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墨玉县部分维吾尔族人群ABO血型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范文鹭[1](2021)在《南疆三地州传统技艺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南疆三地州有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多样的民族风情,其中民间传统技艺作为文化脉络中的重要分支,在区域文化保护与传承历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技艺文化及其所在的生态环境日益显现出存续危机。面对碎片化且分布零散的传统技艺文化,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构建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模式正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研究南疆三地州文化生态环境背景趋势,发掘区域传统技艺文化优势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前景,探索以民族特色手工业及生态旅游产业为核心,传统技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和趋势性。其次在文化资源的存续发展层面、区域环境规划层面构思保护区的文化格局及空间结构体系,提出多维度的建设策略,为散落于各区域的传统技艺重点项目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主题文化旅游项目组团。利用保护区内多元文化产品形成的产品体系,建立各组团节点之间的路径关系,形成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文化体验路径及综合旅游服务体系,实现保护区的整体性规划布局。最后选取和田地区墨玉县桑皮纸之乡作为设计实践基地,依据保护区对项目节点的文化定位及空间布局,分别从桑皮纸技艺传承保护、多元技艺融合研发、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层面,分区规划设计桑皮纸制作技艺在文化保护、商品化传播、旅游路径开发以及综合服务体验的具体方案,为南疆三地州传统技艺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示范节点的环境更新、产业活化提供可借鉴性参考。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探索在时代的迭代变化中如期开展。伴随着后疫情时代下的文旅变革,完善的健康旅游集散体系、多元化的文旅商品体验模式、定制化的综合服务职能,成为南疆三地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为传统文化及其所在环境的优化升级提供更加全面且具体的整体性规划方案。
王权[2](2020)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农户开发非遗产品的收入影响研究 ——以新疆墨玉县桑皮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关之年,新疆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并且贫困程度比较深、比较广,成为了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为实现有效、可持续的脱贫效果,防止反贫情况的发生,每个地区都需要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的内生扶贫方式,来提高贫困人口的扶贫能力。新疆具有独特的风俗、文化和自然资源,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作为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近年来,我国的相关扶贫工作正步入决胜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能否真正带动农村人口和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三区三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的墨玉县布达村制作非遗产品桑皮纸的村民为研究样本,采用整个村的调研数据,研究参与非遗产品桑皮纸生产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首先,总结梳理了与家庭收入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非遗产品、村民收入、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概念界定,并综合运用了实地问卷调查法,入户访谈法以及文献资料法等来收集本研究所需的相关资料以及数据。其次,农户家庭参与非遗产品桑皮纸生产是根据其家庭以及自身状况而做出的选择,是自选择的过程,为消除自选择及其他因素导致的可观测的异质性问题,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分析非遗产品桑皮纸生产对贫困村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最后,从总体样本、务农情况、外出务工情况、人口数和身体状况等角度来分析参与非遗产品桑皮纸生产对不同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第一,参与非遗产品桑皮纸生产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显着的影响,参与非遗产品桑皮纸生产能提高农户收入的27.4%28%,参与非遗产品桑皮纸生产对于提高农户家庭收入具有很大作用。第二,参与非遗产品桑皮纸生产对贫困户家庭收入具有显着的影响,参与非遗产品桑皮纸生产能提高贫困户家庭收入的47.4%59.1%,相对于非贫困户家庭收入有更加显着的提升。第三,参与非遗产品桑皮纸生产的务农家庭比未参与非遗产品桑皮纸生产的务农家庭收入提高的效应大;对有外出打工人员的家庭的收入提高效应更大;对家中18岁以下人口数少的农户收入提高效应更大;对身体非健康的家庭提高效应更大。本文建议:利用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遗的自身的独特优势;加强对农户的教育技能培训;培养专业化的运作人才,让产品“走出去”,人才“留下来”;打造“旅游+非遗”的发展模式;非遗的发展与保护,政府要参与其中。
成瑞雪[3](2020)在《论民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文中研究指明民族药医院制剂是民族药成药的主体部分,是民族医医院临床用药的主要支撑,也是民族地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保障,医院制剂及其调剂市场的存在满足了少数民族患者的用药需求。调剂市场的发展,对延长民族药产业价值链、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市场建设、对建立全国统一的药品市场,均有重要意义。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调剂了民族医医院之间制剂的余缺,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药安全、充分、公平和有效的使用,有利于缓解少数民族患者的“看病难、看病贵”。本文运用系统抽象法,注重矛盾分析,结合田野调查材料全面考察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重要作用、市场结构、市场监管和市场发展趋势,为调剂市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民族药医院制剂是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市场主体涉及少数民族群众、民族医医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由调出方、调入方医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调剂价格等构成。拟调剂制剂具有商品化率低、可替代性弱、地域性强的特点。医院之间调剂制剂的程序、规则、范围都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制剂价格也由物价管理部门制定,由此形成了发育程度不同的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调剂市场进行了严格控制,从医院制剂注册、再注册和备案到管理制剂进入市场的数量、品种,再通过实施制剂调剂使用办法,管控着制剂市场的运行。药监部门对调剂程序的严格管控,缩减了制剂调剂规模、导致制剂市场调入调出不平衡、制剂调剂价格无法反映制剂供求关系、延长了制剂在调剂市场流通的时间、减少了医院利润,导致各民族医院内部出现大量的协定方剂以满足患者临床所需、增加民族医特色疗法提高医院收入,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在监管下具有显着的地方性和封闭性。从调剂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它最终会走向衰落,但还需要条件,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按药监部门对调剂市场的过严控制,阻碍了市场发展,加剧了少数民族患者用药的矛盾,医院为保障患者用药与维持运营只能购入国准字成药和使用协定方剂。但根据少数民族患者收入水平,医保目录中所纳入的民族药品可报销的范围和比例来看,过快取缔调剂市场不可行,医院制剂“简、便、廉、效”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因此,应扩大制剂配制和调剂市场规模,定期将部分医院制剂申报为国准字成药,降低协定方剂申报为医院制剂的难度,在逐步发展中提高少数民族患者收入水平和民族药医保报销比例,为促进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最终消亡创造条件。
陈伊尔[4](2020)在《融合视野下的和田赛乃姆舞蹈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和田古称“和阗”“于阗”,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大国,也是古老的乐舞之乡。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实行对西域最高军、政管辖,加深了与中原文化的交流。随着西域文化的东传,于阗乐舞西风东渐至中原宫廷,被吸收应用、颇具影响,唐代尤盛。当代和田维吾尔传统音乐舞蹈与于阗乐一脉相承,“和田赛乃姆”作为和田维吾尔传统音乐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该地区因其在历史的轴线中受于阗乐影响以及多种文化的融合而呈现出现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舞蹈语言以及独特的融合性乐舞风格。赛乃姆是维吾尔民间较为普遍的一种歌舞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一种集歌、舞、乐、诗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和田赛乃姆”便是广泛流传于新疆和田地区的民间传统乐舞,也是和田众多民间舞之一种,它能够直观反映和田人民的生产生活、艺术技巧、审美创造,也能代表和田传统文化范式,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历史的变迁以及自然生态等各种原因,和田赛乃姆便作为融合下的产物,在和田地区的沙漠绿洲中闪闪发光。因为一些舞台演绎,使得和田赛乃姆走出和田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却仅有一篇期刊论文介绍和田赛乃姆。无论舞台表现还是文字记载,都诠释了和田赛乃姆在现时人群中的文化记忆。当我以好奇、向往之心前往和田当地,却发现对和田赛乃姆的认知形象、文字,与和田原生的和田赛乃姆还有待扩充与深入。于此,本文以“融合视野下的和田赛乃姆”为题,有以下四个目的:1、溯源和田赛乃姆发生、发展、衍变的文化土壤,从而利用生态特点诠释和田赛乃姆融合性文化特点;2、寻找和田赛乃姆原生形态,并厘清对和田赛乃姆原生形态的多样认知并进行梳理整合;3、解构和田赛乃姆在作品编创对舞蹈元素的运用与审美价值,从而对和田赛乃姆现代编创意义与舞蹈特点进行剖析与重构;4、思考现时对融合性视野下和田赛乃姆文化清源的意义,从而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研究、转型提供一个新的可能视角。于融合视野下分析和田赛乃姆,不但“知新”与“明真”,并且“思考”与“发展”。本文以前人对维吾尔赛乃姆等研究成果结合本人实地调查为基础,以和田维吾尔人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活动等文化背景为依托,运用艺术学、舞蹈学、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艺术本体生发起源角度、社会生活融入角度、区域文化相互影响与比较角度对和田赛乃姆的融合性发展样态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从而进行初步的“和田赛乃姆”的探究,以及通过本人田野调查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最后在分析下认为,和田赛乃姆是一舞多表、动态流动、汇聚融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之珠”。
唐亚男[5](2020)在《民族学家谷苞学术史初探(1941-1983)》文中研究表明谷苞是我国着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他为我国西北的民族学、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谷苞毕生不辍笔墨,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术成果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是后辈民族学者应该学习的榜样。然而学界对谷苞的研究少之又少,这与他的卓越贡献实为不符。本文主要通过对谷苞1941年至1983年学术经历、人生经历的梳理以及对他着述的介绍从而对他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研究。谷苞1941年至1944年在费孝通领导的“魁阁”工作,发表了包括《化成镇地方行政》在内的相关文章,这个阶段是谷苞的“民族学”入门时期。1944年9月谷苞离开云南返回兰州,在兰州大学的前身甘肃学院教授民族学/社会学课程,同时在甘肃进行了甘南藏区研究和甘肃汉族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研究,谷苞在这几年中将在“魁阁”学到的民族学知识内化并开始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1949年谷苞跟随解放军进入新疆,随后他在新疆做了诸多工作。他的调查研究均与国家建设相关,他撰写专业论文之外热衷于新疆少数民族相关知识科普文章的编写,为新疆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是谷苞学术史研究的初期成果,在现阶段研究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魁阁经历影响了谷苞一生,魁阁的学术经历使谷苞成为了中国西北地区民族学建设的重要人物,并且走在了在中国民族学南北分派的前列;谷苞是我国应用人类学的早期实践者之一,他的调查让政府对新疆的决策有了实践基础。
买托合提·居来提[6](2019)在《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交流,和田地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医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田地区的医疗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维吾尔医疗更是如此。本文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对和田地区的部分维吾尔医院、私人诊所和医务人员进行了调研同时,探究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对维吾尔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医疗空间的变化、医学知识的传承模式、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以及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医患关系等问题,并从医疗、疾病和文化角度对和田维吾尔医的地方实践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分以下六大部分:第一章:和田维吾尔医的医疗和文化。主要围绕以下两个主题展开:第一,维吾尔医药学产生的历史渊源、类型和特点,根据相关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进一步探讨和田民间医疗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对民间医疗的社会认知和地位,丝绸之路的繁荣在维吾尔医药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第二,从文化视角看维吾尔民间医疗,对疾病分类、民间医疗中的符号以及疾病与治疗的逻辑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和田维吾尔医的整体格局及现代发展。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题展开:第一,作为医疗空间的家,系统地介绍了和田维吾尔医的形式和类型,具有多种身份的提维普(Tivip)和医师在社会上的地位;第二,医疗空间的转移,以此为切入,系统阐述从家庭到街头,逐步走向专业化和商业化的医疗实践。同时,介绍了此过程的主要途径、特点和实际存在的问题;第三,维吾尔“医院”的诞生历程,从而阐述维吾尔医学的重要发展阶段;第四,医疗管理体制和政策,本节系统的介绍了民族医药政策法规评价体系、民族医药政策在新疆民族医药中的作用以及民族医药制度改革对维吾尔医学的影响。第三章:和田维吾尔医的知识生产与延续。本章论述了传统医学知识继承模式的发展过程、教育模式下医学知识继承的状况、传统维吾尔医学和医学知识继承模式作为知识体系和医疗实践信任的逻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第一,作为知识体系的传统维吾尔医学及其传承模式;第二,知识传承的现代转型;第三,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第四章:和田维吾尔族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本章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医患双方对疾病的认知和培养,主要阐述不同身份的医患双方对疾病的理解以及在医疗实践中的博弈;第二,道德:维吾尔族制约医患关系的文化规则,论证了医德在整个治疗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现代医学的制度逻辑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主要阐述了信任和医患沟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维吾尔医疗场域中的医患关系,解释了不同领域的医者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维吾尔医学作为中华民族医药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族医学的范畴,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使其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作为维吾尔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和田维吾尔医形成了具有和田地域特色的医疗文化,并已融入和田人民的日常生活。笔者作为和田人,在长期观察和田野调查中发现了很多实际问题。目前,维吾尔医学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中医药学与维吾尔医学的关系。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维吾尔医学与佛教医学的关系。必须明确的是,维吾尔医学绝对不能等同于伊斯兰医学,维吾尔医学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圈,是以中华医药文化为基础形成和发展的医学文化;此外,执业医师综合素质较低,对传统医学知识和医疗实践的认识和理解不足,部分执业医师存在一定的医德问题。一些公立维吾尔医院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落后,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与西方医疗机构相比,二者之间差距更大。江湖医生仍然存在,庸医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沟通观察能力差影响医患关系;医学知识的继承与保护存在一些问题。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7](2018)在《〈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文中认为《西域水道记》是清代着名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民俗的着作,是徐松(1781—1848)在嘉庆十六年(1811)遣戎新疆后,亲历新疆南北路,依据实地考察,并参考方略、正史、游记、地方志和地图等有关记载而写成的西域系列着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西域水道记》共五卷,其中第一、第二卷“罗布卓尔所受水”上、下涉及地区非常广阔,东起我国青海--甘肃西部,西抵阿富汗东北和塔吉克斯坦西南的巴达赫尚,南达我国西藏北部、阿尔金山、喀喇昆仑山一带,北至中亚霍罕、费尔干纳,为研究清代天山南路以及清朝版图的中亚历史地理、历史交通路线、地名的珍贵历史文献。《西域水道记》在注文中对回语(察合台语)、蒙古语(准噶尔语)、波斯语(即帕尔西语)地名原义、词源、语属作了词源学释义。虽然《西域水道记》自成书以后既有众多利用和研究,最新的成果是朱玉麒老师的整理本,但大多数研究者和利用者,并不熟悉其中涉及所谓“回语”的内容,并且这类内容分量不小。在明清时期的历史记载、官方文献和个人游记中,有关西域河流、山岭等地名,常常被划为回语或波斯语,这种语言归属说法,不仅过于笼统,而且说法众多。对所谓回语、蒙古语、波斯语地名进行原语复原、拉丁语转写、方位考证、词源释义,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此外,所谓回语、蒙古语地名、人名的词源的解释存在着大量的错误的释义,文中同名异译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地名地理位置颠倒,时间错位。笔者对该问题关注多年,亦对不少地名有不同的认识,希望通过本研究,给今后的利用者提供帮助,从而使该书对了解清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后的新疆版图及该地民情、风俗、历史、地理等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将《西域水道记》第一卷、第二卷所见天山南路回语、蒙古语地名、人名、天山南路部落分布以及清代回部官号作为考察对象,以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地理学、实地考察法、历史文献学的方法对这些地名的地望、起源、地名、人名的语义进行探讨,希望这样的探讨有助于今后的利用和对南疆历史、地理、民族、职官等的理解。本文除前言外共分八章:第一章,是罗布淖尔所受水即源自帕米尔高原的喀什噶尔河、乌兰乌苏河以及所经地区的村庄、山岭、城邑的历史地理学考证。第二章,是雅雅尔河及其两岸的村庄、水道、山岭的记载。第三章,是对叶尔羌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证。本章主要考察的对象是泽喇普善河、听杂阿布河、于阗河流域的各个城邑、商道、卡伦、村庄。第四章,是有关塔里木河三大源流之一的和田河及其支流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沿岸区域的历史地理考证。第五章,是对罗布淖尔所受水系的阿克苏河流域、克勒底雅河、额尔勾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证。第六章,是塔里木河流域的渭干河和罗布淖尔以南的主要的河流及山岭。第七章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塔里木河主要支流之一渭干河流经的库车和沙雅的各个地名考证,同时对清代库车的相关历史事件有关的回人伯克、历史地名的考察。第八章,是以海都河(今开都河)流域为主线对天山以南的主要河流之一海都河的各个支流大裕勒都斯河、小裕勒都斯河以及该河流所出山岭的的地理考证。
陈伟[8](2018)在《新疆地区孕妇ABO、Rh、Kell血型系统抗原频率及不规则抗体检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调查新疆乌鲁木齐市某医院孕妇ABO、Rh、Kell血型系统抗原频率及不规则抗体,了解该人群中三个血型系统抗原频率的分布规律,和在妊娠过程中孕妇可能产生的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情况,预防由红细胞抗体导致的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DFN)。方法:对某医院门诊产前检查的孕妇548例,利用强生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ABO血型和RhD血型,使用单克隆抗体(MAb)IgM抗-C、抗c、抗E、抗e、抗K、抗k血型定型试剂,采用盐水介质血清学方法检测Rh(C/E)血型、Kell(K/k)血型;利用强生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抗人球蛋白微柱卡、不规则抗体检测试剂红细胞,检测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结果:548例孕妇群体中,ABO血型分布A型为25%(137/548)、B型为29.56%(162/548)、O型为36.13%(198/548)、AB型为9.31%(51/548):Rh血型系统抗原频率D+为97.99%(537/548)、D-为2.01%(11/548),E+为44.71%(245/548)、e+为93.25%(511/548)、C+为86.13%(472/548)、c+为61.31%(336/548);Kell血型系统抗原频率K+为1.28%(7/548)、k+为98.72%(541/548)。孕妇群体中汉族和维吾尔族,ABO血型分布和Rh(E/e)血型系统抗原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Rh(D)、Rh(C/c)、Kell(K/k)血型系统抗原频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民族未做差异性统计。在孕妇548例中,筛查出不规则抗体为3例,抗D、抗E、抗Lea各一例,其不规则抗体阳性占比为0.55%。结论:孕妇群体ABO、Rh、Kell三个血型系统和不规则抗体的调研,初步了解血型分布及抗原频率存在地域差异,及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发生率,其在产前检测对于预防或减少红细胞抗体导致胎儿新生儿溶血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梁靖[9](2017)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研究》文中指出民族分裂主义既是一套关于分裂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是一场旨在从现属国分裂出去独立建国或与他国合并的政治运动。民族分裂主义是多民族国家的国家统一面临的最大内生性威胁,既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破坏国家认同。意识形态领域是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之一。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套危害国家认同、分裂国家的思想体系,为民族分裂主义提供合理性证明,维系民族分裂主义存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推动民族分裂主义进入“活跃期”。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主要危害在于破坏由文化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政治认同所构成的国家认同,具体路径是“制造文化疏离和国家认同危机,进行分裂社会动员”。因此,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核心是解决国家认同问题。国家认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由社会存在决定。构建或强化国家认同,需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层面着手,围绕文化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政治认同,综合施策。新疆是我国西北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新疆反分裂斗争,事关全党全国大局,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意识形态领域一直是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关键,关系到反分裂斗争全局的成败。新疆民族分裂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近代新疆区域国家认同危机、国际势力干预操纵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意识形态视域下,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可以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新疆和平解放前,这是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和扩散发展阶段;新疆和平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这是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低迷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是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死灰复燃”和泛滥阶段。新疆和平解放前,“双泛”思潮与臆造的“东突厥斯坦国”,构成了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最初理论来源。“泛突厥主义”的民族观、“泛伊斯兰主义”的宗教观、“东突厥斯坦独立论”的国家观、“共同突厥文化论”的文化观、“东突厥斯坦革命论”的奋斗道路等内容构成这一时期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在伊敏等所谓“分裂精英”、苏联等国际势力的推动下,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迅速扩散,进一步破坏了新疆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国家认同。这一时期,民国政府以构建国家认同为核心,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开展了相应的反分裂斗争。但受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民国政府自身的执政理念和政策失误,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构建没有完成。伴随着当时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国际势力干预等因素,最终催生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两个分裂政权。新疆和平解放后,新中国在新疆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地位,推行了符合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国情的民族、宗教政策,改变了新疆贫困落后面貌和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完成了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构建,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拥护空前。这一时期,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处于低迷状态,内容上没有新发展,传播方式转入地下,传播范围受限。民族分裂活动也相应陷入低谷,大多为解放前分裂活动的残余。改革开放后,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影响,伴随着美国等国际势力、境外分裂组织的渗透,“激活”了潜藏的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导致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复苏。这一时期,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在“双泛”思潮的基础上,吸纳了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内容,强化了自身解释张力、对抗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能力和对本民族各个阶层适应能力。宗教领域和教育文化领域仍然是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领域,“伊扎布特”、“伊吉拉特”等分裂组织和互联网成为重要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美国等国际势力、境外分裂组织、国内所谓“分裂精英”(这一时期包括宗教人士、知识分子和草根精英)成为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主要传播主体;传播对象则覆盖了维吾尔族各个阶层,青少年、知识分子和党员干部成为重点拉拢对象。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整体呈蔓延泛滥,愈演愈烈之势,破坏了新疆业已形成的国家认同,推动民族分裂活动,特别是暴恐活动进入密集高发的“活跃期”。由此,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的活跃,意识形态是根源性动因之一,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在当前具有决定性意义。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四代中央领导均高度重视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指出“加强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对于争取人心、筑牢长治久安的根基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央和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以恢复和强化被破坏的国家认同为核心,重点围绕宗教领域和教育文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反分裂斗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主客观原因影响,没有彻底改变当前分裂主义意识形态泛滥蔓延态势,没有完全恢复被破坏的国家认同。当前影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成效的客观原因包括:1.美国将新疆问题作为遏制中国崛起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在人权、宗教、民族等幌子下,干预操纵新疆民族分裂活动,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在新疆进一步蔓延泛滥,破坏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2.“伊斯兰国”(is)的出现,极大刺激鼓舞了新疆民族分裂势力中的宗教极端分子,出境参加is的新疆籍人员日渐增多,推动新疆宗教氛围更加浓厚,导致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在新疆进一步蔓延泛滥,破坏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3.美国“9·11”事件后,在国际联合反恐的大背景下,“东伊运”元气大伤,改变派遣人员入境组织暴恐活动的策略,组织专门人员通过网络向境内传播煽动“圣战”和传授暴恐活动方法的暴恐音视频,导致新疆境内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进一步蔓延泛滥,破坏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4.乌鲁木齐“7·5”事件破坏了新疆民族关系,导致维汉之间不同程度的民族隔阂,而且“7·5”事件的“发酵”效应仍在继续,加之2013年以来的暴恐活动密集高发态势,一定程度阻碍了维汉间的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影响了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5.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容易导致利益受损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和对政府不满情绪。这一情况同样存在于维吾尔族群体中。6.尽管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问题不是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但与民族情感、民族意识、民族情绪、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问题紧密交织在一起,非常复杂、敏感。当前影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成效的主观原因包括:1.虽然中央明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在新疆反分裂斗争全局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在具体工作部署中,如何落实中央的这一论断,还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新疆区域的领导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3.为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民族政策、依法治疆政策在操作层面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结合近百年来的反分裂斗争经验,当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必须遵循以下理念:保持强大且稳固的中央政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恢复和强化国家认同为核心;围绕国家认同,特别是文化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政治认同,综合施策。具体措施包括: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强化国家认同中的核心作用,筑牢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基础;丰富发展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强化中华民族内生性聚合力,筑牢国家认同的民族基础和文化基础;依法管理宗教,深入开展“去极端化”工作,实现伊斯兰教“本土化”,妥善处理好宗教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运用法治资源强化国家认同;深化改革开放,让新疆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筑牢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新疆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筑牢国家认同的政治基础。
王立娟[10](2016)在《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鉴于新疆处在暴力恐怖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三期叠加”特殊时期的严峻形势,我国必须要努力做好新疆的宗教工作,为新疆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由此可见,宗教问题是关乎新疆乃至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我国必须要高度重视新疆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工作,特别是要把南疆作为做好宗教工作的“棋眼”,因为南疆地区的特殊区情决定其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可见,研究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问题对新疆特别是和田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广泛搜集、阅读有关宗教学理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研究成果,结合课题组成员赴和田地区获得的第一手调研资料,跟踪查阅和田地区的相关资料,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绪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相关理论介绍、研究思路及方法等等,这为撰写论文的正文部分做好了铺垫。其次,正文部分主要分四章进行论述,即第一章主要论述加强和创新新疆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必要性;第二章主要从和田地区的概况、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宗教活动的管理、“去极端化”工作的开展等方面进行论述,从整体上梳理和田地区在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方面的现状;第三章以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工作的现状调查为切入点,剖析该地区在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针对和田地区在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创新该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做好该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工作。最后,结论部分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主要概括总结全文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则主要对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工作进行了展望。最后,希望本论文的撰写能够为新疆相关部门制定管理制度提供一定参考,能够丰富新疆宗教事务管理创新体系,为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尽绵薄之力。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墨玉县部分维吾尔族人群ABO血型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墨玉县部分维吾尔族人群ABO血型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南疆三地州传统技艺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区位背景——南疆三地州群组化发展趋势 |
1.1.2 文化背景——传统技艺文化的存续趋势 |
1.1.3 环境背景——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趋势 |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定义 |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文化 |
1.2.2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
1.2.3 传统技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定义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国外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及项目研究 |
1.4.2 国内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及项目研究 |
1.4.3 国内外文化生态保护区借鉴思考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1.7 研究的特色与难点 |
1.7.1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1.7.2 研究的难点 |
2 南疆三地州传统技艺文化生态保护区资源背景 |
2.1 主要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
2.2 传统技艺非遗文化资源概况及发展趋势 |
2.2.1 资源概况 |
2.2.2 发展趋势 |
2.3 生态环境资源概况及旅游开发趋势 |
2.3.1 资源概况 |
2.3.2 开发趋势 |
2.4 传统技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优势 |
2.4.1 生产性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工艺振兴政策的推进 |
2.4.2 传统技艺资源与保护区建设标准的协调统一 |
2.5 难点与机遇 |
2.5.1 文化旅游产业的存续与开发 |
2.5.2 文化环境空间的更新与革新 |
2.5.3 文化经营模式的共建与共享 |
2.6 本章小结 |
3 南疆三地州传统技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构思 |
3.1 建设目标 |
3.1.1 传统技艺的活态保护与融合发展 |
3.1.2 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目的地整体规划 |
3.2 文化格局 |
3.2.1 建设“文化社区”——节点特性化保护格局 |
3.2.2 建设“文化聚落”——聚集区集中性保护格局 |
3.2.3 建设“文化线路”——旅游路径综合性发展格局 |
3.3 空间结构体系构思 |
3.3.1 确定核心节点——喀什地区文化保护核心聚集区 |
3.3.2 梳理主题路径——丝绸之路民俗风情旅游带 |
3.3.3 划分层次维度——整体性视域下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
3.4 建设策略 |
3.4.1 第一维度——文化聚集区主题文化品牌 |
3.4.2 第二维度——旅游示范基地精品景区传播路径 |
3.4.3 第三维度——文化生态保护区综合服务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4 南疆三地州传统技艺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规划探索 |
4.1 遴选传统技艺非遗重点项目 |
4.2 划分文化生态旅游功能板块 |
4.2.1 全域旅游集散板块 |
4.2.2 工艺品生产研发板块 |
4.2.3 文化生态旅游板块 |
4.2.4 工艺保护传承板块 |
4.3 整合聚集区文化生态合作组团 |
4.3.1 喀什-克州传统技艺工艺品创新研发组团 |
4.3.2 和田传统技艺工艺品生产研发组团 |
4.3.3 喀什-克州文化生态旅游组团 |
4.3.4 喀什文化性保护村落组团 |
4.3.5 和田文化性保护村落组团 |
4.4 创建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
4.4.1 综合集散旅游产品体系 |
4.4.2 文化创意融合产品体系 |
4.4.3 休闲观光旅游产品体系 |
4.4.4 民族文化深度体验产品体系 |
4.5 构建文化旅游产品体验路线 |
4.5.1 健康文旅体验线 |
4.5.2 传统技艺保护与研发体验线 |
4.5.3 生态景区文化场景旅游体验线 |
4.6 完善保护区综合旅游服务体系 |
4.6.1 旅游富民服务系统 |
4.6.2 旅游标准化服务系统 |
4.6.3 旅游信息智能化服务系统 |
4.6.4 旅游安全保障服务系统 |
4.7 本章小结 |
5 传统技艺示范基地设计实践——墨玉县桑皮纸文化街区的更新与活化设计 |
5.1 项目背景 |
5.1.1 区域定位 |
5.1.2 墨玉县资源现状 |
5.1.3 桑皮纸示范基地项目概况 |
5.1.4 问题探究 |
5.1.5 案例研究 |
5.2 规划目标及策略 |
5.2.1 规划愿景 |
5.2.2 规划目标 |
5.2.3 规划策略 |
5.3 总体规划设计 |
5.3.1 平面布局 |
5.3.2 空间策略 |
5.3.3 空间结构 |
5.3.4 功能分析 |
5.3.5 流线布局 |
5.4 分区设计 |
5.4.1 片区1:桑皮纸技艺保护与传承综合片区设计 |
5.4.2 片区2:多元文化创新与融合综合片区设计 |
5.4.3 片区3:文化教育综合片区设计 |
5.5 专项设计 |
5.5.1 建筑单体设计 |
5.5.2 街区建筑整体风貌设计 |
5.5.3 导视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关于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及产品化发展的问卷调查 |
附录2:和田市、墨玉县调研行程及访谈名单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农户开发非遗产品的收入影响研究 ——以新疆墨玉县桑皮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户收入 |
2.1.2 非遗产品 |
2.1.3 倾向得分匹配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2.2.2 产业关联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疆墨玉县村民桑皮纸产品开发概况 |
3.1 新疆墨玉县布达村基本现状 |
3.2 新疆墨玉县布达村村民贫困现状 |
3.3 新疆墨玉县布达村桑皮纸产品开发现状 |
3.3.1 新疆墨玉县布达村桑皮纸产品制作 |
3.3.2 新疆墨玉县布达村桑皮纸产品开发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疆墨玉县村民非遗产品桑皮纸生产收入调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投放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 调查问卷的正式投放 |
4.2 模型构建 |
4.2.1 变量选择 |
4.2.2 模型构建 |
4.3 研究区域概况与描述性统计 |
4.3.1 研究区域概况 |
4.3.2 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疆墨玉县村民非遗产品桑皮纸生产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估算 |
5.1.1 Logit回归结果 |
5.1.2 平行性假设检验 |
5.2 新疆墨玉县村民非遗产品桑皮纸生产收入影响因素匹配结果分析 |
5.2.1 非遗生产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
5.2.2 非遗生产对贫困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
5.2.3 非遗生产对务农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
5.2.4 非遗生产对外出务工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
5.2.5 非遗生产对不同儿童数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
5.2.6 非遗生产对不同身体状况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3)论民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政府控制的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市场 |
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市场研究的新领域 |
三、系统抽象法在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中的运用 |
第一章 民族药医院制剂市场调剂的重要性 |
第一节 民族药医院制剂及其地位 |
一、民族药成药的主体部分是医院制剂 |
二、民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品种 |
三、民族药医院制剂在民族医医院临床用药中的主体地位 |
第二节 民族药医院制剂是民族地区医疗保障体系的支撑 |
一、医院制剂在民族地区医疗保障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
二、医院制剂在各民族地区医疗保障中发挥的作用 |
三、医院制剂在民族地区医疗保障中的用药范围 |
第三节 医院制剂的市场调剂是民族医医院临床用药的保障 |
一、民族医医院的结构及其分布 |
二、民族医医院调剂使用制剂的原因 |
三、民族医医院临床用药调剂制剂所占比重 |
第四节 医院制剂的市场调剂是少数民族患者用药的重要保障 |
一、少数民族患者大多愿意接受民族医治疗 |
二、民族地区常发病、多发病民族药有独特疗效 |
三、少数民族患者使用民族药医院制剂药费低 |
第五节 医院制剂调剂有利于民族医医院的发展 |
一、能增加制剂调出医院的收入 |
二、有利于提高民族药医院制剂的生产质量和水平 |
三、制剂调剂有利于民族医医院特色的形成 |
第二章 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结构 |
第一节 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调出方和调入方 |
一、调出方(卖方) |
二、调入方(买方) |
三、调入方和调出方买卖制剂的特点 |
第二节 调入方与调出方的调剂协议与批准 |
一、买卖双方协议的达成 |
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 |
三、制剂调剂是一个有严格监管的市场 |
第三节 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价格 |
一、制剂的调剂价格由物价部门制定执行 |
二、医院制剂调剂价格的评价 |
三、民族药品市场内部价格变化对调剂市场产生的影响 |
第四节 民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 |
一、调剂市场主要涉及藏、蒙、维吾尔族药医院制剂 |
二、五藏区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 |
三、八蒙区蒙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 |
四、维傣彝苗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 |
第三章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控制 |
第一节 民族药医院制剂的注册与再注册 |
一、对民族药医院制剂注册的要求 |
二、有效期与再注册 |
三、高昂的注册与再注册成本阻碍民族药医院制剂发展 |
四、注册困难限制了市场调剂制剂的品种与结构 |
第二节 对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控制 |
一、对每一笔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的批准 |
二、调剂市场监管阻碍市场正常运行 |
三、大量院内协定方剂产生和民族医特色疗法产生 |
四、制剂调剂市场行政控制地方性和封闭性突出 |
第三节 从注册制到备案制的转变缩小了制剂调剂市场规模 |
一、备案制的出台及其主要内容 |
二、备案制必将导致调剂市场规模缩减 |
第四章 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发展的趋势 |
第一节 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消亡的条件 |
一、中药医院制剂所走过的道路 |
二、民族药国药品种数量必须增加 |
三、医疗保险和少数民族收入水平提高 |
第二节 现阶段必须扩大民族药医院制剂配制和调剂市场 |
一、民族药国药品种数量有限 |
二、市场是民族医医院之间调剂制剂余缺的唯一途径 |
三、扩大制剂配制和调剂市场满足少数民族患者用药需求 |
第三节 为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消亡创造条件 |
一、定期将部分民族药医院制剂申报为国准字成药 |
二、降低医院协定方剂申报为医院制剂的难度 |
三、逐步增加民族医医院临床用药中的国药比重 |
四、提高民族药医保报销比例和少数民族收入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融合视野下的和田赛乃姆舞蹈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依据 |
1.2 研究背景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条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应用价值 |
1.4 研究述评 |
1.4.1 赛乃姆与各地赛乃姆 |
1.4.2 和田乐舞 |
1.5 研究难点 |
1.5.1 研究重难点 |
1.5.2 拟采取措施与方法及可行性 |
1.6 研究方法及视角 |
1.6.1 研究方法 |
1.6.2 实验手段 |
2 关于和田赛乃姆的生存背景阐释 |
2.1 关于和田赛乃姆 |
2.2 关于和田赛乃姆的自然生态环境 |
2.3 关于和田赛乃姆的人文生态环境 |
本章小结 |
3 和田赛乃姆田野调查个案 |
3.1 个案一:和田赛乃姆之和田说 |
3.2 个案二:和田赛乃姆之米提孜说 |
3.3 个案三:和田赛乃姆之于田说 |
3.4 个案四:和田赛乃姆之墨玉说 |
本章小结 |
4 和田赛乃姆舞蹈舞台呈现分析 |
4.1 个案一:“无言中的妙境”《远古灯舞》 |
4.2 个案二:“相同下的碰撞”《于阗女》 |
4.3 个案三:“欢庆中的继承”《和田赛乃姆》 |
本章小结 |
5 融合视野下的和田赛乃姆文化阐释 |
5.1 作为民间的和田赛乃姆 |
5.2 作为舞台的和田赛乃姆 |
5.3 作为非遗的和田赛乃姆 |
5.4 作为研究的和田赛乃姆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5)民族学家谷苞学术史初探(1941-198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1939-1944年谷苞的初期学术历程 |
第一节 在云南的学习与生活 |
第二节 在云南发表的着述 |
第二章 1944-1949年谷苞在甘肃的调查工作 |
第一节 甘南调查 |
第二节 甘肃汉族农村社会的经济调查 |
第三章 1949-1953年谷苞在新疆的工作 |
第一节 在新疆的初期工作及着作 |
第二节 第二次南疆农村社会调查 |
第四章 1953-1983年谷苞在新疆的工作 |
第一节 1953-1983年工作概况 |
第二节 调查类文章 |
第三节 关于古代新疆音乐舞蹈与社会的研究 |
第四节 与新疆发展有关的着述 |
第五节 在理论方面的着述 |
第六节 通俗读物编写工作 |
结语 |
一、魁阁经历影响了谷苞的一生 |
二、谷苞是中国应用人类学走在前列的实践者之一 |
三、南北学派分异:谷苞,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者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 概念界定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一) 田野调查 |
(二) 文献资料研究 |
六、田野点概况 |
七、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 研究重难点 |
(二) 创新点 |
第一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医疗与医疗文化 |
第一节 维吾尔医药学的历史渊源、类型及特点 |
一、丝路文化交流与维吾尔医学形成与发展 |
二、和田民间医疗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
三、民间医疗的社会认知及地位 |
第二节 作为文化体系的维吾尔民间医疗 |
一、疾病的文化解读 |
二、民间医疗中的象征符号 |
三、疾病与治疗的文化逻辑 |
第二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整体格局及其现代发展 |
第一节 作为医疗空间的家 |
一、医疗形式及其类型 |
二、拥有多重身份的民间郎中(提维普Tivip) |
三、医师的社会文化定位及权威 |
第二节 医疗空间的变迁:从家庭到街头 |
一、走向职业化和商业化的医疗实践 |
二、职业化和商业化医疗实践的过程及特点 |
三、职业化转化的路径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维吾尔“医院”的诞生 |
一、医院的建立:门诊发展为医院 |
二、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 |
三、现阶段维吾尔医医院的发展状况 |
第四节 医疗管理体制与政策 |
一、民族医药相关政策法规的评价 |
二、国家民族医药政策在新疆民族医药事业中的作用 |
三、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对维吾尔医学发展的意义 |
第三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知识生产与延续 |
第一节 作为知识体系的传统维吾尔医学及其传承模式 |
一、知识传承模式 |
二、习得与传承的基本模式 |
三、维吾尔医学中的知识观 |
第二节 知识传承的现代转型 |
一、师徒关系与师生关系 |
二、权威的维护与传递 |
三、从传统道德走向职业道德---传统的转型 |
第三节 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 |
一、传统医疗实践中的人际关系与权威 |
二、新时期医疗实践与社会信任 |
第四章 和田维吾尔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 |
第一节 医患双方的疾病认知 |
一、医师的知识体系 |
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
三、医疗实践中的博弈 |
第二节 道德:约束维吾尔医患关系的文化规则 |
一、基于道德的医患关系:来自田野的本土经验之一 |
二、医疗实践中的性别:来自田野的本土经验之二 |
三、“维医”或“伪医”:市场、权利、信任 |
四、传统医患关系中的信任规则及其调试 |
第三节 现代医学的制度逻辑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冲击 |
一、道德约束缺失与信任危机 |
二、“医德”还是“异”德 |
三、信息不对称:医患沟通中的话语特征 |
第四节 维吾尔医疗场域中的医患关系:三甲医院的事例 |
一、病房中的医患关系:认知差异的实践形态 |
二、医师与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相互理解的出发点 |
三、交流方式与信息交换:医患沟通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出发点及研究意义 |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三、相关前期研究成果评书 |
四、史料依据 |
五、篇章内容简介 |
六、本文所用字体及拉丁字母转写说明 |
第一章 罗布淖尔所受水(上) |
第一节 新疆、西藏界 |
第二节 喀什噶尔河流域 |
第三节 乌兰乌苏河流域 |
第二章 雅雅尔河流域 |
第一节 雅雅尔河 |
第二节 葱岭北河 |
第三节 葱岭南河 |
第三章 叶尔羌河流域 |
第一节 叶尔羌河 |
第二节 泽普勒善河 |
第三节 听杂阿布河 |
第四章 和田河流域 |
第一节 和田河 |
第二节 哈喇哈什河 |
第三节 玉陇哈什河 |
第四节 于阗河 |
第五章 罗布淖尔所受水(下) |
第一节 阿克苏河流域 |
第二节 克勒底雅河 |
第三节 额尔勾河 |
第六章 塔里木河流域(一) |
第一节 沙雅尔城南 |
第二节 罗布淖尔以南诸河流 |
第七章 塔里木河流域(二) |
第一节 塔里木河 |
第二节 渭干河 |
第八章 海都河流域 |
第一节 库尔勒庄南 |
第二节 海都河 |
第三节 注罗淖尔水域 |
附录(一): “我的麻札”还是“神圣的麻札”?—论以-m、-ata (m)结尾的新疆麻札、佛教圣地名称 |
附录(二): 乌鲁木齐((?)r(?)mqi) 一名语义、语源考 |
附录(三): “喀喇沙尔”(Qarashahr) 一名语义考 |
参考文献 |
(8)新疆地区孕妇ABO、Rh、Kell血型系统抗原频率及不规则抗体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2 实验室检测 |
2.3 ABO血型测定方法 |
2.4 Rh D血型方法 |
2.5 不规则抗体测定方法 |
2.6 Rh C、Rhc、Rh E、Rhe测定方法 |
2.7 抗A和抗B效价测定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9)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一)理论依据和意义 |
(二)现实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国内外关于民族分裂主义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关于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的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视角下新疆反分裂斗争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五、相关概念 |
(一)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内涵 |
(二)国家认同的内涵 |
注释 |
第一章 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构建或强化国家认同的斗争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武器 |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缘起和演进 |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 |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理论 |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
第二节 民族分裂主义:破坏国家统一的思想理论和政治运动 |
一、民族分裂主义的内涵 |
二、民族分裂主义产生的原因:文化、政治动因基础上产生的认同问题 |
三、民族分裂主义的构成要素:特定领土诉求、意识形态和所谓“分裂精英” |
四、民族分裂主义的主要危害:破坏国家统一 |
第三节 以国家认同为核心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 |
一、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是一套破坏国家认同、分裂国家的思想体系 |
二、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
三、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破坏国家认同的路径 |
注释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的产生 |
一、前提:历史上形成的新疆与内地间的文化差异 |
二、根源:近代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危机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快速发展 |
一、“双泛”思潮和臆造的“东突厥斯坦国”是主要理论来源 |
二、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主张:国家观、民族观和宗教观等 |
三、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渗透 |
四、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危害和两个分裂政权 |
第三节 新疆和平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式微 |
一、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渗透是解放前的残余和延续 |
二、新疆民族分裂活动逐步归于平静 |
三、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渗透和分裂活动关系分析 |
第四节 中央政府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反分裂斗争述评 |
一、民国政府未完成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构建 |
二、新中国完成了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构建 |
注释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动向 |
第一节 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死灰复燃” |
一、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因其相对独立性存续下来 |
二、伊斯兰复兴运动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 |
三、美国等国际势力的干预操纵 |
四、境外分裂势力的渗透 |
第二节 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来源和基本主张的变化 |
一、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成为新的理论来源 |
二、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基本主张更具煽动性、破坏性 |
第三节 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泛滥 |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和传播对象全覆盖 |
二、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重点:宗教领域和教育文化领域 |
三、互联网在推动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泛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四节 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危害 |
一、制造文化疏离,诱发民族对立 |
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政治认同,诱发国家认同危机 |
三、进行分裂动员,导致分裂活动处于“活跃期” |
注释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 |
第一节 国家高度重视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 |
一、中央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总体部署 |
二、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工作开展情况 |
三、当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仍未结束 |
第二节 当前影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成效的客观原因 |
一、美国、“伊斯兰国(IS)”、“东伊运”等国际(境外)因素的影响 |
二、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问题复杂性和敏感性的影响 |
三、“7·5”事件和暴恐活动高发造成的民族隔阂 |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三节 当前影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成效的主观原因 |
一、意识形态领域在反分裂斗争整体布局中的定位问题 |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新疆领导地位的问题 |
三、国家治疆措施在具体落实中的问题 |
注释 |
第五章 当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对策 |
第一节 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 |
一、保持强大而稳固的中央政权 |
二、坚持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
三、始终以解决国家认同问题为核心 |
四、构建国家认同必须坚持综合施策 |
第二节 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具体措施 |
一、坚持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地位,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
二、丰富发展“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强化中华民族认同 |
三、坚持依法管理宗教,处理好宗教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
四、深入推进依法治国,运用法治资源强化国家认同 |
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筑牢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 |
六、坚持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筑牢国家认同的政治基础 |
注释 |
结论 |
一、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基础理论 |
二、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与发展 |
三、历届中央政府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反分裂斗争评述 |
四、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努力方向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10)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宗教事务 |
(二)宗教事务管理 |
(三)宗教极端主义和去极端化 |
四、相关理论介绍 |
(一)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 |
(二)善治理论 |
(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加强和创新新疆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必要性 |
一、宗教事务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
二、新疆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在新疆社会管理中的特殊性 |
三、加强和创新新疆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重要性 |
(一)是新疆解决历史问题的必然选择 |
(二)是新疆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
(三)是新疆抵御国外敌对势力渗透的必然要求 |
第二章 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现状调查 |
一、和田地区的概况 |
(一)地理位置概况 |
(二)经济发展概况 |
(三)民族、人口状况 |
(四)宗教状况 |
二、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 |
(一)严把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入口关” |
(二)组织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参加培训 |
(三)开展考核宗教教职人员及其评选“五好宗教人士”的工作 |
三、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 |
(一)开展清真寺的重建维修工作 |
(二)健全了清真寺的民主管理组织 |
(三)保障清真寺的安全工作 |
(四)开展和谐清真寺的创建活动 |
四、宗教活动的管理 |
(一)督促检查日常宗教活动 |
(二)管理斋月、肉孜节等敏感时期的宗教活动 |
(三)规范朝觐的管理活动 |
(四)开展“三非”治理活动 |
五、“去极端化”工作的开展 |
(一)和田地区宗教极端势力渗透的主要表现 |
(二)和田地区“去极端化”的实践 |
第三章 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存在的问题 |
一、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理念有待更新 |
二、部分宗教干部的管理意识不强、能力不高 |
三、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制度尚未落到实处 |
四、宗教事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
五、管理过程中管理客体的参与度低 |
(一)宗教教职人员的自身素质偏低,参与宗教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
(二)广大信教群众的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自觉地参与宗教事务管理工作 |
第四章 加强和创新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对策建议 |
一、进一步改善民生,助力铲除宗教极端主义的滋生土壤 |
二、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夯实基层组织 |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
(二)加强宗教人士的队伍建设 |
(三)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 |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去极端化”的积极性 |
(一)调动广大信教群众积极参与抵制宗教极端主义的活动 |
(二)发挥少数民族精英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好遏制宗教极端主义的工作 |
四、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对冲宗教极端思想 |
五、健全宗教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
六、开展国际合作,挤压宗教极端主义的生存空间 |
结论 |
结论一 |
结论二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件 |
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墨玉县部分维吾尔族人群ABO血型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南疆三地州传统技艺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规划研究[D]. 范文鹭.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农户开发非遗产品的收入影响研究 ——以新疆墨玉县桑皮纸为例[D]. 王权.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3]论民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D]. 成瑞雪.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融合视野下的和田赛乃姆舞蹈形态研究[D]. 陈伊尔.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5]民族学家谷苞学术史初探(1941-1983)[D]. 唐亚男. 兰州大学, 2020(01)
- [6]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D]. 买托合提·居来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D].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 南京大学, 2018(09)
- [8]新疆地区孕妇ABO、Rh、Kell血型系统抗原频率及不规则抗体检测的研究[D]. 陈伟.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1)
- [9]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研究[D]. 梁靖. 新疆大学, 2017(09)
- [10]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问题研究[D]. 王立娟. 石河子大学, 2016(02)
标签:桑皮纸论文;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