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工会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蔡燕雪[1](2021)在《强化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全国总工会和地方各级工会对工会财务管理的日趋规范,各地市总工会坚持开展基层工会经费"1+X"专项督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逐渐有了改进,但我国基层工会在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就目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向斌,秦丹[2](2021)在《浅议企业工会经费管理》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工会作为企业重要的一环,既要助力企业的发展,又要兼顾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企业工会要主动适应新情况,勇于面对新问题,纠正自身建设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来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凝聚力,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职工群众的向心力,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彰显企业人文关怀,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正能量,构建和谐企业,增强企业活力和凝聚力,打开企业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唐莉,牛芸[3](2021)在《基于风险导向的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基层工会是离职工最近、服务职工最直接的群众性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最重要纽带,工会财务工作是工会全局中的重要一部分,加强工会财务管理对提升工会工作整体质量和水平意义重大。目前,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昆明供电局工会会计核算业务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托管,具备完善的工会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为工会财务高质量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工会财务管理水平,
王璟[4](2021)在《基层工会经费审计中常见的问题及整改建议》文中研究指明为规范基层工会经费的管理使用,发挥经审部门审查审计监督作用,贵州省教育工会每年都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基层工会财务收支及资产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审计。现就基层工会经费审计中常见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一、审计中常见的问题制度建设不规范。抽查审计中发现,大多数院校基层工会都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工会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但少数基层工会仍然没有制定具有本单位特色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对上级文件一转了之,
吴巍[5](2020)在《武汉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既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发动的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运动,也是对经济领域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制度变革。作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旨在对私营工商业的所有制变革,同步展开对“人”的改造,最终达到国家政治、经济与思想的统一,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多见诸于共和国史和经济通史这类大部头的着作中,主要还是立足于宏观角度的研究与论述,鲜有微观的历史考察,以城市视角为个案的研究则更为稀少。本选题以武汉市私营企业改造为研究个案,在宏观层面,探讨武汉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微观层面,着重探讨私营企业制度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的具体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遭受长期战乱的社会经济呈现出崩溃局面。为了恢复和发展武汉社会经济,中共对武汉市私营企业的改造主要集中于所有制的变革与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造。在所有制层面,主要从产权、公司治理结构、收益分配的变化来反映。产权变革上,要从清产定股、股权比例的调整来反映;在企业治理结构重构上,既在外部构成了多层级且由高到低的委托代理关系,又于内部达成了公私合营后公私双方合作共事的关系;收益分配再造上,主要对私营企业合营后的工资福利进行调整,从盈余分配到定息的政策变化反映出私营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变迁历程。经营管理层面,实现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的改革即“一长制”的推行;立足于成本效益,对私营企业的产、供、销管理进行调整;同时对原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监督制度进行改革与重建。作为中共“双重改造”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私营企业及“人”的改造,其政治意义的焦点还在国家、资本家和工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通过公私合营,国家以公方代表人的身份进入私营企业中,构建起“公方”“私方”“工人”分层色彩的政治结构。在此结构下,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经历了思想上、政治上和行为上的改造,但其结果迥然不同。资本家变成了“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则确立了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吴小华[6](2020)在《新时代完善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建设进程的深入以及经济水平的提升,基层工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基层工会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重视并加强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的完善,不仅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助于基层工会任务目标的实现。本文简单分析了新时代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简单阐述了新时代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的完善策略。
刘思源[7](2019)在《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信息和智能技术革命对劳动关系的影响越发受到学界关注。作为世界工业体系最完整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应深入探究技术革命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只有弄清技术革命影响劳动关系的机理,才能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进而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事物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必然要建立在对理论、历史和现实的深入研究之上。但是,目前对新技术如何影响劳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没能将理论逻辑同历史脉络结合起来。在可资借鉴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中,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强调价格机制的作用,忽视劳动关系演化的社会历史因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关注制度因素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对科技创新的分析不足;佩蕾丝等演化经济学家提出了分析技术、金融、制度协同演化的“技术-经济范式”(Techno-Economic Paradigms,TEP)理论,虽然技术-经济范式涵盖了部分劳动关系内涵,但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并未专门探讨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问题。鉴于上述不足,本文构建了一种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框架,进而分析了劳动关系的演化趋势,并探讨了劳动关系的政府规制措施。本文可视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具体化研究:技术革命即是对生产力的具体化,劳动关系则是对生产关系的具体化。在理论研究层面,本文采用历史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对劳动关系进行了长期的结构化研究,并分析了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和一般规律。首先,本文借鉴佩蕾丝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提出了“劳动关系范式”(Labor Relations Paradigms,LRP)的概念。劳动关系范式是在较长时期内劳资双方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守的共识性的行为模式,它具有促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劳动关系范式的内涵包括能够体现劳资双方雇佣关系、分配关系、管理关系的一系列范畴,如就业的稳定性、劳动收入、劳动条件、管理方式、教育和技能培训、社会福利等。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一种劳动关系范式,并推动新、旧劳动关系范式的更迭。随着技术革命的演化,劳动关系范式会经历“探索-巩固-衰退”的生命周期,这会推动劳动关系“紧张-缓和-紧张”的演化过程。本文结合英、美等国的历史资料,归纳了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范式和电气革命的劳动关系范式,并结合信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信息革命的劳动关系范式作出了展望。其次,本文探究了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范式)演化的动力机制和一般规律。技术革命主要通过“机器-劳工替代”机制、“劳工-雇主博弈”机制和“国内-国外投资”机制推动劳动关系(范式)的演化。“机器-劳工替代”机制是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变及其导致的经济环境变化,生产关系以及劳动和机器两种要素的相对价格相应地发生变化,进而造成劳工替代机器或者机器替代劳工,从而影响劳动关系(范式)的机制。“劳工-雇主博弈”机制是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变及其导致的经济环境变化,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谈判能力会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进而造成雇主或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相对占据优势、改变劳资双方的利益分配关系,从而影响劳动关系(范式)的机制。“国内-国外投资”机制是跨国公司依据技术条件以及东道国的经济环境灵活调整其产业布局,进而使东道国成为资本净流入国或资本净流出国,从而影响东道国劳动关系(范式)的机制。在技术革命演化的不同阶段,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上述动力机制,进而推动劳动关系范式“探索-巩固-衰退”的演化过程和劳动关系“紧张-缓和-紧张”的演化过程。政府要促进劳资和谐、为长期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创造条件,就要以上述三条机制为抓手制定相关政策。在应用研究层面,本文结合上述理论框架,采用历史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技术追赶进程中的劳动关系(范式)演化历程、动力机制及政府规制效果,并结合智能技术对劳动关系(范式)演化机制的影响和挑战,提出了智能时代政府劳动关系调节政策的转型建议。首先,中国劳动关系(范式)的演化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这使得中国得以在技术追赶进程中维持相对和谐的劳动关系。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机器-劳工替代”机制、“劳工-雇主博弈”机制和“国内-国外投资”机制都总体上促进了中国劳动关系(范式)的平稳发展,这得益于中国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政府扶持工会发展、国内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快速增加等。再次,中国政府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以财政支出带动就业、扩大公共部门就业、在劳动立法和司法中保护劳工等,这些都促进了中国劳动关系(范式)的平稳发展。最后,智能技术将可能替代更多劳工、加强雇主对生产活动的控制、削弱工会力量、促进全球产业转移等,给劳动关系(范式)的转型升级带来挑战。政府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工会发展、健全劳动法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进而规制劳动关系(范式)、促进劳资和谐,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创造条件。
周娟[8](2019)在《人民银行A中心支行固定资产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固定资产是人民银行有效履行央行职责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会计财务的规范管理均具有重大意义。固定资产具有使用周期长、价值高的主要特点,因此,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稳定而且重要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机制不健全,“重购置,轻管理”思想严重,闲置资产较多,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效能低下。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委托代理论和全生命周期论为理论基础,选取中国人民银行A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A中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对人行A中支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基本介绍,并将2015年-2018年的固定资产情况作为数据支撑,从预算、购建、会计核算、使用维护、清查、报废处置六个方面梳理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和阐述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人员和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剖析和解释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人行A中支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提出了管理改进的对策和建议,诸如完善预算管理流程、优化购建管理、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提升使用维护效果、规范报废处置程序。根据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强化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发挥固定资产管理科技作用三个方面的保障措施。本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切实提高人行A中支固定资产管理效能,维护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促进其高效履职,并为其他分支机构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韩笑文[9](2019)在《高度重视 整合资源 强化服务 加强基层工会财务工作规范化建设》文中认为基层工会财务管理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和完善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制度,是加强工会经费管理、保障工会经费和资产安全、保障基层工会工作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带有普遍性。本文结合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实际,就加强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以下
张媛[10](2018)在《财会知识测试题(246)》文中研究指明
二、基层工会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层工会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强化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工会经费预算管理薄弱 |
(二)工会采购货物和服务事项管理不规范 |
(三)对工会政策及经费使用范围认识和解读不充分 |
(四)工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未落到实处 |
1. 没有对工会经费进行独立核算,未设立独立的经费核算机构 |
2. 工会财务信息化覆盖率不高 |
3. 工会资产的管理缺失 |
(五)工会会费收缴、工会经费拨缴执行不规范 |
(六)工会经费支出不规范 |
1. 经费支出的结构占比失调 |
2. 挤占工会经费,超范围超标准开支工会经费 |
(七)经审监督作用缺失 |
二、强化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
(一)构建完善的工会内控管理制度以支撑经费的收支管理 |
(二)财务预决算管理执行到位,采购管理到位,资产责任到人 |
(三)设立工会专职人员,普及工会规章制度 |
(四)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部门,加强信息化建设 |
(五)加大宣传力度,足额收缴工会经费 |
(六)严格基层工会经费支出管理,制定合理的支出结构 |
(七)强化经费审查委员会的监管作用 |
三、结语 |
(2)浅议企业工会经费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工会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工会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
四、提高工会经费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建引领,一岗双责 |
(二)要高度重视财务工作 |
(三)建立和完善工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
(四)加强工会经费预算管理 |
(五)提高基层工会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
(六)总结办事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经验,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
(七)工会资产的管理 |
(八)实行企务公开,充分实行民主管理 |
(九)强化内外部监督 |
五、结束语 |
(3)基于风险导向的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会经费预算决算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
二、工会经费收支核算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
三、工会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
(4)基层工会经费审计中常见的问题及整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审计中常见的问题 |
二、问题整改建议 |
(5)武汉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学界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 相关概念和范畴阐释 |
1.4.1 私营企业 |
1.4.2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第2章 武汉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
2.1 武汉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准备阶段 |
2.1.1 调整并恢复武汉私营工商业 |
2.1.2 “五反”运动和私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 |
2.2 武汉私营企业走向公私合营 |
2.2.1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的开展 |
2.2.2 有计划有准备地扩展公私合营 |
2.2.3 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出现与推进 |
2.3 企业与“人”双重改造设想的实践 |
第3章 过渡时期武汉私营企业所有制变革 |
3.1 公私合营后企业的产权变革 |
3.1.1 清产定股 |
3.1.2 股权结构的调整 |
3.2 企业治理结构的重建 |
3.2.1 公私合营后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
3.2.2 公私合营后企业内部公私共事关系 |
3.3 公私合营后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再造 |
3.3.1 工资福利 |
3.3.2 盈余分配 |
3.3.3 定息政策 |
第4章 过渡时期武汉私营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造 |
4.1 一长制的推行 |
4.2 供产销管理的调整 |
4.3 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的重建 |
第5章 “人”之改造 |
5.1 资本家:从“剥削者”到“劳动者” |
5.1.1 思想观念的改造 |
5.1.2 工作方式的转变 |
5.1.3 家庭生活的改造 |
5.2 工人:主人翁地位的确立 |
5.2.1 思想上:工人主人翁意识的树立 |
5.2.2 法律上: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化 |
5.2.3 政治上:政治地位的提高 |
第6章 结束语:武汉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审视 |
6.1 武汉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历史功绩 |
6.1.1 武汉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 |
6.1.2 武汉私营企业改造的历史功绩 |
6.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 武汉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新时代完善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新时代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
(二)基层工会财务会计配置不合理 |
(三)工会财务物资管理有章难循 |
二、新时代完善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的策略 |
(一)加强对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 |
(二)加强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
(三)加强会计机构的建立以及会计人员的合理配置 |
(四)树立预算观念并加强预算管理工作 |
(五)加强对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监督 |
三、结语 |
(7)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核心概念解释 |
1.2.1 技术革命与技术-经济范式 |
1.2.2 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范式 |
1.2.3 演化与演进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篇章结构与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主要劳动关系演化理论评述 |
2.1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 |
2.1.1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框架 |
2.1.2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评述 |
2.2 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关系演化理论 |
2.2.1 马克思对劳资矛盾变化趋势的辩证分析 |
2.2.2 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关系演化理论框架 |
2.2.3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评述 |
2.3 西方非正统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 |
2.3.1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 |
2.3.2 新熊彼特学派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技术革命演进中的劳动关系变迁 |
3.1 技术革命、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范式 |
3.1.1 三次技术革命浪潮 |
3.1.2 劳动关系及其衡量方式评述 |
3.1.3 劳动关系范式及其特征 |
3.2 从工业革命爆发至今的劳动关系变迁 |
3.2.1 劳动关系变迁概述 |
3.2.2 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概述 |
3.2.3 电气革命的劳动关系概述 |
3.2.4 信息革命爆发以来的劳动关系演化 |
3.3 技术革命演进中的劳动关系变迁特征 |
3.3.1 劳动关系随着技术革命的演进而跨越式进步 |
3.3.2 劳动关系的发展在特定时期可能停滞或倒退 |
3.3.3 政府干预劳动关系发展愈发重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 |
4.1 技术革命的演化阶段与演化规律 |
4.1.1 康德拉季耶夫长波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
4.1.2 对技术革命浪潮的阶段划分 |
4.2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制约因素 |
4.2.1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 |
4.2.2 动力机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制约因素 |
4.3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一般规律 |
4.3.1 技术革命爆发阶段的劳动关系演化规律 |
4.3.2 技术革命成长阶段的劳动关系演化规律 |
4.3.3 技术革命扩张阶段的劳动关系演化规律 |
4.3.4 技术革命成熟阶段的劳动关系演化规律 |
4.3.5 劳动关系演化规律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历史证据 |
5.1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1.1 工业革命爆发前夕英国的劳动关系概述 |
5.1.2 工业革命爆发阶段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1.3 工业革命成长阶段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1.4 工业革命扩张阶段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1.5 工业革命成熟阶段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2 电气革命时期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2.1 电气革命爆发前夕美国的劳动关系概述 |
5.2.2 电气革命爆发阶段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2.3 电气革命成长阶段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2.4 电气革命扩张阶段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2.5 电气革命成熟阶段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
5.3 信息革命中劳动关系不平衡发展的原因 |
5.3.1 “机器-劳工替代”机制方面的原因 |
5.3.2 “劳工-雇主博弈”机制方面的原因 |
5.3.3 “国内-国外投资”机制方面的原因 |
5.3.4 意识形态和政府调控方面的原因 |
5.3.5 劳动关系不平衡发展原因的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劳动关系演化机制的实证检验 |
6.1 基于主成分模型的劳动关系量化研究 |
6.1.1 量化劳动关系的方法选择 |
6.1.2 主成分模型原理概述 |
6.1.3 指标选取、描述性统计与模型检验 |
6.1.4 主成分模型的结果 |
6.2 劳动关系同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 |
6.2.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6.2.2 变量描述、平稳性与协整关系检验 |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6.3 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机制检验 |
6.3.1 理论框架回顾与实证研究假设 |
6.3.2 变量说明与实证模型设计 |
6.3.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平稳性检验 |
6.3.4 回归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技术追赶进程中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 |
7.1 中国的技术-经济范式追赶历程及其阶段 |
7.1.1 技术-经济范式与技术-经济范式追赶 |
7.1.2 中国对电气革命的技术-经济范式追赶:1949-2001年 |
7.1.3 中国对信息革命的技术-经济范式追赶:2002年至今 |
7.2 中国技术追赶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 |
7.2.1 追赶电气革命进程中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 |
7.2.2 追赶信息革命进程中我国劳动关系的分化 |
7.2.3 中西方劳动关系演化的比较 |
7.3 中国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及政府调节 |
7.3.1 中国的“机器-劳工替代”机制及其政府调节 |
7.3.2 中国的“劳工-雇主博弈”机制及其政府调节 |
7.3.3 中国的“国内-国外投资”机制及其政府调节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国劳动关系演化机制的实证检验 |
8.1 基于主成分模型的中国劳动关系量化研究 |
8.1.1 变量选取、描述性统计与模型检验 |
8.1.2 主成分分析过程与结果 |
8.2 研究假设、实证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
8.2.1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
8.2.2 实证模型设计 |
8.2.3 变量说明 |
8.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平稳性与协整关系检验 |
8.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8.3.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8.3.3 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 |
8.4 调节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8.5 中国政府劳动关系干预政策的效果检验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智能时代劳动关系的演化方向及转型政策 |
9.1 智能时代的劳动关系演化趋势展望 |
9.1.1 灵活就业、线上工作、多份兼职和自主创业逐渐普及 |
9.1.2 劳动者收入多元化,普遍由工资收入和资产收益组成 |
9.1.3 劳动条件进一步改善,更加人性化并且更加富有弹性 |
9.1.4 管理方式将向扁平化、虚拟化、民主化、弹性化转变 |
9.1.5 教育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线上教育将得到广泛认可 |
9.1.6 在政府推动下,社会福利制度更完善、福利水平提高 |
9.1.7 智能时代的劳动关系稳定性分析 |
9.2 智能技术对劳动关系演化机制的影响及挑战 |
9.2.1 智能技术对“机器-劳工替代”机制的影响及挑战 |
9.2.2 智能技术对“劳工-雇主博弈”机制的影响及挑战 |
9.2.3 智能技术对“国内-国外投资”机制的影响及挑战 |
9.3 智能时代政府促进劳动关系平稳转型的政策建议 |
9.3.1 政府调节“机器-劳工替代”机制的政策建议 |
9.3.2 政府调节“劳工-雇主博弈”机制的政策建议 |
9.3.3 政府调节“国内-国外投资”机制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8)人民银行A中心支行固定资产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
1.2.2 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理论 |
2.1 委托代理理论与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 |
2.2 全生命周期理论与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 |
2.2.1 全生命周期理论 |
2.2.2 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 |
第3章 人行A中支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
3.1 人行A中支部门设置 |
3.2 人行A中支固定资产概况 |
3.3 人行A中支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
3.3.1 预算环节流程简单 |
3.3.2 购建环节实施集中采购 |
3.3.3 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 |
3.3.4 使用维护环节具有随意性 |
3.3.5 清查环节进行全面清查 |
3.3.6 报废处置环节流程繁琐 |
第4章 人行A中支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人行A中支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预算管理流程不完善 |
4.1.2 购建环节有待优化 |
4.1.3 会计核算质量低 |
4.1.4 使用维护效果不佳 |
4.1.5 全面清查不彻底 |
4.1.6 报废处置环节不规范 |
4.2 人行A中支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成因 |
4.2.1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
4.2.2 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4.2.3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功能不完善 |
第5章 人行A中支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
5.1 完善固定资产预算管理流程 |
5.1.1 做好固定资产预算编制工作 |
5.1.2 提高固定资产预算执行灵活性 |
5.1.3 全面实施预算评价 |
5.2 优化固定资产购建管理 |
5.2.1 提高集中采购的适应性 |
5.2.2 做好固定资产购前论证 |
5.2.3 加大采购实施管理力度 |
5.2.4 落实固定资产集中采购绩效评价 |
5.3 提高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质量 |
5.3.1 提高账面价值准确率 |
5.3.2 严格执行会计核算标准 |
5.4 提升固定资产使用维护效果 |
5.4.1 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 |
5.4.2 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 |
5.4.3 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维护与保养 |
5.5 彻底做好固定资产全面清查工作 |
5.5.1 细化固定资产全面清查流程 |
5.5.2 扩充固定资产清查方式 |
5.6 规范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程序 |
5.6.1 丰富闲置资产处置方式 |
5.6.2 规范报废处置程序 |
第6章 人行A中支固定资产管理保障 |
6.1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
6.2 强化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
6.3 发挥固定资产管理科技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度重视 整合资源 强化服务 加强基层工会财务工作规范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对基层工会财务人员管理, 强化专业技能提升 |
二、加强《工会法》宣传, 促进工会经费足额收缴入账 |
三、强化基层工会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做好职工服务工作 |
四、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
(10)财会知识测试题(246)(论文提纲范文)
一、填空题 |
二、判断题 |
三、简答题 |
财会知识测试题答案 (246) |
一、填空题 |
二、选择题 |
三、简答题 |
四、基层工会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强化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 蔡燕雪. 纳税, 2021(35)
- [2]浅议企业工会经费管理[J]. 向斌,秦丹. 财政监督, 2021(23)
- [3]基于风险导向的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实践[J]. 唐莉,牛芸. 中国工会财会, 2021(09)
- [4]基层工会经费审计中常见的问题及整改建议[J]. 王璟. 中国工会财会, 2021(01)
- [5]武汉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D]. 吴巍.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6]新时代完善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 吴小华. 现代经济信息, 2020(03)
- [7]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D]. 刘思源.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6)
- [8]人民银行A中心支行固定资产管理改进研究[D]. 周娟. 湖南大学, 2019(07)
- [9]高度重视 整合资源 强化服务 加强基层工会财务工作规范化建设[J]. 韩笑文. 中国工会财会, 2019(03)
- [10]财会知识测试题(246)[J]. 张媛. 中国工会财会, 2018(02)