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氏珍珠贝肉营养液的研制及营养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王安凤,赵永强,陈胜军,李来好,杨贤庆,吴燕燕,杨少玲,李春生[1](2017)在《响应面法优化合浦珠母贝肉水解工艺》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合浦珠母贝肉的酶解工艺进行优化。以水解度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加酶量、液料比、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对水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贝肉最佳水解条件为加酶量5 680 U/g、液料比2.8∶1(m L∶g)、酶解时间6.5 h、酶解温度55℃,在此条件下水解度为(44.27±1.23)%,与预测值基本吻合。该工艺简单方便,水解效果好,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王安凤[2](2017)在《合浦珠母贝肉调味料的制备及风味研究》文中认为合浦珠母贝肉是一种现阶段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大宗低值海产品原料,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可将其制备成海鲜调味料,以提高其原料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但其酶解液存在香味不足,腥味重等缺点,需要对其加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优化。本文以合浦珠母贝肉为原料,先用蛋白酶水解合浦珠母贝肉制成酶解液,再用微生物发酵法改良其风味,并用感官分析、仪器分析及化学分析等方式,测定微生物发酵对酶解液中挥发性及非挥发性物质的影响,并采用喷雾干燥法进行干燥制成调味料干粉。本研究旨在为合浦珠母贝肉开发利用制备海鲜调味料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合浦珠母贝肉的酶解工艺进行优化。以水解度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加酶量、液料比、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对水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肉最佳水解条件为加酶量5680 U/g、液料比2.8:1(V:m)、酶解时间6.5 h、酶解温度55℃,在此条件下水解度值为44.27%±1.23%,与预测值基本吻合。2、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发酵液风味值及游离氨基态氮含量为指标,研究菌种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合浦珠母贝肉发酵液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的基础上,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菌种比例1:2,接种量4%,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80 h。在此条件下,所得发酵液的风味值为96.77分,游离氨基态含量为2.83 g/L。3通过HS-SPME和GC-MS联用技术分析,从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到发酵液整个工艺过程中鉴定出77种挥发性成分,不同样品之间风味物质的数量和组成差异显着,贝肉酶解液、贝肉发酵液中分别检测出29种和56种挥发性风味成分。经酶解后主要呈味物质含量增加,其中糠醛、苯甲醛、2,5-辛二酮、2-壬酮、吡嗪等物质含量面积比由分别从0.21%、0.09%、0%、0%、0.07%提高到1.78%、6.74%、1.16%、1.04%、0.33%。采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法测定提取物反应前后体系中游离氨基酸、多肽及无机离子等呈味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鲜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了6.35%和2.93%;无机盐离子含量变化不大;通过检测分析可知,发酵前后酶解液里都包含了5种片段,发酵后的酶解液中的肽段长度集中在3 KDa以下,特别是<1 KDa的含量占总肽含量的86.9%。4、通过进口温度、进料流速、助干剂添加量3个因素对产品收集率和感官评分的影响,并结合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取麦芽糊精为助干剂,并在正交实验基础上确定调味料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进口温度170℃,进料流量2.30mL/min,麦芽糊精添加量25%。在此条件下,所得粉末为淡黄色,风味较好,收集率为92.1%,感官评分为90.0分。
吴燕燕,马永凯,李来好,胡晓,杨贤庆,岑剑伟[3](2017)在《合浦珠母贝源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合浦珠母贝是海水养殖生产珍珠主要经济贝类,合浦珠母贝源活性肽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合浦珠母贝源抗氧化肽的酶法制备技术、分离纯化技术、功能性质和应用的研究现状,评述了目前开发合浦珠母贝源抗氧化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在合浦珠母贝源抗氧化肽中的应用前景,为今后高效开发利用合浦珠母贝源抗氧化肽和其他海洋活性肽提供参考。
周文红,归三岷,杨志伟,苏巧琳[4](2014)在《珍珠贝肉酶解条件的优化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以钦州珍珠贝肉为原料,以酶解液中氨基酸态氮含量作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来优化酶解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3中酶中,碱性蛋白酶与胰蛋白酶进行双酶复合同步酶解效果较好,优化条件为:碱性蛋白酶与胰蛋白酶质量比为3∶2,温度50℃,pH7.5,酶解4h。在此条件下酶解液中氨基酸态氮含量为6.417mg/ml。
安静波[5](2013)在《马氏珠母贝富硒蛋白的生物构建及抗氧化活性初探》文中认为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肉作为我国南方海水珍珠生产过程中的的副产品,除直接鲜食外一般作为饲料或弃于周边,利用率低,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随着人们对硒及其生物功能研究的逐步深入,有机硒作为安全有效的硒源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并有研究表明水生生物的硒蛋白组比陆生生物大,因此硒蛋白种类较为丰富,是很好的有机硒源。目前水生生物富硒产品多以藻类为主,但藻类的生物量小,限制了富硒产品的开发及利用,而关于马氏珠母贝的富硒及食物链富硒的方法尚未见报道。本文以扁藻和马氏珠母贝为原料,探讨了食物链富硒的可能性,构建了通过食物链培育富硒马氏珠母贝的生物流程,并对富硒马氏珠母贝硒蛋白进行分离纯化,以了解硒在马氏珠母贝不同蛋白组分内的分布,通过建立乳鼠心肌细胞的H2O2氧化模型,初步探讨了马氏珠母贝含硒蛋白的抗氧化活性,以期为马氏珠母贝硒蛋白的进一步分离纯化和利用提供依据和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以不同浓度的硒处理扁藻培养基,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凯氏定氮法以及考马斯亮蓝法测定扁藻的生物量、藻粉中硒含量、藻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和扁藻粗蛋白的蛋白质含量,从而观察不同硒浓度对扁藻生长情况和扁藻富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硒对扁藻生长的96h-EC50为33.65mg/L,硒对扁藻生长的促进浓度范围为4.810.4mg/L,22.9mg/L以上硒浓度则会抑制甚至完全抑制扁藻的生长;扁藻的富硒能力与培养液初始硒浓度呈正相关,硒浓度大于10.4mg/L时,扁藻硒含量明显增高,为普通扁藻的110187倍,其中5.56%的硒与蛋白质相结合存在,综合考虑所得扁藻的生物量及硒含量,确定富硒扁藻的最佳处理条件为:初始硒浓度10.4mg/L,培养时长为7d。2.以所得的富硒扁藻投喂马氏珠母贝,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凯氏定氮法、和考马斯亮蓝法分别测定马氏珠母贝肉及不同部位的硒含量、马氏珠母贝肉的蛋白质含量和粗蛋白中的蛋白质含量,以检测不同投喂时间对马氏珠母贝富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富硒马氏珠母贝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富硒藻粉投喂量1g/L,培养时长为10d;硒在马氏珠母贝的内脏团、外套膜和壁壳肌中均有分布,且含量依次降低;马氏珠母贝中的蛋白结合硒占总硒的14.00%,为扁藻的2.5倍,说明通过食物链传递,硒与蛋白的结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3.用Tris-HCl缓冲液对富硒马氏珠母贝蛋白进行提取,并通过等电点测定、(NH4)2SO4分步盐析、Sephadex G-75柱层析及SDS-PAGE电泳分析对硒蛋白进行初步分离纯化,以探讨硒在不同蛋白组分内的分布和主要硒蛋白的分子量范围。结果表明,富硒马氏珠母贝碱溶性蛋白的等电点初步确定处于pH3.9左右。B组蛋白,即40%(NH4)2SO4饱和度下的蛋白组分中硒含量最高,为77.69mg/kg pro;其次是20%和100%饱和度下的蛋白组分,硒含量分别为71.64mg/kg pro和70.98mg/kg pro;B组蛋白经Sephadex G-75柱进行分离后共出现3个蛋白峰,峰2的硒蛋白含量最高,为554.35mg/kg pro;峰2中蛋白的分子量大约分布在200、97、44及35kD左右。4.试验通过构建乳鼠心肌细胞H2O2氧化损伤模型,对心肌细胞MDA含量、SOD活性和GSH-Px活性进行检测,从而观察富硒马氏珠母贝含硒蛋白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富硒马氏珠母贝含硒蛋白可以降低H2O2诱导氧化损伤心肌细胞的MDA含量,抑制心肌细胞SOD和GSH-Px活性的下降,从而起到对H2O2诱导的氧化损伤的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推测其可能的保护机制有三方面:①维持机体SOD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生成量;②直接抑制氧自由基活性或清除已生成的过氧化物及超氧自由基;③抑制线粒体的过氧化反应,修复自由基引起的生物膜损伤。结果表明,经食物链传递可成功地对马氏珠母贝进行富硒,所得的硒蛋白主要分布在40%(NH4)2SO4饱和度下的蛋白组分中,且该组分含硒蛋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田倩[6](2012)在《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活性和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合浦珠母贝是一种养殖范围最广的珍珠贝,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本文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的酶法从合浦珠母贝肉中提取抗氧化肽的基础上,进行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抗衰老化妆品方面开发应用的研究,本文以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为原料,采用制备型葡聚糖分子凝胶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制备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组分,研究其抗氧化活性: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小鼠体内抗氧化活性;并运用响应面法优化脂质体的制备工艺。本研究对于将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组分的研究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促进合浦珠母贝高值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制备分离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中,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经半制备葡聚糖G-25分离纯化,得到5个组分,测定其将三价铁离子的还原能力,并将还原能力最强的组分进行葡聚糖G-15分离,测定其将三价铁离子的还原能力,并将最强的组分进行RP-HPLC分离,最后得到五种抗氧化肽。将半制备葡聚糖G-25分离纯化得到的五个组分进行三价铁离子的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结果显示,F’2组分的三价铁离子的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分别为4.16、56.3%和73.2%,可作为下一步研究应用的对象。在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活性和护肤活性的检测中,以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原料,研究其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亚油酸过氧化反应、红细胞溶血试验、保湿活性及添加到化妆品中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7.7%;超氧阴离子清除率为76.3%;羟自由基清除率为83.5%;抗亚油酸过氧化能力和抑制膜脂质过氧化能力均较强;具有良好的吸湿及保湿能力。合浦珠母贝酶解液在护肤霜中的最佳添加量为1%,此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48.34±2.96%、33.52±2.34%,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和稳定性。在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体内试验中,以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为原料,用无毛光老化小鼠背部涂抹的方法,研究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对小鼠光老化进程的影响。研究小鼠背部皮肤皱纹的生成、皮肤含水量、弹性,分子生物学水平中MDA的含量、GSH-Px、CAT、羟脯氨酸的活性和组织形态学水平上的皮肤形态、基底层细胞分裂情况、角质层同表皮厚度比例、成纤维细胞数量、胶原纤维体密度,真皮微血管体密度的测定。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能显着减少小鼠皮肤提拉恢复的时间,减缓皱纹的生成,显着的降低小鼠皮肤中MDA的含量,GSH-Px、CAT和羟脯氨酸的活性显着提高,组织学观察显示,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对于延缓小鼠光老化进程有显着的作用,其中高剂量组影响最为显着。在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脂质体制备中,以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组分为研究对象,制备脂质体,考察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以包封率为指标,分别考察卵磷脂与胆酸钠的质量比、不同温度、不同转速、不同pH值、不同超声时间等对脂质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nheken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以脂质体包封率为响应值做响应面,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最佳工艺为:胆酸钠占卵磷脂的比例为38.62%,反应温度为45.63℃,反应时间为38.87min。在此条件下预测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脂质体包封率为80.9639%,实际测量值为(83.24±0.78)%。
马孝甜[7](2012)在《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颜色是衡量珍珠质量的标准之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人工调控培育有色珍珠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我国主要海水育珠贝马氏珠母贝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投喂虾青素前后贝肉生化组分、生化指标和对虾青素的积累量及贝壳结构和颜色。首先通过GC-MS、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全自动生化指标分析仪、紫外可见光分析仪和反相HPLC对贝肉中的基本组分进行初步研究,后重点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对贝壳的微结构进行较详细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贝体的影响(1)在养殖试验前30天,对照组和试验组马氏珠母贝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对照组比试验组死亡程度大;30天后,对照组的死亡量趋于稳定,试验组仍呈下降趋势,于40天后逐渐趋于稳定,说明虾青素可显着提高马氏珠母贝存活率。(2)通过观察对照组和试验组贝壳和贝肉,得出马氏珠母贝可摄食虾青素,且该色素可参与贝体代谢,导致贝体外套膜、闭壳肌、腮丝和肾脏呈现橙色,贝壳珍珠层呈现金黄色。(3)马氏珠母贝中共检测出1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5种,不饱和脂肪酸8种。对照组饱和脂肪酸占粗脂肪含量的34.51%,不饱和脂肪酸占45.67%;试验组饱和脂肪酸占34.32%,不饱和脂肪酸占50.02%,即投喂虾青素后贝体内饱和脂肪酸含量几乎未发生变化,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升高。(4)从氨基酸组成来看,马氏珠母贝贝肉中对照组和试验组基本一致;从氨基酸含量来看,均为Glu含量最高,Asp、Gly、Ala、Leu、Lys、Arg较为丰富,Cys和His较低,对照组较试验组均偏低,且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总氨基酸含量44.86g/100g,Glu含量高达7.12g/100g,其中必需氨基酸(Lys、Thr、Phe、Val、Leu、Ile、Met)含量占总氨基酸14.83g/100g,呈味氨基酸(Arg、Ala、Gly、Asp、Glu)含量占总氨基酸的22.72g/100g;而试验组总氨基酸含量49.02g/100g,Glu含量高达7.79g/100g,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17.5g/100g,呈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的23.9g/100g。(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AST、ALB、GLB、ALP、GLU、Ca和Mg显着增加(P<0.05),BUN、Cr、UA和P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显着差异。2、马氏珠母贝贝肉中虾青素含量变化研究通过观察萃取液颜色以筛选最佳色素萃取剂,紫外全波长扫描确定该色素为类胡萝卜素,反相HPLC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三氯甲烷为马氏珠母贝色素的最佳萃取剂;该色素通过紫外全波长扫描发现,其具有类胡萝卜素特有的峰形“三指峰”;反相HPLC的最佳色谱条件:流动相:甲醇:乙腈:水为84:12:4,流速1ml/min,进样量20μl;本试验通过HPLC分析未皂化和皂化两种处理的马氏珠母贝对照组和试验组,得知虾青素标准曲线为:y=68178x+1439.2,R2=0.9998,线性区间:0.01-2.0mg/mL,保留时间(Retentiontime)为3.65min,对照组未皂化即游离的虾青素为6.870±1.356μg/g,还含有其他类胡萝卜素,但具体成分还需进一步鉴定,皂化后虾青素含量为5.199±1.145μg/g,即对照组贝体内有游离虾青素,虾青素酯形式较少,由于虾青素性质不稳定,皂化过程中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所以皂化后较皂化前含量减少;试验组皂化前游离虾青素63.657±5.165μg/g,皂化后虾青素含量为74.799±5.907μg/g,显着增加(P<0.05),即投喂后虾青素酯含量11.142±0.742μg/g,即投喂虾青素90d后,贝体内积累69.6±4.772μg/g。3、投喂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贝壳的影响(1)对照组和试验组红外光谱图与标准文石基本吻合,说明贝壳内层主要矿物组成为文石,也含有少量的其他有机物和水分。由于CaCO3约占95%,有机物含量相对较少,所以其产生微弱的吸收峰,可能被CO32-产生强吸收峰覆盖,从而影响对有机物的鉴定;(2)对比对照组和试验组贝壳壳角蛋白,由于贝壳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少,试验组仅显示类胡萝卜素中C=C和芳香结构或环状结构及甲基和亚甲基的特征吸收峰;(3)对照组和试验组壳角蛋白组成基本相同,主要特点是极性氨基酸Gly含量较高,对照组达到18.97%,试验组达到19.6%,二者没有显着差异;对照组和试验组壳角蛋白氨基酸的含量相差不大,主要以富含Asp、Gly、Ala和Tyr为特征,其中对照组占总量的38.78%,试验组占40.04%;对照组和试验组酸性氨基酸Asp分别占10.7%和11.68%;碱性氨基酸分别占6.47%和6.49%;非极性氨基酸分别占30.28%和29.58%;极性氨基酸分别占32.07%和32.42%;(4)对照组文石小板片呈六边形,但规则度欠佳;试验组文石小片呈规则正六边形,同一层粒径均匀一致,变化范围较小,体现了生物矿化的特殊性。众所周知,文石晶体形状规则,则结构致密,表面缺陷少,珍珠光泽好;(5)不同部位探测到类胡萝卜素拉曼峰强度不同,顺序为1>2>5=6>3=4>8>9>10,对比投喂虾青素前后马氏珠母贝贝壳发现,二者均由3个由有机物引起的拉曼峰,分别为1528-1533cm-1,1460-1462cm-1,1134cm-1,其中较强的峰位置为1460-1533cm-1,其范围是反式共轭类胡萝卜素的特征拉曼谱图;1134cm-1是由-C-C-伸缩振动引起的,试验组峰强度明显增强,说明通过投喂虾青素,贝体积累后,可通过代谢将虾青素转运至贝壳中,从而使贝壳致色。
刘娟花,纪丽丽,宋文东,苗东亮,李晓菲,马孝甜,安静波[8](2011)在《马氏珠母贝脂肪酸和醚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马氏珠母贝是目前中国用于海水珍珠生产的主要贝类。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马氏珠母贝贝肉,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未插核和插核马氏珠母贝的贝肉脂肪酸和醚溶性成分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未插核贝和插核贝的脂肪酸的种类没有差异,都从中鉴定出了13种脂肪酸,但各种脂肪酸的含量存在差别,未插核贝的SFA、MUFA和PUFA的含量分别为:34.51%、14.31%和31.26%,插核贝中SFA、MUFA和PUFA的含量分别为:28.88%、8.47%和34.11%;在未插核贝的醚溶性成分中鉴定了38个化合物,在插核贝的醚溶性成分中鉴定了37个化合物,在未插核贝中发现了角鲨烯的存在,相对百分含量为5.22%。鉴于脂肪酸中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醚溶性成分中的活性物质的存在,马氏珠母贝贝肉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田倩,吴燕燕,李来好,杨贤庆,尚军[9](2011)在《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中抗氧化肽的分离及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经膜分离后,采用葡聚糖凝胶G-25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组分的总抗氧化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经分离得到10个有效组分F1-F10,其中F4组分的总抗氧化性最强,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44.1±0.3%,羟自由基清除率76.0±1.5%,将合浦珠母贝抗氧化肽(F4组分)添加到营养霜中,当添加量为1.0%时,抗氧化活性A700nm为1.599±0.004,能有效提高营养霜的抗氧化性,且营养霜的性状没有发生改变。该研究为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的结构和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李雨哲[10](2011)在《马氏珍珠贝糖蛋白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马氏珍珠贝肉是我国大宗低值蛋白资源之一,其直接食用价值较低,通常用作动物蛋白饲料,资源利用率低。本文以马氏珍珠贝肉做为原料,优化了马氏珍珠贝肉抗氧化活性糖蛋白的提取工艺条件,采用现代的分离纯化技术和生物大分子研究技术,从马氏珍珠贝肉分离纯化出一种新的糖蛋白(PMGP),并对其理化性质,结构特性以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旨在为马氏珍珠贝肉深加工利用提供理论方法的指导。实验主要获得如下研究结果: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及验证实验,获得了珍珠贝肉糖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缓冲液pH为7.2,NaCl浓度0.10mol/L,料液比为1:2,在此条件下,糖蛋白的回收率较高,并能保证相对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是提取贝肉糖蛋白较为理想的参考条件。将马氏珍珠贝糖蛋白粗提液经硫酸铵分级沉淀,对硫酸铵饱和度为80-100%沉淀得到的组分进行进一步的分离纯化。经SephadexG-75,SephadexG-50分离纯化得到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糖蛋白PMGP,经SDS-PAGE及HPLC验证其纯度较高,分子量约为11.6kD,由一条单肽链组成。对纯化得到的马氏珍珠贝肉糖蛋白PMGP进行组成、物理化学分析和结构分析,PMGP的蛋白含量为95.08%,糖含量4.92%,酸性氨基酸含量较高。PMGP的红外图谱具有典型的糖蛋白特征,再次证明PMGP是一种糖和蛋白的复合物。PMGP的热变性温度约为81℃。圆二色谱证明PMGP具有高度有序的稳定结构。采用ORAC法评价PMGP抗氧化活性,PMGP的抗氧化活性较高,在200μg/ml浓度下其抗氧化活性可达6.57μmol Trolox/μmol PMGP。该活性在30-100℃下稳定,适合添加入酸性饮料,但不适合罐头的杀菌方式。Ca2+,Zn2+和EDTA会显着降低PMGP的抗氧化活性,Mn2+能提高它的抗氧化活性,Mg2+对活性的影响不明显。PMGP的抗氧化活性在pH值在2-10的范围内相对稳定,pH值为8.0时达到最高,可达8.89μmol Trolox当量/μmol PMGP。
二、马氏珍珠贝肉营养液的研制及营养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氏珍珠贝肉营养液的研制及营养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响应面法优化合浦珠母贝肉水解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酶解 |
1.3.1. 1 总氮含量的测定 |
1.3.1. 2 游离氨基氮含量的测定 |
1.3.1. 3 水解度 (hydrolysis degree, DH) 的测定[15] |
1.3.2 不同蛋白酶对合浦珠母贝肉水解度的影响 |
1.3.3 单因素试验 |
1.3.3. 1 酶添加量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1.3.3. 2 液料比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1.3.3. 3 酶解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1.3.3. 4 酶解温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1.3.4 响应面试验设计 |
1.3.4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16] |
1.3.5 数据处理响应面实验数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蛋白酶对合浦珠母贝肉水解度的影响 |
2.2 单因素试验 |
2.2.1 酶添加量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2.2.2 液料比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2.2.3 酶解时间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2.2.4 酶解温度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2.3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
2.3.1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
2.3.2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2.3.3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
2.3.3. 1 加酶量和酶解时间对水解度值的影响 |
2.3.3. 2 液料比和酶解温度对水解度值的影响 |
2.3.4 验证实验 |
2.4 酶解对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 |
(2)合浦珠母贝肉调味料的制备及风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合浦珠母贝资源分布、营养成分分析及研究利用现状 |
1.1.1 合浦珠母贝资源分布及营养成分分析 |
1.1.2 合浦珠母贝肉的研究利用 |
1.1.2.1 合浦珠母贝肉的直接加工利用 |
1.1.2.2 浦珠母贝肉或其水解液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利用 |
1.1.2.3 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制备海鲜调味料 |
1.2 合浦珠母贝酶解液风味的改良 |
1.3 喷雾干燥技术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合浦珠母贝肉水解工艺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酶解 |
2.2.2.2 总氮含量的测定 |
2.2.2.3 游离氨基氮含量的测定 |
2.2.2.4 水解度(DH)的测定 |
2.2.2.5 不同蛋白酶对合浦珠母贝肉水解度的影响 |
2.2.2.6 单因素试验 |
2.2.2.7 响应面试验设计 |
2.2.2.8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2.2.9 数据处理响应面实验数据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蛋白酶对合浦珠母贝肉水解度的影响 |
2.3.2 单因素试验 |
2.3.2.1 不同加酶量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2.3.2.2 料液比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2.3.2.3 酶解时间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2.3.2.4 酶解温度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2.3.3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
2.3.3.1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
2.3.3.2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2.3.3.3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
2.3.3.4 验证实验 |
2.3.4 酶解对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米曲霉和鲁氏酵母协同发酵优化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风味的工艺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工艺流程 |
3.2.2.2 菌种的活化 |
3.2.2.3 活菌数的测定 |
3.2.2.4 曲种的制备 |
3.2.2.5 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的发酵 |
3.2.2.6 发酵液感官风味评定 |
3.2.2.7 发酵液中氨基态氮含量的测定 |
3.2.2.8 微生物发酵单因素影响试验 |
3.2.2.9 微生物发酵正交优化试验 |
3.2.2.10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米曲霉和鲁氏酵母菌的添加比例对贝肉发酵液风味值及游离氨基态氮含量的影响 |
3.3.2 菌种的接种量对贝肉发酵风味值及游离氨基态氮含量的影响 |
3.3.3 发酵温度对贝肉发酵风味值及游离氨基态氮含量的影响 |
3.3.4 发酵时间对贝肉发酵液风味值及游离氨基态氮含量的影响 |
3.3.5 正交实验优化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的发酵工艺条件 |
3.4 总结 |
第四章 双菌发酵对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挥发性及非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4.2.2 仪器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3.1 挥发性风味的测定 |
4.2.3.2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4.2.3.3 肽分子含量的分布 |
4.2.3.4 无机离子含量的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发酵前后挥发性气味物质的变化 |
4.3.2 发酵对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3.3 发酵后肽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4.3.4 发酵对无机离子含量及呈味作用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浦珠母贝肉发酵液的喷雾干燥条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5.2.2 仪器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2.3.1 合浦珠母贝肉发酵液喷雾干燥工艺流程 |
5.2.3.2 操作要点 |
5.2.3.3 助干剂种类的确定 |
5.2.3.4 喷雾干燥工艺单因素试验 |
5.2.3.5 喷雾干燥工艺正交优化试验 |
5.2.3.6 测定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助干剂种类的确定 |
5.3.2 进口温度对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 |
5.3.3 进料流量对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 |
5.3.4 麦芽糊精添加量对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 |
5.3.5 正交实验优化喷雾干燥工艺条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成果 |
(3)合浦珠母贝源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的研究现状 |
1.1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的酶解制备技术 |
1.2 合浦珠母贝源抗氧化肽的分离纯化技术 |
1.3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的功能性质 |
1.4 合浦珠母贝源抗氧化肽在食品、医药、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
2 基因工程技术在合浦珠母贝源抗氧化肽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
3 展望 |
(4)珍珠贝肉酶解条件的优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及氨基酸组成分析 |
1.2.2 酶活力的测定 |
1.2.3 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
1.2.4 酶解条件的优化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珠母贝肉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分析 |
2.2 各种酶的活力 |
2.3 单一酶酶解条件的优化 |
2.4复合酶酶解条件的优化 |
3 结论 |
(5)马氏珠母贝富硒蛋白的生物构建及抗氧化活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及立题分析 |
1.1 马氏珠母贝概述 |
1.1.1 马氏珠母贝资源 |
1.1.2 马氏珠母贝研究与利用现状 |
1.2 硒的研究概况 |
1.2.1 硒的生物学功能 |
1.2.2 缺硒、补硒与富硒产品的研究现状 |
1.2.3 硒的存在形式与安全性的关系 |
1.3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目的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2 富硒扁藻及富硒马氏珠母贝的制备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原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扁藻的培养 |
2.2.2 扁藻 96h 急性毒性试验 |
2.2.3 硒对扁藻的生长和富硒能力的影响 |
2.2.4 马氏珠母贝的培养 |
2.2.5 硒在马氏珠母贝不同部位的分布 |
2.2.6 蛋白质提取及蛋白含量的测定 |
2.2.7 硒含量的测定 |
2.2.8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扁藻 96h 急性毒性试验 |
2.3.2 不同浓度的硒对扁藻生长的影响 |
2.3.3 不同浓度的硒对扁藻富硒能力的影响 |
2.3.4 不同投喂时间对马氏珠母贝富硒量的影响 |
2.3.5 硒在马氏珠母贝不同部位的分别 |
2.3.6 扁藻及马氏珠母贝对硒的结合能力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富硒马氏珠母贝硒蛋白的初步分离纯化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碱溶性蛋白质的提取 |
3.2.2 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
3.2.3 蛋白质的分级沉淀 |
3.2.4 蛋白质的层析分离 |
3.2.5 硒蛋白的 SDS-PAGE 电泳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蛋白质等电点的初步测定 |
3.3.2 马氏珠母贝蛋白质中硒的分布 |
3.3.3 蛋白质的 Sephadex G-75 柱分离 |
3.3.4 蛋白质峰的 SDS-PAGE 电泳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富硒马氏珠母贝含硒蛋白的抗氧化活性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乳鼠心肌细胞培养 |
4.2.2 试验设计 |
4.2.3 心肌细胞 MDA 含量的测定 |
4.2.4 心肌细胞 SOD 活性的测定 |
4.2.5 心肌细胞 GSH-Px 活性的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含硒蛋白对心肌细胞 MDA 含量的影响 |
4.3.2 含硒蛋白对心肌细胞 SOD 活性的影响 |
4.3.3 含硒蛋白对心肌细胞 GSH-Px 活性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总结 |
5.1 富硒扁藻的制备 |
5.2 富硒马氏珠母贝的制备 |
5.3 富硒马氏珠母贝硒蛋白的初步分离纯化 |
5.4 富硒马氏珠母贝含硒蛋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5.5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6)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活性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抗氧化活性肽 |
0.2 抗氧化肽的研究现状 |
0.3 抗氧化活性肽的分离纯化 |
0.4 生物活性肽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
0.5 化妆品的剂型 |
0.6 动物实验——抗衰老活性物质功效评价 |
0.7 研究的前景 |
1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的制备纯化研究 |
1.1 材料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的制备与纯化 |
1.2.2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的分离制备 |
1.3.2 分离制备的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的活性研究 |
1.4 结论 |
2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的活性及在护肤霜中的应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设备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抗亚油酸过氧化能力分析 |
2.2.2 红细胞氧化溶血试验 |
2.2.3 吸湿性与保湿性研究 |
2.2.4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在护肤霜中的应用研究 |
2.3 结论 |
3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对脱毛小鼠光老化功效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受试药物的制备 |
3.1.2 试剂 |
3.1.3 实验动物 |
3.1.4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和 UV 照射动物实验模型建立 |
3.2.2 背部皮肤宏观评价 |
3.2.3 拉升后恢复评价(收缩测试) |
3.2.4 生物化学的评价 |
3.2.4.1 10%皮肤匀浆的制备及 SOD、MDA、GSH-PX、CAT 等的测定 |
3.2.5 标本切片的制备及检测 |
3.2.5.1 皮肤组织形态学观察 |
3.2.5.2 基底层细胞分裂指数测定 |
3.2.5.3 角质层同表皮厚度比例的测定 |
3.2.5.4 成纤维细胞计数 |
3.2.5.5 胶原纤维体密度的测定 |
3.2.5.6 真皮微血管的体密度的测定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对光老化小鼠皱纹生成的影响 |
3.3.2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对 UVB 光老化脱毛小鼠背部皮肤皱纹形成的影响 |
3.3.3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对光老化小鼠背部皮肤中生物化学物质含量的影响 |
3.3.4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对小鼠光老化进行影响的组织学评价 |
3.3.5 KS 切片不同指标统计分析 |
3.4 讨论 |
3.5 结论 |
4 响应面法优化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脂质体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设备 |
4.1.3 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 |
4.2.1 抗氧化肽浓度标准曲线 |
4.2.2 脂质体工艺条件的单因素考察 |
4.2.3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脂质体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 |
4.3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7)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马氏珠母贝生物学特性 |
1.2 珍珠呈色机理 |
1.2.1 金属离子致色 |
1.2.2 有机物致色 |
1.2.3 结构致色 |
1.3 虾青素的结构和应用 |
1.3.1 虾青素的结构 |
1.3.2 虾青素的萃取、皂化和测定 |
1.3.3 虾青素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1.4.1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
1.4.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1.4.3 创新之处 |
2 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贝体的影响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死亡率的影响 |
2.2.2 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壳色和肉色的影响 |
2.2.3 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脂肪酸组成的影响[67] |
2.2.4 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2.2.5 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3.1 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死亡率影响结果与讨论 |
2.3.2 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壳色和肉色影响结果与讨论 |
2.3.3 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结果与讨论 |
2.3.4 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氨基酸组成影响结果与讨论 |
2.3.5 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生化指标影响结果与讨论 |
2.4 小结 |
3 投喂前后马氏珠母贝贝肉中虾青素含量变化研究 |
3.1 材料和仪器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马氏珠母贝贝肉类胡萝卜素最佳萃取剂的选择 |
3.2.2 马氏珠母贝贝肉类胡萝卜素萃取液检测波长的确定 |
3.2.3 反相HPLC色谱条件的确定 |
3.2.4 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
3.2.5 精密度测定 |
3.2.6 回收率测定 |
3.2.7 标样及样品稳定性测定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1 马氏珠母贝贝肉类胡萝卜素的萃取条件选择 |
3.3.2 马氏珠母贝贝肉类胡萝卜素萃取液检测波长的确定 |
3.3.3 马氏珠母贝贝肉类胡萝卜素提取液反相HPLC色谱分析 |
3.3.4 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
3.3.5 精密度测定 |
3.3.6 回收率测定 |
3.3.7 标样及样品稳定性测定 |
3.3.8 投喂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贝肉色素含量的测定 |
3.4 小结 |
4 投喂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贝壳的影响研究 |
4.1 材料和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虾青素对贝壳内层红外光谱的影响 |
4.2.2 虾青素对贝壳壳角蛋白红外光谱的影响 |
4.2.3 虾青素对贝壳中壳角蛋白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
4.2.4 虾青素对贝壳内层表面结构的影响 |
4.2.5 虾青素对贝壳内层拉曼光谱的影响 |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3.1 虾青素对贝壳内层红外光谱分析 |
4.3.2 虾青素对贝壳壳角蛋白红外光谱分析 |
4.3.3 虾青素对贝壳壳角蛋白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4.3.4 虾青素对贝壳内层表面结构的影响分析 |
4.3.5 虾青素对贝壳内层拉曼光谱图的影响分析 |
4.4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作者简介 |
附录二 导师简介 |
(8)马氏珠母贝脂肪酸和醚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脂肪酸的提取、甲酯化及测定 |
1.2.2 醚溶性成分的提取及测定 |
2 结果分析 |
2.1 未插核贝和插核贝中脂肪酸组成的对比分析 |
2.2 未插核贝和插核贝中醚溶性成分组成的对比分析 |
3 讨 论 |
(9)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中抗氧化肽的分离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中抗氧化肽的分离纯化 |
1.3.2 分离产物抗氧化肽抗氧化特性的测定 |
1.3.2. 1 总抗氧化性 (三价铁离子还原力) 的测定 |
1.3.2. 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1.3.2. 3 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1.3.3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对化妆品总抗氧化性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葡聚糖凝胶G-25分离合浦珠母贝酶解液 |
2.2 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的抗氧化特性研究 |
2.2.1 总抗氧化活性分析 |
2.2.2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2.2.3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 |
2.2.4 各分离组分抗氧化效果比较 |
2.3 合浦珠母贝抗氧化肽对化妆品总抗氧化性的影响 |
3 结论 |
(10)马氏珍珠贝糖蛋白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珍珠贝肉的研究现状 |
1.1.1 珍珠贝肉酶解制备活性肽 |
1.1.2 珍珠贝肉制备活性多糖 |
1.1.3 珍珠贝肉制备呈味基料 |
1.1.4 珍珠贝肉提取其它活性成分 |
1.2 活性糖蛋白的研究现状 |
1.2.1 糖蛋白的定义和分布 |
1.2.2 糖蛋白的组成和结构 |
1.2.3 糖蛋白的生物活性 |
1.2.4 海洋糖蛋白的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3.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马氏珍珠贝肉糖蛋白的分离提取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贝肉基本成分分析 |
2.3.2 各单因素对珍珠贝肉糖蛋白得率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2.3.3 珍珠贝肉糖蛋白提取工艺优化实验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氏珍珠贝肉糖蛋白的分离纯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4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硫酸铵分级沉淀 |
3.3.2 马氏珍珠贝活性糖蛋白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 |
3.3.3 马氏珍珠贝活性糖蛋白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氏珍珠贝肉糖蛋白的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4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MGP 的化学组成 |
4.3.2 PMGP 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4.3.3 PMGP 的红外光谱分析 |
4.3.4 PMGP 的圆二色谱分析 |
4.3.5 PMGP 的热特性分析 |
4.3.6 PMGP 的抗氧化活性 |
4.3.7 温度、金属离子和pH 对PMGP 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马氏珍珠贝肉营养液的研制及营养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响应面法优化合浦珠母贝肉水解工艺[J]. 王安凤,赵永强,陈胜军,李来好,杨贤庆,吴燕燕,杨少玲,李春生.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11)
- [2]合浦珠母贝肉调味料的制备及风味研究[D]. 王安凤. 上海海洋大学, 2017(02)
- [3]合浦珠母贝源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J]. 吴燕燕,马永凯,李来好,胡晓,杨贤庆,岑剑伟. 食品工业科技, 2017(09)
- [4]珍珠贝肉酶解条件的优化探讨[J]. 周文红,归三岷,杨志伟,苏巧琳. 钦州学院学报, 2014(05)
- [5]马氏珠母贝富硒蛋白的生物构建及抗氧化活性初探[D]. 安静波. 广东海洋大学, 2013(S1)
- [6]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活性和应用研究[D]. 田倩.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7]虾青素对马氏珠母贝的影响研究[D]. 马孝甜. 广东海洋大学, 2012(03)
- [8]马氏珠母贝脂肪酸和醚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J]. 刘娟花,纪丽丽,宋文东,苗东亮,李晓菲,马孝甜,安静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04)
- [9]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中抗氧化肽的分离及活性研究[J]. 田倩,吴燕燕,李来好,杨贤庆,尚军. 食品科学, 2011(S1)
- [10]马氏珍珠贝糖蛋白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李雨哲.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