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煤炭生产技术改造可行性分析

出口煤炭生产技术改造可行性分析

一、生产出口煤工艺技术改造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姚大安[1](2020)在《高效水泥窑烟气脱硫工艺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水泥行业熟料煅烧的三大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颗粒物、氮氧化物(以NO2计)和二氧化硫(SO2),按照GB4915-2013标准排放限额分别是30 mg/Nm3、400 mg/Nm3、200 mg/Nm3。烟气中SO2主要来自原料和燃烧两部分,单质硫和低价硫化物在高温下被氧化生成SO2。近年来随着国内环保意识及督查力度加强,各地在此基础上限额标准有所不同,部分地方推出了更严格的标准——“超低排放”。在产能过剩及行业利润上涨的共同刺激下,水泥行业普遍存在对污染物降排改造的需求和意愿。在水泥窑烟气脱硫工艺技术应用中,湿法脱硫工艺技术相对成熟,脱硫效率高,一般在90%以上,SO2本底排放浓度适应范围广,但系统复杂、投资大和运行成本和能耗偏高等因素存在应用局限。干法脱硫投资和运行成本都小,但脱硫效率偏低,约30%,国内外都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和应用试验,取得一定效果。本文就干法脱硫工艺如何提高脱硫效率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新的干法脱硫工艺方案,抽取分解炉中生成的活性CaO,其比表面积大,活性非常高,在经过旋风分离器气固分离后,通过分散装置送入预热器出口烟风管道,强化了CaO与烟气的快速分散,增加了反应接触面积,同时利用SP锅炉的多管分流特性和长滞留时间作为脱硫反应容器,从脱硫剂活性、粒度、反应面积和反应时间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更低的钙硫摩尔比条件下,提高脱硫反应速率,预测干法脱硫效率到80~85%。在此工艺方案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000t/d水泥窑生产线作为模型,对本方案进行应用设计研究,包括抽取热生料量、风量、旋风分离器和分散装置等,并以模型为基础进行全套的设计选型、工艺布置、非标管道和耐火材料等设计,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并结合水泥工厂运行实际,对该脱硫工艺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验证了该工艺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方案具备自动控制条件和基础,进一步提高脱硫控制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本文的研究旨在完善水泥窑烟气脱硫工艺技术,在脱硫效率高、投资和运行成本低、调控简便和可靠性高方面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选择,推动水泥窑清洁生产的技术进步。

陈博坤[2](2020)在《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文中指出面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煤炭和水资源在地势上呈逆向分布的现状,中国既要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又要解决煤转化工业因巨大耗水量而带来的严峻挑战,煤化工废水的“零液排放”俨然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工业设计上基本形成并认同了“污水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盐水处理–固化零排放”的设计框架,但是对于部分煤化工废水,该流程仍存在预处理效率低、回用水水质差、处理成本高、水资源回用率低且处理系统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煤转化工业的清洁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本文基于生命周期模型调研分析了典型的九类煤化工废水处理的生命周期成本,通过引入虚拟成本法对比分析了“零液排放”和综合废水一级排放的成本优势,并基于2018年现代煤化工项目规划和煤化工项目取用水水平对未来煤化工项目耗水水平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煤化工废水实现“零液排放”具有7.17元/t水的成本优势,已规划的煤化工项目总耗水水平将达到工业耗水量的2.8%,通过对经济成本、环境影响和各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分析,本文总结归纳了一些改进措施,推动煤化工项目能源转化效率的提升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碎煤加压气化技术虽然具有非常高的冷煤气效率,但实现废水“零液排放”困难,相比之下,水煤浆气化技术实现“零液排放”较为容易,但该技术用于生产清洁燃料或化工产品时,对碳元素的利用效率仍然较低。因此,本文耦合了两种气化技术的优点以期实现优势互补。结果显示,在控制各工艺流程能够实现全流程“零液排放”的基础上,提升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流程碳元素转化效率提高24.95%和13.55%,降低烯烃和乙二醇的单位成本19.72%和9.27%,而且降低了CO2排放量83.1%和83.5%,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而煤制天然气项目实现较低成本“零液排放”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当前煤制兰炭废水预处理过程对油、尘和酚类等污染物脱除效率不足,而且消耗大量的高品位蒸汽。这不仅污堵各单元设备组件并大大降低过程的传质传热效率,而且蒸汽要求远高于兰炭厂的蒸汽副产能力。本文总结归纳了该流程的几点不足之处,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型处理流程并通过工业废水的小试实验研究验证了其可靠性和可行性,并对产水量为240 m3/d的兰炭废水处理流程进行了工业设计。结果表明,新型流程通过改变废水体系中稳定存在的油滴表面ζ电位使其斥力减少而聚并沉降,油尘含量均降至20mg/L以下;分离脱酸塔和脱氨塔有效降低了塔底热负荷和蒸汽品位需求;而溶剂回收塔的负压操作不仅降低了再沸器蒸汽品位,而且减少了粗酚在高温条件下对塔釜的腐蚀。最终出水中油、酸性气、总酚、氨氮和COD浓度分别降至20 mg/L、10 mg/L、270mg/L、50 mg/L和3050 mg/L以下,节省固定投资成本约57.9%,吨水操作成本由53.40元降至50.69元。煤化工高浓含酚氨有机废水均需采用酚氨回收单元汽提脱除废水中的酸性气、氨氮并回收稀氨水,萃取脱除水中有机物并回收粗酚产品。华南理工大学酚氨回收工艺获得了工业界普遍的认可,该工艺采用单塔同时脱除酸性气和氨氮,MIBK萃取脱除酚类并精馏回收萃取剂和粗酚,但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蒸汽。本文通过引入蒸汽再压缩式热泵精馏,借助夹点分析方法,在不改变现流程的操作参数的条件下,提出了两种能量集成方案,基于技术经济分析结果,发现新流程降低了53.7%热公用工程、57.5%冷公用工程、增加了662 k W电耗。新流程吨水处理成本由35.53元/t降至27.34元/t水,年节省公用工程费用655.2万元,减少CO2排放5237 t/y。

冯书静[3](2020)在《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温州矾矿指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及周边乡镇的明矾石矿区。本文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考察温州矾矿大岗山、水尾山和鸡笼山三个矿段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田野调查材料和口述史资料,展开技术史视角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本论文不仅弥补了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对全面认识和揭示温州矾矿工业遗址、工业考古与技术史的关系,以及工业考古个案研究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文献资料,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以及特定时期内矾矿的历史影响;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探讨各遗址的历史年代问题及遗址布局存在的科学内涵,考察温州矾矿“水浸法”炼矾工艺及设施改进;依据历史文献和口述史资料,复原并绘制焙烧炉炉型结构示意图,展示温州矾矿焙烧及炉型演进情况;比较古今中外炼矾工艺,探讨温州矾矿炼矾工艺技术的独特性;基于本文对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研究,总结关于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观点如下:保存和复原包含在温州矾矿工业遗址中的信息和数据。系统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初步确定其历史年代,即温州矾矿明矾业最晚始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庚辰日;清早期为民营生产模式,清中期开始官营,清末出现民营股份制经营模式;民国(1912-1949)期间的经营模式为官督商办;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矾矿于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从私营、公私合营逐渐走向国有企业模式。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明矾产地分布情况,结合温州矾矿历史阶段的明矾外销,探讨温州矾矿明矾业的历史重要性;发现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温州矾矿明矾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贸易交流中心。对温州矾矿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进行全面而详细的阐释。田野调查研究认为,温州矾矿开采最开始采用露天法,清朝时期采用无留柱窿道法,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其中,溪光采矿遗址和雪花窟遗址均为无留柱窿道法;溪光采矿遗址约为清代中期或更早,雪花窟采矿遗址大约为晚清时期;水尾山深洋矿洞群和鸡笼山南洋矿洞群均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对于采矿业来讲,矿产资源本身的储量、质量及开采技术可行性是其工业布局的前提条件,但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需要却是采矿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矾矿炼矾车间选址和布局,按照工业地理学理论建设,反映出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之间的互补与联系。对温州矾矿技术发展特征及内涵进行新解释。综合分析发现,温州矾矿600多年来一直沿用“水浸法”炼矾工艺,其核心为煅烧-风化-溶解-结晶;虽然该工艺比较保守,但其各生产工序的设施在不断演进。其中,借助CAD复原焙烧炉,考察炉型演变序列,阐释业已消逝的传统焙烧技术,为明矾生产工艺过程的特殊见证;结合矾矿明矾产量,对焙烧炉生产技术与明矾产量关进行了新解释。同时,研究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前,温州矾矿的加温溶解主要采用逆流循环洗涤法;矾矿炼矾场址的各工序按地势由高到低布置,遵照物料运输最省力原则,其对机械化生产前的工厂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工业考古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将其扩展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比较分析西方工业考古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案例研究,本文认为工业考古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通过历史文献考察和田野考古调查,借助多种理论、方法和技术,阐释工业遗址的历史价值、科技内涵等内容。同时,工业考古为技术史研究提供详实的物质证据和数据信息,技术史反过来又有助于工业考古阐释其背后的技术特征及内涵和工业社会等深层次内容。

万芳[4](2020)在《改革开放初期景德镇陶瓷业发展的历程与启示(1978年-1998年)》文中认为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景德镇陶瓷工业从传统手工业生产到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必须通过技术改造来实现,期间因为政治经济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技术改造通过自力更生在国内寻求技术突破和引进、消化与吸收国外先进工业生产设备等不同方式来实现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在各种方式下进行的技术改造工程,选取了部分技术改造工程项目,通过进一步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项目开始实施的原因背景过程及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景德镇瓷厂和一条青花瓷自动化生产线分别是完全依赖进口和独立自主,两个项目都呈现出一种极端的做法,而且都仅仅只是一味的追求先进而忽略了其可行性。(2)“七五”技改与“八五”技改的全套引进,为国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近距离的看到了我国陶瓷工业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现代化生产设备与工艺的差距,但在引进的同时仍旧保守一味引进国外成熟并淘汰下来的旧技术,且并未很好的消化和吸收,风光一时后期发展有所阻碍。(3)经过了多次技术改造之后,景德镇出现了所谓的原料标准化、烧成工艺的选择、设备的创新等,从陶瓷烧造的各个方面开始探索,不断创新,来更好的发展景德镇陶瓷技术。从改革开放初期,景德镇陶瓷工业用各种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来发展陶瓷工业化发展到九十年代初,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景德镇陶瓷企业也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尽管如此,景德镇陶瓷企业仍然能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合适发展方式,来使景德镇陶瓷工业以不同形式得以更好发展。

王东[5](2020)在《基于PLC控制的梗丝增温增湿控制系统》文中指出本课题是基于PLC控制系统对现有梗丝增温增湿系统进行设备升级改造。梗丝是卷烟制品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具有支撑烟支、提高卷烟的燃烧能力、降低卷烟生产成本,提高烟丝材料的利用率的作用。且对于破除焦油含量对高档卷烟发展的瓶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首先是对现有设备情况进行分析调查。通过分析发现现有梗丝增温增湿系统的补偿蒸汽系统和热风系统都只有开、闭两种控制方式,不能做到精准控制,难以满足工艺要求。针对于梗丝增温增湿系统不能精准控制这一问题,本论文设计了基于PLC的控制系统,采取硬件设计改造和软件设计改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升级改造。首先对梗丝增温增湿系统的硬件系统设计改造:一是在补偿蒸汽系统和热风系统的管路上增设气动薄膜阀等执行器件,二是增加现场数据采集检测和电控柜等原器件。其次是对梗丝增温增湿系统的软件进行设计改造:一是在梗丝增温增湿系统中增加相应控制回路,二是完善相关控制画面。梗丝增温增湿系统升级改造完成后,进行了单机测试、联动测试以及带料测试等相关检测,通过检测发现系统运行正常。投入正式生产运行后,通过统计分析梗丝出口温度和出口水分满足工艺要求,且成品梗丝的生产过程能力得到了提高,提高了出梗丝率。

孙云峰[6](2020)在《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优化及标准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节能优先、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背景下,天然气依然是我国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改善大气环境最现实的能源。松辽盆地的徐深气田作为中国天然气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4年试采建设以来,特别在大庆油田“以气补油”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地处高寒地区、储层品味较差、天然气中CO2含量较高等特征使得该产区的开发难度和开发效益更具挑战性,地面集输过程中易于形成水合物、集输设施易于发生腐蚀、集输系统设计缺乏标准化,破解降投资、控成本方面的技术难题是实现气田持续有效发展的关键。作为气田开发的配套工艺技术,地面集输环节是气田安全、平稳、高效开发的保障。因此,实现集输工艺的优化、集输系统的简化,构建集输工艺模式的标准化,是降本增效、保证高寒地区徐深气田有效开发的重要支撑。开展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优化设计可以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针对研究对象徐深气田产区具有村屯、沼泽等不可穿跨越障碍的特点,建立了障碍多边形逼近表征方法和管道绕障路由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考虑障碍对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的影响,以集输站场和管道建设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以管网结构特征、站场及管道布局可行性、站场处理气量等为约束条件,建立含障碍的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优化数学模型。针对模型的层次结构和求解难点,优势融合混合蛙跳算法和烟花算法,分别提出改进的爆炸算子、改进的变异算子和镜像搜索算子,构建了混合蛙跳-烟花新型智能优化算法(SFL-FW)。根据收敛性定理证明其SFL-FW算法能够以概率1收敛于全局最优解,且数值对比实验显示SFL-FW算法相较于同类群智能优化算法优化性能更好、更全面。对于徐深气田某区块的应用实例表明优化后管网建设总投资减少320.81万元,节约投资比例14.17%,验证了所提出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的有效性。从气田集输管道选型偏大、管道伴热功率过高的矿场实际出发,以管道建设总投资最小和管道伴热运行费用最低为目标,以运行工艺、流动安全、取值范围等限制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多目标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数学模型。考虑模型多目标、多约束、多决策变量及高度非线性的求解难点,融合Max Min策略、拥挤距离策略和约束可行性准则提出混合多样性排序策略,构建了多目标混合蛙跳-烟花智能优化算法(MSFL-FW),应用于徐深气田集输管道的优化实例表明,可以节约投资643.44万元,减资比例20.3%,验证了所提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具有良好的优化性能。针对采气管道的水合物防治及系统运行,本文考虑气质、温度、压力及产液因素,研究了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及甲醇加注量对水合物分解的影响,并综合单井投资和运行能耗,对比了电热工艺与注醇工艺在保障高寒地区集气管道平稳、高效运行中的优势及潜力,结果表明,在温度高于17℃后,压力升高时,水合物生成温度变化率逐渐减小,在恒定温度、压力下,水合物的生成时间与生成量成线性增长特征,总体生成时间分布在80~100min,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相关于天然气组分,同一温度下,天然气密度越大,丙烷、异丁烷含量越多,生成水合物的压力越低;注醇防冻工艺是电伴热集气工艺的接替技术,该工艺单井投资较电伴热能降低65.56%,单井运行成本还能降低16.45%,且注醇防冻工艺适用于管线长度较大,水量相对较小的气井。构建了井间轮换计量、多井加热炉换热的集气系统简化工艺技术,确定了一套轮换计量工艺应不超过10口气井,气量比不超过1:10,单井计量时间宜选择在8h~24h。同时,研究揭示了集气管道的腐蚀行为及成因,认为2205双相不锈钢是最好的耐CO2腐蚀和氯离子应力腐蚀的管道材料,虽然316L不锈钢耐CO2腐蚀能力强,但是对含氯离子介质应力腐蚀非常敏感,所形成防腐技术在含二氧化碳徐深气田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腐蚀隐患,杜绝了腐蚀穿孔泄漏事故的发生。在上述对集输工艺及其运行优化的基础上,从优化工艺流程、井站平面布置、设备选型和管阀配件安装形式相结合出发,并与电力、自控、土建、防腐等辅助专业相互配套,按照在高寒地区实现季节性模块化预制、统一建设标准、立足基本工况实现系列化的思路,划分井站的典型工况,依据递进补充完善的思想,形成了适合于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标准化设计方法,突破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与施工的传统模式,构建了深层气田地面集输工艺标准化模式,并应用于徐深3区块的工程设计中,使设计周期同比缩短20%以上,建设工期同比缩短10%以上。综合研究及工程应用实践认为,结合气田井站布局、集输运行参数、管道防冻、计量分离及防腐进一步优化集输系统,并针对高寒地区地面建设周期受限的事实,进行标准化技术研究,对实现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卫中宽[7](2020)在《降低中煤带矸的二段双供介三产品旋流器研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二段在线调节是困扰选煤技术发展的难题,导致工业生产中中煤含矸量过大(一般>30%),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国内大部分炼焦煤选煤厂采用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工艺时,多采用更换底流口的方式来调整二段旋流器的分选效果,必须在停车状态下完成,调节滞后,影响生产,且效果不明显,开发一种新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实现二段在线调节,提高中煤质量,对我国选煤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双供介技术在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一段给料上已有研究及应用,论文将该理念应用于三产品旋流器的二段,引入内循环区域和外循环区域的概念,提出在现有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基础上,通过二段旋流器筒体上增加另一个供介口,其料流来自精煤、中煤、矸石脱介筛的合格介质或系统补加水,在不影响原重介质循环系统的前提下,形成一个小的二段供介内循环系统,即研制一台二段双供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以解决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二段中煤带矸问题。本文工业试验在观台选煤厂进行,其是一座矿井型炼焦煤选煤厂,主选设备为850/600有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将该旋流器的二段改成双供介形式开展工业试验。二段新增供介的悬浮液由中煤合介、矸石合介和循环水共同组成,通过调整它们的比例来调节悬浮液的密度。在保证精煤质量的前提下,采样化验,对比中煤带矸的变化。结果表明,“中煤合介+补充水”作为二段介质入料时,中煤带矸最低可降至7.8%,二段的分选效果改善明显。从现场实施来看,系统改造工程量不大,增加的附属设备少,易于实现,便于操作。在单一介质条件下,采用二段双供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及其配套工艺,达到了降低中煤带矸的目的,实现了在线调节二段旋流器分选效果的初衷,探索出了一条解决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二段精确分选的新途径。二段双供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及所开发的工艺在国内外尚属首例,丰富了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应用,为煤炭精确分离与精细化选煤开展了有益尝试,填补了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二段在线调节研究领域的空白。该论文共有图44幅,表格35个,参考文献80篇。

郑志云[8](2020)在《某化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支撑。节能可以减缓能源制约的矛盾,并且对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具有非常的重要意义。让有限的资源如何获得最大的利用价值,是当今非常关心的问题之一,对于化工行业来说尤为重要,只有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资源应有的效益,化工装置才能在竞争取得优势。为了在全新的竞争格局中争取主动,降低化工装置的能耗,节约化工装置的生产成本,形成化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市场上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化工企业希望通过投资实施技术改造加以实现。化工企业装置规模大、能耗高,一个较好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可见投资节能技改项目在化工企业日常工作当中的重要性。本文以某化工企业为案例,详细分析介绍了技改项目投资实施的价值。该化工企业有B产品装置,其工艺技术先进,生产的化工产品质量好,能耗本身较低,对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且其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鼓励名录,但其本身存在不足,装置由于采用的设计路线存在缺陷,导致低温余热未能很好的被利用,低压蒸汽富裕放空等情况仍存在,已经无法满足高效生产的需要。由于以上原因,该企业希望通过投资相应的技术改造项目,降低装置的能耗,节约生产成本,提高装置的运行经济性。本文主要通过运用财务指标评价方法对该化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进行核算并进行投资决策。采用评价石化行业进行项目投资的投资回报率作为贴现率(贴现率按12%进行计算),折旧年限按10年计,装置的残值按5%计,计算出技术改造项目的净现值为2997.4万元,动态回收期为0.4年,内部收益率为279%,修正内部收益率为40%。通过上述数据充分论证了项目投资的可行性,为化工装置的技术改造项目投资提供了依据。最后通过对该化工企业B产品装置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风险分析以及敏感性分析,表明上述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的风险小,投资项目具备可行性。本文基于某化工企业技术改造节能项目做投资决策研究分析,探索建立起一套合理、简单、有效的投资决策量化评估体系,帮助企业做正确的投资决策。

黎思亮[9](2020)在《高温热解煤气余热回收及焦油冷凝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以煤热解为基础的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高价值利用发展方向之一。煤热解所产生的含焦油高温煤气在余热回收过程中存在焦油冷凝析出导致的受热面积灰堵塞以及传热能力低等问题,这使得高温热解煤气的冷却及余热回收成为急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针对浙江大学所提出基于高温蒸汽冷却的热解煤气高温换热-高温除尘-余热回收/焦油冷凝回收的工艺技术,在可行性分析基础上,开展实验研究,验证含焦油热解煤气高温换热过程可行性的同时获得换热特性和焦油冷凝特性,为下一步高温热解煤气余热回收及焦油冷凝回收装置的开发与设计提供参考。首先,依据高温热解煤气组成特性,利用Clausius–Clapeyron方程和Peng Robinson方程建立了焦油主要组分的冷凝和露点计算模型获得热解煤气条件下主要组分冷凝析出的温度条件。结果表明焦油中主要的高冷凝温度组分如沥青质在典型热解组分条件下冷凝析出的温度约330℃。因此,通过控制受热面冷却介质的入口温度及换热后热解煤气温度,保证热解煤气温度保持在该冷凝析出温度以上,则可有效避免换热过程中发生焦油组分的冷凝析出。同时,分析计算也表明,焦油中的主要组分如轻油、酚油、萘油、洗油、蒽油、沥青,其冷凝温度分别为74℃,109℃,120℃,147℃,218℃,330℃,有明显区别,可以在冷却余热回收过程中实行分段冷凝措施实现焦油不同组分的回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80Nm3/h高温热解煤气余热回收及焦油冷凝特性实验研究装置,以含焦油高温烟气和高温蒸汽为工作介质,通过控制换热蒸汽入口温度,实现了换热过程中无焦油冷凝析出,验证了所提出的含焦油热解煤气高温蒸汽换热工艺的可行性。同时,通过不同焦油含量(焦油含量分别为50g/Nm3,100g/Nm3,150g/Nm3)情况下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获得了含焦油高温热解煤气换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焦油组分的裂解积碳过程的影响,与不含焦油情况相比,含焦油热解气体换热系数降低,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其换热能力逐渐稳定。不同焦油含量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焦油含量增加受热面的换热系数有所降低。在实验结果基础上采用了线性拟合和非线性拟合两种方法对热解煤气中不同焦油含量对流传热表面换热系数进行拟合,获得了实验工况条件下含焦油气体对流受热面的换热实验关联式。此外,通过降低蒸汽入口温度(蒸汽入口温度为290℃,250℃,210℃),开展了焦油冷凝析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蒸汽入口温度不断下降,受热面的换热系数随之降低。当蒸汽入口温度下降到210℃时,换热壁面上有焦油冷凝析出,为下一步高温热解煤气余热回收及焦油冷凝回收装置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参考。

陈兴任[10](2019)在《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环保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针对铅锌两套制酸系统在实际生产领域的环保节能问题,基于环保节能理论,采用设备领域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详细概述了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生产工艺和主要设备运行情况,随着两套制酸系统产能逐年递增,现有生产工艺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暴露出能耗和环保指标未能达到国家行业标准许可要求。因此紧紧围绕铅锌两套制酸系统在实际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工艺计算及改造方案论证,针对生产运行中存在的能耗和环保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改造,并对改造实践进行阐述。将环保减排与节能降耗理论相结合,通过几种尾气脱硫技术的对比分析,将现有钠碱法脱硫工艺改造为双氧水脱硫工艺;使用新型发热管技术用于锌转化电炉改造;采用高压变频技术用于铅锌KK&K风机节能改造;应用流体输送技术进行循环水泵改造;利用最新低温热能回收技术回收锌硫酸系统干燥和吸收过程中的反应热,产生蒸汽;通过环保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的实施,环保方面实现铅锌尾气二氧化硫浓度排放小于50mg/Nm3,酸雾<10mg/Nm3,减排SO2排放205.7t/a,环保指标达到并远远低于国家《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节能方面每年可节约527.66万度电,增产8.4wt/a蒸汽,增产硫酸1951.25t,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51万元/年,实现铅硫酸综合能耗18kgce/t,铅硫酸吨酸电耗170k Wh/t,锌硫酸综合能耗-105kgce/t,锌硫酸吨酸耗电129 k Wh/t,达到GB29141-2012《工业硫酸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要求中现有硫酸企业铅冶炼制酸单位产品综合能耗≤22kgce/t),吨酸耗电≤180 k Wh/t锌冶炼制酸单位产品综合能耗≤-85kgce/t),吨酸耗电≤130 k Wh/t的标准。实现该应用成果适用于铅锌冶炼烟气制酸装置,取得良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为同行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提升环保技术指标提供借鉴,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

二、生产出口煤工艺技术改造的可行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产出口煤工艺技术改造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水泥窑烟气脱硫工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1.2.1 湿法脱硫技术
        1.2.2 半干法脱硫技术
        1.2.3 干法脱硫技术
        1.2.4 复合脱硫技术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目标
    1.4 创新点
2、水泥窑炉特性
    2.1 原燃材料
        2.1.1 生料原料
        2.1.2 燃料
    2.2 水泥窑工艺
        2.2.1 工艺流程简介
        2.2.2 热力学反应
        2.2.3 主要工艺设备
    2.3 水泥窑运行参数
    2.4 水泥窑SO_2产生机理
3、脱硫方案及模型
    3.1 脱硫反应原理
    3.2 脱硫方案
    3.3 水泥工厂模型
    3.4 设计基本参数
4、脱硫方案应用设计
    4.1 抽取风量
        4.1.1 热生料抽取量
        4.1.2 热风抽取量
    4.2 旋风分离器
        4.2.1 结构形式
        4.2.2 规格参数
        4.2.3 内筒
    4.3 脱硫剂分散装置
    4.4 非标管道
        4.4.1 旋风分离器进风管
        4.4.2 旋风分离器出风管
        4.4.3 旋风分离器下料管
    4.5 耐火材料
    4.6 计算机模拟
5、工艺布置及经济效益分析
    5.1 设备选型
        5.1.1 电动翻板阀
        5.1.2 重锤锁风阀
        5.1.3 风机
        5.1.4 截止阀
    5.2 工艺布置
        5.2.1 工艺布置方案
        5.2.2 工艺测点及标定孔分布
        5.2.3 新增荷载汇总
        5.2.4 系统操作控制
        5.2.5 可行性评价
    5.3 经济效益分析
6、影响因素分析
    6.1 预热器出口温度影响
    6.2 余热发电影响
    6.3 窑系统运行影响
        6.3.1 对电耗影响
        6.3.2 对煤耗影响
        6.3.3 对高温风机影响
    6.4 中控操作影响
    6.5 生产组织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化工产业发展及其废水“零液排放”现状
        1.1.1 以固定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1.1.2 以流化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1.1.3 以气流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1.1.4 煤焦化/半焦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1.2 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的意义和难点
    1.3 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工程实践
        1.3.1 污水预处理
        1.3.2 生化处理
        1.3.3 深度处理
        1.3.4 膜浓缩及蒸发结晶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第二章 煤化工废水处理的生命周期评价
    2.1 煤炭和水资源利用现状
    2.2 典型煤化工废水处理现状
        2.2.1 煤炭开采伴生水
        2.2.2 煤炭洗选废水
        2.2.3 煤气化废水
        2.2.4 煤液化废水
        2.2.5 煤焦化/半焦废水
    2.3 环境影响和经济性能分析
        2.3.1 直排生化出水对环境的影响
        2.3.2 废水处理系统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2.4 煤化工工业政策意涵和建议
        2.4.1 煤化工项目未来的发展趋势
        2.4.2 政策意涵及建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概念设计
    3.1 流程建模与分析
        3.1.1 碎煤加压气化制天然气流程
        3.1.2 水煤浆气化制烯烃/乙二醇
    3.2 碎煤加压气化耦合水煤浆气化制产品工艺
    3.3 技术经济分析
        3.3.1 碳元素氢化效率
        3.3.2 碳元素转化效率
        3.3.3 水耗分析
        3.3.4 经济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浓含酚氨兰炭废水处理流程开发
    4.1 现存流程处理兰炭废水的瓶颈
    4.2 新流程开发研究方法
        4.2.1 酸化除油除尘
        4.2.2 萃取操作条件优化
        4.2.3 公用工程调整
    4.3 新流程性能分析
        4.3.1 现存工业兰炭废水处理效果
        4.3.2 酸化对油尘脱除影响
        4.3.3 萃取条件分析
    4.4 新流程关键单元可行性分析
        4.4.1 酸水汽提塔
        4.4.2 溶剂回收塔
    4.5 流程初步设计及经济性能分析
        4.5.1 过程集成及设计
        4.5.2 经济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酚氨废水处理流程能量集成
    5.1 酚氨回收工艺运行现状
    5.2 能量集成潜力分析
        5.2.1 工艺物流节能分析
        5.2.2 精馏塔或汽提塔热力学分析
        5.2.3 能量集成可行性分析
    5.3 能量集成方案
        5.3.1 关键技术节点分析
        5.3.2 污水汽提塔优先方案
        5.3.3 溶剂汽提塔优先方案
    5.4 能量集成经济和环境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工业考古研究
        1.1.1 工业考古的起源与发展
        1.1.2 国外工业考古研究
        1.1.3 国内工业考古研究
    1.2 明矾史研究
        1.2.1 国外明矾史研究
        1.2.2 国内明矾史研究
    1.3 温州矾矿相关研究
    1.4 小结
2 论文选题
    2.1 研究内容及意义
    2.2 研究思路及框架
    2.3 研究方法
    2.4 史料来源
    2.5 创新点
3 温州矾矿历史文献考察
    3.1 地理、地质概况
    3.2 历史沿革
        3.2.1 明清时期
        3.2.2 民国时期(1912-1949)
        3.2.3 新中国成立后
    3.3 生产状况
    3.4 运输销售
    3.5 采矿炼矾工艺技术
        3.5.1 采矿工艺技术
        3.5.2 主要炼矾工艺技术
        3.5.3 其他炼矾工艺技术
    3.6 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
        3.6.1 资源综合利用
        3.6.2 矿区整改及环境治理
    3.7 工人教育及企业办社会
    3.8 小结
4 温州矾矿田野考古调查
    4.1 采矿遗址
        4.1.1 溪光采矿遗址
        4.1.2 水尾山采矿遗址
        4.1.3 雪花窟采矿遗址
        4.1.4 南洋400平硐
        4.1.5 南洋312平硐
    4.2 炼矾遗址
        4.2.1 鸡角岭炼矾遗址
        4.2.2 溪光炼矾遗址
        4.2.3 福德湾炼矾遗址
        4.2.4 主厂区炼矾遗址
        4.2.5 其他炼矾遗址
    4.3 小结
5 温州矾矿炼矾工艺及设施演进
    5.1 “水浸法”炼矾工艺化学原理
    5.2 焙烧及其设施
        5.2.1 第一代焙烧炉
        5.2.2 第二代焙烧炉
        5.2.3 第三代焙烧炉
        5.2.4 第四代焙烧炉
    5.3 风化及其设施
        5.3.1 无底木桶浸取设施
        5.3.2 石-竹-草结构风化车间
        5.3.3 砖-瓦-木结构风化车间
    5.4 溶解及其设施
        5.4.1 逆流循环洗涤溶解
        5.4.2 滚筒洗砂-蒸汽加温溶解
    5.5 结晶及其设施
        5.5.1 简易结晶设施
        5.5.2 矿硐内结晶设施
        5.5.3 半机械化结晶设施
    5.6 小结
6 讨论
    6.1 温州矾矿历史价值
        6.1.1 遗址年代问题
        6.1.2 温州矾矿在中国明矾石矿中的历史情况
        6.1.3 历史时期内的明矾外销
    6.2 温州矾矿技术价值
        6.2.1 炼矾工艺技术特征及内涵
        6.2.2 焙烧炉演变序列
        6.2.3 中外非金属矿工业遗存比较
    6.3 工业考古的几点思考
        6.3.1 基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6.3.2 中国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之关系
7 结语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7-2019年间对温州矾矿相关人员的采访情况
附录B 温州矾矿老窑(即二代焙烧炉)二十四工种岗位资料
附录C 解放前温州矾矿使用的部分生产工具草图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改革开放初期景德镇陶瓷业发展的历程与启示(1978年-199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景德镇陶瓷历史的发展
    2.2 景德镇陶瓷技术改造的研究背景
        2.2.1 社会背景
        2.2.2 经济背景
        2.2.3 景德镇地方背景
    2.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2.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2.4 概念界定
3 景德镇十大瓷厂的简要回顾
    3.1 景德镇十大瓷厂建立的时代背景
    3.2 十大瓷厂的兴衰
    3.3 本章小结
4 景德镇陶瓷技术改造的起步
    4.1 两次高投入的探索
        4.1.1 全盘引进的景德镇瓷厂
        4.1.2 独立自主的青花瓷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
    4.2 景德镇陶瓷技改起步的反思
    4.3 本章小结
5 在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5.1 华风瓷厂
        5.1.1 华风瓷厂建立的背景
        5.1.2 华风瓷厂发展历程简介
        5.1.3 华风瓷厂发展历程简介
    5.2 4369工程
        5.2.1 4369工程建立的始末
        5.2.2 4369工程建立的过程
        5.2.3 4369工程的成功对当时景德镇乃至全国陶瓷工业的影响
    5.3 “八五”技改项目
        5.3.1 为民技改工程
        5.3.3 红星技改
    5.4 改革开放初期技术改造的反思
    5.5 本章小结
6 景德镇陶瓷业技术改造的启示
    6.1 工艺技术的革新
        6.1.1 原料的选择
        6.1.2 烧成工艺的选择
        6.1.3 如何减少变形
        6.1.4 装饰方法的选择
    6.2 窑炉的技术革新
    6.3 燃料的革新
        6.3.1 景德镇陶瓷工业燃料改革的历程
        6.3.2 焦化煤气厂的建立
    6.4 机械设备的革新
    6.5 经济发展指标
    6.6 两种转型方式的比较
        6.6.1 社会经济影响
        6.6.2 科技实力方面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PLC控制的梗丝增温增湿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章节小结
第2章 梗丝生产工艺介绍及设备
    2.1 工艺介绍
        2.1.1 制丝工艺介绍
        2.1.2 梗丝工艺介绍
    2.2 梗丝各工序设备概述
        2.2.1 烟梗回潮设备简介
        2.2.2 烟梗HT隧道式回潮设备简介
        2.2.3 梗丝干燥设备简介
        2.2.4 梗丝风选与贮存设备简介
        2.2.5 梗丝加香机设备简介
        2.2.6 梗丝滚筒式增温增湿膨胀简介
        2.2.7 梗丝水分测量设备简介
        2.2.8 梗丝温度测量设备简介
    2.3 梗丝吸水膨胀率相关因素概述
        2.3.1 烟梗细胞结构及吸水特性
        2.3.2 烟梗膨胀特性
    2.4 梗丝生产线现有问题分析及改进可行性分析
        2.4.1 梗丝生产线现有问题分析
        2.4.1.1 梗丝出口水分SPC流程图分析
        2.4.1.2 梗丝回潮工序热风温度SPC流程图分析
        2.4.1.3 成品梗丝过程能力分析
        2.4.2 梗丝生产线现有问题概述
        2.4.3 梗丝生产线改进可行性分析
        2.4.3.1 技术可行性分析
        2.4.3.2 经济可行性分析
        2.4.3.3 工艺的匹配可行性分析
        2.4.3.4 法律可行性分析
    2.5 章节小结
第3章 基于PLC的梗丝增温增湿控制系统设计及硬件改造
    3.1 梗丝增温增湿控制系统现场设备调查
        3.1.1 现场使用筒式增湿膨胀设备简介
        3.1.2 现场梗丝增温增湿设备工作状态
        3.1.3 现场梗丝增温增湿设备工作原理
        3.1.4 现场筒式梗丝增湿膨胀机的操作
        3.1.4.1 梗丝增温增湿的目的与来料标准
        3.1.4.2 梗丝增温增湿设备操作的准备工作
        3.1.4.3 梗丝增温增湿滚筒的运行操作
    3.2 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确定
        3.2.1 现有梗丝增温增湿系统工艺考核指标
        3.2.2 控制量的确定
        3.2.3 控制系统结构的确定
    3.3 梗丝增温增湿系统的硬件改造与设计
        3.3.1 现有梗丝增温增湿系统工作路线与模式
        3.3.1.1 工作路线
        3.3.1.2 工作模式
        3.3.2 现有硬件改造目的
        3.3.3 梗丝增温增湿系统硬件改造方案
        3.3.3.1 执行器件改造方案的确定
        3.3.3.2 电控系统改造方案的确定
        3.3.3.3 硬件系统改造的设计
        3.3.3.4 硬件的选择
        3.3.3.5 电气连接图
        3.3.3.6 硬件的安装
    3.4 章节小结
第4章 梗丝增温增湿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PLC概况简介
    4.2 PLC程序
        4.2.1 确定工艺技术路线图
        4.2.2 系统控制要求
        4.2.3 控制系统流程图
        4.2.4 控制程序的I/O点及地址分配
        4.2.5 PLC系统选型
        4.2.6 程序设计
        4.2.6.1 热风温度PID调节程序
        4.2.6.2 补偿蒸汽PID调节程序
        4.2.7 程序参数整定
    4.3 章节小结
第5章 梗丝增温增湿系统测试分析
    5.1 系统测试
        5.1.1 系统空载运行测试
        5.1.2 系统的带料测试
        5.1.2.1 现场梗丝温度检测仪器和标准
        5.1.2.2 现场梗丝水分测量仪器和标准
        5.1.2.3 现场带料测试
    5.2 系统投入生产后梗丝产品质量对比
        5.2.1 成品梗丝过程能力对比
        5.2.1.1 改造前梗丝生产过程能力
        5.2.1.2 改造后梗丝生产过程能力
    5.3 章节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优化及标准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然气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2.2 天然气集输技术及管网建设
        1.2.3 高含CO_2气井集气系统的腐蚀与防护
        1.2.4 天然气集输站场工艺优化及标准化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障碍条件下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优化
    2.1 障碍表征及绕障路由优化
        2.1.1 障碍表征
        2.1.2 点与多边形的关系判定
        2.1.3 绕障最短路优化
    2.2 障碍条件下集气管网拓扑布局优化模型建立
        2.2.1 集气流程和拓扑结构基本概况
        2.2.2 含障碍拓扑布局优化目标函数构建
        2.2.3 含障碍拓扑布局优化约束条件建立
        2.2.4 完整数学模型
    2.3 拓扑布局优化数学模型的全局优化求解
        2.3.1 基本烟花算法和混合蛙跳算法
        2.3.2 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原理及主要算子
        2.3.3 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2.3.4 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求解性能分析
        2.3.5 基于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模型求解
    2.4 拓扑布局优化技术应用
        2.4.1 布局区域基础信息
        2.4.2 含障碍集气管网拓扑布局优化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
    3.1 多目标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模型构建
        3.1.1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目标函数建立
        3.1.2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约束条件建立
        3.1.3 完整优化模型
    3.2 基于多目标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模型求解
        3.2.1 多目标混合蛙跳-烟花算法构建
        3.2.2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模型求解
    3.3 规划方案优化辅助平台开发
        3.3.1 软件总体框架
        3.3.2 软件运行环境
        3.3.3 数据库构建
        3.3.4 软件功能模块
    3.4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技术应用
        3.4.1 气田集输管网基础信息
        3.4.2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气站工艺优化简化技术研究
    4.1 井间轮换分离计量技术原理
    4.2 多井加热炉换热技术原理
    4.3 升一集气站工艺优化简化运行试验
        4.3.1 计量分离工艺优化简化研究
        4.3.2 多井加热炉换热工艺研究
        4.3.3 井间轮换计量试验
        4.3.4 优化简化运行试验效果
    4.4 集气站工艺优化简化技术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气管道天然气水合物防治技术研究
    5.1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规律研究
        5.1.1 实验装置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介质
        5.1.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 电热集气工艺试验
        5.2.1 技术原理
        5.2.2 试验内容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注醇集气工艺试验
        5.3.1 试验内容
        5.3.2 试验效果
        5.3.3 运行成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集气管道腐蚀行为及防腐效果评价研究
    6.1 腐蚀行为及成因
        6.1.1 气井腐蚀影响因素与腐蚀速率关系
        6.1.2 地面工艺腐蚀影响因素
        6.1.3 腐蚀影响因素界限范围确定
    6.2 防腐对策研究与评价
        6.2.1 缓蚀剂加注
        6.2.2 防腐材质
    6.3 防腐涂层评价和优选
    6.4 防腐技术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徐深气田集输工艺标准化设计模式研究
    7.1 标准化设计的必要性
        7.1.1 减轻劳动强度,保证设计质量
        7.1.2 加快材料和设备采办进度
        7.1.3 可提高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7.1.4 奠定预制化制造、组装化施工的基础
    7.2 标准化设计的现状
        7.2.1 国外标准化设计现状
        7.2.2 国内标准化设计现状
    7.3 标准化设计基本思路
        7.3.1 在高寒地区实现季节性模块化预制需要标准化设计
        7.3.2 标准化设计需要采用的先进工艺技术
        7.3.3 标准化设计需要制定规范统一的建设标准
        7.3.4 标准化设计需要立足工况实现系列化
    7.4 深层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研究
        7.4.1 深层气田井场标准化设计
        7.4.2 深层气田站场标准化设计
    7.5 深层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应用与评价
        7.5.1 徐深3井区产能建设工程概况
        7.5.2 标准化设计的应用及评价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录

(7)降低中煤带矸的二段双供介三产品旋流器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及工艺发展现状
    2.2 影响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二段分选的主要因素
    2.3 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二段调节手段
    2.4 改善二段分选效果的新突破
    2.5 本章小结
3 二段双供介重介质旋流器研发与工艺设计
    3.1 工业试验选煤厂的基本情况
    3.2 二段双供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开发
    3.3 工艺流程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二段双供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工业试验
    4.1 二段双供介旋流器工业试验的思路
    4.2 二段双供介旋流器工业试验系统设计
    4.3 原有三产品旋流器二段分选效果研究
    4.4 应急预案对二段分选效果研究
    4.5 中、矸合介等比例对二段分选效果影响研究
    4.6 中煤合介大于矸石合介对二段分选效果影响研究
    4.7 中煤合介与水混合对二段分选效果影响研究
    4.8 循环水作为分选介质对二段分选效果影响研究
    4.9 不同介质组合对二段分选效果影响研究
    4.10 二段压力对分选效果影响研究
    4.11 本章小结
5 二段双供介旋流器分选效果分析与评价
    5.1 二段双供介旋流器分选效果分析
    5.2 结果说明
    5.3 效益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某化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项目投资评价理论
    2.1 项目投资效益评价基本理论
        2.1.1 项目投资效益评价的概念
        2.1.2 项目投资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2.1.3 项目投资效益评价的基本内容
    2.2 项目投资效益评价方法
        2.2.1 研究方法概述
        2.2.2 投资决策方法
    2.3 节能技改项目基本理论
        2.3.1 技术改造项目的概念
        2.3.2 技术改造项目的类型
        2.3.3 一般技改项目的特点
    2.4 化工企业技改项目投资评价内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 项目背景
    3.2 项目必要性
    3.3 项目可行性分析
        3.3.1 技术可行性分析
        3.3.2 技术效益评价
        3.3.3 社会效益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项目投资估算及效益
    4.1 项目的投资估算
        4.1.1 项目(一)投资估算
        4.1.2 项目(二)投资估算
    4.2 项目资金来源
    4.3 项目收益估算
        4.3.1 项目(一)的收益估算
        4.3.2 项目(二)的收益估算
        4.3.3 项目预期总收益
    4.4 项目净收益估算
        4.4.1 寿命期与固定资产折旧
        4.4.2 新增成本费用
        4.4.3 总成本费用估算
        4.4.4 项目的净利润估算
    4.5 项目投资回收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财务效益分析
    5.1 项目现金流估算
        5.1.1 确定现金流的原则
        5.1.2 现金流估算
    5.2 项目投资决策指标分析
        5.2.1 投资净现值
        5.2.2 内部收益率
        5.2.3 修正内部收益率
        5.2.4 项目投资的动态回收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项目风险与对策
    6.1 项目的风险与对策
    6.2 敏感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项目投资决策量化评估
    7.1 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量化评估
    7.2 项目投资估算效益量化评估
    7.3 项目财务效益量化评估
    7.4 项目风险量化评估
    7.5 项目综合量化评估
第八章 项目实施、后评价及决策建议
    8.1 项目实施
        8.1.1 确定项目组织构架并落实责任,保证项目实施
        8.1.2 合理编制项目实施计划,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8.1.3 项目实施过程
    8.2 项目后评价概述
    8.3 项目后评价
        8.3.1 项目建设运行评价
        8.3.2 项目投资经济效益
        8.3.3 项目影响及持续性评价
        8.3.4 项目综合评价
    8.4 投资决策研究建议
        8.4.1 投资项目的选择
        8.4.2 投资项目的决策建议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高温热解煤气余热回收及焦油冷凝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1 绪论
    1.1 我国的能源和环境背景
    1.2 煤炭分级分质转化利用技术
    1.3 含尘高温热解煤气冷却余热及焦油回收工艺技术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含尘高温热解煤气冷却余热及焦油回收研究现状
    2.1 热解煤气余热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2.1.1 上升管汽化冷却技术
        2.1.2 导热油夹套技术
        2.1.3 热管式换热技术
        2.1.4 直接热解利用技术
        2.1.5 换热器回收利用技术
        2.1.6 余热锅炉换热技术
        2.1.7 以气体为介质换热技术
        2.1.8 半导体温差发电余热回收技术
    2.2 焦油冷凝特性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3 高温热解煤气高温换热及分段冷凝工艺可行性分析
    3.1 焦油组分冷凝和露点计算模型
    3.2 典型热解煤气高温换热及分段冷凝可行性分析
        3.2.1 高温蒸汽换热可行性分析
        3.2.2 焦油分段冷凝可行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实验研究方法及装置
    4.1 实验研究方案
    4.2 各单元设计
        4.2.1 燃烧单元
        4.2.2 雾化单元
        4.2.3 焦油蒸发单元
        4.2.4 余热回收及焦油冷凝单元
        4.2.5 蒸汽发生与过热单元
        4.2.6 尾气处理单元
        4.2.7 信号采集系统
    4.3 实验操作步骤
        4.3.1 实验前检查及阀门开闭
        4.3.2 雾化装置运行
        4.3.3 燃油锅炉运行
        4.3.4 多联产实验台操作
        4.3.5 燃烧器运行
        4.3.6 过热器运行
    4.4 实验台调试及分析
        4.4.1 装置主要温度点温度变化情况
        4.4.2 高温蒸汽温度变化情况
        4.4.3 系统压力变化情况
5 含焦油高温烟气换热的实验验证及其换热特性
    5.1 前言
    5.2 实验流程及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焦油含量0g/Nm~3 时的换热特性
        5.3.2 焦油含量50g/Nm~3 时的换热特性
        5.3.3 焦油含量100g/Nm~3 时的换热特性
        5.3.4 焦油含量150g/Nm3 时的换热特性
    5.4 焦油含量变化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5.5 含焦油烟气对流传热实验关联式
        5.5.1 拟合方法
        5.5.2 含焦油烟气对流传热实验关联式
    5.6 本章小结
6 含焦油高温烟气焦油冷凝特性
    6.1 前言
    6.2 实验流程及方法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进口蒸汽温度为250℃时的换热特性
        6.3.2 进口蒸汽温度为210℃时的换热特性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环保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环保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节能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冶炼烟气制酸工艺分析
        1.2.1 工艺流程
        1.2.2 工艺流程设备说明
    1.3 铅锌系统烟气制酸生产现状与发展
        1.3.1 艾萨炉炼铅烟气制酸生产现状
        1.3.2 109m~2沸腾炉焙烧烟气制酸生产现状
        1.3.3 冶炼烟气制酸的主要工艺与发展阶段
        1.3.4 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的发展趋势
    1.4 我国硫酸工业现状与技术进展
    1.5 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环保节能技术研究的工作内容
    1.6 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环保节能技术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1.7 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环保节能技术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锌硫酸转化电炉环保节能技术改造
    2.1 锌硫酸转化工艺分析
    2.2 锌硫酸转化升温热量平衡计算
    2.3 锌硫酸转化电炉环保节能技术改造研究路线
        2.3.1 锌转化电炉环保节能技术研究内容
        2.3.2 工艺流程改造技术方案
        2.3.3 电炉改造管网连接技术方案
        2.3.4 转化三层新增1000KW电炉
        2.3.5 转化四层新增1500KW电炉
        2.3.6 锌转化电炉技术改造预算
        2.3.7 锌转化电炉技术改造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KK&K风机高压变频“自动一拖一”节能技术改造
    3.1 KK&K风机高压变频节能改造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2 风机起动频率理论计算
    3.3 KK&K风机3K风机起动条件逻辑图
    3.4 铅锌KK&K风机高压变频节能技术改造方案论证
        3.4.1 铅锌KK&K风机设备参数
        3.4.2 铅锌KK&K风机供电及环境情况
        3.4.3 铅锌KK&K风机高压变频技术要求
    3.5 铅锌KK&K风机高压变频节能技术改造方案
        3.5.1 铅锌KK&K风机高压变频自动一拖一方案
        3.5.2 高压变频器成套装置包含部件
        3.5.3 供货设备的主要进口元器件清单如下表
        3.5.4 变频系统技术参数
        3.5.5 变频器与现场外围控制接口
        3.5.6 变频器与其他电气设备接口
        3.5.7 变频器与现场系统通讯
        3.5.8 上位机的功能要求
        3.5.9 变频器控制接口图
        3.5.10 其它功能说明
        3.5.11 保护
    3.6 存储及安装要求
        3.6.1 存储
        3.6.2 安装环境
    3.7 柜体安装
    3.8 电气安装
    3.9 KK&K风机高压变频节能改造效果
        3.9.1 间接经济效益
第四章 循环水泵节能技术改造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的必要性、目的及意义
        4.2.1 研究的必要性
        4.2.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3 研究的技术基础及可行性分析
        4.3.1 技术基础
        4.3.2 可行性分析
        4.3.3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4.3.4 研究技术方案
    4.4 研究的效果
第五章 锌硫酸低温余热回收系统节能技术改造
    5.1 研究概况
        5.1.1 冶炼烟气制酸低温余热回收探索
        5.1.2 低温余热回收研究概况
    5.2 研究的必要性、目的及意义
    5.3 技术可行性分析
        5.3.1 技术基础
        5.3.2 可行性分析
    5.4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5.4.1 研究内容
        5.4.2 研究项目装备
        5.4.3 研究技术方案
        5.4.4 研究装备
        5.4.5 公辅及配套设施
        5.4.6 能耗分析
        5.4.7 锌硫酸低温余热回收改造效果
第六章 冶炼烟气制酸尾气脱硫环保工艺研究与改造实践
    6.1 冶炼烟气制酸尾气脱硫项目背景
    6.2 冶炼烟气制酸尾气脱硫项目现状
        6.2.1 艾萨炉冶炼烟气制酸尾气脱硫现状
        6.2.2 沸腾炉焙烧制酸尾气脱硫现状
    6.3 冶炼烟气制酸生产工艺选择计算结果
        6.3.1 冶炼烟气制酸脱硫技术选择依据
        6.3.2 脱硫工艺的比较
        6.3.3 过氧化氢法脱硫工艺基本原理
        6.3.4 技术特点
        6.3.5 冶炼烟气制酸双氧水脱硫技术路线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

四、生产出口煤工艺技术改造的可行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水泥窑烟气脱硫工艺设计研究[D]. 姚大安.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2]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D]. 陈博坤.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3]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D]. 冯书静.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4]改革开放初期景德镇陶瓷业发展的历程与启示(1978年-1998年)[D]. 万芳.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5]基于PLC控制的梗丝增温增湿控制系统[D]. 王东.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6]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优化及标准化技术研究[D]. 孙云峰.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降低中煤带矸的二段双供介三产品旋流器研发与应用[D]. 卫中宽.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某化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决策研究[D]. 郑志云.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9]高温热解煤气余热回收及焦油冷凝特性研究[D]. 黎思亮. 浙江大学, 2020(08)
  • [10]铅锌冶炼烟气制酸环保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陈兴任.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出口煤炭生产技术改造可行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