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哮喘死亡多因素对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Vaccine and Immunization Branch,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1](2021)在《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专家共识》文中提出慢性病严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与健康人群相比,慢性病人群患流感和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的几率增加,可加重原有慢性病,导致慢性病人群死亡率增高。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可减少慢性病人群发生呼吸道感染和严重并发症的机会,降低住院和死亡,减轻疾病负担。本共识基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证据,介绍了中国主要慢性病疾病负担、主要慢性病人群罹患流感和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疾病负担、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疫苗接种建议等内容,旨在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相关医疗机构开展应用疫苗防控慢性病人群感染性疾病工作提供参考。
刘艳[2](2021)在《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10年前后SGA及LGA相对于AGA早产儿的高危因素并探讨其变化原因,从而针对性防范孕母早产风险,避免早产发生及改善早产儿预后,即进行早产预测,早期处理,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和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所有住院早产儿且孕母及患儿病历资料完整且真实可信者,对以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患儿姓名、住院号、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学历、居住环境、工作情况。2、危险因素分类:(1)孕母的产前一般情况:孕母年龄、受孕方式、流产史、死产史、死胎史、早产史、不良生活习惯、不规律产检等情况。(2)孕母合并症及并发症:子宫畸形、瘢痕子宫、宫颈短、宫颈机能不全、孕期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间的糖尿病、妊娠贫血、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低蛋白血症及Hellp综合征、生殖系统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牙周病、妊娠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抗磷脂综合征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妊娠期甲状腺疾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妊娠期肾脏病、妊娠合并精神障碍(抑郁症等)、妊娠合并急腹症(胰腺炎、胆囊炎、胃肠炎、阑尾炎等)、妊娠合并性疾病(梅毒、艾滋病等)等。(3)胎儿因素:胎儿性别、胎位异常、多胎妊娠、胎儿畸形、宫内窘迫、胎儿生长受限。(4)羊水、胎盘、脐带等因素:胎膜早破,胎盘结构及功能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剖等),脐带结构及功能异常(脐带绕颈、脐带短和脱垂等),羊水量及性状异常(羊水过少、羊水过多,羊水粪染等),不明原因早产。分组情况:1.根据研究对象年份分为2组: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份住院早产儿为A组,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住院早产儿为B组。2.(1)SGA组: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2)AGA组:出生体重位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和第90百分位之间;(3)LGA组:出生体重高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根据胎龄分组1)极早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妊娠小于28周;2)早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28--31+6周;3)中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32--33+6周;4)晚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34--36+6周。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AGA组做对照,分别对SGA及LGA组早产儿组间危险因素比较进行卡方检验,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GA及LGA组早产儿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做10年前后对比分析。结果:1.我院新生儿科早产儿发病率10年前30.4%(2244/7371),10年后发病率32.3%(2868/8870),10年前后早产儿发病率增加,经卡方检验得P=0.01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早产儿10年前后的一般分布情况上:性别:A组男性比例62.0%,B组男性比例54.7%,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娩方式:A组剖宫产发生率58.6%,B组为71.5%,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胎龄:A组和B组的极早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1.6%,1.2%,经卡方检验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早产儿组构成比分别为19.2%和15.7%,经卡方检验P=0.003,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25.8%和19.3%,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晚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53.4%和63.9%,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A组和B组<10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1.3%和0.9%,经卡方检验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1000g-1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14.2%和11.8%,经卡方检验P=0.026,比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1500g-2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64.2%和56.0%,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2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20.3%和31.3%,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百分比范围上:A组及B组的SGA构成比分别为13.0%和9.7%,经卡方检验P=0.001,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AGA构成比分别为77.8%和84.2%,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LGA构成比分别为9.2%和6.1%,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A组中,SGA中四类中所有中前五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高中及以下学历(73.6%)、妊娠高血压疾病(60.0%)、农村居住(56/6%)、男胎(52.8%)、城镇居住(43.4%);AGA:高中及以下学历(73.3%)、男胎(63.9%)、农村居住(55.6%)、城镇居住(44.4%)、女胎(36.1%);LGA:高中及以下学历(91.0%)、男胎(66.9%)、胎膜早破(57.2%)、农村居住(51.8%)、城市居住(48.2%),在以AGA组作为对照组时,经卡方检验,S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吸烟/喝酒(P=0.00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妊娠期肾脏病(P=0.001)、性别(P=0.001)、多胎妊娠(P=0.021)、胎膜早破(P=0.000)、不明原因早产(P=0.000)。L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35岁(P=0.029)、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32)、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P=0.000)、妊娠期甲状腺疾病(P=0.014)、多胎妊娠(P=0.013)、胎膜早破(P=0.000)、前置胎盘(P=0.000)、羊水过多(P=0.034)、羊水粪染(P=0.007)。4.在B组中,SGA中四类中所有中前五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城镇居住(67.0%)、妊娠高血压疾病(61.9%)、高中及以下学历(58.6%)、男胎(51.6%)、女胎(48.4%);AGA:城市居住(64.0%)、高中及以下学历(62.7%)、男胎(54.3%)、女胎(45.7%)、流产及宫腔手术史(37.7%);LGA:高中及以下学历(78.5%)、男胎(65.2%)、城市居住(60.7%)、流产及宫腔手术史(55.6%)、妊娠期间的糖尿病(54.8%)。在以AGA组作为对照组时,经卡方检验,S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死胎/死产史(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子宫畸形(P=0.001)、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4)、HELLP综合征(P=0.010)、胎位异常(P=0.029)、胎儿畸形(P=0.019)、宫内窘迫(P=0.001)、胎膜早破(P=0.000)、前置胎盘(P=0.001)、脐带其他异常(P=0.000)。L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试管婴儿(P=0.000)、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流产及宫腔手术史(P=0.000)、瘢痕子宫(P=0.001)、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性别(P=0.013)、多胎妊娠(P=0.000)、羊水过多(P=0.000)。5.以AGA组作为对照组,将卡方检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10年前S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1,OR=4.959),多胎妊娠(P=0.0062,OR=1.621)。10年后S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脐带其它异常(P<0.0001,OR=6.5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1,,OR=4.290),胎儿畸形(P=0.0005,OR=3.317),宫内窘迫(P=0.0398,OR=1.619)。6.以AGA作为对照组,将卡方检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10年前L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1,OR=6.833),前置胎盘(P<0.0001,OR=3.853),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1,OR=3.318),胎膜早破(P<0.0001,OR=2.157)为LGA组早产儿独立危险因素。10年后L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1,OR=4.759)、羊水过多(P<0.0001,OR=4.422)、瘢痕子宫(P<0.0001,OR=4.293)、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38,OR=1.933)、流产及宫腔手术史(P=0.0112,OR=1.637)、男胎(P=0.0152,OR=1.621)。结论:1.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现在的发病率较10年前增加。2.在10年前后的早产儿一般情况分布上,男胎比例较前下降,剖宫产的比例增加,晚期早产儿、AGA及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的比例均上升。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0年前为SGA的首位高危因素,现为SGA的第三位高危因素,妊娠期的糖尿病始终是10年前后LGA早产儿的首位高危因素。4.宫内窘迫、胎儿畸形、脐带其它异常成为10年后SGA独立高危因素,其中脐带其它异常成为SGA首位高危因素。
马春明[3](2021)在《构建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评估工具》文中认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同时,CAP是全球第六大死亡原因,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30多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显着增加,2019年我国成年糖尿病患者约1.16亿人,其中主要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伴随T2DM的流行,T2DM患者合并CAP已经成为非常常见的临床问题。呼吸系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感染部位。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学者认为肺是糖尿病损伤的另外一个靶器官,肺炎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糖尿病导致的肺部并发症。近年来糖尿病与肺炎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2020年8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制定了《糖尿病合并肺炎诊治路径中国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在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诊疗。越来越多研究表明T2DM与CAP密切相关,但仍有很多关于T2DM与CAP的问题尚不明确。例如,问题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T2DM患者CAP发病率高,但T2DM对CAP患者预后的影响尚存在争议,不同研究间T2DM对CAP患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不一。问题二、临床工作中不同CAP患者间预后差别极大。指南推荐在CAP确诊后,应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但传统评估工具CURB-65、CRB-65和肺炎严重指数(Pneumonia Severity Index,PSI)评分是否能有效评估T2DM合并CAP患者肺炎严重程度尚不清楚。问题三、如果传统评估方法不能有效评估T2DM合并CAP患者肺炎严重程度,如何构建适合T2DM患者应用的CAP严重程度评估工具。本研究利用2015-2018年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对感染性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死因分析目的:探讨T2DM与感染患者住院死亡率的相关性并分析导致T2D M合并感染患者住院死亡的主要病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感染性疾病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住院的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1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分型不明确的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妊娠和产褥期感染患者。根据是否患T2DM分为T2DM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住院结局。结果:13916名住院感染患者纳入本研究,T2DM患者2236例,占感染住院患者的16.1%。非糖尿病感染患者住院死亡率为1.7%,T2DM感染患者住院死亡率为4.3%,T2DM感染患者住院死亡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χ2=59.560,P<0.001)。以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为因变量,性别、年龄、民族、T2DM、慢性肾脏病、低蛋白血症、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脑血管疾病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是住院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39,95%CI:1.181~2.006,P=0.001)。T2DM组排在前五位的感染部位分别为下呼吸道感染(51.3%),消化系统感染(21.1%),泌尿生殖道感染(8.8%),皮肤和软组织感染(6.8%)和腹腔感染(4.1%)。T2DM组死亡97例,死亡患者中感染部位排在前三位的是下呼吸道感染(79例,81.4%,其中CAP 47例,48.5%),消化系统感染(7例,7.2%)和腹腔感染(2例,2.1%)。小结:1.T2DM感染患者住院死亡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下呼吸道感染是T2DM住院感染患者中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同时下呼吸道感染,特别是CAP,是T2DM感染死亡患者最常见的病因。第二部分2型糖尿病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探讨T2DM对CAP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住院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CAP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住院的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1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分型不明确的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妊娠和产褥期感染患者。根据是否患T2D M分为T2DM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肺炎相关信息及住院结局。结果:2615名住院CAP患者纳入本研究,T2DM患者582例,占C AP住院患者的22.3%。T2DM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6.4%vs 3.5%,χ2=9.380,P=0.002)和呼吸衰竭(22.7%vs 16.5%,χ2=11.866,P=0.001)的比例高于非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CAP患者住院死亡率为4.2%,T2DM患者CAP住院死亡率为8.1%,T2DM患者住院死亡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χ2=14.319,P<0.001)。以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为因变量,性别、年龄、民族、T2DM、肺癌、COPD、哮喘、慢性肾脏病、低蛋白血症、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脑血管疾病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是住院C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01,95%CI:1.158~2.499,P=0.007)。以年龄分层后,非糖尿病和T2DM患者各年龄组死亡率分别为:~39岁1.1%vs 0.0%,40~49岁0.6%v s 0.0%,50~59岁0.8%vs 4.7%,60~69岁3.2%vs 6.6%,70~79岁5.6%vs 8.2%和80~岁8.3%vs 11.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50~59岁年龄组开始,随年龄组增加,T2DM和非糖尿病患者CAP住院死亡率比较的OR值呈下降趋势。小结:1.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T2DM合并CAP患者病情更为严重。2.T2DM合并CAP患者住院死亡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两组患者死亡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T2DM患者死亡率增加出现更早。第三部分传统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评估工具在2型糖尿病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应用的准确性比较目的:探讨传统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评估工具CRB-65,CURB-65和肺炎严重指数(Pneumonia Severity Index,PSI)评分在非糖尿病患者和T2DM患者中评估CAP肺炎严重程度的准确性。方法:以第二部分研究中CAP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CURB-65及P SI评分相关信息,计算CRB-65,CURB-65及PSI评分。其中,CURB-65及PSI评分相关信息不全患者被排除。采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o 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 UC),以曲线下面积评价CRB-65,CURB-65和PSI评分识别CAP患者住院死亡的准确性。结果:2365名住院CAP患者纳入本研究,T2DM患者531例,占C AP住院患者的22.5%。CRB-65,CURB-65和PSI评分识别CAP患者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在0.705~0.782之间(P<0.001)。PSI评分识别CAP患者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CRB-65和CURB-65评分(P<0.05)。按是否患糖尿病分组分析后,CRB-65,CURB-65和PSI评分识别非糖尿病CAP患者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在0.728~0.798之间(P<0.001),识别T2DM CAP患者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在0.641~0.716之间(P<0.001)。CRB-65,CURB-65和PSI评分识别T2DM CAP患者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均低于非糖尿病CAP患者,其中两人群间的PSI评分曲线下面积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7)。小结:1.CRB-65,CURB-65评分和PSI评分识别住院CAP患者死亡风险准确性中等,其中CRB-65和CURB-65评分较为简洁,但准确性稍差,P SI评分准确性更高,但评分系统过于复杂。2.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在T2DM患者中CRB-65,CURB-65评分和PSI评分识别CAP患者住院死亡风险的效能降低。第四部分基于血清白蛋白建立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APUA模型)目的:基于血清白蛋白构建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以第三部分中T2DM合并CAP患者为研究对象。终点事件为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向前逐步法筛选预测模型的变量。通过R软件的rms包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模型构建后,通过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通过Calibration plot校准图评估模型的校准度。通过决策曲线分析法(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临床有效性。结果: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结果,以年龄(Age)、脉搏(Pulse)、尿素氮(Urea)和血清白蛋白(Albumin),建立个体化预测T2DM合并CAP患者住院死亡风险的列线图(简称:APUA预测模型)。APUA预测模型网页计算器:https://doctorma.shinyapps.io/Dyn Nomapp/。在建模人群里,以血清白蛋白为基础的APUA预测模型识别T2DM合并CAP患者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95%CI:0.770~0.853,P<0.001),高于单独白蛋白(AUC=0.695)和PSI评分(AUC=0.710)的ROC曲线下面积(P<0.05)。C alibration plot校准图显示APUA预测模型预测风险没有偏离基准线(P=0.802)。DCA曲线显示APUA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临床获益。验证人群结果与建模人群结果相似。小结:1.以血清白蛋白为基础,联合应用年龄、脉搏和尿素氮建立的APU A预测模型是识别T2DM合并CAP患者住院死亡风险的有效手段。2.可根据APUA预测模型对CAP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死亡风险<5%为低危,5~19.9%为中危,≥20%为高危。第五部分应用APUA预测模型评估2型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远期预后目的:评估APUA预测模型与T2DM合并CAP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以第三部分中T2DM合并CAP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住院死亡患者47例,共纳入484名生存患者。根据APUA预测模型评估的CAP患者住院死亡风险,将研究对象分为低危组(住院死亡风险<5%),中危组(住院死亡风险5~19.9%),高危组(住院死亡风险≥20%)。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事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PUA死亡风险分层与T2DM合并CAP患者远期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人群中位随访时间为42.5月。随访期间,119名患者死亡。随危险分层增加,三组间患者远期死亡率呈增加趋势(低危组15.7%,中危组30.9%,高危组46.2%,P<0.05)。多因素分析校正性别、年龄、肺癌、COPD、哮喘、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脑血管疾病后,与APUA预测模型危险分层低危组相比,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远期死亡风险增加,HR值分别为1.476(95%CI:0.967~2.253,P=0.071)和2.362(95%:1.360~4.102,P=0.002)。小结:APUA预测模型危险分层与T2DM合并CAP患者远期死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可用于该人群远期预后评估。结论:CAP是T2DM感染死亡患者最常见的病因。T2DM合并CAP患者死亡率更高,预后差。传统肺炎严重程度评估工具CURB-65和PSI评分在T2DM合并CAP患者应用效能下降。本研究以血清白蛋白为基础,建立的APUA预测模型是识别T2DM合并CAP患者住院死亡风险的有效手段。同时,该模型可用于患者远期预后评估。(APUA预测模型网页计算器:https://doctorma.shinyapps.io/Dyn Nomapp/。)
陈曼曼[4](2021)在《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流感仍是季节性高发病,肺炎为其主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甲型流感感染阳性合并或不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讨论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发现、及时救治提供理论依据,降低死亡率,减轻疾病负担。方法:选取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呼吸内科住院,通过鼻咽拭子、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标本(均由专业人士采集所得),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确诊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阳性且合并肺炎的患者(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甲型流感病毒感染阳性但无肺炎证据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院内病例系统,整理入选人群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影像结果、治疗及预后的数据,根据研究目的及相关指南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甲流感染非肺炎组(非肺炎组)和甲流感染肺炎组(肺炎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甲流感染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加深对流感相关性肺炎的认识,努力改善此类病人的预防和管理。结果: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呼吸科甲流感染阳性患者共964例,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保留619例,其中非肺炎组300例,肺炎组319例。(1)基本信息和流行病学描述:(1)非肺炎组男性164例,女性136例,男女比值1.2,肺炎组男性174例,女性145例,男女比值1.2,两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肺炎组BMI≥28kg/m2共43(13.5)例,肥胖患者较多。(3)吸烟和流感疫苗接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组吸烟者较多,但接种疫苗患者较对照组少。(2)临床症状:肺炎组患者临床主要表现是: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热、厌食及全身乏力。(3)基础疾病:合并COPD、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糖尿病或心脏疾病的患者较易发生肺炎,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4)实验室结果:(1)炎症指标如:CRP、WBC、NEU#、NEU%、LYM#、LYM%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炎症反应更强烈,淋巴细胞减少更明显。(2)AST、CK-MB、LDH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表明肺炎组早期较易发生肝脏及心肌损伤。(3)两组氧合指数(Pa O2/Fi O2)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组氧合指数偏低,平均在(284.98±79.58)mm Hg。(5)影像学结果:肺炎组患者影像80%表现为斑片状、磨玻璃样阴影,实变少见(5.3%),支气管扩张、肺大疱影像在肺炎组多见(P<0.01),可能与该组患者肺部基础疾病复杂相关。(6)诊疗方面:肺炎组患者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可能性更大(P<0.05),院前应用激素治疗的概率更大(P<0.05)。(7)并发症:(1)肺炎组患者更易继发感染,发生呼吸衰竭,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原因。(2)本次研究发现,曲霉菌、肺炎链球菌、分枝杆菌检出率在两组间差异显着(P<0.01),肺炎组继发感染病例较多。(8)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高龄(≥65岁)、肥胖、合并COPD、支气管扩张、糖尿病、心脏疾病、继发感染是影响甲型流感感染合并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高龄(≥65岁)、肥胖、合并COPD、支气管扩张、糖尿病、心脏疾病、继发感染是影响甲流感染合并肺炎的危险因素。(2)老年群体感染甲流后,可能并不以典型的流感样病例发病,而以原有疾病恶化为表现,应提高警惕。(3)甲流感染合并肺炎患者易出现LDH的增高,LDH可反映肺部损伤的程度,与是否患肺炎有一定关系。(4)流感感染可能为侵袭性真菌病的又一宿主因素。
王玮琴[5](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气道疾病是我国最为常见、疾病负担最为严重的慢性疾病种类之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为代表。并且由于人口老龄化、吸烟、吸入二手烟、空气污染、生物燃料的使用以及药物可及性在不同地区差异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未来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形势仍然严峻。念珠菌属广泛存在于人体和环境当中,属于人体的正常菌群之一,而在念珠菌属之中,比较普遍的一类条件致病真菌就是白念珠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慢性气道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治疗,使得此类患者念珠菌的定植率呈现升高趋势,由此导致的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再加上真菌与细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影响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的病程、预后及转归。因此,探讨慢性气道疾病念珠菌定植及感染的特点,对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研究目的明确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对慢性气道疾病的急性加重、病情严重度、治疗反应和疾病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等上海市27家三级、二级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和(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下呼吸道标本涂片和(或)培养念珠菌阳性者为阳性组,以同期AECOPD和(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而真菌阴性者为阴性对照组。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信息、稳定期临床表现、肺功能情况、治疗状况、本次急性加重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以及患者出院后1年内的再发急性加重情况及死亡情况。主要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机械通气使用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住院死亡率、出院后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急性加重再次入院时间间隔以及出院后1年内死亡情况。以出院1年死亡为结局事件,根据卡方检验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去除缺失关键临床资料的病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念珠菌阳性仅8例,真菌阴性仅17例,样本量不足,故未纳入最终的结果统计分析,最终纳入分析的AECOPD患者念珠菌阴性者(459例)有吸烟史者显着多于念珠菌阳性者,同时,稳定期FEV1/FVC%也显着高于念珠菌阳性患者(633例),P均小于0.01,其他资料无明显差异;去除无1年内生存随访患者后,两组患者吸烟史差异显着(P<0.01),稳定期FEV1/FVC%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念珠菌阳性组中微生物组成分析发现真菌培养结果为念珠菌的共582例次,共625个念珠菌分离株,其中白念珠菌529株(84.4%),非白念珠菌80株,包括光滑念珠菌51株(8.1%),热带念珠菌22株(3.5%),近平滑念珠菌5株(0.8%),克柔念珠菌1株(0.2%),其他1株(0.2%),未区分白念珠菌及非白念珠菌16株(2.6%),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混合41例;纳入阳性组患者中共有452例患者记录了口腔黏膜白斑情况,其中20例(4.4%)有口腔黏膜白斑,余432例(95.6%)无口腔黏膜白斑。临床预后指标分析显示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住院期间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死亡率、1年内再发急性加重次数均没有显着差异,P均大于0.05;念珠菌阳性患者住院天数显着长于阴性组,P=0.008;阳性组患者住院费用显着高于阴性组,P=0.001;患者出院1年内急性加重发作次数比例比对中,阳性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阴性组,P=0.019;1年内阳性组患者死亡比例以及再次急性加重入院间隔天数显着高于阴性组患者,P=0.000。去除无1年生存随访的患者信息进行临床预后信息比对,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比例、有创和无创比例、住院天数、住院死亡比例、1年内加重次数没有显着差异,P均>0.05;阳性组患者住院花费、1年内再次出现急性加重、1年内死亡比例、再次发生急性加重入院间隔天数均显着高于阴性组患者,P<0.05。阳性组及阴性组合并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心衰、心房纤颤例数作比较,其相互之间的不同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其中P>0.05);两组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症、抗菌药物种类≧2种、合并糖尿病方面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备一定的意义(其中P<0.05)。在上述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表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OR数值是3.406,94%CI:1.273~9.120,P<0.05)、合并糖尿病(OR数值是5.321,95%CI:1.562~18.120,P<0.05)、使用抗菌药物在两种以上的(OR值为3.666,95%CI:1.218~11.035,P<0.05)是念珠菌阳性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研究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可以加重患者疾病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念珠菌长期定植,可使患者更容易再发急性加重,并且更易导致死亡;念珠菌阳性和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心房纤颤、慢性心衰不具有相关性;念珠菌阳性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症、使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合并糖尿病具有相关性;其中合并糖尿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两种以上抗菌药物,是引起念珠菌阳性主要危险因素。
阳晓燕[6](2020)在《大气颗粒物短期暴露与空气净化器干预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我国的大气污染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2012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2018年,全国PM10年平均浓度从118μg/m3下降至71μg/m3,PM2.5年平均浓度从72μg/m3下降至39μg/m3,但大气污染的治理任重道远,2018年北京地区PM2.5污染浓度高于100μg/m3的天数仍有110天,占全年的1/3。PM的健康危害不容忽视,流行病学资料显示PM10、PM2.5和PM1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死亡密切相关。小学生是空气污染的敏感人群,其肺部发育不成熟、呼吸速率快,较成人更易受PM的影响。已有研究证实大气污染物尤其是PM2.5与儿童哮喘、久咳、肺炎、支气管炎、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都有较强的关联。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度过,教室内人员密集,空间相对密闭,大气污染是教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加之人员活动,大气污染较重时小学生的个体暴露浓度可能高于大气污染浓度,而小学生由于肺部发育不成熟,受到的健康危害可能比预期更高。在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空气污染的情况下,采取便捷、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小学生健康危害尤为重要。空气净化器则是重要的防护措施之一。但如何评价空气净化器的防护效果,由于影响因素复杂,一直是科研人员面临的挑战,也是空气污染健康防护中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因此,探讨PM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危害,以及空气净化器对小学生的健康防护作用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在大气颗粒物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危害研究中,学生活动,家庭环境、饮食等,对研究结果影响较大,需要有效控制混杂因素;暴露评估大部分利用监测站数据,未考虑个体活动及微环境浓度对个体暴露浓度的影响;单项研究纳入的健康效应指标有限,缺乏系统的评价;因此造成不同团队对暴露水平的评价及对健康效应的影响存在偏差,甚至有些研究结论相互矛盾。在有限的空气净化器健康防护效果研究中,往往限制受试者的正常活动,与其真实生活、工作或学习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选择一所寄宿小学,采用随访和交叉干预的研究设计,在小学生正常学习、生活情况下,控制混杂因素,准确评估暴露水平,研究污染天气下,PM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危害,评估空气净化器对小学生的健康防护效果。通过PM对小学生的有害效应,以及空气净化器使用后对小学生的健康防护作用研究,从正反两方面筛选评价指标,全面系统的评估大气颗粒物对小学生的健康影响及空气净化器的健康防护效果。[目的]本研究旨在严格控制混杂因素,选择较准确的个体暴露评估方法的情况下,建立较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系统的研究大气颗粒物(PM10、PM2.5和PM1)对小学生呼吸系统的健康影响,并同时评估空气净化器对大气颗粒物(PM10、PM2.5和PM1)的净化效果及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防护效果,为污染天气下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防护提供充足的科研依据。研究结果可指导学校合理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健康危害,为建立污染天气下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健康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随访和随机交叉干预设计开展大气颗粒物对小学生呼吸系统的健康影响研究和空气净化器干预对小学生健康防护研究。以一所全寄宿学校4-5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分别选择低污染和高污染天气开展2次随访研究,每次连续5天(周一至周五)监测室外、室内PM10、PM2.5和PM1浓度,用时间活动模式和微环境浓度推算时间加权个体暴露浓度,在第5天(周五)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小学生调查期内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发烧和头疼),用FeNO检测仪检测小学生FeNO、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VC、FVC、FEV1、FEV1/FVC、PEF、FEF25%、FEF50%、FEF75%、FEF25%-75%),RtubeTM管收集EBC以及收集清洁中段晨尿,用pH计检测EBC中pH,ELISA法检测EBC和尿液中共16项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EBC 8-iso、EBC IL-1β、EBC IFN-α、EBC IFN-γ、EBC TNF-α、EBC MCP-1、EBC IL-6、EBC IL-8、EBC IL-10、EBC IL-12p70、EBCIL-17A、EBCIL-18、EBCIL-23、EBCIL-33、尿 8-OHdG 和尿 4-HNE),用GC-TOF-MS对两次调查EBC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扫描,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Simca 4.1进行多因素分析,筛出FDR q<0.05以及PLS-DA模型(或OPLS-DA模型)VIP>1.0的差异代谢物。用逻辑混合效应模型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10、PM2.5和PM1与效应指标(包括7项症状指标、9项肺功能指标、18项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和EBC中差异代谢物)的关联性,筛选敏感效应指标,探索不同PM污染条件下对小学生的健康影响。其次,进行空气净化器交叉干预研究,洗脱期为1个月。将受试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分为2组,第一阶段一组使用有高效滤芯空气净化器,另一组使用无高效滤芯空气净化器,干预5天后体检并收集样本,一个月后交换空气净化器,进行第二阶段的干预,干预结束后体检并收集样本。为验证并比较随访研究筛选的敏感指标,干预研究PM监测、问卷调查、体检和样本的检测方法均与随访研究一致。用逻辑混合效应模型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空气净化器干预以及干预后PM浓度下降与效应指标的关联性。最后,对两项研究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索PM对小学生呼吸系统的健康危害和空气净化器的健康防护作用。[结果](1)2次随访分别纳入了 123名和118名研究对象,2次PM10平均时间加权个体暴露浓度分别为 19.44μg/m3 和 51.76μg/m3,PM2.5 加权浓度分别为 14.86μg/m3 和 41.37μg/m3,PM1加权浓度分别为6.27μg/m3和22.33μg/m3。两样本比较发现咳嗽、咳痰、流涕、VC、FVC、FEV1/FVC、FEF25%、FEF75%、pH、FeNO、EBC 8-iso、EBC IL-33、EBC IL-1β、EBCIFN-α、EBCTNF-α、EBCMCP-1、EBCIL-8、EBCIL-18、尿 8-OHdG 和尿 4-H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BC代谢组分析发现FDR q<0.05以及PLS-DA模型VIP>1.0的差异代谢产物共26个。关联性分析发现PM10、经PM10调整后的PM2.5和PM1与流涕、EBC pH、FeNO、EBC 8-iso、EBC IL-1β、EBC IL-6、EBC IL-8、EBC IL-33、4-HNE 和8-OHdG的升高有关联,其中FeNO升高幅度最大,PM10、PM2.5和PM1每升高1Oμg/m3,FeNO 分别升高 10.17%(95%CI:6.63%-13.7%)、12.54%(95%CI:8.12%-16.95%)和 22.17%(95%CI:14.3%-30.04%);与 FVC、FEV1、FEV1/FVC 和 FEF25%下降有关,其中 FEV1 下降幅度最大,PM10、PM2.5和 PM1每升高 10μg/m3,FEV1分别下降 3.25%(95%CI:1.95%-4.56%)、3.93%(95%CI:0.24%-7.62%)和 6.43%(95%CI:3.86%-9.00%)。差异代谢产物中发现PM短期暴露可引起14项代谢产物升高,10项代谢产物降低,其中EBC NA、EBC CBE、EBC MU、EBC PA 16:1N-7 和 EBC OA 与机体炎症反应有关,EBC PA 和 EBC UD与机体氧化应激有关,EBCFA与机体免疫调节有关。同时,研究发现PM有滞后效应,滞后1-2天(lag1-2)效应最强,对男生的影响强于女生。(2)空气净化器交叉干预研究中,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分别纳入124和116名研究对象,两组PM10平均时间加权个体暴露浓度分别为48.5±0.76μg/m3和71.08±0.21μg/m3,PM2.5加权浓度分别为37.37±7.65μg/m3和62.92±6.28μg/m3,PM1加权浓度分别为28.06±0.79μg/m3和39.08±2.91 μg/m3。研究发现空气净化器可有效降低室内PM10、PM2.5和PM1浓度,对PM2.5的净化率最强,室外浓度PM2.5 115μg/m3~150μg/m3时有最高净化率,为52.83%(50.26%,56.13%)。两样本比较发现干预组流涕发生率、FeNO、EBCIFN-α、EBCMCP-1和尿8-OHdG低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C非靶向代谢组学筛出16个潜在差异代谢物。关联分析发现空气净化器干预可有效降低小学生流涕、FeNO、EBCIL-1β、EBCIL-6和尿8-OHdG的浓度,空气净化器干预后,PM10、PM2.5和PM1的降低与流涕、FeNO、EBCIL-1 β、EBCMCP-1、EBCIL-6和尿8-OHdG的降低有关联,其中EBC MCP-1降低幅度最大,调整PM10影响后,PM2.5和PM1每下降10μg/m3,EBC MCP-1 分别下降 5.47%(95%CI:0.65%-10.29%)和 13.56%(95%CI:3.43%-23.7%)。空气净化器干预使EBC中7项差异代谢物下降,3项代谢产物升高,其中EBC L-Ser和EBC LLA与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关,EBCMU与炎症反应有关,EBCPUT与氧化应激有关。两项研究对比发现流涕、FeNO、EBCIL-1β、EBCIL-6、尿8-OHdG和EBCMU与PM(PM10、PM2.5和PM1)和空气净化器干预均有关联。各指标在不同性别小学生中变化不一,流涕、PEF、FEF25%、FeNO、EBCIL-1β、EBCIL-8 和尿 8-OHdG 在男生中变化幅度较大,FEV1、FEV1/FVC、FeNO、EBCIL-6和EBCMU在女生中变化幅度较大。[结论](1)PM短期暴露与小学生呼吸系统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关联,对健康小学生呼吸系统症状、肺功能具有不利影响。PM粒径越小,健康影响越大,且粒径大的颗粒物对粒径小的颗粒物健康影响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如不扣除其影响,可能会导致高估颗粒物的健康效应,提示应综合考虑不同粒径PM的健康效应。(2)PM有滞后影响,在暴露后1-2天达到最大效应,其影响可持续多日,提示一次污染发生时,人们不仅需要在当下采取通过外出时佩戴口罩,关闭门窗,有条件的在室内开启空气净化器等保护措施,而且在污染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都需要注意个体防护。(3)空气净化器可有效降低室内PM浓度,室外PM2.5 115μg/m3-150μg/m3时有最大的净化效能,与此同时,在小学生中观察到干预后,呼吸系统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发生相应的变化,提示在污染天气发生时,即使是正常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开启空气净化器也可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产生重要的防护作用。(4)男生较女生更易受PM的影响,在今后的科研以及人群健康防护中应考虑性别因素的影响。(5)两项研究综合分析,发现FeNO、EBC IL-1β、尿8-OHdG,辅以EBC MU是评估PM10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的敏感指标。FeNO、EBC IL-1β、EBCIL-6、尿8-OHdG,辅以流涕和EBC MU是评估PM2.5和PM1的健康影响和空气净化器对小学生的健康防护效果的敏感指标。(6)评估男生的健康效应时应重点关注流涕、PEF、FEF25%、FeNO、EBC IL-1β、EBC IL-8和尿8-OHdG等的变化,评估女生的健康效应时应重点关注FEV1、FEV1/FVC、FeNO、EBC IL-6 和 EBC MU 等的变化。(7)本研究从正反两方面评估了 PM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危害和空气净化器干预的健康防护作用,筛选、建立了较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可为未来在正常生活、学习或工作情况下,开展PM污染健康影响和空气净化器干预健康防护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手段,也可为污染天气下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健康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李成刚[7](2020)在《儿童湿热哮喘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鼠Th17细胞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湿热哮喘大鼠模型与现代医学不同表型哮喘模型的相关性;2.探讨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大鼠的疗效机制;3.探讨儿童湿热哮喘急性发作期与临床常见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研究:1.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多因素联合干预,建立湿热哮喘大鼠模型。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内外湿双因素联合干预,建立单纯湿热证大鼠模型。以正常大鼠和卵清蛋白致敏激发的哮喘大鼠为对照,通过多种生物学检测评价模型;2.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组。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态,检测肺泡灌洗液细胞计数及IL-8、IL-17,血清HDL、LDL,血浆FIB,肺组织病理学,肺组织ROR-γtm RNA。探讨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的疗效机制。临床研究:制定临床病例回顾分析表,对符合标准的病例进行相关信息的统计学描述,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探寻儿童湿热哮喘发病的微观辨证指标。结果:1.湿热哮喘模型较传统的“单纯OVA激发哮喘模型”的肺泡灌洗液中中细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内外湿”双因素建立的单纯湿热模型出现了明显的气道炎性反应;2.加味茵陈蒿汤可改善湿热哮喘模型大鼠的湿热证候和哮喘症状,上调HDL水平,下调LDL、HIB水平,改善气道炎症;可明显降低肺组织中RORγtm RNA的表达,下调IL-8、IL-17水平,下调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3.湿热哮喘发病以男童居多,学龄前期儿童高发,住院患儿多处在哮喘急性发作期;湿热哮喘多发于秋季,冬季少发,与非湿热哮喘发病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病毒检测阳性对于区别是否是湿热哮喘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儿MP检测阳性多提示属湿热哮喘,较非湿热哮喘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道八项病原学检测初步提示湿热哮喘病毒阳性检出率较高;4.WBC、L、M、N、EO、BASO、RDW-CV、PLT、PDW、CRP、NLR、PLR、ELR、ENR、EMR、NMR、MLR、K、Na、Cl、Ca、CO2、ALT、AST、ALP、UREA、β2MG、Ig E、CK-MB、LDH、ESR、GLU对于辅助诊断是否湿热哮喘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HGB、BLR、TP、TBIL、CREA升高对于辅助诊断是否湿热哮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建立的湿热哮喘大鼠模型可作为一种新型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模型;2.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的“内外湿”联合干预可以导致大鼠出现明显的气道炎性浸润;3.加味茵陈蒿汤可以减弱肺组织中RORγtm RNA的表达,下调IL-8、IL-17水平,减轻气道中性粒细胞聚集,其治疗机制可能与Th17细胞通路有关;4.湿热哮喘与秋季发病、MP感染及RBC、HGB、BLR、TP、TBIL、CREA检测升高有一定相关性。
翟鸿瑞[8](2020)在《成年人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利用美国国民健康营养调查数据库中2009-2016年的数据,描述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人群的基本特征,探索膳食纤维的摄入对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及其剂量反应关系,分析在吸烟者中膳食纤维摄入是否会对呼吸系统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以针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美国国民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 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的数据信息,将2009-2016年的调查信息中18岁以上的成年人纳入研究。本次研究纳入了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三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肺功能测量数据作为结局。病例的相关信息来源于自我报告的医疗信息数据以及体格检查数据。疾病患者与健康人群两组之间连续型变量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者t’检验,分类变量的分布差异采用χ2检验。使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与膳食纤维摄入之间的关系。通过预测概率绘制得到ROC曲线结合Hosmer和Lemeshow检验来判断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和拟合效果。将肺功能测量指标和膳食纤维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利用三节点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来评估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了18991人,平均年龄为48.01±18.45岁。1.膳食纤维摄入与哮喘的关系哮喘的总患病人数为2860人,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膳食纤维摄入与哮喘的患病风险之间呈负相关,OR(95%CI)值为0.63(0.52-0.75)。高剂量膳食纤维摄入在从不吸烟人群(OR:0.55,95%CI:0.42-0.70)和曾经吸烟人群(OR:0.63,95%CI:0.43-0.94)中与哮喘患病风险呈负相关,但是在目前吸烟人群中(OR:0.84,95%CI:0.59-1.21)的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膳食纤维摄入与哮喘的患病风险之间呈非线性关系P非线性<0.05。2.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人数为1004人,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膳食纤维摄入量与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风险呈负相关关系(OR:0.64,95%CI:0.48-0.85)。在从不吸烟(OR:0.69,95%CI:0.42-1.14)和曾经吸烟(OR:0.67,95%CI:0.38-1.18)的人群中,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关系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对于目前吸烟者来说,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慢性支气管炎患病风险之间呈负相关(OR:0.61,95%CI:0.34-0.98)。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风险呈非线性关系P非线性<0.05。3.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总人数为307人,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调整混杂因素后,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病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关联(OR:0.59,95%CI:0.34-1.01)。在曾经吸烟者人群中发现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风险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OR(95%CI)值为0.36(0.15-0.85)。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风险之间呈线性关系P非线性=0.99。4.膳食纤维摄入与肺功能在总人口膳食纤维摄入的三个剂量组中,最低组的平均FEV1值为2793.68ml,中等组为3075.88ml,最高组为334.42ml,三个组FEV1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膳食纤维摄入与FEV1和FVC值之间呈正相关。结论:成年人的膳食纤维摄入可能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风险之间呈负相关,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病风险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关联。膳食纤维摄入与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风险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病风险之间可能存在线性关系。
洪淼[9](2020)在《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现状及其与婴儿超重、体重增长过快和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武汉市城区婴儿营养补充剂和配方奶来源维生素D摄入情况;探索婴儿期维生素D补充、总摄入与超重、体重增长过快和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联性;基于婴儿超重、体重增长过快和下呼吸道感染风险探讨婴儿期维生素D适宜补充量和适宜摄入量。方法:本研究依托同济母婴健康队列,待队列中孕妇分娩后,于婴儿1月龄、3月龄、6月龄、1周岁时进行电话随访,前瞻性收集婴儿疾病情况、生长发育情况、喂养情况、营养补充剂服用情况等资料。第一部分研究将同济母婴健康队列中同时具有各随访时间点完整资料的健康婴儿作为纳入对象分析婴儿期各月龄段维生素D补充和摄入现状。维生素D补充定义为经由维生素D营养补充剂摄入维生素D,并依据维生素D营养补充剂服用起止时间、频率、剂量对婴儿期各月龄段维生素D日均补充量(IU/day)进行估算。维生素D摄入定义为经由营养补充剂和(或)婴儿配方奶来源摄入维生素D,将各月龄段配方奶来源维生素D日均摄入量与维生素D日均补充量相加得到婴儿期各月龄段维生素D总日均摄入量。依据婴儿期膳食维生素D参考摄入量建议,将维生素D总日均摄入量介于400-799IU/day定义为维生素D摄入适宜,将维生素D总日均摄入量≥800 IU/day定义为维生素D摄入过量。第二部分研究在第一部分研究对象基础上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分别探索婴儿期不同月龄期间(0-3月龄、0-6月龄、0-12月龄)维生素D补充及总摄入水平与超重和体重增长过快风险的关系。研究中将身长别体重Z评分>2视为超重,将出生至各月龄点年龄别体重Z评分变化值>0.67视为体重增长过快;运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维生素D补充及总摄入水平与超重及体重增长过快风险的关联性;并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函数对维生素D补充及总摄入水平与超重和体重增长过快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进行曲线拟合。第三部分研究在第一部分研究对象基础上,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筛选出婴儿期患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依据婴儿性别、出生季节按1:5匹配比例从健康婴儿中匹配对照组。依据初次感染时间,估算出生至发病时间段内维生素D日均补充量和日均摄入量,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婴儿期维生素D补充及总摄入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系。结果:(1)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现状:研究中共纳入1770名婴儿,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来源主要为维生素D补充。总体而言,婴儿期补充率高达95.6%,但摄入适宜率不足60%;其中0-3月龄、3-6月龄、6-12月龄补充率分别为82.1%、82.1%、70.6%;维生素D摄入适宜率分别为17.6%、58.3%、49.2%。另外婴儿期各月龄段维生素D摄入过量率不超过5%。(2)维生素D摄入与超重和体重增长过快风险的关联性:婴儿3月龄、6月龄和12月龄超重率分别为6.9%、10.1%和7.3%。婴儿0-3月龄、0-6月龄以及0-12月龄体重增长过快率分别为56.3%、54.8%和46.3%。0-6月龄期间,与最低补充水平组相比(0-199 IU/day),日均补充水平为200-399 IU/day时,婴儿6月龄超重风险显着降低,其RR(95%CI)为0.60(0.42,0.87);与此同时剂量—反应曲线拟合结果显示0-6月龄期间,日均补充水平介于300-400 IU/day时,超重风险最低。另外剂量—反应曲线显示0-6月龄期间维生素D总日均摄入量与超重风险呈U型关系,总日均摄入量为350 IU/day时,超重风险最低。此外,回归模型显示0-6月龄和0-12月龄期间,与最低补充水平组相比,日均补充水平为400-717 IU/day组婴儿体重增长过快风险最低,其RR(95%CI)分别为0.83(0.66,1.04)和0.78(0.62,0.98);与此同时曲线拟合显示0-6月龄和0-12月龄期间,维生素D日均补充水平与体重增长过快风险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而维生素D总摄入水平与体重增长过快风险在回归模型和曲线拟合结果中均未见显着相关关系。(3)维生素D摄入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联性:该部分研究共筛选出1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并匹配对照组950名婴儿。维生素D补充和总摄入水平与LRTI风险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未补充维生素D的婴儿相比,日均补充水平400-742 IU/day时婴儿下呼吸道感染风险降至最低(HR=0.32,95%CI:0.17,0.61);在维生素D总摄入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Cox回归模型中,与低摄入水平(0-199IU/day)相比,总日均摄入水平为400-894 IU/day时,下呼吸道感染风险降至最低(HR=0.55,95%CI:0.37,0.81)。结论:武汉市城区婴儿维生素D补充非常普遍,达95.6%,但摄入适宜率不足60%;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过量少见,不超过5%。总体而言,本研究提示维生素D补充有助于降低婴儿超重、体重增长过快和下呼吸道感染风险,其中0-6月龄期间日均补充量介于300-400 IU/day、日均摄入为350 IU/day时,婴儿6月龄超重风险最低;0-6月龄和0-12月龄期间维生素D日均补充为400-717 IU/day时,体重增长过快风险最低;但未见维生素D总摄入与体重增长过快风险具有显着相关关系;另外,婴儿期维生素D日均补充介于400-742 IU和总日均摄入水平介于400-894 IU/day,下呼吸道感染风险最低。结合婴儿下呼吸道感染和超重以及体重增长过快风险,本研究建议婴儿应从出生之日起开始补充维生素D,并坚持每日补充400 IU维生素D;维生素D适宜摄入量有待进一步确定。
刘扬[10](2020)在《孕期大气污染致婴幼儿哮喘重要窗口识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哮喘,是一种伴有可逆的气道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急剧增加,目前哮喘已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慢性儿童疾病。我国第三次全国城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0-14岁儿童哮喘累计患病率约0.48-7.57%,平均3.02%,表明哮喘也是我国儿童的常见疾病之一。与学龄儿童相比,小于3岁儿童的哮喘控制情况较差,会出现更多的睡眠障碍和活动受限,影响其生长发育,带来频繁的就诊与住院,并且早期儿童喘息、哮喘与成人后哮喘的发病及症状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延续性,这强调了早期预防措施在保护肺部健康方面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儿童早期暴露于空气污染被认为是后期过敏性疾病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孕期暴露于大气污染导致不良分娩结局的风险升高,但孕期大气污染对婴幼儿哮喘和过敏性疾病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研究结论尚存争议,需要进一步开展调查和研究。生命历程流行病学用于研究孕期、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和成年后的有害因素暴露对慢性疾病风险的长期影响,旨在通过生命历程数据来验证和推断暴露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期阐述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动态关系。应用生命历程流行病学的理念,可以系统地探讨孕期大气污染致婴幼儿哮喘的发病模式,识别重要窗口,进而对大气污染导致的儿童哮喘进行综合防治。研究目的以济南市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探讨1.5-3岁婴幼儿哮喘(喘息)发病情况,分析母亲孕期大气污染物暴露对婴幼儿哮喘(喘息)发生风险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母亲孕期不同时间段暴露于大气污染物致子代婴幼儿时期哮喘(喘息)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性,以期识别孕期大气污染致婴幼儿哮喘(喘息)的重要暴露窗口,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预防,以控制逐年增加的哮喘发病率。材料与方法1.研究现场本研究在济南市区进行。以济南市辖区内116家预防接种门诊作为抽样框架,采用随机数字法从中随机抽取15家预防接种门诊作为研究现场。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两种研究设计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期间,在研究现场针对疫苗接种的婴幼儿开展横断面调查研究。婴幼儿母亲填写登记表,内容包括婴幼儿姓名、性别以及婴幼儿是否曾被医生诊断为喘息性疾病或哮喘。病例对照研究在横断面研究基础上,以曾被诊断为哮喘或喘息的婴幼儿作为病例,对其母亲进行面对面调查,完成病例对照调查问卷;以未曾被诊断为哮喘或喘息的婴幼儿为源人群,采用系统抽样的方式,按照随机数字方法,每10名婴幼儿抽取1名婴幼儿作为对照,完成病例对照调查问卷。3.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母亲为济南市常驻人口的1.5-3岁婴幼儿。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单胎,②年龄1.5-3岁,③母亲为济南市常驻人口。研究对象排除标准:①早产儿,②低出生体重儿,③有先天性疾病的婴幼儿,④研究对象母亲孕期居住地不在济南市区。4.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临床确诊的哮喘(喘息);(2)研究对象母亲准确的妊娠时间、分娩时间和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时间;(3)济南市各监测点大气复合污染物监测数据。其中,研究现场13个空气监测站点提供SO2、NO2、CO、O3、PM2.5和PM10 24小时内每小时的监测数据;(4)研究对象母亲孕期大气复合污染物暴露水平个体化评估。以研究对象母亲孕期居住地址为依据,计算每名研究对象母亲整个孕期和不同孕期各种大气污染物的个体暴露量;(4)研究对象基本信息、研究对象母亲基本信息及孕期相关信息和家庭环境信息等。5.统计分析方法使用R软件(版本3.6.1,http://www.r-project.org/)进行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流行病学描述:数值变量根据分布特征,采用均数±标准差((?)±S)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分类变量采用计数值(n)表示。单因素分析:数值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s,95%CI)。相关分析:污染物两两进行相关分析,计算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并进行假设检验。敏感性分析:将所有在孕期搬过家的婴幼儿剔除后,再一次进行分析。检验水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婴幼儿哮喘(喘息)累计发病率调查期间,在研究现场进行预防接种的1.5至3岁的婴幼儿12384名,其中256名婴幼儿曾被医生诊断为哮喘(喘息),济南市1.5-3岁婴幼儿哮喘(喘息)累计发病率为2.07%。2.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调查结束时,共得到256名病例和1445名对照。256名病例中,236名婴幼儿母亲完成了病例对照调查问卷,应答率为92.19%;1445名对照中,1369名婴幼儿母亲完成了病例对照调查问卷,应答率为94.74%。病例对照调查问卷合格率为100%。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487名研究对象,包括病例组192名研究对象和对照组1295名研究对象。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性别、出生体重、胎龄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胎次、父母特异性、母亲年龄、家庭收入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哮喘(喘息)组研究对象有较高的胎次、父母具备特异性、母亲年龄较大、家庭收入较高等。3.暴露评估结果(1)两组研究对象整个孕期大气污染暴露水平病例组SO2、NO2、O3和PM2.5在整个孕期的平均暴露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喘息)组研究对象母亲整个孕期SO2、NO2、O3和PM2.5暴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O和PM10平均暴露水平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研究对象不同孕期大气污染暴露水平孕早期,病例组SO2、NO2、CO和PM2.5平均暴露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喘息)组婴幼儿母亲SO2、NO2、CO和PM2.5平均暴露水平高于对照组;O3和PM10平均暴露水平两组无差异(P>0.05)。孕中期,两组SO2、CO和O3平均暴露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哮喘(喘息)组研究对象母亲SO2和O3平均暴露水平高于对照组,CO平均暴露水平低于对照组;NO2、PM2.5和PM10暴露水平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孕晚期,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SO2和PM10平均暴露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哮喘(喘息)组SO2暴露水平高于对照组,PM10暴露水平低于对照组;NO2、CO、O3和PM2.5平均暴露水平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婴幼儿哮喘(喘息)发生重要窗口识别结果(1)两组研究对象整个孕期大气污染暴露与婴幼儿哮喘(喘息)的关联性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研究对象母亲孕期SO2和NO2暴露水平与婴幼儿哮喘(喘息)结局之间呈现明显正关联(SO2:OR=1.479,95%CI:1.252-1.748;NO2:OR=1.459,95%CI:1.197-1.779);孕期 CO、O3、PM2.5和 PM10暴露水平与婴幼儿哮喘(喘息)结局无明显关联(CO:OR=1.015,95%CI:0.926-1.111;O3:OR=0.981,95%CI:0.905-1.064;PM2.5:OR=1.083,95%CI:0.955-1.228;PM10:OR=0.868,95%CI:0.738-1.020)。(2)两组研究对象不同孕期大气污染暴露水平与婴幼儿哮喘(喘息)的关联性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SO2暴露水平与婴幼儿哮喘(喘息)发生风险之间均呈现明显正关联(孕早期:OR=1.150,95%CI:1.045-1.265;孕中期:OR=1.132,95%CI:1.031-1.241;孕晚期:OR=1.161,95%CI:1.049-1.284);孕早期、孕中期NO2暴露水平与哮喘(喘息)发生风险之间同样呈现明显正关联(孕早期:OR=1.237,95%CI:1.085-1.412;孕中期:OR=1.295,95%CI:1.128-1.486),孕晚期NO2暴露水平与哮喘(喘息)结局之间无明显关联(OR=1.083,95%CI:0.945-1.242)。5.敏感性分析结果剔除所有在孕期搬过家的婴幼儿数据后再次分析,其结果保持稳定。研究结论1.孕期SO2和NO2暴露可增加子代婴幼儿时期哮喘(喘息)的发生风险。2.整个孕期是SO2暴露致子代婴幼儿哮喘(喘息)发生的重要窗口,孕早期和孕中期是NO2暴露致婴幼儿哮喘(喘息)发生的重要窗口。3.济南市1.5-3岁婴幼儿哮喘(喘息)的累计发病率为2.07%。应针对大气污染状况做好孕期宣传教育,加强孕产妇保健工作的针对性,使孕期尽可能降低大气污染物暴露水平,以控制逐年增加的哮喘发病率。
二、哮喘死亡多因素对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哮喘死亡多因素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
1.1 CCVD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
1.1.1 高血压 |
(1)定义: |
(2)流行特征: |
(3)疾病负担: |
1.1.2 冠心病 |
(1)定义: |
(2)流行特征: |
(3)疾病负担: |
1.1.3 脑卒中 |
(1)定义: |
(2)流行特征: |
(3)疾病负担: |
1.2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
1.2.1 流行特征 |
1.2.2 疾病负担 |
1.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
1.3.1 COPD |
1.3.2 哮喘 |
(1)定义: |
(2)流行特征: |
(3)疾病负担: |
1.4 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
1.4.1 流行特征 |
1.4.2 疾病负担 |
2 主要慢性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 |
2.1 心脑血管疾病 |
2.1.1 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更易患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
2.1.2 感染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加重 |
2.2 糖尿病 |
2.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
2.4 恶性肿瘤 |
2.4.1 恶性肿瘤患者更易患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
2.4.2 感染易导致恶性肿瘤加重 |
2.5 流感造成的疾病负担 |
2.5.1 流感在全人群中的疾病负担 |
2.5.2 流感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的疾病负担 |
(1)心脑血管疾病: |
(2)糖尿病: |
(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
(4)恶性肿瘤: |
2.6 肺炎造成的疾病负担 |
2.6.1 肺炎在全人群中的疾病负担 |
2.6.2 肺炎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的疾病负担 |
(1)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
(2)糖尿病: |
(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
(4)恶性肿瘤: |
3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有效性 |
3.1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简介 |
3.1.1 流感疫苗 |
3.1.2 肺炎球菌疫苗 |
(1)PPV: |
(2)PCV: |
3.2 流感疫苗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的的应用效果 |
3.2.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
3.2.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
3.2.3 糖尿病患者 |
3.2.4 恶性肿瘤患者 |
3.3 PPV23在主要慢性病人群的应用效果 |
3.3.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
3.3.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
3.3.3 糖尿病患者 |
3.3.4 恶性肿瘤患者 |
3.4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联合接种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的应用效果 |
4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
4.1 一般人群流感疫苗和PPV23接种的安全性 |
4.2 流感疫苗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
4.2.1 心脑血管疾病 |
4.2.2 糖尿病 |
4.2.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
4.2.4 恶性肿瘤 |
4.3 PPV23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
4.3.1 心脑血管疾病 |
4.3.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
4.3.3 糖尿病 |
4.3.4 恶性肿瘤 |
4.4 流感疫苗和PPV23联合接种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
4.4.1 心脑血管疾病 |
4.4.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
4.4.3 糖尿病 |
4.4.4 恶性肿瘤 |
5 WHO和其他国家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推荐 |
5.1 流感疫苗接种推荐 |
5.1.1 心血管疾病患者 |
5.1.2 糖尿病患者 |
5.1.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
5.1.4 恶性肿瘤患者 |
5.2 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推荐 |
5.2.1 心血管疾病患者 |
5.2.2 糖尿病患者 |
5.2.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
5.2.4 恶性肿瘤患者 |
6 中国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建议 |
6.1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程序 |
6.1.1 流感疫苗 |
6.1.2 肺炎球菌疫苗 |
6.2 慢性病人群接种建议 |
7 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概述 |
2.2 住院早产儿的危险因素 |
2.2.1 早产与孕母产前一般情况 |
2.2.2 早产与孕母基础疾病及妊娠期并发症 |
2.2.3 早产与胎儿因素 |
2.2.4 早产与羊水、胎盘、脐带因素 |
2.3 小结与展望 |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病例来源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数据收集 |
3.2.2 分组情况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1.1 10 年前后两组早产儿发病率 |
4.1.2 10 年前后早产儿基本情况及构成比 |
4.2 危险因素 |
4.2.1 孕母产前一般情况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
4.2.2 孕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
4.2.3 胎儿因素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
4.2.4 10 年前后羊水、胎盘及脐带等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
4.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4.3.1 不同体重百分比范围早产儿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孕母产前一般情况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
5.2 孕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危险因素探讨 |
5.3 胎儿因素有关的危险因素探讨 |
5.4 羊水、胎盘、脐带等因素有关的危险因素探讨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构建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评估工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2 型糖尿病对感染性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死因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2 型糖尿病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传统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评估工具在 2 型糖尿病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应用的准确性比较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血清白蛋白建立适合2 型糖尿病患者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APUA模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应用APUA预测模型评估2 型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远期预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2 型糖尿病与肺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重症流感肺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念珠菌研究概述 |
1.2 下呼吸道念珠菌定植研究概述 |
1.3 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
1.4 念珠菌感染疾病的治疗方面的研究 |
1.4.1 针对病原的有效性治疗 |
1.4.2 经验性治疗 |
1.4.3 预防性的治疗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COPD及哮喘诊断标准、急性加重/发作定义 |
2.1.3 实验分组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终点 |
2.3 样本来源 |
2.4 纳入患者临床资料 |
2.4.1 基本信息 |
2.4.2 预后指标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学角度进行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患者基本资料 |
3.2 念珠菌阳性病例组中微生物学情况 |
3.3 阳性病例组念珠菌阳性者有无口腔黏膜白斑 |
3.4 临床预后指标 |
3.5 念珠菌阳性相关因素分析 |
3.6 念珠菌阳性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情况 |
4.1.1 年龄 |
4.1.2 吸烟史及吸烟量 |
4.1.3 稳定期肺功能 |
4.2 念珠菌阳性病例组中微生物学情况 |
4.3 口腔黏膜白斑 |
4.4 临床预后指标 |
4.4.1 机械通气 |
4.4.2 住院天数 |
4.4.3 住院死亡率 |
4.4.4 出院后1 年内急性加重次数 |
4.4.5 住院费用 |
4.4.6 1 年内再次急性加重率、再次急性加重住院间隔天数、1 年内死亡率 |
4.5 念珠菌阳性危险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气道疾病念珠菌定植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大气颗粒物短期暴露与空气净化器干预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PM的健康危害概述 |
1.2 PM短期暴露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
1.2.1 呼吸道症状 |
1.2.2 肺功能指标 |
1.2.3 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 |
1.2.4 代谢组学技术 |
1.2.5 现有PM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研究的局限性 |
1.3 空气净化器室内PM净化效果研究进展 |
1.4 空气净化器的健康防护研究进展 |
1.5 小结 |
1.5.1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研究假设和意义 |
1.5.2 研究目的和设计 |
第二章 PM短期暴露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暴露监测 |
2.2.3 问卷调查 |
2.2.4 身高体重测量 |
2.2.5 肺功能检测 |
2.2.6 FeNO检测 |
2.2.7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2.2.8 样品的检测 |
2.2.9 质量控制 |
2.2.10 统计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人群基本信息情况 |
2.3.2 暴露浓度情况 |
2.3.3 呼吸系统症状指标情况 |
2.3.4 肺功能指标情况 |
2.3.5 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情况 |
2.3.6 EBC中差异代谢产物情况 |
2.4 讨论 |
2.4.1 时间活动模式结合微环境浓度估算个体暴露浓度 |
2.4.2 PM间关联性分析 |
2.4.3 各类指标的讨论 |
2.4.4 滞后效应讨论 |
2.4.5 PM对不同性别健康影响的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空气净化器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防护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2.1 样本量估算 |
3.2.2 研究对象 |
3.2.3 空气净化器的配置 |
3.2.4 暴露监测 |
3.2.5 问卷调查 |
3.2.6 身高体重测量 |
3.2.7 肺功能检测 |
3.2.8 FeNO检汲测 |
3.2.9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3.2.10 样品的检测 |
3.2.11 质量控制 |
3.2.12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人群基本信息情况 |
3.3.2 PM暴露浓度情况 |
3.3.3 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 |
3.3.4 呼吸系统症状指标情况 |
3.3.5 肺功能指标情况 |
3.3.6 呼吸系统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情况 |
3.3.7 EBC中差异代谢产物情况 |
3.4 讨论 |
3.4.1 净化效率的讨论 |
3.4.2 净化器干预对小学生健康影响的讨论 |
3.4.3 空气净化器干预对不同性别小学生呼吸系统影响的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综合分析 |
4.1 两项研究指标对比分析 |
4.2 指标间关联性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1.1 PM_(2.5)短期暴露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研究 |
5.1.2 空气净化器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防护研究 |
5.1.3 综合分析 |
5.2 全文结论 |
5.3 研究创新性与优势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综述 |
附录B 论文1 |
附录E 论文2 |
附录D 伦理审查表 |
附录E 知清同意书 |
附录F 家长问卷 |
附录G 小学生问卷 |
附录H 时间活动日志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儿童湿热哮喘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鼠Th17细胞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湿热哮喘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模型制备 |
2.3 一般情况记录 |
2.4 麻醉及取材 |
2.5 血清HDL、LDL测定 |
2.6 血浆FIB测定 |
2.7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 |
2.8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 |
2.9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步骤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动物一般情况 |
3.2 血清HDL、LDL测定结果 |
3.3 血浆FIB测定结果 |
3.4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结果 |
3.5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现代哮喘鼠模型研究进展 |
4.2 人哮喘表型与动物哮喘表型相关性的研究 |
4.3 中西医理论指导下的湿热哮喘大鼠模型的建立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 |
第2章 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大鼠的疗效验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模型制备 |
2.2 实验分组 |
2.3 给药方法 |
2.4 一般情况观察 |
2.5 麻醉及取材 |
2.6 血清HDL、LDL测定 |
2.7 血浆FIB测定 |
2.8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 |
2.9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动物一般情况 |
3.2 血清HDL、LDL测定结果 |
3.3 血浆FIB测定结果 |
3.4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结果 |
3.5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加味茵陈蒿汤立法依据及组成 |
4.2 加味茵陈蒿汤的实验研究进展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 |
第3章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湿热哮喘相关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标本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肺泡灌洗液IL-8、IL-17 含量 |
2.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肺组织ROR-γtm RNA表达 |
3 结果 |
3.1 大鼠BALF中 IL-8、IL-17 含量的ELISA检测结果 |
3.2 大鼠肺组织ROR-γtm RNA表达结果 |
4 讨论 |
4.1 Th17 细胞相关机制与哮喘的相关性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 |
第4章 儿童湿热型哮喘临床回顾性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病例分组 |
1.5 信息采集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哮喘患儿病例信息统计描述 |
3.2 湿热与非湿热哮喘患儿临床生化检测分析 |
3.3 哮喘患儿病原学检查情况 |
3.4 湿热哮喘患儿诊断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湿热与炎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
4.2 湿热哮喘的临床研究进展 |
4.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一儿童湿热型哮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综述二支气管哮喘炎症表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3 实验图片 |
附录4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已发表论文 |
(8)成年人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2 膳食纤维摄入量 |
3 呼吸系统疾病的定义 |
4 协变量的定义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2 膳食纤维摄入与哮喘的关系 |
2.1 膳食纤维摄入与哮喘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2 膳食纤维摄入与哮喘的剂量反应关系 |
3 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支气管炎 |
3.1 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支气管炎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2 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剂量反应关系 |
4 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阻塞性肺病 |
4.1 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2 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剂量反应关系 |
5 膳食纤维摄入与肺功能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9)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现状及其与婴儿超重、体重增长过快和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现状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与超重、体重增长过快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与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维生素D与儿童健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博士期间参与课题、发表论文和参加学术会议 |
附录2 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10)孕期大气污染致婴幼儿哮喘重要窗口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现场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内容 |
5 统计分析方法 |
6 伦理问题与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1 婴幼儿哮喘(喘息)累计发病率 |
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 暴露评估结果 |
4 婴幼儿哮喘(喘息)发生重要窗口识别结果 |
5 敏感性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优点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奖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哮喘死亡多因素对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专家共识[J]. Vaccine and Immunization Branch,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6)
- [2]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D]. 刘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3]构建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评估工具[D]. 马春明.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D]. 陈曼曼. 潍坊医学院, 2021(02)
-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D]. 王玮琴.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大气颗粒物短期暴露与空气净化器干预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影响研究[D]. 阳晓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7]儿童湿热哮喘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鼠Th17细胞影响的研究[D]. 李成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成年人膳食纤维摄入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D]. 翟鸿瑞. 青岛大学, 2020(01)
- [9]婴儿期维生素D摄入现状及其与婴儿超重、体重增长过快和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联性研究[D]. 洪淼.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10]孕期大气污染致婴幼儿哮喘重要窗口识别[D]. 刘扬. 山东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