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企业创名牌五大方略(论文文献综述)
韩园妍[1](2021)在《老字号S公司品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老字号们经历了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岁月洗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藏,具有地域垄断性资源,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美誉度,是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体现。品牌展示了企业的形象,也体现了自身的经营管理综合能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人们不再简单追求产品本身的功能,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品牌管理的工作,加大品牌创新的力度,增加产品附加价值,从而提高产品销量,增加企业收入。企业的品牌战略在现代市场竞争中至关重要,品牌战略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标志,它融合了企业的管理、决策、文化内涵等要素,是建立、发展企业品牌的计划。因此,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企业吸引更多消费者,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老字号S公司主要生产酱菜、酱油、花色酱、腐乳、醋等系列调味品,是全国调味品50强骨干企业。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深,老字号S品牌却开始衰退,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老字号S公司品牌的认识。因此本研究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品牌发展战略理论,思考并探索老字号S公司在新形势下品牌战略的发展。本文以老字号S公司品牌为研究对象,结合品牌战略的相关理论,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等综合分析老字号S公司在品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并在总结国内外学者们对品牌战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老字号S公司品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根据面临的实际问题,制定出适合老字号S公司的品牌发展战略。最后,根据S公司内部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品牌发展战略的需要,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公司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并对其他老字号企业品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对发展老字号产业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
董大伟[2](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所称的非公有制经济,界定为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发展已经走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历程。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成分,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仍有发展的必要。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系统梳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对于今后完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抛开同类题目开篇即纵论原典理论的范式,秉持以史带论的写作风格,分阶段进行实证论述,最后加以总结,理论从历史而出。虽然每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所处背景复杂多因,但本文为抓主线叙事,不再赘述前人之思,主要从经济背景入手,探看中共每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最重要动因,展示各项经济政策的演进与成效,并在分析各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阶层特征的基础上,梳理分析相应的统战政策,从而使文章更加饱满,也为最后的逻辑总结铺设了较为全面的历史基础。本文可分三大部分、九个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独立成篇。主要论述文章的选题初衷与基本价值,界定与说明正文所涉及的重要复杂概念,回顾前人成果,确立本文创新的着力点。第二部分为正文,从第一章到第七章,论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第一章题目为“在探索中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8)”。在具体叙述中分成两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之初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4)”,二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84-1988)”。第二章题目为“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波动与调整(1988-1992)”。主要论述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波动以及党初步调整相关政策的过程,并分析了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与待解问题。第三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稳定与发展(1992-1997)”。主要论述南方谈话与十四大的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理论及十四大后的政策发展,分析在政策作用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走上正轨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然后论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政策。第四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1997-2002)”。主要论述十五大至十六大期间中共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后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体政策的历程,在党的政策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此阶段的特征,以及该阶段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政策。第五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巩固与深化(2002-2007)”。主要论述十六大到十七大期间中共巩固与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政策的宏观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阐述党的政策支持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新发展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特征,最后阐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第六章题目为“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稳步推进(2007-2012)”。主要论述十七大到十八大之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具体政策的新发展,得益于党的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下不仅逆势增长,而且为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亮眼表现作出突出贡献,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此期间有了新特征,党对他们的统战政策也有条不紊地推进。第七章题目为“十八大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新进展(2012-2016)”。主要论述十八大及之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具体政策,在党的政策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新进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出现的新变化,以及这一阶段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工作发展。在第二部分,由于历史原因,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结构与后面几章并不相同,正因如此,更可直观感受到1992年在非公有制经济及其政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第三部分就是结语章“基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的一些思考”,为史后之论。本章的论述完全是基于前面几章内容自然而出,既是总结,也是提升。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是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系统;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终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三是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建议。
熊曦[3](2013)在《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及其培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形成区域产业品牌是世界发达国家塑造竞争力的共同经验,也是纵深推进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迫切需要。同时,培育区域产业品牌是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现阶段我国区域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还比较明显,一些地区形成的区域产业品牌发挥的整体效应偏低,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观念和前锐意识还比较缺乏,除此之外还有区域产业品牌形成过程中的重复建设、过度模仿等痕迹较为严重,这些都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整体效应的发挥。基于此,本研究综合运用市场营销学、产业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和计量分析方法,对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相关理论进行剖析,并就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展开理论探讨,对国内外形成的典型区域产业品牌进行经验总结以供借鉴,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及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客观现状、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对影响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因素做具体的分析,同时,结合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的现实情况,就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展开案例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证分析,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促进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策略。这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拓展了品牌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视野,而且对培育国内区域产业品牌,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共设九章,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般逻辑,论文的内容和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研究在界定区域产业品牌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区域产业品牌培育与形成的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进行全面回顾与总结,与此同时,阐述了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机理,研究认为区域特色、产业基础、品牌内涵是形成区域产业品牌的三个要素,资源禀赋、产业支撑力度、产业市场竞争优势、品牌经营管理的水平、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经济和社会环境支撑是推动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关键性动力,而培育区域产业品牌可以依托产业集群、依托地理标志产品、依托规模型产业或优势产业。紧接着分析了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几种主要模式和国内外典型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实践经验,为后续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测度、影响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因素及案例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其次,本研究在回顾区域产业品牌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品牌形成的投入与产出角度构建了地区间品牌培育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该体系下分为品牌投入、品牌输出、品牌形成和品牌扩散等4个层面,共由12个具体测度指标构成。并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10年和2012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与此同时,进行了排序和差异化比较,就不同年份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和演变原因展开了详细的探讨,研究认为品牌是形成一个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呈现扩大化的趋势,而导致这种差异扩大化的原因与地区对品牌的投入及品牌培育的观念和环境有关。另外,还从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几个重要途径方面分析了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现状,并从观念、规划、产业基础等方面分析了形成区域产业品牌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再次,本文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基于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支撑、产业市场竞争优势、品牌经营管理水平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等多个层面构建了影响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变量,并通过走访调查和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收集的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运用AMOS软件展开结构方程分析。研究发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是区域产业品牌成长和形成的天然土壤,同时,强势区域产业品牌的形成,还需要借助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政策扶持和鼓励方面,同时在区域产业品牌经营管理方面着手,推动区域产业品牌成长和壮大,进一步提高区域产业的知名度和汇聚功能,以促进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然后,本研究从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异军突起的“现象”出发,就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历程、品牌效应以及影响因素展开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表明,湖南工程机械产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方面是因为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并予以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为产业市场竞争优势形成提供了大力支撑;另一方面湖南省内的工程机械企业注重品牌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为壮大工程机械产业附加值和整体影响力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与此同时,注重营销推广和宣传也为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酿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策略。如明确相关组织对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责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夯实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产业基础、培育区域产业品牌的市场竞争优势、提高区域产业品牌的经营管理水平等。
邢明[4](2013)在《品牌策略下的整合包装设计研究 ——以禧漾湾生态农场保健酒包装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代,已进入产品同质化的品牌营销时代。品牌包装是消费者对品牌认识的一项重要工具,它不仅是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利器,更重要的是运用独特的包装设计来塑造品牌个性和准确地传达企业的文化精神。品牌包装使消费者不仅消费以特质形态存在的品牌价值,同时还消费精神形态的品牌价值。把文化财富转化为企业竞争的资本,则是企业进行品牌文化建设和塑造品牌包装设计新形象的重要议题与终极目的。本研究采用包装个案研究法以及SWOT分析与实证研究和系统论的分析法,从品牌策略与包装设计的关系入手,首先进行品牌视觉形象识别、品牌营销与包装视觉传达设计及创意策略等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国外品牌形象塑造成功经验的总结,阐明企业进行品牌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和时效性。然后结合个案设计,将品牌视觉形象识别和包装设计加以整合,进行综合性的应用研究。在理论和事实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一套较具有策略性的整合包装设计创新的理论模式与应用参考。本研究综合文献探讨与个案研究结果,归纳进行品牌包装整合设计体系建构时应注意的事项及主要结论为:(一)品牌定位在具体的策略操作中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顾客导向原则,个性化原则,差异化原则,动态调整原则。在实施品牌设计时,必须注意研究品牌识别策略;品牌文化策略和品牌持续发展策略,全面、辨证的运用这三大策略。(二)整合包装设计的创意定位策略是成功包装设计的最核心,最本质的因素。产品性能上的差异化策略,产品销售的差异化策略,产品外型差异化策略,品牌形象策略和整合包装设计等五种策略的应用,在品牌包装设计策划与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三)提出品牌策略下保健酒包装设计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战略性、创新性的原则,以战略思想为指导,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需求为目标,视觉元素为载体,策略整合为手段的方法,以实现企业社会综合效益最优化的目标。
高振兴[5](2012)在《发展哲学视阈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纵观全球,国际政治经济形式日趋复杂化,使我国粗放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走到了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头,在全球产业链底端靠简单制造业起家的民营企业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进行全面的自我调整。优秀的企业文化会塑造企业积极向上的形象,培养企业创新拼搏的精神,形成企业踏实务实的的行为习惯,从而引导企业走上创新发展之路,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并完成民族工业产业升级的光荣历史使命。当前,我国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诸多不足,民营企业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辉煌,就必须锻造适应自己发展需求的优秀企业文化。研究和探索创建先进企业文化的途径,是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证,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本文从发展哲学的视角来研究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在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文化概念厘定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反思了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制约民营企业文化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及发展方略,试图为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特别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吕承超[6](2010)在《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不断加快,区域间竞争程度不断激烈,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世界各个国家或区域都在寻求一条快速、有效的经济发展之路,特别是我国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各地区资源特色分布存在着相当的不同,各行业发展状态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如何通过一条有效的途径来发展本区域的经济已经成为各地区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此,提出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通过对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的概念论述,论证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名牌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概念的不同论述,提出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总结名牌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结合国内外有关区域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通过不同的区域实施名牌战略的经验分析来研究名牌战略,找到国内外区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以青岛市为典型案例,深刻剖析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为青岛市今后实施名牌战略提供借鉴,也为其他区域实施名牌战略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构建体系,为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并为今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林伟平[7](2010)在《茶叶品牌战略研究 ——以宁海望海茶品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新形势。尽管近20年来农业有很大进步,但总体来看,我国农业仍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农业基础薄弱,国内农产品数量从不足转为区域性、结构性过剩,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农产品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成为影响农业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制约因素。在这种背景下,推进和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和有效手段,是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和提高自身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和重要突破口。因此,发展农产品品牌是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农业在新形势下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对我国现阶段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农产品品牌强势发展,农业生产者的品牌意识空前提高。突出表现在一大批的农产品得到商标注册,一批农产品品牌成为驰名商标和省级着名商标。这其中茶叶品牌是农业品牌中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茶叶品牌异军突起,成为推动了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之一,茶叶产业因此也成为很多区域农业的支柱产业。本文以浙江为主要研究区域,以望海茶品牌战略为实证,对茶叶品牌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茶叶品牌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农产品品牌内涵,指出目前农产品品牌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区域品牌模式和商品品牌模式,分析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和商品品牌的内涵,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而重点分析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性。同时从茶叶的属性上和生产主体上分析茶叶仍然属于农产品的范畴,以此将研究引入茶叶品牌的发展研究,进而分析了茶叶品牌战略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茶叶品牌发展的现状,对茶叶品牌战略的两种形式即茶叶区域品牌和商品品牌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指出区域品牌是目前茶叶品牌发展的主要形式,对形成茶叶区域品牌的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详细分析了茶叶区域品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随后,本文对宁海望海茶品牌产业化发展进行详细的实证研究,详细研究了望海茶以品牌为纽带,区域品牌运行龙头企业为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通过授权形成企业集群效应,建立加工中心和包装中心对广大茶农分散生产的茶叶质量进行统一管理的“金字塔”型产业化发展模式。十年品牌战略成效明显,望海茶知名度迅速提高,成为首届浙江省十大名茶,生产规模从1个场200亩,茶叶产出从1999年的3222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1.7亿元,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品牌所带动的经济效益十分显着。望海茶产业化发展模式对其他茶叶品牌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最后,本文对茶叶区域品牌建设提出具体对策,提出了确立茶叶区域品牌的发展方向,明确茶叶区域品牌的建设主体,建立完善的茶叶区域品牌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严格的茶叶区域品牌授权机制以及实现茶叶区域品牌从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过渡等五个方面的茶叶区域品牌建设途径和对策措施,其中详细分析了主体建设中政府、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农户是茶叶区域品牌建设的最基本的四个建设主体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同时指出只有四个主体形成协同作用,区域品牌才能有效发展,并提出了茶叶品牌建设今后努力的方向。
汪青松[8](2009)在《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关于企业管理的观点、原则、原理和方法体系,在当代中国企业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研究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以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企业管理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当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指导方针。研究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对于推进中国企业管理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社会主义改革原理和文本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历史与逻辑分析的方法,考察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精神实质。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及特征,分析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研究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总结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第三章企业环境改善与人本式企业管理,研究了邓小平关于人本式企业管理的秩序规范、人本理念、环境和谐及质量文化。第四章企业格局改组与多元制企业管理,分析了新中国单一制公有企业管理格局的形成及问题,阐述了邓小平多元制企业管理思想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实证考察了多元制企业管理格局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第五章企业经营改制与市场化企业管理,回顾了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历程,总结了邓小平市场化企业管理思想及其对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的指导。第六章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了邓小平创建学习型企业及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思想。探讨了建设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措施。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全文总结。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第一,研究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总结概括出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按照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沿着新中国60年企业管理实践的脉络和路径,探讨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酝酿萌发、开始形成、初步成熟、体系完善、丰富发展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把握新中国60年企业管理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与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互动关系,并揭示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战略性、开放性、实践性特征。第二,阐述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本文认为,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是:始终立足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国情,准确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大势,面向世界,放眼未来,将宏观层面的治国方略与微观层面的企业管理一以贯之地进行系统思考,并针对中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审时度势,对企业改革与管理进行全面规划并予以极力推动。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内在逻辑是,从企业秩序整顿和人本式管理切入,以多元制企业管理与市场化企业管理为重点展开,最后归结到创新型企业管理上,企业改革与企业管理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思想。第三,对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精髓作了实证性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针对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拨乱反正的诉求,邓小平以企业秩序规范为手段、人本理念为取向、环境和谐为场景,质量保证为目标,把科学管理提升至人本式企业管理;进入改革开放初期,为革除单一制公有企业格局存在的弊端,邓小平提出坚持公有企业为主体,通过个私企业、合资企业、股份企业等非公企业的长入,形成多元竞争、活力勃发的企业生态;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际形势重大变化和我国计划体制的突出问题,邓小平提出通过企业、市场、政府等市场经济三要素的功能定位与协同运作,驱动企业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企业技术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的欠缺日渐凸显,邓小平主张从技术引进、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到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梯次推进,确立企业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指导我国企业管理由无序式向人本式、单一制向多元制、计划型向市场化、制造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吕金枪,刘久华,苏鑫,门迎春,黄萍,王泽普,关树强,牛秀菊[9](2009)在《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文中指出第一章品牌与名牌战略的相关知识通过行业内外品牌的比较,深深感到煤炭装备制造业在经营观念上缺乏品牌意识,品牌意识极为淡薄。为了尽快在煤炭装备制造业树立与增强品牌意识,积极有效地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名牌,首先要对品牌的基本概念与品牌培育和经营有关的知识有深刻了解。
段淳林[10](2009)在《产业集群升级及其自主品牌创建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推动发展中国家产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但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处于垄断和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不仅控制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而且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通过淘汰落后的技术与产业转移,造成的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经济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产业依附与产业安全问题,甚至危机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及文化安全。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当前,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沿海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产业集群遭遇了集体的坍塌,其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沿海产业集群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由于中国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的,缺乏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支撑的“世界工厂”加工基地的定位决定了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受制于人的被动地位,根本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更不具有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终也难逃被淘汰、被转移的命运。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积极大胆地提升产业结构,实施产业集群升级的新战略。因此,如何实现中国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帮助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企业走出困境,提升中国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本论文正是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层思考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论文研究主要沿三条主线。第一是问题的提出。在全球化与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进行总结概括,并提出中国沿海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第二是分析与思考。对中国产业集群升级及其发展模式的选择进行分析,重点剖析了产业集群升级中的集群自主品牌的创建问题,构建基于自主与创新的集群品牌发展战略。第三是相关结论与政策建议。提出产业集群升级与集群品牌创建的创新平台、服务平台、政策平台及关键对策的建设与建议。一、论文分析了中国沿海产业集群在全球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针对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普遍面临着产业升级与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是集而不群,规模不经济;二是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对中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产业集群升级及其模式的创新,阐明了GVC框架下中国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二、论文重点剖析了产业集群升级中的集群品牌的创建问题。提出产业集群升级的核心问题是研发与自主品牌,产业集群升级与自主品牌是紧密关联的两个关键点。论文在探索中国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的创新中,寻求到了产业集群升级与自主品牌的结合点即集群品牌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机理。论文进一步对集群品牌的创建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并重点探讨了中国集群品牌创建的三种实践模式及集群品牌的效应问题。三、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构建基于自主与创新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是中国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关键所在。自主与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集群品牌创建的核心是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战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优势,突出的是核心技术和品牌,是在提供研发能力和专利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引进、吸收,形成的是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优势的经济综合实力。这将是中国产业集群升级,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也是集群品牌创建的核心命题。论文分别对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战略的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开发拥有专利权的产品创新,工艺流程创新等核心内容作了深入的探讨。四、论文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品牌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沿海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基础,构建中国产业集群升级与集群品牌创建的集群创新网络、创新型人才机制、政策支撑平台、协作支撑平台,并提出关键性对策与政策性建议。
二、论企业创名牌五大方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企业创名牌五大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1)老字号S公司品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归纳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品牌战略 |
2.1.2 老字号 |
2.2 品牌战略理论基础 |
2.2.1 品牌的产生 |
2.2.2 品牌战略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老字号S公司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
3.1 老字号S公司介绍 |
3.1.1 企业生产经营能力 |
3.1.2 企业营销能力 |
3.1.3 企业财务能力 |
3.1.4 企业组织能力 |
3.2 老字号S公司品牌发展现状 |
3.3 老字号S公司品牌发展调研 |
3.3.1 问卷设计 |
3.3.2 发放与回收 |
3.3.3 结果 |
3.4 老字号S公司品牌发展存在问题 |
3.4.1 S品牌形象陈旧,公司忽视品牌管理 |
3.4.2 S品牌消费者群体固化,市场份额缩小 |
3.4.3 S品牌品牌质量维度较高,但联想维度较低 |
3.4.4 S品牌传播缺乏 |
3.5. 品牌发展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5.1 品牌认识不够,人才不足 |
3.5.2 品牌定位不明确 |
3.5.3 品牌缺少维护和个性化 |
3.5.4 品牌宣传手段和销售渠道缺乏创新 |
第4章 老字号S公司品牌发展战略制定 |
4.1 老字号S公司品牌发展环境分析 |
4.1.1 品牌外部环境分析 |
4.1.2 品牌内部环境分析 |
4.2 老字号S公司品牌发展原则和目标 |
4.2.1 确立原则 |
4.2.2 目标 |
4.3 老字号S公司品牌发展战略的制定 |
4.3.1 品牌模式的选择 |
4.3.2 品牌识别界定 |
4.3.3 品牌定位策略 |
4.3.4 品牌延伸策略 |
4.3.5 品牌整合传播策略 |
4.3.6 品牌维护策略 |
4.3.7 品牌创新策略 |
第5章 老字号S公司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5.1 激活老字号企业文化 |
5.1.1 创新品牌经营理念 |
5.1.2 继承品牌的核心价值,创新品牌形象 |
5.1.3 拓宽品牌传播渠道 |
5.2 完善组织保障 |
5.2.1 管理模式生态化 |
5.2.2 完善公司组织治理 |
5.2.3 全方位实行集中管控 |
5.3 革新技术 |
5.3.1 加快生产技术革新 |
5.3.2 加大老字号产品创新力度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意义 |
二、概念界定及说明 |
(一) 非公有制经济 |
(二)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
(三) 对概念处理的说明 |
三、研究现状 |
(一) 总体概况 |
(二) 基本观点 |
(三) 研究的不足 |
四、创新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
(一) 创新点 |
(二) 难点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在探索中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8)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4) |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问题 |
二、城乡改革起步与个体经济萌芽 |
三、支持个体户发展的基本政策 |
四、个体户发展面临的主客观问题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84-1988) |
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个体经济政策 |
二、个体户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三、党对个体户政治整合的继续探索 |
四、推进个体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五、突出问题与相关应对 |
第二章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波动与调整(1988-1992) |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波动 |
一、治理整顿的背景 |
二、政治风波前治理整顿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
三、政治风波后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收紧从严 |
四、政治风波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政治上处境困难 |
第二节 初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
一、延续并稳定基本理论判断 |
二、调整经济政策 |
三、调整政治政策 |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与待解问题 |
一、在经济上,非合理高收入和非健康高消费特征明显 |
二、在政治上,参政意识提升,参政目的单一,参政实践无序 |
三、在心理上,积极与消极并存,自卑与忧虑为主 |
第三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稳定与发展(1992-1997) |
第一节 深化改革开放,稳定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
一、南方谈话与十四大提供新机遇 |
二、十四大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入正轨 |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贡献 |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
第三节 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走上正轨 |
一、丰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制度性安排 |
二、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调查研究,加强积极分子队伍建设 |
三、重视并吸纳工商联调研意见,为制定相关政策奠定基础 |
四、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系统化 |
第四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1997-2002) |
第一节 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 |
一、背景:新的争论与挑战 |
二、十五大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 |
三、落实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新理论的具体政策 |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新变化 |
一、新的发展特点 |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
第三节 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政策 |
一、党的执政理论系统阐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身份 |
二、拓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性参政议政渠道 |
三、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 |
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上日程 |
第五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巩固与深化(2002-2007) |
第一节 巩固与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政策 |
一、基本背景 |
二、十六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大政方针 |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的非稳定增长及社会贡献持续提升 |
一、非公有制经济相关数据变化 |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理论 |
二、在原有渠道内创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性政治参与 |
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渠道更加广泛 |
四、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
第六章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稳步推进(2007-2012) |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
一、基本背景 |
二、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 |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
一、非公有制经济数量增长及经济贡献 |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
一、新形势下关于工商联工作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理论发展 |
二、平稳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内政治安排 |
三、思想政治工作稳中有进 |
第七章 十八大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新进展(2012-2016) |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理论和新政策 |
一、十八大前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基本形势与问题 |
二、十八大以来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理论 |
三、十八大以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 |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非公有制经济平稳发展 |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点 |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政策 |
一、统战理论新发展 |
二、丰富多彩、持续深入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 |
三、光彩事业新发展 |
四、先进表彰活动新发展 |
五、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 |
六、开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 |
结语 基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的一些思考 |
一、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系统 |
二、非公有制经济终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 |
三、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及其培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品牌 |
2.1.2 区域产业品牌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3 简要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区域品牌理论 |
2.3.2 产业集群理论 |
2.3.3 市场竞争优势理论 |
2.3.4 区域分工理论 |
2.3.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6 其他关联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分析 |
3.1 区域产业品牌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功能 |
3.1.1 区域产业品牌的表现形式 |
3.1.2 区域产业品牌的特点 |
3.1.3 区域产业品牌的功能 |
3.2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机理分析 |
3.2.1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要素与内在机理 |
3.2.2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动力 |
3.2.3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途径 |
3.3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过程 |
3.3.1 初始阶段 |
3.3.2 起步阶段 |
3.3.3 成长阶段 |
3.3.4 成熟阶段 |
3.4 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几种方式 |
3.4.1 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品牌培育方式 |
3.4.2 以企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品牌培育方式 |
3.4.3 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品牌培育方式 |
3.5 国外典型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分析与经验借鉴 |
3.5.1 瑞士钟表产业品牌 |
3.5.2 日本丰田城汽车产业品牌 |
3.5.3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品牌 |
3.6 国内典型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分析与经验借鉴 |
3.6.1 广东省产业品牌培育与形成的实践 |
3.6.2 泉州市产业品牌培育与形成的实践 |
3.6.3 邵东县产业品牌培育与形成的实践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测度与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现状 |
4.1 引言 |
4.2 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测度方法 |
4.2.1 测度原理 |
4.2.2 测度步骤 |
4.3 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1 指标选择原则 |
4.3.2 指标体系构建 |
4.4 品牌形成的地区差异测度过程与结果分析 |
4.4.1 原始数据采集 |
4.4.2 数据标准化处理与相关分析 |
4.4.3 主成分提取 |
4.4.4 综合测量得分 |
4.4.5 测度结果分析与启示 |
4.5 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现状描述与问题分析 |
4.5.1 现状描述 |
4.5.2 问题分析 |
4.5.3 分析与思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构建 |
5.2.1 研究方法原理 |
5.2.2 理论模型设计 |
5.3 模型变量选择与研究假设及问卷设计 |
5.3.1 模型潜变量内涵与选择 |
5.3.2 模型可测变量及研究假设 |
5.3.3 问卷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 |
6.1 抽样过程与数据收集 |
6.1.1 抽样过程 |
6.1.2 调研组织 |
6.1.3 样本情况 |
6.2 样本描述性统计与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6.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2.2 信度检验 |
6.2.3 效度检验 |
6.2.4 模型拟合效果分析 |
6.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6.3.1 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分析 |
6.3.2 测量模型的路径分析 |
6.3.3 模型的效应分析 |
6.3.4 模型修正与进一步假设验证 |
6.3.5 分析与思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的案例研究 |
7.1 引言 |
7.2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发展历程与品牌效应现状 |
7.2.1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发展历程 |
7.2.2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效应现状 |
7.3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及其实证检验 |
7.3.1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路径与作用 |
7.3.2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假设 |
7.3.3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因素的变量选择 |
7.3.4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 |
7.4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品牌形成机理的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促进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策略探讨 |
8.1 明确相关组织对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责任 |
8.1.1 发挥企业的主导功能 |
8.1.2 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政策扶持力度 |
8.1.3 发挥行业协会的沟通和促进作用 |
8.2 夯实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产业基础 |
8.2.1 强化产业品牌的培育意识 |
8.2.2 着力提升产业层次 |
8.2.3 努力改善产业发展的环境 |
8.3 培育区域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
8.3.1 准确定位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
8.3.2 科学规划好区域产业品牌 |
8.3.3 增强区域产业品牌成长的动力 |
8.4 提高区域产业品牌的经营与管理水平 |
8.4.1 做好产业品牌定位与设计 |
8.4.2 挖掘产业品牌内涵并进行品牌传播 |
8.4.3 合理控制产业品牌风险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4)品牌策略下的整合包装设计研究 ——以禧漾湾生态农场保健酒包装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客观背景 |
1.2.2 理论研究背景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1.5.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品牌视觉识别与包装设计策略理论阐述 |
2.1 品牌的意义与功能 |
2.1.1 品牌的定义与重要性 |
2.1.2 品牌分类与品牌的功能 |
2.2 品牌权益与品牌识别 |
2.2.1 品牌权益 |
2.2.2 品牌识别 |
2.3 品牌形象的形成及构成要素 |
2.3.1 形象的定义及特质 |
2.3.2 品牌形象概述 |
2.3.3 品牌形象构面 |
2.4 品牌的定位设计 |
2.4.1 品牌定位的内涵 |
2.4.2 制定品牌定位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
2.5 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与整合包装设计 |
2.5.1 品牌包装概述 |
2.5.2 包装设计的企业形象 |
2.5.3 品牌包装设计策略构想 |
小结 |
第三章 个案策划的理论依据及思想 |
3.1 国内保健酒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3.1.1 保健酒的由来 |
3.1.2 保健酒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3.2 保健酒的品牌策略与包装的整合设计 |
3.2.1 保健酒的品牌策略 |
3.2.2 保健酒品牌的功能性与文化性 |
3.2.3 品牌形象塑造与保健酒包装设计策略的整合 |
3.3 保健酒企业概况与产品消费市场调研 |
3.3.1 企业简介 |
3.3.2 禧漾牌保健酒的特色 |
3.3.3 消费对象调查与消费需求结构分析 |
3.3.4 保健酒区域市场竞争分析 |
3.4 贵州安顺华安酒业品牌的定位设计方略 |
3.4.1 禧漾湾保健酒的“一牌多品”的全方位策略 |
3.4.2 整合设计策略在保健酒品牌包装中的应用 |
第四章 个案的实施 |
4.1 基本要素设计系统 |
4.1.1 品牌标志 |
4.1.2 品牌色彩 |
4.1.3 品牌标语 |
4.1.4 辅助图形 |
4.2 应用设计系统 |
4.2.1 事务用品 |
4.2.2 赠送礼品 |
4.2.3 其它应用 |
4.3 包装设计 |
4.3.1 设计构思 |
4.3.2 包装设计方案 |
4.3.3 “五行”系列化包装设计 |
4.3.4 包装设计展示效果 |
4.3.5 礼品包装袋设计 |
4.4 传递品牌体验 |
4.4.1 导向设计 |
4.4.2 广告设计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品牌策略下整合包装设计的原则 |
5.1.2 品牌策略下保健酒包装设计的方法 |
5.2 研究结论 |
5.2.1 品牌识别设计体系规划设计及导入管理 |
5.2.2 禧漾湾生态农场品牌识别设计特点 |
5.3 后续研究与展望 |
5.3.1 深化保健酒品牌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 |
5.3.2 完善品牌视觉识别设计内容与工作流程 |
5.3.3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发展哲学视阈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可能创新之处 |
一、 起点:相关理论的诠释 |
(一) 企业文化概述 |
(二) 我国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文化的界定 |
二、 评判: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一) 我国民营企业的历史沿革 |
(二)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特点 |
(三)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
三、 反思:妨碍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发展的因素 |
(一) 客观影响因素 |
(二) 主观影响因素 |
四、 展望: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发展方略 |
(一)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二) 民营企业文化发展的目标及途径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关于名牌战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3 关于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结构图 |
1.6 预期达到研究结果 |
2 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理论研究 |
2.1 名牌战略的涵义、特征、意义 |
2.1.1 名牌战略的涵义 |
2.1.2 名牌战略的特征 |
2.1.3 名牌战略的意义 |
2.2 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 |
2.2.1 名牌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分析 |
2.2.2 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关系分析 |
2.2.3 名牌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 |
3 国内外典型区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研究 |
3.1 国外典型国家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3.1.1 美国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3.1.2 法国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3.1.3 日本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3.2 国内典型城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分析 |
3.2.1 厦门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分析 |
3.2.2 大连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分析 |
3.2.3 温州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分析 |
4 实证分析——以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为例 |
4.1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原因分析 |
4.1.1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的历程 |
4.1.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的原因 |
4.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及现状分析 |
4.2.1 青岛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
4.2.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的现状分析 |
4.3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
4.3.1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
4.3.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4.4.1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名牌的建设 |
4.4.2 完善法规,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
4.4.3 努力营造有利于名牌成长发展的环境 |
4.4.4 形成一批区域名牌,促进各区域全面协调发展 |
4.4.5 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名牌的集聚效应 |
5 有效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体系构建研究 |
5.1 微观领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5.1.1 培育名牌产品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1.2 培育名牌企业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2 中观领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5.2.1 培育名牌工业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2.2 培育名牌农业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2.3 培育名牌服务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3 宏观领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5.3.1 政府实施名牌战略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
5.3.2 培育名牌城市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7)茶叶品牌战略研究 ——以宁海望海茶品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课题的提出是新形势下茶叶品牌发展的需要 |
1.1.2 本课题研究有笔者工作实践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动态 |
1.3.1 农产品品牌研究动态 |
1.3.2 茶叶品牌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2 茶叶品牌建设的相关理论 |
2.1 农产品品牌的内涵 |
2.1.1 农产品的概念 |
2.1.2 品牌的概念 |
2.1.3 农产品品牌的概念 |
2.1.4 农产品区域品牌和企业商品品牌 |
2.1.5 农产品区域品牌与企业商品品牌的关系 |
2.2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性 |
2.2.1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广泛性和持久性 |
2.2.2 农产品区域品牌对企业商品品牌有外部性 |
2.3 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几种类型 |
2.4 茶叶属于农产品范畴 |
2.5 茶叶品牌战略的必要性 |
2.5.1 茶叶品牌战略是茶产业发展的需要 |
2.5.2 茶叶品牌战略是实现茶农增收的需要 |
2.5.3 茶叶品牌战略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
2.5.4 茶叶品牌战略能有效提高区域的知名度 |
2.6 国际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借鉴 |
2.6.1 美国农产品品牌化模式 |
2.6.2 日本“品牌农业”战略与传播 |
3 茶叶品牌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3.1 茶叶品牌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1 品牌多而散 |
3.1.2 品牌建设的市场经营主体不强 |
3.1.3 产品类同 |
3.2 茶叶品牌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
3.2.1 茶叶品牌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
3.2.2 区域品牌模式优劣势分析 |
3.2.3 商品品牌模式优劣势分析 |
3.2.4 区域品牌:茶叶品牌发展主要模式 |
3.3 建立茶叶区域品牌的客观因素分析 |
3.3.1 茶叶品质特征的区域性 |
3.3.2 茶叶生产经营的分散性 |
3.3.3 是建立茶叶产品消费认知的需要 |
3.3.4 是政府扶持茶产业的需要 |
3.4 茶叶区域品牌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
3.4.1 茶叶品牌的指向问题 |
3.4.2 “公地悲剧”问题 |
3.4.3 “柠檬市场”问题 |
3.4.4 经营主体缺位问题 |
4 茶叶品牌产业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宁海望海茶品牌战略 |
4.1 宁海产茶历史溯源 |
4.2 望海茶的开发与推广 |
4.3 望海茶品牌战略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
4.3.1 统一品牌,形成拳头 |
4.3.2 统一标准,形成规模 |
4.3.3 统一宣传,形成声势 |
4.3.4 统一质量管理,确保市场信誉 |
4.3.5 产业升级,助推品牌发展 |
4.3.6 望海茶品牌战略的成效 |
4.4 望海茶产业化模式研究 |
4.4.1 茶业协会发挥品牌管理的龙头组织作用 |
4.4.2 龙头企业发挥品牌战略的市场主体作用 |
4.4.3 企业集群效应为品牌扩张提供中坚核心支撑 |
4.4.4 加工中心和包装中心解决农户分散生产使用品牌和质量控制矛盾 |
4.5 望海茶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启示 |
4.5.1 整合资源,统一品牌,是望海茶品牌战略的基础 |
4.5.2 确立主体,统一标准,是望海茶品牌战略的核心 |
4.5.3 重视形象,统一标识,是望海茶品牌战略的助推器 |
4.5.4 发掘文化,丰富内涵,是望海茶品牌战略的后续支撑 |
4.5.5 科技创新,注重实效,是望海茶品牌战略的技术支持 |
5 茶叶区域品牌战略对策 |
5.1 确立茶叶区域品牌的发展方向 |
5.2 明确茶叶区域品牌的建设主体 |
5.2.1 政府是茶叶区域品牌培育的服务主体 |
5.2.2 行业协会是茶叶区域品牌的管理主体 |
5.2.3 企业集群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茶叶区域品牌的市场拓展主体 |
5.2.4 农户是茶叶区域品牌的基本生产主体 |
5.3 建立完善的茶叶区域品牌质量标准体系 |
5.4 建立严格的区域品牌授权机制 |
5.5 实现区域品牌从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过渡 |
6 结论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6.2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 |
(8)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进程综述 |
1.2.2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体系内容研究综述 |
1.2.3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主要特点研究综述 |
1.2.4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重大意义研究综述 |
1.2.5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总体评价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及特征 |
2.1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
2.1.2 国外企业管理思想 |
2.2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 |
2.2.1 1949—1978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酝酿萌发 |
2.2.2 1978—1986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开始形成 |
2.2.3 1986—1991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初步成熟 |
2.2.4 1991—2000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体系完善 |
2.2.5 2000—2009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丰富发展 |
2.3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
2.3.1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战略性 |
2.3.2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开放性 |
2.3.3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实践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环境改善与人本式企业管理 |
3.1 人本式企业管理的秩序规范 |
3.1.1 发挥员工积极性与健全管理制度 |
3.1.2 保护员工热情与遵守劳动纪律 |
3.1.3 认真落实政策与严格安全责任 |
3.2 人本式企业管理的人本理念 |
3.2.1 坚持企业的民主管理 |
3.2.2 关心企业的员工生活 |
3.2.3 建立企业的激励机制 |
3.3 人本式企业管理的环境和谐 |
3.3.1 工厂卫生要整洁 |
3.3.2 厂区环境要绿化 |
3.3.3 周边关系要协调 |
3.4 人本式企业管理的质量文化 |
3.4.1 质量建设面向社会求特色 |
3.4.2 质量保证面向市场严标准 |
3.4.3 质量管理面向用户创品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格局改组与多元制企业管理 |
4.1 新中国单一制公有企业管理格局的形成及问题 |
4.1.1 新中国建立之初五种所有制企业的并存 |
4.1.2 邓小平在建国初就主张发展多种所有制企业 |
4.1.3 纯粹社会主义与单一制公有企业 |
4.1.4 公有企业的业绩与单一制公有企业管理格局的弊端 |
4.2 邓小平多元制企业管理思想的提出 |
4.2.1 邓小平最早提出开辟城市就业门路与个体企业的产生 |
4.2.2 邓小平对私营企业的态度 |
4.2.3 邓小平最早提出引进外资并兴办合资企业 |
4.2.4 邓小平主张建立股份制企业 |
4.2.5 邓小平坚持公有企业为主体 |
4.3 多元制企业管理格局确立的根据及意义 |
4.3.1 对非公企业认识的转变与多元制企业管理格局的确立 |
4.3.2 企业管理格局演变基于对我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把握 |
4.3.3 考量企业管理格局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
4.4 多元制企业管理格局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4.4.1 四种所有制企业改组与增长 |
4.4.2 四种所有制企业的效率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经营改制与市场化企业管理 |
5.1 计划型企业管理与市场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
5.1.1 计划型企业管理评析 |
5.1.2 邓小平市场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思想 |
5.2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体制改革 |
5.2.1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放权让利 |
5.2.2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两权分离 |
5.2.3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公司改制 |
5.2.4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国资监管 |
5.3 市场化企业的宏观管理 |
5.3.1 市场化企业管理的政企分开 |
5.3.2 市场化企业管理的市场机制 |
5.3.3 市场化企业管理的政府调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型企业管理 |
6.1 企业技术引进、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 |
6.1.1 树立企业创新文化 |
6.1.2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
6.1.3 加快我国企业技术改造 |
6.2 建设学习型企业与企业自主创新 |
6.2.1 扩大企业技术人员队伍 |
6.2.2 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教育 |
6.2.3 增强企业学习力与竞争力 |
6.3 在自主创新中推进创新型企业管理 |
6.3.1 建立企业创新研发机构 |
6.3.2 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 |
6.3.3 促进企业研发成果转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项目和获得的奖项 |
(10)产业集群升级及其自主品牌创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研究 |
二、国内外产业集群升级理论研究 |
三、国内外产业集群品牌理论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总体框架与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总体框架与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 |
一、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
二、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定位与特征 |
三、中国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四、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理性审视 |
第二节 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参照 |
一、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的典型发展模式 |
二、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
三、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型 |
第三节 中国产业集群的升级及其发展模式的选择 |
一、产业升级与产业集群升级 |
二、产业集群升级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三章 产业集群升级中的集群品牌创建 |
第一节 集群品牌、企业品牌、自主品牌的界定 |
一、集群品牌内涵的界定 |
二、集群品牌的特征 |
三、集群品牌与企业品牌 |
四、自主品牌与集群品牌 |
第二节 集群品牌升级的内在机理 |
一、集群品牌: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 |
二、集群品牌推进集群升级的内在机理 |
第三节 集群品牌的创建模式 |
一、集群品牌创建的理论探讨 |
二、集群品牌创建的实践探索 |
第四节 中国集群品牌创建的三种主要模式分析 |
一、广东:企业、政府、行业协会联合 |
二、浙江:龙头企业带动,政府为主导推动的模式 |
三、福建:企业品牌为主导的模式 |
第四章 基于自主与创新的集群品牌发展战略 |
第一节 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
一、自主与创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
二、自主创新的结构与基本模式 |
三、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 |
第二节 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 |
一、知识产权内涵的界定 |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 |
三、自主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
四、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三节 发达国家集群品牌的发展模式 |
一、美国:市场主导型的集群品牌发展模式 |
二、日本:政府扶持型的集群品牌创建模式 |
三、意大利:设计立国的集群品牌发展战略 |
四、国外集群品牌建设的启示 |
第四节 基于自主与创新的集群品牌发展战略 |
一、技术创新战略 |
二、设计创新战略 |
三、产品创新战略 |
第五章 产业集群升级及其自主品牌创建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
一、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 |
二、创新型人才机制的构建 |
三、政策支撑平台的构建 |
四、协作支撑平台的构建 |
第二节 集群品牌创建的关键对策 |
一、标准化:集群品牌创建的技术性支撑 |
二、公共综合性工程中心:技术性保障 |
第三节 其他的政策建议 |
一、集群品牌的产业政策 |
二、集群品牌的技术创新 |
三、集群品牌的文化塑造 |
结论与讨论 |
附件:科研成果(2005-2009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论企业创名牌五大方略(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字号S公司品牌发展战略研究[D]. 韩园妍. 扬州大学, 2021(09)
- [2]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D]. 董大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3]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及其培育策略研究[D]. 熊曦. 中南大学, 2013(01)
- [4]品牌策略下的整合包装设计研究 ——以禧漾湾生态农场保健酒包装设计为例[D]. 邢明. 湖南工业大学, 2013(08)
- [5]发展哲学视阈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高振兴. 延安大学, 2012(05)
- [6]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D]. 吕承超. 青岛科技大学, 2010(05)
- [7]茶叶品牌战略研究 ——以宁海望海茶品牌为例[D]. 林伟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
- [8]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D]. 汪青松.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9]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A]. 吕金枪,刘久华,苏鑫,门迎春,黄萍,王泽普,关树强,牛秀菊.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下册), 2009
- [10]产业集群升级及其自主品牌创建研究[D]. 段淳林. 武汉大学,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