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龙,刘姣,周雪,谭虹[1](2022)在《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参数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开发效果,针对志丹油田长6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水平井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了水平井开发技术和开发参数等研究工作,利用数值模拟优化研究得到如下认识:1)水平段长度与初产、现产、累产有比较明显的正相关性,但当水平段长度大于1 000 m时累产油增幅明显减小,综合考虑钻井和压裂成本,最优水平段长度为1 000 m。2)推荐采用五点法井网同步注水,易于调整,可以有效控制含水上升,能达到较好的采油效果。最优井距为500~600 m,最优排距为100~150 m。建议初期配注15~20 m3/d,注采比维持在约2.0。该成果认识对特低渗透油藏的水平井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尤志良,蒋官澄,董腾飞,贺垠博,史海明,张建国[2](2021)在《低渗特低渗注水储层梯形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低渗特低渗储层注水过程中,通常存在水化膨胀、水锁、贾敏等严重储层损害,增大渗流阻力与注水压力损耗,使注水压力高、注水压力上升速率快、吸水指数低,甚至注不进水,注水储层长期欠注,且对注水储层实施解堵的效果虽然显着但有效期短,导致见效井产量和油气采出程度低。为解决该难题,目前通常往注入水中长期不间断地加入防膨剂、表面活性剂来减缓水化膨胀和毛细管效应导致的注水储层损害,但由于需长期补加药剂、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基于储层水化膨胀不仅与外来流体矿化度有关,而且与矿化度从高到低的降低速率也存在密切关系的认识,研发/筛选了小阳离子型梯形防膨保护剂A和梯形润湿保护剂B。按照一定时间间歇、从高到低的浓度梯度顺序往注入水中加入梯形防膨保护剂A和梯形润湿保护剂B,直至最后使储层适应注入水性质而无需加入梯形保护剂,即可控制注水储层水化膨胀和毛细效应发生。大量节省药剂使用量和成本,达到"经济、高效"补充储层能量并大幅提高水驱油效率的目的。称该技术为注水储层梯形保护技术。现场应用表明,在同一注水工作制度下,较低的成本而大幅提高了单井日注水量、大幅缓减了注水压力上升速率,满足了配注要求,为低渗特低渗注水储层能量补充提供了一项关键技术。
尉雪梅,丁步杰,杜华君,黄咏梅,徐兆龙,齐春杰,张永[3](2021)在《特低渗油藏注氮气提高驱油效率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注气驱是低渗透油藏,尤其是注水困难的特低渗、超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技术,其中氮气驱以其低成本、强压缩性、高惰性等特点,逐步成为主流的气驱手段。而对于特低渗透油藏,氮气渗流特征、氮气注入方式、气水交替方式等均为该技术发挥效能的关键因素。由此,本文借助氮气渗流规律实验、氮气驱油效率影响实验和氮气水交替驱实验,研究了特低渗油藏注氮气开发的提高驱油效率效果,并优化了氮气的注入方式和注入时机。实验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越低,储层性质越差,其无气期时的驱油效率越高;原油粘度的增高也会降低气驱油的效果;水驱后注氮气可显着提高特低渗油藏的采收率,且氮气注入越晚,采收率提高幅度越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增大,驱油效率会快速增大,当增大至一定值时,驱油效率逐渐趋缓至不变。
熊琪,李黎,兰正凯,张亮[4](2021)在《海上特低渗油藏宽带压裂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宽带压裂技术是非常规储层改造的新工艺,增产效果显着,但目前对海上特低渗油藏宽带压裂后开发规律缺乏研究。文章针对中国海上某特低渗油田开展了宽带压裂缝网的精细化建模,同时使用非结构化网格数值模拟技术,对宽带压裂和常规压裂施工后的开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了宽带压裂开发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宽带压裂有效射孔簇比例高,驱替前缘推进更均匀,注采井间剩余油更少,整体开发效果好;与常规压裂相比,宽带压裂可显着提高特低渗透油藏压后单井产能,储层基质渗透率越低,宽带压裂后单井产能提升幅度越大;当储层基质渗透率大于1 mD后,宽带压裂和常规压裂最终累产油差别不大。该研究为海上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思路。
董郝,李承龙[5](2021)在《特低渗透油藏考虑变启动压力梯度的产量计算模型》文中认为特低渗透油藏流体呈非线性流动,受压敏效应作用,渗透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目前已有的产量计算方法未同时考虑变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的问题,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适用性较差。针对这些问题,基于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利用压敏效应公式等,建立了变启动压力梯度的产量计算模型,并以朝阳沟油田C区块为例,分析了压敏效应和变启动压力梯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所建模型计算C区块累计产量,计算精度提高了4.17%,其中27口采油井产量计算误差小于5%,模型计算结果更符合矿场实际情况。研究成果完善了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可为特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动用提供理论基础。
曹仁义,程林松,杜旭林,时俊杰,杨晨旭[6](2021)在《致密油藏渗流规律及数学模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致密油藏资源潜力大、分布广,现阶段已成为中国长庆、大庆、新疆和吉林等油田稳产、上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全球油气开发的热点和难点。致密储层岩石致密,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其主流喉道为亚微米,微尺度流动效应的影响显着,传统的油气渗流理论已无法准确描述此类油藏的流动规律,且开发过程中表现出原油流动困难、驱替难度大、动用程度低等开发难点,通常采用水平井和大规模体积压裂的井工厂模式实现致密油藏的高效开发。针对致密油藏渗流规律及数学模型,阐述了致密油藏渗流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微纳米孔喉流动机理及数学模型、致密油藏应力敏感及数学模型、致密油藏非线性运动方程、孔隙网络模型、非线性渗流规律和致密基质-裂缝耦合模型及流动规律,并针对各个前沿关键科学问题总结了其发展趋势,对致密油藏的科学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余昭[7](2021)在《河南下二门油田深层系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分析》文中提出本文针对下二门油田深层系低孔低渗油藏的地质特点对深层系改善开发效果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低渗透油藏开发后期细化开发单元与注采井网,强化分层注水等改善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河南特低渗透油田开发主要表现在单井产量小,甚至不压裂就无自然产能;产量下降快,稳产状况差。油井难以见到效果,油井含水上升快,产液指数和产油指数下降快,开采速度和采收率都比较低。河南下二门油田属于低渗、低压、低丰度油田,其储集层物性差、岩性致密、产量低、天然能量匮乏,依靠天然能量开发产量递减快,因此科学高效的开发非常必要。经过分析发现油田单井控制含油井段长度短,含油小层数少,油层厚度薄,油层连通性好,确立了反九点法面积加边部的开发方式最适合河南低渗透油藏。另外对单井水驱效率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调整建议,以达到河南低渗透油藏高产、稳产、高收益的目的。
李忠兴,李松泉,廖广志,田昌炳,王正茂,史成恩,雷征东,刘卫东,杨海恩[8](2021)在《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持续有效开发重大试验攻关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超低渗透油藏覆盖储量大,油藏致密、孔喉细微、物性差,开发难度极大。2005年,中国石油在长庆油田开展了超低渗透(0.3mD)油藏开发攻关试验,创新了储层快速评价、有效驱替系统优化、多级压裂改造、地面优化简化、低成本钻采配套五大特色技术系列,形成了超低渗透油藏管理模式,推动年产油量从2008年的31×104t快速升至2014年的802×104t并持续稳定,有力支撑了长庆5000×104t上产稳产。随着超低渗透油藏(尤其是超低渗透Ⅲ类)水驱开发深入,驱替难度大、水淹水窜比例高、采油速度低、采收率低等开发矛盾陆续显现,2016年长庆油田开展了转变注水开发方式重大开发试验。经过4年攻关,初步形成了超低渗透油藏先期补能、压中增能、吞吐蓄能、驱渗结合的一体化提高采收率技术,解决了传统注水开发难以见效和储量动用程度低的难题,产量大幅提升,现场试验采收率提高12个百分点。目前已进入工业化试验,将为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朱争,贾自力,刘滨,杨亚洁,梁卫卫[9](2021)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与裂缝时变性的特低渗油藏数值模拟》文中认为目前成熟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难以精确表征特低渗油藏的压裂裂缝时变性和非线性渗流状况,而矿场开发和实验研究表明特低渗储层开发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且裂缝形态与属性呈动态变化。基于室内启动压力梯度实验、压裂支撑剂导流能力实验以及压裂矿场裂缝监测数据和生产数据,利用一种新的数值模拟软件tNavigator,等效表征了特低渗油藏中压裂裂缝的时变性和非线性启动压力梯度渗流状况。延长油田实际油藏模型应用表明,与常规软件数值模拟结果相比,新软件可精确模拟裂缝变化和储层启动情况。本文认识对运用数值模拟商业软件精准开展特低渗油藏开发方案优化与预测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高晓林[10](2021)在《非常规低渗砂岩油藏注天然气汽化开采》文中认为由于非常规低渗砂岩油藏具有低孔、低渗、低压、低产、采收率不高的特点,导致传统的开采方式难以高效开采此类油藏,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持续向低渗油藏内注入天然气,保持地层压力,不断地从油藏中提取、汽化轻中质组分,从而实现汽化开采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本文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利用CMG软件的Winprop模块对目标油藏的原油物性参数进行了相态拟合,对目标油藏进行了原始流体以及与天然气不同比例混合后体系的气液相平衡和物性参数计算,验证了目标油藏注天然气汽化开采提高采收率的可能性。使用CMG软件的GEM模块对目标油藏进行了几种不同开发方式的动态预测,分析对比了正方形反九点井网自然衰竭式开采、注水开采、注天然气汽化开采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效果,优化了井距、井底流压和注气量,对目标油藏注天然气汽化开采的开发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井网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得出结论:(1)自然衰竭开采采收率低,采收率最高为12%左右;注水开发的采收率可达到28%左右,但是生产井很快会出现含水率过高的问题。(2)采用正方形反九点井网注天然气时,保持生产井井底流压不变,增大注气量有助于采收率的提升;注气量相同时,维持一个较高的生产井井底流压,采收率更高。(3)注气时,加入适量溶解气,能起到降低原油黏度、提高采收率的作用。(4)注气后油藏内的组份分布情况、油藏内油气饱和度变化情况以及生产井产出物的组份组成变化情况,直观地表征出非常规低渗砂岩油藏注天然气汽化开采的过程。(5)角井与边井所在网格的组份含量、油气饱和度以及产出物的组成变化数据对比,表明了气体在生产井突破越晚,汽化效果越好,采收率越高。(6)井网进行调整时,当气体在边井突破时立即关闭边井,开发效果最好,最终采收率可达到48.64%,比未调整前的采收率提高了21.13个百分点。(7)井的工作制度不变时,353米井距五点井网的注天然气汽化开采开发效果更好,采收率可达50.79%。(8)注天然气汽化开采,可大幅度提高非常规低渗砂岩油藏的采收率。
二、特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基础模型 |
2 水平段长度 |
3 井网形式 |
4 井距排距 |
5 注水时机 |
6 注水强度 |
7 结语 |
(2)低渗特低渗注水储层梯形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渗特低渗注水储层存在的问题与损害因素分析 |
1.1 低渗特低渗注水储层普遍存在的问题 |
1.2 损害因素分析 |
2 低渗特低渗储层注水梯形保护技术的建立 |
2.1 梯形防膨保护剂A的筛选与性能评价 |
2.1.1 梯形防膨保护剂A的筛选 |
(1)X射线衍射法 |
(2)离心法和膨胀仪法 |
2.1.2 梯形防膨保护剂A与地层水的配伍性评价 |
2.2 梯形润湿保护剂B的研制与性能评价 |
2.2.1 梯形润湿保护剂B的研制 |
2.2.2 性能评价 |
(1)接触角测定 |
(2)表面张力评价 |
2.2.3 梯形润湿保护剂B作用机理分析 |
2.3 低渗特低渗注水油藏梯形保护新技术的建立 |
(1)渗透率损害率测定 |
(2)平板模型测定采收率 |
3 梯形保护技术的润湿反转作用机理 |
4 梯形保护技术的施工工艺及现场试验 |
4.1 梯形保护技术的施工工艺 |
4.2 梯形保护技术现场试验 |
5 结论与建议 |
(3)特低渗油藏注氮气提高驱油效率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实验条件与方法 |
1.1实验条件 |
1.1.1实验条件 |
1.1.2氮气驱油效率分析 |
1.2氮气渗流规律实验 |
1.3氮气驱油效率影响实验 |
1.3.1氮气注入时机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
1.3.2氮气注入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
1.4氮气/水交替驱实验 |
二、结果与讨论 |
2.1氮气渗流规律 |
2.2氮气驱油效率影响因素 |
2.2.1注入时机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
2.2.2注入方式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
2.3氮气/水交替驱 |
2.3.1水氮气交替注入 |
2.3.2氮气水交替注入 |
三、结论 |
(4)海上特低渗油藏宽带压裂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块概况及压裂施工概况 |
1.1 区块地质概况 |
1.2 压裂施工概况 |
2 缝网重构 |
3 数值模拟结果及讨论 |
3.1 开发效果对比 |
3.2 宽带压裂开发规律分析 |
3.3 基质渗透率敏感性分析 |
4 结论 |
(5)特低渗透油藏考虑变启动压力梯度的产量计算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启动压力梯度与压敏效应研究 |
1.1 启动压力梯度研究 |
1.2 压敏效应研究 |
2 考虑变启动压力梯度的产量计算模型推导 |
3 模型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1 压敏效应和变启动压力梯度严重制约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 |
3.2 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程度越严重,产能降幅越大 |
3.3 压敏效应影响程度越严重,开发效果越差 |
4 实例计算 |
5 结论 |
(7)河南下二门油田深层系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低渗透油藏开发研究现状 |
3 开发效果分析 |
4 提高采收率分析 |
4.1 水驱 |
4.2 交联聚合物驱 |
5 开发调整建议 |
(8)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持续有效开发重大试验攻关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超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与分类评价体系 |
1.1 超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及开发难点 |
1.2 储层分类评价体系 |
2 超低渗透油藏开发试验攻关历程及效果 |
2.1 开发试验攻关历程 |
2.2 攻关效果 |
3 超低渗透油藏转变开发方式先导试验 |
3.1 转变开发方式主要理念 |
3.2 先导试验实施措施、效果及认识 |
3.2.1 实施措施 |
3.2.2 试验效果 |
4 攻关方向及前景展望 |
4.1 下一步技术攻关方向 |
4.2 前景展望 |
(9)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与裂缝时变性的特低渗油藏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特低渗透油藏裂缝时变性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处理 |
1.1 裂缝时变性处理 |
1) 裂缝模块压裂裂缝等效表征。 |
2) 裂缝时变性等效模拟。 |
1.2 启动压力梯度处理 |
1) 启动压力梯度等效模拟。 |
2) 启动压力梯度精细等效表征。 |
2 实例应用分析 |
2.1 应用区块基本概况 |
2.2 不同启动压力梯度模拟方法开发效果对比 |
2.3 不同裂缝模拟方法开发效果对比 |
2.4 实际模型应用 |
3 结论 |
(10)非常规低渗砂岩油藏注天然气汽化开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渗透油藏分类 |
1.2.2 非常规油气藏概念及划分标准 |
1.2.3 注天然气开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数值模拟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油藏地质概况 |
2.2 油气水性质 |
2.3 岩石表面润湿性 |
2.4 油层温度、压力和驱动类型 |
第三章 注气方式分析 |
3.1 注气方法分析 |
3.2 研究区注气方式初选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VT拟合及注气汽化开采的机理性相平衡研究 |
4.1 注气过程油气体系相平衡计算原理 |
4.1.1 油气烃类体系相平衡计算物料平衡方程组 |
4.1.2 油气烃类体系相平衡计算热力学平衡方程组 |
4.2 状态方程 |
4.3 相态拟合 |
4.3.1 地层流体组成及拟组份划分 |
4.3.2 单次脱气实验拟合 |
4.3.3 恒组成膨胀实验拟合 |
4.3.4 多级脱气实验拟合 |
4.3.5 拟组份临界特征参数 |
4.3.6 二元交互作用参数 |
4.3.7 天然气与原始流体按不同比例混合时相态变化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注天然气汽化开采的数值模拟效果分析 |
5.1 油藏数值模拟 |
5.1.1 模型建立 |
5.1.2 数据输入 |
5.2 自然衰竭开采数值模拟 |
5.3 注水开发数值模拟 |
5.3.1 生产井井底流压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5.3.2 注水井注入压力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5.4 注纯天然气开采数值模拟 |
5.4.1 注气量对注气开发效果的影响 |
5.4.2 生产井井底流压对注气开发效果的影响 |
5.5 注天然气与溶解气的混合气体开采数值模拟 |
5.5.1 注天然气与溶解气9∶1 的混合气体开采模拟 |
5.5.2 注天然气与溶解气8∶2 的混合气体开采模拟 |
5.5.3 注天然气与溶解气其他比例的混合气体开采模拟 |
5.6 注气开发过程中对原油黏度的影响 |
5.7 油藏内组份分析 |
5.8 生产井产出物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井网调整的注天然气汽化开发效果分析 |
6.1 边井气体突破后关闭边井 |
6.2 关闭注气井,两边井转为注气井,角井继续生产 |
6.3 关闭注气井,角井转为注气井,两边井继续生产 |
6.4 角井转为注气井,注气井转为生产井 |
6.5 反九点井网改为五点井网 |
6.6 油藏内组份分析 |
6.7 生产井产出物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四、特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参数优化[J]. 王成龙,刘姣,周雪,谭虹. 非常规油气, 2022(01)
- [2]低渗特低渗注水储层梯形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J]. 尤志良,蒋官澄,董腾飞,贺垠博,史海明,张建国.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1(04)
- [3]特低渗油藏注氮气提高驱油效率实验研究[A]. 尉雪梅,丁步杰,杜华君,黄咏梅,徐兆龙,齐春杰,张永. 2021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论文集(下册), 2021
- [4]海上特低渗油藏宽带压裂数值模拟研究[J]. 熊琪,李黎,兰正凯,张亮. 钻采工艺, 2021(05)
- [5]特低渗透油藏考虑变启动压力梯度的产量计算模型[J]. 董郝,李承龙. 复杂油气藏, 2021(03)
- [6]致密油藏渗流规律及数学模型研究进展[J]. 曹仁义,程林松,杜旭林,时俊杰,杨晨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7]河南下二门油田深层系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分析[J]. 余昭.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21(08)
- [8]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持续有效开发重大试验攻关探索与实践[J]. 李忠兴,李松泉,廖广志,田昌炳,王正茂,史成恩,雷征东,刘卫东,杨海恩. 石油科技论坛, 2021(04)
- [9]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与裂缝时变性的特低渗油藏数值模拟[J]. 朱争,贾自力,刘滨,杨亚洁,梁卫卫. 中国海上油气, 2021(04)
- [10]非常规低渗砂岩油藏注天然气汽化开采[D]. 高晓林.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