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段尿直接药敏试验与普通药敏试验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1](2021)在《膀胱癌相关泌尿系统菌群的特征解析、组织分布及差异细菌对膀胱癌细胞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微生物组(microbiota),又称菌群,是人体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肠道、皮肤、口腔、呼吸道、生殖道等器官中。菌群与机体存在共生的关系,其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体生理、病理功能的改变。传统的观念一直认为“正常人的尿道与尿液是无菌的”,对泌尿系统细菌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一些能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上。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以常规细菌培养的方式来诊断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UTIs)。然而,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及细菌培养方式的改进,已有多项研究证实正常人尿道中存在特定的微生物群落(菌群),从而提出“泌尿系统菌群”这一崭新概念。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泌尿系统菌群的改变与急迫性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和前列腺癌等多种泌尿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菌群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具核梭杆菌导致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逐步被人们所认知。近年来,肿瘤自身菌群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微生物组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2019年8月,Cell杂志发表的论文揭示了胰腺癌肿瘤菌群的多样性与患者存活率以及肠道菌群的关系(Cell,2019,178(4):795-806)。2020年3月,美国加州大学Rob Knight团队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里的18116个样本,在包括膀胱癌在内的33种癌症组织中发现了一定的细菌序列,并认为检测组织和血液中的微生物可以作为癌症诊断的全新方法(Nature,2020,579(7800):567-574)。2020 年 5 月,Science 杂志更是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关于肿瘤菌群的论文。该研究首次对肿瘤菌群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了包括乳腺癌,肺癌,卵巢癌等在内的1526例肿瘤及癌旁组织,发现每种肿瘤都有其独特的菌群组成。肿瘤细菌大部分在细胞内,并且存在于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中(Science,2020,368(6494):973-980)。由于肿瘤自身菌群的含量相对较少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比起肠道菌群,我们对肿瘤菌群分布及功能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然而,系统化的肿瘤菌群研究正在迅速改变我们对肿瘤以及菌群的认识,我们也正好有幸见证着一个重要领域的兴起与发展,以上研究为今后肿瘤菌群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以及新的方向。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占据第一位,且具有容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经研究证实,非洲曼氏血吸虫感染在膀胱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这被认为是微生物与膀胱癌之间最早的联系。男性膀胱癌的发病率是女性的3~4倍,有多项研究证实尿液菌群的多样性在男女性别之间也存在显着的差异。卡介苗灌注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膀胱癌术后复发,而卡介苗本身是牛分枝杆菌的减毒活菌体,它能够抑制肿瘤复发并不仅仅因为能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也可能因为它作为外来优势菌株打破了原本有利于癌细胞发生发展的膀胱微生态环境。因此,我们推测膀胱癌患者的泌尿系统菌群可能存在独特的菌群组成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本研究将通过尿液和组织两个层面来研究膀胱癌患者的泌尿系统菌群,然后进一步探讨可培养的“差异细菌”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首先,本研究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研究膀胱癌患者尿液菌群和正常对照的组成特征及其多样性,同时采用尿液增强定量尿液培养(Enhanced quantitative urine culture,EQUC)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来分析膀胱癌患者尿液与正常对照之间存在哪些可培养的“差异细菌”。为了进一步证实膀胱癌组织中菌群的存在,我们设计合成了细菌共有保守序列16S rDNA荧光探针,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膀胱癌与癌旁组织中菌群的表达,并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来分析膀胱癌与癌旁组织中菌群的组成特征和多样性。通过分析膀胱癌患者与正常对照尿液16S rDNA测序数据和EQUC尿液培养结果,我们选择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分别是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和厌氧菌)等在膀胱癌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统计学差异最为显着的可培养细菌,分别与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T24、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SV-HUC-1构建共培养模型,分析上述三种差异细菌对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迁徙、侵袭、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此外,本研究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膀胱癌患者与正常对照尿液中存在很多种“不可培养细菌”(Uncultured Bacteria),这些细菌在目前在常规培养条件下无法繁殖生长,即不可培养。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对利用MALDI-TOF MS直接鉴定尿液细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通过尿液的差速离心浓缩分离得到细菌蛋白,从而越过细菌培养这一阶段,试图经过质谱分析直接鉴定出膀胱癌患者与正常对照尿液中的不可培养细菌。同时,本研究将该方法转化应用到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日常工作中,以期建立一种基于质谱技术的尿液细菌直接鉴定和快速药敏的整合方案。第一部分膀胱癌患者尿液增强定量培养质谱鉴定与尿液菌群特征分析目的:探寻膀胱癌患者与正常对照尿液菌群的组成特征和多样性差异,并通过EQUC增强定量培养和MALDI-TOF MS质谱鉴定以发现两组间的差异细菌。方法:利用术前插管导尿的方式收集膀胱癌患者的中段尿,并以骨科外伤患者为对照。采用EQUC增强定量尿液培养对膀胱癌患者组及对照组尿液样品进行培养,通过MALDI-TOF MS进行鉴定。经膜过滤技术后利用试剂盒提取尿液样本微生物组总DNA,采用16S rDNA V4区引物进行双末端测序;利用α多样性(Alpha Diversity)和β多样性(Beta Diversity)研究样本中的菌群物种组成和两组样本间的群落结构差异。结果:1.两组尿液样本均成功检测到细菌DNA序列,稀释曲线和Rank Abundance曲线显示测序效果良好,两种曲线在当前测序深度上基本趋于平稳,表明绝大多数的细菌种类已经被检测到。2.在门水平上,膀胱癌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尿液中的菌群以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为主。3.膀胱癌组的Observed species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平均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说明膀胱癌患者尿液菌群的丰富度要比对照组高。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示膀胱癌患者尿液菌群的多样性均大于对照组(P<0.05)。PCoA、PCA和NMDS分析结果显示,膀胱癌组和对照组各样本分别聚到一起,表明二者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EQUC增强定量尿液培养和MALDI-TOF MS质谱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尿液共培养出腐生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乳杆菌等21种细菌。经16S rDNA测序挖掘得到乳杆菌、棒状杆菌、大肠埃希菌等两组间的差异细菌,经EQUC方案可在膀胱癌患者及对照组尿液中培养分离出来。结论:1.通过EQUC尿液培养方案,膀胱癌患者和对照组尿液中培养出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乳杆菌等多种细菌。2.尿液样本16S rDNA测序数据证实,膀胱癌患者和对照组尿液中均可以检测到菌群的存在,两组尿液样本中丰度最高的细菌物种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3.膀胱癌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尿液菌群发生明显改变,有着不同的尿液菌群组成和群落特征,膀胱癌患者尿液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对照组。4.16S rDNA测序数据分析得到的两组间可培养的差异细菌,经EQUC方案可在膀胱癌患者及对照组尿液中培养分离出来,一致性较好,EQUC方案进一步拓展了尿液培养组学的方法。第二部分膀胱癌与癌旁组织菌群荧光原位杂交验证及组织菌群特征分析目的:在组织学层面进一步证实膀胱癌与癌旁组织中菌群的存在,研究膀胱癌与癌旁组织菌群的组成特征和多样性差异。方法:术中无菌采集膀胱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设计16S rDNA(EBU338)荧光探针,利用FISH技术对膀胱癌和癌旁组织进行细菌荧光原位杂交,同时利用膀胱粘膜标志物Mucin-1和平滑肌标志物α-SMA进行免疫荧光实验,从而对膀胱组织中的细菌分布进行精准定位。利用试剂盒提取微生物组总DNA,采用16S rDNAV4区通用引物并基于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进行双末端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物种注释及丰度分析;利用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揭示样本中物种组成和样本间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1.FISH实验结果表明,膀胱癌组织及膀胱癌旁组织中均直接检测到细菌的存在,利用膀胱粘膜标志物Mucin-1的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证实,在膀胱癌与膀胱癌旁组织的粘膜外层、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均可观察到细菌,且细菌在粘膜外层分布最多。采用平滑肌标志物α-SMA的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证实,不仅在粘膜层,在膀胱肌层检测到细菌的存在。2.膀胱癌与癌旁组织样本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膀胱癌与癌旁组织样本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物种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软壁菌门。在α多样性研究中,膀胱癌组的Observed species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平均值分别小于癌旁组织组,但经wilcox检验显示P值均>0.05,说明两组间菌群丰富度的差异没统计学意义;膀胱癌组Shannon和Simpson指数平均值均小于癌旁组织组,经wilcox检验显示P值均>0.05,说明两组间菌群α多样性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3.在β多样性研究中,PCoA、PCA和NMDS分析的结果均标明,膀胱癌组与癌旁组织组的多数样本距在一起,说明两个组间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差异性很小,二者具有相似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基于Weighted Unifrac距离的Wilcoxon检验显示,膀胱癌组与癌旁组织组间差异的P值为0.072,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膀胱癌组与癌旁组织组的β多样性差异不显着。4.LEfSe分析结果显示,膀胱癌组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物种在属水平为葡萄球菌属,而癌旁组织组中没有分析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物种。结论:1.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均可以检测到细菌,与EQUC尿液培养的阳性结果相一致。细菌存在于膀胱癌与膀胱癌旁组织的粘膜外层、粘膜层、粘膜下层甚至平滑肌层,且细菌在粘膜外层分布最多。2.膀胱癌与癌旁组织样本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物种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软壁菌门,与膀胱癌患者尿液菌群的组成结果相一致。3.与癌旁组织相比,膀胱癌组织菌群存在较低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但这些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膀胱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有着相似的菌群群落结构。4.在属水平上,膀胱癌组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物种为葡萄球菌属。第三部分差异细菌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目的:利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筛选出的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和腐生葡萄球菌等可培养的差异细菌,与膀胱癌细胞和人永生化膀胱上皮细胞进行共培养,探究其对两种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取T24细胞、SV-HUC-1细胞分别与腐生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进行共培养,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Annexin V-FITC/PI双标流式细胞学实验检测两种细菌对T24细胞、SV-HUC-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在MOI=500接种密度下,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对T24细胞和SV-HUC-1细胞的影响较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细胞形态发生变化,贴壁生长的细胞数量减少,当MOI=100时,三种差异细菌分布与T24细胞核SV-HUC-1细胞共培养,细胞形态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仍能贴壁生长。2.在MOI=100条件下,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均对T24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对于SV-HUC-1细胞,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对其增殖不产生影响。3.在MOI=100条件下,相比于空白对照组,T24细胞与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共培养24小时,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V-HUC-1细胞分别与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分别共培养24小时后,细胞迁移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4.在MOI=100条件下,相比于空白对照组,三种差异细菌与T24细胞孵育后,Transwell下室中细胞数目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MOI=100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肠埃希菌与T24细胞孵育24小时,造成T24细胞的G1期延长,S期缩短。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与T24细胞培养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较小。三种差异细胞与SV-HUC-1细胞共培养后对细胞周期影响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细菌与T24细胞共培养后,T24细胞的凋亡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差异细胞与SV-HUC-1细胞共培养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利用课题前期筛选出的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和腐生葡萄球菌等可培养的差异细菌,与T24膀胱癌细胞和SV-HUC-1人永生化膀胱上皮细胞进行共培养,当MOI=100时,两种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细胞仍在贴壁生长,成功构建三种差异细菌与两种细胞的共培养模型。2.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对T24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具有抑制作用,大肠埃希菌可抑制T24细胞分裂。对SV-HUC-1细胞,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对其增殖和迁移不产生影响。三种差异细菌对T24和SV-HUC-1细胞的凋亡不产生影响。3.我们推测膀胱癌相关差异细菌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抑制作用可能与膀胱癌微生态环境里的人体宿主反应有关,人体可能通过一系列的免疫杀伤反应筛选出对膀胱癌发生发展具有抑制作用的共生菌,使其在膀胱及尿液中的丰度升高,从而起到抑制膀胱癌细胞的作用。第四部分膀胱癌尿液不可培养细菌的质谱直接鉴定及拓展应用研究目的:利用MALDI-TOF MS技术对膀胱癌患者尿液中不可培养细菌进行直接鉴定,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将该方法拓展应用于尿路感染患者尿液细菌的直接鉴定和快速药敏。方法:1.建立差速离心直接浓缩分离病原菌的方法,将膀胱癌患者尿液进行差速离心,分离浓缩病原菌,评估所建立方法的分离效果。2.将所分离浓缩的膀胱癌患者细菌沉淀物进行MALDI-TOF MS直接鉴定。3.利用尿液流式UF-1000i技术筛查尿路感染患者,确定尿液病原菌浓度的cut-off 值。4.将所分离浓缩的病原菌沉淀物进行MALDI-TOF MS直接鉴定和VITEK2快速药敏,评估直接鉴定和快速药敏与常规尿液培养方法的符合率,及该方法的周转时间(Turn-around Time,TAT)。结果:1.所建立的差速离心方法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都取得较好的分离浓缩效果,细胞及其碎片被有效去除。2.MALDI-TOF MS对膀胱癌与正常对照浓缩分离后的细菌沉淀物可获得部分蛋白峰,但基于现有的细菌质谱数据库,不能够得到有效分析,未能直接鉴定出不可培养细菌。3.通过对1638个尿液样本进行UF-1000i筛选,确定尿液病原菌浓度cut-off值为≥5000细菌/μl。在1638个尿液样本中,病原菌浓度≥5000细菌/μl的尿液样本有307个,其中265个(86.32%)为单菌生长,适合下一步进行MS直接鉴定,16个为双菌生长,22个培养为污染,4个培养阴性;<5000细菌/μl的尿液样本有1331个,其中98个单菌生长,6个双菌生长,即总体漏检率为 6.35%(104/1638)。4.利用本MALDI-TOF MS直接鉴定方法对184例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尿液样本进行了直接鉴定,有163例(88.59%)的质谱鉴定得分高于2,17例(9.24%)的得分为1.7-2,而得分低于1.7仅有4例(2.17%)。在163例鉴定到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的鉴定符合率为98.01%(99/101),肺炎克雷伯菌为97.22%(35/36),其余例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符合率均为100%。在15个葡萄球菌感染尿液样本中,有14个(93.33%)获得了可靠直接鉴定,而在51个肠球菌属样本中,只有32个(62.75%)被可靠鉴定。在9个念珠菌样品中,仅2个在属水平上被直接鉴定,效果较差。5.对72例肠杆菌目尿液样本一共做了 1296项药敏测试,两种方法之间的整体类别一致率为94.83%(11229/1296),小错误率为4.17%(54/1296),大错误率为0.92%(12/1296),极大错误率为0.08%(1/1296)。在18例革兰氏阴性非发酵菌的样品中,共进行了 378次药敏测试,整体类别一致率为94.44%(357/378),小错误率为 2.91%(11/378),大错误率为 1.59%(6/378),极大错误率为1.06%(4/378)。在10例葡萄球菌的样品中共进行了 160次药敏测试,总体类别一致率为94.38%(151/160),小错误率为3.12%(5/160),大错误率为 1.87%(3/160),极大错误率为 0.63%(1/160)。6.利用所建立的尿液流式-质谱-VITEK方法进行直接鉴定和快速药敏的TAT时间缩短至6-24h。结论:1.所建立差速离心法可以浓缩分离尿液细菌,对膀胱癌与正常对照尿液细菌沉淀物进行质谱分析可获得蛋白峰,但基于现有细菌质谱数据库的鉴定效果较差,未能直接鉴定出不可培养细菌。2.该方法能够用于尿路感染患者细菌的质谱直接鉴定和VITEK系统快速药敏,整体一致率较高。3.所建立的尿液流式-质谱-VITEK方法对革兰阴性杆菌直接鉴定和快速药敏的TAT时间缩短至6-24h。
黄忠强,覃元锋,韦雪菱,莫善晓,李怀玉,闫莉梅,蓝雄剑,王黎恒[2](2020)在《尿路感染患者尿液普通需氧菌快速药敏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尿路感染患者尿液药敏试验新方法,缩短获得药敏试验结果的时间。方法总结我院尿路感染细菌培养结果,结合《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等抗生素指导丛书,筛选出占有率较高的致病菌和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对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直接进行药敏试验,并与传统药敏试验K-B法和MIC法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比对。结果直接药敏试验结果与K-B法和MIC法的符合率均达到94.2%以上。结论尿路感染患者尿液直接药敏试验可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的K-B法和MIC法,获得药敏试验结果的时间从72 h以上缩短至18 h~24 h。
王宪灵,王缚鲲,贾克然,赵会海,张海谱[3](2017)在《尿培养标本直接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尿培养标本采用美华MA120系统进行细菌直接鉴定及药敏试验方法的可靠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住院疑似尿路感染患者送检中段尿标本835份,从中筛选出符合比对要求的标本492份,分别采用经典手工方法、常规培养法和直接方法(美华MA120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以经典手工方法为标准,分析直接方法细菌鉴定的正确率、未鉴定率及错误率,药敏试验的正确率、有误差率及错误率,并与常规培养法相比较。结果492份标本共检测到革兰阴性杆菌369株,革兰阳性球菌123株。常规培养法鉴定细菌的正确率为88.82%(437/492)、未鉴定率为6.91%(34/492)、错误率为4.27%(21/492);直接法鉴定的正确率为85.37%(420/492)、未鉴定率为10.16%(50/492)、错误率为4.47%(22/492),两种方法细菌鉴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培养法与直接法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药敏试验正确率分别为94.04%和93.13%,有误差率分别为4.12%和4.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规培养法的平均错误率1.84%明显低于直接方法的平均错误率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培养法与直接法的革兰阳性球菌的药敏试验正确率分别为92.89%和86.79%,有误差率分别为5.39%和9.65%,错误率分别为1.73%和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美华MA120对尿培养标本进行直接鉴定及药敏试验时,细菌鉴定及革兰阴性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比较可靠,可以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但革兰阳性球菌的药敏结果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论证。
李媛睿[4](2016)在《MALDI-TOF MS在血培养阳性标本微生物直接检验及碳青霉烯类耐药性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微生物,并在此鉴定结果基础上对血培养中常见细菌直接进行药敏试验,为临床快速合理有效的抗血流感染治疗提供依据。利用MALDI-TOF MS快速检测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厄他培南水解能力,为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的快速检测提供新途径。方法1.对491例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微生物采用MALDI Sepsityper?Kit试剂盒联合MALDI-TOF MS(简称MSK-质谱法)、分离胶联合MALDI-TOF MS(简称分离胶-质谱法)进行直接鉴定,并同时对血培养阳性标本进行常规分离培养及鉴定(简称常规鉴定),结果不符的用基因测序予以确认;2.基于分离胶-质谱法的鉴定结果,对236株血培养常见细菌同时进行K-B法直接药敏试验和K-B法常规药敏试验以及MIC法直接药敏试验和MIC法常规药敏试验,分别比对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的结果;3.利用MALDI-TOF MS对108株CRE与9株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厄他培南水解试验。结果1.与常规鉴定(或基因测序)结果比较,MSK-质谱法直接鉴定结果显示,462例单株菌感染血培养的“种”水平符合率、“属”水平符合率、未鉴定率和鉴定错误率分别为72.5%、76.0%、23.6%和0.4%,其中常见细菌的“种”水平符合率为71.0%92.9%;29例复数菌感染血培养中,有7例两种细菌均得以鉴定,15例鉴定出其中一种细菌,7例两种细菌均未鉴定出;MSK-质谱法鉴定时间约为40 min/样本。与常规鉴定(或基因测序)结果比较,分离胶-质谱法直接鉴定结果显示,462例单株菌感染血培养的“种”水平符合率、“属”水平符合率、未鉴定率和鉴定错误率分别为73.6%、77.3%、22.5%和0.2%,其中常见细菌的“种”水平符合率为78.6%96.9%;29例复数菌感染血培养中,有4例两种细菌均得以鉴定,18例鉴定出其中一种细菌,6例两种细菌均未鉴定出,1例鉴定错误;分离胶-质谱法鉴定时间约为15 min/样本。2.与K-B法常规药敏试验结果相比,革兰阴性杆菌K-B法直接药敏试验结果的符合率、小误差率和大误差率分别为97.8%、1.4%和0.8%,革兰阳性球菌分别为98.5%、0.9%和0.6%;与MIC法常规药敏试验结果相比,革兰阴性杆菌MIC法直接药敏试验结果的符合率、小误差率和大误差率分别为98.0%、1.1%和0.9%,革兰阳性球菌分别为98.4%、0.9%和0.7%。以血培养阳性报警为起始时间,至获得直接药敏试验结果大约需要24 h。3.102株产碳青霉烯酶CRE的MALDI-TOF MS厄他培南水解试验结果均为阳性,6株不产碳青霉烯酶CRE与9株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的MALDI-TOF MS厄他培南水解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水解试验大约需要2 h。结论利用MALDI-TOF MS不仅可直接检验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微生物,也可快速检测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性,具有快速、准确、经济、有效等优势,值得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推广应用。
郭桐生[5](2013)在《肝硬化患者感染状况、危险因素分析与细菌耐药性、耐药基因研究》文中提出每年全球死于肝硬化的人数超过50万,是继心脏病、中风、胸科疾病和癌症之后第五致死疾病。而且不像其他主要致死因素,肝病发病率还在不断的上升而不是下降,但是没有有效手段去控制局面,肝病专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肝硬化是肝病的免疫力低下阶段,感染是肝硬化患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肝硬化住院患者的感染率高达25%-30%,感染导致30%-50%的肝硬化患者死亡。而且最近几十年除了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早期认识和治疗有很多研究,自发性腹膜炎的存活率取得提高,其他感染存活率几乎没有进展,肝硬化患者一旦感染死亡率升高四倍。很多国家和地区对本地区肝硬化住院患者感染状况进行调查,包括肝硬化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分布、致病菌分布及耐药状况等,各地的数据并不一致。国内还没有系统进行肝硬化患者感染状况、细菌谱及耐药基因等调查的系统资料,而这些资料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加强肝硬化患者感染的管理,提高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研究目的1.调查肝硬化住院患者的感染率,评估感染的危险因素。2.分析肝硬化住院患者血液感染主要致病菌谱及耐药状况,并与2001-2004年资料比较,发现变化规律。3.研究肝硬化住院患者血液感染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型、感染危险因素及愈后相关因素。研究内容和方法1.采用横断面研究,连续收集42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查阅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逻辑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患者感染相关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2.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培养和鉴定技术,我们对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共1017株分离菌进行分布和药敏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本实验室2001-2004年的资料进行动态比较。3.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多重PCR、PCR.测序及比对等,对2011年123株肝硬化血液感染的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进行分析;使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和逻辑回归分析比较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不产酶组的可能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通过调查统计肝硬化住院患者感染率20%,最常见感染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2%),其他依次为呼吸道感染(18%)、血液感染(14%)和泌尿系感染(11%),怀疑感染没有微生物证据的占25%。单因素分析显示低白蛋白血症、胃肠道出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和进行内窥镜治疗可能与感染相关;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胃肠道出血和低白蛋白血症是肝硬化住院患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2.共检出30个属,88个种1017株菌(同一患者不记重复菌株),其中需氧菌1014株,占99.7%;真菌3株,占0.3%;革兰氏阴性菌591株,占58.1%;革兰氏阳性菌423株,占41.6%;排在前五位的细菌是:大肠埃希菌(308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45株),克雷伯菌属(102株),链球菌(7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6株)。与2001年—2004年血培养结果相比,革兰氏阴性菌的比例降低(58.1%vs.71.5%,P=0.0469);大肠埃希菌产ESBLs比率明显升高(50.4%vs.18.0%,P<0.0001)。3.连续收集123株大肠埃希菌,共有62株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均为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CTX-M-1群31株,CTX-M-9群37株,其中有6株菌同时产两群CTX-M型,测序比对出CTX-M-3、CTX-M-15、CTX-M-14等八种基因型。与未产酶大肠埃希菌血液感染组相比,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组预防使用抗生素特别是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更多(P=0.0018和P=0.0036),院内感染比例更高(P=0.0014),导致的死亡更多(P=0.0152);单因素分析发现死亡组感染性休克(10/21vs.6/102,P<0.0001)、肝性脑病(12/21vs.21/102,P=0.0006)和肾功能受损(P=0.0078)等比例高于存活组;逻辑回归分析发现,预用抗生素和预用头孢类抗生素均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血液感染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84,95%CI=1.697-10.32和OR=4.365,95%CI=1.611-11.83);院内感染也是产ESBLs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33,95%CI=1.850-15.37)。对于患者的愈后经逻辑回归分析:院内感染(OR=9.128,95%CI=1.850-15.37)、感染性休克(OR=14.55,95%CI=4.428-14.78).肝性脑病(OR=5.143,95%CI=1.913-13.82)和肾功能受损(OR=4.136,95%CI=1.374-12.46)都是影响愈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发现:胃肠道出血和低白蛋白血症导致肝硬化住院患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2.与以前监测结果相比,肝硬化住院患者血液感染的细菌仍然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但是比例下降;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比例显着升高。3.肝硬化住院患者血液感染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主要基因型为CTX-M型;慎重预用抗生素,加强对重症肝病患者的管理。
王占华[6](2013)在《医院感染大肠埃希氏菌的发生率及耐药监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了解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氏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和发展趋势,对泰安荣军医院、济南荣军医院和青州荣军医院等三家医院2008年-2011年9774份标本中分离出的3648株大肠杆菌进行耐药分析,找出该细菌的感染情况,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耐药的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有的放矢地对病人进行治疗,减少抗生素的滥用,以及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资料。论文中还对分离出的其他细菌进行简要分析,对其感染情况和致病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特别对于医院感染进行分析,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方法对2008年-2011年本院收到的9774份标本按检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各年份不同细菌在各种标本间的分布,重点是大肠杆菌的分布、耐药情况及发展趋势。共分离细菌4247株(阳性率43.6%),大肠杆菌3648株(阳性率37.32%),大肠杆菌占所分离细总数的85.90%,其中2008年收集标本2436份,阳性标本528份(阳性率38.91%,大肠杆菌阳性标本228份(阳性率35.06%);2009年收到2774份标本,阳性标本1016份(阳性率36.63%),大肠杆菌阳性标本866份(阳性率31.22%);2010年收集标本3744份,阳性标本2283份(阳性率60.98%),大肠杆菌阳性标本1928份(阳性率51.50%)。此外,还分离出725株真菌(阳性率为7.45)。对上述细菌的耐药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因为主要试验是在全自动分析仪上进行的,各种简单的数据统计工作可以直接在仪器上进行,直接从仪器上读取数值。使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显着性比较,大宗数据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统计。结果本资料中,2008年-2011年从9447份标本中分离出4247株细菌,阳性率为43.60%,大肠杆菌占绝对优势,在阳性标本中大肠杆菌的比例高达85%,远高于一般学者的报道[1,2]。这说明本组病人大肠杆菌感染的广泛性,也与本院病人泌尿系感染占很大比例有很大关系。2009年大肠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往年(p>0.01),与泌尿系感染病人增多有关,也可能与大肠杆菌感染的趋势增强有关。细菌耐药试验的结果表明,该医院的病人所感染的细菌具有很强的耐药性,而且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增强,2008年与2009年大肠杆菌耐药率比较参数为p1,u1;2009年与2010年大肠杆菌耐药率比较参数为p2,u2;2008年与2010年大肠杆菌耐药率比较参数为p3,u3。p3>p2, p3>p1;u3<u2,u3<u1说明细菌耐药的增长趋势。另外,真菌的感染率也比较高,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老年慢性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季节真菌菌落计数有明显差异。结论本院病人的细菌感染比较严重,而且从病人身上分离出的大肠埃希氏菌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具有较强的耐药性,而且,耐药性有增强趋势。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症下药,对于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鉴于抗生素治疗面临的严重问题,有必要开展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真菌感染可能存在季节消长趋势。
朱德全,季海生[7](2007)在《尿培养分级报告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尿培养分级报告在尿路感染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快速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对3 349例尿培养执行三级报告,一级报告:为直接涂片革兰染色;二级报告:经处理过的尿标本直接进行药敏;三级报告:按传统方法进行细菌鉴定、全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一级报告:746株(22.3%)为阴性结果,1 365株(40.7%)为阴性杆菌、1 036株(31.0%)为阳性球菌、202株(6.0%)为真菌;二级报告与三级报告细菌符合率100.0%,药敏和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药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761株(55.7%);其次为腐生葡萄球菌腐生亚种437株(42.2%)、粪肠球菌389株(37.5%);肠杆菌科细菌除对亚胺培南保持100.0%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也相当严重,仅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率为100.0%(除屎肠球菌)。结论尿培养分级报告在尿路感染诊断中有重要诊断价值,尿路感染早期主要为肠杆菌科细菌,随着病程的发展伴随假丝酵母菌感染,尿标本直接药敏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快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刘彩霞,李向阳,杨锦红,李方去[8](2007)在《定位显色培养基快速鉴定尿路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应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显色培养基对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快速鉴定作用。方法对临床疑为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标本,同时用科玛嘉定位显色培养基和血平板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在1 369例临床尿标本中,1 023例标本在两种培养基上都无细菌生长,344例有细菌生长,另外2例在血平板上不生长而在显色培养基上有生长;显色培养基显色鉴定与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检测分析仪鉴定结果相符。结论显色培养基对引起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生长无抑制作用,两种培养基对病原菌的鉴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色培养基能快速确定病原菌的属别,对及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识别混合感染也有一定意义。
季海生,朱德全[9](2006)在《尿标本直接药敏在老年住院患者尿路感染中的应用及病原菌分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尿标本直接药敏在老年住院患者尿路感染中的应用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提供快速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对2002年10月2005年10月,老年医院和肾脏病医院住院患者,经筛选990例符合尿标本初级药敏试验的尿进行培养和菌落计数,经全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和耐药分析及进行尿标本初级药敏试验。结果尿路感染菌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肠球菌属、腐生葡萄球菌腐生亚种、真菌、变形菌属、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细菌除对亚胺培南保持100%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也相当严重,仅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率为100%(除屎肠球菌);尿标本直接药敏和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药敏分析无差异。结论尿路感染早期主要病原菌为肠杆菌科细菌,随着病程的发展伴随念珠菌感染,由于病原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尿标本直接药敏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快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李玉艳,王长友,李朋合[10](2005)在《菌尿症标本采用直接药敏实验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
二、中段尿直接药敏试验与普通药敏试验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段尿直接药敏试验与普通药敏试验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膀胱癌相关泌尿系统菌群的特征解析、组织分布及差异细菌对膀胱癌细胞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膀胱癌患者尿液增强定量培养质谱鉴定与尿液菌群特征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膀胱癌与癌旁组织菌群荧光原位杂交验证及组织菌群特征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差异细菌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膀胱癌患者尿液中不可培养细菌的质谱直接鉴定及拓展应用 |
1. 实验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一 |
英文论文二 |
附原始图 |
(2)尿路感染患者尿液普通需氧菌快速药敏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1 直接药敏试验检测方法 |
1.2.2 药敏纸片选择 |
1.3 传统药敏试验(K-B法) |
1.4 致病菌的鉴定及MIC法药敏试验 |
1.5 材料 |
1.6 质控菌株 |
2 结果 |
2.1 肠杆菌科药敏结果对比 |
2.2 非发酵菌药敏结果对比 |
2.3 肠球菌属药敏结果对比 |
3讨论 |
(3)尿培养标本直接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3.1 标本筛选与预处理: |
1.3.2 经典手工方法和常规培养方法: |
1.3.3 直接细菌鉴定和药敏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492例尿培养标本的细菌鉴定结果 |
2.2 革兰阴性杆菌药敏结果分析 |
2.3 革兰阳性球菌药敏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MALDI-TOF MS在血培养阳性标本微生物直接检验及碳青霉烯类耐药性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绪论 |
第一部分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微生物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株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血培养阳性标本涂片染色镜检 |
2.2.2 MSK-质谱法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微生物 |
2.2.3 分离胶-质谱法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微生物 |
2.2.4 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微生物的常规鉴定 |
2.2.5 基因测序 |
2.2.6 鉴定结果判断 |
3 结果 |
3.1 MSK-质谱法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微生物的结果 |
3.1.1 MSK-质谱法的质谱评分标准界定 |
3.1.2 MSK-质谱法直接鉴定结果 |
3.2 分离胶-质谱法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微生物的结果 |
3.2.1 分离胶-质谱法的质谱评分标准界定 |
3.2.2 分离胶-质谱法直接鉴定结果 |
3.3 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微生物常规鉴定结果 |
3.4 基因测序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MALDI-TOF MS快速鉴定结果的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常见细菌的直接药敏试验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株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K-B法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 |
2.2.2 MIC法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 |
2.2.3 药敏结果判断 |
3 结果 |
3.1 K-B法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结果 |
3.1.1 革兰阴性杆菌K-B法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结果 |
3.1.2 革兰阳性球菌K-B法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结果 |
3.2 MIC法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结果 |
3.2.1 革兰阴性杆菌MIC法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结果 |
3.2.2 革兰阳性球菌MIC法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应用MALDI-TOF MS快速检测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株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MALDI-TOF MS厄他培南水解试验最适反应条件确定 |
2.2.2 MALDI-TOF MS厄他培南水解试验 |
3 结果 |
3.1 MALDI-TOF MS厄他培南水解试验最适反应条件 |
3.2 MALDI-TOF MS厄他培南水解试验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肝硬化患者感染状况、危险因素分析与细菌耐药性、耐药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硬化住院患者感染状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肝硬化住院患者血液培养细菌分布及耐药监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分型及败血症的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撰写的主要论文 |
致谢 |
(6)医院感染大肠埃希氏菌的发生率及耐药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与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医院感染大肠挨希氏菌分布调查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尿培养分级报告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标本采集 |
1.3 VITEK-32细菌鉴定与药敏分析系统 |
1.4 方法 |
1.4.1 纸片法药敏判断标准[2] |
1.4.2 质量控制 |
1.4.3 数据分析 |
2 结 果 |
2.1 菌株总数及分布 |
2.2 耐药率 |
3 讨 论 |
(8)定位显色培养基快速鉴定尿路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方法 |
1.2.1 菌落计数 |
1.2.2 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 |
2 结 果 |
2.1 尿路感染检测的结果 |
2.2 药敏试验 |
2.3 鉴定结果 |
3 讨 论 |
(9)尿标本直接药敏在老年住院患者尿路感染中的应用及病原菌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标本采集 |
1.3 菌株鉴定 |
1.4 抗菌药物纸片和培养基 |
2 结 果 |
2.1 菌株总数及分布 |
2.2 尿路感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3 讨 论 |
3.1 病原菌分布 |
3.2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3.3 医院尿路感染的原因 |
四、中段尿直接药敏试验与普通药敏试验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膀胱癌相关泌尿系统菌群的特征解析、组织分布及差异细菌对膀胱癌细胞的作用研究[D]. 李伟. 山东大学, 2021(12)
- [2]尿路感染患者尿液普通需氧菌快速药敏试验研究[J]. 黄忠强,覃元锋,韦雪菱,莫善晓,李怀玉,闫莉梅,蓝雄剑,王黎恒. 基层医学论坛, 2020(08)
- [3]尿培养标本直接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的价值[J]. 王宪灵,王缚鲲,贾克然,赵会海,张海谱. 河北医药, 2017(18)
- [4]MALDI-TOF MS在血培养阳性标本微生物直接检验及碳青霉烯类耐药性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李媛睿.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5]肝硬化患者感染状况、危险因素分析与细菌耐药性、耐药基因研究[D]. 郭桐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3(12)
- [6]医院感染大肠埃希氏菌的发生率及耐药监测[D]. 王占华. 泰山医学院, 2013(01)
- [7]尿培养分级报告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 朱德全,季海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08)
- [8]定位显色培养基快速鉴定尿路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应用评价[J]. 刘彩霞,李向阳,杨锦红,李方去.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01)
- [9]尿标本直接药敏在老年住院患者尿路感染中的应用及病原菌分布研究[J]. 季海生,朱德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06)
- [10]菌尿症标本采用直接药敏实验的临床价值[J]. 李玉艳,王长友,李朋合. 山西医药杂志, 2005(08)
标签:药敏试验论文; 细菌培养论文; 尿液分析仪论文; 尿路感染的治疗方法论文; 尿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