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张白璐[1](2020)在《城市供暖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在冬季,我国北方城市大多采用集中供暖方式,每年会消耗大量的燃料。同时,当供热系统的水力工况不稳定时,就会导致室内出现时冷时热,不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这就是该系统的设计目标。该系统主要对某小区换热站的温度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案进行了设计,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是基于模糊PID智能控制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在温度控制算法方面,该设计于传统的PID控制策略基础上引入模糊控制,制定模糊规则,形成模糊PID控制,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其控制效果优于传统PID。模糊PID控制方法更适应环境的变化,削弱了室外温度变化对供热温度的影响,达成了有效节约资源的结果;同时,改善了在一次管网水系统工况不佳时用户的供热体验。其次,进行了热力站控制系统的设计,其主要功能包括:供水温度的调节、管网系统的水流量调节功能、管网压力监控功能等。最后,设计了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利用上位机组态画面对运行参数进行实时反馈,并能够通过程序对换热站实行远程控制。该系统的设计涉及到工业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是一项综合性研究。控制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该系统温度控制准确、调节和管理方便,有效利用能源从而实现节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图44幅;表6个;参42篇。
赵宇[2](2019)在《分户采暖的西安地区多层住宅内围护结构保温研究》文中提出以天然气作为煤炭替代物进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是近年来中国减少冬季燃煤所致的空气污染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许多中国北方城市新建住宅采取了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分户间歇采暖模式。在普遍采用分户间歇供暖模式的中国南方,《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规定分户墙和楼板的传热系数限值需小于2.0 W/m2?K,此举是为了减少房间之间的传热。相比之下,西安地区采用分户间歇采暖模式的建筑仍然沿用的是之前集中供热适用的保温系统,没有因应采暖方式的变化进行调整。加之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空置率过高的情况,为了提高冬季节能效率,应当对如何减少采用分户间歇采暖模式住宅相邻各户之间的热量传递进行重点研究。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研、模拟验证及模拟计算的方法,探究内围护结构保温的节能效果。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对分户采暖模式的住宅建筑传热特点和能耗特征进行分析,对分户采暖模式下户间传热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通过设置内围护结构保温层来减少户间传热造成的能源浪费。2)建立一个位于西安地区的简化住宅计算模型,研究计算房间在周围邻室具有多种采暖情况的条件下,计算房间设置内围护结构保温层所能带来的节能效果。结果显示,设置内围护结构保温层可以显着降低户间传热,降低计算房间采暖期热负荷。3)对西安地区某座以壁挂炉为主要采暖设备的分户采暖多层居住建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该建筑物内各个住户的用暖行为特征,利用调研信息在软件中建立相应建筑模型,研究设置楼板和分户隔墙保温层后,该调研建筑物整体和各个住户的冬季热负荷变化。最后,将该调研建筑物内的各个不同采暖行为模式的住户数量、相对位置、所占比例进行变换,研究在更一般化的多种不同情况下,铺设内围护结构保温层所具有的节能效益。本文通过对简化计算模型和实际建成的具体建筑的计算分析,主要研究分户间歇采暖的西安地区多层居住建筑设置内围护结构保温层的节能效果。研究得出在当前住房空置率较高的情况下,西安地区分户间歇采暖的多层居住建筑设置楼板保温层在建筑能耗方面能产生较好的节能效益。设置楼板保温层可以降低各户的采暖能耗,同时促进各住户采暖能耗分布的公平化,同时还得出了确定楼板保温层最经济厚度的计算方法。本文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和相应结论可以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姚志佳[3](2019)在《集中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及污染物减排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唐山市开滦小区现有的集中供热系统改造过程为案例,将新的节能技术引入到本次改造方案中,从供热管线热量损失的角度分析了地下直铺与地面沟渠两种管线铺设方式的优劣性,确定了地下直铺的降损优势。对小区内集体和个人采暖用户实行分区域、分时段、分热温供暖方式,通过按需供热实现节能减排。此外,经过改造的集中供热系统增加了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以实现供热过程的自动运行、全参数监测和调节控制。经过上述改进工作,供热系统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能源消耗都取得了较大改观,其中,成本指出降低了30%;系统供热效率提高至90.4%;每平方米供暖面积的供暖燃料消耗(换算为标煤消耗)减少10.3%;通过变频器控制水泵运行,在相同供水效率的前提下,耗电量为原来的一半;较之燃煤锅炉,新系统排放燃气中CO含量降低81.6%,NO含量降低92.4%,CO2总排放量降低13.1%/年,固态副产物生成量减少了799t/年,同时SO2和烟尘全部处理不再排放到大气中,从而消除了这两种有害物质对大气的污染。新型集中供热系统具备供热效率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应用后能够将唐山地区的供热工作提高到节约化、智能化的新的层次。图17幅;表11个;参60篇。
李世伟[4](2017)在《基于物联网的集中供暖分户计量方法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集中供暖作为我国北方主要采暖方式,在能源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按供热面积收费的热费计量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节能减排的需求和终端用户的用热舒适度需求。近几年,一种“等舒适度等热费”的分户计量方法应运而生,然而如何有效地实施“等舒适度等热费”的计量方法是实现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的一大挑战。无线传感器技术无疑是实现分户热计量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因此,本文主要就基于物联网的集中供暖分户计量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基于物联网的集中供暖分户计量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中,往往采用一户一节点的部署形式,相对于低功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而言是一种较为稀疏的部署形式,而且节点的传输状况与节点的部署位置密切相关,如何在较为稀疏的节点部署环境中实现较为可靠的数据传输是实现分户热计量系统的关键。另外,分户温度采集是实现“等舒适度等热费”的计量方法的基础,如何较为有效地减少或排除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能够较为准确的采集到终端热用户的温度数据是分户热计量实现过程中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重点就稀疏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技术和终端热用户的用热行为预测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RSSI机会路由的数据采集方法,并引入SVM分类算法实现室内温度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基于物联网的集中供暖分户计量方案。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在深入分析稀疏节点部署环境中经典的路由算法的基础上,针对基于物联网的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系统中无线终端节点的部署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RSSI机会路由的数据采集方法,并通过实验仿真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终端热用户的用热作弊行为主要包括长时间开窗、主动放热和干扰温度传感器等,为较为准确的采集到每户的用热数据,笔者对终端热用户的用热行为预测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引入了基于SVM的分类预测算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降温、升温和保温三种状态下,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阀门开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通过该算法实现了对室内温度的实时分析,为判断终端热用户是否存在用热作弊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3)依据“等舒适度等热费”的计量原则,给出了一种基于温度面积法的集中供暖分户计量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系统。为保障数据传输安全性,引入了管理服务器对远程终端和秘钥的管理机制,同时,设计和实现了基于Web的远程管理系统和基于.Net的服务器软件,实现了远程数据采集和监控。
陈茵茵[5](2016)在《集中供暖的温度控制和热计量技术的分析》文中提出在集中供暖过程中,分户热计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计量方式,那我主要针对集中供暖中的温度控制和热计量技术进行相应的阐述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能够有效的为我国的热计量发展贡献力量。
李娜[6](2014)在《住宅集中供暖系统分户热计量和收费的探索》文中认为在社会的发展下,住宅分户热计量采暖系统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就有效推动了建筑供暖计量型收费模式的发展。实施计量型收费模式,不仅仅是对传统采暖收费制度的变革,也使得采暖设计方式开始朝着新模式发展,但是,在分户热计量推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分户热计量系统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革,本文主要分析住宅集中供暖系统分户热计量和收费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张兵,田雨忠,王逸雪,迟媛[7](2012)在《关于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的几点思考》文中认为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不仅仅是采暖收费制度的改革,也导致了传统采暖设计方法的转变。本文介绍了分户热计量的主要目的与基本条件,分析了其与传统集中采暖系统的区别,对不同的分户热计量户内采暖系统形式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推行分户热计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叶本利[8](2012)在《集中供暖系统节能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集中供暖系统都存在热源效率低、缺乏高效的系统控制策略、室温不能自动调节和分户热计量难以得到推广使用等问题,不仅造成了能源的大量浪费,还降低了用户热舒适性。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并以实际项目“某社区设备设施智能化管理与节能控制”为依托,对相关的集中供暖系统节能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本文分析了三北地区集中供暖系统的结构、现状和运行方式,阐述了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SCADA)在集中供暖系统中的应用,为分户热计量方法和室温控制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以流体力学、传热学、数据处理等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集中供暖系统数学模型的分户热计量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建立整个集中供暖系统的分户热计量模型,给出计量误差修正算法,根据模型和算法编制热计量软件,软件再根据采集到的热力管网系统的压力、流量和温度等相关数据计算出用户用热量。该方法只需安装少量传感器就能实现分户热计量。运用集总参数法的建模思想建立了供暖房间的完整室温控制模型,该模型包括围护结构热动态子模型、房间热动态子模型、散热器热动态子模型和外墙热动态子模型。模型考虑了大量的能够影响室内温度的因素,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模型能够更加实际地反应房间热动态过程。这些研究和仿真分析为室温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以前面建立的室温控制模型为基础,从实际工程经验和仿真分析出发,设计出了室温模糊控制系统。主要对室温模糊控制器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完成了输入变量的模糊化、模糊规则的设计和解模糊方法的选择等工作。基于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了室温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不同外界扰动下控制器对房间温度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不但能够实现房间温度的自动控制,还能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商跃鹏[9](2009)在《智能网络供暖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随着我国供热体制的改革,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工作已逐步得到重视。就目前各试点的运行情况来看,无论是供暖效率、热计量原理、温控方式、设备管理方式、还是在热费的计算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造成了大量的热量浪费与热费争端。所以,如何选取一种切实可行的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手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一种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系统的研究与实现。通过对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指出开展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工作的必要性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接着介绍了系统的计量原理、热费计算和收缴方法,介绍了整个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对相应的模块做了简要说明;并对室温预测控制原理以及相关的技术要点做了具体说明;介绍了系统的网络组建原理及相应的通信协议开发;最后,对设备的试点运行情况进行了必要说明及数据分析。通过近两个采暖期的运行调试,系统各项功能指标已基本达到了预期设想。运行结果表明:系统所采用的热计量方式和热费计算方法是合理的,既达到了精确计量的目的也很好地实现了“等舒适度等热费”;成功的网络组建也使得参数共享和远程数据监控成为现实。通过大量的系统运行数据分析可知,在2008年沈阳的气候条件下,该系统比传统的供暖系统节能20%左右,而且避免了热费缴纳争端,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吴曦,郁文红,蔡迎杰[10](2007)在《集中供暖热计量模式多样化的必要性分析》文中认为通过工程实例对我国节能建筑集中供暖热计量系统设计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目前我国居住建筑集中供暖系统热计量设计模式单一,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不同类型居住建筑的特点,加之我国的供热体制改革滞后,使得新建居住建筑的节能效果无法保证,还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相关的技术规程予以补充和完善。
二、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供暖智能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城市供暖控制系统概述 |
2.2 控制策略的选择 |
2.3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的供暖系统控制器设计 |
3.1 城市供暖控制系统 |
3.2 经典PID控制 |
3.3 供暖系统模糊自整定PID控制 |
3.3.1 模糊控制原理 |
3.3.2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结构 |
3.3.3 隶属函数和模糊规则的建立 |
3.3.4 控制器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中供暖控制系统设计 |
4.1 补水泵控制设计 |
4.1.1 补水泵控制策略 |
4.1.2 变频器的选择 |
4.1.3 补水泵控制主电路 |
4.1.4 变频器接线 |
4.2 循环泵控制设计 |
4.2.1 循环泵控制策略 |
4.2.2 循环泵控制主电路 |
4.3 PLC控制系统设计 |
4.3.1 PLC简述 |
4.3.2 主要硬件的选择 |
4.3.3 PLC的I/O分配 |
4.3.4 程序流程图设计 |
4.3.5 现场设备与PLC的通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集中供暖监控系统设计 |
5.1 监控中心网络结构设计 |
5.2 上位机监控功能设计 |
5.3 上位机组态设计 |
5.3.1 设计步骤 |
5.3.2 界面设计过程 |
5.3.3 图形界面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分户采暖的西安地区多层住宅内围护结构保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关于内围护结构保温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流程 |
2 分户间歇采暖特征介绍与分析 |
2.1 住宅供暖模式 |
2.1.1 集中供热式采暖系统 |
2.1.2 分户采暖系统 |
2.2 分户间歇采暖模式的户间传热问题 |
2.2.1 分户间歇采暖建筑物能耗特点分析 |
2.2.2 内围护结构处的传热量计算方法 |
2.2.3 内围护结构保温构造 |
2.3 本章小结 |
3 模拟软件的选择 |
3.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发展 |
3.2 建筑模拟软件的比较 |
3.3 软件可靠性验证 |
3.3.1 Energyplus可靠性验证 |
3.3.2 DesignBuilder可靠性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内围护结构保温层对单一房间能耗的影响 |
4.1 模型的建立 |
4.2 不同厚度的内围护结构保温层节能效果 |
4.3 增设内围护结构保温层以后室温变化情况 |
4.4 邻室采暖情况下增设内围护结构保温的节能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内围护结构保温层对多层居住建筑能耗的影响 |
5.1 调研测试简介 |
5.2 分室间歇用能的建筑模型 |
5.2.1 模型参数设置 |
5.2.2 模拟结果与实测的对比验证 |
5.3 目标建筑物能耗分析 |
5.4 内围护结构保温层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
5.5 最经济楼板保温层厚度的确定 |
5.5.1 生命周期成本法 |
5.5.2 计算结果 |
5.6 增设楼板保温层后各住户的能耗变化情况 |
5.6.1 未增设楼板保温层时各户能耗分析 |
5.6.2 增设楼板保温层后各户热负荷变化分析 |
5.7 增设楼板保温层前后各住户热负荷数值的离散情况 |
5.7.1 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
5.7.2 各采暖模式住户热负荷离散程度计算结果 |
5.8 各种采暖模式的住户组合下内围户结构保温层的节能效果 |
5.9 关于DeST不适用于内围护结构保温研究的说明 |
5.9.1 DeST软件简介 |
5.9.2 DeST对目标建筑物的模拟结果分析 |
5.9.3 DeST简化模型验证 |
5.10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科研项目及实践 |
附录一 图录 |
附录二 表录 |
(3)集中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及污染物减排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供暖行业的发展趋势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集中供热改造技术 |
2.1 气候补偿器技术研究 |
2.2 管网敷设技术 |
2.2.1 管网敷设方式的对比研究 |
2.2.2 直埋敷设与地沟敷设管道热损失计算 |
2.3 末端热用户热计量技术 |
2.3.1 热计量装置的计量原理 |
2.3.2 末端热用户热计量方式 |
2.3.3 用户热计量节能改造的规定 |
2.3.4 热计量表流量选择 |
2.4 集中供热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 |
2.5 变频供暖技术的研究 |
2.5.1 分布式变频及循环动力布置 |
2.5.2 分布式变频供暖输配的原理及形式 |
2.5.3 零压差控制点的选择方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开滦小区集中供热改造项目 |
3.1 开滦小区集中供热改造前的供热状况 |
3.1.1 热源效率低、污染严重 |
3.1.2 管网热损失大、水力平衡失调严重 |
3.1.3 无热计量及自动控制系统 |
3.2 集中供热改造的方式及内容 |
3.3 集中供热改造项目中的节能技术应用 |
3.3.1 热网的节能改造 |
3.3.2 末端热用户的节能改造 |
3.3.3 创新点-智能化集中监控系统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开滦小区集中供热系统改造的经济性及减排效益分析 |
4.1 社会效益分析 |
4.2 环境效益分析 |
4.2.1 锅炉房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模型 |
4.2.2 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分析 |
4.2.3 改造前锅炉房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影响 |
4.2.4 开滦小区集中供热改造后的环境效益 |
4.3 经济效益分析 |
4.3.1 改造前供暖运行费 |
4.3.2 改造后供暖运行费用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物联网的集中供暖分户计量方法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1.2.1 国内外分户计量供热发展现状 |
1.2.2 基于物联网的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3 面向可靠传输的组网算法研究现状 |
1.2.4 异常用热行为检测现状 |
1.3 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章节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 |
2.1.1 ZigBee技术 |
2.1.2 蓝牙技术 |
2.1.3 WiFi技术 |
2.1.4 总线技术 |
2.1.5 GPRS技术 |
2.2 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的计量方法 |
2.2.1 温度法 |
2.2.2 户用热量表法 |
2.2.3 通断时间面积法 |
2.2.4 流量温度法 |
2.2.5 面积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种基于RSSI机会路由的数据采集方法 |
3.1 传统的无线自组网算法 |
3.1.1 基于逻辑拓扑结构的路由协议 |
3.1.2 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协议 |
3.2 机会路由概述 |
3.2.1 常见的机会路由 |
3.2.2 影响机会路由性能的因素 |
3.3 基于RSSI的机会路由的数据采集方法 |
3.3.1 基于RSSI优先级评定规则 |
3.3.2 基于时间调度和ACK确认的双重协作机制 |
3.4 实验结果与仿真 |
3.4.1 实验场景设置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SVM的异常用热分析 |
4.1 支持向量机理论 |
4.2 样本数据预处理 |
4.2.1 相关性分析 |
4.2.2 数据归一化 |
4.3 分户热计量方法 |
4.4 实验与仿真 |
4.4.1 libSVM简介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户热计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基于温度面积法的热量分摊方案 |
5.2 基于物联网的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系统体系结构 |
5.2.1 管理服务器 |
5.2.2 应用服务器 |
5.2.3 协调器 |
5.2.4 用户采集终端 |
5.3 数据采集方法的实现 |
5.4 异常用热检测机制的实现 |
5.5 系统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6)住宅集中供暖系统分户热计量和收费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的目的与条件 |
1.1 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的目的 |
1.2 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的实施条件 |
2 采暖系统的形式与热负荷计算方式 |
2.1 采暖系统的形式 |
2.2 热负荷计算差别 |
3 集中供暖系统分户计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1 集中供暖系统分户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2 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
4 结语 |
(7)关于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行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的主要目的与基本条件 |
1.1 实行分户热计量的主要目的 |
1.2 实行分户热计量的基本条件 |
2 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系统与传统集中采暖系统的区别 |
2.1 采暖系统形式与管道敷设的各自特点 |
2.2 热负荷计算的区别 |
2.3 采暖设备选择的特殊要求 |
3 分户热计量户内采暖系统形式的选择 |
3.1 户内采暖系统的主要形式 |
3.2 不同户内采暖系统形式的比较 |
4 推行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存在的现实问题与解决方法 |
4.1 推行分户热计量存在的现实问题 |
4.2 解决问题的方法 |
5 小结 |
(8)集中供暖系统节能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集中供暖系统及其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 |
2.1 集中供暖系统的结构 |
2.1.1 热源中心 |
2.1.2 热力管网系统 |
2.1.3 终端用户 |
2.2 集中供暖系统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 |
2.2.1 系统组成 |
2.2.2 室温控制系统 |
2.2.3 分户热计量系统 |
2.2.4 热力站控制系统 |
2.2.5 热源中心控制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集中供暖系统数学模型的分户热计量方法 |
3.1 目前常用的分户热计量方法 |
3.2 基于集中供暖系统数学模型的分户热计量原理 |
3.2.1 用户用热量计算模型 |
3.2.2 用户供水端压力计算模型 |
3.2.3 用户流量计算模型 |
3.2.4 用户供水端温度计算模型 |
3.3 模型参数辨识和误差修正算法 |
3.3.1 模型参数辨识 |
3.3.2 误差修正算法 |
3.4 分户热计量的实现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室温控制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分析 |
4.1 供暖房间热动态过程分析 |
4.2 室温控制模型的建立 |
4.2.1 房间热动态模型 |
4.2.2 散热器热动态模型 |
4.2.3 围护结构热动态模型 |
4.2.4 室温控制模型传递函数的推导 |
4.3 室温控制模型仿真分析 |
4.3.1 室温控制仿真模型的建立 |
4.3.2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节能控制技术研究 |
5.1 室温变化过程分析 |
5.2 室温节能控制技术研究 |
5.2.1 模糊控制理论介绍 |
5.2.2 室温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5.2.3 室温模糊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5.3 热力站和热源中心的节能控制 |
5.3.1 热力站的节能控制 |
5.3.2 热源中心的节能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9)智能网络供暖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集中供暖发展现状 |
1.2 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供暖分户热计量现状 |
1.2.2 国内供暖热计量现状 |
1.2.3 国内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工作难点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课题主要工作 |
第2章 分户热计量原理及系统方案介绍 |
2.1 国内外热计量方法介绍 |
2.2 系统采用的热计量方法 |
2.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2 热计量方案 |
2.3 采暖收费标准计算方法 |
2.4 系统总体方案介绍 |
2.4.1 中央控制器 |
2.4.2 室内温度设定与采集模块 |
2.4.3 室内温度采集与显示模块 |
2.4.4 手持抄表器 |
2.4.5 GPRS/GSM 远程通信模块 |
2.4.6 上位机管理系统 |
第3章 技术要点分析 |
3.1 室温预测控制 |
3.1.1 室内升降温预测控制及实现原理 |
3.1.2 系统运行初期参数表格建立 |
3.2 邻室采暖情况采集与处理 |
3.3 居室开窗情况判断 |
3.4 分时分户控温 |
3.5 户内缴费与欠费停机 |
3.5.1 射频模块选型及相关知识 |
3.5.2 射频模块的设计 |
3.5.3 欠费停机与管道维护 |
第4章 系统组网与数据传输 |
4.1 RS-485 局域组网 |
4.1.1 系统RS-485 组网结构 |
4.1.2 RS-485 室内通信组网 |
4.1.3 RS-485 楼层间通信组网 |
4.1.4 RS-485 通信软件设计 |
4.2 GPRS/GSM 无线组网 |
4.2.1 GPRS 在系统中的应用 |
4.2.2 GSM 在系统中的应用 |
第5章 系统数据管理及测试分析 |
5.1 上位机管理系统 |
5.1.1 上位机管理系统应用 |
5.1.2 上位机管理系统功能简介 |
5.2 系统运行数据分析 |
5.2.1 系统安装试点情况 |
5.2.2 2007 年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
5.2.3 2008 年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
5.2.4 2008 年系统运行能耗及热费分析 |
5.3 系统试验总结 |
结论 |
附录Ⅰ 中央控制器电路原理图 |
附录Ⅱ 室内温度设定与采集模块电路原理图 |
附录Ⅲ 室内温度采集与显示终端电路原理图 |
附录Ⅳ 手持抄表器电路原理图 |
附录Ⅴ 远程通信模块电路原理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四、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供暖智能控制系统研究[D]. 张白璐.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1)
- [2]分户采暖的西安地区多层住宅内围护结构保温研究[D]. 赵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集中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及污染物减排效果研究[D]. 姚志佳.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基于物联网的集中供暖分户计量方法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李世伟. 江苏大学, 2017(11)
- [5]集中供暖的温度控制和热计量技术的分析[J]. 陈茵茵.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6(04)
- [6]住宅集中供暖系统分户热计量和收费的探索[J]. 李娜.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4(07)
- [7]关于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的几点思考[J]. 张兵,田雨忠,王逸雪,迟媛.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2(02)
- [8]集中供暖系统节能控制技术研究[D]. 叶本利. 重庆大学, 2012(03)
- [9]智能网络供暖系统的研究[D]. 商跃鹏.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2009(10)
- [10]集中供暖热计量模式多样化的必要性分析[J]. 吴曦,郁文红,蔡迎杰. 节能,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