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衡施肥对老龄多叶老芒麦种子产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1](2021)在《磷添加对青海扁茎早熟禾养分重吸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扁茎早熟禾(Poa pratensis var.anceps Gaud.cv.Qinghai)是青藏高原高寒地区草地恢复及水土保持的主要草种,种植面积和种子需求量逐年增大。在种子生产方面,青海扁茎早熟禾在建植4-5年后种子产量迅速下降、种子生产效率低下;在草地恢复方面,建植稳定的青海扁茎早熟禾恢复草地存在着快速退化、杂草入侵等问题。为此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本研究分别选择了建植5年和11年的青海扁茎早熟禾为研究对象,在其花期开展了不同梯度磷添加试验,通过探究青海扁茎早熟禾农艺性状、生物量分配、种子产量与构成、养分分配及养分重吸收特征,旨在阐明青海扁茎早熟禾繁殖策略和养分重吸收规律,为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生产效率、稳定性的提高及其草地利用年限的延长提供研究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施磷可显着提高青海扁茎早熟禾株高、生殖枝数、叶长、叶面积及总根长、根表面积等在内的农艺性状。在种植第5年,青海扁茎早熟禾主要农艺性状在施磷量处于低-中水平时效益最大,其株高和叶片特征在施磷量90 kg/hm2时最大,分别为90.18 cm、23.57 cm、0.90 cm、4.50 cm2,其生殖枝数和根系特征分别在施磷量60 kg/hm2和150 kg/hm2时最大;种植第11年的青海扁茎早熟禾主要农艺性状在施磷量处于中-高水平时变化最大,其株高和叶片形态特征在施磷量180 kg/hm2时最大,分别为81.98 cm、24.16 cm、0.82 cm、4.93 cm2,其生殖枝数和根系形态特征在施磷量90 kg/hm2时最大。(2)施磷显着增加青海扁茎早熟禾各器官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盛花期-枯黄期种植第5年的青海扁茎早熟禾茎、叶、穗、根生物量最大提升幅度分别为74.40%、86.71%、89.56%、15.96%,在生物量分配上繁殖分配最低,根生物量分配最高;种植第11年的青海扁茎早熟禾茎、叶、穗、根生物量最大提升幅度分别为108.04%、58.27%、71.96%、8.58%,在生物量分配上和第5年的青海扁茎早熟禾变化规律一致。(3)施磷会改变种植5、11年青海扁茎早熟禾试验地土壤0-3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其中碳、氮、磷含量随磷肥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磷会导致土壤C/N、C/P值下降,其C/N、C/P值的变化主要由氮、磷含量的变化引起;施磷显着增加青海扁茎早熟禾茎、叶、穗、根的碳、氮、磷含量,而降低青海扁茎早熟禾各器官C/P、C/N和N/P值。(4)施磷能显着影响不同建植年限的青海扁茎早熟禾氮、磷重吸收度和重吸收率。施磷显着降低建植5年青海扁茎早熟禾的氮、磷重吸收度及氮重吸收率,磷重吸收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氮、磷重吸收率分别为18.54%~30.18%、21.51%~39.02%;施磷降低建植11年的青海扁茎早熟禾氮、磷重吸收度和氮、磷重吸收率,其氮、磷重吸收率分别为16.62%~28.38%、18.71%~28.77%。随建植年限的增加,青海扁茎早熟禾氮、磷重吸收率逐渐下降。(5)施磷量在60 kg/hm2时,可实现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和牧草产量协同提高,施肥当年和施肥第二年种子产量分别提升28.16%和24.93%。施磷增加建植第5年青海扁茎早熟禾的穗长、穗宽、小穗数、小穗粒数、单序籽粒数、单序籽粒重、生殖枝数。青海扁茎早熟禾的小穗数、单序籽粒数、单序籽粒重是影响其种子产量的重要性状,其中单序籽粒数是最关键的性状。
吴勇[2](2021)在《河西灌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的施肥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河西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紫花苜蓿优势主产区之一,但该地区用于牧草生产的土壤大多较为贫瘠,且缺乏科学的紫花苜蓿施肥管理措施和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施肥盲目性较大,肥料利用率低,从而制约了该地区草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河西灌区高产期(种植后1-5年)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以氮、磷、钾为3个施肥因素,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通过连续5年的定点施肥试验,系统的分析不同氮、磷、钾配施下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肥料效应以及经济效益,旨在探究河西地区高效生产下的紫花苜蓿肥料效应,为紫花苜蓿高产年份养分管理及草牧业生产实践中经济效益评价提供参考。所得研究结果如下:1)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施肥显着提高紫花苜蓿产量、生长高度,降低紫花苜蓿茎叶比,其中5年紫花苜蓿产量最高的氮、磷、钾施肥配比为磷105 kg·hm-2、钾45 kg·hm-2、氮51.75kg·hm-2(P2K1N1),5年累计总产量达到98947.62 kg?hm-2,相比不施肥处理最高增产40.99%,其次为磷52.5 kg·hm-2、钾90 kg·hm-2、氮51.75 kg·hm-2(P1K2N1)处理和磷105kg·hm-2、钾90 kg·hm-2、氮103.5 kg·hm-2(P2K2N2)处理,5年累计产量分别为97455.34 kg?hm-2和97091.03 kg?hm-2。施肥可以显着提高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和蛋白总量,降低紫花苜蓿ADF和NDF含量,并显着提高紫花苜蓿相对饲用价值,改善紫花苜蓿土壤养分状况。其中施肥量为磷105 kg·hm-2、钾90 kg·hm-2、氮103.5 kg·hm-2(P2K2N2)时紫花苜蓿的蛋白总量最高,5年累计达到17682.57kg?hm-2,相对饲用价值为158,达到特级水平,对土壤养分提升效果最为明显。2)河西灌区紫花苜蓿平衡施肥模型研究种植第4年,氮、磷、钾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影响均表现为磷>钾>氮,种植第4年交互效应对苜蓿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氮钾>氮磷>磷钾,种植第4年交互效应对紫花苜蓿蛋白总量的影响主要为氮、磷互作。通过模拟寻优得到种植第4年紫花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利用频率分析法获得种植第4年的实现目标产量和目标蛋白总量的氮、磷、钾推荐施肥量分别为施氮71.53-86.40kg·hm-2、施磷68.07-83.0kg·hm-2、施钾63.49-75.94kg·hm-2和施氮68.21-80.44kg·hm-2;施磷83.03-95.47kg·hm-2;施钾64.15-75.19kg·hm-2。种植第5年,氮、磷、钾对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贡献均为磷>氮>钾,种植第5年苜蓿交互效应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磷钾>氮钾>氮磷,种植第5年苜蓿交互效应对蛋白总量的影响主要为氮、磷互作。通过模拟寻优得到种植第5年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利用频率分析法获得种植第5年的实现目标产量和目标蛋白总量的氮、磷、钾肥推荐施肥量分别为施氮68.41-80.95 kg·hm-2、施磷68.47-79.95 kg·hm-2、施钾68.64-80.32 kg·hm-2和施氮77.64-86.67kg·hm-2、施磷80.41-93.04kg·hm-2;施钾72.51-83.31kg·hm-2。3)平衡施肥下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对种植1-5年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发现,氮、磷、钾肥料配比为磷105kg·hm-2、钾90 kg·hm-2、氮103.5 kg·hm-2(P2K2N2)时,其经济效益最好,为DEA有效,而紫花苜蓿不施肥(P0K0N0)时经济效益最低,其调整幅度最大,其次分别为不施磷处理(P0K2N2)和不施氮(P2K2N0)处理。这也从经济效益角度印证平衡施肥对河西灌区紫花苜蓿生产重要性。氮、磷、钾肥对种植1-5年紫花苜蓿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在种植第1年为氮肥影响最大,磷肥对第2-5年紫花苜蓿的经济效益影响最大,综合5年来看,磷肥对紫花苜蓿经济效益影响大于氮肥和钾肥。
李文晶[3](2021)在《养分添加对羊草草地地上生产力、群落组成和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草地生态系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由于过度放牧、农业开垦等人为活动的干扰,草地面临大面积退化。因此,采取有效管理和恢复措施对于草地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肥作为一种有效的草地管理措施,对产量有极大的影响。为探究草地生产力对养分添加的响应过程,本论文以羊草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因素嵌套实验设计,设置了氮(N:对照、纯氮100 kg·ha-1·year-1)、磷(P:对照、纯磷100 kg·ha-1·year-1)、钾(K:对照、纯钾100 kg·ha-1·year-1)添加实验。探讨了不同养分添加对地上生产力、群落组成及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对照(CK)相比,N素添加能够显着地增加地上总生物量。NPK配合添加对地上总生物量的影响最大,比对照处理CK显着增加99.2%。其次为N和NP添加,地上生物量比CK处理分别显着增加74.8%和53.4%。添加N、NP和NPK能够显着提高草地地上生物量。P、K和PK添加时,对地上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禾本科物种的生物量在N、NK和NPK添加下显着增加,分别比CK处理显着增加104.9%、139.9%和118.4%。豆科物种的生物量在N、NP、NK和NPK添加以及PK添加下分别比CK处理显着降低72.3%、82.9%、55.6%、46.2%和50.1%,NP对豆科物种的生物量影响最大。杂草类生物量在NP添加下最多,其次为NPK和N添加,分别比CK处理显着增加了136.8%、109.3%和88.3%。枯落物对于不同养分的响应趋势与地上总生物量的变化一致。N、NP和NPK添加分别使枯落物显着增加74.8%、74.4%和90.8%。2)与CK相比较,NPK、NK、NP和N添加导致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显着降低,比CK处理显着降低了48.3%、44.8%、48.3%和51.7%,PK、P和K添加对物种丰富度无显着影响。NPK添加时的群落总盖度最大,N次之,分别比CK处理显着增加30.33%和28.83%。在N和NK添加下,禾本科盖度显着增加26.88%和21.66%,豆科盖度则显着下降13.13%和14.63%,草地禾本科盖度与豆科盖度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呈负相关,杂类草盖度只在N添加下有显着影响,比CK显着增加15.08%。K添加时,草地地上生物量与豆科盖度显着正相关,PK添加时地上生物量与禾本科盖度显着正相关,NPK添加时地上生物量与杂类草盖度极显着正相关。地上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3)养分添加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NPK添加时植物高度群落加权平均值(CWM)达到最大值,比CK处理显着增加了112.94%,其次为NP和N添加,分别比CK处理显着增加100.96%和80.83%。(2)植物叶面积CWM、叶片厚度CWM和叶绿素含量CWM在N、NP、NK、PK、NPK的添加下均显着增加,当单独P添加或K添加时对这三种叶性状没有明显影响。叶干物质含量CWM在NPK添加时最大,比CK处理显着增加33.68%,其余养分添加对其没有明显影响。综上所述,N添加和N素组合(即NP、NK和NPK)添加有利于草地地上生产力的提高,尤其N、NP和NPK这三种养分添加方式对于提高草地地上生产力更加明显。N添加和N素组合(即NP、NK和NPK)添加改变了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组成,体现在物种多样性降低,但由于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不存在相关关系,所以多样性的降低对草地生产力的变化没有明显影响;N和NPK添加有助于提高群落覆盖度,群落盖度与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所以盖度的提高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养分添加使植物功能性状改变:NPK的添加增加了叶干物质含量,对叶片单位面积结构上的投入增加进而促使叶寿命增加;N、NP和NPK的添加提高了植株高度,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植株叶片厚度显着增加,增强了草地植物在光源方面的竞争能力以及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进而大大提高了草地植物地上生产力。通过本研究,明确养分添加对草地地上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群落组成和植物功能性状的作用,为退化草地的恢复和建立科学的草地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张燕,刘文辉,魏小星,吴瑞,杨晶,刘凯强,石正海[4](2021)在《开花期施磷对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产量及繁殖分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5龄青海扁茎早熟禾(Poa pratensis var. anceps Gaud. cv. Qinghai)为研究对象,在开花期进行不同梯度磷添加试验,探讨施磷对其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开花期施磷,增加了穗干物质转运和穗部生物量,进而提高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产量(3%~28%)。施磷量在60kg/hm2(P2)时,种子产量达到最大,为255.08kg/hm2。开花期施磷显着影响青海扁茎早熟禾繁殖分配,施磷量在P2时,繁殖分配达到最大,为5.47%。建植5年的青海扁茎早熟禾在繁殖策略上倾向于用根茎进行无性繁殖。因此,试验区域种子生产最佳施磷(P2O5)梯度为60kg/hm2,以提高种子产量和繁殖分配,为高寒地区根茎型牧草种子增产稳产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田野[5](2020)在《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草甸草原割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草地生态系统是由草原和环境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退化草地的恢复状态与其稳定性息息相关。为确定适宜羊草种群繁殖及恢复退化割草地的最佳改良措施,本文以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割草地为对象,研究植物群落对不同改良措施的响应;探讨不同改良措施下优势种羊草种群特征、群落数量特征、群落各生活型植物重要值、物种数量以及群落多样性变化情况,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切根处理增加了羊草种群高度、密度,并显着提高以羊草为主的禾本科植物重要值(P<0.05),提高羊草生物量在群落中占比的同时减少了羊草种群以及群落生物量,另外切根也降低了群落物种优势度指数但对群落物种数变化无明显影响。2.切根配合化肥施用显着提高羊草种群高度、盖度和密度(P<0.05),切根+N2P2(尿素150kg/hm2;磷酸二铵90kg/hm2)处理下羊草生物量和群落生物量达到最高。切根+N3P3(尿素225kg/hm2;磷酸二铵135kg/hm2)处理明显优化群落结构,群落多样性变化得到有效改善,群落物种数最低,并显着提高群落高度、盖度和密度(P<0.05)。3.切根+OR3(有效养分用量190)处理可显着提高羊草高度、盖度、密度以及生物量(P<0.05),群落物种数在其干扰下明显减少,群落多样性变化得到有效改善,提高禾本科植物重要值并降低豆科植物和菊科植物在群落中的占比(P<0.05)。增加群落产量同时降低杂草生物量比例(P<0.05)。4.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草原的改良效表现为切根+有机肥>切根+化肥>切根。切根+N2P2(尿素150kg/hm2;磷酸二铵90kg/hm2)和切根+OR3(有效养分用量190)是相应改良措施中最优处理,对退化羊草草甸草原恢复改良效果最好。
刘晓永[6](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李书田,刘晓永,何萍[7](2017)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估算当前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和化肥需求,对如何实现2020年化肥零增长以及零增长下如何进行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科学管理和施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方法】本研究依据国家统计最新数据、研究结果和文献资料,以省级为单元,系统估算了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全面实现平衡施肥条件下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量。在考虑有机肥养分有效还田基础上,分析当前化肥消费量与化肥需求量的差异。【结果】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需要氮磷钾养分共8410万t,其中N 3746万t、P2O5 2024万t、K2O2640万t,粮食作物、蔬菜/瓜果、果树和茶叶、油料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饲草/草地、水产养殖的养分需求分别占总需求的41.8%、20.8%、13.1%、5.1%、2.3%、2.1%、10.6%和2.2%。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地区的养分需求分别占20.3%、23.2%、18.8%、16.8%、11.1%和9.8%,其中山东、河南和四川对养分的需求高于其他省份。当前全国化肥消费量为6023万t,其中N、P2O5、K2O分别为3001万t、1943万t和1079万t,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南、西北地区的化肥消费量分别占全国化肥消费量的10.6%、27.7%、24.4%、11.5%、11.4%、14.2%。我国当前有机肥养分资源潜力为N 3200万t、P2O5 1440万t和K2O 3400万t,但还田的有效养分约为N 484万t、P2O5 411万t和K2O 1273万t。有机肥还田主要在河北、河南、山东、四川和湖南省,其次是广东、广西、云南,而西北、东北及东南沿海地区各省有机肥还田的有效养分量相对较少。化肥消费与需求差表明,全国氮肥和钾肥供应不足,分别亏缺约N 261万t和K2O 288万t,而磷肥投入过量约P2O5 330万t。但不同省份和区域间化肥供需具有较大差异,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或东南地区的一些省份如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广东省氮磷钾肥均过量,而西北和西南地区多数省份的化肥投入不足。【结论】粮食作物是养分需求的主体,其次是蔬菜和果树。在全面实现平衡施肥的情况下,氮、钾肥投入不足,磷肥投入过量。养分需求地区间差异明显,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需适当减少肥料消费,而西北和西南地区需要依据需求适量增加肥料的投入。
孙瑞[8](2016)在《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退化高寒草地群落组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甘南地区气候条件以及人类过度放牧影响下,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敏感、脆弱,草地出现大规模退化、草畜矛盾突出等问题。为探究甘南州退化高寒草地的科学恢复途径及如何进行科学施肥,本论文以夏河县退化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相同施氮量情况下,施用尿素(含氮46%,133.6kg ha-1)、尿素和磷酸二铵配施(含氮46%和18%,75 kg ha-1和150 kg ha-1)以及有机无机复混肥(含氮8%,768.8 kg ha-1)对亚高寒草甸群落组成及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与不施肥相比较,三种施肥处理都能够显着地增加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有机无机复混肥增加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的效果优于尿素和磷酸二铵配合施用,后者的效果又好于单纯施用尿素的效果。﹙2﹚不同施肥处理对草地各功能群的相对盖度和物种密度的影响有显着差异。有机无机复混肥提高莎草科和禾草科植物相对盖度和密度的效果优于尿素和磷酸二铵配合施用,后者的效果又好于单纯施用尿素的效果。﹙3﹚与不施肥相比较,施肥对物种丰富度没有显着影响,但对物种的均匀度和多样性均得到显着提升。有机无机复混肥提高物种均匀度和多样性的效果优于尿素和磷酸二铵配合施用,后者的效果又好于单纯施用尿素的效果。﹙4﹚与不施肥相比较,施肥能够提升禾草科和莎草科植物粗蛋白的含量,而对植物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没有明显影响。有机无机复混肥提高植物粗蛋白的效果优于尿素和磷酸二铵配合施用,后者的效果又好于单纯施用尿素的效果。﹙5﹚实验处理一个生长季后,与不施肥相比较,施肥对土壤中全氮含量没有明显影响;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对土壤全磷、速效磷、无机氮含量显着增加。综合来看,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优于尿素和磷酸二铵配合施用,后者的效果又好于单纯施用尿素的效果。
毛培胜,侯龙鱼,王明亚[9](2016)在《中国北方牧草种子生产的限制因素和关键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牧草种子作为植物生命的载体,在草原植被更新和人工草地建植过程中不可或缺,是退化草原改良和高产人工草地建设成败的重要物质保障.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一直都是种子生产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针对我国牧草新品种选育和种子扩繁体系建设的现状,阐述种子生产的地域性、种子生产的认证制度、种子收获加工的机械化、土地成本等因素在我国北方地区牧草种子生产实践当中的限制作用.由于对这些因素的研究认识不足,尤其是忽视专业化种子生产对于气候条件的特殊要求、缺乏品种遗传特性的生产控制体系,导致牧草种子产量低、成本高,而且种子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另外,通过种子生产密度控制、水肥管理、授粉和收获等关键技术研究的分析比较,总结各项关键技术的指标要求,为我国牧草种子专业化生产奠定基础.基于牧草种子生产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提出草种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作领域,形成适应现代种业发展所需的牧草种子扩繁技术体系.
何玉龙[10](2012)在《OPT施肥在青引1号燕麦生产中的适应性检验》文中指出以青引1号燕麦(A.sativa cv.Qingyin No.1)为研究对象,氮肥、磷肥和钾肥各设4个水平梯度,2009和2010年连续两年在青海省湟中县研究基于OPT的氮磷和钾配方施肥对青引1号燕麦产量及产量构成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施肥对燕麦草产量的影响氮素是限制燕麦草产量提高的主要养分因子,在施磷量和施钾量一定时,燕麦开花期鲜草产量和完熟期秸秆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OPT(N225kg/hm2, P2O5105kg/hm2,K2O60kg/hm2)处理燕麦鲜草产量和秸秆产量产量均最高,分别达74632.4kg/hm2和26517.9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39.0%和43.0%。2施肥对燕麦种子产量及其产量组分的影响磷素是限制燕麦种子产量提高的主要养分因子,相同的氮水平和钾水平(N225kg/hm2, K2O60kg/hm2),燕麦种子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在施磷量为105kg/hm2时,燕麦种子产量最高,为7293.1kg/hm2,比对照增产42.1%。施磷能显着提高燕麦有效分蘖数、穗长、小穂数、单序籽粒数、单株粒重、种子长和种子宽。在施氮量和施钾量一定时,燕麦有效分蘖数、穗长、小穂数、单序粒数、单株籽粒重、种子长和种子宽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穗长、单株籽粒重、种子长和种子宽均为OPT处理最高,分别达到24.95cm、4.61克/株、1.379cm和0.339cm。有效分蘖数OPT+1/2P最高,为2.77个/株,小穗数和单序籽粒数OPT-1/2P最高,分别达到44.52个/株和77.96个/序。3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对燕麦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燕麦饲草田和种子田总收益均为OPT处理最高,为21791.7元/hm2和26256.5元/hm2,分别比对照增收5053.7元/hm2和7032.7元/hm2。综上,在青海省同类地区种植青引1号燕麦最佳施肥配比为N225kg/hm2,P2O5105kg/hm2,K2O60kg/hm2。
二、平衡施肥对老龄多叶老芒麦种子产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衡施肥对老龄多叶老芒麦种子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磷添加对青海扁茎早熟禾养分重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磷添加对青海扁茎早熟禾农艺性状及生物量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磷添加对青海扁茎早熟禾计量特征及养分重吸收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磷添加对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2)河西灌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的施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施肥的研究进展 |
1.1 植物的需肥特性 |
1.2 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1.3 施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
1.4 施肥对作物土壤的影响 |
2 平衡施肥与施肥模型研究 |
2.1 平衡施肥 |
2.2 作物的施肥模型研究 |
3 经济效益评价 |
3.1 我国农业生产效率 |
3.2 农业生产效率之经济效益的评价 |
3.3 数据包络分析法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4 牧草生产及其研究现状 |
4.1 牧草概述 |
4.2 牧草营养与施肥 |
5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5.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5.2 主要研究内容 |
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1.2.1 试验材料 |
1.2.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取样时期 |
1.3.2 指标测定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1 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
2.1.2 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2.2 施肥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
2.2.1 粗蛋白含量和蛋白总量 |
2.2.2 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 |
2.2.3 相对饲用价值(RFV) |
2.3 施肥对紫花苜蓿土壤养分的影响 |
2.3.1 土壤容重和土壤p H |
2.3.2 土壤速效养分 |
2.3.3 土壤有机质含量 |
3 讨论与结论 |
3.1 施肥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
3.2 施肥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
3.3 施肥对紫花苜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三章 紫花苜蓿平衡施肥模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施肥变量数据的标准化 |
2.2 交互效应对产量和蛋白总量的影响 |
2.2.1 二元二次施肥模型的建立 |
2.2.2 氮、磷、钾交互作用对产量和蛋白总量的影响 |
2.3 氮、磷、钾三因素肥料效应研究 |
2.3.1 三元二次施肥模型建立 |
2.3.2 氮、磷、钾协同效应及推荐施肥量 |
3 讨论与结论 |
3.1 紫花苜蓿产量施肥模型 |
3.2 紫花苜蓿蛋白总量施肥模型 |
第四章 平衡施肥下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 |
2.2 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调整方案 |
3 讨论与结论 |
3.1 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 |
3.2 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调整方案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
5.2 河西灌区紫花苜蓿平衡施肥模型研究 |
5.3 平衡施肥下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导师简介 |
(3)养分添加对羊草草地地上生产力、群落组成和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养分添加对草地地上生产力的影响 |
1.2.2 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 |
1.2.3 植物功能性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养分添加对羊草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1.2 实验设计 |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养分添加对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2.2.2 养分添加对禾本科生物量的影响 |
2.2.3 养分添加对豆科生物量的影响 |
2.2.4 养分添加对杂类草生物量的影响 |
2.2.5 养分添加对草地枯落物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三章 养分添加对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设计和处理 |
3.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不同养分添加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
3.2.2 养分添加对群落总盖度的影响 |
3.2.3 养分添加对禾本科盖度的影响 |
3.2.4 养分添加对豆科盖度的影响 |
3.2.5 养分添加对杂类草盖度的影响 |
3.2.6 地上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和不同功能群盖度的相关关系 |
3.3 讨论 |
第四章 养分添加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设计和处理 |
4.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3 群落功能性状加权平均值的计算方法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 |
4.2.1 养分添加对株高的影响 |
4.2.2 养分添加对植物叶面积的影响 |
4.2.3 养分添加对植物叶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
4.2.4 养分添加对植物叶片厚度的影响 |
4.2.5 养分添加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开花期施磷对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产量及繁殖分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磷处理对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产量、肥料利用及穗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
2.1.1 不同施磷处理对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产量的影响 |
2.1.2 不同施磷处理对青海扁茎早熟禾磷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的影响 |
2.1.3 不同施磷处理对青海扁茎早熟禾穗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
2.2 不同施磷处理对青海扁茎早熟禾生物量的影响 |
2.3 青海扁茎早熟禾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生长关系 |
2.4 施磷对青海扁茎早熟禾生长速率的影响 |
2.5 青海扁茎早熟禾繁殖器官异速生长速率 |
2.6 不同施磷处理对青海扁茎早熟禾繁殖分配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施磷对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产量的影响 |
3.2 施磷对青海扁茎早熟禾生物量的影响 |
3.3 青海扁茎早熟禾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相关生长关系 |
3.4 施磷对青海扁茎早熟禾生长速率的影响 |
3.5 施磷对青海扁茎早熟禾繁殖分配的影响 |
4 结论 |
(5)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草甸草原割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不同改良措施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
1.1.1 切根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
1.1.2 施用化肥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
1.1.3 施用有机肥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植物数据获取 |
2.3.2 植物类群划分 |
2.3.3 群落重要值 |
2.3.4 群落地上生物量 |
2.3.5 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度 |
2.3.6 数据处理 |
3 结果分析 |
3.1 切根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
3.1.1 羊草种群特征 |
3.1.2 不同类群植物重要值 |
3.1.3 群落物种数 |
3.1.4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
3.1.5 植物群落生物量 |
3.1.6 群落α多样性 |
3.2 施用无机肥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
3.2.1 羊草种群特征 |
3.2.2 不同类群植物重要值 |
3.2.3 群落物种数 |
3.2.4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
3.2.5 植物群落生物量 |
3.2.6 群落α多样性 |
3.3 有机肥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
3.3.1 羊草种群特征 |
3.3.2 不同类群植物重要值 |
3.3.3 群落物种数 |
3.3.4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
3.3.5 植物群落生物量 |
3.3.6 群落α多样性 |
4 讨论 |
4.1 切根对草地植被影响 |
4.2 切根配合无机肥施用对草地植被影响 |
4.3 切根配合有机肥施用对草地植被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参数选择 |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
1.5 研究契机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估算方法 |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
2.2.2 秸秆还田 |
2.3 讨论 |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
2.3.4 对策和建议 |
2.4 小结 |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估算方法 |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
3.3 讨论 |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
3.3.3 问题及建议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估算方法 |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
4.3 讨论 |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
4.3.2 问题及建议 |
4.4 小结 |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估算方法 |
5.1.2 数据来源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5.3 小结 |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估算方法 |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6.1.3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
6.3 讨论 |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
6.4 小结 |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估算方法 |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7.1.3 数据处理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
7.3 讨论 |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
7.3.2 对策建议 |
7.4 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估算方法 |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8.1.3 数据处理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
8.3 讨论 |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
8.3.3 对策建议 |
8.4 小结 |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估算方法 |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9.1.3 数据处理 |
9.2 结果与分析 |
9.2.1 养分需求 |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
9.3 讨论 |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
9.4 小结 |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创新点 |
10.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退化高寒草地群落组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甘南州退化高寒草地现状 |
1.2 退化高寒草地施肥的意义 |
1.3 草地施肥研究进展 |
1.3.1 施肥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
1.3.2 施肥对牧草养分的影响 |
1.3.3 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1.3.4 施肥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
1.4 实验目的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技术路线 |
2.4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4.1 植物样的采集与测定 |
2.4.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施肥对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生物量的影响 |
3.1.1 施肥对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3.1.2 施肥对各功能群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3.1.3 施肥对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
3.2 施肥对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群落组成的影响 |
3.2.1 施肥对植被盖度的影响 |
3.2.2 施肥对草地植被密度的影响 |
3.2.3 施肥对退化草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3.3 施肥对高寒草甸植物养分的影响 |
3.3.1 施肥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
3.3.2 施肥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
3.3.3 施肥对植物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影响 |
3.4 施肥对高寒退化草甸土壤肥力的影响 |
3.4.1 施肥对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及氮磷比的影响 |
3.4.2 施肥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3.4.3 施肥对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北方牧草种子生产的限制因素和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牧草品种培育与种子生产现状 |
1.1 牧草新品种选育 |
1.2 牧草种子生产规模与水平 |
2 中国北方地区牧草种子生产的限制因素 |
2.1 种子生产的地域性要求 |
2.2 种子生产的认证制度 |
2.3 种子收获加工的机械化程度 |
2.4 土地的规模和成本 |
3 牧草种子生产的关键技术 |
3.1 密度控制技术 |
3.2 水肥管理技术 |
3.3 授粉技术 |
3.4 收获技术 |
4 小结与展望 |
(10)OPT施肥在青引1号燕麦生产中的适应性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肥料的重要性 |
1.2 合理施肥的重要性 |
1.2.1 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危害 |
1.2.2 如何合理施肥 |
1.3 肥料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氮肥的使用 |
1.3.2 磷肥的使用 |
1.3.3 钾的生理作用和钾肥 |
1.3.4 氮磷钾交互施用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自然概况 |
2.2 供试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4.1 燕麦生育期株高 |
2.4.2 牧草产量 |
2.4.3 秸杆产量和种子产量 |
2.4.4 生物学性状 |
2.4.5 燕麦种子粗蛋白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2.6 支撑项目 |
第三章 施肥对燕麦株高的影响 |
3.1 施肥对株高动态的影响 |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株高的影响 |
3.2.1 缺素处理 |
3.2.2 氮肥对燕麦株高的影响 |
3.2.3 磷肥对燕麦株高的影响 |
3.2.4 钾肥对燕麦株高的影响 |
第四章 施肥对燕麦产量的影响 |
4.1 施肥对燕麦鲜草产量的影响 |
4.1.1 缺素水平下燕麦的鲜草产量 |
4.1.2 不同的氮水平对燕麦鲜草产量的影响 |
4.1.3 不同的磷水平对燕麦鲜草产量的影响 |
4.1.4 不同的钾水平对燕麦鲜草产量的影响 |
4.2 施肥对燕麦秸秆产量的影响 |
4.2.1 缺素水平下燕麦的秸秆产量 |
4.2.2 不同的氮水平对燕麦秸秆产量的影响 |
4.2.3 不同的磷水平对燕麦秸秆产量的影响 |
4.2.4 不同的钾水平对燕麦秸秆产量的影响 |
4.3 施肥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
4.3.1 缺素水平下燕麦的种子产量 |
4.3.2 不同的氮水平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
4.3.3 不同的磷水平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
4.3.4 不同的钾水平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
4.4 施肥对燕麦种子粗蛋白的影响 |
第五章 施肥对燕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
5.1 施肥对燕麦有效分蘖数的影响 |
5.1.1 缺素处理下燕麦有效分蘖数 |
5.1.2 不同的施氮水平对燕麦有效分蘖数的影响 |
5.1.3 不同的施磷水平对燕麦有效分蘖数的影响 |
5.1.4 不同的施钾水平对燕麦有效分蘖数的影响 |
5.2 施肥对燕麦穗长的影响 |
5.2.1 缺素处理下燕麦穗长 |
5.2.2 不同的施氮水平对燕麦穗长的影响 |
5.2.3 不同的施磷水平对燕麦穗长的影响 |
5.2.4 不同的施钾水平对燕麦穗长的影响 |
5.3 施肥对燕麦小穗数的影响 |
5.3.1 缺素处理下燕麦小穗数 |
5.3.2 不同的施氮水平对燕麦小穗数的影响 |
5.3.3 不同的施磷水平对燕麦小穗数的影响 |
5.3.4 不同的施钾水平对燕麦小穗数的影响 |
5.4 施肥对燕麦单序籽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影响 |
5.4.1 缺素处理下燕麦单序籽粒数和单株粒重 |
5.4.2 不同的施氮水平对燕麦单序籽粒数和单株粒重 |
5.4.3 不同的施磷水平对燕麦单序籽粒数和单株粒重 |
5.4.4 不同的施钾水平对燕麦单序籽粒数和单株粒重 |
5.5 施肥对燕麦种子长和种子宽的影响 |
5.5.1 缺素处理下燕麦种子长和种子宽 |
5.5.2 不同的施氮水平对燕麦种子长和种子宽的影响 |
5.5.3 不同的施磷水平对燕麦种子长和种子宽的影响 |
5.5.4 不同的施钾水平对燕麦种子长和种子宽的影响 |
第六章 经济效益分析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1.1 氮肥对燕麦生产性状的影响 |
7.1.2 磷肥对燕麦生产性状的影响 |
7.1.3 钾肥对燕麦生产性状的影响 |
7.1.4 不同年份的产量比较 |
7.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平衡施肥对老龄多叶老芒麦种子产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磷添加对青海扁茎早熟禾养分重吸收的影响[D]. 张燕. 青海大学, 2021(02)
- [2]河西灌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的施肥效应研究[D]. 吴勇.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3]养分添加对羊草草地地上生产力、群落组成和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D]. 李文晶.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开花期施磷对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产量及繁殖分配的影响[J]. 张燕,刘文辉,魏小星,吴瑞,杨晶,刘凯强,石正海. 中国草地学报, 2021(02)
- [5]不同改良措施对羊草草甸草原割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D]. 田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7]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分析[J]. 李书田,刘晓永,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6)
- [8]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退化高寒草地群落组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 孙瑞. 兰州大学, 2016(08)
- [9]中国北方牧草种子生产的限制因素和关键技术[J]. 毛培胜,侯龙鱼,王明亚. 科学通报, 2016(02)
- [10]OPT施肥在青引1号燕麦生产中的适应性检验[D]. 何玉龙. 青海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