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含水量对阿月浑子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栗浩,王琦,常格,路丙社,路斌[1](2021)在《多效唑对北美豆梨光合生理指标和荧光参数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叶面喷施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北美豆梨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50 mg/L和100 mg/L多效唑均能提高北美豆梨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荧光参数(Fv/Fm),降低非光化学猝灭参数(qN);200 mg/L和300 mg/L多效唑则降低了北美豆梨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荧光参数(Fv/Fm),提高了非光化学猝灭参数(qN),说明叶绿素含量和PsⅡ光能转化效率的高低是Pn升高或降低的内在原因。100 mg/L多效唑处理不仅显着提高了叶绿素a含量和PSⅡ反应中心的光能转化效率(Fv/Fm),而且降低了气孔阻力,加速了北美豆梨光合作用的进行;而300 mg/L多效唑处理显着降低了叶绿素a含量和PSⅡ反应中心的光能转化效率(Fv/Fm),不利于北美豆梨光合作用的进行。因此,园林栽培上可根据不同目的加以选择使用。
刘兆新[2](2021)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麦套种花生是麦油两熟的重要种植方式,也是缓解粮油整地矛盾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5-2020年在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学试验站进行。选用济麦22和山花101为试验材料,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种植体系下,选用N-P2O5-K2O含量相同的普通复合肥(CCF)和控释复合肥(CRF),在施氮总量为30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基肥:拔节期:挑旗期:始花期施肥比例分别为:50%-50%-0-0(JCF100),50%-0-50%-0(FCF100),35%-35%-0-30%(JCF70和JCRF70)和35%-0-35%-30%(FCF70和FCRF70),以不施肥为对照(CK),同时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光合生理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品质以及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种植体系下,全年氮肥两作三次施用(小麦基肥、追肥和花生追肥)能显着提高麦套花生叶绿素含量、LAI、Pn、ΦPSⅡ和qpo,且小麦挑旗期追肥效果优于拔节期追肥。在N-P2O5-K2O等比例和等养分处理下,与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较,控释复合肥能够维持生育后期较高的SOD、POD与APX活性,同时降低各生育时期的MDA含量。表明控释复合肥有利于降低花生生育中后期叶片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延缓叶片衰老。两作三次施肥方式显着提高了小麦的籽仁产量和花生的荚果产量,增加了麦套花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同时控释复合肥处理促进了氮素向花生荚果的转运,从而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可见,两作三次施肥并采用控释复合肥,能够延长麦套花生叶片的功能期,延缓叶片衰老,从而增加花生产量。2.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II性能及品质的调控效应控释复合肥显着提高叶片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A下游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Ψo)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降低K点的可变荧光FK占Fj–Fo振幅的比例(Wk)和J点的可变荧光Fj占振幅Fo–Fp的比例(Vj),表明PSⅡ反应中心电子传递链综合性能以及供体侧和受体侧的电子传递能力均明显提高,其中受体侧性能的改善大于供体侧。在N-P2O5-K2O等比例和等养分处理下,与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较,控释复合肥对花生脂肪含量影响不大,但明显增加了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说明控释复合肥有利于花生籽仁蛋白质积累。另外,JCRF70处理还可以增加花生脂肪酸组分中油酸含量,降低亚油酸含量,提高花生籽仁的O/L比值,对延长花生制品货架寿命有利。3.不同肥料运筹对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的影响两作三次施肥方式同时推迟追肥时期对小麦季氮素吸收没有显着影响,但增加了花生季和周年的氮素吸收总量。小麦季15N来源于追肥的比例要高于基肥。花生季15N来源于花针期追肥的比例大约是挑旗期追肥或者拔节期追肥的两倍,在相同追肥比例下,花生季15N来源于挑旗期追肥的比例要显着高于拔节期追肥。15N示踪试验表明,小麦对挑旗期或者拔节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显着高于基肥。在相同的施肥比例下,花生对挑旗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显着高于拔节期追肥;此外,花生对花针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高于挑旗期追肥或者拔节期追肥,氮素损失率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由于同时具有较高的氮素回收效率和土壤残留率,FCF70处理的损失率在三个施肥处理中最低。4.不同肥料运筹对小麦花生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与CK相比较,各施肥处理的N2O排放通量显着增加,尤其在灌水或者降雨后更为明显。由于较高的气温和较多的降雨量,整个花生季各施肥处理的N2O排放通量要整体高于小麦季。两作三次施肥方式N2O累积排放量要显着高于一作两次施肥,相同施肥量情况下,JCRF70处理的N2O排放量在两个生长季均低于JCF70。CO2排放通量与N2O排放通量在小麦季与花生季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各施肥处理的GWP较CK均显着增加,在相同施肥量情况下,JCF70处理的GWP较JCRF70提高了7.2%。但JCF100和JCRF70两处理间没有显着性差异。由于两作三次施肥显着增加了作物产量,JCF70和JCRF70处理的GHGI较JCF100分别降低了11.0%和18.2%。此外,由于周年产量最高,JCRF70处理的GHGI在所有处理中最低。
赵天然[3](2021)在《水分和盐分胁迫对流苏树的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流苏树(Chionanthus retusus Lindl.et Paxt.),木樨科(Oleaceae),流苏树属(Chionanthus),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具有经济、观赏和药用等多种价值,国家珍稀乡土树种。本文对流苏树的耐旱、耐涝和耐盐特性进行了研究,揭示流苏树对水盐的耐受能力,为流苏树良种资源在荒山荒地、河滩地以及轻度盐渍化土地的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本试验以三年生流苏树株系扦插苗为材料,利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处理时间为42d,对其进行水分与盐分胁迫试验。观察受胁迫的流苏树的生长形态变化,测定了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特性参数以及生理生化指标,并计算出耐干旱、耐水涝和耐盐阈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分胁迫对流苏树的影响:(1)在持续干旱胁迫试验中,7d时流苏树部分叶片变干掉落,光合和生理生化指标下降;18d时试验组中的个别苗木出现大面积落叶现象,23d几乎全部的试验植株的叶片落光死亡。光合响应拟合结果显示,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降低Pnmax、LSP均明显下降,Rd明显增加,直到RWC下降到22.46%时,转为明显下降。通过模拟计算,流苏树能耐受的土壤相对含水量阈值为34.63%。(2)在梯度水分胁迫试验中,随着胁迫程度加重,流苏树生长指标(受害指数)、胞间CO2浓度Ci、初始荧光Fo、膜脂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均显着上升,而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PSⅡ最大天线转化效率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荧光光化学猝灭q P、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抗氧化物酶如SOD和POD以及脯氨酸Pro含量均逐渐下降,差异显着。其中,流苏树在SD(RWC为55-60%)和WF条件下生长,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但在HD下(RWC为30-35%)出现不耐受表现,但仍可以持续21d左右。流苏树的耐干旱阈值为RWC 44.6%,耐水淹阈值为20d左右。2.盐分胁迫对流苏树的影响:(1)随着NaCl浓度增加,流苏树生长指标(受害指数)、胞间CO2浓度Ci、初始荧光Fo、膜脂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均显着上升,而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PSⅡ最大天线转化效率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荧光光化学猝灭q P、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抗氧化物酶如SOD和POD以及脯氨酸Pro含量均逐渐下降。当NaCl≤0.4%时,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各指标变化幅度小;当NaCl≥0.8%时,主要受非气孔限制因素影响,各指标变化幅度显着增大,说明流苏树可能受到严重甚至不可逆的影响。以净光合速率Pn为指标,确定其耐盐阈值为0.48%,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可以作为盐渍土区域的优良种进行应用与栽培。
冯树林[4](2020)在《干旱胁迫和复水对侧柏和紫穗槐幼苗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水分亏缺引起的干旱胁迫,不仅成为制约旱区植物物质生产、人工植被建设的主要障碍,而且影响全球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的增加,干旱胁迫对植物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越发明显。同时,由降水造成的不同地域的土壤“干—湿”变化这一重要自然现象对木本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代谢造成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侧柏和紫穗槐2个树种幼苗为试材,针对2个树种幼苗不同的生长阶段,采用盆栽试验,以土壤相对含水量(Soil Relative Water Content)为100%的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干旱程度(87.84%SWC、70%SWC、52.16%SWC和40%SWC)和干旱历时(15d、30d、45d和60d)对2个树种幼苗不同生长阶段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以及旱后复水条件下2个树种幼苗生长和生理的恢复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侧柏和紫穗槐幼苗不同生长阶段在干旱胁迫和复水干扰环境下的生长响应不同,生长补偿效应总体呈现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在2个树种幼苗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87.84%SWC和70%SWC处理的2树种幼苗的株高、地径、叶片和根系生长以及生物量积累总体高于52.16%SWC和40%SWC处理;在生长后期,2个树种幼苗生长参数总体低于对照水平,生长的补偿效应不显着。70%SWC处理的侧柏生长初期和87.84%SWC处理的侧柏生长中期的生物量分别达到各生长阶段4个干旱历时下各水分处理的平均生物量中的最大,较对照增加27.52%和15.32%;87.84%SWC处理的紫穗槐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的生物量分别达到4个干旱历时下各水分处理的生物量平均值中的最大,分别较对照增加25.59%和11.04%。2.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侧柏和紫穗槐幼苗叶水势逐渐下降,且52.16%SWC和40%SWC处理对2个树种幼苗不同生长阶段叶水势产生了显着影响,说明2个树种幼苗不同生长阶段叶水势下降与土壤水分含量密切相关。15天干旱历时下40%SWC处理的侧柏生长初期、生长中期和生长后期以及紫穗槐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以及30天干旱历时下40%SWC处理的紫穗槐生长后期的叶水势均下降到最低水平,分别较各自对照下降了1.46MPa、1.10MPa、1.84MPa、0.71MPa、1.12MPa和0.58MPa。复水后,随着时间延长,2个树种幼苗叶水势逐渐恢复,叶水势出现补偿效应,复水72h后2个树种幼苗不同生长阶段叶水势逐渐恢复到与对照相近水平。3.土壤水分含量对侧柏和紫穗槐幼苗不同生长阶段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显着影响。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下降,两树种幼苗通过降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调节水分利用效率来增强对干旱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干旱胁迫条件下,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抑制了2个树种幼苗的光合作用,40%SWC处理的幼苗生长初期、生长中期和生长后期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降到4个干旱历时下各水分处理的平均值中的最低,其中侧柏生长初期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下降了61.72%和80.97%。复水后,2个树种光合参数逐渐恢复,光合生理出现补偿效应,复水72h后2个树种幼苗光合作用能力得到改善。说明2个树种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有很强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4.干旱胁迫条件下,侧柏和紫穗槐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增加,且52.16%SWC和40%SWC处理显着增加了2个种树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在40%SWC的土壤水分条件下,侧柏和紫穗槐幼苗3个生长阶段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在4个干旱历时下各水分处理的平均值中分别达到最大,其中紫穗槐幼苗生长后期的可溶性糖含量和生长初期的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最大,4个干旱历时下的平均值分别是对照的1.63倍和22.65倍。复水后,2个树种幼苗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逐渐向正常水平转变,复水72h后侧柏3个生长阶段和紫穗槐生长初期的可溶性糖含量,以及侧柏生长初期的脯氨酸含量恢复到接近对照水平。说明侧柏和紫穗槐幼苗能够通过调节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增强对干旱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5.干旱胁迫与复水条件下,侧柏和紫穗槐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响应不同,变化幅度因干旱程度、干旱历时、生长阶段和树种的差异而异。随着土壤水分含量下降,2个树种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水平。40%SWC处理的侧柏3个生长阶段的CAT活性和生长后期的SOD活性,紫穗槐3个生长阶段的SOD和POD活性以及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的CAT活性均较52.16%SWC处理低,说明40%SWC处理下2个树种幼苗细胞膜结构和功能逐渐遭到破坏。在52.16%SWC处理,侧柏幼苗生长后期的SOD活性,紫穗槐幼苗生长初期、生长中期和生长后期的SOD和POD活性,侧柏幼苗生长初期、生长中期和生长后期的CAT活性和紫穗槐幼苗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CAT活性在4个干旱历时下各自水分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平均值中均分别达到最高,其中SOD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36、1.36、1.45和1.25倍,POD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82、1.69和1.82倍,CAT活性分别是对照的2.18、2.26、2.68、2.84和2.52倍。复水后,侧柏和紫穗槐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逐渐恢复,复水72h后2个树种幼苗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的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总体恢复到对照水平,生长后期CAT活性和MDA含量恢复到接近对照水平,说明2个树种幼苗在干旱胁迫处理复水后具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力。
金宁[5](2020)在《基质栽培黄瓜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对不同灌水下限的响应》文中指出为探明基质栽培黄瓜适宜的灌水下限,实现农艺节水。本试验以“博特209”品种黄瓜为试材,采用基质盆栽栽培,共设置4个灌水下限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70%、80%,用A、B、C、D表示,统一设定田间持水量的90%为灌水上限,采用TDR350水分速测仪控制基质的水分含量,研究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植株生长、叶片水分状况、抗氧化系统、光合日变化、荧光参数、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选取了4个处理黄瓜的生长、产量及品质相关的22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1.8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处理的植株株高和叶面积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而茎粗为7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的茎粗最大且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说明适当降低灌水下限有利于茎粗的增大;不同灌水下限下黄瓜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根干物质占全株干物质和果实干质量占全株干质量的比例都以7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最高。2.70%-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的黄瓜叶片自由水和相对含水量较高,细胞汁液浓度与其他两个处理相比更为适宜,有利于维持叶片细胞正常形态;70%、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的丙二醛(MDA)及脯氨酸(Pro)含量低于其他两个处理,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为60%>50%>70%>80%。3.5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处理的植株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着低于其他三个处理,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处理,说明该处理显着抑制了黄瓜叶片光能的转化。70%-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的植株叶片具有较高的Fv/Fm、ΦPSⅡ、qP和较低的NPQ,有利于光能的有效转化,光能转化速率高。4.7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的植株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最高;灌水下限为70%和80%田间持水量处理的植株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灌水下限为50%和60%田间持水量的Ci变化趋势一致;灌水下限为50%田间持水量处理的植株蒸腾速率(Tr)峰值出现早于其他三个处理,为12:00,而其他三个处理峰值出现在14:00。造成各个处理植株出现“光合午休”现象的原因也不同,70%和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植株的“光合午休”现象的出现原因为气孔限制因素,而造成50%和6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植株“光合午休”现象的出现原因为非气孔限制因素,且70%和80%处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始终高于其他两个处理。5.黄瓜的单果重、单株果数及亩产量随着灌水下限的升高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以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的最高,但单果重及亩产量与70%处理的无显着差异;水分利用率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灌水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的水分利用率最高,相较于50%、60%、80%的增幅为33.14%、13.23%和10.30%。6.黄瓜果实的瓜长、瓜粗、含水量及商品瓜率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均以8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处的最高;黄瓜果实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K和Ca含量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以7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的最高。7.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灌水下限处理对黄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评价的指标由最初的22个方面降为3个主成分,达到了降维的目的。3个主成分代替了原指标100%的信息,综合评价结果,各处理的得分顺序依次为70%、80%、60%、5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综上可知,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都较为适宜黄瓜的生长发育,但从节水的角度考虑,灌水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处理与80%田间持水量的处理相比,在不降低产量,提高品质的同时,水分利用率最高,因此,70%田间持水量可作为基质栽培黄瓜节水灌溉的适宜灌水下限。
彭丽丽[6](2020)在《三种园林植物生理生化过程对不同干旱模式及复水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干旱是无法避免的灾害,水分的亏缺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存活时间。目前,城市淡水资源不断减少,地表硬化严重、热岛效应导致园林植物用水需求日益增长,在环境对园林植物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园林工作者亟待研究解决关于园林植物抗旱性的问题。研究不同种类植物应对干旱的策略,可对我们科学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具有重要启示,为预测未来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园林植物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常见园林树种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 var.integrifoliola),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y)和日本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awabuki)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模拟不同强度干旱,通过动态监测植物的光合特征,水分传输,生物量分配及化学特征的相关参数,以了解园林树种应对干旱的响应和适应策略。研究结果如下:(1)快速干旱和缓慢干旱均导致黄山栾树,红叶石楠和日本珊瑚树的凌晨水势、正午水势、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快速干旱处理时植物的各指标相对缓慢干旱处理下降速度快,幅度大。无论是快速干旱还是缓慢干旱红叶石楠始终保持相对较高的光合速率,且水势维持在较高水平。(2)在干旱胁迫下,黄山栾树,红叶石楠和日本珊瑚树这三个树种的总生物量都显着减少,苗木的种类与干旱强度均对植物的生物量分配机制存在影响,在快速干旱胁迫下,黄山栾树茎部生物量减少,日本珊瑚树主要是减少根的生物量,红叶石楠的根部和茎部均明显减少;在缓慢干旱胁迫下,红叶石楠和日本珊瑚树所有器官的生物量均减少,黄山栾树茎部减少明显。(3)在本试验中,红叶石楠和日本珊瑚树体内各器官可溶性糖浓度和淀粉浓度变化明显。在快速干旱下,黄山栾树、红叶石楠和日本珊瑚树其细胞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在干旱后期细胞膜受损严重,产生了较多丙二醛。进一步验证了快速干旱的模式己经超过了三种植物的耐旱范围。在缓慢干旱初期时,黄山栾树的细胞膜被破坏比较明显,后期逐渐适应外界干旱环境,细胞膜没有遭受破坏性强的损伤。随着胁迫时间越长或胁迫程度不断加深,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类胡萝卜素三种光和色素呈现持续递增或是先增后减的趋势。(4)前期和中期复水后,黄山栾树,日本珊瑚树叶片的可溶性糖浓度下降,说明黄山栾树和日本珊瑚树通过可溶性糖的积累提高抗旱能力。而在复水前后,红叶石楠叶片可溶性糖浓度出现上升,同时,淀粉浓度或出现下降,表现了红叶石楠较强的恢复能力和耐旱性。(5)中期复水后,黄山栾树,日本珊瑚树随可获得的水分增多,丙二醛含量迅速下降,说明产生活性氧的量减少,对细胞膜系统的破坏也减少。而红叶石楠丙二醛含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说明红叶石楠在遭受逆境胁迫时,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适应逆境胁迫。
胡艳,艾力江·麦麦提,安尼瓦尔·艾木都,古丽买然木·吐尼亚孜,阿不都外力·吐尔洪,买尔开那·赛买提江[7](2020)在《土壤逐渐干旱及复水对黑果腺肋花楸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黑果腺肋花楸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方法】以两年生黑果腺肋花楸为材料,人工模拟干旱胁迫,通过盆栽试验进行土壤逐渐干旱胁迫和旱后复水处理,研究土壤逐渐干旱及复水对黑果腺肋花楸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整个干旱胁迫期间,黑果腺肋花楸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均逐渐降低,而水分利用效率(WUE)随土壤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而上升;干旱胁迫下,黑果腺肋花楸的叶绿素总量显着降低,叶绿素a/b值显着增加,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明显,并维持较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CO2补偿点升高,羧化效率明显减小;干旱30 d,Pn、Gs、Ci和Tr均降到最低值,均显着低于干旱处理前的水平,分别比干旱胁迫处理前下降了85.4%、79.86%、31.98%和91.55%,仍具有一定生物活性,没有死亡;干旱复水后,叶片相对含水量能恢复至对照水平,Pn、Gs、Ci和Tr均迅速升高,Gs、Ci、Tr均未恢复到干旱处理3 d时的水平,但只比干旱处理3 d时降低27.99%、14.15%、16.58%,Pn比干旱处理3 d时升高0.54%,通过表现出较强的恢复能力适应土壤干旱环境。【结论】干旱胁迫过程中,黑果腺肋花楸通过较高的Pn、较低的Tr来提高WUE,保持良好叶片水分状况来抵御干旱胁迫的伤害,胁迫去除后,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所增高;各项光合参数值也有所回升,反映出黑果腺肋花楸在复水后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闫超[8](2016)在《不同蓝莓品种光合特性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3年生‘北陆’、‘伯克利’、‘喜来’、‘都克’四个不同品种的蓝莓为试材,分别比较四个供试蓝莓品种在自然条件下、水分胁迫条件下、土壤pH胁迫条件下各个光合特性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观察供试蓝莓品种叶片显微结构,分析其内在光合能力的强弱,供试蓝莓对土壤pH和水分胁迫等逆境条件抵抗能力的大小,为选育耐盐碱、抗旱的蓝莓品种提供理论参考,并对供试蓝莓品种实际生产、栽培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有:(1)自然条件下,‘喜来’自身光合能力比其余品种要强,但是‘喜来’也最容易受到高光、高温等外界环境的影响;‘都克’耐高光的能力较强,但是自身机制一旦受到逆境的破坏,其自身恢复能力较差;‘北陆’的自身保护机制较好。(2)水分胁迫下,四个供试蓝莓品种之间各个指标变化总体趋势一致,幅度不同。轻度水分胁迫下,‘北陆’其余各个指标变化幅度最小,说明其对轻度水分胁迫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喜来’都表现出很强的抗旱性;水分胁迫下‘伯克利’有着较好的自身保护机制,使自身光系统破坏程度降低。(3)土壤pH不适宜时,四个供试蓝莓品种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生显着性变化。‘北陆’、‘喜来’对土壤pH敏感,适宜的范围较小,‘北陆’处理过剩光能的能力强;遭受土壤pH胁迫后‘都克’处理过剩光能能力差但其自身机构耐光能力强;综合起来‘伯克利’有着更好的耐土壤pH胁迫能力。四个供试蓝莓品种喜欢酸性土壤,土壤pH在4.00至5.00之间四个供试蓝莓品种均可正常生长,‘伯克利’、‘都克’适应范围更广一些土壤pH高达5.80其依然可以正常生长。
李旭新[9](2013)在《阿月浑子杂交亲和性及杂种胚挽救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阿月浑子和黄连木为材料,从形态解剖学、孢粉学和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系统开展了阿月浑子花期物候、雌雄配子体发育、花粉形态及萌发特性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远缘杂交奠定了科学依据;以阿月浑子和黄连木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显微观察和离体胚培养技术,探讨了远缘杂交授粉受精过程的特点、远缘杂交亲和性以及杂种胚败育进程,明确了杂种胚败育的关键时期和特点,建立了阿月浑子和黄连木远缘杂交的杂种胚挽救技术体系,对杂种F1代适应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的耐盐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阿月浑子雄株T-491和黄连木花序于3月20日左右开始发育,花序生长期持续约15d,而雌株Kerman的花序生长较晚,始于3月28日左右,花序生长期持续约20d。雌株Kerman初花期为4月9~10日,而阿月浑子雄株T-491的散粉物候期与雌株Kerman的花期在4月10~12日重叠3d。雄株黄连木散粉物候期与Kerman的花期在4月10~14日重叠5d。2.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阿月浑子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探讨在其发育过程中是否存在生殖障碍。结果表明:(1)花药壁由外向内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类型为腺质绒毡层。(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排列方式为左右对称型。(3)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具有3个萌发孔。(4)子房具有1个胚珠,基生胎座,双珠被,厚珠心,倒生型;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5)雌配子体发育过程存在部分胚珠退化现象。3. T-11花粉为圆球形,其余为长球形。网状纹饰,除T-11网眼为穴状外,其余均为圆形或近圆形;T-491花粉表面着稀疏白色刺状颗粒,其余5个品种均密着白色刺状颗粒;T-491、黄连木、UCB-1和甘谷的花粉萌发孔为椭圆形,Peter花粉萌发孔为圆形,T-11花粉萌发孔为沟状;花粉粒大小顺序依次为:Peter>黄连木>T-491>T-11>甘谷>UCB-1。4.阿月浑子和黄连木花粉离体萌发适宜培养基为:蔗糖浓度为15%,硼酸浓度为100mg/L,适宜的培养温度25℃。最适宜阿月浑子和黄连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赤霉素(GA3)和2,4-D浓度分别为25mg/L和5mg/L,而萘乙酸(NAA)浓度为0.5mg/L适宜两种花粉萌发。当温度或浓度升高或降低时,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在一定程度上均会受到抑制。贮藏后花粉内SOD、POD、CAT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5.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授粉后杂交组合柱头附着和萌发花粉数比对照组合少,且花粉萌发明显滞后,到达花柱和子房的花粉管数少于对照组合。杂交组合的柱头和花柱中有大量不规则胼胝质沉积,花粉管出现弯曲、膨大变粗等现象,授粉后24h,极少数花粉管进入子房,72h完成受精过程。杂交组合花粉管生长异常、胼胝质形成和沉积是引起杂交不亲和的主要原因。6.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远缘杂交杂种胚败育时期进行了调查,建立了阿月浑子远缘杂种胚培养(抢救)技术体系。结果表明:杂交组合果实存在胚败育现象。果实内存在未完全退化的珠被,且珠柄上有褐变斑出现,坏死部分扩展到胚囊。阿月浑子杂种胚挽救的适宜胚龄为授粉后100~120d,杂种胚的发育始于授粉后80d,80d至100d是杂种胚败育的关键时期。适宜杂种胚培苗增殖的培养基为:DKW+2.0mg/L6-BA+0.05g/L IBA+0.3g/L LH+1.5g/L PVP,增殖系数为3.47,苗高为3.32cm。适宜杂种胚培苗生根的培养基为:1/2WPM+2.0mg/L IBA+0.05mg/L NAA,生根率为80%。7.对父本黄连木、母本阿月浑子和杂种F1代适应性初步分析认为杂种F1代抗病性和抗寒性优于两亲本。杂种F1代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为明显的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及Fo、Fv/Fm和Fv/Fo均高于两亲本。人工低温处理过程中,三种树木枝条失水速率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SOD、P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MDA含量呈现升高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呈现升高的变化趋势。8.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耐盐性的研究可知:(1)随着NaCl胁迫强度的增加,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叶片细胞膜透性、SOD活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而POD活性呈降低趋势;黄连木叶片中APX活性和阿月浑子叶片中GR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NaCl胁迫降低了叶绿素a、b含量,提高了阿月浑子a/b比值,而黄连木叶绿素a/b比值虽有下降,仍显着高于对照;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逐渐降低,NaCl浓度小于0.3%时,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受气孔限制;NaCl浓度大于0.3%时,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由非气孔因素限制。(3)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量子产额或能量分配比率(φPo、φo和φEo)、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TRO/CSO)、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TO/CSo)、单位面积的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O)逐渐降低,而单位面积光合机构的比活性参数(ABS/CSO)、热耗散的量子比率(φDo)逐渐增加。(4)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加重,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叶片中Na+含量、Na+/K+均呈升高趋势,而K+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叶片中Ca、Mg、Fe、Zn含量均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5)NaCl浓度大于0.3%时,胞外电阻率r e、弛豫时间τ和弛豫时间分布系数均持续减小。
陈凯利[10](2012)在《水分对番茄不同叶龄叶片光响应特性与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番茄品种“金棚1号”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分开花期试验和结果期试验2次进行。开花期试验和结果期试验分别从番茄开花期和结果期按照蒸腾蒸发量(ET)的50%、75%、100%和125%作为补充灌溉量进行水分处理,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开花期和结果期番茄叶片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参数和光响应特征参数随叶龄的变化以及水分对结果期试验番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番茄果实品质和产量以及植株干物质分配的影响,评估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叶片在不同叶龄的光合性能,得出不同叶龄的光响应特征参数,阐明了光合效率与番茄产量的关系。本研究为水分和叶龄有关的光合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参数,也为盆栽番茄灌水指标提供依据。本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结果:1.番茄开花期叶片随叶龄的增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逐渐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呈现上升后下降趋势;随叶龄的增大,番茄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除50%ET处理先上升后下降外,其他处理均逐渐下降。表观量子效率随叶龄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各水分处理在叶龄为17d时最高。随着灌溉量的增加,番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以125%ET处理最高;表观量子效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番茄结果期叶片随着叶龄的增加,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逐渐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呈现上升后下降趋势;叶龄为18d和29d的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随灌溉量的增加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分别在75%ET和100%ET处理达到最大值。叶龄为38d和47d的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均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大,以125%ET处理最高。表观量子效率随叶龄的增大也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在叶龄为38d时最大;番茄叶片的光饱和点随叶龄的增加而减小。随灌溉量的增加,番茄叶片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淬灭系数、果实含水量和产量以及植株干物质量均增加,表现为125%ET处理最高,50%ET处理最低;而番茄叶片非光化学淬灭系数、番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Vc、有机酸含量、红色程度和色饱和度均降低,以50%ET处理最高。田间水分利用效率在100%ET处理最高。3.不同水分处理下不同叶龄叶片的光响应特征参数为:番茄开花期叶片在叶龄为10d时,Pmax为7.1721.64μmol·m-2·s-1,α为0.04770.0653;叶龄为17d时,Pmax为9.7217.51μmol·m-2·s-1,α为0.05560.0681;叶龄为24d时,Pmax为3.218.46μmol·m-2·s-1,α为0.03700.0452。番茄结果期叶片在叶龄为18d时Pmax为20.6426.73μmol·m-2·s-1,α为0.05180.0556;叶龄为29d时,Pmax为11.0024.24μmol·m-2·s-1,α为0.05220.0594;叶龄为38d时,Pmax为11.7718.18μmol·m-2·s-1,α为0.06190.0693;叶龄为47d时,Pmax为9.0918.17μmol·m-2·s-1,α为0.05380.0606。综上所述,不同生育期,不同水分条件下番茄不同叶龄叶片光响应特征参数不同。随叶龄加大,增加灌溉量有利于延缓叶片光合能力的降低,气孔限制是水分影响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番茄叶片Pn随叶龄变化是由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综合考虑番茄不同叶龄叶片的光合特性,认为在开花期补充125%ET的灌溉量较适宜;综合考虑番茄不同叶龄叶片的光合特性和产量,认为以补充125%ET的灌溉量为番茄结果期生长较佳的灌溉量。
二、土壤含水量对阿月浑子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壤含水量对阿月浑子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多效唑对北美豆梨光合生理指标和荧光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处理和指标测定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效唑对北美豆梨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 多效唑对北美豆梨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
2.3 多效唑对北美豆梨叶片Chla荧光参数的影响 |
2.4 多效唑对北美豆梨叶片荧光参数qP和qN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2)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间套作研究进展 |
1.2.2 花生施肥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2.1 叶绿素含量 |
2.2.2 气体交换参数 |
2.2.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2.2.4 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 |
2.2.5 JIP-test分析 |
2.2.6 干物质积累量与养分含量 |
2.2.7 ~(15)N丰度值测定 |
2.2.8 NH~+_4-N和 NO~-_3-N含量的测定 |
2.2.9 根系活力 |
2.2.10 硝酸还原酶活性 |
2.2.11 叶片衰老特性 |
2.2.12 籽仁品质 |
2.2.13 产量测定 |
2.2.14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测定 |
2.3 数据处理与方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
3.1.1 叶片光合生理特性 |
3.1.2 叶绿素荧光特性 |
3.1.3 叶片衰老特性 |
3.1.4 产量形成 |
3.2 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II性能及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
3.2.1 叶片光合特性 |
3.2.2 叶片光系统Ⅱ(PSⅡ)特性 |
3.2.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3.2.4 籽仁品质 |
3.3 不同施肥措施对麦套花生周年氮素利用的影响 |
3.3.1 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氮素收获指数和表观回收效率 |
3.3.2 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 |
3.3.3 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花生周年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
3.3.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3.4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3.4.1 土壤养分以及周年温室气体排放 |
3.4.2 GWP和 GHGI |
4 讨论 |
4.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周年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4.1.1 叶片光合特性 |
4.1.2 叶片衰老特性 |
4.1.3 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 |
4.1.4 氮素积累与分配 |
4.1.5 麦套花生周年产量 |
4.2 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Ⅱ性能及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
4.2.1 光系统Ⅱ性能 |
4.2.2 花生籽仁品质 |
4.3 氮素利用效率 |
4.3.1 花生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来源于肥料的比例以及在各器官的分布 |
4.3.2 周年氮素平衡 |
4.4 周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
4.4.1 不同肥料运筹对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
4.4.2 不同肥料运筹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
4.4.3 控释复合肥对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
4.4.4 控释复合肥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
4.4.5 产量、GWP和GHGI |
5 结论 |
5.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
5.2 控释复合肥对PSII性能和籽仁品质的影响 |
5.3 氮素利用效率 |
5.4 周年温室气体排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水分和盐分胁迫对流苏树的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水分胁迫研究 |
1.1.1 概念及其种类 |
1.1.2 对植物形态学的影响 |
1.1.3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1.4 对植物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
1.1.5 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1.2 盐分胁迫研究 |
1.2.1 概念及其种类 |
1.2.2 对植物形态学的影响 |
1.2.3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4 对植物叶片荧光特性的荧光 |
1.2.5 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1.3 流苏树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1.3.1 流苏树形态特征以及应用 |
1.3.2 流苏树繁殖技术研究 |
1.3.3 流苏树古树资源保护研究 |
1.3.4 流苏树抗逆性研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试验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和设计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受害情况观测方法 |
2.3.2 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测定 |
2.3.3 气体交换参数动态测定 |
2.3.4 光合作用-CO_2响应曲线测定 |
2.3.5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3.6 细胞膜伤害程度的测定 |
2.3.7 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2.3.8 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2.4.1 光响应过程模型拟合分析 |
2.4.2 耐受阈值分析 |
2.5 抗逆性综合评价 |
2.5.1 各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
2.5.2 主成分分析 |
2.5.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分胁迫对流苏树生长生理生化的影响 |
3.1.1 水分胁迫对流苏树生长形态特征的影响 |
3.1.2 水分胁迫对流苏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
3.1.3 梯度水分胁迫对流苏树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1.4 水分胁迫对流苏树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1.5 水分胁迫对流苏树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1.6 梯度水分胁迫对流苏树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1.7 流苏树的耐干旱与耐水淹阈值分析 |
3.2 盐分胁迫对流苏树生长生理生化的影响 |
3.2.1 盐分胁迫对流苏树生长形态特征的影响 |
3.2.2 盐分胁迫对流苏树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2.3 盐分胁迫对流苏树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
3.2.4 盐分胁迫对流苏树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5 盐分胁迫对流苏树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2.6 盐分胁迫对流苏树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2.7 流苏树的耐盐阈值分析 |
3.3 流苏树耐受能力综合评价 |
3.3.1 相关性分析 |
3.3.2 主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水分和盐分胁迫对流苏树形态特征的影响 |
4.2 水分和盐分胁迫对流苏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
4.3 水分和盐分胁迫对流苏树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4.4 水分和盐分胁迫对流苏树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影响 |
4.5 流苏树株系耐旱、耐涝与耐盐能力的综合评价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干旱胁迫和复水对侧柏和紫穗槐幼苗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植物干旱处理研究方法 |
1.3.2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3.3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植物水势的影响 |
1.3.4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5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植物渗透调节的影响 |
1.3.6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4 存在主要问题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试验概况与试验设计 |
2.2.1 试验概况 |
2.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生长指标测定方法 |
2.3.2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2.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两树种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 地上部分生长指标 |
3.1.1 株高 |
3.1.2 地径 |
3.1.3 叶面积 |
3.2 根系特征 |
3.2.1 根长 |
3.2.2 根表面积 |
3.2.3 根体积 |
3.2.4 根系平均直径 |
3.3 生物量 |
3.4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两树种幼苗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两树种幼苗叶水势的影响 |
4.1 干旱胁迫对两树种幼苗叶水势的影响 |
4.2 复水对两树种幼苗叶水势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两树种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5.1 光合作用 |
5.1.1 净光合速率 |
5.1.2 蒸腾速率 |
5.1.3 气孔导度 |
5.1.4 胞间CO_2浓度 |
5.1.5 水分利用效率 |
5.2 讨论 |
5.3 小结 |
第六章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两树种幼苗渗透调节的影响 |
6.1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 |
6.1.1 可溶性糖含量 |
6.1.2 脯氨酸含量 |
6.2 讨论 |
6.3 小结 |
第七章 干旱胁迫与复水对两树种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7.1 抗氧化酶活性 |
7.1.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7.1.2 过氧化物酶活性 |
7.1.3 过氧化氢酶活性 |
7.2 丙二醛含量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质栽培黄瓜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对不同灌水下限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黄瓜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
1.2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戈壁农业的发展 |
1.3 设施园艺及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
1.3.2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
1.3.3 基质栽培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
1.3.4 水培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
1.4 国内外蔬菜抗旱性及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
1.4.1 国外蔬菜抗旱性及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
1.4.2 我国蔬菜抗旱性及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
1.5 立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1 植株生长指标的测定 |
2.3.2 叶片水分状况的测定 |
2.3.3 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3.4 叶片荧光参数的测定 |
2.3.5 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6 产量指标的测定 |
2.3.7 品质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的影响 |
3.1.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影响 |
3.1.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3.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 |
3.3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3.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
3.5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5.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5.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
3.5.3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WUEi和 Ls的影响 |
3.6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3.7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品质的影响 |
3.7.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3.7.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
3.7.3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8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产量品质的综合评价 |
3.8.1 主成分分析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
3.8.2 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得分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4.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水分状况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3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
4.4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4.5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4.6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品质的影响 |
4.7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产量品质的综合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6)三种园林植物生理生化过程对不同干旱模式及复水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干旱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
2. 植物的抗旱性机理 |
2.1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植物光合的影响 |
2.2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植物水分运输的影响 |
2.3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2.4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植物化学特征的影响 |
3. 林木抗旱性的鉴定方法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研究地概况 |
2.3 材料处理和设计 |
2.4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4.1 光合指标的测定 |
2.4.2 水分指标的测定 |
2.4.3 生物量的测定 |
2.4.4 植物化学指标的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死亡情况 |
3.2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的影响 |
3.2.1 干旱胁迫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2 干旱胁迫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
3.2.3 干旱胁迫对胞间CO_2的影响 |
3.2.4 干旱胁迫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
3.2.5 干旱胁迫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3.2.6 干旱胁迫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
3.3 干旱胁迫对植物水分关系的影响 |
3.3.1 干旱胁迫对叶片水势的影响 |
3.3.2 干旱对木质部PLC的影响 |
3.4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3.5 干旱胁迫对植物化学特征的影响 |
3.5.1 干旱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5.2 干旱胁迫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
3.5.3 干旱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6 复水对植物化学特性的影响 |
3.6.1 复水对植物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6.2 复水对植物淀粉含量的影响 |
3.6.3 复水对植物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6.4 复水对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的影响 |
4.1.2 干旱胁迫对植物水分传输的影响 |
4.1.3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量的影响 |
4.1.4 干旱胁迫对植物化学特征的影响 |
4.1.5 复水对植物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作者简介 |
(7)土壤逐渐干旱及复水对黑果腺肋花楸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土壤含水量测定 |
1.3.2 叶片相对含水量测定 |
1.3.3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
1.3.4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花盆土壤质量和含水量的变化 |
2.1.1 土壤质量 |
2.1.2 土壤含水量 |
2.2 土壤逐渐干旱及复水过程中黑果腺肋花楸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
2.3 土壤逐渐干旱及复水过程中黑果腺肋花楸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
2.4 土壤逐渐干旱及复水过程中黑果腺肋花楸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化 |
2.5 CO2浓度升高对干旱胁迫黑果腺肋花楸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2.5.1 Pn |
2.5.2 Gs |
2.5.3 Ci |
2.5.4 Tr |
2.6 干旱胁迫黑果腺肋花楸CO2响应特征参数的模型模拟 |
3 讨论 |
4 结论 |
(8)不同蓝莓品种光合特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蓝莓研究进展 |
1.1.1 蓝莓营养保健价值 |
1.1.2 蓝莓种质资源 |
1.1.3 蓝莓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
1.1.4 蓝莓栽培技术 |
1.1.5 蓝莓贮藏与加工 |
1.2 植物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
1.2.1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 |
1.2.2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内在因子 |
1.2.3 果树光合作用研究现状 |
1.2.4 果树光合作用的基本特征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处理 |
2.3 试验内容及方法 |
2.3.1 自然条件下4个蓝莓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 |
2.3.2 水分胁迫对不同蓝莓光合特性的影响 |
2.3.3 土壤p H胁迫对不同蓝莓光合特性的影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自然条件下四个不同蓝莓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 |
3.1.1 四个蓝莓品种光合特性日变化的结果与分析 |
3.1.2 试验地环境因子日变化 |
3.1.3 环境因子与Pn日变化相关性分析 |
3.1.4 四个品种蓝莓光合特性季节变化研究 |
3.1.5 四个蓝莓品种叶绿素荧光特性季节变化研究 |
3.1.6 四个蓝莓品种之间光合特性指标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指标的多重比较分析 |
3.1.7 四个蓝莓品种叶片显微结构比较分析 |
3.2 水分胁迫下四个蓝莓品种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 |
3.2.1 水分胁迫下四个蓝莓品种光合特性指标的比较 |
3.2.2 水分胁迫下四个蓝莓品种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 |
3.2.3 水分胁迫对四个蓝莓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水分胁迫对四个蓝莓品种叶片显微结构的影响 |
3.3 土壤p H对四个蓝莓品种光合等特性的影响 |
3.3.1 土壤p H对四个蓝莓品种光合特性指标的影响 |
3.3.2 土壤p H对四个蓝莓品种荧光特性指标的影响 |
3.3.3 土壤p H对四个蓝莓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自然条件下四个蓝莓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 |
4.2 水分胁迫下四个蓝莓品种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 |
4.3 土壤p H对四个蓝莓品种光合等特性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阿月浑子杂交亲和性及杂种胚挽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 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 |
1.1.1 生物学特性研究 |
1.1.2 生理学特性研究 |
1.1.3 阿月浑子病害研究 |
1.2 阿月浑子繁殖技术研究 |
1.2.1 嫁接和育苗繁殖 |
1.2.2 组织培养 |
1.3 阿月浑子果实发育特性 |
2 远缘杂交在果树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
2.1 果树远缘杂交育种成果 |
2.2 果树远缘杂交存在的问题 |
2.2.1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 |
2.2.2 远缘杂交不育性 |
2.3 胚培养在果树育种中的作用 |
2.3.1 克服杂交不亲和 |
2.3.2 培育早熟及特早熟品种 |
2.3.3 无核品种和多倍体育种 |
2.3.4 培育无病毒和抗病虫性强的品种 |
2.4 阿月浑子的经济价值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3.1 本研究的目的 |
3.2 本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阿月浑子花期物候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供试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花序芽生长动态观测 |
1.3.2 开花和散粉节律的观测 |
1.3.3 雌雄配子体发育的观察 |
1.3.4 花粉形态学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期物候观察 |
2.1.1 雌、雄花序生长发育动态 |
2.1.2 雌、雄花物候和开花节律 |
2.2 阿月浑子雌雄配子体发育的观察 |
2.2.1 阿月浑子雄配子体发育 |
2.2.2 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 |
2.3 花粉形态学观察 |
2.3.1 花粉的大小和形状 |
2.3.2 花粉萌发孔 |
2.3.3 花粉表面纹饰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阿月浑子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蔗糖浓度的筛选 |
1.2.2 温度筛选 |
1.2.3 硼酸浓度筛选 |
1.2.4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筛选 |
1.2.5 贮藏时间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花粉 POD、SOD、CAT 活性变化的影响 |
1.2.6 杂交授粉受精过程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蔗糖浓度对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2.2 培养温度对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2.3 硼酸浓度对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2.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2.4.1 不同赤霉素(GA3)浓度对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2.4.2 不同 2,4-D 浓度对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2.4.3 不同萘乙酸(NAA) 浓度对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2.5 贮藏时间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花粉 POD、SOD、CAT 活性变化的影响 |
2.5.1 贮藏时间对花粉 SOD 活性的影响 |
2.5.2 贮藏时间对花粉 POD 活性的影响 |
2.5.3 贮藏时间对花粉 CAT 活性的影响 |
2.6 杂交授粉受精过程观察 |
2.6.1 杂交授粉后花粉和花粉管生长的荧光显微观察 |
2.6.2 受精过程显微观察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阿月浑子杂种幼胚挽救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杂种果实幼胚发育规律 |
2.2 杂种幼胚培养 |
2.2.1 胚龄对杂种幼胚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
2.2.2 基本培养基对杂种幼胚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
2.2.3 培养基类型对杂种胚培苗增殖的影响 |
2.2.4 培养基类型对杂种胚培苗生根的影响 |
2.3 杂种 F1 代的早期鉴别 |
2.3.1 杂种果实及幼苗形态观察 |
2.3.2 杂种与其父母本的叶片解剖学观察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阿月浑子杂种适应性初步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内容 |
1.2.1 杂种 F1 代抗病性研究 |
1.2.2 杂种 F1 代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
1.2.3 杂种 F1 代叶片荧光参数的测定 |
1.2.4 杂种 F1 代植株抗寒性测定 |
1.2.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杂种 F1 代植株抗病性调查 |
2.2 杂种 F1 代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化 |
2.2.1 杂种 F1 代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
2.2.2 杂种 F1 代叶片气孔导度的日变化 |
2.2.3 杂种 F1 代叶片胞间 CO2浓度的日变化 |
2.2.4 杂种 F1 代叶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 |
2.3 杂种 F1 代叶片荧光参数的变化 |
2.3.1 杂种 F1 代叶片 Fv/Fm 的日变化 |
2.3.2 杂种 F1 代叶片 Fv/Fo 的日变化 |
2.3.3 杂种 F1 代叶片 Fo 的日变化 |
2.4 低温胁迫对杂种 F1 代枝条生理指标的影响 |
2.4.1 低温胁迫对杂种 F1 代枝条的电解质外渗率的影响 |
2.4.2 低温胁迫对杂种 F1 代枝条失水率的影响 |
2.4.3 低温胁迫对杂种 F1 代枝条 SOD 酶活性的影响 |
2.4.4 低温胁迫对杂种 F1 代枝条 POD 酶活性的影响 |
2.4.5 低温胁迫对杂种 F1 代枝条 MDA 含量的影响 |
2.4.6 低温胁迫对杂种 F1 代枝条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杂种 F1 代及父母本叶片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
3.2 杂种 F1 代及父母本叶片荧光参数的日变化 |
3.3 低温胁迫对杂种 F1 代及父母本枝条电解质外渗率和枝条失水率的影响 |
3.4 低温胁迫对杂种 F1 代及父母本枝条 SOD、POD 活性的影响 |
3.5 低温胁迫对杂种 F1 代及父母本枝条 MDA 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六章 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耐盐性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2.1 苗高的测定 |
1.2.2 生物量的测定 |
1.2.3 胁迫症状的调查 |
1.2.4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
1.2.5 叶绿素含量 |
1.2.6 光合作用参数 |
1.2.7 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测定 |
1.2.8 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离子含量的测定 |
1.2.9 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电阻抗参数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苗木形态指标的影响 |
2.1.1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苗木生长的影响 |
2.1.2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
2.1.3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苗木产生的胁迫症状 |
2.2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
2.2.1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2.2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2.3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 SOD 酶活性的影响 |
2.2.4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 POD 酶活性的影响 |
2.2.5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2.2.6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 |
2.2.7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的影响 |
2.3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叶片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 |
2.3.1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影响 |
2.3.2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2.3.3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的影响 |
2.3.4 NaCl 胁迫对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2.3.5 NaCl 胁迫对比活性参数的影响 |
2.4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离子含量的影响 |
2.4.1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叶片钠含量的影响 |
2.4.2 NaCl 胁迫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叶片钾含量的影响 |
2.4.3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叶片 Na+/K+的影响 |
2.4.4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叶片钙含量的影响 |
2.4.5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叶片镁含量的影响 |
2.4.6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叶片铁含量的影响 |
2.4.7 NaCl 胁迫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叶片锌含量的影响 |
2.5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幼苗电阻抗参数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
3.2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苗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色素含量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
3.4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影响 |
3.5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叶片中离子含量的影响 |
3.6 NaCl 胁迫对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叶片电阻抗参数的影响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水分对番茄不同叶龄叶片光响应特性与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1.1 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1.1.2 叶龄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1.1.3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研究概况 |
1.1.4 水分对果实品质产量的影响 |
1.1.5 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测试项目 |
2.3.1 灌水总量的测定 |
2.3.2 基质含水量的测定 |
2.3.3 叶片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2.3.4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3.5 番茄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 |
2.3.6 产量的计算 |
2.3.7 干物质量的测定 |
2.3.8 田间水分利用效率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灌溉量对基质含水量的影响 |
3.2 水分对番茄开花期不同叶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光响应的影响 |
3.2.1 水分对番茄开花期不同叶龄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影响 |
3.2.2 水分对番茄开花期不同叶龄叶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2.3 水分对番茄开花期不同叶龄叶片胞间 CO_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的影响 |
3.3 水分对番茄结果期不同叶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光响应的影响 |
3.3.1 水分对番茄结果期不同叶龄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2 水分对番茄结果期不同叶龄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3.3.3 水分对番茄结果期不同叶龄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3.3.4 水分对番茄结果期不同叶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3.5 水分对番茄结果期不同叶龄叶片胞间 CO_2浓度的影响 |
3.3.6 水分对番茄结果期不同叶龄叶片气孔限制值的影响 |
3.4 水分对番茄开花期不同叶龄叶片光响应特征参数的影响 |
3.5 水分对番茄结果期不同叶龄叶片光响应特征参数的影响 |
3.6 水分对番茄结果期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7 水分对番茄果实品质产量的影响 |
3.8 水分对番茄植株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水分对番茄开花期和结果期不同叶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光响应的影响 |
4.2 水分对番茄开花期和结果期不同叶龄叶片光响应特征参数的影响 |
4.3 水分对番茄结果期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4 水分对番茄果实品质产量和植株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4.5 本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土壤含水量对阿月浑子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效唑对北美豆梨光合生理指标和荧光参数的影响[J]. 栗浩,王琦,常格,路丙社,路斌.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1(03)
- [2]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D]. 刘兆新.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水分和盐分胁迫对流苏树的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D]. 赵天然.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4]干旱胁迫和复水对侧柏和紫穗槐幼苗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研究[D]. 冯树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基质栽培黄瓜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对不同灌水下限的响应[D]. 金宁.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6]三种园林植物生理生化过程对不同干旱模式及复水的响应[D]. 彭丽丽.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7]土壤逐渐干旱及复水对黑果腺肋花楸光合特性的影响[J]. 胡艳,艾力江·麦麦提,安尼瓦尔·艾木都,古丽买然木·吐尼亚孜,阿不都外力·吐尔洪,买尔开那·赛买提江. 广东农业科学, 2020(01)
- [8]不同蓝莓品种光合特性初步研究[D]. 闫超.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9]阿月浑子杂交亲和性及杂种胚挽救研究[D]. 李旭新.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10]水分对番茄不同叶龄叶片光响应特性与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D]. 陈凯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