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基因和分子疫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肿瘤基因和分子疫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一、肿瘤基因与分子疫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范晓娜,黎清炜,李志伟[1](2022)在《晚期胰腺癌的分子治疗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胰腺癌是全球第七大致命的恶性肿瘤,分别是美国胃肠道恶性肿瘤和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和第三大原因。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最低,中位总体生存率为2~8个月,5年生存率为8.5%。治疗十分困难,给临床医生带来极大挑战。目前晚期胰腺癌的治疗药物匮乏,化疗仍然是其主要治疗方法。虽然化疗能短暂的控制疾病的进展,但是在生存期的延长方面却差强人意。分子靶向治疗已在其他的瘤种中取得了里程碑般的成就,譬如肺癌、结直肠癌等,但晚期胰腺癌患者的分子靶向治疗效果并不显着。这需要我们去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本文基于胰腺癌信号传导通路及肿瘤微环境,总结和分析晚期胰腺癌分子治疗的研究现状,探索未来胰腺癌治疗的发展方向。

方敏,李莉,李恒宇,盛湲[2](2021)在《CRISPR/Cas9 技术在乳腺癌研究领域的应用及进展》文中提出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在临床及分子水平上具有高度异质性,且治疗方式不同。如何选择精准的治疗方案,及逆转治疗后的耐药将成为今后进一步改善乳腺癌预后的关键。CRISPR/Cas9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可以针对各个层面的基因突变进行靶向编辑,不仅可以检测药物靶点及耐药靶点,还能用于基因治疗,现已大规模应用于各种细胞系和动物模型中。现就CRISPR/Cas9技术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3](2021)在《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 上海)》文中指出结直肠癌确诊时多已属中晚期, 疗效不佳, 其早期发现和及早预防至关重要。与其他肿瘤一样, 结直肠癌也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 主要针对腺瘤或炎症的治疗, 阻断其发展为癌;二级预防是早诊断、早治疗, 即早期发现并干预处理, 以免进入进展期(中晚期);三级预防则属于广义的预防范畴, 主要是对于进展期的结直肠癌, 通过外科手术并在术后进行辅助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预防肿瘤再发或转移。本共识意见参考了近期国内外相关共识指南, 综合了近5年国际和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本共识意见研讨会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及其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该共识意见包含60项陈述条款, 陈述的循证医学等级、表决等级标准和依据均符合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结局(PICO)原则和推荐等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GRADE)系统等国际有关规定。

石一复,李娟清[4](2021)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免疫治疗的演进》文中研究说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是异常妊娠的一系列疾病,与免疫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该类肿瘤对化疗十分敏感,也是人类第1个可通过化疗获得治愈的妇科肿瘤,但仍有少数耐药、复发和多脏器转移的难治性病例,甚至也有死亡者。近60年来学者们不断进行多种免疫治疗的探索。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报道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对本类肿瘤的治疗作用,多为个案和少数病例。本文就该类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以飨读者。

李玮,胡佳丽,王凯,贺毅憬[5](2021)在《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色素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出现之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仅不到10%。与传统治疗相比,免疫治疗可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在临床治疗过程,常出现各种免疫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但大部分可通过适当的免疫调节剂予以控制。随着免疫治疗在临床上得到一定的重视,也进一步发现其局限性,患者有免疫治疗耐药或者不敏感等问题,这提示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可能为临床带来更大的效益。为此,本文对免疫治疗在临床上用于黑色素瘤治疗的效果与局限性进行综述。

李德培,陈忠平[6](2021)在《脑胶质瘤治疗现状与进展》文中提出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放化疗并不能带来满意的治疗效果,这与胶质瘤在脑内的侵袭性生长、血脑屏障限制和肿瘤耐药相关。近年来,随着肿瘤基因组和免疫微环境等研究的深入,分子病理已引入临床指导胶质瘤的分子分型、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也有越来越多的分子治疗新靶点被发现。同时,免疫治疗和肿瘤治疗电场等新技术逐步发展,为进一步改善胶质瘤临床预后带来希望。本文将总结脑胶质瘤的治疗现状以及介绍胶质瘤临床研究的重要进展。

张哲[7](2021)在《类泛素化修饰Neddylation调控肠道病毒复制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人类肠道病毒(HEVs)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等,都属于肠道病毒A-D组成员。多种肠道病毒在全球暴发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如EV-A71和EV-D68。类泛素化Neddylation是一类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在胚胎发育与细胞分裂增殖等生理过程中具有关键调控作用。与泛素化修饰途径相似,NEDD8蛋白在E1激活酶(NAE1)、E2连接酶(UBE2M和UBE2F)和E3连接酶的多步级联酶促反应下,共价结合到底物蛋白质,参与调节蛋白质的稳定性与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同病毒经常靶向Neddylation修饰通路调节宿主内环境以促进病毒复制。因此,我们推测Neddylation修饰通路可能对肠道病毒复制至关重要,并可能存在抗病毒治疗靶点。NAE1小分子机制剂MLN4924已经作为抗肿瘤药物在多种癌症的I/II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显着的疗效。此外,MLN4924亦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候选药物,对多种人类病毒具有显着的抗病毒活性。因此,我们旨在阐明Neddylation修饰通路对肠道病毒复制的影响,并探索MLN4924作为抗肠道病毒感染的候选抗病毒药物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1、MLN4924对EV-A71复制的影响:(1)EV-A71感染(MOI 0.01)不同浓度的MLN4924(剂量分别为0.02μM、0.05μM、0.1μM、0.5μM、1μM和2μM)或DMSO处理的RD细胞,感染48 h后观察细胞病变效应、计算上清病毒滴度TCID50、免疫印迹法检测病毒VP1蛋白表达。(2)MLN4924细胞毒性检测和EC50:将细胞在含有不同浓度的MLN4924(0-20μM)培养基中培养48 h,使用MTS法评估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EV-A71感染不同浓度MLN4924处理的RD细胞后48 h,检测病毒RNA的水平,计算EC50。(3)MLN4924对病毒吸附和进入阶段的影响:将RD细胞分别用MLN4924或DMSO处理,然后与EV-A71在4℃或37℃下孵育2 h,以促进病毒附着或进入,检测病毒RNA水平。(4)采用qRT-PCR检测MLN4924处理组和DMSO对照组特定时间点细胞内和上清的病毒RNA浓度,免疫印迹法检测EV-A71 VP1蛋白表达。(5)为了明确MLN4924对EV-A71的抑制作用在不同类型细胞中的广谱性,我们又另外在人结肠癌上皮细胞HT-29中和肺癌细胞系A549中进行了验证。EV-A71感染MLN4924或DMSO处理的HT-29和A549细胞,感染后48 h观察细胞病变效应、检测病毒RNA水平、VP1蛋白表达及上清病毒滴度。2、MLN4924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sh RNA慢病毒包装技术构建稳定敲低NAE、E2结合酶UBE2M和UBE2F的RD细胞系,感染相同MOI的EV-A71病毒,48 h后观察细胞病变效应、台盼蓝染色细胞计数计算细胞存活率、qRT-PCR检测病毒RNA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病毒VP1蛋白表达以及TCID50计算上清病毒滴度。3、MLN4924对EV-D68复制的影响:用MOI为0.1的EV-D68感染MLN4924或DMSO处理的HEK293T细胞或者A549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效应、RNA复制水平、VP1表达及上清病毒滴度。结果:1、MLN4924抑制肠道病毒EV-A71复制:(1)MLN4924抑制RD细胞中EV-A71细胞病变效应,并显着降低上清子代病毒产生。此外,EV-A71 VP1蛋白表达在MLN4924处理的细胞中呈剂量依赖性降低。MLN4924抑制RD细胞EV-A71 RNA复制的EC50值约为0.011μM。MTS检测结果表明,MLN4924即使浓度高达20μM,也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细胞毒性或细胞增殖下降。(2)在吸附和进入实验中,我们比较了药物处理组和DMSO组RNA复制水平,发现两组均没有明显差异。说明MLN4924对EV-A71病毒吸附和入侵没有显着影响。随后,通过对感染后特定时间点细胞内和上清的EV-A71 RNA复制进行分析,与DMSO对照组细胞相比,MLN4924处理的RD细胞裂解液和上清液中的病毒RNA积累明显减少。接下来,我们检测了MLN4924或DMSO作用下,EV-A71感染RD细胞后VP1蛋白的表达情况。在MLN4924和DMSO处理的细胞中,VP1蛋白在8 hpi时均可检测到表达。在随后的时间点,MLN4924组细胞和上清中观察到VP1蛋白的表达显着减少。(3)MLN4924抑制HT-29细胞中EV-A71 RNA复制、VP1蛋白表达以及子代病毒产生。在A549细胞中,我们也观察到MLN4924显着抑制EV-A71细胞病变效应、VP1蛋白表达以及子代病毒颗粒产生。2、EV-A71的复制在稳定表达的RD细胞系sh NAE、sh UBE2M或sh UBE2F中受到抑制:下调NAE、UBE2M和UBE2F显着降低了病毒细胞病变效应、RNA复制、VP1蛋白表达以及感染性病毒的产生。3、MLN4924抑制肠道病毒EV-D68复制:为了验证MLN4924对其他肠道病毒如EV-D68是否也具有抗病毒活性,我们在HEK293T和A549中也进行了相关实验。MLN4924可以使被EV-D68感染的HEK293T和A549细胞病变减轻,还能显着降低病毒RNA复制、VP1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感染性病毒的产生。结论:1、不同细胞系中低浓度范围的MLN4924具有抑制EV-A71病毒复制的能力,说明MLN4924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肠道病毒复制的抑制剂。2、MLN4924对EV-A71病毒的吸附和进入过程没有影响,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发生在进入细胞之后的复制阶段。3、EV-A71的复制在稳定表达的RD细胞系sh NAE、sh UBE2M或sh UBE2F中受到抑制,说明Neddylation修饰对肠道病毒的生命周期至关重要,宿主蛋白NAE、UBE2M和UBE2F是肠道病毒感染的关键因素。4、MLN4924能有效抑制EV-D68复制,证明了MLN4924具有作为抗肠道病毒感染的候选抗病毒药物的潜力。

耿陈露[8](2021)在《来那度胺增强T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功能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细胞是抗肿瘤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作用对象。充分激活T细胞需要TCR(T cell receptor)识别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呈递的抗原多肽产生抗原信号,还需要一系列共刺激信号。T细胞表面的CD28共刺激受体与B7配体相互作用,激活下游共刺激信号,促进T细胞的激活和效应细胞功能,这对充分激活T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至关重要。但在人体衰老过程和部分实体瘤中,CD8+T细胞表面的CD28蛋白表达会逐渐缺失,CD28的缺失会导致T细胞免疫反应不足以及PD-1/PD-L1(Programmed death-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失效。来那度胺(lenalidomide)是一种免疫调节药物(Immunomodulatory drugs,IMi Ds),可以在缺少CD28和B7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共刺激T细胞,但来那度胺能否在实体瘤中通过共刺激CD28-T细胞弥补CD28缺失导致的T细胞免疫反应不足以及PD-1/PD-L1抗体治疗失效并没有得到阐述。我们构建了CrbnI391V基因敲入小鼠模型,在小鼠中模拟来那度胺对人源T细胞的共刺激作用,用于探讨来那度胺的共刺激作用对实体瘤免疫治疗的意义。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CD28缺失的CrbnI391V小鼠中,来那度胺共刺激CD28-CD8+T细胞,增强T细胞免疫反应,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并弥补CD28缺失导致的PD-1抗体治疗失效。在结直肠癌病人的肿瘤样本中,来那度胺可以共刺激CD28-CD8+T细胞,并增强这群T细胞对PD-1抗体的响应。在分子机制层面,已知来那度胺可以在T细胞中靶向CRL4CRBN E3泛素连接酶导致转录因子IKZF1(Ikaros)和IKZF3(Aiolos)泛素化降解,上调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我们进一步揭示来那度胺可以在CD8+T细胞中上调一些Notch靶基因的表达,而来那度胺在Cd28-/-CrbnI391V小鼠中恢复PD-1抗体的肿瘤抑制效果需要IL-2和Notch信号的参与。这些结果提示,来那度胺有望在肿瘤中浸润有大量CD28-CD8+T细胞的实体瘤病人中增强PD-1抗体的疗效,这一发现对实体瘤的免疫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我们尝试进一步挖掘来那度胺的共刺激作用在实体瘤中的治疗潜力。为此,我们通过体内CRISPR文库筛选系统性地寻找能够增强结肠癌细胞对来那度胺治疗敏感性的基因突变,并发现Ptpn2、Jak1和Eef2等基因突变使得小鼠结肠癌细胞对来那度胺的治疗更加敏感。这为充分发挥来那度胺在结肠癌中的免疫治疗潜力提供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联合治疗靶点。最后,我们利用Cd28-/-CrbnI391V小鼠CD8+T细胞筛选了一些来那度胺类似物,并发现了两个全新的化合物可以高效地共刺激CD8+T细胞,将来可用于进一步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创新点:1.明确来那度胺可以在体内和体外共刺激CD28-CD8+T细胞,有望弥补CD28缺失导致的T细胞免疫反应不足。2.发现来那度胺有可能弥补CD28缺失导致的PD-1抗体治疗失效。3.发现来那度胺可以在CD8+T细胞中上调一些Notch靶基因的表达,并确定了这是来那度胺共刺激CD8+T细胞的分子机制之一。4.通过CRISPR文库筛选发现Ptpn2、Jak1和Eef2等基因突变使得小鼠结肠癌细胞对来那度胺治疗更加敏感。

王岳,季一鸣,王晓毅,张凌楠,孙乐刚[9](2021)在《人乳头状瘤病毒16相关口咽鳞状细胞癌独特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口咽鳞状细胞癌(OPSCC)除吸烟、饮酒外第3个独立的致病因素。其中,高危型HPV16在OPSCC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HPV16相关OPSC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其预后及治疗方法与其他类型的OPSCC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原有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延伸出经口腔内窥镜手术技术、放射和化学治疗、免疫治疗、疫苗预防等更为优良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围绕HPV16相关OPSCC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进行阐述。

吴虹霖,牛翔科,熊燕,陈志凡,彭涛[10](2021)在《肝细胞肝癌的免疫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肝细胞肝癌(HCC)作为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约占原发性肝癌的75%~85%。约70%~80%HCC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可接受外科手术切除的患者比例较低,且目前常见的局部治疗手段,如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和射频消融术(RFA)等,对中晚期HCC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因此晚期HCC患者五年总生存率(OSR)仅为10%~18%。近年,随着肿瘤免疫机制进一步阐明,其临床试验得到广泛开展。目前中晚期HCC免疫治疗已成为肝癌治疗领域研究热点,其中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ICB)和过继性细胞疗法(ACT)治疗HCC的初步临床试验取得良好结果,但单药治疗方案通常患者获益有限,联合多种免疫治疗或将免疫治疗与传统治疗结合的治疗策略能否取得更好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拟对HCC免疫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回顾肿瘤疫苗、细胞因子、ACT、ICB、溶瘤病毒和溶瘤细菌等治疗方法,以期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思路。

二、肿瘤基因与分子疫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基因与分子疫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晚期胰腺癌的分子治疗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T细胞膜受体蛋白
2 KRAS和下游信号通路
3 免疫治疗
4 肿瘤疫苗
5 靶向肿瘤干细胞
6 靶向DNA损伤修复机制
7 靶向肿瘤基质
8 靶向肿瘤间质
9 其他(WEE1抑制剂)
10 展望

(2)CRISPR/Cas9 技术在乳腺癌研究领域的应用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RISPR/Cas9系统及CRISPR/Cas9高通量文库
2 药物靶点及耐药的研究
3 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3.1 致癌基因层面
    3.2 DNA修复层面
    3.3 逆转耐药性层面
    3.4 免疫治疗层面
    3.5 其他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4)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免疫治疗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学免疫治疗概述
    1.1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
    1.2 细胞因子治疗
    1.3 肿瘤疫苗治疗
    1.4 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1.5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2 PD-1及其抗体(PD-L1)
3 有关GTD/GTN中PD-1和PD-L1的研究
4 国内外GTD/GTN免疫治疗探索
    4.1 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aemagglutinin,PHA)免疫化疗
    4.2 单香菇多糖注射液
    4.3 乌苯美司(ubenimex)
    4.4 分子靶向治疗
5 结语

(5)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黑色素瘤类型与发生机制
2 免疫治疗黑色素瘤的现状与局限
    2.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2.2 细胞因子
    2.3 溶瘤病毒
    2.4 肿瘤疫苗
    2.5 过继性免疫疗法
3 免疫治疗黑色素瘤的展望

(6)脑胶质瘤治疗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诊疗指南的更新
2 分子病理和整合诊断
3 手术治疗
4 放疗和化疗
5 肿瘤治疗电场和其他物理治疗方法
6 靶向和免疫治疗
7 疗效评价和MDT模式
8 总结

(7)类泛素化修饰Neddylation调控肠道病毒复制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EV-A71研究现状
        1.1.1 肠道病毒流行病学
        1.1.2 EV-A71的基因组结构
        1.1.3 分子流行病学
        1.1.4 肠道病毒的生命周期
        1.1.5 EV-A71致病机理
        1.1.6 EV-A71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1.2 类泛素化修饰Neddylation
        1.2.1 Neddylation信号通路
        1.2.2 Neddylation修饰与病毒感染
        1.2.3 Neddylation通路抑制剂MLN4924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所用细胞系和病毒
        2.1.2 实验所用质粒
        2.1.3 实验所用抗体
        2.1.4 实验所用仪器
        2.1.5 主要试剂和溶液
        2.1.6 主要试剂及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感受态的制备
        2.2.2 质粒扩增
        2.2.3 碱裂解法质粒大提
        2.2.4 细胞复苏、细胞传代与细胞冻存
        2.2.5 细胞转染
        2.2.6 构建敲低NAE、UBE2M和UBE2F的RD稳定细胞系
        2.2.7 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
        2.2.8 病毒扩增
        2.2.9 病毒滴度测定法(TCID50)
        2.2.10 肠道病毒感染细胞
        2.2.11 细胞活力检测(MTS法)
        2.2.12 病毒吸附和进入实验
        2.2.13 Real-Time PCR
        2.2.14 EC50的测定
        2.2.1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MLN4924对肠道病毒EV-A71复制的影响
        3.1.1 MLN4924对EV-A71细胞病变效应、VP1蛋白表达以及子代病毒产生的影响
        3.1.2 MLN4924的细胞毒性和药物使用浓度的确定
        3.1.3 MLN4924对病毒吸附(attachment)和进入(entry)的影响
        3.1.4 MLN4924对EV-A71 RNA复制和VP1蛋白表达的影响
        3.1.5 病毒感染前后不同时间加入MLN4924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3.1.6 MLN4924对人结肠癌细胞HT-29 和人肺泡腺癌基底上皮细胞A549中EV-A71复制的影响
    3.2 宿主蛋白NAE、UBE2M或UBE2F表达水平对EV-A71病毒复制的影响
        3.2.1 NAE、UBE2M及UBE2F蛋白敲低的验证
        3.2.2 下调NAE、UBE2M或UBE2F对EV-A71病毒复制的影响
    3.3 MLN4924对肠道病毒EV-D68复制的影响
        3.3.1 MLN4924在HEK293T细胞中对EV-D68细胞病变效应、VP1蛋白表达及子代病毒产生的影响
        3.3.2 MLN4924在A549细胞中对EV-D68细胞病变效应、RNA复制、VP1蛋白表达及子代病毒产生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来那度胺增强T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s
1 引言
    1.1 肿瘤免疫循环与免疫治疗
        1.1.1 肿瘤免疫循环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
        1.1.2 肿瘤免疫循环失调限制免疫治疗效果
    1.2 CD28调控抗肿瘤免疫反应和PD-1/PD-L1抗体治疗效果
        1.2.1 CD28共刺激信号促进CD8~+T细胞的激活和效应细胞功能
        1.2.2 CD28共刺激受体的缺失削弱抗肿瘤免疫反应
        1.2.3 CD28共刺激受体的缺失导致PD-1/PD-L1抗体治疗失效
    1.3 来那度胺的发现与发展
        1.3.1 来那度胺的发现过程
        1.3.2 来那度胺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潜力
    1.4 来那度胺对T细胞的共刺激作用
        1.4.1 来那度胺直接杀伤MM和MDS细胞的分子机制
        1.4.2 来那度胺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1.4.3 来那度胺增强NK细胞免疫反应
        1.4.4 来那度胺具有共刺激T细胞的作用
        1.4.5 来那度胺共刺激T细胞具有免疫治疗潜力
    1.5 CRBN的I391V突变使得小鼠细胞响应来那度胺
    1.6 来那度胺通过降解IKZF1和IKZF3共刺激T细胞
        1.6.1 来那度胺通过降解IKZF1和IKZF3上调IL-2表达
        1.6.2 IKZF1和IKZF3调控T细胞激活
    1.7 本课题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系
        2.1.2 实验试剂
        2.1.3 抗体
        2.1.4 质粒和感受态细胞
        2.1.5 实验仪器
        2.1.6 常用的溶液配制
        2.1.7 小鼠基因型鉴定引物以及Q-PCR引物
        2.1.8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Crbn~(I391V)小鼠的构建
        2.2.2 MC38-OVA和B16F10-OVA细胞的构建
        2.2.3 细胞培养常用技术
        2.2.4 小鼠T细胞分离和激活实验
        2.2.5 小鼠T细胞杀伤实验
        2.2.6 在小鼠CD8~+T细胞中敲除Ikzf1和Ikzf3
        2.2.7 小鼠肿瘤模型构建与给药处理
        2.2.8 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细胞中以及肿瘤中浸润的淋巴细胞
        2.2.9 蛋白质免疫印记(Western Blot)
        2.2.10 蛋白热位移实验
        2.2.11 RNA测序以及数据分析
        2.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2.2.1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2.2.14 CRISPR文库筛选
        2.2.15 统计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来那度胺在体外共刺激Crbn~(I391V)小鼠T细胞
        3.1.1 Crbn~(I391V)小鼠的构建
        3.1.2 来那度胺促进Crbn~(I391V)小鼠T细胞激活与增殖
        3.1.3 来那度胺增强Crbn~(I391V)小鼠CD8~+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3.2 来那度胺在Crbn~(I391V)小鼠体内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
        3.2.1 来那度胺在Crbn~(I391V)小鼠体内抑制MC38-OVA肿瘤生长
        3.2.2 来那度胺抑制MC38-OVA肿瘤生长是由CD8~+T细胞介导的
        3.2.3 来那度胺在Crbn~(I391V)小鼠体内促进T细胞激活、增殖和分化
    3.3 来那度胺共刺激CD28~-CD8~+T细胞
        3.3.1 来那度胺在CD8~+T细胞中引起的转录组变化与CD28 共刺激信号类似.
        3.3.2 来那度胺共刺激缺少CD28受体的Crbn~(I391V)小鼠T细胞
        3.3.3 来那度胺共刺激结直肠癌病人来源的CD28~-CD8~+T细胞
    3.4 来那度胺在Cd28~(-/-)Crbn~(I391V)小鼠体内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
        3.4.1 来那度胺在Cd28~(-/-)Crbn~(I391V)小鼠体内抑制MC38-OVA肿瘤生长
        3.4.2 来那度胺部分弥补CD28 缺失造成的T细胞激活、增殖和分化的缺陷
    3.5 来那度胺逆转CD28缺陷导致的PD-1抗体治疗失效
        3.5.1 来那度胺在Cd28~(-/-)Crbn~(I391V)小鼠体内恢复PD-1抗体的疗效
        3.5.2 来那度胺联合PD-1抗体促进结直肠癌病人来源的CD28~-CD8~+T细胞增殖
    3.6 来那度胺通过上调IL-2分泌和调控细胞内在信号共刺激CD8~+T细胞
        3.6.1 免疫调节药物共刺激CD8~+T细胞与其降解IKZF1和IKZF3的效率相关
        3.6.2 敲除Ikzf1或Ikzf3促进小鼠CD8~+T细胞激活
        3.6.3 来那度胺上调Crbn~(I391V)小鼠CD8~+T细胞中的IL-2信号
        3.6.4 来那度胺部分通过上调IL-2 分泌共刺激CD8~+T细胞
    3.7 来那度胺上调CD8~+T细胞中部分Notch靶基因的表达
        3.7.1 来那度胺通过不依赖于IL-2的方式上调部分Notch靶基因的表达
        3.7.2 在Jurkat T细胞中敲除IKZF1或IKZF3上调部分Notch靶基因的表达
    3.8 上调Notch靶基因表达是来那度胺共刺激CD8~+T细胞的关键分子机制之一
    3.9 阻断IL-2和Notch信号抑制来那度胺与PD-1抗体联合治疗效果
        3.9.1 IL-2 抗体联合Notch抑制剂阻断来那度胺与PD-1抗体在Cd28~(-/-)Crbn~(I391V)小鼠体内的联合治疗效果
        3.9.2 IL-2 抗体联合Notch抑制剂减弱来那度胺联合PD-1抗体促进T细胞激活和分化的能力
    3.10 通过CRISPR文库筛选寻找增强MC38-OVA肿瘤对来那度胺敏感性的基因突变
        3.10.1 CRISPR文库筛选的实验流程和筛选过程中的肿瘤生长变化
        3.10.2 对CRISPR文库筛选的NGS数据进行MAGe CK分析
    3.11 利用Cd28~(-/-)Crbn~(I391V)小鼠CD8~+T细胞筛选具有共刺激T细胞潜力的化合物
4 结论与意义
5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答辩决议书

(9)人乳头状瘤病毒16相关口咽鳞状细胞癌独特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HPV的致癌机制
2 HPV16相关OPSCC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
3 HPV相关OPSCC的治疗
    3.1 手术治疗
    3.2 放射和化学治疗
    3.3 靶向治疗
        3.3.1 直接抑制的靶向治疗
        3.3.2 靶向介导的免疫治疗
    3.4 疫苗的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10)肝细胞肝癌的免疫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疫苗
    1.1DC疫苗
    1.2 多肽疫苗
        1.2.1 AFP
        1.2.2 GPC3
    1.3 DNA疫苗
2 细胞因子
3 过继性细胞疗法(ACT)
    3.1 NK细胞
    3.2 CIK
    3.3CAR-T
4 ICB
    4.1 PD-1/PD-L1抑制剂
        4.1.1 纳武单抗(Nivolumab)
        4.1.2 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
        4.1.3 信迪利单抗(Sintilimab)
        4.1.4 卡瑞利珠单抗(Camrelizumab)
        4.1.5 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
        4.1.6度伐利尤单抗(Durvalumab)
    4.2 CTLA-4抑制剂
    4.3 TIM-3抑制剂
    4.4 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luco‐corticoid-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GITR)激动剂
5 溶瘤病毒和溶瘤细菌
    5.1 溶瘤病毒
    5.2 溶瘤细菌
6 结语

四、肿瘤基因与分子疫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期胰腺癌的分子治疗研究现状[J]. 王丹,范晓娜,黎清炜,李志伟. 现代肿瘤医学, 2022(06)
  • [2]CRISPR/Cas9 技术在乳腺癌研究领域的应用及进展[J]. 方敏,李莉,李恒宇,盛湲. 世界临床药物, 2021(12)
  • [3]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 上海)[J].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 中华消化杂志, 2021(11)
  • [4]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免疫治疗的演进[J]. 石一复,李娟清. 实用肿瘤杂志, 2021(05)
  • [5]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李玮,胡佳丽,王凯,贺毅憬.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1
  • [6]脑胶质瘤治疗现状与进展[J]. 李德培,陈忠平. 实用医学杂志, 2021(18)
  • [7]类泛素化修饰Neddylation调控肠道病毒复制的机制研究[D]. 张哲. 吉林大学, 2021(01)
  • [8]来那度胺增强T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功能与机制研究[D]. 耿陈露. 浙江大学, 2021(01)
  • [9]人乳头状瘤病毒16相关口咽鳞状细胞癌独特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的研究现状[J]. 王岳,季一鸣,王晓毅,张凌楠,孙乐刚.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1
  • [10]肝细胞肝癌的免疫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 吴虹霖,牛翔科,熊燕,陈志凡,彭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1

标签:;  ;  ;  ;  ;  

肿瘤基因和分子疫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