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合肥有机肥全量氮磷钾分析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孔晓君,尚晓阳,李玉胜,刘泉汝,滕怀泽,郑海涛[1](2021)在《有机肥与控释复合肥配施对茶叶产量、品质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理施肥对于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3年田间试验,对比研究了6种施肥模式(常规化肥、控释复合肥、常规化肥+有机肥、控释复合肥+有机肥、70%常规化肥+有机肥、70%控释复合肥+有机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用茶树专用控释复合肥能够达到常规化肥1年4次施用的增产效果,并显着提高了夏茶茶叶品质。与单施常规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处理的茶叶产量提高10.6%~14.0%,达显着水平(P <0.05),净收益增加8.0%~18.3%,并显着提高了茶叶水浸出物和游离氨基酸总量,降低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与常规化肥增施有机肥相比,控释复合肥增施有机肥茶叶产量提高了3.0%(P <0.05),净收益增加7.6%~8.5%,夏茶水浸出物含量提高1.34%~1.39%,茶多酚含量降低了2.7%~4.7%,达显着水平(P <0.05)。70%常规化肥+有机肥或70%控释复合肥+有机肥处理的茶叶产量及品质与全量施肥增施有机肥处理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在培肥土壤方面,增施有机肥处理显着提高了茶园0~20 cm土层土壤pH、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因此,从施肥方便性、茶叶产量、经济效益、茶叶品质和培肥土壤方面综合考虑,与施用常规化肥相比,控释复合肥减少用量30%并增施有机肥是最优推荐施肥措施。
李可[2](2021)在《施用鸡粪有机肥对菜地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其环境风险研究》文中提出鸡粪中营养物质含量丰富,氮磷钾含量相对较高,鸡粪作为有机肥主要原料之一,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和提高作物产量。然而,由于鸡饲料添加含有重金属的添加剂,其在动物体内利用率低,伴随畜禽粪便进入环境中,使得土壤重金属累积生态风险增大和农产品安全受到威胁。本研究旨在探究短期和长期施用鸡粪有机肥对菜地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累积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国家“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有机肥整县推进”等工作目标实现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的结果如下:(1)采用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剂量鸡粪有机肥对种植小油菜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组成特征,并探究两者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施用鸡粪有机肥后,土壤肥力整体趋于升高,其中T4处理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硝态氮(Nitrate-N)和有效磷(AP)含量分别较CK增加了34.1%、48.2%、47.9%、35.5%、3.9%和14.7%。土壤总PLFA、各类群微生物PLFA含量和真菌与细菌PLFA比值在中高量有机肥处理下显着高于不施肥处理,T4处理总PLFA含量、细菌和真菌总PLFA含量分别较CK加了53.4%、52.1%和108.3%;T2处理的Shannon、Simpson、Pielou指数最高。微生物群落结构在施用中低剂量鸡粪有机肥时(?15t·hm-2)较为相似,且显着区别于中量和高量施肥处理(?30 t·hm-2)。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基础化学特性解释了群落结构多样性发生变化的87.2%,起主要作用的环境因子包括硝态氮、总磷和p H,其中微生物PLFA与有效磷、铵态氮(Ammonium-N)、硝态氮、全氮、全磷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p H呈负相关。(2)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鸡粪有机肥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重金属有效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重金属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Cd、Cr、Cu和Zn的全量均随鸡粪有机肥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最高增幅分别为21.30%、21.58%、17.40%和19.40%,出现明显的累积现象。施用有机肥均增加了土壤Cd、Cr、Cu和Zn的有效态含量,而Pb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无显着变化。除重金属Pb外,不同重金属元素全量与有效态含量均显着正相关,其中元素Zn的全量与有效态含量相关性最强。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含量较高的PLFA为16:0、18:1ω7c、10Me16:0和18:1ω9c,土壤微生物总PLFA和各类群PLFA含量均呈现M0.5>M1>CK>M2>M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u全量和Cd、Cr、Cu有效态含量与微生物总PLFA和各类群PLFA含量均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其中有效态Cr和Cu含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显着。(3)采取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年限施用鸡粪有机肥后土壤理化性质(p H和阳离子交换量)、肥力特征(有机质、碱解氮(AN)、有效磷和速效钾(AK))、重金属(总量、有效态和形态分布)、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评价,探究不同有机肥施用年限对土壤重金属的的累积特征及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施用有机肥的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含量均高于对照处理,其中有机质含量在18 a时达到最大值。不同年限施肥土壤p H范围为6.62-7.45,随有机肥施用年限的增加而降低,表现出明显的酸化现象。土壤重金属全量基本表现为随有机肥施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重金属有效态均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其中Zn、Cu和Pb的有效态含量随施肥年份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施肥年限土壤Cr、Cu、Zn和Pb的可交换态比例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含量均呈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而土壤p H值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0~40 cm的土层,同一深度土壤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基本表现为随年份的增加而增大,而40~100 cm深度土层中,不同施肥年限土壤的重金属全量无显着差异。预测重金属的超标年限,其中Cd和Zn的安全年限较短。土壤地积累指数基本随有机肥施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大,其中Cu、Zn、Cd的污染程度较高。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施肥年限为18 a时,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位于中等风险区。施用鸡粪有机肥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显着低于对照处理,Shannon指数随着有机肥施用年限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壤细菌Chao 1指数则随有机肥施用年限的增加而升高。随有机肥施用年限的增加显着改变了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为p H和速效钾,碱解氮、速效钾和Cu。
余逍[3](2021)在《基于喀斯特水肥耦合的黄金梨品质提升机制与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在“十一”至“十三五”期间投入专项资金开展石漠化治理,探索与石漠化环境适宜的生态产业技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根据市场需要和当地实际,在喀斯特地区以黄金梨为主的生态产业推广种植恰恰符合石漠化综合治理需求。基于水肥耦合理论提升果实品质可以为相关生态产业理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水肥高效利用是遗产地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手段,可有效增加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根据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有关人地关系协调与经济发展权衡、植物水分调节与环境适应机制、水肥耦合与生态环境功能等理论,针对水肥耦合如何改善土壤环境,提升果实品质,确定灌溉水量和施肥方式,集成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科技问题,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施秉喀斯特为研究示范区,2018年-2020年通过对研究区20个实验样地连续定位监测土壤水分和植物水分及水土采样测试,运用方差分析、TOPSIS综合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围绕喀斯特水肥耦合与黄金梨品质提升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重点阐明水肥耦合对土壤因子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揭示水肥高效利用与产量品质提升机制,评价土壤养分质量及果实产量品质,提出适宜不同岩性喀斯特区水肥耦合品质提升技术,集成品质提升调控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与验证,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特色经果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技参考。1轻度亏缺灌溉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高于不灌和全灌处理,相较于对照组和复合肥模式,生物有机肥及蚯蚓粪施肥模式更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白垛研究区在W2F3(轻度亏缺+生物有机肥)配比模式下,土壤有效磷(AP)、全钾(TK)、钙(Ca)、钠(Na)、全磷(TP)含量达到最高,在W2F4(全灌+豆饼粉)配比模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较高;石桥研究区在W2F1(亏缺灌溉+蚯蚓粪)处理下,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均达到最高值。水肥耦合后土壤养分总体增加,白垛研究区施肥后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全磷含量显着增加,土壤微量元素Ca、镁(Mg)、Na含量的增幅均值为22.46%;石桥研究区水肥耦合后,土壤全量养分的增幅较土壤速效养分增幅高10.42%,土壤微量元素中Ca含量增幅最大,增幅为29.04%。2合理水肥配置增长干周、新梢生长量、枝条数、花芽数,表明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发育具有正效应,白垛(白云岩)地区黄金梨生长更易受到N限制,石桥(石灰岩)地区黄金梨生长受P限制更大:白垛研究区W2F1(轻度亏缺+蚯蚓粪)处理对干周、中枝增长最明显,W1F3处理(不灌+生物有机肥)对花芽数增加最明显,W2F3处理(轻度亏缺+生物有机肥)对新稍、长枝、短枝增长最明显;石桥研究区W1F1处理(不灌+蚯蚓粪)对干周增长最明显,W3F1(全灌+蚯蚓粪)对花芽数、新稍、长枝、中枝、短枝增加最明显。白垛(白云岩)研究区植物叶片N:P(14.3)与全国植物叶片尺度的N:P相当(14.4),与其他关于喀斯特次生林的叶片N:P值一致(14.3),表明白云岩喀斯特地区黄金梨生长更易受到N限制;石桥(石灰岩)地区植物叶片N:P(20.76)>16,表明黄金梨生长受P限制更大。今后应对黄金梨实施精准配方施肥,避免养分元素浪费,调控土壤环境。3合理水肥配比具有提高土壤养分质量、提升果实品质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W2F3处理为白垛研究区最优水肥配比,W2F1为石桥研究区最优水肥配比:白垛研究区在W2F3处理下,土壤质量综合得分(3.67)及果实品质综合评价得分(0.76)均达到最大值,为最优水肥配置模式;石桥研究区在W2F1处理下,土壤质量综合得分(3.35)及果实品质综合评价得分(0.85)均达到最大值,为最优水肥配置模式。白垛研究区黄金梨在W2F3水肥配比下,果实产量增加2741.04 kg·hm-2,果实含水率、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葡萄糖含量依次增加了4.17%、1.91%、0.74%、2.75%、5.14%,可滴定酸含量减少0.05%。石桥研究区在W2F1水肥配比下,黄金梨果实产量增加了2646.55 kg·hm-2,果实含水率、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葡萄糖含量依次增加了11.09%、1.69%、1.28%、5.02%、9.28%,可滴定酸含量减少0.11%。4不同岩性土壤水势灌溉阈值(ψsoil)不一致,白云岩喀斯特地区黄金梨灌溉阈值为ψsoil=-2.13 MPa,石灰岩喀斯特区黄金梨灌溉阈值为ψsoil=-1.72 MPa:土壤水势灌溉阈值的差异性与赋存水有关,白云岩地区出露水源更丰富,石桥石灰岩地区较白垛白云岩地区更易受到干旱胁迫的限制。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水分不具有线性相关,土壤水势并不会随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增加而无限升高,当土壤体积含水量大于一定值时,土壤水势趋于稳定,土壤水分有效性最高。白垛研究区0~15cm和15~30 cm土壤水势的谷值分别为-2.13 MPa、-0.63 MPa;石桥研究区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区间为0.16~0.44,土壤水势出现2个波动谷值,0~15 cm的土壤水势谷值分别为-1.46 MPa、-1.19 MPa,15~30cm土壤水势谷值分别是-1.72 MPa、-0.83 MPa。确定黄金梨生命过程的关键土壤水势阈值,可以为实现生产实践中的精准灌溉制度奠定基础。5基于理论研究及研究区现有黄金梨灌溉、施肥技术,研发黄金梨土壤改良技术、植物水分监测技术、节本高效技术等关键创新技术,并对关键创新技术进行示范验证,示范效果明显:土壤改良后,土壤容重下降,土壤质量改善。施加生物肥后,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土壤养分含量显着提高。应用示范后果实产量、果实含水率、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葡萄糖含量均有所提升,可滴定酸含量有所下降,黄金梨核心品质指标明显提高。评估示范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示范累积节约成本达20万~30万元·hm-2,2018年10月~2020年11月在示范区布设示范点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示范面积达20 hm2。在未来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需要挖掘生态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生态产业的价值空间,将“石漠化治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
张倩[4](2021)在《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及核桃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核桃生产中肥料配比不合理造成的土壤肥效低、产量品质下降及持续生产力不足等问题,开展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及核桃产量、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以期实现核桃产业绿色高效的发展目标,为核桃生产的可持续性奠定坚实基础。本论文以早实核桃‘香玲’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施肥处理:(1)不施肥(CK)、(2)单施化肥(F)、(3)化肥+有机肥(F+M)、(4)化肥+生物有机肥(F+BM)、(5)化肥+有机肥+生物有机肥(F+M+BM),研究土壤养分、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细菌群落结构以及核桃产量品质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特征,运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及土壤环境因子与核桃产量品质间相关分析,明确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核桃产量品质的变化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施肥处理可显着提高土壤全量养分(TN、TK、TP)和速效养分(AN、AK、AP)的含量,其中以三种肥料混合配施(F+M+BM)土壤养分(除AP)含量最高,分别为2.50 g·kg-1、27.07 g·kg-1、0.60 g·kg-1,26.88 mg·kg-1、237.32 mg·kg-1,AP含量在单施化肥处理最高(41.92 mg·kg-1)且与F+M+BM间无显着差异。(2)不同施肥处理可有效改善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含量(SOC)均以三种肥料混合配施(F+M+BM)含量最高,单施化肥(F)土壤p H值最低7.40。脲酶与蔗糖酶活性随F+M、F+BM、F+M+BM各施肥处理逐渐升高,以F+M+BM处理的酶活性最高分别为2.50 mg和43.96 mg。(3)随施肥年限延长,核桃产量逐年上升,且F+M+BM处理增产率最高,达101%。此外还可改善核桃品质,F+M+BM处理改善效果最佳,蛋白质、谷氨酸、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Zn、Fe含量分别可达18.0%、3.65%、93.1%、225.1 mg·kg-1和34.9 mg·kg-1。(4)不同施肥处理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MBC、SMBN、呼吸熵),其趋势为F+M+BM>F+BM>F+M。F+M+BM处理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最多,分别为6.91 cfu·g-1、3.96 cfu·g-1和4.28 cfu·g-1。细菌群落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细菌群落优势菌属为关节杆菌属和诺卡氏菌属。F+M+BM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的改善效果最优。(5)各施肥处理间土壤养分与化学性质、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单果重、出仁率、氨基酸总量)显着相关,土壤AN、AK、p H、SOC和SMBC是影响施肥土壤细菌群落门水平相对丰度的关键性环境因子,其中AN对孤菌门、酸杆菌门、纤维杆菌门均影响显着。综合认为,F+BM和F+M+BM可显着改善土壤微生物特性、提高核桃产量改善果品品质,其中以F+M+BM配施处理的改善效果最优。
王亚麒[5](2021)在《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施肥对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巨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烤烟连作现象十分普遍。同时,烤烟也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在长期连作和大量施肥条件下产生了一系列生产问题,如烟地生产力下降,连作障碍严重,土壤理化、生物学性质恶化,养分不均衡积累,肥料利用率降低和环境污染等。为了维持连作高产,烟农不得不加大肥料用量,造成恶性循环。但是,有关烤烟种植施肥的研究一般以短期试验为主,难以全面系统地了解长期种植施肥条件下,烟地生产力和肥力肥效的演变规律。为此,贵州省遵义市烟草公司于2004年在三岔烟草科技园建立了烟地长期肥力肥效监测基地,试验处理涵盖了当地的主要种植模式(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和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本文基于2004~2020年遵义市烟地肥力肥效长期定位监测数据(本人采集近4年的数据),以烟地作物产量、养分输入(施肥和降雨)、养分输出(包括淋溶和作物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为切入点,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条件下,对烟地生产力、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变化展开研究,揭示它们的变化趋势,了解当地主要种植施肥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的影响,为保持当地烤烟生产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烟叶产量和品质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发生病害是连作烤烟在某些年份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在轮连作的烟地土壤上,冬季均种植黑麦草,可能有益于消减烤烟连作障碍。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两种施肥处理中,作物(指烤烟、玉米和黑麦草的统称,下同)的产量在初期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显着差异,随后前者的作物产量逐渐高于后者;在不施肥的处理中,作物产量最低。因此,在供试土壤上,施肥对烤烟产量的影响大于种植模式,化肥有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有益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不施肥条件下,尽管作物产量最低,但仍然维持一定产量,说明长期不施肥条件下土壤仍具有一定的供肥能力。(2)烟地作物的养分吸收量的变化规律类似作物产量,即在轮连作处理之间,作物养分吸收量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不施肥作物的养分吸收量最低;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处理中,作物养分吸收量初期无显着差异,后逐渐表现为前者显着高于后者。就肥料经济效益(施用单位肥料获得的经济产量)而言,施肥处理的肥料经济效益在前期无显着差异,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化肥有机肥配施逐渐高于单施化肥。(3)土壤养分淋失以硝态氮和钾为主,分别为22.69~39.70 kg ha-1和16.35~32.39 kg ha-1,占施肥量的19.10%~40.54%和7.76%~18.65%。经地下径流淋失的磷可忽略不计。黄壤富含铁、铝,对磷的固定作用较强,但土壤胶体对硝态氮和钾的吸附能力较弱,这可能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化肥有机肥配施的土壤中,氮钾淋失量显着低于单施化肥,原因之一可能与长期施用有机肥促进形成大团聚体有关,从而减少了氮钾的淋溶损失。(4)降雨输入烟地的磷钾较少,对作物营养的贡献可以忽略;年降雨中氮的输入量为20.8923.20 kg ha-1,占烤烟施肥量的16.02%16.85%。其中,铵态氮、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占总氮沉降量的39.65%49.37%、24.74%32.29%和24.12%30.33%。说明氮的湿沉降对烟地作物的氮素营养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尤其对不施肥土壤(对照)有重要贡献。(5)在施肥处理中,土壤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养分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而提高,说明在施肥的土壤中,养分输入大于养分输出;而在轮连作的土壤中,土壤养分含量无显着差异,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亏盈无显着影响。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尤其是大团聚体内部的0.0530.25 mm团聚体的数量,前者(>0.25 mm大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分别由51.52%、52.31%和62.56%(单施化肥)提高至55.34%、57.27%和63.92%(化肥有机肥配施);后者(0.0530.25 mm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则分别由28.27%、28.85%和30.33%(单施化肥)提高至30.36%、33.49%和31.54%(化肥有机肥配施)。因此,化肥有机肥配施改变了烟地土壤养分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促进了土壤养分的保蓄。(6)与烤烟连作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烤烟-玉米轮作的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显着增加,说明施用有机肥和合理轮作改善了微生物生存的土壤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群落结构优化,有益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此外,土壤微生物合成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有关通路的相对丰度也显着增加,土壤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和H+增多,有益于土壤碳氮转化和难溶性磷酸盐溶解。综上所述,“烤烟-玉米轮作(冬季种植黑麦草)+化肥有机肥配施”的生产模式能够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种群多样性,活化土壤难溶性磷,减少土壤硝态氮和钾淋失以及提高作物产量。因此,该种施肥种植模式可考虑在当地烟区推广应用。
杨贵婷[6](2021)在《磷酸脲基复合肥制备工艺优化及其在滨海盐渍土中的磷素增效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钙质盐渍土壤由于p H较高和含有游离碳酸钙所引起的对磷素的较强固定作用,导致磷肥利用率低下一直是作物产量的限制因素。磷酸脲是一种强酸性肥料,能显着改善钙质盐渍土中磷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本研究以提高盐渍土磷肥利用率为出发点,从磷酸脲基肥料合成工艺优化、磷酸脲基复合肥产品研发和盐渍土磷素增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针对磷酸脲基肥料合成工艺优化模型缺乏,利用响应曲面法(RSM)确定磷酸脲基肥料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磷酸脲基肥料进行表征,为磷酸脲基肥的合成提供了技术支撑与理论依据。其次,针对磷酸脲基肥料成本高,易吸湿,营养不均衡,不利于机械化施肥的现状,以蒙脱石、磷酸脲、尿素和氯化钾为原料,采用团聚造粒的方法制备了新型的高强度、球形颗粒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再者,通过一年两季的小麦、玉米盆栽试验以及两年的玉米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磷酸脲基复合肥料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磷素利用率、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p H等的影响,为盐渍土中磷素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尿素、磷酸和氯化钾为原料制备磷酸脲基(UPK)肥料,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曲面设计(RSM-BBD)对反应温度、氯化钾摩尔数、反应时间和磷酸浓度等合成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用TGA、XRD和SEM分别测定了磷酸脲基肥料的热稳定性、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K2O含量和磷酸脲基肥料收率最高的工艺参数为:反应时间60min,氯化钾摩尔数0.32mol,反应温度78℃,磷酸浓度70%。在此条件下,K2O含量的软件预测值为3.51%,磷酸脲基肥料收率预测值为69.8%。与试验值K2O含量为3.42±0.35%,磷酸脲基肥料收率为67.58±1.25%相近。氯化钾的加入改变了磷酸脲的晶形,减小了晶体的长宽比,增加了晶体的流化性,有利于磷酸脲基肥料的工业化生产。(2)以磷酸脲、尿素、氯化钾和蒙脱石为原料,采用团聚造粒的方法制备了新型的高强度、球形颗粒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利用原位聚合的原理制备了多聚磷酸盐/蒙脱土纳米复合肥料,磷酸脲和尿素加热聚合而成的多聚磷酸盐提高了肥料的颗粒强度,氯化钾的加入防止了蒙脱石层间过度膨胀,保持了肥料颗粒的球形。采用SEM、TEM、FTIR、XRD、XMT等技术对所制备的纳米复合肥进行了表征。FTIR分析表明,肥料中存在多聚磷酸盐,且聚磷酸盐与蒙脱石之间存在氢键;XRD分析表明蒙脱石的层间距增大,证实了多聚磷酸盐/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采用响应曲面优化法(RSM-CCD)研究了原料质量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颗粒强度和流化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103℃,反应时间237min,物料的质量比1∶1∶0.93∶1(磷酸脲∶尿素∶氯化钾∶蒙脱土)。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肥料颗粒硬度为64.75±0.48N,休止角为30.84±0.95°。采用砂柱淋溶试验和盆栽试验评价了该肥料的养分释放和施用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肥料相比,该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可以显着降低养分的释放速率,促进玉米的生长,增产24.27%。高强度、球形颗粒的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的制备为磷酸脲基肥料在现代农业中的机械化施肥及其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3)对团聚造粒法制备的磷酸脲基复合肥进行了小麦玉米轮作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磷肥处理相比,施用磷酸脲基复合肥处理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显着增加9.39%~9.89%和18.14%~19.23%;土壤有效磷含量在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分别显着提高6.26%~35.41%和19.44%~28.39%,在玉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别显着提高了45.95%~57.77%和29.79%~49.64%;小麦和玉米的磷素利用率分别显着提高4.73~6.22和7.95~9.11个百分点,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显着提高9.37%~9.88%和18.14%~25.90%。施用磷酸脲基复合肥较普通磷肥可以显着降低磷素在土壤中的固定,促进小麦、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利用。(4)将磷酸脲基复合肥在滨海盐渍土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玉米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施用磷酸脲基复合肥对土壤p H、土壤容重、供磷强度、磷酸酶活性、磷肥利用率、玉米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磷肥相较,全量磷酸脲基复合肥处理的平均玉米产量和磷素利用率分别显着增加13.55%~18.89%和7.09~7.21个百分点;磷酸脲基复合肥减磷50%处理与全量普通磷肥处理产量无显着差异。与全量普通磷肥处理相比,全量磷酸脲基复合肥处理的土壤p H下降0.15~0.28,土壤有效磷含量显着增加21.25%~58.90%,土壤磷酸酶活性显着提高8.21%~10.46%,玉米的总根长密度显着增加26.19%~28.97%;磷酸脲基复合肥减磷50%处理与全量普通磷肥处理的玉米根长密度无显着差异。通过PCA主成分和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得出,磷酸脲基复合肥的施用主要是对土壤p H、土壤ACP/ALP、玉米根长密度有显着影响。玉米产量与土壤p H呈显着负相关,与玉米根长密度、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磷酸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滨海盐渍土区施用磷酸脲基复合肥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生产力、实现减肥增效、和稳产高产的有效途径。
王欣英[7](2020)在《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文中提出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既有无机肥的速效,又有有机肥的长效,还有生物肥的增效作用。但有益菌定殖活性低是我国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生产过程能耗高,施用过程费工费时等问题也阻碍了该类肥料的推广应用。本论文选用根际促生菌、高分子化学合成型缓释肥和活化腐植酸为原料,制作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并应用于盆栽番茄;采用挤压造粒工艺制作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并应用于大田苹果树,以探究1)原料特性及配比对促生菌定殖活性的影响及机理;2)促生菌在盆栽番茄根系的定殖规律及对番茄生长的影响;3)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养分释放及淋失特征;4)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苹果树生长和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活化的风化煤和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可增加促生菌的定殖活性。通过固相活化法活化风化煤中的腐植酸,可使其含氧基团相对增加了4.74%,高分子物质含量相对降低了8.44%,中、低分子物质含量分别相对增加了72.37%和13.17%,其水溶性和水稳性大幅度提高。探明了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中的酰胺键和磷脂键以水解断键的方式缓慢释放氮素和磷素。揭示了盐度系数低的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与活化腐植酸协同作用是提高促生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并探明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与活化的腐植酸的重量比分别为1:1和1.5:1时最有利于番茄促生芽孢杆菌(B153)和苹果树促生芽孢杆菌(BP)的活性和稳定性。2.番茄专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BCSF)提高了促生菌的定殖活性,促进番茄的生长。荧光定量显示B153能迅速而有效的在盆栽番茄根际土壤中增殖,且在BCSF处理中有显着活性优势。BCSF处理下,番茄促生菌B153在第30天达到最高定殖量,达8.89×105CFU g-1土,并在50天后稳定在6.57×105CFU g-1土,60天内的增殖率为21.0%。液相色谱检测促生菌B153分泌物表明,B153能分泌促生物质赤霉素和生长素。与对照相比,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提高番茄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减量处理对番茄生长无显着影响。与生物有机无机普通肥(BCCF)和CK相比,BCSF能显着增加番茄根系体积,并使番茄产量分别提高了29.04%和73.08%。3.苹果专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A-BCSF)减少了肥料养分淋溶损失,提高了有关土壤酶的活性。淋溶条件下,与其它各处理相比,BCSF显着降低土壤中NO3--N、NH4+-N和速效钾(AK)的淋溶损失,提高土壤脲酶活性,但对Ca2+、Mg2+的固定和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无明显优势。4.A-BCSF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和多样性,促进苹果树生长。在3年连续施肥条件下,与CK相比,A-BCSF处理的施肥点区域内,0-60cm土层内土壤AP、AK、NO3--N、NH4+-N含量均显着提高,0-20cm和40-60cm土层内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显着提高。A-BCSF处理在促生菌BP的定向选择调节下,增加了苹果园土壤细菌富营养型类群变形菌门等和真菌有益类群绿僵菌属等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土壤细菌贫营养型类群绿弯菌门、酸杆菌门等和土壤真菌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增加了苹果树苗株高、茎粗、新稍长度和叶片干重,提高了苹果产量。另外,A-BCSF生产工艺简单,采用轻简化的打孔施肥方式,省工省时。
陈俊佳,罗立津,陈志彪,陈志强,陈海滨,黄锦祥,张仁涛[8](2020)在《肥草协同调控下紫色土油茶园土壤肥力和油茶生长特征》文中指出为了评价不同调控措施对闽西紫色土油茶园土壤肥力和油茶生长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有机肥+黑麦草+复合微生物肥+圆叶决明(T1)、复合肥+黑麦草+圆叶决明(T2)、复合肥(T3) 3种调控措施,以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的处理为对照(CK),对比分析不同调控措施下闽西紫色土油茶园土壤养分及油茶生长特征,并揭示油茶生长特征与土壤养分改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1年后,T1的土壤全氮含量为CK的1. 13倍;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均为T1、T2显着高于CK (P<0. 05);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为T1、T2显着高于T3、CK (P<0. 05),其中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为CK的3. 83、3. 56、1. 72倍,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为CK的2. 93、2. 93、1. 68倍。试验1年后,3种调控措施下油茶树的株高增量、地径增量、冠幅增量、新梢长、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均显着高于CK (P<0. 05); 3种调控措施下油茶叶片的氮、磷、钾含量较CK有明显提高;油茶长势特征、叶片养分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见,3种调控措施能提升油茶园紫色土肥力和促进油茶生长,其中T1、T2对紫色土肥力的调控效果更优。
张奇[9](2020)在《生物有机肥对贫瘠土壤养分及生物性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省滨海废黄河黄泛冲积区耕地面积约80万公顷,是该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是主要的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区。冲积区土壤普遍存在砂瘦、板结、漏水漏肥等特点,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不高、大量与中微量养分含量不均衡等现象。当地农民为了追求产量和短期的经济效益,种植过程中通常偏施化学肥料,极少施用有机肥,导致土壤板结、耕层土壤结构恶化,土壤养分失调等问题日益严重。从长远角度来看,复合肥虽然可以短期内解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但对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也是难以逆转的。有机肥是一种天然肥料,它含有大量有机质和多种矿质营养元素,来源广,制作方便,肥效缓慢持久,有利于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高作物品质,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肥源,在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针对黄泛冲积区土壤肥力低、生物功能弱等障碍因子,以只施化肥处理为对照(CF),比较了增施不同有机肥料[普通商品有机肥(NOF)、生物有机肥(BOF)]及其不同施用量(0、2250、4500、6750kg/hm2)条件下对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黄泛冲积区贫瘠土壤养分和生物性状的影响,大田试验结果显示:施用两种有机肥均能不同程度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氮、磷、钾养分含量,降低土壤pH值,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施用有机肥还能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使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指数增加,改善土壤的生物功能。随着有机肥用量从2250 kg/hm2增加到6750 kg/hm2,有机肥施用对土壤养分含量和生物功能改善效果愈加明显,玉米产量也与对照相比增加0.75%到25.8%不等,其中以施用6750 kg/hm2普通有机肥增产效果最好。田间数据显示相同用量下,施用普通有机肥的NOF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的提升效果要好于施用生物有机肥的BOF处理,但随着施肥季度的增加,两种肥料的作用效果差异逐渐消失。由此可见,长期施用有机肥的土壤各项肥力指标和作物产量会有所提升,尤其在施用量为6750 kg/hm2时。由于大田环境条件复杂且不可控因素多,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生物学性状等的影响难以获得准确的结果,因此在大田试验的同时进行相应的盆栽试验进行补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一个生长季内,相同施肥量水平下两种有机肥对土壤养分的作用效果无差异;苗期施用有机肥土壤中的速效养分较对照有显着提升,且在一定范围内施肥量与土壤速效养分呈正相关。收获期各处理土壤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但生物有机肥(BOF)和普通有机肥(NOF)处理均较对照(CF)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酶活有一定的提高。土壤脲酶与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与全氮呈正相关,但不显着;土壤碱性磷酸酶与速效磷和速效钾显着相关。施用有机肥及生物有机肥都可以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富度,而生物有机肥的提升效果更为显着。生物有机肥施肥量在4500 kg/hm2及以上时可显着改变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而普通有机肥施肥量达6750kg/hm2才会显着改变。生物有机肥与普通有机肥均具有增产的效果,其中BOF3(生物有机肥6750 kg/hm2)处理与CF达到显着性差异。由此可见,黄泛冲积区贫瘠土壤施用有机肥,特别是施用生物有机肥后能显着改善土壤养分性状,提高土壤酶活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增产的目的。
张佳佳[10](2020)在《萝卜养分推荐方法与氮素限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衡施肥是保障蔬菜优质高产和养分高效的重要措施,建立科学的推荐施肥方法是平衡施肥的关键,然而关于萝卜的推荐施肥方法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中国萝卜种植区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为基础,利用QUEFTS模型研究萝卜养分需求特征参数,分析土壤基础养分供应、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4R养分管理策略建立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萝卜推荐施肥方法及其养分专家系统(Nutrient Expert,简称NE),并从农学、经济和环境效益方面对NE系统进行了田间验证。同时,在NE系统推荐施氮量基础上实施了五季春秋萝卜氮肥用量定位试验,应用DNDC模型模拟萝卜产量和氮淋失量,运用敏感性分析优化协同农学和环境效应的田间管理措施,提出氮肥施用限量。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应用QUEFTS模型研究萝卜养分需求特征参数。收集和汇总了2000-2017年中国萝卜种植区247个萝卜田间试验,在目标产量达到潜在产量的70%范围内,QUEFTS模型模拟的萝卜养分吸收量随肉质根产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生产一吨肉质根整株N、P和K养分需求量分别为2.15 kg N、0.45 kg P和2.58 kg K,N:P:K比例为4.78:1:5.73,相应的N、P和K养分内在效率分别为465.1、2222.2和387.1 kg/kg。QUEFTS模型模拟生产一吨肉质根,N、P和K移走量分别为1.34 kg N、0.30 kg P和1.93 kg K。当目标产量达到潜在产量的80%时,肉质根所需的N、P和K占整株养分吸收的比例分别为63%、70%和80%。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植株养分吸收量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好,QUEFTS模型可用于预估一定目标产量下萝卜的最佳养分需求量。(2)建立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萝卜推荐施肥方法和养分专家系统。萝卜种植区N、P和K的土壤基础供应平均分别为118.7、28.2和208.8 kg/ha,产量反应平均分别为17.7、10.4和10.3 t/ha,相对产量平均分别为0.73、0.86和0.85,农学效率平均分别为104.7、105.0和69.5 kg/kg。土壤基础养分供应等级低、中和高对应的产量反应系数N的分别为0.36、0.21和0.11,P的分别0.18、0.12和0.06,K的分别为0.21、0.13和0.06。产量反应与土壤基础养分供应呈显着负指数关系,与相对产量呈显着负线性关系,与农学效率呈显着二次曲线关系。构建了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萝卜推荐施肥模型,其中,施氮量=产量反应/农学效率,施磷量或施钾量=作物产量反应需磷或钾量+维持土壤养分平衡部分需磷或钾量-上季磷素或钾素残效。维持土壤平衡所需养分是依据QUEFTS模型预估的最佳养分需求量计算。同时采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把复杂的推荐施肥模型简化成用户方便使用的推荐施肥养分专家系统。(3)萝卜养分专家系统田间验证。与农民习惯施肥(FP)相比,应用萝卜NE系统显着降低氮、磷和钾肥施用量分别为98 kg N/ha、110 kg P2O5/ha和47 kg K2O/ha,氮素和磷素盈余量分别达105.1 kg N/ha和115.1 kg P2O5/ha,土壤氮素表观损失为110.8 kg N/ha。与当地优化推荐施肥(ST)相比,NE处理显着降低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分别为48 kg N/ha和44 kg P2O5/ha。与FP和ST处理相比,NE处理显着增加了萝卜产量,增幅分别达4.2%和4.0%,经济效益分别显着增加了5948和3072元/ha;肥料利用率均显着提高,氮素的农学效率、回收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42.4和31.0 kg/kg、11.4和7.0个百分点以及162.9和96.8 kg/kg,磷素的分别提高了67.4和50.9kg/kg、14.1和7.5个百分点以及488.0和327.3 kg/kg,钾素的分别提高了20.3和12.3 kg/kg、11.3和6.3个百分点以及86.9和22.4 kg/kg。NE系统推荐施氮量下,有机肥氮替代30%化肥氮可保证萝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4)萝卜氮素施用限量的DNDC模型模拟。DNDC在模拟萝卜产量、氮素吸收、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淋溶水量和氮淋溶方面表现较好。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萝卜产量和氮淋溶对施氮量和灌水量最敏感,播种日期对秋季萝卜产量影响也较大;优化的田间管理措施包括:氮肥农学和环境施用限量分别为150和180 kg N/ha,最佳灌溉量分别为200 mm(春季)和150 mm(秋季),最优施氮比例为3/10:4/10:3/10,分别在萝卜播种前基施、莲座期和肉质根膨大中期追施,优化的播种日期为4月初到4月中旬(春季)和7月末到8月初(秋季)。春、秋季萝卜生产中保障水体环境安全的环境可允许最大硝态氮淋失量分别为14.0和20.6 kg N/ha。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管理措施在维持春、秋季萝卜产量的同时可减施氮肥120-150 kg N/ha,分别节水33.3%和50.0%,对保障水体环境安全的氮淋失量降低范围分别为81.0-88.3和116.0-128.0 kg N/ha,降幅范围均为86.0%-95.0%。环境施氮阈值与萝卜NE系统推荐施氮量基本一致,进一步从环境效益方面验证了其推荐施氮量的合理性。综上所述,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在提高萝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减施化肥并减少氮素环境风险,可用于我国萝卜生产中的养分推荐。
二、复合肥有机肥全量氮磷钾分析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肥有机肥全量氮磷钾分析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肥与控释复合肥配施对茶叶产量、品质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肥模式的茶叶产量 |
2.2 不同施肥模式的茶园经济效益分析 |
2.3 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
2.4 不同施肥模式下茶园土壤养分状况 |
3 讨论 |
3.1 不同施肥模式与茶叶产量、经济效益和品质的关系 |
3.2 不同施肥模式的茶园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 |
4 结论 |
(2)施用鸡粪有机肥对菜地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其环境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农业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2 我国畜禽粪便资源及排放状况 |
1.1.3 畜禽粪便有机肥的使用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2.2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重金属累积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1.2.3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剂量鸡粪有机肥对菜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2.3.2 土壤中微生物的磷脂脂肪酸含量变化 |
2.3.3 生态学指数特征分析 |
2.3.4 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 |
2.3.5 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鸡粪有机肥对菜地土壤重金属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施用鸡粪有机肥后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 |
3.3.2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长期施用鸡粪有机肥对菜地土壤重金属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一节 长期施用鸡粪有机肥对菜地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其环境风险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点与试验设计 |
4.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2.3 土壤重金属潜在风险评价 |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施肥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3.2 不同施肥年限对土壤重金属全量的影响 |
4.3.3 不同施肥年限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及形态分布 |
4.3.4 土壤生态风险评价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二节 长期施用鸡粪有机肥对菜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多样性的影响 |
4.6 引言 |
4.7 材料与方法 |
4.7.1 试验地点与试验设计 |
4.7.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7.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8 结果与分析 |
4.8.1 土壤样品测序深度及合理性分析 |
4.8.2 有机肥施用年限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4.8.3 有机肥施用年限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丰度的影响 |
4.8.4 施肥年限对土壤各处理样品菌群组成和结构分析 |
4.8.5 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4.9 讨论 |
4.10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基于喀斯特水肥耦合的黄金梨品质提升机制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 |
(二)喀斯特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 |
(三)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
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
2 研究阶段划分 |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特点与难点及创新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1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
(四)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
1 实验方案分析 |
2 野外调查数据 |
3 收集资料数据 |
三 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环境的影响机理 |
(一)水肥耦合对土壤因子的影响 |
1 水肥耦合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2 水肥耦合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3 不同岩性下水肥耦合对土壤因子影响的对比分析 |
(二)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发育的影响 |
1 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特征的影响 |
2 水肥耦合对叶片营养元素的影响 |
3 不同岩性下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发育的对比分析 |
四 水肥耦合高效利用对黄金梨产量品质提升机制 |
(一)不同水肥处理对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 不同水肥处理下的果实产量 |
2 不同水肥处理对黄金梨物理品质的影响 |
3 不同水肥处理对黄金梨化学品质的影响 |
(二)水肥耦合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机制 |
1 产量及品质对水肥利用率的响应 |
2 土壤养分对水肥利用效率的响应机制 |
3 果实产量及品质综合评价 |
4 水肥耦合对品质提升机制的对比分析 |
五 黄金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
(一)石漠化地区果林现有成熟技术 |
1 果树水分监测技术 |
2 果树施肥技术 |
3 果实套袋技术 |
(二)石漠化地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 |
1 水肥一体化技术 |
2 土壤改良培肥技术 |
3 水分调节技术 |
4 黄金梨节本高效品质提升技术 |
(三)喀斯特黄金梨提升品质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
1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5 示范点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六 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及核桃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施肥对果树的影响 |
1.2.2 施肥对土壤的影响 |
1.2.3 施肥对核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2.3 样品采集 |
2.3.1 土壤样品采集 |
2.3.2 植物样品采集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2.4.2 土壤酶活性测定 |
2.4.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测定 |
2.4.4 核桃产量品质测定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5.1 基本统计分析 |
2.5.2 测序数据处理 |
2.5.3 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3.1.1 全氮和碱解氮的变化 |
3.1.2 全磷和有效磷的变化 |
3.1.3 全钾和速效钾的变化 |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2.1 土壤pH |
3.2.2 土壤含水率 |
3.2.3 土壤有机质 |
3.2.4 土壤酶活性 |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核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
3.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核桃树生长量的影响 |
3.3.2 不同施肥处理对核桃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
3.3.3 不同施肥处理对核桃品质的影响 |
3.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施肥的响应 |
3.4.1 土壤微生物量 |
3.4.2 土壤微生物数量 |
3.4.3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
3.4.4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 |
3.5 核桃肥料配施的综合分析 |
3.5.1 核桃产量品质对土壤养分的响应 |
3.5.2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四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
4.1 讨论 |
4.2 结论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土壤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研究概况 |
1.1.1 国外研究概况 |
1.1.2 国内研究概况 |
1.2 长期种植施肥下作物产量与品质研究进展 |
1.2.1 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1.2.2 施肥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1.2.3 长期种植施肥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1.3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研究进展 |
1.3.1 土壤养分淋失及其影响因素 |
1.3.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
1.4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
1.4.1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1.4.2 降雨养分输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
1.5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
1.5.1 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5.2 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5.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养分的影响 |
1.6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
1.6.1 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
1.6.2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
1.7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
1.7.1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1.7.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1.7.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8 长期种植施肥下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研究进展 |
1.8.1 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特征 |
1.8.2 长期种植施肥对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的影响 |
第2章 绪论 |
2.1 立题依据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第3章 种植施肥对烟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地概况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烤烟产量与品质 |
3.3.2 玉米产量与品质 |
3.3.3 黑麦草产量与品质 |
3.4 讨论 |
3.4.1 作物产量 |
3.4.2 作物品质 |
3.5 小结 |
第4章 烟地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概况 |
4.2.2 试验设计 |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烤烟养分吸收量 |
4.3.2 玉米养分吸收量 |
4.3.3 黑麦草养分吸收量 |
4.3.4 肥料的经济效益 |
4.4 讨论 |
4.4.1 作物养分吸收量 |
4.4.2 肥料的经济效益 |
4.5 小结 |
第5章 烟地土壤养分淋失与降雨输入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地概况 |
5.2.2 试验设计 |
5.2.3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
5.3.2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
5.3.3 降雨养分输入 |
5.3.4 降雨中各形态氮的月均变化 |
5.4 讨论 |
5.4.1 土壤养分淋失 |
5.4.2 降雨养分输入 |
5.5 小结 |
第6章 烟地养分含量及其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地概况 |
6.2.2 试验设计 |
6.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6.2.4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
6.3.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
6.3.3 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 |
6.3.4 土壤团聚体对养分的贡献率 |
6.4 讨论 |
6.4.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
6.4.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
6.4.3 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
6.4.4 土壤氮、磷、钾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
6.5 小结 |
第7章 烟地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及种群变化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地概况 |
7.2.2 试验设计 |
7.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7.2.4 数据处理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
7.3.2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
7.3.3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及pH |
7.3.4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机酸 |
7.3.5 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分析 |
7.3.6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门 |
7.3.7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属 |
7.3.8 土壤微生物功能预测 |
7.4 讨论 |
7.4.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
7.4.2 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 |
7.4.3 细菌、真菌群落结构 |
7.5 小结 |
第8章 长期种植施肥下烟地生产力与养分状况综合评价 |
8.1 烟地生产力 |
8.2 养分状况 |
8.2.1 氮 |
8.2.2 磷 |
8.2.3 钾 |
8.3 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专利及课题成果展示 |
(6)磷酸脲基复合肥制备工艺优化及其在滨海盐渍土中的磷素增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磷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现状 |
1.2 盐化和碱化土壤中磷素的高效利用 |
1.3 磷酸脲基肥料的合成工艺研究 |
1.4 磷酸脲基肥料的应用研究现状 |
1.5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的造粒工艺研究 |
1.5.1 磷酸脲基肥料造粒的优点及其工艺 |
1.5.2 纳米复合材料在肥料中的应用 |
1.6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磷酸脲基肥料的合成工艺优化 |
2.1.1 供试材料和仪器 |
2.1.2 试验设计 |
2.1.3 磷酸脲基肥料在盆栽玉米上的应用 |
2.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2.2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的制备与肥效评价 |
2.2.1 供试材料和仪器 |
2.2.2 试验设计 |
2.2.3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的养分释放评价 |
2.2.4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的农艺效益评价 |
2.2.5 检测指标与方法 |
2.3 磷酸脲基复合肥料的盆栽小麦-玉米肥效研究 |
2.3.1 供试材料与地点 |
2.3.2 试验设计 |
2.3.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2.4 磷酸脲基复合肥料的玉米大田肥效研究 |
2.4.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2.4.2 试验设计 |
2.4.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2.5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磷酸脲基肥料的合成工艺优化 |
3.1.1 磷酸脲基肥料合成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3.1.2 磷酸脲基肥料合成工艺响应曲面优化分析 |
3.1.3 磷酸脲基肥料的表征 |
3.1.4 磷酸脲基肥料的休止角测定 |
3.1.5 磷酸脲基肥料对盆栽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磷素利用率的影响 |
3.1.6 磷酸脲基肥料对盆栽玉米土壤有效磷、p H和根际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
3.2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的造粒工艺与肥效评价 |
3.2.1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的强度测定 |
3.2.2 磷酸脲基纳米复肥料的红外图谱分析 |
3.2.3 磷酸脲基纳米复肥料的XRD图谱 |
3.2.4 磷酸脲基纳米复肥料制备工艺的响应曲面优化分析 |
3.2.5 磷酸脲基纳米复肥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
3.2.6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养分释放评价 |
3.2.7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颗粒XMT分析 |
3.2.8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对盆栽玉米生长的影响 |
3.3 磷酸脲基复合肥料在盆栽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的应用效果 |
3.3.1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盆栽小麦和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3.2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盆栽小麦和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
3.3.3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盆栽小麦、玉米土壤p H、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3.3.4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盆栽小麦、玉米磷素利用率的影响 |
3.4 磷酸脲基复合肥料在大田玉米中的应用效果 |
3.4.1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4.2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玉米季经济效益的影响 |
3.4.3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玉米株高、茎粗和SPAD的影响 |
3.4.4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土壤p H的影响 |
3.4.5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土壤有效磷、硝铵态氮的影响 |
3.4.6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土壤全磷和容重的影响 |
3.4.7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玉米植株根长密度的影响 |
3.4.8 磷酸脲基复合肥对土壤酸碱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3.4.9 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磷酸脲基肥料的合成及应用 |
4.2 磷酸脲基纳米复合肥料的造粒工艺 |
4.3 磷酸脲基复合肥料在滨海盐渍土中的增效机制 |
5 结论 |
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化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
1.2 缓释肥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
1.2.1 缓释肥的养分释放机理 |
1.2.2 缓释肥的类型 |
1.2.3 缓释肥的应用效果 |
1.3 有机肥料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1.3.1 新型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机理及效果 |
1.3.2 风化煤的利用现状 |
1.4 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理 |
1.4.1 新型微生物肥料的标准体系及作用机理 |
1.4.2 有益菌芽孢杆菌的应用现状 |
1.5 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
1.6 肥料剂型的研究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8.1 研究内容 |
1.8.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原料及配方筛选 |
2.1.1 试验材料及性质表征 |
2.1.2 试验设计与采样方法 |
2.2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芽孢杆菌在番茄根系的定殖规律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样品采集方法 |
2.3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养分淋溶及释放特点研究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设计 |
2.3.3 样品采集方法 |
2.4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苹果树及苹果园土壤的影响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设计 |
2.4.3 样品采集方法 |
2.5 样品分析化验方法 |
2.5.1 芽孢杆菌的测定方法 |
2.5.2 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测定方法 |
2.5.3 植株生理和光合指标的测定方法 |
2.5.4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2.6 试验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原料特征及配方筛选 |
3.1.1 活化腐植酸的特征 |
3.1.2 高分子缓释肥(PSF)的养分释放规律及结构特征 |
3.1.3 B153形态观察及分泌物检测 |
3.1.4 番茄专用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配方筛选 |
3.1.5 B153在原料中活性差异机理分析 |
3.1.5.1 PSF养分缓释保护有益菌活性 |
3.1.5.2 不同原料配方pH和电导率分析 |
3.1.6 果树专用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配方筛选 |
3.2 BCSF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B153的定殖规律 |
3.2.1 不同处理对盆栽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对盆栽番茄生理性状的影响 |
3.2.3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不同生长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4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不同生长期光合指标的影响 |
3.2.5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3.2.6 施肥处理对盆栽番茄生理和光合指标的PCA主成分分析 |
3.2.7 芽孢杆菌B153在盆栽番茄根际土壤的定殖规律 |
3.2.8 芽孢杆菌对盆栽番茄促生机理分析 |
3.3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研制及养分淋溶和释放效果研究 |
3.3.1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 |
3.3.2 不同处理淋洗液pH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规律 |
3.3.3 不同处理淋洗液EC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规律 |
3.3.4 不同处理淋洗液速效养分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 |
3.3.5 不同处理淋洗液全氮含量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 |
3.3.6 不同处理淋洗液钙和镁离子含量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 |
3.3.7 不同处理淋洗液速效养分的PCA主成分分析 |
3.3.8 不同处理下淋洗后土壤pH和EC的变化 |
3.3.9 不同处理下淋洗后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 |
3.3.10 不同处理下淋洗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3.3.11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点 |
3.4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苹果园土壤养分及苹果树生长的影响 |
3.4.1 苹果园土壤全年地温和气温变化规律 |
3.4.2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在苹果园土壤中的有益菌活性变化 |
3.4.3 不同施肥处理下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 |
3.4.4 不同施肥处理苹果树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 |
3.4.5 不同施肥处理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
3.5 不同施肥处理对苹果园土壤细菌区系的影响 |
3.5.1 不同处理土壤细菌OTU分布差异比较 |
3.5.2 不同处理对细菌群落α多样性的影响 |
3.5.3 不同处理对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 |
3.5.3.1 不同处理细菌群落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
3.5.3.2 不同施肥处理下细菌门水平差异 |
3.5.3.3 不同施肥处理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 |
3.5.3.4 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LEfSe分析 |
3.6 不同处理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3.6.1 不同处理土壤真菌OTU分布差异比较 |
3.6.2 不同处理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
3.6.3 不同处理对土壤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 |
3.6.3.1 不同处理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
3.6.3.2 不同施肥处理下品果园土壤真菌门水平的柱状图 |
3.6.3.3 不同处理土壤真菌属水平下群落结构 |
3.6.3.4 苹果园土壤真菌群落LEfSe分析 |
3.7 土壤环境因子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
3.7.1 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细菌相互关系 |
3.7.2 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真菌相互关系 |
4.讨论 |
4.1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原料及对有益菌活性的影响 |
4.1.1 活化的风化煤腐植酸性质特点及对有益菌的影响 |
4.1.2 高分子缓释肥的养分释放特点及对有益菌活性的影响 |
4.2 芽孢杆菌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促生机理 |
4.2.1 芽孢杆菌在番茄根系的定殖规律 |
4.2.2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4.3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土壤pH和酶活性的影响 |
4.3.1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土壤pH的影响 |
4.3.2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淋溶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4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在苹果树上的施用效果 |
4.4.1 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影响苹果树生长 |
4.4.2 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影响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区系 |
5 结论 |
6 主要创新点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专利情况 |
(8)肥草协同调控下紫色土油茶园土壤肥力和油茶生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肥草协同调控下紫色土油茶园土壤肥力特征 |
3.1.1 土壤全量养分特征 |
3.1.2 土壤速效养分特征 |
3.2 肥草协同调控下紫色土油茶园油茶生长特征 |
3.2.1 油茶长势特征 |
3.2.2 油茶叶片养分含量 |
3.3 油茶长势特征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
4 讨论 |
4.1 肥草协同调控下紫色土油茶园土壤肥力的改良效应 |
4.2 肥草协同调控措施对油茶生长的影响 |
5 结论 |
(9)生物有机肥对贫瘠土壤养分及生物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化肥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有机肥的定义及分类 |
1.4 生物有机肥的特点与优势 |
1.5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5.1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影响 |
1.5.2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pH的影响 |
1.5.3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6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生物及生物活动土壤酶活的影响 |
1.6.1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
1.6.2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6.3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酶活的影响 |
1.7 生物有机肥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7.1 生物有机肥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1.7.2 生物有机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
1.8 生物有机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9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0 本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10.1 研究内容 |
1.10.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生物有机肥对大田土壤养分和产量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实验设计 |
2.2.3 土壤样品采集 |
2.2.4 土壤样品测定及统计方法 |
2.2.4.1 土壤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
2.2.4.2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
2.2.4.3 土壤碱性磷酸酶的测定 |
2.2.4.4 统计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处理间有机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2.3.1.1 不同有机肥种类与用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2.3.1.2 有机肥种类与用量对速效养分的影响 |
2.3.1.3 有机肥种类与用量对全量养分的影响 |
2.3.2 有机肥种类与用量对土壤pH和容重的影响(第一季结果) |
2.3.3 有机肥种类与用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的影响(第一季结果) |
2.3.4 有机肥种类与用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
2.3.4.1 单孔平均光密度的变化 |
2.3.4.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
2.3.5 有机肥不同种类与用量对玉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3章 生物有机肥对盆栽土壤养分和生物性状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供试土壤 |
3.2.2 试验材料 |
3.2.3 试验设计 |
3.2.4 栽培管理 |
3.2.4.1 水分管理 |
3.2.4.2 施肥管理 |
3.2.4.3 采样和测定方法 |
3.2.5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3.2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酶活的影响 |
3.3.3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3.3.1 土壤原核微生物物种丰度 |
3.3.3.2 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相对丰度 |
3.3.3.3 土壤原核微生物多样性 |
3.3.3.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
3.3.4 生物有机肥对玉米,小麦生物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4.1 本文主要结论 |
4.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萝卜养分推荐方法与氮素限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基于土壤养分的推荐施肥方法 |
1.2.2 基于作物的推荐施肥方法 |
1.2.3 氮素施用限量的确定 |
1.2.4 DNDC模型在氮素管理中的应用 |
1.3 本文研究契机与总体思路 |
1.3.1 研究契机 |
1.3.2 总体思路 |
第二章 萝卜养分需求特征参数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数据来源 |
2.2.2 QUEFTS模型改进 |
2.2.3 QUEFTS模型田间验证 |
2.2.4 样品采集与养分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萝卜养分吸收特征 |
2.3.2 萝卜养分内在效率与养分内在效率倒数 |
2.3.3 QUEFTS模型参数确定 |
2.3.4 萝卜最佳养分需求估算 |
2.3.5 QUEFTS模型田间验证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萝卜推荐施肥方法建立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数据来源 |
3.2.2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土壤基础养分供应 |
3.3.2 产量反应和相对产量 |
3.3.3 农学效率 |
3.3.4 产量反应和土壤基础养分供应关系 |
3.3.5 产量反应和相对产量关系 |
3.3.6 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关系 |
3.3.7 产量反应的确定 |
3.3.8 施肥模型的建立 |
3.3.9 萝卜养分专家系统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萝卜养分专家系统田间验证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点 |
4.2.2 试验设计 |
4.2.3 样品采集及养分测定 |
4.2.4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施肥量 |
4.3.2 萝卜产量和经济效益 |
4.3.3 氮磷钾养分吸收与表观平衡 |
4.3.4 氮素表观损失 |
4.3.5 肥料利用率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萝卜氮素施用限量的DNDC模型模拟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地点 |
5.2.2 试验设计 |
5.2.3 样品采集及测定 |
5.2.4 DNDC模型模拟 |
5.2.5 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
5.2.6 敏感性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萝卜产量和生物量模拟 |
5.3.2 植株氮素吸收量模拟 |
5.3.3 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模拟 |
5.3.4 淋溶水量模拟 |
5.3.5 硝态氮淋失量模拟 |
5.3.6 不同管理措施的敏感性分析 |
5.3.7 氮肥农学和环境阈值确定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复合肥有机肥全量氮磷钾分析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肥与控释复合肥配施对茶叶产量、品质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J]. 孔晓君,尚晓阳,李玉胜,刘泉汝,滕怀泽,郑海涛. 土壤通报, 2021(06)
- [2]施用鸡粪有机肥对菜地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其环境风险研究[D]. 李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基于喀斯特水肥耦合的黄金梨品质提升机制与技术研究[D]. 余逍.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4]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及核桃产量品质的影响[D]. 张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D]. 王亚麒. 西南大学, 2021
- [6]磷酸脲基复合肥制备工艺优化及其在滨海盐渍土中的磷素增效机制[D]. 杨贵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7]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D]. 王欣英.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8]肥草协同调控下紫色土油茶园土壤肥力和油茶生长特征[J]. 陈俊佳,罗立津,陈志彪,陈志强,陈海滨,黄锦祥,张仁涛.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0(02)
- [9]生物有机肥对贫瘠土壤养分及生物性状的影响[D]. 张奇. 扬州大学, 2020(04)
- [10]萝卜养分推荐方法与氮素限量研究[D]. 张佳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