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护理教育应突出护理学科特色

高等护理教育应突出护理学科特色

一、高等护理教育应突出护理学科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1](2021)在《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后期开展干预研究奠定基础。2.评价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干预效果,为叙事教育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丰富国内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方法。[方法]1.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况调查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关怀能力量表(CAI)、自制一般资料情况调查表编制调查问卷,于2019年7月对我校护理学院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2016级共694名护生进行资料收集。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叙事教育干预研究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通过网络查询收集教学素材,以解释性现象学和人性关怀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叙事教育教学程序,通过专家论证最终确立叙事素材和教学方案。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20年9月~2020年12月选择我校护理学院2018级全日制护理本科大三学生215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入学时学校的随机分组方案,将一大班共108人作为实验组,二大班共107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类型是随机对照实验性研究,以《护理心理学》为教学平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叙事教育进行教学。教学结束,采用关怀能力量表(CAI)、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教学满意度评价、课程成绩、半结构化访谈、反思日记对比分析等质性和量性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叙事教育的干预效果。采用SPSS 25.0对量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olaizzi资料分析法分析质性资料。[结 果]1.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况调查研究(1)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状:护生的CAI评分为181.70±16.94,显着低于国内外常模分值(P<0.001),关怀能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单因素分析结果:CAI得分在参加社会活动情况、与母亲关系、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4个因素的差异上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是否担任职务、与父亲关系、与老师关系3个因素的CA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及与母亲关系。2.叙事教育干预研究(1)专家论证结果: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叙事教育教学程序及方案无修改内容,部分叙事素材需要修改语句和补充内容,最终构建了叙事教育教学6程序及初步建立了符合心理护理教学的素材库。(2)均衡性比较结果:两组护生在一般资料情况、CAI及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的总分和各维度得分的差异上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关怀能力量表(CAI)得分结果:①组间比较:叙事教育干预后,CAI总分和3个分维度的得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在总分、理解及勇气维度的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耐心维度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内比较:实验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CAI总分、各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CAI总分和3个分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得分结果:①组间比较:叙事教育干预后,量表总分、八个分维度的得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且除S3(形成人道、利他价值观)维度外,其余7个维度得分、总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5(协助满足基本需要)、S8(帮助解决困难)两个维度的得分、总量表得分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②组内比较:实验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量表的总分、各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在量表的总分、S1(灌输信念和希望)、S2(健康教育)、S4(科学解决健康问题)、S6(提供良好环境)、S7(促进情感交流)等5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3个分维度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教学满意度、课程成绩比较:①实验组护生对教学评价中各项条目的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②实验组、对照组的平时成绩为90.64、85.75,得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为83、85,综合成绩分别为85.97、85.09,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教学反馈:对实验组护生的半结构化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3个主题:对叙事教育法教学的态度、对叙事教育法教学的评价、对叙事教育法教学的改进意见;任课教师也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出了 3个方面的反馈。(7)反思日记对比分析结果:教学结束后,两组护生的反思日记所表达内容内容均涉及到以下4个主题:意识到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的重要性;理解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增强同理心;树立职业信念。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组护生反思日记的内容还涉及感知和学习人文关怀、对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反思及体会职业价值3个主题。[结论]1.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关怀能力总体水平为中等偏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参加社会活动情况、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与母亲关系,其中前两者对护生的关怀能力有显着影响;其他影响因素为是否担任职务、与父亲及老师关系。2.本研究构建的叙事教育教学6程序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叙事教育对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效果显着,但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发现了需要改进的问题,为今后叙事教育的完善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借鉴意义。

卢冬梅[2](2020)在《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知识结构的变化,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卫计委近年不断要求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护患纠纷日趋严重,分析其因之一应该归结于目前的护理教育更侧重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高职护理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严重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出来的护士生难以达到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本研究选取南宁市四所医学院校对三年制高职和2+3五年制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同时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在问卷调查中设计编制《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包含《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人文关怀量表(CAI)》两个部分,通过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030份。在访谈调查中,访谈对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被调查的四所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大三学生(实习生)中以目的抽样的方式选取12人,二是从南宁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选取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长和带教老师共8人,采用质性研究半结构化访谈方法进行面对面一对一访谈,以了解高职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对病人实施关怀的情况,同时收集他们关于当前学校或临床实习医院在人文关怀教育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南宁市高职护生CAI总分为178.88±18.35,处于国外常模的低分段水平(CAI总分<203.1),处于国内常模的中等偏低水平(CAI总分介于210.53-171.55之间),同时在CAI的认知、勇气、耐心三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国内外常模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5)。通过相关分析得知,影响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因素包括:年级、政治面貌、学制、生源性质、是否第一志愿报读、是否自主自愿报读、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从业意愿、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担任班干部、参加实践活动次数、家人及自身健康状况、是否有照护病患的经历、接受人文关怀培训的次数、对护理人文关怀知识的熟悉度、对自身人际沟通能力及关爱能力的认可度、所处关爱氛围等。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南宁市高职实习护生在临床实习中的人文关怀表现不足,体现在其运用护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掌握的人文知识表浅和人文素质的不足导致与患者沟通的沟通能力不足,对患者实施的关怀有限;学校的人文关怀教育及临床护理带教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和发现的问题,本文对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依此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建议学校提升人文关怀教育水平、政府提供法律政策支持、社会发挥正面舆论导向作用、学生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学校的各方面举措是重点。本研究在学校举措中展示了以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实践案例,并验证了该实践能有效提升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金美兰[3](2019)在《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知识图谱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明确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我国中医护理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为我国中医护理教育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重庆维普数据库(VIP)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资源,检索相关研究文献。将以Citespace软件为依据计算出的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的相关研究主题词转换成Citespace识别的格式,研究内容选择作者、期刊、关键词等研究点,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同时配合手工检索以保证获得资料的完整性。结果:(1)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发展比较迅速,中医护理教育的期刊刊载以中医药杂志为主,核心期刊较少,高质量的杂志缺乏;基金资助课题以省级课题为主,基金资助大部分来自于南方比较发达的地区,西部基金较少。(2)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科研机构的发文以院校为主,缺乏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作者之间协调合作程度相对适中,没有形成稳定的合作群体;研究热点以中医护理、中医护理教育、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临床教学、中医护理技术为主要研究点,研究范围较为广泛。(3)培养目标方面:应该设立更为精确的培养目标,加强对中医护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方面:重视本科护理课程设置研究,加大对中医护理基础课程的设置,减少中医选修课程,对于中医护理方向护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研究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方面:国内教学方法主要应用于本科中医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且灵活性不够;教学评价方面:比较重视形成性评价,但教学评价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师资队伍方面:中医护理师资队伍比例不协调,特别是高层次中医护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结论:(1)通过本研究得出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中医护理教育的高质量研究内容有待提高。中医护理教育的研究者主要是中医护理院校的教师,团队合作研究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中医护理教育科研基金资助主要是省级资助占主导,较高层次的基金资助较少。(2)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的研究,要以可视化分析结果为依据,加大对中医护理教育横向与纵向的研究。(3)我国中医护理教育人才培养在各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培养中均有涉及,中医专科护理研究主要在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方面;中医本科护理教育主要在培养目标以及木科的课程设置方面,同时对于本科实践教学也非常重视,中医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较为欠缺,今后的研究应该扩大中医护理研究生的研究范围。

朱可可[4](2019)在《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国内高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各方面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了解国内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明确其存在的问题,为优化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采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文献法主要利用电子资源数据库、互联网等进行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研究现状;内容分析法主要用于国内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的横向对比,通过对搜集到的30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内容分析,明确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对高等护理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进提供借鉴。结果:(1)在人才定位方面,定位为高层次护理人才、专科型护理人才、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频率分别为 83.3%、80.0%、76.7%。(2)在培养基本要求方面,知识一栏中“护理学基础知识”、“护理学专业知识”及“科研知识”出现频率较高;品质一栏中“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出现频次达到96.7%,“人文素养”频率为56.7%;而在能力一栏中“临床专科护理能力”、“科研能力”、“循证护理能力”出现频率均达到80%以上,“外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出现概率均达到50%以上。(3)在研究方向设置方面,设置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方向为41.7%,社区护理、内科护理方向设置均在30.0%以上,以交叉学科为研究方向的设置较少。(4)在课程结构的分类方面,课程结构没有统一的标准,以课程设置的二类、三类和四类分法为主,以二类分法中“学位课、非学位课”及三类分法中“学位课、非学位课、必修环节(实践教育)”最为常见。(5)在课程门数开设方面,从公共必修课程来说,各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哲学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从专业必修课程来说,医学统计学、高级健康评估、药物治疗学、病理生理学、循证护理、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课程的开设率较高,达到50%以上。在临床实践方面,实践安排以实践总时间24个月,专科和相关领域实践各12个月的模式为主,占39.1%。有14所院校规定实践总时间在18~24个月之间,专科领域实践在9个月以上,占77.8%;相关领域实践安排差异明显,最低6个月,最高21个月。(6)在考核评价体系方面,一般包括课程考核、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三部分。课程考核包括笔试、论文、报告等方式;学位论文包括研究论文、病例分析、系统评价等形式;临床考核评价一般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的内容。结论:(1)各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但不具体,同质化现象严重;课程设置结构分类不一,公共必修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未达成共识,临床实践安排同质化,内容区分度不明显;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考核评价体系,差异较大,全国范围内缺乏有效实用的标准。(2)培养目标强调人才的专科性与应用性,而课程设置不能充分体现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的教学理念,存在与培养目标脱离的现象。(3)我国护理专业人才需求大,但目前培养高校课程体系的发展稍显滞后,受“重学轻术”的传统文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MNS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承,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沈曲[5](2018)在《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高素质大学护理教师严重不足,整体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师培养缺少整体系统规划等等问题,教师的水平严重影响高等护理教育质量。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仅仅由某项护理教师培训制度不当所致,而是由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缺乏整体性、系统化设置所引发。因此,要较好地解决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激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热情,有必要从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教师发展入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此,本研究以大学护理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教师发展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238名大学护理教师进行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教师发展的测评;其次,构建并验证了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关系的作用机制理论逻辑模型;再次,通过对大学护理教师进行访谈来进一步探究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又次,采用文献研究和对美国大学护理教师进行访谈来描绘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实践,为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具体做法与经验;最后,综合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的主要发现,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院校层面和教师自身四个层面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和对策。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属于中等水平,管理政策、发展机会和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二是大学护理教师的离职倾向处于较低水平,相对较为稳定。管理政策和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护理教师离职倾向的重要因素。三是总体上大学护理教师们的参与教师发展项目还远远不够,且效果不太理想。培训是大学护理教师主要参与的教师发展模式,大部分大学护理教师发展还是自学为主。四是通过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验证该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作用机制模型的有效性。五是我国大学护理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大学护理教师对“教师发展”没有清晰认识,主动发展能力不强。教学和科研发展方面,缺少护理实践取向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整体系统规划。组织发展方面缺乏护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平台和组织环境支持。六是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主要包括准教师发展、新入职教师发展和职业中后期教师发展三部分。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主要依托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卓越护理教育教学中心和专业护理教育学会等机构来实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具体项目主要包括激励项目、能力提升项目、支持项目。主要维度为教学和科研发展,在教学发展方面合作教学、同伴支持和教学指导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发展方式;学术发展方面强调通过组建研究团队,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最后以案例研究的形式系统介绍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教师导师制和美国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护士教育学者资助项目。七是从多个理论的视角进行反思,为大学护理教师发展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在综合已有调研发现和理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本研究的概念框架,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和对策:一是在国家层面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新体系和新机制;二是在社会层面建立院校(师范院校或教育学院/医疗机构/护理学院/系)合作、工学结合的大学教师发展新模式;三是在院校层面搭建教师发展平台,构建全程化的大学护理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和发展内容,实现个人发展(态度)、教学发展(过程)、专业发展(过程)和组织发展(结构)四个维度的动态循环;四是教师层面要充分调动大学护理教师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国家支持、社会参与,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全程、全面开展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活动,高质量的教师发展项目势必会增加大学护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幸福感,减少离职率。本研究所具有的可能创新之处包括: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对大学护理教师发展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从而弥补了相关研究视角相对单一之不足。其次,尝试性地对大学护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和教师发展的运行机制构建理论逻辑模型,并通过数理统计方法验证了该理论逻辑模型的有效性。再次,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借鉴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经验,构建了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院校层面和教师自身层面适合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逻辑体系。本研究成果将为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方面的研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张艳[6](2013)在《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护理学国际化、专科化趋势的护理学学科体系,以丰富和促进护理学元理论研究,并为我国护理学科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类型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方向性指导。2.比较不同成熟阶段的护理学科的发展特征,揭示影响护理学科演进历程的关键因素,为促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方法:1.应用文献研究法,把握护理学科体系研究趋势,探讨护理学科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确定学科体系构建策略。2.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态、组织建制现状,归纳出判断学科成熟程度的基本内容,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运用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一步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其条目内容。4.运用理论研究法,从分析护理学科概念内涵切入,确立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逐步推演出护理实践的逻辑范畴及其涉及的学科知识群。5.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国内医学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形成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本土化参考依据;结合逻辑起点推演结果,依据“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构建由二级学科群、二级学科、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的护理学学科体系。6.运用专家小组会议法,讨论、修订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辨析各层级学科的内涵差异,澄清模糊认识。7.运用理论研究法,通过与生态学概念交叉移植,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内容,提出生态学视域中的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结果:1.界定了护理学“学科”、学科层级划分、护理学科体系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学科的四种形态特征(知识、组织、历史、文化信念形态),逐步确立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为“人的健康反应”。由此推演护理实践过程的逻辑中介、核心、结果范畴及逻辑终点,提炼出人和环境这两个影响健康反应的关键因素,并沿着人、环境、照护主轴,以健康反应为结局变量,绘制出多维的、立体状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简图。2.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国内外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组织建制状况,归纳整理出判断护理学科成熟度的基本维度:理论内涵、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并通过分析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差距,提炼出各维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纵向梳理了中美两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文献内容,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体系演进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社区护理学的个案演进历程分析得到进一步确证,由此验证了所提出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并经35位专家讨论,逐条修订并完善了条目内容。4.揭示国内学科体系设置具有内在逻辑主线多维性特点。从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推演,沿着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将护理学科知识划分为“人文护理知识体系”、“科学护理知识体系”。前者继续分为“护理学原理”、“跨学科护理知识”,后者分为“人的生命阶段的护理知识”、“护理诊疗知识”、“生存环境的护理知识”三个知识群,分别涵盖不同类属的护理学次级学科。按照“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结合前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历史研究资料,筛选出10门备选二级学科,提请27位专家进行小组会议讨论。最后,专家对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的赞同程度均较高。5.从生态学视域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涵盖了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结论:1.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中对护理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结合对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确定“人的健康反应”是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可按照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通过科学性与人文性护理过程,描绘出复杂的、立体型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护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揭示了护理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及各学科发展前沿,提炼出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结出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的异同点。研究中所收集到的中美护理学发展史料将对国内护理学历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3.本研究确立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将为今后的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立一定的指引方向,所构建的护理学科体系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扩延性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4.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生态发展框架,提出今后护理学科体系建设的策略:①巩固学科基本要素,奠定学科发展的深厚根基;②拓宽生态资源,加速护理国际化、制度化进程;③汲取跨学科知识营养,促进护理学科丛林繁荣发展。

刘伟,于睿[7](2013)在《中西医结合护理自主学科的发展与思考》文中指出为探讨适合我国高等中医护理教育模式,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护理人才,文章论述了高等中医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自主学科的发展沿革和现状,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护理自主学科发展的契机及存在的问题,以促进高等中医护理院校护理教育事业发展。

刘秀娜[8](2012)在《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高等护理教育的最高层次,其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护理教育发达程度和发展水平,及其潜力和前景的重要标志。有研究表明,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开展较晚的国家,其护理学科的发展也较为滞后。甚至有学者认为目前护理教育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好护理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培养目标一经确定,院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作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培养目标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培养目标不同,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也不同。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护理院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是一切护理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是开展护理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可以为护理教育发展提供方向和评价依据。纵观我国内地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仅在2004年才开始招收护理学博士研究生,但却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和较大的发展空间。至2010年,我国内地能够招收护理学博士研究生的院校已发展至20余所。但由于我国护理博士生教育发展历程短,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尤其在护理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仍达不到可操作性、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等级化等要求,各院校自成体系,对护理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要求尚不明确。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质性访谈法,从学习者、护理学科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及视角了解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需求,初步架构了我国护理博士的角色定位、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培养要求,进而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对其进行验证、预测与筛选,明确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要素、结构、特点等理论分析结果,遵循培养目标理论概括的相关路径,最终从护理博士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要求的角度对我国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培养类型的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理论概括,为发展与完善我国的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案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研究问题进行了凝练,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同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描述与界定,并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线索,即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质性访谈法、专家咨询法以及理论分析法,遵循提出问题、析出假设、数据支撑以及理论概括等途径对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探索。第二部分: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研究从世界范围看,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一部各国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与融合、交流的历史,也是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相适应的过程。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本部分选择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历史较为悠久、发展较为成熟、教育质量较高的美国做为参照对象,通过梳理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了解了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管理等情况,明确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以便对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三大问题,即确定培养目标、构建基本能力培养要求及课程体系。但由于中国和美国在文化教育背景、医疗卫生政策、护理学科的发展实际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借鉴国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立足于我国的现状与实际需求,明确定位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发展其基本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系统的、具有我国护理专业特色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是目前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需求研究培养目标是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的说明,对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分析本专业的要求,并考虑社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后,逐步归纳而成。因此,了解本专业及社会对护理博士能力的需求,对明确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十分必要。本部分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学习者、护理学科(主要从护理专家角度考察,包括:院校护理教育专家、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专家)、社会需求(主要从医护合作需求角度考察)三个角度,探讨和描述了护理专业和社会对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需求,初步构建护理博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制定奠定基础。根据访谈结果,初步架构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护理博士的能力框架,提出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多元化,以满足社会和护理学科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以及个体学习者执业领域期望的多样化;并且,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体现差异性,不同培养类型的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各有侧重,以满足不同执业领域对护理博士任职需求的差异性;同时,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应该强调综合素养的提高。作为护理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所谓高层次的护理人才,不仅应该在护理教育体系中居于顶端,而且也应在知识、素质、能力上居于最高层次,体现出较于护理本科生及护理硕士生更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更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引领护理学科及护理专业的发展;此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加强配套条件建设,包括导师及学术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第四部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在前述文献分析及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本部分通过德尔菲法对初步架构起来的护理博士研究生的能力框架和培养目标定位进行验证、预测与筛选,明确不同培养类型护理博士的角色定位、角色功能,以及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知识体系的具体要求,以作为进一步分析、归纳和提炼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现阶段科学学位护理博士应主要承担“护理研究者”和“护理教育者”角色,而专业学位护理博士则应承担“护理执业者”和“护理教育者”角色,并且二者发挥的角色功能应各有侧重,科学学位护理博士应主要进行护理理论及护理教育研究,能够从事护理院校教学工作,并对护理工作进行理论指导,发挥学术带头作用,而专业学位护理博士应能够实施专科护理技术,从事护理实践研究,解决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改进护理工作,实施健康教育、紧急救护等工作;两种培养类型护理博士需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涵盖护理科研、护理执业、护理教学、护理管理、专业发展及自我发展等领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科学学位护理博士研究生在教学领域需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知识,专业学位护理博士研究生在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需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知识,而在科研领域、专业发展领域及自我发展领域二者要求大同小异。因此,两种类型护理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应建立在科研领域、专业发展领域及自我发展领域基础上,体现在教学、执业及管理领域的差异。第五部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概括通过对培养目标的要素、结构、特点等理论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理论概括的政策依据、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比较、理论分析、质性访谈,以及专家函询等部分的研究结果,遵循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原则,以及培养目标理论概括的相关路径,在对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对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理论概括。当然,由于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院校对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均处于摸索阶段,加之培养目标本身具有复杂性以及动态性等特点,可以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因此,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不断对其进行动态调整。本研究对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概括只是探索性研究,是否妥当,还需要在护理教育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完善。

唐红梅[9](2012)在《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护理是一门“以人的健康服务”为主的专业,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革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然而,现存护理教育4个培养层次(即,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之间尚未实现无缝衔接的教育体系,由于培养目的、课程设置等原因,高职专科毕业生通过考试、职业资格准入等的学习上升路径被阻断,高职专科护理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这不.仅阻碍了我国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造成了重复性培养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集约行业及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但是,护理人员职业流动性大、护理队伍结构层次参差不齐、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不科学合理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从护理教育体系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策略指导的文章十分有限。为了科学合理地对护理教育发展给出政策性、策略性指导,并保证护理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效率,需要认真调查、分析、研究和解决护理岗位人才需求和护理教育之间的矛盾,把他们转换成有力的支持力量。本研究以我国护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点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国内外护理教育制度和模式比较;了解典型区域护理队伍现状和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我国护理教育层次体系、规模与质量、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差距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促进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路。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阐述健康的内涵和社会价值、界定护理的概念、护士角色定位和护理教育的起源、探讨了护理教育的特征。2、护理教育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是保证我国护理发展的制度基础。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保障下,学者开始关注护理教育的科学性发展,对现有护理教育研究进行了分类归纳。3、借鉴美、英、日、澳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经验,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四个环节出发,对护理教育发展进程进行剖析,并探讨了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4、选取全国东中西部20个省市37所开办高职护理专业的院校以及相对应300家教学医院,分别进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调研,以便为我国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事实依据。5、从护理教育层次体系、人才培养与需求适应机制和构建贯通课程体系等三个维度对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形成标本兼治之策。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护理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而是转向“整体人”,涵盖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需求,护士的角色也相应地从护理的实施者,拓展为教育者、咨询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等。护理模式转变可以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实现护理教育自身发展、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2、医疗改革过程中,护理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涉及医疗机构管理、妇幼与社区、医院感染管理、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等),给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从国家层面上指明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发展方向。而有关护理教育的研究内容也有所拓宽,如护理法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培养,各热点领域的研究视角更加贴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操作层面,更加有利促进护理教育体系的建立。3、尽管美、英、日、澳四个国家护理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但均形成了完善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各层次之间的无缝衔接成为其发展的共同趋势。培养目标多元化、教育制度体系化、课程改革市场化和质量监督健全化等共同构筑了西方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4、分析调研数据发现,我国护理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差距:护理教学尚无统一规范;培养规模大、质量不高;各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课程设置偏重学科性质与岗位细化不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忽视;缺乏科学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和体系。5、为实现“三层多元”的护理教育体系,使护理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类型教育,而非学历终结教育,论文提出了“建立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实施全面整体护理为教学标准、相互衔接可持续发展的护理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既有高端学术型教育、中间层次技术型教育,还有基础实用型教育,配合各种人文素质培养和在职继续教育,以培养护理行业的决策层、管理者和实施人”的策略思路,并列举了相应的措施:①治标之策:科学制定护理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护理专业层次性培养目标,对接岗位任务设置护理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②标本兼治之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参照国际理念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标准,积极营造促进护理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孟萌[10](2011)在《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构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的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为我国开展本科护理学专业认证提供科学的工具。2.揭示国外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内在成因和实施机制,比较其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的本质特点和差异性,为建立我国的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做出探索,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提出参考建议。方法:1.文献研究考察国内外护理及医学教育标准研究现状,把握教育标准研究趋势,探讨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认证及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等相关概念的内涵。2.应用比较研究法,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历史发展、正式规则(认证机构、教育标准、认证程序)、非正式规则、实施机制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得出特征、差异以及发展的影响因素。3.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原则,初建标准的框架。选择18位护理教育、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医学教育等领域专家,组织专家小组会议,就标准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讨论,通过结果分析确定标准的结构框架和要素。4.应用文献分析法考察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发展现状,形成《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讨论稿)。5.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协调下,依据不同的地域、办学类型等在全国范围内选择98所开办本科护理学教育的护理学院(系),对《标准》(讨论稿)条目的内容全面性、描述清晰性、定位及可实现性等进行2轮调查咨询,并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进行修订,形成《标准》(试行)。结果:1.界定了护理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认证、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等相关概念,回顾了国内外护理、医学等相关专业的教育标准研究现状。2.通过国外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历史发展纵向比较,掌握了各国护理学专业认证的产生、现状和发展趋势,得出市场、专业发展、政府力量、市民社会等是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主要成因,比较了各国共同点和差异性。通过横向比较,首先分析了美、英、澳认证机构的性质、组织和管理的特点和差异。其次,描述了各国护理学专业认证组织的认证标准的内容、形式和结构,从本质标准和过程标准的特点出发,比较了认证标准的共性及差异。第三,在认证程序比较中,着重强调了各国程序的公平、客观、科学性机制的建立,分析了认证程序、各步骤参与人员以及认证结果的异同点。非正式规则比较,从价值取向、伦理规范、风俗习性三个方面,得出了人本主义、学术自由与学校自治、公平性和客观性、立足于防止利益冲突、多元文化的开放性、规则意识、创新性等共同点。实施机制比较中,对制度的合理性、制度安排体现社会公众的利益和公共选择结果、违约成本及信息公开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如下建议:完善我国护理学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转换政府职能,促进护理学专业组织的发展;加快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即最低合格标准的制订;完善认证程序和相关规范,建立科学的认证实施方案;建立与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相配套的先进文化。3.以一般系统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哈蒙德教育评价模式等理论为指导,以文献回顾和比较分析为基础,提出标准构建的原则,初步形成了标准框架。组织专家小组会议,求得了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基本要素,确定了《标准》基本框架。4.文献研究得出了我国护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国内外护理本科基本教育办学条件的研究现状。在以上基础上,借鉴课题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讨论稿)。5.通过对全国98所护理学院(系)专家进行2轮咨询,修订《标准》(讨论稿),形成了由本科护理学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32项)和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10个领域40项)两部分构成的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试行)。专家对各级条目的赞同程度和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均较高。6.分析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试行)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其应用问题,归纳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结论:1.本研究将系统论、教育目标理论、教育评价理论、管理理论引入教育标准的构建研究,形成了标准构建的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2.第一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小组会议、文献研究以及德尔菲专家咨询和调查,科学地构建了包括本质质量标准和过程质量标准两部分的全国适用的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为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提供了工具。本标准建立了培养国际竞争能力、跨学科护理实践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专业人文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同时作为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对全国院校开设护理学本科教育必须达到的基本资质和条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形成的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符合国内本科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融入了我国护理学专业发展特色,体现了当前护理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它可信度较高,可对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发展起到定向、指导和规范作用。该标准目前已提交教育部,应用于吉林大学护理学院和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试认证。3.首次将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引入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研究,通过比较从认证主体建设、完善认证依据、加强文化建设三方面提出我国开展护理学专业认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转换政府职能,发展多元化教育评价;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鼓励中介组织发展;护理学专业认证组织要把握好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以护理本科专业认证标准为核心,加强对教育结果的考量;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的专业认证程序和步骤;颁布认证相关政策条款,规范认证过程;进行认证相关的先进文化建设。

二、高等护理教育应突出护理学科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护理教育应突出护理学科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相关概念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研究理论基础
    5 研究内容和目的
    6 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况调查研究
    技术路线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叙事教育干预研究
    技术路线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叙事教育在我国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的特点、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特点
        2.研究方法
        3.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四)概念界定
        1.人文
        2.人文关怀及护理人文关怀
        3.人文关怀能力及护理人文关怀能力
    (五)相关理论
        1.Watson的人性照护理论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二、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
    (一)南宁市医学院校高职护理专业概况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
        3.调查结果
    (三)访谈调查及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
        2.调查内容
        3.调查方法
        4.调查结果
    (四)调查发现的问题
        1.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2.学生相关知识欠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3.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4.学生相关实践经验欠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5.高职护理教育不足导致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三、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
        1.社会对护理行业存在偏见
        2.护理工作难度增加
        3.学生思想素质欠佳
    (二)学生相关知识欠缺的原因
        1.学生学习能力不足
        2.学校教育教学不足
        3.实习医院带教不足
    (三)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的原因
        1.学生性格原因
        2.网络社会影响
    (四)学生相关实践经验欠缺的原因
        1.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欠缺
        2.学生难以获得早接触临床的机会
    (五)学校及医院关怀氛围不足的原因
        1.学校方面
        2.医院方面
四、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对策
    (一)学校方面的对策
        1.加强人文关怀型师资队伍建设
        2.完善人文关怀教育课程体系
        3.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4.打造第二课堂特色活动
        5.营造人文关怀育人氛围
        6.加强与医院的交流合作
        7.学校对策的实践案例
    (二)政府方面的对策
    (三)社会方面的对策
        1.网络媒体正向舆论引导
        2.医院人文关怀文化示范
    (四)学生个人的对策
五、结语
    (一)结论
    (二)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回顾
    1.4 主要概念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与方法
    2.4 资料收集
    2.5 资料分析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研究文献的分布特征
    3.2 可视化图谱分析
    3.3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五个维度研究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文献的特征分析
    4.2 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4.3 中医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
    4.4 中等中医护理教育研究
    4.5 高等中医护理教育研究
    4.6 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对策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综述(已发表)
    参考文献

(4)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研究内容
    1.6 文献回顾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与方法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MNS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结果
    3.2 MNS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结果
    3.3 MNS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比较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MNS研究生培养目标分析
    4.2 MNS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4.3 MNS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分析
    4.4 MNS研究生课程体系改进策略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综述(已发表)
    参考文献

(5)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问题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问题
    第三节 文献述评与概念框架
        一、大学教师发展相关研究
        二、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相关研究
        三、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设计
        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之维: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大学教师发展相关理论
        一、大学教师发展概念
        二、大学教师发展理论模型
    第二节 多维学术观
        一、多维学术观的内涵
        二、多维学术大学教师发展框架
    第三节 教师工作满意度相关理论
        一、双因素理论
        二、期望理论
    第四节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一、国外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二、国内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第五节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
        一、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
        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第六节 大学护理教师多维发展概念框架
        一、大学护理教师多维发展概念框架要素
        二、大学护理教师多维发展概念框架内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问卷调查: 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和教师发展现况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大学护理教师离职倾向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模式及效果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作用机制
        一、调查研究目的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质性访谈: 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现况
    第一节 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对概念的理解
        一、对“教师发展”的理解
        二、选择大学护理教师原因
    第二节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状况
        一、大学护理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状况
        二、大学护理教师个人发展状况
        三、大学护理教师教学发展状况
        三、大学护理教师专业发展状况
        四、大学护理教师组织发展状况
    第三节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护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二、个人发展: 教师发展意识淡薄,主动发展能力不强
        三、教学和专业发展: 缺少护理实践取向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整体系统规划
        四、组织发展:教师发展缺乏有利的组织环境支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参照: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现况
    第一节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发展类型
        一、美国准护理教师发展
        二、美国新入职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三、美国职业中后期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第二节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组织机构
        一、护理教师发展的校内组织
        二、护理专业发展协会
    第三节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具体项目
        一、护理教育研究院院士项目
        二、护理教师资格认证项目
        三、护士教师贷款计划
        四、护理教育研究生证书
        五、新入职教师发展项目
        六、教学奖学金项目
        七、护理教师资助项目
    第四节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维度和方法
        一、教学发展
        二、学术发展
        三、个人发展
        四、社会服务
    第五节 案例研究: 教师导师制和资助项目
        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教师导师制
        二、美国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护士教育学者计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论反思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理论反思
        一、基于多维学术观视角反思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特殊性
        二、基于大学教师发展相关理论视角的内容设计
        三、基于工作满意度理论视角的激励机制设置
        四、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视角的体系完善
        五、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视角的项目设计
    第三节 对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构建大学护理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新体系和新机制
        二、社会层面: 建立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新模式
        三、院校层面: 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全程、全面开展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四、教师层面: 充分发挥大学护理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三、后续相关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附录Ⅴ
    附录Ⅵ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6)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研究
    一、本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学理论
    二、学科的相关概念
    三、护理学科的相关概念
    四、护理学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确立
    六、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一、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现状考察
    二、护理学科知识传播载体(教材、专着)现状考察——基于内容分析研究
    三、护理学科体系的组织建制状况考察——基于网络内容分析的研究
    四、对国际成熟学科特点的总结与分析
    五、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六、研究小结
第四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论证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复杂性科学理论
    二、基于史料的论证一——美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三、基于史料的论证二——中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四、基于史料的论证三——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五、基于复杂性科学视域的中美护理学科发展历程分析
    五、基于专家工作会议的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专家会议
    七、研究小结
第五部分 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部分学科体系设置现状及启示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一)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原则
        (二)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构建基于“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学科体系
    三、研究小结
第六部分 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研究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位理论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研究
        (一)护理学学科生态发展核心概念的提炼
        (二)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前期研究结论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形成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策略——基于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应用研究
    四、研究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附录一、“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附录二、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附录三、“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附录四、“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附录五、美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演进历程译文节录
附录六、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7)中西医结合护理自主学科的发展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科发展现状
    1.1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科发展沿革
    1.2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科主要发展
    1.3省内中西医护理学科发展现状
2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科发展契机
    2.1中西医结合护理自主学科发展的必然性
    2.2中西医结合护理自主学科发展的特色性
    2.3中西医结合护理自主学科发展的前瞻性
3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科存在的问题

(8)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案
一、 课题的理论基础
    (一) 护理理论
    (二) 教育理论
二、 研究方案
    (一) 研究问题与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线索
三、 相关概念描述与界定
    (一) 教育与护理教育
    (二) 护理博士研究生与护理博士
    (三) 学历与学位
    (四) 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
    (五) 课程与课程设置
    (六) 能力、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 第二部分 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研究
一、 美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
    (一) 美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回顾
    (二) 美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 美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
二、 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
    (一) 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二) 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 美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 稳定规模,提高质量
    (二) 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制定基本能力要求
    (三) 重视课程建设,支撑基本能力培养
    (四) 科研能力与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并重
    (五) 加强优秀导师队伍的建设
    (六) 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方式
    (七) 建立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及机制
四、 小结 第三部分 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需求研究
一、 研究设计依据
二、 资料与方法
    (一) 访谈对象的确定
    (二) 访谈方法与内容
    (三) 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四) 质量控制
    (五) 伦理考量
三、 结果
    (一) 访谈对象基本资料
    (二) 学习者的感受
    (三) 护理专家与医疗专家的需求及期望
四、 启示与思考
    (一) 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目的
    (二) 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
    (三) 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能力培养
五、 小结 第四部分 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一、 研究设计依据
二、 研究步骤与方法
    (一) 成立专家函询研究小组
    (二) 设计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
    (三) 修订及完善专家函询问卷
    (四) 确定函询专家
    (五) 专家函询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六) 结果处理与统计学分析方法
三、 研究路线
四、 研究结果
    (一) 专家基本情况描述
    (二) 专家咨询的可靠性
    (三)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四)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五、 讨论
    (一)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二) 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六、 小结 第五部分 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概括
一、 培养目标的基础理论
    (一) 培养目标的概念
    (二) 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原则
    (三) 培养目标的要素
    (四) 培养目标的结构
    (五) 培养目标的特点
二、 培养目标理论概括的路径
三、 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概括
    (一) 科学学位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概括
    (二) 专业学位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概括
四、 关于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条件——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 对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内容的建议
    (二) 对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结构的构想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Delphi 技术方法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美国实践型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兴起及启迪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政专家信 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 专家函询问卷(第二轮) 读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9)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1.2.1 界定护理教育的社会价值
        1.2.2 了解护理教育发生发展过程中政策的推动作用
        1.2.3 比较国外护理教育的模式、实践和发展趋势
        1.2.4 调查分析护理队伍现状和护理教育发展现况
        1.2.5 我国护理教育与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差距分析
        1.2.6 提出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思路
    1.3 研究方法
        1.3.1 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1.3.2 统计工具与方法
        1.3.3 主要分析方法
        1.3.4 质量控制
        1.3.5 技术路线
2 护理教育的社会价值
    2.1 健康及其社会价值
        2.1.1 健康的内涵
        2.1.2 健康的价值
    2.2 护理及其社会价值
        2.2.1 护理的概念界定
        2.2.2 护理的社会属性
        2.2.3 护理专业受到社会认可并具有社会地位
    2.3 护理教育及其社会价值
        2.3.1 护理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2.3.2 护理教育的特征
        2.3.3 社会发展与健康转型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2.4 护理教育发展的社会功能
        2.4.1 实现护理模式转变,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
        2.4.2 顺应社会发展,实现护理教育自身发展
        2.4.3 影响初级卫生保健,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
3 我国护理教育政策环境分析与研究现状
    3.1 护理教育相关政策回顾
        3.1.1 新中国成立之初
        3.1.2 改革开放至今
    3.2 护理教育研究现状
        3.2.1 资料与研究方法
        3.2.2 结果
        3.2.3 反思与讨论
    3.3 护理教育政策环境分析和研究现状小结
        3.3.1 政策制度促进护理教育发展
        3.3.2 护理教育研究进一步聚焦
4 国外护理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
    4.1 美国的护理教育概况
        4.1.1 美国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4.1.2 美国的护理教育制度
        4.1.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4.2 英国护理教育概况
        4.2.1 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4.2.2 英国的护理教育制度
        4.2.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4.3 日本护理教育概况
        4.3.1 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4.3.2 日本的护理教育制度
        4.3.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4.4 澳大利亚护理教育概况
        4.4.1 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4.4.2 澳大利亚的护理教育制度
        4.4.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4.5 各国护理教育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4.5.1 各国护理教育特点
        4.5.2 护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5 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5.1 护理队伍现状和需求分析
        5.1.1 资料来源与方法
        5.1.2 护理队伍与人才需求调查结果与分析
        5.1.3 护理队伍与人才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5.2 高职护理教学现状
        5.2.1 资料来源与方法
        5.2.2 高职护理教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5.2.3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调研小结
    5.3 我国护理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的差距分析
        5.3.1 护理教育规模和层次结构与学生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
        5.3.2 护理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
        5.3.3 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问题
6 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思路
    6.1 策略思路模型
        6.1.1 目标是完善护理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体系
        6.1.2 核心是建立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
        6.1.3 重点是构建体现护理理念的贯通课程体系
    6.2 治标之策
        6.2.1 科学制定护理教育“十二五”规划
        6.2.2 明确护理专业层次性培养目标
        6.2.3 对接岗位任务设置护理课程
        6.2.4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6.2.5 建立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6.3 标本兼治之策
        6.3.1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
        6.3.2 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
        6.3.3 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
        6.3.4 参照国际理念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标准
        6.3.5 积极营造促进护理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部分 国外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制度的比较
    一、理论基础
    二、比较研究方案
    三、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历史发展描述与比较
    四、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正式规则描述与比较
    五、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非正式规则描述与比较
    六、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实施机制描述与比较
    七、对我国建立护理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启示
第三部分 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二、理论研究
    三、《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框架的确定
    四、《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讨论稿的形成
    五、《标准》(讨论稿)的全国范围调查咨询与修订
    六、讨论
小结
附录一 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附录二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讨论稿)专家咨询问卷(节选)
附录三《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讨论稿)全国调查咨询参与院校名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高等护理教育应突出护理学科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叙事教育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研究[D]. 陈红.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D]. 卢冬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中医护理教育知识图谱分析[D]. 金美兰. 延边大学, 2019(01)
  • [4]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研究[D]. 朱可可. 延边大学, 2019(01)
  • [5]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研究[D]. 沈曲. 厦门大学, 2018(06)
  • [6]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D]. 张艳.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7]中西医结合护理自主学科的发展与思考[J]. 刘伟,于睿.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4)
  • [8]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性研究[D]. 刘秀娜. 第三军医大学, 2012(11)
  • [9]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 唐红梅. 浙江大学, 2012(09)
  • [10]我国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研究[D]. 孟萌. 第二军医大学, 2011(09)

标签:;  ;  ;  ;  

高等护理教育应突出护理学科特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