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设计问题的应对策略

生物实验设计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生物实验设计题的应答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鑫[1](2021)在《中小学教师在MOOC课程学习中的理解水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郭艳飞[2](2020)在《高考生物学实验复习中科学思维的提升策略及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革新,社会对人学习的能力和要求逐渐提升,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科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科学思维”,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科学思维,以此为基础,达到能够自主学习,解决情境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高考题目在科学思维方面的考查逐渐增多,尤其是对于实验题的考查,在给出的问题情境中,层层设问,内里暗含逻辑。而学生往往在此种题目中表现不佳,这也反映出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科学思维培养具有一定的缺失。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其中实验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平台。通过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反馈,传统教学中容易受到“重内容,轻思维”方式的影响,在高一高二实验学习中,教师会更多地把重心放到实验设计的原理、目的、步骤和实验结果结论的范式化讲解上,以致学生对实验内容掌握比较空洞,流于表面,对于实验中蕴藏的科学思维没有很好地掌握,很多学生到高三时实验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对复习备考造成一定困难。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思维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科学思维的培养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提高效率。在高三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兼顾复习效率,提升科学思维非常重要。根据新课标中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要求,本论文尝试在高三高考实验复习中使用基于提高科学思维的实验复习策略,将生物实验复习的内容分为了科学史实验、教材实验、高考经典实验类,根据特征不同,复习中侧重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教学复习策略,并据此进行高三复习实践,以期在实验复习过程中提升学生思维水平,进而提高生物实验复习效率,为高三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本论文按课标中提出的科学思维水平的5个维度,即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教师进行了科学思维教学和认识的访谈。问卷和访谈结果的统计和分析表明:1.学生在科学思维的5个维度中表现不均衡,不同学生也有很大差异。得分排序依次是模型与建模、演绎与推理、归纳与概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其中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表现较弱。2.教师对于科学思维的认识和在教学中的培养相对欠缺,对科学思维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不到位,复习课中学生习惯性由教师主讲,学生的主体性依然较弱。本论文选择高三年级两个水平一致的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对照原则,对实验班的生物学实验课进行基于科学思维提升的复习策略,对照班则使用传统的生物学实验复习课进行。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实验前后的科学思维水平进行评估测定,并对学生实验前后的问卷调查和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生物学实验复习之后,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都有一定程度提升;但使用基于科学思维提升的复习策略对实验班进行干预后,同平行对照班相比,实验班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和科学思维总水平均有显着性提高,对照班实验科学思维各项水平没有显着差异。实验后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虽然没有显着差异,但是从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对比来看,实验班的整体进步更大。2.实验前后的对照班和实验班成绩均没有显着差异,但是从平均分来看,实验班的成绩均分提升值更明显。最后对试题后测考试题中涉及到的实验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实验班的实验得分相较对照班好,优秀率更高,在难度比较大的题目中更为明显。因此,在高三生物实验复习课中对于科学思维培育的策略是有一定效果的。从教学实践来看,科学思维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高考生物学实验复习策略提出需要结合学生科学思维水平、复习内容和复习情况与科学思维指标等的关系。本论文提出的在高三生物实验复习中提升科学思维的教学策略及针对每种类型生物实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都是经过实践并进行修改完善的,期望能给一线生物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参考。

马丽[3](2020)在《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影响因素。然而,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创造性毁灭和知识爆炸式增长加剧了企业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致使众多企业选择了同时与多个伙伴建立联盟关系,构建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联盟网络——联盟组合,力图达到突破资源约束和降低创新风险,进而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目的。事实上,联盟组合的创新效应能否实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对焦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最为复杂和不确定。因此,构建与企业战略和能力以及组织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联盟组合对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虽然勾勒出了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给企业创新带来影响的大致轮廓,并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联盟组合节点特征、关系特征和结构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但是,现有研究鲜有建立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的多维分析框架,且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过程机制与作用情景也尚缺乏深入的探究和一致的结论,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研究也十分匮乏。立足于现实与理论背景,本文确立了“企业应该构建怎样的联盟组合才能有效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研究主题。围绕这一研究主题,本文深入探讨了三个基本问题:一是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究竟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能力;二是企业如何在不同的情景下构建合适的联盟组合来提升创新能力;三是企业如何动态调整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以持续地提高创新能力。针对以上研究问题,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组织学习理论、权变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联盟组合网络“伙伴多样性–联结强度–网络规模”三维特征分析构架,建立了包含组织学习的中介效应模型、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效应模型的理论假设,并运用结构方程法、多元层次回归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了验证,最终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联盟组合网络特征通过组织学习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分析了有关企业的问卷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两个中介变量在伙伴多样性与联结强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在网络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联盟组合网络特征通过影响企业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进而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2)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在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对组织学习的作用机制中发挥调节作用。本研究运用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分析企业问卷数据的结果表明,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联盟组合伙伴多样性、联结强度和企业探索性学习之间的关系,负向调节联盟组合伙伴多样性、网络规模和企业利用性学习之间的关系;技术战略导向正向调节联盟组合伙伴多样性、网络规模和企业探索性学习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联盟组合伙伴多样性、联结强度、网络规模和企业利用性学习之间的关系。(3)组织学习平衡与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动态的匹配可以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本研究运用纵向单案例分析法,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技术追赶为研究背景,分析了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在二次创新过程中的技术追赶历程。研究发现,在焦点企业的二次创新过程中,随着企业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由小规模、低多样化程度和弱强交替网络向大规模、高多样化程度和二重网络演化,动态调整组织学习平衡模式由间断型平衡向双元型平衡转变,如果能够由此实现长期的组织学习混合平衡,将有利于后发企业实现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与有效赶超。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做出了以下理论贡献:(1)揭示了组织学习是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企业如何在联盟组合中提高创新能力的难题。通过揭示联盟组合网络特征通过组织学习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过程机制,明晰了组织学习的开展情况是企业从蕴含在联盟组合中的资源中提取创新价值的关键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联盟组合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在联盟组合中究竟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推动了依托联盟组合开展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理论研究的深入,拓展了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视角。(2)同时考虑外部环境特性和内部组织特性对联盟组合创新效应发挥的情景作用,对企业根据不同的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构建有效的联盟组合网络和组织学习模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对企业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影响组织学习的调节效应的明确,为企业根据其外部环境特点和内部技术战略,有效调整联盟组合配置以实现相应的组织学习目标,进而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种全面的情景视角,丰富了企业通过联盟组合进行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3)探明了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组织学习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规律,为企业长期通过动态调整组织学习平衡模式与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匹配以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联盟组合中蕴含的资源并不会自动转化成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当企业根据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动态地调整其组织学习模式,才能有效获取网络资源中的创新价值,最终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不竭动力。在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属于后发企业并以二次创新为主要创新模式的现实背景下,揭示在二次创新的动态过程中,在外部环境和技术战略导向的具体变化情况下,焦点企业的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组织学习模式和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规律,将有效指引企业在变化中的外部和内部条件下,根据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动态调整组织学习模式,从而持续地推进二次创新演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使得联盟组合与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得以纵向拓展,对联盟组合、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理论做出有益的补充。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陈雨妍[5](2020)在《新高考方案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分层作业设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高考方案所倡导的育人理念和选考政策对高中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业的设置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必须密切结合高考新政。教师应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自主选择,实施科学合理的作业分层设置。基于新高考方案下长沙市高中的选科情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长沙市城区高中的生物学分层作业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分层作业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分层作业的设置依据不足、形式比较简单、量和难度需要调整、评价方式需要改进、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等等,这些问题导致生物学分层作业的实施情况不理想。笔者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了新高考方案对高中生物学分层作业设置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物学的学科地位变化、选科模式和新高考评价体系对分层作业的影响。结合新高考方案对作业设置的影响,针对分层作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在分层作业设置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即动态分层原则、主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并结合原则提出了分层作业实施的几点策略:第一,准确分析学情,尊重学生的意愿,合理地对学生分层;第二,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作业目标和难度的分层,分层设置作业可分为基础性作业、综合性作业、应用性作业、创新性作业;第三,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在集体备课时设置分层作业,各个层次的作业由学生自主选择;第四,基于核心素养分层评价,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体现导向性和激励性。最后,为了使分层作业模式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笔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将生物学学科内容与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设计了分层作业案例《新冠肺炎与免疫调节》。以上结果能够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作业提供参考。

姚姝兰[6](2020)在《中学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编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素养导向的课程体系中,以识记为主要考查目标的测试已无法满足素养培养的评估需求。中学生的阅读学习逐渐倾向于专业化阅读,专业的阅读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迁移一篇文本中的阅读专业知识去理解这一类的新文本,能运用文本中的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目前国内试题在语文基础知识、写作板块均开始尝试情境化试题的编制探索,但是在阅读板块的推进较为缓慢。本文希望系统、深入地了解情境化试题,为评估高阶阅读能力寻求一定的评估方法。本研究基于素养导向的教育需求,通过梳理与真实阅读行为和阅读学相关的理论,分析整合现有情境化试题及其编制经验,具体探讨了为什么需要情境化试题、何谓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如何编写情境化试题这三个基本问题。第一章从心理学和脑科学方面分析了现实中的阅读行为,结合课程中有效阅读教学的经验,发现情境对阅读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以促进学习的评价目标下,情境是有效评估的重要载体,评价标准有利于精准诊断学生的学业水平。情境化试题对阅读素养的评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章通过分析PISA、PIRLS、国内阅读情境化试题的编制经验,明确了情境化试题的编写原则是基于真实的阅读活动,其命题思路是建立知识和现实的联系。试题的特征还表现在情境类型、试题要素、组织结构等方面。而能够评估高阶能力和综合阅读素养的情境化试题,其情境任务需追求真实性和意义性,各试题要素需保持一致性。第三章通过梳理现有命题经验,以较为成熟的情境化试题编制经验为参考,结合我国课标要求、国内学情、试题案例,设计了一套情境化试题编制流程及方法。在编制试题中仍需将测评目标、情境任务、评分指南等具体要素与课标和学生真实阅读体验挂钩,第四章通过对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要素中认知要求的分析来寻找试题复杂度的控制方法。试题复杂度受情境、文本、问题三者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数量、新颖度的影响,命题人可通过调节这三个维度的难易度来把控试题的复杂度。

高兴[7](2019)在《基于Kahoot!平台的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学软硬件环境,移动智能终端普遍应用于教育领域。使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成为可能。作为以即时反馈系统和游戏化教学为理论基础设计的教学工具,Kahoot!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到各类学科的课堂辅助教学,并在改善课堂反馈方面已取得成效。然而当前还是较少看到Kahoot!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尤其是综合课教学的成功案例。本文试图结合笔者在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利用Kahoot!进行综合课教学改革的尝试,探索如何利用最新教育技术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效能。本文在分析反馈式教学方法、目标结构理论、游戏化教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整理和发掘现有 Kahoot!平台功能特性及成功案例,结合对外汉语综合课型各语言要素教学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要点和实施策略。通过互动性要素的引入,促进了课堂即时反馈的有效性;通过多媒体元素的设计,避免了语言学习的枯燥感;通过游戏化竞赛场景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接受使用Kahoot!平台学习两个月后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Kahoot!平台在对外汉语综合课堂中的教学效果富有成效。通过本文的先导性研究,本文提出采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教学设计有理有据,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平台功能,嵌入多种网络资源,实现教学优化;创建学习小组,加强互动合作学习;利用数据反馈,提高教学效率。综上,利用网络教学工具来提升汉语课堂教学效能,是新兴技术与国际汉语教育改革不断促进和融合的过程。经过教学实践,本文认为Kahoot!在综合课的应用不但给教师提供切入点,创设更具丰富性、趣味性和高效性的信息化汉语学习环境,同时也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汉语综合能力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何守魁[8](2019)在《肠炎沙门氏菌应对乙醇胁迫的抗性形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它可以分为2610多种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Enteritidis)是引起食物中毒的最主要血清型。消毒处理是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杀菌手段,但消毒剂因自身不稳定、使用不合理等原因,常以亚致死浓度存在于食品加工环境中,进而诱导沙门氏菌产生抗性,包括对同一消毒剂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的直接抗性以及对其他压力因子的交叉抗性,从而导致消毒剂不能将沙门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完全杀灭,给食品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阐明沙门氏菌应对消毒剂胁迫的抗性形成机制,进而指导人们有效使用食品工业现有消毒剂,或者开发沙门氏菌新型控制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乙醇是食品工业中最常用的醇类消毒剂,它也是一种食品保鲜剂和食品加工助剂。同时,它普遍存在于水果、果汁、酒精饮料和发酵食品中。虽然已经证实亚致死浓度的乙醇胁迫可以诱导一些食源性致病菌(如副溶血弧菌和阪崎克罗诺杆菌)形成直接抗性和交叉抗性,但目前尚不清楚沙门氏菌能否有效应答乙醇胁迫进而产生抗性。因此,本研究拟阐明乙醇胁迫诱导肠炎沙门氏菌直接抗性和交叉抗性的形成规律,从转录水平分析抗性表型与压力基因表达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并以乙醇胁迫诱导出的乙醇直接抗性和冷冻交叉抗性为代表,进一步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和基因敲除技术解析肠炎沙门氏菌应对乙醇胁迫的抗性形成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乙醇胁迫诱导肠炎沙门氏菌形成直接抗性和交叉抗性的表型分析。通过平板计数法、最低抑/杀菌浓度法或者纸片扩散法,分析乙醇胁迫后肠炎沙门氏菌的抗性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a)2.5-10%的乙醇胁迫均能够诱导肠炎沙门氏菌形成直接抗性,当乙醇浓度为5%时,诱导抗性已达到最大值;b)乙醇胁迫在LB培养基中的稳定性受温度的影响,在4℃、25℃和37℃三个温度条件下,暴露温度越低,诱导抗性持留时间越长;此外,鸡肉汁可以维持乙醇胁迫的稳定性,猪肉汁能够提高乙醇胁迫的稳定性;c)乙醇胁迫诱导肠炎沙门氏菌对-20℃、过氧化氢和苹果酸形成交叉抗性,但不能对4℃、50℃、氯化钠、氯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乙酸、盐酸、乳酸、抗坏血酸、柠檬酸、四环素、强力霉素、头孢曲松、氨苄西林、氨曲南、氯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和头孢噻吩等压力因子产生交叉抗性;d)肠炎沙门氏菌在4℃橙汁、25℃橙汁和4℃苹果汁中的存活率并未受乙醇胁迫的影响,但其在25℃苹果汁中的存活率经乙醇胁迫后显着提高,即对25℃苹果汁产生了交叉抗性。为了揭示乙醇胁迫对肠炎沙门氏菌细胞壁膜特征的影响规律,开展了细胞膜通透性和流动性以及细胞自凝集能力、表面形态和表面疏水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乙醇胁迫能够降低肠炎沙门氏菌的细胞表面疏水性,提高菌体的自凝集能力,但并没有改变菌体的细胞膜完整性和流动性。2、肠炎沙门氏菌响应乙醇胁迫的基因表达分析。借助荧光定量PCR测定81个抗性相关基因在乙醇胁迫后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从而在转录水平上解析肠炎沙门氏菌对乙醇胁迫的抗性应答策略。结果表明:a)与对照组菌体相比,乙醇胁迫组菌体的酸抗性相关基因rpoS(编码RNA聚合酶的σ因子)和SEN1564A(编码酸休克蛋白质)的表达显着上调;b)热抗性相关基因(rpoH、dnaK和dnaJ)的表达在乙醇胁迫后并没有发生显着变化;c)主要冷休克基因cspA的表达在乙醇胁迫后显着下调,但其他冷休克基因(cspB、cspC、cspD和cspE)的表达无显着变化;d)在检测的8个氧化抗性相关基因(katG、sodA、katE、tpx、hslO、bcp、SEN0385和oxyR)中,只有过氧化氢酶基因katG在乙醇胁迫后表达显着下调,其他7个基因的表达无显着变化;e)乙醇胁迫对细胞壁膜完整性相关基因(tolA、mreB、mreC、mreD、mrdB和yjeE)的表达没有显着影响。3、乙醇直接抗性和冷冻交叉抗性形成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聚焦乙醇胁迫诱导效果最为显着的乙醇直接抗性和冷冻交叉抗性两种表型,通过iTRAQ技术全面挖掘抗性形成相关的蛋白质,借助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蛋白质组学结果进行验证,并探索乙醇胁迫诱导肠炎沙门氏菌抗性形成相关的调控网络。结果表明:a)乙醇胁迫后,肠炎沙门氏菌有138个蛋白质的表达发生显着变化(56个蛋白质表达上调、82个蛋白质表达下调);b)对乙醇胁迫的菌体进行冷冻处理过程中,肠炎沙门氏菌有185个蛋白质的表达发生显着变化(88个蛋白质表达上调、97个蛋白质表达下调);c)测试的10个差异蛋白质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变化规律基本相符,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iTRAQ结果的可靠性;d)对所有差异蛋白质所涉及的功能类群进行分析,发现肠炎沙门氏菌主要通过基础代谢(如嘌呤代谢和氨基酸代谢)、ABC转运子、铁载体合成与吸收、调控子、蛋白质合成和毒力岛等多种途径调控乙醇直接抗性和冷冻交叉抗性的形成。4、hiuH和proX负调控乙醇直接抗性和冷冻交叉抗性的形成。根据蛋白质表达规律、差异蛋白质功能信息、抗性应答调控网络和荧光定量PCR结果,选择了嘌呤代谢相关蛋白质HiuH(5-羟基异尿酸水解酶)和ABC转运子相关蛋白质ProX(甜菜碱结合蛋白质)进行功能鉴定。结果表明:a)依据同源重组原理,借助克隆载体pMD19-T和高效蔗糖自杀质粒pRE112,成功构建了hiuH和proX基因的缺失突变株(⊿hiuH和⊿proX)和回复互补株(⊿hiuH-C和⊿proX-C);b)hiuH和proX的缺失均没有显着改变肠炎沙门氏菌在LB培养基中的生长速率,也未明显影响该菌在乙醇胁迫和冷冻处理后的细胞表面形态;c)乙醇胁迫的野生型菌株与突变株在冷冻处理后均出现了丝状化的细胞形态,暗示细胞丝状化可能是肠炎沙门氏菌形成冷冻交叉抗性的一种策略;d)乙醇胁迫后,⊿hiuH和⊿proX突变株的乙醇抗性和冷冻抗性均显着高于野生型菌株,并且回复株和野生型菌株的抗性特征无显着差异,说明hiuH和proX能够负调控肠炎沙门氏菌乙醇直接抗性和冷冻交叉抗性的形成。综上可知,乙醇胁迫对肠炎沙门氏菌抗性的影响取决于所研究的压力因子的种类,并且一些抗性表型的变化可归因于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其中,乙醇胁迫能够诱导肠炎沙门氏菌对乙醇形成直接抗性以及对冷冻、苹果酸和过氧化氢形成交叉抗性。肠炎沙门氏菌乙醇直接抗性和冷冻交叉抗性的形成是基础代谢(如嘌呤代谢和氨基酸代谢)、ABC转运子、铁载体吸收、调控子、蛋白质合成和毒力岛等多个网络调控的作用结果,并且嘌呤代谢通路的hiuH和ABC转运子途径的proX能够负调控这两种抗性的形成。上述研究较全面地揭示了肠炎沙门氏菌应对乙醇胁迫的抗性形成机制,为控制受乙醇胁迫而形成抗性的沙门氏菌奠定理论基础。

黄燕燕[9](2019)在《基于发展性测评数据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推进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当前以及未来教育的一项重大工程。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因此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广大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有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侧重于宏观层面的分析,包括教师信息技术标准、影响因素以及教师培训模式等。而实证研究中,学者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数是文献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其次,研究样本容量较小,大多数是某一地区、或是学校的某几位教师。因此,教育领域迫切需要对大领域范围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更准确、更有效地研究。本研究基于省域的视角,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科学研究理念,以两年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发展性测评全数据作为计算范畴,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描述统计、多元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分析等分析方法,研究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首先对发展性测评的内涵以及人机对话测评理论进行介绍,之后应用SPSS、MATLAB和EXCEL等数据分析软件对收集而来的发展性测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归纳浙江省教师发展性测评的基本状况以及不同地市、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在六个维度“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差异性,从而总结目前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浙江省甚至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对策。研究发现:(1)整体而言,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态度明显好转,不过教师整体情况仍不太理想,可提升空间大;五个维度能力发展不太均衡,而技术素养能力最弱;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达标比例低;部分教师态度不端正。(2)在地域差异上,浙江东北部地区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优于浙江中西部地区;地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人均GDP呈线性正相关;区域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发展较为均衡,但区域间差异显着。(3)在学科与学段上,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强,幼师最弱;理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于文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小学科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最高的,而小学语文教师最低。(4)在测评先后的批次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无显着差异,但各维度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批次理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较大波动。

徐进[10](2019)在《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绿色化”发展思路和“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的提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规模化高速发展新时期。面对绿色建筑发展多年来一直未得到根本改观的建筑师“缺位”和“失语”的现实困境,如何切实发挥建筑师的龙头作用,在设计源头即奠定和夯实建筑的绿色基石,确保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质量,避免绿色建筑设计的方向性偏差,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也是本研究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本研究秉承“回归基本概念,回归基本原理,回归问题本身,面向现实情境、‘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宗旨,采用整体、综合、融贯的系统思维,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展开。首先,以2008-2014年期间广东省内部分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和全部获得广东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共计155项,含单体建筑600余幢)设计文本及申报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建筑学、经济学、系统论等学科基本理论,对绿色建筑设计现状、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探究。指出了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普遍存在忽视环境和气候而以主动式技术应用为主导的倾向和“达标应对式”设计盛行的现象,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源于建筑师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等存在认知误区或偏差;二是在我国现有发展模式下,身陷市场的建筑师基于制度约束等现实情境而采取的“理性”选择所致。其次,回归绿色建筑基本概念和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并结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面、系统的解析,紧扣当下建设实际,多方面阐释和论证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和核心即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制约要素即方案阶段建筑本体防热和自然通风设计,指出适应气候、融合自然的低能耗建筑本体是绿色建筑的绿色内核和基石。系统地厘清和明确了建筑师的角色定位和基本职责。再次,以建筑学基本理论为主导,综合历史学、地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理论,探究了广府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体现及内在机理,指出广府传统民居利用建筑本体防热和自然通风的生态智慧,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等多重约束下做出的“理性”选择而非主动适应气候的“理想”选择,与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倡导的以“防热”、“自然通风”为主的设计理念高度契合。强调学习和借鉴传统民居生态经验需要历史性地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技术等多视角展开,辨析和把握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内在机理和本质,避免陷入“符号化”、“表象化”的窠臼。进而,基于“建筑师角色无法替代”和“设计决策关乎利益和价值判断”等既有研究结论,确定“把住设计核心和关键要素”与“设计约束”并举的对策研究思路,借鉴文化学“文化结构”层级概念,探讨并尝试建构了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三层次框架:1)观念层面:确立绿色建筑观—结合自然、适应气候的低能耗建筑本体是绿色建筑的绿色内核和基石;2)制度层面: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整体性、性能导向和灵活性等原则;鉴于绿色建筑正外部性及设计方案抉择关乎利益及主观价值等因素,需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体系及设计约束机制,包括设计标准、评价标准、设计指引和设计审查以及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等;3)实操层面:在明晰和确立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要素基础上,采用基于气候分析的建筑空间防热设计和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方法,在制度层面的保障下奠定建筑的绿色基石。针对现行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和评价机制相对后置的现状及弊端,提出了完善方案阶段绿色建筑设计评审机制的初步设想和建议。最后,基于对既有建筑防热设计和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的总结和进一步分析,结合本研究前述成果,提出了建筑空间防热设计和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的概念、设计机理、设计思路以及设计要素优先次序等,并通过典型案例解析和虚拟实验,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方向性的佐证和进一步阐释。本研究对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及设计管控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尽了些许微薄之力,对绿色建筑设计有关人员尤其是建筑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生物实验设计题的应答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实验设计题的应答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2)高考生物学实验复习中科学思维的提升策略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科学思维是时代背景下的要求
        1.1.2 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
        1.1.3 高中生物学实验是培养科学思维的良好载体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内外对于科学思维的研究现状
        1.5.2 高三生物实验复习中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思维
        2.1.2 科学思维
        2.1.3 生物中的科学思维
    2.2 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2.3 杜威的反省思维理论
第三章 科学思维水平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工具
        3.3.1 问卷的编制
        3.3.2 访谈内容编制
    3.4 调查结果分析
        3.4.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4.2 访谈结果分析
第四章 基于科学思维提升的高三生物实验复习教学策略研究
    4.1 整合重组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思维
        4.1.1 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生物科学史资源
        4.1.2 复习思路
        4.1.3 具体生物科学史复习教学模式设计
        4.1.4 教学实践
        4.1.5 教学反思
    4.2 挖掘教材实验素材,内化科学思维
        4.2.1 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实验资源
        4.2.2 复习思路
        4.2.3 具体教材实验复习教学模式设计
        4.2.4 教学实践
        4.2.5 教学反思
    4.3 从“解题”到“解决问题”,提升科学思维
        4.3.1 近3年高考全国Ⅰ卷中实验中科学思维的考查
        4.3.2 复习思路
        4.3.3 具体高考实验题复习教学模式设计
        4.3.4 教学实践
        4.3.5 教学反思
第五章 基于科学思维提升的高三生物实验复习教学实践研究
    5.1 实验目的和预期
    5.2 实验对象和变量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科学思维水平的比较分析
        5.3.2 成绩比较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课题

(3)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关键概念界定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4 内容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联盟组合相关研究综述
        2.1.1 联盟组合的内涵
        2.1.2 联盟组合的成因
        2.1.3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
        2.1.4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2.2 组织学习相关研究综述
        2.2.1 探索性学习与利用性学习的内涵与测度
        2.2.2 联盟网络与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的关系
    2.3 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相关研究综述
        2.3.1 环境动态性
        2.3.2 技术战略导向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变量选择
    3.2 概念模型构建
        3.2.1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
        3.2.2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路径分析
        3.2.3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情景条件
    3.3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假设
        3.3.1 伙伴多样性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3.3.2 联结强度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3.3.3 网络规模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3.4 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假设
        3.4.1 伙伴多样性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3.4.2 联结强度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3.4.3 网络规模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3.4.4 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3.5 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作用假设
        3.5.1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3.5.2 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作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设计原则
        4.1.2 问卷设计过程
        4.1.3 问卷防偏措施
    4.2 变量测量
        4.2.1 自变量
        4.2.2 中介变量
        4.2.3 调节变量
        4.2.4 因变量
        4.2.5 控制变量
    4.3 预调研
        4.3.1 预调研分析方法
        4.3.2 预调研数据收集
        4.3.3 预调研数据分析
        4.3.4 问卷定稿
    4.4 数据收集
        4.4.1 样本选择与问卷发放
        4.4.2 样本特征描述
    4.5 数据分析方法
        4.5.1 信度与效度检验
        4.5.2 相关性分析
        4.5.3 结构方程模型
        4.5.4 多元回归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5.1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1.1 信度检验
        5.1.2 效度检验
    5.2 组织学习中介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2.1 初步数据分析
        5.2.2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分析
        5.2.3 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分析
        5.2.4 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分析
        5.2.5 中介变量间的影响分析
        5.2.6 整体模型的拟合与参数估计
        5.2.7 中介作用的验证与效应分解
    5.3 环境动态性与技术战略导向调节效应的多元回归分析检验
        5.3.1 相关性分析
        5.3.2 回归三大问题检验
        5.3.3 回归分析结果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实证研究结果汇总
        5.4.2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讨论
        5.4.3 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讨论
        5.4.4 环境动态性与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作用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能力动态演化案例研究
    6.1 案例研究背景
        6.1.1 二次创新相关研究
        6.1.2 新型平板显示行业发展现状
    6.2 案例分析框架
    6.3 研究设计与方法
        6.3.1 案例研究方法
        6.3.2 案例企业选择
        6.3.3 数据收集
        6.3.4 构念测度
        6.3.5 信度与效度保证
    6.4 案例分析
        6.4.1 京东方二次创新第一时期(1993-2000年)
        6.4.2 京东方二次创新第二时期(2001-2010年)
        6.4.3 京东方二次创新第三时期(2011-2019年)
    6.5 案例讨论
        6.5.1 组织学习平衡与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不匹配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6.5.2 组织学习平衡与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动态匹配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启示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新高考方案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分层作业设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3 理论依据
    1.4 研究进展与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 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生物学分层作业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内容
    3.2 学生问卷编制
    3.3 问卷调查结果
    3.4 教师访谈设计
    3.5 教师访谈结果
4 新高考方案对高中生物学分层作业设置的影响
    4.1 生物学的学科地位变化
    4.2 选科模式对分层作业设置的影响
    4.3 新高考评价体系对分层作业设置的影响
5 新高考方案下的高中生物学分层作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5.1 分层作业设置的依据不足
    5.2 生物学作业的形式较简单
    5.3 作业的量和难度需要调整
    5.4 作业的评价方式需要改进
    5.5 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
    5.6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6 新高考方案下的高中生物学分层作业的原则和策略
    6.1 生物学分层作业设置的原则
    6.2 生物学分层作业的实施策略
7 结语
    7.1 研究总结
    7.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学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中学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编制依据
    第一节 真实阅读行为研究成果
        一、基于意义建构的阅读理论
        二、基于脑科学的阅读理论
        三、专家——新手的阅读差异
    第二节 有效教学的原则
        一、基于课标的教学
        二、依托情境的教学
        三、理解为先的教学
    第三节 促进学习的评估
        一、从考试文化走向评价文化
        二、从双基测评到素养测评
        三、从标准化测验到真实性评价
第二章 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的编制原则、类型及要素组织
    第一节 情境化试题的编制原则
        一、问题源于真实生活
        二、建立知识与情境的关联
    第二节 三类典型阅读情境
        一、为获得体验的阅读
        二、为获取信息的阅读
        三、为解决问题的阅读
    第三节 试题的编制要素
        一、测评目标
        二、阅读文本
        三、情境
        四、任务
        五、评分标准
    第四节 试题要素的组织思路及结构类型
        一、组织原则:按真实的阅读活动组织要素
        二、单位模块:单元组题和独立设问
        三、结构类型:要素的排列顺序
第三章 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的编制流程与方法
    第一节 明确测评的目标
        一、基于阅读素养构建测评目标框架
        二、基于课程内容选择阅读测试内容
        三、基于追求理解的目标划分阅读过程
        四、基于语言实践活动确定阅读任务
    第二节 创设合宜的情境任务
        一、情境任务素材的来源
        二、利用角色锁定情境任务
        三、情境任务的呈现方式
    第三节 选择适切的文本
        一、文本需与情境保持一致
        二、文本与测试点呼应
        三、文本的难易度应适中
    第四节 设计对标的关键问题
        一、设置追求理解的阶梯式问题
        二、选择合适的应答方式
        三、规范问题的表述
    第五节 制定评分标准
        一、描述评分标准要点
        二、选编答案示例
第四章 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的复杂度控制
    第一节 情境的复杂度
        一、情境的熟悉程度
        二、情境的认知要求
    第二节 文本的复杂度
        一、读者的接受能力
        二、文本的认知要求
    第三节 问题的复杂度
        一、知识技能的数量
        二、知识和技能的新颖度
        三、知识技能与问题的关联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样例
致谢

(7)基于Kahoot!平台的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原有教学模式与流程
        1.1.2 存在的问题
        1.1.3 实习课程简介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本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研究现状
    2.1 反馈式教学
    2.2 即时反馈系统应用于教学的研究
    2.3 Kahoot!平台应用于教学的研究
    2.4 Kahoot!平台应用于对外汉语领域的研究
第三章 Kahoot!设计理念及价值
    3.1 设计理念中相关理论
        3.1.1 IRS即时反馈系统应用到教学中的理论基础
        3.1.2 目标结构理论
        3.1.3 游戏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3.2 教学价值
第四章 基于Kahoot!平台的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4.1 Kahoot!功能操作及课前准备
        4.1.1 Kahoot!操作及功能介绍
        4.1.2 课前准备工作
    4.2 Kahoot!平台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4.2.1 词汇设计实例和教学实施
        4.2.2 将Kahoot!平台应用于汉语词汇设计实例分析
    4.3 基于Kahoot!平台的语法教学实例
        4.3.1 语法设计实例展示
        4.3.2 Kahoot!平台使用功能分析
    4.4 基于Kahoot!平台的课文教学设计实例
        4.4.1 课文设计实例展示
        4.4.2 Kahoot!平台使用功能分析
    4.5 基于Kahoot!平台的诗词教学实例
        4.5.1 诗词教学设计实例展示
        4.5.2 Kahoot!平台使用功能分析
    4.6 教学实践反思与小结
第五章 Kahoot!应用于对外汉语综合课的教学调研
    5.1 调研目的及问卷设计
    5.2 调查结果分析
    5.3 反思与总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肠炎沙门氏菌应对乙醇胁迫的抗性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沙门氏菌
        1.1.1 沙门氏菌的基本特性
        1.1.2 沙门氏菌的命名和分类
        1.1.3 沙门氏菌与食物中毒
        1.1.4 沙门氏菌的抗性
    1.2 乙醇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2.1 乙醇在食品工厂消毒中的应用
        1.2.2 乙醇在食品贮藏和保鲜中的应用
        1.2.3 乙醇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引发的问题
    1.3 食源性致病菌对乙醇胁迫的抗性应答研究进展
        1.3.1 食源性致病菌的乙醇胁迫抗性应答反应特征
        1.3.2 食源性致病菌的乙醇胁迫抗性应答反应机制
        1.3.3 食源性致病菌乙醇胁迫抗性应答研究的局限性
    1.4 iTRAQ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抗性形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4.1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1.4.2 iTRAQ技术的原理和优势
        1.4.3 iTRAQ技术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抗性形成机制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第二章 乙醇胁迫诱导肠炎沙门氏菌形成直接抗性和交叉抗性的表型分析
    2.1 材料与设备
        2.1.1 菌株
        2.1.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肠炎沙门氏菌的活化
        2.2.2 乙醇抑菌作用的测定
        2.2.3 乙醇胁迫处理
        2.2.4 直接抗性形成能力的评估
        2.2.5 交叉抗性形成能力的评估
        2.2.6 细胞壁膜特性的测定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乙醇胁迫浓度的确定
        2.3.2 乙醇胁迫对肠炎沙门氏菌直接抗性的诱导效果
        2.3.3 乙醇胁迫对肠炎沙门氏菌交叉抗性的诱导效果
        2.3.4 乙醇胁迫对肠炎沙门氏菌细胞壁膜特征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肠炎沙门氏菌响应乙醇胁迫的基因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设备
        3.1.1 菌株
        3.1.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盒)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乙醇胁迫处理
        3.2.2 总RNA的提取
        3.2.3 基因组DNA的去除
        3.2.4 cDNA的合成
        3.2.5 RT-q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2.6 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肠炎沙门氏菌的总RNA
        3.3.2 基因组DNA的去除效果
        3.3.3 抗性相关基因的整体表达情况
        3.3.4 酸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
        3.3.5 低温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
        3.3.6 高温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
        3.3.7 氧化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
        3.3.8 盐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
        3.3.9 细胞壁膜相关基因的表达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乙醇直接抗性和冷冻交叉抗性形成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4.1 材料与设备
        4.1.1 菌株
        4.1.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盒)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乙醇胁迫和冷冻处理流程
        4.2.2 乙醇直接抗性和冷冻交叉抗性测定
        4.2.3 总蛋白质提取
        4.2.4 SDS-PAGE电泳
        4.2.5 酶解和肽段定量
        4.2.6 iTRAQ标记
        4.2.7 强阳离子色谱分级
        4.2.8 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4.2.9 质谱鉴定
        4.2.10 数据分析
        4.2.11 蛋白质组学结果的RT-q PCR验证
        4.2.12 差异蛋白质的GO注释、KEGG通路和互作关系分析
        4.2.13 乙醇直接抗性和冷冻交叉抗性应答网络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乙醇直接抗性和冷冻交叉抗性形成能力
        4.3.2 蛋白质样品的电泳分析
        4.3.3 蛋白质鉴定的基本信息
        4.3.4 蛋白质的相对定量分析
        4.3.5 蛋白质组学结果的RT-q PCR验证
        4.3.6 差异蛋白质的GO注释、KEGG通路和互作关系分析
        4.3.7 乙醇直接抗性应答网络分析
        4.3.8 冷冻交叉抗性应答模式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hiu H和 pro X负调控乙醇直接抗性和冷冻交叉抗性的形成
    5.1 材料与设备
        5.1.1 菌株和质粒
        5.1.2 主要培养基、试剂(盒)及工具酶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hiu H和 pro X基因缺失突变株和回复株的构建
        5.2.2 肠炎沙门氏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5.2.3 肠炎沙门氏菌的细胞表面形态观察
        5.2.4 肠炎沙门氏菌的乙醇直接抗性形成能力评估
        5.2.5 肠炎沙门氏菌的冷冻交叉抗性形成能力评估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hiu H和 pro X基因缺失突变株和回复株的构建
        5.3.2 野生型菌株、突变株和回复株的生长速率
        5.3.3 乙醇胁迫对野生型菌株和突变株细胞表面形态的影响
        5.3.4 冷冻处理对野生型菌株和突变株细胞表面形态的影响
        5.3.5 野生型菌株、突变株和回复株的乙醇直接抗性形成能力
        5.3.6 野生型菌株、突变株和回复株的冷冻交叉抗性形成能力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和投稿中的学术论文

(9)基于发展性测评数据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多方高度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1.1.2 基于数据进行探索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1.1.3 迫切需要利用测评数据分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综述
        1.5.1 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现状
        1.5.2 国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现状
        1.5.3 研究述评
2 概念界定和研究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发展性测评
        2.1.2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2 相关理论
    2.3 研究基础
        2.3.1 发展性测评系统
        2.3.2 发展性测评试题设计思路
3 发展性测评数据收集与处理
    3.1 数据收集
    3.2 数据的信效度分析
        3.2.1 信度分析
        3.2.2 效度分析
    3.3 教师基本情况
4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4.1 整体情况分析
        4.1.1 整体情况不太理想
        4.1.2 五个维度能力发展不均衡
        4.1.3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达标比例低
        4.1.4 教师应用技术教学的态度明显好转
    4.2 地市之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析
        4.2.1 浙江东北部地区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优于浙江中西部地区
        4.2.2 地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人均GDP呈线性正相关
        4.2.3 区域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发展较为均衡,但区域间差异显着
    4.3 学段与学科之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析
        4.3.1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强,幼师最弱
        4.3.2 理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于文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3.3 学段与学科不同,教师的应用能力存在差异
    4.4 测评先后批次之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析
        4.4.1 不同批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无显着差异,但各维度存在显着差异
        4.4.2 不同批次理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较大波动
5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5.2 地市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距大的原因分析
    5.3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设失衡的原因分析
    5.4 部分教师教学模式守旧的原因分析
6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建议
    6.1 教师自身
    6.2 地市政府
    6.3 教师培训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全球共识
        1.1.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常态化
        1.1.3 绿色建筑实践中建筑师的“缺席”与“迷失”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域界定
        1.2.1 相关概念释义
        1.2.2 研究域的界定
    1.3 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及述评
        1.3.1 国外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
        1.3.2 国内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意义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意义
第2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现状问题及思考
    2.1 绿色建筑发展及设计概况
        2.1.1 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2.1.2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概况
        2.1.3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设计概况
    2.2 建筑设计的绿色“缺失”与建筑师的绿色“迷思”
        2.2.1 建筑设计的绿色“缺失”主要体现
        2.2.2 建筑师的绿色“误会”与“迷思”
        2.2.3 绿色建筑的“神”、“形”之辩
    2.3 绿色建筑的“创新”体现与建筑师的“失语”
        2.3.1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现状与“创新”
        2.3.2 实践中“理性”建筑师的选择性“失语”
        2.3.3 绿色建筑的复杂性探究及思考
    2.4 关于“达标应对式”设计模式的反思
        2.4.1 “达标应对式”设计模式的是非功过
        2.4.2 绿色建筑正外部性与“看得见的手”
        2.4.3 绿色建筑的设计“龙头”之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
    3.1 绿色建筑的内涵及特征
        3.1.1 绿色建筑的内涵
        3.1.2 绿色建筑的特征
    3.2 回归本原辨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2.1 基于绿色建筑的本质内涵界定绿色建筑的绿色性能
        3.2.2 基于建筑整体性能探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2.3 基于环境负荷探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3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3.1 评价指标概况
        3.3.2 评价指标与建筑专业设计的关联
        3.3.3 设计阶段划分及各阶段设计要求
        3.3.4 各设计阶段的特点
        3.3.5 各阶段设计内容与绿色建筑指标的关联
        3.3.6 绿色建筑设计各阶段的核心与关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热气候区传统建筑的生态经验
    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4.1.1 岭南和岭南传统建筑
        4.1.2 广府、广府传统建筑和广府传统民居
        4.1.3 时间范畴
    4.2 岭南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
        4.2.1 自然环境
        4.2.2 历史沿革
    4.3 广府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及其局限探讨
        4.3.1 广府传统民居的历史沿革
        4.3.2 广府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及设计特点
        4.3.3 广府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及其局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探讨
    5.1 建筑设计方法经典理论解析
        5.1.1 设计问题及设计过程的本质
        5.1.2 建筑设计方法经典理论辨析
        5.1.3 建筑设计方法的进一步思考
    5.2 对绿色建筑设计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的进一步分析
        5.2.1 基于“时间尺度”和“设计问题模型”对关键设计要素的再分析
        5.2.2 避免主观因素及“强权”干预的关键设计要素再分析
    5.3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框架建构
        5.3.1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框架
        5.3.2 对策一:澄清认识,回归本源,重构绿色建筑观
        5.3.3 对策二:确立设计原则,完善设计指引,健全管控机制
        5.3.4 对策三:把握设计核心,抓住关键要素,建筑绿色基石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解析
    6.1 设计概念与建筑节能设计机理
        6.1.1 被动式设计、生物气候设计、建筑热工设计与建筑气候设计
        6.1.2 适应湿热气候的建筑节能设计机理
        6.1.3 结合自然的建筑空间防热和通风设计
    6.2 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2.1 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的内涵及机理
        6.2.2 建筑外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2.3 建筑表皮与内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3 建筑空间防热设计
        6.3.1 建筑表皮防热设计
        6.3.2 建筑外部空间防热设计
        6.3.3 建筑内部空间防热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范例及能耗实验
    7.1 岭南特色的绿色设计典范—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
        7.1.1 项目概况
        7.1.2 设计理念
        7.1.3 设计方法
        7.1.4 设计特点
    7.2 自带绿色“基因”的理性设计范例—广州发展中心大厦
        7.2.1 项目概况
        7.2.2 设计理念
        7.2.3 设计方法
        7.2.4 设计特点
    7.3 针对典型办公建筑能耗敏感性的正交实验
        7.3.1 正交实验表的因素及水平选取
        7.3.2 正交实验基础模型设置
        7.3.3 标准层正交实验
        7.3.4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7.3.5 重点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7.3.6 实验结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生物实验设计题的应答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教师在MOOC课程学习中的理解水平分析[D]. 王洪鑫. 鲁东大学, 2021
  • [2]高考生物学实验复习中科学思维的提升策略及实践[D]. 郭艳飞. 西南大学, 2020(05)
  • [3]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D]. 马丽.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新高考方案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分层作业设置策略研究[D]. 陈雨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学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编制研究[D]. 姚姝兰.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基于Kahoot!平台的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与研究[D]. 高兴.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3)
  • [8]肠炎沙门氏菌应对乙醇胁迫的抗性形成机制[D]. 何守魁.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基于发展性测评数据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D]. 黄燕燕.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10]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D]. 徐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生物实验设计问题的应对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