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导丝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多普勒导丝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一、多普勒导丝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锐,胡伟,孙文,韩云飞[1](2022)在《中国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专家建议》文中提出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可用于评估血管病变、斑块性质,指导介入治疗,但其在脑血管病领域中的应用尚缺乏统一规范。该文从OCT的技术概述、图像采集、图像判读、临床应用等方面总结专家建议,旨在规范OCT在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并为OCT在脑血管病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赵明明,薛月芹,王艳,王英芝,周纪星,赵蒙[2](2021)在《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可行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应用Meta分析法评估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时间限定为自建库至2021年1月,收集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临床对照研究。由3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收集到的临床对照研究,提取相关数据、评估试验质量、录入数据,另外2名研究者独立核对数据。应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项临床对照研究、10 3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桡动脉路径相比,远端桡动脉路径的穿刺成功率较低(OR=0.37,95%CI:0.19~0.71),穿刺时间较长[均数差(MD)=52.12,95%CI:40.40~63.85],但术后血肿(OR=0.64,95%CI:0.42~0.98)和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风险(OR=0.36,95%CI:0.25~0.51)均较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种手术路径在桡动脉痉挛发生风险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4,95%CI:0.80~1.60,P=0.47)。结论:与传统桡动脉路径相比,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同样可行、安全,且术后血肿及桡动脉闭塞发生风险低。但由于远端桡动脉路径穿刺成功率较低,因此术者需熟练掌握该穿刺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未来仍需开展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

贺帅杰[3](2021)在《经不同途径行血管介入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不同途径行血管介入的穿刺成功率及所用时长、手术时长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在临床实践中经不同途径行血管介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放射科介入室于2018年3月-2020年8月行血管介入的患者1241例。术前记录患者基线资料,术中及术后记录选择的穿刺途径、成功率及所用时间;所用手术方法、手术时间及出现并发症的类型及例数。按照手术途径分为经桡动脉途径、经肱动脉途径及经股动脉途径。采用Stata SE 13和SAS 9.4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计数资料使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对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两组计量资料则选择Wilcoxon秩和检验;对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三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经秩变换后使用Bonffe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对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对三组资料使用Bonfferoni法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若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1241例患者中,经股动脉途径有767例,经桡动脉途径有349例,经肱动脉途径有125例,其中13例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失败,后改为经肱动脉途径穿刺取得成功。股动脉途径与肱动脉途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6.4%。不同途径穿刺所用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经秩变换后,使用Bonfferoni法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三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股动脉途径所用穿刺时间相对来说最短。2.对经不同途径的相同手术类型的所用的手术时间进行比较发现:肝脏肿瘤(肝癌、肝血管瘤等)TACE、TAC、TAE;子宫出血((流)产后出血、肿瘤出血、子宫腺肌症出血等)TAE;外伤致腹部脏器(肝脏、脾脏、肾脏等)破裂TAE;颜面部血管介入治疗(鼻出血TAE、鼻咽部血管瘤等)TAE;全脑血管造影这五种类型的患者不同途径的手术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剩余的七种类型,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对三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并发症为假性动脉瘤和(或)动静脉瘘、血管狭窄或闭塞和神经损伤在不同途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选择Bonfferoni法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并发症为假性动脉瘤和(或)动静脉瘘、血管狭窄或闭塞时,仅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为神经损伤时,仅肱动脉组与股动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为血管痉挛时在三组之间可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选择Bonfferoni法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仅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剩余三种并发症在三种途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选择Bonfferoni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并发症为迷走神经反射和血管夹层时,仅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肱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没有明显增加手术所用时间,可以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总体手术的风险。2.股动脉途径仍旧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对于某些手术类型,可以考虑将桡动脉作为首选途径。3.由于神经损伤预后的不确定性,不建议将肱动脉途径作为首选途径,但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经桡动脉途径和(或)股动脉途径导管不能抵达靶血管的患者,可以选择肱动脉作为备选途径。

孙彪[4](2021)在《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中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电图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而心电图未见ST段抬高的可能因素,进一步总结这部分患者相对更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尝试找出新的方法早期识别这些高危的NSTEMI患者。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以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的185例N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组61例,梗死相关动脉非完全闭塞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胸痛管理时间节点、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c Tn I)、B型脑钠肽(BNP)、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采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和生存(SAVE)风险评分进行危险分层。统一采用IBM 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NSTEMI患者在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三支血管受累多见,最常见的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且多为近段病变。3.N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最常见于回旋支(47.54%)。4.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组术后首次肌钙蛋白I(c Tn I)明显高于非完全闭塞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B型脑钠肽(BN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多数延迟了侵入性血运重建治疗(>2小时)。6.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具有相对特异性的心电图表现。7.采用GRACE评分对两组NSTE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AVE风险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VE风险评分早期识别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的灵敏度为73.77%,特异度为54.84%。结论:约有三分之一的N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这些患者通常被延误了最佳侵入性治疗时机。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可以提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SAVE风险评分能识别74%的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前,尚无可靠的方法来识别这部分患者,目前仍需更好的风险分层工具来识别此类高危患者,并进行及时的血运重建以改善临床结局。

张路明[5](2021)在《经远端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远端桡动脉组63例和常规桡动脉组67例。入组患者术前48小时及术后48小时行血管超声检查,分别记录并比较术前后穿刺血管的直径及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MD);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动脉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术后穿刺动脉的压迫时间、术后3小时VAS疼痛评分、CAG时间、PCI时间、肝素使用量、X线辐射量、术后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在复杂PCI、冠脉精准介入诊疗术后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次要不良事件。分析远端桡动脉入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动脉穿刺成功率、CAG时间、PCI时间、肝素使用量、X线辐射量、手术并发症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穿刺时间、穿刺次数、一次穿刺成功率、术后穿刺动脉的压迫时间、术后3小时VAS疼痛评分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超声检查显示术后两组患者的穿刺血管直径较术前均扩张,术前后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远端桡动脉组:P<0.05常规桡动脉组:P<0.05);术后FMD较术前均下降,术前后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远端桡动脉组:P<0.001常规桡动脉组:P<0.001)。远端桡动脉组行8例复杂PCI、2例冠脉精准介入诊疗,术后出现1例次要不良事件;常规桡动脉组行11例复杂PCI、4例冠脉精准诊疗,术后出现1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1例次要不良事件。结论:远端桡动脉入路作为一种全新的穿刺入路在行冠脉介入诊疗时同样具有有效性及安全性,可以完成包括球囊对吻、旋磨、血管内超声、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检测等在内的所有冠脉介入诊疗操作,且与常规桡动脉入路相比具有术后动脉压迫止血方便、压迫时间短,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术者及患者舒适度等优势,并可通过术前血管超声检查提来高穿刺效率及成功率,可以作为常规穿刺入路广泛应用于临床。冠脉介入诊疗操作短期内对穿刺血管内皮功能有不良影响。

何春柳[6](2021)在《基于OCT影像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识别研究》文中认为急性冠脉事件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安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突然破裂是其中的主要诱因。影像诊断学已经成为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心脏病学介入影像技术,已成为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是目前空间分辨率最高的腔内介入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高清晰的血管腔横断面图像。目前,基于OCT成像技术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心内科医生在OCT成像完成后,多次重复性回顾以及手工测量血管管腔的狭窄程度、纤维帽厚度、斑块组分等进而确定下一步的临床决策。这个过程繁琐,耗时且常常局限于测量者的差异性。因此,有必要开发基于OCT图像的斑块类型识别的自动化程序,从而更加客观地辅助临床诊断。本研究围绕OCT图像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识别这一目标,研究了基于OCT图像的几种常见滤波算法、冠脉血管管腔边界检测算法、斑块类型分类算法以及斑块组分分割算法。主要内容总结如下:比较分析了基于OCT图像的不同预处理算法,如滤波算法、管腔边界检测算法。本文将OCT图像中的散斑作为噪声处理,比较和分析了几种常见的图像滤波算法对散斑噪声去除效果的影响。比较结果表明,双边滤波算法在综合考虑计算时长和散斑去除效果时最优。血管管腔边界检测是基于OCT图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重要步骤。本文采用动态规划算法检测管腔边界,结果表明,动态规划算法与手工方法的相关性较高(大于0.95)。开展了基于OCT图像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分特征化方法的验证实验。本文利用OCT成像系统采集离体颈动脉组织的OCT图像,采集完图像之后,将颈动脉组织进行包埋、切片、染色等操作,获取相应的颈动脉组织学图像。依据组织学图像中的斑块组分注解OCT图像,随后提取OCT图像的形态学特征、光学衰减特征和相对位置信息特征,建立纤维、钙化以及脂质组分的特征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所发展方法实现了以组织学为金标准的斑块组分特征化的像素级分割精度:纤维组分(80.0%),钙化组分(62.0%)和脂质组分(83.1%)。建立了ResNet-3D网络自动分类OCT回撤图像中钙化/非钙化组分图像。为了减少网络的训练时间和训练参数,本文将ResNet-2D网络架构中的二维卷积核全部转变为三维卷积核,并将其中的一维卷积核采用ResNet-2D网络的预训练参数初始化,剩下的两维卷积核采用零填充或者非零填充方式初始化。此外,本文还采用了两阶段训练法解决分类钙化/非钙化组分图像数据不平衡问题。最后,本文采用多数选举法评估了不同数目图像输入对ResNet-3D分类网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ResNet-3D网络在钙化/非钙化组分图像上的分类性能明显优于ResNet-2D网络,ResNet-3D网络最好的F1-scores结果达到了96.1%±3.4%。建立了ResUnet分割网络自动评价富含脂质组分的OCT图像中的纤维帽厚度(FCT)。ResUnet的编码部分是ResNet-50网络架构,ResUnet网络的解码部分是U-Net网络的解码部分。为了减少分割模型的拟合误差,本文将ResNet-2D网络的训练参数填充ResUnet网络的编码部分。本文利用dice损失函数补偿由于纤维组分/脂质组分分布不平衡带给网络的偏差;此外,本文采用全连接的条件随机场(CRF)作为ResUnet网络分割之后的后处理步骤,经过CRF处理之后的结果作为最后的分割结果。结果表明,ResUnet网络和CRF后处理的Jaccard系数比U-Net网络提升2%(纤维组分)、7%(脂质组分)和3%(纤维组分)、10%(脂质组分)。在分割结果的基础上自动化测量纤维帽的厚度,就可以得到FCT所在的OCT图像帧。本文比较了不同的滤波算法对散斑噪声的抑制效果;比较和分析了动态规划算法和手工方法对冠脉血管管腔边界检测的影响;以组织学为金标准,验证了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的斑块组分特征化训练模型;基于一段完整OCT回撤,比较和分析了2D/3D卷积神经网络在分类钙化组分/非钙化组分图像中的性能差异;以深度分割网络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坐标系图像在量化纤维帽厚度中的差异性。本文建立的基于OCT图像的斑块类型识别的自动化程序,有助于开发冠脉介入诊断工具,为临床诊断提供辅助。

李峰,肖建强,蔡高军[7](2021)在《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远端桡动脉入路是近两年新兴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路径,其与常规桡动脉入路相比具有局部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等优点,可作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替代路径。本文回顾了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其有效性、安全性、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综述,以期能使更多的心脏介入医生了解和应用远端桡动脉入路,进而使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更多获益。

康琪[8](2020)在《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指导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项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价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测定指导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指导治疗的预后是否存在差别和优势。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心内二科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诊断冠心病,且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为50%-75%的“临界病变”患者98例,其中单纯冠状动脉造影55例,FFR指导的冠状动脉造影43例。由此分成两组,单纯冠状动脉造影组(仅行CAG+单纯药物治疗,简写为CAG-药物组)和FFR指导的冠状动脉造影组(FFR指导的介入或单纯药物治疗,简写为CAG-FFR组)。将FFR界值设定为0.8,对CAG-FFR组进一步分组,如测得靶血管的FFR值≤0.8,则对该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药物治疗(简称CAG-FFR-PCI组,n=17);如FFR>0.8,则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简写为CAG-FFR-药物组,n=26)。术后进行临床随访记录6个月,观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及心绞痛发作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中显示,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钙离子阻滞剂(CCB)、他汀、硝酸酯类等因素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造影结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药物组、CAG-FFR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分别为6例、3例,发生率分别为10.9%、7.0%(P<0.05);再次血运重建例数分别为4例、2例,发生率分别为7.3%、4.7%(P<0.05);因急性心肌梗死表现入院的例数分别为2例、1例,发生率分别为3.6%、2.3%(P>0.05);在随访期间至少发生一次心绞痛的例数分别为12例、8例,发生率分别为21.8%、18.6%(P<0.05)。在行FFR测量的两亚组中,CAG-FFR-药物组、CAG-FFR-PCI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分别为2例,1例;再次血运重建2例,0例;因急性心肌梗死表现入院的例数分别为0例,1例;在随访期间至少发生一次心绞痛的例数分别为5例,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MACE和心绞痛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FFR可评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心肌缺血程度,并可指导病变血管的治疗。2.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治疗相比,在FFR指导下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可以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李文奎[9](2020)在《IVUS在冠脉CTO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为评估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介入治疗中在发现病变特点、指导支架选择、球囊扩张等方面的应用分析及观察临床主要(Major Advers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事件和术后心绞痛复发、新发心律失常、心衰等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就诊的CTO病变合适的患者共53例,通过双侧造影证实并完成一支CTO病变血管的开通,且均给予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并部分完成球囊后扩张。实验分组:其中21(39.6%)例患者术中使用血管内超声指导完成血运重建的为IVUS组,32(60.4%)例患者通过造影指导完成血运重建的CTO病变为造影组,经过高年资冠脉介入医师通过目测等方式评估靶血管直径、长度来指导支架的选择及完成后扩张,术后均保持常规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6月至12月的临床预后影响。其中主要终点事件观察两组患者在MACE事件差异,而次要终点主要观察术后心绞痛复发、新发心律失常、心衰等事件的发生率。两组患者术中检查发现,IVUS组在发现钙化病变、壁内血肿、导丝行走在内膜下、植入支架总长度、最大后扩球囊直径选择(中位数)和后扩球囊最大压力(中位数)方面均高于冠脉造影组,且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其余在闭塞血管在组内分布、合并其他主要血管病变(狭窄≥50%)、侧枝循环CC分级、病变血管合并扭曲、闭塞长度≥20mm、术后TIMI1-2级血流、术后最小支架直径、术后最大支架直径、后扩张使用率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了53例患者,均在住院期间成功开通1支CTO病变血管,根据闭塞血管开通后有无使用IVUS指导分为IVUS组(n=21)和造影组(n=32),其中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血清肌酐(Cr)、B型利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既往有无心梗病史、有无PCI史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从本研究结果中发现,在血管开通后在IVUS组检查发现钙化病变共15(71.4%)例,高于造影组10(31.3%)例,两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4);同时使用IVUS指导观察发现壁内血肿共4(19.0%)例,而造影组未通过观测发现壁内血肿,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0);另外两组患者在导丝行走在内膜下的发生率上显示IVUS组为5(23.8%)例,而造影组为0例,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6)。植入支架总长度方面IVUS组指导选择的支架长度明显大于造影组(77.9±23.4 VS 53.4±27.1,P=0.001);另外在两组最大后扩球囊直径选择(中位数)和后扩球囊最大压力(中位数)方面IVUS组大于冠脉造影组(3.5mm VS 3.0mm,P=0.009;20atm VS 18atm,P=0.001),两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果中两组患者均完成6-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MACE事件的发生率总体上造影组略高于IVUS组(4.8%VS12.5%),但两组间总体事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44)。在次要终点观察结果中,两组患者在整体事件发生率上IVUS组呈低于造影组的趋势,且两组总体相比有统计学差异[7(33.3%)VS 20(62.5%),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IVUS在CTO病变介入治疗中相对于冠脉造影可以更敏感的发现血管钙化程度、证实导丝位置、测量血管大小、评价导丝所致血管损伤、指导支架选择及定位等作用。同时能够在支架植入后指导球囊后扩张优化支架植入。CTO病变介入治疗中使用IVUS指导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安全有效,与冠脉造影相比有减少术后MACE事件发生率的趋势,值得推广。

李欣竹[10](2020)在《抗栓1号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冠脉血流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抗栓1号”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PCI术后患者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江苏省中医院就诊的STEMI并进行直接PCI手术的患者48例,试验组26例,对照组22例,试验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抗栓]号,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入组后分别记录患者基线指标、病史资料、造影术中资料、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肝肾功能等指标,本研究以4周为观察周期,治疗1周后复查ADP抑制率、AA抑制率、肝肾功能、血尿粪常规;治疗4周后进行肝肾功能指标的复查,完成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及中医症候积分评分,观察不良反应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观察抗栓1号对出现无复流、慢血流现象的PCI术后患者的影响及安全性。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一般临床基本资料及既往病史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血小板高反应性情况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入组24h、入组7(±2)天ADP抑制率分别为 75.51 ±25.71、82.53±16.81、77.82±15.35,AA 抑制率分别为 71.38±29.91、87.56±12.63、90.14±8.91,对照组治疗前、入组24h、入组7(±2)天ADP抑制率分别为 63.39±34.87、66.71±24.57、66.51±24.21,AA 抑制率分别为 65.75±32.08、89.93±12.31、88.26± 13.84。两组内比较,入组24h及入组7(±2)天的ADP抑制率较入组当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组24h及入组7(±2)天的AA抑制率较入组当天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入组7(±2)天的AA抑制率较入组当天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试验组入组24h的ADP抑制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入组7(±2)天的ADP抑制率、入组24h及入组7(±2)天的AA抑制率较对照组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血流情况比较: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初始及术后TIMI帧数(TFC)、血流速度进行比较,对照组初始TFC为7.4±12.5帧,术后TFC为20.1±8.4帧,初始流速21.780±38.262mm/s,术后流速 123.764±73.527mm/s,试验组初始 TFC 为 7.4±12.0 帧,术后 TFC 为 18.1±6.9 帧,初始流速 35.725±57.573mm/s,术后流速 159.998±71.290mm/s,两组初始及术后的TFC、血流速度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西雅图心绞痛(SAQ)量表及中医症候积分疗效:试验组治疗后28天SAQ量表情况分别为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38.75±3.06、心绞痛稳定状态(AS)90.0±14.1、心绞痛发作情况(AF)89.3±10.8、治疗满意程度(TS)74.3±5.7、疾病认知程度(DP)71.95±8.87,对照组分别为 PL36.90±3.28、AS80.0±20.1、A 84.7±11.1、TS74.3±5.4、DP71.39±9.94,试验组PL及AS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28天中医症候积分为3.1±1.4,对照组为4.1±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尿潜血阳性4例,粪便潜血阳性0例,对照组尿潜血阳性2例,粪便潜血阳性1例,急性心力衰竭各1例,试验组死亡0例,对照组死亡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严重肝肾功能损伤、恶性心律失常、支架内再狭窄等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西医标准化治疗联合“抗栓1号”干预PCI术后的STEMI患者,可通过加强AA抑制率,进一步产生抗血小板作用,改善血小板高反应性现象,并可改善冠脉血流情况,术后可提高SAQ量表评分,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肝肾功能损伤,不增加主要MACE事件发生的风险。

二、多普勒导丝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普勒导丝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专家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OCT技术概述
    1.1 OCT技术成像原理
    1.2 OCT系统介绍
    1.3 OCT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和局限性
2 OCT图像采集
    2.1 图像采集过程
    2.2 图像采集范围
    2.3 图像采集的局限性及影响成像质量的原因
3 OCT图像的解读
    3.1 正常血管结构及常见的病变特征
    3.2脑血管OCT图像存在的不足
4 OC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4.1 术前评估
    4.2 评价介入治疗后的即刻效果
    4.3 介入治疗后随访
5 结论

(2)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可行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文献检索
    1.3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文献筛选结果及纳入研究的概况
    2.2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表1)
    2.3 Meta分析结果
    2.4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风险分析结果
3讨论

(3)经不同途径行血管介入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研究条件
        2.2 研究过程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2.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三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2.三组在观察指标方面进行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经不同动脉途径行血管介入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英文缩略词表
1.研究对象及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不足与展望
附录 A
参考文献
综述 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经远端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分组
        2.2.2 术前常规药物治疗
        2.2.3 术前术后血管超声检查
        2.2.4 术中穿刺方法
        2.2.5 术后压迫止血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结果判读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超声检查结果
    3.3 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与分析
结论
文献综述 远端桡动脉入路在血管内介入诊疗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6)基于OCT影像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动脉粥样硬化
        1.1.1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
        1.1.2 易损斑块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学检测技术
        1.2.1 非侵入性-无创成像技术
        1.2.1.1 B型超声
        1.2.1.2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1.2.1.3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1.2.1.4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
        1.2.1.5 非侵入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及优缺点
        1.2.2 侵入性-微创成像技术
        1.2.2.1 冠状动脉造影
        1.2.2.2 血管内窥镜
        1.2.2.3 近红外光谱技术
        1.2.2.4 血管内超声
        1.2.2.5 血管内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1.2.2.6 侵入性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及优缺点
    1.3 血管内OCT图像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血管内OCT图像血管管腔边界检测
        1.3.2 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分类
        1.3.3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分特征化
    1.4 研究目标及主要贡献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血管内OCT成像基础
    2.1 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
        2.1.1 生物组织光学基础
        2.1.1.1 吸收系数
        2.1.1.2 散射系数
        2.1.1.3 相函数与各向异性散射
        2.1.1.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多次散射
        2.1.2 生物组织中的光传输理论
    2.2 血管内OCT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2.2.1 光学原理
        2.2.2 光学扫描方式
        2.2.3 计算机重建图像
    2.3 OCT成像系统:成像导管与成像程序
    2.4 冠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OCT图像特征
        2.4.1 正常冠脉的OCT图像特征
        2.4.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OCT图像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CT影像的预处理方法
    3.1 散斑噪声去除
        3.1.1 空间域去噪算法
        3.1.1.1 局部滤波
        3.1.1.2 非局部滤波
        3.1.2 变换域去噪算法
        3.1.3 混合方法
        3.1.4 去噪效果评价
        3.1.5 去噪算法的参数选择
        3.1.6 去噪结果分析
    3.2 血管管腔边界检测
        3.2.1 血管管腔边界检测研究现状
        3.2.2 血管管腔边界DP检测算法
        3.2.3 管腔边界检测算法评价指标
        3.2.4 血管管腔边界检测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OCT图像的动脉粥样硬化组织表征:体外验证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颈动脉组织获取
        4.2.2 OCT图像采集和预处理
        4.2.3 组织学图像分析
        4.2.3.1 OCT图像与组织学图像配准
        4.2.3.2 OCT图像注解
        4.2.3.3 斑块组分注解的可重复性
        4.2.4 逐像素特征提取
        4.2.4.1 光学参数
        4.2.4.2 纹理特征
        4.2.5 随机森林分类器
        4.2.6 评价标准
        4.2.7 实施细节
    4.3 结果
        4.3.1 组织学和OCT图像配准结果
        4.3.2 可重复性结果
        4.3.3 颈动脉斑块组分自动分类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3D卷积神经网络自动分类OCT回撤中的钙化组分图像
    5.1 引言
    5.2 钙化组分的量化和特征化的相关工作
    5.3 方法
        5.3.1 OCT数据集
        5.3.2 OCT图像预处理
        5.3.2.1 2D网络架构
        5.3.2.2 双路残差网络架构
        5.3.2.3 ResNet-3D网络架构
        5.3.3 损失函数
        5.3.4 网络训练
        5.3.4.1 ResNet-2D网络训练
        5.3.4.2 ResNet-3D网络训练
        5.3.4.3 双路网络
        5.3.5 训练参数细节
        5.3.6 评价准则
    5.4 分类结果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OCT图像的深度卷积网络自动评价纤维帽厚度
    6.1 引言
    6.2 LFCT自动化量化的相关工作
    6.3 方法论
        6.3.1 数据集
        6.3.2 OCT图像预处理
        6.3.3 卷积神经网络
        6.3.3.1 ResUNet网络
        6.3.3.2 全连接CRF
        6.3.4 斑块组分注解
        6.3.5 LFCT测量
        6.3.6 损失函数
        6.3.7 算法细节
        6.3.7.1 训练
        6.3.8 评价准则
    6.4 分割结果
        6.4.1 U-Net网络分割结果
        6.4.2 ResUnet网络分割结果及CRF后处理结果
        6.4.3 LFCT结果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论文不足和展望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7)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发展历程
2 远端桡动脉解剖特点
3 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主要操作步骤
    3.1 术前准备
    3.2 血管穿刺
    3.3 术后止血
4 远端桡动脉穿刺成功率
5 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6 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优势及应用建议
7 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存在的问题
8 小结与展望
专家点评:

(8)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指导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统计
    2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3 冠心病的分类
    4 冠心病的介入诊疗技术
    5 FFR的相关研究进展
        5.1 FFR的概述及原理
        5.2 FFR的标准测定方法及优缺点
        5.3 FFR界值的设定
        5.4 FFR推荐适应症及临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随访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两组随访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3 CAG-FFR组组内比较
3 讨论
    3.1 一般临床资料讨论
    3.2 术后随访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讨论
    3.3 FFR对比CAG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优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IVUS在冠脉CTO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手术仪器与器械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终点及随访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
    2 术中病变特点
    3 随访结果
讨论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概论
    2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血管内超声的选择及安全性
    3 血管内超声在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运用
    4 IVUS引导的内膜下再入径
    5 IVUS在支架内CTO病变中的使用
    6 IVUS指导CTO开通后优化支架植入
    7 IVUS评价CTO血管内损伤和并发症
    8 CTO介入治疗中使用IVUS的局限性
    9 未来及展望
    10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抗栓1号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冠脉血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研究一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现象西医研究进展
        一、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现象流行病学
        二、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现象发生机制
        1.冠脉远端微循环栓塞
        2.微血管痉挛
        3.炎症反应
        4.外源性凝血途径
        5.其他相关影响因素
        三、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现象诊断方法
        四、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现象治疗进展
    研究二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中医研究进展
        一、病名认识
        二、病因认识
        三、病机认识
        四、辨证分型研究
        五、治法研究
        六、临床研究
    研究三 血小板功能检测技术进展
        一、透光率聚集测定(LTA)
        二、流式细胞仪
        三、血管扩张刺激磷酸蛋白测定
        四、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五、血栓弹力图(TEG)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1.纳入标准
        2.排除标准
    三、研究方法
        1.用药方案
        2.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方法
        1.统计分析软件
        2.显着性检验
        3.统计方法选择
    五、结果
        1.基线数据分布情况
        2.血小板高反应性情况比较
        3.术中血流情况比较
        4.心绞痛疗效比较
        5.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6.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第三部分 讨论
    一、中医药改善PCI术后患者冠脉血流理论分析
    二、抗栓1号对PCI术后的STEMI患者冠脉血流的作用
    三、抗栓1号改善PCI术后患者冠脉血流可能机制探讨
    四、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多普勒导丝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专家建议[J]. 刘锐,胡伟,孙文,韩云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2(01)
  • [2]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可行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赵明明,薛月芹,王艳,王英芝,周纪星,赵蒙. 中国循环杂志, 2021(12)
  • [3]经不同途径行血管介入的临床应用研究[D]. 贺帅杰.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4]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研究[D]. 孙彪. 大理大学, 2021(09)
  • [5]经远端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D]. 张路明.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6]基于OCT影像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识别研究[D]. 何春柳. 东南大学, 2021(02)
  • [7]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J]. 李峰,肖建强,蔡高军. 中国全科医学, 2021(06)
  • [8]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指导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回顾性分析[D]. 康琪.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9]IVUS在冠脉CTO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中的应用[D]. 李文奎.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10]抗栓1号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冠脉血流的影响[D]. 李欣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多普勒导丝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