.3.5 可信度实验: |
1.3.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敏感性实验 |
2.2 特异性实验 |
2.3 精密性实验 |
2.4 可信度实验 |
3 讨论 |
(2)针对狂犬病病毒及痘苗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狂犬病的流行概况 |
1.2 狂犬病病毒的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 |
1.3 狂犬病病毒感染与复制 |
1.4 狂犬病病毒G蛋白的免疫原性与糖基化 |
1.5 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检测 |
1.6 狂犬病病毒疫苗的发展 |
1.7 痘苗病毒的病原学与分子生物学 |
1.8 痘苗病毒的感染与复制 |
1.9 痘苗病毒的应用 |
1.10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1.11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氯法齐明对狂犬病病毒的抑制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MF及 TRA对痘苗病毒的抑制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4.1 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 |
4.2 药物再定位 |
4.3 狂犬病的暴露后预防 |
4.4 CFZ的抗病毒机制及开发前景 |
4.5 天花病毒替代—痘苗病毒 |
4.6 吗替麦考酚酯与曲尼司特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应对新、突发病毒传染病的新对策——广谱抗病毒抑制剂和新型药物筛选手段的储备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主要研究成果专利申报情况 |
致谢 |
(3)戊型肝炎病毒IgG、IgM及IgA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戊型肝炎病毒IgG、IgM及IgA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1.前言 |
2.材料 |
2.1.样本来源 |
2.2.实验试剂 |
2.3.实验试剂盒 |
2.4.溶液配置 |
2.5.实验耗材 |
2.6.实验仪器 |
3.方法 |
3.1.Tn-5细胞培养及HEV VLP鉴定纯化 |
3.1.1.Tn-5昆虫细胞复苏及血清驯化 |
3.1.2.Tn-5细胞冻存 |
3.1.3.重组HEV VLP表达 |
3.1.4.重组HEV VLP验证 |
3.1.5.重组HEV杆状病毒收集及验证 |
3.1.6.重组HEV VLP纯化及纯度测定 |
3.1.7.重组HEV VLP浓度测定 |
3.1.8.HEV VLP抗原性验证 |
3.2.戊型肝炎病毒IgG、IgM及IgA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1.阳性及阴性样本的筛选 |
3.2.2.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3.2.3.最佳封闭液的种类及条件的确定 |
3.2.4.最佳一抗反应条件的确定 |
3.2.5.最佳二抗品牌及稀释度的确定 |
3.2.6.最佳二抗反应条件的确定 |
3.2.7.最佳显色液品牌及反应条件的确定 |
3.2.8.临界值确定 |
4.结果 |
4.1.Tn-5细胞培养及HEV VLP鉴定纯化 |
4.1.1.Tn-5昆虫细胞复苏及血清驯化结果 |
4.1.2.重组HEV VLP表达结果 |
4.1.3.重组HEV杆状病毒的收集与验证 |
4.1.4.重组HEV VLP纯化及纯度测定结果 |
4.1.5.重组HEV VLP浓度测定结果 |
4.1.6.HEV VLP抗原性验证结果 |
4.2.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4.2.1.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最释度 |
4.2.2.封闭液的种类及条件 |
4.2.3.一抗反应条件 |
4.2.4.二抗品牌及稀释度 |
4.2.5.二抗反应条件 |
4.2.6.显色液品牌及反应条件 |
4.2.7.临界值 |
5.讨论 |
6.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戊型肝炎病毒IgG、IgM及IgA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评估与初步应用 |
1.前言 |
2.材料 |
2.1.样本来源 |
2.2.实验试剂 |
2.3.实验试剂盒 |
2.4.溶液配置 |
2.5.实验耗材 |
2.6.实验仪器 |
3.方法 |
3.1.间接ELISA性能评价 |
3.1.1.特异性评估 |
3.1.2.灵敏度评估 |
3.1.3.重复性评价 |
3.1.4.抗干扰性试验 |
3.1.5.检测方法比较 |
3.1.6.统计学分析 |
3.2.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 |
3.2.1.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献血者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
4.结果 |
4.1.间接ELISA性能评价 |
4.1.1.特异性评估结果 |
4.1.2.灵敏度评估结果 |
4.1.3.重复性结果 |
4.1.4.干扰性试验结果 |
4.1.5.检测方法比较 |
4.2.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 |
4.2.1.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献血者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
4.2.2.HEV IgA抗体检测的初步应用 |
5.讨论 |
6.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HEV抗体检测研究进展及献血者中HEV流行特征 |
1.前言 |
2.HEV结构特征 |
3.HEV检测方法及应用 |
3.1.核酸检测 |
3.2.抗原检测 |
3.3.抗体检测 |
4.献血者中HEV流行特征及输血传播现状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词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HIV/HCV/TP流行现状、挑战与应对 |
2. 干血/浆斑样本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第一章 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应用策略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章 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策略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总结 |
创新性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附录1 已发表文章-综述 |
附录2 已发表文章-论着 |
附录3 已发表文章-论着 |
附录4 已发表文章-SCI |
(5)Ipr1的转录调控及其通过p53调控Irgm1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结核抗性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1.1 结核病概述 |
1.1.1 结核病的发现以及重要发展回顾 |
1.1.2 结核病的现状 |
1.1.3 结核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
1.1.4 结核病的宿主导向治疗 |
1.2 Ipr1和Irgm1的研究进展 |
1.2.1 Ipr1基因的研究进展 |
1.2.2 Irgm1的研究进展 |
1.3 小鼠巨噬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控和功能 |
1.3.1 cGAS/STING/TBK/IRF3信号通路 |
1.3.2 cGAS通路在免疫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
1.3.3 p53信号通路 |
1.4 本研究的立项意义和内容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IRF3调控Ipr1表达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乙型肝炎病毒、诺如病毒、仙台病毒以及流感病毒激活SP110/Ipr1的表达 |
2.2.2 H37Rv以及北京株激活Sp110/Ipr1的表达 |
2.2.3 依托泊苷和阿糖孢苷激活细胞中Sp110/Ipr1的表达 |
2.2.4 ISD激活Ipr1的表达 |
2.2.5 ISD处理激活Ipr1启动子区域的转录活性 |
2.2.6 Ipr1启动子区域具有高度保守性 |
2.2.7 小鼠Ipr1启动子区域含有ISRE,Statx以及Rel |
2.2.8 ISRE在Ipr1、 的转录激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
2.2.9 IRF3特异性结合Ipr1启动子区的ISRE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Ipr1调控Irgm1表达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ISD激活RAW264.7细胞中Irgm1的表达 |
3.2.2 敲降Ipr1引起Irgm1的下调 |
3.2.3 参与调控Irgm1的microRNA预测 |
3.2.4 NUDR和 Ipr1的SAND结构域氨基酸组成相似 |
3.2.5 Ipr1 影响TNF-α和Irgm1的启动子活性 |
3.2.6 Ipr1 不能结合TTCG基序 |
3.2.7 Ipr1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8 稳定表达Ipr1的RAW264.7细胞系验证 |
3.2.9 ChIP数据质量检测 |
3.2.10 Ipr1在基因组上的结合位置 |
3.2.11 Ipr1的结合位点统计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p53调控Irgm1表达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Irgm1启动子核心区域的确定 |
4.2.2 Irgm1启动子区域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
4.2.3 人IRGM基因启动子区域分析 |
4.2.4 ActD激活Irgm1的表达 |
4.2.5 ADR激活Irgm1 的表达 |
4.2.6 p53上调Irgm1的启动子活性 |
4.2.7 干扰p53抑制ISD诱导的Irgm1的表达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Ipr1通过Rpl11和Mdm2调控p53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Ipr1参与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控 |
5.2.2 ISD处理导致RAW264.7细胞的G1-G0阻滞 |
5.2.3 干扰Ipr1下调ISD诱导的p21表达 |
5.2.4 Ipr1,p53以及Mdm2 的互作蛋白统计 |
5.2.5 Ipr1,p53以及Mdm2 通过核糖体蛋白联系在一起 |
5.2.6 Ipr1与Npm1,Rpl11和Mdm2存在相互作用 |
5.2.7 Ipr1 通过Rpl11调控Mdm2和p53的相互作用 |
5.2.8 ISD提高Mdm2和Ipr1,Rpl11的互作 |
5.2.9 Ipr1降低p53蛋白泛素化水平 |
5.2.10 ISD THP-1细胞系中SP100和IRGM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结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不同小鼠肝炎病毒对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抗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细胞及实验动物等实验材料来源 |
1.2 病毒的扩增及纯化 |
1.3 病毒滴度(TCID50)测定 |
1.4 血清的制备 |
1.5 ELISA反应体系的优化 |
1.6 血清样品的检测及判定标准的确定 |
1.7 检测体系的质量控制 |
1.8 性能评价与初步应用 |
1.9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病毒的扩增及病毒滴度的测定 |
2.2 阳性标准血清的制备 |
2.3 ELISA反应体系的优化 |
2.3.1 病毒类型及包被浓度: |
2.3.2 待检血清工作浓度的优化: |
2.3.3 HRP-羊抗鼠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优化: |
2.3.4显色时间的优化: |
2.4 血清样品的检测及判定标准的确定 |
2.5 检测体系的质量控制 |
2.6 性能评价与初步应用 |
3 讨论 |
(7)裸鼹鼠小鼠肝炎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毒及样品 |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2 方法 |
1.2.1 Taq Man探针及引物的设计 |
1.2.2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1.2.3 病毒RNA/DNA提取 |
1.2.4 反转录 |
1.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体系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
1.2.6 特异性实验 |
1.2.7 灵敏性实验[12] |
1.2.8 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 |
1.2.9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应用 |
1.2.9. 1 样本处理 |
1.2.9. 2 样本检测, |
1.2.9. 3 判断标准的制定[13-14] |
2. 实验结果 |
2.1 标准曲线的构建 |
2.2 特异性检测结果 |
2.3 重复性和稳定性检测结果 |
2.4 灵敏度性检测结果 |
2.5 应用 |
讨论: |
(8)基于乙型肝炎病毒两表位肽段组合的ELISA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1.2.2 乙型肝炎病毒结构 |
1.2.3 单克隆抗体 |
1.2.4 关键表位肽段组合的仿生学思想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路线图 |
第2章 基于关键表位氨基酸序列的基因分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试剂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血清样本采集 |
2.3.2 乙肝病毒DNA提取 |
2.3.3 目标片段PCR扩增 |
2.3.4 测序和基因分型 |
2.3.5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血清样本资料 |
2.4.2 序列比对和基因分型结果 |
2.4.3 三种基因分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P94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试剂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血清样本采集 |
3.3.2 P94抗体ELISA检测方法优化 |
3.3.3 不同包被方式的批间差异分析 |
3.3.4 统计学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P94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包被浓度优化结果 |
3.4.2 P94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包被方式优化结果 |
3.4.3 不同包被方式的批间变异系数分析结果 |
3.4.4 不同包被方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P94表位基因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制备 |
4.1 引言 |
4.2 多肽合成及偶联 |
4.3 动物免疫 |
4.4 血清滴度测定 |
4.4.1 试剂 |
4.4.2 实验方法 |
4.4.3 结果与讨论 |
4.5 与临床样本比对筛选和确认 |
4.6 冲击免疫 |
4.7 细胞融合 |
4.7.1 主要试剂和器材 |
4.7.2 实验方法 |
4.8 阳性克隆筛选 |
4.9 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和确认 |
4.10 杂交瘤细胞株的亚克隆 |
4.11 单克隆抗体制备标准曲线绘制 |
4.12 本章小结 |
第5章 P94抗体临床检测意义的统计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试剂 |
5.2.2 主要仪器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血清样本和信息采集 |
5.3.2 大样本血清样本的P94抗体检测 |
5.3.3 患者信息的判断标准 |
5.3.4 统计学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血清样本一般资料 |
5.4.2 P94抗体与HBVDNA载量的相关性 |
5.4.3 P94抗体与患病阶段的相关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关键表位肽段组合替代全长包被检测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试剂 |
6.2.2 主要仪器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血清样本采集 |
6.3.2 组合包被P21和P94肽段检测抗体 |
6.3.3 包被PreS1全长蛋白检测抗体 |
6.3.4 包被P21肽段检测抗体 |
6.3.5 包被P94肽段检测抗体 |
6.3.6 统计学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血清样本一般资料 |
6.4.2 多肽性质分析 |
6.4.3 不同包被方式检测抗体结果 |
6.4.4 不同包被方式检测抗体的显着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9)新型高敏免疫即时检验技术开发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1 体外诊断及其发展趋势 |
1.2 即时检验(POCT)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
1.2.1 干化学技术 |
1.2.2 基于膜固相免疫检测技术 |
1.2.3 生物传感器技术 |
1.2.4 生物芯片技术 |
1.2.5 微流控芯片技术 |
1.2.6 POCT应用 |
1.3 免疫层析类POCT技术及其进展 |
1.3.1 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技术 |
1.3.2 酶标记免疫层析技术 |
1.3.3 纳米微球标记免疫层析技术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思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主要仪器 |
2.2 试验主要试剂、耗材 |
2.3 试验相关溶液配制 |
2.4 试验相关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部分 辣根过氧化物酶免疫层析纸条检测平台的建立及其在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诊断上的应用 |
3.1 辣根过氧化物酶免疫层析纸条检测平台的建立 |
3.1.1 酶层析纸条设计 |
3.1.2 层析卡设计 |
3.1.3 以商品化TMB显色液为基础初步建立检测模式 |
3.1.4 底物系统构建 |
3.1.5 层析膜选择及封闭条件的确定 |
3.1.6 性能评价 |
3.2 流感病毒抗原酶免层析试纸的研制与评价 |
3.2.1 单抗配对筛选 |
3.2.2 试剂建立 |
3.2.3 试剂性能评价 |
3.2.4 临床评价 |
3.3 呼吸道合胞病毒酶免层析试纸的研制与评价 |
3.3.1 单抗配对选择及试剂性能评价 |
3.3.2 临床评价结果 |
第二部分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平台的建立及其在炎症指标定量检测、TB-IGRA定量检测及丙型肝炎病毒定性诊断上的应用 |
3.4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定量平台建立 |
3.4.1 荧光颗粒选择及标记工艺确立 |
3.4.2 荧光扫描仪设计制作及定量方法选择 |
3.5 炎症诊断指标定量试纸条的研制与性能评价 |
3.5.1 C-反应蛋白定量试纸条研制及性能评价 |
3.5.2 降钙素原定量试纸条研制及性能评价 |
3.6 TB-IGRA定量检测试纸条的研制与评价 |
3.7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纸条的研制与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4.1 HRP作为免疫层析标记物的优势 |
4.2 HRP作为标记物的免疫层析平台关键点 |
4.3 时间分辨荧光的优势 |
4.4 激发光源及定量计算方式的影响 |
4.5 研制高通量自动荧光定量检测仪的必要性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湖南省实验动物病毒感染现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引物设计与合成 |
1.4 病毒抗体检测 |
1.5 总RNA提取及RT-PCR |
1.6 测序、Blast分析及进化分析 |
2 结果 |
2.1 ELISA |
2.2 RT-PCR |
2.3 测序及种系进化分析 |
3 讨论 |
四、小鼠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标准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国产与一种进口小鼠肝炎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比较研究[J]. 方姣,梁锦宁,方茜,朱康立,黄海娜,罗秋琳,潘炫孝,郭晓萍. 实验动物科学, 2021(06)
- [2]针对狂犬病病毒及痘苗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及验证[D]. 吴佳静.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2021(01)
- [3]戊型肝炎病毒IgG、IgM及IgA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D]. 林宝钗.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D]. 马洁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5]Ipr1的转录调控及其通过p53调控Irgm1的机理研究[D]. 刘发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不同小鼠肝炎病毒对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抗体的影响[J]. 吴朋朋,白冰,张彩勤,赵勇,苗海港,师长宏. 实验动物科学, 2019(06)
- [7]裸鼹鼠小鼠肝炎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A]. 王吉,王莎莎,付瑞,王淑菁,李威,秦骁,黄宗文,李晓波,巩薇,岳秉飞,贺争鸣. 第十五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论文集, 2019
- [8]基于乙型肝炎病毒两表位肽段组合的ELISA检测方法研究[D]. 张晓晨. 吉林大学, 2018(12)
- [9]新型高敏免疫即时检验技术开发及其应用[D]. 张晶. 厦门大学, 2016(06)
- [10]湖南省实验动物病毒感染现况分析[J]. 覃迪,蔡亮,刘佳惠,张红,夏昕,湛志飞,刘建高. 实用预防医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