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水果产业结构,促进移民致富

调整水果产业结构,促进移民致富

一、调整果业结构 促进移民致富(论文文献综述)

孙瑞[1](2020)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和群决策研究》文中提出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水利水电工程特别是水库工程因其淹没面积大、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其建设往往会产生大量水库移民,因此水库移民安置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之一。水库移民安置是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许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能否妥善安置好水库移民,直接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的成败。移民安置区的选址是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移民搬迁入住后的生活质量、生产条件以及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因此,针对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的研究对于水库移民安置工程实践和移民安置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问题,分析了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的目的、意义以及内容,详细介绍了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安置方式的特点,针对不同安置方式的的移民群体进行了移民安置区的优选分析。通过分析水库移民安置区需要满足的各方面的条件,分析了影响水库移民安置区适宜性的主要因素及其具体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指标体系。本文将粗糙集理论融入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多个决策者不同决策意见的融合,并使其在分析计算的过程中得以体现。通过将粗糙数的概念引入最优最劣法(BWM)和消去与选择转换法(ELECTRE),并对传统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构建了基于粗糙数BWMELECTRE方法的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和群决策方法,并以实例分析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以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完善了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分析方法。

阎希[2](2019)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安置点规划评估研究》文中提出规划评估是对现有建成环境优化的前提基础,是为下一轮规划修编及同类型规划编制提供建议的有效途径。我国系统全面的生态移民安置点规划起步晚,其规划评估研究更是基本空缺;并且在城乡规划评估体系中,大都以总体规划评估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评估为主,缺少对生态移民安置点规划这类型的评估。因此,对生态移民点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进行科学性、系统性评估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以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安置点建设规划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环境区位、经济业态、社会人文、空间布局四个视角总结移民点概况,对移民点特征进行提取,并归纳出三种移民点类型——产住融合、产住分离及商住一体型。其次,依托以上研究梳理城乡规划评估与生态移民规划评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通过运用定性加定量的综合评估法,以构建包含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两方面的评估体系。其中,规划编制评估包含编制成果的内在有效性和外在衔接性评估,规划实施评估则是对实施程度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最后,选取不同类型的移民点代表——感恩新村、兴民新村和富康新村进行规划评估实践。基于对编制评估和实施评估结果的探索与分析,研究认为黄花滩生态移民安置点规划编制主要存在规划环境影响、价值判断主观、目标指导模糊与不确定因素影响等问题,而在规划实施中则受到资金欠缺、自身发展产业不足、水源供需矛盾与监督缺漏的主要影响。通过检验与反思在生态移民规划进程中的不足,规划编制从规划组织、价值目标与成果编制层面上提出建议,规划实施则相应从基础建设、政府管理及移民参与层面上提出建议,为今后西北干旱地区同类型的生态移民规划评估体系的制定及移民点的空间优化提升提供参考与思路。

朱发斌[3](2019)在《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资本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专项扶贫方式的一种,是新时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脱贫的主要实现形式之一。自2011年开始,古浪县结合全县贫困状况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确定搬迁南部干旱山区7个乡镇和县内4个插花型乡镇的贫困群众6万多人。根据迁出区实际,古浪县采取以自然村为单元的整体一次性迁出方式,并在扶贫搬迁过程中,探索出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和建设移民新村集中安置两种安置方式。在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过程中,重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住房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以及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等建设内容。本文围绕甘肃省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资本的变迁展开研究,在借鉴英国国际发展署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安置点三个移民新村300个农户进行入户调查,继而对搬迁农户的生计资本变迁状况况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农户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都明显优于搬迁前,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具体变化情况如下:搬迁前,农户社会资本指数最高,说明在农村社会关系中社会资本对农户的生产生活影响重大,人情礼俗在农村社会交往中往往占有较高的地位;自然资本指数位居第二,说明搬迁前耕地资源在农户家庭生活中极为重要,在调查中也发现农户耕地资源不仅解决了农户吃饭问题,同时部分农业收入也能够弥补家用;金融资本指数位居第三,说明在农户原居住地各类经济收入以及政府的信贷服务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较为重大,调查发现农户生计水平的高低大多情况下依赖于家庭收入的多寡;人力资本指数位居第四,说明搬迁前农户自身的劳动能力、健康状况等对维持其生产生活的作用较为明显;物质资本指数最低,说明搬迁前农户家庭固定资产以及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搬迁后,物质资本指数最高,原因在于农户安置点房屋是由政府统一修建的新房,同时农户纷纷对房屋进行了装修,并购置了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另外,安置点水路电以及教育、医疗等各项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完善;金融资本指数位居第二,农户搬迁后收入渠道大大增加,即使家中不能常年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也能够就近找到工作机会。另外,政府提供的各项扶贫贷款也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指数位居第三,相较于搬迁前农户人力资本指数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主要原因是搬迁后农户得到相关技能培训的机会大大增加增加;社会资本指数位居第四,相较于搬迁前社会资本出现了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搬迁农户被插花安置,导致农户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破裂,社会资本受到削弱;自然资本指数最低,且相较于搬迁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安置点分配给农户的耕地不仅面积少,而且质量差,最为关键的原因是缺乏农业灌溉用水,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农户自然资本出现下降。总体而言,搬迁农户的生计资本优于搬迁前,其生计资本评估值从搬迁前的0.41增加到搬迁后的0.47,说明古浪县实施扶贫搬迁工程是有意义且可行的。然而在调查中也发现,当前搬迁农户生计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严重短缺、耕地资源利用困难、生计资源减少、搬迁安置成本高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既影响了搬迁农户生计水平的提升,又降低了扶贫搬迁政策的公信力,在本文最后,就针对黄花滩搬迁农户生计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多途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多举措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户家庭收入、科学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等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对古浪县黄花滩搬迁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左日姑丽·色买提[4](2019)在《巴楚县农村扶贫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一直存在并到现在还未解决的问题。每个国家致贫的原因不相同,但贫困的结果都一样,就是社会各领域发展不对称、社会成员收入不平衡、消费能力不同,生活水平上存在差异。由于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农业大国,虽然40年以来经济奇迹般的发展,但是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家和人民。我国的大部分贫困地区分布在边疆、高山寒冷、少数民族民族聚集的地区,而且贫困地区都是连片集中。巴楚县也是落座于我国最西边、多民族聚集、少数民族比重高的南疆地区。巴楚县整体虽然不是南疆四地州极少数未列入贫困县的县之一,但是依旧还有贫困问题,有不少贫困户和贫困村。近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统筹部署下,巴楚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本研究围绕巴楚县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开展状况和成绩,在此基础上试图找出其他地区值得学习的实践实验和好的模式,为巴楚县加快脱贫步伐,迈向致富的道路提供一些建议开展研究。本研究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在绪论部分通过提出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背景,梳理和评述国内外有关扶贫开发的研究,证明本题目的研究价值。对扶贫开发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介绍可靠的相关理论基础,为了研究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其次,在现状分析部分介绍巴楚县的基本情况和贫困现状,基本上了解贫困状况后对产生贫困的原因进行分析。再次,通过分析巴楚县扶贫开发中主要采取的措施和通过调研获取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法,分析巴楚县当前扶贫开发状况,与农民对其的评价,介绍了主要应用的反贫困模式。再次,分析近年来巴楚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成果,列举几个典型的案例,并提出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通过根据以上分析和研究内容,提出四种进一步促进脱贫的政策建议。第一、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第二、提高教育技能水平,鼓励自主脱贫。第三、确保数据精准统一,管理高效。第四、加强生态建设,争取脱贫和生态文明双赢。

张国栋[5](2018)在《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的适用性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清洁能源,水电是目前清洁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征地移民工作是目前水电开发最关键的环节,可以说征地移民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决定了水电开发的成败。征地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最关键是移民安置方式的选择是否科学适用,科学的移民安置安置方式需综合考虑移民生活习惯、移民社会关系组成、移民宗教信仰、安置区土地资源、安置区气候条件以及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多重因素,综合分析后确定。本论文总结出了九种移民安置方式的通用性模型,并对九种移民安置模型进行了定义,总结了其适用条件、利弊因素及建议。通过对查澜沧江流域某水电站移民安置方式实地调研,对九种安置方式中的创新安置长效补偿总结的适应性条件进行了论证,印证了适用性条件,证明了云南省长效补偿创新安置方式的可行性,为云南省今后的水电移民工作提供了较好借鉴经验,为电站选择移民安置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作者本身在国内大型水电开发企业从事工程管理和征地移民工作管理工作,参与了澜沧江流域多所水电站的征地移民工作,论文所用数据及样本参数均为电站实际数据,可靠性强。二是针对总结出的九种移民安置方式归纳出移民安置通用性模型,并分别进行了适用性分析,提出了各个安置方式的制约因素,对今后电站移民安置方式选择提供了较科学直观的参照模型,可操作性强。三是对目前云南省大力推行的移民安置长效补偿方式进行了详细阐述,总结了操作模式,分析了利弊因素,提出了政策建议,为长效补偿移民安置方式的操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何治民[6](2018)在《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扶贫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其后,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地扶贫攻坚举措从原来的“吃大锅饭”转向“精准到户”模式,扶贫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S村从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扶贫举措,增加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如开展“异地产业扶贫”,在外村租地发展猕猴桃种植业;在村内发展黄桃和冬桃的种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引入S村山泉水产业等。通过3年多的扶贫攻坚,S村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S村的扶贫举措中,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推广的经验,同时在基层落实过程中的一些扶贫措施,值得认真讨论。从总体上来看,S村在这一阶段的扶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然而,虽然S村已经实现整体脱贫,但如何将脱贫成效持续下去,在接下来的扶贫实践和乡村振兴中实现其可持续性,将是学者们和扶贫工作者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S村的脱贫工作,主要聚焦于贫困个体,扶贫的措施针对的是贫困户。要实现整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这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从贫困群体的整体角度,分析出造成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以便针对致贫主因,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而致贫主因,往往是当地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以及长期的政策效应积累等众多非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需要查阅历史资料,并结合当代民族学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发现,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在历史上并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相反地,在某些历史时期内,当地经济处于很高的水平。对比当代的贫困现状,不难发现,造成当地由富转贫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桐油、油茶、生漆、杉木等众多林产品丰富,当地少数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本土知识,能可持续利用这些资源。本地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时期,当地就处于富裕状态,而一旦优势资源被闲置或者被人为干预不允许利用,就会落到贫困的地步。因此,要想实现S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目标,如何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的资源,变得至关重要。S村是我国十四个连片特困区的典型代表,既是传统的第一产业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是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这些处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往往和S村一样,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资源的闲置,才造成当地的贫困。因此,通过对S村的扶贫实践进行反思,能对我国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措施的制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

刘媛[7](2017)在《近代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曾是历史上农业经济发展的典范。近代以后,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逐渐向商品性农业过渡。陕西不同农业类型选择了适宜自身的农业商品化发展路径。关中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型结构选择粮食作物种植解决温饱之需,经济作物种植获得商品性收益的发展路径;而陕南农林兼采、陕北农牧结合的复合型结构因林牧资源的适宜性、丰富性与经济性特点,其商品价值在近代逐渐彰显而出,形成粮食作物生产养体,林牧生产致富的农业经营之路。对两种不同农业类型进行比较分析,以掌握它们在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中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特点,正确把握陕西农业商品化的核心要素,以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的陕西现代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提供借鉴意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一,明清陕西传统农业与近代农业的承接。此部分主要探讨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探索的总体背景,从陕西传统农业体现出“增长中的衰落”与“衰落中的增长”的特点出发,重点阐述在西方新思潮涌入下陕西传统关学思想“中体西用”,以及高产作物的引种与推广为近代陕西农业商品化的路径探索开启的背景。第二,关中“农道不全”的窘境与近代农业商品化的追求。由于关中单一型农业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时期经济发展具有由式微到复苏的典型性,本研究将此部分分为两个章节进行阐述和论证,以期对关中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有更清晰的把握。明清时期关中农业面临以粮食生产为主但商品率低的窘境,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推动关中农民对农业商品化的追求,在不断进行尝试性路径探索中出现了罂粟种植的非理性选择,这既是农民趋利性的盲目选择,更是外部环境的引导所致,终以其破坏农业生产与带来的社会道德沦丧而被棉花所替代。关中植棉的历史经验、战备物资紧缺与民族轻工业崛起等因素,为棉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生产条件与市场基础,粮棉结合成为千年关中农区最优种植业结构选择。第三,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形态的演进与特色商品化的路径选择。陕南和陕北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南辕北辙,但在近代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中体现出区域资源商品化的同质性,因此本文将陕南、陕北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合并为一体进行研究。从自然经济时期陕南农重林轻和陕北农牧交替的形态演进,到近代陕南、陕北依托自然资源进行农业商品化的路径选择,因林牧资源适宜性、丰富性与经济性的特点,陕南、陕北的林牧业呈现多元化和扩大化的生产与加工,贩运贸易的发达与集市贸易的繁荣,都是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的具体表现,陕甘宁边区棉业的区域自给与红色陕商的产生与发展是近代陕北农业商品化过程中比较鲜明的特点,文章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论述。第四,关中与陕南、陕北农业类型商品化路径的比较分析与现实启示。关中在规模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系统方面表现出单一型农业商品化的一定优势,而陕南、陕北在农业商品价值实现、农业经营风险、农业循环经济方面体现出复合型农业商品化的后起优势。但总体而言,近代关中单一型农业相比较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经济发展弱化趋向明显,引申至市场经济体制下,关中单一型农业商品化出现了一系列隐性危机。以此比较结果提出现代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调整的区域化和专业化的借鉴意见。

苏丽丽[8](2017)在《水库建设中征地移民安置问题研究 ——以恰甫其海水库为例》文中指出在水库建设中征地移民安置效果的好坏不仅影响水库修筑的成败、移民受益程度的大小,还与社会的稳定与否密切相关。伊犁河谷恰甫其海水库建设移民迁居工作开始于2003年,2004年底迁移工作已基本结束,移民安置采取“库周后靠集中安置、插花安置与外迁出县安置”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安置在特克斯县、察布查尔县、巩留县境内,但安置后期移民的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移民难适应新环境、生产能力不够、生活区环境欠佳等问题不断出现,加之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等引发很多实质性的纠纷和矛盾。基于此,本文以伊犁河谷恰甫其海水库建设造成的征地移民为研究对象,从移民搬迁后的实际现状出发,以2003年为时间界限,收集移民搬迁安置前(即2002年)和搬迁安置后(即2014年)两个不同时间节点的指标数据,对搬迁前后的安置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移民搬迁前的生活状况以及搬迁后的3个迁入地的移民安置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归纳的基础上,采用在评价方面较全面贴切的评价方法,即多目标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从经济条件、生活水平、生产能力、基础设施、社会保障这五组20个指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各指标间的权重,同时构建半梯形隶属函数及单因素评价矩阵;最后,运用多目标多层次模糊综合模型对移民搬迁前的生活状况与三个迁入地的安置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本文旨在借助模糊综合模型来评价三个地区的移民安置效果差异,重在分析导致安置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以及安置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区域实际的解决对策,为移民的后续安置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搬迁前移民综合评价的值为0.3675,搬迁后安置区特克斯县、察布查尔县、巩留县的值分别为0.5768、0.4801、0.3965,均大于搬迁前的值。总的来说,这三个县移民生活状况较搬迁前均有所改善,但安置效果仍存在差异性,发展最好的是特克斯县,其次是察布查尔县,最后是巩留县。鉴于此,笔者从安置模式的差异、区位优势的差异、扶持方式的差异、耕地质量的差异这四个方面分析三个县安置效果差异的原因。并分析征地移民在安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符合区域实际的解决措施,提高移民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带动安置区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等全面发展。

盛丰,吴丹,邓国法[9](2017)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市农村内安移民增收保稳问题分析》文中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是整个中线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重点,"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安置的总体要求。目前已经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是后期移民工作的关键和重点。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分析和指出了当前湖北省丹江口市农村内安移民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旨在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增收保稳策略、维护移民安置区长治久安提供参考。

张国昕[10](2017)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和生态文明理念视野下,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已成为当前亟需开展研究的领域。本文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面临的实际问题,选择建国以来移民历史最长的宁夏西海固山区和移民规模最大的陕南秦巴山区作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域5个市、11个县(区)、13个镇(乡)、16个移民点开展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态学、系统学、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从理论、历史、实践、技术四个层面开展了西北宁陕地区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形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重点探讨生态移民宜居环境空间演变规律、空间开发规划优化、宜居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社会融合和社会成本分析等问题,意欲为优化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推动移民安置工作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针对移民搬迁安置过程面临的各种挑战,本文首先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通过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剖析,归纳和分析了移民人居环境空间演变的基本规律和移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通过对人类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现代和传统、全球和本土、有序和无序、传承和创新六对关系的分析,从哲学、历史学和动力学三个维度解读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了移民生态文明建设三维结构优化调控体系。三维结构包括:由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调控目标维,由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构成的调控对象维,由观念转变、制度保障、技术更新构成的调控任务维。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回顾和研究区域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案例分析,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研究。在开展传统村落依山傍水而建的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总结了凤堰明清古梯田农耕模式;在开展传统建筑特征分析基础上,总结了生土建筑结构与营建技术的本土化特色;在开展宁夏吊庄四代移民建筑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吊庄移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典型案例分析为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地域文化传承的历史启迪。通过调查移民规划实施过程在观念转变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主要障碍,开展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开发规划实践的研究。通过开展研究区域移民安置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环境影响分析、移民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收入分析、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分析、以及移民安置成本和社会融合分析,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展开技术经济评价和故障分析,尝试建立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实践综合评价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了以满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包括规划3个阶段、9项生态文明制度、29项具体指标构成的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全过程控制的“3929”制度保障体系,并通过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开发规划实践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制度保障的重要性。针对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移民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开发实践过程反映的技术需求,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的技术研究。重点针对研究区域传统文化传承及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持续发展等问题,探索构建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包括三大空间组团设计、生态农业产业化设计、本土化建筑设计、整体性设计和分类指导设计等5项策略和27项技术措施组成的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设计更新的技术策略体系,并通过分散安置移民传统民居建筑更新工程和集中安置移民新村设计更新工程的案例分析,为技术策略体系应用提供工程示范。

二、调整果业结构 促进移民致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整果业结构 促进移民致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和群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的内容与方法
    2.1 水库移民概述
        2.1.1 水库移民的概念
        2.1.2 水库移民的特点
    2.2 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的目的和意义
    2.3 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的内容
    2.4 移民安置区优选的方法研究
        2.4.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4.2 备选方案的排序和决策方法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分析
    3.1 水库移民安置方式
        3.1.1 大农业安置
        3.1.2 二、三产业安置
        3.1.3 养老保险安置
        3.1.4 自谋职业安置
        3.1.5 其他安置方式
    3.2 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类型
        3.2.1 本村后靠安置区
        3.2.2 出村本乡近迁安置区
        3.2.3 出乡外迁安置区
    3.3 水库移民安置区的优化选择
        3.3.1 大农业安置
        3.3.2 二、三产业安置
        3.3.3 养老保险安置
        3.3.4 其他安置方式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基于粗糙数BWM_ELECTRE方法的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和群决策方法
    4.1 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内容
    4.2 粗糙集理论
        4.2.1 粗糙集理论概述
        4.2.2 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
        4.2.3 粗糙数
    4.3 基于粗糙数BWM_ELECTRE方法的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和群决策方法
        4.3.1 基于粗糙数BWM的权重群决策方法
        4.3.2 基于粗糙数ELECTRE的排序和决策方法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实例应用
    5.1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概况
    5.2 移民安置区优选的定性分析
    5.3 基于粗糙数BWM ELECTRE方法的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
        5.3.1 指标筛选和指标体系的建立
        5.3.2 基于粗糙数BWM方法的权重群决策计算
        5.3.3 基于粗糙数ELECTRE方法的排序与决策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安置点规划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城乡规划评估体系的完善需求
        1.1.2 实践背景:生态移民点规划建设适宜性的评价缺失
        1.1.3 现实背景:黄花滩生态移民安置点的示范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乡规划评估研究综述
        2.1.1 城乡规划评估的定义及类型
        2.1.2 国外城乡规划评估发展
        2.1.3 我国城乡规划评估发展
    2.2 生态移民规划评估研究综述
        2.2.1 生态移民的定义及类型
        2.2.2 国外生态移民规划评估的发展
        2.2.3 我国生态移民规划评估的发展
    2.3 本章小结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不足与空白
3 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安置点基本状况
    3.1 古浪县概况
        3.1.1 区位特征
        3.1.2 经济特征
        3.1.3 社会特征
    3.2 移民点规划背景
        3.2.1 政策背景
        3.2.2 环境背景
    3.3 移民点概况
        3.3.1 环境区位
        3.3.2 经济业态
        3.3.3 社会人文
        3.3.4 空间布局
    3.4 移民点类型
        3.4.1 产住融合型安置点
        3.4.2 产住分离型安置点
        3.4.3 商住一体型安置点
    3.5 本章小结
4 移民安置点规划评估体系建构
    4.1 评估原则与目的
        4.1.1 评估原则
        4.1.2 评估目的
    4.2 评估主体与对象
        4.2.1 评估主体
        4.2.2 评估对象
    4.3 评估思路与内容
        4.3.1 总体框架
        4.3.2 评估内容
    4.4 评估标准与方法
        4.4.1 评估标准
        4.4.2 评估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移民安置点规划编制评估
    5.1 规划编制评估体系
        5.1.1 编制成果内在有效性评估
        5.1.2 编制成果外在衔接性评估
    5.2 规划编制评估实践
        5.2.1 基本情况
        5.2.2 编制概况
        5.2.3 编制评估
    5.3 评估结果及问题成因分析
        5.3.1 规划编制评估结果
        5.3.2 问题成因分析
    5.4 规划编制建议
        5.4.1 规划组织层面
        5.4.2 价值目标层面
        5.4.3 成果编制层面
    5.5 本章小结
6 生态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评估
    6.1 规划实施评估体系
        6.1.1 规划实施程度评估
        6.1.2 规划实施效果评估
    6.2 规划实施评估实践
        6.2.1 实施概况
        6.2.2 实施评估
    6.3 评估结果及问题成因分析
        6.3.1 规划实施评估结果
        6.3.2 问题成因分析
    6.4 规划实施建议
        6.4.1 基础建设层面
        6.4.2 政府管理层面
        6.4.3 移民参与层面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
        7.1.1 研究结论
        7.1.2 研究创新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 规划评估各层级判断矩阵
    附录二 感恩新村规划编制与实施对照
    附录三 兴民新村规划编制与实施对照
    附录四 富康新村规划编制与实施对照
    附录五 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安置点满意度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资本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
        2.2.2 关于可持续生计的研究
        2.2.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概况
    3.1 古浪县概况
        3.1.1 经济社会概况
        3.1.2 贫困概况
    3.2 古浪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现实需求
        3.2.1 传统扶贫方式成本高、难度大、效果差
        3.2.2 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3.2.3 实现脱贫致富和保护生态的双重目标
    3.3 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概况
        3.3.1 实施区域与搬迁规模
        3.3.2 搬迁方式
        3.3.3 安置方式
        3.3.4 主要建设内容
第四章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资本变迁的调查分析
    4.1 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指标的选取及测量
        4.1.3 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问卷设计与调查
    4.3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资本的描述性分析
        4.3.1 搬迁农户人力资本的描述性分析
        4.3.2 搬迁农户自然资本的描述性分析
        4.3.3 搬迁农户物质资本的描述性分析
        4.3.4 搬迁农户金融资本的描述性分析
        4.3.5 搬迁农户社会资本的描述性分析
第五章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资本变迁的综合评价
    5.1 生计资本的测算
    5.2 搬迁农户生计资本综合评价
        5.2.1 搬迁农户生计资本分类评价
        5.2.2 搬迁农户生计资本综合评价
第六章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可持续生计面临的问题
    6.1 耕地利用存在困难,口粮田名存实亡
    6.2 生计资源减少,生活成本增加
    6.3 富民产业发展滞后,促农增收效果有限
    6.4 搬迁安置成本高,加重农户负担
    6.5 基础设施不健全,影响农户生产生活
第七章 对策建议
    7.1 多途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7.2 多举措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7.3 多渠道增加农户家庭收入
    7.4 科学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
    7.5 着力降低搬迁成本,大力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巴楚县农村扶贫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择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扶贫开发研究现状
        1.2.2 国内扶贫开发硏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相关理论基础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巴楚县贫困状况分析
    2.1 巴楚县基本概况
    2.2 巴楚县贫困现状分析
        2.2.1 经济发展水平
        2.2.2 巴楚县产业结构分析
        2.2.3 巴楚县财政自给率
        2.2.4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2.2.5 贫困村和人口状况
    2.3 巴楚县产生贫困的原因
        2.3.1 地理环境差,生态环境恶劣
        2.3.2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牧民文化程度偏低
        2.3.3 思想观念落后,公共服务业发展迟慢
        2.3.4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基础薄弱
        2.3.5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3 巴楚县扶贫开发现状分析
    3.1 巴楚县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
        3.1.1 易地搬迁和安居工程扶贫
        3.1.2 筹备资金扶贫
        3.1.3 社会扶贫和干部扶贫
        3.1.4 转移就业培训扶贫
        3.1.5 实施产业扶持工程
    3.2 巴楚县扶贫开发现状实证分析
        3.2.1 调查对象和样本来源
        3.2.2 问卷的设计及目的
        3.2.3 样本及其家庭基本情况
        3.2.4 样本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
        3.2.5 具体扶贫开发工作的了解状况
        3.2.6 对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评价
    3.3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3.1 数据来源于模型建立
        3.3.2 回归结果与结论
4 巴楚县扶贫开发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4.1 巴楚县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成果
        4.1.1 贫困人口的减少
        4.1.2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4.1.3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4.1.4 推动了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改善了人民生活
        4.1.5 推动安全住房建设,切实改善了人居环境
    4.2 扶贫工作个别典型案例
        4.2.1 专业合作社的建成并投入运营
        4.2.2 乡村“卫星工厂”带动致富
        4.2.3 帮扶干部走在扶贫工作的前沿
        4.2.4 优质林果业的改造提高农民的收入
        4.2.5 旅游业带动增加收入
    4.3 巴楚县农村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4.3.1 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4.3.2 贫困人口素质低,就业能力匮乏,收入来源单一
        4.3.3 扶贫对象识别不够精准,贫困人口的统计不完善,返贫状况普遍存在
        4.3.4 生态环境亟待完善
5 开展巴楚县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5.2 提高教育技能水平,鼓励自主脱贫
    5.3 确保数据精准统一,管理高效
    5.4 加强生态建设,争取脱贫和生态文明双赢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水电征地移民政策和移民安置方式分类
    2.1 国家层面政策
        2.1.1 上世纪90年代前的相关征地移民政策
        2.1.2 上世纪90年代后的相关征地移民政策
    2.2 地方性移民政策
    2.3 水电移民安置方式分类
        2.3.1 移民安置方式的概念及内涵
        2.3.2 移民安置方式分类
第三章 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的选择因素和适用性条件
    3.1 安置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
    3.2 影响移民安置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3.2.1 土地资源因素
        3.2.2 民族构成因素
        3.2.3 环境容量因素
        3.2.4 就业因素
        3.2.5 移民意愿因素
        3.2.6 性别和年龄结构因素
        3.2.7 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3.2.8 区域位置因素
    3.3 不同移民安置方式模型的适用性条件
        3.3.1 农业安置
        3.3.2 二三产业安置
        3.3.3 自行安置
        3.3.4 就业安置
        3.3.5 长效补偿安置
        3.3.6 入股分红
        3.3.7 集资经营
        3.3.8 养老保障安置
        3.3.9 其他安置方式
第四章 水电工程几种创新性移民安置方式及其利弊分析
    4.1 创新移民安置方式应遵循的原则
    4.2 创新移民安置方式类型
    4.3 创新安置方式中的长效补偿安置
        4.3.1 长效补偿理论基础
        4.3.2 长效补偿基本特征
        4.3.3 长效补偿的核心元素分析
        4.3.4 长效补偿利弊分析
    4.4 创新安置方式中的入股分红安置
        4.4.1 基本内涵
        4.4.2 入股分红依据及实践
        4.4.3 入股分红主要内容分析
        4.4.4 入股分红安置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云南某水电站选择移民安置方式的案例分析
    5.1 主体工程概况
    5.2 电站征地移民概况
    5.3 电站长效补偿安置资金来源及递增机制
        5.3.1 长效补偿资金来源及补偿标准
        5.3.2 长效补偿递增办法
        5.3.3 长效补偿资金支付年限及方式
        5.3.4 长效补偿资金管理方式
    5.4 电站采取长效补偿安置方式的资源分析
        5.4.1 分析范围
        5.4.2 分析原则
        5.4.3 分析方法
        5.4.4 定性分析情况
        5.4.5 定量分析情况
        5.4.6 资源容量分析结果
        5.4.7 资源容量分析结论
    5.5 案例水电站移民安置方式适用性条件分析
        5.5.1 库周土地资源情况角度
        5.5.2 库周剩余土地资源角度
        5.5.3 当地经济活动发展角度
        5.5.4 移民从事非农产业技能角度
        5.5.5 移民意愿角度分析
    5.6 案例分析结论及长效补偿政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
        一、影响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
        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研究
        三、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的研究
        四、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
        五、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与精准扶贫的研究
        六、文章中“关键词”的界定与解读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三、研究价值、研究意义和研究创新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田野点介绍
    第一节 S村概况
        一、花垣县概况及历史沿革
        二、S村概况
    第二节 富饶的资源与贫困的经济
        一、富饶的资源
        二、贫困的经济
第三章 S村的贫困对象识别
    第一节 贫困对象识别问题
        一、贫困对象识别标准
        二、贫困对象精准识别与建档立卡
        三、贫困对象瞄准偏差
        四、贫困对象瞄准偏差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S村贫困对象识别与社会争议
        一、“光棍”SLJ与贫困对象精准识别
        二、低保对象识别的瞄准偏差
第四章 S村的民族生境与产业扶贫策略
    第一节 S村土地“稀缺”与“飞地”扶贫
        一、S村的土地“稀缺”
        二、异地扶贫的理论依据
        三、S村“飞地”扶贫的实施
    第二节 “飞地”扶贫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扶贫中的作用
        二、企业在扶贫中的作用
        三、扶贫对象在扶贫中的作用
    第三节 S村的在地扶贫产业
        一、S山泉水项目
        二、“11.3”工程和“418”项目
        三、S村蔬菜产业
第五章 S村的习俗特点与旅游产业开发策略
    第一节 S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S村乡村旅游资源
        二、S村的乡村旅游开发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与苗族传统习俗
        一、S村苗族传统习俗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苗族传统习俗的缓慢调适
    第三节 S村乡村旅游扶贫的思考
        一、S村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扶贫成效
        二、S村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六章 S村传统生计的生态原理
    第一节 传统生计方式的实质
    第二节 传统养蜂业的复兴与脱贫成效
        一、孤儿LXL
        二、LXL的养蜂脱贫之路
    第三节 S村林副产业与生态扶贫问题
        一、S村林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二、S村桐油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三、S村油茶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第七章 S村的生态脱贫之路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生态民族学的理论源流
        二、文化生态与贫困问题
    第二节 S村的可持续脱贫
        一、生态环境是可持续脱贫的根基
        二、民族文化是可持续脱贫的工具
        三、历史记忆是提高可持续脱贫的路径选择的指南
参考文献
    一、古籍类
    二、着作类
    三、论文类
    四、网络文献类
    五、外文文献类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1:六盘山区等11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
    附录2: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分县名单
    附录3:生态扶贫工作方案
    附录4:湖南省贫困退出验收细则
    附录5:湖南关于推进立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
    附录6: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附录7:花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附录8:S村精准识别的贫困户

(7)近代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1.3 选题依据
    1.3.1 基本概念界定
    1.3.2 相关理论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明清陕西传统农业与近代农业的承接
2.1 明清陕西传统农业的高度发展
    2.1.1 域外佳种的引进与推广
    2.1.2 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的进步与完善
    2.1.3 陕西农学思想的进步性体现
2.2 明清陕西农业经营的发展局限
2.3 传统农业奠定陕西近代农业发展的格局与基础
    2.3.1“关学思想”中体西用,促进农业文明与进步
    2.3.2 陕西农业的高度发展促进近代商品化发展格局 第三章 关中“农道不全”的窘境与商品性农业发展的基础
3.1 传统农业时期关中以粮为主单一型农业结构的形成
3.2 关中“农道不全”之经济作物自给性路径探索
    3.2.1 明清时期关中单一型农业结构的窘境
    3.2.2 农桑模式与农棉模式的尝试性探索
3.3 近代关中商品性农业发展的需求与动力
    3.3.1 人口“过密化”与陕商的崛起
    3.3.2 外向型贸易发达与本地农产品商品化低效的博弈
    3.3.3 关中以自耕农为主的农事调节自主性 第四章 关中农业商品化追求的非理性与理性选择
4.1 烟粮结合:关中农业商品化追求的非理性选择
    4.1.1“寓禁于征”反向助推植烟合法地位的确立
    4.1.2 高额收益驱动罂粟种植泛滥
    4.1.3 罂粟种植的道德沦丧与替代经济作物的选择
4.2 棉花种植:关中农区的最优经济作物选择
    4.2.1 风土适应性强,粮棉密切结合
    4.2.2 国民政府力推,救亡图存之功
    4.2.3 交通改善及工厂内迁对粮棉需求的扩大
4.3 粮棉结合:近代关中种植业商品化路径的理性选择 第五章 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形态演进与商品化动力
5.1 传统时期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形态的非均衡发展
    5.1.1 清代之前陕南农重林轻的生产格局
    5.1.2 传统时期陕北农与牧的交替式发展
5.2 近代陕南、陕北农业商品化的基础与动力
    5.2.1“过密化”最佳内存释放解决陕南山民温饱之需
    5.2.2 近代陕北粮食作物生产对畜牧业商品化的促进
    5.2.3 新经济因素的出现与影响 第六章 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特色商品化路径选择
6.1 陕南林特资源的多元化生产与加工
    6.1.1 木材采伐与加工业
    6.1.2 种桑养蚕与缫丝业的兴盛
    6.1.3 经济林的多维利用
    6.1.4 茶业的传承与发展
    6.1.5 野生草药的采集到人工培植的转变
6.2 陕北棉业与畜牧业商品生产扩大化
    6.2.1 经济封锁条件下边区棉业的区域性自给发展
    6.2.2 畜牧业商品化生产格局的建立
    6.2.3 畜牧手工业的蓬勃发展
6.3 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陕南、陕北商业贸易的兴盛
    6.3.1 贩运贸易的发达
    6.3.2 集市贸易的繁荣
    6.3.3 红色陕商的产生与发展 第七章 陕西不同农业类型农业商品化的比较分析与现实启示
7.1 关中与陕南、陕北农业商品化的比较分析
    7.1.1 商品价值实现的便利性
    7.1.2 农业经营风险的削弱性
    7.1.3 农业循环经济的强化性
    7.1.4 规模经济效益的递增性
    7.1.5 生态环境系统的依赖性
7.2 关中现代农业商品化的隐性危机分析
    7.2.1 耕地资源流失严重,导致农业种植形势严峻
    7.2.2 忽视粮食作物种植,导致粮食供求失衡
    7.2.3 农民种植选择盲目性,导致农业生产风险递增
    7.2.4 非农就业与农民兼业化的趋势,延缓种植业结构优化
7.3 陕西现代农业商品化路径调整的现实启示
    7.3.1 关中农业商品化隐性危机的预防应对与处置建议
    7.3.2 实施陕南林特果品牌战略,重点开发生态休闲产业
    7.3.3 加强种养循环经济形态,建立陕北优质畜牧产区
    7.3.4 改善农民工资性收入,调整农民职业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水库建设中征地移民安置问题研究 ——以恰甫其海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 基本概念界定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国外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研究理论基础
    2.4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及步骤
第3章 恰甫其海水库建设中征地移民安置现状概况
    3.1 恰甫其海水库概况
    3.2 恰甫其海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情况
    3.3 恰甫其海水库建设中征地移民安置模式
第4章 恰甫其海水库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4.1 评价指标选取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4.2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及体系构建
    4.3 多层次模糊综合计算
    4.4 基于模型的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移民安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5.1 移民生产方式转变,增收渠道单一
    5.2 生产资料匮乏,土地经济效益低下
    5.3 基础设施改善不到位,土地盐碱化严重
    5.4 后期扶持政策不完善
    5.5 安置遗留问题严重,民生建设任务重
第6章 完善移民安置的对策建议
    6.1 依赖本地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6.2 加大土壤改良力度,促进农业增效移民增收
    6.3 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6.4 进一步完善后期扶持政策
    6.5 提高移民收入水平,确保移民持续发展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市农村内安移民增收保稳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移民户存在的增收保稳问题
    1.1 庭院经济减少
    1.2 生活成本增加
        1.2.1 水费增加
        1.2.2 电费增加
        1.2.3 日常食品消费增加
        1.2.4 交通费用增加
    1.3 社会适应性调整需要时间
        1.3.1 生产习惯的调整与适应
        1.3.1. 1 种植习惯的改变
        1.3.1. 2 经营习惯的改变
        1.3.2 生活习惯的调整与适应
        1.3.3 思维方式的调整与适应
    1.4 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困难
        1.4.1 政治融合
        1.4.2 经济融合
        1.4.3 文化融合
    1.5 增收致富观念需要转变
2 丹江口市存在的增收保稳问题
    2.1 移民内安复建投资缺口大,政府财政负担沉重
        2.1.1 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4.24亿元
        2.1.2 城集镇复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2.5亿元
        2.1.3 库区移民安置控制性工程复建投资缺口1.14亿元
        2.1.4 农村移民生产安置费缺口2.52亿元
        2.1.5 已兑现的外迁移民线上园地林地地面附着物补偿资金4.59亿元无法解决
        2.1.6 库区农村移民集中安置点专业项目迁移复建资金4 082万元无法解决
    2.2 留置人口多,社会稳定压力大
    2.3 库区公路损毁严重,给内安移民发展致富造成很大影响
    2.4 改造土地和回填造地质量及配套设施亟待提高
    2.5 移民增收保稳缺乏政策支持
3 结语

(10)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的缘起和发展
        1.1.2 当前生态移民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态势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启示
    1.3 项目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典型案例选择
    2.1 研究区域选择
        2.1.1 生态移民概念界定
        2.1.2 研究区域和研究范围选择
    2.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2.2.1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特征
        2.2.2 陕西省生态环境特征
    2.3 研究区域生态移民规划
        2.3.1 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
        2.3.2 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2.4 典型案例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
    3.1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和行为主体
        3.1.1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和功能定位
        3.1.2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行为主体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3.2.1“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念
        3.2.2“体国经野”的宜居环境系统规划理念
        3.2.3“师法自然”的建筑设计理念
    3.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3.3.1“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观
        3.3.2 以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的生态学原理
        3.3.3 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的生态学原理
    3.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内涵解读
        3.4.1 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
        3.4.2 文明冲突的历史思考
        3.4.3 生态文明的动力学思考
        3.4.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内涵解读
    3.5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
        3.5.1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原则
        3.5.2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框架
    3.6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域移民居住环境空间开发历史的研究
    4.1 移民居住环境空间的历史演变
        4.1.1 中国历史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变化和人口迁徙
        4.1.2 宁夏西海固山区移民人口迁徙和空间开发的历史回顾
        4.1.3 陕南秦巴山区移民人口迁徙和空间开发的历史回顾
    4.2 研究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2.1 传统村落与传统村落保护
        4.2.2 宁夏西海固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2.3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3 研究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其文化传承内涵
        4.3.1 传统民居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保护
        4.3.2 宁夏西海固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4.3.3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4.4 宁夏吊庄移民居住环境建设的历史回顾
        4.4.1 宁夏吊庄移民的历史背景
        4.4.2 银川市月牙湖吊庄移民居住环境建设案例分析
    4.5 宁陕生态脆弱山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启示
        4.5.1 对爱辉——腾冲直线的重新认识
        4.5.2 凤堰明清古梯田的生态文明启示
        4.5.3 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启示
        4.5.4 宁夏吊庄移民“四代建筑”的历史启示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的研究
    5.1 宁夏地区“十二五”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1.1 银川市移民安置区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1.2 彭阳县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2 陕南地区“十二五”移民规划实施现状案例分析
        5.2.1 陕南地区“十二五”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展情况
        5.2.2 安康市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建设案例分析
        5.2.3 陕南地区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现状
    5.3 研究区域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综合评价
        5.3.1 安置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及空间开发环境影响分析
        5.3.2 迁出区生态空间修复规划实施影响分析
        5.3.3 生态移民经济收入统计分析
        5.3.4 生态移民住宅建筑满意度分析
        5.3.5 生态移民安置社会成本和社会融合分析
    5.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5.4.1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再认识
        5.4.2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研究和工程实践
    6.1 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选择原则
        6.1.1 技术策略选择基础
        6.1.2 技术研究的主要领域
        6.1.3 技术策略选择原则——“一优先三结合”原则
    6.2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体系构建
        6.2.1 生态优先特色的三大空间组团设计技术策略
        6.2.2 满足资源条件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技术策略
        6.2.3 符合当地人文特色的本土化建筑设计适宜技术策略
        6.2.4 结合系统控制的整合性设计技术策略
        6.2.5 按照安置模式特点分类指导的设计技术策略
    6.3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工程实践
        6.3.1 分散安置移民传统民居建筑改造更新工程
        6.3.2 集中安置移民新村宜居环境建设设计更新工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论文总结—对移民宜居环境持续发展的再认识
        7.1.1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7.1.2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研究
        7.1.3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的研究
        7.1.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建筑设计更新的技术研究
    7.2 主要结论——论文的创新点
    7.3 建议——对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7.4 展望——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四、调整果业结构 促进移民致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和群决策研究[D]. 孙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2]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安置点规划评估研究[D]. 阎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资本变迁研究[D]. 朱发斌.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4]巴楚县农村扶贫开发研究[D]. 左日姑丽·色买提.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5]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的适用性研究[D]. 张国栋.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6]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D]. 何治民. 吉首大学, 2018(02)
  • [7]近代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研究[D]. 刘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8]水库建设中征地移民安置问题研究 ——以恰甫其海水库为例[D]. 苏丽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9]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市农村内安移民增收保稳问题分析[J]. 盛丰,吴丹,邓国法. 水利发展研究, 2017(01)
  • [10]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D]. 张国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调整水果产业结构,促进移民致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