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士基本型(适合20岁-35岁)(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雪[1](2021)在《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及其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学术界掀起了职业使命感(calling)的研究热潮。职业使命感是一种对某职业的强烈热情,且体验到强烈的意义感和责任感。职业使命感会产生许多积极影响,比如提升工作内驱动力、促使更高的工作投入、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产生更多创新行为等。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在中国背景下对某一职业人群使命感的研究还较少,对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的研究更是空白。技能人才在我国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约2亿人,他们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走技能强国之路。此外,在推崇创新的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也迫切需要具有创造力的技能人才。目前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其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主动性也普遍较低,按部就班完成任务,但创造力普遍缺乏。这既影响了技能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也限制了技能人才对创新创造发挥作用。研究表明,职业使命感是影响个体工作满意度、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职业使命感能促进创造力的提升。因此,培养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激发技能人才冲破局限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行为,将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研究聚焦技能人才这一职业群体,在心理所有权和资源保存理论的框架下,探究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结构内涵、维度,编制针对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的测量量表,揭示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对其创造力的作用机制,为培养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提高其创造力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心理所有权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研究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的内容结构模型及其测量方法。根据心理所有权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分析,结合技能人才职业特点,通过质性研究、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利用探索性因子等统计分析方法,构建了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5维度结构模型,即“导向力”、“职业坚守”、“利他贡献”、“精益求精”和“意义和价值”,其中“职业坚守”和“精益求精”是体现技能人才特点的维度,并开发了相应的职业使命感量表。(2)研究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在其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和职位类别上是否存在显着差异。在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结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ANOVA检验,研究结果发现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在性别上没有差异,但在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和职位类别上存在显着差异。(3)探究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整体及其各维度对创造力的直接影响。通过对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的一线技能人才开展问卷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整体及其各维度对创造力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即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及其职业坚守、利他贡献、导向力、精益求精、意义与价值5个维度的水平越高,则其创造力也越高。(4)研究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对其创造力的作用机制。根据心理所有权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分析,选择心理所有权作为中介,人-组织匹配作为调节变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BOOTSTRAP的方法,检验了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心理所有权、人-组织匹配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揭示了我国新时代背景下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对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的“黑箱”。研究结果表明:技能人才的人-组织匹配程度正向调节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对其创造力的影响作用,即技能人才的人-组织匹配越高,职业使命感对创造力的影响越强;心理所有权在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和创造力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人-组织匹配同时也正向调节了心理所有权的中介作用,即人-组织匹配越高,心理所有权的中介作用越强,反之越弱。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1)构建并验证了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5维度内容结构模型,在原有职业使命感三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职业坚守”和“精益求精”两个维度,并提出测量方法,开发了量表,丰富了职业使命感的本土化理论研究。根据心理所有权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根据现有职业使命感的成熟量表,通过半开放式调查问卷,开发出体现技能人才特点的职业使命感量表,并且对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独特性进行了深入阐述。(2)揭示了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对创造力的直接影响,深化了职业使命感与创造力关系研究,拓宽了职业使命感的研究领域。当前的研究广泛地讨论了职业使命感的积极效应,主要是对个体的认知和态度方面,但是对个体工作场所行为的关注不够,本研究将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与创造力联系起来,从实践角度,有助于企业等组织从新的理论视角提升技能人才创造力。(3)构建了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对创造力影响的作用机制模型,揭示了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和创造力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引入心理所有权作为中介变量,探索了职业使命感作为诱发因素激活员工创造力的内在心理机制。此外,研究的调节变量人-组织匹配还体现了个人和组织之间的认知重叠,之前很少有研究关注职业使命感和人-组织匹配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人-组织匹配作为职业使命感发挥作用的边界条件,推动职业使命感的深入研究。(4)拓展了心理所有权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的研究范畴。本研究根据心理所有权理论,引入心理所有权作为中介变量,根据资源保存理论,引入了调节变量人-组织匹配,构建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究了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对个体创造力起正向积极影响的内在心理机制,发现了职业使命感发挥作用的边界条件。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针对技能人才这个重要和特殊群体的职业使命感进行研究,深入探究了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对其创造力的影响,揭示了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职业使命感理论及相关研究领域。实践意义在于,研究结论将有助于培育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同时为提升技能人才创造力的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李金凤[2](2021)在《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后日本女性突出的就业模式是M型就业模式,其中M型曲线的中间山谷部分在高度经济成长期内逐渐加深,很多日本研究者都认为这是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了。高度经济成长期以后,M型就业曲线的中间山谷部分虽然逐渐上升右移,但是到2020年依然是中间凹陷的M型曲线。对于日本女性一直维持M型就业模式的原因,以及M型就业曲线所代表的女性主妇化的变迁情况,中日学界目前尚无研究能够回答。本论文尝试基于压缩现代化、顺序颠倒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变动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国际比较,梳理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主妇化模式变迁,分析其一直未能脱离M型就业曲线的原因,进而剖析主妇化模式变迁的相关社会结构,以及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模式中的离职时机变化和个人影响因素。本论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把主妇化定义作了进一步的明晰。主妇化具体是指女性在结婚、生育、育儿期等生活事件的前1年就职,到这些生活事件发生后的1年之间离职,之后或终身不再就职,或保持一段时期内无职后再就职的生命历程成为趋势,并且该生命历程模式在经历过结婚、生育、育儿期的女性中占一半及以上的社会现象即为主妇化。根据结婚后保持无职时间的长短,又细分为生涯性主妇化和阶段性主妇化两种类型,其中阶段性主妇化又根据不同的离职时机分为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和育儿期离职模式主妇化。基于以上主妇化的分类,本论文对于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主妇化模式变迁,具体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全面分析。首先,在国际比较视野的宏观层面,基于压缩现代化理论、顺序颠倒的现代化理论和福利体制论,通过分析美、法、英、德四国的主妇化过程,对比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变迁,解释日本迟迟未能脱离M型就业曲线的原因,进而论述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的时空特征。其次,在日本国内的中观层面,将战后日本女性的阶段性主妇化分为四个阶段,并基于富永健一的社会结构变动论和社会性别分工意识的变迁,分析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变化和相应的社会结构。最后,在个人因素的微观层面上,运用人力资本论、统计性歧视论、道格拉斯-有泽法则等相关理论,通过对《SSM调查》和《消费生活面板调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战后日本女性在结婚、生育、育儿期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离职时机变化及相关的个人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研究,本论文有以下主要观点:1.美、法、英、德四个国家的主妇化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大致分为生涯性主妇化和阶段性主妇化两个阶段。生涯性主妇化时期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阶段性主妇化时期从1950年代一直延续至1980、1990年代。对比分析欧美四个国家的主妇化变迁,因日本女性就业模式自日本主妇在大正时代诞生以来,直接形成的是阶段性主妇化的标志-M型就业曲线,并且到1955年都一直保持着平缓的M型就业曲线,未有大的变化,所以日本压缩了生涯性主妇化时期。另外,欧美四个国家在20世纪中期以前的女性劳动率是50%以下,已婚女性劳动率也大多是在30%以下,而日本因压缩式的工业革命、产业结构转换时间晚且速度快,女性劳动率自1900年到1970年左右一直保持在50%以上,即便在1970年以后女性劳动率出现了下降,已婚女性就业率也保持在50%前后不变,因此与欧美四个国家的生涯性主妇化时期相比,日本女性劳动率和已婚女性劳动率都非常高,生涯性家庭主妇比例较小,没有形成生涯性主妇化时期。日本女性1955-1975年的M型就业曲线,中间山谷部分加深,右山峰更加突出。分析这种曲线变化的原因,山谷部分的不断加深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转换太快,女性雇用率的上升速度没有超过家庭从业者、自营者等就业率的下降速度,两者效果抵消,结果就是女性的就业率逐渐下降;右山峰更加突出是因为育儿期结束后的已婚女性短期被雇用者比例上升。因此1955-1975年这个时期,女性在结婚、生育、育儿期阶段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趋势没有大变化,只是离职后再就职比例上升显着,使阶段性主妇化更为凸显.1975年至2010年,M型就业曲线的中间山谷部分逐渐上升右移,这主要是因为女性未婚化、晚婚化、晚育化等造成的,已婚女性在这个时期的就业率变化不大,所以日本依旧处于阶段性主妇化时期。2010年以后,M型就业曲线的中间山谷部分上升,主要是已婚女性就业率升高引起的,日本女性的阶段性主妇化逐渐弱化。总体而看,与欧美四个国家相比,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在时间上压缩了生涯性主妇化时期,又延长了阶段性主妇化时期。这种时间上的特征与日本独特的压缩现代化模式、顺序颠倒的现代化模式、产业结构转换、1970年代以后的福利体制改革以及男女性别平等政策迟缓有很大的关系。此外,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在空间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不同时代的元素压缩杂糅在一个空间内,如主妇现象评价的多元化、性别角色分工意识与社会现状的扭曲错位、战后日本女性政策的复杂矛盾等。2.战后日本女性整体上维持着阶段性主妇化,但内部的主妇化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根据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变迁,从家庭、企业、国家政策、劳动市场、保育所、公共教育以及社会性别意识形态方面等多方面探究了相对应的社会结构变动。战后日本女性具体的主妇化模式变迁是:1950年代之前是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1960年代-1970年代是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为主,怀孕、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为辅;1980年代-2000年代是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弱化,怀孕、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变强;2010年以后是怀孕、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弱化,“小学入学”离职模式家庭主妇比例增加。因此,战后日本女性的阶段性主妇化整体上逐渐弱化,但也出现了新模式的阶段性家庭主妇。伴随着主妇化模式的变化,家庭、企业、国家政策、劳动市场、保育所、公共教育及性别角色分工意识等各方面相对应的社会结构也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3.利用《SSM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其一,从出生队列来看,1930-1934年出生队列开始,日本女性初次离职与结婚有关,到1950-1954年出生队列,初次离职与结婚的关系最强,说明1950-1954年出生队列结婚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比例达到峰值;从1955-1959年出生队列开始,结婚后离职增加,初次离职与第1子生育关联变强,也就是说,1955-1959年出生队列的第1子生育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比例升高。其二,从结婚队列和第1子生育队列来看,从1960年代以前开始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增强,持续上升至1986年后达到顶峰;第1子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在1981-1985年开始上升,1986年以后增强幅度明显.由此看来,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并没有走向去主妇化,尤其是经历过结婚、生育、育儿期的女性主妇化,在1975年之后只是主妇化模式发生了变化,具体从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转换到第1子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其三,从初次离职成为家庭主妇后,再就职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可以得出出生年龄、结婚队列、第1子生育队列、本人学历、丈夫学历、性别角色分工意识等都对再就职有显着影响,从侧面证明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不是一结婚就离职,之后终身不再就职的生涯性主妇化,是阶段性主妇化.进一步利用《消费生活面板调查》数据对战后日本女性的离职模式变化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有以下一些特征:其一,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越来越少,同时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也有弱化倾向,而“小学入学”离职模式家庭主妇已经出现,并有进一步强化的倾向;其二,分析女性在第1子生育前后、第1子小学入学前后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影响因素,结果得出性别角色分工、丈夫收入、与父母同居·准同居·近居、高学历等都有显着影响。只是这些影响因素在第1子生育、第1子小学各个阶段的影响力有所不同,说明女性的个人因素在面临选择是否离职成为家庭主妇时有重要影响.本论文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综合分析,认为日本女性的主妇化与欧美四个国家不同,压缩了生涯性主妇化时期,1920年代以后出现的是欧美四个国家二战后才出现的阶段性主妇化,并一直持续到2020年。目前日本女性的主妇化依旧存在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也出现第1子“小学入学”离职模式的家庭主妇,更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因此,有必要继续完善育儿休业制度、保育所、儿童俱乐部和家庭育儿支援等更加综合性的支援政策和措施,以有效应对这种现象。以上政策措施只是促进女性在结婚、生育、育儿期的继续就业,并不等于充分有效地发挥了女性的作用。日本要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需要在以上支援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女性相关政策、企业雇用、劳动市场等方面实施彻底的社会性别平等政策,尤其是大力改革企业的长时间劳动等雇用习惯和劳动市场的多维度二元结构,为女性提供更为自由的选择环境。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也是与日本相同的压缩现代化模式,加上当前“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和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完善,将来很可能会出现生育、育儿期离职的家庭主妇。了解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的相关情况,可以为我国应对生育、育儿期的家庭主妇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李一宁[3](2021)在《辽宁省育龄女性生育力下降现况调查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女性卵巢储备功能与妊娠结局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及环境的改变对女性的生殖健康正发生着负面影响。全球每年新增约200万对不孕不育夫妇[1],不孕不育同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并称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2]。生殖能力下降现状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严峻挑战。女性生殖能力下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不孕的发生和卵巢储备功能的减退。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对不孕症患病率展开了流行病学调查,各地区不孕症患病率最高为24.3%,最低为0.8%[3],可能与所调查的地域、民族及经济水平等影响有关。目前辽宁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仍缺少不孕症患病率相关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只有局部地区的统计数据。因此,对辽宁省的不孕症患病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是极为必要的,为不孕不育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行政部门对于不孕不育的一级预防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卵巢储备指的是卵巢皮质内原始卵泡的数量,这些原始卵泡能够发育为成熟卵母细胞[4],是最被接受的预测生殖能力的指标,卵巢储备功能的下降意味着生殖能力下降。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是卵巢功能衰竭的前期状态,进一步将发展为卵巢早衰。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晚婚晚育,通过卵巢功能的准确评估,预测生育潜能,获得女性生育能力的节点,有利于女性制定科学的生育计划。目前,还不可能通过非侵入性的方法评估原始卵泡情况,对于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尚无统一判断标准,评估卵巢储备功能的指标有许多,使用单一指标预测卵巢储备功能无法获得满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一些研究建议将多个指标联合应用以提高预测能力。“预测模型”开始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它是一种数学模型,以影响疾病发生的多种因素为基础,用来预测某人群未来发生某种疾病的概率。预测模型可以更好的使临床实践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结合,以促进疾病的三级预防,降低疾病发病率。既往国内国外所建立的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都存在纳入人群少、预测变量过多的问题,这就缩小了预测模型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预测人群范围,并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就诊频次,削弱了预测模型在临床的可推广性。因此,构建一个预测变量少、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稳定的预测模型,以评估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女性卵巢储备真实情况,从而有利于在卵巢刺激开始之前进行临床咨询以及鉴别出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女性。进而应用到广大育龄女性人群当中,对于女性评估自身卵巢储备,根据自身卵巢储备状态来安排生育计划,具有重要意义。辅助生殖治疗过程中,影响临床妊娠及活产结局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夫妇基本特征(年龄、不孕时长、不孕因素、不孕类型、孕产史、疾病及手术史、体重指数、基础性激素水平、抗苗勒管激素水平、窦卵泡数等)、卵巢刺激情况(控制性超促排卵方案、获卵数、HCG日雌二醇水平、HCG日子宫内膜厚度等)、受精方式(IVF、ICSI及IVF+ICSI)以及胚胎移植相关指标(移植胚胎期别、移植胚胎个数等)。因此,我们希望筛选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继建立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之后,再建立妊娠率及活产率预测模型,在治疗前给患者一个助孕结局的预期值,使患者对自身状况、对助孕结局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减少其心理负担,同时增加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方法:一、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辽宁省北部、中部、南部,各抽取一个市和一个县,分别是沈阳市和彰武县、锦州市和盘山县、丹东市和绥中县。然后按每个地区人口数量比例确定本次调查的街道或行政村数及分配调查区域的样本量。随机抽取20-49岁育龄女性进行不孕症的横断面调查。对调查者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得育龄人群的基本信息。按照不孕症诊断标准,即男女同居有正常的性生活且未采取避孕措施至少12个月仍未能受孕,筛查出辽宁地区育龄女性不孕症患者;研究辽宁地区不孕症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二、利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人群数据(n=4731)在预测卵巢低反应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以预测卵巢储备能力。设置结局变量为获卵数目小于4。预测变量包括年龄、BMI、AFC、AMH、FSH、LH、E2水平及主要不孕因素。将研究人群数据按照6:4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训练集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卵巢低反应的预测模型;验证集作为验证数据对模型性能进行验证。分别从区分度和校准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模型正确地把病人和非病人区分开的能力,以及评价模型对研究人群的平均预测概率与实际观察到的发病概率的符合程度。最后应用建立的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预测辽宁省育龄女性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发生情况。三、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及活产结局的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将其作为协变量,是否获得临床妊娠及是否获得活产作为因变量构建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预测模型。将研究人群数据(n=2021)按照6:4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训练集数据构建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的预测模型;验证集作为验证数据对模型性能进行验证。分别从区分度和校准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一、不孕症患病率为13.4%(95%CI,11.7%-15.1%),原发性不孕症患病率为1.9%(95%CI,1.2%-2.6%),继发性不孕症患病率为11.5%(95%CI,9.9%-13.1%)。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越大,患不孕症风险越高,年龄每增加1岁,患不孕症风险增加4.8%(OR=1.048,95%CI 1.024-1.072,P<0.001);相对月经初潮年龄≥14岁的女性,初潮年龄≤13岁的女性患不孕症风险更高,比对照组患不孕症的风险增加67.2%(OR=1.672,95%CI 1.197-2.336,P=0.003);相对在业女性,失业/无业女性增加患不孕症的风险,风险增加124.2%(OR=2.242,95%CI 1.338-3.756,P=0.002);月经不规律增加女性患不孕症的风险,比月经规律女性患不孕症的风险增加74%(OR=1.740,95%CI 1.078-2.807,P=0.023);相对月经量正常的女性,月经量过少及月经量过多的女性患不孕症的风险增加,风险分别增加138.7%及165.3%(OR=2.387,95%CI 1.644-3.467,P<0.001;OR=2.653,95%CI 1.601-4.396,P<0.001);怀孕次数及生产次数对不孕症患病率的影响均存在统计学意义(OR=0.618,95%CI0.484-0.791,P<0.001;OR=0.532,95%CI 0.384-0.737,P<0.001)。多因素分析中去除混杂因素后,发现结婚年龄、痛经、流产、是否减肥、半年内是否有装修、BMI、男方有无职业、男方文化程度在患不孕症组和无不孕症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在1494名研究人群中调查得到200名不孕患者,仅有67名到医院就诊,占不孕症患者的33.5%。近60%的人就诊于县级医院或县级以下医院。二、本研究在预测卵巢低反应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以预测卵巢储备能力。预测因子为年龄、体重指数BMI、抗苗勒管激素AMH、窦卵泡计数AFC和基础促卵泡生成素FSH。得到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P=exp(-3.23+0.065x年龄+0.060x BMI-0.277x AFC-0.429x AMH+0.109x FSH)/[1+(-3.23+0.065x年龄+0.060x BMI-0.277x AFC-0.429x AMH+0.109x FSH)]预测模型的AUC、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9%、83.2%与85.5%。用此模型预测辽宁省育龄女性发生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平均预测概率为16.07%。三、得到以女性年龄、基础FSH、注射HCG日P、注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以及移植胚胎情况为预测变量的临床妊娠率预测模型。P=exp(1.669-0.069x女年龄-0.056x基础FSH-0.545x HCG日P+0.063x HCG日内膜+0.807x移植2个卵裂期胚胎+0.803x移植1个囊胚期胚胎)/[1+(1.669-0.069x女年龄-0.056x基础FSH-0.545x HCG日P+0.063x HCG日内膜+0.807x移植2个卵裂期胚胎+0.803x移植1个囊胚期胚胎)]得到以女性年龄、基础E2、卵巢刺激方案、注射HCG日P、注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以及移植胚胎情况为预测变量的活产率预测模型。P=exp(0.135-0.074x女年龄+0.003x基础E2+1.110x超长方案+0.768x长方案+0.623x拮抗剂方案-0.544x HCG日P+0.075x HCG日内膜+0.771x移植2个胚胎+0.750x移植1个囊胚)/[1+(0.135-0.074x女年龄+0.003x基础E2+1.110x超长方案+0.768x长方案+0.623x拮抗剂方案-0.544x HCG日P+0.075x HCG日内膜+0.771x移植2个胚胎+0.750x移植1个囊胚)]结论:一、辽宁省不孕症患病率为13.4%,处于目前我国不孕症患病率的中间水平,原发性不孕症患病率为1.9%,继发性不孕症患病率为11.5%。二、年龄、初潮年龄早、女性失业/无业、月经不规律、月经量异常是不孕症患病的危险因素;怀孕次数及生产次数是不孕症患病的保护因素。女性结婚晚、男方失业/无业、半年内减肥可能是不孕症患病的危险因素。建议妇幼保健相关部门对大龄女性实施更多的宣教及改善生殖健康的战略,为了提高人口质量我们应该提倡适龄结婚、适龄生育。并且,过早的月经初潮可能意味着有患不孕症的风险,应当引起注意。出现不明原因月经不规则、月经量异常时应及时就医。三、我省不孕症患者就医率低,呼吁妇幼保健部门加强宣教,同时加强地方医院对不孕症的诊治水平,以提高我省整体生殖健康水平。四、本研究在预测卵巢低反应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以预测卵巢储备能力。预测因子为年龄、体重指数BMI、抗苗勒管激素AMH、窦卵泡计数AFC和基础促卵泡生成素FSH。预测模型的AUC、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9%、83.2%与85.5%。五、初步预测辽宁省育龄女性卵巢储备功能情况,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平均预测概率为16.07%,需要进一步扩大流行病调查人群。六、研究所构建的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对于女性评估自身卵巢储备,根据自身卵巢储备状态来安排生育计划,具有重要意义。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也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去验证。七、女性年龄、基础FSH、卵巢刺激方案、注射HCG日雌孕激素、注射HCG日内膜厚度以及移植胚胎情况是临床妊娠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年龄、基础E2、卵巢刺激方案、注射HCG日雌孕激素、注射HCG日内膜厚度以及移植胚胎情况是活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八、我们所构建的临床妊娠率预测模型及活产率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临床妊娠率预测模型对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获得临床妊娠的平均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生概率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但活产率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良好,是较为理想的活产结局预测模型。九、以上预测模型对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患者进行卵巢储备功能、妊娠率、活产率预测,评估治疗全过程,使患者清楚了解自身情况,对助孕结局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减少患者心里负担,同时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
周瑶君[4](2020)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游戏体验设计研究 ——以UGC类网络游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随着游戏体验设备与移动网络的全面升级,网络游戏产品的类型和玩法愈发多样化,世界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及营收数额呈稳健增长态势。在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较高的准入门槛同时,因过于中心化的管理方式引发了用户体验差以及中小型企业没有生存空间等问题。同时,部分网络游戏产品因没有把握住新时代下的用户发展特征与行为习惯,在游戏选材与内容设定、玩法与规则以及操作方式等方面都没有达到用户的期许,造成用户粘性低的局面。现阶段网络游戏在管理方式以及用户体验方面等方面问题,共同造成了网络游戏用户数量增长乏力。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数据安全以及可信交易的独特价值,可有效解决网络游戏的痛点,成为传统网络游戏突破发展瓶颈的新方向。从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的角度研究网络游戏产品与区块链技术想结合的方法,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游戏产品的体验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游戏体验设计研究内容共分为五部分:一、通过整理区块链技术的基础构架,提取出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并从管理方式、数据安全、可信交易三个维度梳理出区块链技术的部分价值,提炼出基于区块链技术价值的行业问题解决方法,进而得出方法的适用场景;二、通过文献综述与设计调查总结现阶段网络游戏的业务痛点与用户痛点,并使用基于区块链技术价值的行业问题解决方法进行分析,明确区块链技术在网络游戏行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得出与UGC类网络游戏高耦合性的结论;三、对UGC类网络游戏用户进行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从媒介、场景、目标、用户、环境五个维度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以明确UGC类网络游戏用户的核心诉求与发展特征;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产品设计步骤,结合传统网络游戏的产品设计开发流程,推导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游戏产品设计流程,进而结合用户研究的信息与UGC类网络游戏的交互设计原则搭建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UGC类网络游戏体验设计模型;五、通过设计实践对模型进行设计应用,运用设计评价的手段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将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把区块链技术引入到网络游戏的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研究中。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游戏产品设计方法,构建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UGC类网络游戏体验设计模型,并通过设计实践与设计评估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应用与验证。提出了区块链技术在网络游戏产品体验设计中的应用路径,为传统网络游戏产品向区块链世界转移提供了设计方法,并为区块链网络游戏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提供了设计策略。对计划向区块链世界转型的产业及业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方便了区块链技术更好的配置全球资源。
汤起[5](2020)在《用户需求驱动的地铁闸机改良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闸机作为一种承担着进出人员的身份识别与进出控制重任的公共设施产品,在公共交通尤其是地铁站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现有部分地铁闸机的设计可能还存在着指示性信息欠缺甚至容易引起解读歧义的情况,致使其无法有效引导用户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在用户体验方面,闸机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智能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创新设计也正逐步聚焦到用户需求和体验等领域。有效获取、梳理与研究用户对地铁闸机的需求,并以用户需求为基础,研究和分析地铁闸机的创新设计之策略,强化闸机产品设计中的引导性元素,以产品引导性为“指挥棒”,去改变用户行为,使其做出正确的后续动作判断,是本文的线索脉络。首先,文章针对用户需求理论和地铁闸机设计开展研究,在对现有的用户需求理论方法进行理论上的学习,与此同时对地铁闸机进行了充分的产品、市场调研与分析之后,对其注重易用性与高效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其次,应用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开展调研,梳理地铁闸机产品显性和隐性的用户需求;随后,从用户需求中凝练出引导性设计的方向,结合引导性设计理论的相关研究,并将其与闸机产品设计结合,归纳出地铁闸机的引导性设计原则;最后,通过创新设计实践,开展评价,验证基于用户需求下的引导性设计原则的合理性。本文系统呈现了用户需求的研究过程,并从需求中凝练出引导性设计的创新方向,开展了结合引导性设计策略的地铁闸机设计实践,对公共产品的创新与设计研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宁华伟[6](2020)在《新零工经济视角下制造业派遣工参与式管理对组织效能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从当前国内外制造业发展趋势看,新一轮的制造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在今天这个高度科技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科技革命时代,“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和生死存亡。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打造百年企业,而企业的基层人力资源综合效能是一切竞争力之根本,更是企业高质量产品输出的源泉。所以,万丈高楼平地起,制造业企业从根做起,从根变革,分析一线技术工人对企业效能的影响势在必行。研究以HFJ公司等制造业代表性企业为研究背景和切入点。把管理中的实践问题转化为理论研究,研究出适合制造业派遣工管理的理论。研究以制造业派遣工为研究对象,以参与式管理、组织效能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并引入内部人身份认知这一中介变量,提出了制造业派遣工参与式管理对组织效能影响的研究论题,并以新零工经济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新型多元化用工形态建立为目标,建立派遣工参与式管理新模式。通过对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信息,并深度访谈12名制造业管理者和派遣工,预调查问卷对361名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从而对问卷进行修正,形成正式问卷。最终发放正式问卷419份,经过筛查有效问卷384份进行实证分析,借助SPSS22进行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讨论参与式管理对组织效能的影响,得到研究结论:(1)参与式管理对组织效能有正向积极影响;(2)参与式管理对内部人身份认知有显着的正向积极作用;(3)内部人身份认知对组织效能有显着的正向积极作用;(4)内部人身份认知在参与式管理对组织效能影响中有中介调节作用。假设理论得以验证,说明企业通过参与式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派遣工的组织效能。基于实证研究结论,得到管理政策启示:(1)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形成系统化、信息化的运作模式;(2)建立合理化建议采纳机制,引导派遣工参与管理;(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改变其内部人身份感知,激发派遣工工作热情和组织效能。
张静(Helen Zhang)[7](2020)在《基于绩效考核的F公司员工偏差行为治理策略研究 ——以供应链部门员工为例》文中指出偏差行为越来越普遍地存在于企业中,此行为长期不仅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短期还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员工的工作压力也持续增加。不当的绩效考核促使员工的偏差行为愈演愈烈,此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稳定性和长期战略发展亟待攻克的难题。F公司是一家从事手机生产加工的企业,近十几年随着企业对原有业务的精益求精与新兴业务的不断拓展,在整体发展速度上保持着业界领先水平,但员工偏差行为的发生却屡见不鲜、造成的影响愈发严重、表现形式也愈发多样,如何在保持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减少员工偏差行为已经成为管理者非常关心的话题。本文以F公司供应链员工微观组织为研究对象,从绩效考核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F公司供应链员工的偏差行为展开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偏差行为数据分析,发现供应链组织中的偏差行为十分严重,几乎70%的员工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偏差行为;(2)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绩效考核是推动偏差行为的主要诱因,主要体现绩效考核体系和绩效考核感知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绩效考核目的、绩效考核周期、绩效考核公平感、绩效考核压力感的问题;(3)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偏差行为的策略方案,具体为用发展式的绩效考核导向取代评估式的绩效考核导向;用弹性考核周期取代定性考核周期;用互联网管控模式取代传统纸档作业从而优化绩效考核体系,提升绩效考核感知。本文旨在通过对F公司供应链员工偏差行为现状进行分析,找出F公司员工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治理策略和解决方案。不仅对F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其他相关行业员工偏差行为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建议。
谭清[8](2020)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的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研究 ——以恩施州杨家坡村为例》文中提出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农村贫困现状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措施之一。民族地区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而多民族共居的武陵山片区是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生存发展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易地扶贫搬迁是该区域实施精准脱贫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武陵山地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过多地关注民族村落物质生活条件方面的改善,而对民族村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论文以地处武陵山片区腹地的恩施州杨家坡村为个案,考察杨家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贫困人口构成和易地搬迁情况,分析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民族村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发生的变迁及其表现,从民族村落文化依托主体缺场、民族村落文化保护力度欠缺、民族村落文化保护制度缺位等方面探析易地扶贫搬迁中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的原因。针对易地扶贫搬迁中民族村落文化保护面临的困境,需从强化民族村落文化保护的“顶层设计”、制定并颁布专门的《民族村落文化保护法》、通过教育增进村民的村落文化保护意识、重视村民在村落文化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参与民族村落文化保护、借助现代媒介通讯技术营造良好的民族村落文化保护氛围等方面着手,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易地扶贫搬迁中民族村落文化保护难题,促进民族村落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杨柳[9](2020)在《扬州市广陵区流动摊贩治理困境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动摊贩的流动经营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流动摊贩进行流动经营,不仅缓解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种类丰富、价格低廉、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另一方面,流动摊贩的占道经营又影响了公共交通和城市环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要求也变得更高。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城管部门加强了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导致两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大。矛盾的不断升级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由于媒体报道时有偏颇,社会公众对弱势群体更为同情,对城管部门的“敌意”也就不断增加。这不仅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也背离了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城管部门对流动摊贩的治理水平和效率,不仅是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因此,对流动摊贩治理困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扬州市广陵区既是扬州市的老城区,也是扬州市的中心城区,城市整体规划较为滞后。由于广陵区人口密集,小街小巷众多,居民对于流动摊贩的接纳程度较高,所以广陵区流动摊贩数量较多。这也增加了广陵区城管部门对流动摊贩治理的难度。本文以扬州市广陵区流动摊贩治理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广陵区流动摊贩的治理困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流动摊贩、城管人员以及社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广陵区现阶段流动摊贩治理中存在流动摊贩治理模式单一、基础设施落后、治理效果持续性差、市民支持度低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较多,比如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城市规划陈旧、城管执法法律依据不足、摊贩素质不高、法制宣传不到位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创新治理模式、完善疏导点规划、推进城管文明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加强流动摊贩自治等措施。
黄金城[10](2020)在《公共服务动机对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以南安市税务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公共服务动机一直以来都是公共行政研究领域的热点,揭示了公职人员存在为公众服务的内在动机而被人们关注。相比于西方学者取得丰富的成果,我国对于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以纳税服务人员为调查对象分析公共服务动机后果效应的研究更少。在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通过了解税务部门纳税服务人员的公共服务动机现状并利用公共服务动机影响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有助于激励和管理纳税服务人员。本文选取南安市税务局的纳税服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以对其的问卷调查结果为样本,分析纳税服务人员公共服务动机现状,通过因子分析和信度检验探索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构,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探求公共服务动机及其各维度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效应。通过研究证明,公共服务动机由四个维度构成,而且总体上正向显着的影响着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并对其子维度也产生正向影响。在公共服务动机各子维度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吸引力、对公共利益的承诺和同情心三个维度。本文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应强化责任意识、优化选拔任用机制、畅通建言渠道、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以提升公共服务动机水平,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从而优化纳税服务,构建良好营商环境。
二、女士基本型(适合20岁-35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士基本型(适合20岁-35岁)(论文提纲范文)
(1)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及其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与结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心理所有权理论 |
2.1.2 资源保存理论 |
2.2 职业使命感的文献综述 |
2.2.1 职业使命感的概念内涵 |
2.2.2 职业使命感的类型划分 |
2.2.3 职业使命感的维度及测量 |
2.2.4 职业使命感的影响因素 |
2.2.5 职业使命感的作用机制和理论视角 |
2.3 心理所有权的文献综述 |
2.3.1 心理所有权的内涵 |
2.3.2 心理所有权的维度与测量 |
2.3.3 心理所有权的作用效果 |
2.4 人-组织匹配的文献综述 |
2.4.1 人-组织匹配的内涵 |
2.4.2 人-组织匹配的维度及测量 |
2.4.3 人-组织匹配的作用效果 |
2.5 创造力的文献综述 |
2.5.1 创造力的内涵 |
2.5.2 创造力的维度及测量 |
2.5.3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
2.5.4 职业使命感对创造力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
3.1 研究整体思路及模型 |
3.2 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
3.3 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影响个体创造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
3.3.1 心理所有权的中介作用 |
3.3.2 人-组织匹配的调节作用 |
3.4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汇总 |
3.4.1 整体理论模型 |
3.4.2 研究假设汇总 |
3.5 本章小结 |
4 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的内容结构及测量方法 |
4.1 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内容结构研究 |
4.2 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量表测量研究 |
4.2.1 量表开发流程 |
4.2.2 初始题项提出 |
4.2.3 预调研和量表修订 |
4.2.4 量表检验 |
4.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的人口统计学差异比较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2.1 研究样本 |
5.2.2 研究工具 |
5.3 研究结果及数据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方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对其创造力的直接影响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设计 |
6.2.1 程序与样本 |
6.2.2 变量测量 |
6.3 数据分析和结果 |
6.3.1 信效度检验 |
6.3.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6.3.3 控制变量差异性检验 |
6.3.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5 相关性分析 |
6.3.6 回归分析 |
6.4 结论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对其创造力的中间作用机制研究 |
7.1 研究目的 |
7.2 研究方法 |
7.2.1 测量工具 |
7.2.2 统计分析方法 |
7.3 数据分析和结果 |
7.3.1 变量的区分效度 |
7.3.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7.3.3 假设检验分析 |
7.4 结论与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管理实践的启示与建议 |
8.2.1 组织层面的管理启示与建议 |
8.2.2 个体层面的管理启示与建议 |
8.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
摘要 |
要旨 |
序章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日本国内对战后女性的主妇化研究 |
1.1.1 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形成的社会结构研究和主妇化走向研究 |
1.1.2 日本1980年代以后的女性相关政策对女性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影响研究 |
1.1.3 战后日本女性个人因素对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影响研究 |
1.2 中国对日本战后女性的主妇化研究 |
1.3 遗留问题 |
第2章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2.1 本论文的理论框架 |
2.1.1 宏观理论框架 |
2.1.2 中观理论框架 |
2.1.3 微观理论框架 |
2.2 主妇化概念界定 |
2.3 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 |
2.3.1 研究方法 |
2.3.2 研究数据 |
2.4 研究内容、框架结构及创新之处 |
2.4.1 研究内容 |
2.4.2 框架结构 |
2.4.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章 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变迁和时空特征 |
3.1 欧美国家的主妇化变迁 |
3.1.1 美国和法国的主妇化变迁 |
3.1.2 英国和德国的主妇化变迁 |
3.2 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变迁及持续时间特征 |
3.2.1 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变迁 |
3.2.2 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的持续时间特征及相关原因 |
3.3 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的空间压缩特征 |
3.3.1 主妇现象评价的多元化 |
3.3.2 男女性别角色分工意识和社会现状的扭曲错位 |
3.3.3 战后日本政府女性政策间的相互矛盾 |
第4章 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模式的阶段性变迁及相应的社会结构 |
4.1 战前至1950年代的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 |
4.1.1 战前的女性劳动及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 |
4.1.2 战后至1950年代的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 |
4.2 1960年代至1970年代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及相应的社会结构 |
4.2.1 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 |
4.2.2 1960年代至1970年代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的社会结构 |
4.3 1980年代至2000年代的女性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及相应的社会结构 |
4.3.1 1980年代至2000年代的女性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 |
4.3.2 1980年代至2000年代女性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的社会结构 |
4.4 2010年至2019女性年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弱化及相应的社会结构 |
4.4.1 2010年至2019年女性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弱化 |
4.4.2 2010年至2019年女性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弱化的社会结构 |
第5章 战后日本女性的离职时机及相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SSM调查》中女性结婚、生育离职模式家庭主妇的实证分析 |
5.1.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
5.1.2 女性结婚、生育离职模式家庭主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3 女性结婚、生育离职后再就职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 《消费生活面板调查》中女性结婚、生育、育儿期离职模式家庭主妇的实证分析 |
5.2.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
5.2.2 女性结婚、第1子生育、第1子小学入学离职模式家庭主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3 女性第1子生育、第1子小学入学离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终章 |
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与今后的课题 |
3. 本论文研究对中国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一 中文文献(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
二 日文文献(按姓氏五十音图排序) |
三 英文文献 |
四 政府统计数据 |
五 网站资料 |
附录 |
附录1《SSM调查》数据的调查问卷 |
附录2《消费生活面板调查》数据的调查问卷 |
(3)辽宁省育龄女性生育力下降现况调查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女性卵巢储备功能与妊娠结局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辽宁省育龄女性不孕症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调查概述 |
2.2 调查对象 |
2.3 调查方法 |
2.3.1 调查表 |
2.3.2 确定样本量和调查区域 |
2.3.3 资料收集 |
2.3.4 质量控制 |
2.4 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辽宁省育龄女性不孕症患病现况 |
3.1.1 不孕症患病率 |
3.1.2 研究人群的基线人口学特征 |
3.1.3 研究人群月经史、婚育史等基本情况 |
3.1.4 生活环境及习惯等基本情况 |
3.2 影响不孕症患病率的单因素分析 |
3.2.1 人口社会学因素 |
3.2.2 生物因素 |
3.2.3 接触环境及生活习惯与不孕症患病率的关系 |
3.2.4 影响不孕症患病率的单因素小结 |
3.3 影响不孕症患病率的多因素分析 |
3.4 不孕症人群就医情况 |
4 讨论 |
4.1 不孕症患病率 |
4.2 年龄和结婚年龄因素与不孕 |
4.3 月经因素与不孕 |
4.4 BMI和减肥因素与不孕 |
4.5 职业和文化程度与不孕 |
4.6 不孕症患者就医情况 |
5 结论 |
第二部分:育龄女性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指标及检测方法 |
2.2.2 相关定义 |
2.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3.1.2 总人群及不同临床特征下人群的获卵数及卵巢低反应发生率 |
3.1.3 多因素回归分析 |
3.2 构建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 |
3.2.1 设置训练集和验证集 |
3.2.2 通过训练集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 |
3.3 评价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 |
3.3.1 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评价 |
3.3.2 以训练集数据对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进行ROC曲线分析 |
3.3.3 以验证集数据对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进行ROC曲线分析 |
3.3.4 对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中各预测因子进行ROC曲线分析 |
3.3.5 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评价 |
3.4 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应用举例 |
3.5 应用已构建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初步评估辽宁省育龄女性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患病情况 |
3.5.1 预测人群 |
3.5.2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预测模型建立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相关概念 |
2.3.1 不孕原因分类 |
2.3.2 卵巢刺激方案 |
2.3.3 取卵和受精 |
2.3.4 胚胎移植及随访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3.1.1 基本临床特征比较 |
3.1.2 既往妊娠史比较 |
3.1.3 妇科病史及手术史比较 |
3.1.4 临床周期特征比较 |
3.2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结局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2.1 妊娠率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
3.2.2 活产率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
3.3 构建临床妊娠率、活产率预测模型 |
3.3.1 训练集及验证集 |
3.3.2 训练集数据构建临床妊娠率、活产率预测模型 |
3.4 评价临床妊娠率、活产率预测模型 |
3.4.1 临床妊娠率、活产率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评价 |
3.4.2 临床妊娠率、活产率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评价 |
4 讨论 |
4.1 年龄与妊娠结局 |
4.2 基础FSH与妊娠结局 |
4.3 卵巢刺激方案与妊娠结局 |
4.4 注射HCG日孕激素与妊娠结局 |
4.5 注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与妊娠结局 |
4.6 移植胚胎情况与妊娠结局 |
4.7 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预测模型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女性生殖能力及其评估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游戏体验设计研究 ——以UGC类网络游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提出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路径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相关理论综述 |
2.1 区块链技术研究综述 |
2.1.1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及本质 |
2.1.2 区块链技术的基础构架与价值提取 |
2.1.3 区块链技术的适用场景 |
2.2 网络游戏产品与产业的现状分析 |
2.2.1 网络游戏产品的定义与分类 |
2.2.2 网络游戏产业现状分析 |
2.2.3 区块链技术与网络游戏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
2.3 UGC类网络游戏产品与游戏体验设计理论综述 |
2.3.1 UGC类网络游戏产品的概念及特征 |
2.3.2 UGC类网络游戏产品的构成要素 |
2.3.3 游戏体验设计理论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UGC类网络游戏用户研究与分析 |
3.1 用户研究准备 |
3.1.1 调研对象选取 |
3.1.2 调研内容确定 |
3.1.3 调研方法设定 |
3.2 用户调研实施 |
3.2.1 深度访谈实施 |
3.2.2 问卷调查实施 |
3.3 调研结果分析 |
3.3.1 媒介要素分析 |
3.3.2 场景要素分析 |
3.3.3 目标要素分析 |
3.3.4 用户要素分析 |
3.3.5 环境要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UGC类网络游戏体验设计方法研究 |
4.1 区块链网络游戏产品的发展特征与设计目标 |
4.1.1 区块链网络游戏产品的发展特征 |
4.1.2 区块链网络游戏产品的问题总结 |
4.1.3 区块链网络游戏产品的设计目标 |
4.2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游戏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
4.2.1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产品设计步骤 |
4.2.2 网络游戏产品的设计开发流程 |
4.2.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游戏产品设计流程 |
4.3 UGC类网络游戏的体验设计原则 |
4.3.1 易学与易用原则 |
4.3.2 及时反馈与精准反馈原则 |
4.3.3 目标引导与合理激励原则 |
4.3.4 技能与挑战平衡原则 |
4.4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UGC类网络游戏体验设计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模型应用设计实践与设计评价 |
5.1 管理机制与需求共识 |
5.1.1 管理机制 |
5.1.2 需求共识 |
5.2 产品设计定位 |
5.2.1 竞品分析 |
5.2.2 用户研究 |
5.2.3 游戏基本信息 |
5.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流通系统构建 |
5.4 游戏体验设计实施 |
5.4.1 《烟花之夜》移动端交互设计 |
5.4.2 《烟花之夜》移动端视觉设计 |
5.4.3 《烟花之夜》VR端交互设计 |
5.4.4 《烟花之夜》VR端视觉设计 |
5.4.5 《烟花之夜》桌面端操作后台设计 |
5.5 体验设计评价 |
5.5.1 用户结构与评价方法确定 |
5.5.2 可用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5.5.3 用户体验评价与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节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闼及答辩情况表 |
(5)用户需求驱动的地铁闸机改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国内地铁闸机发展现状 |
1.1.2 国内地铁闸机发展趋势 |
1.1.3 地铁闸机设计趋势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用户需求研究现状 |
1.2.2 闸机研究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用户需求研究综述 |
2.1 用户需求分析 |
2.1.1 用户需求内容 |
2.1.2 需求分类 |
2.1.3 需求定义模型 |
2.1.4 获取用户需求的方法 |
2.1.5 用户需求的整合方法 |
2.2 用户需求的影响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闸机产品设计研究 |
3.1 闸机产品概述 |
3.1.1 闸机的结构 |
3.1.2 闸机的分类 |
3.2 闸机产品调查 |
3.2.1 闸机产品市场分析 |
3.2.2 闸机产品调查 |
3.2.3 闸机使用情况调查 |
3.3 闸机产品设计分析 |
3.3.1 闸机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 |
3.3.2 闸机产品中考虑的人机环境 |
3.3.3 闸机产品的设计发展趋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铁闸机用户需求分析 |
4.1 用户需求的调查方法与流程 |
4.1.1 定性研究 |
4.1.2 定量研究 |
4.1.3 用户调研的流程 |
4.2 闸机用户显性需求的定性研究 |
4.2.1 闸机用户显性需求定性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
4.2.2 制定调研计划 |
4.2.3 调研结果分析 |
4.3 闸机用户隐性需求的定性研究 |
4.3.1 用户隐性需求的定义 |
4.3.2 用户隐性需求产生的原因 |
4.3.3 闸机用户隐性需求定性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
4.4 闸机用户需求的定量研究 |
4.4.1 问卷设计及调研 |
4.4.2 实证研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用户需求驱动的地铁闸机引导性设计实践 |
5.1 用户需求转化 |
5.2 引导性设计概述 |
5.2.1 引导性设计的概念 |
5.2.2 引导性设计现状 |
5.2.3 引导性设计的基本要求 |
5.2.4 引导性设计的应用 |
5.3 引导性设计的阶段 |
5.4 引导性设计的方法 |
5.4.1 造型引导 |
5.4.2 材质引导 |
5.4.3 色彩引导 |
5.5 地铁闸机引导性设计原则 |
5.5.1 操作目标明确化 |
5.5.2 信息可视化 |
5.6 引导性地铁闸机设计总述 |
5.6.1 适用人群的基本特征 |
5.6.2 引导性地铁闸机外观设计 |
5.6.3 引导性地铁闸机结构功能设计 |
5.6.4 引导性地铁闸机材料工艺分析 |
5.7 引导性地铁闸机设计实践 |
5.7.1 设计定位 |
5.7.2 设计流程 |
5.7.3 设计方案展示 |
5.8 设计评价 |
5.8.1 设计评价方法 |
5.8.2 设计评价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地铁闸机访谈提纲 |
附录2 地铁闸机用户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3 引导性地铁闸机产品效果图感知评价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新零工经济视角下制造业派遣工参与式管理对组织效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业革命发展背景 |
1.1.2 新零工经济发展背景 |
1.1.3 制造业派遣工发展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深度访谈法 |
1.3.4 统计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 |
1.5.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5.2 研究内容的选定 |
1.5.3 研究方法的运用 |
2.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零工经济 |
2.1.2 制造业派遣工 |
2.1.3 参与式管理 |
2.1.4 组织效能 |
2.1.5 内部人身份认知 |
2.2 新零工经济理论研究 |
2.3 参与式管理理论研究 |
2.4 组织效能理论研究 |
2.5 内部人身份认知理论研究 |
3.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模型 |
3.2 变量设定 |
3.3 研究假设 |
3.3.1 参与式管理对组织效能的直接影响 |
3.3.2 内部人身份认知对参与式管理和组织效能的中介作用 |
4.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4.1 深度访谈设计 |
4.1.1 深度访谈法 |
4.1.2 访谈的目标 |
4.1.3 访谈的对象 |
4.1.4 访谈内容 |
4.1.5 访谈结论 |
4.2 调查问卷设计 |
4.2.1 题量表的设计 |
4.2.2 问卷的设计与修正 |
4.2.3 问卷调查的对象 |
4.3 数据分析设计 |
4.3.1 描述性统计设计 |
4.3.2 信度分析设计 |
4.3.3 效度分析设计 |
4.3.4 相关性分析设计 |
4.3.5 回归分析设计 |
5.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效度分析 |
5.3 相关性分析 |
5.3.1 参与式管理与组织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
5.3.2 参与式管理与内部人身份认知的相关性分析 |
5.3.3 组织效能与内部人身份认知的相关性分析 |
5.4 理论假设检验 |
5.4.1 参与式管理与组织效能影响分析 |
5.4.2 参与式管理与内部人身份认知影响分析 |
5.4.3 内部人身份认知与组织效能影响分析 |
5.4.4 内部人身份认知在参与式管理对组织效能影响中介作用分析 |
5.5 结果验证与讨论 |
5.5.1 验证总结 |
5.5.2 结果讨论 |
6.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启示 |
6.2.1 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 |
6.2.2 建立合理化建议采纳机制 |
6.2.3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
6.3 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深度 |
6.3.2 研究广度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访谈大纲 |
附录B---预调查问卷 |
附录C---正式调查问卷 |
(7)基于绩效考核的F公司员工偏差行为治理策略研究 ——以供应链部门员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1.4 创新点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偏差行为相关研究 |
2.1.1 偏差行为的概念与形式 |
2.1.2 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 |
2.2 绩效考核相关研究 |
2.2.1 绩效考核体系 |
2.2.2 绩效考核感知 |
2.3 绩效考核与偏差行为关系的相关研究 |
2.3.1 绩效考核目的对偏差行为的影响 |
2.3.2 绩效考核公平感对偏差行为的影响 |
3 F公司供应链部门员工偏差行为现状分析 |
3.1 F公司简介 |
3.1.1 F公司基本情况 |
3.1.2 F公司组织架构 |
3.1.3 供应链部门简介 |
3.2 F公司供应链部门员工偏差行为现状分析 |
3.2.1 员工偏差行为愈发频繁 |
3.2.2 员工偏差行为形式多样 |
3.2.3 员工偏差行为分布广泛 |
4 基于绩效考核的F公司员工偏差行为诱因分析 |
4.1 员工偏差行为的绩效考核诱因访谈分析 |
4.1.1 访谈目的 |
4.1.2 访谈对象 |
4.1.3 访谈结果 |
4.2 员工偏差行为的绩效考核诱因问卷调查 |
4.2.1 调查对象 |
4.2.2 调查结果 |
4.3 员工偏差行为的绩效考核诱因探索性分析 |
4.3.1 调查目的 |
4.3.2 调查对象 |
4.3.3 调查结果 |
5 基于绩效考核的F公司员工偏差行为治理策略 |
5.1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
5.1.1 优化绩效考核目标 |
5.1.2 科学化绩效考核指标 |
5.1.3 弹性考核周期 |
5.2 提升绩效考核感知 |
5.2.1 提升绩效考核公平感 |
5.2.2 降低绩效考核压力感 |
5.2.3 虚化绩效考核政治性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开放式问卷 |
附录3 问卷调查 |
致谢 |
(8)易地扶贫搬迁中的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研究 ——以恩施州杨家坡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杨家坡村基本概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 |
第三节 贫困人口构成 |
第四节 易地搬迁情况 |
第二章 易地扶贫搬迁中民族村落文化的变迁 |
第一节 民族村落物质文化的变迁 |
第二节 民族村落非物质文化的变迁 |
第三章 易地扶贫搬迁中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的原因 |
第一节 民族村落文化依托主体缺场 |
第二节 民族村落文化保护力度欠缺 |
第三节 民族村落文化保护制度缺位 |
第四章 易地扶贫搬迁中民族村落文化保护的路径 |
第一节 强化民族村落文化保护制度建设 |
第二节 积极培育民族群体文化保护意识 |
第三节 重视民族村落文化保护力量整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扬州市广陵区流动摊贩治理困境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5 创新及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流动摊贩 |
2.1.2 城市管理 |
2.1.3 流动摊贩治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善治理论 |
第3章 扬州市广陵区流动摊贩治理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
3.1 问卷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问卷设计 |
3.2 问卷调查的发放和回收 |
3.3 流动摊贩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3.3.1 流动摊贩的基本情况 |
3.3.2 流动摊贩对流动摊贩治理的认知情况 |
3.4 城管人员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3.4.1 城管人员的基本情况 |
3.4.2 城管人员对流动摊点的态度 |
3.4.3 城管人员对流动摊贩治理的认知情况 |
3.5 社会公众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3.5.1 社会公众的基本情况 |
3.5.2 社会公众对流动摊点的态度 |
3.5.3 社会公众对流动摊贩治理的认知情况 |
第4章 扬州市广陵区流动摊贩治理困境 |
4.1 流动摊贩治理模式单一 |
4.2 城市规划不科学 |
4.3 治理效果持续性差 |
4.4 市民支持度低 |
第5章 扬州市广陵区治理流动摊贩面临困境的原因 |
5.1 管理方式简单粗暴 |
5.2 基础设施落后 |
5.3 城管执法的法律依据不足 |
5.4 流动摊贩素质不高 |
5.5 法制宣传不到位 |
第6章 扬州市广陵区流动摊贩治理对策 |
6.1 国外流动摊贩治理经验 |
6.1.1 英国流动摊贩的治理 |
6.1.2 新加坡流动摊贩的治理 |
6.1.3 国外流动摊贩治理的启示 |
6.2 扬州市广陵区流动摊贩治理对策 |
6.2.1 打造新型的治理模式 |
6.2.2 完善疏导点规划 |
6.2.3 不断完善城管执法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
6.2.4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
6.2.5 鼓励公众的参与 |
6.2.6 建立流动摊贩自治组织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公共服务动机对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以南安市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总体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公共服务动机 |
一、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 |
二、公共服务动机的内容 |
三、公共服务动机的特征 |
四、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方法 |
第二节 工作满意度 |
一、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
二、工作满意度的测量方法 |
三、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公共服务动机对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
一、研究模型 |
二、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变量的测量 |
一、公共服务动机 |
二、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 |
三、个体属性控制变量 |
第三节 调查对象与样本概况 |
一、调查对象 |
二、样本概况 |
第四章 公共服务动机影响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公共服务动机的描述性分析 |
二、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描述性分析 |
第二节 因子分析与信度检验 |
一、公共服务动机 |
二、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 |
第三节 个体属性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分析 |
一、公共服务动机的性别差异分析 |
二、公共服务动机的年龄差异分析 |
三、公共服务动机的工作年限差异分析 |
四、公共服务动机的学历差异分析 |
五、公共服务动机的职务职级差异分析 |
六、公共服务动机的年收入差异分析 |
第四节 个体属性对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一、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性别差异分析 |
二、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年龄差异分析 |
三、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工作年限差异分析 |
四、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学历差异分析 |
五、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职务职级差异分析 |
六、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年收入差异分析 |
第五节 公共服务动机对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一、公共服务动机与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
二、公共服务动机对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实证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纳税服务人员公共服务动机和工作满意度的内容结构 |
二、个体属性对纳税服务人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 |
三、个体属性对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
四、公共服务动机对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情况分析 |
第二节 相关对策建议 |
一、强化责任意识以提升公共服务动机水平 |
二、优化纳税服务人员的选拔、任用和培训机制 |
三、畅通建言献策渠道以鼓励政策参与 |
四、完善激励机制以提高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 |
五、关注个体差异以帮助个人自我价值实现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女士基本型(适合20岁-35岁)(论文参考文献)
- [1]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及其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 周晓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变迁研究[D]. 李金凤.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辽宁省育龄女性生育力下降现况调查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女性卵巢储备功能与妊娠结局预测模型的建立[D]. 李一宁.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4]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游戏体验设计研究 ——以UGC类网络游戏为例[D]. 周瑶君. 山东大学, 2020(09)
- [5]用户需求驱动的地铁闸机改良设计[D]. 汤起.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6]新零工经济视角下制造业派遣工参与式管理对组织效能影响研究[D]. 宁华伟. 河南大学, 2020(02)
- [7]基于绩效考核的F公司员工偏差行为治理策略研究 ——以供应链部门员工为例[D]. 张静(Helen Zhang). 河南大学, 2020(02)
- [8]易地扶贫搬迁中的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研究 ——以恩施州杨家坡村为例[D]. 谭清.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9]扬州市广陵区流动摊贩治理困境及对策[D]. 杨柳. 扬州大学, 2020(05)
- [10]公共服务动机对纳税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以南安市税务局为例[D]. 黄金城. 华侨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